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收入结构

2024-05-22

银行收入结构(共10篇)

银行收入结构 篇1

一、引言

现有研究认为,银行多元化经营能够降低银行的风险承受水平,提高银行的盈利能力,能给银行带来经济利益(Templeton&Severiens,1992;Deng&Elyasiani,2008;Sanya&Wolfe,2010)。如Sanya&Wolfe(2010)以11个新兴经济体中226家上市银行为研究对象,发现银行收入多元化能够显著降低银行的破产风险,提高银行的盈利能力。然而,现有研究并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不少研究也发现银行进行多元化经营、拓展与非利息收入相关的活动并没有降低银行的风险,甚至提高了银行的风险承受水平(Lepetit et al,2008;De Young&Roland,2001;Demsetz&Strahan,1997),如Lepetit et al(2008)以欧洲的银行为研究对象,发现银行拓展与非利息收入相关的经营活动提高了银行的风险承受水平。研究对象所处制度背景和市场环境的差异是导致现有研究结论不一致的重要因素。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我国银行的收入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收入结构中对利息收入的依赖逐步减弱,佣金及手续费收入所占比例持续增加。因此,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背景下,研究银行收入结构对银行风险承受的影响对我国金融监管和金融改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选取我国19家全国性银行(已上市的有14家)为研究对象,通过利用非利息收入所占比例和收入集中指数来衡量银行收入的多元化程度,研究了银行收入多元化与银行风险承受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银行多元化经营能给银行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银行收入的多元化能够较为明显地降低银行的总体风险,明显地降低银行的非系统风险,但同时也会明显地提高银行的系统风险和资产风险。本文的结果表明,我国银行可能存在利用多元化优势经营风险更高的贷款,从而削弱了多元化经营的风险分散效应。

二、文献回顾

(一)多元化经营能降低银行风险承受水平

Templeton&Serveriens(1992)研究发现,银行扩展与金融服务费用相关的活动,能够降低银行的总体风险和非系统风险,但对系统风险和利率风险没有显著影响。Sanya&Wolfe(2010)以11个新兴经济体中226家上市银行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银行收入多元化与银行绩效、银行风险承受之间的关系,他们利用Herfindahl Hirschmann Index指数来衡量银行收入的集中程度,研究发现,银行收入多元化,包括非利息收入与利息收入之间的多元化、非利息收入中佣金收入、交易费用收入和其他非利息收入组内的多元化,都能够显著降低银行的破产风险,提高银行的盈利能力。Baele et al(2007)研究了银行进行多元化经营是否具有比较优势,他们发现银行收入来源的多元化(非利息收入占比)对银行特许权价值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同时,收入多元化会提高银行的系统风险,但会降低银行的非系统风险。Deng&Elyasiani(2008)也发现,地理分散化能够降低银行控股公司的风险承受水平。

(二)多元化经营不能降低银行风险承受水平

Lepetit et al(2008)以欧洲的银行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银行收入结构与风险承受之间的关系,发现银行拓展与非利息收入相关的活动提高了银行的风险承受水平,进一步区分银行规模以及与非利息收入相关的活动来源发现,银行非利息收入与银行风险承受之间的正向关系主要是来源于小规模的银行,并且主要是由佣金及费用活动所导致的。Demsetz&Strahan(1997)认为,银行的合并行为能提高银行的分散化程度,但银行风险承受水平的变化取决于银行合并伴随的银行经营活动的变化,大的银行控股公司利用多元化的优势经营风险更高的贷款,在经营中保持较低的资本率,并不能降低总体的风险承受水平。Stiroh(2002)的研究也发现银行拓展非利息收入相关的活动并没有给银行带来利益,从风险调整的收益看,银行非利息收入所占比例与风险调整的收益之间存在明显的负向关系。Berger et al(2010)对我国银行经营的分散化与盈利能力做出了研究,他们的研究发现,贷款、存款、资产和地理的集中度都对银行盈利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资产中不良贷款准备金、不良贷款所占比例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此外,Cosci,Meliciani&Sabato(2009)对银行多元化经营与银行贷款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与银行金融服务活动相关的收入越高,银行对贷款的筛检就越松,也就是说佣金收入(金融服务收入的代理变量)越高,银行贷款的质量越低。Lepetit et al(2006)也发现,非利息收入较高的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率大大高于非利息收入较低的银行,因此,非利息收入高的银行,可能利用贷款来招揽客户,进行产品的交叉销售。国内学者黄隽、章艳红(2010)以美国数据为例,研究了银行规模和非利息收入变化对银行风险承受的影响,他们的研究发现银行非利息收入与银行风险承受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即银行非利息收入所占比例越高,银行的破产风险越高。周开国、李琳(2011)利用总资产收益率的标准差和营业收入增长率的方差来衡量银行风险承受水平,研究了我国银行收入结构对风险的影响,他们发现银行收入多元化与银行风险间的关系并不显著。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根据投资分散化理论,分散投资最大的好处在于可以不改变预期收益水平的同时降低风险,分散风险是投资分散化的基本效应,当投资组合足够大时,非系统风险甚至可以完全消除。因此,银行进行多元化经营能够分散风险,降低银行的风险承受水平,或提高银行的盈利能力,能给银行带来经济利益。由于风险分散效应主要降低的是非系统风险,因此,银行收入多元化程度越高,银行总体风险承受水平和非系统风险承受水平越低,收入多元化与银行总体风险和非系统风险承受之间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研究假设1:

假设1:银行收入多元化与银行总体风险和非系统风险承受显著负相关

银行进行多元化经营具有经济利益,但银行可能利用多元化优势经营风险更高的贷款,利用发放低利率的贷款和较松的贷款筛检政策来招揽客户,进行交叉销售,从而使贷款资产的质量下降。Demsetz&Strahan(1997)认为,银行的合并行为能提高银行的分散化程度,但银行风险承受水平的变化取决于银行合并伴随的银行经营活动的变化,大的银行控股公司利用多元化的优势经营风险更高的贷款,在经营中保持较低的资本率,并不能降低总体风险承受水平。Lepetit et al(2006)和Cosci,Meliciani&Sabato(2009)的研究也都发现,银行非利息收入越高,贷款的质量越低。因此,收入越分散的银行,资产的风险越高,收入多元化与银行资产承受的风险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银行收入多元化程度越高,资产的风险越高。基于上面的分析,得到研究假设2:

假设2:银行收入多元化与银行资产风险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银行收入多元化程度越高,银行资产的风险越高

(二)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所用数据来自国泰安信息服务中心数据库,样本区间为2005年至2010年。收集了除3大政策性银行外的19家全国性银行的数据,其中包括14家上市银行,剔除了数据缺失的观察值,共得到104个观测值,其中上市银行的部分为60个观测值,最后对数据进行了上下1%的极值处理。

(三)模型设立与变量定义为了检验上述提出的假设,本文采用研究模型如下:

其中,Risk为因变量,衡量银行风险承受水平,主要包括不良贷款率Npd,用来衡量贷款资产的风险、银行总体风险Risk1、系统风险Risk11和非系统风险Risk12;No_int、Com、Inv、H_inc和H_non为自变量,分别代表非利息净收入占总净收入的比例、佣金及手续费净收入占总净收入的比例、投资净收入占总净收入的比例、收入集中度1和收入集中度2;X代表一系列银行层面的控制变量,主要包括银行规模Size、总资产净利率Roa、权益比重Fl,银行性质Banknat以及新会计准则变量T,各变量的具体描述见表(1)。

四、实证检验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见表(2)。从非利息净收入所占比例变量(No_int)的结果看,总体的均值为0.1626,表明近6年来,我国银行非利息净收入约占总净收入的16.3%,其中国有银行的均值为0.1946,大于非国有银行的0.1520,表明国有银行非利息净收入占总净收入的比重比非国有银行平均高4.3%。从佣金及手续费净收入所占比例变量(Com)的结果看,总体的均值为0.0846,表明我国银行总净收入中,约有8.5%为佣金及手续费净收入,其中国有银行的均值为0.1451,非国有银行的均值为0.0644,表明总净收入中,国有银行的佣金及手续费净收入占总净收入的比重比非国有银行高约8.1%,并且是非国有银行的2倍多,国有银行与非国有银行在佣金及手续费净收入上具有较大差异。从投资净收入所占比例变量(Inv)的结果看,总体的均值为0.0739,表明总净收入中约有7.4%来自投资净收入,其中非国有银行的投资净收入约占7.8%,比国有银行高1.7%。从收入集中度变量(H_inc和H_non)的结果看,非国有银行的均值为0.7581和0.7498,都高于国有银行的0.7035和0.6952,表明非国有银行收入的集中程度高于国有银行,国有银行收入来源更分散。从不良贷款率(Npd)的结果看,总体均值为0.0368,表明总体来看,我国银行不良贷款率平均为3.68%,其中,国有银行的均值为0.0498,非国有银行的均值为0.0325,表明,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比非国有银行高约1.7%。从总体风险(Risk1)、系统风险(Risk11)、非系统风险(Risk12)的结果看,非国有银行的风险承受水平均高于国有银行。

(二)回归分析本文对银行非利息收入与风险承受进行了回归分析:

(1)银行非利息收入与风险承受。表(3)报告了银行非利息收入与风险承受的回归结果,从非利息收入变量(No_int)的结果看,模型1和模型2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0472(P=0.120)和-0.0469(P=0.105),边际显著为负,表明银行非利息收入越高,银行总体风险承受水平越低;模型3和模型4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6941(P=0.052)和0.6960(P=0.050),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表明银行非利息收入与银行系统风险显著正相关,即银行非利息收入越高,系统风险越高;模型5和模型6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0563(P=0.072)和-0.0561(P=0.067),回归系数显著为负,表明银行非利息收入与银行非系统风险显著负相关,即银行非利息收入越高,非系统风险越低;模型7和模型8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1143(P=0.014)和0.1119(P=0.019),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表明银行非利息收入越高,银行不良贷款率越高,资产的风险越高。从表(3)银行规模变量(Size)的结果看,模型1、模型2、模型5、模型6、模型7和模型8的回归系数都显著为负,表明银行规模与银行总体风险、非系统风险以及资产风险之间具有显著的负向关系,而模型3和模型4的回归系数表明银行规模对系统风险没有显著影响。从权益变量(Fl)的结果看,模型1、模型2、模型5和模型6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表明权益所占比重与银行总体风险、非系统风险显著正相关,即银行权益所占比例越高,银行承受的总体风险和非系统风险越高;模型3和模型4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表明权益所占比例越高,银行系统风险越低;模型7和模型8的回归系数并不显著,表明权益所占比重对银行资产的风险没有显著影响。从银行性质变量(Banknat)的结果看,模型2、模型

注:括号内报告的为P值,***表示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表示在5%的统计水平上显著,*表示在10%的统计水平上显著,下同。

5、模型6、模型7和模型8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表明在同时考虑其他银行层面因素的影响时,国有银行承受的总体风险、非系统风险和资产风险都显著高于非国有银行;模型3和模型4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表明国有银行承受的系统风险显著低于非国有银行。从变量T的结果看,模型2和模型6的回归系数都显著为正,表明新会计准则执行后,我国银行总体风险和非系统风险有了显著的提高,模型4和模型8的回归系数并不显著,表明新会计准则执行后,我国银行系统风险和资产风险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下面各表中报告的控制变量的结果与表(3)基本一致,不再重述。

(2)银行非利息收入与风险承受:基于银行非利息收入来源的分析。表(4)报告了银行非利息收入来源与银行风险承受的回归结果,从银行总体风险(Risk1)的回归结果看,模型2佣金及手续费收入变量(Com)的回归系数为-0.1094(P=0.089),显著为负,而投资收入变量(Inv)的回归系数并不显著,表明非利息收入对总体风险的负向激励主要来源于与形成佣金及手续费相关的活动。从银行系统风险(Risk11)的回归结果看,模型3和模型4投资收入变量(Inv)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749(P=0.061)和0.7895(P=0.047),都显著为正,而佣金及手续费收入变量(Com)的回归系数并不显著,表明非利息收入对银行系统风险的正向激励主要来源于与形成投资收入相关的活动。从银行非系统风险(Risk12)的结果看,模型5和模型6佣金及手续费收入变量(Com)和投资收入变量(Inv)的回归系数均不显著,表明银行非利息收入对银行非系统风险的负向激励与产生非利息收入的活动来源没有显著关系。从银行资产风险(Npd)的结果看,投资收入变量(Inv)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1088(P=0.019)和0.1014(P=0.036),显著为正,表明非利息收入与银行资产风险的正相关关系更多的来源于与形成投资收入相关的活动,佣金及手续费收入变量(Com)的结果也表明佣金及手续费收入对银行资产风险也具有正向激励。上述结果表明银行可能利用多元化经营的优势经营风险更高的贷款,从而提高了银行贷款资产的风险承受水平。

(3)银行收入集中度与风险承受。表(5)报告了收入集中度与银行风险承受的回归结果,从收入集中度变量(H_inc)的结果看,模型1和模型2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0340(P=0.122)和0.0343(P=0.102),回归系数边际显著为正,表明收入集中度对银行总体风险具有较为明显的正向激励,即银行收入越集中,银行总体风险越高;模型3和模型4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5086(P=0.050)和-0.5066(P=0.049),回归系数显著为负,表明收入集中度对银行系统风险具有显著的负向激励,即银行收入越集中,银行系统风险越低;模型5和模型6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0410(P=0.072)和0.0412(P=0.064),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表明收入集中度对银行非系统风险具有显著的正向激励,即银行收入越集中,银行非系统风险越高;模型7和模型8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0638(P=0.081)和-0.0610(P=0.101),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表明银行收入集中度对银行资产风险具有显著的负向激励,即银行收入越集中,资产的风险越低。表(6)进一步报告了收入集中度(包括不同非利息收入的收入集中指数)与银行风险承受的回归结果,从收入集中度变量(H_non)的结果看,模型3、模型4、模型7和模型8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4416(P=0.051)和-0.4373(P=0.052)、-0.0719(P=0.029)和-0.0699(P=0.036),都显著为负,表明收入集中度对银行系统风险和资产风险同样具有显著的负向激励;模型5和模型6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0344(P=0.083)和0.0349(P=0.072),表明收入集中度对银行非系统风险同样具有显著的正向激励;从模型1和模型2的回归系数看,收入集中度对银行总体风险同样具有边际显著的正向影响。上述结果表明,银行收入越集中,收入分散化程度越低,银行总体风险和非系统风险越高,系统风险和资产风险越低。银行收入多元化能够降低银行的总体风险和非系统风险,同时也会提高银行的系统风险和资产风险。我国银行可能存在利用多元化优势经营风险更高的贷款,或利用贷款来招揽客户,进行产品的交叉销售,从而显著提高了银行资产的风险,这削弱了银行多元化经营的风险分散效应。

