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损伤影像比较

2024-10-22

膝关节损伤影像比较(精选4篇)

膝关节损伤影像比较 篇1

膝关节由于需要支撑全身的重量, 极易因为受力不均、运动不当及外伤发生骨骼、半月板及其它软组织损伤, 给人们的行动造成不便, MRI和CT是2种常用、先进的检测技术, 能够对其进行不同角度、准确的检测, 以利于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于2008年7月至2010年9月期间收治了90例经临床证实的98例肢膝关节损伤患者, MIR和CT资料完整, 共有53处骨折。损伤半月板58个, 损伤韧带145条, 关节镜治疗42肢, 保守治疗3肢, 男性54例, 女性36例, 年龄17~61岁, 平均36.5岁, 45肢左膝, 53肢右膝, 全部患者均存在急性外伤史, 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膝关节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现象, 病程2h~15d。

1.2 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膝关节MRI和CT检查, MRI为GE公司生产SIGNA EXCITE0.2T开放式永磁型磁共振扫描仪, 该型号设备具有:无任何电离辐射造成的损伤、在无造影剂下可做水和血管成像、增加造影剂对人体无损害及可准确测量关节软组织等优点, 按以下参数设置常规扫描序列:OSAg SE T1 (TE/14、TR/400) , OSAg GRE T2 (TE/24、TR/520) , STIR (TE/34.4、tr/3000) , OAX FRSE T2 (TE/90.6、TR/3100) 。层厚度和层间距离分别为5~6mm和1mm, 视野和矩阵分别为28×24和192×256, 按4~5次标准进行激励。

CT为西门子公司生产SOMATOM Emotion 16层面CT, 是该公司2005年9月推出的第二代16层面螺旋CT, 采用全新的硬件和软件技术, 拥有高性能、低剂量、低消耗及高质量的成像等优点。按:130~200mAs、120Kv、层厚度2~5mm、螺矩0.975~1.375设置扫描参数, 并按层厚的50%设置重建间隔。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2.5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采用t检验, 率的比较用χ2检验, 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种设备对于膝关节损伤的检测比较, 详见表1~3。

3 讨论

3.1 MRI与CT优缺点对比

3.1.1 MRI

优点:不会对机体产生放射损害;在检测软组织的密度分辨率方面要优于CT, 而且有与CT相当的空间分辨率, 能及时发现直径不超过2cm的微小病变;可以直接对身体进行任意切层的扫描;由于扫描方法及成像参数众多, 因而具有较CT更为丰富的诊断信息;由于新型增强剂的使用, 使之在检测过程中不需要进行增强扫描;由于充分对质子流动效应进行运用, 因而保证了其在血管造影方面的独特优势;不会产生骨性伪影, 因而有比CT更优的诊断颅窝病变的准确率。

缺点:无法显示骨病灶及钙化, 要进行较长时间的扫描过程, 影响了使用效率, 对于上腹部的检测仍受到运动伪影的影响, 不能检查体内存在磁性物质的患者, 同时价格较高[1]。

3.1.2 CT

优点:能准确显示骨病灶及钙化, 检测上腹部时不受运动伪影的影响, 能够对体内存在磁性物质的患者进行检测、价格低廉及扫描时间短, 从而充分保证设备的综合利用率等。

缺点:没有MRI那么高的软组织密度分辨率、对机体造成一定程度的放射损害、检测方法及成像参数较少, 从而无法获得充足的诊断信息以及存在骨性伪影, 进而影响对颅窝病变的诊断效果等[2]。

3.2 MRI与CT

只能提供二维检测图像, 医生只能根据多幅图像并结合多年经验去对病灶进行诊断, 并“构思”病灶的三维图像, 从而极大地影响了诊断的准确性, 为此, 三维重建技术应运而生, 它利用人类的视觉特性, 处理MRI及CT的二维图像序列中的三维体数据, 构造出“真实”的三维几何模型。在膝关节损伤的检测过程中, 通过三维重建技术能更直观体现膝关节软骨表面的形态变化以及反映膝关节软骨的真实立体形态, 由于三维重建图像可以对测量点的位置进行任意调整, 所以在测量膝关节软骨损伤时, 三维重建图像比二维图像更为准确, 进一步提高了检测的准确度[3]。

