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收入(精选11篇)
市场收入 篇1
山西省农村居民人口超过全省总人口的60.00%,但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支出不及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1/4。农村消费不旺,是制约山西省消费需求的重要原因。因此,提高农民收入,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农村消费需求应当成为当前山西省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
1 山西省农村消费市场现状
1.1 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幅度
据相关统计,2006年全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2 589.6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60%,比1990年增长2.1倍,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 636.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 902.9元,城乡收入相差5 313.3元。
1.2 消费市场比例
2006年山西省城乡人口比例为39.6:60.4,与消费总量比例82.8:17.2相比严重倒置,说明山西省城乡商品供求结构的失衡。2006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5.80%,仅相当于城镇居民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水平。2006年山西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884.8亿元,其中农村消费品零售额所占比重过少,只有36.3%。2006年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为0.72%,比全国低0.12%。
2 制约农民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
2.1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农民的收入直接决定农民在市场消费中支付能力的高低,进而影响农村市场需求状况。目前,农民的收入主要来自农产品的销售和劳务收入。近年来,由于粮、棉、油、禽等农产品价格略有下降,乡镇企业发展困难,城市下岗职工较多,使农民劳动力转移受到限制,农民的收入增长缓慢。
2.2 农村消费环境欠佳及市场体系不健全
农村消费环境欠佳及市场体系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一是家庭设备、日用品有赖于新型业态在农村的延伸,而目前农村商业流通组织方式落后,商品流通不畅,成本过高,商品价高质次、假冒伪劣等问题严重,既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也不能适应农民消费方式的转变。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交通、通信、自来水等发展还远远落后于城镇,城乡用电同网不同价导致农民对一些耐用消费品买得起用不起,限制了农民的消费。三是农村缺乏有效的服务组织。商品售后服务与消费者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使得农民对购买耐用消费品顾虑重重,消费热情受到抑制。四是农村消费信贷环境欠佳。农民无论是生产贷款还是生活借(贷)款都难以从正规渠道取得,而民间高利贷又使低收入农民望而却步,使他们几乎不可能进行大额消费。
2.3 医疗与教育费用超前增长抑制了农民的消费需求
近年来,社会公共服务价格的提升,推动了农民被动性消费的增加。1997年以来,在八大消费项目中,增长较快的是医疗保健和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主要是因为医疗费和服务费的攀升以及学生学杂费的高位运行所致,其增长带有一定的被动性。据调查数据显示,2005年平均每个村民的医疗保健费用和文化教育支出合计为319.47元,比1997年增长26.60%,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2.40%,占全部消费额的17.70%。而且这一比例仍在不断上升,农民有病医不起、农村适龄儿童有学上不起等现象依然较严重。
2.4 适合农村特点的消费产品较少
我国消费品市场已逐渐由卖方市场过渡到买方市场。商品琳琅满目,品种千姿百态,但适合农民消费层次、农民文化水平的商品却很少。这种局面导致许多农民有钱无处花,有钱不愿花。具体表现在:一是质优价廉,适合农村生活消费的产品较少。多数商家把农村视为推销城市积压商品的场所。二是适应农业生产需要的产品较少。农副产品加工和存贮设备、农业生产和运输机械等方面适合农业生产的产品太少,无法激发农民的消费需求。三是能刺激农民进一步消费的标志性产品没有出现。20世纪六七十年代被称为“老三件”的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引起农民购买欲望的场面没有再现。此外,一些产品售后服务的水平也抑制农民的消费需求。
2.5 城乡消费水平差距过大也不利于消费增长
据统计,2005年山西省农民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之比为1:2.5,到2006年下降到1:2.1,城乡收入差距虽然有所缩小,但2006年城镇居民收入仍是农民的2.1倍,再加上城市居民所享有的实物性福利,城乡实际收入比率在1:4左右。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不但制约着农村消费需求的进一步增长,而且影响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3 扩大农村消费市场对策
3.1 发展农村经济及增加农民收入
在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变化的条件下,只有依靠增加农产品产量,依靠外延型扩张增加农民收入,才能提高农民的消费,带动农村市场需求的扩大。一是必须调整农产品的结构,开发名优特新产品,增加优质产品的比重。要适应市场需求,发展经济作物,发展具有地方特色、品质优良、高附加值、开发前景广的新产品,使农民在产品开发中不断增加收入。二是必须改革生产经营方式,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村改革和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是一种新的生产经营方式。这种生产方式把农民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统一起来,使家庭经营逐渐成为社会化、规模化生产中的一个环节。通过示范性企业带基地、基地带农民等方式组织和带动农民进入市场,延长农业生产链,使农业向第二、三产业延伸,使农民从产品的储藏、加工、流通、销售环节中获取更多的利益。三是抓住国家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良机,在农田水利、道路修建、电网等建设中,多搞以工代赈,相对增加农民收入。
3.2 扩张性财政政策向农村倾斜
长期以来,农村缺少公共产品的供应者。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依靠农民自身投入,与城市相比,存在较大的分配不公。因此建议政府应加大对农村中小学财政支持的力度,主要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这几年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增长较快,但直接为农村生产和生活服务的投资偏低,因此,要加大对要农村道路、桥梁、排污、自来水等设施投资力度。有些项目可直接利用农村资源和农村劳动力,减少中间环节。这样既可改善农村交通、卫生和生活条件,又可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非农经济。
3.3 高度重视农村市场及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农村市场与城市市场相比发展的空间十分广阔。目前,城市市场已接近饱和,发展的余地相对较小;而农村市场正处于需求旺盛、快速增长的时期,到处充满着发展的机遇。所以必须拓展农村市场,建立健全农村市场的商业网点,现有的国有商业、供销部门,要适应农村市场的改革,改变经营观念。工业企业也应在农村设立商业网点,扩大企业销售网的覆盖面,全面搞活农村市场流通,让工业品能够灵活顺畅地进入农村市场。
3.4 提高农民消费意识及更新农民消费观念
更新农民的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要使广大农民认识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求。提高生活质量,不仅要提高衣、食、住、行的质量,还要提高文化素养和精神生活的质量。改变消费观念,抛弃一些不科学的生活习惯。同时,更新农民的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要和建立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农村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农民的传统观念和习惯是一定的经济形态和生产方式在观念上的一种反映,是在长期的自然经济环境下形成的。而现代消费观念和习惯又是市场经济的要求。因此,要更新农民的消费观念和习惯,根本的途径是要加快农村经济体制的转换,把农民推向市场。只有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经风雨、见世面,农民才会逐渐抛弃狭隘、保守的思想意识,才会接受新事物,树立新的消费观念。
3.5 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
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民消费的倾向和消费方式,是启动农村市场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要以农村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为目标,按照高标准、严要求、创特色的原则,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总体推进,并在用地审批、投资融资、户籍管理和二三产业发展等方面给予优惠倾斜。抓好农村城镇建设,尤其是重点城镇建设和乡镇机关所在地集镇建设,加快新村建设步伐。目前,山西省同全国一样,处于城市化加速期。如果今后城镇化进程能以每年1个百分点的速度推进,每年将有11万农村人口转移成城镇居民。按照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水平为农村居民的2.5倍,今后5~10 a内,每年可增加消费需求20亿元左右。同时,针对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的实际,应采取基础设施建设股份化、商品化、市场化的办法,多方位地筹措资金,大力改造农村电网,建设自来水系统,改善交通条件,提高电视接收覆盖面,发展农村电话网,加强售后服务,努力创造有利于农村消费的市场环境。
市场收入 篇2
智研数据研究中心网讯:
内容提要:在游戏细分市场上,上半年中国游戏市场受到网页游戏和移动游戏影响,整体市场规模高速增长,移动游戏乃至整个游戏出版产业已成为资本市场的热点,投融资活动相当活跃,从业和创业积极性空前高涨,而客户端游戏、社交游戏和单机游戏市场规模增幅较去年同期有不同程度下降。
据智研数据研究中心调研,上半年中国游戏市场销售收入496.2亿元,同比增长46.4%,增幅达近五年新高。
上半年中国游戏市场销售收入中,客户端网游营收255.7亿元,同比增长9.8%;网页游戏营收91.8亿元,同比增长71.9%;移动游戏营收125.2亿元,同比增长394.9%。
这部由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游戏出版工作委员会等部门发布的报告还显示,原创网络游戏境内销售收入343.9亿元,同比增长41.3%,占市场销售总额的69.3%;海外销售收入8亿美元,同比增长66.7%。
浅析市场经济与收入不平等 篇3
摘 要 市场经济是目前为止被证明的最具效率的经济体系。市场经济的核心就是差别化导致竞争,通过对财富的追求激发活力,实现发展。在竞争的过程中,由于各个微观经济个体所拥有的生产要素不一样,市场经济收入分配机制决定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收入不平等。
关键词 市场经济 收入分配 收入不平等
一、市场经济以及其分配方式
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体系,在这种体系下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及销售完全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引导,而不是像计划经济一般由国家引导。市场经济就是在“看不见的手”的引导下形成的。亚当斯密曾在其《国富论》中提到了“看不见的手”的理论。它描述了这样一个原理:“由于个人行为的非故意结果,一种能产生善果的社会秩序出现了。”
在市场经济体系下,主要由市场来引导资源的配置,这是在目前为止被证明的最具效率的经济体系。市场经济的收入分配取决于市场经济的分配机制。分配机制是由资源配置方式决定的,市场经济的分配机制反映了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市场机制的分配机制主要包括按生产要素分配和按效率分配。按要素分配即是按生产要素分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社会财富都是通过各种生产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其分配机制就要求按照各种生产要素来进行分配。生产要素既包括出资人的货币资本,也包括出资人的资产以及土地,而且还包括所谓的企业家创新精神,职业经理人的贡献,以及工人的劳动等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些生产要素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共同创造了社会财富,共同参与社会财富的分配。按效率分配即是按照各种生产要素对创造社会财富的贡献进行分配。哪一个生产要素的效率高,哪一个生产要素分配到的收入就多。
二、市场经济导致收入不平等的几个因素