(三)稳健性检验

为了确保本文结论的稳健性,还做了以下稳健性检验:首先,本文的研究是基于投资分散化理论,当非利息收入上升时,银行经营分散化程度越高,然而,如果非利息收入上升至一定比例,甚至超过利息收入时,分散化程度是下降的,尽管这种情况违背了银行作为金融中介机构存在的前提,但从理论上讲这种非线性的关系应该是存在的,因此,我们用非利息收入所占比例的平方代替本文的非利息收入变量(No_int),回归结果见表(7)。表(7)的结果表明,非利息收入越高,分散化程度越高时,非利息收入对银行风险承受的影响与本文报告的完全一致,但各回归方程的调整的R方都略小于表3报告的结果,因此,单边来讲,当提高非利息收入,银行分散化程度提高时,非利息收入与银行风险承受之间更多的是一种线性关系。此外,也用投资收入和佣金及手续费收入的平方代替本文的投资收入变量(Inv)和佣金及手续费收入变量(Com),结果也与本文报告的一致,但调整的R方也比表(4)报告的要低,因此,单边来讲,线性拟合的效果更好。我们用非利息净收入除以总资产代替本文的非利息收入变量(No_int),重复上述所有回归,所得结论与本文报告的基本一致。对总体风险的分解采用双指数法,所得结论也与本文报告的一致,此外,非利息收入对利率风险没有显著影响。用投资净收入和佣金及手续费净收入单独与银行风险承受进行回归,所得结论也与本文报告的一致。

五、结论

本文以我国19家全国性银行(14家已上市)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银行收入结构与风险承受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银行非利息收入所占比例对银行总体风险具有较为明显的负向激励,即银行非利息收入越高,总体风险承受水平越低;银行非利息收入所占比例还对银行系统风险具有显著的正向激励,对银行非系统风险具有显著的负向激励,同时还对银行资产风险具有显著的正向激励。进一步区分非利息收入来源的研究发现,银行非利息收入对总体风险的负向激励主要来源于与形成佣金及手续费相关的活动的影响;对系统风险的正向激励主要来源于与形成投资收入相关活动的影响;对资产风险的正向激励也主要来源于与形成投资收入相关活动的影响;而对银行非系统风险的负向激励与形成非利息收入相关的活动来源没有显著关系,非利息收入活动来源并不显著影响银行的非系统风险,但非利息收入的大小对银行非系统风险具有显著的负向激励。进一步利用收入集中指数的研究发现,银行收入集中度对银行总体风险具有较为明显的正向激励,即银行收入越集中,总体风险承受水平越高;银行收入集中度还对银行非系统风险具有显著的正向激励,对银行系统风险和资产风险具有显著的负向激励。本文的结果支持银行进行多元化经营能给银行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多元化经营能够降低银行的总体风险,对银行总体风险具有较为明显的负向激励。银行进行更多的投资活动会提高银行的系统风险和资产风险,而进行更多与形成佣金及手续费相关的活动会降低银行的总体风险。本文的结果表明银行进行多元化经营是有优势的,但同时也发现银行可能利用贷款来招揽客户,或者存在利用多元化优势经营风险更高的贷款,这削弱了银行多元化经营的风险分散效应。如果银行在进行多元经营的同时,能够严格控制资产的风险,保持对贷款风险的控制,会大大降低银行的总体风险,此外,银行在进行多元化经营的同时,减少投资活动,增加与形成佣金及手续费收入相关的活动和其他经营活动,也能够大幅降低银行的系统风险和总体风险。

银行收入结构 篇2

关键字:招商银行 非利息收入 绩效

招商银行成立于1987年3月31日,并于2002年在中国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多年来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加强营业收入多元化,经营管理水平位于我国商业银行前列,其非利息业务发展在我国商业银行中处于领先行列,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招商银行非利息收入现状分析

非利息收入是指商业银行除利差收入之外的营业收入。它与利息收入相比通常具有稳定性高,受周期波动影响相对较少,且收益高的特点。不同的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的构成并不完全相同,招商银行非利息收入主要包括:1、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其中包括银行卡手续费,结算与清算手续费,代理服务手续费,信贷承诺及贷款业务佣金,托管及其他受托业务佣金等。2、投资收益,其中包括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票据价差收益等。3、汇兑收益。4、保险业务收入。5、其他非利息收入。

(一)招商银行非利息收入各年变化趋势

招商银行2002—2010年非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比率分别为7.42%,8.35%、7.58%、9.60%、13.13%、17.23%、15.23%、21.54%和20.04%,呈现有波动的上升趋势,2004—2007年间非利息收入占比持续上涨,虽在2008年有回落,但在2009年非利息收入占比达到21.54%的最高值。

(二)2010年招商银行非利息收入结构

2010年招商银行非利息收入的构成中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对非利息收入的贡献度最大,占到79%,可见非利息收入主要来源于手续费及佣金收入,而投资净收益,汇兑净收益及保险营业收入对非利息收入的贡献就相对较小,分别为9.2%,9.4%和2%,并且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对非利息收入呈现了负向贡献,比率为0.39%。

二、招商银行非利息收入对银行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一)样本选取

选取招商银行2002年第一季度到2011年第三季度的39个样本数据,对招商银行非利息收入对银行绩效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本文所有数据均来自于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披露的招商银行的定期报告。

(二)模型建立

第一步,采用招商银行非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率NIIR作为衡量非利息收入的指标,采用资产收益率ROA(净利润/平均总资产)作为衡量银行绩效的指标。回归模型建立如下:ROA=a+bNIIR+u(其中a、b为估值系数,u为残差项)(1)

第二步,为分析非利息收入各组成部分对银行绩效的影响,选择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进行研究,选取招商银行2006年第一季度到2011年第三季度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回归模型建立如下:

ROA=a+bCIFVR+cNFCR+dINR

+eENIR+fIBIR+u(2)

CIFVR代表公允价值变动与营业收入的比率,NFCR代表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与营业收入的比率,INR代表投资净收益与营业收入比率,ENIR代表汇兑收益与营业收入比率,IBIR代表保险业务收入与营业收入比率,a、b为估值系数,u为残差项。

(三)结果分析

下面用SPSS16.0对所选取的数据进行分析,方程(1)的一元回归结果见表1。

如表1所示,R2=0.604可以说明,NIIR的可解释程度为60.4%,F=51.784以及F检验的概率0.000<0.05,说明方程显著性检验能够通过,NIIR和ROA线性关系显著,方程斜率b的t统计量为7.196,由斜率B=0.17,可以看到,当NIIR变动一个单位时,银行绩效ROA正向变动0.017,可见非利息收入于银行绩效具有正相关关系但非利息收入对银行绩效影响相对较小。

由此得到回归模型:

ROA=-0.02+0.017NIIR+u

下面将方程(2)所选用的自变量引入方程,用SPSS进行多元线性回归的结果如下:

由表2可以看到,方程(2)的拟合优度R2=0.692,说明方程的自变量可解释程度为69.2%,可得模型(2)的拟合效果比较不错。模型的F值为7.630,F检验的概率0.001<0.05,说明方程显著性检验可以通过。由表2可以得出:

1、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营业收入比CIFVR,变量t值为0.345,p值为0.663>0.05,显著性检验未通过,回归系数B=0.448,说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银行绩效线性关系不显著但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

2、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与营业收入之比NFIR,变量t值为3.892,p值为0.001<0.05,显著性检验通过,回归系数B=2.454,说明NFIR与ROA具有显著且稳定的正相关性,NFIR变动一个单位,ROA正向变动2.454个单位。

3、投资净收益与营业收入比INR,变量t值为-0.03,p值为0.977>0.05,回归系数B=-0.028,显著性检验未通过,线性关系不显著但投资净收益与银行绩效之间具有较小的负向关系。

4、汇兑收益与营业收入之比ENIR,变量t值为-1.726,P值为0.103>0.05,显著性检验未通过,回归系数B=-1.833,说明线性关系不显著但汇兑净收益与银行绩效之间具有一定的负向关系。

5、保险业务收入与营业收入比IBIR,变量t值为-3.520,P值为0.003<0.05,显著性检验通过,变量系数B=-20.389,说明保险业务收入与营业收入之间有显著且稳定的负向相关关系,当IBIR变动一个单位时,ROA负向变动20.389个单位。

由此我们得到回归方程:

ROA=0.39+2.454NFIR-20.389IBIR+u

三、建议

(一)招商银行应采取更大的力度发展非利息业务,加强成本与风险控制水平,加大新产品、新服务的开发,增加银行绩效。

(二)在继续发展完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的同时,还要注意其他非利息业务的投入和发展。招商银行非利息收入大部分是依靠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其他业务的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这样不利于业务的多元化。

(三)招商银行应加强汇兑业务及投资业务风险及成本的控制,加大技术及专业人员的开发。由模型(2)的回归结果可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汇兑净收益以及投资净收益与银行绩效的线性关系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它们所占比率过小,还不能对银行绩效产生显著的影响。但我们可以看到汇兑收益和投资净收益的增加对银行绩效是有一定的负向影响的。这主要是由于这部分业务发展还不成熟。而汇兑收益受汇率影响较大,具有较大的波动性。投资收益也受经济影响较大。2008年发生金融危机后,经济一直处在不稳定状态,这使得银行投资净收益受到较大的影响。

(四)招商银行应加强银行代理保险业务人员的培训,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减少客户流失,同时加强成本控制。

参考文献:

①王菁,周好文.非利息收入负向收益贡献度的实证解析——基于我国12家商业银行的模型检验[J].《当代经济研究》.2008,(11):49—70.

②魏世杰,倪旎,付忠名.非利息收入与商业银行绩效关系研究——基于中国40家银行的经验[J].《未来与发展》.2010,(2):51—55

③张兆杰,汪泓.金融危机后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发展展望[J].《国际金融》.2009,(10):56—63

④王未卿,崔龙.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对我国商业银行营业利润增长促进作用实证研究——以民生银行为例[J].《中国证券期》.2011,(7):186—187

(王吉恒,1964年生,山东沾化人,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财政与金融。孙瑛欣,1988年生,黑龙江桦川县人,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理论与政策。崔玉婕,1987年生,山东泰安人,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理论与政策)

银行收入结构 篇3

一、商业银行收入结构转型的必要性

商业银行进行收入结构转型,实际上就是要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提高非利息收入在经营收入中所占的比重。

(一)利率市场化趋势凸显银行财务效益问题

近年来,一系列的货币政策都预示着中国金融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利率市场化伴随着利率水平升高的风险,银行筹资的成本会提高,由此会凸显银行的财务效益问题。同时,商业银行不仅面临着同业银行的竞争,还面临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的压力。而消费者通过直接融资渠道进行融资减少了银行的资金来源渠道,由此造成了银行存款利率上升、贷款利率下降的局势。

(二)利息收入增长空间逐渐缩小

伴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加快,要获取较高的存贷利差即高的利息收入变得困难,同时银行同业竞争的加剧使得商业银行对于存款、贷款利率的定价权逐渐消失。随着余额宝等一系列小额揽存金融项目的推出,商业银行想仅仅依靠存贷利差来获取高额营业收入已经成为了不可能。商业银行利息收入的不稳定性风险增大,我国商业银行必须改变现有的收入结构模式,来实现盈利的持续性。

(三)客户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

经济的发展使得银行业从以前的卖方市场开始向买方市场转变。近年来,个人客户需求的多样化推动了理财产品的繁荣发展;市场改革的深化以及全球市场一体化促进了代办服务品种的多样化;机构客户为应对风险对金融资产套期保值、风险对冲以及财务顾问、资产托管等业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中间业务将会作为商业银行收入结构转型的突破口,成为新一轮利润驱动的重要增长点。

(四)金融市场的发展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企业偏爱直接融资,使得很多信誉良好的大中型机构客户对银行的依赖程度降低,造成商业银行优质客户的流失。银行面临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挤压,业务空间也日益萎缩。

此外,如国家对资本监管的严格要求等因素也促进了收入结构转型的加快。资本充足率的严格要求使得商业银行信贷供应能力有所降低,而中间业务占用商业银行自有资金较少、承担风险也低,收入来源广泛,这都促使我国商业银行进行收入结构转型。

二、温州龙湾农商银行收入结构现状

(一)营业收入总额呈上升趋势,利息收入是营业收入的主要来源

根据温州龙湾农商银行2006—2013 年的收入数据(如图1),温州龙湾农商银行总的营业收入从2006 年的1.924亿元增长至2013 年的9.621 亿元,营业收入总额呈现持续上升趋势。其中,利息收入对应地从1.731 亿元增长至8.094 亿元,利息收入一直是营业收入的主要来源。

(二)非利息收入占比有所增长,但总体水平依然偏低

图2 描述的是温州龙湾农商银行2006—2013 年非利息收入占比情况。2006 年以来,温州龙湾农商银行非利息收入持续快速增长,非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从10.03%增长至15.87%,虽然稍有波动,但总体呈增长趋势。对比2011 年我国其他农商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如北京农商行为27.7%,合肥科技农商行为30.37%,温州龙湾农商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总体水平仍然偏低。

(三)非利息收入构成稳定,非利息收入以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为主

龙湾银行非利息收入包括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投资收益、汇兑收益、其他营业收入。图3 给出了温州龙湾农商银行2006—2013 年非利息收入构成,显示出其构成比较稳定,且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占比一直约为90%左右,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是非利息收入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三、温州龙湾农商银行收入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温州龙湾农商银行现有收入结构存在的问题