3.3 2种技术在膝关节损伤检测中的对比

对于膝关节损伤的检测, CT与MRI表现的方式不同, CT主要体现在病变处局部走行紊乱、密度降低、边界不清晰, 而MRI更能直观表现病变处的实际情况, 表现出不清晰界面, 片状、斑片状和不规则的均匀、不均匀长T1和长T2信号等特征。通过本文3个表格数据的统计, 可以看出MRI在骨折诊断评价中的作用明显不及CT (34处对53处) , MRI在检测骨损伤和软组织损伤时的准确率明显高于CT。但在使用MRI时应注意区分膝关节退变中的关节面下的骨性改变情况, 以得出更准确的检测结果, 2种技术在积液方面的检测方面差不多, 要先将积液抽出, 注入玻璃酸钠液体, 以增加其它部位检测的准确性, 但CT能够分析积液的成分, 因此检测此方面要优于MRI[4]。

4 结语

在膝关节损伤检测中, 对于骨折的检测质量, MRI要差于CT, 而对于骨损伤和软组织损伤的检测, MRI则明显优于CT。由于大多数患者均属于复合性损伤, 因此, 单一检查方法无法准确、全面评价损伤情况, 最好在选择合适的检测手段基础上, 运用2种技术联合诊断, 以进一步提高对膝关节损伤检测的准确率。

参考文献

[1]邢伟.MRI的基本原理与临床应用及进展[J].常州实用医学, 2009, 25 (1) :70~71.

[2]周泽俊.双源CT结构成像原理及临床应用[J].安徽医学, 2009, 30 (8) :977~979.

[3]王守玉, 顾浩, 赵变歌.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的CT及MRI影像表现分析[J].当代医学, 2009, 5, 15 (13) :59.

[4]万青松.低场磁共振成像在膝关节损伤中的临床应用[J].实用医技杂志, 2009, 7, 16 (7) :520~522.

膝关节损伤影像比较 篇2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已行关节镜检查及手术证实的42例ACL损伤患者的膝关节MRI图像资料, 并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组男31例, 女11例, 年龄16~56岁, 平均36岁。25例经手术证实, 17例经关节镜证实。

1.2 方法

嘱患者仰卧位, 膝关节腘窝下方放一圆垫, 使其成自然屈曲位。采用GE signa 0.2T永磁MRI扫描机, 膝关节表面线圈, 用膝关节成像。先进行轴位自旋回波 (SE) 序列T1WI (TR/TE=350 ms/20 ms) , 选一个通过股骨髁间窝的横断面为定位像, 在内侧髁、外侧髁的后缘作一水平连线[3], 自髁间窝的中心点作切线的垂直线, 斜矢状面的方向为垂直线的内侧和垂直线成10°~15°。并行快速自旋回波 (FSE) 序列T2WI (TR/TE=3500 ms/94.5 ms) , T1WI (TR/TE=350ms/20 ms) FOV 20×20层厚4 mm层间距1 mm。再行冠状位FSE T2WI及斜矢状面脂肪饱和抑制技术 (STIR) 。

2 结果

2.1 ACL损伤的各种MR征象

2.1.1 ACL损伤直接征象[4] (ACL本身形态和信号的改变) : (1) ACL消失:矢状面及冠状面, ACL均不能显示; (2) ACL萎缩细小:ACL明显细小; (3) ACL不连续:ACL实质断裂, 可见上下两个残端; (4) ACL走行异常:矢状图像上, ACL纤维不平行于Blumensaat线 (股骨髁间窝皮质线) ; (5) ACL水肿增粗:在T2WI或STIR像, ACL信号增高为水肿;ACL局限性或弥漫性增宽为增粗。