市场经济的分配机制能够激发各个微观经济体的积极性,更好的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但是,在这种分配机制下,各个微观经济个体由于拥有不同的生产要素或者生产要素对社会财富的贡献不同必然会造成各个微观经济个体的收入差异。而且,市场经济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其自身的局限性会导致比如垄断等市场失灵问题。市场经济的市场失灵也可能造成收入的不平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微观经济个体的收入主要包括劳动收入以及财产收入。在市场经济下,劳动收入占总收入的大部分。但是,每个人所拥有的劳动的质量以及对社会财富的贡献不同,因此每个人的劳动参与收入的分配必然不尽相同。造成劳动收入不平等的要素有个人的劳动能力和技术水平、工作的强度、职业的不同以及其他方面。市场经济中,每个人生活与成长在不同的环境。经济社会中的每個人都拥有不同的身体条件、性格以及意志。生活在良好生活环境中的人更容易在竞争中胜出。在参与市场经济的竞争时,那些拥有良好的身体状况,敢于冒险、有雄心壮志或者是由于某项天赋往往能够创造更多的财富。同时,每个人的勤奋程度不同也会造成收入的差别。市场经济往往会偏爱那些勤奋工作的人,给与他们更多的财富。每个人的受教育程度不同,也会导致收入差异。
构成个人收入的另一方面是财产收入。财产收入包含诸如地租、资本收入(股票、债券等投资收入)、企业家精神等。相比较于劳动收入,财产收入造成的个人收入差异性更大。在市场经济下,每个人不可能拥有一样的资本、土地,这就决定了每个人获得的财产收入也不尽相同。而且,在保障财产权的市场经济下,一些人可能因为得到遗产或者馈赠而获得大量的财产收入。美国在1999年最富的100个人里面大约有四分之一都是通过继承遗产而不是自己创造的。同时,不同的人的消费与储蓄观念不同,那些愿意牺牲目前消费而专注于将来收入的人会获得更高的财产收入。另外,一些人由于具有与众不同的天赋,拥有独特的企业家精神,而创造出巨额的财富。微软总裁比尔盖茨、投资巨头巴菲特、电子巨人乔布斯等等占据世界富人排行榜的众多个人都是由于拥有卓越的企业家精神,在市场经济的大浪中成功淘金。
当然,市场经济的分配并不一定都是由生产要素的贡献来分配的。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通过市场的竞争,导致了资源的相对集中,进而会在某些行业和领域出现垄断。在垄断领域,缺乏竞争可能会出现高额的垄断利润。
三、目前我国贫富差距过大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基尼系数到2009年已经上升到0.49,说明我国的收入的不平等已经到了比较严重的地步。目前,我国正处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初中级阶段,由此而造成的过大的贫富差距不可避免。美国经济学家库兹尼茨(Kuznets,1955)对市场经济中的贫富分化现象进行了数理统计分析,认为贫富差距的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呈现倒U型。也就是说,在经济发展的初期,贫富差距会越来越大,但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以后,差距就会逐渐变小。我们在坚持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还要注意调节社会分配、减少收入差距。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国家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调节方式,通过税收、转移支付、社会保障体系等非市场手段来缩小贫富差距。
参考文献:
[1]山口重克.市场经济:历史、思想、现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26.
[2]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双语典藏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382-401.
基于市场分割的收入差距分解分析 篇4
学术界对收入不平等的研究总结起来主要有两种方法。其一是理论分析和比较分析的方法。例如,周振华(2003)对我国地区间收入分配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从经济发展、体制改革、经济政策和产业结构方面分析了收入不平等扩大的原因。孔径源(2004)对2003年居民收入分配的基本格局、收入总量及来源构成、城乡间、地区间、行业间和不同经济类型间收入不平等进行了分析。另一个研究收入不平等的方法是实证分析法。例如,赵人伟和李实(1997,1999)采用基尼系数基于微观调查数据分析了农村和城镇居民收入不平等及城乡收入不平等扩大的趋势,并从经济发展、经济改革以及政策因素等方面分析了原因。林毅夫、蔡防和李周(1998)采用该指数对1978一1995年我国地区不平等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东中西三大地区之间收入不平等对总不平等的贡献率增大。李实、岳希明(2004)运用泰尔指数将居民收入不平等在城乡间进行了分解,发现城乡间收入不平等对总收入不平等的贡献增长迅速。
以上两种主要的研究方法为了解中国的收入分配情况提供了不同角度的有益信息,但是由于研究数据的限制,大量对我国居民收入问题的实证研究往往停留在简单的计算收入分配差异大小程度上,缺乏针对收入分配差异结构的分析和造成收入分配差异扩大原因的深入探讨和定量分析。作为对前人研究成果的补充,从市场分割的特征角度出发,通过定量研究各个群体的收入不平等情况以及各个组成部分的收入不平等程度,分析当前收入分配差异的现状和造成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原因。
二、数据和样本
我国城镇居民的主要来源就是劳动报酬,然而随着企业改制的不断深入,在不同行业、地区与所有制对劳动市场进行分割的影响下,形成了行业间的收入差距,特别是这种收入差距在垄断行业与基础产业之间还有越来越大的趋势。
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我国国民经济被分为20个门类。鉴于属于第一产业的“农、林、牧、渔业”门类从业人员的劳动报酬在形成机制上与二、三产业差别很大,而主要提供公共产品的“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等5个门类不属于狭义的“经济部门”,故本文对以上6个门类予以剔除,最终选取了其余14个门类的所有77个大类。
按照我国各个城市的经济发达程度把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分为东,中,西部。其中东部地带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等11个省市;中部地带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8省;西部地带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内蒙古等12个省、自治区。
企业职工的劳动报酬水平与该企业的所有制类型密切相关,现将每一个细分行业按照经济形式分为三个所有制类型(简称“部门”):一是国有部门;二是集体部门(主要是城镇集体经济单位);三是新兴部门。
三、总体收入不平等的分解方法
基尼系数是国际上常用的一种差异测量指标,但是总的基尼系数与组内和组间的基尼系数不存在一种确定的关系,基尼系数被用来分组分解后各组成部分的解释不尽清晰,尤其是基尼系数分解后组内差距和组间差距相互不独立,产生的一个交叉项无法精确的解释。
为了进一步的分析目前各种不同类型分组的工资差异情况是如何影响总体收入不平等的,以下使用广义熵指数族中的泰尔指数来衡量人均工资差异情况,并按各种不同的分组类型或不同的制度类型组合对企业进行分组,通过对各种分组的组内和组间收入差距的测算,计算其对总体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广义熵指数是根据最大熵原则发展而来的,一般运用于收入不公平程度的测量,其取值在0到+∞之间,数值越大表示不均等程度越高,其计算公式为:
当c=1时,称为1阶泰尔指数;当c=0时,称为0阶泰尔指数,而且当c=0时,可以把总的差距分解到组内和组间,这时组内差距和组间差距是相互独立的,这样我们就可以清晰、准确地得到组内和组间差距各自对总差距的贡献率。当把所有的观测样本分为G组时,泰尔指数可以用以下方法来分解总体收入不平等,其计算公式为:
GE指数分解后的前一项为组内差距,后一项为组建差距。其中,yg为第g组的人均收入,υg为第g组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μ为所有观测样本工资收入的平均值,μg为第g组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
四、基于市场分割的收入不平等的分解
为了分析目前市场分割的收入不平等情况是如何影响总的收入分配差距的,使用泰尔指数来衡量居民个人收入的不平等程度,并按地区、所有制、行业门类对居民收入进行分组,通过对各市场分割的组内和组间收入差距的测度,计算其对总体收入不平等的贡献。
(一)按地区分组进行的分解
泰尔指数分解结果显示,各区域的组内差距对总收入差距的贡献率为22.84%,而组间差距的贡献达77.14%,这表明区域间的收入不平等是总收入不平等的主要来源。但是区域内部的收入不平等也存在着很强的特性,东部地区对收入不平等的贡献率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对收入不平等的贡献率在15%以上,而中西部地区在7%以下。这就说明了三大区域间的收入不平等对总的收入不平的贡献率最大,其次是东部地区内部,而中西部地区居民收不平等程度并不高。
究其原因,我国“七五”计划的地区发展战略中采取了梯度推移战略,根据这一战略,还将我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地带,并提出在开发次序上应遵循着先东部、再中部、后西部的顺序进行开发建设,即由高梯度向低梯度推移。按照梯度推移战略,偏重于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忽视中西部地区的开发,必然加剧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因此,要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必须加速中西部地区的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采取强有力的宏观区域经济调控措施,逐步实施东西部地区公平优先、兼顾效率模式,也就是相对倾斜发展中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模式,即在不削弱东部发达地区活力的前提下,以适当牺牲东部地区效率和速度为代价,换取中西部地区高速增长,使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率逐步赶上甚至超过东部地区增长率。只有这样,才能逐步缩小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成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核心问题。
(二)按所有制分组进行的分解
所有制分组中组内收入差距明显区分为两种类型,国有部门(收入不平等的贡献率为16.6954%)及新兴部门(收入不平等的贡献率为29.0971%)组内收入差距明显的大于集体部门(收入不平等的贡献率1.6627%)一些垄断性行业、新兴行业的收入增长较快,而一些基础性行业的收入增长较慢,形成了行业间的收入差距,特别是这种收入差距在垄断行业与基础产业之间还有越来越大的趋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水平更能体现出个人能力的高低,适当的收入差距扩大能够激发人的潜力,提高经济活动的效率,新兴部门收入差距的适度拉大活跃了市场经济行为,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中国居民收入差距较大最主要的原因是各所有制的组间差距较大,对总体收入差距的贡献率达到了52.54%。这种差距深刻反映出当前中国居民收入按工作类型进行分配的收入分配特征,同时也表明改革以前形成的相对固化的分工体系经过近30年的改革仍未得到根本改变的事实。居民在不同的工作类型之间还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特别是农村的土地承包者仍然缺乏从事二、三产业就业的能力和机会,而前往机关团体事业单位和效益较好的大中型国有垄断行业中就业的可能性更低,不同工作类型之间的收入差异依然较大。
(三)按行业门类分组进行的分解
按行业门类分组进行的分解中泰尔指数分解结果显示,不同行业门类的组内差距对总收入差距的贡献率为9.64%,而组间差距的贡献达90.35%,这表明行业间的的收入不平等是总收入不平等的主要来源。而制造业行业内部的不平等对总的收入不平等的贡献度要远远高于其他行业。制造业对收入不平等的贡献率在7%以上,而其他行业要在1%以下,尤其是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对收入不平等的贡献率可以忽略不计。这就说明了行业门类间的收入不平等对总的收入不平的贡献率最大,其次是制造业内部,而其他行业门类内部的收入不平等程度并不高。
一般来说,垄断或半垄断的行业经济效益好,个人收入高。当前我国垄断或半垄断的行业,一种是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型行业,一般厂商无法参与竞争,从而就可以获得高额的垄断利润。其盈利水平大大超过社会平均利润率,使本应属于国有的财产变成了这类行业和个人获取高收入的条件。例如金融保险业、电力煤气供水、信息产业、交通运输邮电等行业。相比之下,作为国家经济主导产业的基础产业农林牧渔业、制造业和采掘业等行业却是近年来工资低、基本保持原位、增长慢的行业。同等条件的劳动者仅仅因为行业或所在单位不同,收入差距在扩大。
综上所述,从按市场分割分组的收入群体分解可以发现,东部,新兴部门和制造业的居民内部的不平等程度较大。他们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有利于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增强了经济活力。而三大区域之间和行业门类之间的不平等程度过大,主要原因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相对固化的就业分工体系以及巨大的机会不平等,这也是目前我国收入分配政策中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摘要:收入差距问题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其中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令人担忧。从市场分割的特征角度出发,采用泰尔指数法研究各个群体的收入不平等情况以及各个组成部分的收入不平等程度,结果发现在不同行业门类、地区和所有制对劳动市场进行分割的影响下,东部地区,新兴部门和制造业的居民内部的不平等程度较大而三大区域之间和行业门类之间的不平等程度过大。
关键词:收入差距,泰尔指数,居民收入
参考文献
[1]金玉国,崔友平.行业属性对劳动报酬的边际效应及其细部特征—基于分位数回归模型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08(7).
