农民生产技能培训(精选9篇)
农民生产技能培训 篇1
为促进南宝山地震失地农民安置点种植业生产发展, 使灾民尽快通过发展生产走上自力更生之路, 四川省农业厅联合成都市农委、邛崃市农发局今年安排了包括茶叶生产技术、粮油生产技术及沼气建设等内容的一系列培训活动。
茶叶是失地安置农民今后的主导产业, 安置点现有茶园4 500亩, 立即采摘春茶灾民即可获得收益。为此, 3月31日, 省农业厅组织省市县有关专家, 对灾民进行了首期培训, 受训人员98名。省园艺总站站长、推广研究员段新友、省农业厅经作处副调研员、高级农艺师朱万成和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罗凡研究员三位专家分别就当前全省茶叶生产销售形势、茶叶采摘和茶园当前管理技术进行了培训, 发放《茶叶标准化种植技术手册》100本。
通过专家们深入浅出的讲解和现场演示, 多数未从事过茶叶生产的灾民一致表示学到了新的知识和技术, 对今后以种茶为生充满了信心。原青川县关庄镇新华村四组农民张平清说:“我们在青川也种过茶, 但技术不如这边 (邛崃) 。这边的整得精细, 精细到了管理方法和采摘方法。有专家给我们讲课, 我们懂得了采茶的方法和经验。”
农民生产技能培训 篇2
上半年,在喀什市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安监局坚持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的指导下,把农民工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当作提高企业整体安全素质来抓,当作推动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基础工作来抓,当作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为民办好事实事来抓。按照针对性、实用性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对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行业的农民工积极开展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据统计,1-5月,全市安监系统共培训农民工、外来工共1.8人次,其中企业领导人1050人次,安全管理员1280人次,特殊工作人员865人次。由于农民工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提高了,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安全生产形成的持续稳定好转,据统计,1-4月全市共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324起,死亡102人,受伤306人,直接经济损失160万元,与2006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了13.68%、17.74%、14.45%和上升80%。
一、四级培训基地联动,大力开展农民工培训工作 我市安监部门历来高度重视对农民工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市、县两级安监局设立有宣传培训机构,并且通过评估等环节,经上级部门批准落实了一批有资质的培训学校,作为教育培训基地。乡(镇)的安全生产办公室则依托乡(镇)
党校、农民技术学校等为教培基地开展教培工作。大中型企业,如玉柴集团、运美集团、玉药集团等设立有自己的教培基地。一些小型企业也根据各自的实际利用职工食堂、会议室、活动室等场所开展安全生产培训工作。
二、以“针对性、实用性”为原则选择教培内容 针对农民工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工种不尽相同,不易集中的特点,我们在教学内容方面因人而异,灵活掌握。对管理层的人员,如董事长、经理、安全管理员、安全技术员等,以学习《安全生产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矿山安全法》等法律法规为主,兼学一些工艺、技术操作规程。对于各类行业企业岗位的操作人员,主要是选学与规范操作、安全操作有关的基础知识,兼学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这样他们易懂、易记,入心入脑,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大大地减少了事故的发生。
三、多种形式解决培训场地、师资、经费问题 场地、师资、经费是农民工安全生产培训工作遇到的三大关键问题。我们对这些问题,目前是这样解决的。场地:市、县两级的培训场地以经批准有资质的学校为主,乡(镇)以党校、农民技术学校为主,企业由企业自己解决;师资,市、县两县由负责教培的学校解决,乡(镇)以聘请有关专家,技术员讲课的办法解决。企业的教培师资由企业内部解
决,主要是由董事长、经理、安全技术人员担任教师。经费,市、县两级培训经费,由学员负担,学校本着不亏不赚的原则收取学员培训费。乡(镇)、企业由乡(镇)、企业解决。
四、农民工教育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今后的工作思路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农民工的文化素质参差不齐,接受能力差易很大。二是农民工部分是亦农亦民,有的又有家务,所以集中学习较困难,学习也不很专注。三是少部分企业管理层人员对安全学习意识不强,听不进课,经常在上课时间进进出出,有的也不专心做笔记,课讲完了,他们也忘掉了。
农民生产技能培训 篇3
上述所有这些因素, 都说明农村的发展、农业的发展都必须依靠科技进步, 依靠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农民生产技能培训是农业技术普及、农民生产技能水平提高的重要措施, 农民生产技能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农业生产、农民收入、农村发展的水平。国外专家舒尔茨 (1960) 在对传统农业的分析过程中, 认为要使农业持续增长, 必须把传统农业改造为现代农业。在农业中增加人力资本投资, 建立和健全农村教育、保健和劳动力流动方面的制度, 既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 也是实现收入均等的途径。发展中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 必须增加对农业的物质技术和科学知识的投入。因此, 凤城市农机总站立足本职、不断创新, 一些农业新技术的运用、推广和普及, 极大地提升了农业的生产力水平, 为全市“三农”工作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就农机而言大体在两个方面:一是农业机械推广使用, 二是服务体系建设。
一、存在的问题
1.大型机具购置推广使用凤城甚少, 影响了凤城综合机械化整体水平的提高。
2.营机大户没有地、种粮大户没有机, 矛盾突出。
3.农业产业化发展速度慢, 劳动力转移慢, 土地集约化经营形成慢, 这三慢遏制了机械化发展。
4.服务体系断线、无人管。
二、原因
1.大型机具的使用受地块限制
大型机具推广使用受凤城土地地块小, 大块地少, 个人承包地少的限制, 如:凤城水田近10万亩, 除兰旗镇水田面积4万亩外, 其余6万亩分布在10个镇区。面积分散, 地块不整, 是1亩地三分坝埂, 小四轮拖拉机都无法进入, 更谈不上大型拖拉机的带机作业。我市旱田60多万亩, 除白旗、大堡、草河、边门几个镇 (区) 有零散的大地块外, 其它十六七个镇区也都是小地块多、坡地多的格局, 这些也是影响大型农业机械进入的重要因素之一。
2.农机大户与种粮大户之间的矛盾
