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结构多元化(共5篇)
收入结构多元化 篇1
一、商业银行收入结构多元化界定
(一)银行收入多元化方向和概况
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多元化的集中表现就是开展非利息业务收入,特别是表外业务。表外业务(OBS)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按会计准则不列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资产负债总额,但影响银行当期损益,并且能够改变银行资产报酬率的经营活动。根据巴塞尔委员会提出的要求,广义的表外业务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或有债券/债务,包括贷款承诺、担保、金融衍生工具、投资银行业务、黄金业务。二是金融服务类业务,包括信托与咨询服务、支付与结算、代理人服务、与贷款有关的服务、进出口服务。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业务方向主要有:结算类业务、管理类业务、服务类业务、担保类业务、融资类业务等。最近几年来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之比的情况为:2008年到2012年之间,每个季度非利息收入占比基本上在15%~25%之间,只有2009年第二季度和2011年第一季度超过25%,其他的年份都没有超过25%,相对于国际大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高达40%,我国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偏低,这说明我国银行收入多元化还有很大的空间。
(二)利息收入与非利息收入
由于收入多元化是指非利息业务的发展,那必须对非利息业务收入做出界定,同时也要区别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张晓艳(2006)和刘畅(2008)基于可比性,参照国际主流银行的做法,将我国利息收入与非利息收入概念进行了界定。利息收入包括贷款利息收入、金融企业往来收入、债券利息收入,非利息收入包括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汇兑净收益、投资净收益、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以及其他业务净收益。本文认为非利息收入包括:(1)手续费和佣金净收入;(2)投资收益;(3)汇兑损益;(4)公允价值变动损益;(5)其他业务收入。
二、多元化收入的风险传导机制
风险传导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1)业务多样化会增加管理难度,提高银行的整体管理风险。管理更多新业务,必定会增加管理的难度和成本,创造新的经营管理风险,有限的资源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分散。(2)非利息业务会增加银行的固定成本,扩大经营风险。低端的代收代付、证券代售、银行卡等业务虽然能带来比较稳定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但是随着这部分收入的增加,人工成本和机器设备成本等固定成本也会随之增加。(3)新型非利息业务会带来新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例如银行卡类、代理类、担保类、承诺类和交易类业务中产生的信用风险,信用卡的恶意透支是最常见的。再例如交易类业务受利率、汇率等影响会产生新的市场风险,特别是金融衍生品受国内外宏观经济和利率、汇率市场的交叉影响,其价格和价值有很大的波动性。由于这些金融衍生产品属于表外业务,因而不受资本充足率的限制,杠杆效用很高,有放大“收益与风险”的功能,一旦形成风险,将带来巨大危害。
三、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收入波动性比较
从表1的比较发现,工商银行以及建设银行这类大型国有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增长率的波动性普遍小于其他股份制银行,两类收入标准差之比平均值在6.2319左右,这一现象可能与银行的客户类型存在联系。目前银行业的客户分布仍然保持原有的格局,即与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要客户的国有银行相比,股份制银行在开发客户时一般绕开这块客户,而以中小型企业和零售客户为主。国有大中型企业一般与国有银行有深远的业务关系,向其他银行转移的可能性较小,而中小企业与股份制银行的业务联系无论从深度和广度上都有限,而且银行间转移的成本较小,具有不稳定性。另外,中小型企业比大中型国有企业在利息和其他优惠条款上讨价还价更有动力,对市场利率的反应较为敏感,其资金的需求和供给也随市场和经济周期情况而变,这也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波动性大的原因之一。中国银行的情况较为特殊,主要是因为其汇兑收益逐年的变化较大,导致非利息收入的标准差比较大。从波动性上来看,国有商业银行的非利息业务运行较为稳定,所以国有银行在多元化经营中能够获得较大的多元化收益,和以上的实证分析结果一致,即国有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可以显著地分散风险,应该进一步稳健地开展非利息业务,扩大该类收入的规模。
表2表明股份制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的波动性是国有银行非利息收入波动性的3倍之多,远远高于国有银行的波动性。这个结果也验证了以上的实证分析部分,由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波动性比较大,所以分散风险的效果不太理想。特别是像宁波银行,南京银行和北京银行这类城市银行,非利息收入与净利息收入波动性之比都很大,可见各股份制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有其自身的特点。
第一,股份制银行是非利息业务开展的先驱。2005年5月24日,央行颁布《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商业银行作为承销机构可以从推出短期融资券业务中分享手续费收入。第一批14家短期融资券主承销商中,股份制商业银行占据了10席,几乎所有的股份制商业银行都参与其中。另外,股份制银行的业绩压力比大型国有制银行大,所以创新的动力比较足,从业务设计到推出的审批机制也相对简单,所以股份制商业银行在非利息业务的开展方面一直处于我国银行业的前沿。
第二,股份制银行自身规模小,在结算清算、代销等方面的收入落后于国有银行,所以在业务推广时依赖已有的客户渠道。而且股份制银行的客户多为中小企业,除传统业务外,容易衍生出贷款承诺、抵押担保等业务,在非利息业务方面的需求也大于大型国有企业。所以股份制银行也可能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不断在传统业务上衍生出新型业务,使得非利息收入的增长率波动性比较大。
四、收入多元化过程中的银行风险管理
前文已经分析了多元化收入对于风险的传导途径,并且比较了国有和股份制商业银行收入的波动性,基于以上结果可以从风险管理角度来提出有关发展多元化收入的建议:
(一)要注意控制好非利息收入的比例
虽然非利息业务的拓展有利于商业银行的发展,然而非利息业务并非越多越好,因为只有非利息收入的增加能够超过消耗的营业费用,拓展非利息业务才是有意义的。同时,发展非利息业务会增加业务的复杂性及管理的难度,这样会给商业银行的经营带来更多的风险。商业银行应该综合收益和风险两方面考虑收入多元化的效用。
(二)加强监管和风险控制
2008年的金融危机敲响了监管和风险控制的警钟,国际主流商业银行纷纷开始审慎经营,在进行金融衍生品的创新和表外业务的发展时则更加谨慎,这对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业务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启示。虽然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不足,但是一些金融衍生品和非利息业务已经隐含了较高的风险,需要监管部门加大监管力度,银行自身加大风险控制,在某些情况下,多元化经营产生的风险更难以发现和控制。
(三)根据各类非利息业务风险程度对分支机构进行经营授权管理
要按照非利息业务品种、风险程度高低、涉及金额大小、区域经济金融发展状况等标准,由各商业银行的总行对分支机构界定相应权限。各类非利息业务管理权限的划分要遵循风险与效率平衡的原则,各分支机构在授权范围内按规定操作,以确保收入多元化可以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段玉琴.非利息收入对我国商业银行收益和风险的影响(D).暨南大学,2011.
