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工程信息化

2024-05-22

建设工程信息化(共12篇)

建设工程信息化 篇1

在我国,项目管理系统的引进、应用与发展历时二十年左右,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依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尤其是项目管理中的信息管理往往是最薄弱的环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其在建设工程领域的应用不断扩展,建设工程已离不开信息技术,信息管理的水平影响着整个项目管理系统的运行效率。

1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的信息管理

1.1 建设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的含义

信息指的是用口头的方式、书面的方式或电子的方式传输(传达、传递)的知识、新闻,或可靠的或不可靠的情报。声音、文字、数字和图像等都是信息表达的形式。

信息管理指的是信息传输合理的组织和控制。项目的信息管理是通过对各个系统、各项工作和各种数据的管理,使项目的信息能方便和有效地获取、存储、存档、处理和交流。

建设工程信息包括在建设项目立项、调研、可行性研究、评估、决策、计划、设计、施工、竣工验收到投入使用等一系列活动中产生的信息,以及其他与项目建设有关的信息,它包括:项目的组织类信息、管理类信息、经济类信息、技术类信息和法规类信息。

1.2 建设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的任务

1)负责编制信息管理手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信息管理手册的必要的修改和补充,并检查和督促其执行;

2)负责协调和组织项目管理班子中各个工作部门的信息处理工作;

3)负责信息处理工作平台的建立和运行维护;

4)与其他工作部门协同组织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录入、审核、加工、传输、发布)和形成各种反映项目进展和项目目标控制的报表和报告;

5)负责工程档案管理等。

1.3 建设工程信息的特点

1)内容构成的繁杂性。一项工程建设项目的完成往往是多部门、多专业、跨地区的综合成果。

2)信息来源的广泛性。从工程项目的提出、调研、可行性研究、评估、决策、计划、设计、施工到竣工验收等各个环节,涉及到诸如涉及设计、监理、施工、设备、物资、运营等各个单位或部门,在范围管理、时间管理、费用管理、质量管理、采购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管理、沟通管理和综合管理等方面。

3)信息形成的阶段性。大致可分为前期准备阶段、工程设计阶段、工程施工阶段、竣工验收阶段和使用维护阶段5个阶段。

4)产生时间的延续性。随着整个工程的进展而逐渐产生,并一直延续到工程竣工验收后的管理、使用和维护阶段。

5)信息类型和载体的多样性。工程建设过程中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竣工验收、运行管理等多个阶段均可能产生声、像、图、文、数据等不同类型的信息,这些信息以纸质材料、照片、胶片、磁带等形式存在。

6)信息使用的频繁性。建设工程各阶段产生的信息都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各个参与方、各个管理方面产生的信息都具有关联性。

7)信息管理的规范性。必须以现行的有关建筑工程施工资料管理的规范、标准、强制性条文为基础,结合国家及地方的有关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以及建设部门对工程技术资料的具体要求而开展。

1.4 建设工程项目信息处理的方法

由于建设工程项目大量数据处理的需要,在当今的时代应使信息处理由传统的方式向基于网络的信息处理平台方向发展,以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价值,以及信息对项目目标控制的作用。其核心的手段就是建立基于网络的信息处理平台。

1)基于网络的信息处理平台由一系列硬件和软件构成:数据处理设备(包括计算机、打印机、扫描仪、绘图仪等)、数据通讯网络(包括形成网络的有关硬件设备和相应的软件)、软件系统(包括操作系统和服务于信息处理的应用软件)等。

2)基于互联网的项目信息门户(PIP):项目信息门户即在对项目实施全过程中项目参与各方产生的信息和知识进行集中式管理的基础上,为项目的参与各方在互联网平台上提供一个获取个性化项目信息的单一入口,从而为项目的参与各方提供一个高效的信息交流和协同工作的环境。它的核心功能是在互动式的文档管理的基础上,通过互联网促进项目参与各方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促进项目参与各方的协同工作,从而达到为项目建设增值的目的。

1.5 工程管理信息化的意义

工程管理信息资源的开发和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可吸取类似项目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许多有价值的组织信息、管理信息、经济信息、技术信息和法规信息将有助于项目决策期多种可能方案的选择,有利于项目实施期的项目目标控制,也有利于项目建成后的运行。

通过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中的开发和应用能实现:

1)信息存储数字化和存储相对集中,有利于项目信息的检索和查询,有利于数据和文件版本的统一,并有利于项目的文档管理;

2)信息处理和变换的程序化,有利于提高数据处理的准确性,并可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

3)信息传输的数字化和电子化,可提高数据传输的抗干扰能力,使数据传输不受距离限制并可提高数据传输的保真度和保密性;

4)信息获取便捷、信息透明度提高、信息流扁平化,有利于项目参与方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协同工作。

工程管理信息化有利于提高建设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达到为项目建设增值的目的。

2 我国建设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的现状与分析

1)信息化硬件条件如计算机硬件、网络设备、通讯工具等等已经基本具备,但利用不完全,仅利用计算机的单机操作和点对点的信息网络传输,使用效率较低。其原因是没有建立基于网络的信息处理平台,建立基于互联网的项目信息门户。

2)建设工程项目的信息量大而杂,存在大量的错误信息,而有用信息得不到及时传递和应用。业主与承包商的数据不连续、不集中,施工、监理、项目部数据独立,存在“信息孤岛”各部门的信息传送成本较高。其成因是由于建设工程参与单位众多、工序复杂、动态性强、资料档案繁多,时间跨度大,以及没有建立项目信息门户。

3)很多的工程项目没有建立信息管理体系,信息管理由其它职能部门代管,责权不明,信息化管理与控制体系缺失这样一个状态;很多的工程项目没有建立稳定的信息数据库或建立的信息数据库编码不规范,造成信息易丢失,使用不便利。其成因分析是由于对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出于对投资或者成本的考虑,而忽略了信息管理机制的建立。

4)以纸张作为信息的载体进行存储和传输,纸张消耗量大,资源浪费严重。其原因分析是传统的信息处理模式没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及时更新。

5)具备计算机应用能力、建设工程项目信息管理能力和拥有专业工程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比较缺失,建设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得不到有效的发展。其原因分析是长期以来我国对计算机知识和管理知识的培训相互脱钩,分开进行,缺乏对复合型人才的教育培训,人才过于单一化。

3 解决建设工程项目信息管理落后的办法探讨

1)历经二十多年的实践和探索,中国工程建设逐步建立了一整套既与国际接轨,又符合中国国情的工程建设管理体系。但另一方面,应用信息化技术对工程项目进行主动和有效管理的水平仍然很低,不能保障项目建设的规范推进和项目过程中资料的有效收集与分析。工程项目的运营维护和科学化管理与国外相比均有很大的差距。要加大对信息化管理的理论研究,加强建设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的实践工作,形成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信息管理系统。

2)深化对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重要性的认识,落实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工作,使其达到为项目建设增值的目的。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要建立信息管理体系,建立专门的信息管理机构,要有专业化的人才从事其工作,工作到岗,责任到人。

3)建设工程项目要建立基于网络的信息处理平台(如图1所示),使建设工程信息存储数字化和存储相对集中,有利于项目信息的检索和查询,有利于数据和文件版本的统一,并有利于项目的文档管理;使信息处理和变换程序化,有利于提高数据处理的准确性,并可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使信息传输数字化和电子化,提高数据传输的抗干扰能力,使数据传输不受距离限制并可提高数据传输的保真度和保密性;使信息获取便捷、使信息透明度提高、使信息流扁平化,有利于项目参与方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协同工作。

4)加强人才的培养,国家要对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人才进行工程专业技术、项目管理知识、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信息化技术等综合能力的培训,使其能适应现代化的项目管理工作。

4 结束语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地深入发展,政府促进信息化建设战略不断地推进,我们广大的工程建设领域的从业人员协同社会各界人士,积极探索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必将会使信息化技术为建设工程项目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永福.建设法规[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2]丁士昭.建设工程信息化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田素兰,周剑.试谈安全管理中的决策问题[J].建筑安全,2002(11):31-32.

[4]董勇.建筑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3.

[5]刘伊生.建筑项目管理[M].北京: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

[6]全国建筑业企业项目经理培训教材编写委员会.施工项目信息管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建设工程信息化 篇2

摘要:科技的发展使得其在在各个行业得到广泛的应用,我国建设工程项目在不断发展之中,传统的手工处理手段已经不能满足建设工程项目行业的发展需求。于是,建设工程行业就开始加大了对信息技术的引进,通过采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在提高其工作效率的同时为建设工程行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为其在社会上的地位奠定基础。文章主要考虑建设工程项目的管理过程中对于信息技术的运用,从其意义着手,对其目前的管理状况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并找出信息技术在建设工程项目中使用的的时候遇到的各种情况,由问题根本出发,用科学合理的方式为信息技术在建设工程项目中应用指出明确的方向,对其最终目标进行深化。将这些情况具体表述,然后一一列出解决其问题的相应方案,为信息技术在建设工程项目中的运用和其的发展铺设道路。

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 篇3

关键词:工程管理;信息化应用

一 前言

当今世界,人类正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技术越来越普及,以一种势不可挡的速度渗透在我们身边的方方面面。信息技术所具有的先进性与传统产业的结合使得信息资源成为了重要的战略资源,处于和材料和能源同等地位。信息化的先进程度已成为了衡量一个地区或城市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实力的标志。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并将它与现代产业紧密结合起来。

