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

2024-06-22

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共11篇)

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 篇1

1 资料与方法

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常由于运动不当或暴力伤引起, 常规X线检查诊断存在一定的难度, 关节镜检查准确性虽高, 但有创伤性, MRI由于具有多参数、多方位等成像特点, 软组织分辨力高, 是无创性检查的最佳方式, 其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均达90%以上[1]。现将21例前后交叉韧带损伤患者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1 病例资料

本组共21例交叉韧带损伤。其中男15例, 女6例;年龄19~70岁, 平均42岁;左膝12例, 右膝9例。急性损伤 (损伤在3周以内) 13例, 陈旧性损伤 (损伤在3个月以后) 8例;损伤原因为摔伤及扭伤, 损伤时间为1h至10年。临床主要症状为患膝肿胀、压痛, 关节不稳及伸膝障碍等, 均经外科手术证实。

1.2 MRI检查

21例患者术前均经MRI检查, 采用场强为1.5T西门子MR扫描机, 所有患者均采用SE、TSE矢状位、冠状位T1WI、T2WI、PDWI扫描, T1WI (TR450ms, TE13ms) 、T2WI (TR4100ms, TE79ms) ;质子密度加权成像 (PDWI;TR3000ms, TE13ms) 。

2 结果

21例交叉韧带损伤中, 前交叉韧带 (Anteriorcruciatecigament, ACL) 损伤13例, 后交叉韧带 (Posteriorcruciateligament, PCL) 损伤5例, 前后交叉韧带同时撕裂3例, 合并胫侧副韧带损伤6例, 半月板损伤15例, 以半月板Ⅰ-Ⅱ度损伤为多, 关节腔积液18例, 股骨及胫骨骨挫伤2例。按照交叉韧带损伤的程度, 分为韧带部分性撕裂和韧带完全性撕裂, 韧带部分性撕裂19例, 其中ACL14例, PCL6例, MRI表现韧带不同程度增粗, T1WI、T2WI及PDWI均出现不规则线状、小班片状高信号, 但韧带连续性存在;韧带完全性撕裂2例, MRI表现为韧带断裂、肿胀、增粗, 边缘模糊, T2WI可见断裂端呈现片状高信号, 其中1例为后交叉韧带胫骨附着点见撕脱性骨折, 显示胫骨平台后缘在T1WI及T2WI均见高信号的游离骨块影与韧带相连, 伴韧带挛缩。

3 讨论

膝关节交叉韧带是组成膝关节的主要部分, 是保护膝关节和维护稳定的重要动力因素和静力因素, 引导膝关节依照固定的规律活动, 前交叉韧带起自股骨髁间凹的外侧面, 向前内下方止于胫骨髁间嵴的前方。当膝关节完全屈曲和内旋胫骨时此韧带牵拉最紧防止胫骨向前移动。后交叉韧带起自股骨髁间凹的内侧面, 向后下方止于胫骨髁间嵴的后方, 膝关节屈曲时可防止胫骨向后移动。膝关节伸直位下内翻损伤和膝关节屈曲位下外翻损伤都可以使前交叉韧带断裂。膝关节处于屈曲位或伸直位, 来自前方的使胫骨上端后移的暴力都可以使后交叉韧带断裂[2]。一旦交叉韧带损伤, 严重影响膝关节活动。MRI能从不同层面、不同方位以及较高的空间分辨率, 清晰地显示韧带结构, 比X线、CT有明显的优越性。前交叉韧带起自胫骨髁间棘前方, 膝横韧带的后方, 斜向后外上方走行, 呈散开状止于股骨外侧髁内侧面的后部。长约35mm, 厚约11mm, 前交叉韧带由三部分组成, 前内侧部、髁间部和后外侧部。伸膝时前交叉韧带各部分均匀性紧张, 屈膝时除前内侧部保持紧张外, 其余两部分呈松弛状态。前交叉韧带的作用是防止胫骨向前脱位, 并与侧副韧带、关节囊后方增厚都一起限制膝关节过伸, 在小腿固定的情况下, 防止股骨内旋。后交叉韧带 (PCL) 起自胫骨髁间棘后方, 止于股骨内侧髁外侧面的前部。此韧带长约38mm, 厚约13mm, 比前交叉韧带宽厚。后交叉韧带的作用是防止胫骨向后移位。前、后交叉韧带在各种序列的矢状面、冠状面MRI图像上均为一带状低信号影[3]。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前交叉韧带损伤明显较后交叉韧带为多, 并多合并其他韧带损伤。韧带部分性撕裂损伤MRI表现为T1WI、T2WI及PDWI序列均见韧带内信号增高, 显示模糊, 韧带纤维束尚完整, 韧带可显示变细。前交叉韧带完全性撕裂MRI表现为前交叉韧带连续性中断, 前交叉韧带呈波浪状收变, 前交叉韧带内可形成假瘤, 在TlWI像上呈低信号, 在T2WI像、STIR像或Fs像上呈高信号。后交叉韧带完全性撕裂表现为后交叉韧带连续性中断, 残余韧带挛缩扭曲, 可同时合并后交叉韧带胫骨附着点骨质撕脱。前、后交又韧带撕裂常合并膝关节其他结构的损份, 如两侧副韧带、半月板损伤, 骨挫伤等。MRI是一种无创伤性检查方法, 而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的MR征象有其特点, 优于常规X线及CT检查, 在准确诊断上具有很高的价值, 可为临床治疗提拱可靠依据。

摘要:目的:研究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的MRI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手术证实的前后交叉韧带损伤患者, 采用SE、TSE矢状位、冠状位T1WI、T2WI、PDWI扫描。结果:21例前后交叉韧带损伤中, 部分性撕裂19例, 完全性撕裂2例。结论:MRI能够准确地诊断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损伤, 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关键词: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后交叉韧带,损伤,磁共振成像

参考文献

[1]苏金亮, 钭新科, 宋庆华.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MRI诊断[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5, 15 (9) :543-545.

[2]徐爱德, 徐文坚, 刘吉华.骨关节CT和MRI诊断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466.

[3]江浩.骨与关节MRI[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262-264.

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 篇2

一、早期正确处理关节韧带扭伤非常重要。因为韧带组织不易再生恢复,如果处理不当或误诊而转成慢性疾病,可能遗留功能障碍,且以后易再次扭伤。

二、急性损伤发生后,应立即停止活动,以减少出血。立刻用冷水冲损伤部位或用冰块冷敷局部以达到止血的目的。然后覆盖绷带加压包扎防止肿胀。韧带完全断裂或怀疑并发骨折的,在加压包扎后必须请医生进一步检查和治疗。经过24~48小时后,损伤部位的内出血已停止,这时可用温热毛巾热敷或按摩以消肿和促进血液吸收。在进行温热敷时,温度不要太高,时间不宜太长,按摩时也不宜太重,以免加重渗出、水肿或发生再出血。

三、为了促进关节功能的恢复,应注意动静结合,在没有疼痛感觉的前提下进行早期活动。基本痊愈后,应加强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练习,提高关节的相对稳定性。

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 篇3

【关键词】ACL损伤 上下坡度 步态分析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140-02

随着全民健身的普及,ACL的损伤发生率普遍增高,ACL损伤后膝关节运动学和运动力学将改变,关节的稳定性也会发生改变。前交叉韧带的作用是保持膝关节前向稳定及旋转稳定,ACL的损伤必定会引起膝关节的不稳定,为了更好地了解 ACL 在限制胫骨位移及旋转稳定性中的作用及其损伤后对膝关节稳定性的影响,本文通过三维步态运动分析系统观察ACL损伤后膝关节运动学及运动力学的参数变化,监测数据对患者进行步态分析,了解ACL损伤后功能活动水平,针对性的预防在日常生活中某些运动或者某项运动。

1 对象和方法

实验对象:

本研究选取2013年11月—2014年7月期间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体育医院运动创伤科的16名住院病人。病程时间范围0.3~24个月,年龄19~36岁,平均27岁,身高160~182cm,平均171.1cm ,体重52~85k g,平均69kg。纳入标准:全部都按照膝关节ACL损伤的诊断标准[1-3],通过磁共振MRI和体格检查前抽屉实验、Lachman实验、轴移实验均为阳性的;确认为单侧ACL损伤,排除对骨和关节有影响的全身性疾病并无半月板损伤、内侧副韧带、外侧副韧带、后交叉韧带等其他伴随症状。