[2]丁烈云.公平与效率的均衡分析[J].科学社会主义,2006(4).
[3]金玉国.我国行业工资水平与垄断程度关系的定量测度[J].江苏统计,2001(3).
[4]蔡防,王德文.比较优势差异,变化及其对地区差距的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2002(05).
[5]蔡防,王德文.劳动力市场扭曲对区域差距的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2001(2).
市场化、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 篇5
关键词城乡收入差距;市场化;城镇化; 空间动态模型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稳步推进和市场经济卓有成效的发展,我国人均收入从改革开放初期的200美元迅速增加到2012年的5432美元.人均收入的增长大大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中国在全球的国际地位.但是,伴随着人均收入高速增长,我国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最新统计数据表明,2012年我国基尼系数达到了0.474,远远超过了0.4的国际警戒线水平.而在我国的收入差距中,城乡收入差距是主要部分.巨大的城乡收入差距不仅不利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引发了许多社会经济问题.因此,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政治经济策略之一.
然而,是什么因素造成了我国不同寻常的高城乡收入差距?一个简略的做法是归因于改革开放前的城乡二元经济体系.城乡二元分割体系大大限制了城乡间的劳动力流动,与二元结构相伴随的计划经济又扭曲了城乡资源价格信号,这使得城乡二元经济体系成就了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高基数.但改革开放以后,二元经济体系逐步瓦解,市场化和城镇化兴起并不断深化,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虽有过阶段性下降,却依然身居高位,近年来还有扩大趋势\[1\].显然地,二元经济体系失去了解释力.那么是否可以反过来说,是市场化和城镇化导致了近年来城乡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虽然已有部分学者致力于解答这个问题,却得到了两种截然对立的结论.本文将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利用更合理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为这个问题提供答案和给以一个新的注解.本文的意义在于:探求近年来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一方面推进理论之争,另一方面也为指导现实提供参考.
2文献评述
国内学界大量理论与实证分析表明,决定城乡收入差别的宏观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发展程度、城乡劳动力负担差异程度与城乡劳动生产率差异.农村向城市移民受到严格户籍制度等限制是中国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原因,有学者提出要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就需要在继续促进经济快速稳定发展中,坚持市场化改革的方向与现有人口政策,以规模化、科技化和产业化推动传统农业升级,提升农村劳动生产率\[2\].
众所周知,我国经济发展向来存在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以往政府投资一直偏向城市,信贷政策偏向支持城市工业发展,一直延续到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重新关注三农为止,学界研究延续了以往研究的两个主线,一是测度城乡差异、研究形成原因;另一个是从新古典的城乡之间生产要素差异入手,解析城乡收入差异.本文赞同中国经济处于双重转轨的分析,认同造成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既有历史因素,也有转型因素;有宏观及经济地理的外部性因素,也有微观及城乡各自要素差异因素.力求能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一个新型数理模型分析城乡收入差距形成与市场化、城镇化与空间溢出效应的关系,并以此为计量检验的基础.研究结果表明在政府主导的市场化、城镇化过程有利于克服城乡劳动生产率差异引致的城乡收入差距,政策建议是必须强化市场化、贯彻十八大加速城镇化改革进程.
在理论和实证研究中,收入差距与经济发展均衡水平是两个密不可分的概念,而市场化、城镇化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对收入差距有重要影响.因此,文献评述包括三个部分:收入差距与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化与城乡收入差距、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
2.1收入差距与经济发展水平
根据库兹涅茨假说,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收入差距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倒U形变动轨迹\[3\].库兹涅茨倒U假说自一提出,即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逐渐成为收入分配问题研究的核心.
针对我国的收入差距问题,很多学者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在理论分析方面,陈宗胜以公有制经济特征为前提,提出了公有制条件下收入分配倒U形假说,并在后续的研究中不断完善该理论假说\[4\].曾国平、王韧(2006)基于城乡转换和经济开放的双重约束,构建了一个四部门的双二元递推理论模型,描述了中国收入差距变动的总体特征和基本趋势,研究发现:巨大的城乡差距决定了中国收入差距变动总体上的倒U趋势\[5\].钱敏泽(2007)根据刘易斯的二元结构模型,结合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计算方法推导出二元结构分配差距的理论模型,证明并拓展了库兹涅茨的倒U字形曲线假说\[6\].在实证检验方面,一些研究从经验分析上支撑库兹涅茨“倒U假说”,另一些研究则发现我国的收入差距随经济增长呈不断扩大趋势.陈宗胜(2002)指出,目前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正处于中下收入阶段,各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无一例外呈现不断拉大趋势,并不具备出现倒U曲线的数据基础,因此现有研究不能支持倒U假说是很正常的事情\[7\].
尽管倒U假说是否成立还存在着广泛的争论,但收入差距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由经济规律使然的某种内在联系则是被公认的.也就是说,研究一个经济体的居民收入差距问题时,必须立足于它所处的发展阶段.
2.2市场化与城乡收入差距
市场化是否是推动中国现阶段收入不平等加剧的原因之一?相关的理论和实证分析大都给出了肯定的结论.理论分析者认为,早期的市场化进程有效地铲除了生产要素特别是物资资本的流动壁垒,有利于改善中国收入不平等状况;而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到现在,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化,市场失灵的副作用越来越明显,集中表现为行业垄断、政治寻租和教育产业化带来的人力资本马太效应,成为推动中国现阶段收入不平等加剧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实证研究方面,部分学者利用家庭收入抽样数据,从不同角度证实了上述理论观点.
然而,城乡收入差距是整体收入差距中特殊的、与整体有显著不同的部分.市场化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有怎样的影响?已有的研究多从城镇化角度出发,探讨由市场化推动的城镇化进程在城乡收入差距变动中所起的作用.但推动城镇化并不是市场化的全部,剔除城镇化部分,市场化还包括价格信号、金融发展、对外开放等广阔得多的涵义.剔除城镇化的市场化部分,对城乡收入差距又有怎样的影响?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1)在考虑了扰动项的空间自相关后,由OLS估计和SCBB估计得到的城乡收入差距泰尔指数一阶滞后项系数的估计值大于0.94,且都在1%的水平下显著.这表明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调整确实存在时间滞后效应.上一期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将导致下一期城乡收入差距的继续扩大.相应地,若上一期城乡收入差距缩小,这种缩小趋势也会在下一期延续.
2)将表6与表4的回归结果相对比,可以发现当不考虑空间相关时,收入差距的滞后效应被低估,而市场化、城镇化进程对当地的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效应被高估.
3)由表6中的SCBB估计结果可得,城镇人口比重的回归系数估计值为-0.02,且高度显著.这说明,现阶段的城镇化进程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冲击是负向的,且负向效果明显.因此,加速城镇化进程,促进“二元经济”的转化,是缩小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战略性措施.
4)市场化指数的回归系数为-0.001 05,且在5%的水平下显著.这表明在促进城镇化之外,市场化的其他方面也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因此,我国有必要继续深化市场化改革,通过市场机制以及政府政策的调节,发挥市场化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积极效应.
5)扰动项的空间自相关系数估计值为0.16,说明我国各地区间的城乡收入差距存在互动关系,一个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缩小,相邻地区也会受益.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一是城镇化、市场化的溢出效应,省份之间的贸易往来和人口流动使得它们的收入差距在趋同;二是省级政府之间的竞争效应,一个省份实施了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政策,相邻省份就有压力也施行相似的政策,以求得政绩上的赶超.城乡收入差距的这种区域收敛性与区域经济收敛相似,这就要求每个省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必须注重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唯有如此,区域发展才能协调.
5 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解答了这样一个问题:基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化、城镇化对近年来不断扩大的城乡收入差距有何影响?得到的结论是:在当前发展阶段,城镇化、市场化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城镇化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明显;市场化内涵广阔,市场化的发展和深化也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相邻省份的城乡收入差距存在正相关性,表明邻近省份的收入差距有趋同之势.
十八大报告提出“加速城镇化进程”的口号,政府高层提出城镇化不是农民简单进城务工,应该是“农民变市民”,其中的社会学含义十分明显.制度设计要求各级政府的注意力要从“土地财政”、GDP绩效激励机制中抽离出来,将战略重心转向为城镇化提供教育配套及民生投资.