2.1.2 ACL损伤间接征象[4] (ACL本身形态和信号异常之外的改变) : (1) “对吻性”骨挫伤:股骨外侧髁及胫骨平台外后侧骨挫伤:T1WI低信号, T2WI、STIR为高信号; (2) Notch征:股骨外侧髁凹陷加深加大或局部骨挫伤改变; (3) 胫骨前移:股骨髁中部的矢状面上, 胫骨后缘皮质垂线位于股骨髁后缘皮质垂线之前方5 mm以上; (4) 外侧半月板后角裸露:矢状面上, 外侧半月板后角后缘皮质垂线之后方; (5) 后交叉韧带角变小, 后交叉韧带 (PCL) 弓形变后交叉韧带近段部分与远段部分所形成的角, 正常<105°。

2.2 ACL显示的情况共计40例ACL完整显示, 显示率达95%。

2.3 ACL损伤的直接征象共有38例显示。ACL消失2例;ACL萎缩细小5例;ACL不连续伴ACL水肿增粗8例;ACL走行异常伴ACL水肿增粗23例。

2.4 ACL的间接征象“对吻性”骨挫伤33例, Notch征31例, 胫骨前移15例, 外侧半月板后角裸露25例, 后交叉韧带角变小30例。

3 讨论

ACL是位于膝关节内滑膜外, 外周有滑膜包被的纤维结构。ACL起于股骨外侧髁内侧面的半圆形凹陷处, 呈扇形斜向前下方, 行于髁间顶和横韧带之间, 止于胫骨髁间隆起的前方, 与外侧半月板的前中部相连。在膝伸直时紧张而于关节屈曲时松弛[3]。起作用在于防止股骨向后移位, 胫骨前移及膝关节的过度伸直和过度旋转。

3.1 ACL的显示

膝关节在屈曲斜矢状位能清楚地显示韧带的股骨区和髁间窝顶下的空间, 能减少平均容积伪影, 更好地观察正常和损伤的ACL。其胫骨上的附着点可在矢状位和斜矢状位上显示, 在股骨附着点上可在轴位和斜矢状位上显示。

3.2 ACL的正常MRI表现

主要在斜矢状位观察, 表现为自后上斜向前下的连续的带状低信号, 下缘光滑, 平直。低信号伴随线样中等信号之纹路, ACL的远端信号增粗。

3.3 ACL损伤的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的敏感性和特异性ACL损伤后, 全部的直接征象的特异性均很高。

依据ACL的形态和信号改变, MRI诊断ACL损伤的准确性, 可以达到95%。同时笔者认为ACL不连续和ACL走行异常优于其他3个征象。本文分析了5种ACL损伤的间接征象, 前4种均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后交叉韧带角变小, PCL弓形变具有较高的敏感性[4,5], 余征象的敏感性较低, 故其间接征象不能作为主要的诊断依据, 可作为辅助诊断依据。

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并结合参考文献, 笔者认为膝关节屈曲斜矢状面能最佳地显示ACL的全貌, 并对ACL的损伤诊断提供准确的证据。ACL损伤的直接征象是诊断的基础, 最具有诊断意义;ACL损伤的间接征象可作为辅助诊断手段[4,6], 其中“对吻性”骨挫伤, Notch征, 后交叉韧带角变小, 后交叉韧带 (PCL) 弓形变, 胫骨前移, 外侧半月板裸露征, 具有重要参考提示价值。

参考文献

[1]胡卫东, 项立, 范义, 等.前交叉韧带撕裂的MRI诊断.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6, 16 (7) :760-762.

[2]付立平, 王艳莉, 王俊杰, 等.低场MRI诊断前交叉韧带撕裂23例分析.长江大学学报医学卷, 2009, 6 (2) :41-43.

[3]马贺骥, 谭威, 何翠菊, 等.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MRI成像方法及诊断研究.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06, 17 (6) :341-342.

[4]郑卓肇, 范家栋, 吕兴隆, 等.前交叉韧带损伤:MRI多征象分析.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4, 20 (9) :1311-1314.

[5]龚静山, 陈蓟, 刘特, 等.MRI辅助征象对前交叉韧带撕裂的诊断价值.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9, 25 (2) :286-289.

