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交叉韧带术后

2024-09-27

前交叉韧带术后(精选9篇)

前交叉韧带术后 篇1

摘要:探讨分别采用自体髌韧带和自体腘绳肌腱作为移植物进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术, 术后的康复训练对患者产生的康复疗效的对比。由回顾自2007年6月至2008年10月因前交叉韧带 (ACL) 断裂行关节镜下韧带重建术的患者20例;移植物分别采用自体髌韧带和自体腘绳肌腱;所有手术均由同一组医生完成。术前和术时检查数据表明两组患者间各项指标无显著性差异, 具有可比性。术后这些患者全部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二附属医院康复科进行康复训练, 康复时间均为三个月以上, 术后三个月进行康复评定, 主要检查关节稳定性、活动度、日常活动和运动能力恢复情况。膝关节功能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法评定, 术后康复三个月后髌韧带组和腘绳肌腱组Lysholm评分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关节活动度的恢复两组也无明显差异 (P>0.05) , 恢复均良好。但是髌韧带的膝前疼痛比例 (60%) 比腘绳肌腱的膝前疼痛比例 (10%) 高。说明关节镜下采用自体髌韧带和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康复疗效无明显差异, 但采用髌韧带重建的术后并发症较多, 所以对于两者不同移植物, 在康复过程中要有着重点。

关键词:膝关节镜,髌韧带,腘绳肌腱,前交叉韧带重建,康复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 (anteriorcruciateligament, ACL) 是关节重要的静力稳定结构, ACL损伤是比较常见的膝部韧带损伤, 如不及时修复稳定膝关节, 就会出现膝关节不稳、韧带松弛、关节软骨退变、创伤性关节炎以及其他结构的继发性损害等并发症。ACL重建术成为普遍治疗方法, 自体修复重建移植物有多种, 最常用的是髌韧带 (patellar ligament) 和腘绳肌腱 (hamstring ligament) 。髌韧带移植重建ACL一度被认为是比较ACL重建移植物疗效的“金标准”, 后来也有报道说腘绳肌腱的强度、生物联接性优于髌韧带。

近年来很多学者建议采用四股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Gobbi等[1]比较了B-PT-B和四股腘绳肌腱重建ACL的治疗结果, 发现B-PT-B组术后疼痛稍高于四股腘绳肌腱组, 两组远期功能无明显差异。Feller等[2]将65例单纯ACL断裂患者随即分为B-PT-B或四股国绳肌腱重建ACL组, 结果表明, B-PT-B组下蹲痛和伸膝力减弱较明显, 而四股国绳肌腱组屈膝力减弱明显, 且KT-1000检查关节松弛度较大, 但两组功能远期无差异。 Nakamura等[3]采用三维CT研究发现, 取腘绳肌腱后2年有明显原位肌腱再生征象, 提示取腘绳肌腱后远期屈膝肌力会有进一步改善。

为进一步研究采用髌韧带和采用腘绳肌腱作为移植物手术后的区别, 大量学者做过相关研究。2003年, 李学金等[4]对60例具有可比性的陈旧性ACL损伤患者行关节镜下重建术, 重建材料选用自体腘绳肌腱或髌韧带。术后随访时检查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稳定性、日常活动和运动恢复情况。他认为关节镜下腘绳肌腱或髌韧带移植重建ACL的疗效相当,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另外, 2004年, 尹东等[5]回顾分析了49例膝关节镜下自体髌韧带移植重建及54例自体腘绳肌腱移植重建的情况, 随访24~48个月, 平均31.6个月, 采用膝关节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编制委员会分级评估标准和关节测量仪测定稳定性评价疗效。他认为关节镜下髌韧带与腘绳肌腱移植重建的疗效相同, 重建中等长重建、牢固固定及早期康复锻炼对疗效更有决定作用。这两个研究都对手术过程有详细的阐述、对康复过程仅有个大致叙述。而2003年, Freedman K B等[6]对1996年至2003年的关节镜下髌腱和腘绳肌腱重建ACL、随访至少24个月的资料进行分析, 采用统一的严格筛选标准、研究设计检查方案, 以减少相关文献的漏检。他认为髌腱移植重建ACL相对于腘绳肌腱有明显的移植失败率低、膝关节稳定性好、但膝前疼痛发生率较高。此研究对于两组移植物的最终疗效 (移植成功率、膝关节稳定等) 有较为详细的研究结果。但是以上三个研究都缺乏对于针对两种移植物手术的不同特点, 而采取的具体的康复注意事项的讨论。

综上所述, 有关ACL重建的文献有很多, 但很少有对髌腱和腘绳肌腱移植ACL重建进行直接比较的研究, 但这些报道多数为独立的研究, 或是都着重于手术的研究, 而忽略了针对性康复的过程。所以我们从2005年6月至2007年10月期间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患者中选择20例, 分别为髌韧带重建和腘绳肌腱重建各10例, 指导其进行康复训练, 比较两组之间的康复疗效是否存在差异, 并针对两种情况的特点提出康复建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7年6月至2008年10月期间解放军总医院第二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20例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患者, 此20例患者术后即转入解放军总医院第二附属医院康复科进行康复治疗。其中髌韧带组10例, 男6例, 女4例, 年龄18—30岁;腘绳肌组10例, 男5例, 女5例, 年龄18—30岁, 术后康复治疗时间三个月以上。损伤原因:运动损伤12例, 生活中损伤8例。选取的此20个病例中均无合并半月板损伤。

1.2 手术治疗

1.2.1 腘绳肌腱的切取及制作

患肢屈膝90°, 在胫骨结节内、下各1 cm处, 作一长约3 cm的皮肤纵行或斜行切口, 在缝匠肌腱膜下找到横行的股薄肌腱和其下方的半腱肌腱, 将两者分别挑起并套入肌腱剥离器, 将两肌腱于肌腱肌腹交界处离断, 抽出肌腱后将与两肌腱相连的 (2~4) cm长的骨膜一同切取, 以延长肌腱的总长度。两肌腱分别对折成两股, 用5号涤纶编织线编织两端2 cm长范围, 然后在预牵张器上用 (80~100) N拉力分别行预牵张至移植物植入。

1.2.2 髌韧带的切取及制作

膝前正中切口约5 cm, 显露髌骨下极、中1/3髌韧带和胫骨结节。用截骨模具及微型摆锯截取髌骨及胫骨骨块, 大小为25 mm×10 mm×8 mm, 两骨块中份切取等宽之髌韧带获得游离的B-PT-B复合体。细带针线将截取之髌韧带缝合为圆柱体, 骨块也修整呈圆柱状并在多孔量板上量取骨块直径, 两骨块两端各悬吊一根10号尼龙线备用。截骨处缺损用修整骨块后剩余的骨屑填塞、压紧, 恢复原高度, 若不够则取异体冻干骨碎屑填压, 取两侧骨膜瓣向中线翻转缝合覆盖植骨区, 残余的髌韧带向中线靠拢间断缝合。

1.3 康复治疗

1.3.1 术前

对病人进行术前心理指导和术前康复指导。

1.3.2 术后0~2周

术后加压包扎膝部和冰敷。

基础康复运动项目:踝泵运动、下肢伸肌和屈肌的等长收缩、滑板运动、直腿抬高、活动髌骨、下肢平放于床上压膝、气泵等。两周内仅作闭链运动, 禁止开链运动。

负重:术后第2天下地, 患足可负重25%~50%体重。第一周或第二周可达到完全负重。

1.3.3 术后3~4周

继续完成前两周的基础康复运动项目, 并根据患者的情况每隔几天增加运动的量。

本体感受性训练:向正面、后面、侧向的踏板训练。

负重:膝部微蹲训练和功率自行车训练。

1.3.4 术后5~12周

继续完成前两周的基础康复运动项目。第8周加强开链运动, 如抬小腿等。

本体感受性训练和协调性训练:踏板、蹦床、平衡板训练。

负重:双足100%负重, 双下肢均匀负重, 正常步态行走。继续微蹲训练和功率自行车训练, 8周后可开始慢跑训练, 每次20 min。

1.4 疗效评定

跟踪观察20例患者的康复进程, 三个月后, 进行康复疗效评定, 选取的疗效评定的指标有:膝关节功能评估、膝关节活动度测量、膝前痛询问。

1.4.1 膝关节功能评估

采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表 (韧带) , 包括跛行、负重、绞锁、关节不稳定疼痛、肿胀、爬楼梯、下蹲, 满分100分 (见表2) 。

1.4.2 膝关节活动度测量

方法:做滑板运动的动作, 即患者靠近滑板墙仰卧, 臀部距离滑板墙约一脚的长度, 双下肢分别放于滑板墙上缓慢向下滑动, 直至双下肢各自都不可以继续下滑。此时, 用关节活动度测量仪分别测量健侧膝和患侧膝的最大下滑角度。

