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信息

2024-09-30

收入信息(共12篇)

收入信息 篇1

数据业务作为公司的主打业务, 一年来新入网用户增长乏力, 在网用户流失较多, 尤其在全业务竞争的环境下, 举步维艰。现抽取某地市分公司六个经营处的数据信息为样本, 做如下统计、分析、汇总工作。

1 用户结构情况

截止12月底, 宽带在网用户为29.7万, XDSL用户占比为78%, 校园用户占比为9.5%, 且增长趋势明显。

2 不足之处

近期, 通过省、市两级公司的共同努力, 加大了对大颗粒带宽、专线、校园用户的营销, 效果明显, 为完成数据收入指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不足之处:

1) 受对手竞争和用户到期影响, 用户流失严重。

2) 新增用户增长乏力, 且地市发展不平衡。

3) 个别地市宽带市场收入波动较大。原因是个别地市校园用户偏多, 导致受节假日影响, 市场收入起伏波动较大。

3 宽带收入预测办法

宽带计费带收入作为市场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 将直接影响市场收入指标的完成情况, 如何准确预测出宽带收入, 一直是数据分析的主要课题。经过省计费中心几个月的数据跟踪、汇总, 终于找出其收益变化规律, 现将预测办法汇总如下:

宽带收入=上月基数+新增用户收益影响 (含本月、上月) +宽带续费率影响 (含本月、上月)

3.1 新增用户收益影响

1) 上月新入网用户影响情况

由于上月入网用户计费时间不足全月, 采用按天计费的原则, 这些用户在本月的计费原则为按月计费, 这样会导致同一批用户, 在入网的当月和下月, 贡献的计费带收入存在差异, 也就是上月入网用户的增量收益。

增量收益=sum (用户*月基本费) -上月收益 (可以统计出来)

2) 本月新入网用户影响预测

由于上月入网用户计费时间不足全月, 采用按天计费的原则, 根据在网用户Arpu值, 粗略计算出计费带贡献值。

新入网计费带贡献值=新入网用户数*Arpu值/2。

其中Arpu值=在网用户收益/在网用户数。

3.2 宽带续费率因素1) 上月续费率影响

由于用户到期的时间不同, 未续费用户在上月产生部分计费带收益, 这部分收益在下月将损失掉, 会造成负影响。

上月续费率负影响:未续费用户上月产生计费带之和。 (可以计算出来) 。

未续费用户=上月应续费用户* (1-续费率) 。

2) 本月续费率影响预测

本月未续费用户计费带收益贡献值, 将小于月基本费, 这部分也将造成计费带负影响。

本月续费率负影响=未续费用户*Arpu值/2。

其中:未续费用户=应续费用户* (1-续费率) 。

Arpu值=在网用户收益/在网用户数。

附:根据上述分析, 20XX年12月份的预测过程如表1所示 (包含影响计费带的各因素) :

4 结论

经过近几个月的观察, 此预测办法准确率较高, 每月的误差基本控制在2~5万范围内, 误差率为0.1%~0.5%之间, 为省公司组织市场收入, 提供了精确的数据依据。

准确预测, 除了掌握细致的方法外, 必须加强与省、市两级公司的沟通, 随着宽带用户结构的变化, 逐步完善此预测办法, 力求将误差率控制在最小, 此预测方法已在全省推广。

参考文献

[1]余晓晖.我国宽带发展的若干战略思考[J].信息网络, 2004 (10) .

[2]贺宁.全球宽带接入市场发展现状和趋势[J].中国新通信, 2009 (2) .

[3]黄勇军, 冯明, 丁圣勇, 樊勇兵.电信运营商大数据发展策略探讨[J].电信科学, 2013 (3) .

[4]周亮.以专业化、精细化管理降低互联网流量成本、提升用户感知[A].四川省通信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09.

[5]何华杰, 唐浩新.运营商宽带业务及网络发展策略分析[A].通信发展战略与管理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6.

[6]李瞾.河南网通宽带用户管理系统的改造及几个关键问题的研究[D].郑州大学, 2005.

[7]王平, 李信满, 赵宏, 王兴伟.基于服务质量的网络计费的研究[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2002 (1) .

收入信息 篇2

在劳保费的收取方面,我站严格按照文件规定的费率标准收取,收取劳保费33,559,457.90元,1—6月收取劳保费2533万元;市委和政府投资项目(市政工程)都要经财政局基建评审中心结算,保证了劳保统筹费的足额收取;清欠和补收劳保费工作一直在进行,截止目前收回20政府投资的多浪河工程欠费730多万元,开发商项目欠费500多万元。

二、劳保费财务管理

严格执行劳保费收支两条线的财务管理制度,将收取的劳保费收入资金全部交入财政专户,支出专项申请;劳保费调剂补贴金已按规定向企业足额拨付,年总站下拨的劳保费调剂补贴资金33万元能及时拨付给各施工企业,对总站下拨企业困难职工补助金20,000元也能及时发放到困难职工手中;我站对劳保费收费票据的管理、使用都能按规范执行,做到无超范围使用票据、无替代使用,收费内容填写完整规范;财务报表严格按规范化执行,在报送劳保费财务报表及台帐时,能按总站规定的要求填报,做到帐证、账帐、账表、账实相符;在劳保费上解方面,我站历年都能按要求及时足额上解劳保费,2016年上解劳保费及利息3,530,229.00元;20六月上解劳保费400万元。没有截留、挪用劳保费行为;在劳保费拨付方面,能按总站的规定,票据审核后及时将劳保统筹费拨付到企业劳保费专户,2016年拨付劳保费29,901,282.08元(包括兵团企业)。

三、施工企业劳保费管理情况

按总站要求及时督促企业建立劳保费银行专户,阿克苏市属施工企业一共有八家,目前均已按要求设立了劳保费专户,我站也已将相关信息资料及时上报了总站;对企业设立的专户加强了监督管理,企业劳保费专户有余额的定期对建筑企业劳保费收支情况进行检查,并对企业职工参保情况进行实地查核,核实是否登记劳保费备查帐,以确保劳保费和调剂补贴资金的专款专用。2016年拨付辖区内劳保费20,742,529.90元,跨区劳保676,887.01元,兵团企业8,481,865.17元。拨付辖区内劳保年1-4月545万元。

四、工作经费管理

经费支出和代办费的使用都能按照规定的审批程序办理,较好地坚持财务“一支笔”的审批制度和复核制度,无违法违纪行为;我站严格按照《会计法》和相关会计准则的规定,认真执行国家规定会计制度,依法设置帐薄,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及时、真实、准确的填制凭证、登记会计帐薄、编制会计报表;对总站拨入的经费按时入账,其他收入也纳入统一管理,总站核拨的代办费按规定用途使用,无挤占挪用资金的现象。我站每年做到及时清理往来款项,无转移、侵占资金及私设“小金库”的现象;我站能规范的使用和管理固定资产,建立了固定资产卡片账,无遗失及转移现象。对增加、减少的固定资产及时入账(根据国资局批复),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盘点,做到账卡相符,账实相符,账帐相符。年终将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有关会计资料完整、齐全、整齐装订成册,按规范要求归档保存。

五、自身建设

一直以来,我站把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作为完成和做好劳保统筹各项工作的主线,围绕强化领导、完善制度、深化督查、全面考核、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积极参加局机关组织的政治学习和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建立健全了财务规章制度;收费标准、办事流程公开化,注重自我约束,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简化办事手续,公开办事制度,以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做到“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以实际行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行业新风;我站在市财政局设有一个代办点,结算缴费,我站经常和代办点保持联系、沟通,工作开展顺利。

六、自查中存在的不足

一是主要表现为个别支出科目不规范,如餐费计入差旅费。二是个别票据签字不全。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做好财务会计基础工作,从各方面提高财会人员的自身素质,增强责任感。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制度,规范支出行为,认真遵守执行。不断加强业务知识学习,增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和协调能力,切实做好财务管理工作。

收入信息 篇3

王旭东在报告中回顾了2007年及五年来的信息产业工作。2007年,信息产业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预计,通信业务总量完成2万亿元,增长25.6%; 通信业务收入完成8580亿元,增长11.4%,其中增值电信企业业务收入完成630亿元; 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用户分别达到3.68亿户和5.46亿户,互联网上网人数达1.8亿; 通信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300亿元。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完成5.6万亿元,增长18%,其中软件业5800亿元,增长20.8%; 利税总额完成2870亿元,增长10%; 产品出口完成4500亿美元,增长23.6%,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比例为37.6%。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达到7.9%,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

五年来,信息产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的能力显著增强。“十五”计划全面完成,电信网络和用户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位,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位居世界前列,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例5年提高2.2个百分点; 通信业转型与发展成效显著,通信业务总量五年来的年均增长28.5%,5年增长2.5倍;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27%,规模5年扩大3.3倍; 自主创新能力有新的提高,5年来,发布国家标准199项、行业标准1168项。国内企业申请专利34.3万件,年均增长27%。此外,在信息化推进等方面也取得重大进展。

2008年信息产业的宏观发展目标是: 实现增加值2.18万亿元,其中电子信息产业1.55万亿元、通信业6300亿元。通信业务总量2.49万亿元,增长25%; 基础电信企业非话音业务收入所占比例达到35%。发展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用户6200万户,总数达到9.76亿,普及率分别达到27.1%和46.4%; 固定资产投资超过2000亿元。电子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6.6万亿元,增长18%。其中,软件与系统集成销售额7000亿元,增长20%; 利税总额3200亿元,增长11%; 出口总额5200亿美元,增长15%。