二 工程管理的发展现状

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的工程建设行业由于受到了我国的体制问题、政府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错位和管理理念落后、工程建设市场条块分割严重、国家制定的法制法规的不健全性及国内国际在工程管理模式、理念上的落差,同时国内也频频出现工程责任主体不分明、政府度视场的强行干预和滥用强权问题、包括决策机制的不透明对工程项目投资的干扰等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另外,我国工程管理方面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造成了信息化建设进程不快,与国外计算机广泛使用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不可否认的是(当然我们前面也已经提到了),我国工程建设行业仍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在推进工程管理信息化的进程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阻碍,包括人员意识的提高及素质的提升,管理模式的应用与创新和工程管理信息化过程中流程的规范性。我们推行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并不单单是为了追求高技术,追时代的步伐,我们是为了在实际工程中应用信息化以追求高效率、高效益、高质量,我们应用信息化的过程不仅仅应该注重量,更应该注重使用的质量,加强彼此间业务信息的交流。工程管理侧重的是传统的管理模式, 部分的信息化手段的简单的堆积并不能优化现有的管理方法, 随着国外大型承包公司和工程公司的市场进入, 对工程管理模式将会有較大的冲击, 必须加快工程管理模式的转变, 以尽早地适应市场的需求。根据调查, 计算机技术在财务管理、工程概预算和项目管理等几项单一的应用外, 尚没有形成集成化的管理与应用。

社会的不断发展,主流意识的不断变动,工程管理建设行业在管理体系的完善,和工作流程的提升方面的要求,使得信息化管理在实际中显得越发重要和迫切。计算机信息化处理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如政府的监督、施工单位的管理、监理的过程管理都需要利用计算机来获得最快捷的信息。企业间的在线合作、业务交流、数据整理、远程控制管理工程的质量、设备、材料等等。工程管理信息化所带来的是以无数数据为中心来提高工程过程的运作效率,实现管理创新,最终实现全面提高企业工程的综合管理水平。

当前, 社会和行业发展的现实就是利用了计算机信息化处理的行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台阶,再不抓紧实施工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就将面临被时代,被主流市场所抛弃的威胁。

三 信息化的建设进程

当今世界的多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下,我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我们有更多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的数以万计的企业如果要跟上国际的飞速发展的步伐,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直面国内外的各种变化和挑战,就必须做到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能力,与国际发展接轨,恰到好处的适应市场的需求,才能赢得企业新的生存和发展。根据实际情况出发从企业的应用和市场的需求入手,我国需要吸收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生产管理理念,学习先进的管理经营模式。以降低成本、开拓市场、提高效率为中心,以服务客户为宗旨,建设工程管理过程中的信息化。支撑现代社会发展的三大重要资源是信息、物质、能源。抓住这三点才能在愈发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挣得一席之地。

信息化的定义就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信息化生产是一个庞大的、自上而下的、有组织的信息网络体系。它是以现代通信、网络、数据库技术为基础,对所研究对象各要素汇总至数据库,供特定人群生活。工作、学习。辅助决策等和人类息息相关的各种行为相结合的一种技术,使用该技术后,可以极大地提高各种行为的效率,为推动人类进步提供极大的技术支持。

信息化的建设具有的特点如下:

(1) 适用范围广。涵盖了企业管理和业务建设的各个方面;

(2) 企业规模化生产经营的内在需求。传统产业的步伐已经无法适应信息时代的超快步伐,信息化建设成为了企业生产经营的迫切需要。

(3) 人力资源决定了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成败。新技术的应用和实施其中心依旧是人,人才才是推动科技进步的主体力量。哪些信息化技术推动比较快的国家,究其原因是这些国家地区受教育程度较高。人力资源在教育、科技、金融几个领域配置的好才会加快信息化的推进。

(4) 信息化要与传统产业结合。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新的技术也需要同传统产业相互结合才能焕发出新的活力,获得长足的发展。

(5) 隐性的冲击力。新的技术的产生必将会对现存的社会结构、组织格局和管理方式产生影响,这种巨大的震动使得信息化建设任重而道远。

信息化的重点是实现企业内部业务管理的信息化, 以实现减轻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业务规范性。这样才有可能实现工程管理的创新。

四 工程管理与信息化的结合

工程管理的信息化系统过程包括工程信息的采集、处理、存储、管理、检索和传输。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 实事求是的建立起罗结构,然后根据这个建立起完整的数据库系统,建立系统的模型,数据储存在数据库中,用时通过建立组件和分布式模型, 实现不同物理位置和网络下的运行。其过程为可行性分析、功能模型精化、设计精化、然后经过反复调试以达到信息化实现,这一过程中的这部分需要经过不断地求证、摸索,结合实际。

nlc202309041646

其中, 可行性分析是建立的基础, 只有确定了工程中系统建立时必须的,同时也是可行的,包括其中工期、代价和实现方式是符合客观实际的,是可以被建立起来的。从用户的需求对对系统的功能反复进行确定和细化的过程; 可行性分析是一切的基础,只有确定这个工程是可以、有可能实施的,才可以进行下面的一系列的步骤。同样的可行性分析需要考虑全面,不断论证、反复摸索的。在工程管理中, 业主、监理、承包商构成了工程项目管理的三大主体, 进度控制、成本控制和质量控制作为工程管理的重要目標, 大多是些专用的软件完成的。

建立 工程管理信息化系统是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 其中汇集了网络技术、通讯技术、数据库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 以各类工程业务数据为中心,达到对各单位企业业务信息的自动化处理,提高效率,节约时间,协助工程管理者在第一时间做出准确的判断。也全面提高了综合管理水平。

五 应用实例——香港迪士尼基建项目的信息化实践应用

香港迪士尼乐园是一项大型工程,具有规模大,工期紧,参与单位和人员多的特点,这就造成了要处理的信息繁杂的后果,基于这种情况,若想如期按质完成工程,在工程管理上实现高质量就要求建立起信息管理平台,收录整个过程中的相关数据,其管理中信息化具体体现在:

(1) 首先建立数据电子化的工作平台,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一整个可以流转,交流的数据交流系统。

(2)在项目中代入电子化的环境,一方面可以大大提高工作的速度,效率。可以第一时间收到最新的数据信息。工作人员可以将更少的精力放在其他的地方,而不是经过人员一级级的传递和督办才可以最终完成。

(3) 建立拥有一套可以实时监控的工作流程环境, 可以随时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不合理的环节,为流程的重组提供有效的事实依据。因为在系统建立的过程中,工作业务流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好,每个参与人员在运作过程都必须遵守相应的规则、规范,系统可以随时反映每个工作流程的状况;而在手工环境中的事务工作流程没有有效的监督跟踪手段,很难回避其中出现的扯皮现象。

(4) 实际工程管理中,业务信息可以在计算机中存档备份,从而可以避免由于人为因素而导致的文件等材料的丢失。

(5) 对比较零散的文件可以用计算机系统很快的将信息归纳整理好并发送到相关人员手中。网络平台规划:设立数据库服务器、文件服务器、应用系统服务、工程管理系统:综合信息管理平台、进度管理、工程文件与资料管理、施工现场管理、成本管理质量安全管理、集中招标采购、人力资源管理、商业智能

系统应用:以电子商务的方式对物资进行集中采购、监理项目的工程文件与资料管理中心、成本管理系统、施工管理子系统、人力资源子系统

香港迪士尼的管理体系是信息化在实际工程中的一个巨大的成功。同时也说明了信息化的重要和先进性。是信息化和工程管理结合起来的成功案例。信息化管理大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避免了传统管理方式在常规事项中的弊病。为以后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提供了很好的范本。

建设工程交易中心信息化建设探讨 篇4

信息化是建筑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这一论点,在发达国家建筑行业早已成了共识。1997年,在英国牛津大学的“国际建筑论坛”上,与会的30多位国际知名专家一致认为,建筑业在过去5年的变革大于前50年,是信息革命给建筑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建设工程交易是建设工程寿命周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对建设工程的顺利实施、提高工程投资效益具有重大影响。今后数年内,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每年将达到10万亿左右,其中60%以上将通过建筑业来实现,因此,建设工程交易量巨大。鉴于建设工程交易在工程项目实施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各地方建设工程交易中心所具有的既是交易集中实施的地方,也是有关部门实施监管场所的双重功能,建设工程中心的信息化建设是我国目前建设领域信息化建设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在整个建设领域的信息化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各地建设管理部门和相关企事业单位在建设工程交易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目前我国建设工程交易中心的信息化建设还有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特别是建设工程交易信息系统设计与集成和数据共享的问题。

1 建设工程交易流程分析

传统的工程交易操作流程:项目立项→申请招标→招标公告→资格审查→投标→开标→评标→定标→发布中标公告→签订合同→合同备案。目前使用的招投标管理信息系统往往都是基于传统的招投标基本流程而开发的,多数只是实现了招投标流程中部分工作的计算机管理,造成整个建设工程交易流程数据流不畅,信息不完整且难于共享,不能满足政府了解建筑业、职能部门监管建设工程交易和建筑市场参与方相互沟通的需求。所以我们对工程交易流程进行了流程再造和优化分析,重新建立比较详细和全面的交易流程,为交易中心信息系统的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我们在原有建设工程招投标管理的基础上,增加合同履行期间的施工管理、竣工管理、保修期管理以及项目后评价管理功能。

2 交易中心信息系统设计与集成

一个完整的招投标系统在完成正常的交易过程的信息化外,还应该至少能为政府、监管部门、交易方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服务,这是交易中心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也是信息化建设更好发挥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方面。首先,对于政府而言,这个系统应该可以为房管部门制定房地产政策、调控房地产市场提供基础数据;能为发改部门调控投资方向、控制投资规模提供基础数据;为建设部门规范和推进不同的建设方式和融资模式提供基础数据;为监管部门改进招标、评标办法提供基础数据以及其他的市场监控、国有投资项目的监控、具体的项目、标段的监控等信息。其次,对于招标方而言,应该可以通过这个系统了解到投标人的企业素质、资产质量、投标人竞争力以及承包人履约情况、工程一次交验合格率、不良行为记录等新信用记录;对于投标人而言,应该可以通过这个系统了解一些竞争对手及典型企业的竞争力,了解到招标人的信誉度,包括招标人的资金到位情况,工程款支付情况等。

目前我国的工程建设中心多数使用传统信息开发技术开发的基于Client/Server模式的集成化系统,也有基于Web技术的网上招投标系统。这些系统的共性问题是功能不完整,只是实现部分招投标过程中流程的计算机管理,基本上不能为参与各方提供前文所述的信息服务功能,而且很多系统中的子系统往往只能封闭运行,不能实现与其他子系统的信息共享。

