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教育培训方案(共8篇)
农民教育培训方案 篇1
工作方案是对未来要做的重要工作做了最佳安排,并具有较强的方向性、导性粗线条的筹划,是应用写作的计划性文体之一。在现代领导科学中,为达到某一特定要求决策助理人员高瞻远瞩,深思熟虑,进行周密思考,从不同角度设计出多种工作方案,供领导参考。以下是由
为全面加强新形势下农民群众的教育管理,提升农民群众综合素质,培养新型农民,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全乡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确保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根据中共××县委办公室、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县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孟办发〔2011〕125号)要求,结合景信乡工作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及和谐社会建设的总体要求,围绕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整合资源,创新机制,进一步改进培训方式,拓展培训功能,提升培训能力,全方位、多渠道、深层次开展农民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加速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和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村实用人才,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目标任务
以培育有道德、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文明诚信、知法守法的新型农民,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社会发展为总体目标,以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为主体培训对象;以政策法规、道德规范、科技文化“三进村”为主要培训内容;以培训农民掌握政策法规、农业实用技术为重点,授课到组、指导到户、培训到人,着力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道德水平、文化素质、科技技能和发展创新水平。努力营造“争做新型农民、争当文明农户、争创和谐新村”的良好社会氛围,促进全乡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健康发展。具体培训任务是:在2011年内完成全乡所有村组干部和以青壮年为主的农民群众的轮训工作。其中,以村为单位,完成村组干部教育培训5期,培训人数240人次;以自然村为单位,完成农民教育培训56期,培训人数5000人次;完成劳动力就业培训250人次。
三、培训原则
(一)因地制宜,分类培训。按照各村组农民的文化水平、经济发展程度、产业分布和存在突出问题等实际情况,区分不同的培训对象,坚持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培训。
(二)注重实效,方便农民。尊重农民意愿,满足农民需求,设立流动课堂,采取村组就地培训,交叉巡回授课等贴近、方便农民的培训方式,将培训重心下移,为农民群众提供良好的教育培训服务。
(三)上下联动,点面结合。在县农民教育培训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根据乡党委的统一安排,以各类农民教育培训机构为依托,发挥各涉农部门的技术优势,上下联动,以点带面,整村推进,促进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全面开展。
(四)长短结合,灵活高效。长训短培相搭配,灵活运用各种培训方式,注重寓教于乐,丰富培训内容,活跃培训形式,保证农民培训取得实际效果。
四、培训内容
(一)强化法律法规培训。以社会治安、禁毒防艾、民族宗教、土地承包、交通安全、计划生育等法律法规培训为重点,进一步加大普法力度,搞好法制宣传,增强农民群众通过法律手段正确行使权力、履行义务、维护利益、化解矛盾的观念。引导农民增强民主意识,通过合法途径表达愿望和诉求,保障自身权利,激发农民有序参与村民自治的热情,提高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能力,培养知法、懂法、守法的新型农民。
(二)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深入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培训,大力弘扬社会正气,引导群众牢固树立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和艰苦奋斗的作风。切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增强群众明辨善恶美丑的能力,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养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全力推进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培育健康文明的社会新风尚。组织群众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娱活动,引导广大农民移风易俗,营造积极向上的农村文化氛围。
(三)开展农村政策培训。重点培训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及现行强农惠农政策,提高农民群众掌握和运用政策的水平,激发群众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进一步融洽党群、干群关系。
(四)组织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围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结合农时重点抓好良种良法推广、病虫草鼠害防治、农业设施应用与管理、防灾减灾、安全生产等农村实用技术的培训,引导广大群众学科技、用科技,提高农业效益,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面向农村初高中回乡毕业生和青壮年,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提高转移就业能力。
五、组织领导
范文网
为切实加强全乡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景信乡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组成如下:
组 长 ××× 乡党委书记,宣讲团团长
副组长 ××× 县禁毒防艾办主任,宣讲团副团长
成 员 ××× 乡党委副书记,乡挂钩联系朗勒村领导
××× 党委委员、纪委书记,乡挂钩联系景冒村领导
××× 乡党委委员、武装部长、副乡长,乡挂钩联系勐白村领导
××× 副乡长,乡挂钩联系回俄村领导
××× 副乡长,乡挂钩联系糯各村领导
××× 乡派出所指导员,宣讲团成员
××× 县疾控中心医生,宣讲团成员
×××县林业局工程师,宣讲团成员
×××县人事局科员,宣讲团成员
××× 县进修学校教师,宣讲团成员
××× 乡宣传干事,宣讲团成员
××× 乡林业站长,宣讲团成员
×××乡农业站站长,宣讲团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乡党政综合办,具体负责处理日常事务,办公室主任由罗娇同志兼任。
六、方法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1年12月15—22日)。成立乡村两级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及工作机构,制定初步工作方案,组织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对授课等相关细节进行探讨、分析,召开乡级动员会议。