膝关节损伤影像比较 篇3

武术运动员膝关节损伤在武术训练和教学过程中是一个比较常见的现象。关注该项研究是一个比较偏窄的方向, 笔者从有关专业网站进行搜索, 共发现相关论文67篇, 经过对相关论文的拆解和整理, 着重从以下几个角度对成文进行比较和评价。

1 研究论文的表象简述

1. 1 期刊分类

武术运动员膝关节损伤是武术训练、教学科研、体育医务人员共同关注的现象。对刊发的期刊进行简单分类: 武术专业期刊有《武魂》、《搏击 ( 武术科学、体育论坛) 》、《中华武术》等共14篇; 医学类期刊《现代预防医学》、《中国临床康复》、《现代康复》、《中国医学工程》、《国外医学 ( 物理医学与运动医学分册) 》、《江苏医药》、《中国基层医药》、《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等8篇; 体育学院学报有《北体学报》、《军体学报》、《山西师大体院学报》、《吉林体院学报》、《天津体院学报》、《武汉体院学报》等12篇; 综合类学报有《浙江师大学报 ( 自然版)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 ( 自然版)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河南大学学报》、《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等14篇; 省级体育局主办的专业期刊有《中国体育科技》、《中国体育教练员》、《山东体育科技》、《体育科技》、《体育科技文献通报》、《安徽体育科技资料》、《体育与科学》、《辽宁体育科技》等13篇; 不能归类的期刊有《科学大众》、《科学之友》、《陕西教育 ( 行政)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等6篇。

1. 2 武术运动员膝关节损伤现象是一个久拖不解的命题

收集论文发表的时间跨度为2000年到2013年, 这一现象具有长期性, 广泛性, 顽固性和不可求解性。

1. 3 对研究者的分析

研究者多以在校研究生, 在职初中级职称者为主, 副高以上职称者偏少。有33人属于高校助教、讲师或公体教师, 占样本数一半, 21名在读硕士或博士, 11名康复医院或体育院校专职医生, 副教授以上4人。其中只有省级课题1个, 国家课题1个。研究人员职称较低, 研究经验不足, 个别较高层次研究以医学角度研究居多。相关研究的论文很多, 但一直是低层次的重复研究, 存在老问题新论文的现象。

1. 4 研究对象的具体特点

以高校在校生作为研究对象的论文8篇; 以套路作为研究对象的论文16篇; 以散打作为研究对象的论文5篇; 以教学训练作为研究对象的论文3篇; 以武术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的论文9篇; 以单一拳种作为研究对象的论文9篇; 以单一动作作为研究对象的论文4篇; 以运动康复角度作为研究对象的论文5篇; 以特定年龄段和性别作为研究对象的论文6篇; 以膝关节损伤具体部位作为研究对象的论文2篇; 以省 ( 区) 区域性作为研究对象的论文6篇。

1. 5 研究方法基本相同

主要以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为主。论文中原因分析以宽泛性居多, 有数据对比的定量分析较少。特别是具有生化指标体系的论文相对匮乏, 特别是对膝关节屈伸、移动、腾跃、摆动等方面的生化指标研究, 体现出武术运动员膝关节损伤研究还停留在一个相对比较低的水平上。运动康复、运动医学反作用于体育教学和训练, 还比较少。体育研究者向交叉学科, 提别是运动医学方面等交互式研究还比较单薄。

2 研究论文的剖析

2. 1 归因相同

比较典型的说法, 关节周围肌肉力量不足, 局部负担过重, 运动负荷过大, 身体疲劳, 带伤训练, 技术要领不准确, 自我保护意识差, 医务监督不完善, 受伤得不到及时治疗, 安排恢复的时间不合理, 过度兴奋, 准备活动不合理等因素。 ( 摘自张钢林《我国优秀武术散打运动员膝关节损伤调查与分析》)

