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收入来源结构分析

2024-10-21

企业收入来源结构分析(通用5篇)

企业收入来源结构分析 篇1

农民收入来源分析

一、基本情况

全县6乡4镇,161个行政村,1480个村民小组。全县总人口25.5万人,农户数6.03万亩,农业人口22.44万人,农业劳动力12万个,其中:从事家庭经营的劳动力7.5万个,在从事家庭经营的劳动力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5.33万个,外出务工劳动力5万个,常年外出务工劳动力4.76万个。2010年农业总产值9.74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3.5%。其中:种植业产业66068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7.83%,林业总产业525万元,占农业总产产值的0.54%,牧业总产值26111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6.81%,渔业总产值3978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08%,农业林牧渔服务业753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0.74%。肉类总产量15515吨,比上年增16.57%,禽蛋产量1716吨,比上年增5.73%。

二、农民收入来源分析

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084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6.5%。从农民收入来源来看,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业,养殖业和外出务工收入。其中:种植业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51%,林业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0.6%,畜牧业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21.24%,渔业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1.07%,农民外出务工及其他收入占农民收入的26.09%。

息烽县农业局农经站二○一一年六月八日

企业收入来源结构分析 篇2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因素问题一直是国内研究的焦点。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梳理后发现, 相关的代表性研究主要包括:一是产业结构调整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主要研究三次产业结构变迁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二是收入来源结构的差异性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 主要研究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等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已有的文献为本文研究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因素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分析视角, 产业结构变动、收入来源结构差异对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作用被证实。然而这些研究大多或单独探讨了产业结构变动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或单独分析了收入来源结构差异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将产业结构变动和收入来源结构差异对城乡收入差距综合影响的研究成果尚不多见, 不能很好地解释在我国加快工业化进程, 收入分配格局快速变迁下, 各类因素微观变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综合影响。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 以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作为切入点, 综合收入来源结构的差异性, 构建一个更符合当下发展现状的分析框架, 以期为缩小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议。

一、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本文基于对已有文献的收集整理, 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展开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研究假设。

1. 产业结构变动

产业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有不可忽略的影响, 周云波对中国1978-2008年城镇化、工业化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做了实证研究, 发现城市化的发展在短期内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但这种不利影响从长期来看逐渐消失。而工业化的发展在短期内也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但从长期看, 工业化的这种负面影响也逐渐减弱, 最终反过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刘叔申、吕凯波提出产业结构与城乡收入差距两者关系的基本假设:发展第一产业直接增加农民收入和发展第二产业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实证结果支持了他们的假说。李小玉、郭文依据泰尔系数测度方法分析了中部地区产业结构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第二、三产业在经济中份额的增加会促使城乡居民收入缩小。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乡镇企业得以快速发展, 出现了“郊区化现象”, 有效促进了农村居民就业率和收入水平。据此, 本文提出:

假设1:产业结构变动与城乡收入差距呈反方向变动, 即第二产业占GDP比值越大, 城乡收入差距越小。

2. 收入来源结构差异

收入来源结构不同对于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是另一个研究视角。顾海兵、王亚红认为, 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城镇居民的工资性收入与乡村居民经营性收入的差异程度, 财产性收入与转移性收入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较小。曾国安、胡晶晶从收入来源结构角度分析了城乡收入差距形成和扩大的原因, 指出2000年以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差距和财产性收入差距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 经营性收入差距导致城乡收入的缩小。李颖、王尤贵研究认为, 我国省际间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其变动主要是由家庭经营收入与工资性收入比重及其变化的差异决定的。徐强通过对1985-2009年城乡收入来源的统计剖析认为, 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程度依次是工资收入、经营收入以及转移收入的差距程度。黄祖辉、陆建琴、王敏从城乡收入来源结构分析认为, 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等在城乡居民间所处的地位不同, 它们各自对城乡间收入差距的影响也表现出相应的特征。在已有文献研究基础上, 结合各类收入来源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初步观察以及1993-2012年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各项收入情况本文依次提出:

假设2: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差异倍数与城乡收入差距呈同方向变动, 即工资性收入差异倍数增大会使得城乡收入差距扩大。

假设3:城乡居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差异倍数与城乡收入差距呈同方向变动, 即家庭经营性收入差异倍数越大会加剧城乡收入差距。

假设4: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差异倍数对城乡收入差距无显著影响。

假设5: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差异倍数与城乡收入差距呈同方向变动, 即城乡转移性收入差异倍数越大, 城乡收入差距越大。

二、变量和数据

1. 变量设定与说明

⑴城乡收入差距。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界定和测量是本文研究的关键, 基尼系数是衡量收入差距的最主要指标。本文选取城乡基尼系数衡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状况, 采用高霞所提出的修正加权变异系数的计算方法来测算城乡收入差距 (设为因变量y) , 计算公式如下:

GINIt表示第t年城乡基尼系数, P1t和P2t分别表示第t年农村居民人口比重和城镇居民人口比重, C1t和C2t分别为第t年按相应价格指数平减后的农村居民实际人均消费支出和城镇居民实际人均消费支出。选取GINIt来测度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是:一方面现有统计数据只有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数据, 二者收入的统计口径并不完全一致。李实、罗楚亮指出, 城镇居民在享用社会保障、公用住房以及其他公共服务方面等方面具有特殊优势, 从而导致城镇居民所获得的各类隐形收入补贴远高于农村居民, 若运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测算城乡基尼系数, 会大大低估中国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差距。这是本文区别于以往多数研究的创新之处。

⑵产业结构变动解释变量。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始终贯彻的发展战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细化, 三大产业产值比重次序从一、二、三的农业经济格局逐步走向二、一、三的工业化经济格局。本文采用刘叔申、吕凯波提出的以第二产业占GDP比值衡量产业结构变动, 设为变量x1。刘玫、陈玉光认为, 我国长期实行“兴工抑农”、“兴城抑乡”的不平衡体制是造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主要原因。李实认为二元经济结构是造成我国现在巨大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

