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收入消费现状分析

2024-06-20

农民收入消费现状分析(精选11篇)

农民收入消费现状分析 篇1

河南省农村人口6000多万人,农民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不仅影响着农民自身的生活质量和发展需求,而且对于整个社会经济具有极大的关联效应。因此河南省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不仅是解决河南省“三农”问题的关键,而且还能进一步启动农村市场,进而扩大内需,对全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的总体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收入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因此分析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要。只有河南省农民的消费与收入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才能通过相应的措施来提高消费能力。

1 河南省农民消费与收入的协整分析

1.1 理论基础

研究居民消费行为的西方经典消费函数主要有:凯恩斯(Keynes)的绝对理论消费函数,认为实际个人可支配收入是个人消费支出的决定性因素;杜森贝利(Duesenberry)的相对理论消费函数:消费者的消费行为除了受到本期收入影响外,与他在一群人的收入分配的位置有关,或者与他过去的收入有关;弗里德曼(Freedman)的持久收入理论消费函数:消费者的持久收入和持久消费支出具有稳定的函数关系;莫迪利亚尼(Modigliani)和布伦伯格(Brumberg)的生命周期假设下的消费函数:消费者的支出不仅与收入有关,也与个人财富储备和未来生命预期收入有关,即个人决定消费的因素是基于整个生命时期而不只是单个时期。

1.2 实证分析

对时间序列数据中的收入和消费采用对数形式可以消除数据中的异方差,使其成为一个平稳的序列,同时原数据的协整关系没有改变。因此本研究对河南省农村居民纯收入与消费数据采用对数形式来消除异方差,结果如表1所示。

1.2.1 单位根检验。

根据协整的定义,如果消费与收入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两者必须是同阶单整的,因此协整分析的第一步就是考察每个变量单整的阶数。推断变量单整的阶数时,最常用的办法是ADF检验,通常对变量X的ADF检验的一般方程为:

对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与收入的数据进行ADF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本文所有的估计结果均来自Eviews3.0。

由表2可知,lnCt与lnYt在5%显著水平下都是I (1)变量,其1阶差分△lnYt和△lnYt均为平稳时间序列。

1.2.2 协整检验。

两种最常用的协整检验方法是Engle和Granger的两步法(EG)以及Johansen和Juselius的极大似然法(JJ)。EG检验的第一步是估计模型:Ct=β0+β1Yt+ut (2)

第二步则利用其残差也即均衡误差ut的估计指建立模型进行ADF检验。如果检验结果表明残差为平稳时间序列,则认为协整方程成立。显然第一步因各种原因产生的误差都会代入第二步,进而影响到协整检验的可靠性。而JJ检验则是利用滞后一期的均衡误差建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tor Error Correction Model),然后用极大似然法估计参数、确定参数矩阵的秩(即协整向量的个数)和协整向量,从而可以避免EG检验产生的问题。

利用河南省农村居民的收支数据进行协整检验,结果见表3:

由表3可知,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与收入之间存在一个协整关系,其协整方程为:

1.2.3 误差修正模型。

变量△lnCt和△lnYt是协整的,就可以利用均衡模型的残差项ut建立误差修正模型:

其中,u赞t-1是滞后一期均衡误差的估计值,αc为调整速度。α1是短期参数,表示收入变化量变化一个单位对本期消费变化量的短期影响。

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与收入的误差修正模型为:

3 结论

费会自动调整从而恢复均衡状态。

(2) ln Yt的协整参数是0.9256,表明河南省农民的收入与消费水平几乎是同步提高的。但是持续的消费增长只有在收入稳定增长的基础上才能得到实现,因此要提高农民的消费能力,必须保证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

(3) ln Yt的短期参数是0.8682,说明当期收入提高1%时,消费将增加0.8682%, 农村居民的消费对收入富有弹性。误差修正项的系数是-0.3253, 说明它对消费的调整幅度为32.53%。这一结论说明,农民是理性的经济人,会自动地对各期的消费进行调整来实现不同时期消费总效用的最大化。

摘要:本文通过建立河南省农民1978~2007年收入与消费之间的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 得出河南省农村居民的收入与消费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 河南省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制约农民消费增长重要因素的结论。

关键词:收入,消费,协整

参考文献

[1]汪同三, 张守一, 吴承业.21世纪数量经济学[M].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2]王文博.计量经济学[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4.

[3]张晓峒.计量经济学基础[M].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

[4]张许颖.计量经济学[M].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3.

[5]J.约翰斯顿, J.迪纳尔多.计量经济学方法[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2.

[6]关俊霞.河南省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的协整性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 (6) .

农民收入消费现状分析 篇2

我们发放调查问卷100份收回有效卷92份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 总结

经过几天的辛苦我们终于搞完了此次的实践活动„„ 这次调查活动让我们认识到„„123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让我们真正学到不少,对社会的理解也在活动中加深了。实践中学其他知识,不断的从各方面武装自己,能在竞争中突出自己。作为新时期的一名大学生,我们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努力学习好各种知识,除此之外,我们还必须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到校园外的社会去锻炼自己的意志,增加自己对复杂社会的进一步了解,增强自身社会责任感,增加适应社会的能力,为我们大学毕业完全进入社会做好必要的准备。

正文

我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现今更是拥有13多亿人口的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农业及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对我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自古“民以食为天”。温家宝总理讲:“家中有粮,心中不慌”。而是不是农业发展的,粮食够吃了,农村,农民的使命就完成了呢?不,要确保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使我国尽快成为世界一流的经济强国,还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开启农村市场。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

1,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9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生活着13多亿人口,其中约8.074亿人口生活在农村,占总人口数量的63.91%①。在建国初期,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大力支持工业发展,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工业发展非常迅猛,已经有实力反哺农业。我国的农民也是中国公民,他们和城镇居民一起参与了社会主义建设。农民理应和城镇居民一样分享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作为国家政府不能偏面的搞二元化区分对待。虽然我国现在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四,但是人均占有量及农业的生产条件和生产手段总体上就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较落后,农业一直是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后进生,发展速度滞后于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怎样才能赶上国家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这是我们研究和思考的根本所在。

2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我国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农村贫困人口从两亿五千多万减少到两千多万。中央政府审时度势的对农业提出“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动力和机遇,国家政府不但全部减免了农业税,而且还拿出巨额的资金对农业生产进行专项补贴,加大了老少边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同时还正在想方设法为农村建立养老,医疗保障体系等,彻底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经济发展的后顾之忧。

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首次提出,我国将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2005年3月,温家宝总理正式宣布,下一年将在全国全部免征农业税。2005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经表决决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我国从法律上废止了已实行2600年之久的农业税,它标志着中国农民世世代代都要交的“皇粮国税”成为了历史。对全国亿万农民来说,这无疑是天大的好事。免征农业税减轻了农民负担,更标志着我国的政治文明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3对未来前日十二五

二,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性

1,我国的产业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经历了比较大的变化。从长期的变动趋势来看,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有了明显的改善,产业结构正向合理化方向变化(见图14.1)。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呈现持续下降的态势,同时内部结构逐步得到改善;第二产业的比重经历了不断波动的过程,但长期稳定保持在40%~50%之间,工业内部结构得到升级,制造业增加值占全部商品增加值的比例由1978年的30.5%上升到2005年的52%;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处于不断上升的过程之中,增加值比重由1979年的21.9%大幅上升至2006年的39.5%。

图14.11978~2007年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变动图

注:2007年数据为1~3季度数据。

资料来源:依据中国统计局官方网站数据整理。

从总体上看,第一产业的比重呈不断下降的趋势。在改革开放初期,第一产业占全国GDP的比重约30%,但是到2007年第三季度,已经下降到10.97%,降幅非常明显。需要注意的是,从改革开放初期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呈现上升趋势,到了80年代中期以后才转为下降,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呈现出明显下降的趋势。第一产业在80年代中期以前的上升趋势,与当时在全国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释放了农业生产力有关。由于制度性释放劳动生产率是一次性的,因此在80年代中期以后,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就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

2与他国相比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2005年粮食农业状况报告中的统计资料,人均国民生产总值:2003年世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5578美元,其中发达国家人均21439美元,发展中国家人均1351美元(亚太区域发展中国家人均1093美元,拉美区域发展中国家人均3323美元,近东北非区域发展中国家人均2413美元,非洲撒哈拉以南区域发展中国家人均501美元)。中国大陆人均1100美元 2,党和国家的政策要求

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小康社会发端于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对在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这一宏伟目标的现实思考。他说:“我们的目标,第一步是到2000年建立一个小康社会。”1998年中国的恩格尔系数,城镇居民为44.5%,农村居民为53.4%,分别达到和接近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小康标准。十六大报告指出,中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

到二0二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 3时代的要求

增加农民收入是当今农村经济发展的主题

三,必要性

1政治方面,社会主义的本质,我国的国家性质,2006年中央1号文件中有关农业产业化的论述——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 2经济方面