近几年我们将工作的落脚点放在了培植营机大户上, 这些营机大户为产业结构的调整, 二、三产业的兴起, 农村劳力的转移起到了积极作用。可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营机大户的市场越变越小, 改变了过去农户主动找营机户、营机户坐等农户的局面, 什么原因使营机户步入这一尴尬局面, 经调查, 有两种原因:一是生产资料上涨, 机耕费用也随着油料上涨而上涨, 农民种地一算账不挣钱, 物价上涨劳动力值钱这就显得种地更不划算, 个别地方出现了弃田务工的情况;二是种田大户手里有田, 但无钱高价雇人种田, 无钱雇用农机耕田, 形成了二户的矛盾。
3.“三慢”遏制了农机的发展
农民种地不挣钱, 出租不挣钱, 外出打工一时无出路不挣钱, 盲目引种经济作物, 赶上行情挣点钱, 行情不稳不挣钱, 掉行赔了钱, 无力购机经农。
4.农机服务体系
农机服务体系, 虽然经历了连续几年的改革, 但效果不是很明显。存在新机具的推广、试验、示范、人员培训等一系列问题。
三、建议
1.加强土地整治
地块小、坡地多, 可通过政府行为, 适当补贴, 进行土地治理, 平整土地、小块变大块、坡地变平地。农机要利用机械化优势积极引进平地机械, 镇 (区) 政府要做好这方面的衔接, 为平整地开绿灯。
2.种田大户与农机大户的矛盾
农机部门在扶持农机大户的同时加大对种田大户的扶持力度, 扶持重点要多投机具, 使种田大户成为农机大户, 农机大户手里有机可多租地成为种田大户, 走一条种田大户成为营机大户, 营机大户也是种田大户的特色山区机械化发展路子。
3.解决“三慢”问题
“三慢”问题实质是“三农”问题, 也是政策性问题, 要通过国家政策对二、三产业企业的发展、监管加大力度, 使之发展壮大, 使二、三产业稳定、持续长久, 形成良性的发展链条, 使农民走出土地, 增加收入。驱使土地逐渐形成集约化管理形式, 机械化得以施展。
4.服务体系
农机服务体系建设, 已经喊了多年, 搞了多次调研, 人大政协多次座谈, 最终是一个大老难。
农民生产技能培训 篇4
推进我国城镇化发展,是事关国家发展大局的一项战略措施。当前,深化和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其中重要的任务,就是加强广大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切实提高农民工的就业创业能力。
一、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就业创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这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做好“三农”工作要求的需要。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始终是党和国家重视和关心的问题。随着我国转方式调结构不断的深入,农民工、失地农民、农村村落终结“新三农”问题又显现出来。农民工作为我国城市建设的主力军,长期以来为城市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他们始终是社会的弱势群体,特别是职业技能不高的问题,直接制约着他们的生存和发展。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就业创业的能力,既符合广大农民工的群体利益,也体现着党和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和关心。这是当前解决重大民生问题的重要工作之一。
2、这是加快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的需要。城镇化的发展过程,是把农民逐步变为市民的过程。随着城镇化发展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将转移到城市。由于农民工大多分布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中,从事的工作具有很高的可替代性,特别是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密集型行业逐渐减少,农民工的技能素质不高严重制约着农民工向城市的转移。因此,必须把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作为推进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一项战略措施去抓。使农民工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拥有一技之长,拥有立身之本,这样他们才能在由农民向市民角色的转换中,转得出、留得住、过得好。
3、这是增加农民工家庭收入的需要。农民工作为我国社会的一个庞大群体,大多从事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收入较低。要使他们获得较高的收入,必须对他们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技术素质。假如一个农民工原来是干保安,他每月的收入可能是1500元左右,如果他学习了电焊技术,每月的收入就会提高到3000元左右;如果学习了烹饪技术,每月的收入就会提高到4000至5000元。从蓝翔技校的情况看,30年来培养的40多万学生中,80%以上来自农村,他们经过技能培训就业后,大都获得了较高的工资收入。还有的学生创业成功,成为了老板。实践证明,培养一个有技术的农民工、可以造福一个家庭、带动一方经济的发展。
二、实施适合农民工特点的职业技能培训模式,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
1、要针对市场需求,设置符合农民工特点的专业课程。要根据用人单位对技术人才的需求设置专业课程,并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课程,保证农民工接受的培训符合就业市场发展要求。要根据农民工的文化基础、年龄状况,实行短期培训与长期学制教育相结合的方式。短期培训具有随到随学的灵活性,较为适合文化程度不高、迫切需要就业的农民工培训。一年以上的学制教育,适合培训具备一定文化基础、接受能力较强、对技能有较高要求、希望有高起点发展的农民工。要针对农民工培训的特殊性和教学内容的实际性,立足于促进就业创业,创新职业技能培训教材,使农民工所学知识与市场就业需求相符合,与企业生产设备、工艺现状相对接。
2、要以增强农民工的实际操作能力为主,实行理论与实习一体化的教学方法。要改变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把“工厂”的生产经营模式搬进学校,与学校教学紧密结合,形成“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理论课程和实习课程的课时安排,要加大实习课的比例,保证实习时间落实,做到实习全部在校内完成。通过边理论、边实习,理论和实习融为一体,使农民工做到手脑并用、做学合一,掌握必需职业技能,达到就业素质与企业的用人需求相符合。如在讲解汽车发动机的构造时,要直接用真实的设备进行展示,并让他们动手操练,而不是单纯在黑板上去画构造图。在实习模式上,学校实习车间可建立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联系,把企业生产的某个环节纳入到培训的环节中来,根据企业的需求,直接进行产品的生产,在生产过程中完成实训,既检验教师的教学水平,又提高农民工的实践能力。