⑶收入来源结构差异解释变量。 (1) 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差异倍数。已有文献大多采用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与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比值来刻画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差异倍数。本文亦选取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差异倍数来衡量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差距, 设为变量x2。 (2) 城乡居民家庭经营收入差异倍数。为探讨城乡居民家庭经营收入与城乡居民总体收入差距的关系, 本文使用城镇居民家庭经营收入与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收入比值来衡量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收入差距水平, 设为变量x3。 (3) 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差异倍数, 定义为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之比, 设为变量x4。 (4) 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差异倍数, 定义为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之比, 设为变量x5。

2. 数据说明

本文以1993-2012年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人口、年人均收入、年人均消费、各项收入为研究对象, 对1993-2012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行了整理计算。各分项收入数据均摘自《中国统计年鉴》, 基尼系数计算过程中用到的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人口数、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额直接取自中国统计年鉴和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公布的数据 (附录1) , 而城乡居民人口比重、农村居民人口比重以及人均消费支出, 根据相关指标计算得出 (原始数据为附录2) 。选取这些相关指标主要基于以下两点:

⑴选取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差距, 体现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差距状况, 是因为中国居民的消费对收入的强烈依赖性已得到众多研究结果的验证, 并结合了凯恩斯消费理论。既消除了城乡统计口径的不一致性, 又在一定程度上将城镇居民所实际得到的隐性补贴因素包含在城乡收入差距的测算范围内。

⑵1993年以前财产性收入与转移性收入并未分类, 选取1993-2012年数据可以消除以往文献只将收入归结为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三个收入来源可能对实证结果造成的偏差。

三、实验结果分析

本文通过协整模型揭示产业结构变动与收入来源结构差异对城乡收入差距长期均衡关系。协整关系的经济意义在于:两个或多个经济变量尽管存在各自的长期趋势, 但如果它们存在协整关系, 则变量间存在着一个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进行协整分析首先要求各序列是一阶单整的。为避免数据的剧烈波动及量纲不同, 对原序列数据做对数化处理。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 在5%的显著水平上, 这6个变量对数时间序列都是非平稳的, 而它们的一阶差分序列则是平稳的, 所以, 它们都是I (1) 过程。下表为逐步筛选法下产业结构变动、城乡工资性收入差异倍数、城乡经营性收入差异倍数、城乡财产性收入差异倍数、城乡转移性收入差异倍数之间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注: (1) *表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显著。

(2) 括号内为各变量对应的T统计量。

由表看出, 由模型1到模型4方程的拟合系数与调整的拟合系数持续增大, 表明产业结构变动、城乡工资性收入差异倍数、城乡家庭经营收入差异倍数、城乡转移性收入差异倍数均对城乡收入差距有明显影响。而模型4到模型5引入城乡财产性收入差异倍数时, 方程的拟合系数以及调整的拟合系数均没有提高, 同时F值变小, 意味着方程整体的显著性降低。因此本文得出在长期内, 产业结构变动、城乡工资性收入差异倍数、城乡经营性收入差异倍数以及城乡转移性收入差异倍数与城乡收入差距的长期均衡关系为:

协整方程表明:第二产业占GDP比值的回归系数在5%显著性水平下为负, 即在长期内第二产业占GDP比值越大, 城乡收入差距越小。这一结果支持了假设1。可以认为, 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和工业化的深入发展, 主要分布在郊区的第二产业得到了不断发展, 可以吸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 提高了农村家庭的收入水平进而缓解了城乡收入差距。

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差异倍数在5%显著性水平下为正, 一个国家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差异倍数越大越会加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这一结果支持了假设2。这一假设得到了众多学者的认同, 曾国安、胡晶晶提出, 工资性收入差距对于城乡居民总体收入差距的贡献率是最大的, 虽然城镇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是下降的, 在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是上升的, 但城乡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差距过大是不争的事实。因此, 巨大的城乡工资性收入差异系数仍然是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因素。

城乡居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差异倍数在5%显著性水平下为正, 即城乡居民家庭经营收入差异倍数越大,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大, 这一结果与假设3的预想相同。随着城镇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国有企业“保大放小”政策的实施和城市化进程的提速, 促进了城镇居民经营性收入的快速增长。同时, 作为农村居民主要收入来源的经营性收入 (包括农户家庭从事第一产业生产经营获得的收入和从事二三产业生产经营获得的收入) 增长减缓。因此, 城乡家庭经营收入差距在一定程度上也加速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

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差异倍数在5%显著性水平下是不稳健的。即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差异倍数不会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产生影响。这一结果支持了假设4。这一结果与赵人伟提出的“在居民的收入构成中劳动收入是主要的, 财产收入是次要的, 因此不必担心贫富差距会扩大”的结论一致。同时王少国指出因为财产性收入占城乡居民总收入比重一直很低, 相对于其他三类分项对于城乡收入差距的贡献率收入微不足道。

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差异倍数在5%显著性水平下为正, 即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差异倍数越大, 城乡收入差距越大。这一结果验证了假设5。从附录1中可以看出:城乡居民的转移性收入都有所提升, 但城镇居民得到的转移性收入要远大于农村居民, 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为6368元, 农村居民为838元, 不足城镇居民的1/7。由此可见, 农村居民获得的转移支付和补贴要比城镇居民低得多, 这是因为在二次收入分配中, 我国一直实行城市偏向的转移收入分配政策。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基于我国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发展背景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的结论是:

⑴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短期内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 但从长远来看是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

⑵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差距、城乡家庭经营性收入差距和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差距是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

(3) 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差距不会对城乡收入差距有显著影响。

为此, 本文提出以下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政策建议。首先, 立足于现阶段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基本要求, 调整工业发展战略, 推进科技创新和信息化,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加大对农村居民的教育培训力度, 满足新型工业化对劳动力的需求, 保障城乡居民家庭收入的同步提高。其次, 引导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使更多农村居民获得薪酬收入, 提高农村的工资性收入水平。同时, 在信贷融资、市场开拓、技术支持、项目选择等方面给予农村居民适当政策倾斜, 用以提高农村居民自主创业的收益水平。第三, 鉴于目前农村转移性收入占整个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比例较低的现实, 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投入力度, 建立国家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 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摘要:城乡收入差距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中遇到的突出问题之一。本文在对以往相关文献梳理的基础上, 采集了1993-2012年间的相关数据, 运用协整模型实证研究了产业结构变动、收入来源结构差异与城乡收入差距的长期均衡关系。研究发现:⑴第二产业占GDP比值长期来看会缩小城乡收入差距;⑵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差异、城乡居民经营性收入差异和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差异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显著;⑶城乡财产性收入差异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不显著。最后结合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了缩小城乡差距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结构,收入来源结构,城乡收入差距,协整模型

参考文献

[1]周云波.城市化, 城乡差距以及全国居民总体收入差距的变动——收入差距倒U形假说的实证检验[J].经济学 (季刊) , 2009 (4) :1239-1256.