1.4.3 膝前痛问诊

以医生的问诊结果情况作为膝前痛的诊疗标准。

1.5 数据处理

对评定结果的数据进行分析, 对膝关节功能评估和膝关节活动度的数据进行T检验, 对膝前痛发生率的数据进行卡方检验, 看组间的差异情况, 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与讨论

2.1 Lysholm膝关节评分与膝关节活动度

根据术后康复三个月后的康复评定, 得出Lysholm膝关节评分和膝关节活动度恢复情况, 结果见表3、表4。

由表3的统计结果可知, 两组共20例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经三个月康复治疗后, 髌韧带重建和腘绳肌腱重建两组的Lysholm膝关节评分比较P>0.05, 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说明使用两种重建移植物术后康复疗效无明显差异;两组在术前和三个月康复治疗后的Lysholm膝关节评分比较P<0.01, 说明使用这两种重建移植物的术后康复均有较好疗效。

由表4的统计结果可知, 两组间膝关节活动度对比P>0.05, 膝关节活动度的恢复无明显差异, 恢复均较好。然而两组数据虽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但腘绳肌腱组的数值总体来说比髌韧带组的要高。

髌韧带为股四头肌腱的中央部纤维索, 自髌骨向下止于胫骨粗隆。髌韧带扁平而强韧, 其浅层纤维越过髌骨连于股四头肌腱。

腘绳肌腱为腘绳肌的腱组织, 腘绳肌由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组成, 均起自坐骨结节, 跨越髋、膝两个关节。此术中用到的肌腱除了腘绳肌腱中的半腱肌腱, 还包括股薄肌腱 (股薄肌为大腿内群肌, 起于耻骨、坐骨下支, 止于胫骨粗隆内侧面) 。

使用髌韧带重建时, 其两端带有骨块, 界面螺钉的固定提供了坚固的固定, 骨-骨愈合在形态特征和力学特性方面都要比腱-骨愈合更好。由于髌韧带移植物具有良好的机械固定的性能, 保持膝关节术后的稳定性, 早期也可进行膝关节功能练习。

在移植物本身的生物力学特性方面, Zarzycki等[7]研究显示腘绳肌腱最大荷载强度为ACL的229%, 中1/3骨-髌韧带-骨最大荷载强度为ACL的114%, 腘绳肌腱强度高于髌韧带, 重建后可以进行早期康复活动。为加强胫骨止点的强度和重建韧带的刚度, 孙磊等[8]强调采用四股腘绳肌腱为移植物 (两股半腱肌腱和两股股薄肌腱) , 而不是四股半腱肌腱, 以保证移植腱有足够的长度。

本例中, 两组在膝关节功能和膝关节活动度方面均有较好疗效, 且疗效相当, 两种移植物各有优点, 有较高的载荷强度和较坚固的固定, 虽然术后初期移植物在愈合期内会有重新塑性的过程, 但是总体来说都能够较好的代替ACL的功能。

2.2 膝前痛

根据术后康复三个月后医生的问诊结果情况, 对发生膝前痛的统计结果如下 (见表5) 。

*表示组间比较得出P<0.05, 说明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由表5可知, 髌韧带组的患者中有60%患者自诉有膝前痛等不适症状, 腘绳肌腱组的患者中有10%患者自诉膝前痛症状。说明使用两种重建移植物术后康复疗效在术后的一些并发症方面有区别, 髌韧带组产生并发症的比例可能要比腘绳肌腱组的要高。

手术中髌韧带的切取, 于膝前正中切口约5 cm, 显露髌骨下极、中1/3髌韧带和胫骨结节。用截骨模具及微型摆锯截取髌骨及胫骨骨块, 大小为25 mm×10 mm×8 mm, 两骨块中分切取等宽之髌韧带获得游离的B-PT-B复合体。腘绳肌腱 (股薄肌腱和半腱肌腱) 的切取, 于患肢屈膝90°, 在胫骨结节内、下各1 cm处, 作一长约3 cm的皮肤纵行或斜行切口, 在缝匠肌腱膜下找到横行的股薄肌腱和其下方的半腱肌腱, 将两者分别挑起并套入肌腱剥离器。

采用髌韧带重建, 手术切口大, 髌韧带被切取部分的区域会因髌韧带缺损及局部疤痕、髌韧带和脂肪垫纤维化等原因导致髌腱挛缩, 容易导致髌骨骨折, 膝关节较僵硬。常见的并发症有股四头肌肌力减弱、髌韧带断裂、髌骨骨折、髌骨软化等等, 其中髌前疼痛和跪痛是最常见的并发症[9]。池雷霆等[10]认为在截取B-PT-B后, 用自体和/或异体骨屑填压骨缺损处, 残余髌韧带靠拢缝合消灭间隙, 术后早期开始CPM锻炼并带支具扶拐下床活动, 训练下肢肌力, 可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但也有前人[11]证明, 尽管术中可以采用隧道骨质回填髌韧带区域的骨缺损处、髌韧带缺损处不缝合和术后局部理疗、早期功能锻练等方法, 效果改善不明显, 发生后只能采取对症治疗。

采用腘绳肌腱重建, 移植的手术创伤较小、操作简便, 适合于不同年龄组的患者, 不影响髌股关节的稳定性, 避免了髌韧带缺损及局部瘢痕、髌韧带和脂肪垫纤维化等导致髌腱挛缩引起髌前疼痛、跪痛和髌骨软化等常见的并发症, 对伸膝装置无干扰, 有利于术后早期康复训练。所以说两组间膝前痛发生率的差异主要是由取材处的手术创伤造成的。

2.3 对两种手术及术后康复疗效的综合比较

由于髌韧带重建, 膝前疼痛较为常见, 且不易治疗。而使用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 切口小、不损伤伸膝结构, 并发症相对较少、术后康复较快。腘绳肌腱作为重建ACL的材料, 具有良好的抗拉强度和刚度, 适用于不同年龄组的患者, 对膝关节的干扰少, 避免取髌腱而引起的一系列并发症, 所以现在临床上自体的移植物多采用腘绳肌腱进行重建。除非对于合并有膝关节后内侧韧带结构损伤的患者 (单纯内侧副韧带损伤者除外) 等情况下, 不宜采用腘绳肌腱进行重建前交叉韧带, 因为腘绳肌是膝关节后内侧的动力性稳定结构, 此情况下采用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会进一步损伤膝关节后内侧的稳定性, 此时可以采用其他移植物进行重建[12]。

另外, 曾有人[13]报道, 采用髌韧带重建后, 伸膝肌力显著减弱, 对术后膝关节稳定有影响;采用腘绳肌腱重建后, 较髌韧带重建屈膝肌力显著减弱, 关节松弛度明显。

针对以上讨论, 我们可以在康复过程中采取相应的办法来处理并且知道一些注意点。第一、针对取材处的并发症, 对于采用髌韧带重建产生的膝前疼痛, 患者应避免直接碰撞髌骨处和减少使得髌骨处摩擦的动作, 同时配合上使用消炎镇痛药物、中药外敷和理疗等方法, 可以达到改善症状的目的。第二、肌力训练方面, 有前人研究发现, 使用同种移植物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 股四头肌肌力比腘绳肌肌力恢复的慢, 并且发现膝前痛阳性组的股四头肌肌力恢复明显延迟。所以无论是采用哪种移植物, 在进行股四头肌与腘绳肌肌力联合训练的基础之上, 都要更加注重股四头肌肌力的训练。对于采用髌韧带重建的, 还要特别注重改善膝前痛的并发症, 以利于股四头肌肌力的训练。第三、在康复过程中, 伸膝受限是术后早期常见的并发症, 所以强调采用伸膝位固定、早期功能锻炼和被动伸膝练习。

3 结论

(1) 采用髌韧带和腘绳肌腱移植前交叉韧带术后采用相同的康复方法和计划, 两组的疗效相当。

(2) 与髌韧带相比, 采用腘绳肌腱进行移植, 膝前疼痛发生率较低, 主要原因可能由手术本身造成的, 具一定优点。

4 建议

4.1 个性化治疗

在术前, 外科医生对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合适的前交叉韧带重建移植物;另外在术后, 作为康复治疗师的我们根据病人的不同状况 (年龄、病症、体征等等) 进行个性化术后康复治疗, 从我们的治疗结果来看, 效果良好。对于分别采用髌韧带和腘绳肌腱进行移植的患者, 要根据各自的特点给予康复的重点。取材处的并发症应对症治疗进行改善, 肌力训练要在联合发展兼顾原则的基础上有所侧重等。

4.2 早期康复

无论选用哪种移植物, 我们都强调早期康复训练, 从我们的治疗结果来看, 早期康复训练可能有利于减轻疼痛、防止关节囊挛缩, 利于关节软骨代谢。

4.3 术前心理指导

为保证术后康复过程顺利高效进行, 康复最好在术前即介入, 首先是患者的心理治疗, 由于大部分患者对膝关节镜手术及康复缺乏了解, 担心术后膝关节的康复产生恐惧感。另外, 有个别患者认为术后患肢功能会马上完全恢复, 对术后需要长时间的功能锻炼缺乏心理准备。术前耐心向患者讲解说明手术后一段时间需要功能锻炼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强调手术后功能锻炼的重要性, 并介绍手术成功的病例, 从我们的治疗过程来看, 可以很大程度上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从而主动配合康复治疗。

