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2024-09-17

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精选10篇)

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篇1

峨眉山市农业人口29.69万, 其中文盲及半文盲占5.1%, 小学文化程度的占43.51%, 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4.6%, 高中 (中专) 文化程度的占8.46%, 大学文化程度的仅占1.39%, 农业的科技贡献率不到60%。而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荷兰等, 农业劳动力专科以上学历的占40%以上, 高中以上文化的达到90%, 科技贡献率高达81%。虽然近几年来, 我市加大了农民的科技知识培训力度, 农业生产取得了比较大的发展, 但和全市经济发展比较起来仍显缓慢, 农业的发展速度比全市GDP的增长速度慢了2.4倍。剖析制约我市农民增收的各种因素, 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较低是关键因子, 也是影响我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

1. 文化水平低, 接受农业新技术的能力差

首先是由于长期从事传统农业的影响, 思想上总觉得传统方法稳妥, 新技术不保险。如在我市推广水稻强化栽培技术中, 政府进行技术指导、种田补助和奖励等政策, 而有些农民就是不相信、不利用新技术。其次是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 接受不了新技术。如我们在农村农业技术培训中, 表面看起来他们学习得很认真, 也听懂了。可回到家却不知道怎么去做。第三就是懒惰, 不愿意学。现在农村很多年轻人对于学习新技术没有积极性。我们在下乡培训过程中, 经常是老年人在参加培训学习, 而年轻人在一边玩耍, 培训效果大打折扣。

2. 信息闭塞, 没有市场意识

虽然我们倡导生产无公害农产品, 但农民在实际生产中, 照样我行我素, 不该用的农药照用, 不应该在农药残留期上市的蔬菜照样上市。当然这些现象的出现是农民没有全局意识, 从自身利益出发造成的, 但也和政府的宏观管理不到位, 没有形成农产品的优质优价有关系。其次是农村的信息闭塞, 农民除了从电视上了解一点信息外, 报纸和网络信息对他们来说都是陌生的, 尤其是新品种的引进方面, 他们只有在别的地方成功栽培了几年后才通过电视、亲戚朋友的介绍自己想办法引进。殊不知这时候的品种已经失去了新品种当初的产量优势和价格优势。

3. 法制观念淡薄, 缺乏诚信合作精神

虽然我市的一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行了定单收购、合作社成员优价等措施, 但一些农户在市场价格高的时候没有长远眼光, 没有诚信的市场观念, 不履行合同义务, 私自出售农产品, 影响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健康发展, 也影响了农民自身的利益。

4. 政府重视不够, 部门之间缺乏合作

我市对农民的农业科技服务表面看起来比较多, 除了农口部门外, 还有科技、组织部、妇联、团委、计生和乡农业服务中心等部门都在为农民进行科技培训服务, 但多以完成培训任务为目的, 往往培训面小, 更谈不上对农民进行系统培训和提高素质。其次, 对农民的科技培训, 政府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对农民的科技服务往往是文件多, 领导的讲话多, 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财政基本上没有专项经费投入, 农业服务部门没有开展培训的工作经费。乡农业服务中心的技术人员除了没有培训经费, 政府的中心工作和兼职工作就占了工作量的70%。

5. 农技推广机构设置不合理, 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

目前, 乡镇政府直接管理下的农业服务中心, 农技人员的考核、待遇、人事关系都由乡政府来决定。农技人员的工作首先要保证政府的中心工作, 其次才是业务工作。其次是现有的农技队伍专业结构建设不合理或者说跟不上农业发展形式的需要, 有些专业技术人员多, 有些专业技术人员少或者没有。就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最重要的茶叶和水果2大支柱产业来说, 12万亩的茶叶种植面积, 仅靠一个老中专生进行技术指导, 不论专业知识和工作精力上都满足不了全市茶叶产业发展的需要。水果技术人员更是老的退休了, 年轻的调走了, 现在一个都没有, 我们搞培训只能邀请农村的土专家, 培训质量可想而知。其次, 现在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在广泛引进, 而现有的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跟不上快速发展的要求。培训教师授课时的深浅掌握、授课方法的通俗易懂、多媒体的应用和理论联系实践等方面都存在问题, 这也是农民对参加培训不积极, 上课不认真的一个重要原因。

6. 培训项目设计不合理, 影响培训机构的积极性

我们在实际培训过程中发现, 参与培训机构的多少和培训机构的积极性是否高, 将直接影响到培训人数和培训效果。如现在进行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农业方面的“阳光工程”每培训1人补助300元, 而通过劳动部门进行的培训则每培训1人补助800元, 差距之大就可知道培训质量和培训的积极性。另外我们进行的新型农民培训, 要求集中培训15天也不现实, 农民要做农活没有那么多时间, 培训教师讲深了农民听不明白, 讲浅了没什么说的。其次培训费支付完教师的讲课费用后什么也没有, 还要负担交通费、通信等费用, 怎么会有积极性呢。

二、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对策和建议

我们从以上影响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原因中知道, 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仅靠一个部门、一个机构是办不到的, 要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和各级政府的重视才能见效。

1. 充分依靠基层的力量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首先是文化部门要高度重视乡镇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 大力建设农民科技书屋, 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农民文化生活, 改变打麻将等不良习惯;其次教育部门要组织好对农村初中学生的农业科技知识的培训工作, 并将培训情况纳入学校的目标管理, 使之规范化和经常化;第三是农业服务机构在推广农业新技术时要做到先示范, 再推广, 并且利用各种媒体、宣传栏和奖励等形式让农民明白新技术的好处, 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要求。

2. 管理部门要各尽其责, 重视“三农”工作

首先是工商和农口部门要明确农业方面的职责 (谁主管, 谁配合) , 加强农资市场监管工作, 开展农产品检测, 实施集贸市场无公害农产品准入制度, 利用举报有奖等措施保障我市无公害农产品市场的正常运行, 从而形成农产品的优质优价;其次是广播电视部门要开辟专门频道和栏目, 结合我市实际进行农业新技术的介绍、典型宣传和报道农产品供求信息, 使农民及时了解农业新技术和市场信息;第三是农业部门要积极争取财政的支持, 大力开展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和试验示范工作, 让农民及时了解农业新技术、新品种。

3. 培育龙头企业, 带动农民增收

首先是加强和引导现有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诚信经营, 让农民在与企业的合作中得到好处, 得到发展;其次是政府在制定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政策是充分照顾到农民的利益, 让政府的支持是企业和农民都得到实惠和发展;第三是政法系统要加强对农民的普法教育, 让农民懂得基本的法律法规知识, 使农民在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中依法办事, 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4. 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 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

政府在每年安排支农资金预算时, 应该拿出一部分资金作为农民培训的专项经费, 解决各农业服务中心的交通费和资料费等其他费用;其次由峨眉山市农民科技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各部门的特点和目标要求, 制定出峨眉山市农民科技培训实施方案, 达到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 统一规划, 统一培训, 提高培训质量和数量的目的。

5. 加强农技队伍建设, 完善农技推广体系

人事部门要通过公招、引进等形式配齐农业紧缺技术人才;农口部门要在农技人员的日常管理中, 注意农技各专业人员的老、中、青配备, 保证我市开展农业产业化的人才需要;职能部门要加强对现有农业技术人员的新知识、新技术的业务培训工作, 提高农技人员的技术服务水平。其次政府应该从长远和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一次性投入资金, 成立基层片区农业服务中心, 使乡镇事业和政府分离, 实现系统归口管理, 充分发挥农业技术人员的科技指导作用。

6. 科学制定项目实施方案, 调动各方面的培训积极性

在制定农业项目实施方案时, 首先要考虑到农民的实际情况, 培训时间不能太长, 如新型农民培训有1个星期的集中培训时间就足够了;其次在培训经费的使用上, 应有培训机构结合培训内容, 在不违背中央项目政策的前次下灵活掌握, 不能统得过死;项目管理部门要明确责任, 多从宏观指导和质量督查上下功夫, 不要什么都管, 什么也管不好。

总之, 随着政府对“三农”工作的不断加强, 各级领导对农民培训工作的高度重视, 加上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 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就会逐步得到提高, 我市农业生产就会得到持续发展。

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篇2

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

增强农民科技素质

科技特派员制度是新形势下的一种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2004年山东省开始启动“科技特派员示范工程”,2005年菏泽市9县区全部被列为省级科技特派员试点单位。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以来,菏泽市采取政府组织、市场运作、双向选择、利益挂钩、政策倾斜,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到农村,带着信息、技术、资金与农民和各类经济组织结成利益共同体,进行科技服务工作。截止目前,菏泽市累计派出科技特派员1046名,进驻401个行政村,建立科技特派员工作站166个,培训农民25万人次,引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640项,发放科普资料35万份;结成利益共同体457个,形成骨干龙头企业103家,安置农村劳动力11.2万人,带动农民增收10.2亿元,为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推广农业科技