3、要严格落实教学匹配标准,确保农民工实现零距离就业目标。从农民工入学开始,每个阶段要进行哪些理论和实习课程,理论和实习应该各占多少课时,理论要学习哪些内容,实习需要多少设备及消耗多少材料,理论和实习教师配置,理论和实习如何进行考核,毕业时要达到什么标准,到最终如何确保就业,必须要制定明确的标准规定,确保农民工的学习质量。要把教学质量的管理考核与确保农民工就业紧密结合起来,把就业作为检验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把教师的教学质量考核与就业率紧密联系,制定严格的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考核制度,从而促进 “走上讲台能讲课、走进车间能带实习”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理论考核和技能考核,要按课程进度的模块考试、学期考核、毕业考试进行考核,达到毕业一人、就业一人的目标。
三、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要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的进行,实现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
1、要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组织协调。要充分认识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性,切实把这项工作纳入各级领导的议事日程,列入各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划之中。要克服一些地方农民工培训的随意性,缺乏统一的组织和规划的问题。政府有关部门应牵头,组织农村、学校、企业参加,共同制定农民工的培训计划、培训标准、就业方向等,使农民工的培训做到农村、学校、企业有机对接,形成入学有计划保证、培训有质量保证、毕业有就业保证的的良性发展局面。要加强工作指导和检查监督,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以确保党和国家关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各项政策的落实。
2、要设立各个层面的农民工培训基地。我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各地农民接受教育的状况不一样,农民就业的需求不相同。因此,有关部门要从推进各地经济发展的实际,着眼于培养各个层面的技能人才,根据有关学校和企业的专业设置、设施设备等培训能力,确定一批国家级的农民工培训基地。各省、市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确定各级农民工培训基地,抓好因地因人施教的培训机构建设,以满足不同层面农民工学习的需要。目前,有的农民工培训基地仅限于挂牌命名,农民工不知道,也没有单位和部门输送农民工进行系统培训。所以,要对需要培训的对象先具体进行摸底调查,针对个人培训意愿,按照初级、中级、高级及专业分别进行统计,根据培训的层次和类别,将培训人数及名单,分别送到各级农民工培训基地培训。
发展农民教育加快农民培训步伐 篇5
一、发展农民教育, 加强农民培训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
㈠教育是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教育是一种具有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传播功能等多种功能的社会事业。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增长和科技的发展, 教育促进经济增长的功能愈来愈增强, 教育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以教育培训为主体的对人力开发而投入的费用, 具有比物质资本投资高得多的投资收益率。由于受长期以来注重物质投资, 轻视人力资本投资的思想的影响, 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严重不足。致使农村劳动力中绝大部分缺乏农业科技知识, 严重制约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科技和教育事业。
㈡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是农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定西是一个农业大市, 有135万农村劳动力, 16岁~45岁的有110万人。其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11.6万人, 初中文化程度的49.8万人, 小学文化程度的27.9万人, 文盲半文盲21.9万人。文化程度偏低, 难以身怀一技之长, 全市每年输出的大部分劳动力都是从事低工资的重、脏、累、险等体力劳动。使劳动力转移呈现面窄、领域少、地域不广。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劳务输出水平的提高和规模的扩大。实际不仅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低下, 而且相当一部分乡 (镇) 、村社干部的文化素质同样较低。也是做好农村工作和接受农业科学技术的最主要障碍。
㈢农民教育培训是农民增收致富的先决条件
接受不同程度教育和培训的劳动者其劳动生产率和收入水平都有很大差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指出, 在同等科技条件下, 大、中、小学文化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之比为7:2:1。具初步农村住户抽调表明, 文盲半文盲户人均纯收入986元, 小学户人均1311元, 比文盲高33%;初中户人均1683元, 比小学户高28.4%;高中户人均1824元, 比初中户高8.4%;中专户人均2675元, 比高中户高46.6%。不同文化程度农户收入差距较明显;特别是经过农业技术教育培训的农户收入又明显高于其他农户。因此, 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 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是历史赋予的重任。
二、农民教育和农民培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㈠农民教育培训机构的培训能力与繁重的培训任务不相适应
目前, 多数农民教育培训机构 (包括农民教育的主力军-农广校) 的专业设置、师资条件、办学设施等条件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发展所需要的农民科技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不相适应。专业设置还是以过时的服务业为主, 对日益发展的制造业、加工业等所急需的技术专业却很少, 重学历教育轻技能培训的观念还很严重。如目前农广校系统开展的培训, 由于与市场需求脱节, 所培训农民的转移难度增加, 常常是有订单, 无生源。
㈡教育培训资金短缺
一方面由于财力有限;另一方面由于农民贫穷, 农民教育培训资金相当缺乏。据调查, 按最低标准对农民工开展3天~5天的引导性培训, 每人需要花费二、三百元, 如果接受职业技能培训, 则需要培训费用七、八百元。如此高的培训经费支出, 仅靠政府财政微薄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 而且这些年, 随着农民培训任务的加重, 相关农民教育培训机构的办学经费不仅没有增加, 有的还有所下降, 严重阻碍了培训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 对连生存都还有困难的农民工来讲, 只能是望而却步。
