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素质培训

2024-09-27

农民素质培训(共12篇)

农民素质培训 篇1

近年来, 随着大批农村劳动力离开农村外出进城务工或经商, 留守在农村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村劳动力主要是中老年农民, 而且这些留守农民大多是文化素质较低、缺少外出务工的技能或老弱病残。本文以安徽省294例留守农民抽样调查数据为基础, 对现阶段留守农民素质和培训需求进行系统分析, 认为新型农民培训首先必须要确定不同的培养对象, 通过分类分批采取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方式和手段才能培养出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新型农民。

一、安徽省留守农民素质基本状况

(一) 文化素质普遍不高

目前在我国农村从业人员中, 文盲、半文盲占7.6%, 小学文化程度为30.6%, 初中文化程度占49.3%, 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为11.7%, 大专及以上占0.52%。调查数据显示, 在调查样本的294名留守农民中, 文盲、半文盲的比例为19.6%, 小学文化程度为21.7%, 初中文化程度占44.1%, 高中文化程度为14.2%, 大专及以上占0.4%。因此, 安徽省留守农民文化素质远比全国农村从业人员的平均文化素质低。

(二) 农业科技素质有待提高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要求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必须要掌握现代农业科技。从调查结果看, 留守农民中很了解相关农业科技信息的仅占样本总数的1.0%, 选择“了解”也只有39.1%, 与此相对的选择“不了解”和“根本不知道”的比例达到33.7%以及5.1%, 另有21.1%的调查对象表示科技信息对他们来说无所谓, 三者合计达到59.9% (见表1) 。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目前留守农民的农业科技信息处于较为缺乏的状态。

在关于实用农业生产技术的掌握情况方面, 有61.1%的留守农民认为自己缺乏一些实用生产技术, 只有38.4%的农民认为自己缺乏实用生产技术。

(三) 市场适应能力亟待增强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以及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农民要有开放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 能够敏锐地把握市场需求组织生产, 以获得较高的农业生产经济效益。从调查对象对市场行情和信息了解的程度来看, 仅有6.6%的留守农民能够很及时的了解市场行情和信息, 41.0%的留守农民能够较及时了解市场行情和信息, 然而仍然有36.5%和16.0%的调查对象选择不及时以及很少了解。调查表明, 目前留守农民的市场观念和信息观念比较淡薄, 不少农民不能及时捕捉市场信息、分析市场行情以及把握市场动态, 从而难以适应市场竞争, 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收入。

从适应市场能力方面来看, 58.2%的留守农民认为自己能够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另有41.5%的农民认为自己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调查表明, 由于传统的小农意识、文化科技素质不高以及市场竞争的激烈, 总体上来说留守农民难以适应市场竞争, 从而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二、留守农民培训需求状况分析

为了深入了解留守农民的培训需求, 在调查问卷内容中我们将培训需求分为农业生产和非农业生产两个方面的内容。在农业生产方面, 具体包括粮油种植技术、水果栽培管理、蔬菜栽培管理、特种家禽家畜类、特种经济动物类、养鱼、养虾和特种养殖。在非农业生产方面, 具体包括工业技术、运输业、建筑业、餐饮服务业, 美容美发、家政服务、伤病护理等。调查显示留守农民对农业生产和非农业生产的培训需求都比较大。农民对农业生产和非农业生产都有相当的培训需求, 因为选项较多, 笔者只列出选择最多的几项。在对农业生产技术的需求方面, 粮油种植技术的培训需求为36.4%, 普通家禽家畜类为35.4%, 选择蔬菜栽培管理为26.5%, 特种经济动物类为19.4%;在非农业生产方面, 农民培训需求也比较大, 建筑业的培训需求为21.0%, 选择餐饮服务业为21.1%, 家政服务为18.4% (见表2) 。这说明, 农民的培训选择主要与增收密切相关, 政府要根据留守农民的需求, 围绕增加农民收入, 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技术和非农产业的培训。

在回答“您接受过生产科技培训吗?”的问题时, 有50.2%的留守农民选择“从来没有”, 另有44.0%的选择“很少”。调查表明一方面留守农民参加的生产科技培训太少, 另一方面也说明政府在推动农民培训方面的工作显得相当不够。

从培训方式的选择来看, 留守农民最喜欢的培训方式是现场学习, 所占的比例为52.2%, 这主要是因为现场学习的实践性较强和说服性比较强, 能够激发农民接受培训的兴趣;面对面授课的方式也比较受留守农民欢迎, 所占比例为35.1%, 面对面授课的主讲人往往是某些技术方面的专家, 专家拥有农民缺乏的专业技能, 面对面授课的方式给大家提供了与专家面对面交流的机会;相应地, 通过电视学习、VCD学习以及通过广播学习等是留守农民不太欢迎的方式, 所占比例分别为3.8%、8.2%和0.7%。这表明在对留守农民进行培训时, 要充分考虑到留守农民的意愿以及综合素质现状, 适当地选择培训效果好、实践能力强的培训方式。

三、加强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留守农民的基本素质以及培训需求状况, 结合新农村建设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的目标, 在当前农民培训工作中, 需要构建农民分类培训体系、创新农民培训工作机制以及完善农民整体培训体系。

(一) 从农民自身出发满足农民实际需要, 确定新型农民分类培训对象

1、农村留守农民的主体——妇女和老人的培训。

随着劳动力向非农就业转移, 农业劳动力妇女化和老龄化的倾向日趋严重, 妇女和老人逐渐成为农业劳动力的主体。针对这部分农民的培训应根据农民需要进行培训, 农民需要做什么就培训什么, 培训方式应该以示范为主, 主要靠示范带动的办法帮助农民掌握农业科技。在生产关键环节技术人员可以深入到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指导和咨询, 来推动农业技术的普及。

2、农民致富带头人的培训。

农业致富带头人主要从事专业农业生产, 对农业科学知识需求旺盛, 对培训的需求层次较高, 对农业大户进行培训, 要根据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的需要, 广泛地开展形式多样方便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 推广农业科学技术, 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骨干农民。

3、非农产业工人的培训。

要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进行开发利用, 输出地和输入地的政府及相关部门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职业道德和现代法制意识、社会心理素质的培养, 使之适应现代产业结构转变和市场竞争的需要。

4、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人员的培训。

为了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我们必须加强对“农家店”店主、农村经纪人、各种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带头人进行培训, 提高他们的市场经济意识, 普及法律知识, 掌握经营管理知识, 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培养一批具有市场观念、法律意识、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的经营管理队伍, 使之成为广大农民联系市场、走向社会的桥梁和纽带。

5、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骨干的培训。

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骨干的培训主要包括先进的合作理念、合作经济组织的运营管理、社员民主参与能力等管理知识, 也包括农产品市场营销基础、市场信息采集与分析、建立客户与谈判定约等市场经济知识等。

6、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培训。

要通过各类普通中高等院校、成人院校、农业职业院校、农广校等多渠道, 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尤其是村组干部的教育培训, 重点是围绕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使之掌握基本的农业农村政策法规、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农村治理及民主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经验, 培养一批高水平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

(二) 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 创新农民培训工作机制

农民培训机制的建立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 它的实施涉及组织、人事、财政、农业、教育、科技等许多部门, 必须按照系统性、有机协调的原则, 促进农民培训机制形成最大的整体功能和综合效益。在具体做法上, 首先, 需要整合培训的师资资源, 对各地区的涉农科技部门、农业学校以及职业学校的师资资源按照农民培训工作的具体规划进行统一整合;其次, 需要进一步整合农民科技培训项目管理机制, 建立目标责任制, 充分调动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积极性, 并按照市场竞争原则, 以招标的方式确定培训机构。

在培训内容上, 可以按照产业发展的要求, 对农民开展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技术培训, 包括品种选择、生产技术管理以及储藏、销售等各个环节。在培训方法上, 可以根据农民素质的层次不同, 采取集中式培训和分散培训相结合的方式, 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 针对农民自身以及生产、工作的特点, 采取“干中学”、“学徒式”等形式, 实行开放式培训, 促进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 形成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终身培训体系。

(三) 实施“农科教结合”模式, 完善新型农民整体教育体系

实践证明, 在我国实施“农科教结合”模式是进行农民教育的有效形式。要在农民教育框架内实现农科教结合, 发挥农民教育的最大效益, 必须建设好培训、示范、服务三大体系, 确保农民教育新格局的有效性。

培训体系的建立应该以县职业中学和成人中专为依托, 建立县职业教育中心, 联系办好乡镇成人教育学校, 辐射延伸落实到农户, 形成以县为龙头, 乡镇为骨干, 村为基础的教育培训体系。县、乡 (镇) 、村三级要着力抓好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材资料建设、管理制度建设。要以立足“农村”为特色, 办好各级种类培训。

建立示范体系是“科教兴农”由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再扩大到家家户户的一个重大发展策略。示范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环节, 科技示范的功能是辐射与带动。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确立示范对象, 建设好科技示范基地。应该以科技示范村为先导、科技示范社为纽带、科技示范户为基础, 形成乡镇、村、组、户四级示范体系, 使科学技术能迅速传播到千家万户。

建立服务体系是引导农民积极参加技术教育, 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的重要环节。服务要以农民致富为宗旨, 以乡镇成人教育学校为支撑, 开设科技咨询服务门市, 组织科技服务队伍。要依据农民的需要, 围绕技术教育项目的内容, 拓宽服务领域, 把服务由教育领域延伸到生产领域, 向农民提供技术咨询、技术信息、市场信息, 深入田间地头具体指导生产、经营管理, 为农民提供良种、化肥及农机具, 帮助疏通销售渠道, 提供销售信息, 解决销售难题, 形成“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体系。

摘要:提高留守农民素质关系到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成败。通过对安徽省留守农民抽样调查发现:留守农民的文化程度不高, 农业科技素养有待提高, 市场适应能力更需关注, 留守农民亟需进行有效培训。当前农民培训工作中, 需要完善农民整体培训体系、构建农民分类培训体系以及创新农民培训工作机制。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民素质,培训需求

参考文献

[1]、张宝文.新阶段中国农民教育战略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

[2]、高强, 朱启臻.关于新型农民分类培训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07 (9) .