1.收入结构过于单一,利息收入所占比例过高

温州龙湾农商银行业务品种单一,收入来源狭小,其主体业务仍是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中间业务、国际业务、托管业务等新业务开办较少或收益不高,经营收入主要来源是利差收入。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温州龙湾农商银行收入构成中,净利息收入始终占绝对优势,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远低于大型商业银行。

2.非利息收入规模略小,中间业务发展范围不广

尽管需求因素推动下,温州龙湾农商银行的收入结构有多元化发展的趋势,非利息收入发展较快,但从总体来说,非利息收入的规模还是略小,以利息收入为主导的收入结构仍然比较单一。另外,其开展的中间业务主要是利用银行的人力与技术设备等资源为客户提供初级层次的中介服务和劳务,起主导作用的只限于那些筹资功能较强、日常操作简单的结算类、代理类业务,范围比较固定,品种相对狭窄,缺乏创新。例如,在信托业务方面,一般仅开办贷款等,并没有开办信托存款等业务;在代理业务方面,目前也仅开办少量的代收、代付业务。

此外,龙湾农商银行中间业务缺乏有效管理,暂处于盲目的自发性发展状态,尚未建立专门的有效管理体系。

(二)温州龙湾农商银行收入结构转型的影响因素

1.宏观经济因素

温州市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受到金融体系改革的影响很大。作为扎根温州市本土的农村商业银行,温州龙湾农商银行收入结构转型必然会受到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直接影响。伴随着金融政策的放宽以及对企业监管的规范,小微企业对温州龙湾农商银行提供服务的要求逐步提高,而且激烈的银行竞争也促使客户的需求产生了质的变化,客户对资金的需求由单一的依赖银行贷款逐步向市场直接融资和银行的间接融资相结合的方式。目前,温州龙湾农商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仍是利息收入,但是伴随着监管政策的变化,银行可以增加大量的中间业务,从而改变主要收入来源。资本充足率的监管限制了银行资产业务的扩张程度,在限定的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下,银行应该积极寻求收入结构的转型途径。

2.客户因素

银行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出借资金的利息收入和提供服务收取非利息收入,温州龙湾农商银行的收入也不例外。温州龙湾农商银行主要定位于小微企业和农民这两类主要客户,对于小微企业而言对温州龙湾农商银行的产品要求主要是贷款,为银行创造的主要是利息收入。从农民角度来看,银行收费仍然会触及其部分经济利益,因此存在着抵触情绪,主要是认为为银行提供的并不一定满意的服务支付服务费是不值得的,而且在未升级为农村商业银行前,信用社或是合作银行主要为农民提供免费的服务,在这种情况下再次收费会造成不习惯。从短期来看,对温州龙湾农商银行来说,不收取服务费可能不会造成很大的损失;但是长期来看,银行为了这类业务的持续发展的投入会大大降低,会严重阻碍其收入结构的转型,社会的总福利也会受到负面影响。

3.温州龙湾农商银行内部因素

从温州龙湾农商银行内部来说,其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1)经营理念偏向于传统业务。作为本土的农村商业银行,温州龙湾农商银行目标群体为三农用户以及小微企业,利差是其主要的收入来源,通过无偿或是收取很低的服务费的中间业务收入只占极少的部分。虽然近些年农村商业银行也越来越意识到发展中间业务的重要性,但是基层银行在实践的过程中,面对其资产负债业务有重大影响的客户时,极其容易为了传统的存贷业务而让步。(2)缺乏健全的中间业务管理体系。温州龙湾农商银行中间业务主要是同城交换业务、信付通业务、第三方存管业务以及代发工资等,这些业务又分属不同的职能部门,这样各职能部门各成体系、各自开发,没有对中间业务形成统一合理的管理规划,导致了中间业务缺乏统一性和有效的推动力,松散的、缺乏规划的中间业务管理,不能够形成统一的开发、分工合作、整体营销的规范运作过程,从而使中间业务难以得到快速持续的发展。(3)资本、人力投入有限,技术手段相对落后。收入结构转型就要求银行应该多发展中间业务,提高非利息收入在银行总收入中的比重。但是,中间业务尤其是新兴的中间业务像资产证券化、金融理财等业务都是需要较高的技术含量和相对于传统业务来说更强的业务水平的人力资本,这些中间业务是以IT设备为基础的,需要科技方面的资金投入;同时还需要培养会管理、懂营销的综合性人才。目前,温州龙湾农商银行在这一方面的资本和人力投入都是十分不足的,这也使温州龙湾农商银行中间业务的顺利开展有局限性。

四、对策

温州龙湾农商银行作为温州筹建的首家农村商业银行,是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以及自我约束的金融市场主体,其收入结构的优化转型需要综合协调来实现。

(一)保持利息收入持续增长,为优化收入结构奠定基础

温州龙湾农商银行利息收入占比一直稳定维持在较高水平上,表明了其在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上有丰富的经验,存在着成熟的经营管理模式,这为利息收入的增长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在温州龙湾农商银行收入结构优化过程中,理想的收入结构模式表现为稳定增长的利息收入及快速增长的非利息收入的有机统一。基于此,温州龙湾农商银行要想在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都保持增长的局面之上达到一个比较合理的收入结构,就需要合理化业务结构从而使得利息收入占比下降而非利息收入占比不断增大。

要保证利息收入的持续增长,需要对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进行优化创新。温州龙湾农商银行应主动寻求并满足客户需求,为客户提供满意的个性化服务,在培养客户的忠诚度基础上进行长期有效合作以降低银行在开发与维持客户上的成本支出,如在服务农民和小微企业两类目标客户的时候,应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及服务来增加其忠诚度。另外,温州龙湾农商银行在实务中应当适当降低商业贷款的比例,以达到在降低风险的基础上优化企业的资产结构。具体而言,就是尽可能推广短期贷款而降低中长期贷款的比例,为农民等开发适合的个人贷款业务以降低企业贷款比例,对处于朝阳行业的小微企业进行贷款融资,适当降低银行贷款的总体规模也可促进贷款结构的合理配置。

(二)推动中间业务发展,促使收入结构合理转型

1.推行地方性创新以促进温州小微企业发展

中小企业以其对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而成为利率市场化推进过程中银行的主要客户群体,也是我国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群体。温州龙湾农商银行将其目标客户定位于小微企业和农民上,同时各级政府出台了各式各样的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因此,在与各家商业银行竞争中,温州龙湾农商银行可以将小微企业这一群体作为重点发展对象,将其作为业务领域新的收入增长点,为其提供符合其需求的有特色的产品和服务,对相关业务进行创新,响应国家各级政府号召,促进小微企业的发展壮大,而这也符合温州龙湾农商银行自身目标客户的发展与维持。

温州市是中国民营经济的“晴雨表”,其发展现状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中国实体经济的发展现状。有报道指出,温州市小微民营企业占全市GDP比重超过50%,在经历过2011年的借贷风波后基本呈现出资金短缺、人才流失及成本增长等问题,而其本身也由于小微企业自身的局限性使得融资极其困难。因此,温州龙湾农商银行在温州本地经济实际状况的详细分析基础上,因地制宜,为不同类型的中小企业提供相应的融资借贷产品及服务。针对现阶段中不断发展的传统行业及高新产业,进行业务推广及创新,为其提供更具有地方特色的符合中小企业发展及温州龙湾农商银行发展的共赢服务。

2.创新中间业务模式

由于我国严格的分业经营体制现状,温州龙湾农商银行作为商业银行无法开展诸如证券经营、基金管理等自主性业务,因此,应将中间业务的开展作为重中之重,以此而促使非利息收入的大幅增长。对温州龙湾农商银行来说,中间业务主要来源为佣金和手续费收入及投资收入,从数据来看,其在非利息收入中的占比长期维持在90%以上。在此基础上,要增加非利息收入,就必须要扩展中间业务渠道,创新化中间业务经营模式,有针对性地为客户提供产品,并在完善传统中间业务功能基础上加快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的发展。比如,在网络经济大发展的环境中完善传统的银行卡等业务,并发展网上银行业务就有可取之处。

此外,要保证中间业务的长足发展,需在加快产品创新的基础上建立对外合作,如加强温州龙湾农商银行与温州市政府的合作,两者在促进地区发展上的共识使得二者必须不断进行协调沟通以实现共赢。温州市金融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对温州龙湾农商银行而言无疑是重要的外部威胁,但从长远来看,也为温州龙湾农商银行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进步空间。在供给与需求都不断增长的情况下,温州龙湾农商银行要充分利用温州本地的优势,在传统业务基础上不断吸收竞争对手的优势部分并予以创新,在新型行业中开发新的中间业务产品。从长期来看,进一步地整合资源,将地方性优秀银行打造成为现代化的商业银行,实现中间业务的战略转型,提升综合竞争力,更好地为客户服务。

3.加强风险监管,营造良好金融环境

为促进温州龙湾农商银行优化收入结构,加快发展,还需要加强在发展营运过程中的风险管理工作,这主要表现在对信用风险、利率风险及操作风险的管理上。温州市经济的发展使得温州龙湾农商银行面临的金融环境比较复杂,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立足之地,其需要进一步开展与完善本银行业务风险上的监管,为更好地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作出贡献。温州龙湾农商银行在开展中间业务时要时时加强对中间业务的风险监管。

首先,需对全部员工加强风险意识培训与监管,规范业务办理的流程,从银行内部来规避增加中间业务所带来的风险;其次,借鉴国内外银行开展中间业务过程中对风险进行分析与预测的经验;再次,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合法合规开展中间业务,如业务的运行及相关收费都要符合监管部门及行业自律组织的规定,防止不可预知风险的产生;最后,定期向相关部门报告中间业务开展情况,以提前制定防御措施。

4.重视专业人才培养,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商业银行的竞争主要集中于人才的竞争,业务与创新意识兼具员工队伍的建设,对于商业银行优化收入结构、保证持续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温州龙湾农商银行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专门从业人员来提高中间业务的服务水平显得尤为重要,其服务质量关系到银行本身对于客户的吸引能力及维护力度。当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从业人员的素质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状况,温州龙湾农商银行在这一点上需要引起高度重视,需引进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来为中间业务的有效开展提供有利条件及根本保障。温州市民营经济的发达现状使得温州市成为相关人才聚集地,可谓人才济济。温州龙湾农商银行在发展中要充分利用这一整体资源的优势性,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吸纳专业人才进入,在人才培养上不落后于竞争对手,促进整体人员素质的提升及温州龙湾农商银行整体形象的提升。

综上,温州龙湾农商银行要在服务好传统市场的基础上,开拓新的非利息收入业务市场,通过对传统产品的完善与创新及开发新的产品、服务等来寻求新的增长点。

摘要:随着利率的市场化,传统的存贷利差已经无法为农村商业银行的持续发展提供足够动力,积极创新金融业务、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改变收入结构是农村商业银行现代化经营、融合市场所必须要做的事情。因此,以温州市温州龙湾农商银行为例,通过分析它的收入结构以及影响收入结构转型的因素,为温州龙湾农商银行的收入结构转型提出合理的建议,以此为同类型农村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转型提供借鉴。

关键词:温州龙湾农商银行,收入结构,非利息收入

参考文献

[1]刘畅.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对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9.

[2]谭弦.银行收入结构与其收益——风险关系[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0.

[3]颜婧宇.我国商业银行现有盈利模式的缺陷分析[J].经济研究参考,2011,(60):16.

[4]曹佳.我国商业银行盈利变化的因素分析[J].经济论坛,2010,(6):159-162.

[5]张庆君,张荔.资产价格波动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基于银行收入结构视觉的研究[J].金融论坛,2011,(5):25-30.

[6]余虹.1934—2010年美国银行业盈利模式变迁的价值链解析与启示[J].当代经济科学,2012,(3):58-63.

[7]段军山,苏国强.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的影响影响因素研究[J].上海金融,2011,(5).