[2]刘叔申, 吕凯波.财政支出结构, 产业结构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基于1978—2006年省级面板数据的研究[J].经济问题, 2011 (11) :42-45.

[3]李小玉, 郭文.基于面板数据的中部地区产业结构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的实证研究[J].企业经济, 2012 (12) :136-141.

[4]顾海兵, 王亚红.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解构分析:1985—2007[J].经济学家, 2009 (6) :77-83.

[5]曾国安, 胡晶晶.2000年以来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形成和扩大的原因:收入来源结构角度的分析[J].财贸经济, 2008 (3) :53-58.

企业收入来源结构分析 篇3

关键词:中小企业 现金持有水平 债务来源结构 经营负债 金融负债

现金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中一个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及其持续发展。国内外很多学者从公司治理、股权结构、负债融资规模及结构等方面研究了企业现金持有水平的问题,比如罗进辉(2008年)、孙杰(2007年)、杨兴全(2007年)、肖作平(2008年)、武晓玲(2007年)、辛宇(2006年)、于智东(2006年)等。本文将从债务来源结构的角度研究制造行业、服务行业中小企业的现金持有行为,并将两者进行对比分析,有利于深刻理解中小企业现金持有现象,总结规律,从而为中小企业现金管理实践提供参考建议。

一、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所收集的样本为中小板和创业板2010年上市的230家制造行业中小企业、70家服务行业中小企业,其数据来源于这些公司2010年IPO时公开披露的财务报表及其相关资料,一共900个观察值。

(二)变量界定

本文的自变量为企业债务来源结构,我们选择金融负债率和经营负债率作为衡量债务来源结构指标,因变量为企业现金持有水平,我们选择现金占总资产的比率进行衡量。

(三)研究假设

从债务来源的角度来看,企业负债可以分为金融负债和经营负债。企业持有银行贷款等金融负债越多,其现有现金就越多;而经营负债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密切相关,企业经济交易越多,企业经营负债就越多,其持有现金就越多。因此我们提出两个假设。假设一:中小企业现金持有水平与金融负债率呈正相关关系。假设二:中小企业现金持有水平与经营负债率呈正相关关系。

(四)回归模型

根据以上研究假设,本文将现金持有水平作为因变量、金融负债率和经营负债率作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模型:xjcysp=β1jrfzl+β2jyfzl+α

二、制造行业中小企业现金持有水平与债务来源结构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结果

从表2可以看出,所有样本的资产负债率均值为51.12%,金融负债率均值为37%,经营负债率均值为55.94%,经营负债率大大高于金融负债率。现金持有水平的均值为18.49%,表明制造行业中小企业现金持有较少。

(二)回归分析结果

采用回归分析法检验经营负债率和金融负债率对现金持有水平的影响及其显著性,回归结果见表3。回归分析结果表明,Pr为<0.0001,R—Square为0.0937,回归模型比较有效。制造行业中小企业现金持有水平与金融负债率负相关,Pr 值为0.0009;与经营负债率正相关,Pr 值为0.7997。这表明制造中小企业金融负债率越高,其现金持有水平越低;经营负债率越高,其现金持有水平越高。

三、服务行业中小企业现金持有水平与债务来源结构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结果

从表4可以看出,所有样本的资产负债率均值为44.83%,金融负债率均值为18.96%,经营负债率均值为77.33%,经营负债率大大高于金融负债率。现金持有水平的均值为30.86%,表明现金持有水平较高。

(二)回归分析结果

采用回归分析法检验经营负债率和金融负债率对现金持有水平的影响及其显著性,回归结果见表5。回归分析结果表明,Pr为<0.0001,R—Square为0.1983,回归模型比较有效。服务行业中小企业现金持有水平与金融负债率负相关,Pr 值为0.0001;与经营负债率正相关,Pr 值为0.0001。这表明服务中小企业金融负债率越高,其现金持有水平越低;经营负债率越高,其现金持有水平越高。

四、制造行业与服务行业中小企业现金持有水平的比较分析

制造行业中小企业现金持有水平的均值为18.49%,远远低于服务行业中小企业现金持有水平的均值30.86%。其主要原因在于:制造行业与服务行业中小企业现金持有水平均与金融负债率负相关,与经营负债率正相关,而制造行业中小企业金融负债率均值为37%,大大高于服务行业中小企业金融负债率均值(18.96%);机械行业中小企业经营负债率均值为55.94%,大大低于服务行业中小企业金融负债率均值(77.33%)。服务行业较高的经营负债率和较低的金融负债率导致了其较高的现金持有水平,制造行业较低的经营负债率和较高的金融负债率导致了其较低的现金持有水平。

五、研究结论

根据上述实证分析,形成以下结论:第一,制造行业、服务行业中小企业现金持有水平均与经营负债率正相关,与金融负债率负相关;这表明其金融负债率越高,现金持有水平越低;经营负债率越高,现金持有水平越高。第二,制造行业中小企业现金持有水平低于服务行业中小企业现金持有水平,其主要原因在于:制造行业中小企业金融负债率大大高于服务行业中小企业金融负债率,制造行业中小企业经营负债率大大低于服务行业中小企业金融负债率。第三,制造行业、服务行业中小企业债务来源结构中金融负债率低于经营负债率,表明中小企业金融负债融资比经营负债融资更加困难。第四,因此,中小企业可以科学合理设计债务来源结构,保持经营负债和金融负债恰当的比例,使现金持有水平维持在比较合理的范围内,这样既有利于解决企业的现金过度闲置的问题,又有利于防止企业出现现金流紧张的问题,提高企业现金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杨兴全,孙杰.企业现金持有量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南开管理评论,2007(6)