(二)村组干部培训阶段(2011年12月23日—2011年3月)。以村为单位,组织开展村组干部脱产培训(对象为:村两委班子成员,“八在员”,村党支部书记及村民小组干部)。
(三)农民教育培训阶段(2011年4月—2011年11月)。认真总结村组干部培训经验,教师队伍进村入组,以自然村为单位,有计划、分步骤地全面开展农民教育轮训。
(四)总结验收准备阶段(2011年12月)。梳理总结,建档备案,抓好迎接县领导小组考核验收各项准备工作,并积极探索建立全县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长效机制。
七、保障措施
(一)明确责任,分级负责。乡党委为此项工作的责任和实施主体,在县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的直接领导下负责农民的宣传发动和培训的组织、服务等工作。乡党委书记为第一责任人,村组挂钩联系领导和村党总支书记为具体责任人。为确保工作落实,各村党总支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切实落实工作责任,形成层层有责任,人人有担子的工作格局,确保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取得实效。
(二)宣传动员,营造氛围。各站所,各村要把宣传动员放在农民教育培训的首要位置,广泛深入地宣传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及其现实意义,使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开展农民教育培训是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育新型农民、促进农村稳定、加快农村发展的重要途径,引导农民群众支持教育培训、参与教育培训,努力在全乡形成良好的教育培训舆论氛围。
农民教育培训方案 篇2
一、发展农民教育, 加强农民培训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
㈠教育是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教育是一种具有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传播功能等多种功能的社会事业。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增长和科技的发展, 教育促进经济增长的功能愈来愈增强, 教育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以教育培训为主体的对人力开发而投入的费用, 具有比物质资本投资高得多的投资收益率。由于受长期以来注重物质投资, 轻视人力资本投资的思想的影响, 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严重不足。致使农村劳动力中绝大部分缺乏农业科技知识, 严重制约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科技和教育事业。
㈡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是农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定西是一个农业大市, 有135万农村劳动力, 16岁~45岁的有110万人。其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11.6万人, 初中文化程度的49.8万人, 小学文化程度的27.9万人, 文盲半文盲21.9万人。文化程度偏低, 难以身怀一技之长, 全市每年输出的大部分劳动力都是从事低工资的重、脏、累、险等体力劳动。使劳动力转移呈现面窄、领域少、地域不广。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劳务输出水平的提高和规模的扩大。实际不仅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低下, 而且相当一部分乡 (镇) 、村社干部的文化素质同样较低。也是做好农村工作和接受农业科学技术的最主要障碍。
㈢农民教育培训是农民增收致富的先决条件
接受不同程度教育和培训的劳动者其劳动生产率和收入水平都有很大差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指出, 在同等科技条件下, 大、中、小学文化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之比为7:2:1。具初步农村住户抽调表明, 文盲半文盲户人均纯收入986元, 小学户人均1311元, 比文盲高33%;初中户人均1683元, 比小学户高28.4%;高中户人均1824元, 比初中户高8.4%;中专户人均2675元, 比高中户高46.6%。不同文化程度农户收入差距较明显;特别是经过农业技术教育培训的农户收入又明显高于其他农户。因此, 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 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是历史赋予的重任。
二、农民教育和农民培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㈠农民教育培训机构的培训能力与繁重的培训任务不相适应
目前, 多数农民教育培训机构 (包括农民教育的主力军-农广校) 的专业设置、师资条件、办学设施等条件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发展所需要的农民科技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不相适应。专业设置还是以过时的服务业为主, 对日益发展的制造业、加工业等所急需的技术专业却很少, 重学历教育轻技能培训的观念还很严重。如目前农广校系统开展的培训, 由于与市场需求脱节, 所培训农民的转移难度增加, 常常是有订单, 无生源。
㈡教育培训资金短缺
一方面由于财力有限;另一方面由于农民贫穷, 农民教育培训资金相当缺乏。据调查, 按最低标准对农民工开展3天~5天的引导性培训, 每人需要花费二、三百元, 如果接受职业技能培训, 则需要培训费用七、八百元。如此高的培训经费支出, 仅靠政府财政微薄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 而且这些年, 随着农民培训任务的加重, 相关农民教育培训机构的办学经费不仅没有增加, 有的还有所下降, 严重阻碍了培训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 对连生存都还有困难的农民工来讲, 只能是望而却步。
㈢农民文化素质偏低和参加培训意识淡薄影响培训工作的开展
偏低的文化素质, 直接影响到农民培训的质量和有效性, 许多农民无法适应新的知识和技能。目前的农民工培训以引导性培训为主, 对素质较高的农民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还由于农民参加培训的意识广泛淡薄, 缺乏培训的主动性, 多数农民认为:不参加培训, 照样能够找到工作, 且不会改变工种的性质。
㈣
劳动力市场准入机制不健全, 培训工作长期处于被动的局面大部分用工单位对招聘一般工作人员, 无任何培训要求, 只要能做一些基本工种就行, 对特殊工种, 资格等级证书要求不规范。劳动监察部门督查不严, 造成用工混乱, 农民工主动接受培训或再教育的主动性降低。
三、对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建议
㈠
加强组织领导, 确保农民培训工作的长期性和有效性目前, 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是政府行为, 必要的行政组织工作是其基本保证。各级政府要加强领导, 从农村基础教育抓起,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加强农村劳动力和后备劳动力的教育培训, 提高他们的素质, 防止新一代文盲的产生。《甘肃省农民教育培训条例》中指出:“农民教育培训应当坚持政府主导、统筹规划, 社会参与、资源共享, 按需施教、注重实效的原则”, 要求各级政府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 调动和激发广大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基层党委、政府, 要结合农业结构调整的区域化安排, 加强有关培训项目的统筹组织工作, 使各级安排的农民教育培训经费真正用到实处, 发挥应有的作用, 最终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见到实效。