实验方法:

本研究使用Opti_Knee膝关节三维运动分析系统,测试仪器由一台采样频率为120Hz、Polygon和Bodybuilder数据处理软件、六方位高速红外摄像机、十字形反光球钢体及Inred的 F5运动平板组成。

首先调整红外线摄像头焦距,拍摄镜头高度150cm,运动平台与步态分析系统主机上红外线摄像头间距2m,测试中患者下身穿紧身运动短裤,以保证标志点在运动中的位置,防止衣服对反观点的遮挡。三维步态分析标记点定位:选取大腿中下段和小腿中上段黏贴固定十字形反光球钢体,取股骨大转子、股骨内外侧髁、内外侧胫骨平台、内外踝尖、腓骨小头、胫骨结节、地面任意三点的12个定标点。测试在运动平板行走区域均在红外线摄像头采集区,嘱患者在恒定速度为3.0km/h的运动平板上分别进行0°和15°上下坡度的行走,并采集自然放松状况下15s的步态数据。

测试指标:

观测的运动学及运动力学参数:膝关节运动平板0°和15°上下坡度中相对胫骨前后位移距离,内外旋转角度,内外翻转角度。行走过程中姿态稳定的连续15s测量计算各参数的平均值及标准偏差。进行系统分析上下坡度各指标相对平路行走步态变化的百分比,位移距离百分值M=(M上坡-M平路)/M平路、旋转角度百分值N=(N上坡-N平路)/N平路、翻转角度百分值U=(U上坡-U平路)/U平路。

2 结果

位移结果 ACL损伤后在不同坡度中的前后位移距离见表1

3 讨论

ACL损伤后在行走的过程中会出现细微的步态改变,有研究表明,人在赤足的情况下行走时,女性和男性在膝关节运动力学中几乎是相当,假如女性穿高跟鞋行走时会出现膝关节运动力学的改变,这一现象被认为是引起膝关节OA产生的原因,由此可以看出OA病人中女性比男性要多[4、5]。运用三维步态分析可以了解膝关节的运动力学变化,尤其是在上下坡时,膝关节运动力学的改变。上下坡时比水平行走胫骨前移距离、内旋及内翻角度均增加。

有研究文献表明[6] ,在上楼和下楼对关节施加的力要高于水平行走。在Berchuck[7] 等研究报道中提出了一个理论,ACL损伤后出现了“股四头肌逃避步态” ( quadriceps avoidance gait)步态改变的理论。Gao等[8] 曾经报道过在ACL损伤患者上台阶时伸膝减少,ACL损伤后膝关节出现屈膝外力矩明显降低相对于对侧膝关节,降低股四头肌的活动导致胫骨前移,引起膝关节特异性变化。而在下台阶时,由于自身重力,股四头肌的活动降低胫骨前移更明显。在ACL损伤后会降低股四头肌的收缩作用从而加大胫骨的前移。ACL损伤后,防止膝关节旋转的作用消失或者减小,导致旋转不稳定,患者行走过程中膝关节内外旋角度就会增大。有研究文献认为[9、10], ACL损伤后胫骨的旋转角度会有不同程度的增大,以胫骨内旋增大为主,因为在行走时胫骨相对前移增加,伸膝力矩有所减小,为了使产生的伸膝力矩相对正常,肌肉活动增加,从而导致胫骨内旋。步态变化后,膝关节角度在运动力学变化较大,而在步行的整个步态周期中膝关节承载较大,膝关节屈曲角度变化,坡度的变化会使膝关节出现内外旋和内外翻转角度的变化[11] 。本研究通过运动学数据分析也验证了在下坡时内旋级内翻角度要比上坡大。运动变化的改变将导致关节软骨载荷分布不均,从而使膝关节组织加速退化,导致膝关节内旋及内翻增加。

有研究报道美国每年ACL损伤大概有几十万人,只有80%的人会选择做ACL重建手术,另外20%的人认为不需要治疗,只要避免某个动作或者某项运动就可以。本研究希望给那些选择不做ACL重建患者提供有效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B?this H, Perlick L, Tingart M, et al. Alignment in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A comparison of computer-assisted surgery with the conventional technique. J Bone Joint Surg Br. 2004;86(5):682.

[2]Aglietti P, Buzzi R, Giron F, et al. Arthroscopic-assisted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with the centralthird patellar tendon: a 5-8-year follow-up. Knee Surg Sports Traumatol Arthrosc. 1997;5:138-144.

[3]Aglietti P, Buzzi R, Menchetti PM, et al. Arthroscopically assisted semitendinosus and gracilis tendon graft in reconstruction for acute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injuries in athletes. Am J Sports Med. 1996;24:726-731.

[4]Kerrigan D c,Ri1ey P 0,Nieto T J, et al. Knee joint torques:A comparison between women and men during barefoot w a1king [J]. A rch Pehabil,2000, 81;1162-1165.

[5]Kerrigan D c,Todd M K,Riley P 0.Knee osteoarthritis and high—heeled shoes [J].Lanct,1998,351:1399-1401.

[6]Kutzner, I., Heinlein, B., Graichen, F., Bender, A., Rohlmann, A., Halder, A., et al. (2010). Loading of the knee joint during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measured in vivo in five subjects. Journal of Biomechanics, 43, 2164–2173.

[7]Berchuck M, Andriacchi TP, Bach BR, et al. Gait adaptations by patients who have a deficient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J Bone Joint Surg Am, 1990, 72(6):871-877.

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 篇4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已行关节镜检查及手术证实的42例ACL损伤患者的膝关节MRI图像资料, 并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组男31例, 女11例, 年龄16~56岁, 平均36岁。25例经手术证实, 17例经关节镜证实。

1.2 方法

嘱患者仰卧位, 膝关节腘窝下方放一圆垫, 使其成自然屈曲位。采用GE signa 0.2T永磁MRI扫描机, 膝关节表面线圈, 用膝关节成像。先进行轴位自旋回波 (SE) 序列T1WI (TR/TE=350 ms/20 ms) , 选一个通过股骨髁间窝的横断面为定位像, 在内侧髁、外侧髁的后缘作一水平连线[3], 自髁间窝的中心点作切线的垂直线, 斜矢状面的方向为垂直线的内侧和垂直线成10°~15°。并行快速自旋回波 (FSE) 序列T2WI (TR/TE=3500 ms/94.5 ms) , T1WI (TR/TE=350ms/20 ms) FOV 20×20层厚4 mm层间距1 mm。再行冠状位FSE T2WI及斜矢状面脂肪饱和抑制技术 (STIR) 。

2 结果

2.1 ACL损伤的各种MR征象

2.1.1 ACL损伤直接征象[4] (ACL本身形态和信号的改变) : (1) ACL消失:矢状面及冠状面, ACL均不能显示; (2) ACL萎缩细小:ACL明显细小; (3) ACL不连续:ACL实质断裂, 可见上下两个残端; (4) ACL走行异常:矢状图像上, ACL纤维不平行于Blumensaat线 (股骨髁间窝皮质线) ; (5) ACL水肿增粗:在T2WI或STIR像, ACL信号增高为水肿;ACL局限性或弥漫性增宽为增粗。

2.1.2 ACL损伤间接征象[4] (ACL本身形态和信号异常之外的改变) : (1) “对吻性”骨挫伤:股骨外侧髁及胫骨平台外后侧骨挫伤:T1WI低信号, T2WI、STIR为高信号; (2) Notch征:股骨外侧髁凹陷加深加大或局部骨挫伤改变; (3) 胫骨前移:股骨髁中部的矢状面上, 胫骨后缘皮质垂线位于股骨髁后缘皮质垂线之前方5 mm以上; (4) 外侧半月板后角裸露:矢状面上, 外侧半月板后角后缘皮质垂线之后方; (5) 后交叉韧带角变小, 后交叉韧带 (PCL) 弓形变后交叉韧带近段部分与远段部分所形成的角, 正常<105°。