[2]童盼,陆正飞.负债融资、负债来源与企业投资行为——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经济研究,2005(5)

[3]武晓玲,詹志华,张亚琼.我国上市公司现金持有动机的实证研究——基于资本市场信息不对称的视角[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11)

[4]辛宇,徐丽萍.公司治理机制与超额现金持有水平[J].管理世界,2006(5)

[5]罗进辉,万迪防.负债融资对企业现金持有行为的影响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9)

[6]胡国柳,王化成.上市公司现金持有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2007(3)

[7]胡国柳,刘劲宝,马庆仁.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现金持有水平关系的实证分析[J]. 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7)

[8]Jensen,Michael. Agency co-

sts of free cash flow, corporate finance and takeovers [J].American Economics Review,1986(76)

[9]DittmarA,J M Smith,H servaes,International corporate governance cash holding[J].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litative Analysis,2003(38)

(李建军,1973年生,湖北人,江汉大学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财务、金融)

摘要:以中小板和创业板230家制造行业中小企业和70家服务行业中小企业为对象,应用实证方法分析了中小企业债务来源结构与现金持有水平的关系。结果显示:制造行业和服务行业中小企业的现金持有水平均与经营负债率正相关,与金融负债率负相关,而且制造行业中小企业现金持有水平大大低于服务行业中小企业现金持有水平。因此,中小企业应该通过设计合理的债务来源结构维持合理的现金持有水平。

关键词:中小企业 现金持有水平 债务来源结构 经营负债 金融负债

现金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中一个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及其持续发展。国内外很多学者从公司治理、股权结构、负债融资规模及结构等方面研究了企业现金持有水平的问题,比如罗进辉(2008年)、孙杰(2007年)、杨兴全(2007年)、肖作平(2008年)、武晓玲(2007年)、辛宇(2006年)、于智东(2006年)等。本文将从债务来源结构的角度研究制造行业、服务行业中小企业的现金持有行为,并将两者进行对比分析,有利于深刻理解中小企业现金持有现象,总结规律,从而为中小企业现金管理实践提供参考建议。

一、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所收集的样本为中小板和创业板2010年上市的230家制造行业中小企业、70家服务行业中小企业,其数据来源于这些公司2010年IPO时公开披露的财务报表及其相关资料,一共900个观察值。

(二)变量界定

本文的自变量为企业债务来源结构,我们选择金融负债率和经营负债率作为衡量债务来源结构指标,因变量为企业现金持有水平,我们选择现金占总资产的比率进行衡量。

(三)研究假设

从债务来源的角度来看,企业负债可以分为金融负债和经营负债。企业持有银行贷款等金融负债越多,其现有现金就越多;而经营负债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密切相关,企业经济交易越多,企业经营负债就越多,其持有现金就越多。因此我们提出两个假设。假设一:中小企业现金持有水平与金融负债率呈正相关关系。假设二:中小企业现金持有水平与经营负债率呈正相关关系。

(四)回归模型

根据以上研究假设,本文将现金持有水平作为因变量、金融负债率和经营负债率作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模型:xjcysp=β1jrfzl+β2jyfzl+α

二、制造行业中小企业现金持有水平与债务来源结构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结果

从表2可以看出,所有样本的资产负债率均值为51.12%,金融负债率均值为37%,经营负债率均值为55.94%,经营负债率大大高于金融负债率。现金持有水平的均值为18.49%,表明制造行业中小企业现金持有较少。

(二)回归分析结果

采用回归分析法检验经营负债率和金融负债率对现金持有水平的影响及其显著性,回归结果见表3。回归分析结果表明,Pr为<0.0001,R—Square为0.0937,回归模型比较有效。制造行业中小企业现金持有水平与金融负债率负相关,Pr 值为0.0009;与经营负债率正相关,Pr 值为0.7997。这表明制造中小企业金融负债率越高,其现金持有水平越低;经营负债率越高,其现金持有水平越高。

三、服务行业中小企业现金持有水平与债务来源结构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结果

从表4可以看出,所有样本的资产负债率均值为44.83%,金融负债率均值为18.96%,经营负债率均值为77.33%,经营负债率大大高于金融负债率。现金持有水平的均值为30.86%,表明现金持有水平较高。

(二)回归分析结果

采用回归分析法检验经营负债率和金融负债率对现金持有水平的影响及其显著性,回归结果见表5。回归分析结果表明,Pr为<0.0001,R—Square为0.1983,回归模型比较有效。服务行业中小企业现金持有水平与金融负债率负相关,Pr 值为0.0001;与经营负债率正相关,Pr 值为0.0001。这表明服务中小企业金融负债率越高,其现金持有水平越低;经营负债率越高,其现金持有水平越高。

四、制造行业与服务行业中小企业现金持有水平的比较分析

制造行业中小企业现金持有水平的均值为18.49%,远远低于服务行业中小企业现金持有水平的均值30.86%。其主要原因在于:制造行业与服务行业中小企业现金持有水平均与金融负债率负相关,与经营负债率正相关,而制造行业中小企业金融负债率均值为37%,大大高于服务行业中小企业金融负债率均值(18.96%);机械行业中小企业经营负债率均值为55.94%,大大低于服务行业中小企业金融负债率均值(77.33%)。服务行业较高的经营负债率和较低的金融负债率导致了其较高的现金持有水平,制造行业较低的经营负债率和较高的金融负债率导致了其较低的现金持有水平。