㈡整合资源, 构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 建立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城市化不断推进, 需要各类专门技术人才, 光靠农业、教育部门的办学, 还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的需要。《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加强教育科技培训, 全面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定西加快扶贫开发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中“加快定西各级人力资源市场项目建设, 加大‘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实施力度”。“省内各大专院校要主动参与定西农村中青年农民的技能专业培训, 建立培训基地, 增加培训投入, 把定西建成服务周边市区的开放式实训基地。”必须充分开发利用各方面的教育、培训资源, 实行农科教结合, 打破部门、行业的界限, 各部门密切联系和合作, 形成合力, 为农村培养人才, 输送技术。充分发挥农广校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的纽带作用, 积极探索建立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的路子。目前各级政府在依托农广校成立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 但目前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状况还远远不适应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需要:体系有待健全, 已建立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尚未发挥大的作用, 已有的相关培训机构没有形成农民教育培训的合力, 培训经费严重缺乏, 等, 直接影响着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事业的发展。今后要重点加强各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的建设, 并充分利用各类农业职业培训机构的资源, 建立培训力量强的培训基地, 加快农民培训步伐。
㈢加强督导, 确保培训质量和培训任务的完成
2012年, 国家直接用于农民培训的资金有所增加, 如国家启动的“阳光工程”, 以项目地规定的人数, 国家、甘肃省投入400元的资金用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但除了中央、省的投资外, 市、县 (区) 由于财政紧缺, 配套投入非常有限, 且有些县不但没有投入, 反而将中央、省的配套资金不能专款专用, 工作上弄虚作假, 因此, 要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加强农民培训工作的督导和检查, 杜绝和纠正各种强制农民参加收费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错误做法;“阳光工程”及其他培训项目的培训经费要真正用于农民, 并切实用于培训, 防止走过场和虚假。
㈣加大农民教育的改革力度, 提高教育质量, 增强教育的适应性
农民教育学校要努力适应市场需求和形势需要, 加大改革力度, 包括办学思路、专业设置、师资配备、设施改善等的优化和完善, 确保教育质量, 增强竞争力, 为农民教育培训作贡献。
㈤
农民教育培训方案 篇3
关键词:征地;失地农民;政府;金融;融资租赁
一、农民土地征收的必然性和持续性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大搞开发区,最高峰时开发区达8000多个,当时全国每年流失的耕地数量为1000万亩以上,这只是城市化进程对土地征用的一部分。现在虽然限制开发区建设,但城市化的进程却更快。据国家统计局2007年9月提供的数据,2006年全国城市总数661个,城镇人口5.7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43.9%,城市化水平比2002年提高4.8个百分点。这意味着随着大面积土地实现农业用地到城市用地的转变,大量农民失去土地。
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而言,大规模的征地运动有其必然性。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圈地运动即土地适当集中和土地用途由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把一部分农业人口从土地上剥离出来,使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由农业向市民和产业工人转变,这是世界各发达国家推进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都曾经走过的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
我国的征地过程还具有持续性。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城市发展体系发展迅速。除原有集中在东南沿海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环渤海城市群外,目前在全国范围内更多的新兴城市群迅速成长,如厦泉漳闽南三角地带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川渝城市群和关中城市群等等。统计显示,2006年我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上海,为88.7%,而东、中、西部城市化水平分别为54.6%、40.4%和35.7%。我国正在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中西部城市化进程方兴未艾,可以预见,我国的征地运动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大规模持续进行。
二、问题的严重性
我国经历大规模的征地过程有其合理性,但是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国一定要解决好征地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因为目前的现状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大多数失地农民失去的不仅仅是土地,还有就业岗位、居住房屋、生活保障以及集体资产等等,特别是失去了维持农民生存、发展的低成本生活方式和发展方式,却享受不到土地升值所带来的利益,失地失业又失去社会保障,成为种田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门的“三无”人群。他们的生活养老问题不解决好,必然影响和谐社会的建立;在征地过程中出现的政府寻租、企业行为等问题也必须解决,否则必然扰乱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清明和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
三、农民土地征收问题的症结在政府
(一)土地产权的实质