农民素质培训 篇2

20**年,峡川镇党委、政府根据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在区农办、区人劳局、区妇联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中心工作,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结合本镇实际,以促进青年农民增收为目标,开展了家政、计算机、农家乐、高山蔬菜种植、服装缝纫、机械加工等培训活动,超额完成了区府下达的任务。现将我镇一年来实施青年农民素质培训工程情况总结如下:

一、大力宣传发动,开展好青年农民素质培训

20**,我镇先后举办各类农民培训班12期,累计参加培训人数达到851人次,合格793人,输出就业772人,超额完成区政府下达的任务。针对我镇今年开展士地整理项目,大批士地连成片的实际,还开展了两期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在实地手把手教农民如何种植草莓、高山蔬菜,农民积极性很高,有200多人参加。通过一系列的培训,不仅使我镇青年农民的总体素质(包括专业技能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得到不断提高,而且青年农民的就业观念也得到了新的转变,同时也为我镇加快农村青年农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青年农民的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由于镇党委、政府重视,宣传发动力度大,每期培训群众参与度都很高。在培训过程中,我们以真正提高素质、掌握技能为出发点,狠抓培训质量,输送出去的农民深受厂家欢迎。

二、采取措施,完善培训机制

1、建立组织,加强领导。年初成立了由镇党委书记任组长的农村青年人才培训工程实施领导小组,下设劳务输出办公室,并把该项工作列入党委议事日程,制定实施计划,由主要领导亲自抓,明确宣传委员负总责,团、妇、兵既分工、又相互协作,做到各尽其职,各负其责,层层抓好落实。年初制定宣传考核措施,加大信息报道宣传力度。在各村张贴标语150多张,每月不定期在村务公开栏以黑板报形式宣传发动青年农民踊跃参加劳动技能培训,收到良好效果。全年在市电视台、区电视台、今日衢江、农民万民素质工程简报、妇工简报等刊物上刊登了信息报道10篇。同时借助区里各类职校、成校及相关培训机构的力量将相应培训任务落实到位。

2、抓好调查,摸清底子。年初通过对全镇农村失地农民和剩余劳动力进行全面调查,针对今年我镇开展大田整理,上半年因施工无法种植早稻的实际,我们一方面进行大力宣传,另一方面深入各村详细调查,根据不同情况分成五类:一类是初高中刚毕业一时尚未就业的预备劳动力;二类是中青年在家无稳定职业的;三类是虽已外出务工但无一技之长的;四类是夫妻一方已外出务工,另一方也想外出的;五类是士地平整堑时无业想出去做小工的。针对这五类不同对象,我们制定不同的培训方案,大力宣传,鼓励他们踊跃参加培训。

3、加大投入,确保经费。为抓好培训工作,镇党委、政府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物力,给予各项培训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为方便学员生活,我们在镇政府举办了各类培训班9期,腾出大会议室办培训班。同时镇政府出资聘请老师、购买培训器材,使每位参训学员均可免费参加培训,一年培训费累计达1万元。为确保培训质量,我们尽可能地提供实践机会费,保证培训时间,所有费用全部由镇政府负担。

4、建章立制,规范管理。在培训之前着重抓好建章立制工作,通过强化制度建设,不断促进管理规范。制定了签到制度、培训考核制度和培训纪律,注重培训期间的到课率,确保参训学员按时到班学习。

5、严格培训,强化考核。为确保质量,我们培训班根据农时季节、生产周期和农村生产生活特点等进行合理安排时间,认真研讨培训教案,并制订切实可行的系统培训计划。对全体学员的培训实行“严格纪律、严格教育、严格训练、严格管理”的“四严”方针,并通过对每位学员进行严格的培训管理和正规化的业务知识培训,确保学员们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实用技能基本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同时,还把考核作为提高培训质量的重要手段,统一制订考核标准,认真抓好对培训学员考核的每个环节,尤其是注重考核机制的创新,以更加优化的考核措施,督促学员自觉遵守各项培训制度和纪律,并通过考核实现优胜劣汰,让一部分优秀学员脱颖而出。

6、择优推荐,分批输出。培训是基础,输出是关键。培训一开始,我们就考虑培训后的输出渠道,做到培训输出并重。一是依托中介机构主动外联。与中介服务机构密切合作,实现对口输出;二是择优推荐。在平时,通过全面掌握学员基本情况和志愿意向的基础上,积极做好向外推荐工作,尤其是对业务好、素质高、作风正的学员,给予优先推荐;三是分批输出。待培训一结束,根据学员的志愿意向和用人单位的条件,进行分类、分批向外输出,做到培训一期,输出一批;四是依托峡川工业功能区平台,主动与厂家对接,向厂家输送学员,今年仅缝纫工就推荐了150多名。

7、搞好联系,强化服务。在抓好劳动力培训、输出的同时,我们特别注重对劳务人员输出后的服务,不断加强输出后的跟踪联系,关注外出务工青年的生存状况和在岗情况,不让他们成为断了线的“风筝”。同时借助他们们信息灵的优势,鼓励他们帮助我镇介绍用工单位,进而为明年劳务输出奠定基础。

三、创新方法,拓宽农民素质工程领域

20**年,在全镇干部的努力下,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尤其是引进了部分技术含量高、劳动力需求量大的规模企业。我们抓住机会,创新工作方法。利用峡川平成机械厂工程师是原XX市煤机厂高级工程师,衢州难度大的机械加工件均放这里加工,是远近闻名的技术能手的优势,多次与该厂领导协商,达成以平成机械厂为培训基地,帮助我镇培训高素质机械加工人才的机制。今年在该厂已培训了42人,培训期达3个多月,输出到杭州、温州大企业就业达23人。由于技术过硬,基本素质好,深受企业欢迎,不仅提高了峡川劳务输出知名度,而且还创造峡川劳务优质品牌。

针对我镇今年大田平整有连片土地可规模种植的实际,我们聘请区农业局农技员到现场指导农民如何种植草莓、大棚蔬菜等,面对面讲解防病措施,施肥要领,使农民对发展规模种植增加了信心。仅今年下半年就发展草莓大棚300多个,使农民人均增加收入200多元,受到群众好评。

农民素质培训 篇3

关键词:成人教育;因材施教;途径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2-0188-03

学习者的学习目的是多样化的,对成人教育课程设置和内容,以及教学方式都有多样化的需求。但是,当前农民培训和教育的内容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地方特色”欠缺,教育方法呆板,不符合农民求知需要及特点,不能充分地调动农民的学习积极性。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往往知识实践脱钩,实践性教学环节薄弱,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陈旧。在学习形式上,多数以采取“满堂灌”、“填鸭式”理论教学为主,缺乏实践性和操作性的教育教学模式,学习内容与实际应用相脱节,缺乏针对性。这些都不能满足广大农民多方面、多层次的教育需要,导致青壮年农民对学习和培训失去了热情,参加各类文化教育、农业技术培训的农民数量减少,最终导致农村成人教育失去内在的吸引力,更不能满足转型期农村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变化而带来的对人才数量、质量、专业层次和结构的新要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新型农民的培养,因而应该进一步加强培训资源的整合,并因地制宜、因类制宜地突出培训重点,争取达到“一次培训、终身受益;一人务工、带动一片”的目标。

一、正确把握农民培训教育的因材施教原则

《论语·为政》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这说的是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其实,一切教育都要求因材施教,农民培训何尝不是如此。我们应该针对不同的农民对象,开展科技教育与培训,讲究实效性。

广大农村存在着很大区域性差异,农民的文化素质和风俗习惯也不尽相同;同时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定位不同,种植养殖等产业发展状况不同,因此,进行新农民教育培训要立足当地农民自身状况和经济发展要求,按照因地施教,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农村劳动力的外出务工、劳动力转移、农村扎根型人才、农村科技带头人、农村留守人员等不同类型人员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培训。

二、开展针对性强的农民短期培训

1. 针对落榜考生进行技术与技能培训。政府每年拿出资金,对高考落榜的高中生进行为期1年的集中技术与技能培训,使他们至少掌握一项实用技术或技能,增强他们步入社会的自信心和生存、就业能力,彻底打消原有农民认为的“升学无望后,学习无用”的传统观念。对他们开展技术性高、技能性强的培训认证制度,严格把好科技培训“出口”关,严格控制技术、技能证书的发放,提高各类证书的社会影响力和认可度,使农民科技培训证书、操作技能等级证书等真正成为全国通行、国际认可的农民技能凭证,成为农民竞争上岗的“通行证”和“护身符”,从而带动全体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提高。

2. 针对村级千部进行科普教育、培训。发展农业生产,不仅要靠传统经验和努力工作,还要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利用高新农业技术提高劳动产出率,利用现代市场经济观念来组织和管理。因此,村干部必须提前一个阶段,掌握相应的现代科学技术和技能,才能领导村民致富、奔小康。

3. 针对农村科技人员和后备技术力量进行先进科学知识教育、培训。他们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可以发挥新农村建设的骨干作用,这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关键。我们可以尝试以农民科技素质培训——燎原工程为载体,以培养“农村科技带头人”为目标,着力培养一批知识型、技术型农民,使他们能“一人带四邻、四邻带全村、一村带一乡、区域一起上的”滚雪球式的发展模式,加快科技普及与农民致富。通过整合星火培训(星火学校、星火基地、星火带头人等)资源,与“绿色证书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程”和“农业远程培训工程”等工程相结合,培养农村科技带头人,让他们植根于农村,服务于农民,辐射带动农户,以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通过3~5年时间,每个行政村至少培养1科技带头人,每个大的自然村(50户以上)有1个科技带头人,达到每百户农民有1个科技传播的带头人。农村科技带头人由劳动人事部颁发资质证书,并将其纳入全国科技服务的科技队伍体系。

4. 针对农村各种专业户、示范户和生产技术能手进行专业知识教育、培训。农村的专业户,科技示范户是农村新生产力的代表,他们拥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和科技知识,对新生事物有较强的接受能力,并在农业生产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劳动生产率相对其他村民较高。同时,他们是农村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者、扩散者,是能够帮助农民运用新技术发展生产的二传手,在农民心中有较强的影响力和示范作用。因此,抓住对这部分人群进行科普教育、培训和农技推广,将会对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农产品面临的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依照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政府将减少对农产品和生产资料的直接补贴。我国农业是基础产业、弱势产业,农民多为单干户,与国际上的大公司、大农场主不在同一生产水平上,生产出的产品无法参与国际竞争。这就要求政府通过设立农业科技(绿箱)专项基金,把直接补贴变为狠抓农民技术教育的投入,使他们懂得什么是绿色产品、安全标准怎样生产安全可靠的绿色食品,参与市场竞争。

5. 针对剩余劳动力转移人员开展面向城乡劳动力需求的技能培训。针对浙江省(以下简称“我省”)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中后期转型的关键时期、劳动密集型产业与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并存这一重要事实,我们应该把转移就业率作为检验培训效果的根本标准,放到培训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农民培训以转岗就业为目的,以定点、定向和定单培训为主要途径,对具有较高科技文化水平的青壮年农民进行市场经济知识和专业技术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经营管理水平,使他们真正获得能在城镇长期生活的本领。为了适应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需要,面向有一定文化基础的青年农民,培养大批掌握新技术、能操作最新的机床、有创新精神的高技能劳动力。

