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工程信息监管

2024-09-17

建设工程信息监管(精选12篇)

建设工程信息监管 篇1

化工过程伴随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物料和产品, 涉及工艺、设备、仪表、电气等多个专业和复杂多变的公用工程系统, 且生产装置巨大, 生产过程连续, 工作强度较高, 一旦发生事故将直接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近期, 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制定了《标本兼治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 (安委办〔2016〕3号) , 明确了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把安全风险管控挺在隐患前面, 把隐患排查治理挺在事故前面, 构建点、线、面有机结合无缝对接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性工作体系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为有效提高危化行业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安全科技水平, 河南汉威智慧安全科技有限公司本着“集成”“改造”“新增”的设计原则, 研发出基于M2M物联网理论的安全生产监控系统平台 (简称安监平台) 。

平台概述

安监平台可实现对厂区内危险气体泄漏检测设备, 重大危险源的液位、浓度、压力、温度等监测设备, 以及视频监控、周界安防、火灾报警等设备的7×24 h实时监测, 可智能判断报警, 并支持声光、视频联动、短信等多种报警方式。该平台还可对安全生产标准化和安全巡查过程全程监控管理, 并监管应急资源和应急预案, 如发生事故能提供应急救援方案和辅助决策。从而帮助企业领导和政府安全主管部门随时随地掌握企业安全状况, 最大程度保证安全生产和减少事故危害。

平台构成

前端监测

首先是气体报警系统。在化工石油企业中, 许多作业场所都会产生有毒有害气体, 在这些作业场所中须安装部署气体泄漏报警器, 并在作业场所附近的监控室安装气体泄漏报警控制器, 并根据现场环境, 通过RS485、光纤、无线等传输方式, 将气体泄漏数据实时传输到系统的安监平台中。一旦作业现场发生气体泄漏, 根据不同泄漏级别, 作业现场、现场监控室、中央中控室会同时发出响应等级的声光报警。此时, 气体报警系统会根据不同的现场情况, 及时启动风机排风、喷淋头洒水等应急措施, 同时联动视频监控、广播对讲等其他系统处理现场问题。

气体探测器主要包括以下5类:

点型传统探测器根据现场环境和监测气体的不同, 气体探测器可加装半导体、催化燃烧、电化学、红外等不同传感器。其固定安装在现场某个点位上, 对现场一定范围内的有毒有害气体进行检测, 响应速度快, 平均无故障运行时间长, 适用于长时间不间断的运行。如WD2 200点型气体探测器。

固定式线性气体探测器采用发射端和接收端分离式设计, 发射端有DFB激光器及相应的驱动电路, 接收端有探测器及相应的后级信号处理电路。对两端之间直线内的有毒有害气体进行实时监测, 如果泄漏点有气体泄漏时, 发射端会发射出和监测气体的吸收波长相吻合的激光, 把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后, 经过后级信号处理提取二次谐波信号, 并计算出气体浓度信息予以输出。此类产品具有寿命长、维护费用低、响应速度快、精度高、覆盖范围广的特点。如OPGD1 000开路可燃气体探测器。

手持式线性气体探测器采用光学吸收法, 当仪器发出的激光束照向目标气体通道时, 如果存在气体泄漏, 激光束部分会被吸收, 穿过泄漏气团后, 由气团后的地表或者墙面等背景物体散射后返回, 由高灵敏的In Ga As探测器接收后进行光电转换, 再通过信号处理, 就可计算出探测器及反射背景物之间的气体积分浓度。其体积小, 重量轻, 携带方便, 可长时间连续检测。如HRLD100手持激光遥测仪。

面型激光燃气巡检车在专用汽车前加装车前传感器, 车内装有控制器及带有软件系统的平板电脑。车前传感器发出激光源的光波长与待测气体的吸收波长一致时, 激光通过待测气体以后, 其强度就会发生衰减;通过测量激光的吸收强度, 就可计算出相应的气体浓度。其巡线速度快, 最高可达50 km/h, 覆盖面积广, 凡是汽车经过的地方均可检测;选择性好, 只对天燃气主要成分是甲烷的有反应, 可有效避免汽车尾气及其他气体对测量结果的干扰, 避免误报。如VMLD600激光燃气巡检车。

便携式多气体探测器此类探测器体积如手机般大小, 由防爆壳体、屏幕模块、电池模块、主板和气体传感器模块、无线传输设备等组成, 可液晶显示, 能声、光、震动报警, 有多种语言可选择。它携带方便, 工作时间最长可达40 h, 可测多达6种不同气体, 并具有无线上传数据及人员意外跌倒等强大报警功能。

其次是视频监控系统。前端摄像机的选型应根据应用场景的不同监控需求, 选择不同类型或不同组合的摄像机。如室内可选择半球型摄像机, 美观大方, 室外可依据固定枪机与球机搭配使用、交叉互动的原则, 保证监控区域内的全覆盖、无盲区, 同时根据实际需要配置前端基础配套设备, 如防雷器、设备箱、防爆外壳等。

最后是公共广播系统。公共广播平时主要用于播放背景音乐、业务广播、喊话、通知等。遇到紧急情况时, 优先播放紧急广播或消防广播, 及时通知所在区域的工作人员。

软件平台

安监平台基于B/S架构设计, 运用GIS技术、Web技术、富客户端技术、数据同步技术、3D技术、网络通信技术、RS485通信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等众多先进技术, 并借助各类监测设备设施, 对厂区内所有危险源、安全隐患统一集中管理, 一旦发生事故能够提供应急救援支持。其总体架构见图1。

平台特色

自动化监测预警

安监平台基于M2M物联网技术, 充分结合各种传感器, 实现了“数据采集—智能分析—多样预警”自动化, 可把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智能化数据分析

安监平台通过对历史事故、历史数据的同比或环比分析, 可智能判断和识别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状况, 并对事故危害范围进行预判, 辅助决策。

安全生产标准化

安监平台遵循指定的规则, 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 并为安监机构建立隐患自查标准和通用框架体系, 还为企业不同岗位之间相互检查提供了强大支撑, 为企业安全生产监管体系的规范化工作提供指导。

完整的隐患排查管理

隐患排查子系统可提供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整改情况动态信息的上报, 以及复合查询和统计分析, 信息包括地区分布、隐患类型、所属行业、整改意见和状态、整改审查验收情况。该系统还能对各部门起到监督作用, 比如:对存在安全隐患的部门, 通过排查或个人举报的方式进行登记备案, 根据核实的隐患等级, 限时整改, 并动态监督提示。在规定时限内, 该部门必须整改, 并提交整改报告, 如在规定的时限内没有整改, 则对其进行消息提示, 并进行预警登记备案, 进而对其进行安全行政处罚。此外, 隐患排查子系统还可查看收录重大隐患报告、整改报告及整改审查验收报告等文档。

完善的应急预案

应急救援子系统建立了应急资源信息库, 包括物资装备、救援队伍、专家信息、通信资源、运输资源、医疗资源、避难场所。企业各部门通过应急救援子系统, 可填报各类应急资源, 并实时更新。数字化应急预案管理系统可单独使用, 其建立的应急预案库也可供应急培训演练系统调用。

实用的教育培训

教育培训子系统对教育训练设定了双闭环流程, 这样有助于企业打造学习型组织, 自动跟踪评价训练效果, 支持企业员工的自我训练与素质提升, 提供选书、学习、完成等功能。

全面的职业健康

职业健康子系统可强化企业对职业病危害的防治宣传, 完善员工职业健康的监督管理, 为企业建立员工职业健康档案等提供支撑和保障。

发展趋势

随着安全生产科技的不断进步, 安监平台将实现安全生产设备设施联网、企业安全生产过程联网, 企业应急资源、职工健康档案、培训考试记录等信息联网, 整个危化行业联网, 以及与政府消防系统、人防系统、卫生系统、应急指挥中心等联网, 最终实现企业领导、政府安监部门、环保部门等可随时随地查看企业安全生产状况;如发生事故, 也能综合调用各类资源与应急队伍, 尽最大可能减小事故危害。简单来说, 只有加强对各类危险源数据、应急资源、应急预案、灾难事故、知识库的数据挖掘, 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研究, 才能最大限度预防事故发生和减小事故危害。

建设工程信息监管 篇2

盐建建筑[2012]25号

各县(市、区)住建局、市直各相关单位:

为进一步提高我市建设工程监管效率,逐步实现工程建设项目监管的科学化、规范化,确保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我局委托开发了“盐城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管信息系统”(以下简称“监管系统”),经试用运行情况良好,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广使用。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监管系统”主要功能

“监管系统”运用现代化网络手段,实现了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网上监管,包括基础数据、安监工程注册、安全监督管理、考核扣分管理、危险分项申报、施工现场安全资料适时传递管理、起重机械设备监督管理、质监工程注册、质量监督管理、工程技术资料管理、工程资料统计查询、工序进度信息、混凝土浇筑信息、工序审查超时、网上巡查记录、项目统计查询十六个功能模块以及机关内部的OA四小功能(文件柜、电子公告、日程安排、通讯录),并实现与LBS定位系统数据对接,为全面掌握工程建设动态监管信息,查处工程建设违法违规行为或不诚信行为提供信息支持。