能够解决上述难题的举措就是使用信息门户技术建立建设工程交易中心信息门户。企业信息门户(Enterprise Information Portal,EIP)是企业管理内部和外部信息资源的应用程序,能为用户提供进行商业决策所需的个性化信息的唯一途径。EIP是一个集成了企业的所有应用和数据信息的管理平台,并以个性化的用户界面提供给用户,使企业可以快速地建立企业对企业和企业对内部雇员的信息管理。企业信息门户正向企业应用门户方向发展,企业应用门户是面向应用的企业门户,实际上是对企业业务流程的集成,它以商业流程和企业应用为核心,把商业流程中功能不同的应用模块通过门户技术集成在一起。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可以把企业应用门户看成是企业多个管理信息系统的集成界面,企业员工和合作伙伴可以通过企业应用门户访问相应的应用系统,实现移动办公、进行网上交易等。

目前,企业信息门户技术已经比较成熟,我们可以应用这一技术建立“工程交易中心信息门户”来集成建设工程交易中的全过程业务流程,从而实现交易中心全过程的信息化。通过这个门户将招标投标过程中的各个主体,如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招投标机构、评标专家、政府监督机构等连接起来,成为政府、招标、投标单位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的平台。发标、投标、开标、评标以及标后管理均采用电子手段,企业、机构和相关个人在网上发布传递招投标信息、数据、文件和中标结果以及反馈信息。行业快讯、政策法规、项目信息、企业信息、执法信息、办事流程、社会承诺等信息也通过这一平台进行发布,为各参与方和管理门户以及大众用户提供一站式全面的信息服务。

3 建设工程交易中心信息门户建设

企业信息门户是一种企业统一网络的解决方案,建立企业信息门户首先要解决系统体系结构和系统架构问题,真正随需应变的企业信息门户解决方案不仅应提供信息集成、Web内容管理或应用访问等基本功能,而且还必须提供集成的企业信息门户架构。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SOA: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就是企业信息门户架构的一种发展趋势。工程交易中心信息门户的结构体系采用主流的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工程交易中心信息门户系统采用4层体系结构,使得信息门户具有良好的可持续扩展性,用户可以根据需求方便地对每个层次进行扩展或修改而不会影响到其他层次。整个系统由用户层、接入层、门户层、数据层组成。

用户层涵盖了各个方面的使用者,即交易双方、评标专家、交易中心员工、政府相关部门管理者以及大众用户。这些用户通过浏览器、手机、PDA等渠道终端访问系统,获取他所需要的信息和进行相关操作。

接入层提供包括Web Server、电子邮件服务器、即时通信服务器、呼叫中心、短消息网关等服务,接入层建立、整合并管理Web、电子邮件、PDA、电话接入等多种服务渠道。本层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Web服务器。

门户服务层又可分为展示层和业务逻辑层,展示层负责输入/输出和展现客户所要看的数据信息,采用门户方式将客户所想看的数据信息整合在一个集成的界面上,并将其发布到Web服务器的相应位置。展示层在技术上提供各种用户访问的渠道和方式,诸如Intranet,GPRS,SMS,PSTN,Internet等接入方式,通过标准的html,xml,wml等通信协议来提供个性化的接口,并提供相应的格式信息展现功能。

业务逻辑层是专门用来处理应用逻辑及访问和查询后台的业务应用与数据的。它提供了单点登录、统一资源管理、认证管理、权限管理、内容管理、工作流管理、搜索引擎等基础服务和应用portlets。应用portlets包括了招投标过程中的基本服务如招标、投标、评标、标后管理等等。应用portlets整合后台资源,通过单一的访问方式和个性化定制等途径,向用户层提供了统一的、集成的、个性化的信息。

数据层:该层上分布有各种异构数据库实现数据访问的物理操作,为系统运行提供所需的数据服务,如招投标工程中涉及到的各种数据库、用户信息库等,这些数据库有结构化的,也有非结构化的。资源层还包括企业已有应用系统如评标专家语音通知系统、指纹验证系统、电子辅助评标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监控系统等。

基于LDAP(Lightweight Directory Access Protocol)统一资源管理,SSO(Single Sign-On)服务和基于角色的授权管理实现安全认证、授权管理和整个系统的信息和资源管理。这些技术和服务是企业门户领域的重要概念,也是信息门户系统中最重要的核心服务和功能。

4 结语

建设工程交易信息门户的建设既能极大地方便交易参与各方,降低建设工程交易费用,降低甚至杜绝因暗箱操作和人为因素而产生的腐败;又能为相关监管部门提供最有效的监管手段和信息来源;还能为交易中心提高对外信息服务功能,提升其核心竞争力。本文介绍的工程交易中心信息系统建设思想在南京市建设工程招投标中心的信息系统升级改造过程中得到了应用。新研制的工程交易管理信息系统能满足招投标的管理创新和规范化运作要求,建立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信息化管理平台,提高交易中心招投标管理工作的现代化水平,使之成为建设领域公共信息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车黎刚.IT技术在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建筑管理现代化,2002(2):27-28.

[2]赖明,尚春明,仝贵婵.中国建筑业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J].建筑经济,2003(10):7-10.

[3]张生国,林莉.一个集团企业信息门户系统的设计及实现[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6(26):84-85.

打造农业信息化建设样板工程 篇5

——吉林移动“数字鸿沟跨越行动”

一、项目背景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口号。吉林省作为全国农业大省,开展农村信息化建设任重道远。

吉林移动作为吉林省的最大电信商,近年来,在当地政府领导下,以“提升农村信息化程度为抓手,提高农民文明素质为着眼点,改善农村通信基础设施为突破口”,通过科学手段、建立客户价值模型,开展农村信息化建设,深入贯彻了集团公司信息通信服务“授人以渔”的思想。

二、实施内容

吉林移动以“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助力农村经济发展”为核心战略,通过“村村通电话工程、农业信息化应用、农业信息化服务” 三种途径深入开展“利农、惠农、便农”服务“三农”活动,真诚践行“以天下之至诚而尽己之性、尽人之性、尽物之性”的企业责任观。

1.村村通网络建设

为推进农村信息化进程、保障信息传递,为建设农民科学致富桥梁打下坚实基础,吉林移动秉承“创无限通信世界,做信息社会栋梁”的企业使命,投入巨资,全面建设农村网络。目前,全省新增900M基站211个,新增载频625个,新建光缆1536.5公里,新增PTN 211端,覆盖300个自然村。

2.农业信息化应用

为全面开展农业信息化,吉林移动于2010年5月召开了“农业信息化启动仪式”,王守臣副省长等相关领导出席了仪式现场,并亲自为启动仪式发布了启动指令。

吉林移动在农业信息化进程中,提倡“科学推进信息化”,通过构建客户信息化价值细分模型,为农民量身定制信息化产品,深入信息化应用。客户价值信

息化细分模型具体步骤如下:

◆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开展农村市场调研,找出提升吉林省农村地区客户信息化价值的关键因素;

◆对关键因素进行聚类分析,建立群体聚类模型,该模型将“刚刚接触农村信息化”的用户定义为初级用户,将“对信息化产品产生兴趣,且具有购买意向的用户”的用户定义为中级用户,将“使用过农信通产品,且需要使用更专业的农业分类信息”的用户定义为高级用户;

◆根据客户价值细分,量身定制不同信息化产品“12582农信通、吉林农业手机报、农业资讯分类信息,建立产品线延伸策略。

(1)初级用户信息化应用推广

• 针对该部分群体还不完全适应“农信通”和“手机报”的实际情况,吉林移动借助传统媒体建立了“信息化使用”习惯。在全省所有行政村建立了8715个“农信通信息服务站”;编辑了226期传统媒体“12582零公里信息报”,向农村邮寄发行165,585份 ;制作了200个“农信通信息公告栏”,覆盖了全省示范乡镇;制作“12582农信通电视专题片”62期,在全省41个县电视台播放,普及涉农信息,累计播放时长1271小时;构建短信互动平台和语音平台,平均每天上行咨询短信流量约2790条,语音平台每天平均处理电话询问1620个。

(2)中级用户信息化应用推广

对于“中级用户”,实行“农信通”全面升级“吉林农业手机报”,为用户提供更加丰富的信息容量;建立专家热线服务平台,通过短信和电话方式为农民解决农业生产问题;组织专家下乡50余次,涉及60余个乡镇,约20万农民积极参与;举办“送党的声音下乡、送文化下乡、送信息下乡”红动新农村大型活动102场,借助农民喜闻乐见的文艺表演向农民传递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让专家面对面为农民答疑,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有效地推广了农村信息化建设。

(3)高级用户信息化应用推广

对于“高级用户”,吉林移动公司免费提供“生猪、牛、肉鸡、玉米水稻大豆、花生绿豆葵花等杂粮杂豆、黄瓜西红柿”等6类农业信息专业化服务;

为了激励农民“深入使用专业性农业信息”,吉林移动秉承“服务农民、回馈社会”的思想,向定制“吉林农业手机报和农业咨询分类信息”的农村用户赠送“一定数量的摩托车、高性能电动车、200元电话费以及免费使用吉林农业手机报一年”,通过有效的外界刺激,强化农民对信息化产品应用深度。

3.农业信息化服务

吉林移动在农业信息化服务中,始终坚持“服务走近千乡万村、移动关爱就在身边”的指导精神,在常规信息服务中,通过“传递信息实体渠道网络渠道并行”、“合理定价、倾斜定价机制”、“12582信息平台专家服务”等针对性措施,向农民提供方便、快捷、实惠的信息化产品。在绿色通道服务中,制订了预警提示、灾害支援等举措。

洪水无情,人有情,在吉林省2010年巨大洪水面前,吉林移动人特别成立抗洪专家组,在汛期及时下发“灾情防疫信息”和“自救指导”,用户信息到达数达到22,495,768;同时,12582平台还开通了“汛期求助热线”、“汛期寻亲热线”,通过短信、电话等方式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汛期过后,吉林移动为了帮助农民尽可能的挽回损失,特别组织了“农业专家组亲赴灾区”指导灾后生产,受到农民朋友的广泛好评。