根据外省劳力型民工涌入挤压了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空间的实际,树立错位竞争的培训理念,在继续搞好一般性技能培训的同时,瞄准对岗位技能要求较高的特殊工种开展战略型培训,针对农民的创业致富愿望开展旨在增强农民创业能力的创业型培训。

强化特色意识,根据各地的产业特色、行业细分、用工特点和农民的择业习惯、价值取向、就业态度,开展更加符合市场和农民需求的特色工种培训。增强品牌意识,如“舟山海员”、“衢州保姆”、“云和师傅”等劳动力品牌,对当地劳动力的培训转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实施长期性的新农民教育

现有培训技术内容相对分散,农民只能掌握零星技术,不利于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农民致富。建议针对新型农民要求,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将农民培训工作从源头抓起,实现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间有效衔接,形成针对不同阶段、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区域、不同需求的教育、培训内容,切实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1. 教育培训目标。培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拥护党的农村政策,适应河南省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备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基本知识和技能,扎根农业生产经营第一线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2. 教育培训年限。三年;安排每年农闲时期进行集中教育培训,时间共24周,每周按五天工作日计算,每日6个培训节时。

3. 教育培训模式。采用“三阶段、三递进”的教育培训模式,即:第一年学习基本科学文化知识,第二年学习农业生产经营基本知识和技能,第三年学习农业生产经营专业综合知识和技能。在每一个学习年周期中,依次安排为集中知识学习、分组集中培训辅导训练、分散实践锻炼。

4. 主要教育培训内容。①公共基础知识:包括农村政策与法规、基础文化与浙江文明、计算机应用基本技术和健康保健常识等;②农业生产经营基础知识:包括农业生产基础知识、现代农业基础知识、农业经营与管理和转岗从业基本知识等;③农业与从业岗位技能:包括农业经营管理技能、农业灾害自救技能、转岗从业基本技能和农业生产基本技能等。这些培训内容均为综合内容,如农业生产基本知识技能包括种植、养殖、水产、园林、花卉、果木蔬菜等方面;转岗从业基本知识技能包括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建筑装修、餐饮服务等方面。根据培训对象从业需求和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实际需要而确定,实行培训对象后期分流,实施专业化教育培训制。

5. 考核办法。每门课程采取理论考试与技能操作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安排在年度教育培训结束时进行;结业考核采取综合测试利项目设计相结合。年度培训考核合格,方可进入下一年度(阶段)学习,结业考核合格,颁发相应证书。

培养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也是实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我们要积极借鉴外国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先进经验,突破传统的农民培训模式,向以职业岗位综合素质能力为基础的现代农民培训模式转轨,因材施教,优化培训,确保农民培训的实际、实用、实效。

参考文献:

[1]董忠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论纲[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

[2]焦守田.培养现代农民[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3]朱启臻.中国农民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4]张陈芳.浅谈实现农村成人教育价值最大化的几种策略[J].中等职业教育,2012,(8).

加强文化培训提高农民工素质 篇4

两个同样戴着“农民工”帽子的人, 原本他们可以说都是姓“农”, 名“工”, 可谓是“同根生”。但是, 他们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却截然不同, 一个是由于奋勇救人而牺牲的英雄, 另一个却是因为抢劫失败愤而杀人的“狗熊”。为什么两人同为农民工却有着这么大的差别?不言而喻, 这是因为由每个人自身所具备的素质决定的。在这个社会中, 农民工备受歧视, 这已经成了一个事实。所以, 《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公平对待, 一视同仁”。同时, 《意见》还指出:“消除对农民进城务工的歧视性规定和体制性障碍”。从中可以看出, 歧视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决策者们的注意。

众人皆知, 被人歧视的滋味很不好受。那么, 如何做才能不受别人歧视呢?其实道理非常简单, 只要我们尽量多做一些让人们瞧得起的事情, 尽量少做一些让人们瞧不起的事情, 这样就能很容易地改变人们对自己的偏见。作为社会中的普通人, 他们是很难走出“先入为主”这个牢笼的, 所以, 就算是你做了很多那些所谓“让人瞧得起的事情”, 可是还是会被人看不起的。如果是这样的话, 我们又该怎么办呢?中国有这样的一句古话:“人一能之己十之, 人十能之己百之。”

所谓“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 只要我们有着坚毅不拔的精神, 总一天会感动他们, 同样也就会得到别人的尊重。所以, 在《意见》中指出, 要“引导农民工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提高“农民工的政治思想、科学文化和生产技能水平”。事情的一个方面就是, 在新时期的新农村中, 需要的是新农民, 而新农民也就是新农村的主人。之所以称之为“新农民”, 就因为他们有着高素质。

事情还有另一个方面, 就是我们每个人自身所具备的素质并不是天生的。一个人是不是杀人犯或者英雄, 这都既与他的生辰八字无关, 也与他的基因血型无关。其实, 所有人具备的素质都是后天养成的。我们要充分地调动人的主观积极性, 同时也要注重客观因素的作用。所谓“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这一句话还是很有道理的。所以, 在《意见》中又增加了几条强调加强对农民工培训的要求。

对农民工进行培训, 可以说是整体提高农民工素质的唯一途径。我们可以想一下,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上, 曾有多少农民工后来成为了理论家、作家, 甚至是国家领导者?在过去的时代能做到的, 我相信在现在同样也能做到。我们还可以想一下, 哪一个领导干部没有接受过培训, 如果没有干部培训这一举措, 干部领导的素质怎么提高起来?那么, 问题就来了, 作为领导干部, 他们怎么能只是自己接受培训, 提高素质, 而忽视对广大农民工群体的培训呢?这是根本说不通的。近年来, 国家举办了很多经理人的培训班, 可是仍然有着许多经理人走向了犯罪的道路。他们怎么也可以忽略对农民工这一群体的培训呢?据调查, 有很多国家有明确规定, 不允许解雇在一年内没有参加过培训的工作人员。此条规定的意思就是, 假如去年参加了培训, 可是今年并没有参加, 那么是不允许被解雇的。还有这样的一条规定, 如果一个企业没有拿出整个企业支出的3%来用于培训, 那么企业是无权解雇员工的。在国外这么严格的规定正保护了员工的合法权益, 是值得提倡的。我们可以计算一下, 这么多年来, 我们国家的企业老板辞退掉了多少没有参加过培训的员工。这对农民工是相当不利的。所以, 在《意见》中有着这样的规定:“对不履行培训义务的用人单位, 应按国家规定强制提取职工教育培训费”, 这样的强制规定是很有必要的。

培训并不是简单的说教, 培训可以说是一门艺术, 尤其表现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 要求要活泼易懂, 要寓教于乐, 要充分调动起农民工身上所具有的积极因素来提高农民工群体的整体素质。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八荣八耻”, 这样的要求既适用于所有领导干部, 也适用于农民工这一特殊的群体。“八荣八耻”的前两条是讲为祖国和人民。这应该是我们人生的目标。整个社会应当要以人为本, 那么人到底应该以什么本呢?其实, 人应该以社会为本的。人和社会要相融的, 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社会的和谐。“八荣八耻”的第三条和第四条, 是讲劳动和科学的。我们要为祖国和为人民,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来为祖国和人民奋斗呢?首先, 就要辛勤的劳动。其中, 劳动又可以分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所谓复杂劳动指的是科技含量很高的劳动。所以, 胡锦涛主席“八荣八耻”的第三、第四条就是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必要条件和素质。“八荣八耻”后面的四条指的是团结和守信, 这又属于行为规范方面的。总之, “八荣八耻”可以说既是道德的规范, 又是法律的准绳, 既从正面说, 又从反面说, 既具有感染力, 同时也有着强烈的穿透力。这八条可以说就是对广大农民工进行培训的要求。

二、如何通过培训来提高农民工素质

现在, 在对农民工培训的方面主要存在着几个问题:

第一, 农民工承担不起培训所需的费用。通过调查发现, 将近有一半多的农民工认为在城市中生活的费用很高, 有着一半以上的农民工认为他们的自己工资很低。在这样的情况下, 农民工要以这么低的工资来担负家庭如此大的开支, 他们除了要供养自己的子女以外, 还有很多的农民工需要供养两个以上的老人, 甚至还有些农民工兄弟还要供养他们的兄弟姐妹。由于这样巨大的费用支出, 导致他们没有额外的资金再去接受培训。

第二, 农民工参加培训的机会相当少。通过调查发现, 在进城打工前可以参加培训的农民工的比例相当小, 而且在进城后农民工们都禁受着劳动时间长, 劳动强度大这样的压力, 从而也就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允许他们去参加培训。

第三, 农民工培训的起点比较低。通过调查得知, 农民工的学历基本上都是以初中或者初中以下学历为主, 这样的比例高达75%。如果从知识水平上来看, 农民工的知识非常欠缺, 远远达不到他们应有的学历教育水平。还有, 农民工的职业技能也很欠缺, 基本上没有什么过硬的技术。正是因为农民工的知识欠缺和技术过低, 这就导致了他们培训的起点比较低, 所以要想通过短期的培训达到很好的效果是很难的。

产生以上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很多, 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

第一, 保障农民工培训的经费制度尚不完善。很长时间以来, 农民工培训所需的经费来源哪里并不清楚, 一直到了2006年《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中才提出要建立一个由国家、单位和农民工共同承担培训费用的制度。但是, 这样的制度在很多地方却并没有付诸实践。

第二, 农民工自身的文化程度和所拥有技术并没有和他们所从事的行业吻合。虽然有很多农民工有着很高的学历和过硬的技术, 但是由于他们从事的是低技术含量的工作, 对他们是否有学历和技术并不关心, 所以这样的低技术含量的单位或者企业也就不会愿意投入过多的资金和时间用于培训农民工。相反, 正是由于农民工没有高的学历和技术, 所以才会选择从事这种低技术含量的工作, 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第三, 农村中教育的落后, 导致其教育质量普遍不高。大多数的农村学生没有接受初中和高中的教育, 经过调查, 农民工中25岁以下的有初中以下学历的只有30%左右。这也就直接影响了农民工接受培训的起点。

由于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 我们急需要建立一种机制,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

一、要从现在农民工现有的知识水平出发, 对他们实行学历补偿的教育。学历补偿教育就是要在了解他们现有的知识水平的基础上, 努力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和适应在城市生存的能力。这对农民工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要从农民工现有的技术水平出发, 考虑各种因素, 比如每个人的职业喜好、就业市场的需求等来开展对农民工的培训。这样有利于确定农民工的培训起点, 也可以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 比较有针对性的培训可以说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确定农民工是培训的主体, 要积极建立起培训经费的保障机制和运作机制。

我们要想真正实现和落实培训, 就要确定农民工是培训的主体这一地位, 因为农民工具有着流动性大这一特性, 接受培训的意识并不强。同时, 要很好的解决培训费用这一问题才是关键, 所以建立培训经费保障的机制至关重要。

四、确保农民工可以有固定的时间参加培训。

国家应该为农民工制定一系列明确规定, 比如说最高工作时间和最低工资标准等。

五、努力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

拥有良好的基础教育是农民工接受培训能够进一步提高的基础。要想提高农村的教育质量, 首先, 要保证农村中义务教育的质量, 这样才能保证新时期新一代的农民工知识素质的提高。其次, 要保证农村中职业技术教育的质量。这样既可以保证农民工有着很好的文化素养, 又保证农民工有着一门过硬的技术, 为他们将来走向城市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当前社会快速发展, 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农民工来支撑城市的发展与运行, 农民工已是城市建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但是, 由于农民工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必然会影响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所以, 本文从提高农民工素质角度出发来研究通过培训提高农民工素质的策略。

参考文献

[1]董卫国.提高农民工素质是时代的要求[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 (01) .