(一)坚持市场引导,带动农民增收

菏泽市坚持以市场规律为指导,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引导和鼓励广大科技特派员与农民和农业各类经济组织结成“利益共同体”,用市场化的手段,实现了生产与技术、经营与服务的有机结合,促进了农业发展,带动了农民增收。同时,广大特派员在科技推广服务和创业中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改变了以往科技无偿服务的做法,较好地发挥了科技特派员和农民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二)推动模式创新,增强工作活力

广大科技特派员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围绕本地优势资源,结合自己的技术专长,创新工作模式,促进了资源的有效整合。

兴办实业,领办实体。菏泽市共有51名科技特派员牵头兴建基地、创办企业,引进动植物新品种、推广配套新技术或进行农副产品深加工。东明县科技特派员孙建兴以西瓜研究所为依托,从选种、育苗、生产到销售实行全方位、一条龙式服务,与2000 多个西瓜种植户签订了协议,建成了2万多亩的优质西瓜示范基地,带动西瓜种植户增收1100多万元,涌现出了10 个年收入过百万元的尖子户。

技术入股,有偿服务。科技特派员以技术参与分配,按股分红,或者采取技术承包、有偿服务,增强了责任感和事业心,提高了服务质量和水平。巨野县科技特派员赵法新大力推广“苹果高光效树型改造技术”,取得了显著成效,在董官屯镇改造优质苹果基地3350 亩,每亩增收1500多元,受益农民3200多人,人均增收1100多元,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亮点。

技物结合,网络化经营。科技特派员以推广新品种或经营农资产品为渠道,建立科技服务站,为农民无偿提供技术指导和市场信息。巨野县科技特派员杨金铎以金铎农业科技公司为依托,坚持从实际出发,以良种推广、良法传播为主要内容,立足服务,市场化运作,建立了一个覆盖全县、波及周边十几个县区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网络,使农业科技得到较好普及推广。目前这个公司已拥有乡镇推广服务中心186 个,村级推广服务站近1000多个,从业人员达到1600人,发展科技示范户3000多个。并与中国农科院结合,组建“国家测土施肥中心实验工作站”,投资建设了年产10万吨的配方肥料厂,实现“测、配、供”一体化技术模式,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赞扬。

组建行业技术协会。特派员以创办的科技示范园、示范点和企业为依托,组建行业技术协会,“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销售”, 为会员提供一体化服务,如曹县的芦笋协会、定陶的食用菌协会、单县的水产养殖协会、东明的西瓜协会等等。

成立专业合作社。在行业协会的基础上,采取股份制的形式,成立专业合作社,利益关系更加密切。目前已建立专业合作社180个,会员达到15000余人。单县科技特派员袁福君以罗汉参开发为目标,组建了天祥罗汉参专业合作社,社员132人,入股资金42万元,在科研、生产、储存、加工、销售等环节上实行一条龙式运作,按股分红,带动合作社群众共

同致富。

(三)实施项目带动,促进资源整合

为了促进科技特派员示范工程的深入开展,菏泽市坚持项目带动,对科技特派员的科研开发项目,给予计划支持。通过项目带动,将人才、技术、资金和市场信息等各类资源、生产要素最大程度上整合起来,实现重点示范工程的突破。全市实施科技特派员示范工程项目51 个,其中省级项目12个,市级项目13个,县级项目26个,并承担了国家农产品标准化(牡丹、芦笋、小尾寒羊、鲁西黄牛)试点任务。

二、开展科技特派员活动,开创科技推广新局面

菏泽市科技特派员示范工程不仅拓宽了农技推广渠道,使科技人员拥有了直接展示才华的用武之地,而且为科技人员进入农村经济主战场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初步开创了“三个新局面”。

(一)开创了科农携手实现“双赢”的局面

通过与大户、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各科技特派员发挥特长,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找到了施展才干的舞台,收入也随之增加。东明的科技特派员赵合娥,他所在的马头镇菏泽绿色苗木有限公司,先后引进、繁育、示范名优珍稀树种300余个,育苗面积1300亩。在其带动下,全镇发展育苗专业村26个,专业户638户,全镇育苗面积达2万余亩。

(二)开创了农村科技带动的新局面

通过科技特派员现场讲解、示范指导、面授交流、集中培训,以及科技特派员取得的切切实实的经济效益,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户学科技的热情。为了达到林业生产和种植业的“双赢”,解决林下闲置地问题,郓城县科技特派员史学勤、葛葵花于2006年,开始在侯咽集镇探索林下干椒丰产栽培技术并取得了成功,2008年其“林下间作干椒栽培技术”经过市级鉴定,并获得2008年度市科学进步三等奖。

(三)重新搭建了农村科技服务新网络

科技特派员工程通过支持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进一步聚集了农业科技人员,更好地编织了农技推广这张大网。单县选派业务精湛,敢于创新,责任心强的特派员,以单县立兴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以郭村为基地,开展双孢菇规模化种植及产业化生产,并带领群众组建“郭村镇双孢菇生产合作社”,以农业新技术推广、新品种引进、信息传递、市场考察和农产品销售服务为主要任务,形成产、供、销、加工一条龙、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借助合作社(特派员),在企业与农户,农户与市场之间架起了致富金桥。

三、建立与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的保障机制

(一)良性互动的工作运行机制

重点理顺了科技特派员与科技特派员示范工程领导小组、科技特派员与基层群众、科技特派员与科研院所专家、科技特派员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关系。初步建立起了科技特派员与科技部门、科技园区、大专院校、科技企业和农民群众上下联通、良性互动的工作体系。

(二)集约高效的资金投入机制

为切实把科技特派员工作落到实处,菏泽市把资金投入作为关键措施来抓。在市级财政相当紧张的情况下,每年菏泽市从科技三项经费中拿出60万元资金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分别支持工作开展好的县区和科技特派员。各县区也都专门列出计划,每年分别拿出不少于20万元专项资金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

(三)积极有效的工作调度机制

实行了县级领导指导调度制度,县区分管科技的领导定期听取工作汇报,召开科技特派员工作专题会,及时解决科技特派员工程实施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坚持分类指导,重点支持,根据不同企业、不同乡镇、不同村庄的不同需求,选派相应的科技特派员,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推动了该项工程的顺利实施。

(四)科学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

把科技特派员工作纳入各级领导干部的目标责任考核范围。菏泽市各县区都分别制定了鼓励科技特派员到生产第一线领办、创办科技实体和开展技术服务的意见、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特派员奖励办法等政策性文件,并签定了《科技特派员聘任合同书》,实行了定期汇报、考核制度,切实把量化考核落实到了跟踪管理上来,从而有效地调动了各个方面工作积极性,保证了该项工程的顺利实施。

作者简介:

用先进文化提高农民素质 篇3

村民的“快乐大本营”

2007年,马沟村投入30多万元建立了活动面积达1000平方米的“乡村大舞台”,并配建了一个130平方米的演出舞台,之后。这里就成了村民们的休闲场所、活动场所、培训场所、乡风文明展示场所。

“乡村大舞台”文化活动开展以来,村里是“月月有活动,季季有高潮”。每逢重大节日、纪念日,都要进行2个小时的文艺演出。村里还按四季划分,策划开展了“春之馨”、“夏之情”、“秋之韵”、“冬之乐”大舞台文化活动,从单一的文艺演出发展为电影晚会、广场舞会、卡拉OK大家唱、趣味体育等多种形式,吸引了许多村民,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

今年入夏以来,全村每逢周末都要进行文化活动,村里抓住学校放假的契机,以妇女、青少年、儿童为核心,抓住“家”做文章,开展一系列家庭文化活动,如体现家庭特色的“家庭才艺大赛”、“创造新生活”家庭主妇才艺大比拼以及“和谐马沟大家唱”等等,为广大村民提供求知、求美、求乐的舞台。晚饭一吃,许多村民带上板凳早早来到广场准备观看演出,久而久之,看乡村大舞台演出、过快乐周末成为当地群众的一种文化习惯,被称为“马沟村村民的快乐大本营”。

“种”文化,激发农村文化内生力

农民学习文化、享受文化的热情,与马沟村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积极开展精神文化产品活动密不可分。针对农村文化活动设施与人才相对缺乏的实际,村里通过建立冠名及奖励制度,积极引导农民和能人参与当地文化事业建设,以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倡导文明新风。当地农民把这种搞文化投资的做法称为“种”文化。

副支书杨顺宏有唱黄梅戏的爱好,他牵头投资了4000元,村民主动捐款6000元,购买了高胡、铜鼓等乐器和戏服,同时他还积极参与创作。在他的倡导下,马沟村农民会同安徽的一个黄梅戏班底自发成立了“马沟业余剧团”,现已有成员20人。“剧团”成立3年来,排练了《夫妻观灯》、《亲情》、《计划生育好》等节目,并深入村组、企业,义务为群众演出20多场次。