3文化正确处理新农村建设与产业富民的关系。培育农村支柱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要求和重要内容,也是新农村建设建得成、保持住、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国际经济形势日趋恶化,外贸出口加速萎缩,审视国内市场,消费作为社会生产总过程环节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扩大内需成为经济复兴的必由之路,扩大消费需求也顺理成章成为投资和消费的重中之重,特别是扩大广大农村的消费需求。

一、制约农村消费市场需求的主要因素

(一)农民收入偏低,严重制约了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

农民收入消费现状分析 篇3

农民收入和消费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快慢,直接关系到农村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提高农民收入和消费水平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一)农民收入变动趋势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纯收入由1978年的133.6元增加到2006年的3587元,收入增加额3453.4元。

(二)农民消费变动趋势分析

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也在迅猛增长。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是国际上通用的衡量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随居民家庭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下降。由表1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已由1978年的67.7%下降到2006年的43%。

(三)农民收入与消费的变动分析

1、通过对表1的分析可以看出,农村居民消费明显地表现出收入决定消费的规律,即农民消费水平随农民收入的增长而增长。

2、农民收入总体呈上升趋势,但由于比较先进的农业经营方式并未得到应用、农业的生产成本较高、耕作方式的原始等原因,农业的收入在相对减少。今后,随着小城镇建设力度的加大,借助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以及对外的合作进而带动二、三产业快速的发展,农民的收入必将有新的突破性增长。

3、随着农民收入的不断增长,消费水平随之提高,今后表现为食品消费比重继续下降,即恩格尔系数将逐渐下降,而农民的生活质量,居住环境进一步改善,用于文化教育、交通、医疗、娱乐等服务性支出上升。

二、我国农民收入与消费问题原因分析

(一)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产品生产意识不足

我国很多地区的农产品结构特点是:大路产品多,精细产品少;农药残留产品多,无公害品种少;初级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因此,不能满足城乡居民对国内消费的升级和国际市场需求。在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中,许多地方仍习惯性认为只要蔬菜、果树的面积上去了,品种优化了,就可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但是,今天的市场已不是产品短缺时代,需要我们综合考虑市场需求、产品的优质化程度、产品的加工转化、产品营销等问题,农业效益的实现要向加工、贸易方向延伸。

(二)农村劳动力过剩

我国一直是一个农业大国,在人口总数中,农民占绝对多数。据统计,“户籍农民”约占七成多,绝对数在8亿以上;“职业农民”至少有三成,绝对数在4亿以上。因此,矛盾突现在农民多而耕地少,存在着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据专家测算,目前,我国仍有2亿多个劳动力是多余的,陷于隐性失业。同时,耕地递减、人口递增的背离趋势还在发展,使农村劳动力的过剩问题越来越严重。

三、对策建议

(一)提高经营理念

按照市场的需求,组织农业的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提升农业的现代化水平。树立科技意识,引进和推广农业高新技术,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测检验体系。树立环保意识,大力发展无污染、无公害的安全生态农产品。

(二)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性

1、积极推动城市化进程。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城市化可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有序转移。此外,随着城市的扩大,城市人口的增加,以及城市人口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农副产品的需求也随之增加,由此刺激了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2、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专业技能培训,以适应科学种田的需要,满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素质要求。要在加强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的基础上,利用不同的形式,对农村劳动力进行有关专业的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能力的同时,增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向城镇转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2]陈柳钦.产业发展与城市化[OC].www.zisi.net。.

[3]李佐军.中国的根本问题九亿农民何处去[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

[4]曾庆学.“三农”问题的思考[J].时代观点.2006(10).

(作者简介:孟晓虹(1982—)女,汉族,河北涿州人,学士,助教,河北大学经济学院世界经济专业,主要从事世界经济研究。

杨 念(1981—)女,汉族,四川营山人,学士,助教,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人事处,主要从事世界经济研究。

农民收入消费现状分析 篇4

关键词:收入,文化消费,回归分析

1 引言

随着我国农村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 其消费结构也发生着新的变化, 吃、住、行等生活资料的消费比例逐渐下降, 精神文化消费的比重日益增长且逐渐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提高农民的文化消费, 不仅能够扩大国内需求, 而且有助于我国文化产业结构的优化。农民文化程度低下、消费观念落后、农民文化产业可选品种少等因素, 限制了农村文化消费, 而收入程度是影响文化消费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本文将利用回归模型, 寻找江苏农民收入与文化消费支出的数量关系, 并提出提高农民收入的对策。

2 江苏农村居民收入与文化消费支出的基本分析

2.1 数据来源与处理

江苏省农村居民收入和文化消费的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见表1) 。

2.2 基本分析

2.2.1 发展态势。

将江苏农村居民收入和文化消费的时间序列制成折线图 (见图1) , 可以看出江苏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文化消费呈快速增长的趋势, 特别是2005年之后, 增长速度迅猛。随着收入的提高, 文化消费支出也在不断的增长。

2.2.2 平均增长速度。

从表2可以看出, 收入和文化消费支出的平均增长速度在第一阶段上升, 分别为0.096和0.141, 第二阶段下降, 分别为0.08和0.122。第三阶段, 两者的增长速度都有大幅度的提高, 收入平均增长速度为0.127, 文化消费支出平均增长速度为0.142。总体来看, 收入与文化消费支出都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从中可以看出, 随着收入的增加, 文化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但是文化消费支出的增长速度要比收入的增长速度略快, 因此, 只有尽快提高农民收入, 才能满足其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

3 江苏农民收入与文化消费的回归分析模型以及结论分析

3.1 回归分析法

3.1.1在掌握大量数据的基础上, 通过数理统计方法, 建立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回归函数 (称为回归方程) 。社会经济现象之间的相关关系常常难以用定性的函数关系来描述, 它们大多是随机的, 要利用统计观察才能找出其中规律。回归分析是一项利用统计学原理描述随机变量间相关关系的重要分析方法。

3.1.2将剔除后的江苏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以及文化消费支出 (表2中的数据) 做回归分析, 相关结果见表3~5。

3.2 结论

相关系数R=0.996, 表明相关非常大, 拟合系数R2=0.9918, 调整后的拟合系数R2=0.9913, 模型的拟合效果比较好;方差分析给出了将回归方程进行检验的F的值, 及其对应的显著性水平Significance F的统计量, Significance F很小 (接近于0) , 表明两个变量之间有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x, y变量的t值绝对值都大于2, 证明相关性显著。农民收入每增加1个单位, 其文化消费支出就增加0.154个单位。收入作为调节文化消费支出的工具, 其作用是相当大的, 提高江苏农民收入, 可以促进文化消费的增长, 加快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4 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其文化消费的对策建议

4.1 提高农村居民农业经营收入

4.1.1 通过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来提高农村居民农业经营收入。

深化农村改革是促进农业发展的基础, 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强大动力。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并不断深化农村改革, 可以激发广大农民的创造力, 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为了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管理规范, 必须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坚决防止和纠正迫使农民转移, 通过农业土地利用的流量变化和其他问题, 依法停止乡、村组织通过“土地”形式的违反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现象, 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继续推进征地制度改革, 规范征地手续, 提高补偿标准, 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健全征地争议调解的决定机制。对不遵守土地征收程序的审批、土地补偿标准低、补偿不到位、社会保障不落实坚决不予批准。对非法占有的土地, 坚决依法进行调查处理。

4.1.2 通过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来提高农村居民农业经营收入。

国家财政支出、土地出让收入、固定资产投入都要优先投入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田灌溉和洪涝灾害的治理要求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农业基础建设的重点, 加快大中型节水灌溉系统的铺设, 兼顾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 提高农民的节水灌溉意识, 运用科学知识, 发展喷灌、滴灌等节水农业。加快保护耕地和土壤改良, 严格执行土地利用规划, 全面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支持农民秸秆还田、种植固土绿肥、施用有机肥料, 建设节水农业示范工程。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现代化, 引进农业机械运用于播种、灌溉、收割,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村迫切需要加强建设的还有路和桥, 不少农村依然没有实现村村通, 路路通, 农村有些道路依然是泥土路, 不少桥梁都需要修缮和维护, 交通状况的改善才能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居民出行的便利。农村小学、中学教学设备的升级, 师资力量的提升, 乡村卫生条件和医疗水平的提高, 还有通信设备的架设, 电路网络的覆盖等都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方面。

4.1.3 通过发展特色农业, 来提高农村居民农业经营收入。

将农村变成城市的后花园, 种植城市需要的瓜果、蔬菜、鲜花, 还可以在郊区建立有机牧场, 为城市提供新鲜的奶制品。近年来, “农家乐”, “草莓采摘基地”, “葡萄农庄”和“江鲜河鲜饭店”也是农民发展新型农业的好点子。

4.2 提高农村居民非农经营收入

4.2.1 通过向非农产业转移劳动力, 来提高非农经营收入。

彻底将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让农民富裕起来。加快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领域和地区, 提高小城镇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采取有效措施, 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更多渠道和途径。同时, 要积极鼓励更多的外出务工的农民将技术、资金、知识带回家乡, 自主创业, 真正推动家乡经济的发展。