二、系统维护和使用方式

“监管系统”硬件、软件的维护由我局统一负责,服务器设置在我局,各地通过internet网远程登陆使用。“监管系统”使用采取“同步使用,分级负责,全面覆盖”的方式。我局负责全市建设工程监管部门的使用人员培训,各县(市、区)住建局负责辖区工程项目相关施工、监理等单位人员培训。已开发同类系统的地区,应与市“监管系统”相兼容,如不能实现兼容,统一使用本“监管系统”。

三、时间安排

(一)各县(市、区)建设局应于2012年5月10日前确定“监管系统”使用工作分管领导、责任单位、具体责任人和联络员,并报市城乡建设局建筑业处。“监管系统”分管领导由各单位分管质量、安全的领导担任,主要负责系统使用前后各项工作的组织协调。各县(市、区)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等机构负责人为系统使用责任人,主要负责系统各类信息的录入;建筑市场监管有关科室负责人为系统使用联络员,主要负责具体工作和人员的联络。

(二)各县(市、区)建设局、相关部门应于2012年5月30日前完成在建建设工程项目各项信息补录入工作。

从2012年5月18日起,新建建设工程项目须使用质量安全监管系统,未进入监管系统的工程,不得办理质量、安全监督手续。

四、使用要求

(一)规范资料录入程序。软件使用时必须将新建工程的质量和安全资料一并同期输入,不得滞后填补资料,也不得随意更改已填写数据。资料的填写审批工作必须由各责任主体相关负责人亲自审批,不得出现代为操作和审批现象。

(二)加强现场图片上传。进场原材料、关键工序验收必须进行照片拍摄,并作为工程附件及时上传到网站资料上。施工日志、监理日志应上传每日工作内容的图片信息。监理单位签发整改通知单时应将存在问题的图片上传,整改回复单也应将相应整改后的图片上传。

(三)强化起重机械管理。全市建筑施工起重机械的产权登记、使用登记、监督检查以及安装拆卸、检测等建立信息档案,全面实现网上信息化管理。

(四)确保资料录入到位。质量安全监督单位应及时掌握工程资料的上传情况,对未及时上传或上传资料不到位的应书面通知相关责任单位进行整改。

联系电话(传真):05***

盐城市城乡建设局

建设工程信息监管 篇3

摘 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建设过程的顺利与否、建设目标的成功与否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要成功的建设并实施信息化系统,必须充分认识并具备掌控这些因素的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食品药品监管;信息化;规划;探讨;分析

一、引言

《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要求加快监管信息化建设。推进国家药品电子监管系统建设,完善覆盖全品种、全过程、可追溯的药品电子监管体系。整合信息资源,统一信息标准,提高共享水平,逐步实现国家药品电子监管系统与有关部门以及企业信息化系统对接。《关于印发2011-2015年药品电子监管工作规划的通知》要求,2015年年底前实现药品全品种全过程电子监管,保障药品在生产、流通、使用各环节的安全,最有力地打击假劣药品行为、最快捷地实现问题药品的追溯和召回、最大化地保护企业的合法利益,确保人民群众用药安全。加快食品药品监管信息化建设,不仅能够帮助各级监管部门及时、全面地掌握食品药品的生产、经营、使用情况,而且能够迅速、准确地进行追溯和召回,为公众的饮食用药安全提供保障。在当前食品药品质量事件多发、监管手段缺乏和基层监管力量单薄的情况下,加强食品药品电子监管信息化建设显得尤为紧迫。对食品药品监管信息化建设进行分析和探讨成为重要的课题。

二、食品药品监管信息化建设探讨

食品药品监管信息化建设,在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职能调整以后,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信息化建设也需要加速发展,很多省市食品药品监管信息化的建设思路、建设模式、应用推广等很多方面可借鉴之处。

2.1领导重视,认识信息化建设的规律

信息化工程必须是“一把手”工程,组织高层领导对信息系统规划建设介入的程度,对系统的成功与否由直接的影响和决定作用。随着信息化工程的建设与实施,对系统内固有的工作思维、工作模式、流程制度等都会有较强的冲击力,会在极大的程度上改变工作思维及模式、工作流程也会有相对应的重组与改变,以适应计算机信息化的要求和融入先进的管理思想。因此,信息化的建设不仅仅要求单位主管领导要亲身参与,率先垂范,更需要全体机关职工在思想上进行充分的认识,审视自身工作能力和工作喜欢,理解信息化工作所带来的机会与挑战,要吸纳信息化所带来的便利,就必须要解放思想、敢于创新迎接新的挑战。信息化建设其规划、建设过程必须遵循一定的发展规律和约束要求。

2.2明确目标,界定工作范围和任务

目标的确定是系统规划、设计的出发点,合适的目标有利于提高规划、开发的成功率。目标的设定会涉及多种因素,但较关键的因素是投入的限制。需求概况、人员素质、基础硬件等同时对系统目标进行影响。因此,系统的目标必须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进行确定,并能与组织的战略目标相匹配。明确的目标,确立了信息化建设的地位以及在日常工作中所发挥的作用。

2.3科学规划,强化顶层设计与标准规范制定

科学完整的顶层规划设计、健全可扩展的标准规范体系制定是信息化规划的核心内容。信息化规划对后续的系统建设、开发实施起到了规范性、指导性的作用,是整体信息化建设一盘棋、规范化、统一化的保证,是后续监管数据大统一、大融合、实现充分数据共享利用的保障。因此,必须强化顶层设计规划工作和标准规范制定工作在信息化建设进程中的先行领航定位。

2.4成立小组,建立项目管理机制

成立总体规划项目小组负责对整体规划的实施工作,引入项目管理协调机制,对总体规划项目小组进行管理和协调。总体规划项目小组应有领导协调组和实施组构成,领导协调组主要有单位主要领导和各业务处室负责人组成,负责对总体规划项目的进度的监督、问题协调以及成果的鉴定;实施组有技术人员和各业务处室业务骨干组成,负责对需求搜集的整理、数据信息资源的规划以及标准规范的制定的具体工作。

2.5分步实施,依据需求缓急进行建设

信息化建设重点就是要工作落地,形成可见、可用、可发挥效能的信息系统。实施工作即是按照前期的规划内容和标准规范进行信息系统的设计、编码、部署和应用工作。信息化实施工作必须在按照规划内容和标准规范的前提下,按照组织的需求缓急情况,战略分级目标分层、分步进行相应的实施工作。分步实施的重点是对规划的内容进行拆分、细分,根据现状进行优先级安排,可以随时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逐步信息化建设对初期的顶层设计和标准规范又有一个促进和完善的过程,即保证了全盘信息化建设成果的统一,又保证了系统功能先进和需求满足。

2.6强化组织,培养专职信息化队伍

随着信息技术在组织中的应用水平和作用的不断提升,信息部门在组织机构中的位置和功能也在发生着变化。具备一支符合自身发展要求的专职信息化队伍是信息化工作在组织中长期发挥重要作用并不断提高的保障。专职信息化隊伍可以负责药监局各业务系统的需求汇总审查、技术开发、系统维护以及开发商的管理等工作,保证了各项业务系统的顺利运作和日常维护升级的需要。

2.7制度保障,强力推进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科学管理是组织信息化的基础,作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行政效率、优化监管服务,必须有一套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管理制度做匹配,用制度约束信息化建设的各个过程,为信息化的顺利进行保驾护航。信息化建设相配套的制度建设方面,要求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循遵循统一制定的相关标准;对各业务处室提出需求进行汇总整理,从全盘进行考虑,站在全局的角度上按照规章对需求进行满足并统一实现;各业务系统由对口的业务处室负责进行推广和培训,并制定绩效标准对各业务处室进行考核,这保障了信息化成果的推广利用并极大程度的调动了业务处室的积极性。

三、结束语

总之,食品药品监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关系民生的工程,加快食品药品监管信息化建设,用信息化手段来提升监管工作效率,消除监管盲区,是化解监管矛盾,帮助各级监管部门提高监管效率,同时也为公众的饮食用药安全提供保障。我们在食品药品监管信息化建设上应该广泛、积极借鉴经验和不断总结探讨,并加以创新。

参考文献

[1] 国发〔2012〕5号《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

[2] 国办发〔2012〕36号《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十二五”规划》

[3] 国食药监办〔2012〕64号《关于印发2011-2015年药品电子监管工作规划的通知》

高校会计信息监管平台建设探讨 篇4

财会工作围绕经济活动形成的会计信息系统和资金管理系统,可为纪检监察所用。做到内部控制与廉政风险防控寓于财务管理过程中,系统的监督控制职能与业务管理职能相互渗透,纪检监察人员与财会人员相互协作配合,使纪检监察人员多了一张覆盖面宽的信息来源网络。为使二者相互协作与配合,需要通过采取共同培训、共同学习、定期通报、定期沟通、交叉轮岗、建立制度等方式促进双方达成共识,产生共同的语言和视觉。本文通过访谈、调查、信息分析、综合归纳等方法,对学校的会计信息监管平台建设进行系统思考,以便提出改进会计信息监管平台建设的工作方案。