市场结构与中等收入陷阱 篇4

关键词:市场结构;中等收入陷阱;后发优势;后发劣势;技术模仿;人才初次转移;人才再转移;技术进步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6)01-0068-05

一、引言

近年来,对于中等收入陷阱的讨论迅速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当然,之所以热门也是因为它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并具有事关全局的重要性。从2007年世界银行报告提出中等收入陷阱以来,这个概念一般是指落后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突破了人均1 000美元的贫困陷阱后,会有一个经济起飞的阶段,但跨过3 000美元的中等收入阶段后,却又容易因为各种原因陷入经济增长的停滞期。当然,随着经济增长,中等收入陷阱的标准也不是一个固定的标准,可以利用其他国家的人均收入相对于同期高收入国家代表,即美国的比例来进行划分。例如Athukorala and Woo把该比例大于55%的国家定义为高收入国家,20%~55%为中等收入国家,小于20%的为低收入国家(转引自蔡昉,2011)[1]。二战后,全球超过100万人口的国家和地区中只有日本、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等少数经济体突破中等收入陷阱(不算资源型富裕国家)跨入高收入行列,而其他地区基本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实际上,这一现象在拉美出现得较早,以至于拉美陷阱早在中等收入陷阱概念提出之前就已为人熟知。

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看,中等收入陷阱以相对于发达前沿国家的收入水平而言,意味着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的经济增长陷入了相对停滞状态,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并不比美国快,甚至还慢于美国。以拉美为例,拉美的许多国家尽管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就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到2005年,拉美国家的人均收入相对美国的水平却比1960年下降了约35%(Agenor,Canuto and Jelenic,2012)[2]。中等收入陷阱国家往往还出现的一个现象是,在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之前,这些国家往往还经历一段快速增长时期,如当时的拉美和1997年之前的一些东南亚国家。因此,中等收入陷阱作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存在两个阶段:一段快速增长足以摆脱低收入阶段的时期和进入中等收入后增长长期停滞的时期。

按照新古典增长理论,由于人均资本的边际生产力递减,低收入国家人均资本存量低,边际生产力越高,经济增速就会越快。到中等收入阶段,边际生产力递减经济增速似乎就应该较慢。但为什么是在中等收入阶段而不是到高收入阶段经济增速就下降,新古典理论只能将此归结于人均资本存量之外的技术和制度因素。事实上,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出现经济增速显著减慢的主要原因都可归结为全要素生产率的急剧下降(Eichengreen,Park,and Shin 2011)[3]。新古典理论也指出,长期来看,能克服资本边际生产力递减的唯一方法就是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来源于一国对技术创新的把握,但这主要是对已处于技术前沿国家而言的。对于落后国家,技术进步的主要来源并非来自创新,而是技术模仿。创新本是费时费力的事,对落后国家来说进行技术模仿可以节约大量开支和时间,进行技术模仿成为他们的自然选择。考虑落后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甚至直接在低收入陷阱里的原因,也要考虑到进行技术模仿所带来的影响。在解释中等收入陷阱时,一种角度是从刘易斯的二元结构理论进行论证,即在经济起飞前,在农业存在大量过剩劳动力,通过工业化实现的经济起飞,原本从事农业的低收入劳动力不断转移到附加值较高的工业中,但到了中等收入阶段,过剩农村劳动力转移完毕,出现了刘易斯拐点,这导致了经济增速的下降。刘易斯的二元结构学说无疑是解释中等收入陷阱的理论基石(蔡昉,2011),但关于技术模仿在此中的作用仍有进一步探讨的空间。我们知道,在新古典理论中技术进步本质上相当于劳动力效率的提高,这可以抵消劳动力数量增速的下降,那些跨越过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就是如此。在考虑到存在技术模仿的便捷方式,与技术前沿国家相距较远的情况下,为什么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进行技术模仿的优势和可能性忽然就不再存在了,而之前却可以一直存在。

刘易斯拐点结合产业结构变动和国际贸易比较优势,就是在低收入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从事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且因为工资低廉获得贸易优势。但到了中等收入阶段,产业升级不畅,而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成本上升,贸易优势被削弱,遭到发达国家和低收入国家的两头夹击,步入中等收入陷阱。从产业结构变动角度看,中等收入陷阱的要害在于产业升级的受阻,按照钱纳里的发展理论,经济增长可以看成结构转变的过程,影响产品结构转换能力有各种因素,包括工业发展水平、城市化程度和对自然资源依赖程度等(李月,邸玉娜,周密,2013)[4]。我们可以把产品和产业结构的转化能力看成归根到底是技术进步的结果,那么问题又回到刚才:给定技术模仿的便利性,为什么后来这好处又消失了。

流行的观点是(例如Aghion and Howit,2009,chap11)[5],技术模仿只能到一定程度是因为模仿在经济发展的初期,与发达国家前沿技术差距极大情况下较为有用,但随着向前沿的靠拢,模仿的收益递减,也就是可模仿的越来越少,只能依靠自主技术创新。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就是只知道模仿无法创新导致经济增长最终放慢。的确,长远来看,创新是增长的主要来源,但考虑到落后国家的模仿空间,当达到技术前沿的90%或甚至70%,我们可以认为只靠模仿大体是不可行的,必须更加强调创新。但正如前面拉美国家所表明的,在30多年时间里,拉美与世界技术前沿的差距就没有高过40%,而且甚至这种差距有时在放大,这是与模仿优势相悖的现象。中等收入国家与世界前沿的差距如此大,说明模仿空间仍然较大①,模仿的优势还在,为什么就不可行了,甚至还可能把差距拉大②。通常认为发展中国家缺乏发达国家与其技术相匹配的要素禀赋,实际上无法有效利用最前沿技术,但如果把吸收技术看成选择适宜技术逐渐提高的过程,技术追赶也仍然是可以实现的(林毅夫,张鹏飞,2006)[6],韩国就是这样的典型。

笔者在基于刘易斯二元理论上,结合考虑技术模仿的后发优势,尝试解释中等收入陷阱问题。解释问题的关键在于技术模仿的后发优势为何在中等收入阶段就丧失,而不能持续到更高阶段。利用Shleifer and Vishny(1991)所论证的人才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7],可以认为鉴于技术的复杂性,在一个经济体中能够了解和吸收技术的是这些人才,而不是一般人员。人才在人口中的比重是较低的,因此经济体在吸收和模仿技术上存在阶段性限制,即当进行刘易斯范式工业化中,这些人才从原先行业(农业)转移出来,都已相应地模仿了某种相关技术后,如果不存在进一步更新模仿技术的动力,更新技术的模仿需要的人才就已枯竭,该国的技术模仿就会陷于相应的停滞。由于人才比例较低,这表明技术模仿的范围可能只是到一个中等阶段,即中等收入陷阱阶段。那为什么会出现某个阶段后人才不愿意再更新技术模仿?这里一个重要原因是存在制度上问题,在市场结构上,这些人才在其技术模仿行业形成了某种垄断力量和进入壁垒,这就使他们没有动机再去更新技术模仿,尽管仍有现成的技术可供更多模仿。Agenor,Canuto(2012)考虑的是设计部门创造的新产品带动增长,设计部门只能利用人才而非普通人员,强调了宽带等高级基础设施对人才进而对增长的作用,但他们没有考虑模仿的问题[8]。Benhabib,Perla,Tonetti(2012)研究了模仿对增长的促进作用,但落后国家选择模仿成了策略行为,既可以选择赶超,也可以选择保持落后以搭便车[9]。

市场结构中垄断和进入壁垒对经济增长的单纯负面影响,并非完全新鲜的概念。Parente and Prescott(1999)[10]指出了进入壁垒的存在会挡住那些有着更高技术的新进入者,进而影响了增长。不过我们同样感兴趣的是在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经常出现的情况:之前它们往往有过一段快速的赶超增长时期,垄断和进入壁垒给定存在,那又如何同时解释相继出现的高速和低迷增长。Acemoglu,Aghion and Zilibotti(2006)[11]强调了在经济增长后继阶段创新的重要性,在之前现成技术可供借鉴的阶段,垄断部门(这里指垄断政治权力的精英)出于自身利益实行低税,这有利于投资与增长,但同样为了自身利益实行经济部门垄断,这却阻碍了新进入者,因此在不同增长阶段不同体制的优劣势也表现不同。正如之前所评论的,即使在模仿潜力明显未用尽的情况下,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的相继高低增长也仍然出现,在即使仍存在模仿的空间下,如何同时解释这种现象,是本文的主要着眼点。

二、基本模型

三、进一步讨论

当人才在目前行业都实现配置后,进行新产品的开发必须要能把人从原有行业转移出来⑦。在以研发创新为主的国家,新产品创新也往往伴随创新该产品的厂商拥有了一种市场垄断地位,无论是技术开发领先的时间差,还是专利的保护都可以造成。不过,这种垄断是有期限的,过了一定时期其垄断地位就会逐渐失去,该中间产品的定价就会趋于1。那么该中间厂商πt就会趋于消失,所能支付的工资总额也会变得极小。由于从事中间产品生产的只能是人才,这意味着留下的中间产品生产人员将变得极少,这样他们才可以让πt/ht保持不变。其他人才则转移出来进行更新的产品创新研发,在更新的部门获得等同于πt/ht的工资,从而让新产品种类不断增加,经济实现持续增长。但如果一种新产品开发后厂商垄断地位始终得以保持,那么垄断利润就不会减少,人才在该部门一样获得较好的收入,人才就没有动力进行再转移,去实现熊彼特式的创新开发。

这些讨论说明如果政府容易被俘获,依靠模仿实现进入的部门会行贿来维持垄断地位,并且会一直做下去。但如果一开始给不出足够的bht的愿景,政府也未必一开始会给予垄断地位,那后面的垄断可能也不好建立。模仿与创新存在的区别在于a1>a2,模仿厂商如果垄断能获得的利润(Mt+1-Mt)πt也会更大,这对政府就有了足够的吸引力以一开始就在模仿中建立垄断,给予厂商特权地位。实际上,这在模仿的后发国家中并不罕见,这种垄断也完全不同于依靠创新获得的先行市场垄断地位。总之,在模仿型经济中,垄断部门之所以能维持下去,要害在于模仿在它所能及的范围内所提供的收益比从事创新要多,这个收益为类似寻租的做法提供了足够的吸引力,就像自然资源诅咒所揭示的那样(Sachs and Warner,1995)[16]。

在以上讨论中,我们假定的是人口规模不变忽略了人口变更问题。在更新技术的过程中,无论是创新还是模仿,人才一旦进入某一技术部门,可能往往是终生以此为职业,这是因为更新知识的成本可能过高而具有了锁定效应,特别是上面假定的多次更新知识可能不会出现。在更新的技术部门中人才的进入主要是新加入的人才。那么模仿型且政府容易被俘获的经济是否也可以借助这些新的人才来拓展新产品部门?在创新型或模仿但无法寻求长期垄断的经济中,通过新兴学科教育等方式,新人才主要进入新部门,老部门人才相对固定⑨,但随着其在世代交替中消失,老部门中的人才自然萎缩。但在模仿且易形成垄断的经济中,老部门人才会被进入的新人才接替,这样新人才可能大多进不了新技术部门,这仍然影响了后续经济增长。最后,上文假定人口规模标准化,但现实中还存在人口规模相差较大的问题,在创新型或模仿但无法寻求长期垄断的经济中,付出更新知识成本下,人才或者新增的人才是可以不断流动到新部门的,这个规模可以抵消因人口规模大具有的人才行业配置范围优势,除非人口规模相差实在过于悬殊。

四、结论

从创新型经济的发展经验来看,能鼓励出现创新技术的制度安排,总体上这种制度安排的各方面使得贿赂不可能实现,政府是摆脱局部利益羁绊和受到监督的政府。相反,模仿因对制度要求较低,贿赂更可能有操作空间,政府更容易被俘获,只有那些能够摆脱原有垄断厂商影响的政府才能够实现模仿技术的持续更新。因此,模仿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后发国家在赶超增长上具有优势,特别是在急需增长的初期阶段更是如此,但模仿本身又是把双刃剑。模仿在带来快速技术进步和增长的同时,也为某些部门迅速带来丰厚收益,而这些收益在这些部门成为既得利益之后,却可能用来做为捍卫既得利益的制度寻租之用,而不是用在进一步的研发甚至模仿上。这些收益相对来得多,以至于这些部门有足够的能力用之去影响和俘获政府,这就是模仿可能带来的发展陷阱。要让模仿切实起到技术进步的助推剂和实现后发优势的作用,就要注意如何避免因模仿而出现有能力进行寻租的制度陷阱。制度要在模仿的开始时候就要保持良好治理,特别是无论何种政治制度,政府都应能避免被俘获。如果开始没有一个良性的制度,模仿更可能的是在一定发展阶段后会腐蚀和扭曲制度,影响后续的经济增长,这也是为什么进行模仿的国家众多,但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寥寥无几的原因。

为了避免模仿对制度的破坏,政府要着力避免被这些部门的寻租能力所羁绊,政府需要超越这些部门的利益,即使这些部门曾经因为模仿而取得的快速发展和巨大成功而变得有势力。否则,在那些政商关系盛行和裙带资本主义的国家,基本都难逃中等收入的陷阱。这也意味着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所需要的政府必须是强有力的,能摆脱局部利益束缚,又必须是廉洁有效的政府。一个腐败严重的政府自然容易接受这些既有部门的贿赂而对它们提供保护,一个腐败严重的国家也是一个很大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强有力的反腐对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也是必须的。

最后,在既有部门领域,保持开放的经济和积极溶于世界对于化解既得部门的消极影响也是有益的。在面临国际竞争下,既有部门的垄断更容易被消解,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也更不容易出现。进一步,即使既有部门试图寻求保护,它们也会变得缺乏财力。当然开放必须是先行的,否则既有部门壮大后仍有能力寻求保护。这也重复了出口替代优于进口替代的观点:进口替代仍是保护了国内产业,但当其通过模仿发展起来成为既有部门,在制度存在缺陷下就会通过游说和行贿得到保护,出口替代则避免了这点,甚至当国内厂商成为国内的垄断企业,当它的主要市场是在国际市场时,它仍会面临国际的激烈竞争。

注释:

①当与技术前沿差距越大,经济快速增长的动能可以越足,随着与前沿的差距缩小,相应的增速可以降下来。但这是自身的纵向对比,相对发达国家增长率只要技术差距的存在总是可以更快一些。

②现实中,创新者当然可以通过专利保护和技术秘密等形成对技术的保护,这会使模仿者的模仿变得成本高昂,甚至变得不可能。但如果我们以稍宽的视角看待模仿的优势,很明显对创新者来说,创新的风险是极大的,甚至包含彻底失败的风险。而一旦创新者创造出一条路,这至少为模仿者指明了方向并对研发提供了极大的启示,因此模仿优势始终是存在的。

③为了简化,生产函数没有资本,无需考虑居民最优储蓄及资本积累动态问题。

④可以看成既有的知识存量,这反映了产品开发既有基础的正外部性。

⑤从t到t+1期,新中间产品种类可以增加很多种,这可以相对应地由与新增种类数相同的,每家开发一种新产品的垄断厂商来完成。为简单起见,把这些厂商“合并”为一家,视为一家开发了t到t+1期的新产品。事实上,每家开发一种新产品的厂商的定价,利润都是一样的,使用的人才也应该是一样的,不然会导致工资差异,但人才流动会抹平工资差异。因此把这些厂商合并只是简单的倍乘,工资也是一样的。

⑥这里为简单起见,不再区分中间厂商内部人员收入差异。

⑦这里不区分转移是转移到新的开发新产品的厂商,还是原厂商设立新部门来开发新产品。

⑧或者政府主动控制厂商获取租金,从结果说都是一样的。[15]

⑨由于不能再转移(比如知识更新成本过高),过了垄断期他们的工资会趋向普通劳动力的工资。

参考文献:

[1]蔡昉.“中等收入陷阱”的理论、经验与针对性[J].经济学动态,2011,(12):4-9.

[2]Agénor,Canuto,Jelenic.Avoiding middle-income growth traps[R].World Bank Other Operational Studies 16954,2012.