㈢农民文化素质偏低和参加培训意识淡薄影响培训工作的开展
偏低的文化素质, 直接影响到农民培训的质量和有效性, 许多农民无法适应新的知识和技能。目前的农民工培训以引导性培训为主, 对素质较高的农民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还由于农民参加培训的意识广泛淡薄, 缺乏培训的主动性, 多数农民认为:不参加培训, 照样能够找到工作, 且不会改变工种的性质。
㈣
劳动力市场准入机制不健全, 培训工作长期处于被动的局面大部分用工单位对招聘一般工作人员, 无任何培训要求, 只要能做一些基本工种就行, 对特殊工种, 资格等级证书要求不规范。劳动监察部门督查不严, 造成用工混乱, 农民工主动接受培训或再教育的主动性降低。
三、对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建议
㈠
加强组织领导, 确保农民培训工作的长期性和有效性目前, 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是政府行为, 必要的行政组织工作是其基本保证。各级政府要加强领导, 从农村基础教育抓起,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加强农村劳动力和后备劳动力的教育培训, 提高他们的素质, 防止新一代文盲的产生。《甘肃省农民教育培训条例》中指出:“农民教育培训应当坚持政府主导、统筹规划, 社会参与、资源共享, 按需施教、注重实效的原则”, 要求各级政府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 调动和激发广大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基层党委、政府, 要结合农业结构调整的区域化安排, 加强有关培训项目的统筹组织工作, 使各级安排的农民教育培训经费真正用到实处, 发挥应有的作用, 最终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见到实效。
㈡整合资源, 构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 建立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城市化不断推进, 需要各类专门技术人才, 光靠农业、教育部门的办学, 还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的需要。《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加强教育科技培训, 全面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定西加快扶贫开发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中“加快定西各级人力资源市场项目建设, 加大‘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实施力度”。“省内各大专院校要主动参与定西农村中青年农民的技能专业培训, 建立培训基地, 增加培训投入, 把定西建成服务周边市区的开放式实训基地。”必须充分开发利用各方面的教育、培训资源, 实行农科教结合, 打破部门、行业的界限, 各部门密切联系和合作, 形成合力, 为农村培养人才, 输送技术。充分发挥农广校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的纽带作用, 积极探索建立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的路子。目前各级政府在依托农广校成立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 但目前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状况还远远不适应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需要:体系有待健全, 已建立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尚未发挥大的作用, 已有的相关培训机构没有形成农民教育培训的合力, 培训经费严重缺乏, 等, 直接影响着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事业的发展。今后要重点加强各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的建设, 并充分利用各类农业职业培训机构的资源, 建立培训力量强的培训基地, 加快农民培训步伐。
㈢加强督导, 确保培训质量和培训任务的完成
2012年, 国家直接用于农民培训的资金有所增加, 如国家启动的“阳光工程”, 以项目地规定的人数, 国家、甘肃省投入400元的资金用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但除了中央、省的投资外, 市、县 (区) 由于财政紧缺, 配套投入非常有限, 且有些县不但没有投入, 反而将中央、省的配套资金不能专款专用, 工作上弄虚作假, 因此, 要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加强农民培训工作的督导和检查, 杜绝和纠正各种强制农民参加收费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错误做法;“阳光工程”及其他培训项目的培训经费要真正用于农民, 并切实用于培训, 防止走过场和虚假。
㈣加大农民教育的改革力度, 提高教育质量, 增强教育的适应性
农民教育学校要努力适应市场需求和形势需要, 加大改革力度, 包括办学思路、专业设置、师资配备、设施改善等的优化和完善, 确保教育质量, 增强竞争力, 为农民教育培训作贡献。
㈤
发展蜂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 篇6
关键词:发展养蜂业生产,前景广阔,经济效益好,资源丰富,适逢其时,未雨绸缪,打造品牌
1 发展蜂业生产, 前景广阔, 经济效益好
养蜂的投入需多大, 效益又如何?笔者家住农村, 家里坚持养蜂十多年, 当初只买入一箱凭当兴趣来养, 花钱仅几十元, 仅仅过了一年, 就发展到十来箱, 沿用的是传统的土法养蜂, 投入时间、精力也不多, 不过年复一年积累了经验, 为下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如今养蜂的优势凸显出来。借此机会郑重推出家庭养蜂经验:如果是从零开始发展, 不要急于求成, 投资二千元左右约买十箱试养, 待积累经验再发展。养蜂要掌握技术, 仔细观察, 注重卫生, 加强管理, 第一年控制蜂群总数在20箱左右, 待第二年强盛多分些, 但不能超过“一分为三”。正常情况下, 一箱蜂群一年可产蜂蜜25斤左右, 第一年总收入可达七千元左右, 第二年效益可实现翻番。笔者家中养蜂受人工、场地等制约仅养四十箱, 年纯收入一万多元, 是一项投资少、收益稳定、且轻松又陶冶情操的行业。
梅县松口镇上畲村老支部书记兼主任巫礼洪, 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实际选择发展养蜂产业。在他的精心培育和辛勤管理下, 规模不断发展, 现在已发展到150多箱, 经济效益直线上升, 每年的纯收入收入一般保持在二万五千元左右。成本仅占百分之五以下。更难能可贵的是, 他乐于助人, 尽自己能力及诚心帮助村民养蜂, 在他的影响带动下, 该村早已成真正的养蜂专业村, 养蜂收入占全村经济收入50%左右, 巫礼洪的养蜂事迹多次在《梅州日报》上登载过。
2 发展养蜂业, 资源丰富, 适逢其时