一、高校会计信息监管平台建设现状

牡丹江师范学院为加强预算管理,改善财会服务,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利用网络系统建立了一个“财务管理信息与查询平台”。该平台的功能有:(1)财务信息发布。财务部门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发布各种公告、通知等信息。(2)工资查询。包括个人工资查询和部门工资查询。每一位职工都可通过个人工资查询功能查到本人历年各月份的工资明细。每个部门的负责人都可以通过该平台查询本部门职工工资的汇总及明细情况。(3)项目查询。分为个人项目查询和部门项目查询。职工可以通过该功能查到自己名下项目的收支明细及该项目分类支出的预算数与实际执行数。管理部门负责人可以通过该平台查询所管辖部门的项目批准、执行的明细情况。(4)收费查询。财务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和学生可以通过该平台查询学费的收缴欠费情况。

该平台是一个仅具有查询功能而不具有修改功能的开放系统,学校员工和学生都可以利用它。使用者如果发现平台提供的信息不准确,可以向财务部门反映,由财务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解释、核对与修改。从信息安全、保护个人隐私和学校财务机密角度考虑,每个人需要输入自己的用户名称、密码和附加码才能进入该平台。每个人的查询权限只能看到自己的工资、项目和所负责部门的预算与预算执行数。部门负责人可查询职权范围内人员工资、报销及专项经费使用进度等情况。

该平台的投入使用,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了财务管理:(1)提高了工作效率。(2)强化和细化了预算管理。(3)改进了会计信息质量和财务部门服务质量。(4)创造了一个基于会计信息的全方位监管平台。该平台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在于:(1)平台的功能还有待进一步开发和完善,如授权不清晰,有些部门主管不了解平台的作用而不利用;有的栏目还未能打开使用,如财务数据报告和财务文件报告还未设计出有针对性的供给内容。(2)尚未对纪检监察、审计部门开放除本部门及员工外的权限。

二、对高校会计信息监管平台的系统思考

(一)会计信息使用需求分析

1.业务负责人(经费使用者)。按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原则,业务负责人即是经费使用者,需要了解业务经费的到账时间和数量,了解各项经费的支出数额和支出进度,以及账面余额。同时,还需要了解经费的使用结构,如有多少会议费没有支出、有多少差旅费可以支出等等。

2.业务管理者。业务管理者一般是部门的职能负责人,需要了解的是本部门或院系的全部或某项经费的到账时间和数量,了解这些经费的支出数额和支出进度,以及账面余额;同时,也需要了解经费的使用结构,如办公费、招待费、教学或科研经费、会议费、差旅费、员工绩效工资总额,等等;此外,还需要了解本部门的教职工各自的专项经费总额和支出进度。

3.核算负责人(信息加工与维护)。核算负责人是指平台信息的加工者、维护者和发布者,他要按银行存款明细账和各项支出明细账的记录,及时准确把会计信息登记到网络平台上。其内容主要包括员工的工资及其明细、部门工资及结构、经费项目的数额、结构和执行情况、在校学生的缴费等等。作为会计信息的供应者,平台是其提供服务并与服务对象进行沟通的窗口,同时也是数据稽核并反映其工作绩效的窗口。

4.专职财务监管。财务部门不仅要通过平台向全校教职工提供核算信息服务,还要通过平台进行管理。相关财经法纪和财务制度的规定、预算管理和专项管理的具体要求,都要体现在平台上,使信息使用者随时随地都能够在平台信息的指引下,做到各项开支不仅不违规,而且及时有效。不同岗位财务人员的信息稽核与服务也要通过平台来完成。

5.职能监管与校级领导。学校的各项工作按照专业化特点,分不同的职能部门来进行监管,如教务处负责对教学活动实施监管,科研处负责对学校师生员工开展的科研活动实施监管;校级领导也有相应的分工。与专门活动相配套的经费不仅需要财务部门监管,更需要职能部门及其领导实施监管。职能部门通过财务处的网络平台获取与本职能履行相关的经费到账和使用情况,以便从职能管理的角度发挥作用。

6.审计监督部门。学校审计部门要切实发挥监管作用,利用财务信息平台也是必要的。审计人员通过一定授权,利用平台迅速了解审计监督对象的相关情况,对其财务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审查、随时跟踪,特别是重点资金、重要部门、重要领域审计对象的财务数据信息,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解决,实现审计关口前移,最大限度发挥审计功能。

7.纪检监察部门。纪检监察部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推进惩防体系建设,也离不开对学校预算及其执行情况的了解,对财务资金往来情况进行监控。对此,纪检监察部门需通过财务信息平台来保证其对专顼经费的使用情况、资金往来情况、处级领导干部的收入情况等学校财务管理信息平台中的重点内容能随时随地查阅。同时,在全过程监管的基础上,采取关键点控制的办法,在系统中设置关键点警示环节。在这些关键点如果发生违规操作或是资金的异常流动,信息平台能自动预警,提醒监察人员及时查询,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专项资金监管的实时性、准确性;以便及时发现资金管理上存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使反腐倡廉建设更具针对性、有效性和主动性。

综上,学校财务信息管理平台是一个公共平台,只有夯实平台的信息基础,扩大平台的信息服务功能,做到供需双方、使用与监管各方共享平台信息,才能发挥平台的功效,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违规风险,使学校的综合管理水平上新台阶。

(二)会计信息监管平台建设的路径

1.技术层面需要加强的平台信息建设内容:(1)强化分类汇总的查询功能。例如,拥有权限的负责人想跨部门查询统计专项的餐费汇总或交通费汇总及明细情况,目前的信息平台就不能支持,只能做到某一个专项或课题的分类查询。(2)做到查询数据保持与业务数据同步。目前,财务处的“财务管理平台”更新频率是每天晚上24:00 保持自动更新,即今天查到的是截止到昨天的数据,信息平台不支持即时查询。(3)优化提高查询服务器运行速度与网速。(4)改造升级平台安全保障体系,如对病毒的防治、反黑客入侵等。

2.管理层面需要加强的平台信息建设内容:(1)加强对党中央、各省市有关反腐倡廉文件的宣传力度。(2)统一执行层主管人员的思想,召开专题工作研讨会和技术分析会,讨论通过相关制度文件。(3)把可操作的文件上报校党委常委会讨论,形成学校正式文件下达执行。

参考文献

[1]彭艺.高校内部会计控制新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2]程勉中.现代大学管理机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周燕.做廉洁之师守校园净土[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2.

建设工程信息监管 篇5

来源:山西省电力公司

近日,记者从山西省电力公司获悉,2011年4月起,山西省所有电力客户受电工程信息将实现网上查询与监督。目前,公司已积极配合太原电监办开展系统建设。

据了解,该系统分为信息查询、企业服务、监管服务、系统管理四大模块,将更好地

贯彻落实《供电监管办法》以及客户受电工程设计、施工、物资供应“三不指定”服务承诺,据省电力公司营销部工作人员介绍,该系统可实现四大功能,一是面向社会大众提供政策法规、基本流程、工程指引、三类企业(设计、施工、物资)、供电企业相关服务等信息查询功能;二是电力用户可通过系统对供电企业、三类企业提供的工程建设及服务情况进行评价;三是通过与营销业务系统接口,实现用户报装所在流程、供电方案等报装业务公开目标,确

加强监管 切实保护公民个人信息 篇6

一、该起案件的基本案情

2011年至2012年4月份,被告人李某某在互联网上认识网名为“山东天网”的人,李某某根据“山东天网”提供的手机号码,与在汝州移动公司广成西路自建营业厅工作的被告人杨某某联系,查询该手机号码机主姓名和身份信息,而后让洛阳办假证的人根据该机主身份信息办理或自己制作假身份证,再让被告人许某某持假身份证到机主开户地的移动营业厅以补卡名义将所需要的手机卡补办出来,并用移动公司发出的随机码上网查询机主通话记录、话单等信息,后再将该通话信息卖给“山东天网”等买主,每张手机卡牟利700至1000元。2012年2月至2012年4月份,被告人李某某自制假身份证11张。2011年4月份至2012年4月份,被告人杨某某先后将在电信工作中获取的公民个人信息30余条提供给李某某。2011年8月至2012年4月份,被告人许某某帮助李某某在河南郑州、山东济南等地用假身份证补办他人手机卡14张,造成郑州机主张某等人手机通信故障,影响其正常生活。李某某的行为构成伪造居民身份证罪。