2.2 ACL显示的情况共计40例ACL完整显示, 显示率达95%。

2.3 ACL损伤的直接征象共有38例显示。ACL消失2例;ACL萎缩细小5例;ACL不连续伴ACL水肿增粗8例;ACL走行异常伴ACL水肿增粗23例。

2.4 ACL的间接征象“对吻性”骨挫伤33例, Notch征31例, 胫骨前移15例, 外侧半月板后角裸露25例, 后交叉韧带角变小30例。

3 讨论

ACL是位于膝关节内滑膜外, 外周有滑膜包被的纤维结构。ACL起于股骨外侧髁内侧面的半圆形凹陷处, 呈扇形斜向前下方, 行于髁间顶和横韧带之间, 止于胫骨髁间隆起的前方, 与外侧半月板的前中部相连。在膝伸直时紧张而于关节屈曲时松弛[3]。起作用在于防止股骨向后移位, 胫骨前移及膝关节的过度伸直和过度旋转。

3.1 ACL的显示

膝关节在屈曲斜矢状位能清楚地显示韧带的股骨区和髁间窝顶下的空间, 能减少平均容积伪影, 更好地观察正常和损伤的ACL。其胫骨上的附着点可在矢状位和斜矢状位上显示, 在股骨附着点上可在轴位和斜矢状位上显示。

3.2 ACL的正常MRI表现

主要在斜矢状位观察, 表现为自后上斜向前下的连续的带状低信号, 下缘光滑, 平直。低信号伴随线样中等信号之纹路, ACL的远端信号增粗。

3.3 ACL损伤的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的敏感性和特异性ACL损伤后, 全部的直接征象的特异性均很高。

依据ACL的形态和信号改变, MRI诊断ACL损伤的准确性, 可以达到95%。同时笔者认为ACL不连续和ACL走行异常优于其他3个征象。本文分析了5种ACL损伤的间接征象, 前4种均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后交叉韧带角变小, PCL弓形变具有较高的敏感性[4,5], 余征象的敏感性较低, 故其间接征象不能作为主要的诊断依据, 可作为辅助诊断依据。

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并结合参考文献, 笔者认为膝关节屈曲斜矢状面能最佳地显示ACL的全貌, 并对ACL的损伤诊断提供准确的证据。ACL损伤的直接征象是诊断的基础, 最具有诊断意义;ACL损伤的间接征象可作为辅助诊断手段[4,6], 其中“对吻性”骨挫伤, Notch征, 后交叉韧带角变小, 后交叉韧带 (PCL) 弓形变, 胫骨前移, 外侧半月板裸露征, 具有重要参考提示价值。

参考文献

[1]胡卫东, 项立, 范义, 等.前交叉韧带撕裂的MRI诊断.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6, 16 (7) :760-762.

[2]付立平, 王艳莉, 王俊杰, 等.低场MRI诊断前交叉韧带撕裂23例分析.长江大学学报医学卷, 2009, 6 (2) :41-43.

[3]马贺骥, 谭威, 何翠菊, 等.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MRI成像方法及诊断研究.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06, 17 (6) :341-342.

[4]郑卓肇, 范家栋, 吕兴隆, 等.前交叉韧带损伤:MRI多征象分析.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4, 20 (9) :1311-1314.

[5]龚静山, 陈蓟, 刘特, 等.MRI辅助征象对前交叉韧带撕裂的诊断价值.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9, 25 (2) :286-289.

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 篇5

[关键词]磁共振;后交叉韧带;测量

后交叉韧带(PCL)是膝关节重要稳定系统,损伤后膝关节后向极度不稳定。PCL损伤的临床治疗以重建为主。然而,PCL完全位于膝关节腔内,特别是胫骨止点,其位于胫骨平台后缘、腘窝神经血管丛深部,临床显露困难,易伤及胭窝神经血管。为此,我们通过MRI测量正常成人PCL股骨、胫骨止点位置、血管丛与胫骨止点垂直距离,为临床治疗过程中显露和重建后交叉韧带止点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 2014年1-12月在我院进行膝关节磁共振检查的120例患者,男50例,女70例,年龄25-50(38.0±4.3)岁,左右膝关节不限,排除膝关节抽屉实验阳性、内外侧应力试验阳性、lachman实验阳性、膝关节周围骨折、明显骨质增生、关节腔大量积液病例。

1.2MRI测量 被检查者平卧位.常规MRI扫描(低场1.5 T),股骨矢状面与胫骨呈20°交角,以与胫骨平台垂直、与矢状面成约15°截面,间隔4 mm,层厚1 mm.取骨与后交叉韧带对比最清晰的T2WI或T1WI信号像,去一完整止点显影的层面,在PCAS系统上放大至2倍全屏,调整至对比最清晰状态,以系统自带的直线和长度测量工具,绘制及测量股骨髁问窝顶线,即Blumensaat线(B line)、PCL股骨起点(P)及胫骨止点(T)的长度、胫骨平台后缘斜坡(s)的长度、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后缘与PCL胫骨止点中心垂直距离(A),胫骨止点中心与胭窝血管丛距离(V),详见图1。分别由3名临床医师各测量3次,取平均值。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以mm为长度测量单位。

2.结果

股骨髁间窝顶线.即Blumensaat线平均长度(30.6±2.7)mm,后交叉韧带股骨起点长度平均(7.6±1.3)mm,占Blumensaat线的24.8%;胫骨止点平均长度(8.8±1.0)mm,占斜坡长度37.0%,胫骨止点中心与ACL后缘垂直距离平均(19.3±2.2)mm,胫骨止点中心与胭窝血管丛距离(9.6±1.8)mm。见表1。

3.讨论

膝关节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是保持膝关节稳定的重要结构之一,断裂后将会引起膝关节后向及旋转不稳定,从而影響膝关节功能,导致后期损害关节内其他结构,以往由于对PCL的重要作用的研究、认识不够,伤后诊断较为困难,重建治疗又较为复杂,常引起膝关节病废。近年来,随着磁共振检查广泛开展,其在膝关节韧带损伤方面诊断优势明显,PCL损伤的认识有了新的发展,临床诊治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为此,本研究对正常人膝关节进行常规磁共振扫描,了解在磁共振切面上PCL止点形态、大小、毗邻重要组织等解剖特点进行深入探讨,为临床医师手术操作提供理论和数据参考。

PCL作为膝关节后向主要稳定结构,在整个膝关节活动中起着运动轴心的作用。正常情况下PCL完整,PCL胫骨止点起于胫骨髁间窝后部,约位于胫骨平台斜坡下半部,然后斜向内上方向走行,止于股骨内髁内侧面。

PCL损伤后传统的手术方式是关节镜下单束重建。随着对PCL生物力学及解剖方面认识的深入,患者对手术效果要求的不断提高,提出了解剖重建。解剖重建的核心是在原止点重建韧带,恢复PCL功能。由于传统的膝关节镜人路是前内外侧人路显露关节内组织结构,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深在后缘,且靠近胭窝神经血管丛,显露困难,临床上有时需要辅助后内侧人路,然而该人路常损伤腓肠肌内侧头。关节镜下股骨骨道中心点定位于股骨内髁软骨缘后10 mm,内侧髁间窝顶软骨缘下13mm。而胫骨骨道使用50°-60°胫骨定位器,骨道中心点位于胫骨平台皮质下10 mm处。不同术者有不同的定位方法,具有自己的解剖学研究理论。增加辅助切口,需要增加手术步骤,延长手术时间,而精确的定位需要深入了解韧带止点特点及毗邻组织分布情况。因此,研究PCL止点形态特点、毗邻周围重要组织结构特点的详细研究,为手术技术提高起了关键作用。

根据Mariani等对PCL的MRI研究,50例患者中,46例PCL股骨止点位于Blumensaat线前下二分之一,4例位于中央。陈连旭等在MRI上对102例后交叉韧带止点位置的测量,发现PCL股骨止点位于Blumensaat线的前下二分之一,胫骨止点位于胫骨斜坡的后下二分之一。本研究观察后交叉韧带股骨止点位于Blumensaat线前下三分之一,股骨止点位于内侧髁,易显露,而胫骨起点位于前交叉韧带后缘平均(19.3±2.2)mm,而距离胭窝血管丛仅仅(9.6±1.8)mm,因此,临床重建PCL韧带,为了获得良好解剖止点,在制备骨隧道时,需注意避开前交叉韧带阻挡视野,避免损伤血管。