农业用地的所有权表现为农民集体所有权和国家所拥有的终极所有权两个层次。前者是表象上的所有权,即在法律上认为农村土地的所有者是以村或小队为单位的集体组织,但是这个权利与其他的财产权不一样,一般财产虽然国家也可以征用,但是有必须是在特殊的情况下才行。但是土地不同,政府征收农民的土地几乎不需要什么条件,完全由政府的发展规划决定。这就凸现出国家(由地方政府代表)有从宏观上对土地市场进行调控的权利,这使得对农地产权变得复杂化。有研究认为我国农村土地的所有权是模糊的,但事实上,我国农村土地的所有权特点并不是“模糊产权”,而是“二元产权”。具体的说,我国农地的产权要区分农业用途和非农业用途。涉及到农业用途时,农民享有所有权;而涉及到非农用途时,国家享有所有权,地方政府代替国家行使这种权利,当然,实现这种转变时地方政府会给失地农民以补偿,但补偿金额地方政府说了算。这样一来征地的实质就成了政府先低价改变土地所有权,把农村集体土地变为国有土地,然后再高价转卖(租)给征地企业,而政府从中获得收益。
(二)政府作为公共管理主体的“自我认识缺失”
政府作为公共管理主体,其最基本的职能是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从宏观上调控经济,对市场进行监管,放手微观领域让市场发挥其基础的调节作用。然而,在征地过程中地方政府对自己的公共服务功能往往“缺乏认识”,尤其是我国地方政府财政自理的压力下,地方政府存在创收和招商引资的动机,由此导致政府自觉不自觉地偏离服务功能,倾向于使用手中的权力谋利。正如布坎南所说政府是自利的、偏好租金收入的、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组织。在征地的问题上,地方政府的自私性导致它利用对稀缺的土地资源的控制权进行寻租,直接干预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微观事务,管了许多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情,这使得政府在许多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越位”、“错位”现象。地方政府的对征地的审批当属其直接干预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微观事务中没有管好的事情之一。
(三)政府干预造成的政府失灵
政府失灵是指政府的活动或干预措施缺乏效率,或者说政府做出了降低经济效率的决策或不能实施改善经济效率的决策。从政府对经济的调节角度来看,政府失灵在宏观层次上表现为政府难以合理配置资源总量实现社会总供求的均衡;在中观层次上表现为政府对私人经济部门经济结构的调节不符合效率和公平原则;在微观层次上政府对私人经济部门微观经济行为不能合理调节。就目前我国的高房价而言,政府对土地资源的配置没有实现供给与需求的基本均衡,是其在宏观层次的功能失灵。就征地过程中暴露的问题而言,政府一方面有从土地审批中谋利的动机和行为,另一方面,大多数情况下政府并没有妥善处理好农民与征地企业之间的关系,是其在中观和微观层次的功能失灵。
四、“金融化”能有效解决农民土地征收中的问题
金融市场交易行为的一个最基本的共同特征是资产或资金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在征地行为中,征地企业要获得的也只是土地的使用权,土地的最终所有权究竟是一元的还是二元的、是属于国家还是属于集体并不重要,所以征地的核心问题是土地使用权的转让。而对失地农民的土地而言,土地的使用权显然属于农民,所以土地征收的交易主体应该是农民与征地企业,这样一来就避免因土地所有权所引发的争论和困扰。对于土地由农业用地转变为非农用地以后土地所有权随之由村集体变为国家的问题,可以通过失地农民从征地补偿中交纳一定的税收来补偿。这是目前不触动我国当前土地所有制度条件下一个最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我国国情的解决方案。
金融化即市场化,就是在对失地农民的补偿机制中引入市场因素,强化市场的自我调节功能,弱化政府干预。具体而言,就是借助金融化的方式理顺土地供给方和需求方的关系,让类似金融市场的机制发挥其调节作用,来调节土地供给方与土地需求方相互的作用,使土地的征收和使用成为一种市场行为,政府置身于具体交易之外,只负责监督和规划。这种金融化的解决方案完全可以解决现在土地征收过程中因政府而产生的各种问题。比如可以有效克服土地征收过程中的单方定价问题,土地补偿过程中的补偿资金截流问题,农民安置过程中对征地企业监管不力问题;彻底改变现有土地征收中农民上访的局面,消除在利益分配过程中地方政府的垄断地位,有效改变地方政府在征地问题中的“越位”、“错位”现象。由此可见金融化方案的有效性。
失地农民补偿机制的金融化的具体方案可以有以下几种:融资租赁方案、股权方案、第三方介入——保险方案。本文以融资租赁方案为例进行论述,由此举一反三,证明金融化方案的可行性。
目前,一般的农民土地征收补偿是以一次性发放征地补偿金的形式进行的,农民拿到补偿款短期内比较富裕,但是由于无工作、无土地、无保障,补偿金很快被花完,农民很容易陷入困境。可以说目前实行的补偿金方式存在着短期性的弊端。同时,对征地的补偿标准存在地方政府的单方定价的不合理性,很多地方甚至出现零补偿金的现象。金融化在土地所用权不变的前提下把土地的使用权作为资产转让给征地企业使用,拥有土地所有权的基层集体(一般以村或小队为单位)代表集体内的农民则成为征地企业的债权人或股东。不管是采用上文提到的三种具体金融化的任何一种,都必须体现这个基本原则,即土地的使用权仍然归原来的村集体所有,农民转让出去的只是土地的使用权。这样做的最重要的优点在于使出让使用权的农民成为股东后可以长期获得补偿金,分享企业利润,分享当地经济发展的成果。这就解决了目前普遍存在的一次性发放土地补偿金所衍生的实地农民失业、养老问题。另外一方面在解决了企业的用地问题的同时,也充分发挥了融资的优点,即企业避免一次性支付大量资金形成的财务压力,实质上相当于企业获得了土地融资。
五、融资租赁方案
下面以融资租赁方式为例,论证在土地征收过程中使用金融化方案的合理性。融资租赁,是指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以出租人收取租金,承租人支付租金来融通资产使用权的一种交易行为,出租人与承租人签订合同,由出租人将其所拥有的资产使用权转让给承租人并按合同规定收取租金,承租人在一定时期内拥有该项资产的使用权并按期向出租人支付租金。融资租赁又可以分为经营租赁和资本租赁。
融资租赁的主要特征有: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融资与融物相结合;租金分期支付。
在征地过程中,涉及到的当事人分别是:土地的供应者和出租人——农民;承租人——征地企业;监督者——政府。集体拥有土地的所有权,农民依法享有土地的使用权,农民通过与土地开发商签订租赁合同将土地的使用权转让给土地开发商,因此,征地过程中的核心是实现土地使用权的有价转让。在租赁合同中规定三方的权利和义务,使三方当事人相互关联相互制约。
土地开发商以有价的形式获得土地的使用权,农民根据租赁合同收取长期分红或收取与转让使用权价值相当的租金。有些地方已经尝试借土地开发商的资金为农民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具体的做法是农民和土地开发商共同缴付一定比率的社会保障基金,建立省级统筹账户,实行专款专用,由地方社会保障经办机构负责保险金的筹集和发放,从而实现征地资金的社会化给付。对征地企业而言,这种做法既避免了短期大笔基金的支出,又获得了土地使用权,实现了融物与融资的结合。
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报酬对农民而言是分期获得的,延续时间至少包括土地被征地企业占用的期间,这就保证了失地农民获得长期稳定的收入,至少部分的解决了其生存之忧、养老之忧。对征地企业来说,土地使用权的转让金是以租金的形式定期从企业扣除的,一方面避免一次支付相当于获得长期融资,另一方面也可以起到抵减税收的作用,有利于企业的盈利和发展。
当然,最重要的是避免了政府的消极作用,发挥了其积极作用。政府对整体的土地使用方向有规划权力,但是政府在具体征地过程中是作为一个中性的第三者存在,它拥有对交易过程的监督权以及制定相应的法律规范的权力,但不应直接干预具体交易行为。这就避免了政府作为交易主体参与相关的利益分配的可能性,进而避免寻租现象的产生。从交易费用的角度看,由于在融资租赁的模式下,土地是在其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的基础上进行的,不管土地的所有权究竟是不是二元的,交易的核心是实现土地使用权的有价转让而非所用权的转让,这就避免了政府直接参与交易带来的隐性成本增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交易成本。同时这一过程是依照法律在政府的监督和指导下进行的,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农民的权利。
参考文献:
薛斐.公司金融[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5.