五、研究结论

根据上述实证分析,形成以下结论:第一,制造行业、服务行业中小企业现金持有水平均与经营负债率正相关,与金融负债率负相关;这表明其金融负债率越高,现金持有水平越低;经营负债率越高,现金持有水平越高。第二,制造行业中小企业现金持有水平低于服务行业中小企业现金持有水平,其主要原因在于:制造行业中小企业金融负债率大大高于服务行业中小企业金融负债率,制造行业中小企业经营负债率大大低于服务行业中小企业金融负债率。第三,制造行业、服务行业中小企业债务来源结构中金融负债率低于经营负债率,表明中小企业金融负债融资比经营负债融资更加困难。第四,因此,中小企业可以科学合理设计债务来源结构,保持经营负债和金融负债恰当的比例,使现金持有水平维持在比较合理的范围内,这样既有利于解决企业的现金过度闲置的问题,又有利于防止企业出现现金流紧张的问题,提高企业现金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杨兴全,孙杰.企业现金持有量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南开管理评论,2007(6)

[2]童盼,陆正飞.负债融资、负债来源与企业投资行为——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经济研究,2005(5)

[3]武晓玲,詹志华,张亚琼.我国上市公司现金持有动机的实证研究——基于资本市场信息不对称的视角[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11)

[4]辛宇,徐丽萍.公司治理机制与超额现金持有水平[J].管理世界,2006(5)

[5]罗进辉,万迪防.负债融资对企业现金持有行为的影响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9)

[6]胡国柳,王化成.上市公司现金持有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2007(3)

[7]胡国柳,刘劲宝,马庆仁.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现金持有水平关系的实证分析[J]. 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7)

[8]Jensen,Michael. Agency co-

sts of free cash flow, corporate finance and takeovers [J].American Economics Review,1986(76)

[9]DittmarA,J M Smith,H servaes,International corporate governance cash holding[J].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litative Analysis,2003(38)

(李建军,1973年生,湖北人,江汉大学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财务、金融)

摘要:以中小板和创业板230家制造行业中小企业和70家服务行业中小企业为对象,应用实证方法分析了中小企业债务来源结构与现金持有水平的关系。结果显示:制造行业和服务行业中小企业的现金持有水平均与经营负债率正相关,与金融负债率负相关,而且制造行业中小企业现金持有水平大大低于服务行业中小企业现金持有水平。因此,中小企业应该通过设计合理的债务来源结构维持合理的现金持有水平。

关键词:中小企业 现金持有水平 债务来源结构 经营负债 金融负债

现金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中一个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及其持续发展。国内外很多学者从公司治理、股权结构、负债融资规模及结构等方面研究了企业现金持有水平的问题,比如罗进辉(2008年)、孙杰(2007年)、杨兴全(2007年)、肖作平(2008年)、武晓玲(2007年)、辛宇(2006年)、于智东(2006年)等。本文将从债务来源结构的角度研究制造行业、服务行业中小企业的现金持有行为,并将两者进行对比分析,有利于深刻理解中小企业现金持有现象,总结规律,从而为中小企业现金管理实践提供参考建议。

一、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所收集的样本为中小板和创业板2010年上市的230家制造行业中小企业、70家服务行业中小企业,其数据来源于这些公司2010年IPO时公开披露的财务报表及其相关资料,一共900个观察值。

(二)变量界定

本文的自变量为企业债务来源结构,我们选择金融负债率和经营负债率作为衡量债务来源结构指标,因变量为企业现金持有水平,我们选择现金占总资产的比率进行衡量。

(三)研究假设

从债务来源的角度来看,企业负债可以分为金融负债和经营负债。企业持有银行贷款等金融负债越多,其现有现金就越多;而经营负债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密切相关,企业经济交易越多,企业经营负债就越多,其持有现金就越多。因此我们提出两个假设。假设一:中小企业现金持有水平与金融负债率呈正相关关系。假设二:中小企业现金持有水平与经营负债率呈正相关关系。

(四)回归模型

根据以上研究假设,本文将现金持有水平作为因变量、金融负债率和经营负债率作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模型:xjcysp=β1jrfzl+β2jyfzl+α

二、制造行业中小企业现金持有水平与债务来源结构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结果

从表2可以看出,所有样本的资产负债率均值为51.12%,金融负债率均值为37%,经营负债率均值为55.94%,经营负债率大大高于金融负债率。现金持有水平的均值为18.49%,表明制造行业中小企业现金持有较少。

(二)回归分析结果

采用回归分析法检验经营负债率和金融负债率对现金持有水平的影响及其显著性,回归结果见表3。回归分析结果表明,Pr为<0.0001,R—Square为0.0937,回归模型比较有效。制造行业中小企业现金持有水平与金融负债率负相关,Pr 值为0.0009;与经营负债率正相关,Pr 值为0.7997。这表明制造中小企业金融负债率越高,其现金持有水平越低;经营负债率越高,其现金持有水平越高。

三、服务行业中小企业现金持有水平与债务来源结构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结果

从表4可以看出,所有样本的资产负债率均值为44.83%,金融负债率均值为18.96%,经营负债率均值为77.33%,经营负债率大大高于金融负债率。现金持有水平的均值为30.86%,表明现金持有水平较高。

(二)回归分析结果

采用回归分析法检验经营负债率和金融负债率对现金持有水平的影响及其显著性,回归结果见表5。回归分析结果表明,Pr为<0.0001,R—Square为0.1983,回归模型比较有效。服务行业中小企业现金持有水平与金融负债率负相关,Pr 值为0.0001;与经营负债率正相关,Pr 值为0.0001。这表明服务中小企业金融负债率越高,其现金持有水平越低;经营负债率越高,其现金持有水平越高。

四、制造行业与服务行业中小企业现金持有水平的比较分析

制造行业中小企业现金持有水平的均值为18.49%,远远低于服务行业中小企业现金持有水平的均值30.86%。其主要原因在于:制造行业与服务行业中小企业现金持有水平均与金融负债率负相关,与经营负债率正相关,而制造行业中小企业金融负债率均值为37%,大大高于服务行业中小企业金融负债率均值(18.96%);机械行业中小企业经营负债率均值为55.94%,大大低于服务行业中小企业金融负债率均值(77.33%)。服务行业较高的经营负债率和较低的金融负债率导致了其较高的现金持有水平,制造行业较低的经营负债率和较高的金融负债率导致了其较低的现金持有水平。