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 篇6

关键词:前交叉韧带,后交叉韧带,MR成像,脂肪抑制,关节镜检查

1 引言

作为一个非侵入性的诊断工具,MRI在对前、后交叉韧带(ACL/PCL)撕裂、半月板损伤以及其他膝关节损伤的诊断中,已经显示出较好的敏感性[1,2]。MRI虽然有着可完全取代关节镜的潜在优势,但目前关节镜检查仍然被公认为是诊断交叉韧带撕裂的金标准。在不同的研究方面,MRI对韧带损伤的高灵敏度和特异性诊断已经很好地被证明;作为准确的MRI成像技术,常规SE序列和质子密度加权快速自旋回波序列(PDWI-FSE)已广泛被接受[3]。在许多应用方面,FSE序列已经取代了传统的SE序列。同标准SE序列比较,FSE序列采集时间短、运动伪影少、能提供高对比度的图像。但它主要的缺点是图像模糊和增加脂肪信号。不过,使用脂肪抑制(FS)能将脂肪信号降到最低,同时还能改善水肿的成像对比。

本研究中,以关节镜作为参考标准,分析和评价了矢状FS-PDWI/T2WI-FSE序列和PDWI/T2WI-FSE序列对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的诊断价值。

2 材料与方法

31例膝关节外伤疼痛的患者,男16例,女15例,年龄16~71岁,平均40.5岁。可疑前或后交叉韧带损伤,病程为首次外伤后不超过18个月。损伤机理是关节弯曲或伸展、伸展过度外翻、伸展过度内翻、挤压或复合性损伤。通过富有经验的矫形外科医师对患者作临床评定,并建议其到MRI室做检查。所有的31例患者在MRI检查后的2周内进行关节镜检查。

MRI检查采用GE公司Signa Hispeed 1.5T成像仪,使用膝关节专用相阵控线圈,成像序列包括FS-PDWI/T2WI-FSE和PDWI/T2WI-FSE矢状位扫描。FS-PDWI/T2WI-FSE成像参数:TR/TE:4 009/15/105 ms;PDWI/T2WI-FSE成像参数:TR TE:3 800/15/105 ms。其他成像参数在每一个成像序列里都是一样的:层厚3 mm,间距0.4 mm,视野160 mm×160 mm,采集矩阵256×256,ETL5,采集时间分别是524、536 s。

由2名有经验的放射科专家进行读片,并对各个序列的矢状位扫描片交叉韧带显示情况进行分析。

统计分析包括对交叉韧带损伤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和精确度计算。将31例患者总共62例ACL或PCL的关节镜检查作为参考标准。

3 结果

62例交叉韧带有21例被内窥镜检查出有撕裂损伤(19例ACL,2例PCL)。PDWI-FSE、T2WI-FSE、FS-PDWI-FSE和FS-T2WI-FSE序列对62例可疑交叉韧带撕裂显示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度分别为86%、98%和94%。对ACL撕裂显示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度分别是84%、100%和90%(见表1)。在所有的MR序列上,有3例交叉韧带不完全撕裂没有检查出来而被误诊为正常,有2例PCL撕裂表现为真阳性,1例完整的PCL作为部分撕裂被诊断为假阳性。

4 讨论

我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评价矢状FS-PD/T2WI-FSE序列与PDWI/T2WI-FSE序列比较对交叉韧带诊断的准确度。由于在软组织、骨、软骨和关节邻近结构病理学检测的敏感性,矢状FS-PDWI/T2WI-FSE序列已逐渐应用于骨关节MR成像。

对交叉韧带的检查,矢状位扫描优于冠状位或轴位。本研究数据显示,交叉韧带损伤仅在矢状压脂或无压脂PDWI T2W-FSE序列中显示部分韧带完整。众所周知,几乎所有的ACL/PCL撕裂在矢状位成像上显示明显。

由于ACL有纤维束组成,肌束之间是脂肪成分,因此,在SE成像序列中ACL较PCL信号强度要高;而在PDWI-FSE序列上显示中等信号强度。脂肪抑制的PDWI/T2WI-FSE序列和无压脂PDWI/T2WI-FSE序列可见到ACL和PCL损伤弥漫的异常增强信号。因此,如纤维破裂或者韧带不规则等形态学异常的韧带可显示为撕裂的异常信号(见图1~3)。

Gentili等[4]发现间接征象的存在能判断有ACL断裂,但是间接征象不存在的不能排除ACL损伤。本研究表明,大多数病例均可以利用直接征象来确切诊断ACL或PCL的撕裂。FSE序列相对标准的SE序列能提供更高对比度和质量的图像。FSE序列的不足之处是增加了脂肪信号的强度,而压脂提高了对水肿、骨髓损伤(见图3)和软骨结构的显示,特别是在ACL撕裂不完全的情况下。

我们希望通过使用FS-PDWI/T2WI-TSE序列使得病灶获得更确切的诊断。本研究中,有3例关节镜确诊为交叉韧带不完全撕裂的患者,没有在FS-PDWI-FSE和PDWI-FSE检查序列检查出来而被误诊为正常。

研究结果表明,对外伤性膝关节的MR检查,FS-PDWI T2WI-FSE序列应作为首选扫描序列。

参考文献

[1]Fritz R C.MR imaging of meniscal and crucial ligaments[J].MagnReson Imag N Am,2003,11(283):93-98.

[2]Ilaslan H,Sundaram M,Miniaci A.Imaging evaluation of the post-operative knee ligaments[J].Eur J Radiol,2005,54(178):88-94.

[3]Chen W T,Shih T T F,Tu H Y,et al.Partial and complete tear ofthe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Direct and indirect MR signs[J].ActaRadiol,2002,43(511):6-10.

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6月‐2015年6月入院的50例膝关节后外侧复合体 (PLC) 损伤合并交叉韧带断裂患者。实施PLC结合前交叉韧带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 断裂和后交叉韧带 (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PCL) 断裂患者12例, 其中, 男6例, 女6例;平均年龄 (32.53±6.4) 岁;平均病程 (23.12±11.33) d。PLC结合ACL患者17例, 男11例, 女6例;平均年龄 (26±8.12) 岁;平均病程 (30.21±18.64) d。PLC结合PCL患者21例, 男11例, 女10例;平均年龄 (26.82±9.23) 岁;平均病程 (19.37±7.27) d。

1.2 纳入标准

①胫骨出现过度内翻和外旋的情况于损伤两周内;②膝关节重度后向及后外向不稳定;③PLC结合ACL或PCL患者出现关节松弛度>10 mm;④关节周围血管及神经未受到损伤;⑤骨骼已闭合, 未出现胫骨侧骨性撕脱及股骨性非骨性撕脱的情况[2]。

1.3 方法

关节镜检查前做关节镜切口, 清理半月板损伤及韧带残端, 植入肌腱时, 以股薄肌腱、自体半腱肌重建ACL, 用微型钢板悬挂固定直径7~8 mm的肌腱, 可吸收挤压螺钉固定于胫骨隧道内。PCL异体肌腱重建时, 需肌腱长度>26 mm, 制成肌腱移植物长度>13 mm, PLC修复增强重建长度>24 mm的异体肌腱。重建后外侧复合体时, 健侧卧位体安装假肢, 以胫骨钻取6 mm隧道, 异体肌腱穿腓骨头骨隧道进行牵引线引导, 使用前交叉定位器在8 mm胫骨隧道处进行ACL残端定位, 将肌腱连于钢板处进行固定, 完成ACL重建。用针牵拉开腓肠肌, 在关节镜下将移植物引入股骨隧道内, 完成PCL重建。

1.4 评估指标

患者手术前后对关节活动度的记录, 根据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关于膝关节功能评分表 (Lysholm) 和膝关节评估表 (the 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 knee evaluation form, IKDC评分) 对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评分[3]。IKDC评价结果以A、B、C、D来评定, A为良好, B为较良好, C为较不良, D为不良;膝关节功能 (Lysholm) 评分, 满分为100分, 91~99分为优, 76~90分为良, 50~75分为中, 小于50分为差。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X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用Wilcoxon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患者膝关节功能指标情况比较