我国需要解决诸如户籍制度、为城镇土地进入市场流转而做出资本市场的投融资制度安排.制度创新要注重实践新古典增长理论,既是政府要为缩小城乡之间要素差异做出制度性安排,提供包括户籍制度及城乡就业人员在教育、医疗、工作及福利机会均等条件.我们相信随着我国市场化、城镇化进一步深化发展,巨大内需将为经济协同增长释放潜力,并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程永宏.改革以来全国总体基尼系数的演变及其城乡分解\[J\].中国社会科学,2007(4):45-60.
\[2\]杨新铭.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形成的宏观机制分析—中国存在Kuznets倒“U”曲线吗\[J\].当代经济科学,2012,34(1):83-127.
\[3\]Kuznets Simon,Economy Growth and Income Inequalit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55,45:1-28
\[4\]陈宗胜.倒U曲线的阶梯型变异\[J\].经济研究,1994(5):55-59.
\[5\]曾国平、王韧,二元结构, 经济开放与中国收入差距的变动趋势\[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10):15-25.
\[6\]钱敏泽.库兹涅茨倒U字形曲线假说的形成与拓展\[J\].世界经济,2007(9):56-63.
\[7\]陈宗胜.关于收入差别倒U曲线及两极分化研究中的几个方法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2002(5):78-82.
\[8\]陆铭,陈钊.城市化、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J\].经济研究,2004(6):50-58.
\[9\]程开明,李金昌.城市偏向、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机制及动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7):116-125.
\[10\]姚耀军.金融发展、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协整分析及其Grange因果检验\[J\].中国农村观察,2005(2):2-8.
\[11\]曹裕,陈晓红,马跃如.城市化、城乡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10,27(3):31-38.
\[12\]周少甫,亓寿伟,卢忠宝.地区差异、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8):119-124.
\[13\]丁志国,赵宣凯,赵晶.直接影响与空间溢出效应:我国城市化进程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路径识\[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9):118-130.
\[14\]王少平,欧阳志刚.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度量及其对经济增长的效应\[J\].经济研究,2007(10):44-55.
\[15\]王小鲁,樊纲.中国收入差距的走势和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研究,2005(10):24-36.
\[16\]L F LEE, J YU. Estimation of spatial autoregressive panel data models with fixed effects\[J\].Journal of Econometrics,2010,(154):165-1851.
\[17\]J LESAGE, Pace,Introduction to Spatial Econometrics\[M\].CRC Press ,Taylor & Francis Group,2009.
\[18\]N DEBARSY, C ERTUR. Testing for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in a fixed effects panel data model \[J\].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2010,40(6):453-470.
市场收入 篇6
在烽火通信近日公布的2013年上半年业绩报中, 海外市场的高增长成为其最突出的亮点之一。报告显示, 烽火通信今年上半年总体增势良好在国内市场主营业务收入为37.13亿元, 同比增长13.79%;而国际市场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54.57%, 达4.86亿元。
海外市场全面铺开
作为中国光通信的发源地, 烽火通信面对复杂的产业环境, 顺应发展, 改革创新, 不但完成了从传统事业单位体制的科研院所向具备现代企业制度的上市公司的转变, 形成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还从主要依靠国内市场, 转向依靠国内、国际、信息化“三驾马车”并驾齐驱, 产品销售到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
对此, 烽火通信公司副总裁、烽火国际公司总经理李广成表示:“国内外跨国通信企业的发展历程一再向我们昭示一个事实——加快公司的国际化进程、提升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一个产业集团的国际化包括很多方面, 烽火通信作为研发、制造、销售、服务一体化的企业, 其国际化体现在五个方面, 即国际化的企业文化、国际化的产品战略、国际化的管理手段、国际化的市场组织以及国际化的服务水平。特别是海外市场营销工作, 已成为公司国际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直接体现了集团公司的整体国际化建设水平。”
据了解, 目前烽火通信已在海外建立了近20家销售机构, 包括亚太、非洲、拉美、欧洲及俄罗斯独联体地区提供销售与技术支持服务。其市场拓展涵盖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 已形成全面铺开的市场态势。
针对性海外策略成效显著
正是源于对海外市场的重视, 近几年, 烽火通信海外市场的利润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增长态势, 尤其是伴随着烽火通信的变革, 在海外市场的营销、服务投入大幅增长的同时, 有效提升了市场的攻关能力以及客户关系满意度, 使得烽火通信光网络、FTTx等系统类设备销售的迅速增长, 有效的保证了公司利润的增长, 以及在海外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
李广成认为, 全球电信市场的竞争将是结构性的竞争, 是产品创新、品牌运作、营销整合、渠道深耕、内部组织结构以及全球资源有效配置等全方位的竞争。为此, 烽火通信针对海外市场特拟定了“一区一策、一品一策、行销前移”
的十二字营销方针。其中, “一区一策”是指根据不同国别和地区的发展水平和烽火通信的市场能力, 制定有市场针对性的不同行销策略;“一品一策”是指针对区域市场特点和客户需求, 制定烽火通信的各类产品对应的行销策略;“行销前移”是指把行销平台前移至大区, 使得公司的市场与营销战略思想能快速准确传递到市场一线, 缩短客户和产品部门信息传递时延, 提高客户服务响应速度, 最终达到提升客户满意度的目标。
据悉, 目前公司高端的100G、IPRAN、FTTx全套解决方案产品已广泛应用于东南亚及拉美市场, 客户均为全球前100强乃至前50强的运营商。在其市场已覆盖国家, 烽火通信已基本进入其主流运营商市场, 包括马来西亚电信、菲律宾电信、泰国CAT与TOT、哥伦比亚电信等多个重点客户, 销售产品囊括了光网络、FTTx、ODN、光缆及智能终端等, 尤其是当前可进一步为客户提供FTTx+ODN的全交钥匙 (Full Turnkey) 解决方案, 为客户提供有竞争力的宽带网络建设方案。
本地化巩固已拓市场
除了与客户巩固销售关系外, 烽火通信还积极探索与其长期的合作模式。2012年烽火与东南亚知名电信运营商马来西亚电信签订协议, 双方共建联合实验室, 结合烽火通信的产品技术实力, 与马来西亚电信的本地化解决方案能力, 共同研究与推动宽带网络在马来西亚的高效发展, 形成产品研发、生产、应用的产业开发模式, 保障了烽火通信与客户的长期共同发展, 2013年, 烽火通信继续深化了与马来西亚电信的联合实验室的合作。目前, 全球排名前十的西班牙电信 (Telefonica) 、德国电信 (Deutsch Telecom) 、意大利电信 (Telecom Italia) 等均与烽火通信达成稳定的合作关系。
另外, 在开拓国际市场的过程中, 烽火通信积极加强了海外市场的本地化工作, 包括营销、销售和服务平台的本地化, 人力资源本地化, 以及海外技术与生产合作等。据悉, 目前烽火已在海外注册近20家本地子公司或代表处, 海外“营销服”人员本地化率稳步增长, 其中销售人员的本地化率已超过30%;并已在南美开始建立光缆生产线, 在非洲等市场与客户开展了技术输出与合作, 推动光网络、宽带等产品的本地化。
市场收入 篇7
关键词:费率市场化,车险保费收入,ols
一、模型设计与变量选择
随着汽车保有量增加,投保车辆会随之上升,因此车险保费收入也随之增加。考虑到一定时期内宏观经济等因素相对稳定、对车险保费收入的影响较小,我们建立的回归模型主要取决于汽车保有量:
式中自变量X代表汽车保有量(摩托车、拖拉机等对车险保费收入影响较小),因变量Y代表车险保费收入,模型中没有加入常数项(截距为0),这是因为当汽车保有量为0时就没有车险保费收入。分析97至06年的相关数据,我们注意到汽车保有量的增加一直比较平稳,而费率市场化后车险保费收入增速明显加快(如图)。因此我们假定费率市场化对车险保费收入存在影响,并在回归模型中引入虚拟变量D,当车险费率市场化开展后D取1,市场化之前D取0。由于车险保费收入是连续变化的,我们得到新的回归模型:
式中X’是费率市场化转折点的机动车保有量,D是代表市场化开始与否的虚拟变量,我们也可把其简化为:
式中X1= (X–X’) *D。
注: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
二、模型参数计算与分析
我们建立的回归模型中没有考虑宏观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在短时间内变化不大,我们忽略它们对车险保费收入的影响)。由于年份跨度过大宏观经济因素可能会有较大变化,因此我们只选取近10年的数据(1997年~2006年)进行回归分析。另外我们也不考虑2006年后的数据,这是因为在06年后半年我国开始实行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这可能对车险保费收入产生一定影响,进而影响我们的数据分析。(交强险在06年后半年开始实施,当时其普及率一般,并且交强险对其它车险存在一定替代作用,因而我们仍把06年的数据作为样本)。
我们采用EVIEWS 5.0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自变量为汽车保有量),得到以下结果:
三、结论
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了自变量X、X1高度显著,同时拟合优度R2以及调整后的R2都接近99%,回归方程可以很好地解释因变量的变化。同时回归方程的DW统计值为2.178095,经查表可知回归模型在5%显著性水平上接受不存在序列相关的原假设。此外怀特检验的P值为0.251217,同样接受了同方差的原假设。
市场收入 篇8
改革开放近30年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居民收入也节节上升。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出现了社会财富分配不均的现象。基于城乡居民不平等而导致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从历史、制度和政策层面入手,对不断扩大的城乡差距进行分析。蔡昉、杨涛(2000)通过分析各个时期城乡收入差距背后的政治经济学指出,1978年之前,城乡收入差距根源在于与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相关的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人民公社制度和户籍制度这“三套马车”;改革以后,城乡差距的变化主要来源于城市利益集团的压力以及传统体制遗留的制度。陈永正等(2005)认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突破口是围绕农业产业化进行制度创新,而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实质推进,必须依赖于户籍制度、农村金融、土地制度三个方面的创新。
第二,从公共品供给的角度对城乡收入差距进行分析。刘乐山等(2005)分析了城乡公共品供给对城乡居民实际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的影响、对城乡居民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和对生产效率的影响。李实等(2007)利用城乡居民所获得的各类隐性补贴差异,分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第三,对于从城乡居民市场竞争地位的不平等的角度分析城乡收入差距,则研究的不够完善,没有系统的分析和解释。速水佑次郎分析二战前日本不平等的原因时,指出农业和工业之间生产效率差异扩大引起农业和非农家庭收入差距扩大 。苏雪串(2002)认为城市化滞后是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根本原因,提出加速城市化进程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战略性措施。黄祖辉等(2005)利用GE指数分析浙江省1990年以来城乡收入差距的发展过程,认为转移性收入拉大了城乡区域的收入差距。王韧(2006)分析在城乡转换和经济开放的双重约束下,对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Baumol(2007)指出贫困是体力和精神的障碍,贫困劳动力的低生产力会产生收入不公。Campano和Salvatore通过研究表明现代部门相对于传统部门的高劳动生产率和真实工资率造成收入差距的扩大。
城乡收入差距不仅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也不利于社会稳定和建设和谐社会。从理论上讲,影响城乡居民收入的一切因素都会影响其收入差距程度的变化,这些因素来自于自然、社会、政治和经济等各个方面。笔者选取在中国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分析城乡居民市场竞争地位的不平等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形成和扩大,把造成城乡居民市场竞争地位不平等的因素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揭示分配理论和我国收入分配政策的矛盾。
二、理论解析:市场竞争地位的不平等与城乡收入差距
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方面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但它不是万能的。在我国市场化进程中产生了不少问题:一类是由于市场机制不发达而造成的问题,如坑蒙拐骗、假冒伪劣等,需要进一步完善法治才可能根本解决,而不能完全归罪于市场。另一类就是市场本身造成的问题,如我国生产函数中资本要素的效率提高速度是劳动要素的效率提高速度的数倍。如果单纯按要素贡献进行分配,资本所有者和控制资本权力的人,其收入增长速度就远远高于一般劳动力报酬。这是市场价值规律起作用的结果,对于在中国劳动力相对丰富、资本相对稀缺的市场背景下,注重市场效率的初次分配是以按要素分配为主的,这也是市场均衡配置资源的结果,会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市场纠偏”而获得资源本身价值。初次分配追求效率是刺激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如果没有在再分配过程中政府的调控和协调,就会产生收入分配的极化问题。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后,农民的农业收入就在很大程度上并非直接受农产品市场的供求关系以及由此决定的农产品价格水平的制约,农民的非农收入包括外出务工收入直接受市场机制的调节,但是还要受到非市场的就业限制和户籍限制等。粮食的统购统销和后来的粮食定购制度是国家为实现工业化而掠夺农民,而利用行政手段强制干预农产品市场供求关系,考虑到我国人口众多的现实国情,同时农业关系到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农产品市场一直是政府强力干预的非完全市场调节的市场。总体上,在竞争性行业尤其是非公有制经济部门,以市场为基础的工资形成机制已基本确立,而在农产品市场是非市场因素起重要作用。
我国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乃是利益与权力重新分配的过程,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社会成员利用市场环境获取利益的客观与主观条件是不同的。在政权软化的情况下,掌握经济与政治稀缺资源的少数人就拥有更多机会和条件谋取私利,在中国工业化过程中农民阶级一次又一次的被抛弃,苦于没有组织秩序的申诉渠道和政治精英的“集体失声”,农民阶级无力将自身的利益诉求投之前台。因此,经济增长的速度越快,城乡收入与财富分配不平衡现象也就越严重。生产建设型财政注定是要注重效率的,也是服务于快速经济发展的,这是发展中国家在谋求发展和赶超过程中的无奈和被迫,通过牺牲“沉默的大多数”来实现工业化,然而这种发展道路对于国家要实现工业化向现代化过渡,终究是不可持续的。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在转移支付和公共物品的提供等方面向城镇的收入群体倾斜,明显违背再分配原则。比如,诸多福利基本上只提供给城市居民而非收入较低的农村居民。对于农村低收入阶层来说:一方面是国家总体投入不足,另一方面是由于财政分灶吃饭与社会事务分级管理体制使得财权和事权高度的不一致,也使农业地区低收入保护更显无力和无助。从1998年全国财政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建设公共财政,到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将建立公共财政初步框架作为财政改革的重要目标,再到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健全公共财政体制,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这是一个需要期待的漫长过程。