三、实施效果

吉林移动在“承担农村信息化建设社会责任”上的一系列举措,受到利益相关方的广泛认可。

1.政府

吉林移动开展的信息化建设不仅贯彻了十七大精神,还为吉林省农村信息化示范工程奉献了企业的绵薄之力,“12582平台”的搭建得到省、市、农业部、科技部、甘肃湖北贵州等省领导累计22批次参观指导。

2.客户

受到吉林省农民群众的极大肯定,很多用户发来祝福短信,并且送来锦旗,感谢吉林移动提供12582农业信息平台。

3.公众

作为公众意见领袖的媒体,曾多次对吉林移动信息化建设工作进行好评报道,如:中国移动情系灾区彰显本色、吉林移动五大工程主推农村信息化等。

4.价值链伙伴

携手“吉林省农委”共同深化农村信息化建设,为信息化建设提供技术资源基础、经济基础保障、提供了产品创新业务模式。

吉林移动在承担农业信息化建设这一重大社会责任的同时,农信通业务收益、用户数也实现了较大的同比增长,真正实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助力农村经济发展,吉林移动将继续秉承“正德厚生,臻于至善”的企业核心价值观,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为吉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中国移动吉林公司

土木工程信息化建设研究 篇6

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信息化的模式已经成为了土木工程發展的必然趋势,信息化的建设能够有效的提高土木行业的整体水平,并且对于土木工程未来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土木工程的信息化建设也成了人们重点关注的内容。文章通过对土木工程信息化的意义,特点,当前土木工程信息化建设目标相关内容的研究,来详细说明实现土木工程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关键词:土木工程;信息化建设;模式分析

当今全球经济发展都进入到了信息化发展模式,尤其是在一些发达国家,对信息化建设的力度和速度都有所提升,作为发展中国家要想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就必须要积极开展信息化建设,在我国建筑工程行业中也是一样,想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就需要其积极开展土木工程的信息化建设。

一、土木工程信息化的意义

我国加强对土木工程信息化的建设,是国家发展的一个发展战略。信息化的建设可以增加信息的快速交流,增加各个部门的配合,减少在工程施工中的问题和缺陷,保证国家的基础建设顺利的实施。对于国家发展战略来说,信息化建设,不仅是为了我国的进一步的快速发展,也是为了我国技术的快速的革新。建设土木工程信息化就需要有相应的技术,而我国可以对土木工程信息化建设,就证明我国的信息化建设技术已经成型,这是发展我国科技战略的一个方向。对政府来说,土木工程信息化的建设可以使得各个城市化建设有了更好的发展方向。因为土木工程信息化的建设,使得政府对土木工程的相关信息能够有细致的了解,多方面的信息参考,做出对国家百姓更有利的土木工程的决定。对土木工程建设企业来说,建设土木工程信息化,可以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和默契的配合,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而对于个人来说,给土木的专业人员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增加了交流经验的机会,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二、土木工程信息化的特点

主要有三方面:首先,土木工程信息化只是经济性相对较为鲜明。土木工程

行业对于知识技术的要求相对较高,并且行业技术中最为先进的信息技术也是促进土木工程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建设信息网络的过程中,计算机技术也是土木工程信息化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土木工程行业必不可少的重要基础。其次,土木工程信息化建设需要在信息化的条件下来为土木工程的建设提供及时性的技术服务,与以往的信息分享相比,网络信息更具良好的及时性和互动性,并且不在受到条件的限制。最后,土木工程信息化表现的更加智能化。这也是现代社会中信息技术的主要特点,结合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土木工程信息建设更好的实现了土木工程信息建设的智能化,从而使信息功能得以更好的发挥,对于土木工程行业的长远发展也有着深远的意义。土木工程信息化建设也将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当前土木工程信息化建设目标

土木工程信息化建设的中心目标就是实现信息共享,推动建筑工程行业的整体发展。土木工程信息化建设目标可以分为以下几项。首先,积极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改变原有的信息共享模式,从而实现对土木工程信息的共享,推动行业产业结构的升级,最终目的建设出新型的信息化产业结构。其次,积极应用远程软件,开展网络办公,实施信息公开,为我国政府的相关监管工作建立一个公开透明的体系,进而推动我国政府管理部门监督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的提高,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一个健康的建筑工程行业市场,为建筑工程行业的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发展环境。最后,利用信息化中的先进技术信息提高自身的建筑水平,进而提升综合竞争力,为我国企业走向国际提供新的平台支持,让建筑工程行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中流砥柱,同时,在建筑工程企业自身发展的同时,还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起到一个良好的带动作用。

四、土木工程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1、建立土木工程管理的信息系统

建立土木工程信息化管理,就是为了更好的完成土木工程的建设。目前我国各行业都开始进行了信息化的建设,而且都取得了不小的成效。信息化是为了各个行业能够资源共享,互相学习,互相改进,不在是闭门造车。信息化可以给各个行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减少因为由于信息不畅通,导致的设计不精准,施工失误出现的问题,或者由于国家政策问题,使得施工的相关的材料不能及时运到现场,耽误施工进度。因此建立信息化系统是十分必要的手段。建立信息化系统能够更好的调动各方面的能动性,对于土木工程建设来说,信息化系统建设不仅是对信息的管理,也是对人才的变相雇佣,因为信息的交流,同样也体现了各自企业的相关实力,因此会有机会吸引更多的人才入驻。

2、建立土木工程基于互联网的方案优选、施工招投标、材料设备采购、人才招聘的企业商务贸易信息系统

土木工程信息化的建设主要应用于互联网建设,因此对于互联网的相关维护是十分重要的。借助于互联网的功能对土木工程信息化建设,给每个相关部门提供了同样的机会。在互联网上,能够使得招标活动变的十分的透明和公开,每个参加招标的人员或企业都有同样的机会进行招标,获得该工程的建设权。而且在信息化建设以后,可以通过互联网的操作,进行土木建设方案的选择,择优而选,这一土木工程信息建设使得工程的方案有了更多的更有的选择。而通过信息化的建设,可以对建筑材料工程进行一定的选择,选择材料成本低并且能够得到保证的工厂,这样可以降低工程成本,增加效益。对于企业本身也起到了宣传的作用,甚至能够因为自身企业的良好的发展,技术的革新,招聘到相关的高技术人才。因此对土木工程进行信息化建设系统是提高企业的软实力和硬实力的相关措施,也是对企业的资金的开源节流,对人才的招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3、构建企业管理、行业管理及工程管理的信息系统

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是人们日常工作及生活均无法脱离的,只有与相关技术理念结合起来,才能够将相关作用的发挥不断的加以完善,改进前进力度,实现有序规范的模式,加强土木工程信息化建设内容的有机整合,并且将信息系统管理实现对土木工程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应当加强管理及查询的整合力度,重视土木工程项目的验收及检查,将检查和审核的结果纳入到信息化管理系统中,并且采取信息化的管控手段。信息技术往往会涉及到广泛的内容,而要想将土木工程信息化建设的内容予以整合,那么就需要将各方面的管理加强,妥善的进行分析,实现决策的优化,以便于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在编制项目计划方面,合同签订及工程招标的各个阶段均需要考核承包商的编制,并且将详细周全的细则加以实施,全面剖析土木工程的施工工序及施工内容;在项目跟踪过程上,需要将目标的针对性进一步完善,加强施工合理性,整合内外因素,改善施工力度及内部需求;在项目的优化、控制及分析上,软件项目的管理者应当按照跟踪所提供的信息,应用网络技术对既定目标进分析,对纠偏对策进行研究,采取有针对性的纠偏措施。

综上所述,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实现和国际接轨,建设工程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要不断地总结经验,同时,建工软件集合企业管理与项目管理于一体,并涉及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使得日常管理能够有序地进行,大幅度地提高管理水平和综合效益,促使土木工程企业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参考文献:

[1]杨敏,任红林.土木工程信息化战略及其实施构架[J].同济大学学报,2004,(3):302-306.

[2]陈勇刚.浅析土木工程的信息化战略及实施构架[J].经营管理者,2009,(17):314.

刍议建设工程项目的信息化管理 篇7

一、信息化管理在建设工程项目中的运用

㈠信息化管理在决策期的运用包括对工程建设环境的调查研究;对工程建设项目目标的分析论证, 包括项目投资、建设进程、工程质量目标的分析, 并且进一步明确建设项目的定义;对工程项目的结构的分析探究;对项目工程决策的组织与管理, 对经济技术的研究论证与分析策划;对工程项目管理、决策、规划的风险分析。

㈡信息化管理在实施期的运用工程项目实施期指的是设计准备、设计、施工、施工前期准备、施工后的保修期阶段。工程项目实施期阶段总会有更多的单位参与其中, 工程进展过程也随之产生了更多的信息沟通与交流, 需要不同的单位共同参与到管理之中, 不同的单位、繁杂的信息会使工程建设更为复杂, 而信息化技术的运用可以很好地完成建设工程的优化管理与效益的增值。

㈢信息化管理在运营期的运用工程项目运营期管理也可成为设施管理, 比物业管理涉及的工作内容要多。运营期的项目管理应充分利用实施阶段积累下的信息, 运营期管理的相关单位应与实施阶段的参与单位进行协同合作及信息交流。因此, 项目信息化管理同样为运营期提供着全面的设施管理服务。

二、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的主要内容

㈠健全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与施工技术, 完善信息管理系统

1. 进行高层建筑施工, 对建筑物的垂直度偏差进行监测时, 项目管理者可利用计算机技术中的激光定位技术, 将具体的观察结果直观、精准地反映在屏幕上, 并且可以完成连续观测的工程动态管理, 对垂直度偏差的变化趋势进行准确预测。

2. 在进行大体积混凝土工程时, 常用计算机和传感器自动测温新技术对其实行施工质量控制, 动态跟踪监控其浇筑及养护的温度和其在此过程中收缩产生的内部应力变化, 分析其各个层面和深度温差, 利用各项信息迅速、准确的反馈对混凝土施工及时控制, 并采取各项防护措施预防大面积的开裂, 实现质量控制。