*本文为河南理工大学青年基金课题论文,课题名称: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权益问题及破解对策,课题编号:646180
失地农民培训实施方案 篇4
工作实施方案
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推进我区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工作,加快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现结合我区实际,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以促进失地农民就业为目的,将实现失地农民充分就业纳入政府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计划,以乡镇、村(社区)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创新机制、拓宽渠道、优化服务,努力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和就业条件,促进失地农民中有劳动意愿和劳动能力的人员充分就业。
二、工作目标
以《***市进一步做好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工作的意见》(**政办发„2012‟***号)文件精神为抓手,落实积极的就业培训扶持政策、强化技能培训、健全就业服务平台机构、实施困难援助、拓展就业培训空间,多渠道、多方式促进就业,有步骤地实现乡镇、村(社区)失地农民充分就业。重点解决2006年以来的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工作,对符合公益性岗位条件的优先安排,对适龄且有就业愿望的失地农民实行100%的职业技能培训,确保失地农民就业率达90%以上,促进其尽快实现就业。
三、具体措施
(一)促进失地农民就业。
1、将失地农民纳入失业登记制度和城镇就业服务体系,为其办理《就业失业登记证》,享受就业再就业政策。
2、把一户有2人以上适龄劳动力未就业的困难家庭,作为重点扶持对象,为其开展技能培训,使之早日实现就业。
3、发挥和利用社区潜在的就业空间,大力开发托老托幼、快餐配送、家庭护理等便民利民服务岗位和社区保安、保洁、保绿等公益性岗位及社区管理服务岗位,安置失地农民就业。
4、积极为失地农民创业创造条件、提供方便、制定扶持政策,鼓励失地农民以个体、合伙经营等多种形式实现就业
5、对有转移就业愿望并进行了求职登记的失地农民,我们将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其转移就业,并通过劳务输转促进失地农民就业。
(二)加强失地农民培训。
1、凡辖区内因国务院或省政府依法批准征地后,失去全部或大部分农用地,转为城市居民并在劳动年龄段内的有培训愿望的失地人员均可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失地农民培训工作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所需资金有财政部门提供。我区将根据失地农民特点制定职业培训计划,加强对劳动年龄段内失地农民的职业培训,通过培训提高失地农民的就业和创业能力。指导辖区技工学校、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对失地农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用人单位岗位要求,强化职业技能实训,突出操作训练。
2、培训要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解决就业为宗旨。根据我区经济发展走向,将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导向定位于第二、三产业的技能培训,特别是对他们进行第三产业中现代服务业的技能培训。
3、采用科学合理、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一是加强与相关单位的合作,举办具有特点、针对性较强的专业技能培训;二是与相关的劳动力市场合作,把技能培训和向用人单位推荐工作结合起来;三是与招用失地农民的企业合作,企业参与培训,将培训课堂搬到企业。四是与用人单位签订用工协议的“订单式”培训,根据不同对象提供不同的培训方式。五是采用学校下单、企业接单、政府买单的“三单式”培训及“企业+培训机构+失地农民”的“联动型”产教结合的培训方式;六是引导失地农民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加大创业培训力度,提高其自主创业能力。通过一定时期的技能培训,使参加培训的失地农民至少掌握一项技能,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
4、通过加强宣传转变失地农民就业观念。通过政策宣传,进一步转变失地农民的传统就业观念,引导失地农民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树立自主就业、积极创业的先进典型,从而使失地农民从传统的“精英主义就业观”转向“大众化就业观”,降低就业期望值,先就业再择业。
四、跟踪服务
(一)制定安置就业和跟踪服务的工作规程,明确责任,做好服务工作。
(二)对被征地农民进行城乡统一的就业登记,为他们提供政策咨询、选送人员、免费培训鉴定、职业介绍、劳务派遣、跟踪管理六个“一条龙”服务,将培训人员纳入劳动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根据国家就业方针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组织双向选择,优先推荐就业。
五、职责分工
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实施方案 篇5
实 施 方 案
为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农村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达到提高农民的务农技能,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根据本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围绕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以培养新农民、服务新农村为己任,改进培训方式,提升培训效果,充分发挥学校、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主渠道作用,多形式、多层次开展农民科技培训,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二、任务目标
围绕优势主导产业,组织科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对骨干农民进行集中培训和面对面、零距离的全程挂户培训,通过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培育和造就一批思想观念新、生产技能好、懂经营、善管理、辐射能力强的骨干农民,促进新技术、新品种和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在全乡各个村,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村,加大培训力度和培训规模,每个村培训专业技术骨干农民不少于20名,进村技术指导不少15次,全乡共培训和结对挂户更多的骨干农民,辐射带动更多的一般农民。
三、培训内容
以贴近农民、贴近实际、贴近乡场、方便学习、降低成本、灵活高效为原则,围绕育肥牛、甜粘玉米、绿色水稻、养鱼、食用瓜栽培、苗木栽培、大棚蔬菜和地膜花生等内容,组织开展实用技术培训
四、主要措施
(一)建立组织体系,打牢项目实施基础
1、建立项目领导小组。成立以分管农业的副乡长担任组长,乡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柏木乡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乡政府,具体负责项目建设的宣传发动、组织协调、监督管理等项工作。各乡围绕新型农民培训工作中心,成立相应的工作班子,分管农业的领导亲自抓,农业助理、农业农机服务中心主任具体抓,并明确工作职责,分解目标任务,落实各项工作措施,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2、建立乡乡两级培训体系。建立乡级讲师团。从乡级挑选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勤奋敬业、业务精良的同志组成乡级讲师团,负责对各乡的师资培训和骨干农民为主要对象的重点班培训。
建立乡级技术指导组。各乡从农技人员中选择具有一定技术水平、推广实践经验的人员组成技术指导团,每乡4-6人。负责对本乡农民进行普及性培训,并进村入户对骨干农民、一般农民进行巡回指导,实行分片负责。