4.4 术前康复指导

术前的康复指导也很重要, 采取听录音、看宣传手册方法, 告知患者术后功能训练后达到的效果, 由于长期的前交叉韧带损伤常常会造成股四头肌萎缩, 正确的锻炼是肌肉功能恢复和术后膝关节功能康复的重要保障。术前我们指导了患者进行股四头肌舒缩、踝关节的伸曲 (踝泵) 和直腿抬高锻炼等康复训练动作, 同时指导病人使用拐杖的方法, 可以使患者做到心中有数, 主动配合。

前交叉韧带术后 篇2

【关键词】膝关节;关节镜;前交叉韧带;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2-0205-01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是最常见而严重的运动创伤之一,前交叉韧带撕裂引起膝关节不稳,治疗不当将引起膝关节功能严重障碍。关节镜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是一项新兴的、难度较大且精细微创的骨科手术,与传统手术相比,在韧带重建时能保持膝关节囊的完整性。因此, ACL重建术后正确指导患者康复训练十分重要[1]。我院自2009年12月至2011年8月共收治ACL断裂,27例,治疗效果好,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27例,年龄20~52岁,男性21例,女性6例:。损伤原因:运动损伤9例,高处坠落2例,,车祸致伤3例,单纯前交叉韧带损伤4例,合并半月板损伤7例,合并半月板损伤与内侧副韧带损伤2例。均在关节镜下行重建术。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认真评估患者生理和心理状况,以及患肢肌力、肌肉萎缩程度或膝关节功能等。针对不同患者,制定系统的个体化康复计划,并详细讲解手术方法、目的和术后注意事项,功能锻炼的重要性,使患者术前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为了提高术后膝关节功能康复,术前指导患者行正确的股四头肌和膝关节功能锻炼是必要的。手术最好在患膝活动度达到健侧水平时进行,以利于术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另外,有些患者认为手术后患肢功能可以完全恢复正常,对术后需较长时间的功能锻炼缺乏心理准备。我们则说明韧带重建术后需要恢复性功能锻炼,在韧带重建后1年左右才可能恢复剧烈的体育运动。

2.1.2 床上大小便训练:交叉韧带移植术后患肢需制动,大小便很不方便,术前需指导患者练习在床上大小便。

2.2 术后护理

2.2.1 一般护理: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3~5d,注意关节是否肿胀,注意包扎物松紧度,观察引流的引流量、颜色。如果术后颜色较深、引流液较多,说明关节内有出血,此时要严密观察;如果术后2~3h颜色逐渐变淡,引流量逐渐变少,说明出血已停止,可不必处理;如果仍然引流量较多,颜色未变淡,可自引流管内注入适量肾上腺素生理盐水,局部略加压包扎,出血会逐渐减少。

2.2.2 患肢体位:异体韧带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常规膝后垫软枕,保持膝屈曲15~20°。此种体位可使前交叉韧带处于松弛状态,移植后的异体韧带处于张力最小状态,有利于韧带与骨接合口的愈合。不可将软枕垫于膝后以远小腿处,此种体位相当于膝关节的前抽屉试验,会使交叉韧带处于紧张状态,不利于韧带愈合[2]。

2.2.3 镇痛和功能锻炼:因为膝关节镜手术本身创伤较小,故有些病人术后仅服用一般止痛药物1~2d。但大多数病人术后存在不同程度的膝关节疼痛,因而明显限制了膝关节的活动,对这类病人我们常规给予自控镇痛(PCA)方法。

2.3 术后康复训练

2.3.1 第一阶段(术后当天至2周):术后当日麻醉清醒后即开始指导病人行股四头肌和腘绳肌等长收缩锻炼,方法:尽量伸膝,但不产生关节活动,背伸踝关节,收缩股四头肌,持续5 s然后完全放松为1次,每日锻炼200次左右,分4次或5次做完,嘱病人最大限度地有节奏地伸屈踝关节,频率不宜过快,动作必须到位。此方法能有效地防止肌肉萎缩,增加肌力,为后续的训练打下基础。术后第1天嘱病人开始踝关节训练、髌骨推移活动、直腿抬高训练。直腿抬高训练时先协助病人将腿抬高10°左右,然后慢慢放下。从被动到主动将腿抬高35°左右,不超过45°,每天3次或4次,每次15 min~20 min。在早期被动活动髌骨可以增加伸膝,还可以防止髌上囊的粘连,利于术后关节活动度的恢复[3],该项训练每天2次或3次,每次训练15 min。术后第4天配合被动关节器锻炼膝关节被动活动度,开始一般从0°~30°开始,每天增加10°,频率以2 min一个伸屈周期,视病人的耐受程度逐步适当加快,每天2次或3次,每次30 min,逐步增加屈曲角度,术后第1周,被动屈膝达90°;术后2周被动屈膝达100°~110°。支具伸直位固定1周后可指导病人被动屈膝活动。

2.3.2 第二阶段(术后第2周~第12周):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患肢肌力锻炼及膝关节主动屈伸活动,要求股四头肌收缩每日需达500次,直腿抬高200次,根据肌力情况逐步增加抬起角度和维持时间;术后2周~4周持双拐患肢30%负重下地活动,负重力逐渐增加,至第4周弃拐完全负重行走;术后 4周~6 周后可以主动伸屈,由小到大,在床边自然下垂慢慢伸直,6周后主动屈伸0°~90°;术后7周~10周,继续膝关节的主动伸屈活动外,增加半蹲屈伸膝训练,以增加膝关节屈曲角度,每天3次,每次屈伸膝各30次;术后8周~10周可增加下蹲屈曲训练,重心在健肢,两足分开与肩同宽,上身挺直,两手抓住床栏,保持稳定后下蹲;术后第11周、第12周指导功率自行车抗阻力训练,每日3次,每次15 min 。

2.3.3 第3 阶段(术后第13周至6个月):强化膝关节运动的重要性,要求关节被动屈伸活动度达到0°~140°,主动膝关节屈伸活动度达到0°~120°;强化各种功能性训练,如平衡训练、上下台阶训练、髋关节训练器抗阻训练及Biodex 等速耐力训练股四头肌力量,并可进行骑自行车、游泳、快步走等运动,但应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及“急停急转”动作。

在患者锻炼过程中应经常观察、督促、检查功能康复计划实施情况,及时解决锻炼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其进步给予肯定和鼓励,以增强其功能锻炼的毅力和信心。

2.4 出院指导:出院前,为患者制定具体的康复计划并使之遵循。康复锻炼必须持之以恒,只有坚持不懈的锻炼才能保证关节功能恢复的效果,但须注意劳逸结合,防止过度负重,坐位时以较高的沙发、椅凳为宜,以防膝关节过度屈曲,加重关节表面压力。出院时须带活动型关节支具保护膝关节3个月,半年内免体育运动,1年后可恢复运动。

3 结果

27例都随访,随访时间最短4个月,最长1年11个月,平均11个月。所有病人均等临床治愈出院,无关节内感染病例,术后半年均能完成日常生活,1年后可以参加各自工作。如体力劳动或体育劳动。复查X线片示骨道愈合,膝关节无退变,无发现膝关节松弛或内固定物松脱现象。效果满意。

4 讨论

ACL是膝关节重要的静力稳定结构,一旦断裂可引起膝关节不同程度的不稳定。影响关节功能,若治疗不当发展为ACL缺失膝关节而导致膝关节进一步损害。因此,ACL损伤后4~6周进行修复或重建。ACL重建术后正确指导患者康复训练十分重要。早期进行肌肉主动的等长收缩锻炼,可预防肌肉废用性萎缩和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CPM的被动有助于预防膝关节粘连[4]。所以关节镜下ACL重建术后康复治疗和功能锻炼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若制动时间过长,将会导致膝关节粘连,影响关节活动度;若过早进行康复锻炼违反了术后治疗的基本准则,将会对重建术后的ACL产生危害,影响其正常的转归与成熟过程,造成移植腱组织松弛。因此,应让患者及家属明白康复锻炼的目的及意义。

参考文献:

[1] 尚义美.关节镜下半月板部分切除整体康复护理[J].临床医药杂志.2004,13(4):307-308.

[2] 刘玉杰,李众利,王志刚,等.腘绳肌腱结嵌压固定法重建交叉韧带的临床应用与生物力学研究[J].中华外科杂志,2005,23(4):239242.