二、本起案件暴露出的电信部门管理上的漏洞

21世纪是互联网时代,人们在享受信息技术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通讯信息被窃取、个人隐私被泄露等风险。透析本起案件,不难看出3名被告人之所以能够成功实施犯罪,与电信部门管理上存在的漏洞有很大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电信部门最基层的员工无需履行任何手续,就能获得客户信息。杨某某的行为暴露了非法窃取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一种常见模式,就是电信部门工作人员利用工作便利,违反国家规定,将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给他人。本案中,虽然“山东天网”购买个人信息的用途尚不明确,但据调查了解,这类案件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一些犯罪分子以“市场调查中心”、“信息咨询公司”的名义从事调查个人隐私、代人追讨债务等违法犯罪活动,而这些业务需要以获得被调查者的个人信息为前提,于是他们就联系电信部门工作人员,通过支付好处费、提成、贿赂等手段,让电信部门工作人员查询、修改个人信息,然后提供给不法分子。由于电信部门对客户个人信息的保护程序性手段过于简单,以至于电信部门最基层的员工轻易就能获得客户信息并进行盗卖,使客户信息处于极大的不安全之中。

二是持伪造的身份证件就能轻易补办卡品。许某某持伪造的身份证,在全国各地次次补卡次次成功,电信部门在补办卡品时是否对许某所持的假身份证件进行了审核,怎样审核的?为何一张张假身份证就能蒙混过关?众所周知,如今的车站、码头、机场、宾馆等场所均已安装并使用了身份证真伪识别系统,伪造的身份证在这些场所很容易被识别出来,而在对客户负有重要保密责任的电信部门,持伪造的身份证件轻易就能补办出一张手机卡品,这不能不说是电信部门管理上的一大漏洞。

三、完善电信部门管理的对策

一是加快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立法。我国现有法律对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并非没有规定,法律规章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同时还存在保护范围狭窄、缺乏统一主管机构等不足。因此,设立专门的、完善的保护公民个人信息法律,明确公民个人信息使用过程中的相关权利、义务,对泄露公民个人信息的各种行为设定相应的法律责任是我们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是应加强对电信行业的监管。电信行业主管部门应制定严格统一的行业保密规定,强化对电信企业从业人员的保密规定,定期对电信运营企业的信息保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建设工程信息监管 篇7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 工程建设规模越来越大, 尤其是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更是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与此同时, 工程质量监管难度越来越高, 工程质量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特别是近年来北京、河南、安徽、海南等地接连发生的“大兴旧宫三角地保障房6栋楼拆除”、“郑州市汇景嘉园8栋楼拆除”“蒙城县和谐家园小区墙体破损”、“海南文昌保障房建设使用瘦身钢筋遭查封”等一系列工程质量事故, 不但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也产生了严重的社会不良影响。所以, 工程质量不仅关系到工程建设方的投资效益和施工方、监理方等责任主体单位的经济效益, 更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的六大推进城镇化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 因此, 借助信息化手段加强工程质量监管已是刻不容缓。

工程项目建设周期长、施工工序繁多、涉及单位众多、管理要求复杂, 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会影响到工程项目的质量, 因而加强施工过程中的信息共享和信息交流就成为有效控制工程质量、加强工程质量监管的重要条件之一。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使得目前工程建设领域信息化程度不高, 各责任相关单位之间以及和行政主管部门之间信息交流不畅, 信息共享不够, 从而影响了工程质量的控制和监管。本站从2012年开始推进全站内部管理的信息化, 并积极探索利用数据仓库技术、物联网技术、网络身份识别等先进、成熟的信息技术, 构建面向全市在监工程及各方责任主体和有关机构的质量监管信息平台, 通过信息平台实时采集各方责任主体和相关单位的工作信息, 搭建行政主管部门与各方责任主体和相关单位之间的信息交流平台, 为实现工程质量的信息化和网络化监管、提高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水平作出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和实践。

2 项目研究的意义

工程质量监督是我国特有的工程质量政府监管体系, 经过近30年的发展历程, 完成了监督方式从核验制到备案制、监督机构从责任主体到执法主体等重大转变。《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规定》 (以下简称5号部令) 更是明确规定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工程质量监督机构 (以下简称监督机构) 应“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 对工程实体质量和工程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 (以下简称工程质量责任主体) 和质量检测等单位的工程质量行为实施监督”, 将规范工程建设各方主体和有关单位质量行为列为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重要部分。但是目前我国工程质量监督工作还普遍存在一些不适应、不完善的地方, 制约了监督作用的进一步发挥和监督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以主管部门及质量监督机构为主导的政府监管体系和以各方责任主体为主导的企业自律型或第三方监理型的社会监控体系未能有机地结合起来, 两大体系之间不能有效沟通, 不能充分共享信息资源, 相互缺乏互信, 无法形成合力而提高质量监督工作的有效性, 更有部分企业迫于市场竞争压力和追逐利益的考虑而放松质量控制, 甚至陷入与主管部门的“猫鼠游戏”怪圈, 人为造成企业与监管部门之间的信息不对等。

⑵工程质量监督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沿用传统的以工程项目为单位、以实体质量检查为主的监督模式, 由于平均使用监督资源而往往导致监督力量不足, 对工程各方主体质量行为监督不严, 对需重点监管的工程项目和责任主体监管不力, 对整个地区宏观质量形势把握不够, 使监督工作陷于微观, 既不能充分体现政府质量监督的行政执法特性, 也无法有效提高监督效率。

⑶在社会监控体系中承担重要角色的监理单位没有发挥应有作用, 甚至存在大量违规行为。比如越级监理、挂靠监理、将监理业务转包等等, 甚至与建设单位签订虚假合同, 卖图章, 只收费, 不监理, 又或者与施工单位和检测单位等相关单位串谋, 在混凝土、钢材等重要材料和重要工程部位的检测等关键质量控制环节上弄虚作假, 造成施工过程的质量管理缺失。

⑷工程质量监督的手段与方法落后。目前我国工程质量处在总体受控但问题不断状态, 工程质量通病普遍存在, 特别是由于混凝土质量问题而造成房屋结构安全隐患的重大质量事故时有发生。传统的“眼看、手摸、耳听”等工程质量监督方法不科学, 无法适应工程质量隐患所特有的隐蔽性和后验性, 这种状态已严重地制约了质量监督工作的发展, 影响了质量监督机构的信誉和形象。

综上所述, 为贯彻落实5号令精神, 全面改善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手段和方法, 提高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的效能, 就必须要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点, 实现监督管理的信息化和网络化, 将有限的资源按照差别化监督原则合理分配, 依据信息系统实时采集的数据对应重点监督的工程项目、主要材料、关键分部、信誉差企业等及时作出准确评估并监管到位, 从而提高建设工程整体质量。

国内现有的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系统大部分是针对监督机构内部办公自动化应用而建立的, 实现的功能主要是报监登记及内部公文流转。而建设工程质量的形成是一个涉及多方主体参与、受众多因素影响, 涵盖工程施工、施工监理、混凝土生产和使用、材料供应和工程质量检测等多方面的复杂系统, 要从根本上治理建设工程质量问题, 就必须建立能够很好融合政府监管体系和社会监控体系的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平台, 将数据采集端口直接连入施工企业的施工现场管理系统、监理项目部的工程监理系统、检测机构的测试管理系统和混凝土企业的生产搅拌系统, 实时采集并汇总、分析质量数据, 为政府监管体系和社会监控体系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持。

3 项目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实现

3.1 项目概述

本项目的目标是要建立一套功能高度集成、数据实时采集统一管理的工程质量监管信息平台, 将分布在襄阳市各城区及县市的工程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工程质量检测单位以及各建筑工程建设单位、施工企业、监理企业和混凝土生产企业等联结起来, 从而建立起覆盖襄阳全市范围的建筑工程质量监管电子政务信息系统。

该项目主要包括负责采集钢筋、混凝土等主要建材和工程结构质量检测数据的“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监管信息系统” (以下简称检测监管系统) 、“混凝土质量追踪与动态监管系统” (以下简称混凝土监管系统) 和负责实施监督管理的“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系统” (以下简称监督系统) , 其中检测监管系统连接到所有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的检测管理信息系统, 并实现了力值试验的数据自动采集, 确保了钢筋、水泥等涉及主体结构安全和地基基础安全的关键数据能够不受人为因素影响地自动进入系统;而混凝土监管系统则通过直接采集每批次混凝土真实生产配合比和主要原材料用量, 建立了一个覆盖混凝土生产 (混凝土企业) 、使用 (施工单位) 和监测 (监理公司和检测机构) 全过程的质量追踪及动态监管系统;监督系统则将两个监管系统采集并自动上传的质量数据进行分析、汇总, 形成了所有在监工程的动态质量档案, 同时通过系统内建立的质量评价模型 (规则) 和行为评价模型 (或诚信评价规则) , 自动对出现质量偏差的工程项目或出现行为偏差的企业进行预警, 为工程质量监督工作提供科学、准确和权威的信息支持。