3. 控制提升的大型脚手架和整体模具的爬升。对建筑物的拆除、爆破进行科学化的观察与信息采集。对幕墙的制作给予信息技术的支持, 对工程安装进行严格周密的质量控制。

㈡健全工程项目的国家管理标准和工程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众所周知, 工程项目施工涉及范围较广, 门类较多, 其中包含建筑工程、设施安装工程、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房地产规划设计等, 共同组建了一个繁杂庞大的信息集合。要想使庞大的工程项目有序地运行, 必须对其中的各个环节和工程项目进行统筹安排规划, 以现代信息化技术保障各个行业在整体的项目运行过程中得以健康、高效地发展, 在建设工程中构建起高效、科学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例如, 著名的三峡工程属于世界级的巨型项目工程, 所包含技术极为复杂, 专业门类繁多, 信息管理所需工程量巨大, 因此, 必须运用现代化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即PMIS系统, 该系统可以对信息进行有效的整理、收集、统计和分析, 促进项目工程目标的顺利达成, 其中涵盖拓宽工程项目融资渠道和优化项目的设计策划。结合计算机技术的项目设计, 运筹学对项目施工的控制, 为项目施工、运行、策划、融资及后期维修服务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化周期服务保障, 对项目目标的顺利达成有着极大的促动作用。

㈢健全依托于互联网处理平台的设计规划优选、工程招投标、设备采购的管理信息系统依托于互联网技术, 借助互联网强大的信息交流技术, 如电子邮件, 加强项目工程中的施工方、承包商等各参与方的沟通交流, 有效避免了招投标的不公开状态, 增强招投标工作的公开性及透明度, 规范市场竞争行为, 提高工程施工效率, 降低工程成本, 促进招投标竞争的高层次运行。

对于工程材料设备的额采购, 利用电子商务可以极大地拓宽采购渠道, 为供需双方提供全方位的市场需求状况、生产供货方式、产品质量价格等采购信息, 不仅能有效降低采购成本, 节约工程成本, 使承包商获取更大的工程效益, 而且便捷的网上交易, 极大地提高了供需双方的工作效率, 维系着供需双方的经营合作关系, 控制市场中的不正当行为, 促进工程项目的健康有序运行。

三、结语

建设工程造价审计的信息化建设 篇8

信息化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 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 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更加深刻, 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 已被广泛应用和高度渗透的信息技术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在建设工程领域, 回顾这些年造价审计工作的发展历程, 我们可以发现其信息化的建设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发展壮大的艰苦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工程造价人员认识到, 只有走造价审计信息化之路, 才能更好地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 更好地发挥审计免疫系统的功能, 其必将成为建设工程审计创新发展的新领域和新亮点。

1 建设项目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发展现状及分析

经过近几年的不懈努力, 我国建设工程造价审计信息化应用系统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审计组织、审计手段和审计管理在变革中得到了不断的提高。但不可否认的是, 在造价审计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 尤其是建设项目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发展中, 还存在许多困难, 这进一步制约了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1.1 传统工程造价审计观念和方法的影响

尽管建设工程造价审计的信息化已经推行了很长一段时间, 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一, 信息化工作对于很多造价审计单位来说仍然是一项新生事物, 大家对它的认知还很有限。在过去的一二十年, 很多造价审计人员一直采用传统的手工方式开展工作, 惯性思维让人们对于新兴的信息化方式有所疑虑, 认为信息技术是高科技, 难学、难懂、难掌握, 再加上对审计信息化缺乏清晰的概念、明确的方向和清晰的目标, 所以很多人员不敢轻易组织和实施审计信息化项目, 这种畏难情绪和恐惧心理直接影响了审计信息化的推进。

1.2 建设项目审计的信息化准则和标准建设滞后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建设工程领域的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 工程造价的审计对象、审计目标、审计方法等各方面都随之发生着变化, 现行的准则和标准往往适应不了快速的发展, 造价审计工作需要新的标准和准则进行指引。计算机工程造价审计准则和标准制度建设的不完善, 给造价审计工作带来了新的审计风险, 这些风险主要包括:

1) 工程造价审计软件的技术不成熟带来的风险。目前市场上工程领域造价审计类的软件数量不多, 开发技术不成熟, 造成部分人员直接使用工程类软件进行替代, 这些软件种类繁多, 其中部分软件并没有经过科学全面的测试, 本身就可能具有设计缺陷, 使国家机密和商业机密存在被泄露的风险。

2) 造价审计程序规范性的风险。采用计算机进行造价审计的方法、程序与传统纸质造价审计存在一定的不同, 比如工程数据可以随时修改和更新, 如此简单高效的操作的确带来了工作效率的提高, 但是重心的偏移又往往使得工作底稿的完整性和过程痕迹的保留难以得到重视, 使得造价审计程序的规范性缺乏相应的保障。

3) 审计数据可靠性的风险。造价审计软件本身的计算模式和工作人员对软件的操作决定了计算机辅助造价审计结果的稳定性。由于目前部分工作人员已经开始依赖于软件的直接计算, 如果软件设计计算公式存在误差, 或者被审计单位的电子数据缺乏可靠性, 则势必对审计结果带来系统风险。

1.3 计算机造价审计软件功能单一, 应用不成熟

目前相对成熟并取得较好效果的审计软件, 主要还是涉及到金融审计领域。建设工程造价审计方面, 由于本身起步相对较晚以及审计业务的特殊性, 审计软件开发的市场化程度很低, 自行开发的审计应用软件还比较少, 功能也不够完善。已经开发的一些审计软件产品要么仅仅将审计功能象征性地作为整个软件的一个模块, 要么操作界面繁杂、不容易上手, 给审计人员的学习和使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 加强信息化审计在建设项目内部审计中的应用

建设工程造价审计是审计机构对建设工程实施过程的真实、合法、效益性所进行的独立监督和评价活动, 其发展的路径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模式, 而需要将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与工作的现实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坚持先进实用、安全高效, 强化应用、创新发展的思路。

2.1 拓宽思路, 探寻方向

要更好地发挥建设工程造价审计的作用, 需要不断拓宽工作思路, 实现转型发展,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方式, 丰富工作手段和方法, 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建设工程造价审计应围绕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进行信息化建设, 以工程项目管理软件为基础、平台, 开发适合工程项目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造价审计的计算机软件, 实现与工程项目管理软件网络对接、资源共享, 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2.2 创新制度, 构建工程造价审计信息化新模式

单纯思想上重视, 不能保证工程造价审计信息化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要在制度上落实, 审计机构都应将信息化建设纳入“一把手工程”, 制定信息化发展规划, 建章立制, 将信息化工作纳入日常工作考评之中。

可以考虑从建设项目前期开始, 实行网络信息审核程序, 在送审建设项目前, 建设项目主管部门须自行审核送审项目资料的完整性及数据的真实性, 之后进行网上申报 (送审包含建设项目预算、合同、变更签证、拨款、结算内容) , 申报时须填建设项目相关信息及组成材料是否完整及主管部门的审核意见, 申报通过后, 再送交纸质材料给审计机构, 之后的记录由其建设项目主审人负责录入进度及结果。这样的造价审计信息化流程, 使建设项目从事前、事中直至事后形成“一体化”信息化管理系统, 在查阅建设项目相关审计事项时, 通过信息搜索即可查到完整的建设项目信息, 从而构建了新的审计模式。

2.3 加强造价审计方法多元化, 以信息技术推动审计效益

建设工程造价信息化审计方法主要体现在造价审计软件的有效应用, 通过将原始建设项目文件与相应审计文件比对、分析、标注出不同之处, 让审计人员很容易就看出送审与审计之间的差异, 生成多种造价审计报表, 从而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以广龙软件为例:第一步, 由审计人员导入原始建设工程造价文件, 此时审核软件出现两个对比界面, 一个界面是送审数据, 一个界面是审计数据。第二步, 进行审计数据的计算和对比。此时, 当审计数据与送审数据有差别时, 界面将会用紫色标注, 建设工程项目缺项时, 用绿色标注, 当工程量或价格小于送审数据时用蓝色标注, 当工程量或价格大于送审数据时用红色标注, 并在界面最底下会出现送审数据与审计数据的差异分析表, 这样非常清晰的显示出送审数据与审计数据的差别, 帮助审计人员清晰、明了的看出建设项目中哪几项是需要重点核实、计算的。最后, 软件将实时对照送审数据和审计数据的差异, 生成多种审计报表, 从而提高审计效率与质量。具体流程见图1, 详细内容可通过图1~3看出建设工程造价信息化审计的优势。

3 未来建设项目内部审计发展的方向

依托计算机的建设工程造价信息化审计可极大地提升审计人员的工作效率, 促进审计工作转型, 改变审计工作原有的思路和理念, 促进审计工作由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的转型。同时, 联网审计模式可有效地提升审计工作中对审计资源的利用程度, 减少审计资源的浪费。审计信息化使全面审计进一步成为可能, 增强了审计的说服力、降低了审计风险。一是加速全面审计工作的进程, 二是提升审计工作的广度和深度, 三是增强审计结果的说服力, 使得审计结果的可信度大大增强, 有效地保证审计项目的质量。

[ID:001103]

参考文献

[1]陈昊文.工程建设项目的信息化管理[J].四川建筑, 2011, 31 (2) :241-242.

[2]胡玲玲.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研究[J].商业会计, 2012, 33 (10) :128-129.

[3]王天雪.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工程造价审计管理[J].中国经贸, 2009, 14 (18) .