这些问题的出现,是由于收入分配形成机制不合理,再分配体系不健全,收入分配制度建设严重滞后的结果造成。效率目标是国家经济发展的目标之一,但社会发展还有公平目标、福利目标、人的发展目标等。效率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但是公平是社会发展的保证。所以,必须加强收入分配市场化制度建设,从根本上扭转分配秩序混乱的局面,缓解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三、模型构建、阐释和结论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84年以后,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持续扩大,如图1所示。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摘要2007》 的资料整理得出。
自1978年,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标志的农村改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极大修复,农民焕发了高昂的热情,农业增产增收,城乡收入差距逐渐弥合;至1984年,改革重点向城镇转移,带动的是生产建设型财政支出的大力倾斜。由于农产品市场非自由性和农民非自然流动性以及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的低下,城镇居民收入增量增长迅速和农村居民收入增量增加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绝对数呈现飞速扩大的态势。
为了分析造成城乡居民市场经济地位不平等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建立如下理论模型:
其中,在方程左边Incgapu,r表示城乡收入差距,在方程右边:I(P)表示由于工业品市场价格和农产品非市场价格所导致的收入差距,I(p)表示由于农业和非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的不同所造成的收入差距,I(T)表示国家再分配中转移性收入的不同所造成的收入差距,I(PG)表示由于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差异所形成的收入差距。城乡居民的财产性收入为了研究的需要,在这里忽略,另外城市居民工薪外收入和农村居民收入非生产性经营所获得的收入没有纳入研究范围。
首先,来分析工农业产品的价格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
数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摘要2007》的资料整理得出。
由图2可以看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在1983年以前几乎没有上涨,此后大幅攀升,1995年以后缓慢上升,但是同比都高于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因为工业品中的农机具、化肥、农药等是农业的投入品,可以看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具有强烈的联动效应,由此农产品生产成本上升;同时,从1988年起,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农产品销售价格指数)一直低于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大部分年份维持在1988年的价格水平。在1993年-1997年间,由于经济过热,农产品价格指数在1995年上涨到最高点,随着经济软着陆,到1999年下降到最低点。农产品是工业品的投入品和消费品,但是农产品的生产价格指数与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的差距越拉越大,可以看出:在市场交换中,农产品市场贸易条件恶化,工业品侵占了大量农业剩余,导致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缓慢。究其原因,我国长期实行的粮食统购政策和粮食出口政策人为压低了国内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同时一旦我国CPI升高,国家动辄就调节农产品价格,不仅违背了市场价值规律而且极大地损坏广大农民的利益,这种利用掠夺农民来发展工业造成城乡居民市场经济地位的不平等,从而使得农村居民没有享受到我国经济体制转轨和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好处。
其次,利用农业和非农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某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该产业生产总值占全部生产总值的比重/该产业劳动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来分析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摘要2007》的资料整理得出。
通过图3,可以看出我国第一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长期偏低,1984年以后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并且与第二、第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差距较大。联系产业结构演进规律和工业化发展的阶段,可以判断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第二产业仍居第一位,第三产业逐渐上升);同时结合“配第-克拉克定律”,可以发现我国人口逐渐向二、三产业转移,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依旧占主导,但是第三产业中的人口慢慢超过从事第二产业人口。在我国三次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都出现缓慢下降的态势是一个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其原因在于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下降的速度大大超过了其劳动力比重下降的速度。从各国发展工业化的经验来看,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下降是一个国家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在我国,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和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所形成的城乡居民市场经济地位的不平等,第一产业的人口不能顺利地向二、三产业转移。数量庞大的农民、政府对农业的长期投入不足和低下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必然导致农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过低。因此,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格局中,农民位于难以扭转的劣势,无法实现经济公平,劳动力的要素价值没有充分实现。
第三,利用在再分配收入中财政转移性收入的差异分析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
从图4可以看出:城乡收入差距绝对数呈快速增加,伴随的是城乡居民所获得财政转移性收入差距绝对数也快速的拉大。市场经济体制能产生经济效率和解决有限的公平,但是会出现收入差距问题,需要国家收入再分配来有效协调。以按劳分配为主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收入初次分配,也不能完全解决效率和公平问题,同样需要财政再分配职能来矫正市场初次分配的“失灵”。财政收入分配的目标是实现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而我国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差异表明我国城乡居民市场经济地位的不平等,并且具有明显财政再分配的“逆向调节”作用,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社会公平目标难以企及。
最后,通过城乡居民所获得公共物品的不同来分析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摘要2007》的资料整理得出。
政府是公共物品③的提供者,对于纯公共物品居民是被动消费的,城乡公共物品供给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准公共产品的资本投入。由于人民公社制度的解体, 我国农村地区准公共物品供给主体缺失,但在之后的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却始终没有建立起公共物品的正常供给制度。农村地区的分散性和公共物品受益的区域性,这类物品和服务在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衰落;地方政府作为准公共物品的供给主体也没有相应地承担起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责任,而是按照“公共物品的受益原则”将公共物品供给的责任层层下推,大部分的准公共物品,特别是“软”公共物品或者不能有效提供,或者最后由农民自己承担。例如,最主要的地区性公共物品供给,公共医疗、社会保障、水利设施、道路交通等实质上实行的是农村地区“自给自足”的政策。相比之下,城市公共物品由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提供。这种城乡公共物品关系的模糊与颠倒是中国农民负担过重、增收缓慢和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之一。1994年分税制的实施对于城乡公共物品提高产生极大的影响:地方政府财权和事权出现不统一,公共支出不断增加,财政收入锐减;政绩考核的唯“GDP”,地方政府更加注重生产建设型支出,而忽视公共物品投入。在工业化不断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农村地区的准公共物品对于农村市场的开拓、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以及农民素质的提高等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并将在新一轮收入分配中会体现更加深刻的影响。
结论:以上分析表明,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主要是由城乡居民市场经济地位的不平等所造成;政府的不合理干预扭曲市场价格机制所发挥的作用和国家工业化政策缺乏发展性和延续性,是造成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过大的重要因素;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过低和政府对农村公共物品投入不足对城乡收入差距扩大起到十分关键作用。总之,政府政策,如农产品的价格管制、户籍制度、再分配政策等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根本原因。
四、缩小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对策
笔者认为,造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城乡居民竞争地位的不平等使得初次分配中无法达到经济公平是主要的、基础性的。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已经形成很大差距的情况下,依靠国民收入再分配无法得到纠正,况且我国再分配政策还具有“逆向”调节作用。因此,要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首先在我国经济转轨时期,要赋予城乡居民平等的市场竞争地位,政府要成为公共型政府。其次,要废除户籍制度对劳动力自由流动的限制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第三,加快城镇化进程,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最后,实现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和盈利水平。
(一)要赋予城乡居民平等的市场竞争地位,政府要成为公共型政府
市场之所以能够发挥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是因为市场主体具有利润最大化的动机,而市场主体的平等竞争地位是实现市场主体最大化动机的前提。城乡居民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过程中市场地位的不平等是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根源,正在形成经济结构深层次的危机:一个逐渐强大的经济体和日渐依赖出口的国家,而这正是由于我国城乡居民市场竞争地位的不平等所形成农村消费能力的不足;城乡居民市场竞争地位的不平等也是阻碍我国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的主要因素,城乡居民市场地位的不平等造成农村居民政治利益发言权的逐渐丧失,影响到我国民主化的进程。政府发挥作用要有边界,市场机制能够发挥作用的地方,市场是主导,“市场失灵”的地方,政府要及时调节,所以要构建以公平竞争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市场调节为主要手段的农产品市场。政府要致力于形成和发挥农产品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以及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在国际上辐射力和影响力,积极利用政府在再分配领域的宏观调控功能,有效控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政府要成为公共型政府,政府在制定发展战略和经济发展政策的时候要重视公平。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保障。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主要应用于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开展农业科技以及流通、信息服务等方面,为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是要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的培训工作,使大批的农村劳动力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实现依靠科技进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二)要废除户籍制度对劳动力自由流动的限制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并建立了一系列包括住房、医疗、养老保险等在内的优惠城镇居民的城乡分割的福利制度。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之所以能够持续,就是因为制度背后大量的隐性福利所导致利益既得者大力反对改革,影响到我国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和城镇化的进程。这种城乡分割的发展政策极大地限制了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使得农村沉淀了大量剩余劳动力,限制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如果不能顺利转移出农村或者农业,土地边际生产率递减和众多的农业剩余人口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城乡收入差距问题。
此外,以此对应的是城镇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农村以土地为基础的自然保障。农村居民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和无法与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对接增加了农民进城务工的成本,进城务工只能是暂时性的或流动的,使得农民在城市没有“根植性”,无法实现引导农民向小城镇转移,逐步减少农业人口。
改变农民在初次分配中的劣势地位,就要减少农业劳动力。只有把大多数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留在土地上的农民才能实现集约经营和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才能将一部分原有农产品的供给者转化为需求者,从而扩大对农产品支付能力的需求,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而减少农业劳动力就必须要改革户籍制度,加快城镇化进程,积极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三)加快城镇化进程,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
废除户籍制度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限制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就业制度的公民平等权,赋予城乡居民平等的市场竞争地位,用市场化推动城镇化,才能够加快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更大的范围内与其他资源的结合,才能使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差距趋于缩小,从而实现城乡一体化。