收入信息 篇4

从1997—2012年, 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和信息消费水平都随着时间的增长在增长, 如图1所示。城乡居民的信息消费支出的增长速度均低于收入, 但城镇居民收入和信息消费的增长速度均明显高于农村居民, 且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约为城镇居民的1/3, 人均信息消费支出约为城镇居民的1/4。

不同地区的信息消费支出也有较大的区别。2012年全国的城镇居民人均信息消费支出为4 489元, 农村居民人均信息消费支出为1 098.3元, 城乡居民人均信息消费支出之比高达4.09。东部地区的城乡居民人均信息消费支出之比为3.65, 中部地区为3.51, 西部地区最高, 为4.38。全国31个省中, 广东省的城乡居民人均信息消费支出之比最高, 为5.81, 城镇居民人均信息消费支出为7 130.8元, 农村居民人均信息消费支出却只有1 226.7元;江苏省的城乡居民人均信息消费支出之比最低, 为2.31, 城镇居民人均信息消费支出为5 767.3元, 农村居民人均信息消费支出为2 495.3元。

1 文献综述

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研究造成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陆铭等[1]研究发现城市化能减小城乡收入差距;刘文勇[2]认为城乡产业特性和非均衡发展战略是造成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郭剑雄[3]认为农村地区的高生育率和低人力资本积累率使得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姚耀军[4]发现金融发展高规模和低效率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茶洪旺等[5]认为二元制度安排是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根本原因;贺建清[6]发现城镇化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 而工业化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近年来, 信息消费在消费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 而目前关于信息消费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研究并不多, 主要集中于信息消费与城乡居民收入的关系。张鹏[7]发现我国城镇居民信息消费的边际消费倾向大于农村。郑兵云[8]将全国分为东、中、西部, 发现不同区域的城镇居民边际信息消费差异很明显。朱焱[9]认为导致居民信息消费水平的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的首要原因是收入的巨大差距。马哲明等[10,11]分别建立时间序列数据研究发现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信息消费与其收入水平之间均为相互促进的关系。而陈玉和[12]分析发现,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信息消费的影响显著, 而信息消费支出对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影响是不显著的。

国内研究信息消费支出水平和城乡收入差距二者之间关系的文献大多停留在理论阶段, 实证研究并不多。且实证研究文献大多将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分开讨论, 从消费的角度来研究信息消费水平对居民收入水平的影响。然而信息消费实际上具有增值的特性[13]。在信息消费的过程中, 消费者要将已有的信息投入其中作为消费的基础, 把已有的信息与消费过程中获取的信息产品进行有机的结合于相互撞击, 即进行知识处理与知识再生。在信息社会, 知识就是财富, 所以说信息消费也是一种投资。从消费角度来看, 信息消费大体上由个人的收入决定;而从投资角度看, 信息消费又能为消费者带来收入。那么, 具有消费和投资双重特性的信息消费是减少还是增加了收入呢?城乡居民信息消费差距是拉大了还是减小了收入差距呢?本文针对这个问题展开了研究。

2 变量选取及模型设定

2.1 变量选取

本文实证研究的考察对象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城乡居民信息消费差距。故以城乡收入差距为因变量, 选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值来衡量。

以城乡居民信息消费差距为自变量。在国内的统计年鉴中, 没有统计信息消费的专门数据。但在统计年鉴的居民消费结构部分, 交通通信和文教娱乐这两项支出中除了小部分不属于信息消费的内容外, 基本上都属于信息消费。交通通信支出指用于交通和通信工具及相关的各种服务费、维修费等支出。文教娱乐服务消费支出指用于教育和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的支出。因而居民的信息消费水平以交通通讯和文教娱乐这两项数据之和来表示。仿照计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方法, 以城镇居民人均信息消费支出与农村居民人均信息消费支出之比来表示城乡居民信息消费的差距。

样本区间选择1997—2012年, 将全国分为东、中、西3个区域分别研究分析, 所用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2.2 面板数据模型设定

根据不同的地区, 设定不同的计量模型, 分别分析城乡居民信息消费差距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以Y表示城乡收入差距, X表示城乡居民信息消费差距, 将二者之间的模型设定为Yi=α+βXi+μ。考虑到不同区域各省份的城乡信息消费差距和城乡收入差距存在差异, 因此选用变截距模型。而且由于模型是对东、中、西3个区域整体进行研究, 故宜选取固定效应模型。

3 实证检验及其结果分析

3.1 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

3.1.1 单位根检验

为了避免出现由于序列非平稳而造成的伪回归现象, 先对面板数据进行平稳性的单位根检验。本文采用ADF方法检验2个变量的稳定性, 检验结果, 如表1所示。

从检验结果可以看出, 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 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变量Y和X原序列均含有单位根, 是非平稳的, 而两变量的一阶差分变量均平稳, 因而东部和中部的变量Y和X均为一阶单整。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 西部地区的变量Y序列是非平稳的, 其一阶差分也是平稳的, 为一阶单整过程。然而变量X原序列即为平稳的, 与变量Y并非同阶单整, 不满足协整条件, 不能进行协整检验。

3.1.2 协整检验

本文选用Kao检验方法对东部和中部地区的计量模型分别进行协整检验, 检验结果, 如表2所示。

Kao检验结果表明, 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 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变量Y和X存在协整关系, 说明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城乡居民信息消费差距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

3.2 面板数据的回归分析

利用Eviews软件对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变量Y和X进行分析, 得到回归结果, 如表3所示。

由上述回归分析结果可以看出, 只有东部地区的城乡居民信息消费差距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间显著影响。虽然中部地区的两个变量之间形成了稳定关系, 但是自变量X系数的t检验量为-0.1911, 相应的概率为0.8488, 远远高于0.05, 说明中部地区的城乡居民信息消费差距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并不显著。上述结果表明:在东部地区, 当城乡居民信息消费支出差距增加1%, 城乡收入差距增加0.1882%, 城乡居民信息消费差距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由于采用变截距固定效应模型, 因而不同省份得到的截距是不同的, 如表4所示。

3.3 实证检验结果分析

3.3.1 东部地区

在东部地区, 城乡居民信息消费差距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间形成了长期稳定的关系。当城乡居民信息消费支出差距增加1%,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随之增加0.1882%。虽然影响额度较小, 但是东部地区的信息消费支出差距已经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了显著影响, 且城乡居民信息消费支出差距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成正相关。随着人类社会步入信息社会, 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飞速发展, 目前信息消费已经成为新的消费热点。消费热点可以看成经济增长的出发点, 它的形成可以引发新的市场需求, 从而带动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 形成支柱产业[14]。信息消费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 东部地区发展较快, 经济水平较高, 信息产业已经发展地比较成熟, 特别是城市的信息产业。与城镇相比, 农村的信息产业仍然较为落后, 城乡居民的信息消费支出水平存在一定差距, 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信息消费是不对等的。而信息消费又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促进经济增长, 进而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因而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信息消费水平的这种不对等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

3.3.2 中部地区

协整检验表明中部地区的城乡居民信息消费差距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间形成了稳定的关系, 但是得到的回归系数并不显著。这说明在中部地区, 城乡居民的信息消费支出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并不明显。与东部相比, 中部地区的信息产业并不发达, 未能形成显著的影响。信息消费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型消费, 它对消费者的素质要求极高。信息消费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个人的信息素质。信息素质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Ralph C等[15]认为具备信息素质的人首先要能认识对信息的需求, 能够定位和评价信息的质量, 能够存储和取回信息, 能够高效的运用信息, 还要能够运用信息去创造信息和沟通信息。信息消费是一种知识型和智力型消费, 这就决定了信息消费需要靠消费者的智力支配。信息素质和技能越高, 人们在接受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时, 接受能力就越强, 获取信息的能力则越强, 信息消费的能力也越强。而当前中部地区居民的信息素质相对落后, 阻碍了信息消费的进一步发展。由于居民的信息消费能力有限, 导致中部地区的信息消费整体水平不高。

3.3.3 西部地区

西部地区并没有通过协整检验, 表明城乡居民信息消费差距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间并没有形成稳定的关系。西部地区的信息产业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与东部和中部地区相比, 西部地区的信息产业较为落后。西部地区居民的信息消费支出很低, 对收入也没有形成影响。这可能是由于西部地区的居民缺乏信息消费的途径和能力造成的。西部地区的信息产业仍然处于发展之中, 获取信息的途径也不完备。而获取信息的途径必须以信息基础设施为载体。信息基础设施较差, 市场主体搜集信息、搜寻服务的成本相对较高, 市场主体的交易范围也受交易成本的约束而被控制在一定的幅度内。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信息产业的发展, 从而使得信息消费水平较低。西部地区的人民, 特别是农村地区的人民, 没有机会进行信息消费或者无力进行信息消费, 从而导致对信息、知识的占有量明显低于发达地区或者城市地区的人。知识和信息占有量多的人有更多获得高收入工作的机会, 反之则没有获得高收入工作的机会, 从而导致了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 形成了恶性循环。

4 政策建议

4.1 促进东部地区技术创新

技术在信息产业中占有核心位置, Steve W[16]指出新的技术可以帮助人们对信息资源的管理, 对信息消费者具有重要意义。具体建议如下:第一, 鼓励信息产品创新。开展信息技术产业创新综合试点, 建设重点企业研究院, 培育信息技术产业基地, 重点支持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通信网络等信息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研发。充分利用产业基础和技术优势, 大力推进产品创新发展, 增强电子基础产业创新能力, 提升支撑服务水平。第二, 鼓励采购自主创新产品。政府投资项目同等条件下应优先采购创新产品和服务。当企业采购信息消费创新产品或信息技术服务超过一定金额时, 可以给予相应的奖励。支持信息消费类企业与电信、广电、金融等单位开展定制、集中采购等合作。第三, 拓宽融资渠道。大力推动创新型、成长型互联网企业在创业板等上市。鼓励金融机构针对互联网企业特点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 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积极拓宽融资渠道, 推动企业做大做强。支持符合条件的互联网企业加大债券融资力度。引进创业风险投资, 支持互联网企业创新发展。