[3]Eichengreen, Park, Shin.When Fast Growing Economies Slow Down: International Evidence and Implications for China[R].NBER Working Paper No.16919,2011.

[4]李月,邸玉娜,周密.中等收入陷阱、结构转换能力与政府宏观战略效应[J].世界经济,2013,(1):38-63.

[5]Aghion,Howitt.The Economics of Growth[M].The MIT Press,Cambridge,2009.

[6]林毅夫,张鹏飞.适宜技术、技术选择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J].经济学(季刊),2006,(4):986-1006.

[7]Shleifer,Vishny.The allocation of talent: implications for growth[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1,(2):503-530.

[8]Agenor,Canuto.Middle-Income Traps[R].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no6210,2012.

[9]Benhabib, Perla, Tonetti.Catch-up and Fall-back through Innovation and Imitation[R].NBER Working Paper No.18091,2012.

[10]Parente and Prescott.:Monopoly Rights: A Barrier to Riches[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9,(5):1216-1233.

[11]Acemoglu,Aghion,Zilibotti.Distance to Frontier, Selection, and Economic Growth[J].Journal of the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2006,(4):37-74.

[12]Romer.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0,(5):71-102.

[13]Acemoglu.Modeling Inefficient Institutions[R].NBER Working Papers, No 11940,2006.

[14]潘士远.内生无效制度——对进入壁垒和贸易保护的思考[J].经济研究,2008,(9):96-105.

[15]胡志刚.市场结构理论分析范式演进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1,(2).

[16]Sachs, Warner.Natural Resource Abundance and Economic Growth[A].Meier,Rauch.Leading Issue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C].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股份制商业银行收入结构比较研究 篇5

一直以来, 商业银行在我国现代金融体系中有着相当重要地位。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和银行业的进一步开放, 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 而作为国内商业银行传统收入来源的存贷款业务正面临着获利空间不断缩小的问题, 我国商业银行以利息收入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经营模式已难以适应未来的发展。在这种局面下, 之前不怎么被重视的中间业务收入对银行利润的贡献越来越大。如何加快我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的优化, 增强其核心竞争力, 是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二、股份制商业银行收入结构影响因素

(一) 宏观调控因素对商业银行收入结构影响

宏观调控是政府对国民经济的总体管理, 是一个国家的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的经济职能。宏观调控的基本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和促进经济结构优化, 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保持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国家进行宏观调控通常使用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对经济发展进行干预, 这些手段对于市场上的所有经济体都会产生影响, 商业银行在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自然也成为调控的重点对象。对于商业银行而言, 国家的调控措施势必会对其经营产生影响, 尤其是货币政策, 由于其直接调整货币供应量和信用量, 因此会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经营, 对收入结构造成影响。例如存贷款基准利率的变动直接造成银行存贷利差的变动、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的变动会影响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 这些政策对于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有着重大影响;而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业务也会受到调控政策的影响, 如对业务范围的限制等。相较于非利息收入, 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受到宏观调控的影响更大, 经济政策的变动可能造成商业银行利息收入的剧烈波动, 因此, 提升非利息收入的占比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收入的稳定性。

(二) 监管政策对商业银行收入结构影响

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经营会受到政府和监管当局的管制。这些管制涉及银行的各个方面, 包括了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管理、经营范围和方式甚至包括对具体业务活动的监管。这些监管措施的初衷是为了保证金融市场秩序, 保证银行体系的稳定, 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商业银行的经营造成了一些限制, 阻碍了商业银行的发展。受到过多监管政策限制的商业银行在业务的拓展创新方面必然受制, 很容易导致商业银行的收入来源单一以及收入增长乏力, 有鉴于此, 我国对于商业银行经营的业务种类的限制正在不断放宽。王千红, 刘晓君的论文《对国有商业银行创新非利息收入业务的比较分析》中曾列举了一些监管政策的变更。监管机构正逐步放宽商业银行经营业务的限制, 为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业务创新提供了日渐宽松的政策环境, 这对于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拓展收入渠道、优化自身收入结构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三) 金融市场发展水平对商业银行收入结构影响

商业银行之于金融市场的重要性体现在其主要职能中, 即信用中介职能、支付中介职能、信用创造职能和金融服务职能, 而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是商业银行能否充分行使其职能的重要因素。商业银行本身具有资源和信息优势, 这些有利条件使其能够为客户提供多功能综合性的服务, 随着经济的不断的发展, 面临不断增长的融资需求, 这类业务有着良好的市场前景, 是商业银行扩大业务范围增加收入的重要契机, 同时这也为企业融资提供了更多便利。此外, 金融市场的发展还会加剧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 银行为了吸引更多客户势必提高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 直接导致存贷款利差减少, 这会压缩商业银行存贷款业务的获利空间, 商业银行的传统利息收入势必会受到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 商业银行不得不采取其它竞争方法, 例如提升服务质量、发展新业务等为银行带来更多的非利息收入。不仅如此, 金融市场的发展也会逐渐削弱银行在融资市场的垄断地位, 企业有更多的融资渠道, 如直接发行股票、债券, 而商业银行的储蓄客户也有了更多的投资渠道, 一部分存款会被投资到基金、证券市场上, 使得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大幅度下降。由此可见, 随着金融市场发展水平的提升, 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会出现下降。

(四) 金融创新对商业银行收入结构影响

关于金融创新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解释, 其定义来源于熊彼特1912年的著作《经济发展理论》 (Theory of Econoforc Development) 中对创新所下的定义, 而金融创新的定义便衍生为金融领域中各种要素的新组合, 包括了金融工具、融资方式以及支付清算手段的创新等。我国经过20多年的金融创新历程, 也获得的不少成绩, 主要体现在:第一, 在组织制度上, 我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银行体制, 组建了三家政策性银行, 形成了四家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十多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主体的存款货币银行体系, 并放宽了外资进入国内金融市场的门槛, 加快开放的步伐;第二, 在管理制度上, 中央银行从纯粹计划金融管制转变为金融宏观调控, 同时对金融机构业务管制有所放宽;第三, 在金融市场方面, 逐步完善了我国的投融资市场, 如建立了银行与企业间外汇零售市场、银行与银行间外汇批发市场、中央银行与外汇指定银行间公开操作市场等;第四, 在金融业务与工具的创新方面, 出现了丰富多样的金融产品。然而, 相较于西方国家在证券融资以及资产证券化上的深度创新, 我国的金融创新显得缺乏原创性且创新层次较低, 同时我国的金融创新内部驱动力不足, 资金多滞留一级市场。尽管如此, 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竞争加剧势必推进金融创新, 而从西方经验来看, 金融的创新会为商业银行带来更大的挑战, 优质客户将不再从银行融资, 银行客户群整体资信等级下降, 经营风险提升, 同时由于金融媒介作用退化, 利息收入占比也会下降。这些都会促使商业银行开辟新的盈利渠道, 增加非利息收入。对于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来说, 固守单一的收入来源势必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下风。

(五) 技术进步对商业银行收入结构影响

商业银行是经济领域最先实现信息化的行业之一, 并且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 使得越来越多先进技术被应用于商业银行的日常经营, 例如自动存取款机、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的产生极大地提升银行办理业务的效率并降低了交易成本, 同时也成为了商业银行新的分销渠道, 为银行推广新的业务和产品提供了新的平台。依靠先进技术, 商业银行能够提供更快捷和准确的结算支付业务, 同时, 也能更好地管理掌握丰富的信息资源, 提供更优质更个性化的咨询与决策支持服务, 充分发挥自身的信息优势, 甚至可以为客户量身定制特别服务, 以此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吸引更多客户。技术的进步使得银行能够提供更多的服务和产品, 成为商业银行的创新工具, 增加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来源。

三、股份制商业银行收入结构现状

(一) 股份制商业银行收入结构对比

为了直观地了解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情况, 本文在查阅16家国内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历年数据 (数据来源于天相证券市场数据库以及各商业银行的报表) 的基础上, 选取了2007年至2011年第3季度的样本数据。为了研究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收入结构的总体特征及差异性, 对国内16家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进行了排序, 同时考虑到数据的完整性和连贯性最终选取了四家规模较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四家规模较小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作为样本, 这四家较大的银行分别是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和交通银行, 四家较小的银行是深发展银行、北京银行、南京银行和宁波银行。之后, 通过数据的处理和计算得到了这八家商业银行近五年的收入构成比例均值, 具体情况见表 (1) 和表 (2) 。

注:数据来源于天相证券市场数据库以及各商业银行2007年至2011年的报表。

(二) 股份制商业银行收入结构分析

由表 (1) 和表 (2) 可以发现, 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占比普遍比规模较小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低, 而不论是大银行还是小银行, 其非利息收入也主要以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为主, 虽然这部分收入占比不高, 但也明显可以发现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占比高于小型股份制商业银行, 而其他非利息收入占比彼此差异较大, 从各银行历年的报表来看, 这部分非利息收入特别是投资收益、汇兑收益有着明显的波动性。经过分析, 本文认为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已经意识到传统存贷款业务的获利空间正在缩小, 并已着力拓宽收入渠道, 增加非利息收入, 而这部分收入主要来源于手续费及佣金收入, 可见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发展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而在其他非利息收入业务方面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并没有明显的优势。除了上述原因小银行的整体实力较大银行薄弱也是一大因素, 小银行不论在资产规模、网点分布、业务种类及声誉上都难以与大银行相提并论。而在开展许多非利息收入业务时大银行有更大的客户群体、更多的信息资源, 而客户也大多更倾向于选择大银行, 因为其拥有更好的声誉和更多的网点。

注:数据来源于天相证券市场数据库以及各商业银行2007年至2011年的报表。

四、股份制商业银行收入结构变化趋势分析

(一) 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利息收入变化趋势分析

为了研究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变化趋势, 本文仍旧选择之前的八家商业银行作为研究对象, 选取了2007年至2011年第三季度的报表数据, 主要分析了各商业银行近几年来利息收入以及非利息收入中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的变化趋势。通过研究各商业银行的报表数据得到图 (1) 和图 (2) , 可以看出, 我国各股份制商业银行在2007年时利息收入占比都很高, 小银行较大银行略高, 从中可以了解到小银行由于业务单一, 对于利息收入的依赖性很高, 此外, 由于小银行的目标客户以中小企业及中低端客户为主, 这些客户的风险度相对较高, 这使得在面临金融危机时, 小银行比大银行面临更大的违约风险, 其利息收入会受到更大的影响。从图 (2) 可知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 小银行利息收入占比的下滑趋势较大银行更为剧烈。到2009年后, 大银行与小银行的利息收入占比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占比继续稳步下降, 而小银行的利息收入占比则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回升。经过分析, 本文认为小银行在金融危机之后未能在非利息收入业务方面取得较大进展, 对于利息收入业务的依赖性仍旧较高, 而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对于利息收入的依赖正在下降, 这说明对于增加非利息收入来源作出了努力, 并获得了回报, 这对其优化自身收入结构, 增强竞争力有着很大的帮助。

(二) 股份制商业银行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变化趋势分析

由于国内股份制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以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为主, 且其他非利息收入有着较大的波动性, 所以本文将分析的重点放在了各银行手续费及佣金收入的变化趋势上。本文仍旧选择了之前八家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2007年至2011年第三季度的报表数据, 对其进行计算处理后得到图 (3) 和图 (4) , 可以看出, 规模较大的四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有着相似的变化趋势, 而规模较小的四家商业银行彼此之间差异较大。四家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占比在2008年之后呈上升趋势, 结合之前对其利息收入占比变化的分析, 可以看出, 四家大型商业银行在金融危机之后对其收入结构进行了调整, 正在不断提升非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而四家小银行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占比彼此差异较大, 经分析认为, 小银行体量小, 容易受市场波动影响, 且没有大银行的庞大客户群以及丰富的业务项目来提供稳定的中间业务收入, 在市场出现波动时, 小银行的收入会发生较大的波动, 由于彼此的经营管理差异造成了小银行彼此之间收入结构的差异。结合之前对其利息收入占比的分析可以看出小银行的收入结构并不稳定, 这与小银行的业务单一、收入来源单一不无关系。没有丰富的收入来源使得小银行过份依赖传统存贷款业务创造的利息收入, 如何改变这一局面, 优化收入结构对小银行未来的发展起着重要影响。而对大银行而言, 非利息收入来源显得过于单一, 主要集中于手续费及佣金收入, 这对其长远的发展并不利, 大银行需要进一步开拓非利息收入渠道。

五、股份制商业银行收入结构优化对策

(一) 了解客户需求, 迎合市场, 建立现代的营销理念与体系

当前, 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优化收入结构主要途径是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增加非利息收入的占比。而发展中间业务的关键就在于了解客户需求, 并迎合这一需求发展相应的业务, 然后通过现代的营销手段使得客户充分了解、认识你的产品和服务, 最终接受他们, 成为你的客户。要实现这一目标, 就需要以市场为导向, 以客户为中心, 建立现代营销理念和营销体系。具体包括: (1) 产品差异化的营销策略。银行向市场投放的每样产品或服务, 接受程度都取决于客户的需求和选择偏好, 而银行所要面对的客户结构是相当复杂的, 客户的需求也非常多样化, 此时就需要针对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 进行差异化的营销, 向客户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在营销过程中, 要重视市场的调研, 不仅要了解客户的需求还要了解客户对产品的评价和市场竞争者的营销策略, 及时完善调整自身的产品和策略, 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 还要对市场进行细分, 商业银行可以加强用户信息的收集和分析, 完善客户信息系统的建设, 利用商业银行的技术优势, 采用先进的数据挖掘技术加强客户信息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再对客户进行分级, 并对不同层次的客户提供相应的服务。例如, 为高端用户提供“私人银行”类的由高级客户经理与专家设计的高质量资产管理服务;为中端客户提供大众化的理财产品;为低端用户提供丰富的便民服务等。由于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有着更强大的技术实力和资源, 在客户信息收集、分析、管理以及产品的开发上有着更大的优势, 更适合选择产品的差异化营销策略, 以更贴近客户需求的产品赢得市场。 (2) 提供优质服务, 打造服务品牌。优质的服务本身就可以成为一种品牌以吸引更多的客户。银行的本职就是提供服务, 当前, 我国各商业银行提供的产品日趋相近, 价格差异也很小, 这种情况下, 服务的质量成了吸引客户的重要砝码。要提升服务质量就要从提供服务的人着手, 要提高人员素质, 实行科学规范的管理。首先, 要使每个员工明确服务理念, 树立优质服务的基本概念;此外, 还应加强员工的教育培训机制, 提升员工整体素质;同时, 还应建立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 正确评价员工的工作表现, 激励员工做出更好的业绩。通过这些措施, 能够提升银行的服务水平, 使客户愉快的接受服务, 加深客户对银行的信赖, 使得银行的服务具备了品牌价值与其他银行形成差异。对于小银行而言, 要与大银行竞争, 在产品或业务开发上很难取得优势, 因此, 优化自身服务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小银行可以通过打造优质的服务品牌吸引客户, 尤其是一些对服务有较高要求的高端用户, 这能成为小银行应对大银行竞争的有效手段。