多渠道的文化投入机制,有效解决了文化产品“短缺”的矛盾,农民的文化需求不断得到满足。该村乡村舞台上活跃着20多名文艺骨干、50多名文艺爱好者,镇文化站定期组织文艺骨干培训会,召开文艺创作会,将公民道德建设、法律知识普及和群众身边发生的事,用群众喜爱的文艺形式表现出来。

为了保护和利用珍贵的民俗文化,村里聘请了2名老艺人和1名退休老师,对龙灯、马灯、莲湘等传统民俗文化进行挖掘整理,把交相混杂的民间文化修剪得美妙精致,并成立了舞龙队、马灯队等民俗表演队。农闲时节、重大节庆,这些民俗表演队就会被企事业单位请去,在给这些单位增添喜庆的时候,也解决了表演队的经费。在历届会船节民俗文化展演期间,只要马沟村的马灯队一出场,那高昂的马头、欢快的舞步、喜庆的锣鼓总会博得阵阵掌声。

先进文化引领新风尚

乡风文明是农村发展不可或缺的软实力。作为先进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明的乡风需要广大农民积极的营造。自中央号召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以来,马沟村就积极响应,通过搭建“乡村大舞台”,以多彩的文艺表演形式来传播先进文化,使广大村民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教育与影响。

原来,一些富裕起来的村民热衷于打麻将,现在,這一情况也已经发生了变化,“以前,三缺一时,在门口喊一声就能得到响应,如今,多数情况是一缺三,有时你打上10个电话也叫不来一位牌友。”一位老伯说,喜欢玩麻将的他现在几乎成了“孤家寡人”。

马沟村把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作为改进村风民风的突破口,许多百姓都由最初文化活动的旁观者渐渐变成参与者。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在全村越来越浓。现在马沟村出现了“三多三少”:即赌博的少了,健身的多了;搞封建迷信的少了,读书看报的多了;无所事事的少了,勤劳致富的多了。

“农家书屋转一转,富了口袋富脑袋”,“致富路上走一走,远程教育好帮手”。这是马沟村许多村民经常挂在嘴边的顺口溜。养鸡大户吴晓青就是农家书屋的受益者。他原来养鸡规模总做不大,村里办起农家书屋和远程教育后。他一有空就往书屋跑。看书、读报、上网查资料,很快掌握了养鸡方面的许多技巧,并利用学到的知识。把养鸡场办得有声有色。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的养鸡规模由当初的几百只发展到5000只,年收入10万元左右,像他这样的养殖大户全村已有10多个。

村里还成立了“支部+协会”模式,村支部同时将远程教育与之结合起来,在远程教育的影响下,村里形成一支活跃在江、浙、沪等地的经纪人队伍,村民们通过网络和经纪人,有效避免了市场风险,收入明显增加。如今,全村70%以上的人家拥有1辆摩托车,95%的人家拥有电视机,70%以上的人家住的是小洋楼。2008年,马沟村集体经济纯收入达1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万元。先后获得“省新农村电气化试点村”、“泰州市文明村”等称号,连续三年获镇综合考核一等奖。

白米镇党委书记黄健全在评价马沟村时说,“和谐的农村,不仅是经济富裕,更需要文化的滋润,文化,也只有百姓被惠及,才能被认同、被参与、被推广。经济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的相互协调、融合。是我们新一轮发展的目标定位,而一切发展的归结点,就是让文化、经济成果真正惠泽于民”。

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篇4

1 农民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农民素质是“三农”工作的基础

改革开放30年来, 我国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 同时遭遇的困难、矛盾与问题也更加尖锐和复杂。其中, “三农”问题最为引人关注, 尤其是农民因素, 在解决“三农”问题中起着基础性、关键性和决定性的作用。

目前, 农民综合素质问题日益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一些矛盾和问题不断显现。一方面农业科学技术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的效率低下、农村乡镇企业技术工人紧缺, 另一方面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闲置;在农业开发中, 因农民商品观念和市场意识淡薄, 增产不增收, 农业开发受挫的事件屡见不鲜。因此, 提高农民素质将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2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提高农民素质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和根本保证

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化的发展, 社会分工越来越细, 对各行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同时, 农民必须逐渐完成自身角色的转换与演变, 成为现代农民。

现代农民的素质包括文化素质、科技素质、人文素质。提高农民素质的过程就是农民知识化、科技化、现代化的过程。从目前来看, 也就是不断将农民培育成为适应新农村建设和发展需要的新型农民的过程。第一, 市场体系日趋规范, 农村建设与发展的任务将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农民自身的努力和奋斗。第二, 新农村建设涉及到产业开发、就业增收、基础建设、社会保障和文化事业等“三农”工作的各个领域。农民的素质和能力的高低决定着新农村建设项目的成败。第三, 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是不断发展生产和提高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最终为广大农民服务, 让农民享受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成果。

3 当前农民培训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主要任务

多年来, 各级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农民的科技文化培训。实际上, 接受培训的农民人数还很有限, 培训的质量和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农民培训工作的不足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 (1) 培训资源共享和整合不力, 没有充分利用现有教育、科技和文化资源。 (2) 农民培训教育的制度化、市场化和规范化运作与管理薄弱, 降低了培训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3) 农民培训对象分类不明、内容和方式单一, 制约了培训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 (4) 各地主管部门, 甚至农民自身对培训教育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3.1 抓农村科普基础

广泛地开展科技、文化和卫生等科普下乡活动, 在农村普及科学文化知识。通过开展各类下乡活动, 宣传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传播科学文化知识, 活跃农村文化事业, 推广农业实用技术, 在推动农村文明和社会进步中, 切实发挥文化传播和科教兴农的作用。

3.2 抓培训基地建设

建立一批专业性强、特色鲜明的农民培训教育基地及培训示范点, 充分利用培训基地的资源条件、专业能力和综合优势, 将农村成人职业培训和技能培训引向深入。加强文化素质培训与教育科技培训的结合, 短期实用技术培训与正规职业技术培训的结合, 就业技能培训与就业指导服务的结合, 在满足当前大量农民提升素质和就业转移的服务上, 发挥培训基地的主体作用。

3.3 抓培训与农科教示范的结合

遴选一批产品、技术和基地建设一体化、具有一定规模的示范项目, 将农民培训教育工作与产业化开发、科技推广和新农村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 将劳动力素质提高和农村科技进步结合起来。使农科教基地成为农民培训教育学习、交流和借鉴的工作基地, 实现培训教育与生产实践的互补、互动和资源共享, 并在农村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中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

3.4 抓重点对象的业务培训

积极开展农民专业大户、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村管理干部的业务培训, 他们是农民培训教育工作的重点对象。专业大户是农民发展生产和创业的带头人, 管理干部是新农村建设的带路人, 技术人员是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的带动者。通过培训不断充实和更新这些人员的知识结构与科技信息, 努力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自我发展能力和管理工作水平, 发挥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

4 农民培训教育的有关保障措施

现阶段的农民培训教育工作不但是素质教育、成人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国家基础教育的积极补充和延伸, 为广大农民获得终生教育创造条件。要按照现代化教育的理念和方法来发展农民培训教育事业, 保障农民培训教育工作的稳定、健康和快速发展。

4.1 加强培训管理建立和完善农民培训工作的体系和机制

制度化、规范化和市场化是当前发展农民培训教育的基本方向和要求。要在完善现有培训基地建设、“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等工程、项目管理和运作方法的基础上, 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兴办农村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和农民培训基地与机构, 规范培训行业行为, 加快推进农民培训教育的规范化和市场化, 使现有的培训教育资源发挥出最大效力。

4.2 创新工作思路建立形式多样的培训途径和渠道

信息和传媒技术的日益发达, 为农民培训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环境和空间。要充分利用这些便捷的条件和手段, 发挥地方各类院校及培训基地的力量和作用, 创新农民培训教育的形式和途径。通过细化和分类素质培训、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 以及成人学历教育培养等各种农民培训教育计划, 满足不同培训对象的需求, 满足不同培训层次和类型的需求, 满足各地不同产业特色和分布需求。建立培训学校、基地之间, 各级管理部门之间的互通共享平台, 更好地将远程教育、农民信箱、农网等网络资源应用到农民培训教育上, 实现培训服务形式创新、资源节约共享。

4.3 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农民培训教育的良好氛围

新农村建设需要造就大批量、多种类型的人才, 新农村发展离不开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完善。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要, 通过培训教育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一批懂经营、会管理、有技术、有文化的新型农民。通过培训教育普及和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和发展能力, 按照“以人为本、教育为先”的要求, 营造“政府支持、社会关心、农民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

摘要:农民是“三农”问题的核心, 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素质是“三农”工作的根基, 提高农民素质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和根本保证。通过分析农民素质的重要性和在新农村建设中产生的影响与作用, 提出了当前农民培训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主要任务, 以及加强农民培训教育的有关保障措施。

