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肌群

2024-06-20

膝关节肌群(精选7篇)

膝关节肌群 篇1

0 引言

髋关节是人体结构的主要关节之一,人体许多运动都需要它直接或间接的参与。例如散打运动尤其注重腿法,下肢的鞭腿、侧踹、正蹬,均与运动员髋关节屈伸肌群的速度、力量和加速能力直接相关。髋关节屈伸肌群的生物力学特征,直接关系到运动员在训练、比赛中进攻、防守技术动作的发挥。

1 研究对象

选取陕西省散打队中的10名男性优秀运动员做为被试(其中健将4名,一级4名,二级2名),对被试均进行左右膝关节测试,要求被试未受伤。被试的基本情况(见表1)。

2 研究方法

2.1 测试方法

采用德国Isomed2000设备对被试髋关节进行测试,测试时严格按照实验手册规定的方法对被试进行固定和设备操作。被试要提前做好充分准备活动,以便测试数据的准确和避免肌肉拉伤。被试测试前进行30分钟的准备活动,包括双侧髋关节屈伸活动和拉伸练习。测试时被试取坐位,上身与大腿均用宽皮带束牢,双手自然握住两侧的把手,动力头的旋转轴对准测试部位,使关节活动轴心与仪器动力臂旋转轴心相一致,并在测试前进行重力补偿,正式测试前在测试角速度下以低强度运动3次,以便熟悉掌握整个测试过程。

2.2 测试内容

对髋关节进行等速测试屈伸肌群向心、离心收缩,其关节角速度分别设置为60°/s、120°/s、240°/s三种,每种速度重复1组,每组5次,组件间隔30秒[1,2,3,4]。

3 研究结果

3.1 右髋关节屈伸肌群等速离心收缩相对峰值力矩、力矩梯度及峰力矩屈伸比(见表2)

*相对力矩:绝对力矩值除以体重;*相对力矩梯度:相对峰力矩与从动作开始到出现峰力矩的时间的比值.

表2显示,右髋关节屈伸肌群等速向心收缩峰值肌力矩随给定运动速度的增大(60°/s-240°/s)而减小,髋关节屈肌群相对峰值肌力矩从2.26N·m/kg降至1.53N·m/kg,伸肌群峰值肌力矩从4.12N·m/kg降至3.40N·m/kg。且髋关节屈伸肌群等速向心收缩时伸肌峰力矩明显高于屈肌峰力矩,而髋关节屈伸肌群等速向心收缩峰值肌力矩屈伸比变化不显著。变化范围为0.52-0.58之间。屈伸肌群力矩梯度均在240°/s时达到最大,屈肌群力矩梯度是46.32N·m/s·kg;伸肌力矩梯度为61.80N·m/s·kg。

3.2 右髋关节屈伸肌群等速向心收缩峰值力矩出现时的关节角度(见表3)

表3显示,右髋关节屈肌群等速向心收缩峰值力矩出现时的关节角度在146.7°-149.8°之间。伸肌群等速向心收缩峰值力矩出现时的关节角度在113.6°-118.4°之间。

3.3 右髋关节屈伸肌群等速离心收缩相对峰值力矩、力矩梯度及峰力矩屈伸比(见表4)

表4显示,髋关节屈伸肌群等速离心收缩相对峰值肌力矩随给定运动角速度的增大(60°/s-240°/s)而减小,髋关节屈肌群相对峰值肌力矩从6.92N·m/kg降至6.30N·m/kg,伸肌群相对峰值肌力矩从4.90N·m/kg降至4.17N·m/kg。且髋关节伸肌群等速离心收缩时伸肌峰力矩明显低于屈肌峰力矩,而髋关节屈伸肌群等速离心收缩峰值肌力矩屈伸比变化不显著。变化范围为1.40-1.69之间。屈伸肌群力矩梯度均在240°/s时达到最大,屈肌群力矩梯度是20.04N·m/s·kg;伸肌力矩梯度为63.93N·m/s·kg。

3.4 右髋关节屈伸肌群等速离心收缩峰值力矩出现时的关节角度(见表5)

表5显示,右髋关节屈肌群等速离心收缩峰值力矩出现时的关节角度在96.2°-105.3°之间。伸肌群等速离心收缩峰值力矩出现时的关节角度在104.7°-113.7°之间。

4 讨论与分析

4.1 右髋关节屈伸肌群等速向心收缩

表2可明显看出,膝关节屈伸肌群等速向心收缩峰值肌力矩随给定运动速度的增大(60°s-240°/s)而减小。从表2还可看出,髋关节屈肌群向心收缩,速度在240°/s时肌力矩梯度达到最大,右髋最大值46.32N·m/s·kg,表明此速度下优秀散打运动员髋关节屈肌群的爆发能力较好。因此,在散打训练中,应以此速度快速屈髋,这样缩短了动作时间,为打击对方在时间上创造了条件。髋关节伸肌群向心收缩,速度在240°/s时肌力矩梯度达到最大,右髋最大值61.80N·m/s·kg,表明此速度下运动员髋伸肌群的爆发能力较好。建议在进攻训练中,要强调以较快的速度伸髋(240°/s),获得较为理想打击效果,起到打击对方的目的。

4.2 右髋关节屈伸肌群等速离心收缩

从表4可明显看出,右髋关节屈肌群离心收缩时,力矩梯度随着给定运动角速度的加快而增大,右髋屈肌力矩梯度在240°/s时达到最大值20.04N·m/s·kg;右髋伸肌力矩梯度在240°/s时达到最大值63.93N·m/s·kg。