3.2 系统数据流程说明

本项目要建立数据实时采集、管理高度统一、信息分级共享的工程质量监管信息平台, 数据处理必须遵循统一标准和严格流程。其中监督系统既是数据源头也是数据处理的终点, 即所有工程均从工程报监获取唯一工程监督注册编号开始, 混凝土的供应应按其相应工程项目获取唯一的批次号, 混凝土的生产按其批次号自动记录实际配合比及投料数据, 混凝土的浇筑使用也由监理按其批次号记录现场实际情况, 混凝土试块的取样送检也由施工单位按其批次号进行样品登记, 并且在取样过程中由见证人员监督并植入RFID芯片以确保试块的真实性, 材料的检测则严格按照送检的工程项目所对应的工程监督注册编号进行, 其中力值试验的数据全部自动采集并自动上传, 杜绝人为失误或作弊, 混凝土试块更直接读取RFID芯片, 所有数据最终自动按工程监督注册编号汇总到监督系统, 出现质量偏差的工程项目或出现行为偏差的企业系统自动预警, 由监督人员针对质量问题开展相应的质量整改监督工作, 并确认最终整改处理结果, 形成完整的质量监督闭环。具体流程见数据流程图 (图1) 。

3.3 项目关键技术

⑴建立工程质量控制体系的数字综合评估模型。本系统将依据国家或行业相关技术规范, 将来自各方的相关质量信息予以数字化处理, 从而建立混凝土质量控制体系综合评估模型、混凝土生产厂诚信体系综合评估模型、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诚信体系综合评估模型等, 以此为基础可利用决策树等预测模型算法和数据挖掘技术, 将大量质量数据进行处理, 从而为监管部门专业化的决策支持服务。

⑵对搅拌站和检测单位相关设备的数字测控改造。利用现代数字传感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对搅拌站和检测单位相关设备进行改造, 从而保证混凝土相关生产数据和主要建筑材料检测数据的准确、实时和自动化采集并向系统传输, 杜绝目前比较普遍的数据造假现象, 净化市场。

⑶健全的网络安全管理体系。综合采取数字水印、信息加密、防火墙、安全认证、网络安全审计、网络监测等各项安全技术, 并辅以严格的分层次系统用户权限管理模式, 确保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⑷服务器群集技术和数据备份技术。本系统涉及全市范围数以千计的工程项目和相关企业, 必须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可用性强的服务器群集技术能基本解决系统运行中可能出现的硬件和网络故障问题;硬件备份、软件备份、灾难恢复措施和健全的数据管理制度相结合, 确保了数据安全。

4 结语

建设工程信息监管 篇8

当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工程建设规模超常增长,建设工程质量检测量也随之急剧膨胀;同时,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社会化步伐越来越快,检测市场化格局初步形成。虽然,检测市场化形成只有短短几年的历史,但由于检测中介机构发展迅猛,市场无序竞争抬头,导致工程质量检测的工作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证;尤其在检测市场上出现的检测数据造假乃至出具虚假检测报告,给工程质量以及政府对工程质量的有效监管埋下了隐患,严重危及工程结构安全及建筑物的使用功能。

建设工程质量关系到公众的安全和福祉,而检测工作是工程质量的“预警系统”,所以确保“预警系统”发挥功能是建设工程质量监管工作的要义。面对检测工作点多、面广、数据量大、检测数据链具有可追溯性的特点,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所具有的信息采集方便、存储量大、传输速度快、处理效率高及信息再生能力强的优势,构建工程质量检测监管信息系统,成为政府工程质量监管的必然选择。

2 工程质量检测监管要素分析

2.1 检测机构与检测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2.1.1 工程质量检测成果质量

工程产品质量维系着社会公共安全。工程产品并不是工厂化生产线的产物,它的质量取决于原材料质量、现场施工工艺及装备水平、成品控制等环节,而且靠现场质量保证体系的运转来保障。工程质量检测是现场质量保证体系的“预警系统”,它伴随着原材料、现场工艺、成品检测等环节,其成果质量决定着整个工程产品质量控制。据有关资料统计分析,目前我省的钢筋、水泥、防水材料不合格率分别在0.61%、2.2%、3%,砼强度、砂浆强度、钢筋焊接不合格率在1%左右,砌体不合格率在3%左右;而2004年、2005年全省检测机构抽样试验共有655199组,检出不合格的有3137组,不合格率仅为0.048%[1]。上述数据不难看出,检测机构的检测不合格率远低于我省工程质量检测的客观实际,工程质量检测成果失去了“预警系统”应有的功能。

2.1.2 工程质量检测机构

工程质量检测机构作为提供技术服务的见证类中介机构,行业特点要求机构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科学的内控体系、严谨的工作规范,从业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业务能力。当前处于检测市场化的初期,检测机构驱利性过强,社会责任感不足,其具体表现:一是迎合需方,检测数据随意涂改,出具报告与原始数据不符;二是资质申报时的相关资格人员到位率不高,无证人员上岗、甚至冒充有证人员签字现象时有发生;三是检测设备仪器计量校正、定期检验等制度以及企业内控制度不健全,甚至形同虚设。

2.1.3 工程质量检测市场

随着检测市场化的推进,由于检测机构的低门槛,部分地区检测机构设立数量现已超过市场容量,造成无序、不正当竞争加剧,检测市场秩序得不到有效维护,其具体表现:一是检测取费普遍低于国家指导价,一般都在指导价的80%以下,有的甚至低至4.5折,与检测实际成本不匹配;二是有的检测机构出具几万份检测报告,均未出现不合格的检测报告;三是有的检测机构采取项目包干,低收费、少收样检测,甚至不检测就直接出具检测报告,这些行为严重地扰乱了检测市场秩序。

2.2 检测市场存在问题成因

2.2.1 检测市场服务需求边缘化

中国传统文化讲求助人为乐,服务收费的理念是改革开放后逐渐树立起来的。检测市场的产品服务属性有着其特殊之处,其服务是为工程质量保驾护航。在工程产品是由代理人履行购买行为、建筑市场以价格为竞争唯一要素以及工程质量因尚处于可控状态而未成为各方主体关注焦点的现阶段,工程质量检测提供的服务自然就成为了“软”服务。

2.2.2 检测市场形成于政府强制的结果

工程质量检测改革开放前是作为施工单位内部施工过程质量控制的手段,改革开放后则作为政府工程质量监督的强制手段,属于政府行为。2000年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后,工程质量检测定位为社会中介机构行为,工程质量检测走上了市场化的道路。从这个历程可以清楚看出,工程质量检测市场是政府强制的结果,而不是发端于市场供求双方自觉的需求。

2.2.3 检测市场政府监管严重滞后

工程质量检测市场化前,检测行为作为政府内部责任管理,机构采用统一的行政设置,各种制度标准在工程质量检测的行政管理 下得以较好贯彻,当时的工程质量检测管理更多是通过对人员的管理,就可达到保证质量的目的。而检测市场化后,由于市场竞争激烈,检测机构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出现了机构系统性违规行为。目前,由于检测市场点多面广、检测机构数量大,政府对检测市场监管主要是对进入市场时的机构资质核准,检测过程、检测成果的监管在监管资源制约下很大程度上处于失管状态。因此,延续原有的监管方式显然不能适应检测市场的变化。

2.3 检测市场政府监管要素

2.3.1 检测成果质量

现实中检测市场供需双方均存在着对交易的产品(服务)质量的不重视。一个行业提供的产品(服务),若不是市场的需求而能够存在,这必定是政府强制的结果,而且这一产品(服务)质量一定是直接关系到公共安全。

由此可见,在当前状况下,政府无论从主观上还是客观上都要维护检测产品(服务)质量。因此,检测产品(服务)质量的监管,必然成为检测市场监管的一大要素,成为当务之急的一项监管工作,决不能一般于其它产品(服务)的监管。

2.3.2 检测机构行为

没有一个企业能够在亏损状态下生存和发展。在当前状况下,检测机构收费水平与其应提供的标准服务品质所付出的成本呈现倒挂而之所以能够生存,必定说明其提供的服务品质达不到相应标准的要求。因此,加强对检测机构服务合同的监管则是检测市场监管的又一大要素,成为促进检测机构纠正行为的基础。

3 工程质量检测监管信息系统总体思路及具体目标

3.1 工程质量检测监管信息系统总体思路

工程质量检测项目内容繁多,构成复杂。目前,我省把建设工程质量检测项目进行了分类资质设定,共分为14大类。为了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监管效率,监管信息系统总体思路是:各个检测类实施差异化监管,对直接涉及到工程结构安全的量大面广的建材类及桩基检测实行全过程数据监管,保证其检测成果质量;对其它检测类别则实施检测报告网上监管,杜绝虚假检测报告;对所有检测项目合同实行网上备案,遏制超资质范围检测及不正当竞争的机构行为。监管信息系统设立外网,向外公开发布不合格信息,利用社会影响力,强化检测监管功能,保证工程质量。

3.2 工程质量检测监管信息系统具体目标

3.2.1 全过程监管类目标

系统应能适时接收自动采集的原始检测数据以及检测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开发的检测软件应能对数据与报告的相应逻辑关系进行校对,对不合格报告实现自动警示,提高过程监管效率。