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篇5

农民是农村生产生活的主体,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的主体,是农村经济社会最主要的建设者。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农村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农民知识化进程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步伐,决定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的农民,实现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的核心和关键。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兴农民,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

一、发展农村经济

发展农村经济,是提高农民素质、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途径。由于农村经济长期以来发展缓慢,城乡差距较大,农民的生活并不富裕。落后的经济条件无法彻底解决农村的教育问题,从而影响了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鉴于此,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发展农村经济。一方面要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农业问题是现代化建设的核心问题,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应注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改进农业生产技术,通过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知识来促进农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由于其自身的优越性,为农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如积极促进农村信息、金融等行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可以开阔农民的视野,增加农民的收入,还可以引导农民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更透彻和深入的理解,从而提高农民应对市场变化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因此,只有发展农村经济,才能促进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

二、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把农村建设城为乡风文明的美好家园,必须切实改善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条件,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要保障农村有专门的文化活动场所,另一方面要保证农村各种文化活动的设备、器材、道具和服装到位。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这就需要各级政府用时代的要求审视农村文化,用发展的眼光研究农村文化,用改革的精神推动农村文化,努力从理论和思想上、体制和机制上、方式和手段上不断改进、不断创新,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把农村文化工作做得更加具体、更加实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巩固农村文化阵地。

三、稳步增加政府对文化建设的投入

这就要求建立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经费保障机制,把文化体育经费和基本建设资金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规划,确保增幅不低于财政增长比例。为真题体现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应当以多种渠道加大对公共文化事业的投入。通过积极争取博物馆、体育馆、县级流动演出车、影剧院、乡镇(村)文化站等项目建设,力争为干部、群众开展文化体育活动提供基础性平台。要采取有效措施,建好、管好、用好县乡村宣传文化中心(站、室),并充分发挥好他们的作用。同时要抓好西新工程、东风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同时加强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加大教育力度,切实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地方政府应将农业教育列入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制定一系列实施科教兴国和科教兴农的战略。

四、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

农村文化产业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主要有农村信息产业、娱乐产业、精神文化产业。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素质,推动新农村文化的发展。

第一,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并建立一条农村信息化“高速公路”,为农民素质的提高提供平台。目前,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绝大多数农民主要依靠农户之间的交流来获取信息,但是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普通的农户之间的交流已不能满足他们获取信息的要求。这就要求政府采取有效措施为农民提供多种获取信息的渠道,如通过科技杂志、农业书籍、网络、文化信息交流站等。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建立全国性的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加快农业科技知识的传播和技术的普及,为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创造有利的条件。

第二,发展农村娱乐业,开阔农民的视野。利用当地的资源,发展娱乐产业,吸引各地人们前来参观旅游,对开阔本地农民的事业具有积极的作用。如浙江横店影视城,随着电影行业在该地区的发展,带动了当地的旅游业、餐饮业、住宿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给当地老百姓带来巨大的商机和经济利益。这不仅提高了农民的收入,而且增加了农民见识,开阔了农民的视野,对农民的文化素质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当地不少农民学习外语接待外来游客。

第三,加强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农村精神文敏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政治和文化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这就要求我们针对新问题、新情况,解决农民思想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理论在农村的宣传教育,逐步提高农民的参政意识和法律观念,充分利用农村的各种优势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巩固精神文化产业的社会主义主阵地。如通过开展除旧布新、净化民风乡风、争创“文明户”等一系列活动,提高农民的思想认识,加快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农村文化产业的繁荣。

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意义及对策 篇6

关键词:农民科技素质,意义,现状,提高对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任务。需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需要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因此, 农民科技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科学技术在生产上的有效发挥, 直接决定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而且决定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因此, 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是实施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科技文化素质、实现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1,2,3]。现对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意义及对策作一探讨。

1 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重要意义

1.1 建设现代农业的需要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 现代农业依靠的是科学技术的进步, 科学技术的进步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的快速提高, 以及促使农村经济水平的大幅度提升。现代农业的目标是产业化。农业生产链向产前产后延伸, 这样就形成比较好的整体式的产业链条, 从而打破了传统的生产模式, 走向生产集约化﹑专业化﹑产业化﹑科学化的轨道。因此, 需要具有科学的管理理念﹑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营方式来组织生产。而且, 现代农业具有“高投入﹑高产出”的本质特点。

我国正处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时期, 科学技术正在不断地应用于农业生产之中, 科技成果的转化最终需要通过农民吸收消化才能更好地运用于生产建设之中, 从而有效地推进机械化﹑信息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水平等方面的快速提升。因此, 必然需要具备较高的科技素质﹑具备掌握大量的科技知识和技能的新型农民;需要培养一大批适应现代化农业生产的新型农民, 进而提高我国农业以及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因而建设现代农业需要较高素质的农民。

1.2 实现农村“三化”的需要

改变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的状况,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是由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农业经济转变;由传统的乡村社会向现代的城市社会转变;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于现代农业的发展, 农业生产效率的大幅度提高, 必将解放出大量的劳动力, 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需要向非农产业转移, 要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同时, 新农村的建设, 为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 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了就业机会, 拓宽了农民就业的空间。随着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对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新的要求。因此, 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是有效实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将农村人口压力转变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实现农村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推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1.3 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农民增收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 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的提升, 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科学化, 提高了生产效率, 推进了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建设, 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从而给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 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能较好地掌握科技知识和技能且运用于生产之中, 使之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直接与农民科技素质的高低有关, 其掌握和运用科技能力的强弱, 直接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水平。科技素质较高、具备职业技能的农民, 具有顺利转岗就业的优势, 在转岗就业中比较容易实现从事高层次产业且收入较高的工作。促进农民增收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因此, 必须通过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增强他们创业和就业的能力, 这是有效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1.4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真正参与者和受益者, 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如果没有广大农民的参与实践, 新农村建设就无从谈起。

农民是农业科学技术转化的载体, 农业科技成果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最终是靠农民的掌握而且运用于生产实践之中。因此, 农民科技素质的高低, 严重制约着科技成果的转化程度, 决定着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速度和质量, 必须培养造就一大批具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2 农民科技素质的现状

农民科技素质, 主要指农民所掌握的文化﹑科学﹑技术知识和劳动经验﹑生产技能等达到的程度。它通常反映农民接受文化科技知识教育的程度, 掌握文化科技知识量的多少﹑质的高低以及运用于农业生产实践的熟练程度。因此, 科技素质是以文化素质为基础, 文化基础高低影响着科技素质的提高效果。

现阶段我国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 与新农村建设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整体的科技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据统计资料显示, 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构成为:不识字或识字很少占6.65%, 小学文化程度占26.37%, 初中文化程度占52.81%, 高中文化程度占10.52%, 中专文化程度占2.40%, 大专以上占1.25%。据对2006年全国及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情况调查统计显示, 曾受过技能培训劳动力比重为21.3%[4,5]。很显然, 农民的整体文化程度比较低, 整体科技素质不高, 严重制约了他们学习和接受新的科技知识﹑新的信息﹑新的技术以及掌握和运用科技能力的提高。由于大多数农民文化和科技素质较低, 没有经过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的教育学习和培训, 因此学习和接受以及运用新的科技知识﹑新的技术的能力比较弱。大多数农民主要是通过长辈的经验传授等方式来掌握和运用农业科学技术, 从事传统的农业生产, 不能自主地学习﹑掌握和运用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 直接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程度。

当前, 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都在70%以上, 而我国的转化率尚不到40%。科技成果转化程度不高严重制约了生产和经济的发展。同时, 由于农民接受职业技能的教育学习和培训还是比较少, 缺乏职业专业技能, 对于转岗就业, 是难以从事技术含量高和复杂且经济效益较高的岗位的工作。因此, 文化水平较低、没经过技术教育学习和培训、缺少一技之长的农民, 无法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 这样就严重地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严重影响了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

另外, 由于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 大多数农民存在着认为进行教育学习的投资是消费性的投资, 而没有充分地认识到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科技素质, 是有效地促进生产力快速提升﹑转变农业增长的方式以及促进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的投资, 所以农民对农业科技教育的学习要求显得不是很主动和强烈。因此, 农民科技素质偏低, 导致对科技转化能力比较差, 增收水平低﹑致富速度慢, 从而制约了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3 对策

3.1 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是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关键, 是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基础工程, 必须加强基础教育。

文化素质是基础, 如果不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 难以进一步提高科技素质。因此, 要大力普及和巩固以及发展农村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而且, 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 进一步完善农村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的办学条件, 确保农村普九教育的有效性实施。同时, 加强开展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把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发挥建立在现代技术基础上的远程教育的优势, 开展农业现代远程教育以及电化教育, 提供学历教育﹑职业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等阶段性教育与终身教育相结合的平台, 适应多层次的教育学习的需要。