[2]张杰.贯彻以人为本, 提高农民工素质[J].科技信息 (科学教研) .2007 (24) .

[3]杨克胜.论农民工素质[J].世界农业.2007 (09) .

[4]郭根山、刘玉萍.提高城市中新生代农民工素质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 (30) .

素质农民培训心得体会 篇5

我国是农业大国,解决13亿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张桃林说:“当前,农业劳动者质量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导致我国农业专业化分工难以深入推进、先进农业设施装备难以推广、现代农业科技成果难以转化,甚至影响到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的构建,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瓶颈。”

对于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张桃林指出了三个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一是培训投入不足。从中央层面看,目前针对务农农民的中等职业教育没有纳入到免学费和国家助学政策中。从地方层面看,产粮大县往往是财政小县,加之农业对拉动地方GDP贡献有限,因此地方难以有足够的动力和财力投入到量大面广的农民教育培训中去。二是培训条件较差。作为农民教育培训主体力量的各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虽然有完整的办学体系,但由于长期以来投入不足,培训缺场所、教学缺设施、下乡缺工具、实习缺基地,培训功能难以得到很好发挥。三是扶持政策缺乏。农业生产经营风险大、比较效益低,是导致高素质劳动力弃农、转业的重要原因。我国现有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中,专门针对种养大户等新型职业农民和生产经营主体的还不多,亟须加强和完善。

为解决这些问题,张桃林建议,首先要加大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投入力度。建议国家研究设立新型职业农民中等职业教育专项,以农广校和中等农业职业学校为依托,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等新型职业农民接受中等职业学历教育实行免学费和国家助学政策,培养具有农科中等职业教育水平的职业农民等。

当前我国农民创业素质分析 篇6

在我国广袤的土地上,地区、民族之间国民素质千差万别,历史上有甘于贫困,墨守成规之悲苦的世代农民,也有从纯粹农民转变而来的晋商、徽商辉煌的发展史,更有延续了200多年的山东农民闯关东之壮举,体现了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广大农民谋生、创业的积极心态和无穷智慧,实为新型农民应该继承和发扬的优良品质。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环境为新型农民增收创业、提高生产经营能力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也为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得以充分发挥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新型农民应当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要求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目标,塑造积极就业、勇于创业的特质,提高增收能力,为提升全面素质积累经济基础。一般来说,只要通过诚实劳动获得合法收入就是就业。在当前就业途径多元化的大环境下,通过创造就业机会获取财富,为更多人创造就业机会,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就是创业。我国农民不论是在就业素质,还是在返乡再创业素质上,需要注重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科技素质

农民的科技素质通常是指农民所具备的科技知识水平。对科技知识的接受能力、运用能力,是新型农民应具备的重要智力因素。反映在农民所掌握的科技知识的数量、质量及运用于农业生产实践的熟练程度上。这项内容往往被学者们作为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而首先提出,也直接影响着新农村“生产发展”的速度。据此,政府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政策,大力促进农业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通过试点推行“绿色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等制度,组织实施“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县乡村实用人才工程”,多渠道开发和培育农村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政府的大力支持加上农民自身素质的普遍提升,农民的科技素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从总体上来讲,我国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还处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中国科协公布的2003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显示,城市公众科学素养水平达到4%左右,而农村居民科学素养水平仅达到0.7%,城乡居民之间科技素质差距极大,农民科技素质亟待提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部分农民对农业科技知识持漠视态度,没有或很少接受相关知识培训,即使部分人有迫切需要,但由于时间、精力、财力等原因,投师无门,无从获得;二是部分人虽掌握一定的科技知识,但由于缺乏创新意识和冒险精神,在将科技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环节上驻足不前,致使科技成果仅仅停留在书面上,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阻滞了自身就业和创业能力的提升。所以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农民科技素质和现代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要求相距甚远。

二、信息意识

就业和创业离不开获取广博的信息资源,获取信息的能力成为农民增收快富的重要因素。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坐井观天、偏居一隅只会将自己封闭起来闭门造车。新型农民要有更新观念,发掘信息的意识。当前我国农民信息获取源主要靠大众媒体,包括电视、广播和网络与电子版信息(但农村的占有率极小),因此这些资源的占有率标志着农民信息素质的高低,进而也反映出农民科技意识的强弱。

从表1可以看出,在大众媒体的占有率上,农村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是每百户家用电脑拥有量2003年农村比上年增加27.7%,表明农民信息意识在逐年增强。但是,在能够获取有效信息资源途径上,农村农民的占有率仍停留在比城市低得多的水平上,政府的信息服务功能和投入力度亟待加强,为广大农户提供便利的信息获取渠道。

三、市场意识

信息意识诞生市场意识,或者说信息就是市场。在自然经济生产方式和计划经济体制的约束下,农村农产品交换市场有限,农民两眼往往只盯住本乡本土的一小片领地,进行着简单的商品生产与交易,与国内、国际大市场脱节,导致其市场观念淡薄,缺乏市场主体意识和在市场中寻求发展机会的魄力,缺乏进入大市场的知识准备和心理素质。不管是资源市场,销售市场,还是信息市场、资金市场,我国农民与之沟通的频率都是微弱的,结果是市场参与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一是风险意识较弱,谨慎行事,不敢承担风险,过于求稳;二是从市场获取信息的意识不强,造成生产和销售的盲目性;三是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创业冲动和投资意识不强;四是在未与市场沟通的情形下,不熟悉市场运行规则,尤其是国际市场上更加不适应。广大农户应在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大趋势下,在公司加农户的经营体制下,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把眼光瞄向全国、全球,获取广博的市场信息,放手干大事业。这也是新型农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这同样关系到农村“生产发展”、农民“生活宽裕”。同时由于我国农民在身体素质、道德文化素质、社会心理素质等方面表现出与城市居民较大的差异性,致使近年来在人均纯收入及其增长速度上远远低于城镇水平(见表2、表3),2007年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140元,扣除价格上涨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9.5%;而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13786元,实际增长12.2%。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43.1%,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6.3%。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在收入数目及增长速度上形成强烈反差,更不用说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农民群体内部个体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收入情况直接影响着农民素质的提升。出现如此悬殊的差异,关键问题在于农村固有的生产方式落后,农民增收渠道狭窄,农民创业素质提升缓慢。

四、城市化建设能力

农民增收的关键是提高农民素质 篇7

一、中国农民素质现状及原因

农民素质主要指农民的身体、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以及心理素质。

(一) 我国农民素质现状

1.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却普遍较低。

1985年中国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构成是文盲与半文盲占27.8%, 小学占37.13%, 初中占27.69%, 高中占6.96%, 中专占0.29%, 大专占0.06%, 到1993年, 上述构成依次变为15.29%, 38.21%, 37.43%, 8.20%, 0.70%, 0.17%, 与1985年相比, 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有明显提高, 但是仍不理想, 中国农村劳动力中半数以上的文化程度在小学水平以下。

2.科学素养差。

据2001年中国科协对中国公众科学素养的调查 , 具备科学素养的农村居民仅占 0.4 %, 81 %的农民对农业新技术、新产品表现出消极态度。这种情况已经严重影响到农业现代化和整个国民经济现代化的进程。

3.农民的心理素质低下。

主要表现为许多农民胆小怕事, 缺乏拼搏、冒险精神, 对事物的发展趋势缺乏理性分析, 心理承受能力较低。受传统封建文化和市场经济利益法则的双重影响, 在许多农民身上表现出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的“小农意识”。

(二) 造成我国农民素质现状的原因

1.认识不到位。

长期以来一些党政干部尤其是乡镇、村干部把发展农村经济看作是“硬指标”, 把农民的培训视为“软任务”, 重经济建设轻素质教育。

2.教育滞后。

长期以来, 农民受教育程度比较低。尽管这些年通过学习和培训, 农民受教育程度有所提高, 但受诸多方面的影响, 农村教育滞后的状况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导致农民的整体素质难以提高。

3.机制弱化。

培养农民良好素质是一项庞大的综合性系统工程, 涉及面广, 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当前该项工程机制没有完全形成。只有调动各方面的力量, 建立和健全农民素质教育的领导机制、动力机制、保障机制, 才能建设好这项工程。

4.投入不足。

尽管这几年国家重视“三农”工作, 在农民素质教育上通过诸多途径和形式给予很多的投入, 各个部门为加强素质教育作了不少工作, 但总的看来仍然不足, 不能满足形势的需要和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产与生活发展的需要。

正是由于劳动者素质普遍不高且观念陈旧, 长期的地域封闭和自给性生产为主的经营方式, 农村大多数人安于现状, 缺乏创新精神, 劳动力转移渠道不畅, 因此, 要提高农民收入, 提高农民素质是首要任务。

二、提高农民素质的措施与建议

针对农民素质存在的问题, 借鉴发达国家在提高农民素质方面的成功经验, 应该进一步改善与发展农村教育, 尽快提高农民素质, 为提高农民收入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 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

2005年胡锦涛同志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经验表明, 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 对这个国家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 不同的发展观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提高农民收入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在此过程中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 通过人的不断发展、全面发展 , 去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新农村建设必须牢牢抓住农民教育这个根本, 全面提高农民素质。

(二) 加强法制教育, 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 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