4.2.2 通过投资和服务, 来提高非农经营收入。

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经济条件和人文环境的优势, 引入战略投资者。以市场为导向, 建设旅游、加工等独特的小镇。注重农产品加工和农村社会服务, 依照当地支柱产业的特点, 发挥农村区域经济和文化中心的作用。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 鼓励其他经济组织的支持和参与,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4.2.3 通过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来提高非农经营收入。

完善农业贷款机制和实行技术援助, 银行等金融体系应该降低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门槛, 完善农业保险机制, 帮助农民创业和有效地规避风险。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加快放松管制与银行建立农村金融机构政策试点工作。加强银行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支出与发展。鼓励农村担保方式的创新, 扩大农村担保的有效范围, 政府支持建立农村信贷担保机制, 鼓励企业和银行参与。

4.3 提高农村居民外出务工收入

4.3.1 开展农民教育培训, 提高外出务工收入。

努力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加大政府的文化职能, 对农民进行职能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努力推动农业科技的推广, 聘请专家下乡进行讲解, 政府应鼓励有文化的大学生下乡进行农业科技的讲解和普及, 对于愿意留在农村的人才给予支持和补助。政府应该积极引导区、乡农民解放思想, 创新思路, 拓宽视野, 克服落后的思想观念, 鼓励农民面对市场, 发挥特长, 艰苦创业, 改革创新, 成为有思想的新型农民。完善市场信息服务体系, 使农民更加准确便利地获取就业信息, 提高就业率。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 加大对再就业培训的资金投入, 实现农民再就业。

4.3.2 提供就业服务和制度保障, 提高外出务工收入。

继续推进城市化进程, 提供更多的农民工就业岗位, 提高在城市务工农民的工资标准。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农民工的就业指导和规划。通过强有力的举措, 建立健全农民工工资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有关部门应该增强对农民工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 普及农村医疗保障制度, 提高国家补助额度, 完善医保补偿机制。严格监管药品价格和诊疗收费, 提高医疗人员的素质和技术, 完善乡镇医院和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的基础设施, 调整医患关系, 拒绝医生收受红包和回扣, 让农民在看病的时候更加舒心和安心。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增加农村低保补助额度, 改善农村养老保障机制, 实现老有所依。

4.3.3 保障农民工的合法利益, 提高外出务工收入。

取消农民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的收费, 简化农民进城就业的相关手续。减免农民工与用人单位劳动纠纷的仲裁费;对流动人口暂住证、婚育证的办理注册只收取工本费;涉及拖欠民工工资, 工人的赔偿和其他方面的情况, 不预先收取诉讼和执行费用;强化对用人单位的监督管理, 督促用人单位在劳动时间、工资发放等方面严格遵守相应的政策和法律, 改善农民工的劳动条件和劳动环境。

参考文献

[1]运迪, 李啸.现代化视角下农村居民又化消费问题初探[J].社科纵横, 2010 (9) .

[2]葛继红, 王艳.农村文化社群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J].科学社会主义, 2009 (6) .

[3]陆立新.农村居民文化消费影响因素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效应分析[J].统计与决策, 2009 (9) .

[4]张厚粲, 徐建平.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 (修订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5]步蕾英.王伟然山东省农村又化消费状况及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科学与管理, 2010 (1) .

[6]朱晓杰.河北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文化消费支出的协整分析[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4) .

[7]王承宗.河南农民收入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 2012 (20) .

[8]钟甫宁, 何军.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扩大非农就业机会[[J].农业经济问题, 2007 (1) .

[9]徐敏, 邓绍建.从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看扩大吉林省农村居民消费的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上旬刊) , 2010 (11) .

农民收入现状与建议 篇5

XXX

(XXX学院,XXX级,XXX,XXXX)摘要:本文是针对我省农民收入的现状调查与建议

关键词:我省 农民收入 现状与建议

加快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是农业、农村工作的首要问题和中心任务,也是农业、农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随着WTO的加入,农民增收缓慢已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改善和农村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究竟农民收入现状如何,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症结何在?

一、农民收入现状

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采取得力措施,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确保了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1、农产品价格指数持续下跌。

随着农产品供给能力的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供求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造成农产品区域性、结构性过剩,价格持续走低,出理农产品卖难、增产不增收,甚至增产减收的现象,造成农业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逐年减少,直接影响农民人均农业收入。

2、农业生产成本连年上升。

由于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制度,随之出现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模式。这种模式制约了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先进农业科技成果和现代劳动手段的推广应用,导致土地生产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很多农产品生产费用居高不下,农业平均利润率连年下跌,造成了农民“增投不增收”、“增产不增收”,严重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据农业部门统计,1997—2001年,全市农业生产总费用支出由103.8亿元增加到149.8亿元,年均增长速度为11.1%。而同期我市农民收入年均增长幅度为9.8%,费用增幅远远高于农民收入增幅。仅以小麦为例,据调查来看,2001年小麦亩产成本255.03元,较上年增加8.8%,较1999年增加13.2%。分项来看,2001年小麦亩(亩产400公斤)费用188元,比上年增长4.8%,其中种子、农药、化肥、排灌、收耕费分别为15元、5元、80元、25元和63元,分别比上年增加10.2%、32.3%、27%、20%和53.8%。

3、小城镇发展滞后。

改革开放以来,市委,市政府加愉小城镇发展步伐,使我市小城镇建设具规模,已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据统计,1978——2001年,全市人口城镇化率从13.4%上升到30.3%,有近一半的农业转移人口被城镇吸纳。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小城镇的发展仍滞后于工业化的非农化,小城镇发展仍显缓慢和滞后。小城镇发展滞后使得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吸呐能力不足,影响了农业收入的提高。通过调查来看,农民增收困难,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农民太多,农村富余劳动力多。

4.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速度缓慢

目前,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速度缓慢,总量较少,平均每个乡镇不足一个合作组织,农民入会率低,会员数是不足农户总数的3%,内部组织程度不紧密,运行质量不高,究其原因,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相当数量的农民对新型农民合作组织的作用了解不够,缺乏合作的基础和参与的热情。有些会员思想认识不到位,市场红火时,他们把产品私下卖掉,不找合作组织,而市场疲软时,他们又把产品推给合作组织,对市场风险和后续发展考虑不充分。由于我县人多地少,家庭经营规模小,大部分农户依托于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合作观念较为淡薄,合作意识不强。

(二)合作基础不扎实。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基础,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至关重要。目前,我县农业产业化生产能力还不是太强,规模化生产、基地化生产的数量和质量积累不足,农民合作的内容单调,效果不明显,物质基础不牢靠。

(三)内部管理不完善。从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运行情况来看,大部分合作组织管理机制不健全,章程不规范,活动交流的次数、时间、规模、质量亟待提高。

(四)保障乏力。专业合作组织的设立、运行及管理,目前保障体系不健全。各级政府虽然都在积极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但究其如何抓、如何管、有哪些优惠政策,都没有明确的规定。

二:针对现状建议

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标准化生产是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椖,是产品进入市场,实农民增收的“身份证”和“通行证”。要提高我市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就必须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为此建议,一要通过举办知识讲座、舆论宣传等各种形式,重点加强对各类经营大户、科技带动户和龙头企业厂长经理农业标准化知识的培训和普及,大力开展“无农药残留放心农产品”活动,进一步强化广大农村干部、农业技术人员和广大农民的标准化意识,提高广大农民按照标准进行农业生产的觉悟,真正做到生产者按标准生产,经营者诚信经营,消费者放心消费。二要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的制定。建议有关部门组织部分专家,按照上级的要求,尽快制定完善符合我市实际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及生产技术规范,步建立起从种苗繁育、生产管理到食品加工各个环节的质量安全监测点,开展农产品不准进入市场,不准进入加工厂。建议市委、市政府要出台有关文件,对不合标准的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不准进入我市,真正从源头抓好,全面推进农产品生产标准化,提高农产品质量。

一、是加大宣传,提高认识。加强舆论引导,使广大农民充分认识到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好处,鼓励参与、支持发展,为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奠定群众基础。

二、是坚持原则,加大扶持。坚持“民办、民管、民营、民利”的原则,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在税收、信贷、水、电、地等方面给予优惠。

农民收入消费现状分析 篇6

关键词:西部;民族地区;农村;收入;消费

中图分类号:C95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7-0111-02

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起,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逐步由消费品供给短缺转移为有效需求不足,由买方市场转向卖方市场。自从遭遇2009年的金融危机以来,在经济学中一直被看作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即投资、消费、进出口中的两驾马车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的情况下,消费问题已经成为经济领域中影响经济增长的最主要方面,与此同时中国国内却存在着巨大的市场潜力,这些都为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国内已经有学者提出,像中国这样的一个大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应该主要靠刺激国内市场的需求,启动内需最大的问题则在农村,而农村消费不旺,消费市场难以启动的根本原因是农民收入水平太低,而且收入提高缓慢。收入作为影响居民消费需求的最主要因素,它对农民的消费需求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及如何影响农民的消费需求就成为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对西部民族地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对收入与消费的关系作了具体的研究。