治疗后患者的膝关节功能评分和膝关节活动度都明显优于治疗前 (P<0.05) , 见表1。

2.2 治疗前后患者IKDC评分情况比较

患者治疗后IKDC评分明显优于治疗前, 治疗前后IKDC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7.55, P=0.000) , 见表2。

3 讨论

膝关节后外侧复合体 (PLC) 损伤合并交叉韧带断裂作为当今较为热门的医学话题, 一直受到国内外医学研究人员的重视[4]。因为单纯的PCL损伤在膝关节损伤中并不常见, 所以PLC损伤作为伴随损伤中最为常见的一种, 它是否能够修复对于PCL的重建和修复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 当发生PCL伴随PLC损伤发生时, 如果只对PCL进行重建而不对PLC进行重建, 产生的外侧束缚力较大, 极易引起膝关节残留不稳定, 加快膝关节的退变, PCL的集中负荷增大, 导致它的重建失败。传统的只对PCL进行重建的治疗方法不利于膝关节的全面恢复, 无法恢复膝关节后外方的稳定, 对患者术后的恢复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而逐渐得到推广的早期重建膝关节后外侧复合体 (PLC) 损伤合并交叉韧带断裂的手术方法, 能够让韧带重建患者的后外向不稳定性得到控制, 在一年内逐渐恢复到常人状态, 步伐等也可恢复到正常状态。并且术后对于后外向旋转的角度也得到增大, 术后通过屈膝力量锻炼可使步态也能恢复到正常[5]。为进一步研究早期重建膝关节后外侧复合体 (PLC) 损伤合并交叉韧带断裂的临床疗效, 选取本院50例患者进行研究发现, 患者在治疗后膝关节功能评分和膝关节活动度都明显优于治疗前 (P<0.05) , 同时患者治疗前后膝关节IKDC评分明显优于治疗前 (P<0.05) , 由此可见, 早期重建膝关节后外侧复合体 (PLC) 损伤合并交叉韧带断裂可有效重建膝关节, 恢复膝关节后外方的稳定性, 并减少并发症的产生。

综上所述, 早期重建膝关节后外侧复合体 (PLC) 损伤合并交叉韧带断裂有利于严重受损的膝关节的稳定性的恢复, 提高治疗效率, 有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 使并发症得到减少, 值得临床推广研究。

参考文献

[1]顾明, 李峙宝, 陈崇民, 等.早期重建膝关节后外侧复合体损伤合并交叉韧带断裂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刊, 2015, 2 (31) :73-76.

[2]杨玉鹏.关节镜下膝关节多韧带损伤的重建与疗效观察[J].广西医科大学, 2014, 5 (23) :343-435.

[3]肖宇.膝关节后外侧复合体解剖学观察及临床研究[J].遵义医学院, 2014, 9 (24) :445-456.

[4]孔颖, 张元民, 赵晓伟.关节镜下保留残端四股腘绳肌腱单束重建后交叉韧带疗效观察[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3, 27 (9) :1037-1040.

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3-05~2014-01在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就诊的20例单侧ACL损伤患者, 均经关节镜手术证实, 排除明显膝关节软骨缺损、既往接受膝软骨手术、骨关节炎及对侧膝关节有过外伤、手术或伴发其他疾病者。其中男10例, 女10例;年龄21~39岁;体重55~79 kg;右膝关节损伤11例, 左膝关节损伤9例;损伤时间1~6个月。男、女患者年龄、体重指数及损伤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5.0123、3.2580、3.6521, P>0.05) , 见表1。所有受试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Philips 3.0T双源MRI扫描仪, 图像采集采用膝关节自然伸直位, 将膝关节置于线圈中央, 利用矢状位三维快速梯度回波水激发序列, TE 5 ms, TR 20 ms, 翻转角15°, 视野16 cm×16 cm, 层厚2 mm, 层间距1 mm, 重建层厚4 mm。

1.3 图像分析

将图像导入Rhinoceros 4.0后处理工作站, 膝关节骨和软骨轮廓手动描绘 (图1) , 三维几何模型下膝关节的骨骼和相应的软骨构建的准确性和精确性可被验证, 这个软骨厚度测量的精确度基于MRI的膝关节三维表面模型[2]。

股骨远端的软骨分为股骨外侧髁 (lateral femoral condyle, LF) 、股骨内侧髁 (medial femoral condyle, MF) 和滑车 (trochlea, Tr) , 胫骨近端的软骨分为胫骨外侧平台 (lateral tibial plateau, LT) 和胫骨内侧平台 (medial tibial plateau, MT) 。分区的标准是根据ACL和后交叉韧带 (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PCL) 的附着点 (图2) , 软骨体积用Rhinoceros软件直接测量。

图2膝关节软骨分区及结构。A为膝关节软骨分区, 绿线:前交叉韧带位于股骨外侧髁内缘的附着处为股骨外侧髁与滑车软骨的分界;黄线:后交叉韧带位于股骨内侧髁外缘的附着处为股骨内侧髁与滑车软骨的分界;粉线及蓝线:前、后交叉韧带位于胫骨髁间起始处为胫骨内、外侧平台软骨的分界;B为膝关节软骨的三维大体图像;C、D为矢状位图像中显示的前交叉韧带及后交叉韧带层面。Patellar:髌骨;Tr:滑车;MF:股骨内侧髁;LF:股骨外侧髁;MT:胫骨内侧平台;LT:胫骨外侧平台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tatistica 16.0软件, 以患者健侧软骨体积作为对照, 患侧和健侧软骨体积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同时按性别进行分层分析, 男性和女性患者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健侧与患侧膝关节软骨体积比较

20例ACL损伤患者患侧与健侧膝关节软骨总体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0263, P<0.05) , 其中股骨、胫骨总体积以及LF、LT处患侧与健侧膝关节软骨体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0105、2.0100、1.9451、1.9701, P<0.05) , 而髌骨、MF、Tr和MT处患侧与健侧膝关节软骨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4850、0.2747、0.8414、0.6201, P>0.05) , 见表2。

2.2 不同性别ACL损伤患者健侧与患侧膝关节软骨体积比较

男性患者患侧与健侧膝关节软骨总体积及各部位软骨体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女性患者患侧膝关节软骨总体积、股骨及胫骨软骨总体积及LF、LT处软骨体积较健侧减小,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6508、2.0314、1.9439、2.0795、2.5339, P<0.01、P<0.05) , 而髌骨、MF、Tr、MT处软骨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4207、1.5732、0.8944、0, P>0.05) 。见表2。

注:LF:股骨外侧髁;MF:股骨内侧髁;Tr:滑车;LT:胫骨外侧平台;MT:胫骨内侧平台;*与整体健侧比较, P<0.05;△与女性健侧比较, P<0.05

3 讨论

本研究利用三维立体软骨模型对股骨、胫骨及髌骨平均软骨体积进行测量和计算, 发现女性ACL损伤后部分承重软骨体积发生改变, 而男性改变不明显。

膝关节软骨是关节内非常重要的结构, 在运动中起到减压和轴承作用, 其形态受年龄、性别、体重指数、运动活动水平[7]、骨关节炎、疼痛[5]及ACL损伤等[8,9]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ACL损伤是引起软骨形态改变的急性因素, 动物模型证实ACL切除导致软骨细线化改变[10]。利用钆对比剂增强后的MRI来探测软骨成像, Fleming等[11]发现当人体发生ACL损伤后软骨成分发生改变, 提示关节软骨发生形态改变, 且改变多发生在承重部位软骨, 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Frobell等[12]研究发现, 膝关节软骨形态学改变发生在ACL损伤后1年内, 而且软骨体积减少发生在大多数ACL损伤的软骨中。本研究发现, 女性ACL损伤的软骨中平均软骨体积减少, 包括LF及LT, 可能与ACL损伤造成不稳定的膝关节中发生异常的生物力学运动有关。ACL损伤造成软骨细胞的缺乏是由于改变了接触面软骨区的生物力学方式, 使得接触区域变小, 从而导致软骨变薄, 当受力逐步增大, 超过软骨承受范围后, 软骨形态渐渐发生改变[13]。本研究基于上述假设来探讨ACL损伤后造成的一系列软骨形态学的改变, 而Van De Velde等[2]发现正常膝关节与ACL损伤后的关节软骨厚度并无显著差异。因此, 本研究利用MRI三维快速梯度回波水激发序列成像提高软骨成像质量, 在此基础上对膝关节软骨进行形态学定量分析, 其临床价值明显优于常规序列扫描[14]。