一要针对农村的实际情况, 做好普法宣传工作, 使农民了解与自己的生产生活有关的法律法规, 了解应有的权利和义务, 做到正确行使权利, 自觉履行义务, 遵纪守法, 提高维护社会稳定的自觉性。二要加强农民工的普法教育。要重点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及与计划生育、交通法规和治安管理等有关的法规, 让农民工知法、懂法、守法、用法, 减少因不懂法而产生的各种纠纷, 使其增强法制观念, 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三) 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 加快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发展

提高农民的素质, 教育是根本, 要使农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只有优先发展教育, 才能提高农民素质, 为解决农民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研究表明, 农户平均受教育年限每增加一年, 农户人均现金收入百分比的增加为3.6%~5.5%, 打工收入要高5%左右。要采取一切有效措施, 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加强基础教育。各级政府要为广大农村青少年营造学习环境, 为青少年学习文化知识创造必要的条件。只有农村教育发展了, 农民科学文化知识提高了, 农村大量的优秀人才培养出来了, 农村人口多的压力才会转化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

(四) 加强各产业生产实用技术培训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市场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农民素质低, 就意味着其市场竞争力弱, 缺乏专业技能的农民转移就业的领域越来越窄, 转移就业的难度越来越大。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 人力资本是决定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否转移的决定因素, 人力资本越高, 农民从事非农经营的机会就越多, 其从事非农劳动的报酬也越高。我国农村目前有剩余劳动力约 1.5亿, 并且每年新增六百多万人。大量的农民由于科技文化素质不高, 缺乏就业技能, 难以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也难以在城镇稳定就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需要大量的专业实用技术人才。因此各级政府应选择农民迫切需要的实用技术强化培训, 积极为农村劳动者引导就业方向。提高农村劳动者运用新知识、新技能, 解决实际问题和适应市场环境变化的能力。

(五) 从提高女性的素质入手, 加强对农村妇女的教育培训和科普教育

在人口众多农村教育水平普遍偏低的情况下, 农村母亲自然而然地承担起孩子的教育任务。因此, 从提高母亲的素质入手是提高下一代农民素质的基础。随着我国劳动力的流动转移, 青壮年劳动力出外打工, 农村妇女已成为农业劳动者中的主要力量。所以, 要在对农村妇女进行农业科技知识教育的同时, 开展农村妇女保健和农村家政方面的科普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教育, 以使儿童、少年和青年在母爱中享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成为有修养、有文化、心理健康的农村青少年。

总之, 农民无论是继续作农民, 还是要脱离农民身份向城市转移, 职业技术培训对于他们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它会使农民中剩余劳动力向外迁移更加顺利, 而这种迁移会缩小城乡二元经济的差距, 也会使农民自己在长期的城市生活和工作中转变思想意识, 使农民的素质进一步提高。也会使继续做农民的人能较快地向新型农民转变, 适应现代化农业的要求。

摘要: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更是“三农”问题中的重点。而解决农民问题关键在于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素质的提高是农民增收的前提和保证。本文对我国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民主法制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的现状进行分析, 探讨提高农民素质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农民增收,农民素质,素质教育,人力资本

参考文献

[1]曹明贵.谈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农村人口素质问题[J].商业时代, 2007.1.

[2]郭晓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是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7, (4) .

[3]邱宏君.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几点思考与建议[J].农业经济, 2007.4.

[4]姜贵红.新农村建设与提高农民素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5.

农民素质培训 篇8

1.1 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

我国经历了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和一百多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封建意识残余影响长期存在。中国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 使广大农民群众一直处于相对封闭落后的农村, 由于受教育程度低, 信息量少, 加之简单的生产生活方式, 易于继承传统文化的积淀, 信奉人治, 忽视法治。传统人治思想的影响, 是造成一些农民的依附观念及愚昧、盲从、保守、自私的历史根源。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民的文化水平、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已有较大提高。但仍有相当数量的农民, 民主意识、法制意识较差, 在上访问题上存在着随大流的心态, 即使没有损害自己的利益, 也会为了20~30元的经济利益随访, 加上农村宗族主义、帮派主义的滋生、蔓延, 导致集体上访、越级上访的出现。部分农民集体上访不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一己私利。一些村民甚至在上访过程中, 采取堵塞领导机关大门交通、冲击市政府、损坏机关公物等过激行为, 严重扰乱了国家机关正常的工作秩序。

1.2 农民整体受教育程度低

受教育程度影响着政治参与的水平和质量, 决定着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受经济条件的制约, 农民受教育权得不到保障, 由此导致农民整体受教育程度低, 文化水平不高, 民主参与能力差。农民由于文化素质普遍偏低, 对有关政治参与的法律、法规和参与程序缺乏足够的了解, 对自己的权利缺乏明确的认识, 因此不能进行正确的政治选择和价值判断。

局限于小农经济的狭隘意识, 农民存在着“权比法大”的误区, 宁愿信权而不信法, 宁愿选择法律之外的手段去参与政治。中国传统的清官意识造成人们内心深处对清官的渴望、企盼和依赖, 当自身利益受到损害时, 不是寻求通过法律途径的解决, 却想通过上访、静坐等方式寻找所谓的“清官”来为民伸冤。因此, 当农民对当地政府官员和执法部门的救助感到失望时, 告“御状”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一些上访人员坚信法不责众、罪不责众, 坚信有关部门会恪守“众怒难犯”的宗旨, 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部分群众“不闹白不闹, 闹了不白闹”的心理。

1.3 法制建设的不足

目前, 我国关于“三农”问题的法律呈现大量的空白。有些上访群众反映的问题, 涉及到国家的基本制度和宏观政策, 县乡政府因缺乏操作依据在其权限内根本无力解决。此外, 原有的农村法律体系也不健全。目前, 我国有关农村的立法更多侧重对农村管理的立法, 且内容比较原则和笼统, 缺乏操作性。对于一些与农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的立法还很不完善, 保护农民切身利益的法律欠缺, 致使农民群众缺乏对法律功能、价值的正确认识, 更不了解法律在日常生产、生活领域中的制约作用。

在农村司法体制中, 有的执法人员、农村干部因自身文化和法律水平的局限, 未能依法正确有效地行使行政权力, 以言代法、以权压法、以权谋私等现象时有发生, 例如有些村干部在与农民订立合同时, 协议不完善, 权利、义务不明确, 甚至单方面撕毁承包合同。再加上诉讼成本 (包括诉讼过程付出的精力和财力) 过高, 法律效益低下, 难以满足农民群众的法律期望值, 从而使农民丧失了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的信心, 也贬低了国家法律在群众中的权威性, 导致厌法、避法、甚至以其他手段达到目的的思想滋生, 严重影响了农村法制建设的进程。

2 培养农民法律素质的对策

2.1 加快农村立法建设, 完善农村法律体系, 切实保障农民的应有地位和权益

首先, 应尽快修正现行法律中对农民合法权益保护不公或不利的规定, 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成为现实。其次, 加快新法的制定, 完善法律制度建设。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经济行为之一是土地征用, 城郊农村土地被征用的力度越来越大。在土地土地征用过程中, 由于相关法律制度、政策的不健全, 农民在征地补偿标准、被征地农民长远生计的保障等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 引发农民集体上访。基层组织在处理此类上访事件中因没有相关依据, 难免不得要领。因此, 应加强征地立法, 制定《征收土地法》及实施办法;根据新农村建设要求修改完善《农业法》, 明确各级政府在农业投资方面的责任权限, 以及农业投资占财政收入的比例、程序和监督等。统一国家农业扶持的措施和程序, 增加对政府扶持农业的责任监督机制;要完善保障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相关法律。当前农村, 基础教育、公共交通、医疗卫生等问题突出, 公共产品极其匮乏, 远远无法满足建设新农村的要求。国家不仅要在经济上投入, 还要在法律上明确相关主体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方面的法律责任, 并制定相关的责任追究制;应完善村民自治的相关法律制度, 进一步保障村民自治的有效落实, 完成由“能人治村”向“制度治村”的转变。再次, 在法院可设立涉农法庭, 专门处理涉农案件, 以降低农民诉诸法律的成本。

2.2 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重视农村教育事业, 全面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和内容。江泽民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 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 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等需要, 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 也就是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应使人在物质、精神各方面都得到丰富和发展, 全面提高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广大农民群众的素质是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

法律作为上层建筑归根结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人们的现代法治意识只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才能发育和成长。因此, 加快经济建设步伐, 提高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 是提高农民法律意识的前提。同时, 应重视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要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 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和高职教育, 真正扫除文盲特别是杜绝在年轻的一代中出现文盲。正如列宁所说:文盲是站在政治之外的。只有全面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 才会摒弃传统观念与习惯的影响, 树立起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法制观念和意识。

2.3 加强法律宣传服务工作, 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

提高法律素质不仅包括法律知识的学习, 更重要的是领悟法律精神, 培养法律意识。农民的法制意识除守法意识外, 最关键的是法律至上的理念的养成, 树立法律的最高权威, 确立对法律的信仰。

首先, 加强普法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农民处于各种法律关系中, 经常会遇到法律问题, 应针对建设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和广大农民的现实需求, 确定一个时期农村法制宣传教育的重点内容, 法制宣传与具体农村工作结合起来。如在农业、农村工作中和处理乡村纠纷时组织学习《合同法》、《民法通则》、《民事诉讼法》;在承包土地、分配宅基地时学习《土地管理法》;村干部换届选举时学习《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同时要改变普法中“重刑轻民”的现象, 既要告诉农民应当承担的法定义务, 也要告诉农民依法享有的权利以及如何正确行使和保护其权利。在现实生活中, 当合法权益受到危害时, 一些农民不知道怎样按照法定程序来捍卫权利, 而习惯于靠打架、越级上访等激进方式谋求解决, 既于事无补, 又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应紧密结合农民的生活实际, 把农村常见的邻里纠纷、借贷纠纷、继承和赡养纠纷、财产和人身损害赔偿纠纷等如何处理作为教育的重点, 要让广大农民学会司法救济的手段、途径和程序。

其次, 注重普法教育方法、途径的灵活性。采取现代传媒法制节目等为农民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覆盖面较广的方式开展普法教育工作, 增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的实际效果。应把法制宣传教育纳入政府对农村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 开展法制宣传资料、法制文艺和法律服务进乡村活动。健全农村司法机构, 加强农村法律服务工作。应在农村各乡镇设立法律服务所, 代表农民集体组织和农民参与土地的开发、承包等活动, 代表农民参与协商、谈判、订立法律文件等;在农村各乡镇设立人民法庭、司法所、人民调解委员会, 方便农民诉讼和调解, 切实解决农民告状难、打官司难和维权难的问题;应大力发展农村基层律师、公证等法律服务业务, 帮助农民知法、懂法、守法, 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开辟农村法律援助站, 无偿为经济困难、无钱诉讼的农民提供帮助。