有研究者认为离心收缩时容易造成损伤,究其原因我们认为可能与以下几方面有关:(1)屈伸肌肌力矩不平衡导致损伤;(2)离心收缩本身的收缩机制导致损伤。肌肉离心运动时单位数量的肌纤维所承受的张力较向心大,这种高张力可能是离心收缩时容易拉伤的一个主要原因。(3)实际生活中,离心收缩产生时,其工作剧烈程度往往比向心收缩时大小[5]。

从表5可看出右髋伸肌群离心收缩出现峰值力矩时对应的关节角度为104.7-113.7°,在横踢或者其他的进攻训练比赛中,髋关节屈曲到一定程度需要制动,这个制动过程是髋伸肌群强烈收缩引起的髋屈的由快到慢,由动到静的过程。髋屈曲充分的条件下如果要快速制动,右髋的制动角度为104.7-113.7°,在此范围可以实现髋屈的快速制动,较好的将动量传递给膝关节,达到较好的打击效果。

5 结论与建议

5.1

髋膝关节屈伸肌群向心收缩,速度在240°/s时肌力矩梯度达到最大,此速度下优秀散打运动员小腿屈肌群的爆发能力较好。建议在此速度下完成髋、膝关节的屈伸动作,可以获得较好的打击效果与较快的回防效果。

5.2

攻击侧髋屈曲充分的条件下如果要快速制动,右髋的制动角度为104.7-113.7°,建议在此范围可以实现髋屈的快速制动,较好的将动量传递给膝关节,达到较好的打击效果。

摘要:采用ISOMED2000获得陕西省优秀散打运动员髋关节等速收缩的生物力学特征。右髋关节屈肌群等速离心收缩峰值力矩出现时的关节角度在96.2°-105.3°之间,伸肌群等速离心收缩峰值力矩出现时的关节角度在104.7°-113.7°之间。髋关节屈伸肌群向心收缩,离心收缩速度在240°/s时相对力矩梯度达到最大。

关键词:散打,等速测试,相对力矩梯度,髋关节

参考文献

[1]李秀芬,冯国群,陈玉娟,等.自然发育下男子膝关节屈伸肌群发展规律的等速肌力测试[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13(2):368-371.

[2]陈文红,王国新.健康青年人肘关节屈伸肌等速重复测试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1):55-56.

[3]许玉林,高鹏,张智海,等.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术前等速肌力测试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4,19(3):204-205.

[4]吴毅.等速肌肉功能测试和训练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9,14(1):44.

浅谈短跑运动员之股后肌群拉伤 篇2

关键词:短跑运动员;股后肌拉伤;产生原因;预防措施;治疗

大家是否记得: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200米决赛中,一名黑人运动员在起跑后不久就因腿部肌肉受伤不得不停下来,就在场边的工作人员快赶到他身边时,他顽强地站起来并用另一条腿步履蹒跚地跳向终点。面对他痛苦和沮丧的表情,只有真正从事过体育工作的观众才能体会到他当时的心情。

他这是典型的股后肌群拉伤,在国内外各种田径比赛中屡见不鲜,尤以短跑运动员比例最高。运动训练中再没有比运动伤病让人头痛的事了,它就像挥之不去的梦魇一直困扰着在一线奋斗的广大体育工作者。股后肌群拉伤多发生在快速跑的过程中,是由直接外力作用所引起的。股后肌群是由股二头肌、半腱肌和半膜肌所组成,它是双关节肌之一。他的肌肉力量远比大腿前面的股四头肌差,股四头肌的力量比股后肌群大60%。在训练中,我们一般比较重视四头肌的训练,而忽视股后肌群的练习。当它们之间失去正常的平衡关系之后进行高速快跑时,由于这两部位的肌肉存在着不协调,股四头肌急速收缩,作为对抗肌的股后肌群不堪重负,导致拉伤,甚至断裂。

引起股后肌群拉伤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最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不充分的准备活动

在实际训练当中,发现有不少短跑运动员股后肌损伤是由于准备活动不足造成的。因此,在训练前做好准备活动十分必要。准备活动可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克服机体机能活动的生理惰性,为正式练习作好准备。

准备活动能增加肌肉中毛细血管开放的数量,提高肌肉的力量、弹性和灵活性,同时也可以提高关节韧带的机能,增强韧带的弹性,使关节腔内的滑液增多,防止肌肉和韧带的损伤。在进行准备活动时,既要使躯干、肢体的大肌肉群和关节得到充分活动,同时也要注意各个小关节的活动。

在训练或比赛中,我们经常见到有的运动员不够重视准备活动,做得不认真,没有把肌肉活动开,肌肉发僵发紧,动作不协调,就进行紧张快跑和跳跃,最后造成股后肌拉伤。教练员平时要加强安全教育,认真贯彻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克服麻痹思想,长期给运动员灌输安全意识问题,使运动员认识到准备活动也是训练的关键部分,这样才能保证其练习时集中精力、注意安全,从而避免不必要的运动损伤。另外,也要让学生学会在练习中遇到意外事故时自我保护的基本技能。不管是训练或比赛,都要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尤其是冬季或气温比较低的天气条件下,通过系统的热身,使肌肉中的毛细血管大量扩张,增加血流量,这样才有助于提高肌肉的柔韧性和力量,增加其弹性和灵活性,可以避免意外损伤的发生。