五、研究结论

根据上述实证分析,形成以下结论:第一,制造行业、服务行业中小企业现金持有水平均与经营负债率正相关,与金融负债率负相关;这表明其金融负债率越高,现金持有水平越低;经营负债率越高,现金持有水平越高。第二,制造行业中小企业现金持有水平低于服务行业中小企业现金持有水平,其主要原因在于:制造行业中小企业金融负债率大大高于服务行业中小企业金融负债率,制造行业中小企业经营负债率大大低于服务行业中小企业金融负债率。第三,制造行业、服务行业中小企业债务来源结构中金融负债率低于经营负债率,表明中小企业金融负债融资比经营负债融资更加困难。第四,因此,中小企业可以科学合理设计债务来源结构,保持经营负债和金融负债恰当的比例,使现金持有水平维持在比较合理的范围内,这样既有利于解决企业的现金过度闲置的问题,又有利于防止企业出现现金流紧张的问题,提高企业现金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杨兴全,孙杰.企业现金持有量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南开管理评论,2007(6)

[2]童盼,陆正飞.负债融资、负债来源与企业投资行为——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经济研究,2005(5)

[3]武晓玲,詹志华,张亚琼.我国上市公司现金持有动机的实证研究——基于资本市场信息不对称的视角[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11)

[4]辛宇,徐丽萍.公司治理机制与超额现金持有水平[J].管理世界,2006(5)

[5]罗进辉,万迪防.负债融资对企业现金持有行为的影响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9)

[6]胡国柳,王化成.上市公司现金持有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2007(3)

[7]胡国柳,刘劲宝,马庆仁.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现金持有水平关系的实证分析[J]. 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7)

[8]Jensen,Michael. Agency co-

sts of free cash flow, corporate finance and takeovers [J].American Economics Review,1986(76)

[9]DittmarA,J M Smith,H servaes,International corporate governance cash holding[J].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litative Analysis,2003(38)

企业收入来源结构分析 篇4

季先生今年31岁,目前在一家国有企业担任中层干部,每年税后的工资收入在20万元左右,而季先生的太太则是一所民办中学的教师,税后年收入大概在6万元左右。而他们两夫妇都有五险一金。季先生的父母没有养老保险,需要他们赡养。而去年年底他们家的千金宝贝也来到了人世。季先生家庭有两套房产,一套出租一套自住,出租房产目前市价40万元,租金1500元/月。自住房产目前市值90万元。季先生有一辆16万元的车,无贷款。家庭每月基本开支4000元。自女儿出生后,季先生希望对自己有限的家庭收入进行合理的规划,让资金增值的速度更快,他考虑着手为未来的养老金作准备,同时也要着手规划女儿的教育金。平时季先生喜欢麟龙科技的免费炒股软件炒股,因此生比较担心未来在理财投资时不可预测的风险。

从上面的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及先生夫妇二人在收入方面还是比较稳定的,而在指出方面也比较合理,并且每个月的现金结余比例也不算低。但是他们家庭在收入来源方面还是比较少的,除了出租方面获得的租金收入之外,其他的收入都是来源于季先生夫妇两人平时的工资。这样一旦发生突如其来的风险,将不利于家庭长期发展和预期退休规划的实现。家庭的应急准备金一般建议至少满足6个月的支出。季先生家庭收入稳定,每月开销约5000元,所以应急准备金建议保持在3万元至6万元左右。季先生正处在成家立业、养育子女、照顾老人、供房阶段,这个阶段责任最重,风险保障非常重要,也是季先生目前最关注的规划之一。季先生夫妇虽然有社保,但依靠基本的社会保险只能满足基本保障,夫妇应及时补充商业保险,为家庭构筑坚固的防火墙。

企业收入来源结构分析 篇5

一、地方高校经费收入来源多元化的现状分析

伴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财政改革,高校的经费来源模式发生了巨变,形成了高等教育办学经费多元化的格局,但中央高校和地方高校的经费收入来源总量、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对于地方高校来说,需要在稳定教育规模的后扩招时期进一步拓展经费来源。我国高校的经费来源渠道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全部来自于政府拨款。80年代以后,尤其是90年代以来,呈现多样化和多元化趋势,其经费收入按来源分为预算内事业性经费拨款、教育附加拨款、事业性收入、产业投资及资产经营性收入、捐赠收入和其他收入六大类,其中预算内事业性经费拨款由各类教育事业经费拨款、基本建设经费拨款、科研经费拨款、其他经费拨款构成;事业性收入由各类学费、住宿费、培训科研经费收入等组成。

不同经费收入来源又有着不同的方式和途径,如政府的财政拨款目前主要有定额拨款、专项拨款和合同拨款等不同拨款方式,分别来自财政主管部门、科技主管部门、教育主管部门等。学费又来自全日制本专科生、自考生、成教生、研究生、硕士生(专业学位)等。可以说,高校经费来源由六大类及较多小类构成,每一小类又面对一个细分市场,需要高校去分析挖掘。下面就现实角度着重分析地方高校经费来源的多元化状态。

(一)地方高校经费来源总量严重偏低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发展和教育财政改革的深入,地方高校的经费来源也取得了很大发展。但与中央高校相比,经费来源总量上的差异比较明显。以扩招十年后的2008年为例,中央高校人均教育经费总量是地方高校的2.26倍,人均预算内经费总量是地方高校的近1.94倍。可以说地方高校面临的资金压力比中央高校更大,也说明地方高校的教学质量问题更严重,地方高校在质量提升建设和经费来源拓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压力比中央高校要严重,任务更艰巨。

(二)地方高校财政性经费来源比重偏低,科研经费收入筹集能力弱

财政性经费来源是高校经费来源的主渠道,起着稳定支撑的基本保障作用,但在“多渠道筹集资金”的教育体制改革推动下,地方政府逐渐降低了自身财政责任,地方高校的财政性经费来源占总收入来源比逐渐降低。2008年中央高校总经费来源的56.15%是财政性经费拨款,而地方高校总经费来源中只有44.12%是财政性经费拨款。但这种差异又主要体现在科研经费拨款方面,其中,中央高校科研经费拨款收入达到11.46%,而地方高校却不到1%。说明中央高校的科研实力更强,获得科研拨款收入的可能更多。