2.4 建立一个成熟的法制环境

完善的法律制度要靠人去执行、实施, 而权力至上的观念, 人情因素的干扰, 成为法制建设的严重障碍。消除障碍的关键是权力机关必须树立法治理念, 在行政执法和司法中依法办事, 维护法律的尊严。应加强公职人员法律素质教育。“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国家公职人员作为国家权力的行使者, 作为法律的操作者和执行者, 如果他们知法犯法, 就会严重践踏法律的威严, 极大地损害公民的权益, 摧毁公民的法律信仰。因此, 我们应把培养基层公职人员的法律素质放在首位, 促使其依法行政、公正司法, 为农民法律素质的培养营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第332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第294页。

办好科普电视提高农民素质 篇9

一、科普电视对提高农民素质的作用

(一) 落实科教兴国战略, 实现科教兴农

建设现代农业, 发展农村经济, 必须依靠现代科技、落实科教兴国战略。要重视人力资源开发, 构建合理的农业人力资源结构;要提高农民的年培训率, 提高高中初级技术人员和农民专业户、示范户的素质, 强化对农村各种专业户、示范户的教育培训和科普教育;加强对农村妇女的教育培训和科普教育等等。通过收看科普类电视节目可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涉及面广、经费投入不足等带来的困难, 促进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 实现科教兴农。科普电视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 实现科教兴农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 推广科学知识, 普及科学思想和方法, 提高农民科学素质

人们的生活与电视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现代社会离不开科学, 科学的普及离不开科普电视节目。全国13亿人口中9亿是农民, 而农民的大多数已拥有电视机, 2007年全国电视观众抽样调查结果就已显示, 99.89%的中国家庭拥有电视机, 电视机在中国居民家庭基本普及。所以, 通过科普电视节目推广科学知识、普及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是最经济、最有效的规模化传播途径, 可以让几亿农民同时收看科普节目, 迅速把科学技术、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推广到全国各地。广大农民通过长期收看科普电视节目, 就能不断积累科学技术知识, 逐步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只有占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民提高了科学文化素质, 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才能提高, 社会才能发展与进步。

(三) 提高农民素质, 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是三农问题的症结之一。农民收入的增长途径有两个, 一是农民农业收入的增长;二是转移出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收入的增长, 两者都有赖于农民素质的提高。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 接受过培训的仅占20%, 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农业劳动力占全部农业劳动力的3.4%, 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及以上者仅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竟高达76.4%。研究表明, 农民的收入水平与其科技文化素质呈明显的正相关。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提高农民素质, 是落实科教兴农战略, 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关键。科普电视是农村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科普电视让农民掌握实用技术, 是提高农民素质, 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科普电视在农民非正轨教育、业余培训等方面具有其他任何媒体无法企及的优势。

(四) 促进农民经营管理素质的提高

由于科学文化素质低、组织程度低等方面的原因, 我国农民的经营管理素质较差, 市场意识较淡薄, 大多数农民没有接受过有关农业经营管理的教育与培训, 不了解农业经营管理的基本知识。科普电视节目能够提供有关农业经营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实例, 并且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 易于为广大农民理解和接受, 对农民经营管理素质的提高有很大促进作用。科普电视节目中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介绍, 可使广大农民懂得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懂得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方式和机制, 自觉地按照市场需求来配置农业资源, 开展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营销活动, 以取得最大经济效益。

二、办好科普电视提高农民素质的对策

(一) 增加科普电视频道和节目

中国教育电视台CETV-1在06:23的农业新天地节目, CETV-2在18:48良种繁育技术、森林保护节目, 安徽电视台科教频道在00:00的科技探索节目等, 这些节目办得非常好, 是农民最需要的。但是, 这些节目的播出时间段是否与农民工余时间匹配值得调查研究, 而且, 播出次数少, 不利于重复收看, 尤其是涉农教育电视节目太少, 远远不能满足全国各地农民的需要。因此, 要考虑增加专设的科普电视频道和节目, 在每天早中晚农民收工吃饭的时间段重复播出3次, 提供反复收看学习和选择收看的机会。如中央电视台军事农业频道 (7套) 的“致富技术”在早中晚多个时间段播出, 这样就能充分发挥教育电视的作用, 为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服务。

(二) 科普电视运行机制“栏目化”

国外科普电视的经费一般由3方面组成, 1/3来源于国家为提高国民素质的公益经费;企业赞助的基金占1/3;另外1/3靠自己成功的商业运作。国内的科普电视由于受经费限制, 只能希望用较低的成本达到较高的效果, 但是, 投资运作恰恰困扰着科技电视。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长期靠传统机制拨款拍片使制作人员缺乏市场意识, 发行环节的缺失, 也限制着科普片更好地进入节目交流市场。“栏目化”为科教片的经费和传播提供了很好的保证, 北科影的《消失的大河桥》、中央电视台的《走近科学》是科技专题片“栏目化”的集中体现。《科普法》第16条:广播电台、电视台应当开设科普栏目或者转播科普节目;影视生产、发行和放映机构应当加强科普影视作品的制作、发行和放映……国家对科普工作是非常重视的, 但在各个环节上落实的情况参差不齐。资金永远是不够的, 重要的是要制定科普电视栏目化的规划, 借鉴国外的经验, 办出我国特色的科普电视。

(三) 更新创作理念

传统意义上的科普节目, 比较强调知识性, 节目中科技含量比较重大, 许多观众反映看得累, 看不懂。其实讲解科技知识只是科普的一方面, 以灵活多样的形式介绍科学方法, 宣扬科学思想正成为当今科普工作的定位。许多成功的作品都是以充满人文精神的创作理念赢得观众的, 国外科普电视节目的故事性、娱乐性是我国科普电视更新创作理念的很好借鉴;国内娱乐电视节目与现场观众的互动也是科普电视创作的很好借鉴。科普并不一定要灌输完全确定的知识, 也可以让公众参与和体验, 科普应当有多种形式, 应当允许各种各样的探索, 应当努力把人气提升到娱乐节目的水平上, 或者让科普教育渗透到娱乐节目中去, 使我们的电视节目处处弥漫着科普教育的信息。

(四) 结合网络技术

科普节目本身的质量很重要, 在现阶段对科普的必要扶持也非常重要。如果说科普节目永远被安排在半夜播出, 很难设想它们能够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要充分认识农村受众, 尊重他们的收视习惯。农村观众的“黄金收视时间”集中在晚上8-10点之间, 对农科普节目应尽量安排在晚上10点之前播出。更要看到:现在是读图时代, 用电视来普及科学比较形象, 容易吸引人, 门坎相对低一些, 可以发挥的空间仍然很大;现在是数字时代, 利用三维动画科技、数字影象合成、虚拟电子手段可以演示各种科学机理和动态功能, 使科普电视的表现形式跟上时代要求;现在是网络时代, 电视的多媒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开放性、非线性、交互性将是未来发展的方向。科普电视应该率先实现与网络技术的结合, 把科普电视节目选择和播放的自主权交给观众, 实现让任何农民在任何时间、任何电视终端可以反复收看学习任何科普电视节目, 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科普电视的作用, 最大可能地促进农民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万长军.农民素质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集团经济研究, 2007 (25) .

[2]、于建荣.论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J].桂海论丛, 2006 (3) .

[3]、贺福中, 田文利.农业电视节目的现状与对策探讨[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7 (9) .

农民素质培训 篇10

一、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素质的内涵

人口素质是人在某个方面所具有的特质和基本条件, 是用来描述人口状态的范畴。人口素质既包含先天素质, 也包含后天素质;既包含身体素质, 也包含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等。农民素质是一个复杂的多义性概念, 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不同角度会有不同的认识,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更赋予农民素质新的内涵, 是广大农民为从事职业劳动过程的需要所应具备的基本的自身条件, 农民素质的基本内容包括农民行为过程中所具备的智能、技能、体能、思维方式、道德水准及对社会环境的适应性等多方面。

江苏省地域广阔, 农民数量众多, 苏南、苏中、苏北地区的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及构成有较大差异, 对农民素质进行研究是江苏省人口素质研究的重要内容。因此, 在江苏农民素质的研究过程中, 农民素质的内涵不仅应包含人口素质的一般的、共同的内容, 而且应体现江苏各个地区农民的特征, 尤其应该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与江苏省“两个率先”的奋斗的角度诠释农民的素质。

农民作为农业生产中最主要的劳动者, 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一个群体。所谓农民素质, 是指广大农民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通过后天学习、实践和锻炼所获得的体质、品德、知识、技能水平的总和, 是广大农民为从事职业劳动过程的需要所应具备的基本的自身条件, 农民素质的基本内容包括农民行为过程中所具备的智能、技能、体能、思维方式、道德水准及对社会环境的适应性等多方面。

因此, 从农业生产的特点、江苏农民的特征尤其是江苏省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角度出发, 农民素质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身体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经营管理素质。

身体素质主要反映农民的身体健康状况。现阶段, 中国农业生产尚需要大量的体力劳动, 江苏省“两个率先”的实现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也需要数量众多的健康农民。思想道德素质主要反映农民的精神文明状况, 体现农民文明守法的程度, 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与重要保证。科技文化素质主要体现农民接受教育时间的长短、具有的知识文化水平高低以及掌握农业科技知识、技能的程度。经营管理素质主要反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农民获得市场信息并调整自身行为的能力, 以及所具备的经营管理能力。

二、农民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农民素质包含身体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经营管理素质四个部分, 本文将这四个部分作为农民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维度, 通过笔者及课题组成员对江苏省苏南、苏中、苏北的广大农民进行访谈、问卷调查、现场观察以及查阅资料、统计分析, 以设计农民素质的评价指标体系。同时, 本文采用德尔菲法确定权重确定农民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

本文农民素质评价指标体系依据农民素质的组成部分, 确立了四个评价维度, 在每个评价维度下设计相应的数目不等的评价指标。因此, 本文农民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包含评价维度和评价指标两个层次的权重。第一层次形成素质评价维度的权重分配集A, 第二层次形成各个素质评价维度下评价指标的权重分配集Ai (i=1, 2, 3, 4) 。

三、农民素质的模糊综合评价

农民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反映了新农村建设视阈下江苏农民素质的多种特性, 但是存在着难于精确描述的、定性的评价指标。因此, 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 采用模糊语言区分不同程度, 对农民素质评价结果进行综合评判, 将有利于对江苏省苏南、苏中、苏北的广大农民素质进行分析、比较与改善。