二、不合理的运动训练

相对于有些运动员来说,过大的运动量,跑或跳的密度又相对集中,超过了股后肌本身所能承受的能力,这时会由于局部肌肉受到刺激过大,造成股后肌群僵硬,失去弹性,在被牵拉时感到疼痛。这种情况如不及时处理,或调整运动量,而是继续训练或比赛,就会导致股后肌群拉伤。所以,在训练过程中,运动量必须根据运动员身体情况科学地安排,合理地调整。此外如果出现肌肉僵硬、酸痛、大面积的肌肉摩擦感等,就应该引起重视,并采取相应措施,停止或减少运动量、运动强度和更改训练内容。早期适当地进行一些自主的肌肉活动,但大幅度的训练不宜过早,并且绝对禁止进行快速跑。因为肌肉部分撕裂愈合时间,大约需要2—6周,如果过早进行快跑,容易复发,而且不易愈合。所以,在恢复阶段,要在医务人员的监督下训练,其活动量要循序渐进,以轻微活动为主。

三、训练中力量发展不均衡

在训练中,我们往往比较重视股四头肌的练习,而忽视股后肌群的训练,如果长此以往下去,它们之间的力量发展不均衡。在进行高速快跑时,当大腿在“扒地”之后处于支撑阶段,以及大腿支撑蹬离地面时,由于支撑反作用力的作用,股后肌群工作最剧烈,张力也是最大的,同时它又要克服惯性的作用,以防止膝关节过分伸直,由于这两部位的肌肉存在着不协调,股后肌群就容易被拉伤。由于不同水平运动员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有的人力量较差,有的柔韧性差。在实践中,人们往往重视股后肌群柔韧性练习,而忽视其力量练习,这样必然造成大腿前后肌群之间的力量对比更加悬殊,这种力量的不均衡,是发生损伤的重要原因。有研究调查表明多数运动员大腿后群肌肉力量达不到大腿前群肌肉力量的60%。比较合理的比例搭配应该是大腿后群肌肉力量达到大腿前群肌肉力量的75%-80%。

所以,作为第一线的教练员,平时一定要有意识地多安排薄弱肌肉环节训练,在力量训练中应充分重视大腿股四头肌和股后肌群的均衡发展,主动肌和对抗肌的协调能力,在完整练习中使之得到良好配合。训练的方法和手段要多样化、科学化,平衡主动肌和对抗肌的力量,对个别较差的运动员更要加强监督,多做大量的补充练习,防患于未然。

四、长期的运动疲劳

运动员在训练后,股后肌群处于疲劳状态,如果长期使疲劳的股后肌群得不到放松,就会使肌肉的弹性和张力减弱,肌肉力量明显下降,甚至在股后肌群会出现硬块现象。这种情况下再进行快跑训练是非常危险的。对运动员来说,训练是获得比赛成绩的源泉,比赛是检验训练成果的手段,为使比赛中出好成绩,一般平时都要进行大运动量、大强度的训练。当训练和比赛负荷超过机体承受能力的时候,此时如果不及时给予一定的恢复措施,适当调整运动量,那么就会造成疲劳积累,不断形成新的疲劳,从而引起器官病变,肌肉拉伤。如此,有可能给运动员带来不必要的伤害事故,影响正常的训练和比赛。教练员要制定出详细的科学的训练计划,合理安排好大小周期的变化,本着对每一名运动员都负责的态度,认认真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尽到自己的责任心。

五、忽视训练后的放松和恢复

放松恢复是短跑训练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运动后的恢复与训练中的负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没有负荷就没有疲劳,没有疲劳就没有训练,没有恢复也就没有提高。在以往的学校课余训练中,有些教练只是把训练放在第一位,先训练,训练完了让学生几个人在垫子上互相踩踩揉揉就算完事,或者根本对放松不予理采。疲劳如未能恢复,只好调整训练计划。这是一种不科学的跟着疲劳走的被动训练,无法保证训练的高强度、大负荷,不可能达到和保持较高的训练水平,并且将会影响青少年的生长发育,无法使青少年有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

当今,学校竞技运动高水平的竞争,给课余运动训练提出了更高的标准,短跑训练和比赛中运动员承受的负荷(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也在增加,对负荷后的恢复过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练员在安排训练负荷的同时,要考虑到产生疲劳的程度,大约的恢复过程和将采用的恢复手段。从某些角度看,要把恢复放在训练的首位。

六、早期的预判力不够

短跑运动员的股后肌拉伤从表面上看好像是随时随地就能发生,无法预知。其实它是日积月累的疲劳堆积而成的一个过程,而在某一次特定的时间,训练或比赛中或一次很偶然的突然发力时造成的拉伤。尤其是在冬季室外练习时,伤者可能当时都不知道,训练结束后才感觉到不适。作为教练员在平时一定要加强这方面的思想教育,在训练前,重视准备活动,严格按训练课内容的步骤循序渐进练习。其实,一名优秀的教练员对自己的队员身体状况应了如指掌,教练员平时一定要对练习中的运动员多细心观察、多询问、多提示、多沟通,提醒他们应该注意的事项,如发觉自己腿后部有不适的感觉应马上停止练习,通知教练,以免造成更严重的损伤。

七、忽视服装的要求

运动员下训练之后,一般都是满头大汗,内衣也湿透了。要提醒他们勤换洗,千万不要不洗不换就去上课,长此以往对身体是有害的。特别是在冬季,平时更要注意保暖,训练时不要马上就换掉外套,穿着外套做准备活动。直到微微出汗,体温升高,身体各关节都活动开之后,马上进行专项训练时再换掉外边的厚重服装。