成立教学班,明确班主任。从乡级讲师团成员中选择具有较强工作责任心和较高农业技术水平、熟悉农业推广工作和了解农民需求的农业科技人员担任教学班班主任。班主任按教学计划认真组织好培训,做好教务管理、学员管理等项工作,及时发放培训教材,做好教学日志、考勤记录。同时兼任巡回技术指导员,在生产关键时刻深入田头巡回指导。
(二)科学制定实施方案,严格按序时进度实施
根据农作物生长周期,结合农时季节、农村生产安排培训内容,保证培训内容具有相对连续性和适应性、实用性。承担项目培训的农广校和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按照项目实施方案,明确优势主导产业培训的时间,内容、次数、地点和教师,使进村培训指导工作各个环节按进度进行。
(三)创新培训形式,提高培训效果
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模式,通过深入农村,把急需的农业知识送到农民手中。整个培训工作采取“五个一”培训模式,即为骨干农民发放一张专家咨询卡、一本培训记录薄、一张明白纸、一本技术资料、一份专业技术生产光盘。在培训方式上要坚持做到“五个结合”,即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巡回指导相结合;室内与田间地头相结合;请进来与派下去相结合;教师授课与现场示范相结合;传统方法与现代手段相结合。
(三)明确责任,加强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的管理
1、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制订相关管理规则。乡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农民培训工程工作督导、管理、检查、考核等工作,协调解决在培训工作存的问题。
2、设立专职教师和联系户。乡农广校、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要在每个村设专职培训教师1名,充分发挥专兼职教师的作用,让农民学懂、学会、学透,提高农民教育培训质量。并在村里建立3-5个联系户,向农民发放技术明白纸和有关资料,组织讲座和播放技术光盘,结合农时进行现场培训和技术指导。
3、规范管理,完善培训档案。“新型农民培训”项目实行联系教师负责制,每次进村培训指导活动都要有详实的受训农民登记表、培训内容、指导老师签字、培训现场照片,保留第一手培训资料,健全档案,以备检查验收。
镇农民素质教育工作实施方案 篇6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
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历史任务,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要求,大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目标任务
2006年全镇农村素质教育工作的目标和任务是:科技文化培训达5210人次,技能培训达1283人次,劳动力转移达3570人次(其中职业技能培训订单输出要达到240人)。
三、培训内容
1、农村实用技术:食用菌栽培技术,天麻、茯苓培管技术,楠竹栽培技术,水稻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果树培管及品种改良技术,种草养牛技术,反季节蔬菜及大棚蔬菜栽培技术,动物检疫及防治技术,农村能源建设及沼气安全使用与综合利用等。
2、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岗技能培训:家政服务,餐饮服务,宾馆服务,电工、缝纫、保安、电子电器维修等。
四、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
1、调整农民素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专人负责。
2、确定农民素质教育工作联络员,负责学员的组织和联络工作。
3、结合党员先教活动,通过干部下乡支农,传送农业实用技术。
4、编印培训资料。
5、组建培训队伍。
(二)培训阶段
按照部门职责负责相关的培训任务。农技部门负责水稻栽培技术、蔬菜栽培技术、食用菌培管加工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果树培管及品种改良技术、中药材培管技术等。
畜牧兽医部门负责培训牧草高产栽培技术、肉牛喂养技术、动物检疫及防治技术、家禽养殖技术等。
林业部门负责培训楠竹培管技术、速生丰产林培管技术。
**镇人民政府
二○○六年三月二十日
湖南农民教育培训战略研究 篇7
近五年来湖南农民教育培训的主要成效
农民的科技素质得到明显提高过去农民受农村传统小农生产的影响, 思想观念比较保守, 农业生产经营缺乏科学技术知识, 主要靠经验积累。近5年来, 湖南围绕农民科技能力建设和提高这一目标, 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农民科技培训的新模式, 采取科技培训与政策宣传相结合、远程培训与现场指导相结合、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对农民进行培训, 共培训骨干农民120多万人, 其中大部分受训农民掌握了1门实用技术, 14%的受训农民成为了种、养、加工专业大户或科技示范户。2004年湖南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以来, 共培训学员79万人, 转移输出73万人, 转移就业率近93%, 带动全省农村劳动力培训160万人, 转移就业130万人, 所有受训学员都掌握了进城务工的权益保护及法律常识、城市生活常识, 80%以上的学员掌握了1项转岗就业技能, 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极大地推动了二、三产业的发展。
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应用明显加快在开展农业科技培训过程中, 湖南紧密结合当地优势产业, 有针对性地把推广重点产业的农业新科技、新成果和普及现代农业科技知识作为培训重点, 促进了当地产业结构调整, 提高了科技成果的推广和转化应用速度。据调查, 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一年以上的县, 农业技术入户率达到90%, 农作物品种更新率达到了96.5%, 科技进步的贡献率比周边地区提高了8个百分点。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的实施, 每个县市区通过1000颗“科技新星”的带动, 极大地推动了周边农户各项农业技术的推广和转化。科教兴村富民计划项目实施5年来, 全省21个试点村共引进新品种460个, 推广新技术200项, 新技术普及率达到90%, 每个村的科技进步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
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后劲明显增强湖南农民教育培训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也采取了有力措施。一方面, 开展农业科技培训, 增加农民的农业生产收入;另一方面, 开展转岗技能培训, 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 两种培训齐头并进共同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 使广大青年农民把学到的科技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 开展科学种养, 掌握了增收致富的本领, 成为农村致富中的“领头雁”。实施阳光工程改变了农民的就业观念, 拓展了农村劳动力的发展空间, 大幅度增加了农民收入。五年来, 湖南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劳务总收入突破3000亿元, 农民人均工资性增收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达45%左右。据调查, 经过“阳光工程”培训的农民比未经过“阳光工程”培训的农民工资月收入要高出200~400元, 比在家务农的农民工资月收入要高出500~600元。
近五年来湖南农民教育培训的基本经验
政府重视, 部门协作配合是做好农民教育培训的关键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是提高广大农村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推动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措施。通过对湖南农民教育培训情况的调研可以看到, 要做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 政府重视是关键。目前, 湖南实施的农民教育培训项目都成立了领导机构, 安排了专门的工作人员办公。各部门根据各自职能, 各司其职, 各负其责, 密切配合, 团结协作, 共同组织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近五年来, 湖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意见》等政策性文件, 对湖南农民教育培训的情况和今后的发展需要制定了规划, 提出了目标和任务, 已形成了“政府引导、农业牵头、部门协作、面向农村、服务农民”的农民教育培训格局, 有力地促进了湖南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