[2]冯燮刚,杨文化.风险、风险资本与风险偏好(J).国际金融研究,2005(2).
[3]刘畅.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对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09.
[4]周好文,王著.中国银行业非利息收入与利息收入相关性研究(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9(1).
[5]Aggeler H.and Feldman R.Record bank Profitability:how,who and what dose it mean?(J).Federal Reserve Bank of MinneaPolis,1998(10).
收入结构多元化 篇2
铁道运输系统转换经营机制的改革,是铁道部对国务院作出的承诺,这项改革对铁路运输企业(包括现有的铁路局和控股的合资铁路公司)必将产生重大影响。根据铁道部已经明确的改革思路,铁路运输企业将实行“多元化经营、一体化管理、全口径核算”,按照这一思路,铁路运输企业必须重新谋划、完善内部控制管理的各项制度,而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是铁路实施多元化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实现企业内部控制目标的必然要求。
全面预算管理是一种以企业经营目标为中心,通过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控制和考核,实现对企业生产经营有效控制的科学管理方法。运输收入预算是铁路运输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定企业效益预算目标的重要基础。在当前形势下,铁路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建设,加强铁路运输收入预算管理和控制,对于保障铁路建设资金需要、提高铁路运输企业的总体效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多元化经营环境下,传统的运输收入预算管理范围、模式都存在着诸多的不适应,需要认真加以分析和研究。
1. 推行运输收入全面预算管理的意义
1.1是铁路运输企业实现经营目标的必然选择。
铁路运输企业要想获得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取得收入,按照“收入来自市场”原则,虽然运输收入具有受市场影响的不确定性,但是合理确定运量预算、由此推出收入预算,进而倒逼成本预算,是一个现代运输企业必须进行的决策过程。否则企业则无法真正实现经营目标。
1.2是铁路运输企业实现全面预算管理的基本要求。
铁路运输企业实现全面预算管理,如果没有运输收入预算则全面预算根本无从谈起,虽然铁路实行的收支两条线管理,但收入管理仍然是铁路运输企业的重要任务,并不是由其他中介机构来对收入进行分配,从铁路现行的清算办法看,客运按担当清算,货运按管直清算,这两个清算的资金来源就是铁路运输企业在市场上取得的收入,而多元化经营后,将还有一部分从市场上取得的收入直接进入铁路运输企业的收入中,这就是非运输企业经营收入。这种多元化的收入构成,如果没有有效的预算管理机制的约束,必须影响铁路运输企业的经营决策。
1.3是实现铁路运输企业走向市场参与竞争的重要手段。
铁路运输企业如果要想在激烈的运输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和取得发展,“以收定支、以收定效(益)”,是决策层必须采取的原则之一,而运用这一原则的基础,必须建立在实施全面运输收入预算的管理之上。通过实施预算控制,合理调配运力,以收入预算原则指导运输生产,使有限的运力发挥出更大的增运增收的效果。
2. 现行运输收入预算与铁路多元化经营存在的不相适应的问题
铁道部《关于推进铁路多元化经营的意见》(铁办〔2011〕48号)规定,将铁路运输企业管理模式从以前的“多元经营与运输主业长期共存、相辅相成、互为促进”调整为“一体管理、分类指导、协调发展、规范核算”,同时也明确了在财务管理上实行“多元化经营、一体化管理、全口径算账、分主体核算”的创新思路,这实际上不仅是对财务管理提出的要求,也是对运输收入预算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原来的运输收入预算管理从思想上、体制上、制度上均与这一新的要求存在着巨大的差距,面临着多方面的不适应。
2.1传统的收入预算管理思想制约着新的思路的落实。
实行收支两条线,是铁路运输企业长期以来的做法,其历史可上溯到改革开放以前甚至更长,而非运输企业与运输企业的分割管理也是由来以久,从非运输企业成立就是如此。如此久远的体制渊源,造成人们在思想上已经习惯了运输收入预算很难与一个铁路运输企业的全面预算结合在一起,更不敢想像把非运输企业收入预算与运输企业的收入预算一起编制和下达。
2.2现行体制也阻碍着多元化经营下,运输收入全面预算管理新思路的落实。
从铁路全行业来看,多元化经营一只是以非运输企业自行管理为主,从未有过将非运输企业收入预算纳入运输企业管理范畴的政策依据。从铁路运输企业层面,全面预算的管理将收入预算分别划分为运输清算收入预算、运输收入(进款口径)预算、其他运输业务收入预算和非运输企业运输收入预算,而这些在新思路下影响整个运输企业效益的收入指标的管理又分属于财务、收入和多元集团公司等多个部门和单位,这些部门和单位在各自的管辖范围内,管理着权限的收入预算的编制、下达和分析、考核。
2.3制度缺失,是推行多元化经营环境下运输收入全面预算管理的现时困难。
虽然在铁道部层面已经确立了多元化经营、一体化管理的新思路,但是在制度层面,一些旧有的规章制度并没有废止和更新,铁路运输企业在推行新思路的过程中,必然要受到这些制度的影响,有些制度带有较强的政策刚性,铁路运输企业时刻担心会触碰到相应的红线,影响企业经营考核。从企业本身层面,虽然实行新思路决心很大,但完善操作层面的制度,也需要一个过程。例如:分散在不同部门管理着不同运输收入预算的人员如何整合?非运输企业运输收入如何纳入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等都需要一个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的过程。