(二) 加强中间业务的发展, 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占比

中间业务种类繁多、涉及面广, 是当前国内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主要来源, 尽管近几年来中间业务收入不断增长, 但仍旧存在很大的增长空间。因此, 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对优化银行收入结构有着积极的意义。要进一步发展中间业务, 首先要健全银行对中间业务的管理体系, 中间业务种类多、牵涉广, 需要配备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对中间业务的统筹规划、集中管理统一协调。银行应当设立专门的中间业务管理部门, 对中间业务的开展进行科学的管理。此外, 加快中间业务的创新, 丰富中间业务种类, 增强不同客户需求的针对性。例如, 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银行卡业务、电子银行业务等仍有进一步发展的潜力。此外, 在完善传统中间业务产品基本功能的基础上, 还应加大投资银行业务和金融衍生业务等高附加值中间业务的创新力度, 开发更优质的产品。当前, 国内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更有实力去开发投资银行业务及金融衍生业务等高收益的业务, 对于小银行而言此类业务的风险较高, 应该更多地发展低风险的中间业务以降低其整体的经营风险。

(三) 强化传统业务的管理和创新, 改善当前的收入结构

改善收入结构除了之前所述的从中间业务着手外, 也可以从商业银行的传统资产、负债业务着手。当前, 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负债的主要来源是居民储蓄存款以及机构存款, 其中, 居民储蓄存款更为稳定, 是商业银行长期性存款的主要来源, 而机构存款相对稳定性较差。优化银行的负债结构就是确定两者之间合理的增长比例, 既保证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又有利于降低资金成本。同时, 商业银行应当主动寻找客户, 通过对客户提供结算、支付、理财咨询等服务来吸引客户存款, 之后通过建立客户档案和存款档案来跟踪存款走向和客户情况, 并有针对性的地采取措施稳定存款。此外, 商业银行还应充分利用自身的存贷差, 降低资金成本增加收入。在资产业务方面, 应当加强资产配置优化, 主要是改变贷款占总资产比例过高的问题。扩大票据融资、外汇经营、证券投资等其他资产的比重。此外, 还应调整贷款策略, 积极寻找优质贷款对象, 同时, 要加强完善贷款风险防范制度, 并不遗余力的盘活不良贷款, 将不良贷款压到最低限度, 提高现有资产的创利水平。相较于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 小银行的资产及负债规模虽然远远不如, 但其存在的风险却不会比大银行低, 因此, 小银行也必须加强对传统资产负债业务的管理, 吸引更多的存款避免不良贷款。

(四) 优化金融市场环境, 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金融市场环境的重要性日益受人重视。市场上的失信行为会严重损害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 因此, 加强宏观调控、维护金融稳定对于金融行业的良性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为了优化金融市场环境。首先应当大力推进金融法制建设。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 强化司法执法力度, 以遏制恶意信用欺诈, 增强法律威慑力, 有效保护金融主体产权。此外, 还应大力促进金融行业自身的改革创新, 完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 强化约束和激励机制;同时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 促进金融业充分竞争和发展, 为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优化收入结构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外部环境对于大银行和小银行都非常的重要, 只有在良性的竞争环境下, 商业银行才能获得最大的发展。在充分竞争和发达的金融市场下, 投、融资渠道多元化, 商业银行的传统优势将不复存在, 此时, 商业银行面临的激烈竞争将促使其不断开拓新的收入渠道, 以更优化的收入结构立足于未来的金融市场。

参考文献

[1]薛楠、华武、殷尹:《中外商业银行收入结构比较与业务创新研究》, 《金融会计》2005年第7期。

[2]江西省城市金融学会课题组:《我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改造》, 《金融论坛》2005年第1期。

[3]陈卫东、王家强:《全球银行业收益结构变化及对我国银行业的启示》, 《银行家》2006年第12期。

[4]王菁:《我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转型的收益评价》, 《当代财经》2009年第5期。

[5]王婷:《中美商业银行收入结构分析》, 《银行家》2007年第9期。

银行收入结构 篇6

影响银行收入的因素包括风险程度、经营成本、银行规模、存贷利差、银行内部结构等。因此, 选取单位资产的净利息收入 (NIA) , 即净利息收入/总资产, 和单位资产的非利息收入 (NOA) , 即非利息收入/总资产, 作为回归模型的因变量, 并选取以下指标作为自变量。

1.1 风险程度

在资本市场中, 风险通常指收益的标准差, 用于衡量收入的波动。标准差越大, 表明银行的收入水平波动程度越大。本文用银行年度收益的方差risk衡量银行收入的波动程度。

undefined

1.2 经营成本

经营成本衡量的是银行在经营过程中, 投入的资源和提供各种服务而产生的费用, 是衡量其扩展市场业务、提升赢利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此处选取CA来衡量经营成本。

CA=Ci, t/Ai, t

1.3 技术进步

商业银行由传统业务向非传统业务转变的过程, 体现了技术水平的进步。用非利息收入、净利息收入各自占营业收入的份额分别作为非传统业务和传统业务的替代变量, 以二者之比作为科技因素的衡量指标, 用T来表示:

T=NONi, t/NIIi, t

1.4 资产管理水平

生息资产占总资产的比值, 体现银行运用资产获取赢利的能力。贷款是银行主要的生息资产, 选取贷款/总资产 (LA) 作为近似反映资产管理水平的指标:

LA=Li, t+Ai, t

1.5 银行规模

银行的规模决定了银行的经营模式和市场定位, 影响银行竞争力的提升, 进而影响其收入结构。

1.6 利差变化

市场存贷款利率的变化会影响城市商业银行利息的收入。

1.7 不良贷款率

不良贷款率 (NPL) 是衡量银行信贷资产安全和风险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不良贷款率越高, 贷款的回收风险越大, 进而影响到利息收入。

1.8 股东结构

我国的城市商业银行正处于股权改革中, 股东结构的变化对于银行的管理结构和业务发展方向有一定的影响, 进而对收入结构产生影响。

2 实证分析和经济解释

2.1 总体结果

两个回归方程的拟合程度都较高, NIA模型最为突出。在NIA模型中, 经营成本CA、技术进步T、资产管理水平LA、银行规模LnA和股东结构Top1对净利息收入有显著性影响。在NOA模型中, 经营成本CA和技术进步T对非利息收入有显著性影响。

2.2 对NIA模型的分析

(1) 经营成本CA对净利息收入的影响为正。

其他条件不变时, 经营成本每增加一个单位, NIA将增加0.0006个单位。银行进行传统信贷业务时, 要投入人力、财力、物力。当经营成本上升时, 信贷业务的投入资源随之增加, 净利息收入也增加。

(2) 技术进步指标T对净利息收入的影响为负。

其他条件不变时, 技术革新程度每增加一个单位, NIA将减少0.0143个单位。当银行的信息技术、技术人员水平等进步时, 银行拓展中间业务的能力提高, 非传统业务会挤占银行分配给传统业务的资源, 导致净利息收入的下降。

(3) 资产管理水平LA对净利息收入的影响为正。

其他条件不变时, 资产管理水平每上升一个单位, NIA将增加0.0039个单位。贷款是银行最重要的生息资产, 当贷款总额增加时, 净利息收入随之上升。说明目前城市商业银行对开展新业务的态度保守, 利润来源仍依赖于信贷业务。

(4) 银行规模LnA对净利息收入的影响为负。

其他条件不变时, 银行规模每上升一个单位, NIA将减少约0.0018个单位。说明随着银行规模的扩大, 银行有足够的资本开拓新业务, 逐步转向非传统业务, 通过收取服务费和手续费, 创造新收入来源。这会减少银行给予传统业务的资源投入, 导致净利息收入下降。

(5) 股东结构Top1对净利息收入的影响为负。

其他条件不变时, 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每上升一个单位, NIA将减少0.0140个单位。说明城市商业银行股东结构的变化对于收入结构有一定影响, 原因可能有两种, 一是随着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加, 股东可能以权谋私, 滥用贷款便利, 满足自身需求, 对银行的利息收入产生负面影响;二是股东根据自身偏好, 转变银行的经营模式和发展方向, 扩大利润来源, 因此挤占了银行投给传统业务的资源。

2.3 对NOA模型的分析

(1) 经营成本CA对非利息收入的影响为正。其他条件不变时, 经营成本每上升一个单位, NOA将增加0.0008个单位。当银行进行系统升级、人员培训、产品开发时, 经营成本上升, 银行扩展中间业务的能力增强, 非利息收入对总收入的贡献增大。

(2) 技术进步T对非利息收入的影响为正, 其他条件不变时, 技术水平每提高一个单位, NOA将增加0.0123个单位。银行卡等业务因科技进步而获得管理成本的节约或原有产品的更新换代, 对于扩大非利息收入有推动作用。

3 结论和建议

第一, 目前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仍以净利息收入为主, 银行运用单位资产获得的净利息收入 (NIA) 远高于单位资产获得的非利息收入 (NOA) 。说明城市商业银行对于传统的信贷业务的依赖程度较大, 向非传统业务转变的趋势不明显。第二, 在影响收入结构的因素中, 经营成本和技术进步对于非利息收入有显著性影响, 尤其是技术进步。城市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 若银行规模、资产管理水平不断扩大, 会促进净利息收入的提高;而技术水平的提高、经营成本的增加会促进非利息收入的提高。股东结构的变化也会对收入结构起到一定的影响, 其结果取决于股东的权利 (即持股水平) 、偏好、经营理念等。

结合我国目前的宏观背景, 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 短期来看, 城市商业银行的业务仍会集中于传统信贷业务, 因此城市商业银行应明确自身发展定位, 为中小企业融资和居民信贷提供便利, 不应盲目地与国有商业银行争夺大客户。其次, 目前众多城市商业银行对于上市融资跃跃欲试, 希望增资扩股, 扩大规模。但是城市商业银行应该慎重考虑银行规模的扩展。我国的城市商业银行可以借鉴美国社区银行的经验, 维持适中规模, 立足于当地经济, 有针对性优化其发展模式。最后, 由于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业务还处于初级的发展阶段, 内部结构较为单一, 产品种类和创新不足, 与国际银行之间的差距较大, 而技术进步对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影响最大, 因此银行在发展非传统业务时要注意增加用于提高技术水平的资源投入。

摘要:本文通过对73家城市商业银行2002—2009年的财务数据建立回归模型, 探析城市商业银行收入结构变化的影响因素, 发现经营成本、技术进步、资产管理水平、银行规模和股东结构对净利息收入有显著性影响;经营成本和技术进步对非利息收入有显著性影响等结果, 并进行了深入分析。

银行收入结构 篇7

一、商业银行收入成本结构的现状

受当前政府实行稳健型货币政策的调控影响, 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存在利息收入比重过高, 中间业务等非利息业务发展缓慢的现象。这有可能导致银行收入成本比并不能真正反映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高低。在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与银行业进一步对外开放的背景下, 适时推动业务结构与收入结构的转型, 是我国商业银行提高收入成本比与风险管理水平, 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1. 商业银行收入成本比的总体状况

商业银行收入成本比是营业收入与业务成本的比例。笔者在翻阅16家上市银行2010年三季度财务报告发现, 收入成本比情况可以反映银行对成本控制的能力, 进而反映其经营效率。具体上市银行收入成本比可见表1。

从表1数据中可以看出, 尽管影响收入成本比的因素很多, 但总体而言, 大行的收入成本比要普遍高于中小行, 这是因为大行基本进入了发展的平稳时期, 而中小行处于快速扩张阶段, 相对来说成本控制能力较弱。

2. 商业银行收入结构的现状

目前, 资产、负债业务仍然占据我国商业银行的核心位置, 利息收入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利润来源, 它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贷款利息、收入, 这部分在利息收入中的比重最大。二是金融机构往来的利息、收入, 包括存放同业利息收入、存放拆放同业和金融性公司款项利息、进行证券回购所得收入, 以及购买其它银行发行定期存单所得利息等。三是证券投资利息收入, 这部分收入所占比重仅次于贷款收益。另一方面, 非利息收入也构成了商业银行利润的一部分, 主要包括手续费和佣金收入、汇兑损益业务收入以及未列入上述两项核算的其他非利息业务收入。例如:黄金交易代理和自营、自营资产出租收入、呆账核销后收回收入等。

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动, 上述结构性矛盾制约着商业银行的发展空间和利润增长点。受需求因素推动, 我国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有多元化发展趋势, 但仍显单一, 非利息收入占比较低。以中国工商银行2010年收入结构为例, 该行净利息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为66%, 远远大于手续费净收入及投资收益, 说明利息收入一直在商业银行收入结构中起着主导作用。银行业对于净利息收入的依赖恰是其传统发展模式的体现, 这也正是银行业转型之路需要突破的困境。

3. 商业银行成本结构的现状

银行属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 总体而言, 商业银行成本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刚性资金成本, 由于各银行的历史有长有短, 网点有多有少, 吸收储蓄多少自然不同, 有些银行储蓄存款源源不断, 有些银行则更多要依靠同业存款, 资金成本自然各异。这就造成商业银行业务费用存在差别。