加大投入, 加强资金监管是做好农民教育培训的保障近五年来, 中央、省、市、县累计投入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资金5420万元、“阳光工程”资金3.79亿元, 促进了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同时, 根据财政部、农业部《关于印发中央财政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关于印发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精神, 湖南加强了对项目资金的监督管理, 严格执行资金管理和审批、审计制度, 切实按照教材经费、教学经费、管理经费和服务经费比例支出, 报账实行一支笔审批, 做到统一开支, 统一报销, 统一费用管理, 建立完整的财务档案, 做到了项目资金专款专用。
规范运作, 取得培训实效是做好农民教育培训的目的实施农民教育培训项目, 必须注重培训实效, 而实现这一目的的关键是规范项目运作。首先, 各培训机构精选教师, “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了40%, 选聘了10%的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及务工能人现身执教, 深受学员的欢迎。省里在原有农民教育培训教材《种植业》、《养殖业》的基础上, 又编写了《农产品保鲜与加工技术》、《动物防疫员手册》等13种农民教育培训教材, 各地自编乡土教材共计200种, 保证受训学员人手一本以上教材。其次, 湖南专门出台了农民教育培训基地认定办法, 2008年认定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基地96个、“阳光工程”基地706个, 全省共建立县、乡两级固定实习基地802处。再次, 为规范管理, 湖南制定了学员学习制度、教师管理制度、考试考核制度、审批发证制度、人才使用制度以及资金管理制度, 规范了工作, 确保了培训质量, 并且每年都采取不同形式不定期地进行检查验收, 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指导, 为项目的稳健实施提供了保障。
以奖代投, 建立激励机制是做好农民教育培训的动力为鼓励青年农民积极参加培训, 省、市、县各级都制定了一些激励政策。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实施规范、农民反映好的先进单位以及省里优先安排项目, 优先选拔优秀学员为村、组、班干部, 优先安排推广项目, 参加集中授课期间抵销义务工;在安排承包农业项目、选聘农村基层干部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人员、资金支持、新技术与新品种应用等方面, 对培训学员给予优惠。为调动“阳光工程”基地培训转移工作的积极性, 促进培训转移质量提高, 省里将培训计划每年分两批下达到各市 (州) , 由市 (州) 进行调控, 省里监控, 对任务完成得好的培训基地给予计划倾斜, 反之, 则减少计划甚至取消培训资格。为强化管理机制, 县级“阳光办”按验收考核情况评选, 设立“阳光工程”培训先进办学基地一、二、三等奖项和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分别给予数额不等的奖金。
近五年来湖南农民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
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立不完善目前, 全省种植、畜牧、水产、农机系统有省级推广机构15个, 市级农技推广中心站119个, 县级农技推广中心站1 079个, 乡镇农技推广站4 336个, 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普遍存在着“上实下虚”、“头重脚轻”的现象。有不少老、少、边、穷地区的乡镇农技站, 至今仍是一个人, 许多行政村名义上虽已建立服务站, 但实际上流于形式。由于基层农技服务体系不健全, 导致成果转化渠道堵塞, 不少地方出现了“忙在县级、闲在乡级、空在村级”的被动局面。
农民教育培训经费投入不足湖南农民教育培训还没有相对固定的经费来源主渠道, 大部分市、县财政十分困难, 没有将农民教育培训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2004年以来, 中央、省分别安排湖南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资金4 060万元、680万元, 安排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资金2.1亿元、8 625万元。尽管“阳光工程”投入力度逐年有所增加, 但各级培训补助资金加起来, 人均补助标准也只达到500元, 而调查显示, 湖南“阳光工程”一个月内的培训成本为400元;1~2个月培训成本为600元;2~3个月的培训成本为900元;4~6个月的培训成本为1 300元;6个月以上的培训成本为1 600元。由于培训经费投入不足, 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推进难度大, 农民科技素质提升的速度缓慢, 难以适应新农村建设发展的要求。
未来十年湖南农民教育培训的战略构想
制定农民教育培训十年规划须紧紧围绕湖南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 充分发挥各级各类教育培训机构、技术推广部门和专业合作组织的作用, 利用广播、电视、电信、互联网等多种教育手段, 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 大力开展农民教育培训, 提高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到2012年, 使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骨干农民和在城市从事二、三产业的务工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在整体上有明显提高;到2017年, 使受训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在总体上与湖南现代农业及城乡发展水平相适应, 建立适应需求、服务农民、手段先进、灵活高效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形成政府统筹、农业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协作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农民教育培训运行机制。按照国务院《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等纲领性文件要求, 面向农民宣传科技发展观, 重点开展保护生态环境、节约水资源、保护耕地、防灾减灾, 倡导健康卫生、移风易俗和反对愚昧迷信、陈规陋习等内容的宣传教育, 促进在广大农村形成讲科技、爱科技、学科技、用科技的良好风尚,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围绕科技生产和增效增收, 激发广大农民参与科技素质建设的积极性, 增强科技意识, 提高获取科技知识和依靠科技脱贫致富、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质量的能力, 并将推广实用技术与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结合起来, 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的能力。