3. 多元化经营环境下,实行运输收入全面预算管理需要解决的几个具体问题
3.1合理确定多元化经营环境下运输收入全面预算管理的范围。这是推行运输收入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理论基础问题。多元化经营环境下,实施运输收入全面预算管理,归根结底是要明确运输收入的的概念。从铁路运输企业来说一切围绕着铁路运输产品所取得的收入都应该归属于运输收入范畴。铁路运输企业的产品按照传统的解释就是人和货物的位移,用通用的指标衡量就是人公司和吨公里,统称为周转量。铁路运输基本定价原则也是按照这一指标原则确定的,即人公里票价和吨公里运价,在多元化经营条件下,运输收入增加了一个物流服务收入和运输代理收入,这也是非运输企业最重要的收入来源,是必须要纳入到运输收入预算管理范围的重要内容。
3.2加快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这是推行运输收入全面预算管理的可靠保证。在体制改革方面,要站在运输企业取得经营收入这个“大收入”的角度,重点解决部门分割和条块分割的问题,要把运输清算收入和运输进款收入有机结合,对运输企业财务部门和收入部门职能进行合理统筹,对非运输企业运输收入实施跨地区、跨企业的政策引导,以实现真正的全程物流服务的经营模式,使铁路运输企业,能真正以一个大物流企业的姿态参与运输市场的竞争,提高核心竞争力。
3.3强化运输市场调查。这是提高运输收入预算编制质量和重要途径。铁路运输企业对当前客货运输市场竞争加剧要有充分的认识,在高速公路、管道运输、水路运输和空运发展越来越迅猛的形势下,实行多元货经营,给铁路带来了一定的生机和活力,但是如果做不好市场调查,也编制不出适合实际的预算方案。调查要以全面、深入和最大限度减少不可知因素为目标,采取深入实际、现场调研的方法。在经营方式上,要充分发挥多元化经营优势,变坐商为行商,定期、不定期地对市场开展调查研究,对客货运的重点市场进行动态跟踪,对客货市场进行细分、研究,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重点掌握预算期内直接关系到铁路运量走势的各项经济运行指标及相关产业政策,旅客货物流量、流向波动趋势,以及新线开通、增减开行客车对本区域收入的影响等。此外,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等高科技手段,在铁路运输企业与客户间逐步建立起方便快捷的信息网络通道,以低成本、高效率,及时准确地掌握和捕捉运输市场的变化情况。
参考文献:
[1] 铁道部《关于推进铁路多元化经营的意见》(铁办[2011]48号).
[2] 杨毅《基于多元化经营环境下建立铁路运输企业一体化财务管理体系的探讨》(《铁道财会》2012第2期).
[3] 王明轩《铁路运输企业收入管理》2009(4):197-223铁路运输企业收入预算.
收入结构多元化 篇3
一、模型构建
1.变量选择
(1) 风险性指标
本文参考Paige Fields (2010) 提出的用杠杆比例表示保险公司的风RI险SK承担a水ss平eti, , t用资产与公司盈余之比作为寿险公司的风险性i, tequity指标。i, t
(2) 多元化经营的度量
采用企业n各业务收入计算熵指数, 熵指数越大表明企业多元化程度越ED高It:pi ln (1/pi) i
(3) 控制变量
本文模型中还将考虑以下控制变量:总资产的对数和净保费规模的对数, 以考虑样本公司在资产规模、盈利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2.数据与模型
本文整理了我国49家寿险公司2009-2013年的平衡面板数据, 共245个观测值。利用上述面板数据建立以下模型:
二、实证结果
本文最终选取按截面加权的广义最小二乘估计方法对模型进行回归, 得到以下结果:
可以看出模型整体显著, EDI系数虽是正的, 但并不显著。本文进一步考察大型寿险公司和小型寿险公司的情况。以样本期间的承保收入、总资产为依据, 将排名前六家的中国人寿、平安人寿、新华人寿、太保寿险、人保寿险和泰康人寿划为大型寿险公司, 剩余43家寿险公司划为中小型寿险公司, 再对这两个子样本分别回归, 结果如下表:
可以看出, 两个子样本的熵指数均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10%的检验, 但系数却完全正负相反。大型寿险公司多元化经营程度对企业风险有十分强的降低作用, 而中小型寿险公司多元化经营策略却会增加风险。
三、结论与建议
本文结果表明, 规模相对较小的寿险公司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经营承保业务之外的业务, 很可能不是分散了风险而是分散了资源。与之相反, 大型寿险公司实施多元化战略则有助于分散经营风险。这一估计结果符合我们的理论预期。规模较大的寿险公司已步入企业生命周期中的成熟期, 其管理水平、资源总量都经历了质的飞跃, 在此情况下不失时机的把握市场机会, 均衡发展各项业务, 通过把各种资产、负债进行广泛的风险组合, 有利于分散风险。而中小型寿险公司经营管理、业务技术、风险管控能力、人才储备等均存在不足, 同时自身资本金水平不高, 抵御资本市场及其他非承保业务收益波动的能力较低, 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优势无法顺利发挥, 依赖非承保收入会增加主营业务收入的波动性, 使得多元化经营策略反而增加了中小型寿险公司的风险。
近几年是我国寿险公司急剧扩张式发展的重要时期, 但是在获得巨额利润的同时也应居安思危, 认识到其背后隐含的高风险。尤其是中小型寿险公司本身规模较小, 业务能力、风险管理水平不高, 不应该盲目随从采取多元化经营策略, 更应注重自身资产质量的提升和资产结构的优化, 通过提高专业化经验和优势。对大型寿险公司来说, 可以逐步推广多元化经营策略, 保留开展承保业务的优势同时, 谨慎开展其他监管允许的业务。
参考文献
[1]张雪兰.收入多元化能降低银行风险吗?——基于中国银行业 (2001-2010) 的实证研究[J].投资研究, 2011, (12) :48-60.