综上所述,短跑运动员的股后肌拉伤在各级别的运动队中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应引起广大教练员的足够重视,要在实践中不断思考,不断摸索解决的办法。为使训练的效果更接近专项化,不断加强薄弱肌肉环节的训练量,平衡腿部前后肌肉力量,具体练习方法如下:

(一)加阻力折叠小腿。要求:俯卧垫上,帮助者反向跪坐背上,双手握其踝关节加阻力,练习者用力向上折叠。

(二)拖重物跑。要求:速度快,注意趾屈肌的最后用力动作(踝屈曲),距离在50—80米,负荷在40%—60%。

(三)推重物跑。要求:躯干同途中跑姿势,其他要求同拖重物跑。

(四)30—60米,跳栏架(两只栏为单位,栏距0.5—0.7米,目的是使踝部向前用力,而不是向上用力)。要求:栏高0.3—0.5米(不放栏板,用细橡皮筋代替),动作连贯、快速(有基础后,可穿2—5公斤沙背心跳)。

(五)40—60米负重物弓箭步行走。要求:向前伸欲速度快,趾屈肌用力快。

(六)30—60米单脚跳。要求:动作连贯、速度快,有意识地加大踝关节屈曲幅度(有基础后也可穿2—5公斤沙背心跳)。

(七)跑上坡或台阶。要求:快速,距离在40—80米。

(八)负沙背心赤脚在沙坑单脚跳。要求:足趾用力弯曲,动作连贯、快速,每脚跳20—30次为一组。

(九)负重屈膝向前屈踝练习。要求快速,用50%以上的负荷练习,注意屈膝角度应该大于90°。

在短跑训练过程中,教练员一定要重视准备活动和练习后放松整理的重要性,特别是在气温比较低的室外训练时,多和运动员沟通,了解其身体状况,尤其是股后肌群,一旦出现不良反应,马上停止训练,以免造成更严重的损伤。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尽管教练员做得很周到了,但不要忘记,运动员活泼好动,在训练或比赛中出现意外也是难免的。如果出现拉伤情况也不必惊慌失措,要按部就班采取相应措施。

股后肌群拉伤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急性拉伤

加速跑,慢跑或高抬腿跑而突然加速快跑造成的损伤。急性拉伤时疼痛、肿胀明显,不能跑动,严重的可能造成韧带撕裂。急性拉伤后立即加压包扎,包扎时在受伤局部垫适当厚度和硬度的棉垫,同时用冰袋冷敷,抬高患肢休息。加压包扎12~24小时后可以轻度用手抚摩和顺理患部,然后外敷中药。卧床休息是必须的过程,绝对卧床休息1~3天,即使疼痛有所缓解,下肢也必须停止训练一周,这样才能根治。

(2)轻度拉伤

慢性劳损受伤史的年限较长,时好时差,或曾有一次较大拉伤后而没有及时治愈就再训练,反复拖延加重伤情,触诊有条索状或硬节。轻度拉伤3日后,让伤员主动或被动地进行屈髋伸直下肢拉股后肌练习或进行慢跑。对外敷中药过敏者,除包扎固定休息外,可以使用间动点针刺或音频理疗,同期进行按摩治疗。要根据伤情大小和伤部的范围确定使用强的松龙和普鲁卡因的剂量,注射后须绝对休息。股后肌群拉伤的治疗主要是采用按摩手法,尤其是对急性拉伤的后期和慢性劳损,有着较好的疗效。

(3)轻微不适

当股后肌即将要拉伤时,一般有不适感,沉重、肌肉发紧。训练前应充分地做好准备活动,禁止高强度的跑、跳练习。注意气温变化,如果气温变冷,可以适当延长热身时间,或用防寒油摩擦主要皮肤,伤后不能勉强参加大强度训练和正式比赛。

参考文献

1.刘舒,杨鸿.《中国运动医学》(2001.07.12).

2.《体育保健》.高等师范院校通用教材.北京教育出版社(1990).

3.《青少年中长跑训练的疲劳消除和营养补充初探》.

膝关节肌群 篇3

踝关节是人体的主要关节之一,且是人体结构复杂的关节,大多运动项目都需要它们的直接或间接参与来完成。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陕西省跆拳道队优秀运动员10名为测试对象(其中健将4名,一级4名,二级2名),对左右踝关节均进行测试,所测运动员均未受伤。受试着基本情况(见表1)。

1.2 研究方法

1.2.1 测试方法

测试采用Isomed2000踝关节测试方案,严格按照实验手册规定的方法进行固定和测试。令被试者做充分准备活动,以便测试数据准确和避免肌肉拉伤。要求测试前运动员进行30min的准备活动,包括双侧踝关节屈伸活动和拉伸练习。测试时,受试者取卧位,双手自然握住两侧的把手,动力头的旋转轴对准测试部位,使关节活动轴心与仪器动力臂旋转轴心相一致,并在测试前进行重力补偿,正式测试前在测试角速度下以低强度运动3次,以便熟悉掌握整个测试过程。

1.2.2 实验测试仪器

德国ISOMED2000等速测试系统。

1.2.3 测试内容

踝关节等速测试屈伸肌群向心收缩,其关节角速度均为60°/s、120°/s、240°/s,每个速度重复1组,每组5次,组件间隔30秒[1,2,3]。

2 研究结果

2.1 右踝关节屈伸肌群等速向心收缩相对峰值力矩、及峰力矩屈伸比(见表2)表2显示,右踝关节跖屈肌群等速向心收缩峰值肌力矩随给定运动速度的增大(60°/s-240°/s)而减小,右踝关节跖屈肌群相对峰值肌力矩从1.70 N·m/kg降至1.41N·m/kg,背屈肌群峰值肌力矩从1.13降至0.17 N·m/kg。且右踝关节跖屈肌群等速向心收缩时峰力矩明显高于背屈肌群峰力矩,峰力矩屈/伸比显著。