4.2 提高中部地区信息消费

第一, 加强信息素质教育。通过各种渠道宣传信息技术, 以促进居民对信息技术的掌握, 从根本上改善信息消费水平。加大信息消费宣传教育, 提高我国居民信息消费意识, 从而带动信息消费量的增加。以多种方式对个人进行网络和计算机知识的教育和培训, 提高消费者的素质, 提高信息消费力和信息消费水平, 培育正确的信息消费观念, 促进信息消费。第二, 培育新的信息消费热点。加大信息消费内容资源开发和业务创新, 推动新的消费热点的形成。不断创新信息服务手段、服务形式和内容, 可以扩大信息产业和内容消费, 推动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实施“宽带中国”工程, 组织实施电信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试点和推广, 推进下一代商用互联网规模和前沿性布局。第三, 营造信息消费环境。鼓励企业开发技术先进、自主可控、性能可靠的信息技术产品, 大力促进终端产品信息化, 普及信息技术的推广。加大信息消费宣传力度, 推广新型信息消费模式, 加强信息消费统计分析和市场监测工作, 营造积极健康的信息消费环境。

4.3 完善西部地区基础设施

收入信息 篇5

非税收入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非税收入管理,对于促进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进一步落实“收支两条线”规定、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现有非税收入征缴系统为基础,依托财政内网,以先进技术手段为支撑,专门定制开发了“非税收入信息化管理平台”,该平台与现有非税收入征缴系统协同运行,做到了实现票据电子化管理的基础上又解决了非税收入的“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的管理思路;既实现了“以票管费、以票促收”,又实现了“应收尽收、应缴尽缴”的核心管理理念。

一、打造非税收入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必要性

我省目前的非税收入征缴系统功能已经比较完善,对于规范我省非税收入管理、提高管理水平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该系统缺乏从票据开具到银行收款过程的监控,造成执收单位、财政部门及代收银行间许多工作不便。

(一)执收单位方面

1、票据填制难,填制不规范。执收单位手工填制票据前,需要到财政部门查询相应的开票信息,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填制时,多数单位填写不规范,不能严格按照相应的 收费编码和收费项目正确填写。

2、无法实时掌握缴款情况。执收单位缴款以后,单位无法实时掌握银行是否入帐,紧紧依靠月底对帐难以及时发现缴款中的问题。

(二)财政方面

1、无法控制单位开票项目,造成管理漏洞。执收单位都通过手工填写票据,填写随意性大,很容易出现填写不规范的情况;甚至出现只填写收费编码,收费项目随意填写的情况,容易导致乱收费的发生。

2、无法动态监管单位票据开具情况。目前的票据管理都停留在事后监督的阶段,无法及时发现问题,容易导致单位开票收款以后不及时上缴而形成坐收坐支。

3、票据核销工作量大,容易出现漏洞。在票据核销中,财政部门无法将单位手工开具票据的金额一一汇总,只能根据单位提供的开票金额核对缴款金额,无法从根源做到以票控费,容易造成管理漏洞。

(三)代收银行方面

代收银行在收款过程中,需要将每张缴款书上的所有信息录入征缴系统,工作量大,难以实现逐笔录入。特别是部分缴款比较集中的单位缴款时,银行只能采取合并录入非税收入征缴系统的方式,导致收入金额无法与缴款书号码一一对应,造成票据核销工作困难和监管漏洞。

(四)社会监督方面

现有的缴款书仅限于财政部门从财政内往查询缴款情况,如果银行存在合并录入的情况,甚至无法查询缴款情况;无法实现从外网的实时查询,不利于接受社会监督。

二、非税收入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基本功能

为进一步推动非税收入管理的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我区全力推行非税收入电子化改革,专门联系相关软件公司定制开发了”非税收入信息化管理平台”,该平台已经正式运行,目前已经全面铺开。

该平台依托现有的覆盖财政部门、票据领购单位、代收银行的国库集中支付网络系统,以各类收费票据和统一的缴款书票据为源头,以代收银行为桥梁,以财政对非税收入的综合监管为核心,利用计算机网络或智能加密卡,构架“单位开票、银行收款、财政统管”的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模式;按照“科学、简明、高效”的原则确立以直接缴款为主,集中汇缴为辅的缴款方式。以此加强对票据领购单位的监管,实现对非税收入从开票到缴款的全程监督,提高非税收入质量和资金入户效率。其基本功能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票据指标管理

1、票据领购单位于每年年末报送本单位下年度票据使用指标,系统自动根据单位报送的票据指标计算并打印单位应缴票据款收款收据,票据领购单位到财政部门指定的银行 缴款,系统自动生成单位预存票据款余额。

2、财政部门可根据单位票据指标使用情况随时向市财政局上报票据订购计划。

(二)票据申领环节

1、财政部门通过“非税收入信息化管理平台”查询单位预存可用票据计划及票据款余额,单位预存票据款有余额时,再通过“票据领购系统”为单位发放票据。

2、将单位领购的票据种类、数量、起止号码等信息录入“非税收入信息化管理平台”,系统自动生成单位可打印票据计划。

(三)票据填报环节

票据领购单位填报票据时,只需登录“非税收入信息化管理平台”,根据财政部门授权的可打印票据计划,选择对应的票据编号,选择相应的收费项目并填写缴款金额后即可打印票据。

在该过程中,单位收费编码及收费项目、收费标准严格按照非税系统授权的项目,单位无法自行填写收费项目可有效杜绝乱收费问题。

收款比较集中的单位,可将多张缴款书合并到一张缴款书上到银行缴款,同时系统还可以自动建立幼儿园收费票据与通用缴款书缴款票据之间的内在合并缴款关系,可有效提高单位缴款及银行收款的工作效率。

(四)票据缴款环节

缴款单位或个人缴费时,持票据领购单位开具的票据到相关银行缴费,银行收款后将对应票据核销即可。

收款单位集中缴款时,单位只需持合并缴款的一张缴款书缴款即可,大大提高了缴款效率及银行收款效率。

财政部门可统一设定缴款期限(如10天),缴款单位开具票据后必须在规定期限内将所收款项缴存财政专户,可大大提高资金归集效率,防止出现坐收坐支

(五)票据核销环节

所有缴过款的非税收入缴款书系统都可自动核销,执收单位只需通过“非税收入信息化管理平台”自助打印本单位票据核销汇总表,盖单位公章后,到财政部门办理核销手续。

三、非税收入信息化管理平台的主要作用

(一)解决单位票据使用数量不准确问题

执收单位于每年年初报送本单位票据领购指标,财政部门可随时根据单位票据领购指标及票据指标结余情况随时掌握票据使用数量。

(二)解决执收单位缴款不及时的问题

执收单位开出票据后,缴款单位或个人直接将资金通过银行转入专户,提高资金入户效率,财政部门可及时发现票据开出后不及时缴款的问题。

(三)有效提高票据核销效率 使用系统后,单位可自助打印系统自动生成的票据核销汇总表,财政部门根据汇总表核销票据,大大提高核销效率。

(四)有效解决票据管理不规范的问题

使用系统后,每张票据都对应唯一的票据编码,该票据何时由何单位申领、何时使用都有记录可查,便于规范管理。

(五)有效接受社会监督,杜绝乱收费

单位开票过程中,收费标准及收费项目只能从限定项目中选择,可保证单位严格按项目、按标准收费。

通过该系统开具的所有票据均可通过网络查询相关收费标准和收费文件以及是否及时缴存财政,便于接受社会监督。

(六)提高数据传输效率,实现数据实时共享 通过该系统,非税局、分管科室、执收单位等都可通过该系统实时掌握单位每张票据的开票情况、缴款情况及核销情况,可大大提高工作透明度极工作效率。

四、其他方面相关建议

尽管我区已经开始使用,但是目前我区的管理平台虽然对于完善非税收入监管起到积极作用,但是该平台仅限于我区内使用,平台中的相关收费编码、收费项目以及票据领购信息都需要从省非税收入征管系统中重复录入,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以省现有的非税收入征缴系统为基础,统一开发 票据监管模块

我省现有的非税收入征缴系统中已经有完整的收费项目及收费编码库,建议在征管系统中增加一个票据开具及缴款核销的模块,实现对票据使用全过程的有效监管,对于提高我省的非税收入电子化改革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在所有的票据上套印条形码

目前的缴款方式,银行在录入缴款书及查询时需要逐笔录入缴款人,缴款金额等内容,不但工作效率较低而且容易出错。

财政收入与国民收入有什么关系 篇6

在某个特殊的阶段,国家财政收入与国民收入不能同步增长。1994年中国进行了一次根本性财税体制改革。改革所确立起的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扭转了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过低格局,也为国家应对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提供了较为充分的财力。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财政收入的增速超过国民收入也是事实。

问题也随之而来。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与持续超预算增长,也将“财政收入”问题摆上了台面。在民主社会中,人民对直观数据反应敏感。政府收入增速比国民快,最初还能以恢复性增长予以解释,但随着岁月的流逝,这种解释的说服力逐步削弱,也越来越难以为国民所认同。政府、企业与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格局亟待调整。