收入结构多元化 篇4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因素问题一直是国内研究的焦点。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梳理后发现, 相关的代表性研究主要包括:一是产业结构调整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主要研究三次产业结构变迁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二是收入来源结构的差异性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 主要研究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等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已有的文献为本文研究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因素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分析视角, 产业结构变动、收入来源结构差异对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作用被证实。然而这些研究大多或单独探讨了产业结构变动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或单独分析了收入来源结构差异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将产业结构变动和收入来源结构差异对城乡收入差距综合影响的研究成果尚不多见, 不能很好地解释在我国加快工业化进程, 收入分配格局快速变迁下, 各类因素微观变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综合影响。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 以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作为切入点, 综合收入来源结构的差异性, 构建一个更符合当下发展现状的分析框架, 以期为缩小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议。
一、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本文基于对已有文献的收集整理, 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展开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研究假设。
1. 产业结构变动
产业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有不可忽略的影响, 周云波对中国1978-2008年城镇化、工业化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做了实证研究, 发现城市化的发展在短期内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但这种不利影响从长期来看逐渐消失。而工业化的发展在短期内也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但从长期看, 工业化的这种负面影响也逐渐减弱, 最终反过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刘叔申、吕凯波提出产业结构与城乡收入差距两者关系的基本假设:发展第一产业直接增加农民收入和发展第二产业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实证结果支持了他们的假说。李小玉、郭文依据泰尔系数测度方法分析了中部地区产业结构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第二、三产业在经济中份额的增加会促使城乡居民收入缩小。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乡镇企业得以快速发展, 出现了“郊区化现象”, 有效促进了农村居民就业率和收入水平。据此, 本文提出:
假设1:产业结构变动与城乡收入差距呈反方向变动, 即第二产业占GDP比值越大, 城乡收入差距越小。
2. 收入来源结构差异
收入来源结构不同对于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是另一个研究视角。顾海兵、王亚红认为, 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城镇居民的工资性收入与乡村居民经营性收入的差异程度, 财产性收入与转移性收入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较小。曾国安、胡晶晶从收入来源结构角度分析了城乡收入差距形成和扩大的原因, 指出2000年以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差距和财产性收入差距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 经营性收入差距导致城乡收入的缩小。李颖、王尤贵研究认为, 我国省际间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其变动主要是由家庭经营收入与工资性收入比重及其变化的差异决定的。徐强通过对1985-2009年城乡收入来源的统计剖析认为, 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程度依次是工资收入、经营收入以及转移收入的差距程度。黄祖辉、陆建琴、王敏从城乡收入来源结构分析认为, 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等在城乡居民间所处的地位不同, 它们各自对城乡间收入差距的影响也表现出相应的特征。在已有文献研究基础上, 结合各类收入来源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初步观察以及1993-2012年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各项收入情况本文依次提出:
假设2: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差异倍数与城乡收入差距呈同方向变动, 即工资性收入差异倍数增大会使得城乡收入差距扩大。
假设3:城乡居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差异倍数与城乡收入差距呈同方向变动, 即家庭经营性收入差异倍数越大会加剧城乡收入差距。
假设4: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差异倍数对城乡收入差距无显著影响。
假设5: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差异倍数与城乡收入差距呈同方向变动, 即城乡转移性收入差异倍数越大, 城乡收入差距越大。
二、变量和数据
1. 变量设定与说明
⑴城乡收入差距。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界定和测量是本文研究的关键, 基尼系数是衡量收入差距的最主要指标。本文选取城乡基尼系数衡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状况, 采用高霞所提出的修正加权变异系数的计算方法来测算城乡收入差距 (设为因变量y) , 计算公式如下:
GINIt表示第t年城乡基尼系数, P1t和P2t分别表示第t年农村居民人口比重和城镇居民人口比重, C1t和C2t分别为第t年按相应价格指数平减后的农村居民实际人均消费支出和城镇居民实际人均消费支出。选取GINIt来测度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是:一方面现有统计数据只有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数据, 二者收入的统计口径并不完全一致。李实、罗楚亮指出, 城镇居民在享用社会保障、公用住房以及其他公共服务方面等方面具有特殊优势, 从而导致城镇居民所获得的各类隐形收入补贴远高于农村居民, 若运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测算城乡基尼系数, 会大大低估中国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差距。这是本文区别于以往多数研究的创新之处。
⑵产业结构变动解释变量。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始终贯彻的发展战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细化, 三大产业产值比重次序从一、二、三的农业经济格局逐步走向二、一、三的工业化经济格局。本文采用刘叔申、吕凯波提出的以第二产业占GDP比值衡量产业结构变动, 设为变量x1。刘玫、陈玉光认为, 我国长期实行“兴工抑农”、“兴城抑乡”的不平衡体制是造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主要原因。李实认为二元经济结构是造成我国现在巨大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
⑶收入来源结构差异解释变量。 (1) 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差异倍数。已有文献大多采用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与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比值来刻画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差异倍数。本文亦选取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差异倍数来衡量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差距, 设为变量x2。 (2) 城乡居民家庭经营收入差异倍数。为探讨城乡居民家庭经营收入与城乡居民总体收入差距的关系, 本文使用城镇居民家庭经营收入与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收入比值来衡量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收入差距水平, 设为变量x3。 (3) 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差异倍数, 定义为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之比, 设为变量x4。 (4) 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差异倍数, 定义为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之比, 设为变量x5。
2. 数据说明