本研究中, 女性患侧膝关节软骨改变显著, 而男性不显著, 可能与人体激素水平差异有关[15]。另外, 女性较男性软骨体积小[16,17]、厚度薄, 而薄的软骨更易造成损伤, 这也是女性较男性更容易发生骨性关节炎的原因之一[18,19]。

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 (1) 样本量小, 仅有20例患者, 需要进一步增加样本量以验证研究结果; (2) 研究对象仅仅是膝关节损伤的一个亚群, 并且是针对损伤时间较短 (半年内) 的患者, 因此不能代表所有ACL损伤患者的情况。尽管人体自身左、右膝关节本身存在差异[15], 但对于单侧受伤的膝关节患者利用对侧正常膝关节作为对照仍是有效而准确的方法, 因此可以认为本研究结果在ACL损伤人群中具有普遍意义。

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膝关节及韧带损伤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其中男75例, 女25例;年龄13~45岁, 平均 (31.2±10.6) 岁;受伤原因:扭伤20例, 摔倒伤25例, 车祸伤55例;受伤时间1 d~10年。通过临床症状表现、查体分析及影像学、关节镜检查诊断可能为前交叉韧带和或者是半月板损伤。

1.2 方法

1.2.1 设备

MRI为西门子, Symphony和美国史乐辉关节镜及影像系统。

1.2.2 关节镜

患者采取仰卧位, 通过腰麻, 患者采取膝关节前内侧、前外侧常规性的切口, 进行关节镜检查, 主要对前交叉韧带的走行、形态、松弛度, 半月板的形态、质地, 关节软骨的形态和质地进行观察。

1.2.3 MRI

患侧肢体外旋15°, 矢状位质子加权脂肪抑制序列, TR为1530 ms, TE为17 ms, TI为90 ms, FA180°, 矩阵为256×180, 视野为190 mm, 层厚为4 mm。T1WI:TR为23 ms, TE为8.3 ms, FA 40°, 矩阵为256×180, 视野为200 mm, 层厚为4 mm。T2WI:TR为65 ms, TE为20 ms, FA 20°, 矩阵为240×300, 视野为160 mm, 层厚为3 mm。

1.3 观察指标

1.3.1 观察前交叉韧带损伤程度和松弛度情况

通过患侧和健侧胫骨前向位移差距值来表示。

1.3.2 观察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关节镜下分级和MRI分级比较情况

前交叉韧带关节镜下分级标准[5]:Ⅰ级损伤是前交叉韧带的走行和形态基本正常, 伴有少量的系膜充血和磨损, 韧带有损伤;Ⅱ级损伤是前交叉韧带的主体形态比较完整, 韧带稍有松弛, 韧带的止点或者韧带体部有撕裂, 但是不足一半;Ⅲ级损伤是前交叉韧带形态不是十分完整, 韧带松弛, 张力减低, 撕裂比例大于一半, 但是有部分韧带连接;Ⅳ级损伤, 韧带的正常形态已经消失, 走行较平坦, 前交叉韧带的股骨端、胫骨端或者是主体已经发生完全性断裂或者只有少量的包膜或者是瘢痕组织相互交织相连接, 韧带基本处于无张力状态, 有部分病例发生退变性损伤, 前交叉韧带基本消失。

前交叉韧带根据损伤程度MRI分级是Ⅰ~Ⅳ级[5]。其中Ⅰ级为韧带损伤, 斜直走行, 形态上基本完整, 以低信号为主, 内部呈现混杂的少量的高信号, 其边缘基本完整和清晰;Ⅱ级为前交叉韧带发生部分撕裂, 韧带呈现斜直走行, 连续性存在, 外形上有增粗或者形态不是十分完整, 边缘模糊不清晰, 呈现不均匀的高信号影;Ⅲ级是前交叉韧带发生大部分撕裂, 韧带连续性不是十分清晰或者走行失常, 增粗并伴有弥漫性高信号, 主体尚可以分辨, 主体局部的区域或者抵止点处结构呈现模糊状态, 有大部分韧带撕裂;Ⅳ级:韧带出现完全断裂, 韧带结构消失, 对于纤维结构无法分辨或者仅有少部分可以分辨, 形态扭曲异常, 或者呈现低信号韧带中断不连续, 局部可以见到有团块状的高信号影, 韧带区有增粗, 韧带结构模糊不清, 抵止点可见完全断裂, 或者可以见到高信号不定形影, 严重者有撕脱骨块。

1.3.3 观察半月板损伤的关节镜下分级和MRI分级比较情况

关节镜下半月板损伤分级主要Ⅰ~Ⅳ级, 是根据半月板的形态、松弛级别进行分级。

MRI分级参照Stoller分级标准[6]。0级:MRI可见均匀信号, 形态规则;Ⅰ级:半月板内有孤立的异常高信号灶, 信号较小, 没有延伸到半月板的各个边缘, 或者是半月板呈现弥漫性的增高信号, 并且信号界限不清晰, 比较模糊;Ⅱ级:半月板内部呈现水平线样的异常高信号影像, 仅仅向着半月板关节囊边缘延伸;Ⅲ级:半月板内呈现斜形或者不规则的线样的异常高信号影像, 向半月板关节面缘或者游离缘逐步的延伸, 其关节囊缘不连续;Ⅳ级:半月板形态发生缺损或者不规则变薄, 有些形态消失, 甚至半月板关节囊缘发生分离。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9.0对数据进行分析, 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前交叉韧带损伤程度和松弛度情况

前交叉韧带损伤Ⅲ~Ⅳ级患侧和健侧胫骨前向位移差距值均高于Ⅰ~Ⅱ级和正常,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Ⅲ~Ⅳ级比较, #P<0.05

2.2 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关节镜下分级和MRI分级比较情况

MRI分级Ⅰ级敏感度为33.3%、特异性为25.0%, Ⅱ级敏感度为80.0%、特异性为55.5%, Ⅲ级敏感度为53.3%、特异性为36.4%, Ⅳ级敏感度为60.0%、特异性为36.8%。见表2。

2.3 半月板损伤的关节镜下分级和MRI分级比较情况

MRI分级Ⅰ级敏感度为37.5%、特异性为25.0%, Ⅱ级敏感度为80.8%、特异性为56.3%, Ⅲ级敏感度为57.7%、特异性为45.5%, Ⅳ级敏感度为61.9%、特异性为31.6%。见表3。

3 讨论

前交叉韧带撕裂MRI征象主要是韧带内部有高信号或者混杂的信号, 韧带边缘不清晰, 呈现弥漫性增粗[7,8]。完全的前交叉韧带撕裂MRI征象有不连续性的韧带中断征象、韧带有增粗并且可能有肿块状或者是不规则的波浪状、韧带内部有弥漫性的高信号、Blumensaat角>15°、前交叉韧带和胫骨平台夹角<32°、后交叉韧带角度<105°[9,10]。部分韧带撕裂和完全撕裂相比较, 部分韧带引起的功能降低不明显, 诊断相对困难, 可能出现诊断不足或过度诊断等情况[11,12]。研究资料显示, 完整的前交叉韧带在MRI下呈现连续性的低信号, 信号从股骨端和胫骨端, 部分撕裂是在股胫之间有完整性的连续性的韧带连接, 但是在韧带的内部出现了异常的组织信号;完全断裂的前交叉韧带, 其所有的纤维出现完全性的断裂, 呈现波浪状或者较为松弛韧带, 前交叉韧带和Blumensaat线不能平行, 其二者关系呈现完全丧失或者韧带萎缩不正常, 前交叉韧带有水肿信号出现[13,14]。关节镜下, 正常的前交叉韧带是由前内下向后外上斜行走行, 韧带的形态正常, 包膜完整[15,16]。如果前交叉韧带损伤, 根据韧带的走行、形态及松弛级别等进行从轻到重的分级, 即Ⅰ~Ⅳ级[17,18]。和关节镜下形态学变化相对应, MRI征象正常的前交叉韧带呈现斜直行走行, 呈现形态比较完整的带状低信号[19,20]。