城镇化的发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从而为农业实现规模化经营和生产结构调整提供条件。农业人口的减少可以减少土地的分散性,有利于发展土地集约化生产方式,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效率。农业人口的减少和农业产值的提升,就会提高农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提升农业经济效益和农民在初次分配中的收入。
(四)实现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和盈利水平
农村居民获得平等的市场竞争地位是实现农民收入增加的条件,根本上还要提高农业自身的经济效益。因此,要大力推进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现阶段,农业发展不仅受到了资源约束,而且越来越受到市场需求的约束,必须根据这种阶段性变化,对农业和农村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适应市场对农产品优质化和多样化的需求,提高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
要从注重产量向稳量提质转变,推进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产品的综合加工能力,实现由初级加工为主向高附加专业化经营转变,为农村劳动力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提高农产品及加工制品的竞争力,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
摘要: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城乡居民市场竞争地位的不平等造成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在分配过程中城乡居民市场竞争地位的不平等和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有关系,所以在此基础上,构建理论模型,来加以分析。
关键词:市场竞争地位,城乡收入差距,政策
参考文献
[1]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余永定,张宇燕,郑秉文.西方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3](日)速水佑次郎著(李周译).发展经济学-从贫困到富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4]李实,罗楚亮.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重新估计[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
[5]王韧.城乡转换、经济开放与收入分配的变动趋势-理论假说与双二元动态框架[J].财经研究,2006(2).
[6]陈永正.关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若干问题[J].经济学家,2005(4).
[7]黄祖辉.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研究———基于收入来源角度的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
[8]蔡?,杨涛.城乡收入差距的政治经济学[J].中国社会科学,2000(4).
[9]刘乐山,何炼成.公共产品供给的差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一个原因解析[J].人文杂志,2005(1).
[10]苏雪串.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2(3).
[11]Baumol,W J.On Income Distribution and Growth[J].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2007(5).
市场收入 篇9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收入分配问题的表现
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 在长期总结经验和改革的过程中, 建立了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 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共存的分配方式, 这对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任何事物都是辩证的, 因此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起到良好作用的同时也会带来问题—收入分配问题。
(一) 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当前, 诸多不合理因素造成了我国收入差距扩大。从分配本身看主要包括:一是垄断性行业的收入分配同市场脱节, 表现为关键岗位或工种的职工价值没有得到合理体现, 普通岗位的职工收入却高于劳动力市场平均价值。二是保险福利制度改革对收入差距扩大有重要影响。比如, 住房制度改革后, 经过公房出售这个环节, 默认了过去住房实物分配中造成的不平等, 福利分房时代分到更多、更好的住房的, 利用出租或出售房改房, 就可以获得更多的收入或利益。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中, 能够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 大都是处于垄断性行业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这些企业的职工不但在职时工资收入高, 而且退休后还能得到企业年金。
(二) 收入分配不公
处于垄断性领域的企业, 工资分配上的平均主义, 造成企业内部的分配不公;普通岗位的工资收入高于劳动力市场价位, 比其他行业同工种的收入高出很多, 因而在全社会范围内造成分配不公。此外, 分配不公在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也很严重, 表现为工资分配上的平均主义。一般来说, 初次分配造成收入不平等, 再分配应缓和并缩小不平等。但我国当前的再分配却加剧了不平等, 公共服务在城乡、区域和不同社会群体之间不平等问题尤为突出。
(三) 收入分配秩序比较混乱
国有单位的分配失控, 是造成分配秩序混乱的根源, 主要表现为分配规则的混乱、无序, 资金渠道过多、过滥。国家垄断经营企业凭借其垄断地位获得的差额利润, 并没有上缴国家财政或转为国有资本金, 而是直接或变相地转化为职工收入和福利, 造成行业间收入差距过大;行政机关把通过财政以外的渠道获得的资金, 也转化为职工津贴、补贴等收入项目, 造成不同单位之间公务员的收入过分悬殊。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分配改革的对策措施
胡锦涛总书记曾在十七届五中全会中明确指出“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 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加强和改善公共服务, 加快构建覆盖全体居民的终身教育体系、就业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保障体系、住房保障体系, 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在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等方面的基本需求,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从具体对策上对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改革措施如下。
(一) 初次分配改革的具体措施
总体言之, 初次分配改革主要是坚持市场导向改革, 重点在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收入分配改革。分别概述主要包括:一是继续推动垄断性行业的收入分配改革。改革的方向是工资收入腰痛劳动力市场价位相一致。二是推动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公务员收入分配是整个社会分配的重要组成部分, 解决公务员工资分配问题, 建立科学完善的公务员薪酬制度, 不仅有利于解决公务员工资分配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 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 而且有利于引导和推动社会收入分配关系的调整。三是推动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其中工资分配都应同市场接轨。工资收入的高低, 不应当取决于所供职的单位, 而取决于所从事的职业。
(二) 再分配改革的具体措施
再分配改革主要是体现社会公平, 让全体人民享受改革发展成果。分别概述主要包括:一是要着力解决再分配的“逆向调节”,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 个人所得税收入中, 高收入者的贡献率并不高, 相反, 工薪阶层却成了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主体;其二, 垄断性行业的职工不仅在职时能领取很高的收入, 而且退休后通过企业年金等形式也能领取丰厚的退休收入。再分配的“逆向调节”, 不仅对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极为不利, 而且成为收入差距扩大的潜在因素, 亟须通过改革个人所得税制, 以及完善企业年金的税收政策加以解决。二是要进一步完善税收调节体系。目前, 我国贫富差距不仅仅表现为收入差距, 居民的财富占有形态呈现多样化, 对贫富差距的税收调节应是全面的。开征遗产与税对增加税收收入的作用是有限的, 但可以引导富人向社会转移财富。
(三) 公共服务体系改革的具体措施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 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解决公共服务领域的机会公平问题。分别概述主要包括:一是受教育机会的公平。提高全民族受教育水平, 是缩小收入差距的根本途径。政府要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 特别是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转移支付的力度;保障不同家庭的孩子有公平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 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要向困难群体倾斜。二是就业机会的公平。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打破城乡、地区以及所有制等方面的市场分割, 让劳动者在平等竞争中得到合理的报酬, 以过程公平促进劳动者发展机会的公平。三是享受基本医疗服务和社会保障机会的公平。要重点加强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建设, 进一步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 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 着力解决社会保障待遇差别过大的问题, 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四) 扶贫工作改革的具体措施
继续抓好农村扶贫工作。必须加大扶贫工作力度, 坚持开发式扶贫, 从根本上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 把扶贫开发的重点放在贫困程度较深的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和特殊类型贫困地区。对一些生态环境脆弱、不适合人类生活居住地区的居民, 要逐步迁移到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 实行生态移民、异地扶贫。继续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不断完善劳动力转移培训、产业化扶贫等政策逐步提高扶贫标准, 不断创新工作机制, 实现农村低保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分配改革的意义
当前, 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 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的根本举措, 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 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
(一) 有助于扩大内需, 拉动我国经济增长
这些年, 我国经济增长的推动因素过分依赖于出口、投资, 消费驱动比例较低, 原因就是内需不足。而内需不足的根本原因是普通劳动者收入增长相对较慢。收入分配改革, 有利于提高低阶层收入水平。我国作为人口大国, 以国民实力拉动经济增长具有明显优势。一方面, 拉动内需为企业进一步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 内需的拉动也会在某些行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因此人民大众可以在消费的同时增加家庭收入, 从而引导我国经济良性增长。
(二) 有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收入分配改革有利于增加中低阶层收入。普通民众的收入提高了, 手上就会有更多的闲钱, 可以用来改善生活, 或者用来投资, 自己创业, 又或者可用来加大精神文化消费, 如旅游、继续学习、阅读、欣赏戏剧等。国民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后, 就会在精神生活上加大投入。这样一来, 国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都会得到很大提高, 进而从一定程度上为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幸福指数、社会归属感创造更多条件。在某种程度上, 对于提升我国人民爱国意识、培养爱国情操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 有助于促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可缺少的内容, 特别是在国有企业改革中, 社会保障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制约因素。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一方面能够促进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调整, 促进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另一方面, 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又能促进改革继续深化, 提高经济效益, 从而筹集大量的资金。除了要开征社会保障税以外, 变现一部分国有资产则是一个可供选择的途径。将一部分国有资产变现投入社会保障, 一方面有利于加快社会保障的筹资步伐, 有利于国企改革;另一方面也是合情合理的。
总之, 改革和完善我国收入分配制度, 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市场型分配体制, 也是市场经济体制的组成部分。应该说, 合理且适度的收入差距是贯彻党和国家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重大方针的必然要求, 对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 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 对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竞相迸放, 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竞相涌流, 加快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摘要:随着我国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的逐渐深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键性作用也随之凸显。总体而言,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我国带来的好处很多, 但是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相应出现的问题。收入分配问题是其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由于收入分配分式不合理会导致收入差距扩大, 从而影响共同富裕的步伐;贫富差距过大是社会不稳定的诱因, 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形成与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因此, 收入分配改革势在必行, 它不仅仅关系到经济领域, 还对社会和政治的稳定有着重要影响。
关键词:市场经济,收入分配,改革,初分配,再分配
参考文献
[1]陈宗胜, 周云波.非法非正常收人对居民收人差别的影响及其经济学解释[J].经济研究, 2011, (4) .