一、西部民族地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我国西部民族地区主要是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内蒙古、西藏、云南、贵州、广西九个省、自治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71.1%,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境内居住着50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总少数民族人口的72%。由于受历史、现实等多方面的原因,再加上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制约着该地区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加上西部民族地区自身发挥艰苦奋斗精神,经济发展取得了一些成就:从1990年至2011年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增长了8.78倍,农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即使是这样,2011年,人均纯收入位居第一位的内蒙古也仅为6641.6元,低于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77.3元。目前,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仍然不足。具体表现在:第一,农民收入总体水平低,直接制约农民消费水平提高。第二,农民收入差距拉大,制约农民整体消费水平的增长。近年来,少数农村富裕户的消费倾向偏低,而大部分低收入农户由于购买力不足,很难将潜在需求转化为即期消费。第三,农民收入预期的不确定性制约了消费需求的有效增长。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农村也不断推行新政策,加上农业生产自然风险和市场的不稳定因素,导致农民收入的不确定性,农民对收入增长预期缺乏足够的信心,从而使农民即期消费倾向低,储蓄倾向偏高。

西部民族地区地处西部,社会经济发展缓慢、生产力水平较低、农民生活水平不高。在这样的情况下,研究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居民的生活状况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分析

(一)经济理论陈述

经济学原理指出,总消费的增加同总投资的增加一样,可以带来总产出倍数的增加。但在剩余经济时代,总消费的增加更带有根本性。因为消费增加,可以实现更多的产值;而投资增加直接引起的是更多的产出,在消费不增加时,这些增加的产出无法实现其价值。据统计出口增长对我国GDP增长的贡献在1%左右,其余6%~7%都是依靠国内需求,投资的最终目的是制造出产品以供居民消费。因此,占GDP份额60%以上的消费是GDP增长的源泉。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即“投资”、“消费”、“进出口”中,最根本的还是消费,国内的消费需求日益成为比投资和出口更为重要的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现阶段,影响居民消费的因素很多,如收入、市场供给、消费欲望、消费观念、消费环境等。但根据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定消费理论,总消费数量主要取决于总收入数量,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是影响居民消费的最主要因素。凯恩斯的消费理论指出: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随之增加,但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的多。当大多数居民的收入增长到一定的水平后,消费会慢慢减少即边际消费倾向下降。

(二)建立模型

1.变量的选取

影响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居民消费的因素很多,在诸多因素中,有些不易观测,很难得到具体的数据从而不能进行量化的分析,如消费环境、消费观念等,而有些因素又受其他很多因素的影响,选取这些变量也不能很明确地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的关系,如市场供给等。在本文中,选取了九个省区人均纯收入与前一期的人均消费作为解释变量,因为收入决定着消费,所以选择人均纯收入作为解释变量是恰当的。另外,居民消费水平具有一定的惯性,也就是说,居民当前的消费支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上一年已经实现的消费支出的影响。因此,模型中再引入前一期居民人均消费作为解释变量。由于人均居民消费滞后一期,估计区间为1998-2011年。

2.最小二乘法回归模型的建立和样本数据的收集

Y=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居民当期人均消费支出(元)

X1=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元);X2=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居民前一期人均消费支出(元)

X1、X2作为解释变量,Y作为被解释变量,根据多元线性回归方程■= ■0+■+■1X1i+■2X2i+■kXki+μu

建立模型为■= ■0+ ■1X1+■2X2+μ

3.参数估计

利用Eviews6.0软件进行OLS多元线性回归,输出结果如表2:

根据表中数据,模型估计结果为:

Y=0.698798X1+0.214431X2-106.1936

(0.163615) (0.238468) (50.00430)

T统计量:(4.270977) (0.899205) (-2.123690)

R2=0.996968

R=0.996416 F=1808.216 DW=1.081260

4.模型检验

(1)经济意义检验

根据结果可知,β1为0.698798,符合经济理论中边际消费倾向介于0-1之间的绝对收入假说,表明在1998-2011年间,人均纯收入每增加一个单位,人均消费支出增加0.698798个单位。所以,增加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对促进消费具有积极的作用。

(2)统计检验

从结果表中可以看出调整后的可决系数为0.996416,说明模型具有很高的拟合优度;自由度=N-K=14-2-1=11,在显著性水平为0.1的条件下,查得t分布表中的临界值为t0.05(11)=1.796,模型提供的X2统计量小于临界值。解释变量X1、X2系数符号与预计结果相符,F>Fa/2(k,n-k-1)表明模型的线性关系在95%的置信水平下显著成立。

三、政策建议

西部民族地区是我国最贫困的地区,长期以来,收入制约着居民消费的增长。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国家扩大内需,促进居民消费,必先增加农村居民收入,解决好农民的增收问题。反观现阶段西部民族地区农村消费市场萎靡不振的根源就在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缺失。而近年来伴随经济增长农村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问题,也逐渐影响着农村消费市场的稳定发展。西部民族地区的农村居民有着强烈的消费欲望,只是收入有限。如果能适当增加收入,必能引起消费的增加。所以,要促进消费就要增加居民的收入,特别是广大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居民的收入,只有做到这样才能使消费真正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源泉,并实现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

解决西部地区农民的增收问题应从实际出发,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大财政对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居民的转移支付力度

随着中央财力的增加,国家应该有意识地加大对西部民族地区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规模,用于民生工程的建设,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进一步完善西部的基础设施建设,为西部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完善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居民养老和医疗保障制度

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以后,居民对生活质量有着更高的要求。从目前的情况来考虑,农村普遍存在着制度的缺失。社会保障不健全、看病难、养老等难题制约着农民生活质量的改善。而这些问题的存在,减少了农民的预期收入,最终抑制了农民消费的增长。有效且健全的社保制度能很好地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增加农民的预期收益,最终促进消费。

(三)继续实行西部大开发政策

西部比起东部和中部是落后地区,西部地区要实现发展,“等、靠、要”是不行的,要不断解放思想,坚持对外开放,特别是要发挥西部民族地区自身的优势。西部民族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将进一步发挥西部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终增加农民收入。

(四)适度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当前,由于人多地少的限制,再加上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农村普遍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存在不仅造成劳动力资源的闲置,而且还影响产出。鉴于此,国家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从事第二、第三产业。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一方面可以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也使劳动力资源得到了充分合理的利用。

参考文献:

[1]张晓山.有关三农问题的几点理论思考[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4,(1).

[2]吕滨.中国农民增收问题[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

[3]王为农.杨帆.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制约因素分析及政策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09,(9).

[4]王建增.我国农民收入与消费结构变化研究[J].特区经济,2011,(5).

关于孝感市农民收入现状的分析 篇7

1 孝感市农民收入的现状

1.1 孝感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增长情况

从表1中可见:孝感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4~2008年连续增加, 其中, 与前一年比较增幅最小的是2005年, 仅5.36%;增幅最大的是2008年, 达到了18.42%。

1.2 孝感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结构变动情况

2004~2008年, 孝感市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在农民总收入中仍占主要地位;工资性收入在农民增收中尽管比例还不是很大, 但贡献越来越大;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所占比重不大, 并逐年呈现下降趋势。

1.3 孝感市不同县市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情况

由表3可见, 2004~2008年孝感市农民收入存在不平衡, 地区间收入差距较大且在不断拉大。应城市的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在各县市中最高, 排在孝感各县市第一位;孝昌县的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在各县市中最底, 排在孝感各县市最后。

1.4 孝感市农民收入同城镇居民收入情况

2004~2008年, 孝感市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和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长, 但是差距也在逐年拉大。2004年, 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和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是4374元;2008年, 差距达到7783.3元。2008年农民年人均收入比2004年增长62%, 而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58.36%。这说明孝感市城乡收入不平衡, 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2 孝感市农民增收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农民收入水平较低

2007年孝感市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恩格尔系数48.5%, 2008年孝感市农村居民恩格系数为49.0%, 比去年上升了0.5个百分点。2007年湖北省农村居民恩格为47.9%, 2008年湖北省农村居民恩格为46.9%, 比上年下降了1个百分点。2008年全国农村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为43.7%, 城镇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已为37.9%, 但孝感市比湖北省和全国农村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都高。说明孝感市的农民居民生活水平较低, 家庭居民人均纯收入均低于湖北省和全国的平均水平, 孝感市农民收入生活水平相对来说是比较低的, 孝感市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相对缓慢, 家庭居民人均纯收入比较低, 应该提高孝感市家庭居民人均纯收入, 才能更好的增加孝感市农民的收入。

2.2 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长速度缓慢

2004~2008年孝感市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相对位次连续五年都排在全省第十一位。2007年, 孝感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915元, 比湖北省3997元少82元, 排在全省第十一位;增幅为17.36%, 湖北省地区倒数第七位;2008年, 孝感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湖北省4656元少20元, 居全省第十一位;增幅为18.42%, 仅略高于黄石、十堰、黄冈、咸宁、恩施州和神农架, 湖北省地区倒数第七位。2008年, 湖北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国4760.6元少124.6元, 可见孝感市的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相对缓慢, 并且孝感市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连续五年都排在全省第十一位。