2.2 左踝关节屈伸肌群等速向心收缩相对峰值力矩、及峰力矩屈伸比(见表3)表3显示,左踝关节跖屈肌群等速向心收缩峰值肌力矩随给定运动速度的增大(60°/s-240°/s)而减小,左踝关节跖屈肌群相对峰值肌力矩从1.91N·m/kg降至1.81N·m/kg,背屈肌群峰值肌力矩从0.55降至0.21 N·m/kg。且左踝关节跖屈肌群等速向心收缩时峰力矩明显高于背屈肌峰力矩,峰力矩屈/伸比显著。

3 分析与讨论

左右踝关节跖屈背屈肌群等速向心收缩。表2、3显示,左右踝关节跖屈肌群等速向心收缩峰值肌力矩随给定运动速度的增大(60°/s-240°/s)而减小,右踝关节跖屈肌群相对峰值肌力矩从1.70N·m/kg降至1.41N·m/kg,背屈肌群峰值肌力矩从1.13N·m/kg降至0.17N·m/kg;左踝关节跖屈肌群相对峰值肌力矩从1.91N·m/kg降至1.81N·m/kg,背屈肌群峰值肌力矩从0.55N·m/kg降至0.21N·m/kg。右踝关节跖屈肌群等速向心收缩时峰力矩明显高于背屈肌峰力矩,相对峰力跖屈/背屈比显著,变化范围为3.76-12.29之间,左踝关节跖屈肌群等速向心收缩时峰力矩明显高于背屈肌峰力矩,跖屈/背屈比显著,变化范围为3.58-9.13之间。相对跖屈/背屈比小表示踝关节背屈肌群的力量相对较小,这与踝关节的主要运动特点有关,多数运动项目以及力量训练以踝关节的矩屈为主,其次跟踝关节的解剖结构有一定的关系,踝关节的背屈的范围要小于跖屈,造成收缩时间短,肌肉工作时间短,神经可能仅激活肌肉中的快肌纤维,参与活动肌群的肌肉可能未完全被激活,因此产生肌力较小,肌力矩峰值也会随之下降。通过对240°/s时的相对峰力矩跖屈/背伸比发现,其比值变大,也充分说名了踝关节背屈的力量在高的角速度运动下力量更加薄弱。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跆拳道运动员左右踝跖屈的力量明显大于背屈的力量,在240°/s时最明显,左踝跖屈/背屈比为9.13,右踝关节屈/背屈比为12.29,屈伸比值较大。

4.1.2 左踝关节跖屈肌群量在60°/s,120°/s,240°/s时分别大于大于右踝跖屈肌群力量(P<0.05),这可能与跆拳道运动员进攻时习惯左腿支撑身体重量,右腿进攻有关。

4.2 建议

建议增加踝关节背屈肌群的力量,尤其是在高速状态(240°/s)下背屈肌群的力量,降低踝关节受伤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陈文红,王国新.健康青年人肘关节屈伸肌等速重复测试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1):55-56.

[2]许玉林,高鹏,张智海,等.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术前等速肌力测试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4,19(3):204-205.

大腿内收肌群的损伤与防治 篇4

一、大腿内收肌群损伤的原因及临床表现

大腿内收肌群由长短、大小各不相同的5块肌肉组成,由浅及深分别为股薄肌、长收肌、耻骨肌、短收肌和大收肌,其主要作用是使下肢靠近中线,即内收动作。大腿内收肌群急性损伤,多因居高跳下或跌扑时下肢固定不动,身体突然向一侧扭转,或下肢过度外展用力蹬空,内收肌突然收缩或受到过度牵拉,超过了肌纤维的弹性限度所致。

大腿内收肌群损伤后,会感到大腿内侧疼痛,尤其近腹股沟处疼痛明显。严重损伤时,伤侧髋膝关节呈半屈曲姿势,脚不敢用力着地,跛行,大腿不敢做内收及外展动作,抗阻髋关节内收试验阳性,并伴有瘀血和肿胀。

二、大腿内收肌群损伤的防治

(一)大腿内收肌群损伤后的治疗

根据大腿内收肌群损伤的程度,可以将损伤分为3个等级:轻度损伤,即患者感觉轻微的不舒服,但是肌肉不肿胀;中度损伤,患者感觉疼痛,有明显的肿胀和压痛,关节活动范围减小,跑步受到影响;重度损伤,患者感觉锐痛,肿胀非常明显,在内收肌处发现凹陷,行走困难或无法行走。当损伤发生时,无论是何种程度的损伤,都应该遵循停止练习,冰敷、加压包扎和抬高患肢的处理方法。急性期过后,可以采用以下的治疗方法:

1.运用超声波、针灸、激光等手段进行治疗,治疗频率为隔天1次。

2.取殷门、委中、承山、冲门及股内侧压痛点,进行点穴治疗,每日2次。

3.采用推、揉、拨拿、回旋、屈拉等手法进行按摩治疗,目的是活血化瘀、剥离粘连、解痉祛痛。每天1次,治疗时间以15~20分钟为宜,用力适中。

4.熏洗治疗。选用透骨草、艾叶、秦艽、桑枝、传芍、防风、刘寄奴、五加皮,每味药各13克,加水1000毫升煮沸,熏洗伤处。每日2~3次,每次25分钟,连续熏洗7~10天。