3.2.2检测报告网上监管类目标

系统分门别类存贮各个检测机构及其出具的各个工程项目的检测报告,并通过出具检测报告的时点与序号实施有效监管。对出具报告时点与序号出现矛盾时应能自动警示,杜绝检测机构出具虚假报告;同时利用对外公示检测报告,杜绝不法机构或个人冒充他人名义出具检测报告。

3.2.3 检测机构行为监管目标

监管信息系统应能实现检测机构签订的检测合同网上备案。对超低价检测项目合同,应能提示监管机构将其作为重点监管对象;对检测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实现从资质(检测能力)、采用设备(备案管理)、责任人员(资格管理)进行电子管理,违规出具检测报告时系统应能自动警示,实现监管机构对检测机构的行为管理。

4 构建工程质量检测监管信息系统要点

4.1 统一全省检测报告的法定信息数据标准

由于国家相关标准对有些检测项目报告内容规定的较为笼统,不同的检测机构在理解上存在偏差,导致检测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信息内容存在着差异。因此,有必要制定全省工程检测行业技术信息标准,统一全省检测报告的法定信息数据。该标准应针对各个检测项目相应的检测样品、参数、采集数据、形成报告要素等做出统一规定,并在全省检测机构强制实施。

4.2 统一全省检测机构数据传输标准

由于检测机构存在不同软件进行检测作业,因此,在数据传输上有必要制定全省工程质量检测监管信息标准,统一全省检测机构数据传输标准。该标准统一监管信息要求的数据代码和数据接口标准,应采用计算机运用技术和XML(i)标准,方便检测机构修改既有软件,顺利接入全省监管信息系统平台。

4.3 实现资质管理系统和监管信息系统有效联动

监管信息系统基础数据库必须采集检测机构的全部信息。为了基础数据库能够适时反映检测机构状态,必须将资质管理部门对机构标准的信息及时传输到监管信息系统,实现两个系统之间的联动,达到对检测机构行为的有效监管。

4.4 开发系统监测软件对数据进行识别

监管信息系统功能就是保证检测成果质量,及时发现不合格检测报告,使监管机构能及时提示相关责任人,采取措施,保证工程质量。系统监测软件分行为监测软件和检测成果监测软件。行为监测包括:出具报告内容与该机构《资质证书》所规定能力是否匹配;出具报告签署人(含试验人员、校核人员、审核人员、审批人员)资格是否有效;试验所采用的主要仪器等设备是否合法有效(是否超期超范围使用);接收检测数据的时间与检测报告及试验时间是否存在矛盾。检测成果监测:对检测实时采集的数据与报告结果的逻辑关系进行运算,判别检测成果质量。

4.5 开发检测行业统计分析软件

充分运用系统所拥有的全部检测数据信息量,对其进行深度分析、挖掘。如采集的数据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得出全省或某地检测机构甚至个人工作质量、建筑材料质量、某个单项如砼施工质量等成果,为各地监管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4.6 监管信息系统的用户权限设置及安全保证

监管信息系统作为工程质量监管机构对检测机构监管的平台,保证用户安全认证是系统成功使用的重要基础。系统的用户安全认证应采用物理认证与自定义密码双联的方式进行,来最大程度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同时应有经济性和便捷性。物理认证方法可采用USB软件狗将用户身份编号存储其中。

监管信息系统依据系统上的运行数据对检测机构实施行业监管。因此,理清用户权限对系统的监管效能将起到重要作用。用户可分为监管机构、检测机构、社会公众三大类,其中监管机构与检测机构可做如下划分并明确相应职责。监管机构:系统管理员、系统数据维护员、监管人员;检测机构:检测机构基础数据维护员、检测机构检测数据维护员、检测机构信息责任人。

4.7 监管信息系统框架模式

基于工程质量检测,尤其是直接关系到工程结构安全的“五强两比”检测地域性强,检测机构服务半径较小;同时,设区市工程质量监管机构都有一家较具实力的检测部门。充分应用现有监管资源,构建监管信息系统框架成为一个可行的选择。监管信息系统框架模式见附图,它要求全省采用统一监管信息软件系统,九个设区市分设数据库,并在一个共同的监管信息平台上运行。

5 结语

全省工程质量检测监管信息系统的设立,对加强工程质量检测监管,提升工程质量检测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但这项工作牵涉面广,基础工作量大,需要全省各级工程质量监管机构乃至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积极作为以及检测机构的配合,方能取得好的成果。令人可喜的是,随着《福建省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管理办法》的实施,与之相配套的监管措施正在逐渐完善。目前,《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信息技术规程》和《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信息监管系统技术规程》正进入省建设厅的审定阶段,监管信息系统软件也正在着手开发。因此,可以相信,全省工程质量检测监管信息系统的构想一定能化为现实,为我省工程质量水平的提升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全省检测行业调研报告[R].福建省质安总站,2006.

[2]福建省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实施暂行办法[Z].福建省建设厅,2006.

[3]冯昊.L inux服务器配置与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建设工程信息监管 篇9

关键词:远程智能监管信息系统,建设工程,应用

0 引言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 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得到广泛应用, 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2012年以来, 福建省在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现场推行重大危险源和工程质量远程监控系统, 以电信运营商的视频服务器为中心, 利用宽带网络, 将施工现场的视频信息传输到工程质量安全各方责任主体、各级监管部门的使用终端, 从而实现了对施工现场的远程实时监管。

1 建设远程智能监管信息系统的背景

以龙岩市为例, 近10年来, 建设规模每年基本上以25%左右的速度递增, 2012年在建工程约561个。项目量多, 分布面广, 且高层、超高层、大跨度建筑比比皆是, 技术难度大, 施工工艺复杂;再加上近几年建筑市场较为混乱, 施工转包、分包、挂靠现象普遍, 施工企业、监理企业良莠不齐, 造成施工现场存在较严重的管理人员不到位、质量安全问题多等现象。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监管人员并未增加, 监管资源极其有限。按照传统的监督方式, 监督机构派出监督小组开展抽查, 发现问题发出质量安全整改单, 此种方式虽然有效, 但效率较为低下, 有时会顾此失彼, 很难根据工程进度及施工现场情况的变化监控到位。在此条件下, 急需通过信息化手段扩大实时监控覆盖面, 提高监管效率。

2 远程智能监管信息系统简介

远程智能监管信息系统集合了硬件、软件和网络, 利用前端的视频采集设备取得施工现场的视频信息, 通过电信光纤传输至电信视频服务器, 而后端的终端使用人员则通过福建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网以有线和3G模式从数据服务器中调阅相关视频。具体模型见图1。

2.1 纳入监控系统的工程项目

依据福建省住建厅闽建建[2011]51号文件的规定, 属于下列情况之一的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项目必须施行远程监控。

(1) 房屋建筑:十层及十层以上或建筑面积1.5万m2及其以上的单位工程。

(2) 构筑物:高度70m及其以上的高耸构筑工程。

(3) 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城市分离式立交桥及单孔跨径50m及其以上或长度超过100m的桥梁单位工程;隧道和地铁轻轨单位工程;日处理2万t及以上的给水厂和日处理1万t及以上的污水处理厂。

(4) 建设单位 (或代建单位) 或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认为需要施行“远程监控系统”的其他单位工程。

2.2 监控系统安装要求

(1) 桩基、深基坑 (槽) 、地下暗挖、高边坡、爆破、高大模板、外脚手架等重大危险源在施工前, 在施工现场的制高点安装一个智能测距摄像机。智能测距摄像机精度高, 主要用于监控桩基施工、基桩围护结构、深基坑开挖、主体结构施工, 能监视到楼层结构施工的全部工作面, 可以通过激光测量任意两杆件之间的距离, 对正在施工的钢筋直径、间距进行测量, 误差可精确到毫米。

(2) 施工升降机、塔式起重机、大型吊装设备等重大危险源在使用前, 在每部设备的正对面或工作面的外围至少安装一个可控摄像机。可控摄像安装在固定位置, 可根据需要调节远近, 方便对重大危险源进行监控, 监控施工电梯时, 可控摄像机能监视电梯上下运行、卸料平台及外脚手架防护情况, 通过网络视频识别防护材料。

(3) 在钢筋加工场使用前, 在钢筋 (材) 堆场、加工场附近安装一台长焦/巡航摄像机。巡航摄像机是移动式球机, 移动方便, 可对工作面进行全方位扫描, 摄像清晰度高, 监控台控制操作灵敏, 可通过网络视频手动拍摄取证, 主要用于钢筋加工场及见证取样的监控。

3 远程智能监控系统的作用和意义

远程智能监控系统是提高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水平和监管效率的重要举措, 是健全“业主监督、社会监督、政府监督”体系的重要手段, 对参建各方责任主体履行质量安全管理职责, 及时发现和消除重大危险源安全隐患, 防止质量安全事故具有重要作用。目前, 龙岩市已有26个项目实施了远程监控系统, 使各级建设、施工、监理、监管单位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终端设备, 利用该系统在施工现场实时采集测控数据和视频信号, 实现远程质量安全管理和监督。