构建并完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通过有效整合农业科技教育资源, 利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机构, 建立并完善以省农业厅为龙头, 以县级农业局为骨干, 以高、中等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依托, 以企业与民间科技服务组织为补充, 以县、乡、村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和各类培训机构为基础, 从省到县、乡、村相互衔接、上下贯通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重点是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建立农民教育培训的有效机制湖南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还普遍较低, 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提速的需要。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战略任务, 必须建立开放式的培训机制, 充分整合社会各类教育资源, 严格实行培训与管理相分离, 引入竞争机制, 坚持公平、公开、公正招标确定培训机构。要实行学分制、工学交替等弹性学习制度, 为农民半工半读、分阶段完成学业创造条件。要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 摸清受训人员基本情况, 建立档案, 制定中长期培训计划和年度实施方案。要强化监督机制, 充分发挥行政监督、社会监督和行业监督的作用,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要建立一个农民评价、农业行政部门评价和社会评价“三结合”的农民教育培训评价机制。要根据不同的培训项目有针对性地制定不同的评价办法, 实行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 综合评价农民教育培训的绩效。要在严格监督、科学评价的基础上, 实行有效的农民教育培训激励机制, 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通过媒体对检查评价的结果进行公布, 督促培训机构改进工作, 提高培训质量。要实行严格的淘汰机制, 对确实存在培训质量问题的培训机构应取消其培训资格, 对套取国家培训资金的培训机构要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对那些培训工作特别突出的县市要加大投入支持力度, 实行以奖代投。要定期开展表彰奖励活动, 对成绩特别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
加大农民教育培训的资金投入农民教育培训属公益性事业, 各级财政应将农民教育培训经费纳入各级财政经常性预算科目, 并根据财力的增长, 不断增加投入。特别是加大财政专项投入, 省、市、县财政预算增设农民教育培训经费专项。农民教育培训经费定额按年人均2元以上, 由县市区政府从当年财政收入中单列和统筹安排, 做好示范引导作用。同时, 要积极制定和出台优惠政策, 运用金融、信贷、税收等手段, 鼓励社会资本、银行信贷、国外资金、个人投资等积极投入农民教育培训, 努力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主导, 社会、企业、用人单位以及农民个人共同分担的农民教育培训多元化投入机制。同时, 不断完善政府公共财政直补受训农民的有效办法, 如发放培训券、降低收费标准等。
参考文献
[1]莫鸣, 曾福生, 刘辉.农业税取消后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探讨:对湖南省慈利县的调查[J].科技和产业, 2006, 6 (2) .
[2]郭智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民教育培训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 2007, (1) .
[3]吴强, 陈丹梅, 等.江苏省农业可持续发展制约因素及推进机制研究[J].科技与经济, 2005, 18 (1) .
[4]冯景波.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途径及对策[J].农业经济, 2004, (3) .
[5]陈斐, 康松.加快推进我国农业信息化进程的思考[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6, 27, (2) .
农民教育培训方案 篇8
薛豫宛副厅长在讲话中,肯定了夏邑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结合河南省的实际阐述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大意义,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要求。薛厅长指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战略选择和重点工程,是促进城乡统筹、社会和谐发展的最大制度创新,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更是有中国特色农民发展道路的现实选择。希望夏邑县继续按照农业部和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方案的要求,抓住机遇,锐意进取,扎实工作,积极探索,以优异的成绩,完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任务,探索构建一套教育培训制度、认定管理制度和扶持政策体系,以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为重点,培养认定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做到试点工作出经验,政策创设有突破,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得到快速发展,为全省、全国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提供好的经验。
梁万涛县长在部署下一步工作任务时,要求除结合农时季节搞好普及型、推广型的实用技术培训外,重点要抓好以下四项工作任务:一是继续开展绿色证书培训,实施绿色证书工程。围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全县培训3260人。二是继续搞好农民中专学历教育,实施“百万中专生计划”。由县委组织部统一部署,各乡镇积极配合县农广校搞好招生和教学工作。三是高标准完成省市下达的阳光工程培训任务。四是大力度搞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围绕2013年的培育计划,按照薛厅长的要求,全面开展各试点产业的教育培训,积极探索适宜新型职业农民需求的教育培训新模式。为确保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成效,梁县长强调一要加强领导,把农民培训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二要突出重点。对于农民中专学历教育,各乡镇要配合县委组织部搞好招生工作,月底完成招生任务。对于绿色证书培训,各乡镇要围绕产业发展组织好教学班,农广校要制定落实好教学计划,落实好教师搞好教学培训。对于阳光工程培训要严格按照省农业厅的要求搞好组织,确保按时完成培训任务。对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在抓好教育培训、开展认定管理工作的同时,重点要制定落实扶持政策。三要通力协作。县发改、财政、教育、人事、劳动、金融等部门等职能部门和有关业务部门要切实发挥各自的优势和作用,大力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四要严格考核。县委、县政府将把农民教育工作纳入目标管理考核,成立督查组深入各乡镇不定期督查,总结经验,推广典型,推动工作落实。年终对工作开展好的给予表彰和奖励,差的给予批评。
为切实抓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2013年9月夏邑县政府专门下发了《关于印发夏邑县蔬菜产业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关于印发夏邑县蔬菜产业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和《关于印发夏邑县蔬菜产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支持扶持奖励办法(试行)的通知》三个文件。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领导小组按照有关要求组织开展了新型职业农民认定工作,2013年10月县政府下发了《关于认定夏邑县首批新型职业农民的决定》,确定了夏邑县52名新型职业农民。这52名新型职业农民都是河南省农广校2010级的中专毕业生,在这次会议上同时获得了夏邑县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和河南省农广校的毕业证书,也是河南省省首批获认证的新型职业农民。
(作者单位:河南省农广校)
【农民教育培训方案】推荐阅读:
农民教育培训方案范文10-15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民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校实施方案08-24
农民职教育07-25
远程农民教育08-14
农民教育培训机遇10-04
农民科技教育05-15
农民继续教育07-08
农民素质教育08-11
农民教育主体论文10-25
教育培训提升农民就业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