5.如果确诊肌肉完全断裂,应首先进行手术治疗,在术后恢复期可采用上述的治疗方法。

(二)大腿内收肌群损伤的预防

对于教练员和运动员而言,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是保证系统训练的首要任务,这也就是平常所说的“预防为主”。

1.技术动作应正确、合理,尽量避免从高处跳下或跌扑时,身体突然向一侧扭转,或下肢过度外展用力蹬空,以及加速时突然改变方向。

2.合理安排训练内容和训练负荷,防止因局部负荷过大而造成大腿内收肌群损伤。

3.重视发展大腿内收肌群的柔韧性。在训练中,教练员和运动员都非常重视大腿前群肌肉和后群肌肉的柔韧性训练,而忽视了内收肌群的柔韧性,造成内收肌群的弹性和伸展性降低,损伤几率增大。

膝关节肌群 篇5

关键词:排球,运动员,下肢起跳肌群,等速测试,研究

随着排球新规则的实施, 对排球运动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它一方面要求运动员在弹跳高度上进一步加强和提高;另一方面还需要运动员在弹跳上要不断地进行连续起跳, 这样才能在空中具有更大的优势, 才能把对方的球拦住。因此, 为了对我国排球运动员连续起跳过程中涉及到的肌肉力量特征进一步研究, 引用了等速测试。

1 Biodex等速测试

目前, 在我国比较先进的等速测力系统应当是BIODEXpro3, 通过对两名运动员两侧下肢3大关节进行等速测试, 从而取得了相关的一系列数据。

在等速测试之前, 依据操作手册的规定, 对等速测力仪进行了调整。在双脚起跳中, 肌肉用力形式有一定的特征, 对两侧下肢三大关节的相关肌群进行测试, 测试分为很多种, 每种测试为一组, 每组测试之前需要进行一定的准备工作, 以求测试的准确性。快速测试一共屈伸25次, 慢速测试屈伸为5次。在测试膝关节的时候, 被测试的运动员坐着, 用宽带把被测试者的上体和大腿牢牢固定住, 如果固定不好, 就非常容易借助身体力量, 从而使测试的结果受到一定影响, 致使测试结果不准确。被测试者两个手紧紧抓住测试椅两边的把手, 把动力仪的阻力垫紧紧贴在被测试者的外踝3 cm的地方, 而且要保持动力仪的旋转轴和股骨外踝一致。首先, 要对下肢的体重进行称量, 用测试肌力的数据与下肢重量进行校正, 从而, 可以排除肢体运动的时候受到地心引力的作用。在测试髋关节的时候, 被测试者要仰卧, 股骨大转子要和动力仪保持一致。在测试踝关节的时候, 被测试者要坐着, 也要使踝关节中心和动力仪保持一致, 其他的都相同。在测试的时候, 先进行慢速测试, 然后在进行快速测试, 顺序不要颠倒, 以免影响测试的效果。

2 相关的概念

2.1 峰值力矩 (PT)

它指的是在整个关节活动中, 肌肉进行收缩的时候所产生的最大力矩输出, 也就是在力矩曲线上, 最高点的力矩值。在目前的测试中, 这一指标应用非常广泛, 它一般被称为黄金指标, 这一指标的数值参考价值比较大, 因此在测试中最为常用。

2.2 相对峰值力矩 (PT/BW)

因为被测试者的体重各有不同, 这就会使得峰值力矩有很大不同, 所以, 一般都使用峰值力矩的相对值, 也就是单位体重的峰力矩值, 这样就不会受体重的影响, 其不同体重进行比较的时候, 就具有更大的可比性, 不再因为体重的相差悬殊而困惑。

2.3 功疲劳指标 (Work Fatigue)

这一指标衡量的是当被测试者的肌肉进行重复收缩的时候, 被测试者的耐疲劳能力。其计算的方法是这样的:当做完一组重复的运动之后, 前1/3肌肉作功的数量减去最后1/3肌肉作功的数量, 二者的差值和前1/3肌肉作功数量的比值。其比值越小, 就表明肌肉抗疲劳的能力就越强, 耐力就越好;反之, 如果数值过大, 就表明抗疲劳能力弱、耐力差。

3 对比分析

3.1 连续助跑起跳重心腾起高度变化的对比和分析

通过对比两名运动员在连续助跑起跳重心起跳高度的数据变化得知, 运动员进行连续起跳, 王某的弹跳的绝对高度赶不上崔某的弹跳绝对高度。另外, 在二者进行多次弹跳高度来看, 王某的最高和最低高度二者之间的差值为13.1 cm, 弹跳高度的衰退率为19.6%, 而崔某的最高和最低弹跳高度之间的差值为16.5 cm, 衰退率为23.01%。从对比的结果可以看出, 王某的绝对弹跳能力赶不上崔某的绝对弹跳能力, 然而, 王某的连续弹跳能力比崔某强, 肌肉耐力比较强。

3.2 对肌肉力学指标进行对比和分析

在运动员连续助跑起跳中, 参与运动的是下肢三大关节, 下肢三大关节的有关肌群的收缩效果对起跳效果有决定性作用。在踏跳的过程中, 髋关节伸肌做向心收缩, 膝关节和踝关节伸肌先是离心收缩, 再向心收缩。一般考虑到运动员受伤的可能性较大, 对踝关节测试中, 不做离心收缩测试。