3.1 掌握实时视频监控

通过客户终端测监器, 可以掌握施工现场的施工情况, 在终端操作系统上可以手动操作对任意摄像头的远、近、旋转、聚焦控制, 清晰准确地掌握施工情况, 大到工地全景, 小到钢筋直径、压板型号, 甚至试件封签的字体, 有利于及时发现质量安全问题。测量信息和数量经过授权可以通过网络查询和调取, 既提高了管理效率, 又节省了人力成本。工地实时监控视频见图2。

3.2 对施工人员进行管理

系统附带人脸识别功能, 将项目经理、总监、专监、安全员、质量员等主要施工人员的图像信息事先存入系统, 在实际应用时, 要求相关管理人员在摄像头前站立, 通过人脸识别进行签到。在人员挂靠现象严重的今天, 此举大大提高了施工现场管理人员的到岗率。

3.3 提高执法有效性

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可以通过网络视频手动拍摄取证, 测量信息和数据, 以图片和录像的方式实时存储, 有效地提高了测控数据的可追溯性, 保证执法取证的公正性, 对施工现场监督起到很好的威慑作用。

3.4 提高监管效率

现代信息技术使施工各方责任主体的管理人员和各级监管人员, 在办公室、家中、出差时, 均能通过电脑、手机等终端, 在网络上实时掌握工程施工信息, 及时对现场情况进行监督管理, 工作时效性大大提高, 有效缓解了日益增大的任务量与人力资源紧缺之间的矛盾。

3.5 有利于企业提高管理水平

依据不同的用户群体, 远程监控系统可开放给不同的建设主体、各建设 (代建) 单位、施工企业和监理企业, 可以通过远程视频系统看到全省内隶属本公司的所有在建项目的建设情况, 实时掌握工程进度、质量安全状况、人员到岗履职情况, 改变了以往必须亲临现场才能了解情况的现象, 既节约了管理成本, 又有效地增强了管理力度。

4 结语

食品药品监管行业信息化建设初探 篇10

1. 食品药品监管行业信息化建设的任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信息化建设的基本任务:一是转变观念,形成业务与技术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二是全面完成在建信息化项目,基本建成新立项信息化项目;三是重点推进信息资源整合工作,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高监管力度和服务水平;四是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提升项目管理水平,完善项目建设和运维管理制度,促进信息化工作可持续发展。

2. 食品药品监管行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2.1 网络建设夯实基础,电子政务系统稳步发展

广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利用两年的时间成功搭建了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实现局系统内部网络互联互通。并且充分利用市电子政务外网和社保网络平台的优势,建成了覆盖全市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包括区局的二级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实现了机关与直属机构、区县局和直属事业单位的宽带互联。先后完成了系统基础设施建设、网络及安全项目和业务宽带专网建设,完善、完成了门户网站及办公自动化系统,使得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和电子政务公开平台逐步形成并不断完善。

2.2 业务系统不断拓展和深化

食品药品监管局及辖属区局及直属机构各自建立了单位网站,形成了一个统一、规范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网站群。注重政务公开和便民服务的质量。各类业务系统逐步建立起来,不断推进行政许可、药品监管、医疗器械、化妆品报备、不良反应监测等各类业务系统的深化和使用,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应用效果日趋明显、政府对电子政务的依赖性逐渐增加。

2.3 注重资源整合,克服信息孤岛

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随着各类业务系统增多,各个业务部门的业务交错,形成了数据之间互相引用,错综复杂的局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信息化建设之初,就实行了标准和规范的制定,首先完成药品编码规范,对上万品种的药品实现了统一编码;对监管相对人实现了统一的企业编码,并预留了省和国家的编码,使企业信息具有良好的拓展性;对药学技术人员采用了统一使用RFID技术的编码,有效解决了监人员的难题。

2.4 运维外包服务,初见成效

对日常性电脑维护尝试推行网络及硬件系统维护外包,分解服务对象,为系统内单位提供及时、有效的软硬件日常维护,实现了网络及硬件日常维护规范化、流程化;对业务系统维护实行日常维护外包,由专业人员提供专业服务,提升了故障响应速度,更有效减轻了维护人员的工作负担。

3. 食品药品监管行业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

一是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虽然领导十分重视信息化建设,但是部分下属一线工作人员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简单地认为信息化等同于电脑化。由于基层人员的工作繁忙,往往只用电脑录入或记录日常工作,并没有形成用信息化系统管理的概念,反而认为多此一举,徒增工作量。有的年龄较大的工作人员观念陈旧,不愿接受新鲜事物,依然沿用以往的工作流程。造成了设备、硬件资源、软件资源的极大浪费。二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媒体的曝光度增加,监管对象的维权意思日益提高。如果政务工作没有做到公平、公开、公正、随时会招来监管相对人的投诉或者反诉,有时媒体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令简单的事态复杂化,这为政府工作带来巨大挑战。三是社会公公众要求政务公开、政府透明的呼声愈加强烈。由于传统政府的形象更趋于职能型政府,在新形势下,政府也需要转变职能,向服务型政府过渡,这给政务公开提出了更高要求。四是体制性障碍,影响长效机制。在各级政府、各级部门之间,都存在着资源是否共享的问题。部门与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现象仍然存在,由于各部门出于自身规定或保密等要求,不能全面提供所需信息,导致无法查证真实信息。而且每个应用系统都有可能因为政策变化、机构调整或者顺应新形势的要求而进行功能调整、整合、拓展。在部门与部门之间存在的体制性障碍会成为不可逾越的鸿沟,甚至使得系统建设停滞不前。

4. 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对策探究

推进信息化建设必须要把依法行政与信息化建设密切结合,推动政府职能从以行政管理为主转变为以公共服务为主。要坚持以业务为导向,以技术促服务的理念。

4.1 信息化建设应抓住机遇,明确方向

随着近年食品药品监管职能、监管要求的调整,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应该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确保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努力促进我市医药经济健康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提升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水平和效率为主线,继续巩固“十一五”期间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对“十二五”期间的信息化建设进行远景规划,力求全面实现运用信息化手段实施监管的目标。并且用信息化应用促监管模式发展,对信息化建设的艰巨性和持久性要有充分认识和足够的思想准备。

4.2 信息化建设应注重培养,加强培训

建立信息化建设及维护的专业技术和管理队伍,积极组织、参加多层次的信息化培训,全面提高信息化建设人员的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对于政府部门公务员得信息化意识不强,观念陈旧,应该参照政府部门大力支持公务员的监管技能、执法能力、英语水品等这类培训,对公务员进行专项的信息化建设培训,并将这类培训列入公务员学分制进行考核。对基层公务员、进行信息化建设历程,信息化项目申报等于业务息息相关的培训,培养一支即懂信息技术,又熟悉机关业务的公务员队伍,不断提高他们的技术和管理水平。

4.3 信息化建设应广泛宣传,消除误解

除了利用信息化手段服务于业务部门和监管相对人,还应该对社会公众加强宣传力度,通过多种渠道、借助媒体喉舌,及时地让公众知晓政府的新举措、新动向、新的便民措施、新的公示公告,大力宣传网上办事、电子政府,真正体现电子政务系统建设的价值。让我们的政务门户网站成为公众了解食品药品安全信息的首选渠道,消除公众对视频药品监管行业的误解,树立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良好社会形象。

4.4 信息化建设应资源整合,信息共享

各政府机关、各部委都在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部门和部门之间应该着力消除体制障碍,本着资源共享、杜绝重复建设的原则,积极拓宽思路,变被动为主动,在政府部门之间加强沟通与合作。在本部门的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中,要充分考虑对现有资源的整合,这样不仅能合理地利用资金,避免造成浪费,,还能继续使用原来资源,更重要的是避免了“信息孤岛”现象。只有排除了由体制障碍引起的信息孤岛现象,才能真正体现电子政务的优势。

信息化建设在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还任众道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通过认知、探索、实现一步步完成信息化建设工作,利用信息化为政府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只要一直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食品药品监管,切实把科学监管理念贯彻落实到监管工作的全过程,以科学的思路和方法推进监管工作。就能打开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新局面,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摘要:本文对食品药品监管行业信息化建设的任务进行了概述,并阐述了信息化建设现状,提出食品药品监管行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最后提出了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对策探究。

关键词:食品药品,监管,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范俊安.关于食品药品监管信息化的实践与思考.中国药业,2008.17(6)

[2]王粤.依法行政与电子政务发展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6.6

[3]曹艳秋.关于推进政府信息化建设的几个问题.世纪桥,2010.196(5)

食品安全信息化监管研究 篇11

关键词:信息化 食品安全 监管

中图分类号:TS2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3)14-0027-03

随着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物质空前丰富,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然而食品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已经相当严重,每年均有大量食品安全事件被报道,引起公众担忧。这些食品安全问题,既损害了大众身心健康,也扰乱了正常市场秩序,不仅影响政府威信,还严重损害我国的国际形象[1]。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的形势,迫切需要政府强化监管责任,维护食品安全和广大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因此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亟待加强[2]。在计算机技术高度发达的信息化时代,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已应用到各行各业[3]。有关部门在食品安全监管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潜力无穷的信息化技术,实现从农田到餐桌整个链条中食品安全的有效监管,为我国的食品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1 目前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