工程档案信息化建设刍议 篇9

一、工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涵义

“工程档案是历史的原始记录”, 这种记录就是一种信息。但是在这里我们要弄清信息化中的信息不仅仅限于工程档案本身的记录信息, 它还包括将原始信息进行处理后与社会其他信息形式融合形成的更广泛的信息。可见工程档案信息化的内容就有两方面:一是狭义上的信息化, 就是将工程档案自身的内容信息化;二是广义上的信息化, 就是将工程档案信息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进行融合处理的信息化。所以, 工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就是在现代化的技术条件下, 一方面促进工程档案本身信息进入社会交流系统, 在社会中广为传播, 另一方面就是将工程档案中的信息与其他社会信息形式融合使用, 在社会中传播, 广泛地服务于社会。当然这两个方面的目标并不孤立的, 而是相互联系, 相互促进的。因为工程档案信息一旦广为社会大众利用, 狭义的工程档案资源信息化, 必然与社会发生普遍的联系, 必然要与社会中的其他信息交融而广泛地交流和传播, 形成另外形式的信息, 即广泛意义的工程档案信息化。

二、工程档案信息化管理是工程档案发展的新方向

建设工程从立项、招投标、勘测、设计、材料配送, 到主体和配套施工, 到最后装饰装修、绿化亮化, 到竣工验收后投入使用, 这是一个相当长的周期。建设工程档案不仅把这个过程真实地记录下来了, 把这个过程完整地链接起来了, 也把这个过程作为历史记忆长久保留了下来。工程建设的过程就是工程档案的形成过程, 这就决定了工程档案的建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从工程立项直到工程验收的各个阶段, 工程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都是由不同的单位或部门来实施的, 这就在客观和主观上都大大增加了工程档案建立的难度, 信息化管理无疑提高工程工程工程档案管理效率与效益。

(一) 加强工程档案信息化建设, 选用适合企业工程档案管理的软件, 制定工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规章制度, 改革不适应工程档案信息化要求的管理体制, 打破地域和部门分割, 提高工程信息交换及共享水平, 创造更多有利于方便公众利用的条件。

(二) 建立多层次、多渠道、重实效的工程档案信息化人力资源培训制度和考评制度, 逐步提高相关岗位人员工作素质和能力。

(三) 工程档案工作人员要学习计算机和信息管理化知识, 只有对计算机信息管理软件系统有了足够的了解, 才能参与本单位的软件开发工作, 才能提出正确信息需求, 使系统运行保持在良好状态之中。

(四) 数据质量是计算机管理系统成败的关键, 要严把数据关, 保证所输入的数据是全面和准确的, 否则难以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可考虑建立数据审核制度, 在数据输入之前对数据进行审核, 在数据输入之后进行认真校对。

三、促进工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 工程档案工作人员要树立工程档案信息意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意识具有能动性, 一定的社会意识就具有一定的社会能动作用。那么社会工程档案意识在工程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必然有能动的影响, 成为工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推动力。所以, 工程档案信息化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观念信息化”。工程档案工作人员是工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力量, 他们的能动性事关信息化建设的成败, 只有让工程档案工作人员在思想上树立工程档案信息的意识, 认识到工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工程档案工作人员才会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才会主动关心工程档案信息化建设事业, 认真做好信息化过程中的各项工作, 主动思考社会文献信息系统中各种文献信息的渗透和融合, 促使工程档案信息化建设与其他社会信息事业相互结合, 共同发展。

(二) 从硬件角度, 提高工程档案信息化技术

1.配备计算机、服务器、交换器、路由器、扫描仪等硬件设备。系统软件的开发应用或完善, 可通过计算机系统软件的操作进行培训及推广, 逐步建立同一平台为分中心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2.工程档案中心目录及全文的数字化。工程档案信息数据输入是目录中心的基础性工作, 对各职能部门每年移交的大量成果工程档案资料, 边整理边输入, 从信息源头抓起, 建立统一的数据格式标准, 实施纸质工程档案和数字工程档案“双套制”工作模式, 避免重复劳动, 不但能节约人力和财力, 而且也会大大加快了工程档案信息数字化的进程。

3.对上网信息进行密级界定。首先制订密级标准, 对室藏工程档案按公开、内部、秘密、机密进行界定;其次对工程档案信息使用者进行网上身份验证, 对不同身份的使用者提供不同的信息查询权限, 以保障软件系统的安全。

(三) 从软件角度, 提高工程档案信息管理水平

信息技术的广泛采用和电子政务的加快推进, 使工程档案基础建设的重心向工程档案信息化建设转变。现今, 在计算机管理渗透的形式下, 计算机管理软件的应用为实现工程工程档案管理现代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工程档案部门建立自己的局域网, 添置计算机、光盘刻录机、扫描仪等, 在系统开发和工程档案利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随着电子文件的大量产生, 如何安全且高效地管理电子工程档案已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早在2002年, 国家工程档案局就发布了《全国工程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 要求电子文件形成单位和接收单位认真做好电子工程档案的管理等工作。因此, 选取适合电子文件形成单位自身特点的工程工程档案管理软件, 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录入、开发利用等工作是开展工程档案信息化建设不可回避的一项重要工作。

2.工程工程档案管理软件的对象是电子文件, 通过选取合适的工程工程档案管理软件, 不但可以达到科学、高效管理电子文件的目的, 而且电子文件作为信息资源, 经过软件的整合和开发, 既是电子文件形成单位的有益积累, 又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笔巨大的文化财富。

3.“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选取适合的工程工程档案管理软件是工程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付诸实施的重要媒介。信息化建设理念, 需要科学的工程工程档案管理软件作支撑, 单纯以传统方式管理大量电子文件, 绝非明智之举, 工程工程档案管理软件集功能全面、智能、便捷、高效等优点于一身, 是疏通信息化建设管理脉络, 提高工程档案工作质量和效率的关键环节,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工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成败。

4.从安全角度来说, 优良的工程工程档案管理软件自身的安全设置, 如访问授权、用户安全级别、密码设置等功能模块, 已成为电子文件管理、利用的一道坚实屏障, 能有效地确保工程档案信息安全。

摘要:工程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看一个地区和行业工程工程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水平, 主要是看其工程档案信息化的程度。本文在梳理工程档案信息化建设基本涵义的基础上, 分析了工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主要内容, 论文最后提出了工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对策。表明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搭建专门的工程档案管理信息化平台, 不仅能有效地实现工程档案的动态管理, 提高工程档案管理效率, 还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工程档案,信息化,工程建设, 建议

参考文献

[1]唐宝莲, 吴建华.工程档案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及三者的关系[J].科技工程档案, 2006, (03) .

[2]夏燕玲.工程档案信息化建设与工程工程档案管理的几点思考[J].云南工程档案, 2010, (03) .

[3]赵甲信.关于加快推进县域工程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步伐的几点体会[J].陕西工程档案, 2008, (06)

[4]赵鹏, 李光.工程档案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实现工程档案实物化管理向信息化管理的转变[J].山东工程档案, 2005, (05)

建设工程信息化 篇10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革命加速了信息的全球化进程,信息化成为推进国家经济和社会进步的助推器。政府作为各种信息的“中流节点”,其信息化是整个社会信息化进程中的关键。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0年对62个国家所进行的调查,89%的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着手推动政府信息化的发展,并将其列为国家级重要事项。作为国民经济主要支柱产业之一,建筑业信息化已是时代的必然要求,2003年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发布了《2003—2008年全国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建筑业信息化步入政府规划与全面实施阶段。我国1984年实施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制度,对于保证国家与公众建设工程质量利益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建筑业信息化的推进,提高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管有效性与监管效率,必须改善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管手段——实施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管信息化。即结合我国政府质量监管特点,将信息技术手段应用到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管中,以实现建设工程施工监管的网络化、动态化、实时化,使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管向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高效化发展。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管信息化作为政府信息化的一个主要分支,既有其内在特殊性,又有政府职能信息化之共性。本文从总结梳理国内外政府信息化建设实践特征分析与理论研究成果评述着手,基于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管信息化的内在特征,探索开展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管信息化实践与理论研究的轨迹,以促进其健康发展。

2 政府信息化

2.1 国外政府信息化实践特征与理论研究动态

2.1.1 国外政府信息化实践特征

国外发达国家政府信息化建设事业取得了较为成功的实践经验,形成了以人为本、完善法律、完备设施、政府门户、安全保障、人才培养等六个特征。一是“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信息化建设遵循以“技术为中心”向“以人为本”服务理念进行转变。二是完整健全的法规体系,重视依靠法律及标准规范指导和保障政府信息化建设的有效性。三是完备良好的网络基础设施,其完备度决定政府信息化建设程度。四是系统互动的政府门户网站建设,为政府与公众进行沟通提供公共服务主要渠道。五是成熟有效的安全保障体系,为整备信息系统安全和保护私人信息走向法制化保驾护航。六是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为政府信息化建设推行培养后备力量。

2.1.2 国外政府信息化理论研究动态

国外政府信息化理论研究动态主要集中在信息资源共享、信息系统绩效评价、网站运行评估等三方面。首先,信息资源共享研究主要集中在共享动力、共享体制、实现技术、资源管理等方面。如欧洲最大的应用科学研究机构Fraunhofer-Gesellschaft负责人针对德国信息资源共享准备工作不充分所带来的问题,提出四个“如果”理论;Soumitra Sharama(2007)认为共享体制涉及公司合作问题,指出公司合作有利于解决资金和技术短缺,共同承担风险和回报;John Seely Brown、Paul Duguid(2002)从技术角度进行分析,提出健全信息社会服务机制防止陷入“信息神话”困境;William Durell(1985)的数据管理(DA)理论认为没有卓有成效的数据管理,就没有成功高效的数据处理。其次,政府系统绩效评价是指针对一个电子政府系统是否高效稳健运行、是否实现预期建设目标进行客观公正考核,进而找出存在问题和解决途径。如美国在2002年建立以“发掘信息资产重用价值、促进IT投资有效性”为核心的联邦实体架构(FEA)模型,为美国电子政府绩效考评指标进行明确指导;印度政府将其开发的“电子政府评估框架(EAF)”应用在电子政府系统绩效评价中,并在指标体系基础上给出评价算法,使其在指标打分基础上计算出项目的综合得分。再次,政府网站评估对象是政府网站,研究关键在于选择合理的评价方法,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1]。在评价方法上,Schriver和Sweeney(1993)对用户评价法和专家评分法进行了区分;Kantner和Rosenbaum (1997)给出这两种方法的使用顺序;Jaeger(2006)在综合评价法中用政策分析、专家测评、用户测评、自动测评和Web站点管理员问卷调查法对政府网站做了不同角度和互为补充的评价。在评价指标体系上,学术界评价指标体系有Kristin(1997)的联邦政府网站评价指标体系;政府部门评价指标体系有美国电子立法信息委员会在2005年提出的包含29项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