2.3 不同地区差距拉大

一方面, 在全国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的情况下, 地区差异同样发生在农村内部, 在我国收入分配中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问题更加突出。改革开放之后, 孝感市农村居民内部的收入差距便开始持续扩大, 农村高、低收入人群人均纯收入的差异明显超过城镇居民, 主要原因是来自于经济发展的因素。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及其扩大主要来源于各项收入构成的变化, 在这一变化的背后则是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 农村经济变得越来越非农化。

另一方面, 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决定了一个地区农民收入水平的高低, 孝感市地区间发展极不平衡, 导致了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及其增长速度差异悬殊。农村内部不同地区之间非农产业发展的不平衡性也是导致农村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一个主要因素。

2.4 农民增收难度加大

一是由于国家已免除农业税, 因此近期不可能再指望中央出台新的惠农政策, 即政策性因素带给农民增收的空间不大, 所以在近期孝感市农民只能靠自己增加收入, 而不能过多的指望政府出台政策来提高农民收入。

二是孝感市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居高不下, 过高的生产资料基本上抵消了减免农业税和实行粮食政策所得到的实惠, 农民根本得不到减免农业税和实行粮食政策所得到的实惠, 进而加剧了农民增收的难度。

三是孝感市农民收入多少受农产品市场价格的影响越来越大, 导致大宗农产品价格上涨空间越来越小。

四是孝感市农业生产效益明显下滑, 农民增收难度加大, 农产品质量令人堪忧, 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强等, 影响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

3 孝感市农民增收缓慢的主要原因

3.1 农民素质低, 创收能力差, 农业科技滞后, 农产品科技含量低, 市场竞争力差

孝感市较多的农民文化素质水平偏低, 小学和初中文化者居多, 一些农民的思想观念落后, 仍然存有大量的小农经济意识, 因循守旧, 创新意识差, 不敢在新产业、新产品、新技术上作尝试, 缺乏闯市场、求发展、创大业的勇气。另外有一技之长的劳动力更少, 谋生技能有限, 简单劳动力谋生占多数。特别是就业观念落后, 有的农民学习技能的积极性不高, 不愿参加或怕参加相关部门组织的技能培训, 不愿意出去从事非农产业工作, 只愿意安于现状, 导致农民的生产力日益下降。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薄弱, 是制约孝感市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瓶颈。科技的推广与生产严重脱节并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科技力量严重缺乏, 科研成果少, 农业技术推广日趋萎缩, 推广转化环节薄弱, 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缺乏有效的农业科技转化平台和相应的经费支持, 阻碍着孝感市农业发展和生产效益。

3.2 农业基础设施较差, 农村建设的速度缓慢, 农民整体收入总体水平较低

近几年来, 孝感市市政府虽然加大了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改善, 对部分农村农田及水利进行了改造, 但毕竟由于人力、物力有限, 致使设施建设没有明显的改善, 与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差距还较远。目前, 由于孝感市农业基础设施较差, 导致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 这从根本上阻碍了农业的发展, 虽然近几年孝感市农民收入有一定的增加, 但增长的速度偏缓慢和不稳定。

3.3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缓慢, 产业化经营程度较低, 农村产业结构单一

目前, 由于孝感市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程度不高, 所以导致来自二、三产业家庭经营纯收入的和财产转移等非农产业收入所占比重小, 城市化水平低, 不能更好以城带乡, 城乡结合, 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从而阻碍农民就业空间和增收渠道。近几年来, 孝感市农业结构调整虽然有了一定的改善, 但速度较慢, 进展缓慢, 大宗产业较少, 出产率也较低, 难以形成大规模的效益。在孝感市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中, 无论是从其所占的比重, 还是从新增收入中的贡献来看, 家庭经营性收入在增收中都占首要的位置, 而家庭经营性收入中, 传统的种植业和畜牧业又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因而, 传统种植业和养殖业是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并且这些种植业和畜牧业都是生产的初级产品, 其附加值偏低, 仅靠传统的种植业和畜牧业是难以保持孝感市农民收入的高速、稳定、持续的增长。

3.4 农民务工受到诸多制度制约或限制

在农民工所遭受的各种歧视中, 虽然就业岗位和劳动报酬方面的歧视, 是最具实质性的, 但引起农民工的心理反应, 却并不如他们在日常生活及社会交往中所遭受的歧视那么强烈。对农民工而言, 一个根本性的事实就是:户籍制度、教育制度、保障制度、人事制度、医疗制度依旧, 传统的城市管理制度仍然只承认稳定的居民, 而不承认流动的农民工, 依然将进入城市的农民工排斥在外。政策与制度对具有城市户口的人与具有农村户口的人仍然持有双重标准, 对前者是保护, 对后者是限制。农民工在城市可以“立业”, 但不能“安家”, 城市不给农民工“户口”, 意味着农民工没有城市居民的身份, 没有城市居民可以天然获得的一切福利待遇。

3.5 地区发展差距较大, 农民收入增长不平衡

在农村总体地区差距构成中, 区域间的差距起着越来越重要且显著的作用。一个地区农民收入水平的高低, 说到底是当地经济发展状况的反映。孝感市区域间发展极不平衡, 与之相对应, 地区间的农民收入水平及其增长差异悬殊。南部汉川农民收入水平高, 增长快, 中西部农民收入水平低, 增长慢, 北部大悟地区的农民收入对家庭经营性收入的依赖性更大, 结构相对单一, 实现西北部地区的农民收入相对较快增长难度更大。

4 提高孝感市农民收入的对策建议

4.1 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建立农民培训机制

目前, 孝感市不少地方的农民素质和文化程度低, 难以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并没有系统的、科学的管理决策的观念。因此, 应该建立农村农民培训机制, 加强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大力开展农民素质培训, 提高农村农民的整体素质, 并且用科技带动生产, 只有这样, 才能从根本上有效地帮助农民持续增收。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勇于并敢于带领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领头人, 培养一大批带领农民致富的人才, 在农村营造鼓励人才成长。要重点搞好农民的培训工作。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允许农民根据市场的需要和自己的意愿, 找出适合自己的生产经营项目和经营方式, 并允许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地进行跨区流动与就业。

4.2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 促进农村的健康发展

要把小城镇建设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 使两者互相促进。通过小城镇建设, 让更多的农民向城镇转移, 改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 逐步向城市化迈进。农民要减少, 必须拓宽城镇生存发展空间。要积极引导, 实行合理分工, 优势互补, 互通有无, 避免重复建设, 促进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实现城镇的地域空间集聚, 做到有序发展, 使这些城镇密集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让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推动城乡良性互动, 实现城乡一体化。

第一, 要认真贯彻政府相关政策, 积极主动地争取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 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和建设;第二, 乡镇政府财政要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纳入财政开支预算范围, 使预算资金投入比重加大并且以节约为主, 有计划、有目的做好事情、用好资金, 让每一分钱都发挥出它的价值。

4.3 调整农业内部结构, 大力发展高效农业

首先要立足自身优势, 把发展优质高效的生态农业, 作为自身的发展的特点, 重点培育水果、茶叶、莲藕、稻米、花卉、树木等农业产业, 使之形成规模化发展、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的经营格局。

其次, 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对农业龙头企业进行支持, 完善并落实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各项政策措施。要建立农产品深加工农业区, 广泛吸引民间资本创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外资企业, 建立绿色农村、生态农业, 运用科技来提高传统农产品深加工技术, 提高农业竞争力和农产品的附加值。建设一批科技绿色生态园区, 依托生态旅游, 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 形成与生态旅游业发展相协调、相互促进的观光和休闲农业产业体系。

最后, 从保护环境要求出发, 控制污染排放, 使农业在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也不破坏生态坏境, 力争把农产品加工、旅游产品开发、把龙头产业做得更大、更强, 使其带动农村产业更好更快发展。要积极争取上级政府支持, 建立一批具有孝感特色农业产业, 加强对自己特色产品的宣传和运用高科技对其深加工, 增加其附加值。

4.4 解决农民社会保障问题, 为农民工就业提供信息渠道和技术支持

首先, 尽快将农民工纳入医疗、工伤、养老等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一是严格执行劳动合同制度;二是依法保障农民工的生命健康安全, 尤其是矿山、冶金、化工、建筑、建材等行业;三是切实保护女工和未成年工的权益, 严禁使用童工。其次, 一是收集输入地用人单位招聘信息, 并进行必要的考察筛选;二是及时发布用工信息并在当地组织招工面试;三是加强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和相关法规培训;四是安排交通并护送选定人员安全到达目的地;五是代与用工单位正式确定劳动关系;六是尽量为农民工降低成本 (如办证、各种手续等) ;七是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八是保护留守家属的安全;九是保护农民工的土地承包权益;十是为农民工提供维权法律支持与援助。

4.5 在政策导向上促进地区间协调发展,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提高农业科技含量, 提高农业生产力

在新农村建设中增加落后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应把改善孝感西北部地区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同时, 要促进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的异地转移就业, 各项政策应向贫困地区和相对较低收入的农民倾斜, 强调对西部地区的“战略性”投入, 继续致力于实施西部综合发展战略, 加大投资力度。合理调整产业布局, 打破包括城乡壁垒、地区壁垒的区域间障碍, 让生产要素在地区之间享有充分流动的自由和同等的就业机会, 进一步加强中西部地区的交通、通迅、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

4.6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提高农业科技含量, 提高农业生产力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教。湖北是农业大省, 却不是农业强省。面对现实, 要引导农民发展优质高效、高产、生态、安全农业, 政府应通过开办社会公益性的农业科研机构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引导农民提高农业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程度, 利用现代工艺技术和生物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为此, 一要进行农业内部技术创新, 使农民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农业生产力方面得到突出;二要完善和推广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 做到科学育种、科学生产、科学管理。

参考文献

[1]孝感市统计年鉴2004.