2. 1. 1 原因剖析不具有排他性

只是对研究对象进行有意识的限定, 比如, ”山东省 ( 中老年、女子) 武术套路运动员膝关节损伤的调查与分析”, 山东省武术运动员膝关节损伤地域性的特点没有可比性, 并不能体现出“山东省”和“山西省”运动员膝关节损伤的不同, 说明研究者早期在资料的收集过程中, 原始资料的来源比较单一, 只能局限于某一省或某一地, 资料来源的广泛性会受到一定的局限, 这样, 导致论文的结果, 不同资料的来源的地域性性并不能成为必然的因果关系, 也就是冠以山东省或冠以山西省运动员的损伤最后的研究结论都是相同的。

2. 1. 2 武术的拳种、性别、年龄都成为论文题目的限定词和再限定词

作者试图从自我研究的宽泛或相对限定的范围内对膝关节损伤的前后和纵深的原因进行分析比较和研究, 使阅读者看到, 限定和修饰词越多的标题, 对膝关节损伤的研究表述更为清晰, 分析相对而言比较深入, 结论更具合理性科学性。

2. 1. 3 体现了研究者更注重运动项目的综合评价

对膝关节损伤的预防和康复治疗, 多数论文着重于谈膝关节损伤的预防, 从竞技体育竞赛的角度来看, 预防为主, 可以保证参赛运动员不会因为膝关节损伤影响参赛资格, 体现了竞技体育类项目研究从实战的角度进行课题的追踪, 但是, 使实践逼迫科研反作用于研究教学训练还存在一定的实际困难。

2. 1. 4 治疗类论文显得较少, 影响的范围较窄

康复治疗类论文与医学类论文基本相同, 发表论文的刊物基本属于运动医学类期刊。在武术运动员训练过程中, 基本是队医 ( 校医) 90完成前期的治疗, 后期治疗由医院专科医生来完成。

2. 1. 5 膝关节损伤同体育运动项目的对应性不强

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来看, 武术的套路和散打都可能造成膝关节的损伤, 从有关统计资料来看, 膝关节损伤也多常见于柔道, 摔跤, 排球, 举重。从竞技类项目来看, 个人或对抗项目, 只要在运动当中, 肢体需要借助下肢来承重或移动时, 都有可能引起损伤。对抗性比赛中, 个体与个体之间, 个体与群体之间发生碰撞, 都有可能引起膝关节损伤, 武术运动员膝关节损伤的原因同其他运动员膝关节损伤没有本质的区别。

2. 1. 6 医学类同武术教学及训练的关联性不强

作者更倾向于从医学的角度来阐述膝关节损伤的病理原因和医学矫正, 存在着运动医学康复治疗同真正需要预防膝关节损伤的广大运动员和体育院校的学生的教学实践指导联系不紧密, 也就是在体育训练的过程中长期存在这样的问题, 大家都知道, 武术运动员膝关节损伤, 大多数从业者也从事预防的教育, 但是, 这一运动性损伤, 总是长期存在, 包括进行了有效的预防, 原因究竟何在? 始终困扰着教练员和运动员。

2. 1. 7 部分研究成果具有借鉴性, 但无后续性的支撑材料

比如对预防髌骨劳损, 有大连水产学院孙维国提出在静力练习用“骑马蹲裆式”替代半蹲位内扣的站姿, 从2008年论文发表以来, 作者再无公开研究成果。

2. 1. 8 从中老年武术爱好者膝关节损伤来看, 它具有特定人群, 特定年龄段的特征, 不作为本论文的阐述重点。

2. 2 论文研究对训练教学的指导性和实操性不强

科研指导实践的功效性没有体现出来。论文研究成果和互不产生因果关系。论文写作的目的多为硕博论文。具有丰富武术教学训练经验的执笔者不多。

2. 3 武术教练员、武术教师在科学训练和交叉学科知识应用方面存在专业素养的缺陷

武术训练过多强调比赛成绩, 对武术运动造成人体运动机能的损伤或消退没有充分认识。目前武术训练方法单一, 在借用竞技体育运动训练方法当中, 存在盲目照搬或固步自封的情况, 科学合理的方法不多, 应用效果不明显。