2008年, 课题组成员对江苏省苏南、苏中、苏北地区的农民素质状况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实地调查, 收集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课题组根据课题研究需要, 选取人口素质研究专家、专业教师、人口管理行政干部以及地方政府管理者等有关人员共计20人, 组成江苏农民素质专家评审团, 对江苏农民素质进行模糊综合评判。评审团依据收集的资料调查资料, 对苏北地区A县农民素质进行单因素评判, 通过整理、统计, 形成评价结果统计表。

根据评价结果统计表, 构成单因素模糊评判矩阵Ri (i=1, 2, 3, 4) , 依据农民素质评价指标体系所确定的权重分配集Ai、A, 以及形成的单因素模糊评判矩阵Ri, 建立评判模型进行综合评判。本文为综合考虑各个指标的评价结果, 选择加权平均型的算法。则综合评判如下:

首先进行农民素质评价维度的综合评判:

然后进行高层次综合评判:

将上述评判结果进行归一化处理:

其中, b1′, b2′, b3′, b4′, b5′表示农民素质在评价集Vk上的频率分布, 即被评价为Vk的隶属度;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 b1′, b2′, b3′, b4′, b5′中最大值对应的Vk即为该地区、组织的农民素质的模糊综合评判等级, 则2008年苏北地区A县农民素质模糊综合评判等级为“合格”。

摘要: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意义深远的战略举措, 广大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效率与效果。基于2008年对江苏省农民素质的实地调查, 依据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建立农民素质评价的指标体系, 并探讨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农民素质评价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以期望对探寻提高农民素质的措施有所启示。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民素质,指标体系,模糊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1]夏永祥, 卢晓.新时期农民素质评价体系与农民收入研究[J].人口与经济, 2006, (6) .

[2]陈一星, 高祖林.破解三农难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4) .

农民培训,培训什么? 篇11

记者:黄处长,国家对农民培训主要有哪些政策措施?

黄文:农民是农村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大力开展农民培训工作,建立和完善农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农民,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对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推动农村小康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2000年中期以来,国家农业部等相关部委陆续出台了农民培训的诸多措施,以帮助广大农民提高农业从业以及转移就业技能,主要包括:农业部门实施的“阳光工程”培训,劳动保障部门实施的“金蓝领工程”和扶贫部门实施的“雨露计划”。

阳光工程培训是由政府公共财政支持,最初主要在粮食主产区、劳动力主要输出地区、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开展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领域就业前的职业技能培训示范项目,旨在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从事二、三产业的就业技能,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实现稳定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后来逐渐实施转型,通过开展农业职业技能、农业专项技术和农业创业培训,提升广大务农农民的从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需要。

记者:阳光工程培训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来的,至今已经实行几年了,期间有什么变化和发展?

黄文:大家都知道,21世纪初,我国每年有六七百万的新增农村劳动力涌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大多缺乏转岗就业技能,就业和稳定就业的难度越来越大。为加快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能力,为此,国务院出台了《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阳光工程培训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孕育而生的,到今年已是第十个年头。回顾阳光工程近年来的发展变化,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04~2008年。2004年初,由农业部牵头,财政部、劳动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和住建部六部委联合启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工作重点是对拟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开展就业前的培训。主要是在粮食主产区、劳动力主要输出地区、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实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转移就业为前提,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定点、订单、定向培训为主要培训形式。五年间,阳光工程在促进和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阶段是2009年至今。随着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流向以及自身状况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民工培训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为了更好地适应“三农”领域对人才的需求,从2009年开始,农业部、财政部启动了阳光工程转型工作,阳光工程培训已由单纯培训外出务工者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者转变,由偏重服务城市发展向注重支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转变,由以外出就业培训为主转向主要围绕农业主导及特色产业、农村服务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民创业等从业人员培训为主。几年来,阳光工程培训取得了明显成效,进一步满足了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需求。

记者:农民培训的内容主要有哪些?阳光工程实施以来,江西省有多少农民从中受益?政府投入了多少培训资金?

黄文:自阳光工程培训实施以来,一直是围绕产业发展,根据农村劳动力就业形势变化而不断丰富和调整培训内容,2004~2008年以前阳光工程培训内容主要是针对服装缝纫、电子、酒店餐饮、建筑、加工制造、计算机应用等用工量较大行业的基本职业技能开展岗前培训。

2010年以来,阳光工程培训主要是围绕农业主导及特色产业、农村服务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民创业等,对种植业生产、畜牧、兽医、渔业、农机、农业经营管理和农村社会管理生产服务人员以及涉农企业从业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内容包括病虫专业防治、肥料配方、蔬菜、果桑、茶花、药材、园艺、种子经销、农药经销、畜禽繁殖、畜禽养殖、水产养殖、村级动物防疫、乡村兽医、农机操作、农机维修、农民专业合作社骨干、沼气使用与维护、农村经纪人、农民信息员、休闲农业服务等项目和人员的培训。

自2004年以来,江西省阳光工程累计培训农民175.98万人次。中央和江西省共投入阳光工程培训补助资金4.9866亿元,其中,中央资金4.637亿元,江西省配套3496万元。

记者:江西省在落实国家阳光工程培训政策上取得了哪些成效。

黄文:多年来,阳光工程的实施,为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民的就业从业技能,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是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阳光工程转型前主要为外出就业人员提供岗前基本技能培训,据2009年调查统计,接受阳光工程培训转移就业的农民工月均收入比未参加培训的农民工月均收入提高300元左右。培训转型后,一大批通过培训掌握了农业生产关键技术和各种专业技能的高素质农民活跃在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其科技、安全、品牌、组织化意识明显增强,收入水平显著提高。浮梁县高产创建示范区水稻总产2012年比2011年增长2.1%,促进农民人均增收70元左右。

nlc202309042128

二是有力促进了粮食增产。近几年,阳光工程结合江西全省485个高产创建示范片培养10.2万名骨干农民,提升了各项关键生产技术的到位率,有力地促进了示范片粮棉油增产。乐平市水稻高产创建示范点通过开展培训,种粮农民科技应用水平普遍提高,2012年示范点粮食667平方米(1亩)平均增产130多公斤;油菜高产创建示范点,通过培训后,农民冬种积极性高涨,全市油菜冬种覆盖率达90%以上。

三是有力促进了当地农业产业的发展。各县围绕当地农业主导、特色产业发展和农民需求,有针对性地制订阳光工程培训方案,开设特色培训课程,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水平,促进了当地农业产业发展和品牌建设。万载县通过阳光工程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开展,促进了当地特色产业更好的发展,一些新技术和新品种得以更大范围的推广,龙牙百合、草莓、大棚芦笋等产业经济效益增加明显,同时涌现了一批专业种植大户,带动了当地农民的种植热情。

四是有力促进了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壮大。通过广泛开展岗位技能培训,培养了一大批素质高、专业技能出众的农机手、植保员、防疫员、沼气工等农民能手或土专家,促进了当地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提高了服务水平。

记者:阳光工程实施的创业培训,能给农民创业带来什么变化?

黄文:阳光工程创业培训主要是针对在农业领域有创业意愿和创业基础的青年农民,特别是对农村初中、高中毕业后未能升学的两后生、复转军人、返乡农民工,以提高创业理念、增强创业意识为重点,以提高创业技能为核心,提高了农民就地就近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帮助许多参训农民走上了自主创业之路,并带动周边农户就业致富。自2009年以来,江西全省已累计培训5000余名创业学员,共投入补助资金1250余万元。

乐平市乐港镇谢家村民望蔬菜合作社创办人谢东华,2009年通过在阳光工程创业培训班上“充电”后,学到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农产品品牌创建等知识,做大了合作社规模。民望蔬菜合作社现有蔬菜基地1000公顷,蔬菜复种指数高达300%,产值5200多万元,年利润2000万元,带动近500户社员致富,每户年均纯收入3万多元。

记者:农民对于阳光工程培训有没有认识的误区?当前,农民培训这项工作的最大难题是什么?

黄文:阳光工程培训已得到农民、社会和政府的一致认可,也逐渐成了提高农民素质的品牌工程。尽管江西省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培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对于农民这个独特群体开展教育培训,还存在一定的压力和困难。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社会的进步,广大农民对教育培训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多数农民朋友还是非常渴望参加培训,学到对自己农业生产经营有帮助的新知识、新技术,掌握一些新技能。但是,在当前农村劳动力普遍老龄化,中青壮年劳动力偏少的客观条件下,还是有部分农民的参训意识不强,按传统习惯、凭经验种田和怕花时怕误工的想法存在,培训往往是“要我学”,而不是“我要学”,参加培训像是凑热闹,来去自由,不能自始至终坚持认真听课。这些现象制约着阳光工程培训有效的开展,也制约了培训政策发挥应有的作用。

当然,从实施部门来说,培训工作在政策宣传上还存在个别地方宣传不到位,政策解释不到位,公示信息不全面,农民对有免费培训的政策知晓度还不高等不足。在培训内容上,缺乏前期调研,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还不是很强,不能完全满足农民朋友的需求。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改进和提高,使这项民生工程真正让农民满意、政府放心。

记者:阳光工程对参加培训的农民有什么要求?农民接受阳光工程培训信息的途径主要有哪些,如何报名参加培训?