前交叉韧带术后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130例前交叉韧带断裂病人, 其中男92例, 女38例;年龄15岁~70岁, 平均42.5岁;随机分为对照组62例和观察组68例, 两组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治疗方面,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病人关节镜手术常规治疗及护理。

1.2.2 观察组

1.2.2. 1 护理干预

(1) 术前1周行CPM机锻炼, 每次30min, 每天2次, 防止关节粘连, 发放膝关节功能康复计划表, 指导病人正确练习踝关节、足趾的屈伸活动, 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直腿抬高、伸直练习;介绍手术的必要性及手术方式、手术的大致过程[2], 进行皮肤准备、药敏试验, 根据麻醉方式指导禁饮食时间, 进行床上大小便训练。 (2) 术后嘱病人平卧位, 患肢抬高, 保持引流管通畅, 评估管道风险, 做好标志, 告知家属防止管道滑脱的方法。指导病人麻醉恢复后行踝关节、足趾的屈伸运动及肌肉等长收缩活动。 (3) 术后1d~3d行踝泵练习用力缓慢屈伸踝关节, 每组30次~50次, 每天4组, 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 患肢在支具保护下活动, 完全伸直位, 患肢踝关节尽可能背伸, 大腿肌肉绷紧5s, 放松5s, 每组反复1 0次~2 0次, 每天3 0次~50次, 如两腿进行, 可增加患侧的股四头肌收缩力30%[1]。术后第2天行直腿抬高, 先协助病人将腿抬高10°左右, 再慢慢放下, 从被动到主动, 逐渐抬腿35°, 不超过45°, 停5s放下, 每组10次, 每天3组或4组。 (4) 术后4d出院:除继续上述锻炼外, 遵医嘱行CPM机锻炼, 循序渐进, 逐渐增加屈曲角度, 注意观察病人有无不适, 如关节肿胀、疼痛加剧、关节腔积液, 一旦发现, 立即停止, 积极处理, 同时安抚病人, 解除其紧张焦虑情绪。 (5) 出院后可逐渐增加负重行走的程度, 在恢复正常的膝关节活动之前要避免“急转”“急停”动作, 1年后恢复正常运动。

1.2.2. 2 健康教育

术前讲解各项检查目的、意义及注意事项, 指导、协助病人完善检查;术前向病人介绍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 让病人有基本的了解;向病人及家属交代术后每天每周的锻炼计划, 告知掌握康复锻炼的度以确保最佳康复效果, 并亲自指导和协助病人进行康复锻炼;多与病人交流沟通, 介绍同病种手术成功病例, 解除病人焦虑情绪 (对手术的成功率及术后康复情况) , 积极配合手术治疗和术后康复护理;病人术后回病房, 接好心电监护、氧气, 讲解使用的目的及意义, 安抚其紧张情绪。给家属介绍照顾技巧, 告知麻醉泵的使用方法, 为病人提供合理的饮食。留置尿管者向家属介绍定时放尿、夹管的目的和方法[2], 讲解拔除尿管后如何排解小便。讲解术后用药的种类、目的及注意事项, 及时发现和疏导病人不良情绪;出院指导:介绍出院办理流程, 指导病人合理饮食及正确用药。讲解支具的使用方法, 强调遵医行为。嘱咐活动中注意安全, 防止跌倒扭伤。提供复查时间及医院联系电话, 嘱定期复查, 如出现异常, 及时就诊。

1.3 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病人出院时健康教育知晓率, 采用本院护理部制定的健康教育知识问卷, 出院时由责任护士发放, 病人自评, 以百分制计分 (75分以上为掌握, <75分为未掌握) , 包括入院介绍、饮食指导、用药知识、疾病相关知识、功能锻炼、出院指导等内容;术后3个月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采用膝关节评分表测评[3];护士工作满意度, 采用我院自制的调查表, 于病人出院前调查, 比较两组满意率。

1.4 统计学方法

全部统计分析均采用SPSS (version 11.0) , 统计方法采用χ2检验和两样本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前交叉韧带是膝关节重要的静力稳定结构, 关节镜手术出血少、创伤小、活动早, 但术后恢复时间长[4], 护理人员应当多和病人交流, 尽量将术后康复方式和时间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告诉病人及家属, 取得其信任, 制定每个阶段具体的训练目标, 使其配合护理干预和健康教育, 通过护理人员的帮助和指导达到最佳的康复效果[5]。由于护患沟通增加, 不仅为病人提供个性化服务, 带动病人家属参与护理, 而且融洽了护患关系。表1~表3可见, 病人健康教育知晓率及术后3个月膝关节功能恢复、护士工作满意度均提高, 说明临床护理干预联合健康教育的开展对前交叉韧带重建病人术后康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并且还可以提升病人满意度, 保护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

摘要:[目的]探讨实施护理干预联合健康教育对前交叉韧带重建病人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行关节镜下同种异体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病人130例作为研究对象。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62例和观察组68例, 两组均给予关节镜手术的常规治疗,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护理干预联合健康教育, 比较两组病人健康知识知晓率、对护士工作满意度及术后3个月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健康知识知晓率89.7%, 对照组为75.8%, 两组比较χ2=4.46, 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膝关节功能评分为83.26分±9.9分, 对照组为79.45分±8.8分, 两组比较t=-2.3, P<0.05;观察组病人对护士工作满意度97.1%, 对照组为87%, 两组比较χ2=4.75, P<0.05。[结论]通过有计划的护理干预和定期的健康教育可提高前交叉韧带重建病人的康复效果和健康知识知晓率, 提高护士工作满意度。

关键词: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健康教育,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于长隆.常见运动创伤的护理与康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6.

[2]吕芬.关节镜下双束双隧道重建ACL病人的序贯式健康教育[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 9 (8) :131-132.

[3]冯育, 杨海波.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单双束重建临床疗效的对比[J].宁夏医学杂志, 2014, 36 (1) :25-27.

[4]徐进.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康复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 7 (7) :53.

前交叉韧带术后 篇4

【摘要】【目的】探讨在关节镜辅助下微创治疗Schatzker Ⅵ型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前交叉韧带下止点撕脱骨折的围术期护理?【方法】自2 010年6月~2 0 12年7月收治Schatzker Ⅵ型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前交叉韧带下止点撕脱骨折患者18例,对患者进行围术期护理及出院指导?【结果】全部患者均于术后10日内出院,切口愈合良好,功能恢复快,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关节镜与辅助下微创治疗Schatzker Ⅵ型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前交叉韧带下止点撕脱骨折的围术期护理,耐心细致的康复指导,患者循序渐进的功能锻炼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 关节镜;胫骨平台;前交叉韧带;围术期护理

胫骨平台骨折是最常见的关节内骨折之一,约占所有骨折的1%,常同时伴有韧带?半月板等关节结构的损伤,处理不当会导致关节疼痛?不稳定和关节功能障碍 [1]?Schatzker Ⅵ型骨折是其中最复杂类型之一,予以关节镜下微创治疗骨折的同时一期处理前交叉韧带下止点撕脱骨折具有较高难度?我们对18例Schatzker Ⅵ型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前交叉韧带下止点撕脱骨折手术患者进行围手术期护理,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自2 010年6月~2 0 12年7月收治Schatzker Ⅵ型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18例,男15例,女3例; 年龄21~67岁;左侧11例,右侧7例?致伤原因:交通伤16例,坠落伤2例?术前常规行DR?三维CT检查,部分病例行MRI检查排除膝韧带断裂,所有患者均合并有前交叉韌带下止点撕脱骨折?

1.2 手术方法

伤后至手术时间5~10 d ( 平均7 d ) ,均于患肢基本消肿后,术前患肢石膏托或骨牵引制动?手术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 在气囊止血带控制下进行?

手术要点:常规进行膝关节镜检查,取小切口不切开关节囊,使用双侧解剖型锁定钢板固定?骨折固定后,屈膝9 0°,取膝前内?外侧入路?通过高位前外侧入路进关节镜镜头,于胫骨结节内侧1.5~2.0cm 处纵行切开2.5cm,显露胫骨皮质,使用前交叉韧带胫骨导向器,自胫骨结节内侧向前交叉韧带附着点前内及前外侧分别做2个4.5mm骨道(内可直接通过抓线器),爱惜邦缝线穿于过线器内,过线器自前交叉韧带根部紧贴骨面处缝过?抓线器经骨道伸入关节腔,将缝过前交叉韧带的爱惜邦缝线交叉后自骨道拉出到胫骨结节内侧,打结固定?

术后第2天开始进行肌肉主动收缩功能锻炼,并用低分子肝素防止深静脉血栓,尽早进行C P M 功能练习,根据复查X 线情况决定患肢完全负重锻炼时间?

2 围术期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舒适护理

国内学者认为应用临床护理路径能更好地做好心理支持[2]?我们术前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个人情况?心理状况,满足患者合理要求;介绍既往典型病例及疗效以提高患者的信心,缓解紧张情绪?术前宣教需个体化,护士要介绍关节镜下手术创伤小,术后功能恢复快等优点,使其愉快地接受手术治疗?

2.1.2 术前康复训练

术前正确指导患者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患肢的直腿抬高训练,膝关节的屈伸功能训练[3]及踝关节的跖屈 及背伸运动?向患者及家属讲明这种锻炼的重要性,以便术后患者都能主动积极的配合,利于术后早期恢复 ?