[2]孝感市统计年鉴2005.

[3]孝感市统计年鉴2006.

[4]孝感市统计年鉴2007.

[5]孝感市统计年鉴2008.

[6]湖北省统计年鉴2008.

[7]湖北省统计年鉴2009.

农民收入消费现状分析 篇8

1.吉安农民收入的结构分析

2008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638.19元, 同比增加608.90元, 增长15.11%。

1.1家庭经营纯收入占主导地位, 并继续保持平稳增长

2008年农民家庭经营性纯收入为人均2444.83元, 同比增加292.77元, 增长13.60%。其中, 第一产业获得的纯收入为人均2123.97元, 同比增加290.99元, 增幅15.88%。产量的增加、农产品价格上涨成为第一产业增收的主导因素。第二产业获得的纯收入为人均138.49元, 同比增加6.51元, 增幅4.93%。说明以建筑业、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增速稳定。第三产业获得的纯收入为人均182.38元, 同比减少4.73元, 减幅2.53%。这说明以批零贸易餐饮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受到阻碍。

1.2工资性收入增速放缓

到2008年末, 吉安市农民工资性收入为人均1808.14元, 同比增加209.72元, 增长13.12%。其中在非企业组织中劳动得到的收入为128.17元, 同比增长11.98%;在本地劳动得到的收入为706.47元, 同比增长18.99%;常住人口外出从业得到收入为973.49元, 同比增长9.36%。与2007年相比, 工资性收入的增速有所放缓, 增幅下降3.52%。

1.3财产性收入增长显著

2008年农民财产性收入为人均136.95元, 同比增加45.75元, 增长50.17%。其中, 利息收入为22.56元, 同比增长91.33%;其他股息和红利收入为11.79元, 同比增长3.7倍;土地征用补偿收入人均69.81元, 同比增长1.65倍。随着农村生活的不断提高, 农民家庭存款余额逐年增多, 有存款的农户也一年多过一年, 抽样调查显示, 目前, 农村有存款的家庭达到七、八成。财产性收入大幅提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城市建设的需要大量征用了农村的土地, 所得到的征地补偿款。

1.4转移性收入比重增大

2008年吉安市农民人均转移性收入为248.26元, 同比增加60.66元, 增长32.34%。转移性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里所占比重不大, 但很多指标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农村的发展变化和党的惠民政策落实程度。

2.当前吉安市农民增收存在的问题

2.1农业产业结构单一

吉安市农民收入中第一产业收入占家庭经营性收入的比重为86.88%, 而非农产业的比重为13.12%, 而农业收入占68.40%。在现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政策框架下, 一家一户经营土地普遍存在, 土地等资源流转性差, 资源配置不合理。两者均导致较差的农业生产、较小的经营规模和较低的收益水平, 阻碍了农民增收。而受金融危机影响, 对农副产品需求减少, 价格下降, 也直接影响农民的收入。如猪肉价格下降造成养殖户收入大大降低。

2.2农民缺少必要的投资渠道

吉安市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增长虽然较快, 但其主要来源于利息收入和土地征收补偿性收入, 分别占财产性收入的16.47%、50.97%。主要是由于农民能够参与交易的金融商品相当有限, 对于风险相对较小的金融资产投资虽然是农村居民较为青睐的理想选择, 但又因交易条件有限而常常好梦难圆。

2.3农民工资性收入受滞

吉安市是劳务输出大市, 2008年全市农村劳动力总量188.8万人, 跨省输出农民工78.4万人, 占劳动力总量的41.8%, 农民收入中有38.98%是靠务工取得的。从目前调查的情况分析, 受金融危机影响, 企业裁员或者降薪等措施使得很多农民失去就业机会, 务工收入明显减少。

2.4农民素质相对较低

农民自身素质问题对增加收入的负面影响较突出。农村住户所有劳动力中, 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比重为62.38%, 由于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 使得农业新技术的应用受到限制。在就业上农民缺乏竞争力, 大部分都是从事劳动密集型行业, 该市共有外出务工人员78.4万人, 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浙江等地的电子、纺织服装、加工制造等技术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这样减少了增收的机会。

3.吉安农民增收的对策与建议

3.1发展现代农业与相关产业, 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1)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吉安市政府应优化以优质粮油、花卉园艺、特种水产、生态林地为主的农业产业布局。

(2) 发展第二、三产业。李丽清、周小刚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 对江西省农民收入与其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从而得出加快二、三产业发展, 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目前吉安市的第二、三产业占农业收入比重很少, 因此吉安市政府应该积极拓展与农业相关的二、三产业, 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 组建农产品市场营销主体, 加强农产品物流体系、储备体系建设, 提高农业市场化营销水平, 让农民更多地分享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积极发展农业服务产业, 拉长农业服务产业链。

(3)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多渠道加大农业投入,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兴修农田水利。

3.2推进农村教育制度改革, 提升农村劳动者素质

继续深化对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增加对吉安市农村校舍的投入力度, 加强城镇中小学教师与乡村教师交流力度, 促进人才资源合理配置, 保障和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收入, 全面提高农村地区办学水平切实提高农村教学条件和教育水平, 不断促进农村劳动力整体文化知识素质的提升。同时, 进一步完善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机制, 采取政府和社会力量办学相结合的方式, 大力举办各种实用技术培训班, 不断增强技术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改变长期以来农村劳动力培训水平偏低的状况, 切实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技能, 从而有效地拓展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领域, 确保农民工资性收入不断上升。

3.3促进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 鼓励农民自主创业

大力实施吉安市“主攻项目、决战园区”战略, 大力发展吉泰工业走廊, 引进高新企业, 提升为工业园区对于本地农民工的吸纳能力。积极拓展与农业相关的二、三产业, 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 组建农产品市场营销主体, 加强农产品物流体系、储备体系建设, 积极发展农业服务产业, 拉长农业服务产业链, 增加新的就业岗位。政府要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 积极鼓励引导企业使用本地农村劳动力, 凡新增使用本地农村劳动力超过一定比例并签订中长期劳动合同的企业, 由政府给予奖励。加快建立登记、培训、中介、用工衔接配套的农民就业服务体系并通过劳动保障网、劳动就业网和相关媒体发布企业用工信息, 以县 (市、区) 为单位举办农民工专场招聘会, 帮助农民工实现岗位技能对接, 实施就业援助。对自主创业的农民, 由财政和技术等给予扶持, 培养一批有经验、有技能的农民成为企业技术骨干, 着力诞生一批有能力、有实力的农民企业家, 他们不但带领其他农民致富, 为农民的就业提供更多的岗位, 也有效地树立了农民创业的榜样。

3.4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提高农民保障水平

社会保障问题说到底是一个社会公平的问题。必须按照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 进一步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步伐。由于长期的历史原因和城乡之间生产力水平的不同, 农村社会保障水平明显低于城镇, 必须改变在社会保障上重城市、轻农村的倾向。要建立以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免费义务教育制度为主的农村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 减少农民在这些方面的开支, 切实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 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 促进全市农民的共同富裕。

4.结语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 尤其要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同时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必由之路, 必须从全局和战略高度, 按照优质、高效、外向、生态、安全的要求, 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遵循“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 积极推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另外, 还要从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完善农村保障体系、多方面拓宽吉安市农民增收途径。

摘要:吉安城乡一体化综合改革的重点在于农民增收。本文对当前吉安农民收入结构进行了分析, 阐明了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鼓励农民自主创业、提高农民社会保障水平等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农民,收入,保障,吉安

参考文献

[1]吉安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吉安调查队.吉安统计年鉴[M].2009.8.

[2]http://www.jxrczpw.com/Html/Info/6692.html.

[3]潘青.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与对策[J].北方经济, 2005, (02) .

[4]彭寿清.贫困地区农民增收难的原因分析及政策建议[J].重庆社会科学, 2005, (02) .

[5]李丽清, 周小刚.江西省农民增收途径实证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 (自科版) 医学卷, 2006, (02) .