食品安全监管是指由政府机构实施的旨在为消费者提供保护,确保食品安全的强制性管理活动[2]。尽管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但受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监管资源、监管手段和监管模式等局限,食品安全监管未完全发挥其作用,仍存在以下问题令人堪忧。

1.1 食品安全信息不对称,部分监管失灵

当前,在社会分工日趋细化和市场繁殖逐步提高的情况下,食品生产与消费者“渐行渐远”,食品生产、流通及相关企业在利益驱动下无法保证对食品安全严格把关,监管部门难以收集到所需食品安全监管信息。监管部门与被监管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了其监管能力的局限,进而引发部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失灵[4]。

1.2 食品安全监管法规体系和标准体系不健全,有待改进

我国《食品安全法》颁布实施后,配套的法规建设步伐相对滞后,尤其是地方性食品安全监管法规、规章,存在严重不完善、不配套的问题。从中央到地方,各个级别、各个部门的法律、法规和规章整体综合协调性较差[5]。此外,我国现有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混乱,标准水平偏低滞后,部分标准执行力差等等。因此,食品安全监管法规体系和标准体系有待完善。

1.3 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无力,监管缺位

食品安全监管涉及领域广、环节多,属于全方位多角度的监管,既包括事前的监管,也包括事后的监管,是一项相当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然而,目前情况往往是食品安全事件曝光后,才会溯及食品安全监管的追责,暴露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诸多不足。食品安全领域中政府监管无力及缺位现象直接引发了食品安全领域诸多问题的发生,且一旦查出便是波及整个行业的大问题,增加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不信任感[6]。

1.4 食品安全预警机制滞后,风险评估基础弱

食品监管预警机制滞后是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重要隐患。食品监管重在防患于未然,但现阶段食品安全监管者却往往是在问题曝光后才出现。另外,食品安全信息披露也存在着不规范、不明确的问题,未能起到有效的警示和监管作用[5]。

当前,我国的食品安全评估检测基础较弱,缺少相应的信息处理平台,在处理以及综合分析监测数据与食品安全信息当中能力较为欠缺,在出现食品安全事故时,应急处理能力不足。

1.5 非行政监管主体参与受限,潜力难以发挥

食品安全监管的非行政主体主要指社会力量,包括消费者、媒体以及消费者协会等组织。特别是广大消费者,作为食品安全问题影响的最直接受害者,同样也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最终受益者,今后应成为食品安全监管的主体力量。由于长期以来,政府部门一直是食品安全监管主体力量,消费者、媒体以及消协这些社会力量都受到了或多或少的限制,无法有效参与食品安全监管,造成食品安全问题举报困难、反馈缓慢[7]。

2 信息化技术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优势

在信息化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其作用和优势逐渐凸显出来,因此有关部门应创新思维,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注入新的思想,利用信息化技术提升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效率和水平。与其他监管方式相比,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

2.1 数据信息管理优势

依靠信息化技术可以支持强大的数据管理系统,保证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有充足、可靠的数据信息。政府部门、企业、媒体、消费者都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快速查阅各种所需的信息,如政策法规、安全标准、技术指标等,实现信息共享[1]。

2.2 人力资源节约优势

造成当前食品安全监管不力的原因之一是人力资源有限。信息化技术在规范食品监管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等方面有着人力无可比拟的优势,可以实现食品安全监管常态化、周期化、高效化和规范化,并能加强食品安全问题发生前和事后监管,极大降低了监管部门的人力资源成本。

2.3 企业信用跟踪优势

通过信息化技术,可以实现对食品生产、运输、销售、消费等各个环节进行跟踪和记录,以充分保证食品质量。根据记录结果进行调查,进而完善企业信用系统,以提高企业信用管理效率[1]。

2.4 风险预警评价优势

利用信息化技术,可以高效建立和完善风险预警与评价体系。根据预警和评价结果,对食品安全发展形势做出准确预测,进而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支持[1]。

3 食品安全信息化监管策略

3.1 建立并完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系统,提高工作效能

在实施食品安全监管过程中,应建立科学合理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系统,确保监管部门能在独立行使职能的基础上加强各部门间协作,最终实现有效监管。这样既可避免各部门间职能重复,又可排除非信息化系统工作中的人为干扰,促使各部门合理履行好自身的职责,共同提升食品安全监管质量。

3.2 建立食品产品安全信息监控系统,进行实时监管

目前,物联网相关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交通、物流、工农业、医疗、卫生、等行业。利用这些信息化技术,建立食品产品安全信息监控系统,将食品生产企业、批发商、零售商和政府监管部门联系在一起,建立统一的食品产品安全标准化体系,实现从生产到最终消费环节的集成化和无缝的食品质量信息流和控制过程,建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8]。

该系统通过对食品供应链各个节点进行监控,可以实现从食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和消费等整个过程中的食品安全信息收集,及时掌握相关信息及其变化趋势,从而达到对食品安全信息全程监控和实时监管的目的。

3.3 建立面向社会的食品安全标准数据库,及时更新信息

食品安全标准数据库应不仅为监管部门提供技术帮助,让监管部门对生产企业的监管有据可查,而且还可以对社会公众开放,食品生产企业、消费者等可以查询所需标准,以获得权威有效的标准信息。此外,应对国内外食品安全相关标准以及民众意见进行整合,结合食品行业发展以及政策变化实时更新,不断完善食品安全标准数据库,确保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与世界接轨。

3.4 建立食品安全监管专家系统,提升行政智力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中行政力量一直占有主导地位,然而现有行政力量在食品安全监管当中所涉及到的专业技术力量不足,体现在食品安全监测、食品安全标准、食品安全评价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食品安全行政监管能力。因此,有关部门应对食品安全专业技术力量进行整合,建立食品安全监管专家系统。该系统不仅具备食品安全静态智能信息,还应具备动态能力,及时将食品安全方面的紧急问题通过系统发布,由监管部门召集专家研讨,以此提升行政智力。

4 结语

随着现代社会快速发展,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也变得日益复杂,需应对各类纷繁负责和突发性的食品安全问题。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合理运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可以极大地提升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因此,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利用信息化技术不断完善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食品安全信息化监管机制,提高监管效率,提升监管效果,真正使我国的食品安全得以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陶莉.信息化技术在食品安全管理中的作用探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19).

[2]喻文德.食品安全监管中政府失灵的伦理分析[J].伦理学研究,2012(6).

[3]周燕妮.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食品安全监管与服务[J].数字化用户,2013(7).

[4]宋慧宇.食品安全监管模式改革研究--以信息不对称监管失灵为视角[J].行政论坛, 2013(4).

[5]刘雪梅.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8).

[6]焦明江.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完善: 现状与反思[J].人民论坛,2013(5).

[7]亓春霞,张立涛.基于信息技术实现食品安全监管[J].食品安全导刊,2013(6).

建设工程信息监管 篇12

为深入贯彻落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信息化促进条例》, 加快推进乌鲁木齐市食品药品监管系统信息化建设工作, 全面提升食品药品监管工作水平, 切实保障公众饮食用药安全, 2011年2月, 乌鲁木齐市人民政府出台了《乌鲁木齐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规划 (2011~2015年) 》。

《规划》紧紧围绕保障公众饮食用药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这个中心任务, 以创新监管方式为核心, 坚持“以需求为导向, 以应用促发展”的信息化建设原则, 力争到2015年, 实现信息技术在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内普遍应用, 有效服务政府决策指挥和日常工作运转, 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居全疆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前列, 并建成覆盖市、区 (县) 两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政务信息网络体系, 即“一个数据中心、一个综合办公平台、四大应用平台”。“一个数据中心”即食品药品监管数据中心;“四大应用平台”即信息发布平台、行政办公平台、业务监管平台、行政执法平台, 共包含11个应用系统:行政办公 (OA) 系统、行政审批系统、药品流通监管系统、稽查办案系统、药品生产质量实时监控系统、企业诚信管理系统、餐饮服务保健食品化妆品监管系统、药品监督抽验管理系统、广告查询系统、GMP/GSP认证管理系统、网上继续教育系统。

《规划》还对阶段性工作目标进行了明确。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 全市将建立统一的数据中心和综合办公平台, 全面推广已经搭建完成的应用系统, 初步实现重点监管业务的信息化管理。2012年7月至2013年12月, 启动使用企业诚信管理、餐饮服务保健食品化妆品监管系统, 实现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电子监管系统的对接, 同时推广使用广告查询、GMP/GSP认证管理、网上继续教育系统。2014至2015年, 主要对前期建设内容进一步拓展、深化、完善, 形成统一、稳定的政务信息网络体系和信息化应用平台, 全面实现与公众联系紧密的业务管理及服务基于互联网展开的应用, 努力打造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管理服务型信息化政府部门。

上一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下一篇:心率变异性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