3.2 加强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

一是对农村各种教育资源实行科学整合, 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结构, 充分发挥各类成人学校﹑职业技术培训中心等职业学校的作用, 开展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 提高农民掌握和运用现代农业科技的能力;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 使他们具有一技之长, 增强农民的转移就业和创业能力, 提高产业的竞争力,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有效转移[6,7]。二是建立适应发展要求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网络。创新培训模式, 根据市场的需求﹑产业的发展﹑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开展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同时, 继续着力加强推进实施“绿色证书工程”。三是围绕以适应发展现代化农业生产的新型农民﹑适应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以及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农民企业家为目标, 开展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

3.3 加强科技宣传, 增强科技意识

要加强开展对农民科技宣传教育的力度, 提高农民对提高科技素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提高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认识。

同时, 通过用典型示范的事例进行正确引导, 激发他们需要改变现状走向致富道路的强烈的进取心, 从而积极﹑主动﹑自觉地参与新农村的建设, 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 增强科技意识。通过深入宣传, 使农民更清楚认识到, 通过提高科技素质是有效推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以及促进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8]。

3.4 加大资金投入

目前大多数农民经济收入水平比较低, 其支付教育培训的经济能力还比较困难。因此, 主要还是要依靠政府投入扶持。

采取以政府投入为主, 企业﹑社会团体等投入为辅的方式, 进行多渠道的筹措资金, 并进一步完善为农村教育培训资金采取多元化投入的一种机制, 解决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同时, 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 对参与农村教育培训的企业﹑教育培训机构和农民等给予相关的优惠政策扶持, 以进一步激励他们参与农村教育培训的积极性。

4 结语

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是一项艰巨而且紧迫的系统工程, 是促进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 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开展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加速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要求[9]。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学习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2]王万山, 庄小琴, 郭金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

[3]中国科技部农村与社会发展司, 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2004中国农民素质发展报告[R].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

[4]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2007中国农村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7.

[5]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2007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8.

[6]刘安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新型农民培养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8 (12) :9-10.

[7]薛庆根, 褚保金.农民科技素质现状﹑原因及培育之策[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8 (4) :17.

[8]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中国农村研究报告 (2007) [R].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8.

利用新媒体技术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篇7

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院长赵子忠教授认为,“新媒体可以从三方面来理解:一是新出现的媒体形态,如互联网上的很多媒体业务都是新出现的媒体;二是非传统媒体由于新的技术手段而进入媒体,如手机从通信工具成为媒体;三是传统媒体领域新的机构、新的重组。传统媒体数字化后导致运营理念、运营方式和运营对象的改变,如广电的数字化。”

从以上的解析和定义中不难发现,新媒体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伴随着人的整个生活时空。利用新媒体是进行终身学习的较好方式。

三农问题,国家高度重视,并给予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农村、农民、农业,三农问题的关键之所在是人的因素,因此农民的问题解决的好,农村和农业自然会得到相应的促进和提升。农民朋友们已经意识到,好的政策只能解决客观问题,质的提升主要源于主观因素。科技素质的提高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农民要学习,要主动提高科技素质,这不再是以往的“培训班”、“科技支农服务”等形式的辅导与讲解能解决的。因此,新媒体环境下的农业科技信息媒介平台应用、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库建立方式、农业科技信息资源的传播与应用等几个方面是当前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主要问题。

1 新媒体时代的农业科技信息的媒介平台应用

1.1 新媒体环境下适合农民学习的媒介平台

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媒介,一般情况下可以是:计算机、平板电脑(PAD)等。基于移动通讯技术的媒介是手机媒体、无线对讲系统(负载扫描查询功能)等。基于广电数字化的媒介是移动电视、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等。

1.2 适合新媒体环境下搭建的学习平台

新媒体环境下搭建的学习平台一定要创造一个无处不在的学习环境。无论时空如何变化,都可以利用媒介进行信息查询与验证。农民在这样的环境下排除了知识信息传递的壁垒,势必会快速提高科技素质。

计算机搭载互联网技术,在自主学习上的优势已经不必赘述。平板电脑作为新的媒介形式出现,它实现了脱离固定点的计算机模式下的自主学习,其图文信息的传递能力相当强大。手机媒体作为通讯工具衍生的媒体形态,其已经可以达到让人随时随地进行信息查询和获取,在户外,有通讯信号之处即可。如果针对农民手机用户进行专门的开发或定制,可以为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带来更大的益处。在广电数字化条件下,移动电视和交互式网络电视无疑可以创造出一个全社会的学习氛围,为打造全方位的自主学习环境提高科技素质带来巨大益处[1]。

1.3 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各种媒介形态要组合搭建

目前,新媒体的信息接入与输出都是基于互联网或者移动通讯信号或者数字广电系统,因此互联网及移动通讯基站等必须能遍布我国广大农村区域。在室内空间环境下,计算机搭载互联网技术,应用平板电脑等实现选择性学习;在室外环境移动状态下,使用手机媒体或无线对讲系统等可随时进行信息咨询与查询验证。运用数字移动电视或交互式网络电视的发展优势,可以促进在群体环境下的学习。

2 新媒体环境下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库的建立方式

在新媒体环境下,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库的建立要根据不同的媒介形态及不同的需要来建立,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媒介的作用,并有利于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

2.1 基于互联网的农业数字信息库建立

互联网技术发展到今天,已经能较好地对图像、视频、音乐等信息进行处理和传播,因此利用其速度快、传输速率大的特点,进行普及型农业数字音像图书馆性质的数据库建立。

在资源库中可以分门别类地查询到各类农业相关科普信息,这样有利于学习的系统性及知识的选择性。还可以建立网络互动信息平台,针对当前时期比较集中的一些问题,让农民与农业专家在互动网络平台上进行沟通,结合电话现场沟通等形式,做到现场直接提问,直接解答,直接解决首要的关键性问题。这种方式对于农业生产中的阶段性病虫害等问题有非常大的益处。

2.2 基于平板电脑类媒介的信息库建立

结合新媒体形态中的平板电脑类媒介建立网络信息查询系统。该系统一方面可以实现与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一样,能实时查询及观看在线的农业科技信息,还能够进行信息的下载与存储以及知识更新。另一方面能将农业科技信息数据库绑定在平板电脑的本地内存中,数据库可以随时调整信息,充分发挥农业科研机构的作用,将农业科技信息整合到资源库中,可以实施一面开发,一面推广的方式。

2.3 基于移动通讯技术的信息库建立

针对移动通讯技术的媒介形态即手机媒体来建立的数据库资源,该类数据库资源应以文字和图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建立。手机媒体的信息容量和网络速度都略低于目前的互联网技术,因此可以充分发挥其可以移动、随时随地提供信息的特点,随时提供给需求者文字信息及图像信息。

2.4 基于数字移动电视的信息库建立

数字移动电视及交互式网络电视的农业信息资源库是数字电视和互联网技术等共同整合的产物,其信息质量是比较高的,也可以进行选择性学习,但其资源库的建立比较困难,因为电视平台要求播出质量比较高,收集和整理能够达到播出质量标准的农业视频科技信息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但这种方式有利于群体性学习,并可以促进营造全社会的学习氛围。

3 新媒体环境下的农业科技信息资源的传播与应用

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与应用要求媒介终端使用方便,媒介传输途径快捷、畅通、高效,媒介信息内容准确、易查询。

在农业科技信息传播过程中,要适应农业生产的特点,一定要具有时效性,并且要注意地域差异。不同季节、不同区域的科技信息资源库中的权重信息比例是要有区别的[2]。

针对农民的群体性、农业生产的时令及区域特点,在农业科技信息资源的传播与应用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科技信息的互联网数据平台应该是以区域形式划分的。地质形态较相似,空间距离较近的区域使用的平台资源是一致的。地质形态差距较大,距离较远的不同区域,运用的平台是有差别的。这样有针对性地将信息与当地实际情况相对接,有利于农民的实际生产。

2)部分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应该绑定到新媒体终端的存储介质上。应该与新媒体终端的生产企业建立合作,将农业信息资源库中比较普及的知识信息以软件的形式直接绑定到新媒体终端上,农民使用的是定制的计算机或者是平板电脑,也可以是手机媒体,这种有针对性的定制产品会使信息的传递更直接有效。

3)建立局域农业信息查询系统并与新媒体终端进行绑定。对农药、化肥、种子、病虫害等农业相关辅助产品可以通过图片或二维码或其他编码方式进行扫描识别。农业的溯源查询是农民鉴别新产品和了解新方法的必然选择之一。

4)与区域通讯运营商合作,使用定制媒体终端可以及时接收并发送经过认证的信息,可以分享经验成果并建立经济信息对接,还可以提出种养殖问题,以及发布权威预警信息,通过的认证信息一旦发布,便具有普适价值。

5)根据时令季节气候特点,定时调整资源数据库,并及时与新媒体终端对接,将各类信息及时更新。这种更新不但及时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帮助,更是一种知识的更新,这样的模式农民们更乐于接受,让新媒体终端走近农民的生活,为提高科技文化素质提供可靠的环境保障。

利用新媒体技术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建立全社会的终身学习环境,这是必然的趋势[3]。新的时代,全方位打造现代化农村,建立现代化的农业、培养拥有现代科技知识的现代化农民,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相信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广大农民朋友们在新的环境下,利用新的技术手段,会更快地提高科技文化素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贡献出更大力量。

参考文献

[1]朱天,唐俊.新农村建设中电视传播的观念转变[J].当代传播,2010(6):97-100.