既然养蜂是个好门路, 是否可大发展?这涉及两大问题, 一是资源;二是技术。2009年下半年, 梅县水务局到我镇四社村扶贫, 发现那里大部分青壮年去深圳珠三角发达地区务工创业, 剩下大部分老人及在校学生, 再好的扶贫开发项目没人干什么都难, 经反复研究, 考虑是否可发展养蜂。局领导特地请来养蜂专家实地考察, 经仔细调查后担心资源足够的问题终打破。至于养蜂技术跟上面所说差不多, 核心问题是:防重于治、勤管理, 掌握特性就行。在扶贫单位帮扶下, 组织人力生产几百个蜂箱, 分送给各个贫困户, 不久许多家庭养起蜜蜂来。如今经过二年多实践结果怎样了?据村支部书记兼主任刘勉介绍:全村发展养蜂项目卓有成效, 全村共有43户 (全村现住户73户) 人家养蜂, 有37户成功, 有二户成效较突出各养有40-50箱蜂, 大部分是20-30箱, 其中的代表名叫叶少强, 现年53岁, 他看到大家蜂养得好, 也尝试着养了二十多箱, 去年养蜂收入一位多元, 还荣获县政府颁发的“脱贫之星”的光荣称号。全村养蜂收入占经济总收入的2成多, 最近, 该村先后接受省、市、县扶贫领导小组的脱贫检查, 均顺利通过, 还获得了省级扶贫先进奖。养蜂专家来四社村调查, 发现村庄两旁满山遍野都生长着富含蜜源的树木, 有:鸭脚树、龙眼树、荔枝树、山楂树、黄皮果树, 杨梅树、山捻树等, 还有许许多多说不出树名的树种, 且开花季节一年四季分布均匀。我们整个松口镇的环境、气候差不多, 到处树林茂密, 资源极为丰富, 是发展养蜂的好地方, 应该鼓励农民大力发展养蜂业, 松口镇国土面积达328.3平方公里, 是全县最大乡镇, 地处亚热带气候, 四季如春, 全年雨量充沛, 土地肥沃, 举目四周到处郁郁葱葱, 森林覆盖率83.6%。大力发展养蜂业这个投资小、见效快、风险小、需求不断上升, 效益显著的行业正是时候。松口镇四社村全村发展养蜂业的成功实践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时间进入2012年的新年伊始, 梅州市新一届市委、市政府提出“改革创新, 科学谋划发展新路”其核心是绿色崛起, 对松口是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松口镇将建成环境更优美的生态镇, 养蜂业是个绿色产业将得到促进和提升。可以说发展养蜂业也将面临千载难逢的好机遇。
3 发展养蜂业, 未雨绸缪, 打造品牌
3.1 提高认识、树立品牌意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 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的消费意识、保健意识也在不断提高, 日常需求的是能提高生活质量, 促进身体健康的有价值、有质量的绿色产品, 那些假冒伪劣产品根本不会有市场。当今世界是充满激烈竞争的社会, 发展品牌生产, 正是当今世界商品生产的规律。因此提高认识, 牢固树立品牌意识更显得尤为重要, 为此, 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引导农民树立品牌的生产意识,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互联网、报刊、杂志、广告等发挥宣传的传统优势, 大力宣传绿色产品的好处, 生产绿色产业的重要意义, 假冒伪劣产品的危害, 是短期行为, 从思想上、道德上、行为上提高人们的意识, 正确引导生产者诚实生产, 以诚实生产为荣, 造假为耻。只有生产绿色产品才是根本出路, 与此同时还应加强科普知识宣传, 推广应用, 倡导科技兴发。
3.2 加强领导, 打造精品品牌战略
农民生产技能培训 篇7
一、存在的问题及努力方向
1. 由于企业参与职业技能培训的主体责任不明确, 导致目前企业在农民工培训问题上存在严重缺失
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充分调动用人单位和农民工个人培训的积极性, 要制订出台税费减免、培训补贴等行之有效的激励政策;要加强对用人企业的监督, 督促其对录用的农民工进行上岗培训, 并与劳动报酬挂钩, 建立、完善“政府主导、多方筹集”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投入机制。
2. 培训质量低下
目前, 县乡培训机构培训工作大都缺乏针对性、实用性, 培训时间、地点、内容等方面存在缺陷, 难以激发农民工的学习热情。因此, 企业为农民工提供实习的场地, 到工厂的一线去体验“怎么做”, 而培训机构为农民工提供学习理论知识的机会, 告诉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二、主要策略与成效
1. 明确责任, 建立“统筹安排、分工合作”的管理机制
(1) 建立了统一协调的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组织体系
当前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多头管理、各自为政, 其根源在于经费渠道不一, 主管行政部门各异。为此, 我们成立了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 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社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由镇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所专门负责协调与人社局的该项培训准备及培训后的相关工作。
(2) 实行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定点制度
即由镇社区教育中心 (镇成人教育中心校) 负责。社区教育中心根据培训工作开展情况合理调整、安排师资、场地等情况, 有效地对劳动者进行培训, 并接受人社局的监督。
(3) 规范农民工技能培训审批程序
有培训意愿的劳动者可以直接到镇社区教育中心或人社所进行培训登记, 社区教育中心或人社所将登记培训的人员名单报市人社局, 社区教育中心要将登记的培训人员名单及情况报人社局审核并备案后才能开展培训, 并接受各项目培训主管部门的全程监管。培训结束后, 社区教育中心将资料交所属项目培训主管部门审核后, 再按相应项目经费渠道兑现培训补贴。
2. 优化环境, 提升“农民愿培训、想培训”的思想意识
我镇在社区教育工作委员会的作用下, 由政府宣传委员牵头,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相关单位网站等媒体深入宣传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政策, 宣传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 让广大农民工破除传统守旧的思想观念, 深刻认识参加技能培训的重要作用, 了解、接受政府对农民培训的各种扶持政策, 提高他们参加职业技术培训的愿望, 增强参与培训的动力。
(2) 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奖励制度
结合实际我们实施了职业资格证书的奖励制度。通过制订和完善各行业的职业资格标准, 把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标准衔接起来。首先, 强调用人单位应依法从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员工;其次, 对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实行奖励, 比如在工资待遇、岗位安排等方面体现优越性, 由此使得大家对培训产生迫切的愿望, 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道路做好铺垫。
3. 统筹协调, 创新服务模式
(1) 注重实效, 突出按需培训的模式