黄文:阳光工程实施的是免费培训。一切有培训意愿的农民朋友都可以参加培训,没有任何身份和年龄的限制,只要凭个人身份证就可以登记报名。

了解培训信息的途径主要有三:一是各类农业信息发布平台。江西省农业厅每年主要通过江西农业信息网、江西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网等官方网站,公布当年全省阳光工程实施方案、各地阳光工程培训机构名称、联系电话、培训任务、培训专业、补助标准等相关信息,还通过惠农直播室、12316三农热线进行政策宣传。二是县级阳光工程办公室。江西省各县农业局都设有阳光工程办公室,主要职能是发布培训公告信息,对培训机构开展培训实施监管,有培训意愿的农民朋友可以随时到当地农业局咨询了解。三是乡镇农技推广综合服务站。

(记者 绿洲)

农民素质培训 篇12

一、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进入新世纪, 国家连续出台强有力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 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 我国农产品供给紧平衡的基本态势还没有根本缓解, 在“八连增”新的高起点上发展现代农业, 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高农业发展效益、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 也面临着粮食需求刚性增长, 农业生产成本刚性上升, 土地、水等农业生产资源刚性约束的巨大压力和挑战。

发展农业不能脱离客观的资源条件, 但又必须突破资源的束缚。这就要求我们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切实将农业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近年来, 我国农业科技取得了长足发展, 涌现了一大批先进适用成果, 农业设施装备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与之相比, 农业劳动者素质问题日益突出。一是数量萎缩。据统计, 农民工数量已达到2.5亿, 而且还在以每年900~1000万的速度递增, 务农农民, 尤其是高素质的青壮年农民急剧减少。二是结构失衡。留守农村农民以老年、妇女居多, 浙江、江苏务农农民平均年龄已达到57岁。三是素质堪忧。务农农民中, 小学、初中文化程度占到70%以上。四是后继乏人。农村新生代劳动力绝大部分在结束求学后选择“跳农门”、进城务工, 务农农民成了国民素质的“低洼地带”, 高效率农业设施装备难以利用、高水平农业科技成果难以转化, 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突出瓶颈问题。

发展现代农业, 根本出路在科技, 关键在人才, 最基础的就是要培育有科技素质、有职业技能、有经营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 培育新型农民就是培育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未来, 就是培育农业现代化的未来, 也是培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未来, 这是实现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央1号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农业科技的定位、定性、定向问题。新型职业农民是农业科技成果的承接者和使用主体。新型职业农民作为推动现代农业建设的力量源泉, 农民教育培训应定位于农业现代化的基础, 定性为公共性、基础性和社会性事业, 定向为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二、培育职业农民是世界各国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普遍做法

许多发达国家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 都走过从发展到衰退再到恢复的弯路。发达国家由于国情和资源禀赋不同, 选择农业现代发展道路也不同, 但有一个共同点, 就是都将培育职业农民作为推动农业发展的核心力量, 都将教育培训作为培育职业农民的重要手段, 很多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第一, 普遍重视保证农业后继有人。通过立法保障, 保证农业后继有人。美国通过《莫雷尔法》、《哈奇法》、《史密斯—利费法》等农业法律, 保证每个州都有专门教育培训机构和农业技术合作推广站, 实行农业教育、科研、推广“三位一体”, 开发农村人力资源。

韩国《农渔民后继者育成基金法》, 规定对农渔民后继者提供援助资金, 提供精神教育和技术教育;《农渔村发展特别措施法》, 为培养农业后继者和专业农户提供法律保证。荷兰将农业教育与基础教育紧密结合, 小学高年级阶段就开展预备农业职业教育。

第二, 普遍重视农民教育培训。都以政府资金投入为主渠道, 保证农民教育培训需求。法国实现农民按需培训, 农民可以自选培训内容、培训时间, 培训不仅免费还发给补贴。建立了层次分明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对农民实施不同层次的各类培训。日本、韩国农协在农业教育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 美国农民普遍接受过高等教育, 德国所有农民即使受过高等教育也必须再经过不少于3年的农业职业教育。

第三, 普遍重视农业经营资格准入。实行农民资格考试, 确保宝贵的农业资源让高素质的农民来使用和经营。英国的农民职业资格证书分为农业职业培训证书和技术教育证书两大系列。法国农民培训的职业资格证书有4种, 德国有“合格证书”和“农场师傅证书”两种。加拿大推行“绿色证书”制度, 不获得绿色证书不能成为农民, 不能继承或购买农场。

第四, 普遍重视持证农民的权益保护。给予持证农民政策优惠, 保证农民的务农积极性。如有权购地租地, 有权申请建立企业和经营农场, 可以得到政府提供的低息贷款, 创办农场第一年可以得到政府资助和补贴, 初始几年减免税收, 受过农业教育的子女在继承农场上享有优先权等等。

在我国, 耕地是稀缺资源, 更应该交给素质较高的人来经营使用。我们又是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 农业始终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性、基础性产业。因此, 我们要积极借鉴好的经验和做法, 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 在资金投入、项目承担、技术服务、农业保险、银行贷款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系统配套支持, 激励农业生产经营能人愿意留下来, 大中专毕业生愿意到农村兴业创业成为职业农民;必须要积极创造条件, 满足农民教育培训需求, 大幅度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让更多高素质农民成长为职业农民。

三、我国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已有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首先,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社会环境日益趋好。进入新世纪以来, 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成效显著, 农业经济效益不断提升, 农村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农业农村兴业创业的吸引力显著增强,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已有了一定的社会环境。这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供了重要的大前提。

第二,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工作目标指向明确。随着农业功能拓展、农业产业链条延伸、农业产业化升级, 产生了大批农业产业化组织带头人、农业产业工人和诸如信息员、植保员、防疫员、沼气工等大批技术服务性岗位;随着规模化生产经营快速发展, 出现了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农机大户、家庭农场及农村经济人等新型市场经营主体。他们有素质、有职业技能、有经营能力, 是农业生产的核心力量, 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与传统农民相比具有鲜明的特征。

第三, 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具有较坚实基础。“十一五”期间, 全国农民教育培训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一是组织领导进一步加强。中央高度重视农民教育培训工作, 历次中央一号文件, 国家科技发展纲要、教育发展纲要和人才纲要都把农民教育培训作为重要内容, 对重大教育培训计划实施提出明确要求。农业部、财政部、教育部、发改委等部门围绕重大计划实施, 建立了农民教育培训有关项目的工作协调小组, 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二是经费投入进一步增加。中央财政通过农业部门, 共计安排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等项目资金56亿元, 是“十五”期间的6.5倍。此外, 教育部门、劳动部门、科技部门、扶贫部门等也通过相应计划渠道, 安排了大量农民教育培训经费, 有力的支撑了各地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各地农民教育培训的资金投入在“十一五”期间也大幅增加。三是工作机制进一步创新。初步形成了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职业院校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主要依托, 广泛吸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和民间组织参加, 从中央到省、地、县、乡相互衔接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初步建立了政府主导、多元办学的农民教育培训机制;形成了产学研、农科教结合的大协作农民教育培训运行机制, 探索形成了“三进村”、田间学校、送教下乡等一批行之有效的农民教育培训模式。

尽管如此, 当前我国农民教育培训仍存在规模小、投入不足、制度和法律保障滞后的困难和问题。据测算, 我国农业劳动力2.46亿人, 目前每年能够接受系统培训的只有1000万人左右, 现有阳光工程每年只能培训300万人, 覆盖面还不到5%。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可谓是任重道远, 要有长期努力的思想准备。

四、加快形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政策和措施体系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将伴随我们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全过程, 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基础性战略任务。我们一定要系统谋划、有序推进, 特别要尽快进行顶层设计, 探索制度安排和政策跟进的有效途径。

一是要强化政策扶持, 在增大农业农村创业兴业吸引力上取得新突破。积极推进建立完善创业兴业、风险支持、信息服务、劳动保障等内容的综合扶持政策体系。鼓励职业农民承担农业项目, 并在信贷发放、土地使用、税费减免、技术服务等方面给予优惠。新增农业补贴向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带头人等新型职业农民倾斜。稳定现有职业农民队伍, 同时吸引农村“两后生” (即初中、高中毕业后不再升学的学生) 学农务农, 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农业生产一线就业创业, 不断壮大职业农民队伍。

二是要完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在为农民提供长效性教育培训服务上取得新突破。加大资金投入, 将农民教育培训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提高农业院校、农民教育培训机构人均经费标准, 大幅度提高农民教育培训的财政投入;加大农民培训专项, 扩大项目规模、提高补贴标准。加强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基础设施建设, 尤其是加强县乡村三级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 保证教学有设备、下乡有工具、学习有场所、实习有基地。加强农民现代远程教育设施建设, 加快推进农民教育信息化步伐, 构建农民终身教育公共服务平台。

三是要切实将教育优惠政策向农民倾斜, 在解决农民半农半读、享受国家助学和免学费政策上取得新突破。要加快解决农民免费接受中等职业教育问题, 尤其是对种田农民接受非全日制中等职业教育享受国家助学和免学费政策, 鼓励他们以半农半读形式, 在家门口就地就近接收职业教育。积极推进农业高等教育向农村延伸, 深化招生制度改革, 探索对农业大户和以农业大户子女免试推荐入学, 定向招生、定向培养。

四是要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取得新突破。农业高校要打破以学科研究型为主的单一人才培养模式, 要把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纳入人才培养目标体系;要围绕农业生产实际, 完善专业体系, 优化课程结构, 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知识运用能力。农业职业院校、农民教育培训专业机构要以农业产业需求为导向, 不断推进“送教下乡”、“工学结合”、“半农半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完善行业、企业全程参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新机制, 直接面向农业农村生产一线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五是要探索建立农业资格准入制度, 实现规模化经营领域持证经营上取得新突破。按照国家发展农业产业化要求, 带动农户发展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 率先在适度规模化生产经营领域, 研究制定农业职业资格准入制度, 确保宝贵的农业资源由高素质农民经营。以此为切入点, 逐步健全农业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要研究实行新型绿色证书制度, 使目前的“绿色证书”由技术认证恢复原本应有的职业认证属性。

六是加快推进农民教育培训立法, 在依法保障农民教育培训权益上取得新突破。借鉴天津、甘肃等地方出台农民教育培训条例的经验和做法, 认真研究农民教育立法问题, 制定专门、系统的农民教育培训法规以及相关配套制度, 建立健全农民教育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 以法律形式对农民教育的组织管理、经费投入、教育机构、农民接受教育培训的权利和义务等加以规范, 为农民教育培训事业较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农广校作为农民教育培训的专业机构, 是我国农业科技广谱性培训的主渠道, 农民中等职业教育的主阵地。多年来, 农广校广大教职工讲大局、讲奉献, 在相对艰苦的条件下, 恪尽职守, 默默耕耘, 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为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加速农业科技知识传播和技术成果转化应用作出了积极贡献, 受到了各级政府的肯定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 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认真领会中央精神和农业部党组的要求, 切实增强做好农民教育培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努力发挥优势, 承担起大规模高质量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使命。

二是要认真总结经验, 积极探索和创新教育培训模式, 坚持送教下乡, 要把教育培训办到农民家门口, 将教育培训与农时季节、生产环节、关键技术紧密结合, 让农民就地就近“干中学、学中干”, 办农民满意的教育培训。

三是要精心谋划, 抓实作细农业科技冬春大培训, 兼顾广谱性培训、技能培训和农民职业教育, 对不同领域、不同需求的农民分类开展培训, 切实提高培训针对性。

四是要积极争取支持, 加强基础条件和内涵建设。要抓住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机遇, 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和各部门支持, 加强基础条件建设, 完善教学手段;要强化共建、共享、共用的理念, 加强与企业、合作社、科研院所开展联合办学, 充分利用社会和企业的培训资源, 借力发力提升农民教育培训能力;要切实抓好队伍建设, 各级农广校校长和教师要坚持服务农业、服务农民的宗旨, 努力钻研业务, 强化教学质量, 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 要进一步发扬农广精神, 塑造农广校品牌, 提升农广校社会影响力。

上一篇:专业化设置原则下一篇:分娩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