本文以1993-2012年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人口、年人均收入、年人均消费、各项收入为研究对象, 对1993-2012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行了整理计算。各分项收入数据均摘自《中国统计年鉴》, 基尼系数计算过程中用到的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人口数、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额直接取自中国统计年鉴和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公布的数据 (附录1) , 而城乡居民人口比重、农村居民人口比重以及人均消费支出, 根据相关指标计算得出 (原始数据为附录2) 。选取这些相关指标主要基于以下两点:
⑴选取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差距, 体现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差距状况, 是因为中国居民的消费对收入的强烈依赖性已得到众多研究结果的验证, 并结合了凯恩斯消费理论。既消除了城乡统计口径的不一致性, 又在一定程度上将城镇居民所实际得到的隐性补贴因素包含在城乡收入差距的测算范围内。
⑵1993年以前财产性收入与转移性收入并未分类, 选取1993-2012年数据可以消除以往文献只将收入归结为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三个收入来源可能对实证结果造成的偏差。
三、实验结果分析
本文通过协整模型揭示产业结构变动与收入来源结构差异对城乡收入差距长期均衡关系。协整关系的经济意义在于:两个或多个经济变量尽管存在各自的长期趋势, 但如果它们存在协整关系, 则变量间存在着一个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进行协整分析首先要求各序列是一阶单整的。为避免数据的剧烈波动及量纲不同, 对原序列数据做对数化处理。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 在5%的显著水平上, 这6个变量对数时间序列都是非平稳的, 而它们的一阶差分序列则是平稳的, 所以, 它们都是I (1) 过程。下表为逐步筛选法下产业结构变动、城乡工资性收入差异倍数、城乡经营性收入差异倍数、城乡财产性收入差异倍数、城乡转移性收入差异倍数之间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注: (1) *表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显著。
(2) 括号内为各变量对应的T统计量。
由表看出, 由模型1到模型4方程的拟合系数与调整的拟合系数持续增大, 表明产业结构变动、城乡工资性收入差异倍数、城乡家庭经营收入差异倍数、城乡转移性收入差异倍数均对城乡收入差距有明显影响。而模型4到模型5引入城乡财产性收入差异倍数时, 方程的拟合系数以及调整的拟合系数均没有提高, 同时F值变小, 意味着方程整体的显著性降低。因此本文得出在长期内, 产业结构变动、城乡工资性收入差异倍数、城乡经营性收入差异倍数以及城乡转移性收入差异倍数与城乡收入差距的长期均衡关系为:
协整方程表明:第二产业占GDP比值的回归系数在5%显著性水平下为负, 即在长期内第二产业占GDP比值越大, 城乡收入差距越小。这一结果支持了假设1。可以认为, 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和工业化的深入发展, 主要分布在郊区的第二产业得到了不断发展, 可以吸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 提高了农村家庭的收入水平进而缓解了城乡收入差距。
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差异倍数在5%显著性水平下为正, 一个国家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差异倍数越大越会加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这一结果支持了假设2。这一假设得到了众多学者的认同, 曾国安、胡晶晶提出, 工资性收入差距对于城乡居民总体收入差距的贡献率是最大的, 虽然城镇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是下降的, 在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是上升的, 但城乡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差距过大是不争的事实。因此, 巨大的城乡工资性收入差异系数仍然是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因素。
城乡居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差异倍数在5%显著性水平下为正, 即城乡居民家庭经营收入差异倍数越大,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大, 这一结果与假设3的预想相同。随着城镇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国有企业“保大放小”政策的实施和城市化进程的提速, 促进了城镇居民经营性收入的快速增长。同时, 作为农村居民主要收入来源的经营性收入 (包括农户家庭从事第一产业生产经营获得的收入和从事二三产业生产经营获得的收入) 增长减缓。因此, 城乡家庭经营收入差距在一定程度上也加速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
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差异倍数在5%显著性水平下是不稳健的。即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差异倍数不会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产生影响。这一结果支持了假设4。这一结果与赵人伟提出的“在居民的收入构成中劳动收入是主要的, 财产收入是次要的, 因此不必担心贫富差距会扩大”的结论一致。同时王少国指出因为财产性收入占城乡居民总收入比重一直很低, 相对于其他三类分项对于城乡收入差距的贡献率收入微不足道。
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差异倍数在5%显著性水平下为正, 即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差异倍数越大, 城乡收入差距越大。这一结果验证了假设5。从附录1中可以看出:城乡居民的转移性收入都有所提升, 但城镇居民得到的转移性收入要远大于农村居民, 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为6368元, 农村居民为838元, 不足城镇居民的1/7。由此可见, 农村居民获得的转移支付和补贴要比城镇居民低得多, 这是因为在二次收入分配中, 我国一直实行城市偏向的转移收入分配政策。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基于我国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发展背景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的结论是:
⑴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短期内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 但从长远来看是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
⑵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差距、城乡家庭经营性收入差距和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差距是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
(3) 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差距不会对城乡收入差距有显著影响。
为此, 本文提出以下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政策建议。首先, 立足于现阶段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基本要求, 调整工业发展战略, 推进科技创新和信息化,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加大对农村居民的教育培训力度, 满足新型工业化对劳动力的需求, 保障城乡居民家庭收入的同步提高。其次, 引导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使更多农村居民获得薪酬收入, 提高农村的工资性收入水平。同时, 在信贷融资、市场开拓、技术支持、项目选择等方面给予农村居民适当政策倾斜, 用以提高农村居民自主创业的收益水平。第三, 鉴于目前农村转移性收入占整个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比例较低的现实, 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投入力度, 建立国家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 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摘要:城乡收入差距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中遇到的突出问题之一。本文在对以往相关文献梳理的基础上, 采集了1993-2012年间的相关数据, 运用协整模型实证研究了产业结构变动、收入来源结构差异与城乡收入差距的长期均衡关系。研究发现:⑴第二产业占GDP比值长期来看会缩小城乡收入差距;⑵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差异、城乡居民经营性收入差异和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差异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显著;⑶城乡财产性收入差异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不显著。最后结合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了缩小城乡差距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结构,收入来源结构,城乡收入差距,协整模型
参考文献
[1]周云波.城市化, 城乡差距以及全国居民总体收入差距的变动——收入差距倒U形假说的实证检验[J].经济学 (季刊) , 2009 (4) :1239-1256.