我们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以就业为目标, 以企业为依托, 突出培训的实效性。一方面, 注重培训与就业紧密结合。强化企业与培训机构的信息沟通, 逐步建立和完善企业用工信息档案, 建立企业与培训机构的合作机制。实践证明各级政府及部门一定要根据各类用工单位的需要和岗位要求, 指导培训机构开展以需定培、以培供需, 自主招生、定岗就业的订单式培训。另一方面, 突出技能的实用性模式。本着“干什么, 学什么;缺什么, 补什么;差什么, 练什么”的原则, 我们把发展农民工的技能特长与农业生产和新农村建设的需求相结合, 广泛开展特色农业、经济作物种植、畜禽养殖、农副产品深加工等实用技术培训, 大力培养“土专家、田秀才”式的新型劳动者。
(2) 因教施教, 突出分类培训模式
对农民工进行职业培训, 要注意量体裁衣, 因人而异。对文化水平较低没有专业技能和稳定收入的农民工, 主要进行体力劳动为主的简单技能或实用技术培训为主;对有一定资金积累, 并有创业意愿的, 要对其进行创业培训, 激发创业热情, 提高创业能力。
农民生产技能培训 篇8
保险业积极拓宽服务领域,农业保险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为促进农业保险发展,保监会加大农业保险工作推动力度,制定了《关于做好2008年农业保险工作保障农业和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指导意见》,对农业保险工作做出全面部署。指导保险公司开发新型农业保险条款,提高农业保险产品保障程度。对6个主要试点省区农业保险开展专项检查,进一步促进农业保险规范发展。一年来,农业保险发展再度实现历史性突破。
第一,业务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农业保险发展不断实现新跨越,一年迈上一个新台阶。2006年全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8.8亿元,2007年全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53.3亿元,2008年全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110.7亿元,同比增长114%。2008年全国农业保险赔款69亿元,增长1.1倍,受益农户1098.7万户次。2008年农业保险承保各类农作物5.3亿亩(1亩=1/15ha),其中,承保粮食作物3.6亿亩,占全国可耕地面积的20%,经济作物(含油料作物)7000万亩,林木7700万亩,水果蔬菜等其他农作物2500万亩。承保各类牲畜4.7亿头(羽),其中,能繁母猪4762万头,生猪2080万头,奶牛174万头。
第二,覆盖区域逐步拓宽。以全国性保险公司和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组成的农业保险经营网络初步形成,农业保险已覆盖各省区市。2008年,由中央财政支持的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由6省区扩展到16个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粮食主产区的13个省区全部被纳入到试点范围。
第三,保障范围日益广泛。目前全国开展的农村保险险种达160多个,范围涉及9个方面:一是种植业保险,主要包括玉米、水稻、大豆、小麦、棉花等;二是经济作物保险,主要包括林木、油菜、烟叶、西瓜等;三是养殖业保险;四是渔业保险;五是农机具保险;六是农民的养老、医疗、生育保险,包括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参与新型合作医疗、计划生育保险等;七是农民的住宅保险;八是农民工的意外伤害保险;九是农村学生平安保险。可以说,无论是农民的生产还是生活,基本上都涵盖在保险服务中。
农业保险在服务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促进农业生产。2008年,农业保险责任金额达到2397.4亿元,同比增长213%,全年累计向1400万户农户支付赔款70亿元。
提升农业防灾抗灾能力。保险公司投入资金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与动物疫病防控部门开展数据共享、防疫共建等合作,提高了农业防灾抗灾能力。
保障农民生活。积极开展农村小额人身保险试点,截至2008年底,9个试点省市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实现保费收入4212万元,为239万农民提供了保险保障,承担保险责任金额280亿元。目前,“三农”保险覆盖的农民数达到9000万户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因灾致贫、因灾返贫”的状况。
完善应急机制。通过保险方式将政府临时性的救灾行为转化为制度化、规范化的灾害应对机制,转变了政府职能,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
积极探索经营机制和发展模式,逐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农业保险体系
当前,中央对农业保险工作越来越重视。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发展农村保险事业,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加快建立农业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扩大试点范围、增加险种,加大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保费补贴力度,加快建立农业再保险体系和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鼓励在农村发展互助合作保险和商业保险业务。探索建立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中央的高度重视,既指明了农业保险的发展方向,也为农业保险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2009年,保险业认真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在总结近年来农业保险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稳步加快农业保险发展步伐,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保险经营机制和发展模式,逐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农业保险体系,更好地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保险发展思路可以概括为“一巩固、二突破、三创新、四加强”。
“一巩固”,就是巩固政策性农业保险基础,以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稳步健康发展带动农村保险的全面发展。不断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范围,努力扩大承保面,提高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覆盖面和渗透度,种植业保险逐步覆盖全国主要产粮区和粮食生产大县,继续发展能繁母猪、奶牛等养殖业保险,积极发展橡胶、林业、家禽、淡水养殖和地方特色农业等领域的保险。