另一类成本则是经营性费用, 经营性费用又包括人力费用和营业费用两部分。受银行产业属性的影响, 这一类成本占据了银行成本结构中的大部分。

首先, 银行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属性, 决定人力资源的开发和配置是支持银行业务发展的主要因素。虽然人工成本的控制是必要的, 但人工数量和单位成本的降低必须顾及业务的正常需要和一定程度的激励, 这些费用必然会维持在较高水平。

其次, 银行更是一个资本密集型的产业, 除去银行本身对货币的经营, 突出表现为应进行广泛覆盖度的经营网点的投资、庞大先进的信息系统的建设, 在财务上即表现为资本开支及其产生的折旧、摊销。虽然资本开支也应科学论证严格控制, 但不是压得越低越好, 这会影响银行的经营活动和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商业银行收入成本结构转型的动因

在争夺市场资源的竞争过程中, 商业银行若没有较高的成本发生将难以维持持续发展的状态。比如说人员的激励投入, 商业银行工作压力较大, 与其他行业相对稳定的工作环境相比, 若不在激励上加大鼓励力度, 专业人才的流失度将会达到一个较高值, 这就要求银行必须投入较高的经营成本。在金融深化的大背景下, 优化我国商业银行收入成本结构, 是我国商业银行增强自身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1. 商业银行收入结构转型的动因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业务绝大部分是各类信贷业务, 规模巨大的不良贷款积聚了极大的经营风险, 导致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普遍偏低, 其核心资本充足率达不到国际经营标准。要想突破银行资本充足率过低、不良贷款比率过高、筹资渠道单一、利率管制严格以及信用风险加大等制约传统利息业务的瓶颈, 就必须重整我国商业银行业务流程、开拓非利息业务新品种、提高非利息业务管理水平。大力发展投资业务、票据融资业务和银行卡业务等高收益非利息业务, 拓宽客户群体和提高市场份额, 这样既可以增加银行资产收益和提高自身业务竞争力, 又无需银行资本金与资产投入等比例增加, 同时银行总体经营风险也会降低。

2. 商业银行成本结构转型的动因

具体而言, 银行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实施的发展战略同样对成本结构的转型有很大影响。在快速发展阶段, 出于网点扩张和业务拓展的需要, 营业费用自然要多, 同时员工人数和相应开支出现较大幅度增加, 总成本增加是必然的。甚至一定时期内, 成本的增加还可能超过收入的增加, 直接表现为成本收入比的升高, 这是为未来发展积蓄力量的必然要求。

另外, 特定时期基于特定战略发展的需要, 如银行采取扩张并购的发展战略, 在机构设置和品牌推广上大幅投入, 加强I T技术的投入以支持管理信息系统、营销渠道的升级和发展, 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提升等, 都会使成本增加。从长远看, 随着银行的战略实施范围经济效应的逐步释放、业务平台的综合利用, 成本节约的效应将逐步得到体现。

三、我国商业银行收入成本结构优化的对策

商业银行收入成本结构改造是一项系统工程, 它涉及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经营模式、管理体系和业务格局的重大调整, 需要在经营理念、运行机制、技术手段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和创新。

1. 转变观念, 走资本节约型发展道路

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意味着商业银行的表内资产规模的扩大受到了限制, 商业银行既要盈利, 又要符合资本约束的要求。在这种形势下, 我国的商业银行必须在牢固树立风险资本和风险资本管理观念的基础上, 走一条资本节约型的发展新路子, 加快业务转型, 大力拓展低资本消耗的非息业务 (重点是中间业务) , 积极对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进行改造, 实现基本盈利模式从存贷款利差占绝对优势转向存贷款利差和中间业务并重的轨道上来。

2. 整合组织机构, 再造业务流程

优化收入成本结构是一项复杂的工程, 单靠银行的某个部门是难以全面组织领导和协调管理的。我国商业银行要实现合理的收入成本结构, 应通过对组织机构的设置和业务操作流程的重新规划和设计, 优化内部资源配置, 加大对非贷款业务在机构、人员、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推动中间业务收入成本比和其他业务收入成本比的迅速提高。

3. 扩展网络经营的范围, 控制银行营业成本的发生

发展网上银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服务效率与质量, 从而降低营运成本和提高经营效益。事实上, 由于网络经营是无形的, 一旦完成系统开发测试, 物质和人力投入较少, 相对成本较低, 因此, 网络经营能大幅度降低交易成本, 创造新的盈利机遇。

银行收入结构 篇8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因素问题一直是国内研究的焦点。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梳理后发现, 相关的代表性研究主要包括:一是产业结构调整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主要研究三次产业结构变迁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二是收入来源结构的差异性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 主要研究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等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已有的文献为本文研究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因素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分析视角, 产业结构变动、收入来源结构差异对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作用被证实。然而这些研究大多或单独探讨了产业结构变动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或单独分析了收入来源结构差异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将产业结构变动和收入来源结构差异对城乡收入差距综合影响的研究成果尚不多见, 不能很好地解释在我国加快工业化进程, 收入分配格局快速变迁下, 各类因素微观变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综合影响。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 以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作为切入点, 综合收入来源结构的差异性, 构建一个更符合当下发展现状的分析框架, 以期为缩小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议。

一、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本文基于对已有文献的收集整理, 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展开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研究假设。

1. 产业结构变动

产业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有不可忽略的影响, 周云波对中国1978-2008年城镇化、工业化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做了实证研究, 发现城市化的发展在短期内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但这种不利影响从长期来看逐渐消失。而工业化的发展在短期内也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但从长期看, 工业化的这种负面影响也逐渐减弱, 最终反过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刘叔申、吕凯波提出产业结构与城乡收入差距两者关系的基本假设:发展第一产业直接增加农民收入和发展第二产业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实证结果支持了他们的假说。李小玉、郭文依据泰尔系数测度方法分析了中部地区产业结构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第二、三产业在经济中份额的增加会促使城乡居民收入缩小。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乡镇企业得以快速发展, 出现了“郊区化现象”, 有效促进了农村居民就业率和收入水平。据此, 本文提出:

假设1:产业结构变动与城乡收入差距呈反方向变动, 即第二产业占GDP比值越大, 城乡收入差距越小。

2. 收入来源结构差异

收入来源结构不同对于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是另一个研究视角。顾海兵、王亚红认为, 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城镇居民的工资性收入与乡村居民经营性收入的差异程度, 财产性收入与转移性收入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较小。曾国安、胡晶晶从收入来源结构角度分析了城乡收入差距形成和扩大的原因, 指出2000年以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差距和财产性收入差距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 经营性收入差距导致城乡收入的缩小。李颖、王尤贵研究认为, 我国省际间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其变动主要是由家庭经营收入与工资性收入比重及其变化的差异决定的。徐强通过对1985-2009年城乡收入来源的统计剖析认为, 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程度依次是工资收入、经营收入以及转移收入的差距程度。黄祖辉、陆建琴、王敏从城乡收入来源结构分析认为, 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等在城乡居民间所处的地位不同, 它们各自对城乡间收入差距的影响也表现出相应的特征。在已有文献研究基础上, 结合各类收入来源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初步观察以及1993-2012年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各项收入情况本文依次提出:

假设2: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差异倍数与城乡收入差距呈同方向变动, 即工资性收入差异倍数增大会使得城乡收入差距扩大。

假设3:城乡居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差异倍数与城乡收入差距呈同方向变动, 即家庭经营性收入差异倍数越大会加剧城乡收入差距。

假设4: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差异倍数对城乡收入差距无显著影响。

假设5: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差异倍数与城乡收入差距呈同方向变动, 即城乡转移性收入差异倍数越大, 城乡收入差距越大。

二、变量和数据

1. 变量设定与说明

⑴城乡收入差距。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界定和测量是本文研究的关键, 基尼系数是衡量收入差距的最主要指标。本文选取城乡基尼系数衡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状况, 采用高霞所提出的修正加权变异系数的计算方法来测算城乡收入差距 (设为因变量y) , 计算公式如下:

GINIt表示第t年城乡基尼系数, P1t和P2t分别表示第t年农村居民人口比重和城镇居民人口比重, C1t和C2t分别为第t年按相应价格指数平减后的农村居民实际人均消费支出和城镇居民实际人均消费支出。选取GINIt来测度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是:一方面现有统计数据只有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数据, 二者收入的统计口径并不完全一致。李实、罗楚亮指出, 城镇居民在享用社会保障、公用住房以及其他公共服务方面等方面具有特殊优势, 从而导致城镇居民所获得的各类隐形收入补贴远高于农村居民, 若运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测算城乡基尼系数, 会大大低估中国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差距。这是本文区别于以往多数研究的创新之处。

⑵产业结构变动解释变量。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始终贯彻的发展战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细化, 三大产业产值比重次序从一、二、三的农业经济格局逐步走向二、一、三的工业化经济格局。本文采用刘叔申、吕凯波提出的以第二产业占GDP比值衡量产业结构变动, 设为变量x1。刘玫、陈玉光认为, 我国长期实行“兴工抑农”、“兴城抑乡”的不平衡体制是造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主要原因。李实认为二元经济结构是造成我国现在巨大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

⑶收入来源结构差异解释变量。 (1) 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差异倍数。已有文献大多采用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与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比值来刻画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差异倍数。本文亦选取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差异倍数来衡量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差距, 设为变量x2。 (2) 城乡居民家庭经营收入差异倍数。为探讨城乡居民家庭经营收入与城乡居民总体收入差距的关系, 本文使用城镇居民家庭经营收入与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收入比值来衡量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收入差距水平, 设为变量x3。 (3) 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差异倍数, 定义为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之比, 设为变量x4。 (4) 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差异倍数, 定义为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之比, 设为变量x5。

2. 数据说明

本文以1993-2012年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人口、年人均收入、年人均消费、各项收入为研究对象, 对1993-2012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行了整理计算。各分项收入数据均摘自《中国统计年鉴》, 基尼系数计算过程中用到的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人口数、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额直接取自中国统计年鉴和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公布的数据 (附录1) , 而城乡居民人口比重、农村居民人口比重以及人均消费支出, 根据相关指标计算得出 (原始数据为附录2) 。选取这些相关指标主要基于以下两点:

⑴选取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差距, 体现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差距状况, 是因为中国居民的消费对收入的强烈依赖性已得到众多研究结果的验证, 并结合了凯恩斯消费理论。既消除了城乡统计口径的不一致性, 又在一定程度上将城镇居民所实际得到的隐性补贴因素包含在城乡收入差距的测算范围内。

⑵1993年以前财产性收入与转移性收入并未分类, 选取1993-2012年数据可以消除以往文献只将收入归结为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三个收入来源可能对实证结果造成的偏差。

三、实验结果分析

本文通过协整模型揭示产业结构变动与收入来源结构差异对城乡收入差距长期均衡关系。协整关系的经济意义在于:两个或多个经济变量尽管存在各自的长期趋势, 但如果它们存在协整关系, 则变量间存在着一个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进行协整分析首先要求各序列是一阶单整的。为避免数据的剧烈波动及量纲不同, 对原序列数据做对数化处理。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 在5%的显著水平上, 这6个变量对数时间序列都是非平稳的, 而它们的一阶差分序列则是平稳的, 所以, 它们都是I (1) 过程。下表为逐步筛选法下产业结构变动、城乡工资性收入差异倍数、城乡经营性收入差异倍数、城乡财产性收入差异倍数、城乡转移性收入差异倍数之间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注: (1) *表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显著。

(2) 括号内为各变量对应的T统计量。

由表看出, 由模型1到模型4方程的拟合系数与调整的拟合系数持续增大, 表明产业结构变动、城乡工资性收入差异倍数、城乡家庭经营收入差异倍数、城乡转移性收入差异倍数均对城乡收入差距有明显影响。而模型4到模型5引入城乡财产性收入差异倍数时, 方程的拟合系数以及调整的拟合系数均没有提高, 同时F值变小, 意味着方程整体的显著性降低。因此本文得出在长期内, 产业结构变动、城乡工资性收入差异倍数、城乡经营性收入差异倍数以及城乡转移性收入差异倍数与城乡收入差距的长期均衡关系为:

协整方程表明:第二产业占GDP比值的回归系数在5%显著性水平下为负, 即在长期内第二产业占GDP比值越大, 城乡收入差距越小。这一结果支持了假设1。可以认为, 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和工业化的深入发展, 主要分布在郊区的第二产业得到了不断发展, 可以吸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 提高了农村家庭的收入水平进而缓解了城乡收入差距。

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差异倍数在5%显著性水平下为正, 一个国家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差异倍数越大越会加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这一结果支持了假设2。这一假设得到了众多学者的认同, 曾国安、胡晶晶提出, 工资性收入差距对于城乡居民总体收入差距的贡献率是最大的, 虽然城镇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是下降的, 在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是上升的, 但城乡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差距过大是不争的事实。因此, 巨大的城乡工资性收入差异系数仍然是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因素。

城乡居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差异倍数在5%显著性水平下为正, 即城乡居民家庭经营收入差异倍数越大,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大, 这一结果与假设3的预想相同。随着城镇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国有企业“保大放小”政策的实施和城市化进程的提速, 促进了城镇居民经营性收入的快速增长。同时, 作为农村居民主要收入来源的经营性收入 (包括农户家庭从事第一产业生产经营获得的收入和从事二三产业生产经营获得的收入) 增长减缓。因此, 城乡家庭经营收入差距在一定程度上也加速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

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差异倍数在5%显著性水平下是不稳健的。即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差异倍数不会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产生影响。这一结果支持了假设4。这一结果与赵人伟提出的“在居民的收入构成中劳动收入是主要的, 财产收入是次要的, 因此不必担心贫富差距会扩大”的结论一致。同时王少国指出因为财产性收入占城乡居民总收入比重一直很低, 相对于其他三类分项对于城乡收入差距的贡献率收入微不足道。

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差异倍数在5%显著性水平下为正, 即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差异倍数越大, 城乡收入差距越大。这一结果验证了假设5。从附录1中可以看出:城乡居民的转移性收入都有所提升, 但城镇居民得到的转移性收入要远大于农村居民, 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为6368元, 农村居民为838元, 不足城镇居民的1/7。由此可见, 农村居民获得的转移支付和补贴要比城镇居民低得多, 这是因为在二次收入分配中, 我国一直实行城市偏向的转移收入分配政策。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基于我国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发展背景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的结论是:

⑴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短期内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 但从长远来看是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

⑵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差距、城乡家庭经营性收入差距和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差距是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

(3) 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差距不会对城乡收入差距有显著影响。

为此, 本文提出以下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政策建议。首先, 立足于现阶段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基本要求, 调整工业发展战略, 推进科技创新和信息化,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加大对农村居民的教育培训力度, 满足新型工业化对劳动力的需求, 保障城乡居民家庭收入的同步提高。其次, 引导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使更多农村居民获得薪酬收入, 提高农村的工资性收入水平。同时, 在信贷融资、市场开拓、技术支持、项目选择等方面给予农村居民适当政策倾斜, 用以提高农村居民自主创业的收益水平。第三, 鉴于目前农村转移性收入占整个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比例较低的现实, 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投入力度, 建立国家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 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摘要:城乡收入差距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中遇到的突出问题之一。本文在对以往相关文献梳理的基础上, 采集了1993-2012年间的相关数据, 运用协整模型实证研究了产业结构变动、收入来源结构差异与城乡收入差距的长期均衡关系。研究发现:⑴第二产业占GDP比值长期来看会缩小城乡收入差距;⑵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差异、城乡居民经营性收入差异和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差异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显著;⑶城乡财产性收入差异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不显著。最后结合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了缩小城乡差距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结构,收入来源结构,城乡收入差距,协整模型

参考文献

[1]周云波.城市化, 城乡差距以及全国居民总体收入差距的变动——收入差距倒U形假说的实证检验[J].经济学 (季刊) , 2009 (4) :1239-1256.