应该说明的是,1998年以后中国公共财政建设步伐加快,但仍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国民对政府收入增加速度较快的疑问。

国民是个整体。政府收入增速超过的自然不是所有国民。国民内部收入差距也持续拉大。要消除国民对政府收入增速的疑惑,必须重塑收入流动性机制,打通低收入阶层向高收入阶层流动的通道。

降低政府收入份额,需要加大减税力度。中国已实行了一系列减税政策,但这还不够。现阶段中国税收收入快速增长与以间接税为主的税制结构关系密切。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收入的取得,只看是否有生产和交易活动,而不管各经济主体是否盈利。中国亟待制订一揽子减税计划,调整税制结构,为国民收入的增长提供更大空间。中国可在每年年末根据税收收入超收情况推出具体的退税计划,以控制国家财政收入增速,保持财政收入与国民收入的协调增长。

减税必然减少政府可支配财力,这要求政府采取措施,压缩财政支出规模,改善支出结构,以提高财政资金效率。某些种类的财政支出只是在短期内有效,相关支出政策就应只在短期内实行,到期就停止。支出效率偏低的某类支出,则应取消。如各地对部分上市公司的补贴,名义上有各种各样的理由,但如果一家上市公司长期要依靠财政“输血”才能“盈利”,那么这种吊诡的事恐非市场经济所需。

“三公经费”支出可压缩的要尽可能压缩。公务招待还在争论上什么酒,说明此处经费压缩还有很大空间。

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也可降低财政收入压力。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达到4%的要求,在中央政府的预算层面已经成为事实。但是,教育资源配置的效率是否就会因此得到根本性提高?如果年终教育部门和各学校仍然要忙于赶进度花钱,那么对4%进行适当调整也不是不可行。世界潮流早已超越此等法定支出规定的阶段,而进入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阶段。想想也是,教育乃百年大计,多花钱是应该的。但是,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国防是和平的保证,外交经费不足,利比亚撤侨能做到吗?

收入分配问题不在于国民能否接受收入差距,而在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的缺失上。收入来源正当所形成的财富,国民早已能够接受,且充满尊重。但是,国民不能接受因垄断或钻政策空子或靠违法违规所带来的财富增长。因此,关键是采取措施,直面垄断和违法违规行为,为国民创造财富打造公平的竞争机会,使得中低收入者有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财富持续增长,使得社会中的各个阶层都对未来充满希望。

改变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并不见得就一定要靠政府。国民收入增长具有阶段性特征。现阶段,中国作为世界工厂,赚的是低端的钱,在工资收入上的体现自然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国民收入增长相对偏慢。随着中国劳动力供应逐步进入短缺时代,随着“中国制造”逐步转向“中国创造”,国民收入也会随之增长,并可能超过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

收入信息 篇7

一、加快政府非税收入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意义

(1) 有利于“依法征收, 规范管理”目标的实现。当前, 财政部门正大力推进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改革, 将政府非税收入业务纳入财政部门统一监管, 逐步减少直至消除各级政府非税收入执收部门的自由裁量权, 使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走上法治化、规范化、信息化的轨道。而这些改革需要信息化建设作为支撑, 从技术上保障财政部门能够实时获取政府非税收入全程信息, 以增强财政部门对征管机构的监控能力, 强化依法征收的自觉性和规范性, 促进“依法征收, 规范管理”目标的实现。

(2) 有利于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实现。随着政府非税收入规模的不断扩大, 征管范围的逐步拓宽, 迫切需要运用信息化技术提高政府非税收入征收管理水平。大力推进政府非税收入管理信息化建设, 实现对每一笔政府非税收入票据的使用情况、资金走向进行全程跟踪, 做到“以票管收、以票促收”, 杜绝“小金库”、人为截留资金等违规现象, 对促进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具有重要意义。

(3) 有利于促进征收模式的变革。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大量政务活动已经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现行政府非税收入“银行代收制”缴费渠道单一, 人力成本偏高, 拓展网上银行、手机银行、pos机、电视银行、e通卡等缴费渠道, 方便缴款人缴费, 节约社会成本, 显得尤为必要。

(4) 有利于信息共享能力的提升。通过政府非税收入信息化建设, 实现对政府非税收入收缴过程中涉及的财政部门、执收单位、金融机构等单位包含的大量政府非税收入信息进行统一管理, 可有效消除相关各方存在的“信息孤岛”, 实现财政部门、执收单位、金融机构等单位间的信息资源共享, 全面提升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水平。

(5) 有利于政务公开透明水平的提高。改善行政管理、实行政务公开是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将政府非税收入相关执收执罚单位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在政府非税收入网主动公开, 不仅是提升社会服务水平的具体举措, 更是实现权力阳光运行、反腐倡廉建设的有力保障。

二、政府非税收入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

(1) 票据使用不规范。由于政府部分执收单位对政府非税收入票据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票据使用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内控管理不到位等原因, 导致在财政票据使用过程中, 未按规定使用收费票据, 存在开票收款长期不结账、转让、代开、串开、遗失票据、罚没款未使用规定罚没款票据、直接坐支罚没款等现象不同程序存在。

(2) 无法实时监控。由于在推行“银行代收制”、“电子化开票”等收缴和票据管理改革时, 未将财政票据电子化管理系统、银行代收管理系统等非税收入相关系统对接联网, 存在单位开票到银行代收、银行代收到财政国库等环节相互脱离的现象, 导致财政部门无法实时了解政府非税票据的使用情况和掌握政府非税资金的动态走向。

(3) 执收效率低下。政府非税执收笔数多, “银行代收制”银行需要二次录入执收单位的执收信息, 容易出错, 而且由于信息源不一致, 银行、财政和执收部门要进行手工对账工作, 效率低。

(4) 缴费渠道单一。目前, 大部分的政府非税收入缴费只能到银行柜面办理, 无法通过自助缴费终端、网银等渠道缴款, 缴款人缴费不方便, 收缴效率低, 造成大量社会人力成本的浪费。

6. 公开程度不高

缺乏一个提供信息公开的政府非税收入的平台, 公众无法通过及时了解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收费政策, 也无法便捷查询财政票据信息和个人缴交信息。

三、政府非税收入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路径

1. 建设目标

(1) 实现票据全程监管。运用信息化技术, 构建一套横向集成、纵向贯通的政府非税收入票据管理一体化平台, 将所有政府非税收入的开票、收费、缴库、对账、核销等业务处理流程全部纳入系统实行一体化管理, 促进业务流程规范化, 实现对票据业务流程全程动态监控和票据精细化管理。

(2) 实现资金实时监管。构建一套多层次、全方位的政府非税收入资金监督体系, 形成事前审核、事中监管、事后稽查的监控机制, 实时掌握政府非税收入资金的动态走向, 对异常情况作出判断, 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实现政府非税收入资金全程动态监控的目标。

(3)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在互联网上提供社会公共服务, 公开相关的法律法规、收费政策, 并提供单位基础资料、收费项目、票据等信息的查询, 实现政务信息共享, 提高社会服务水平。

(4) 全面掌控收入来源。依托政府非税收入管理一体化信息系统, 能够全程跟踪政府非税收入来源, 实现政府非税收入相关职能部门之间收费项目、标准等信息的交换, 有效满足政府非税收入征管的开展。

(5) 缴费方式不断拓展。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创新, 拓展缴费方式, 实现多媒体自助终端、POS刷卡、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缴费模式以及移动开票、自助打票等先进开票模式, 加快政府非税缴费办理速度, 为缴费群众提供便利。

(6) 收入分析准确直观。能在线实时获取政府非税收入征管流程中的数据, 通过形式多样的统计分析功能, 更及时、更直观、更准确地反映政府非税收入规模、结构和收缴情况, 科学分析影响收入实现的因素, 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2. 建设原则

(1) 统筹规划原则。政府非税收入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是一项涉及多部门多领域的系统工程, 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应坚持“统筹兼顾, 合理规划”的原则, 科学合理推进信息化建设进程, 逐步构建资源共享、结构合理、高效便捷、安全可靠*的信息系统。

(2) 安全可靠原则。严格落实国家信息安全等级防护制度, 健全政府非税收入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制度, 强化信息系统安全管理。

(3) 实用先进原则。政府非税收入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应兼顾实用性和先进性, 以业务实际需要为基础, 设计理念、产品选用等适度超前, 确保系统的持续适用性, 最大程度发挥经济效益。

(4) 可扩展性原则。随着政府非税收入改革不断深化带来的管理模式的变化, 系统的规模也将相应变化, 因此系统设计和实施要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 以满足未来业务及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3. 建设规划

(1) 总体框架, 利用数据交换技术, 完成与各业务关联单位系统数据交互, 建立数据中心, 实现数据统一存储, 交易实时监控, 引入数据摆渡技术, 将数据中心的数据发布到政府非税收入门户网站。

(1) 政府非税收入数据中心。建立政府非税收入数据中心, 实现对政府非税收入管理中涉及的所有数据集中管理, 确保各相关单位的政府非税收入业务协同开展, 所有子系统的数据请求都统一来源, 实现相关系统的“一数一源”, 彻底解决政府非税收入数据分散多处, 对账复杂, 数据不一致的问题。 (2) 数据交换子系统。在财政、执收执罚单位、银行之间架设一个数据交换系统, 根据指定的交换规则, 实现不同类报文自动传输, 并具有交换监控和审计功能。 (3) 财政端子系统。作为非税管理业务部门日常操作使用的业务系统, 集成整个政府非税系统的系统管理, 提供数据分析和数据报表功能。 (4) 单位端子系统。对于有独立业务系统的单位, 开发单位接口版系统实现与政府非税收入系统的对接;对于无业务系统接入的单位, 政府非税收入系统提供单位共享版系统, 各单位利用浏览器即可登录使用。 (5) 门户网站子系统。社会公众通过政府非税收入网可以查询缴费信息、网上缴费、验证政府非税收入票据真伪等。