[2]刘叔申, 吕凯波.财政支出结构, 产业结构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基于1978—2006年省级面板数据的研究[J].经济问题, 2011 (11) :42-45.
[3]李小玉, 郭文.基于面板数据的中部地区产业结构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的实证研究[J].企业经济, 2012 (12) :136-141.
[4]顾海兵, 王亚红.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解构分析:1985—2007[J].经济学家, 2009 (6) :77-83.
[5]曾国安, 胡晶晶.2000年以来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形成和扩大的原因:收入来源结构角度的分析[J].财贸经济, 2008 (3) :53-58.
收入结构多元化 篇5
在手机用户流量收入中, 选择套餐外流量收入作为因变量进行分析基于两点原因: (1) 套餐外流量的使用独立于套餐内的多种产品捆绑的共性, 能更准确的反应市场针对流量的自主需求; (2) 套餐外流量的使用具规模性, 且其单位贡献值 (MB/元) 数倍于套餐内流量, 整体上对流量收入的贡献率较高。
影响手机用户套餐外流量收入的自变量很多, 笔者选取了手机用户套餐外使用流量、手机用户套餐内使用流量、手机用户WIFI使用流量、用户有线宽带接入使用流量、EV-DO无线网络容量、EV-DO无线网络实占容量、EVDO室内分布系统数量、PDSN同时激活PPP连接数、WAP网关并发处理能力和移动电话用户市场份额等10个自变量[1]。
首先使用SPSS软件, 以pearson方式对影响手机用户套餐外流量收入的自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 分析结果中的异常情况如表1所示:
影响手机用户套餐外流量收入的各自变量中, 用户有线宽带接入使用流量、EV-DO无线网络容量、EV-DO无线网络实占容量和PDSN同时激活PPP连接数的P值绝对值全部小于0.5, 和手机用户套餐外流量收入不具备中度以上的线性相关关系, 且其Sig值均大于0.05, 也不具备较强的统计学意义, 所以这4个自变量全部删除, 其余6个自变量均与因变量具有中度以上的线性相关关系, 且存在较强的统计学意义, 入选多元回归建模序列。
1.1手机用户套餐外使用流量
手机用户套餐外使用流量和套餐外流量价格对套餐外流量收入起着最直观的影响, 经核实该样本通信公司的套餐外使用流量主要来源于套餐外流量包和流量卡, 且这两种产品的价格长期不变。在产品价格长期稳定的前提下, 套餐外使用流量就具有相对更突出的直接影响。
1.2手机用户套餐内使用流量
手机用户套餐内使用流量虽然对套餐外流量收入存在相对的抑制作用, 但是在用户互联网依存度日益趋高的情况下, 其对这种生活模式具有消费引导作用, 这就促进了套餐外流量收入的增长。
1.3手机用户WIFI使用流量
WIFI和3G的技术应用共同构筑、促进和引导用户互联网生活的体验和发展。从实践性的角度结合3G应用的资费、信号稳定性和速率与其对比, 手机用户WIFI使用流量对手机用户套餐外使用流量存在替代关系。
1.4EVDO室内分布系统数量
EVDO室内分布系统是一种用来解决室内深层覆盖问题的手段。其机制是从基站引信号, 通过分布系统和室内全向或定向天线对室内封闭区域进行信号覆盖, 其数量透过客户感知影响流量消费需求[2]。
1.5WAP网关并发处理能力
WAP网关是手机上网中的核心枢纽设备, 主要职责是提供与手机端对等的协议栈实现, 对手机与内容服务器之间的数据包进行内容转换, 并保证数据包的安全传输, 其并发处理能力高低透过数据包的传输速度、同时在线的用户数量以及客户感知等影响流量消费需求[3]。
1.6移动电话用户市场份额
移动电话用户市场份额指标既纵向展示了样本通信公司移动业务的发展趋势, 同时横向整合了市场竞争对手的影响力, 是综合性的移动业务市场竞争力指标。其强弱程度体现了样本通信公司对整个移动业务市场产品供给模式的主导能力和对移动业务市场产品消费模式的引导能力。其对目前新兴崛起、未来定位主流的流量产品将产生持续而重要的影响。
a.因变量:手机用户套餐外流量收入。b.已输入所有请求的变量。
二、建立多元回归模型
2.1构建数据表
构建数据表如表2所示。
所有变量均在原始数据的基础上进行了标准化处理, 为标准值。
2.2初步建立多元回归模型
输入/移去的变量如表3所示。
基于观察变量整体效果的前提, 以向后法输入SPSS, 初步建立6个模型。
2.3直方图、P-P图
直方图如图1、P-P图如图2所示。
模型的直方图形态基本符合正态分布, 可以大体上认为数据的残差是符合正态分布的。
从模型的P-P图可知, 期望与观察的累计概率散点基本绕线浮动, 故认为残差满足线性模型的前提要求。
2.4R检验
模型汇总如表4所示。
向后法共建立6个模型, 在R检验中6个模型各自的线性相关性指标R、拟合程度指标R、调整R方均大于0.70, 可以接受6个模型均通过R检验。其中模型2-4的R和R方基本都大于0.90, 调整R方大于0.80, 是相对优选的模型。