正常的半月板在关节镜下可以见到内侧半月板较大, 呈现C形, 半月板前角窄后角宽, 外侧的半月板较小, 呈现O形, 形态规则, 表面较光滑, 通过探针触及, 质地无异常, 无活动级过大。Ⅰ~Ⅳ级主要是根据半月板的形态、松弛级别进行分类。Ⅰ级损伤主要是根据年龄区分, 青少年半月板形态正常, 边缘比较光滑和完整, 质地上没有明显变黄;中老年出现Ⅰ级损伤可见半月板的边缘呈现轻度毛糙的毛刷样, 质地稍有硬化, 没有明显松动, MRI可见半月板内部类圆形的高信号影。Ⅱ级半月板损伤, 青少年人群半月板的形态基本正常, 质地异常变化, 有轻度松动, 有部分患者关节镜下可见到滑膜和半月板滑膜缘充血较明显, 中老年人群半月板的上关节面和下关节面及游离边缘有中度的毛糙小锯齿形状, 质地硬化, 内部可以见到铁血黄素沉积, 患者伴有半月板区域疼痛, 查体有阳性表现, 半月板MRI征象可见异常的线形的高信号影, 信号达到滑膜缘但是没有达到关节面缘。Ⅲ级损伤, 半月板形态失常, 关节面区域可以见到明显的裂口, 中老年人群的质地硬化较明显, 有松动存在, 但是没有明显的移位。Ⅳ级损伤是半月板形态发生改变、不规则, 裂口可以贯穿上下关节面从而导致部分半月板发生完全撕裂, 有明显的松动、扭曲、翻转及移位发生, 严重者有部分消失, 质地硬化, 桶柄样撕裂为典型表现, 另外半月板关节囊缘撕裂和完全性的水平撕裂也属于Ⅳ级损伤。半月板发生变性或者撕裂时, 纤维软骨可能会渗入到关节液, 在撕裂的部位MRI征象表现为高信号, 特别是在T2WI表现明显, 也有些病例脂肪抑制明显。通过和MRI征象对应对于半月板损伤也可以在形态学上分为三级。Ⅰ级:半月板的基本形态正常, 表面光滑, 半月板和关节软骨的界限清晰且锐利, 通过探针触动具有较好的弹性;Ⅱ级:通过关节镜观察半月板的形态基本正常, 半月板上关节、下关节面缘有局限性的毛糙感, 呈现小的锯齿状, 其表面的局部灶发白, 关节软骨界限比较模糊, 探针轻轻触动, 其硬度明显降低;Ⅲ级:已经出现了纤维软骨板的破裂, 半月板的形态不是十分完整, 有部分发生缺损、不规则的边缘变薄、形态上消失或者半月板关节囊发生了分离。

摘要:目的 探讨前交叉韧带、半月板损伤的关节镜与MRI诊断分级情况。方法 分析台州市中心医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膝关节及韧带损伤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关节镜检查和MRI检查, 观察前交叉韧带损伤程度和松弛度情况;观察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关节镜下分级和MRI分级比较情况;观察半月板损伤的关节镜下分级和MRI分级比较情况。结果 前交叉韧带损伤ⅢⅣ级患侧和健侧胫骨前向位移差距值均高于0级和ⅠⅡ级,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前交叉韧带损伤的MRI分级Ⅰ级敏感度为33.3%, 特异性为25.0%;Ⅱ级敏感度为80.0%, 特异性为55.5%;Ⅲ级敏感度为53.3%, 特异性为36.4%;Ⅳ级敏感度为60.0%, 特异性为36.8%。半月板损伤的MRI分级, Ⅰ级敏感度为37.5%, 特异性为25.0%;Ⅱ级敏感度为80.8%, 特异性为56.3%;Ⅲ级敏感度为57.7%, 特异性为45.5%;Ⅳ级敏感度为61.9%, 特异性为31.6%。结论 MRI诊断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半月板损伤与关节镜结果有一定差异, 但是其仍为一种诊断的可靠、无创性检查方法,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 篇10

【关键词】膝关节;关节镜;前交叉韧带;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2-0205-01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是最常见而严重的运动创伤之一,前交叉韧带撕裂引起膝关节不稳,治疗不当将引起膝关节功能严重障碍。关节镜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是一项新兴的、难度较大且精细微创的骨科手术,与传统手术相比,在韧带重建时能保持膝关节囊的完整性。因此, ACL重建术后正确指导患者康复训练十分重要[1]。我院自2009年12月至2011年8月共收治ACL断裂,27例,治疗效果好,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27例,年龄20~52岁,男性21例,女性6例:。损伤原因:运动损伤9例,高处坠落2例,,车祸致伤3例,单纯前交叉韧带损伤4例,合并半月板损伤7例,合并半月板损伤与内侧副韧带损伤2例。均在关节镜下行重建术。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认真评估患者生理和心理状况,以及患肢肌力、肌肉萎缩程度或膝关节功能等。针对不同患者,制定系统的个体化康复计划,并详细讲解手术方法、目的和术后注意事项,功能锻炼的重要性,使患者术前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为了提高术后膝关节功能康复,术前指导患者行正确的股四头肌和膝关节功能锻炼是必要的。手术最好在患膝活动度达到健侧水平时进行,以利于术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另外,有些患者认为手术后患肢功能可以完全恢复正常,对术后需较长时间的功能锻炼缺乏心理准备。我们则说明韧带重建术后需要恢复性功能锻炼,在韧带重建后1年左右才可能恢复剧烈的体育运动。

2.1.2 床上大小便训练:交叉韧带移植术后患肢需制动,大小便很不方便,术前需指导患者练习在床上大小便。

2.2 术后护理

2.2.1 一般护理: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3~5d,注意关节是否肿胀,注意包扎物松紧度,观察引流的引流量、颜色。如果术后颜色较深、引流液较多,说明关节内有出血,此时要严密观察;如果术后2~3h颜色逐渐变淡,引流量逐渐变少,说明出血已停止,可不必处理;如果仍然引流量较多,颜色未变淡,可自引流管内注入适量肾上腺素生理盐水,局部略加压包扎,出血会逐渐减少。

2.2.2 患肢体位:异体韧带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常规膝后垫软枕,保持膝屈曲15~20°。此种体位可使前交叉韧带处于松弛状态,移植后的异体韧带处于张力最小状态,有利于韧带与骨接合口的愈合。不可将软枕垫于膝后以远小腿处,此种体位相当于膝关节的前抽屉试验,会使交叉韧带处于紧张状态,不利于韧带愈合[2]。

2.2.3 镇痛和功能锻炼:因为膝关节镜手术本身创伤较小,故有些病人术后仅服用一般止痛药物1~2d。但大多数病人术后存在不同程度的膝关节疼痛,因而明显限制了膝关节的活动,对这类病人我们常规给予自控镇痛(PCA)方法。

2.3 术后康复训练

2.3.1 第一阶段(术后当天至2周):术后当日麻醉清醒后即开始指导病人行股四头肌和腘绳肌等长收缩锻炼,方法:尽量伸膝,但不产生关节活动,背伸踝关节,收缩股四头肌,持续5 s然后完全放松为1次,每日锻炼200次左右,分4次或5次做完,嘱病人最大限度地有节奏地伸屈踝关节,频率不宜过快,动作必须到位。此方法能有效地防止肌肉萎缩,增加肌力,为后续的训练打下基础。术后第1天嘱病人开始踝关节训练、髌骨推移活动、直腿抬高训练。直腿抬高训练时先协助病人将腿抬高10°左右,然后慢慢放下。从被动到主动将腿抬高35°左右,不超过45°,每天3次或4次,每次15 min~20 min。在早期被动活动髌骨可以增加伸膝,还可以防止髌上囊的粘连,利于术后关节活动度的恢复[3],该项训练每天2次或3次,每次训练15 min。术后第4天配合被动关节器锻炼膝关节被动活动度,开始一般从0°~30°开始,每天增加10°,频率以2 min一个伸屈周期,视病人的耐受程度逐步适当加快,每天2次或3次,每次30 min,逐步增加屈曲角度,术后第1周,被动屈膝达90°;术后2周被动屈膝达100°~110°。支具伸直位固定1周后可指导病人被动屈膝活动。