提高农民收入开拓农村消费市场 篇9

1 山西省农村消费市场现状

1.1 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幅度

据相关统计,2006年全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2 589.6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60%,比1990年增长2.1倍,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 636.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 902.9元,城乡收入相差5 313.3元。

1.2 消费市场比例

2006年山西省城乡人口比例为39.6:60.4,与消费总量比例82.8:17.2相比严重倒置,说明山西省城乡商品供求结构的失衡。2006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5.80%,仅相当于城镇居民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水平。2006年山西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884.8亿元,其中农村消费品零售额所占比重过少,只有36.3%。2006年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为0.72%,比全国低0.12%。

2 制约农民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

2.1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农民的收入直接决定农民在市场消费中支付能力的高低,进而影响农村市场需求状况。目前,农民的收入主要来自农产品的销售和劳务收入。近年来,由于粮、棉、油、禽等农产品价格略有下降,乡镇企业发展困难,城市下岗职工较多,使农民劳动力转移受到限制,农民的收入增长缓慢。

2.2 农村消费环境欠佳及市场体系不健全

农村消费环境欠佳及市场体系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一是家庭设备、日用品有赖于新型业态在农村的延伸,而目前农村商业流通组织方式落后,商品流通不畅,成本过高,商品价高质次、假冒伪劣等问题严重,既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也不能适应农民消费方式的转变。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交通、通信、自来水等发展还远远落后于城镇,城乡用电同网不同价导致农民对一些耐用消费品买得起用不起,限制了农民的消费。三是农村缺乏有效的服务组织。商品售后服务与消费者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使得农民对购买耐用消费品顾虑重重,消费热情受到抑制。四是农村消费信贷环境欠佳。农民无论是生产贷款还是生活借(贷)款都难以从正规渠道取得,而民间高利贷又使低收入农民望而却步,使他们几乎不可能进行大额消费。

2.3 医疗与教育费用超前增长抑制了农民的消费需求

近年来,社会公共服务价格的提升,推动了农民被动性消费的增加。1997年以来,在八大消费项目中,增长较快的是医疗保健和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主要是因为医疗费和服务费的攀升以及学生学杂费的高位运行所致,其增长带有一定的被动性。据调查数据显示,2005年平均每个村民的医疗保健费用和文化教育支出合计为319.47元,比1997年增长26.60%,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2.40%,占全部消费额的17.70%。而且这一比例仍在不断上升,农民有病医不起、农村适龄儿童有学上不起等现象依然较严重。

2.4 适合农村特点的消费产品较少

我国消费品市场已逐渐由卖方市场过渡到买方市场。商品琳琅满目,品种千姿百态,但适合农民消费层次、农民文化水平的商品却很少。这种局面导致许多农民有钱无处花,有钱不愿花。具体表现在:一是质优价廉,适合农村生活消费的产品较少。多数商家把农村视为推销城市积压商品的场所。二是适应农业生产需要的产品较少。农副产品加工和存贮设备、农业生产和运输机械等方面适合农业生产的产品太少,无法激发农民的消费需求。三是能刺激农民进一步消费的标志性产品没有出现。20世纪六七十年代被称为“老三件”的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引起农民购买欲望的场面没有再现。此外,一些产品售后服务的水平也抑制农民的消费需求。

2.5 城乡消费水平差距过大也不利于消费增长

据统计,2005年山西省农民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之比为1:2.5,到2006年下降到1:2.1,城乡收入差距虽然有所缩小,但2006年城镇居民收入仍是农民的2.1倍,再加上城市居民所享有的实物性福利,城乡实际收入比率在1:4左右。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不但制约着农村消费需求的进一步增长,而且影响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3 扩大农村消费市场对策

3.1 发展农村经济及增加农民收入

在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变化的条件下,只有依靠增加农产品产量,依靠外延型扩张增加农民收入,才能提高农民的消费,带动农村市场需求的扩大。一是必须调整农产品的结构,开发名优特新产品,增加优质产品的比重。要适应市场需求,发展经济作物,发展具有地方特色、品质优良、高附加值、开发前景广的新产品,使农民在产品开发中不断增加收入。二是必须改革生产经营方式,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村改革和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是一种新的生产经营方式。这种生产方式把农民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统一起来,使家庭经营逐渐成为社会化、规模化生产中的一个环节。通过示范性企业带基地、基地带农民等方式组织和带动农民进入市场,延长农业生产链,使农业向第二、三产业延伸,使农民从产品的储藏、加工、流通、销售环节中获取更多的利益。三是抓住国家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良机,在农田水利、道路修建、电网等建设中,多搞以工代赈,相对增加农民收入。

3.2 扩张性财政政策向农村倾斜

长期以来,农村缺少公共产品的供应者。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依靠农民自身投入,与城市相比,存在较大的分配不公。因此建议政府应加大对农村中小学财政支持的力度,主要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这几年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增长较快,但直接为农村生产和生活服务的投资偏低,因此,要加大对要农村道路、桥梁、排污、自来水等设施投资力度。有些项目可直接利用农村资源和农村劳动力,减少中间环节。这样既可改善农村交通、卫生和生活条件,又可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非农经济。

3.3 高度重视农村市场及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农村市场与城市市场相比发展的空间十分广阔。目前,城市市场已接近饱和,发展的余地相对较小;而农村市场正处于需求旺盛、快速增长的时期,到处充满着发展的机遇。所以必须拓展农村市场,建立健全农村市场的商业网点,现有的国有商业、供销部门,要适应农村市场的改革,改变经营观念。工业企业也应在农村设立商业网点,扩大企业销售网的覆盖面,全面搞活农村市场流通,让工业品能够灵活顺畅地进入农村市场。

3.4 提高农民消费意识及更新农民消费观念

更新农民的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要使广大农民认识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求。提高生活质量,不仅要提高衣、食、住、行的质量,还要提高文化素养和精神生活的质量。改变消费观念,抛弃一些不科学的生活习惯。同时,更新农民的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要和建立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农村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农民的传统观念和习惯是一定的经济形态和生产方式在观念上的一种反映,是在长期的自然经济环境下形成的。而现代消费观念和习惯又是市场经济的要求。因此,要更新农民的消费观念和习惯,根本的途径是要加快农村经济体制的转换,把农民推向市场。只有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经风雨、见世面,农民才会逐渐抛弃狭隘、保守的思想意识,才会接受新事物,树立新的消费观念。

3.5 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

农民收入消费现状分析 篇10

一、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分析

1.消费需求相对不足。众所周知,消费需求是社会市场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基础保障之一。但是我国城乡之间的消费需求差距,严重影响着经济的快速且健康的发展。我国农村地区的居民收入远远低于城镇地区的居民,使得部分农村地区的居民对收入存款储蓄的要求更高,而除了日常必需的消费品之外,消费需求是极低的。加之农村地区的产品供大于求,不均衡的供需关系,使得居民之间的消费需求不同,产生供需矛盾,影响着消费需求的增长。

2.城乡居民消费逐渐拉大。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刺激着我国社会群众收入大幅度增加,从而促进我国居民的日常生活水平得到显著地提高,但是我国居民之间的收入水平逐渐出现问题,较大的收入差距,是制约消费需求的关键因素。无论是城乡之间,还是城镇之间,收入结构发生多样化的变化。部分居民的收入虽然在本质上没有受到降低的影响,但是相比较消费品的增长,使得居民货币购买力持续下降。城市中的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消费品的货币价值也随之增加,部分居民的绝对收入已经无法与相对收入达到基本的平衡状态,造成城市居民间形成收入阶层与消费阶层的差异性。而我国农村地区,因为多种因素的制约,消费品的购买力度一直低于城镇居民,加之部分农村地区的收入水平较低,本身的消费需求就低,使得消费需求无法得到显著的增加。

二、调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消费需求

1.合理调整积累与投资比例。随着我国不断地对现有经济制度进行深化改革,使得我国市场经济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发展势态,高投资率在这种市场经济的发展势态下,呈现出一种居高不下的形势,促进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高积累率的持续增长,使得我国经济也不断的持续增长,但是,我国的消费率却无法在这种经济发展势头下得到显著的增加,与我国的高投资率无法产生均衡的配比,从本质上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注重社会实际发展的需求下,适当的依据积累率与消费率的均衡发展要求,有效的控制持续增高的高投资率,辅助积累率与消费率的均衡发展。同时要在注重积累效率的基础上,提高社会群众的收入水平,在维持制度性收入稳定增加的同时,要创造持久性收入增加的机会,引导我国社会群众在提高总体收入水平的基础上,促进社会消费需求的增长。

2.努力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正如本文前面所述,农村地区的居民因为自身收入有限,从而在消费需求方面,呈现出一种低迷的状态,为改变农村地区的消费情况,提高农村地区居民的收入水平,是极为有效的措施之一。在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方面,首先要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增加农业经济的保护力度,通过制定相关的农业经济优惠政策,减少农村居民在农业生产中的成本投入,减轻农村居民的经济负担,从而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其次,增加资金投入,利用政府的职能,对农村地区的文化教育、基础设施、农业技术、科学推广等方面增加政策下的经济支出,帮助农村地区的居民得到政策扶持;最后,要建立适合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关管理制度,支持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增加农村居民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村居民的经济收入渠道,对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有着积极的作用。