“二突破”,就是以小额保险为突破口发展农村保险事业,以建立风险分散机制为突破口提高农村保险服务水平。总结推广农村小额保险试点经验,有针对性地发展保障适度、保费低廉、条款简单的小额保险,增强农民抵御意外伤害、疾病等风险的能力。结合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改革,以及农村医疗、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发挥保险业在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积极作用。
“三创新”,就是大力推动农业保险服务形式创新、产品创新和制度创新。探索发展相互制、合作制等多种形式的农业保险组织。建立健全农业保险服务网络和销售渠道,鼓励有条件的保险公司积极开办多种形式的涉农保险业务。结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开发适应农村生产力水平、消费水平和农村文化水平的农村保险产品,满足农民生产生活中的现实保险需求。完善农业保险法律法规体系,研究制定农业保险条例,推动农业保险立法工作。探索建立财政支持的农业再保险制度和巨灾保险分散机制。
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现状及其对策 篇9
对于本就是农业大国的中国来说, 农业是社会的根本。农业的发展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经济的稳步上升, 还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团结。因此, 国家将农民职业技术培训问题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针对此问题, 国家制定了相关的政策, 并对其进行了完善。农民职业技术培训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提高农民素质
国家提出的三农政策是以农民为根本, 以农民的福利为最终利益。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在一定程度上响应了国家的三农政策, 对提高农民的素质有着重大的意义。
(二) 增加农民收益
三农政策中有一重要组成部分为提高农民的收入, 而对农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便是这一部分的重要体现。农民在进行培训后, 可以运用所学到的科学知识, 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更好的促进农业的发展。不仅如此, 在某种程度上也能够让农村的经济发展得到大幅的提升, 因此, 农民劳动者的生活质量也能够得到保障。就现在而言, 农作物的竞争已经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质量和成本是竞争的关键。由此可见, 通过培训, 让科技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必定能够让农作物产品在当下的环境中更具有竞争力。不仅如此, 农村经济也能够得到长远的发展。
(三) 推动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现代化农业已经越来越受众人的关注, 农业能够现代化发展也成为了新的度量标准。在发展的过程中, 对农产品的质量和成本要求越来越高, 并且高质量的农产品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村的经济能力。因此, 就需要通过对农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 通过科学知识的讲授, 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 运用最新研发的科学装备, 才能让农业的发展具有现代化, 并且得到质的飞跃。
(四) 符合全球化发展的大环境
随着各国之间的密切联系, 全球化的时代早已到来。各行业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多, 农业的全球化趋势也愈加明显。自从中国加入WTO后, 农业出口也面临着新的环境和局势。如果农业这第一产业要尽快适应新的环境, 就需要提高劳动力的个人素质。因此对农民进行职业技术培训是与全球化的发展相得益彰的。面对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 我国农民需要提高自身能力, 学习科学知识, 运用新的科学装备, 紧跟世界的步伐。
2 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现状
(一) 农民基本素质较低
虽然我国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 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全民的受教育程度。但是, 现在的农村劳动力依旧是老一代农民为主。新一代受过教育的农民并没有投入到真正的劳作中, 导致目前现状仍旧不乐观。部分农民的受教育程度仅仅到初中为止, 受过高等教育的农村大学生, 在毕业之后选择留在一线二线城市发展, 而没有选择为家乡做出自己的贡献。其次, 社会发展越来越迅速, 生活质量的提高, 以至于农村的大多数青壮年选择外出打工, 这就导致真正能够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人群的基本素质普遍较低。
(二) 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比重小
各地区农民素质普遍较低, 对农民职业技术培训的的不重视, 是职业技术培训农民参与度不高的直接原因。除此之外, 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相关部门事先也没有针对不同的地区进行全面的调查, 包括农民个人意愿, 以及开展技能培训最合适的时间等等。其次, 相关部门在开展技能培训之前没有进行很好的宣传, 导致农民不了解培训内容, 没有从根本重视技能培训。相关部门对技能培训的投入也关系到培训能否成功开展。资金不足, 技能培训就会开展的不完善, 如果让农民自己出培训费用, 农民的参与度就会下降。
(三) 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效果不理想
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发展, 最初遇到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和进步。但是培训效果不理想的问题却是始终未得到解决。从实际例子里, 不难发现以下原因。首先, 培训老师对课程的认知不够, 经常出现脱离实际的教学情况。其次, 培训方式有待提高。培训老师只是单方面授课, 没有做到与听课者很好的互动, 也没有关注听课者是否理解所讲授的内容。往往出现老师自认为讲课内容生动易懂, 实际上听课者并没有理解掌握。针对此问题, 就需要老师用更加直白的方式来授课, 让理论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可掌握。
3 造成现状的原因
(一) 部分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并没有达到能够开展培训的标准, 教学质量低下, 教学设施落后, 授课老师素质低, 这些都导致教学结果不尽人意。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是培训效果好坏的根本, 如果在收了学费后, 并没有提供相应的培训, 就失去了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的初衷。