2.1.3 术前皮肤舒适护理

由于是关节内手术,一旦感染后果严重,故而术前尽可能排除患者的易感因素?术前2天应协助患者清洗膝关节部位皮肤,剃去手术区毛发?术前1天仔细检查手术区域及邻近皮肤有无张力性水疱,有无破损或感染灶,用温水清洗患肢皮肤?术晨消毒膝关节局部皮肤,并用无菌巾包扎以预防感染这一并发症的发生[4]?

2.2 术后护理

2.2.1 一般护理

腰硬麻醉后常规禁食水6小时?患肢垫软枕抬高,保持膝关节屈曲15~20°,但不可将软枕垫于小腿处 ,否则会使交叉韧带处于紧张状态,不利于韧带愈合[5]?密切观察伤口情况以及患肢的皮温和足背动脉搏动情况?避免引流管受压? 扭曲,同时应观察引流液的颜色及引流量, 术后 2 4~4 8小时引流液变为淡血性且引流量少于50毫升即可拔除引流管?

2.2.2 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和预防

术后在护理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①骨筋膜室综合征: 因该手术使用大量氯化钠溶液灌洗关节腔,而胫骨平台骨折后,一部分氯化钠溶液可以经过关节面的骨折裂隙渗入组织中,术后又常规给予弹力绷带加压包扎,使得患肢肿胀较一般手术重,所以应特别注意观察患肢末梢血液循环情况,如皮温?足背动脉搏动?毛细血管充盈度以及足趾被动牵拉疼痛情况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②止血带麻痹:该手术较复杂,使用止血带时间较长,麻醉消退后,一定要观察患肢感觉?足趾运动恢复情况,特别是腓浅神经支配的足趾背伸运动能否完成,因为相对最容易损伤?③深静脉血栓: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尽早应用CPM机活动患肢,应用足底泵促进回流,并嘱患者经常主动进行足趾的屈伸活动,定时更换体位,降低静脉血栓发生率?④关节内感染: 术前皮肤准备一定要充分,给予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术后密切观察体温?皮肤?切口情况和疼痛情况?

2.3 康复护理

康复总体目标为恢复患膝正常的主动和被动关节活动度,恢复关节稳定性及运动功能,使患者对其患肢康复的确信度达到最佳点[6]?具体做法:术后麻醉消退,开始活动足趾及踝关节,如疼痛不明显,可尝试舒缩股四头肌?①踝泵练习:踝关节背屈,绷紧腿部肌肉10秒后放松,再绷紧放松,每小时做 5~10次;转动踝关节:由内向外转动,3~4次/天,每次重复5遍?②由于双侧钢板固定,可以早期即开始膝关节主动运动:注意在0°~3 0°做主动的膝关节屈伸运动,10次/组, 2~3组/天,注意运动量由小到大,活动时间由短到长,以患者稍感疲劳为度?③直腿抬高练习:术后1周缓慢抬高患肢35°~45°, 保持5~10秒后缓慢放下,放松2秒,每日进行2~ 3组训练,每次30~50次? ④支具的应用:术后即开始佩戴可调式活动支具,术后 l 周 内主要于休息或睡眠时佩戴,限定活动范围在0°~30°,使移植物处于放松状态,避免膝关节的屈曲挛缩,并可防止膝关节扭曲应力导致钢板松动?护理人员一定要向患者说明术后佩戴支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正确佩戴支具才能达到预期 目 标?

3 小结

关节镜下微创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前交叉韧带下止点撕脱骨折,住院时间短,功能恢复快,但是,这也对医护的配合要求大大提高,除提高医生水平外,还应提高护士的护理水平,形成完备的手术队伍,制定系统的康复训练计划,患者及家属积极主动地配合,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膝关节镜治疗创伤小?恢复快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Lubowitz JH,Eison WS,Guttmann D.Arthroscopic management 0f tibia1 plateau fractures[J].Arthroscopy,2004,20(6):1063-1070.

[2] 张艳勘,范会草,李贤等.临床护理路径用于行膝关节镜手术患者的健康教育评价[J]?山东医药,2010,50 (5)::90~91.

[3] 张巧娥,杨巧巧.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康复护理[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6,16(4):312.

[4] 黄妙华,黄俐敏,严灿英?浅谈膝关节镜下半月板部分切除围手术期的护理[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49.

[5] 尚义美.关节镜下半月板部分切除整体康复护理[J].临床医药杂志,2004,13(4): 307-308.

[6] Famg E,Hunt S A,Rose D J,et a1.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adiofrequency thermal shrinkage:A short-term follow-up[J].Arthroscopy,2005,21(9):1027-1033.

前交叉韧带术后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为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来我院骨科治疗的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 总共44例, 年龄25~54岁, 平均年龄 (28.4±4.1) 岁, 其中男34例, 女10例, 病程都为2周内。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2例和对照组22例, 两组患者在男女比例, 年龄, 病程上没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1.2 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先进行Lysholm评分, 治疗组实行关节镜下重建术;对照组实行普通的切开重建术, 半年后再对手术患者术进行Lysholm评分。

1.3 诊断标准

根据Lysholm膝关节评分评定膝关节功能[2]。100分为正常 (膝关节无任何症状、体征) , 80分以上为优, 70~79分为良, 60~69分为中, 60分以下为差。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软件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术后护理

2.1 一般护理

术后患者取平卧位, 患膝下垫软枕, 保持患膝屈曲l5°~30°。同时监测生命体征, 注意观察伤口渗血情况, 出现渗血较多时应立即通知主管医师进行处理。保持引流管通畅, 再此期间要注意观察伤口引流液的颜色及引流量。观察患肢皮肤颜色、温度、肿胀、感觉、运动情况, 如有异常, 及时告知医师。对于患膝周围必须用冰袋冷敷48~72h, 可以促进局部血管收缩, 减少关节内液体渗出, 同时减轻患膝肿胀和疼痛。

2.2 疼痛护理

术后患肢有轻度疼痛, 是属于正常情况, 以后会逐渐消失, 不需要使用镇痛剂。但如果术后5~8h内关节出现红肿, 皮肤温度升高, 疼痛加强, 甚至全身发热, 患肢抬高受阻, 应立即通知医师, 考虑关节积血导致, 要进行关节穿刺抽血, 同时使用镇痛剂, 减轻患者疼痛。

2.3 防止感染和并发症

注意观察患者的伤口情况, 比如有无红肿, 有无脓性分泌物, 同时注意监测体温, 按时使用抗菌素, 防止出现感染及并发症, 如有发现应告知主管医师, 尽快对症处理。

2.4 康复护理

康复护理是术后的一个重要环节, 做好康复训练可以更好地帮助膝关节的恢复。康复训练一般都分阶段进行, 每个阶段的目的不同, 总体来说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二阶段是保护性康复训练, 目的是控制感染, 保持股四头肌肌力, 三~四阶段增加负重配合支具制动, 逐渐加强股四头肌力量和增加膝关节活动度, 五~六阶段训练行走, 加强患肢肌力和关节灵活性, 逐渐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在锻炼的过程中, 护士要向患者强调“早锻炼、晚负重”的原则[3], 嘱其锻炼要循序渐进, 坚持不懈, 避免康复心切而动作过急、过猛, 引起新的损伤。

3 结果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Lysholm评分无明显差异 (P>0.05) , 治疗后治疗组患者Lysholm评分为 (87.3±5.6) 分, 对照组患者Lysholm评分为 (72.5±4.3) 分, 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 (P<0.05) 。见表1。

4 讨论

关节镜是一种观察关节内部结构的直径5mm左右的棒状光学器械, 是用于诊治关节疾患的内窥镜, 它可以直接观察到关节内部的结构, 所以非常符合现代医学对于手术微创的要求, 因此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膝关节的手术当中, 效果也较为受肯定[4]。目前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断裂重建的手术方法也有几种, 我们采用的是移植肌腱股骨端采用可吸收螺钉和悬吊钢板双重固定的方法, 结合两种固定方法的优点, 让固定更加可靠, 尽可能避免“橡皮条伸缩效应”和“雨刷效应”;在我们看来在胫骨端运用吸收螺钉和骨桥固定, 可以更好地使骨隧道封闭, 减少关节液的渗入, 使得固定更加牢靠, 为腱-骨愈合创造良好条件, 而且可以更早期进行膝关节功能锻[5,6]。从我们的结果也可以看出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断裂重建术疗效明显。

注:△t=3.462, 2.712, 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差异 (P<0.05) ▲t=2.076, 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 (P<0.05)

对于很多的外科手术来说, 术后护理也是患者能否康复的一个重要方面, 特别是关节手术术后的康复训练也显得尤为重要。前交叉韧带断裂重建后, 积极的康复训练, 可促使移植物由肌腱逐渐向韧带转化。再者患膝进行有计划的循序渐进的功能锻炼, 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有利于膝关节功能的康复[7]。

目前, 随着手术技术的成熟以及关节镜技术的应用, 手术时间大大缩短, 再加上康复水平的提高, 前交叉韧带断裂重建的康复水平也可大大提高。

摘要: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断裂重建术疗效及术后护理。方法 对本院骨科44例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2例, 实行关节镜下重建术;对照组22例, 实行普通的切开重建术,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Lysholm评分, 探讨术后护理。结果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Lysholm评分无明显差异 (P>0.05) , 治疗后治疗组患者Lysholm评分为 (87.3±5.6) 分, 对照组患者Lysholm评分为 (72.5±4.3) 分, 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 (P<0.05) 。结论 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断裂重建术能明显提高患者的Lysholm评分, 疗效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关节镜,前交叉韧带断裂重建术,疗效,护理

参考文献

[1]邢斌, 刘崇志, 张有磊.关节镜下半腱肌、股薄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J].实用骨科杂志, 2007, 13 (3) :142-144.