[2]于德山.农村电视传播与中国当代电视文化[J].中国电视,2005(7):38-42.

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篇8

一、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对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

(一) 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

发展现代农业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现代农业,是以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设施为装备,广泛应用现代科技和科学管理方法,具有高度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的发达农业。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技术推广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科技成果只有被农民吸收、消化了才能更好地运用于农业生产之中,从而有效地推进机械化、信息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才能快速提升。然而,由于我国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对新技术、新成果和新信息的接纳、消化、吸收能力都较差,造成许多先进的农业技术成果和机械装备无法推广应用,农业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资料显示,发达国家农业生产率增量中,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在20世纪初不足20%,现在已高达80%,而我国现在仍不及发达国家的一半。西方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末就已实现的机械化、电气化、良种化和化学化,也由于农民科技素质低下的影响,至今在我国还没有完全实现。发展经济学认为,人力资本是农业增长的主要源泉,重视人力资本投资,提高人口素质是落后地区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正如舒尔茨所说“迅速的持续增长便主要依靠向农民进行特殊投资,以使他们获得必要的新技能和新知识,从而成功地实现农业的经济增长。”[1]

因此,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发挥农村的人力资源优势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

(二)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

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根本目的。千方百计提高农民收入,则被确定为“十一五规划”三农领域首先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的来源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农业收入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呈下降趋势,农村非农产业和外出打工收入日益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部分。从1985年到2005年,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由19%提高到36%,从工资性收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看,1998年工资性收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开始超过50%,近年来其贡献率稳定在60%左右。[2]从发展趋势来看,只有不断促进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和农民向城镇转移,才能找到农民持续增收的路径。因为那些科技素质高、具备职业技能的农民,在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向城镇转移的过程中,比较容易找到收入较高的工作。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农业收入不重要,目前增加农民务农收入的空间仍很大,根本出路在于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这对农民的科技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农民科技素质提高,掌握和运用科技的能力增强,把科技运用于生产之中,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会直接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

由此可见,农民要增收,从而最终实现富裕的目标,必须提高自身科技文化素质,增强创业和就业的能力,走一条依靠知识提高自身素质、靠科技走向富裕的新路。

(三)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根据中国的国情,选择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历史的必然,我国农村发展,也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落实到新农村建设实践上,就是提高农民素质、增强责任感、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正确处理好农业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关系。但是,由于农民科技素质的制约,在盲目追求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常常采取一系列缺乏长期发展规划的不良行为,给农业和农村发展带来不良后果。例如,在生产过程中不恰当地使用化肥、农药等造成了严重的大气、土壤和水污染,使得地力衰竭,边际产出下降;盲目扩大垦荒,增加复种指数,使农业生产资源破坏加剧。这一系列困境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新时期我国农民科技素质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农民科技素质是农民素质的主体部分,主要指农民所掌握的文化、科学、技术知识和劳动经验、生产技能等达到的程度。它通常反映农民接受文化科技知识教育的程度、掌握文化科技知识量的多少、质的高低以及运用于农业生产实践的熟练程度,往往用受教育程度或技术水平来衡量。[3]新时期我国农民的科技素质相对提高, 但仍存在很多不足, 还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一)农民受教育程度偏低,科技素质整体不高

随着“科技兴农”战略的实施,政府对农业的投资增加较多,农民也认识到发展农业科技的重要性,农业领域内农民科技水平有所提高,但仍适应不了经济发展水平。农民的教育程度明显偏低,致使科技文化素质偏低,进一步导致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不高。当前, 我国农民生产技能素质正在由掌握传统生产技能向掌握现代生产技能转变, 而较低的科技素质与加快我国农业和农村实现现代化的要求还很不适应, 这不仅削弱了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而且直接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农村职业教育及农民培训增加了农民劳动技能,但整体仍然偏低

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我国经过多年的努力,已初步建立起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网络,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拓宽其就业空间。但是,我国没有受过职业教育或培训的低素质劳动力还较多。中国农民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9.1%,接受过农业职业教育的不足5%。农村劳动力的95%以上仍属于体力型和传统经验型农民,不具备现代化生产对劳动者的初级技术要求。[42006年末,全国共有农业技术人员207万人,其中在农业生产经营单位中从业的仅94万人。全国农业技术人员仅占农村劳动力人数的0.389%。[5]另外,虽然从统计数据上来看,我国农村中接受过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农民数量增加了,但实际上农民技能素质还是没有得到有效提高。从劳动力市场看,许多企业面临技工缺乏的困难,同时一些农民工却不能满足其要求。主要原因在于一些培训内容只注重形式,没有把培训的重点放在真正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上,从而使培训流于形式,未达到预期的效果,相应接受过培训的农民其劳动技能仍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

三、进一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思路和政策建议

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根据现实情况不断调整相应的策略。根据上文的分析,目前,进一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

(一)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巩固基础教育

农村义务教育关系到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而且还涉及到整个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意义极为重大。因此,要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巩固基础教育。

一是要进一步保障义务教育经费,调整完善投入体制。从现代化国家实施义务教育的经验看,多数国家的义务教育大部分经费是由中央政府负担,地方政府负担的也主要是由省市级财政负担,很少有以县为主或以乡镇为主的。我国自2005年以来,中央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保障,目前基本形成了各级政府共同承担投资责任的格局。但总体上来看,仍是以地方尤其是以县级财政投入为主,基本还属于分散型投入体制。因此,鉴于不少地方特别是县级政府财政能力不高的现实,必须考虑进一步加大高层级政府的投入责任。我国目前一个比较可行的选择是从目前的分散型投入体制过渡到相对集中型投入体制。即在继续保持县级政府的投入责任的同时,全面强化省级政府的义务教育投入责任,中央政府则通过强化一般性转移支付,确保省级政府发展包括义务教育在内的各项社会事业的基本财政能力。

二是要改革教学内容和教育方式。在教育内容上,关键是要结合农村发展,增加能够提高农村少年儿童生活能力和潜在职业技能的知识。在教育方式上,则应该注重培养少年儿童的分析判断能力和对各种基本问题的处理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成效并最终提高劳动者素质,对新农村建设产生积极影响。

三是要完善其他相关体制。2005年出台的以免费教育为核心的改革主要针对农村,城市义务教育尚未实施,这一政策目标是让农村和农民得到实惠,但也有负面效果,那就是部分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权利受到影响。因此,现在以户籍为基础,由户籍所在地政府承担义务教育责任的体制可以逐步过渡到完全以居住地为基础享受义务教育的体制。

(二)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

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是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最直接的手段。温家宝总理在2003年召开的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上曾指出:要彻底转变鄙薄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使农村职业教育在今后几年有一个较大发展。一是要进一步增强政府和社会对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二是要增加财政投入,把教育经费更多地向农村和农民倾斜;三是要综合利用政府部门资源、协调利用社会资源,引导社会资本来投资农村职业教育,最终形成政府部门、社会资本、企业和农民都积极投入、参与农村职业教育的多元化投入体制。

在农民培训方面,目前应合理选择培训内容,立足于农业和农村的实际,找准真正的市场及农民需求,使农民培训的内容与市场相结合,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农民迫切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相结合,加大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摘要: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农民的科技素质还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求。因此, 应采取积极措施, 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 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 从多方面入手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民,科技素质

参考文献

[1][美]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7:151.

[2]李剑阁.中国新农村建设调查[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9.

[3]科技部农村社会发展司, 农村技术开发中心.2004中国农民素质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55.

[4]吴晶晶.中国实施农民科学素质行动成效显著[N].中国信息报2007-10-15.