(2) 业务规范。基于“以收支两条线为核心, 以金融机构代收为手段, 票据管理电子化、收入实时监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模式, 遵循简化银行收缴流程、实时动态票据管理、方便缴款人等原则, 对政府非税收入收缴业务流程作如下规划: (1) 执收执罚单位通过系统开具通知书给缴款人, 通知书信息包含唯一的银行缴款码, 作为银行柜面发起缴款查询交易的依据; (2) 执收执罚单位业务系统将应收信息同步到非税系统; (3) 缴款人持通知书到收银行柜面或多媒体自助终端办理缴款业务; (4) 银行柜面人员或缴款人录入通知书上的银行缴款码, 向非税系统发起缴款查询交易请求; (5) 非税系统接收到缴款查询交易请求时, 将缴款查询交易请求转发至执收执罚单位数据交换前置系统, 执收执罚单位数据交换前置系统校验缴款交易请求数据的有效性;校验通过后, 并将相应的应收和滞纳金信息, 由非税系统返回给银行端; (6) 银行柜面人员或缴款人, 比对非税系统返回的查询结果是否正确。确认后发起缴款交易;缴款交易成功, 非税系统记录已收信息, 同时, 将已收信息同步到执收执罚单位系统; (7) 缴款人缴款成功后, 代收银行开具缴款凭证给缴款人; (8) 缴款人持缴款凭证至执收执罚单位开具 (或自助打印) 政府非税收入专用票据。

4. 系统数据存储与数据应用规划

(1) 数据存储规划。基于系统运行支撑层、业务运行支撑层数据量不大且访问频率不高, 可将数据存储部署在普通的磁盘上, 而对于业务操作层的数据库设计, 基于数据量大且访问频率高, 需要对其中的一些大容量表进行分区设计, 对于需要频繁访问的表考虑部署在读写效率较高的磁盘上。

(2) 数据应用规划。政府非税收入系统划分为三部分数据:系统运行支撑数据、业务运行支撑数据、业务操作数据, 基于未来可能对外提供相关的数据服务, 如果直接访问业务数据库, 将可能影响业务数据库的使用且消耗业务数据库的性能开销, 因此可对外以定期抽取及发布的形式形成三类库, 分别为:政府非税收入数据发布库:提供给政府非税收入网以及其他公共信息资源平台使用;政府非税收入数据抽取库:提供给未来BI应用以及其他统计分析平台使用;政府非税收入数据服务库:提供给需要使用政府非税收入数据服务的平台使用。

摘要:以网络技术为依托, 对政府非税收入资金收缴实行全程监控的网络管理, 不仅能方便缴费者, 而且有助于从源头杜绝“小金库”和乱收费现象的发生, 促进构建政府非税收入规范、高效、科学的征管体系。

关键词: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信息化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财政部关于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通知》 (财综[2004]53号) .

[2] .财政部.《财政部关于深化地方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的指导意见》 (财库[2009]1号) .

[3] .财政部.《基于金财工程应用支撑平台开发规范 (试行) 》目录.

[4] .财政部.《财政票据管理办法》 (财政部令第70号) .

收入信息 篇8

除了传统的物质产品供应链以外,一些信息产品供应链也广泛采用收入共享机制。如苹果平台应用商店,苹果公司与平台应用( APP) 开发者就是采用的收入共享模式。国内最大的游戏运营商腾讯公司,它与游戏开发商进行收益分成( 一般按照3∶ 7或者4∶ 6 的分成比例) 。当前国内的奇虎360、百度等企业也普遍采用这种合作模式。其他类似的游戏应用平台无不以收益共享的模式进行运营。这种运营模式极大的激励了平台应用开发者的热情,也为这些应用平台创造了高额收益。特别是当前移动电子商务环境下,移动应用( APP) 开发商与运营平台( 如苹果应用商店) 之间普遍采用收入共享的合作模式。

在理论研究方面,此前已经有较多的文献对该收入共享契约模型进行了研究。Cachon[1]较为详细的分析了收入共享契约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Giannoccaro I等[2]、Chauhan S S等[3]、王志宏等[4]讨论了收入共享契约在传统物质产品的应用模型。Khouja M、Pana J、胡涛、侯静怡等研究了信息产品和服务供应链的收入共享契约。其中Khouja M[5]讨论了一般信息产品的收入共享模式,而Dana[6]具体分析了音像租赁市场中的收入共享契约,并从理论上分析了该契约在音像租赁行业中应用的实际作用。胡涛等[7]研究新媒体版权利益平衡的收入共享机制。侯静怡等[8]讨论了培训服务供应链的收入共享机制。

研究表明收入共享契约是一种有效的供应链协调策略,然而这些研究大多没有考虑到销售商的努力水平对需求的影响。在实际生活中,一般来说销售商总会利用有一些营销方法去刺激市场需求,比如产品促销,增加广告投入等,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消费市场需求,以提高收入。然而研究发现,努力水平作为影响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会对收入共享契约产生一定的影响。Cachon[9]研究证明需求和努力因素具有相关性时,收入共享契约却无法实现供应链的协调,即零售商和供应商的最优决策方案不是系统的最优决策。一些研究提出了改进的收入共享契约。如何勇[10]给出了基于回馈与惩罚策略的收入共享契约。该契约规定如果零售商的销售数量高于供应商事先给定的水平,将会从供应商处获得一定的回扣; 反之,如果销售数量小于给定的水平,则会受到惩罚。尽管改进的收入共享契约能协调供应链,但是契约参数较多,实际应用并不方便。之后徐最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销售努力水平影响需求情况的供应链回购契约。采用限制性回购契约就协调了供应链[11]。但是这种模式在信息产品供应链中却行不通,信息产品很少使用回购模式。

为了解决销售努力水平影响需求情况下,信息产品供应链收入共享契约无法实现协调的问题,本文研究发现可以通过努力成本共担与收入共享的组合契约模式来实现协调供应链。而且对信息产品供应链而言,由于依附于平台销售,因此销售努力成本能够很方便实现共担。

1 问题的描述

考虑一个产品内容提供商和一个零售商组成的供应链结构,供应商供应单一产品给零售商。供应商和零售商均是风险中性且完全理性的,即根据各自的期望利润最大化来决策。其中零售商的营销努力水平影响市场需求,从而决定产品订购量。由于信息产品可以无限复制,因此假定其单位生产成本为0。而固定生产成本为沉没成本,与生产数量无关,故研究中不考虑。由于信息产品可以无限复制生产,因此供应商能够完全满足零售商的订购要求,不存在供应商的产能约束,故有产品需求量等于产品供应量。供应商的决策为确定最优产品批发价格,而零售商的决策为产品零售价以及最有努力水平和产品订购量。为了便于文中建模与分析,文中变量符号含义,如表1 所示。

其中: g( e) 表示零售商在努力水平为e时付出的努力成本,并假设g( 0) = 0 ,g'( e) > 0 ,努力成本随着努力水平的提高而增加,g″( e) > 0 。S( Q,e) 表示期望销售量,且S( Q,e) = Emin( Q,D) 。I( Q,e) 表示未销售完的产品数量,容易得出I( Q,e) = Q - S( Q,e)

根据一般报童模型进一步得出期望销售量表达式

2 模型的建立

供应链的协调就是使得供应链各成员的最优决策方案和实现供应链整体利润最大化的决策相一致。首先讨论整体供应链的期望收益。

2. 1 供应链整体利益

供应链渠道整体收益表示如下:

设e*为在给定订购量下的最优努力水平,根据一阶最优性条件,有以下条件成立:

同理,令Q*为在给定努力水平下的最优订购量,有:

进一步求解式(2)得到:

根据供应链协调的要求,式( 1) 和( 3) 是收入共享契约实现协调的必要条件。

2. 2 一般收入共享契约模型( 不共担努力成本)

在收入共享契约下,供应商以较低的批发价格( 甚至低于生产成本) 供应零售商产品,并且,供应商得到销售总收入的一部分,其比例系数为 φ ,则零售商保留销售收入的比例为1 - φ 。此时,零售商和供应商的利润函数分别如下所示。

零售商收益:

供应商收益:

最优努力水平应该满足以下条件:

比较式( 4) 和( 1) ,要实现供应链协调,则 φ = 0 ,说明当销售商努力成本不共担时,一般收入共享契约无法实现供应链协调。接下来考虑努力成本共担情形下的收入共享契约。

2. 3 努力成本分担的收入共享契约模型

基于努力成本共担的收入共享契约中,供应商不仅分享零售商销售收入的一部分,还分担零售商努力成本的一部分。此时,零售商的期望利润函数为:

零售商最优努力水平应该满足进一步得到

最优订购量应该满足:

要实现供应链的协调,则零售商的最优订购量和最优努力水平应该和整体供应链最优决策一致,比较式( 1) 和( 5) ,( 2) 和( 6) ,则有: w = 0 ,当( Q,e,w,φ) 满足以下条件时能实现供应链协调。

此时,πR( Q,e) = ( 1 - φ) πT( Q,e) ,πS( Q,e)= φπT( Q,e) 。

3 数值实例与分析

为便于分析和比较,本文给出以下算例。d( e)=e,D(e)=e·ξ,g(e)=ae2/2,p=15,a=100。ξ服从[0,100]的均匀分布。以下根据成本是否共担分两种情况计算并分析。