3.3 对髋关节肌肉力量特征进行对比和分析

在下肢力量中, 髋关节是最大的肌肉群。在起跳中, 首先发力进行伸髋, 然后再带动其他部位发力, 使身体在向上跳跃中有一定的速度, 从而使髋关节和踝关节进行蹬伸。

首先进行慢速测试, 王某左右两边伸肌和屈肌的PT都赶不上崔某的, 而且二者有很大的差距。在功疲劳指标上, 王某两边的伸肌和屈肌要好于崔某的。所有, 从肌肉学的角度来看, 王某髋关节肌肉力量和作功赶不上崔某的, 然而, 王某的肌肉抗疲劳能力要比崔某的好, 这大概就是造成王某和崔某起跳不同的重要因素。

3.4 对膝关节肌肉力量特征进行对比和分析

在连续助跑起跳中, 起跳腿的主要运动形式是膝关节的屈伸。在缓冲阶段, 膝关节伸肌被动拉长, 做离心收缩, 同时, 和屈肌形成一定的力量, 对人体进行冲击, 并撞击地面产生强大的冲击力。在蹬伸过程中, 膝关节的伸肌向心收缩, 并完成起跳。所以, 运动员在起跳的时候, 膝关节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在对膝关节进行测试中, 因为容易把仪器固定在膝关节上, 而且活动的范围也很小, 所以, 测试结果的准确性会比其他关节高。

3.5 对踝关节肌肉力量特征进行对比和分析

在踝关节部位, 一般多为细长肌肉群, 收缩力量较小, 但是速度比较快。在起跳中, 一般是最后的发力环节。在连续助跑起跳中, 踝关节伸肌先进行离心收缩, 并配合膝关节伸肌共同完成缓冲, 再进行向心收缩, 配合髋关节和膝关节共同完成蹬伸。

4 结语

总之, 在排球运动中, 最为重要的动作就是连续助跑起跳, 这对于排球运动员来说非常重要。因此对运动员进行等速测试也就非常重要。在对排球运动员下肢肌群等速测试中, 一定要采取合理的方法, 尽量把误差降到最低, 使测试数据有更大的参考价值, 这样才能准确掌握运动员的起跳能力, 才能更好地为运动员训练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张涛, 金贇.排球运动员下肢起跳肌群等速测试的研究[J].体育科研, 2004, 25 (2) :29-32.

[2]华立君.排球运动员起跳动作及其专项力量的相关研究——以四号位上步扣球起跳动作为例[C]//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2010.

膝关节肌群 篇6

一、股后肌群

股后肌群是指股二头肌、半腱肌和半膜肌的总称,是学生最易受伤的肌群。受伤的主要原因是股后肌群的肌肉力量远比大腿前面的股四头肌小,而且在训练中我们往往比较重视股四头肌的训练而忽视了股后肌群的训练,使它们之间失去正常平衡造成的。

训练方法:

(一)准备活动和放松时牵拉

要点:幅度由小到大,用力由弱到强,可同伴辅助。

(二)俯卧附胶皮带或沙绑腿收小腿

要点:随着力量的增加逐渐增大负荷,增阻与不增阻相结合,后期可计时计数。

(三)俯卧小腿加阻

要点:同伴抓其脚踝处,待其用力达最大时松手,数次后自己快速交替收小腿。

(四)俯卧跪起

要点:同伴压其膝关节处,屈髋抬体,手放头上或背后。

提示:股后肌群可用专门器械练习,现在训练的方法手段较少,需进一步研究和发展。

二、踝关节

踝关节主要由外侧副韧带、内侧副韧带、胫腓韧带联合组成。其损伤以外侧副韧带受伤为主,受伤的原因主要是场地不平整,踝周围肌肉力量和关节协调性差,脚落地技术动作不正确。

训练方法:

(一)脚尖走

要点:髋、膝、踝充分伸展,脚尖方向要正,步幅小,由慢到快。

(二)提踵

要点:快提慢放,逐渐增加控制时间,可负重或单腿做。

(三)直腿跳

要点:脚踝落地瞬间要主动发力,重心起伏不能大,原地与行进间相结合,单腿与双腿相结合,负重与不负重相结合,与跳绳相结合,平地与斜面相结合(可用踏跳板,见下图)。

(四)台阶交换腿跳

要点:不屈髋,蹬伸充分,可轻负重。

(五)弓步提踵

要点:大腿不发力,可负重练习,逐渐增加控制时间。

(六)坐姿负重提踵

要点:快起慢放,逐渐增加控制时间,单腿做效果更佳。

提示:踝关节练习的方法手段比较多,应根据专项特点合理设计与安排。由于踝关节属小关节,易疲劳,因而一次课的训练量不能太大,不可过于集中,要少而多次。

三、髂腰肌

髂腰肌位于脊柱腰部两侧和骨盆内,由腰大肌和髂肌两部分组成,两肌在髂窝内合成一腱,受伤原因主要是热身不充分,肌力弱,大腿前摆过猛造成的。

训练方法:

(一)悬垂举腿

要点:开始时慢举慢放,幅度逐渐增大,熟练后可快举慢放,膝关节伸直,并腿做或两腿交替做。

(二)附胶皮带弓步前摆

要点:前摆速度要快,重心随之前移,支撑腿伸直,反复做,逐渐增加次数和负荷。

(三)仰卧附胶皮带直腿摆

要点:两腿交替练习,由慢到快,幅度由小到大。

(四)仰卧附胶皮带高抬腿

要点:高抬大腿,两腿交替快速完成,成组做。逐渐增加次数和强度,可计时。

提示:髂腰肌对跑动中大腿快速前摆和高抬极为重要,可提高步频和步幅,应重视该肌群的训练。

运动伤害是运动员的大敌,作为教练员要创建良好的安全环境,

膝关节肌群 篇7

人体末端肌群一般指的是脚趾、脚掌、脚踝、手指、手掌、手腕等小肌肉群体。这些末端肌群在运动中起到了加固关节,提高关节稳定性,预防受伤的作用。在传统青少年网球力量训练中对于产生力量的大肌群的大力量训练成为力量训练的重点,却容易忽视末端小肌肉群等薄弱肌群的力量训练,有些动作过度依赖和强化了某屈肌群或伸肌群,而对应的肌群就相对薄弱了,从而加大了各部位主动收缩肌群与薄弱肌群间的差距,进入训练的误区,久而久之,关节肌群力量得不到平衡或距离越拉越大,当受到外来不稳定因素冲击时,这些肌肉和韧带的薄弱处首当其冲,伤病随之而来。[1]

1 研究方法

1 . 1文献资料法

围绕网球末端肌群的概念和青少年网球体能训练以及网球移动步法的因素,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和专业书籍。

1 . 2专家访谈法

通过对专家的访谈了解网球步法训练的要点和方法,网球运动的规律,是人体与球在互相运动时的相对位置和时机要恰当,球经过运行到达另一位球员身边,击球或出球时需要人体在一瞬间和某一极小范围内把力量作用于球上,过早或过晚,都会影响球的再次运行效果只有适时地移动身体和做好身体姿势,调整好身体与来球合理的位置关系,让人体的运动节奏跟上球的运动节奏,才能保证人体协调地发力。在击球非受迫性失误的原因里,球员与球的位置关系不当占了很大比重。所以如何经济、快速、准确的移动来捕捉飞行的物体并进行合理有效的回击,成为网球运动的制胜的客观规律。

2 末端肌群在网球运动中的作用

2 . 1末端肌群在移动中的作用

现今网球比赛中运动员击球的速度越来越快,对运动员脚步的移动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同时步法是也是影响网球技术掌握的重要因素,良好的步法移动是完整技术动作的保证[2]。人们常说“三分手法七分步法”可见网球步法在网球运动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在运动中没有灵活的网球移动步法就不可能抢占有利的击球位置并有效的回击来球;由此可见网球的步伐训练至关重要。在网球运动中要求运动员快速启动,迅速移动,灵活变向移动,则需要腿部踝关节以及掌趾肌群都具有强有力的力量,协调配合一致才能做到蹬地快速有力,并且能迅速变换移动方向。灵活的跑动要腰腹肌力量的支持及脚掌外侧小肌群的力量的支持,从而做到迅速蹬地变向,此外在网球运动中制动急停的动作时常出现,这种动作的完成需要膝,踝关节肌群具有强大的退让性收缩能力,所以小腿、踝关节、足部末端小肌肉群应成为青少年网球体能训练中一个重要的训练要素。

2 . 2末端肌群在击球时的作用

正手击球、反手击球、发球,动作是网球技术的基本动作。网球运动中击球力量大部分来源于地面反作用力,通过力量链条的有序、有效传递到达上肢并最终通过拍具作用于球上使球得到控制。在这个链条传递过程中依次为踝关节、膝关节、髋关节、腰部、肩部、肘关节、腕关节、指关节在力量链条中,处在动力链与外界的直接连接点上的末端小肌肉群的足部肌群、小腿肌群、前臂肌群和手部肌群是人体对外用力的作用点和力的传递点。是击球力量的主要来,在击球过程中小肌群及时用力也是大肌群取得理想用力方向的保证。小腿肌肉深层和足部肌肉的及时收缩用力使登地动作更加充分有力。产生动力链中的推动力作为网球击球动作的力量源。通过动力连有序、有效的传递保证身体平衡在末端小肌群在大肌群发力之后进行顺势收缩用力增加挥拍速度,实现持拍手队对球拍和球的有效控制。在训练过程中如果小肌群不能及时用力使大肌群取得理想用力方向得不到保证造成登地无力不能产生推动力自下而上的推动持拍手。而在动力链中形成拉动力使持拍手发力。在末端小肌群前臂肌群和手部肌群也不能在大肌群发力之后进行顺势收缩用力增加挥拍速度影响对球的控制能力。这样不仅影响动作质量、影响训练效果,还容易造成运动损伤,这需要引起高度的关注。

3 训练原则

在进行网球训练时,青少年先要对正确的发力有很好的认识,对于肌肉用力要有正确的顺序。通过人体解剖学和运动力学的理论,要使得小肌肉群得到较快的增长,可以设计一些对于小肌肉群的特定的练习或者是方法来完成某个特定的力量练习。以下就是要使得小肌肉群得到锻炼,所进行的练习和方法要遵循的要求和原则:第一,动作开始之前先使可能参与工作的大肌肉群处于等长收缩或主动不足或被动不足的状态,造成必须由小肌肉群来克服阻力的局面。第二,将一部分肢体固定,使有些可能参与用力的多关节肌被“隔离”,使负荷集中到指定的小肌肉群上。第三,在大肌肉群工作达到疲劳后再进行小肌肉群训练。

4 训练的时机

抓住时机的同时还要系统的对小肌肉群的力量进行训练。小肌肉群力量要很好的发展,最好从小抓起,特别是在青春期的发育时期(男孩:12~15岁;女孩:11~12岁),这时大肌肉群快速发展,就要适当的对此进行限制,把小肌肉的力量练习多安排是很有必要的[3]。

5 结论及建议

上一篇:互联网思维的盈利模式下一篇:农民收入消费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