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篇9

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我国农业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在50%左右, 而发达国家一般在60%~80%, 产生这种差距的重要原因是农民所掌握的农业科技知识及将其运用于农业生产实践的熟练程度较低, 农民科技素质低下。从我省情况来看, 情况一样不容乐观。数据显示, 辽宁农村劳动力中掌握1~2项实用技术的人数占被调查人数的16.4%;获得专业技术职称和岗位培训证书的人数占5.3%。由于中小学教育中涉及农业技术知识的内容很少, 加之农民受教育年限少, 农业职业教育普及率低, 且多数农民对农业技术的接受能力较弱, 能够看懂农业科技书刊的人不多, 因而导致农村劳动力科技素质较低, 缺乏职业技术和技能。例如, 阜新市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7.6年。

针对我省农民科技素质低的现状, 笔者提出一些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建议。

1 完善农村教育的投入机制

加强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是发展农村教育的基础, 是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保障。目前, 我国对农村教育投入结构不尽合理, 投入机制不尽完善。没有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元化投入结构, 没有明确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投入责任。

1.1 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总量投入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总量逐年增加, 中央财政也把对教育的投入作为重点。国家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实施义务教育所需事业费和基本建设投资, 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筹措, 予以保证。国家用于义务教育的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可见, 我国对教育的重视。但我国教育总体投入水平低的情况仍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财政教育经费支出不仅低于发达国家, 甚至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而在经济条件薄弱的广大农村地区情况更加堪忧。因此, 加强政府的财政投入是发展农村教育的基础。

1.2 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分工, 保障农村教育的经费来源

2005年, 《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提出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 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 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但目前, 我国各级政府经费投入责任依然划分不清, 不能有效地衡量和监督各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情况, 这是导致目前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重要原因。同时, 国家各级政府责任没有在农村非义务教育方面得到明显体现。因此, 国家应从明确各级政府责任入手, 根据农村教育经费开支的不同内容, 建立中央与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经费保障机制。中央财政重点应支持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地方各级财政应重点支持农村的职业教育以及农民的技术培训和科技知识的普及工作。需要强调的是, 农村教育是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实现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和基础。而且农村教育具有更强的外部性, 所以政府应该承担主要的管理和投入责任。要分清管理和投入责任的关系。在管理层面上, 要遵循当地政府管理的原则, 因为地方政府了解和掌握当地的教育情况, 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有效管理。但对于教育投入层面, 有些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方政府是缺乏经济和行政能力来完成的。因此, 在完善“省级统筹”体制的基础上, 要求中央财政应根据各地的财力状况对农村各级教育投资进行统一筹措、全面管理。依据财政实力的不同, 合理确定各省用于农村教育投资的财政分担比例。同时, 通过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 可以平衡各级教育的均衡发展, 实现农村教育的公平性和可及性。

1.3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筹资模式

发展农村教育, 提高农民素质是解决“三农”问题,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因此, 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国家是责无旁贷的主体, 是投入体系中的主导者。但现阶段我国财力尚未达到政府能完全承担农村教育投入的水平。因此, 我国应当将政府投入和私人投入相结合, 以推动农村教育的进步, 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但是目前, 我国农村教育并没有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我国绝大部分农村教育投入均为国家财政投入, 多元化投资、多渠道办农村教育的格局尚未形成。尽管国家明确鼓励私人投入, 但由于目前国家对农村教育发展的配套政策和措施还不健全, 私人投资农村教育仍困难重重。针对这种情况, 我国应大力拓展民间办学规模, 使更多的教育资源流入农村。首先, 国家应给予民间办学以政策上的保障, 在土地使用、人事等方面提供条件。其次, 加强民办教师培训, 提高其业务素质、提高教学质量, 并制定一套引进和留住人才的政策, 改变目前民办教学机构总体认同度较低的局面。最后, 要加强对民办教学机构的有效监管。对其教育质量、收费、财务、师德等方面进行监督, 弥补国家财政对农村教育投资的不足。此外, 还可通过发行农村教育彩票、从其他彩票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农村教育基金比例、鼓励个人捐助捐献等途径来筹集农村教育资源。

2 加强和完善农村教育体系

农民科技素质教育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 必须针对农民的不同年龄阶段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劳动力结构变化等情况而建立一整套农村教育体系。

2.1 基础教育

农村青少年是农村经济建设的后备力量, 是农村的未来。加强基础教育, 提高农村青少年科技文化素质是提高未来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全面扭转农村地区科技落后局面的长远之计。要尊重和保障农村未成年人接受国家义务教育的权利, 保障农村基础教育的经费投入和师资力量的投入, 提高教育水平, 实现农村义务教育与城市教育的一体化, 以实现农村教育的公平性及可及性。增强农民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这是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基础性步骤。

2.2 职业教育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科技的广泛应用, 对农村各大产业的劳动者的专业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第二、第三产业从事劳动的农民。但目前,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面临诸如经费短缺、教学设施、设备落后, 教学手段单一等诸多不足。因此, 我省应在尊重本国国情和省情的基础上, 大力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 制定完善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和举措。首先, 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 切实加强对农村职业教育事业的指导与监督。其次, 各级政府要建立和完善农村职业教育网络体系, 满足农民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教育需求。最后, 充分发挥因特网、广播电视、录音录像等教学手段的农村远距离教育网络优势, 方便农民接受科技教育培训。

2.3 从实际情况出发, 进行多方位、有侧重点的教育培训

农业部《2003—2010年全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计划》中指出:要培养一大批觉悟高、懂技术、善经营, 能从事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新型农民。可见, 我国政府对农民科技培训的重视。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必须做好三大培训工作。一是大规模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围绕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突出当地农业特色产业开发, 从解决农民群众生产技术、管理、信息、服务等方面的现实问题入手, 重点向农民传授农业标准化生产等农业实用技术, 不断提高农民运用农业科技增收致富的能力和水平。二是多渠道组织就业技能培训。按照“先培训、后输出”的原则, 根据市场需求和农民工自身需求, 有针对性地开展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 实行“阳光工程”培训。三是注重加强基层干部培训。农村基层干部是国家各项政策的传达者和执行者, 是农村建设的领导者, 他们的素质将直接影响对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成败。因此, 必须对农村基层干部进行全方位的素质培训, 争取使每个基层干部熟练掌握多种实用技术, 成为农村科技示范户, 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 在对农民培训过程中, 应根据农民的不同情况, 有的放矢地进行侧重点不同的科技培训。在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历史背景下, 传统农民的出路是多方位的, 即让农民不当农民, 让农民当好农民, 让农民兼当农民。对不再当农民而进行劳动力转移的农民, 其培训的重点就是将来所从事行业的实用技术、技巧。对要当好农民的农民, 其培训重点是现代农业技术和理念。对兼当农民的农民培训的重点除了现代农业技术和理念及兼职的技术规范外, 还要对农民进行规模农业生产的经营技术和理念的培训。

在培训方法上, 应采取多种培训模式, 以适应农村生产和农民特点。首先, 要在短时间内改变劳动力科技素质结构, 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劳动技能。因为冗长且非极具针对性的培训, 农民不愿意接受, 培训效果不佳。当然, 有时根据实际情况, 也要采取长期培训的方式。把两种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其次, 要把握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农民的接受水平, 做到二者的协调平衡;对科学信息、技术信息、就业岗位信息的捕捉要快, 对市场反应快。把所学技术运用到工作实践的速度快、见效快、收益快。最后, 要发现和创造一切适合我省农民培训的方式方法, 提高我省农民的科技素质。

总之, 我省应建立起以“三教统筹”为基础, 涵盖农村学前教育、农村基础教育、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农村成人教育、农村高中教育、高等教育的统一农村教育体系。

3 拓宽农村科技宣传与普及渠道, 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

一项调查显示, 我国多数农村地区科技文化基础设施缺乏, 科技文化传播的形式单一。因此, 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除了正规的教育和培训外, 还要注重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科技的多渠道传播, 提高我省农民的科技意识。首先, 政府要加大投入, 完善农村的科技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例如, 建立农民科技培训基地和实习基地、建立乡村图书馆和流动电影院等。其次, 要整合科技文化资源, 拓宽科技文化传播渠道和形式。可通过诸如广播、网站、报纸、杂志等一切媒介资源宣传农业科技、邀请大学教授和科技专家讲学、邀请和鼓励大学生下乡与农民互动、组织农村骨干外出考察、建立科技文化学习小组、设立科技文化宣传黑板报等形式来满足农民对科技文化术的不同层次的需求。再次, 要发动农民, 丰富农村的文化生活。如举办农业科技小常识智力竞赛等。例如, 我省开展的“五个一”培训工程, 即一台电视节目 (辽宁人民广播电台乡村台开办的《农广课堂》) 、一台广播节目 (辽宁人民广播电台乡村台开办的《农广课堂》) 、一套教材 (组织有经验的教师编写实用的培训教材) 、一套光盘 (《农民工进城务工指南》) 、一个网站 (辽宁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网站) 。我省通过这些举措, 加强了对农民的培训, 提高了其科技素质, 效果明显。

4 统筹城乡经济发展, 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目前, 中国正在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完全可以在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受益。首先, 农民工在外出务工、经商过程中, 开拓了眼界, 转变了观念, 提高了自身的科技素质。同时, 他们在回乡创业过程中, 把这些先进的理念、信息和科技传播开来, 从而提高了家乡农民的科技素质。其次, 城市经济向农村地区扩展, 在农村兴办第二、第三产业, 发展了农村经济, 改变了农村产业结构, 从而为农民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奠定了基础。最后, 农村城镇化给农村带来了市场经济理念。推动资金、技术、资源、人才、信息在城乡之间的交流, 促进了农民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现代化。因此, 实行城乡之间双向开放的城乡融合发展模式, 是改变农村面貌、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途径。

5 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 保障农民教育培训能够深入发展

从目前来看, 我国对农民科技教育体系建设、筹资保障等缺乏法律保障。因此, 制定《农民教育法》, 用法律的形式来保障和监督对农民的教育与培训是刻不容缓的事情。首先, 用法律规范和监督农民接受科技教育与培训, 克服他们对待科技教育的惰性, 提高他们科技意识。其次, 保障农民受教育的权利。让他们享受到与城市一样的教育资源, 实现城乡的均衡发展。最后, 用法律手段保障和监督农民科技教育经费的投入, 逐步建立与市场经济条件下融资体制相适应的多渠道筹资办学的农民科技教育资本投入体制。体现城乡公平性和可及性。

参考文献

[1]燕克侠.加强农民教育的新举措[J].甘肃农业, 2009 (2) .