a.预测变量: (常量) , 移动电话用户市场份额, 手机用户套餐外使用流量, 手机用户WIFI使用流量, WAP网关并发处理能力, EVDO室内分布系统数量, 手机用户套餐内使用流量。b.预测变量: (常量) , 移动电话用户市场份额, 手机用户套餐外使用流量, 手机用户WIFI使用流量, WAP网关并发处理能力, 手机用户套餐内使用流量。c.预测变量: (常量) , 移动电话用户市场份额, 手机用户套餐外使用流量, 手机用户WIFI使用流量, 手机用户套餐内使用流量。d.预测变量: (常量) , 移动电话用户市场份额, 手机用户套餐外使用流量, 手机用户WIFI使用流量。e.预测变量: (常量) , 移动电话用户市场份额, 手机用户WIFI使用流量。f.预测变量: (常量) , 移动电话用户市场份额。g.因变量:手机用户套餐外流量收入
2.5F检验
Anova如表5所示。
6个模型的F检验Sig值均小于0.05。证明6个模型全部通过F检验, 其各自所有的自变量作为一个整体与因变量之间的线性相关关系具有显著性。
2.6 T检验、多重共线性检验
系数如表6所示。
从表6可知, 模型4中各自变量的T检验Sig值依次为0.101、0.039、0.001, 除第1个自变量外, 其余2个自变量的T检验Sig值均小于0.05。在6个模型中, 模型4与因变量之间具有显著性线性关系的自变量个数最多, 基于2.2中以向后法考虑变量整体效果的出发点, 选择模型4为6个模型中T检验的最优结果。
a.因变量:手机用户套餐外流量收入b.预测变量: (常量) , 移动电话用户市场份额, 手机用户套餐外使用流量, 手机用户WIFI使用流量, WAP网关并发处理能力, EVDO室内分布系统数量, 手机用户套餐内使用流量。c.预测变量: (常量) , 移动电话用户市场份额, 手机用户套餐外使用流量, 手机用户WIFI使用流量, WAP网关并发处理能力, 手机用户套餐内使用流量。d.预测变量: (常量) , 移动电话用户市场份额, 手机用户套餐外使用流量, 手机用户WIFI使用流量, 手机用户套餐内使用流量。e.预测变量: (常量) , 移动电话用户市场份额, 手机用户套餐外使用流量, 手机用户WIFI使用流量。f.预测变量: (常量) , 移动电话用户市场份额, 手机用户WIFI使用流量。g.预测变量: (常量) , 移动电话用户市场份额。
从表6可知, 模型4-6的容差均大于0.1, 且VIF (容忍度) 均小于10, 表明模型4-6均不具有多重共线性。
2.7最优多元回归模型的选择
通过直方图、PP图、R检验、F检验、T检验和多重共线性检验, 可知最优模型为模型4, 其常量和自变量系数依次为:0 (常量, -9.951E-16近似为0) 、0.341 (手机用户套餐外使用流量) 、-0.495 (手机用户WIFI使用流量) 、1.036 (移动电话用户市场份额) 。故建立其多元回归模型如下:
Y代表因变量:手机用户套餐外流量收入
X1代表自变量:手机用户套餐外使用流量
a.因变量:手机用户套餐外流量收入。
X2代表自变量:手机用户WIFI使用流量
X3代表自变量:移动电话用户市场份额
如2.1所示, 所有变量均在原始数据的基础上进行了标准化处理, 为标准值。
2.8多元回归模型的解释
多元回归模型Y=0.341X1-0.495X2+1.036X3的解释为: (1) 当其他因素不发生变化时, 手机用户套餐外使用流量每增加1单位的标准值, 手机用户套餐外流量收入增加0.341单位的标准值。因其T检验Sig值为0.101, 大于0.05, 所以其对模型的影响不显著; (2) 当其他因素不发生变化时, 手机用户WIFI使用流量每增加1单位的标准值, 手机用户套餐外流量收入增加-0.495单位的标准值; (3) 当其他因素不发生变化时, 移动电话用户市场份额每增加1单位的标准值, 手机用户套餐外流量收入增加1.036单位的标准值。
三、对多元回归模型的分析
3.1定位市场需求
(1) 价格需求。基于多元回归模型内X1和X2的系数和显著性对比{0.341<0.495 (-0.495的绝对值) ;前者不显著、后者显著}, 并结合2个变量的实践性可知:Ⅰ移动电话用户对WIFI流量的消费需求大于流量包、流量卡等的消费需求;Ⅱ手机用户WIFI使用流量与手机用户套餐外使用流量存在替代性关系;Ⅲ实践性:包时间段的宽带套餐如选择安装无线路由器、及部分公众场所 (如XX基快餐店, XX商场等公众场所) 都能为手机用户提供免费的WIFE流量使用;归纳上诉, 样本通信公司的手机用户对套餐外流量的价格敏感, 其消费支出意愿不强烈。
(2) 数量需求。Ⅰ免费WIFI流量的使用场所:如XX基快餐店、XX商场等公众场所、及包时间段的宽带使用场所 (如安装无线路由器的客户住宅) 在用户消费流量的场景中不具有全天候的时间连续性;Ⅱ套餐外流量的消费场景具有全天候的时间连续性;归纳上诉, 结合手机用户套餐外使用流量对模型影响的不显著性和相对最低的系数可以部分说明该样本通信公司的手机用户整体上的互联网依存度较低, 没有持续消费套餐外流量的需求。
(3) 产品结构需求。Ⅰ移动电话用户市场份额作为一个综合性指标, 是样本通信公司所有移动电话用户对其移动产品需求的集合, 在移动产品结构需求上具有整体的代表性和同构性。模型中:移动电话用户市场份额对模型影响的系数最高, 为1.036, 其T检验Sig值为0.000, 在所有自变量中具有对因变量的影响最显著的特征。可推论当一个综合性产品结构需求指标能强力带动某种细分产品结构需求指标 (如模型中的因变量:手机用户套餐外流量收入) 线性变动时, 这说明2者之间存在共同的影响因子, 前者从产品结构上涵盖后者。Ⅱ样本通信公司的产品结构大致分为融合产品和单产品, 下面以样本通信公司2013年12个月的移动电话用户市场份额和移动产品融合率进行相关性分析, 见表7:
表8中, P值=0.962, 说明移动产品融合率和移动电话用户市场份额有极强的线性相关关系;Sig值=0.001﹤0.05, 具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以此推论样本通信公司的移动电话用户市场份额增长主要归功于融合产品的持续推广。
由Ⅰ和Ⅱ可以推论出引起手机用户套餐外流量收入线性变动的产品结构需求原因主要来源于融合产品的持续推广。
综上所诉, 样本通信公司手机用户套餐外流量收入所对应的市场需求是:客户在消费融合套餐的过程中附带消费手机流量, 并在手机流量这个子产品延伸消费过程中低支出、低数量地消费手机套餐外流量。
3.2规划市场供给
(1) 中短期市场供给规划。Ⅰ以融合产品带动流量发展。继续向市场主要推广融合产品, 并配合降低流量包、流量卡每MB单价, 提高套餐外流量的性价比、扩大流量包、流量卡的单包单卡面值, 刺激客户提高消费套餐外流量的数量级, 以期持续扩大流量的消费规模, 为中长期深入挖掘流量经营的价值积累规模基础;Ⅱ基于智能管道构建量收剪刀差的解决方案。在本文中, 技术指标对因变量的影响甚微, 没有入选最优模型, 说明样本通信公司在其经营区域内的网络资源消耗远离饱和状态。但是考虑到即将到来的4G时代可能会引起流量消费的爆炸式增长, 所以量收剪刀差是可预见的的隐患。解决方案需基于智能管道合理的使用和管理网络资源, 可以让用户在拥有最优流量体验的同时, 运营商也能以最合理的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率获得最优的回报。
(2) 中长期市场供给规划。Ⅰ“去通信化”, 开拓新的经营领域。样本通信公司流量消费的市场需求低迷且具有显著的依附性。要实现流量收入在中长期的快速而持续的增长就需要“去通信化”, 将市场供给的定位由通信服务转型为信息服务。这需要搭建或购买高质量的互联网应用平台, 推层出新互联网应用产品, 把增量目标客户定位于互联网生活依存度较高的客户群, 以平台和应用的不同组合来识别和区分目标客户群, 细分市场需求, 针对性地深挖流量价值, 拉动用户的流量消费需求。参考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报告:手机游戏平台、手机APP搜索下载平台、手机在线视频、手机网购等正在聚集引领互联网应用平台和产品发展的潮流[4,5]。Ⅱ“去通信化”, 创新业务和商业模式。从中长期观察, 经营新领域需要改变独自开发的业务模式和向前收费的商业模式, 匹配具有信息服务基因的新模式。业务模式可定位于提供低门槛、开放性的环境和开发平台, 聚集社会资源共同开发, 实现合作共赢。商业模式的创新需要先构筑技术基础:即依据智能管道对网络的能力性能、资源使用等情况的信息整合来合理分配资源, 然后再创新“基于应用环境、消耗资源和相应价格三要素的新型商业模式”。[6]这类新型商业模式应在多元化的内涵、差异化的竞争方向上具备混合型收费的特征, 既面向前端客户收费, 也面向后端客户收费, 这方面可参考Facebook、Google和腾讯等。
摘要:本文在借鉴手机用户流量使用和流量经营的前沿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以定性和定量的方法, 分析影响流量使用和经营的机理, 同时利用某样本通信公司2013年的相关业务和能力数据, 建立了一个有关手机用户套餐外流量收入的多元回归模型, 并基于此模型对手机用户套餐外流量收入进行计量分析。论文最后根据前面的研究成果, 提出了关于流量经营的建议。
关键词:手机用户套餐外流量收入,多元回归,实证分析
参考文献
[1]秦雪松, 秦雪峰.影响流量经营的因素与对策.邮电设计技术.2012, 12
[2]高均.EVDO与cdma1x对室内分布系统共享和相互影响.中国通信学会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委员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 (上册) .2009
[3]梁朝军, 宫云平, 杨剑.WAP网关在3G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演进思路探讨.2012全国无线及移动通信学术大会论文集 (下) .2012
[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33
[5]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互联网发展信息与动态.91
[6]韦乐平.转型首先是“去电信化”.世界电信.2012, 11
[7]孙丽娟, 方义松.流量经营之道.通信企业管理.2012, 01
【收入结构多元化】推荐阅读:
银行收入结构05-22
收入来源结构06-29
农民收入结构11-20
税收收入结构09-05
企业收入来源结构分析10-21
优化产业结构 增加农民收入08-08
多元化外汇储备结构11-06
金融结构“二元化”10-04
收入差距论文 收入分配论文10-12
会计收入与税收收入的协调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