[2]Freddie H, Christopher D, Kelly G.Knee surgery[M].New York:Williams&Wilkins, 1994:278.

[3]于予彬, 李文锋, 王惠芳, 等.关节镜下双股半腱肌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80例[J].中华创伤杂志, 2001, 17 (1) :35-37.

[4]王健.同种异体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研究进展[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01, 20 (4) :403.

[5]袁文旗, 姚树俊, 黄长安, 等.关节镜下可吸收螺钉和悬吊钢板双重固定胴绳肌重建前交叉韧带疗效评价[J].中国医学创新, 2010, 7 (31) :33-34.

[6]黄丽容, 梁丽萍, 韩青.膝关节镜下后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康复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 2007, 4 (23) :49-53.

前交叉韧带术后 篇6

1临床资料

本组18例, 男12例, 女6例。年龄30~49岁, 平均34.5岁。右膝关节10例, 左膝关节8例。交通伤9例, 摔伤7例, 运动损伤2例。损伤到手术时间平均5个月。临床均有患膝关节疼痛。术前检查Lachman实验均阳性, 前抽屉实验阳性12例。MRI检查均提示有ACL损伤。

2治疗方法及评价

2.1 骨-髌韧带-骨 (bone-patellartendon BPB) 重建采用硬膜外麻醉, 取髌骨韧带前侧切口长10 cm左右切开皮肤, 取髌韧带中1/3, 两端带约1.5×1.0 cm骨块, 利用定位器, 取胫骨结节内侧钻胫骨隧道位于原交叉韧带中心, 并钻股骨隧道于原韧带附着处, 拉入移植用髌韧带, 两端用挤压螺钉固定。

2.2 术后进行DR摄片测量骨隧道位置。在膝关节完全伸直位分别于冠状面及矢状面对胫骨隧道、股骨隧道角度及位置进行测量。胫骨隧道中心线延长线与胫骨近端关节面相交点在矢状面位置上位于胫骨前后径最小为36%, 最大为50%, 平均43%。从内侧开始测量交点在冠状面位置, 位于胫骨平台横径最小为42%, 最大为55%, 平均47%。冠状面上向内侧成角最小为23%, 最大为35%, 平均29%。矢状面上向前成角最小为17%, 最大为25%, 平均20%。股骨隧道在矢状面上向前方成角最小为18%, 最大为27%, 平均24%。在冠状面上向外侧成角最小为13%, 最大为22%, 平均17%。

2.3 本组18例病例均获3个月以上随诊复查, 术后未发现伤口感染、关节感染等并发症。患者均已恢复日常工作, 未发现关节明显不稳。

3讨论

前交叉韧带是在无负荷的膝关节中控制前方移动的主要结构, 前交叉韧带损伤后防止胫骨前移的主要结构被破坏, 随着时间的延长, 限制胫骨前移的辅助结构如关节囊、侧副韧带和半月板等结构也逐渐受损, 最终导致膝关节不稳, 常继发骨性关节病。

目前可以重建前交叉韧带的自体组织有半腱肌、阔筋膜张肌腱等多种。但这些组织强度不够, 术后随时间延长容易松弛, 远期疗效不肯定。而采用髌韧带中1/3 BPB修复前交叉韧带时, 不仅BPB的抗拉强度明显优于其他组织, 而且BPB两端附有骨块可使重建的交叉韧带有牢固的固定点, 并且是以骨与骨的方式直接愈合, 术后可以达到骨生物学固定。生物力学证明:以前交叉韧带抗拉强度为100%时, 而中1/3 BPB为175%, 半腱肌腱为75%, 阔筋膜张肌为35%[1]。因此, 中1/3髌韧带被认为是重建前交叉韧带最理想的自体材料。他的优点包括刚度较大、引起断裂所需的能量较高, 再血管化的能力较强。

前交叉韧带重建要取得良好效果, 必须要使重建的前交叉韧带与原来的前交叉韧带的解剖结构等长, 即要达到解剖重建,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功能重建。目前, 一直认为等长重建是恢复关节功能的最佳方案, 等长重建就是重建后的前交叉韧带两端必须附着于正常的前交叉韧带附着点, 这样保证了重建的前交叉韧带在膝关节伸屈活动过程中, 长度和张力基本不变, 既可在任何屈伸位置限制胫骨前移, 又不可限制膝关节的活动范围, 也不致因活动过程中张力变化太大, 使重建的前交叉韧带过早松弛或断裂而失败[2]。因此, BPB在胫骨和股骨上的准确定位和调好重建韧带的张力是等长重建的关键, 也是恢复膝关节最大功能的关键。这就要求胫骨及股骨骨隧道的准确定位。若干研究测试了隧道的不同位置对移植物的撞击, 关节活动度和总体临床效果的影响。已认识到要避免股骨隧道位置偏前设置, 以防止移植物过度紧张, 限制膝关节完全屈曲。同样, 胫骨隧道的位置设置过于偏前可引起移植物撞击和早期断裂。为了发现确定的标志, 使胫骨隧道的位置具有可重复性, Morgan等确定, 在屈膝90°时, 在髁间嵴底部的ACL附丽部中心位于PCL前缘前方的平均7 mm处, 这是胫骨隧道的理想位置[3]。骨隧道的位置可在术中检查, 但是通常多数在术后用X线进行检查。Yoshiya等报道了骨隧道的最佳位置方向, 以使在整个膝关节活动范围内, 作用于移植物的弯曲和张力最小。胫骨隧道的理想位置为, 在冠状面上与等长点向内成30°角, 在矢状面上与等长点向前成20°角。股骨骨隧道的理想位置为, 在矢状面上与等长点向前成25°角, 在冠状面上与等长点向外成15°角[4]。Khafayan等报道, 胫骨隧道中心位于胫骨前后径的20%~40%范围内, 能够显著改善膝关节的稳定性和活动度。采用该标准, 股骨隧道中心位置大于Blumensaat线的60%者, KT-1000关节仪测试确定79%的膝关节稳定[5]。有若干研究证实, 股骨隧道前缘深置于股骨髁宽度的前方60%~75%处与客观稳定改善有关。

由于骨-髌韧带-骨重建前交叉韧带骨隧道位置对于膝关节伸屈功能有显著影响, 对于隧道位置的影像评价不容忽略, 就患者的功能康复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前交叉韧带损伤,骨-髌韧带-骨移植重建术,骨隧道

参考文献

[1]NoyesFR, KellerCS, Good ES, et al.Intraarticular cruciate reconstruc-tion.Clini Orthop, 1983, 172:71.

[2] Sapega A A, Moyer R A, Schneck C, et al.Testing for isomtery during reconstruction of the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J Bone Joint Surg (Am) , 1990, 72:259.

[3]Morgan CD.Kalman VR, Grawl DM.Definitive landmarks for repro-ducible tibial tunnel placement in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Arthroscopy11:275, 1995.

[4]Yoshiya S Andrish JY, Manley MT, et al.Graft tension in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Am J Sport Med15:464, 1987.