[2]韦廷柒.统筹城乡发展与提高农民素质[J].改革与战略, 2009 (12) .

谈文化大院建设与提升农民素质 篇10

一、建设农村文化大院, 适应农民文化需求

我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带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极大改善和提高, 物质文明的进步带动着我国民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特别在农村, 富裕起来的农民在建设家乡、改变家乡旧貌的同时, 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极大的转变。我们县文化部门曾经以农民为调查对象, 组织了三次问卷调查 (2002、2004、2006) 整理调查结果得知, 农民在大力创收增收的同时, 从观念上不再沿袭传统的社村观念, 求知、求富、求乐的需求同步高涨起来, 现有的文化生活已满足不了农民对文化生活的迫切需求, 单一的扭扭秧歌、跳跳舞, 乏味枯燥, 没有新鲜感, 缺乏文化魅力;整体的农民大军都步入了麻桌、牌坛、教堂或三人一帮、五人一伙聚在一起拉家常、侃大山等, 没有真正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群体活动场所。如何组织起来, 满足需求, 是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调研中, 文化馆成员来到了西阳镇狼头村, 见到了这个村文化大院的主人马力和村支书李太荣。村支书介绍说“我们村自有了这个文化大院, 农民闲下来的时间, 会高兴地到这里来参加活动, 村里的治安状况变好了, 赌博现象变少了, 觉得生活内容更丰富了。”村支书的一席话, 道出了农村文化大院的价值, 也使调查成员受到了很大启示。

二、建立新基地, 重塑新生活

近年来, 随着农村经济生活的不断改善, 农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永吉县文化馆适应农民的需要, 以先进文化引领战略的实施, 来构建新农村文化品位, 以全面提升农民综合素质为主战场, 着力加强农村文化大院建设。采取以文化局为中心, 以乡镇村为统帅, 以文化馆为服务体系的一条龙措施, 利用各级行政部门扶持、帮助、指导等形式, 开辟一条文化馆具体抓、文化站配合抓, 引导、鼓励、激发农民自办的新路, 探索求实, 集科普教育、读书学习、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内容为一体, 打造农村文化大院, 营造农村文化生活新基地、创建农民新生活。经过长时间的协同共建, 2009年, 永吉共建集经济文化、旅游文化、餐饮文化、抵制“三俗”等为一体的综合文化大院25个, 2010年23个。

2009年6月, 吉林省农村文化大院建设现场会在永吉召开。12月, 又被中央文化部命名为“文化先进县”。2009年, 口前镇下达村麒麟山庄文化大院、西阳镇狼头村马力文化大院、双河镇镇郊村文化大院, 被省文化厅命名为省级农村文化大院典型。2010年, 北大湖镇三一村齐家文化大院、西阳镇马鞍山村文化大院被省文化厅命名为省级文化大院典型。这些文化大院, 时刻以崭新的面貌活跃在永吉大地, 用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 彰显农村文化建设的成功所在, 绽放了永吉农村文化建设的芳香。

三、促基地发展、普科学知识、传致富信息

来到马鞍山文化大院, 您会亲眼目睹墙壁上隽秀清润、浓墨重彩的国画作品, 会看到排放整齐、琳琅满目的书籍;会看到很多来文化大院休闲的人们。用村民任柯靳的话来说:“文化大院不仅是我们提高知识的阵地, 更是我们致富的指路明灯!2008年, 我从书上学到了玉米地膜覆盖育种技术, 并拿出地来实验种植, 结果亩产增产260多斤, 增收近200元。”文化生活的丰富带给农民精神面貌的焕然一新, 带给农民致富本领和创造幸福生活的新动力。如今, 该村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领头雁, 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楷模。

近些年, 为了满足农民群众寻求致富信息和技术的强烈需要, 县文化局、图书馆等单位积极为各文化大院选送科普书籍和光盘, 村委会为文化大院聘请农技专家, 面对面为农民群众发展致富项目答疑解惑, 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科技致富的本领。

目前, 在永吉县的各个文化大院都建有标准较高的图书阅览室, 图书、刊物、光碟、DVD等资料种类繁多, 博得了农民群众的喜欢, 是县政府采取配发一批、乡镇干部捐一批、农民自己配一批的方式筹得的。有了这些阅读资料, 农民可在闲暇时间来阅读和浏览。同时, 这里也成了周末、假期中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场所。

四、树立新风尚, 形成新民风

扶持和培养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 发掘和宣扬民族民间文化遗产, 用文明时尚、积极进取的群众文化活动占领农村, 扩大宣传的范围和效果, 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意识, 形成文明的村风、乡风, 是永吉农村文化大院建设的重要目的。鼓励农民组织在一起, 活跃在一起或撰稿、创作或编排节目, 演唱和表演发生在身边的好人好事, 颂扬党的政策带给农民的好生活、好前景, 培塑农民新的生活方式。

撮落村文化大院的骨干苏正德说:“没参加活动以前, 我是全村有名的麻坛老将, 因为打麻将把自家的大米都卖了, 弄得孩子哭老婆叫。自从参与了这里的活动, 渐渐地产生了兴趣, 把老婆也拉进来了, 与赌场彻底‘拜拜’了。”

下达村麒麟山庄小剧场导演刘亚珍介绍说:“每当音乐响起, 平日里闲散在家的村民不约而同聚集到一起, 或是表演节目, 或是做捧场的观众, 或是相互间拉拉话, 或是传看资料, 热热闹闹, 一片和谐欢快的氛围。”

口前镇玉关村文化大院袁吉祥等人, 几年来在“三村”文艺队里一直是骨干力量, 多次自编自演。2011年, 永吉县司法局参加吉林地区法制文艺大赛, 袁吉祥、袁吉瑞兄弟及“三村”文艺队的演员们, 顶着酷暑牺牲个人收入坚持排练, 他们创作的快板剧《六进催开和谐化》和三句半《学法懂法不违法》, 在前来参赛的十几个节目、几十个演员 (包括专业) 中脱颖而出, 荣获惟一的特等奖和一个一等奖。为永吉司法系统争了光, 为文化大院争得了荣誉。袁吉祥诙谐地说:“经济上的增收还真没有精神上增收这么让人激动呢!”

文娱活动是文化大院的主干活动内容, 极大地愉悦了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让他们感到生活内容变得多姿多彩了, 树立为建设新生活的信心, 赌博、封建迷信等活动得到了相应的遏制。

五、融洽人际关系, 促进社会和谐

北大湖镇“三、一”村文化大院活动组织的好, 经常把村里的文艺骨干召集到一起, 发挥他们的特长, 通过吹拉弹唱、扭大秧歌、开办舞会、组织歌咏比赛, 吸引更多村民来大院参加业余文化活动。

2011年1月20日, 与永吉县清雅民族音乐社、老干部局老年大学艺术团和英波艺术培训中心联合举办县内声势浩大的“迎新春联欢会”, 吸引周边的村民前来观看, 引起轰动效应。

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将“散”惯了的农民群众“聚”到了一起, 人与人间的交流多了, 人际关系开始融洽了, 憋在心里的话可以当面述说, 使得矛盾得到了及时的化解, 文化大院在巩固和发展农村和谐稳定的社会局面中的作用得到了显现。说明农村文化大院的功能不仅仅在为农民提供文化娱乐场所, 更兼有以开展各种有益活动的形式凝聚和吸引村民积极参与村级事务, 形成在参加活动中议事、在议事中加强人际交流的新体制, 进而密切干群关系, 使“两委”班子的群众威信、号召力和凝聚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2011年, 永吉县在巩固和发展现有文化大院的基础上, 又计划发展23个农村文化大院, 以便能够让农民在娱乐中“找趣”, 在健脑中“找乐”, 在文化中“有悟”, 进一步提升乡村文明水平, 推动农村文化活动扎实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J].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2011年11月8日.

[2]进一步推进农村文化建设[J].大众网.2011年11月8日.

上一篇:运量预测下一篇:建设工程信息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