1)努力成本共担下的收入共享契约。求解式(7)可得Q*=100e,进一步得到,

2) 努力成本不共担下的收入共享契约。不共担努力成本时,供应商和零售商实现自身期望利润最大化,根据一阶最优性条件有:成立。

根据式( 7) 得到Q = 100e ,由式( 5) 得到e = 7.5( 1 - φ) ,Q = 750( 1 - φ) ,πR2= 2812. 5 ( 1 - φ)2,πS2= 5625( 1 - φ) φ ,πT2= 2812. 5( 1 - φ2) 。不同契约形式下的各决策变量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比较两种不同情形下的计算结果,有以下结论成立。结论1: 和努力成本不共担相比较,当努力成本共担时,零售商的努力程度增加,产品的订购量也增加。结论表明努力成本共担对零售商而言是一个积极的激励因素,零售商会自发的努力提高产品销售能力。此时零售商收益明显增加,供应链的总收益也增加。接下来分析供应链成员收益的变化情况。

3. 1 供应链收益分析

根据以上计算,得出供应商和零售商的收益,如图1 所示。图中实线部分表示努力成本共担时供应商和零售商的收益,虚线部分表示努力成本不共担时供应商和零售商的收益。

结合收益曲线图中有以下结论2 成立。

结论2: 当努力成本共担时,供应商的收益 πS1随着收入分配比例系数 φ 的增大而提高,零售商的收益 πR1变化趋势则相反; 供应链渠道收益 πT1为常数2812. 5,当分配系数 φ 为1 /2 时,二者收益相等。

当努力成本不共担时,零售商的收益 πR2随着分配系数 φ 的增大而降低,而供应商的收益 πS2则以分配系数 φ 取1 /2 时为分界点,随着收益分配比例 φ的增大呈现先增后降的曲线走势; 供应链渠道总收益 πT2随着分配系数的增大而减小。

从总体收益来看,显然是零售商努力成本共担的收入共享契约优于努力成本不共担时的契约形式,但是对于供应商和零售商而言,接受该契约的条件是实施努力成本共担契约下的收益要不小于努力成本不共担契约下所获得的收益,实现Pareto改进。即:

进一步得到 φ  50% 。说明当供应商获得超过一半的销售收入的时候,供应商和零售商在努力成本共担的收入共享契约中获得的收益总是不小于不分担努力成本下的收益,并且实现供应链的协调。

进一步从曲线图能够看出,当 φ ≥ 50% 时,供应商的收益增加,而零售商的收益虽然大于努力成本不共担时的收益,但是绝对收益在不断的减少,如果减少到一定程度时,零售商就有可能会拒绝接受该契约。因此要确保该契约能够被接受,则需要知道零售商的保守收益是多少? 这也是契约能够得以实施的必要条件。

3. 2 契约接受条件

要确定零售商的保守收益,需要考虑在不采用收入共享契约下零售商所能获得的最低收益大小。

零售商的收益如下:

根据零售商收益最大化,令可以得出:

进一步得到供应商的收益表达式:

根据供应商的收益最大化条件 πS/ w = 0可得:

进一步结合( 8) 、( 9) 、( 10) 式可以得出:

供应商和零售商的收益分别为 πS≈ 1186. 5 和πR≈ 889. 5。

根据激励相容原则,实施收入共享契约后的收益不能低于保守收益,即:

求解( 11) 可得50% ≤φ ≤68. 4% 。此时供应商和零售商的收益区间分别为 πS∈[1186. 5,1923],πR∈[889. 5,1406. 3],供应链整体收益为2812. 5。

结论3: 当供应商获得销售收入的分配比例 φ在50% 和68. 4% 之间时,努力成本共担的收入共享契约能够得到实施。

尽管基于成本共担的收入共享契约能够实现供应链协调,但是只有在供应商和零售商达成收益分配比例一致的情况下,契约才能够得以实施。否则契约的任何一方都有拒绝合作的可能。而结论3 则给出契约实施的条件。这样供应链主导者可以在控制收益分配比例的基础上选择契约合作者。此外由于收益分配比例存在一个变化区间,增加了供应商与零售商之间的讨价还价机会。

4 结论

尽管销售商努力水平影响需求时,采用传统的收入共享契约不能协调供应链,但是本文考虑共享销售收入,同时也分担努力成本,实现了供应链的协调。其他研究表明当销售努力影响需求时,利用成本共担和其他协调机制的组合策略也能实现供应链协调[12]。这与现实生活中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思想不谋而合,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证实了该思想在理论上是行得通的。但是也应该注意到,文中成本共担实质上是基于供应商能证实零售商的努力成本这一假设,如果努力成本不可证实,则零售商有可能故意夸大零售努力成本,供应商在成本共担时可能要承受销售努力成本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道德风险。

不过在新兴电子商务环境下,这一问题却可以得到有效解决。以移动App平台为例,内容提供商借助于电子商务平台进行产品销售和运营,运营成本和销售收入等信息是共享的,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信息不对称问题,实现收益共享和成本共担。这种收入共享和成本共担的契约模式在实践中已经得到了应用。

以腾讯游戏为例,腾讯作为平台提供方,与进入该平台的游戏开发商实行收益分成( 一般按照3∶ 7或者4∶ 6 的分成比例) ,与此同时,腾讯对于内容开发商利用腾讯平台而产生的渠道推广费用给予40% 左右的折扣,这等同于内容提供商分担了部分销售成本。这种收益分成、成本共担的合作模式吸引了大量的游戏开发者选择与腾讯游戏平台合作,从而为腾讯带来了高额收益。

尽管信息产品依托于电子商务平台进行销售,努力成本一般能够成为公用信息,但是平台之外的销售努力却是私有信息,这部分成本如何共担还需进一步研究。

摘要:研究表明当考虑到销售商的努力程度影响市场需求的时候,传统的收入共享契约不能够协调供应链。本文以单一信息产品供应商和零售商组成的供应链结构为研究对象,提出了销售努力成本由供应和销售双方共担的收入共享契约,很好的解决了单纯的收益共享契约无法实现供应链协调的问题。该契约结构参数简单,且易于操作实施。最后,通过具体实例对模型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得到了最优的收入分配比例。结论表明该新契约实施后,供应链双方的收益都能得到提高。

关键词:供应链协调,收入共享契约,努力因素,成本共担

参考文献

[1]CACHON G.LARVIERE M.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 with revenue-sharing contracts:strengths and limitations[J].Management Science,2005,51(1):30~44.

[2]GIANNOCCARO I,PONTERANDOLFO P.Negotiation of the revenue sharing contract:An agent-based systems approach[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9,122:558-566.

[3]CHAUHAN S S,PORTH J M.Analysis of a supply chain partnership with revenue shar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5,97(1):44-51.

[4]王志宏,邵奇明,袁袁.商业信用和收入共享组合合同下集成服务提供商与其客户间的协调[J].管理工程学报,2015(1):143-148.

[5]DANA J,SPIER K.Revenue sharing and vertical control in the video rental industry[J].The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2001,49(3):223-245.

[6]KHOUJA M,RAJAGOPALAN H K,Sharer E.Coordination and incentives in a supplier–retailer rental information goods supply chai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10,123(2):279-289.

[7]胡涛,李本乾,刘强.基于收入共享合同的新媒体版权利益平衡机制研究[J].软科学,2011,25(8):66-70.

[8]侯静怡,周明勇,肖宏伟.培训服务供应链建模及收入共享机制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4(5):110-112.

[9]CACHON G P.Supply chaincoordination with contracts[M].Amsterdam,Holland:Elsevier Science Publishers,2004,227-339.

[10]何勇,杨德礼,吴清烈.基于努力因素的供应链利益共享契约模型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6,12(11):1865-1868.

[11]徐最,朱道立,朱文贵.销售努力水平影响需求情况下的供应链回购契约[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8(4):1-11.

会计收入与应税收入差异探讨 篇9

1会计收入与应税收入产生差异的原因分析

会计收入与应税收入产生差异, 首先是由于会计和税法的目标不同, 并且由此导致的二者在确认收入的原则上不同, 从而形成了会计收人与应税收入的不同, 分析这些原因是正确认识两者差异的基础。

1.1会计与税法的目标不同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会计的目标是如实地反映和监督经济组织的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 并及时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 故会计对各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要求真实、可靠、准确。而税收的目标是为了规范税收分配秩序、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实现和调节经济活动, 并且税收作为企业经营活动的一项费用, 与企业的收益存在此消彼涨的关系。故税法对各税制要素的规定力求严肃性高、操作性强。为了实现各自的目标, 会计和税收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 导致二者在收入费用确认遵循的原则等方面产生差异。

1.2会计和税法在收入确认上遵循的原则不同

会计和税法的目标不同, 导致会计和税法在收入确认上遵循的原则亦不同, 具体表现有:

(1) 会计强调谨慎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以及权责发生制原则。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在会计核算时, 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 不应高估资产或收益、低估负债或费用, 对可能发生的费用或损失应当合理预计。在这一原则下, 企业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可以计提八项减值准备, 企业应当将损失很可能发生的或有事项确认为负债, 而这些都是与税前扣除的确定性原则相违背的。同时,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和权责发生制原则要求会计核算要重视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 对收入及成本费用的确认很大程度依靠会计人员主观估计。