2. 4 赞同对武术竞赛 ( 套路) 规则修改的深层认识

赞同部分研究者对武术竞赛 ( 套路) 规则过分追求难度动作, 变相影响教练员参赛人倾向于人为提高难度系数, 同人体的运动规律和习惯相冲突, 招式设计有自损自残机体器官的可能认识。

3 解决路径

3. 1 基础数据的再收集

无论从研究武术膝关节损伤的长期性来看, 还是体育运动训练过程中, 运动损伤的预防和治疗来看, 仍需要工作在武术训练一线的人员提供更为详实的、全面和有跟踪对照的系统数据。

3.2落实科研服务于体育教学实践, 体育运动训练, 社区群体运动

运动性损伤的研究人员, 包括高校的专业教师, 要积极参与到资料的搜集, 数据的分析, 特别是在利用运动医学, 运动康复方面的优势, 通过研究和实验, 用明白的科学道理来解释运动损伤的原因, 解释预防的措施。降低运动性损伤的比例, 真正用科研服务于体育教学实践, 服务于体育运动训练, 服务于社区群体运动。

3. 3 改善在校大学生的医学和康复知识的学源结构

从体育教学实践中, 不断提高运动医学, 运动康复等专业知识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 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医学和康复知识的学源结构。教会学生不但会运动, 而且会保护和预防在运动和训练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意外, 不断提高和促进在校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解决好身边发生的事情, 真正用科研服务教学。

3. 4 防治和训练两结合

武术习练在遵从古法的前提下, 加强膝关节周围各韧带的牵拉张力训练; 加强膝关节动力性系统, 加强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和协调性; 加强关节主对抗肌群快速小负荷状态下的爆发力训练。正确认识武术的难美性, 加强武术教练员在技术指导中力学结构、人体生理解剖结构特点的充分考量和实践应用。

3. 5 实用的拿来主义

广泛搜集一线训练人员在运动损伤预防方面的小偏方、小土方, 小技巧, 降低一线运动员的损伤才是最重要的工作。

3. 6 书面建议中国武协就套路竞赛规则中难度动作的分值进行重新评估

从动作整体编排的流畅性, 动作难度系数的分值占比, 运动器官的疲劳和恢复等方面进行正确引导。防止武术在传承过程中武术舞蹈化和体操化的倾向, 要从竞赛规则方面正本溯源。

3. 7 走临床结合康复治疗的路径

治疗方面, 提高习练者的防伤意识, 降低病愈率不高的现象; 提倡系统性治疗, 发挥队医校医的作用, 走临床结合康复治疗的路径。

3. 8 对中老年习练者的建言

从武术养生和健身健心方面来看, 中老年习练者更应该结合个体体质, 年龄特征, 在专业的社区体育指导人员的带领下, 进行科学合理的武术锻炼, 防止膝关节损伤。

参考文献

[1]卞金涛, 杨晓斌, 管夕晓.武术散打运动中膝关节损伤的原因与防治[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 2003, (4) .

[2]于华荣.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武术运动员膝关节损伤的观察[J].山东师范大学, 2005, (4) .

[3]刘群雁.武汉体育学院与河南大学武术套路运动员膝关节损伤之浅析[J].武汉体育学院, 2007, (12) .

[4]邓永明.山东省武术套路运动员膝关节损伤的调查与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 2008, (7) .

膝关节损伤影像比较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2014 年1 月—2015 年5 月期间该院收治的膝关节韧带损伤患者100 例。 男62 例, 女38 例;年龄12~70 岁, 平均 (37.8±8.2) 岁;共累计117 个受损膝关节, 右膝关节55 例, 左膝关节62 例。 所有患者均有外伤史, 受伤主要原因为车祸、扭伤、跌伤。 均于伤后72 h内入院行MRI检查。 主要临床症状为活动受限、关节绞锁、关节肿胀、关节疼痛等。 MRI、手术及关节镜诊断的对象均为该研究纳入的100 例患者。