前交叉韧带损伤的MRI诊断分析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选取2014年1月~2015年2月收治的35例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其中男21例,女14例,年龄15~67岁,平均年龄(35.18±8.26)岁,15例为右膝,20例为左膝。病程4 d~13个月。患者膝部有不同程度软组织的肿胀、功能障碍以及膝部疼痛。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进行MRI诊断,选择磁共振机器给予检查,要求下肢进行10~15°的外旋并采用沙袋固定,将前交叉带韧带治愈矢状面或者倾斜扫描面,为矢状斜位,给予冠状面、常规矢状面以及横断面的扫描。层厚为3.0~3.5 mm,矩阵为512 mm×256 mm,间隔为0.3 mm,FOV为170 mm,激发次数为4。重点对前交叉韧带的连续性、外形、韧带中信号强度和周围软组织情况进行观察,并结合患者的临床病史,给出诊断,然后把关节镜的手术结果和MRI诊断表现进行对照比较。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MRI诊断表现

35例患者中,19例为中下部的损伤,所占比例为54.3%,7例为中段损伤,所占比例为20.0%,12例为下部损伤,所占比例为34.3%。35例合并有半月板的损伤,所占比例为100.0%,5例有胫腓侧韧带的损伤,所占比例为14.3%,35例为关节腔积液,所占比例为100.0%,15例为骨挫伤,所占比例为42.9%。针对韧带损伤程度,有韧带的完全性撕裂以及韧带的部分性撕裂,19例为部分性撕裂。

2.2诊断和手术结果比较

35例患者在MRI的诊断中发现19例为部分损伤,在关节镜的检查或者手术中得出交叉韧带的部分纤维撕裂以及组织水肿有16例,假阳性3例,因为韧带中过多的脂肪成分造成误诊,诊断符合率为84.2%。16例患者在MRI诊断中属于韧带的完全撕裂,而在关节镜的检查或手术中得出交叉韧带完全撕裂的有19例,对照符合率为100.0%。MRI的诊断符合率高。

3 讨论

前交叉韧带近端在股股外侧科的后内侧面,远端在胫骨髁间隆起前外面,且前交叉韧带走行和髁间窝顶的走行相同,前交叉韧带的长度为3~4 cm,宽11 mm,为多条纤维组成,属于轻度螺旋状排列,分为后外侧带和前内侧带[3]。在MRI的诊断中,很难区分后外侧带和前内侧带,前交叉韧带中有脂肪滑膜层,因此MRI的成像中,前交叉韧带的低信号纤维束为条状的高信号。而且当前交叉韧带处于冠状位、矢状位和轴位上都能够显示出来,其中矢状位的图像显示最为清晰。前交叉韧带有完全断裂和部分断裂,也可能出现或合为膝关节的其他韧带损伤。一般单纯前交叉的断裂是因为内旋位伸股四头肌或内旋位伸膝收缩时突然减速导致的[4]。韧带内部的结构异常情况,包括脱散、纤维疏松、局部断裂、模糊不清等。韧带外形的改变为:不规则、界限清楚,完全性或部分轮廓破坏。韧带的走向改变,有异常的卷曲、弯曲,而异常走向则为韧带回缩、水平等。MRI诊断能够对膝关节的结构给予详尽显示,其主要的优点为:无痛、无创、无放射,而且优良软组织不需要造影,并对关节内外解剖结构都能够同时显示,在膝关节疾病的诊断中有广泛的应用。在MRI诊断中发现19例为中下部的损伤,其中7例为中段损伤,12例为下部损伤,韧带部分损伤的诊断符合率为84.2%,完全损伤诊断的符合率为100.0%,诊断的准确率高。对患者进行准确的诊断后,更有利于治疗方法的选择,进行良好的休养,促使身体能够得到较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MRI这种诊断图像,有较好的空间分辨率和组织分辨率,对于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为无创伤性准确的诊断方法。该种诊断方法在医院的不断普及,获得更多医生的肯定,而且诊断符合率不断提高,可给予患者良好准确的预后。

摘要:目的 探究前交叉韧带损伤磁共振成像(MRI)的诊断分析。方法 35例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通过关节镜手术,且有明确的膝关节损伤史,观察MRI的诊断表现,同手术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在MRI诊断中发现19例为中下部损伤,其中7例为中段损伤,12例为下部损伤,韧带部分损伤的诊断符合率为84.2%,完全损伤诊断的符合率为100%,诊断准确率高。结论 MRI诊断可以对膝关节前交叉的韧带损伤形态、周围软组织的变化以及内部结构的变化直接显示出来,准确说明断裂的程度和部位,可为治疗提供正确有效的指导意见。

关键词:前交叉韧带,磁共振成像诊断,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高凯,王立德,齐志明,等.前交叉韧带损伤的MRI诊断与临床诊断比较研究.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5,24(5):521-525.

[2]张克民,李伟,于立志.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MRI诊断及分析.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1,19(8):637-639.

[3]李显,赵力,王淑丽,等.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关节镜与MRI诊断分级研究.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1,3(1):61-65.

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后的护理 篇8

1 临床资料

33例前交叉韧带损伤病人中, 男26例, 女7例;年龄18岁~47岁, 平均28.32岁;运动损伤19例, 车祸致伤14例。所有病人均在关节镜下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术, 均临床治愈出院, 无关节内感染。经随访, 病人术后半年均能完成日常生活, 1年后可以参加各自工作。复查X线片示骨道愈合, 膝关节无退变, 未发现膝关节松弛或内固定物松脱现象。

2 术后护理

2.1 心理护理

病人术后回到病房后, 及时告知病人手术情况, 同时要交代术后可能出现的不适及对症处理的方法。

2.2 一般护理

2.2.1 麻醉后护理

如果病人手术时接受的是腰椎麻醉, 术后应该按照护理常规给予去枕平卧6 h。若病人极度口干, 可给予5 mL的温开水, 进行口腔湿润。对于麻醉针眼处要加强护理, 发现渗血应及时给予对症处理, 更换敷料, 进行包扎、固定。在平卧期间要求病人, 凡是可动的关节应尽量加强活动, 以减少疲劳, 同时要尽量将小便排出。

2.2.2 疼痛护理

24 h内疼痛比较明显, 应尽量帮助病人减轻痛苦, 必要时通知医生, 使用止痛剂。另外, 可以帮助病人摆放舒适的体位, 以减轻痛苦。如果时间允许, 可以与病人交谈, 分散病人的注意力, 以达到减轻痛苦的目的。

2.2.3 观察体温变化

术后每日测体温4次, 连续5 d。5 d内, 体温在38℃以下为正常;5 d后, 体温超过38℃, 要高度重视。如果病人高热, 要做好口腔和皮肤的护理, 嘱病人多进水, 加强营养, 也要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 解除病人的心理负担。

2.2.4 生活护理

病人因为患肢要进行棉花腿的包扎, 所以生活上不能完全自理。在病人卧床期间, 要协助其做好各项生活护理, 定时洗漱, 确保病人的清洁、卫生。

2.3 患肢护理

将病人患肢抬高, 高度要高于病人的心脏20cm~30 cm。

2.4 引流管护理

手术后要密切观察患肢的血液循环、足背动脉搏动、足趾的温度及包扎的松紧度;观察敷料有无渗出、引流管是否通畅及引流管的性质、引流量。

2.5 支具护理

术后4周内睡眠时应戴夹板, 术后3个月可去除夹板保护。术后2周开始调节夹板0°~30°范围内活动, 每隔7 d向内挪动一格增加20°活动范围。术后6周调节至夹板全范围活动110°。在术后使用过程中, 要注意检查夹板松紧度是否合适, 观察患肢的肿胀是否与夹板的松紧度有关, 如有局部的压迫, 应及时给予调整, 同时要保持夹板在病人使用期间的清洁。

2.6 康复护理

2.6.1 术后肌力练习

2.6.1. 1 第1天肌力练习

股四头肌等长练习 (大腿前侧肌群) :大腿肌肉绷紧及放松, 在不增加疼痛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做 (每天至少>500次) 。腘绳肌等长练习 (大腿后侧肌群) :患腿用力下压所垫枕头, 使大腿后侧肌肉绷紧及放松, 在不增加疼痛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做 (每天至少>500次) 。踝泵练习:用力、缓慢、全范围屈伸踝关节, 每组练习5 min, 每小时练习1组或2组。踝泵练习对促进循环、消退肿胀、防止深静脉血栓具有重要意义, 尤其病人下地后应更多练习, 以促进血液回流。直抬腿练习:最大力量伸直腿后抬高至足跟离床15 cm处, 保持至力竭为1次, 每组练习5次~10次, 每天练习3组或4组。侧抬腿练习:侧卧, 向内侧、外侧抬腿, 练习大腿两侧肌肉, 每组练习30次, 组间休息30 s, 3组或4组连续练习, 每天练习2次或3次。后抬腿练习:俯卧, 患腿伸直向后抬起至足尖离床面5 cm为1次, 每组练习30次, 组间休息30 s, 3组或4组连续练习, 每天练习2次或3次。

2.6.1. 2 4周后肌力练习

勾腿练习:俯卧位或健腿单腿站立, 用力将腿弯至最高保持2 s为1次, 每组练习20次, 组间休息30 s, 3组或4组连续练习, 每天练习2次或3次。如果是站立练习, 要求大腿必须与地面垂直。

2.6.1. 3 5周后肌力练习

静蹲练习即后背靠墙, 双脚与肩同宽, 脚尖及膝关节正向前, 不得内外八字, 随着力量增加逐渐增加下蹲的角度 (<90°) , 每次练习2 min, 间隔5 s, 每组连续练习5次~10次, 每天练习1组或2组。

2.6.1. 4 6周后肌力练习

开始负重, 保护下双足分离, 前后左右交替移动重心, 逐渐达到可以患侧单腿站立。每次练习3min~5 min, 每天练习2次或3次。如果可患腿单腿站立1 min即可脱拐行走。

2.6.1. 5 10周后肌力练习

患侧单腿0°~45°蹲起练习, 患腿单腿站立, 缓慢下蹲至45°处, 再缓慢蹬直至完全伸直。要求缓慢、用力、有控制。每组练习20次~30次, 组间间隔30 s连续练习, 每天练习1次或2次。