3.加快推进农村社会保障改革。我国的农村居民基数庞大,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有着一定的困难,对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有着一定的消极影响。鉴于此,积极推进和改善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地区的建立,将社会养老工作在农村地区全面普及,减轻农村居民的经济负担。同时制定科学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减轻农村居民对医疗风险的负担,以此提高农村居民的存款,增加消费需求。

4.调整收入分配制度,调整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结构。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我国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不均衡的分配,造成我国居民之间的收入产生差距。我国居民收入差距造成的最直接的消极影响就是消费需求得不到显著的增高,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鉴于此,在考虑我国国民实际收入水平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差异性,建立科学合理的个人税收制度,要时刻考虑到不同居民之间的收入差异,从而制定出合理的转移支付制度,做好税收调节的良好控制。从而缩小我国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提高消费需求,对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三、结束语

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带来的是我国社会居民的收入差距问题逐渐显现,从而制约着我国消费水平的提高。面对我国居民收入水平差距大,影响消费需求的增长这一问题,积极的分析收入差距现状,通过调整收入分配,以及构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农村收入水平,改善居民收入分配结构,对社会的稳定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摘要:本文依据笔者自身多年的相关工作经验,简单的对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以及对消费需求的影响作出以下几点探讨,以供参考研究。

关键词:城乡收入差距,消费需求,现状以及影响

参考文献

农民收入消费现状分析 篇11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也实现了快速增长。在经济增长的同时, 贫富差距逐步拉大。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家庭的人均收入之比, 由1978年的2.57倍提高至2005年的3.22倍,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已由1997年的8.5%下降到2003年的6.2%, 城乡之间的差别一目了然, 为农村的相对贫困作了极为清晰的注解。同时, 在贫困地区与全国农村、贫困农民与全国农民之间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拉大。此外, 我国基尼系数越过警戒线已是不争的事实。所谓基尼系数, 是全球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为研究贫富差别问题, 而建立的一套预警机制, 它是全世界公认的、衡量贫富差别是否适度的一根标竿, 0.4正是它的“警戒水位”。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公报, 2007年, 尽管农产品价格上升较快, 但是城市居民的收入增长仍快于农民, 即农民从农产品价格上升获得的好处不明显, 城乡收入差距继续扩大, 达到3.32:1。

二、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对比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7年的数据, 按照居民消费的用途不同, 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可以划分为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通讯、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其他商品及服务等方面。

总体来说,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存在以下特点:食品支出比重下降, 膳食结构改善;居住支出增加, 住房质量提高;衣着消费日趋成衣化和高档化, 但趋势缓慢, 支出富有弹性;交通, 通讯手段明显改进;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需求扩大;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化。医疗卫生需求逐步增加。

三、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性质对消费结构的影响

本文认为, 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之所以出现了上述的消费结构, 是因为我国农村居民收入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居民在消费支出决策过程, 从而影响了农村居民消费的最终决策。由于不同类型消费品具有不同的消费周期、价格以及用途, 消费者在进行消费决策时考虑的因素权重等也不尽相同。因此, 本文提出将对农民消费支出决策分为快速消费品、耐用消费品以及服务消费品三大类, 城乡居民消费决策过程模型如下:

在不确定性的计量结果中, 符号只表示不确定性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方向, 如果符号为正, 则表示当年的不确定性因素导致农村居民收入超过了预期的收入水平, 出现了意外性的收入, 这类收入经常表现为农村居民获得的各类暂时性收入。不确定性对收入的正向影响对于提高农村居民消费, 增强农村居民对未来收入的信心具有积极作用。如果符号为负, 则说明当年的不确定性因素导致农村居民收入未达到预期的收入水平, 出现了预期之外的损失, 比如农产品价格波动、自然灾害等容易造成收入出现这一类型的波动, 这种波动会导致农村居民出现一定程度的预防性储蓄。

通过对不确定性数据以及居民消费水平数据的变化我们可以发现, 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在1996年收入不确定性由正转负时出现了大幅下跌, 而在接下来从1996-2000年期间, 城镇居民收入的不确定性符号稳定在负号, 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增长率开始缓慢提升。在2001年不确定性符号再次发生反向变化时, 消费水平的增长率又一次的大幅下跌。这说明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增长受居民收入不确定性的正负变化影响较大, 而长时间的同号变化, 会形成预期惰性, 消费水平增长也会慢慢提升。

(收入不确定性的大小)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农业发展报告》相关数据整理获得

在不同的消费品环节, 农村居民的收入性质有对农村居民的消费决策模型有着不同的影响。

1, 在快速消费品环节中, 农业产业的特点对农村居民对快速消费品作出购买决策时具有反向影响。根据本文提出的模型:在快速消费品的支出决策过程中, 农业生产的自然结果会影响到快速消费品的购买数量。尤其在食品部分, 农业产出的增多将直接减少农民的食品消费。

可以从农村居民家庭基本情况中发现, 农村居民人均总支出与总现金支出有一定的差距, 以2006年为例, 2006年农村居民平均每人年总支出为4485.44元, 而现金总支出为3931.76元, 差距为553.68元, 这之间的差距有413.52元来自于生活消费支出, 138.24元来自于家庭经营费用支出, 1.71元来自于转移性支出, 0.07元来自于财产性支出, 而在购置生产性固定资产、税费支出方面没有差别。我们可以发现99.996%的差距来自生活消费支出和家庭经营费用支出。形成这一差距的主要原因来自于农业产业的特点, 即农业产品替代购买食品以及种子的部分。

2, 农村居民对耐用消费品的消费决策制定过程, 受到农村居民纯收入以及纯收入增长率的正向影响。农村居民纯收入也就是指农村常住居民在一定时期内 (通常1年) 家庭总收入中扣除生产和非生产经营费用支出、税款、承包金额后所剩余的部分。纯收入可直接用于生产和非生产性建设投资、生活消费支出和积蓄等。农村居民纯收入是反映农村居民实际收入水平的重要综合性指标。本文认为, 农村居民购置耐用消费品的资金来自于纯收入中扣除每年必须的生活消费支出和积蓄之后剩余的部分。农村居民可购买的耐用消费品的数量、质量以及出现新耐用品的需求主要随着纯收入的增减而同向变动。

为了直观, 本文选用农业机械化程度增长情况为考察对象之一, 主要是考虑到农用机械是农村居民进行农业生产的必需品, 也是体现农村产业科技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量和农村居民收入指数相对比较来分析农民纯收入与耐用品消费的关系, 可以发现, 农村居民纯收入一直处于持续稳定增长阶段, 纯收入的增长率却时涨时落。1994-1997年间, 我国农村居民纯收入增长率相对较高, 我国农业机械化程度增长率较1990-1997年间各项都有较大增长。但是由于农村居民纯收入基数较小, 我国农业机械化程度增长主要体现在小型拖拉机数量增长率以及动力增长率上。到1998-2001年间, 农村居民纯收入增长率相对较低, 但农村居民纯收入基数较高, 我国农业机械化程度依然保持稳定增长。与1994-1997年间不同的是, 1998-2001年间, 我国农业机械化程度增长主要体现在大中型拖拉机数量以及动力的增长上, 相较之下, 小型拖拉机数量以及动力的增长率就出现稍微下降的趋势。而到了2002-2005年间, 这种趋势更为明显, 农村居民纯收入数额以及增长率的大幅提高, 使得我国农村小型拖拉机增长趋势继续向大中型拖拉机转移, 使得大中型拖拉机数量以及动力增长率大幅上升。

3.农村居民在对可支配收入进行消费决策时, 面临着农业生产特点以及城乡基础设施差距的巨大影响。

农村居民在进行农业生产的决策时点与农产品的销售时点具有数月之久的时间差, 也就是说农村居民在两次得到收入之间有较长的一段时间差。相反, 除非特殊情况发生, 城镇居民的收入时间是每月一次的工资领取。在以家庭经营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经济中, 农户既是消费者又是直接的生产经营者和投资者, 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往往交织在一起。当要素投入的价格和产出品价格不确定的情况下, 收入也是不确定的。由于农业生产的周期比较长, 收入和消费具有跨年度的特点, 本年度的大部分时间的消费依赖上年收入和储蓄, 在当年预期收入不确定时, 农户要兼顾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 一般会保持较低的消费倾向;农户收入的增加主要依赖生产规模的扩大, 作为直接投资者, 增加储蓄扩大投资的结果必然是适当减少目前的消费。

总之, 通过本文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支出过程的分析以及农村居民收入性质对决策模型的影响, 我们发现农村居民消费支出过程不仅仅受到收入多少的影响, 也受到农村居民不同收入性质的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分析, 我们认为农村居民收入的不确定性, 增值性、自然情况以及储蓄是影响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重要原因。加快完善我国农村市场、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促进农产品价格的稳定增长等对于引导农村居民消费走向正确方向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罗楚亮.经济转轨、不确定性与城镇居民消费行为[J].经济研究, 2004 (4)

[2]马九杰, 崔卫杰.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 2005 (4)

上一篇:膝关节肌群下一篇:慢性充血性心理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