1.2 方法

MRI检查: 使用GE1.5T超导型磁共振成像仪, 膝关节专用线圈, 对患膝行矢状位、冠状位扫描, 必要时加横轴位扫描。 矢状位FSE T2WI (TE 85 ms;TR 3500ms) 、FSE T1WI (TE10 ms;TR500 ms) 、PD (TE 35 ms;TR2 200 ms) 序列; 冠状位参数同矢状位。 冠状位层距1mm, 层厚4 mm;矢状位层厚3 mm, 层距取1 mm;矩阵256×256, FOV16×16[2]。 MRI诊断:两位放射科诊断医生对MRI图像进行分析, 其中一名为高级职称, 负责观察并分析图像, 最终评价时取两位医师一致意见。 关节镜检查:两位骨科医师操作, 于关节镜下确诊韧带损伤, 之后给予手术治疗, MRI检查与关节镜检查间隔时间必须在15 d以内。

1.3 观察指标

观察100 例膝关节MRI、关节镜及手术诊断结果, 韧带损伤类型;观察MRI下韧带损伤具体表现。

2 结果

2.1 该组100 例患者MRI与手术诊断结果对比

100 例患者中经关节镜或手术确诊多发性韧带损伤66 例, 其中内侧副韧带损伤 (MCL) 合并前交叉韧带损伤 (ACL) 共37 例, 外侧副韧带损伤 (LCL) 合并前交叉韧带损伤共8 例, 后交叉韧带损伤 (PCL) 合并前交叉韧带损伤共16 例, 外侧副韧带损伤合并内侧副韧带损伤共5 例, 后交叉韧带损伤合并内侧副韧带损伤7 例, 后交叉韧带损伤合并外侧副韧带损伤共3 例, 同时合并内侧副韧带、后交叉韧带、前交叉韧带损伤共2 例。 MRI于手术及关节镜结果比较, 共有假阳性8 例, 共有199例符合, 总符合率高达95.98%。

2.2 MRI膝关节韧带损伤表现

交叉韧带损伤: 交叉韧带损伤在MRI检查中矢状位T2WI显示最佳。 后交叉韧带损伤中完全撕裂在MRI下可见韧带呈连续性中断和断段肿胀; 部分撕裂伤主要表现呈局部肿胀、增粗, 高信号, 但可见连续的纤维低信号。 侧副韧带损伤:MRI下完全撕裂伤出现韧带连续性中断或肿胀增粗, T2WI为高信号; 部分韧带断裂在MRI中可见波浪形改变。

3 讨论

膝关节的稳定性主要依靠前后交叉韧带、 腓侧副韧带、 胫侧副韧带维持。 前交叉韧带有着特殊解剖位置, 是最易损伤的。 膝关节韧带损伤多数是多发性的, 以前交叉韧带损伤合并内侧副损伤最常见。 成功治疗多发性膝关节韧带损伤的重要前提是早期确诊, 早期任何不明显影响膝关节稳定性的韧带损伤均可能进展为晚期膝关节不稳定, 后期修复工作难度增加, 效果不如早期修复效果好, 但是医学界目前仍然未在膝关节韧带损伤修复最佳时机上达成统一看法, 可以肯定是未及时确诊的患者远期预后不理想[3,4]。 因此早期做出明确诊断十分重要。

关节镜虽然可诊治膝关节韧带损伤, 但是有创检查, 而MRI则是无创性的, 减少不必要的痛苦。 该研究发现MRI诊断膝关节韧带并分型后, 与手术及关节镜结果十分接近, 符合率高达95.98%, 这与其他研究报道的结果相似[5,6]。 由此可见MRI能较准确的确诊膝关节韧带损伤, 并判断损伤部位, 指导治疗。 当ACL部分损伤后, MRI图像呈现明显的T2WI及T1WI高信号, 但纤维束仍然是连续完整的[7]。 当ACL全部撕裂后, MRI提示ACL呈连续性中断, 韧带呈扭曲的波浪形或变粗, 各序列无正常交叉韧带, 韧带附着处有团块影, 这是韧带全部断裂后出现挛缩造成的[8]。 该研究中侧副韧带完全损伤在MRI的主要征象为韧带连续性中断或肿胀增粗, 高信号, T1WI呈中等信号或低信号, T2WI为高信号;侧副韧带部分断裂在MRI下可见韧带波浪形改变。