市场收入 篇10
1.生产决定分配
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按劳分配及其作用
(1)按劳分配为主体
(2)客观必然性: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①前提:生产资料公有制。②物质基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③直接原因:劳动的性质和特点。
(3)意义:①有利于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②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3.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①含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款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②特点:他们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不仅要付出劳动、谋划发展,还要承担经营风险。③政策: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④适用范围:个体经济。
(2)按生产要素分配。①原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要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②意义: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4.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1)根本原因:我国总体生产力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具有多层次性。
(2)具体原因: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3)现实要求:实行这一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要求。发展市场经济,就要承认按生产要素分配和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就必须坚持按劳分配。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4)实践证明:这一分配制度对促进经济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起到了积极作用。
★高考警示钟 高考中对分配方式的考查往往会结合工资、奖金的收入分配方式进行考查,关键在于明确其所属所有制经济的性质。①只有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中的职工工资、奖金收入才是按劳分配收入;而非公有制经济中的职工工资、奖金收入则是按生产要素(劳动要素)分配收入。②按生产要素分配不是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特有的分配原则,在公有制企业中除了按劳分配,也要健全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
知识点二、效率与公平
1.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
(1)表现:①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②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2)意义: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和谐。
(3)措施:①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当前,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②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为此,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2.提高效率、促进公平
(1)效率与公平的关系:①社会主义条件下,二者具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社会公平只有在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逐步实现。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公平分配,才能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②二者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又存在着矛盾。
(2)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②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热点链接:2012年6月22日至24日,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克曼和莫滕森专程从美国来到开封,与国内外200多位经济学家一起,就“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之中国发展”的课题,进行了一场国际学术研讨。所谓“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其特征主要是:经济增长回落或停滞、民主乱象、贫富分化、腐败多发、过度城市化、社会公共服务短缺、就业困难、社会动荡、信仰缺失、金融体系脆弱等。
分析:效率与公平是对立统一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我国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须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促进收入分配公平;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诚信机制等。
知识点三、国家财政
1.财政收入
(1)含义: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
(2)构成: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以及其他收入。其中,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
(3)影响因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①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二者是根与叶、源与流的关系。只有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社会财富不断增加,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持续增长。②国家应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2.财政支出
(1)含义:国家对筹集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
(2)构成: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
3.财政收支关系:财政收支平衡、财政盈余、财政赤字
(1)财政收支平衡:当年的财政收入大于支出略有盈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
(2)财政盈余:当年的财政收入大于支出的部分。
(3)财政赤字:当年的财政支出大于收入的部分。
4.财政的作用
(1)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如财政用于缩小收入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帮助困难群众和下岗失业职工等民生问题。
(2)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如国家通过财政支持基础设施行业、基础设施建设,支持落后地区发展等。
(3)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经济增长滞缓或经济过热时,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或紧缩性财政政策,保持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基本平衡,避免经济出现大起大落。
热点链接:2012年7月14日,财政部公布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累计,全国财政收入56 875.8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3 526.03亿元,增长31.2%。从今年前6个月的数据看,老百姓比较关注的民生项目,如社会保障和就业、农林水事务、城乡社区事务等支出增长均超过30%,医疗卫生、住房保障支出增幅更是分别达到58.3%和68%,远远超过同期财政收入的增速。
分析:①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我国财政收入不断增长的根本原因是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②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我国财政在社会保障和就业、农林水事务、城乡社区事务、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民生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知识点四、征税与纳税
1.税收及其种类
(1)含义: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2)基本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这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
(3)税收的种类: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是影响很大的两个税种。①增值税。a.含义:增值税,属于流转税,是以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b.纳税人: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c.税率:实行比例税率,基本税率17%。d.意义: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企业的偷漏税行为,有利于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和体现公平竞争,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②个人所得税。a.含义:个人所得税是国家对个人(自然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征收的一种税。b.纳税人:在我国居住满一年从我国境内外取得所得、在我国居住不满一年或不在我国境内居住从我国境内取得所得的个人。c.税率:个人所得税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实行超额累进税率,纳税人所得越高,税率越高;所得越低,税率越低。d.意义: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2.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1)依法纳税的必要性:①在我国,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②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各种税收作为物质基础。③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
(2)违反税法的行为:偷税、欠税、骗税、抗税。
(3)树立权利意识:公民要增强对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
热点链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从2012年1月1日起,在上海的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等,开展增值税改革试点,在现行增值税17%标准税率和13%低税率的基础上,新增11%和6%两档低税率。交通运输业适用11%的税率,研发和技术服务、文化创意、物流辅助和鉴证咨询等现代服务业适用6%的税率,逐步将目前征收营业税的行业改为征收增值税。
分析:我国经济稳步增长,国家可以让利于企、藏富于企。营业税改增值税,有助于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促进生产专业化和体现公平竞争;有利于提升企业活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知识点五、市场经济基本原理
1.市场与计划
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其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2.市场配置资源
(1)实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就是市场经济。市场通过价格、供求、竞争实现资源的配置。
(2)优点:①能够及时灵活地反映供求关系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配置。②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3.市场调节的弊端
(1)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和枪支弹药、危险品、麻醉品等不能让市场调节。
(2)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①自发性。a.原因:生产经营者在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下,只顾追求自身利益。b.表现:市场上出现假冒伪劣、弄虚作假、坑蒙拐骗等不正当竞争行为。②盲目性。a.原因:生产经营者不可能完全掌握市场各方面的信息,也无法控制经济变化的趋势,决策会带有一定的盲目性。b.表现:有利可图,一哄而上;无利可图,一哄而退。③滞后性。a.原因: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从价格形成、价格信号传递到商品生产的调整有一定的时间差。b.表现:价格上涨、下跌的周期长。
(3)危害:仅由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
4.市场秩序
(1)市场规则:①形式: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规范。②内容:包括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和市场交易规则。市场交易规则包括自愿、平等、公平、诚实守信。
(2)规范市场秩序的措施:①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严格实施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以及自愿、平等、公平、诚实守信的市场交易规则。②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③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法律、道德的规范和引导。每个经济活动参加者都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树立诚信观念,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热点链接:2012年3月22日,国务院在201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中指出,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铁路、市政、金融、能源、电信、教育、医疗等领域,鼓励、引导民间资本进行重组联合和参与国有企业改革。
分析:①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加就业、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②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国有领域,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
知识点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含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2)基本特征:①基本标志: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②根本目标:最终实现共同富裕。③优越性: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3)意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势同市场经济的长处结合起来,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更加充分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宏观调控
(1)含义:宏观调控是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2)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3)必要性:①加强宏观调控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②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弊端。③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也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共同富裕目标的要求。
(4)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其中,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热点链接:2012年7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2年7月6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31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及个人住房公积金存贷款利率相应调整。此次降息是自2008年9月16日以来首次不对称降息,也是年内第二次降息。
分析: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需要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又需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中国人民银行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是运用经济手段中的货币政策调控经济。此次降息将鼓励投资与消费,刺激内需,从而增强经济实力。