2.2 国内政府信息化研究特点与理论概述

2.2.1 国内政府信息化研究特点

顺应世界范围的政府办公网络化和电子化大趋势,我国学术界和实践应用者积极开展政府信息化相关研究,在借鉴国外政府信息化理论,反映政府信息化发展普遍规律的同时,结合我国政府信息化自身特点进行针对性研究,其研究特点主要表现在背景特殊性、客体交叉性、主体多元性、与实践同步性、对象广泛性等五个方面。一是研究背景特殊性。内部整体环境上,我国政府信息化发展环境具有“半农业、半工业、半信息化”的复杂特点[2];软环境方面,政府信息化建设法规制度不完善,管理体制不健全;硬环境方面,我国政府内部信息化基础条件差,“数字鸿沟”和“信息孤岛”现象明显。二是研究客体交叉性。张言(2007)指出我国电子政务所涉及的具体学科有社会经济、信息技术、管理、行政等,其下的子客体有政府职能定位、电子政务运作方式、发展模式等。三是研究主体多元性。汤志伟(2006)概括了现阶段我国政府信息化研究的五支队伍。四是研究与实践同步性。汤志伟(2006)提出我国政府信息化研究基本上是沿着“边实践边研究”路线进行。五是研究对象广泛性。政府信息化在整个社会信息化中占据核心地位,其研究对象具有很大的广泛性,在“狭义政府”之外的广大领域已形成了诸多子学科,代表性的有中国共产党各级机关推行的“电子党务”,军队管理部门的“电子军务”,税务机关的“电子税务”,银行系统的“电子行务”,国土资源部的“金土工程”等。

2.2.2 国内政府信息化理论概述

国内政府信息化理论研究主要有多视角政府信息化内涵研究、行政管理变革下的政府信息化研究、信息资源管理与共享理论研究、系统理论构建研究、网站运行效果评价研究、安全保障技术与措施等六个方面。第一,基于多重视角的政府信息化内涵研究。邵琳琳(2004)从政府职能转变角度概括了现阶段政府信息化的本质;张磊(2007)从管理和服务集成角度提出了政府信息化的内涵;陈拥军(2005)从技术、政府管理和服务三者整合角度阐述了对传统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进行改造。第二,基于行政管理变革的政府信息化研究。王浣尘(2003)认为我国行政组织结构应由递阶式管理的金字塔型结构向扁平化方向发展,行政组织由设计理念“重分工”向“重整合”转变;姜晓萍(2006)指出政府流程再造为提升政府绩效提供必要路径依赖和对策建议;赵国俊(2003)研究了适应现阶段我国电子政务特点的信息公开机制。第三,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与共享理论研究。李绪蓉(2006)指出政府信息资源管理(GIRM)是信息资源管理的子集,是与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有关的决策、计划、预算、组织、指导、培训和控制活动;郑海芬(2009)指出资金、数据库、信息技术、人力资源和共享理念是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模式构建的五个基本要素;何振(2007)从分析网络环境下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的基本问题入手,探讨了网络环境下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运行机制与保障机制。第四,政府信息系统构建理论研究。李晓翔、谢阳群(2007)在研究当前政府信息系统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借鉴W.H.Inmon所提出的系统建设逻辑,探讨了关于构建政府信息工厂的若干构想;林海敏(2002)对政府信息系统内容进行扩充,指出政府信息系统设计不仅包括网络应用平台系统、网络安全管理系统,还应特别突出数据信息处理过程系统和利用信息做的决策系统等。第五,政府网站运行效果评价研究。刘兴宇(2004)用层次分析法对我国政府网站进行综合测评;沙勇忠(2004)运用链接分析法和网络影响因子测度法,对我国12个省级政府网站影响力进行评价,并将两种方法测评结果与水平测度结果进行比较;陈拥军,李左声(2005)提出了基于BSC方法的政府信息化评价体系。第六,安全保障技术与措施研究。赵国俊(2003)认为政府信息化安全核心技术有数据加密技术、信息隐藏技术、安全认证技术,安全防范技术主要有反病毒系统、防火墙系统、虚拟专网、入侵检测系统、物理隔离系统等;刘芳(2008)指出安全风险评价能够清楚信息系统的安全需求,了解信息系统脆弱性,为降低信息系统安全风险提供必要依据。

3 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管信息化特征分析

建设工程质量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管体系决定了其信息化建设具有平台开放性、系统集成性、技术完备性、功能有效性等内在特征要求。首先,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管信息化需要开放共享的技术平台。建设工程质量监管机构依据国家、省、市现行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和技术标准建立基于全监督机构的业务和办公计算机管理系统与网站,通过监管总站把监管市场信息统管起来,使分散的各监管信息系统或责任主体在不同授权下进入系统平台进行通信和数据交换,实现监管信息基础数据管理和数据共享。其次,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管信息系统必须实现宏观与微观两个层次的系统集成。宏观上,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管信息化涉及层面众多,包括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管机构信息化、勘察、设计、施工、建设、监理单位监管信息化等,监管信息化建设不仅要实现各监管单位内信息平台的搭建,还要实现各监管单位间信息平台的有效集成;微观上,各监管单位监管工作的实质共同点均以现场监管结果为基础,各监管单位现场监管数字化系统的集成整合实现了内部办公管理与监督工作业务管理的无缝连接。再次,建设工程质量的重要性与监管决策的科学性需要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管信息化具有完备可靠的技术支撑。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管信息化的成功实施应充分考虑各种信息技术和软、硬件条件,利用网络、指纹认证识别、地理信息系统、数字视频监控等高新技术开发建设工程质量监管系统,对施工企业、监理企业、项目工程信息实行统一数据库管理,实现对关键岗位人员的客观公正考核与评价;利用建设主体在建设工程质量影响因素与结果的定性与定量数据,通过系统信息判断、纠偏校正、二次评价,实现建设工程质量的有效控制与科学决策。最后,基于提高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管有效性与科学性为目的的建设工程质量监管信息化建设,必须满足监管运行过程的功能有效性。信息化是对建设工程质量监管实施公开、公平、公正执法监管的重要手段和媒介,监管信息化手段应将建设工程质量形成中建设主体的质量行为和活动过程记载备案,推动建设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的有效实施;监管信息系统应实现监管过程中信息资源的动态、在线管理,为监管工作提供实时支持和引导,提高监管效率;监管信息系统中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应能为监管业务工作与决策提供信息共享平台和科学管理依据,提高监管科学性和透明度。综上所述,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管信息化应开展符合工程质量形成过程真实记载、监管过程有效便捷的信息平台搭建、信息系统集成、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技术、系统安全保障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探索,以促进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管信息化进程。

4 综合述评及展望

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初探 篇11

关键词: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数据库

中图分类号:TP9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15-0093-02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化进程的加速,信息化已成为全球经济活动的重要特征,信息化技术的时代已经到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能够提升企业竞争力。

1.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的概念

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是指信息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开发和应用。其本质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通过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等在内的科学方法,对信息进行收集、存储、加工、处理、并辅助决策,以便提高管理水平、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项目信息化最核心的功能是规范工作流程、实时监控项目、统筹调度资源、加强组织协调、实测工程成本、预测项目变化和提出项目预警等。

目前,信息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已经得到了比较好的应用。不少相关企业已建立了信息网络,将其应用于信息的交流和管理,并利用计算机这个平台对企业的招投标、进度、质量、成本进行管理。

2.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1)以信息网络作为项目信息交流的载体,进行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能够减少项目管理过程中需要人为信息交流的次数,保证信息的可靠性,方便各方及时查询工程的进展情况,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2)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系统以数据为中心,把工程项目的全部信息以系统化的方式存储起来,可以为项目的管理和进行提供指导方向。在有限的资源下,低成本、快速度,高质量地完成工程项目,以获取最大的企业效益。

(3)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大大提高项目风险管理的能力和水平。由于现代市场经济的特点,工程项目所承担的风险越来越大。风险管理需要大量的信息,并且要迅速,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提供很好的方法和工具使管理者能够对风险进行有效迅速地预测和防范。

3.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剖析.

近年来,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化已引起政府部门和企业的重视,工程管理信息化水平逐年提高,但依然存在很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国产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软件的开发与应用相对落后

目前国产工程项目管理软件还处于不成熟的状态,与国外一些著名软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国外的项目管理信息化软件功能比较强大,但由于管理体制及组织形式的不同,限制了很多国外好的软件在国内应用;而且这些软件大多价格比较昂贵,在国内的运用过程中遇到很多的问题。

(2)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人才匮乏

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一支高素质并且相对稳定的信息化队伍,不仅需要掌握企业的管理知识,还应具备扎实的信息管理理论。工程项目管理是以人为本的,从目前从业人员的结构来看,构成结构不合理,人员数量不足,尤其缺少既熟悉信息技术同时又熟悉施工企业的综合型技术骨干。

(3)工程项目的各参与方缺乏整体协作精神

工程项目需要各参与方互相协作,哪一个环节的中断都会引起信息的滞后与失真。但由于项目各方的组织模式、工作流程等原因,数据的相互独立为实现项目信息化管理增加了难度,不利于项目管理软件的运用。

(4)对信息化管理重视程度不够

大部分项目部认为能够上网和接发邮件就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对项目信息化最核心的规范工作流程、实时监控项目、统筹调度资源、加强组织协调、实测工程成本、预测项目变化、识别项目风险等功能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在项目管理过程中还保持着原有的形式,停留在过去的组织模式。

4.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措施

(1)提高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的认识,加强项目管理信息化管理的培训。

推广建设项目信息化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基础设施是实现信息化的载体,是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前提和保障。另一方面是消除从业人员对于相关信息化软件的抵触心理,这需要发挥政府和行业的组织作用,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