韧带主要组成物质为胶原纤维, 其中氢原子固定于多肽组成的网架上, 无法被激励, 因此呈现低信号。当韧带受损, 多肽网架被破坏, T2WI呈现高信号, 局部液体聚积, 内部渗出, 损伤部位异常高信号。 此外根据韧带及周围软组织是否出现水肿可判断该韧带损伤是慢性损伤还是急性损伤, 慢性损伤通常水肿已消退。 通过观察损伤, 对韧带及周围解剖结构、信号明确判断, 确认韧带损伤, 之后判断是完全撕裂还是部分撕裂。MRI诊断ACL是否撕裂会有假阳性情况, 该研究中共3 例ACL假阳性, 推测假阳性原因是韧带内有黏液样变性或嗜伊红变性, 因此MRI下呈现异常增高信号。 其他研究者也有MRI诊断膝关节韧带假阳性发现, 一些是矢状面成像因素未能很好显示正常韧带引起的, 一些是韧带与韧带周围脂肪组织或股骨外侧髁的后内侧面产生容积效应引起[9]。

综上所述, 在膝关节韧带损伤的影像诊断方法中普通X线与CT不能满足临床的诊断需求, 而关节镜是有创检查, 所以MRI凭借其多参数多方位成像及软组织分辨率高等特点在膝关节韧带损伤诊断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该研究发现MRI能准确判断膝关节是否韧带损伤, 并且能观察具体损伤情况, 可用于韧带损伤筛查, 并指导手术治疗。

摘要: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膝关节韧带损伤中的诊断价值, 为今后膝关节韧带损伤术前诊断手段的提高提供参考。方法 整群选取2014年1月—2015年5月该院收治的100例膝关节损伤患者, 行磁共振成像技术 (MRI) 检查, 并将检查结果与关节镜及手术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MRI结果提示前后交叉韧带损伤共119处, 侧副损伤共88处, 无1例假阴性, 共8例假阳性, 与手术及关节镜结果符合率高达95.89%。结论 MRI诊断膝关节韧带损伤正确率高, 且无创伤, 是膝关节韧带术前检查重要手段, 对手术有指导作用。

关键词:关节镜,磁共振成像技术,膝关节韧带损伤,诊断

参考文献

[1]王洪震, 郝彦明, 贾正平, 等.关节镜结合C型臂机下用LARS人工韧带治疗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的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 2013, 53 (17) :87-88, 98.

[2]邵银初, 邹鸿星, 单记春, 等.关节镜下股骨双隧道“Y”形LARS人工韧带移植重建膝后交叉韧带[J].中华创伤杂志, 2012, 28 (2) :155-159.

[3]李卫平, 陈仲, 宋斌, 等.关节镜下横杆式固定重建膝前十字韧带的中期疗效观察[J].中华骨科杂志, 2013, 33 (8) :820-825.

[4]叶俊星, 沈光思, 周海斌, 等.关节镜下使用LARS人工韧带重建膝前、后交叉韧带[J].中华创伤杂志, 2013, 29 (6) :526-531.

[5]杨希宝, 江海燕, 郑业锟, 等.关节镜与MRI诊断膝关节韧带损伤的对照研究[J].临床骨科杂志, 2014, 17 (3) :302-304.

[6]张洁, 梁碧玲, 钟镜联, 等.磁共振和关节镜诊断膝关节韧带损伤的比较研究[J].当代医学, 2010, 16 (19) :112-113.

[7]杨敏.急性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撕裂MRI直接征象及其价值分析[J].中国临床医生, 2013, 41 (8) :60-61.

[8]权红军.关于普通骑行者膝关节耐受性的MRI研究[J].中国伤残医学, 2013, 11 (4) :14-17.

上一篇:激励效果模型下一篇:对话的随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