(三)地方高校事业性收入来源比重大,学杂费依存度高

地方高校因其主要依靠扩大招生规模获得发展模式,地方高校学杂费收入占全部经费收入来源的比重不断增加,2008年其占总经费收入的40.95%,而中央高校仅占18.08%,地方高校是中央高校的2倍多。这表明地方高校在扩招和学费改革的背景下,地方高校的经费收入对于学杂费收入有着较强的依赖。

(四)地方高校其他经费收入来源比重低,经费收入的两元化结构明显

由表1可知,中央高校财政拨款(扣除科研拨款)和学杂费两项收入和占总经费收入的62.77%,而地方高校财政拨款(扣除科研拨款)和学杂费两项收入和占总经费收入的84.29%,地方高校比中央高校高20个百分点,地方高校“财政拨款和学杂费”收入的两元结构比较明显,中央高校的经费收入多元化格局比地方高校明显,成效大。

(五)地方高校经费收入存在地域不平衡

由表2可知,地区地方高校生均教育经费和生均预算内经费最高的是北京市,分别达到31416.44元和26181.80元,分别是全国地方高校平均数的2.16倍和3.73倍,分别是全国地方高校生均教育经费和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最低的安徽省和湖北省的3.21倍和6.64倍。同时,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与生均总教育经费比重最大的是北京、西藏、宁夏三省市,已达80%以上;而比重最小的有河北、辽宁、福建、江西、湖北、四川六省,低于40%。

二、地方高校经费收入来源拓展的机遇

由地方高校经费收入多元化发展现状分析可知,地方高校的学杂费经费收入依存度高,而其科研服务经费收入低,这与地方高校大多数是教学为主、科研实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比较弱、自身筹集经费收入的能力不足有关。同时,因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中央与地方财政实力以及对所属高校的财政支持力度不同,导致地方高校普遍存在着经费收入来源总量低,内部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但当前国家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中央加大对地方高校的支持、地方经济的不断发展等都为地方高校进一步拓展经费收入来源提供了机遇,为地方高校改变经费收入来源两元结构提供了拓展空间。

(一)地方政府债务化解的推进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债务问题逐渐成为影响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隐患。地方高校往往因其自身经费收入来源比较单一问题,影响着地方高校质量建设投入和内涵建设,影响着地方“教育强省”战略的实施和教育对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贡献。这也迫使地方政府不得不花大力气解决地方高校债务问题。如广东、江苏、江西等省都开始了大规模债务化解,增加专项拨款,其中,江苏省累计债务化解财政拨款已达122亿元。

(二)地方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

随着地方经济发展以及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地方政府越来越认识到高等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到地方高校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特别是地方财政收入增长,使得地方政府能拿出更多的资金支持地方高校发展,如江苏省就在原有的基础上,新增特色优势学科建设专项资金近十亿元。同时,随着地方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政产学研的合作发展将更加广泛和深入,地方高校为地方社会经济服务的需求更多,要求更强,地方高校也更容易从为地方社会经济服务中获得更多的社会科研经费、社会培训经费的支持。

(三)教育财政税收的不断完善

当前高等教育财政改革的深入发展着重体现为中央财政加大了对地方高校的支持力度,加大了对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教学创新建设以及人才建设等专项建设经费的投入,逐渐从以前单纯支持中央高校发展的局面,改变为全面支持中央高校及专项支持地方高校发展,如2010年启动的中央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规划(2010―2012),每年拿出55亿专项支持地方高校发展。国家一方面在加大对地方高校发展的直接支持外,通过完善捐赠税收优惠政策和财政支持政策,如扩大捐赠税收抵扣额度、范围,支持高校教育基金会的发展,中央级普通高校捐赠收入财政配比资金政策等。地方高校将从这些政策的改变中获得更多的经费收入来源。

因此,地方高校应充分把握国家和地方财政政策,针对其自身地理位置、学科建设、人才优势、科研实力、社会服务能力、发展战略以及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加大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融合,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力度和水平,利用市场化手段来拓展经费收入来源。

三、地方高校经费收入来源的拓展策略

地方高校经费收入来源拓展过程也就是地方高校扩大财政经费收入,改变经费收入两元结构,增强财政拨款与学杂费收入之外的其他经费收入来源的过程。

(一)面向政府的经费收入来源拓展

政府的财政经费拨款永远是高校资金来源的主渠道,也是地方高校经费收入来源拓展的主方向,该渠道的拓展受到地方政府对地方高校的支持力度、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等影响。政府的财政经费拨款按用途主要分为教学拨款、科研拨款以及学生资助拨款三部分,其中又分为定额拨款和项目拨款;政府资金渠道按主管部门不同分别来自教育主管部门、科研主管部门和财政主管部门等;有的资金来源是根据学校规模、办学层次、资产规模等进行的定额拨款,它是相对固定而稳定的,所有学校基本无差别,无须竞争,基本一致;有的是专项拨款与项目拨款,是根据具体项目或特殊需要而进行的拨款,它与学校学科类别、办学层次等直接相关,具有较强的竞争性,不是所有学校都有相同的专项拨款。

1.建立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和信息搜索机制,一方面全面整理和分析现有来自不同部门政府资金状况,分析学校现有资金筹集的优势和劣势,特别是要与同层次竞争学校进行对比,搜集该类学校相关资料和信息。另一方面要从资金来源渠道的财政主管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和科技主管部门搜集相关信息,掌握他们的工作规划和资金支持的动态变化,预先了解和掌握这些部门资金专项拨款的安排和动态趋势,如中央支持地方高校发展资金、教学质量资金、可再生资源利用资金等专项资金支持。

2.地方高校应根据当前政府资金拨款方式的改变,积极整合学校资源,优化学校规模结构,一方面要稳定现有学生规模,改变过去单纯依靠学生规模扩张来实现学校资金来源的增加,另一方面要优化结构,特别是学生专业类别和层次类别结构优化问题。对于竞争性专项拨款,学校应积极争取,要通过资源的内部整合实现专项实力的增强,为专项资金的申请提供强大的支撑。