2.6.1. 6 12周后肌力练习

抗阻伸膝, 坐床边, 脚腕上绑砂袋等负荷, 抗砂袋阻力0°~90°范围内伸膝再缓慢放下, 伸直至0°, 保持2 s为1次, 每组练习20次, 组间休息30 s, 3组或4组连续练习, 每天练习2次或3次。

2.6.2 术后关节活动度练习

2.6.2. 1 第4天~第7天练习

坐或卧位垂腿:适用于0°~95°范围, 坐或躺于床边, 膝以下悬于床外。在给予保护下放松大腿肌肉, 使小腿自然下垂, 至极限时保持10 min, 必要时可于踝关节处加负荷。

2.6.2. 2 第2周练习

坐位“顶墙”:适用于90°~105°范围, 坐椅上, 患侧足尖顶墙或固定, 缓慢向前移动身体使大腿膝关节接近墙面以增大屈膝角度, 至极限处保持10 min。

2.6.2. 3 第3周~第5周练习

仰卧垂腿:适用于100°~120°范围仰卧于床上, 大腿垂直于床面 (双手抱腿以固定) , 放松大腿肌肉, 使小腿自然下垂, 必要时可于踝关节处加负荷 (负荷不应过大, 否则肌肉不能放松, 即无效果) 。练习到至极限保持10min。

2.6.2. 4 第6周~第8周练习

坐位抱腿:适用于120°~135°范围, 坐床上, 双手抱住脚踝, 使脚跟缓慢接近臀部。可以通过测量臀部与脚跟之间距离, 间接测量屈曲角度。练习到至极限保持10 min。

2.6.2. 5 术后第9周~第10周

与健侧共同练习, 俯卧屈膝:适用于120°~135°范围, 俯卧 (脸向下趴于床上) , 自行握患腿踝关节, 将脚拉向身体使膝关节屈曲 (可用长毛巾或带子系于脚腕处, 以便于牵拉) 或由他人帮助。练习至极限保持10 min。

3 小结

前交叉韧带是膝关节重要的静力稳定结构, 一旦断裂可影响膝关节的稳定, 影响关节功能, 若治疗不当发展为前交叉韧带缺失而导致膝关节进一步损害[2]。因此, 前交叉韧带损伤后4周~6周进行修复或重建及重建术后正确指导病人康复训练十分重要。早期进行肌肉主动等长收缩锻炼, 可预防肌肉失用性萎缩和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 关节活动度练习有助于预防膝关节粘连[3,4]。所以, 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治疗和功能锻炼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若制动时间过长, 将会导致膝关节粘连, 影响关节活动度;若过早进行康复锻炼违反了术后治疗的基本准则, 将会对重建术后的前交叉韧带产生危害, 影响其正常的转归与成熟过程。因此, 应让病人及家属明白康复锻炼的目的及意义。

摘要:对33例前交叉韧带损伤在关节镜下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术, 给予心理护理、一般护理、患肢护理、引流管护理、支具护理和康复护理, 结果所有病人临床治愈出院, 无关节内感染。经随访, 病人术后半年均能完成日常生活, 1年后可以参加各自工作。复查X线片示骨道愈合, 膝关节无退变, 未发现膝关节松弛或内固定物松脱现象。认为, 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治疗和功能锻炼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关键词:关节镜,前交叉韧带损伤,护理

参考文献

[1]曲绵域, 于长隆.实用运动医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769.

[2]中国康复医学研究会.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4:368.

[3]袁梅梅.关节镜下重建膝前交叉韧带术早期的护理及功能锻炼[J].护理研究, 2007, 21 (9C) :2485-2486.

前交叉韧带术后 篇9

资料与方法

2013年10月-2014年4月收治急性膝关节损伤患者50例, 均行关节镜诊治, 其中男37例, 女13例, 年龄16~67岁, 平均39.6岁, 均有近期外伤史。临床表现为膝关节不同程度疼痛、肿胀、关节绞锁及功能障碍等症状。

MRI检查方法: (1) 仪器和参数:全部病例均采用百胜公司的G-SCAN骨关节成像系统 (永磁, 场强0.24T MRI) , 膝关节线圈, 对患者进行膝关节MRI扫描所有病例均于检查后2周内行关节镜检查。然后对照、观察、测量、统计、总结。 (2) 诊断标准:MRI检查结果由两名影像科医师共同阅片, 分析MRI直接征象, 判断是否存在ACL撕裂。有不同意见时, 由两人讨论后得出统一意见。出现ACL连续性中断、走行异常、信号异常之一者, 即诊断为ACL撕裂。

统计学处理:搜集所得数据进行处理, 观察本组病例灵敏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

结果

MRI和关节镜诊断结果:本组中, MRI综合各诊断征象诊断ACL撕裂32例, 正常18例;其中关节镜证实ACL撕裂29例 (完全撕裂21例, 部分撕裂8例) , 正常21例。MRI诊断ACL撕裂的灵敏度87.53%, 特异度94.44%, 阳性似然比15.63, 阴性似然比0.132, 见表1。

MRI各征象与关节镜对照:MRI依据ACL连续性中断诊断ACL撕裂19例, 正常31例。MRI诊断ACL撕裂的灵敏度为89.47%, 特异度61.29%, 阳性似然比2.32, 阴性似然比0.17, 见表2。

MRI依据ACL走行异常诊断ACL撕裂14例, 正常36例。MRI诊断ACL撕裂的灵敏度92.86%, 特异度55.56%, 阳性似然比2.09, 阴性似然比0.13, 见表3。

MRI依据ACL信号异常诊断ACL撕裂28例, 正常22例。MRI诊断ACL撕裂的灵敏度96.43%, 特异度90.91%, 阳性似然比10.60, 阴性似然比0.04, 见表4。

讨论

前交叉韧带多在膝关节严重外力作用下外翻与外旋或膝关节极度伸直外旋、内旋、胫骨后移情况下发生, 外旋外翻受力是最常见的前交叉韧带损伤原因。

传统的X线、CT检查对诊断ACL撕裂无特异性, 包括软组织肿胀、胫骨前移、Segond骨折[3]等只能作为诊断ACL的辅助征象。ACL的诊断, 主要还是依赖磁共振。MRI诊断ACL撕裂主要依据其直接征象, 即ACL自身的改变。正常的ACL内的氢原子被固定在网架上, 较致密, 网架由多肽构成, 此时的氢原子不参与MR成像, 所以在MR上所有序列都表现为低信号。当ACL损伤后, 网架受损, 多肽遭破坏, 氢原子脱离网架造成水肿, 此时在MRI上韧带内出现异常高信号。

ACL撕裂出现何种MRI直接征象, 与撕裂程度相关。完全撕裂表现为韧带实质局部出现缺口、韧带中断, 即“连续性中断”征象。ACL完全撕裂后, 韧带失去正常状态下的张力, 矢状位上表现为韧带倾斜度降低, 表现为“走行异常”。ACL部分撕裂时, 韧带整体形态可表现为正常或局部增粗, 韧带连续性存在, 仅在韧带内出现局灶性或条片状异常信号, 即“信号异常”。需要注意的是, ACL完全撕裂后, 韧带断端由于出血、水肿也可以出现异常信号, 所以“信号异常”不是ACL部分撕裂的特征性表现。ACL连续性中断即ACL实质断裂, 可见上下2个残端、水肿增粗、弥漫性增宽是ACL完全撕裂的MR直接征象, 最具诊断价值。骨挫伤是ACL完全撕裂的最常见的间接征象, 前交叉韧带部分撕裂的MR诊断比较困难, 重点应分析桥交叉韧带是否存在异常水肿、出血以助诊断。虽然ACL撕裂的间接征象由于灵敏度低而不能作为ACL撕裂的独立诊断依据[4], 但诊断时结合考虑交叉韧带角、胫骨前移、半月板后移征、对吻性骨挫伤、侧副韧带撕裂等具有提示ACL撕裂的间接征象[5,6], 可辅助诊断。

参考文献

[1]Giron F, Cuomo P, et al.Femoral attachment of the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J].Knee Surg Sports Traumatol Arthrosc, 2006, 14 (3) :250-256.

[2]Kursunoglu-Brahme S, Resnick D.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of the knee.[J].Orthop Clin North Am, 1990, 21:561.

[3]Olree M, Van Gils AP.Segond fracture with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upture[J].Ned Tijdschr Geneeskd, 2001, 14 (15) :740-744.

[4]郭吉敏, 刘春霖, 曹满瑞, 等.前交叉韧带损伤的MRI相关征象分析[J].放射学实践, 2010, 25 (11) :1268-1271.

[5]Campos JC, Chung CB, Lektrakul N, et al.Pathogenesis of the Segond fracture:anatomic and MR imaging evidence of an iliotibial tract or anterior oblique band avulsion[J].Radiology, 2001, 219 (2) :381-386.

上一篇:地位和作用下一篇:教师的威信从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