(2) 税法突出强调确定性原则、历史成本原则和收付实现制。为防止企业利用减值准备和预计负债等人为调节利润、达到延期纳税甚至避税目的, 税法强调法定确定性原则, 要求各构成要素必须且只能由法律予以明确规定, 税收征纳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只能以法律规定为依据, 没有法律依据, 任何主体均不得征税或减免税, 对涉税事项的确认必须按税收制度的规定执行, 不能估计。同时为了保证税收收入的及时足额征缴入库, 税法遵循支付能力原则。因此, 税法对收入的确认侧重于经济业务社会价值的实现, 成本费用税前扣除必须有明确的法律依据, 而不能依靠估计得出。

2会计收入与应税收入确认方面的差异

2.1关于收入概念的差异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包括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三类, 但是它不包括利得。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 如政府补助等。税法第6条规定, 收入是指企业以货币形式和非货币形式从各种来源取得的收入。收入不但包括会计准则中日常经营活动中产生的经营业务收入、投资产生的投资收益, 还包括归于利得的营业外收入, 具体可分为销售货物收入、提供劳务收入、转让财产收入、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利息收入、租金收入、特许权使用费收入、接受捐款收入以及其他收入九类。新所得税法第5、7、26条还将收入分为应税收入、不征税收入和免税收入。

以上可以看出.税法中收入的含义要宽于会计收入, 会计收入属于狭义的收入, 而应税收入属于广义的收入。

2.2关于收入确认条件的差异

企业会计准则对收入的确认强调以下基本原则: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计量;相关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相关的、已发生的或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计量。同时, 对销售商品收入的确认还强调: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 也没有对己售出的商品实施有效控制。而企业所得税法则规定:企业应当在发出商品、提供劳务, 同时收讫价款或取得索取价款凭证时, 确认营业收入。

根据会计准则的相关解释, 相关经济利益很可能流人企业, 是指销售商品价款收回的可能性超过50%。由于企业所得税相关法规无此规定, 可见会计准则对收入实现的确认注重商品所有权转移的“实质条件”, 而税法侧重于货款的结算和发票的开具等“形式条件”。相比较而言, 企业会计准则对商品销售收入的确认比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得更为严格。

2.3关于视同销售行为收入确认的差异

视同销售行为包括将自产、委托加工的产品用于在建工程、非生产性机构、集资、广告、样品、职工福利等和将非货币性资产用于投资、分配、捐赠、抵债等方面共两大类。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 除一般的商品销售确认收入外, 企业将自产或者外购的商品用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包括用于对外投资) 、抵偿债务、职工福利、分配股利时, 需要确认收入。但是将自行开发产品转作自用或出租时, 由于所有权未发生转移不确认收入。税法实施条例则规定, 企业发生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以及将货物、财产、劳务用于捐赠、偿债、赞助、集资、广告、样品、职工福利或者利润分配等用途的, 应当视同销售货物、转让财产或者提供劳务。

由上可知, 会计上确认为收入的视同销售行为, 税法也确认为应税收入。但是当商品用于无偿赠送时, 会计上不确认收入, 税法确认收入;当商品转作自用或用于出租时, 会计上和税法均不确认收入。

3会计收入与应税收入差异的协调

由于会计和税法的目标和确认原则存在差异, 因此会计收入与应税收入之间存在差异是正常的。但是, 若两者的差异过大, 一方面会加大企业核算的难度, 损害企业利益;另一方面, 又会增大税收征管成本, 不能税款的足额征缴。故有必要对两者进行协调, 协调时需注意以下方面:

首先, 协调要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在政策设计与制定中, 只要不对税收政策执行和征管产生很大的妨碍, 就应尽可能将税收制度与会计制度相协调一致;对不能消除或能消除但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差异部分, 通过在会计制度中明确税收的会计理由, 充分反映相关会计信息。

其次, 要加强会计和税收的法规制订和日常管理部门之间的合作。由于会计和税收分属于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两个不同的主管部门, 虽然总的来说, 两个部门都是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 但是部门之间的具体职责和管理目标不同。故两个部门应该主动进行沟通协调, 相互合作。比如, 在对税收征管妨碍不大的情况下, 税法可以在细节上适当地缩小与新会计准则的差异。又如, 目前企业计算应纳所得税是在不改变原来会计账务处理的情况下, 通过纳税调整项目加减得出, 若两个部门联合起来, 规定今后纳税调整的过程应反映到会计核算中, 将有利于社会各界对企业的财务行为进行监督。

最后, 在收入的确认上要尽可能地减少对权责发生制的背离。由于权责发生制能真实、公允地反映特定会计期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因此广泛被企业会计核算所采用。企业所得税法基于保障国家税收收入和纳税人纳税能力的考虑, 对某些项目收入和费用的确认采用了收付实现制。笔者认为, 应尽可能减少这些项目, 对企业按权责发生制原则不确认收入的, 那怕已收到现金, 也不能确认为应税收入。如预收客户款, 应允许税前扣除。当然, 这样做的前提是要通过其他一些规定来确保企业不能人为调减收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3]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G].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2007.

[4]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G].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2007.

小议非税收入与税收收入的关系 篇10

一、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的概念和渊源

税收收入是指国家依据其政治权利向纳税人强制征收的收入, 它是以国家为主体, 为实现国家职能, 凭借政治权利, 按照规定标准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特定分配形式。是国家最古老, 也是最主要的一种收入形式。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80年代, 西方各主要国家的税收一般都占财政收入的80%以上, 目前我国财政收入中绝大部分都是依靠税收收入而取得的。非税收入是指政府通过合法程序获得的除税收以外的一切收入, 是政府参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一种形式, 属于财政资金范畴。长期以来, 我国一直使用“预算外资金”的概念和口径。在国家正式文件里, 最早出现“非税收入”一词是在《财政部,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 (财库【2001】24号文件) 中, 这种从预算外资金到“非税收入”的转变, 标志着我国在建立公共财政体系, 规范政府收入机制上认识的深化。

二、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的区别

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虽然同属国家财政收入, 两者之间相互联系, 互为补充, 但是两者之间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一) 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的征收依据不同

税收收入的征收主要以税法为计税依据, 税法是国家制定的用以调整国家与纳税人之间在征纳税方面的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而有权制定税法的机关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省, 自治区, 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国务院, 财政部, 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 国家税务总局等。税法中详细规定了不同税种的征收比例和计税办法, 这就使得税收的征管有法可依, 有据可查。而且税法中还规定对于违反税收管理法规的行为, 各种逃避纳税义务的行为, 包括偷税、漏税、欠税、逃税、骗税和抗税等, 违反发票管理法规的行为, 妨碍税务人员执行公务的行为等的处罚办法, 应承担的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这对纳税人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一定的束缚作用。而非税收入的征收一般依据的是一些规章或者是一些规范性文件。可见, 非税收入的征管依据的法律、法规层次较低, 约束力不强。国家法改委价格司司长曹长庆曾呼吁尽快出台行政收费法。北京大学行政法学教授姜明安曾经指出, 行政乱收费, 侵犯公民权利, 加重企业负担, 助长机构膨胀, 滋生腐败。治理乱收费, 法律虽然不是有效药方, 但却是不能不有, 且不可或缺的药方。

(二) 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的征收范围不同

税收收入按征收对象的性质分为:流转税 (主要有:增值税, 消费税, 营业税, 关税) , 所得税, 资源税, 行为税, 财产税。按管理和使用权限分:中央税, 地方税, 中央地方共享税。

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范围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彩票公益金、罚没收入、以政府名义接受的捐赠收入、主管部门集中收入以及政府财政资金产生的利息收入等十大类。行政事业性收费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代行政府职能的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根据法律、法规规定, 经省及省以上人民政府或其财政部门会同价格部门批准收取的费用;政府性基金是指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根据法律、法规和国务院有关文件规定, 为支持公共事业发展, 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无偿征收的具有专项用途资金;国有资产经营收益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的国有资产包括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 通过出租、转让或者其他方式取得的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是指按规定应当上缴国库的国有资本分享的企业税后利润, 国有股股利、红利、股息, 企业国有产权以转让或者其他方式取得的收益以及依法由国有资本享有的其他经营收益;国有的土地、海域、矿区、场地和其他公共资源的开发权、使用权、冠名权、广告权、特许经营权等, 通过招标、拍卖或者其他方式取得的收入;彩票公益金是指按照国家规定的彩票资金构成比例募集的资金;罚没收入是指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以及法律、法规授权实施行政处罚的组织依法查处违法案件时取得的罚没财物和追回赃款赃物所形成的收入;捐赠收入是指以国家机关、实行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代行政府职能的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的名义接受的捐赠取得的收入 (已指定具体捐赠对象和项目的定向捐赠收入除外) ;主管部门集中收入是指主管部门通过提取管理费、收入分成、下级上解资金或者其他方式集中的所属事业单位的收入;利息收入是指纳入非税收入账户体系的各类账户所产生的利息收入 (含税收利息收入) 。

如此看来, 税收的征收对象一般是对企业和个人而言的;非税收入一般是对行政事业单位应缴财政专户款进行征收的。因此, 非税收入的征收对象一般是行政事业单位。当然, 也存在这种情况, 有些行政事业单位中有部分经营收入的, 这时候该单位既得按税收比例缴纳税款还得按非税收入管理办法缴纳非税收入, 如市报社的广告收入, 我们非税收入管理局一般是针对其完税后的收入进行征收的。也就是说报社虽然用的是在税务机关领的税票收取广告费, 但是在缴完税款后剩余部分还得全额交到非税收入管理账户, 实行非税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