(2)大力培养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人才。

信息技术是十分专业的领域,发展又非常迅速,需要大力培养项目管理信息化专门人才,尤其是既熟悉信息技术同时又熟悉施工企业的综合型技术骨干。

(3)推行项目标准化管理,创建以数据为中心的工作流程。

推行项目标准化管理是实现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关键。项目管理过程是数据在项目各参与方之间流动和传递的过程,为了避免出现重复和交叉工作,加快信息传递速度,工程项目信息化系统必须以数据为中心,实现“一次输入、多次利用”。

(4)强化相关人员的信息化意识,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改变现有的以事务为中心的工作流程,建立以信息为中心的流程,不断强化相关人员的信息化意识。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是建立数据库和网络连接,建立发展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平台,实现对工程项目的信息化管理。

5.结语

虽然近年来我国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水平在逐年提高,但远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改变现有的以事务为中心的模式,建立以信息化为中心的工作流程,不断强化相关人员的信息化意识,建立发展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平台,实现对工程项目的信息化管理可以提高工程质量,大大提高企业效益。

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信息化应用分析 篇12

关键词:建筑行业,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信息化

建筑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 它不仅能够体现出人类的智慧与技艺, 而且能够表达出人类的思想与感情。建筑业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我国历史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是近几年来, 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与进步, 建筑工程的难度越来越大, 建筑技艺越来越趋向于繁杂化、精细化。与此同时, 施工方在施工时还要处理好与其他相关单位的关系, 需要相互合作、相互沟通、相互监督。因此, 企业在建设工程时应特别注意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 提升企业的信息化水平, 从而促进我国建筑企业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信息化的发展。

1 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信息化的背景及价值

1.1 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信息化的背景

新时期里, 我国建筑业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特别是近几年里, 建筑业已成为我国的龙头行业, 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 受利益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部分建筑企业的建设工程存在着质量差、安全性低等隐患, 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不安与恐慌。2009年, 上海闵行区一栋高楼倒塌, 被网友戏称为“楼倒倒”, 紧接着, 重庆忠县一栋高楼出现梁断墙裂的情况, 网友讽刺为“楼脆脆”, 随后, 在南京江北的一个小区又出现“楼歪歪”, 这栋楼房由于地基下陷而倾斜的十分厉害, 已经不能居住……这些现象并非偶然现象, 也并不是自然灾害导致的, 而是某些施工企业不负责任而建造的豆腐渣工程, 这不仅使企业自身受到了损失, 而且给住房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与人身安全威胁。

综上建筑业是一个拥有多种特征的行业, 项目多, 级别多, 区域广。这就使得企业在管理方面可能会有漏洞。而且许多企业在建项目很多, 有的企业甚至有上百个施工项目, 而这些工程可能分布于国内外的不同区域, 更加剧了管理的难度, 因此, 通过信息技术来传递信息, 实时交流, 了解建筑工地的状况就不乏为一个快捷有效的方法。这对于更好地管理和规范企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信息化的价值

随着经济的发展, 我国在推动信息化发展方面作出了巨大的努力, 并指出要大力建设领域信息化。那么, 什么是领域信息化呢?领域信息化就是在各部门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 利用信息化的方法与思想, 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和要求, 不分行业与部门共同解决社会问题。在建设方面的领域信息化推进上, 尤其要注意运用各种高科技信息技术, 为企业大发展打造一个良好的管理平台, 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与综合实力, 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由上述可以得知, 建设工程管理信息化的目的就是提高建筑行业的技术水平与管理水平, 而信息技术只是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若要真正地促进建筑行业的进步与发展, 就要从根本抓起, 即改善与提高建筑行业的生产方式与管理水平, 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地推动我国建筑业的发展与提升。

建筑工程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秩序的稳定。然而, 工程的质量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 而且与许多主体有关。特别是在施工过程中, 每个主体在利益影响下总是试图在工程建设期间寻找对自己有利的方式方法, 这就加剧了工程建设的不安全性。尤其是近几年来, 媒体曝光了许多违法违规的建筑企业, 他们在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 使用劣质水泥钢筋等, 建筑安全质量根本无法得到保障。同时, 有些施工方在建项目很多, 需要加大对其监督与管理, 因此, 如果单纯地利用人力来进行信息交换与传递是完全不可能的, 所以说, 要想真正的保障建设工程的质量, 就要建立建设管理信息系统。

2 当前国内外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信息化的现状

2.1 国外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信息化的发展

纵观国外的其他国家, 绝大多数国家在建设方面已经涉及信息化, 尤其是发达国家, 他们在施工建设方面的信息化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说到这一点, 就不得不提到日本与德国这两个国家, 他们在这方面远远走在世界前列, 信息化系统十分先进, 能够及时传递信息, 反映工地建设情况, 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建设效率和保证建设质量。可以说, 国外发达国家对工程建设情况的质量问题是非常重视的, 他们利用信息技术来实时管控企业的施工状况, 严格对施工质量进行监督, 对施工材料及时进行检查, 严厉打击不合格的建设工程, 以保证建设工程的质量, 不仅保护国民的生命与利益, 而且也创造了新的收入。

2.2 国内建设工程质量信息化管理水平

就我国而言, 我国建筑工程的信息化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 尽管近些年来我国大力发展信息化技术, 而且大多数企业也都开始使用与之有关的技术应用, 但与世界的发达国家仍有较大的差距, 管理信息化尚存在不足之处。我们可以根据我国管理信息的现状将其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

(1) 初级水平。所谓初级水平, 就是指信息技术在建设施工方面起辅助作用, 从而促进施工建设的完成。比如说安装相应的软件来管理施工情况, 这些软件为企业更好地管理内部部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促进了企业的更好的发展。当然, 这也是我国绝大多数施工建设企业所处的阶段。

(2) 中级水平。所谓中级水平, 就是指建筑方自身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进行信息化管理, 这其中包括很多系统, 比如说管理信息系统等。这些系统能够将企业的各种管理信息进行分类与管理, 从而最大程度地实现企业集团化规范管理。

(3) 高级水平。所谓高级水平, 就是指施工企业能够使用信息技术来进行管理和进行技术力量的创新, 能够整合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各种有效信息和管理资源, 使用高科技来与企业外部机构进行交流与处理, 实现企业建设工程信息化的发展。比如说企业利用一些新型信息技术系统, 对企业的资料与信息进行整合, 实现信息的管理与交换, 从而真正发挥其作用。

就当前来看, 我国绝大部分的施工企业的管理信息化尚处于初级水平, 某些企业仅仅在很少的部门安装使用信息技术软件, 相关信息不能相互传递与交流, 造成数据不完整或缺失, 信息技术不能很好的得到推广。虽然一些企业已经迈入中级水平, 企业内部各方面信息实现了很好的共享与交换, 但这仅仅局限于企业本身, 与其他外部机构并没有任何沟通交流, 更不要说信息方面的交流了。同时, 值得注意的是, 企业信息中的数据都是人工输入的, 难免会有弄虚作假的嫌疑,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司的经营方略, 对建筑企业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特别是我国企业实行的分权管理模式, 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安全的, 工作人员很容易为了利益而更改信息, 不利于企业获取真实的信息。

3 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信息化的路径选择

3.1 数据采集是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信息化的关键

众所周知, 完整的数据与正确的流程是保证系统运行的重要因素。然而, 许多建筑企业往往认识不到这个问题, 他们大多不重视采集数据, 这就使得许多系统在开发出来之后最终成为了摆设, 并没有真正的发挥它的作用。况且在当前, 许多企业面临着信息不准确, 管理不到位, 组织不协调等困境, 而要建设信息化管理机制, 实现工程质量真正的有所保障是非常困难的, 甚至是不可能的。

就当前来看, 我国城镇化水平日益提高, 在建工程也越来越多, 建筑质量就自然而然成了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 政府相关部门对建筑质量的监督力度也越来越大。广东省是国内最早建立工程质量监管体系的省份, 旨在运用信息系统对建筑原料与建设质量进行全方位监督与检测, 保证人民住房安全与社会秩序的稳定, 得到了不错的社会效应。

前面提到, 有些大型企业同时在建工程多达几十个甚至上百个, 这就要求这些企业在建筑质量方面要格外重视, 要建立大规模的信息覆盖网络, 确保企业内部的各个相关部门能够及时交换更新, 以便能够及时准确的对可能发生的问题作出预测, 从而及早地采取措施, 避免对企业和人民造成损失。因此, 在相关部门的监督与检测下, 企业应不断地对自身进行完善与改良, 利用信息技术相关软件, 及时获取建设方面的有效数据与完整信息, 掌握建设工地的实时动态, 从而促进企业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推动企业管理信息化的进步。

3.2 创新是推动建设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动力

在当今时代, 谁掌握了创新技术, 谁就掌握了主动权, 谁就会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对于企业来说更是如此。广东省某一建筑公司与其他有关公司联合开发了一个信息项目课题。该项目结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技术标准, 采用数据技术, 旨在研究创建一套与建设工程质量有关的信息平台。通过对获取的建设的细节数据、汇总数据和综合数据进行科学细致的研究, 估测在建工程是否达到质量要求, 以便迅速采取有效措施降低风险, 从而更好地帮助企业建设有质量有安全保证的工程。而且, 从开发到投入试运行, 该项目已取得了基本成功。可以说, 这些企业的创新措施对建筑业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非常值得其他企业效仿和学习。

4 结语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 以信息化带动产业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将管理信息化用于建筑业, 一方面能够实现社会资源、建筑资源更合理的配置, 给整个国民经济带来更高的效益;同时又能分析出建筑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 使得不合理不安全因素及时被排除, 保障人民与国家的利益。综上所述, 信息技术的应用将促进整个建筑业以致社会的发展, 是我国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的重要手段, 要大力在建筑业中推广。

参考文献

[1]赵亮明.关于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信息化管理的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2, 16 (01) :17-18.

[2]管建华.信息管理系统在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业中的开发应用[J].科技资讯, 2008, 48 (32) :21-22.

[3]李宁.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 2006.

上一篇:银行收入结构下一篇:资源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