(二)面向教育消费者的经费收入来源拓展

根据“谁受益谁负担”的“成本分担”理论,教育的直接受益者学生及其家庭必须承担部分教育成本,缴纳一定的学费和住宿费。对于地方高校来说,扩大学校的招生规模和办学层次是拓展该部分资金来源渠道的直接形式,但扩大招生规模必然带来相应的师资、设备等软硬件建设投入的增加,否则会导致教育质量的降低,最终影响到学校生源的稳定性,造成学校社会地位的降低,反过来影响到学校经费收入来源。

1.学校招生规模的拓展。根据财政定额拨款方式的规定,学校的学生规模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学费资金和财政定额拨款资金量,学校在校生越多,学费收入资金和财政定额拨款资金也就越多。但招生规模的扩展一方面受到国家整体的招生计划的限制,同时也受到学校现有师资、学科发展历史、设备设施状况的制约。特别是经过近十年的规模扩张,学校的教学教育质量已成为今后十年或更长时间内的主要任务,决定了学校能否继续维持现有规模的关键。

2.学校办学层次的拓展。学校的办学层次同样影响着财政定额拨款量,但办学层次的提升或拓展都需要学校相应的教育能力的支撑,如扩大研究生招生比重,就需要学校拥有更多的研究生导师、科研经费、硕博士专业点的支撑,这些也都是学校综合实力的体现,任何一个专业点的建设和提升都需要大量的师资经费、设备经费和科研经费的支撑,需要长期的投入积累。

3.学校专业分布的拓展。专业分布越广,学校可招生的专业也就越多。而专业分布又和一所学校的专业发展历史非常相关。地方高校专业的拓展必须依托现有特色优势学科进行。

地方高校如何在稳定招生规模的前提下,还应加大学校外教育市场的培育和拓展,如拓展培训市场,增加培训收入等。

(三)面向市场的经费收入来源拓展

面向市场的资金渠道主要有企业资金(如科研合作资金、技术培训资金、无偿捐赠资金等)、金融机构资金(如银行合作资金等)、个人资金(如个人捐赠资金等)。以上经费收入来源有的是无偿性的`,如捐赠资金;有的是有偿性的,如科研合作资金;但所有这些收入来源渠道都存在着程度不同的竞争性,这些资金的获取量直接与学校的竞争实力和竞争行为密切相关。

1.企业资金的经费收入来源拓展。随着产学研合作的深入,企业资金目前已成为各高校积极争取的主要经费收入来源,获取企业资金的形式主要有科学技术转让和服务、人力资源培训、共建实验室、共建教学实训基地以及无偿的仪器设备捐赠、奖助金捐赠或货币资金捐赠。地方高校与中央高校相比,其科研实力和人才实力存在一定差异,但其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其获得企业资金,特别是本地企业资金有着更强优势。所以地方高校应立足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本地经济发展战略,强化产学研合作,强化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获得更多的企业科研资金支持和本地社会捐赠资金。

2.个人资金的经费收入来源拓展。个人资金的筹集主要是积极争取个人的无偿捐赠资金,对于个人捐赠资金的积极争取需要学校建设完善的校友联系制度,建立起从招生、教学、学工和毕业后的整套校友资料,建立起主动的联系制度,克服目前校友工作仅仅为杰出校友服务的短视行为。

3.加大服务地方经济建设,通过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获得更多的地方支持。地方高校因其特有的地理位置和隶属关系,其学科发展和科学研究往往具有更强的地方特色,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紧密度更高。如何针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走一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自身发展的双赢之路,是地方高校经费收入来源拓展的一个重要战略。如南京工业大学作为一个地方高校,充分利用其“大化工、大建筑”的学科特色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紧密联系,通过“顶天立地”的科研战略,通过引进企业实验室进校园,“十五”期间,累计获得各项科研经费收入超15亿元。

(四)面向学校自身的经费收入来源拓展

面向学校自身的经费收入来源拓展主要指学校利用自身的科研优势、资源优势进行的产业投资、资产出租出借、资金的金融运作等方式的经营与服务收入拓展。这些资金的取得与前面各渠道资金存在一定的联系,但其更多的是基于高校自身的经营。

1.产业投资收益收入来源拓展策略。近几年,随着高校产业改革的深入,学校校办产业的规模在逐年增加,但收益分配的比例过低,既有校办产业经营利润不高的问题,更有校办企业学校股权分散造成的后果。所以,学校在投资校办企业或委派董事时一定要明确学校收益实现问题,要避免企业长期不分股利的现象出现。

2.资产出租出售收入来源拓展策略。高校利用自身校区区位优势,开展资产出租出售,通过让渡资产的所有权或使用权,通过资产的空间置换换取资产的增值来获得各项经营与服务收入。

3.存量资金金融运作收入拓展策略。高校在日常的运转过程中必然存在一定的存量资金和金融市场,如捐赠资金的留成,职工工资的代发、学费代收等,而这些为高校进行资金运作提供了需求,前者受到国家政策性约束,只能进行定期存款而获得利息收入;后者可通过市场的让渡获得银行在学校财务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支持,如校园一卡通建设资金。

经费收入来源的拓展策略并不存在唯一正确或最优的方式或途径。每个地方高校的地理位置、发展历史、学科水平、专业结构、师资力量、资产规模以及面对的群体对象等差异都是决定不同高校采用不同拓展策略的内在影响因素。不论是采用单一的扩大财政经费收入来源的拓展方式,还是采用多途径、多元化的拓展渠道和方式,各地方高校要与促进学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发展相适应,必须保持地方高校的稳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0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

[2]教育部.2008年教育统计数据[DB/OL].

[3]朱振林.论大学办学经费多元化战略选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4):11-12.

[4]袁连生.我国高等学校生均成本变动分析[J].教育研究,2004(6):23-27.

[5]孙志军.扩招十年来中国普通高校教育经费收入的变化及解释[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4):72-80.

[6]“顶天立地”:南工大竞争力的源泉[DB/OL].光明日报,

上一篇:市委发 社区建设管理办法(哈发〔2010〕13 号)下一篇:1简历关与面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