2.3.2 第二阶段(术后第2周~第12周):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患肢肌力锻炼及膝关节主动屈伸活动,要求股四头肌收缩每日需达500次,直腿抬高200次,根据肌力情况逐步增加抬起角度和维持时间;术后2周~4周持双拐患肢30%负重下地活动,负重力逐渐增加,至第4周弃拐完全负重行走;术后 4周~6 周后可以主动伸屈,由小到大,在床边自然下垂慢慢伸直,6周后主动屈伸0°~90°;术后7周~10周,继续膝关节的主动伸屈活动外,增加半蹲屈伸膝训练,以增加膝关节屈曲角度,每天3次,每次屈伸膝各30次;术后8周~10周可增加下蹲屈曲训练,重心在健肢,两足分开与肩同宽,上身挺直,两手抓住床栏,保持稳定后下蹲;术后第11周、第12周指导功率自行车抗阻力训练,每日3次,每次15 min 。

2.3.3 第3 阶段(术后第13周至6个月):强化膝关节运动的重要性,要求关节被动屈伸活动度达到0°~140°,主动膝关节屈伸活动度达到0°~120°;强化各种功能性训练,如平衡训练、上下台阶训练、髋关节训练器抗阻训练及Biodex 等速耐力训练股四头肌力量,并可进行骑自行车、游泳、快步走等运动,但应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及“急停急转”动作。

在患者锻炼过程中应经常观察、督促、检查功能康复计划实施情况,及时解决锻炼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其进步给予肯定和鼓励,以增强其功能锻炼的毅力和信心。

2.4 出院指导:出院前,为患者制定具体的康复计划并使之遵循。康复锻炼必须持之以恒,只有坚持不懈的锻炼才能保证关节功能恢复的效果,但须注意劳逸结合,防止过度负重,坐位时以较高的沙发、椅凳为宜,以防膝关节过度屈曲,加重关节表面压力。出院时须带活动型关节支具保护膝关节3个月,半年内免体育运动,1年后可恢复运动。

3 结果

27例都随访,随访时间最短4个月,最长1年11个月,平均11个月。所有病人均等临床治愈出院,无关节内感染病例,术后半年均能完成日常生活,1年后可以参加各自工作。如体力劳动或体育劳动。复查X线片示骨道愈合,膝关节无退变,无发现膝关节松弛或内固定物松脱现象。效果满意。

4 讨论

ACL是膝关节重要的静力稳定结构,一旦断裂可引起膝关节不同程度的不稳定。影响关节功能,若治疗不当发展为ACL缺失膝关节而导致膝关节进一步损害。因此,ACL损伤后4~6周进行修复或重建。ACL重建术后正确指导患者康复训练十分重要。早期进行肌肉主动的等长收缩锻炼,可预防肌肉废用性萎缩和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CPM的被动有助于预防膝关节粘连[4]。所以关节镜下ACL重建术后康复治疗和功能锻炼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若制动时间过长,将会导致膝关节粘连,影响关节活动度;若过早进行康复锻炼违反了术后治疗的基本准则,将会对重建术后的ACL产生危害,影响其正常的转归与成熟过程,造成移植腱组织松弛。因此,应让患者及家属明白康复锻炼的目的及意义。

参考文献:

[1] 尚义美.关节镜下半月板部分切除整体康复护理[J].临床医药杂志.2004,13(4):307-308.

[2] 刘玉杰,李众利,王志刚,等.腘绳肌腱结嵌压固定法重建交叉韧带的临床应用与生物力学研究[J].中华外科杂志,2005,23(4):239242.

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 篇1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5例病患中男女分别为25例和10例;平均年龄(33.6±3.4)岁。左右膝分别为23例和12例。均为单纯的前后交叉韧带损伤,也有合并半月板损伤者,每人的对侧膝关节均无问题。均自觉关节错动、疼痛、不稳。术前IKDC评级为C、D级分别为12和23例。术前一系列试验均体现阳性。Lysholm平均评分(41.2±4.7),其他异常状况均无。

1.2 方法

1.2.1 探查清理、标记定位、切取肌腱:

两侧下肢前内、前外侧同时进行常规入路关节镜探查,并对膝关节后外、后内位置进行相应的辅助入路,对损伤情况加以明确。并清除影响视野和增生的组织,保留连续性韧带残端中有稳定结构者,保护PCL断裂后暴露组织。取双侧自体ā绳肌腱并加以清理,按照其直径和长度决定应如何编织重建,多采取一根半腱肌腱的三、四折和另一根半腱肌腱,并增加股薄肌腱两根,共6股重建PCL。除了从挂在Endo Button的攀处向末端5 cm内不编织之外,余者均给予编织,在编织过的肌腱上安装界面钉。

1.2.2 隧道建立及移植物置入固定:

第一步为PCL骨隧道的建立,屈膝90°,插入PCL胫骨隧道定位器于前内侧,紧贴内侧缘或胫骨结节的外侧缘放置隧道外口骨道外口,隧道与胫骨轴夹角近50°并对内口位置加以透视确认。于股骨髁间窝内侧壁定位股骨止点,在左右膝分别为9:00和3:00高度上,置入定位器于水平距离髁间窝内侧壁前方软骨缘10 mm处,在屈膝成只直角后,经前外侧入路经关节腔以4.5 mm钻头打通股骨隧道(自内向外),在测量隧道长度后以同肌腱钻头(相同直径)对隧道内口加以扩大,将股骨隧道制成瓶颈样,将移植物置于隧道长度2 cm范围内。第二步为ACL骨隧道的建立,于ACL残端止点上定位胫骨止点,制备胫骨隧道(与移植腱相同直径)之后,屈膝90°定位股骨隧道(经前内侧入路),在左右膝分别为2:30和9:30高度上以和前文相同的方式制作40~50 mm深度“瓶颈样”的ACL股骨隧道,先后将PCL、ACL移植物引入关节内,并以相关方式使其横架在股骨隧道口处。随后再度屈膝90°,将PCL移植腱下端拉紧并前推胫骨近端,出现“象鼻征”后置入挤压螺丝钉,在保证胫股关节的对应关系后将之拧紧使其与骨隧道外口相平。随后屈膝10°,将ACL移植腱下端拉紧,加以抽屉施压。最后对重建韧带情况加以关节镜下探查。不牢靠者加用门型钉。

1.3 术后处理:

佩戴可调式支具6周,术后第1天进行肌力锻炼和CPM被动训练;术后2周进行0°~90°的膝关节屈伸;3个月进行相应的本体感觉训练,6个月进行灵活性训练;1年基本康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平均数表示,采用t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1~5。

3 讨论

尽管如今关节镜下保留残端自体ā绳肌腱单束同期重建损伤的前后交叉韧带获得了较好的近中期疗效,但争议也不小。但事实证明,关节镜下保留残端自体腘绳肌腱单束同期重建损伤的前后交叉韧带这一做法有着毫无疑问的改善作用,但是不是会对创伤性骨关节炎真正做到延缓甚至阻止,目前尚无定论[4,5]。有研究者曾发现:对10年以上未韧带重建和重建的病例进行随访,发现其骨关节炎评价这一层面上统计学差异不大,也就是韧带重建并非能真正改变创伤性骨关节炎发展进程。而其他研究也证明了双束重建也在此方面不具备优势。

参考文献

[1]孙磊,吴波,罗永忠,等.由外向内与经胫骨建立股骨隧道保留残迹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骨伤,2013,26(5):397-401.

[2]龚熹,余家阔,敖英芳.最大化保留残端结合内减张技术单束重建后交叉韧带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3,32(2):101-102.

[3]毕海勇,孙秀江,慕宏杰,等.保留并牵张缝合Rigidfix固定胫骨残迹的前交叉韧带重建[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13,7(1):21-24.

[4]孙磊,吴波,田敏,等.兔保留与切除残迹前交叉韧带重建生物力学的比较[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13,7(1):65-68.

上一篇:变频器应用中干扰分析下一篇:搞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