(三) 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具有不同的特征

税收收入的征收具有强制性, 无偿性和固定性三大特征。强制性是指国家以社会管理者身份凭借政权力量, 用法律, 法规等形式对征税加以规定, 并依照法律强制征税。无偿性是指国家征税后, 税款即成为财政收入, 不再归还纳税人, 也不支付任何报酬。固定性是指国家在征税前, 以法律形式预先规定征税范围, 征收比例和征收办法等, 便于征纳双方共同遵守。因此各种逃避纳税义务的行为, 违反发票管理法规的行为, 都应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纳税人每月纳税额基本上是不变的, 具有固定性的特征。非税收入是政府在特定时期和特定条件下在特定范围内参与分配的形式, 因此其具有临时性, 区域性和有偿性等特点。临时性就是说有些非税收入只是暂时存在的, 过一个阶段这个非税收入的收费项目也许就取消了。区域性是说某些非税收入不是普遍存在的, 只是在某个地区存在, 范围较小, 不是全国各地都有的。有偿性是指非税收入收缴上来后, 还得按收支两条线管理办法进行按比例返还, 用于行政事业单位日常工作的运行。

三、治理乱收费是税收和非税收入的共同任务

税收和非税收入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既要保障国家财政收入的足额收缴, 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 又要防止乱收费的存在。税收的征收对象是企业和个体经营者, 非税收入主要来自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行政事业单位都有可能发生乱收费现象。比如自来水公司收水费, 如果在合理水费之外增加别的费用就属于乱收费。所以我们要从源头上, 也就是其领用的税票或行政事业性票据上加以控制, 防患于未然, 坚决杜绝乱收费的发生。苏州大学法学院教授王克稳长期跟踪研究行政乱收费, 他从法律角度分析乱收费的成因和危害:首先, 乱收费突出, 反映了对公民财产权的漠视和对公民财产权保护制度的脆弱。其次, 乱收费突出, 反映出我国行政征收权的一定程度失控。

收入信息 篇11

关键词:F20 税收;收入效应;收入分配公平

中图分类号:D9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4-0017-01

一、税收的收入效应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原理

税收收入效应促进收入分配公平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由于征税使纳税人的收入水平下降,从而影响其商品购买和消费行为;二是指征税使国家的财政收入增加,财政支出扩大,从而明显改善居民收入分配状况。以下从各个税种分析:

(一)个人所得税是调节不同阶层收入分配最直接的工具。个人所得税实行累进税率,有显著的税收收入效应,具有较强的调节作用。累进征收是个人所得税的显著特点,最能体现税收的纵向公平,不同条件者缴纳数额不同的税收,即所得多者多纳税,所得少者少纳税。课税以后,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贫富阶层收入分配不平等状况,而且由于直接课征于个人的货币收入,在不考虑偷逃税等情况下,能更直接地改变居民收入分配的结果。

(二)消费税是削弱高收入者支付能力的重要策略。消费税同时具有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主要是通过对商品比价关系的影响,改变消费者的购买和消费行为,进而调节收入分配。消费税虽是比例税率,但一般实行差别课征,奢侈品、高档消费品课重税,日用消费品免税或轻税。这使消费税对限制富有者消费支付能力、调节税后收入分配有积极效用,虽然消费税难以起到所得税的直接调节作用,但它可以对收入分配不平等的消极后果起到了限制和修补作用。

(三)财产税、遗产税和赠与税是限制社会财富向少数富有者过度集中的重要手段。个人所得税主要从社会财富的流量方面进行调节,而财产税、遗产税和赠与税主要对社会财富的存量进行限制。对个人而言,富有者将所得的一部分转化为财富积累,在继承或赠与情况下,可以如滚雪球似的增加财富,对社会来说,存在财富日益向少数富有者集中的趋向。遗产税与赠与税是防止财富过度集中的最有力工具,对缓和分配不公,补充个人所得税的不足有重大意义。

(四)税收支出是增加低收入者收入的有力措施。所谓税收支出,是指政府为实行对某种行为给与鼓励或照顾的政策目标,以主动放弃部分税收收入的形式向特定纳税人提供的财政援助。一般有两条途径:一是直接对低收入阶层的纳税项目给予税收优惠,如医疗费用扣除,儿童抚养费用扣除等。二是对有助于间接增加低收入阶层的行为给予税收优惠,如高收入者向公益事业和慈善机构的捐款可以在他们纳税时予以税收优惠。

二、现阶段的税收政策在促进收入分配公平方面的缺失

(一)所得税制上的不足

如个人所得税在设计中缺乏灵活性:(1)个人所得税的分类税制模式易导致税负不公。(2)个人所得税税率结构差异较大,不利于调节收入;(3)个人所得税税收支出中优惠政策取向偏差,如存在勤劳所得重于非勤劳所得的偏差。

(二)税种上的不完善

我国目前的税制结构中,货物与劳务税类税种在税收总额中占绝对比重。作为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主要税种,如个人所得税、车船税和房产税等的比重过小,而同样具有收入分配调节作用的社会保障税、财产税、赠与税和证券交易税等还没启用。

三、对我国税收收入效应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建议

(一)完善个人所得税制的建设

1、个人所得税税制模式应向分类与综合模式调整。我国目前实行的分类税制个人所得税存在“劫贫济富”的现象,即对劳动所得征税过重和对资本所得征税过轻,不利于促进收入分配公平。所以可以调整个人所得税的综合范围,给劳动所得和资本所得的税收政策保留一个相机抉择的空间,以便保持税负总水平一定的公平性。

2、调整税率,优化税制结构。在分类与综合税制模式下,对分类征税的项目可采用比例税率。对综合征税项目,仍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同时可考虑将九级税率简化为五级,适当拉开级距档次即可。

3、适当提高费用和扣除标准。随着所得税制模式的转型,起征点也必然要求提高,同时鉴于我国的地区差距,可考虑设置一个全国平均水平,各地再根据本地居民生活水平、物价水平等因素进行一定幅度的上下调整。

(二)引进、完善和健全相关税种

在发展新税种方面应重点考虑引进遗产税和赠与税,在完善已有税种方面应适当提高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和契税的征税标准。

(三)完善税式支出

首先,对我国城乡低收入者的一些纳税项目给予税收优惠,为其提高收入水平创造条件。其次,向社会慈善机构、公益事业的捐助可允许税前列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减轻收入分配不公的程度。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税务学院

参考文献:

[1]闫坤,程瑜.促进我国收入分配关系调整的财税政策研究[J].稅务研究,2010,3.

[2]孙钢.我国个人所得税制改革进展:“快板”还是“慢板”[J].税务研究,2010,3.[3]张源.从调节居民收入分配角度论个人所得税税制改革[J].财会月刊,2010,2.

[4]夏爽.从税收制度角度浅谈我国个人所得税与收入分配[J].时代经贸,2008,2.

国民总收入不是国民的总收入 篇12

国民的总收入,是偏正短语,如果对之一般的理解是全体国民的收入合计,那么其与作为经济术语的国民总收入,即国家所有常住单位初始收入的合计,是显然不同的。两者可各分解为三部分,其含义完全不一致(见表1)。

本文欲说明的是三组不同中的“国民”含义的不同,因为“总”和“收入”含义的不同可以协调,关键差异点在于国民总收入之国民是属地原则,在某国而不论是何国人;而国民的总收入之国民是属人原则,是某国人而不论在何国。

与国民总收入概念密切相关的是更为人所知的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反映的是一国所有常住单位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价值,生产的价值是收入产生的源泉和依据,此为“做蛋糕”;按照各生产要素的贡献,向常住单位、非常住单位(即国外)分配价值就形成了各单位的收入,此为“分蛋糕”。另一方面,常住单位的收入还可以来源于国外分配其所做蛋糕时对应分给国内的价值,把一国经济体内所有的常住单位获得的收入加总即为该国的国民总收入。

这个过程和国民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两者间的关系可以用公式描述如下:

①来自国内生产的收入合计

=国内生产总值-分配给国外的要素收入

②来自国外生产的收入合计

=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

③国民总收入

=来自国内生产的收入合计+来自国外生产的收入合计

=国内生产总值+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分配给国外的要素收入

=国内生产总值+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

由于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总收入两项总量指标的测度对象都是由全体常住单位或部门所构成的经济总体,两者的差别不在于指标所覆盖的范围(国内还是国民),而在于一个测度生产、另一个测度收入。国民总收入之国民(national)实际上就是国内(domestic)之意。由于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总收入这两个术语在经济领域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不必对其称谓进行调整,但其含义必须清晰。

国民(national)真实含义的演变简述:初时,人们讨论国家经济时,关注的重点在于一国国民从事了多少经济活动,故有国民经济之说。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国间人员、资本、技术交流的广度、深度都大大加强,关注一国范围内的经济活动更有意义、也更可行,国民经济实质上转为一国范围内的经济。但仍沿用着既有的约定俗成的表达。

为了更直观地对比国民总收入与国民的总收入,可用数字通过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的角度来展示一下(见表2)。

注:1.收入不是严格的自然人收入的概念,而是国民所掌握/获取的收入的概念;2.因为有外国控制或入股的常住单位,故把营业盈余(资本回报)分为国民和外国人所得两部分。

据表2可得:

国内生产总值=550+130+120+200=1000

国民总收入=1000+(12+2)-(5+15)=994

国民的总收入=(545+12)+130+120+(150+2)=959

如今世界经济的发展,已呈各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态势,没有一国可以独自发展或运行,国民总收入与国民的总收入不是一回事,我们要做到心中有数,并把差距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使得经济中既有外来的先进成分,又不损伤国人自己的能力和利益。仿佛我们在办足球、篮球联赛时,引进外援是手段或组成部分,目标是要有利于自身水平的提高,要注意把握好度,避免手段伤害目标,局部损害整体。

上一篇:舞蹈乡土特色下一篇:婚庆礼仪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