(二) 职业技能培训的知识层次不能够满足劳动者的真实所需。相关的培训机构虽然配备了先进的设备和高素质的师资力量, 但是不能够满足个体的多样化要求。如果培训机构开展的培训课程不符合劳动者当前所需的内容, 那么劳动者参与度不高的现状就可以得到理解了。并且, 这也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导致培训资源没得到应有的合理利用。
(三) 相关部门在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之前没有针对市场做全面的调查。导致对培训内容的判断出现偏差, 致使技能培训课程单一、重复, 与市场需求脱节。
(四) 针对失业人员和农民工的培训效果甚微。失业人员和农民工存在的共同问题是个体文化素质低下, 接受知识掌握技能的能力不一, 工作流动性较大较为分散以及家庭经济负担重。针对这几个问题, 就导致技能培训内容难度增大, 固定时间安排困难。部分企业不重视不配合农民工的培训, 这也为技能培训带来了新的难题。
4 针对现状提出的对策
(一) 重视农村九年义务教育
重视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是响应三农政策的一个重要环节。农村学校针对这一问题的态度要有改观, 要引起相关负责部门的重视。在科教兴国的现在, 掌握科学知识才能够有更好的发展, 因此, 学生在接受义务教育的过程中, 要切实履行个人的义务, 做到自觉主动学习。
(二) 相关部门加大宣传力度
政府部门需要响应上级要求, 重视农民职业技能的培训。针对本地的市场需求, 制定适合并且完善的相关制度。在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前期, 要加大宣传力度, 了解劳动力的真实想法, 通过切合实际的宣传, 让农民对培训产生正确的理解并认识到参加培训的重要性。
(三) 加大资金投入
资金投入是培训能否有效开展的一个保障。就目前来说, 投入到技能培训当中的资金并不能够满足实际所需。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加大资金投入, 保证农民职业技能培训能够顺利开展, 并且内容更加多样化, 设备更加先进和实用。其次, 相关部门也可以号召社会进行融资, 多方出力来支持农民职业技能培训。
(四) 对培训机构加强管理
(1) 加强对培训机构的监督力度。相关部门应时常举行不定时的保密检查, 监督内容应为:培训机构所开展的课程是否按照规定执行, 培训的内容是否重复单一, 培训所收取的费用是否超标。如果在检查的过程中, 发现培训内容不合要求, 所开展课程不按照规定者, 取消其开展培训资格。
(2) 加大管理力度。对于政府所投入的资金进行公示, 并接受群众的投诉和举报。
5 重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1) 在培训前, 相关部门应针对各地市场做出全面的调查了解。因此, 针对不同的情况, 制定不同的职业技能培训方案。通过这种方式, 增强劳动者的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培训的内容要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通过科学知识的充电, 让劳动者能够掌握新型的设备。
(2) 农民职业技能培训课程的形式应更加灵活。培训时间如果过于固定, 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农民参与度不高。因此, 可以开展短期的培训课程, 并且提供全日制、半日制、周末制等选择。农民可根据自己的劳作时间来安排上课类型。
(3) 培训内容也可以更多样化。比如, 充分利用多媒体, 可以将培训内容刻成光盘, 或者是以录音的方式来进行教学。
(4) 职业培训机构可以与相关工作岗位积极联系, 从而为参加完培训的学员提供就业信息。
6 建立完善的就业准入制度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现代, 对个人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因此, 除了以上的种种对策外, 还需要逐步建立完善的就业准入制度。加强用人单位对招收职业的管理标准, 相关的职业介绍机构也需要摆正态度, 不能够介绍无证或者是未参与培训的人员上岗。这不仅是保证了部分技术含量高的岗位的效益, 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国家的财产安全和消费者的权益。其次, 要加大管理力度。相关部门要与工商部门保持密切联系, 制定完善的制度, 建立公众检举箱。依法监督用人单位和职业介绍单位。将劳动者需要凭借证书才能上岗这一规定落实到实处, 而不是单纯的为了应付检查而做表面工作。
7 制定政策支持大学生回乡发展
农民大学生毕业后更多的选择留在一线二线城市发展这一现状应该被改善。作为农村快速发展的中坚力量, 农民大学生回乡发展这一问题应该被相关部门重视。相关部门应该制定政策, 对回乡发展的大学生给予支持以及资金投入。通过种种措施, 鼓励大学生将知识带回家, 将技能运用到家乡的发展上。
8 结语
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响应了国家提出的三农政策, 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缓解了劳动力市场的重大压力, 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社会的稳定和团结。虽然在实施的过程中, 遇到各种阻力, 陷入很多困境, 但是做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这项工作的意义尤为重大。希望相关部门针对现状和提出的措施做出相应的改革, 让农业的发展更快适应现代化的潮流。
摘要:在社会发展越来越快的大环境下, 劳动力市场的现状不容乐观。就整体来看, 提供给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远大于实际需求量, 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也不能满足需求的多样化。由于种种原因, 导致目前的就业形势空前紧张。因此, 对农民劳动者进行职业技术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能够通过培训让劳动者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 也能够缓解劳动力市场目前的压力。本文就此话题, 详细阐述了以下四方面内容: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意义, 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现状, 造成现状的原因, 针对种种现状提出的对策。
关键词:农民,技能培训,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朱明华, 施林华.农村社区成人职业技能培训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 2012 (28) .
[2]刘景岗.加强县域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思考[J].中国劳动保障, 2006 (01) .
[3]尚绪更.吉林省为80万劳动者提供免费职业技能培训[J].劳动保障世界, 2011 (07) .
[4]王希文.创新职业技术培训与提高农民素质[J].经济师, 2006 (07) .
【农民生产技能培训】推荐阅读:
农民合作社的生产标准11-07
农民就业技能培训06-21
农民技能培训简报10-12
农民培训档案09-21
农民素质培训09-27
农民科技培训08-21
培训现代农民论文06-05
农民培训机构06-30
农民创业培训教学07-09
2023农民培训总结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