知识点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1.小康社会
(1)总体小康:至20世纪末,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①表现:宏观表现: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微观表现: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消费从温饱型消费过渡到小康型消费,部分向比较富裕型消费迈进。②特点: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
(2)全面小康:本世纪头二十年,要集中力量,建设全面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2.经济建设的新要求
(1)增强发展协调性,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
(2)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
(3)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高考警示钟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高考中的冷考点,在复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明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与经济建设目标的新要求,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②要实现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科学发展之路。
知识点八、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
1.科学发展观
(1)重要地位: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2)基本内涵:①第一要义:发展。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②核心:以人为本。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③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全面推进,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④根本方法:统筹兼顾。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2.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①原因: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②措施:经济发展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①原因: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②措施: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3)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①原因: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②措施: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4)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①原因: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②措施: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5)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①原因:我国地区发展很不平衡。东中西部地区发展差距的不断扩大,制约着现代化建设全局和我国的长治久安。②措施: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热点链接:2012年6月16日,国务院印发的《“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的总体目标为:“十二五”期间,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到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到4.5万亿元,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左右。该《规划》与5月底刚刚通过的《“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2010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相衔接。作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节能环保业正在加速形成支柱产业。
分析:培育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环境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利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利于促进节能减排,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利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
知识点九、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
(1)含义: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2)主要表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
(3)载体: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①含义:跨国公司是指在本国拥有一个总部,并在其他国家或地区拥有子公司的国际性企业。②作用:为了实现自己的最大利益,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利用各地的优势组织生产,其全球化的生产经营方式大大促进了资金、技术、人力、商品等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推动了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
(4)实质: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
2.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1)积极影响:①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促进了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发展,推动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②使各国经济联系在一起,使各国之间的依赖程度日益加深,为各国经济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消极影响:①发达国家具有经济和科技上的优势,掌握着推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现代信息技术,主导世界市场发展,左右着国际经济的“游戏规则”,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②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使得一个国家的经济波动可能殃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极大威胁。
(3)发展中国家的对策: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发展中国家应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地迎接挑战。
热点链接:自2009年希腊爆发债务危机以来,希腊经济累计衰退幅度已达14%,失业率高达20%,人均收入减少四分之一。2012年6月17日,希腊保守派新民主党在选举中以微弱优势获胜,该党将寻求联合其他政党组建支持紧缩措施的联合政府,并将迅速采取措施以实现国际债权人设定的严格财政紧缩目标。该选举结果或将减轻市场对希腊退出欧元区的担忧之情。
分析:①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联系在一起,使各国之间的依赖程度日益加深,为各国经济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②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使得一个国家的经济波动可能殃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极大威胁。③希腊危机、欧债危机的解决,既需要本国自身的有效措施,也需要各国相互配合、协力合作。
知识点十、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1.对外开放的新阶段
(1)标志: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世界贸易组织。①性质:世界性、专门协调国际贸易关系的经济组织。②地位: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并称为世界三大经济组织。③作用:在国际经济贸易领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积极组织多边谈判,为国际贸易制定一系列的基本原则和协定,为成员提供解决贸易摩擦和冲突的场所。④基本原则:非歧视原则、市场准入原则、互惠原则、公平竞争与公平贸易原则,以及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原则等。其中最重要的是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与国民待遇原则。
(3)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意义:①为我国经济发展赢得良好的国际环境。②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健全。③推动了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提高。④带动了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收入与生活水平。
2.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1)“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①“引进来”: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②“走出去”: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的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③把“引进来”与“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
(2)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
★特别提示 ①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是闭关自守,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在立足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②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热点链接:2012年7月5日,商务部对外投资与经济合作司副司长石资明在“2012年中国企业走向世界暨国际融资论坛”上表示,现阶段我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各类境外风险呈上升趋势,给我国对外投资合作造成了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和损失。在欧债危机不断蔓延的情况下,欧美经济增长短期内难以快速恢复,国际市场需求低迷,全球保护主义日渐升温,中外文化和利益冲突日益凸显,导致我国企业开拓市场难度加大,利润增长空间受限。
市场收入 篇11
一、回归预测法
回归预测法是分析时间序列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在分析时间序列时以时间为自变量X, 所观察的某项变量或指标为因变量Y, 对Y建立关于X的回归方程。根据Y与X依存变化关系的不同, 又可分为:
1. 直线回归预测
其散点图呈现直线变化的规律, 线性模型 (Linear) :Y=b0+b1x。
2. 曲线回归预测
根据散点图呈现某种曲线变化规律, 常见的曲线预测模型有:
对数模型 (Logarithmic) :Y=b0+bllnx
二次模型 (Quadratic) :Y=b0+blx+b2x2
三次模型 (Cubic) :Y=b0+blx+b2x2+b3x3
另外还有Logistic模型 (Logistic) 、复合模型 (Compound) 、指数模型 (Exponential) 、幂模型 (Power) 、倒数模型 (Inverse) 、生长模型 (Growth) 等。
二、平滑预测法
平滑预测法也是一种时序预测模型, 它的特点是首先对统计数据进行平滑处理, 滤掉由偶然因素引起的波动, 然后找出其发展规律。
1.移动平均法是一种改良的算术平均法,是一种最简单的自 适应预测模型。它根据近期数据对预测值影响较大,而远期数据 对预测值影响较小的事实,把平均数逐期移动。移动期数的大小 视具体情况而定,移动期数少,能快速地反映变化,但不能反映 变化趋势;移动期数多,能反映变化趋势,但预测值带有明显的 滞后偏差。
2.指数平滑法是在加权平均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 移动平均法的改进,用序列过去值的加权均数来预测将来的 值,并给近期的更大的权数,远期的给以较小的权数。表达 式为: ,t=1, 2, …, T,式中 为一次指数平滑值,α为加权系数,0<α<1。到时期 t 时,只 需知道实际数值和本期预测两个数据值就可预测下一个时间的数值。考虑趋势调整的指数平滑法,一组数据的趋势是指在过 去一段时期被观测值从某一时期向另一时期变化的平均变化 率。由趋势引起的变化可以用简单指数平滑法的扩展方法来处 理,也就是在原先的平滑值中加入一个趋势值Tt-1,用以说明 增长变动率。
三、应用实例
回归预测法和平滑预测法的正确使用, 将对企业产品收入预算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下面是某企业某部门某产品2006年~2008年收入情况 (见表1) , 分别用回归预测法与平滑预测法进行建模预测, 分析由SPSS l1.0软件完成 (由于保密的原因, 其中数据经过统一同比例处理) 。
绘序列图以收入为纵轴, 各年各月依次编号为横轴 (如图1) , 发现序列有趋势性变动, 逐年的收入呈现波动的趋势, 且年内也呈现波动。
1. 曲线回归模型的建模与预测
用Statistics→regression命令建立回归模型, 由图1收入时序图可看出收入逐年呈曲线变化趋势, 所以分别选用曲线回归模型中的对数模型、二次模型、三次模型进行建模, 图2是三个模型的检验报告, 包括拟合优度、模型的检验结果和各个系数值, 从检验结果看, 三个模型均有统计学意义, 但从拟合优度看, 三次模型的拟合优度最高并且SSE (预测值与真实值的误差平方和) 三次模型是最小, 根据分析出的预测值, 做出原始值和预测值的线图如图3所示, 从图中也可看出三次模型更拟合原始值。
2. 指数平滑模型的建模与预测
SPSS为指数平滑模型提供了4个参数来控制近期观察值在预测中所起的作用:常规参数Alpha, 趋势参数Gamma, 周期参数Delta, 以及趋势修正参数Phi。前3个参数可以控制加载到近期观察值的权重。它们的变化范围是从0到1, 其值越接近于1, 则赋予近期观察的权重就越高。Phi控制随着时间的前进, 趋势“衰减”的比率或降低的幅度。它的变化范围也是从0到1 (但不包括1) , 其值越接近于1, 表示衰减得越缓慢。在一个模型中, 这4个参数并不是全都需要。如果序列无趋势性和周期性, 则模型中只需常规参数Alpha即可;若序列显示了趋势性或 (和) 周期性, 则可再选择其他3个参数。
用Statistics→Time Series→Exponential Smoothing命令建立指数滑动模型, 由于图1序列图呈现趋势性, 故应选择Holt模型 (该模型假设序列有线性趋势) 。由“grid search”选项自动搜寻Alpha与Gamma值, 最后给出10个最小的SSE的组合。图4给出了模型的一些参数的初始值及10个最小的SSE的组合。根据分析出的预测值, 做出原始值和预测值的线图如图5所示。
四、结论
1.在选用回归模型时,应以自变量和因变量存在理论上或经 验上的相关关系为前提,根据变量间的依存变化规律选择相应的 模型,一般说来,回归预测只适于作短期预测。
在运用指数平滑法时, 选择合适的加权系数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0<α<1, α越大, 表示越倚重近期数据所载的信息, 修正的幅度也较大, 采用的数据序列也越短;α越小, 修正的幅度也越小, 采用的数据序列也越长。一般认为对未来要发生的事情而言, 近期的观察较早期的观察具有更大的权重, 指数平滑能较好地满足这一要求。并且, SPSS能给出SSE最小的指数平滑模型, 达到较高的拟合度。
2.在模型的选择上,如果只是对现有的时间序列作静态分析, 则宜选择拟合度较高的模型。若还关心序列未来的走势,即进行 外推分析,就应综合多方面的因素,比如作试预测,把预测值与 实际值进行比较。上例中,由SPSS运行结果,可直接得到或计算 出对数模型的 SSE 为 1047.39,二次模型的 SSE 为 846.7856, 三 次模型的SSE为381.8507, 指数平滑模型的最小SSE为305.26266 可见,指数平滑模型的拟合度是最好的。
创新观点:本文采用回归分析法与平滑预测法不同的预测方 法对某企业产品市场收入进行预测分析,在分析比较过程中综合 考察了多个模型,最终选择最优模型,大大提高了预测的准确性, 对企业正确决策提供了理论基础。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回归分析法、平滑预测法的数学原理以及在某产品市场收入预算中的应用, 并且利用实际数据在SPSS软件中进行建模, 验证了这二种方法在拟合、预测方面的准确性和适用性。
关键词:时间序列,曲线回归分析,指数平滑法
参考文献
[1]王苏斌郑海涛邵谦谦:SPSS统计分析.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6p304
[2]高嘉英马立平:统计学.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1999.4p259
[3]张文彤:SPSS11.0统计分析教程 (高级篇) .北京: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 2002.6p269~273
【市场收入】推荐阅读:
收入差距论文 收入分配论文10-12
会计收入与税收收入的协调10-25
收入处理07-15
利润收入10-17
旅游收入10-17
主营收入10-17
收入效率06-14
事业收入06-26
收入机制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