[2]刘叔申, 吕凯波.财政支出结构, 产业结构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基于1978—2006年省级面板数据的研究[J].经济问题, 2011 (11) :42-45.

[3]李小玉, 郭文.基于面板数据的中部地区产业结构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的实证研究[J].企业经济, 2012 (12) :136-141.

[4]顾海兵, 王亚红.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解构分析:1985—2007[J].经济学家, 2009 (6) :77-83.

[5]曾国安, 胡晶晶.2000年以来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形成和扩大的原因:收入来源结构角度的分析[J].财贸经济, 2008 (3) :53-58.

银行收入结构 篇9

兰岗镇被誉为“西瓜之乡”。西香瓜种植在兰岗有着悠久的历史,形成规模、形成支柱产业也有二十多年的时间。这一产业发展给兰岗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而今兰岗人民的经济收入如何,是什么样的结构呢?围绕这一话题,我引导学生选择与社会、家乡密切相关的主题“农户经济收入结构调查”,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促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的整体认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案例实施过程

(一)活动目标:

1初步学会调查的基本方法,培养社会交际能力。

2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

3在调查报告的写作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4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家乡的情感。

(二)活动内容:

1确立活动主题,设计调查问卷的内容、形式。

2组织学生利用问卷对全镇九个自然村的一百多农户2008年经济收入结构情况进行调查。

3对调查材料进行整理、归纳、分析形成结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组内和班级的调查报告。

4交流展示:以报告会的形式对活动成果进行交流共享。

5活动评价。

(三)活动准备:

本次活动的参与者是八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综合能力,如与人沟通、采访调查、对材料整理分析、语言文字表达等能力,因此,教师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指导:

1了解社会调查的方法,设计调查问卷。

2了解整理分析资料的方法以及调查报告的写作知识。

3了解与活动主题有关的经济方面的知识。

4全班按自然村分成四个活动小组,由小组长负责分配本组成员的活动任务,组织成员进行总结、交流。

(四)活动安排:

本次活动用一个月时间,课内三个课时。

第一课时组织引导学生确立本次活动的课题,帮助学生在主题允许的范围内提出问题,自我论证,确立活动的方案,形成活动小组,分配小组成员的任务。课后学生深入村屯调查走访,收集材料。

第二课时学生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分析研究,形成结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组内和班内的调查报告。课后学生准备成果汇报。

第三课时以报告会的形式对研究成果进行交流共享,并对活动进行评价。

(五)实施过程:

1确立活动主题、内容和形式,形成活动小组,调查走访,搜集第一手资料的阶段。

在这一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做必要的专题讲座,内容涉及的相关知识有:与活动主题有关的经济方面的知识、社会调查的方法、调查问卷的设计、调查资料的筛选分析、调查报告的写作等。重点是指导学生制定调查研究活动计划、设计简要而较规范的调查问卷、访谈提纲,为后面的活动扫除障碍。

调查问卷的设计是这次活动的主要环节。因此怎样设计调查问卷是教师要指导的重点之一。根据活动主题,我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出调查问卷,然后我们再进行讨论,最后设计一份调查问卷,打印发放到学生手中。

然后教师指导学生以组为单位,在小组长的领导下,设计本组活动方案、分配每个成员的活动任务、利用调查问卷进村入户进行调查、获得第一手材料,完成调查任务。

这一环节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人户调查的方法,调查对象的选择要全面,有代表性,不能以偏概全。获取的数据要真实、准确。

2调查材料进行分析、研究、整理归纳,形成结论阶段。

这一活动过程,教师要时时关注学生的活动情况并及时指导,尤其是对学生筛选、整理、分析问卷的方法给予指导;并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

各小组在组长带领下对调查材料进行分析、研究、整理归纳,形成结论。最终形成组内调查报告。

各小组长通力合作,在老师的指导下,对各小组的材料进行整理、归纳、分析,形成结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本次活动的一份终结调查报告。

3成果展示、活动评价阶段。

表达和交流阶段采用报告会的形式。各小组长对本次活动中小组的活动情况做汇报并由小组一名成员宣读组内调查报告。最后由学习委员做本次活动的终结报告。

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活动的评价反馈。这一环节利用表格形式,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方法(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指导教师评价、家长建议)。将学生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调查问卷、报告等活动产品作为评价他们学习情况的依据,注重对活动过程的评价,肯定学生的活动价值,使学生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案例与收获

实践活动对于八年级的学生难度并不很大,但真正运作起来。反映出来的问题也不少。这时教师的指导就很重要了。

这次活动的圆满成功首先是活动主题的准确选择。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就在我们身边,就看我们如何去发现,去挖掘。兰岗镇以西瓜之乡而闻名。西香瓜的种植也由来已久,西瓜种植也给兰岗人民带来了实惠。而以兰岗中学为依托的西瓜协会对西香瓜的产业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现在的学生,尽管在学校通过绿证课学习,了解了西香瓜的种植技术、产业发展的一些情况。但对家乡的经济发展特色并不太了解。因此,本次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设计,我就从学生身边的生活人手,引导学生去思考:以西瓜协会为龙头的各类协会组织对农民的经济收入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科学技术在农民增收中有什么样的作用等问题。引发学生探求的欲望,激发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家乡的情感。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讨论确立了活动主题。

调查问卷怎样设计?根据活动主题,我引导学生讨论:去年你家都种了哪些作物?收益怎样?除了种地,还有其他方面的收入吗?你认为还有哪些渠道可以增收?一石激起千层浪,各活动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纷纷设计出调查问卷,然后我们再把四组的问卷汇总、讨论,最后形成一份调查问卷,打印发放到学生手中。

活动小组的编排有多种形式,考虑本次活动的内容及形式特点,我指导学生以村、屯为单位编排活动小组。这样各小组学生对调查对象比较了解,调查对象的选择也比较有代表性,调查活动又可以得到家长的帮助,容易获得较为真实、详尽的资料。当然家长的参与,也是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同时,学生是家庭中重要的一员,学生的活动也直接影响着家庭成员的行为,也会带动家长更多地关注和思考如何科学种田、怎样发展经济、如何致富等问题。

在家长的帮助下,各小组获得了准确、详实的第一手资料。如何对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分析,教师的指导至关重要。首先,教师要给学生讲解问卷的整理、分析的方法。然后根据问卷的内容,具体指导学生整理、分析。对于数字处理,只需要选用适当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处理和分析便可;对于文字材料要分类计算;抽样调查的数字统计要准确。怎样把问卷的内容分析整理出来,形成一份可靠的材料是学生的活动难点。

活动成果展示结束了,学生们还意犹未尽。这次活动使学生调查、走访的能力,收集、整理、分析材料的能力都有了提高。更可贵的是,这次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更多地去思考、关注家乡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前景。小月同学在谈到自己的感受和收获时,自豪地说:“我从来不知道我们村是全镇最富裕的村子。这次调查活动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的家乡,认识了我身边一大批普通的农民。他们有的人都把西瓜种到了省外,甚至国外。还有一些人当起了农村经纪人。他们有先进的种植技术,有灵活的头脑。如果不是这次活动,我还真没想到在我们身边有这么多能人。原来在农村也有广阔的天地,也能有一番大作为呀!”

银行存款利息收入的现金流量 篇10

关键词:银行存款,利息收入,现金流量

一、企业银行存款利息收入的种类

(一) 经营性银行存款利息收入

大多数企业几乎可以涵盖所有的企业都必须在银行开立账户, 而企业的资金都要求必须存入银行账户, 除少量零星数额较低的支出外, 均要求企业通过银行进行各种业务的款项结算。由于企业在银行有一定数额的资金存放, 银行就会定期对企业的银行存款结算相应的利息。而该笔利息收入是由于企业日常经营资金存放在银行所引起的, 因此属于经营性的银行存款利息收入。

(二) 保证金存款利息收入

保证金存款, 是金融机构为客户出具具有结算功能的信用工具, 或提供资金融通后, 按约履行相关义务, 而与其约定将一定数量的资金存入特定账户所形成的存款类别。在客户违约后, 商业银行有权直接扣划该账户中的存款, 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银行损失。保证金存款按照保证金担保的对象不同, 可分为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信用证保证金、黄金交易保证金、远期结售汇保证金四类。保证金存入银行后, 银行同样也会定期以一定的利率结算利息。由于该类型保证金利息是由保证金存款引起, 而保证金是为了更多的融通资金, 具有筹资的性质, 因此, 该类型利息收入是具有筹资性质的。

(三) 购买银行理财产品产生的利息收入

银行理财产品, 按照标准的解释, 应该是商业银行在对潜在目标客户群分析研究的基础上, 针对特定目标客户群开发设计并销售的资金投资和管理计划。在理财产品这种投资方式中, 银行只是接受客户的授权管理资金, 投资收益与风险由客户或客户与银行按照约定方式承担。现阶段在我国的金融市场中, 各银行都推出各种长短期不等的理财产品以便吸引更多的资金存款。企业如果有闲置资金, 要求投资风险低且收益要高于银行同期同类存款利息时, 就会考虑购买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购买理财产品会获得高于同期同类银行存款利息的收入, 该类型利息收入具有投资性质。

(四) 委托贷款产生的利息收入

由于我国现阶段对企业之间的资金拆借规定还比较严格, 原则上不允许企业之间的资金借贷。另一方面, 由于大多数企业 (除金融机构等) 并不了解贷款的信用评价方法, 不能对有资金需求的企业做出有效合理的评价, 对后续的贷款使用跟踪也不能实施有效的控制, 因此, 许多企业为了降低自身的借贷风险而选择委托贷款。委托贷款是指由委托人提供合法来源的资金, 委托业务银行根据委托人确定的贷款对象、用途、金额、期限、利率等代为发放、监督使用并协助收回的贷款业务。委托人包括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及个人等。通过金融机构进行委托贷款, 会以事先约定好的利率收取利息, 因此该笔利息收入具有投资性质。

由于企业日常的经营行为以及带有筹资和投资性质的资金往来存入银行都会产生利息收入, 那么财务人员在编制现金流量表时就应加以区分后, 进行不同的填列。

二、银行存款利息收入在现金流量表的填列方法

(一) 经营性利息收入

一般企业的银行存款利息收入是由于日常经营所引起的流动资金在银行账户中存储而产生的, 因此笔者认为, 该性质的利息收入归入“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的“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

(二) 筹资性利息收入

由于企业使用信用工具, 而被银行要求存入银行的保证金而产生的利息收入, 笔者认为应该作“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中“分配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支付的现金”, 且金额应以筹资支付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的现金金额抵减该项存款利息收入后的净额填列。

(三) 投资性利息收入

由购买专项的理财产品或委托贷款等产生的利息收入, 具有投资性质, 应以“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中的“取得投资收益所收到的现金”填列。

三、填列现金流量表的注意事项

第一, 虽然通常把股利和利息收入作为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进行划分, 但是, 这种划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业务特点和实际情况, 进行更为合理的划分。但是, 根据会计原则中的“一贯性”要求, 在会计处理中, 应该是一经划分就不得随意改变的。

第二, 从前文的分析中, 我们可以看出利息收入具有经营性、投资性和筹资性。因此, 从“重要性”这一原则上说, 只要不符合投资和筹资性质的利息收入, 我们都可以作为经营性的现金流量进行处理。

第三, 为了简化企业的会计核算, 如果企业的业务内容不是很复杂, 且利息收入金额不是很大, 可以一并作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处理。但是金额较大且利息收入来源于某一项专门的业务活动, 我们就应该按照这类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量类型进行判断。如果银行利息收入较大而且企业的业务活动比较复杂, 且各项活动所产生的银行存款金额大致相等时, 我们可以按照银行出具的利息结算单所表示的金额按照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的月末银行存款余额所占月末银行存款余额的比例进行合理分摊, 同样这样的分摊标准应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改变。

综上所述, 银行存款利息收入可以涉及现金流量表中的三种业务内容, 即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 那么, 在编制现金流量表时, 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利息收入性质而作不同的填列。

参考文献

[1]保证金存款新政策对金融机构的影响分析——以江苏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为例[J].会计之友, 2012 (26) :59-60.

[2]银行理财产品的基本概念第一信托网2013年5月5日.

上一篇:蝴蝶的爱情下一篇:建设工程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