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收入解读(共8篇)
农民收入解读 篇1
农民收入解读
农民收入是指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农村居民人均总收入扣除相对应的各项费用后的余额,包括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计算公式为: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村居民家庭总收入—家庭经营费用支出—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税金和上交承包费用)/农村居民家庭常住人口。
一、农民收入是如何统计出来的国家统计局对农民收入的统计是通过“农村住户调查”来完成的。“农村住户调查”是对农村居民家庭生产、收入、消费、积累和社会活动的调查,采用的是抽样调查方法。在全国共抽取了6.8万个农户的作为调查样本,样本分布在全国31个省(区、市)的857个县中(山东39个县4200个农户)。这套样本对全国和分省的农民收入水平具有很高的代表性。但是,由于经费和人员的限制,这套样本还不能满足地级以下代表性的要求。因此,调查结果仅能反映全国和分省的情况。
经过多年的实践,“农村住户调查”逐步完善,现已形成一套完整、科学的方法体系和严格的管理制度。
1.调查组织。农村住户调查方案由国家统计局统一制订,各地按照统一方案的要求贯彻执行,省、县农调队负责组织当地的调查工作。为保证调查顺利开展,全国约有8000名专职调查员和近10000名辅助调查员参与这项调查工作。
2.网点抽选。实行国家统一方案、统一审批、统一管理的原则。网点抽选方案和实施细则由国家统计局统一制发,并由农调总队负责组织实施;各省农调队根据统一方案和实施细则制订本省的实施细则,在得到农调总队批准后负责具体实施;网点的变动和更新必须由国家统计局批准。现行农村住户调查网点的抽选方法是简单随机抽样、分层随机抽样、有关标志排队对称等距随机抽样和三相二阶段随机抽样的综合运用。首先以省为总体,用国家调查县所辖行政村编制抽样框,抽选调查村;然后在抽选出的调查村中抽选调查户。抽选调查户的方法是,首先收集全村每个住户的人均纯收入和常住人口,然后按人均纯收入的高低将所有户顺序排队,编制抽样框,用对称
等距的方法抽选出调查户。
3.调查资料采集。目前采用的是农户记帐与一次性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反映农户现金收支和实物收支的资料通过农户记帐获得,其他有关农户的基本情况、劳动力就业情况等采取一次性调查的方式获得。调查户记帐按照国家统计局统一编制的帐本和要求进行。现金收支帐每日一记,实物收支发生一笔记一笔。县级农调队每月收取调查户的帐本,录入到计算机中。一次性调查由县级农调队的调查员完成,采取入户面访的调查方式。县农调队将调查数据录入、审核完成后上报省农调队,省农调队再次对数据进行审核上报。
4.调查资料汇总。对调查资料的汇总实行国家级超级汇总。全国统一使用由农调总队专门开发的计算机数据处理程序,各地将审核后的原始数据上报农调总队,由农调总队负责对各地上报的调查数据进行汇总,并将汇总结果反馈给各省。
5.调查结果发布。调查结果的发布实行国家统一管理,国家级统计结果由国家统计局发布,各省统计结果由各省统计局发布。但是,各省发布统计结果之前,必须经国家统计局审批认定。
二、正确理解农民收入
(一)正确把握农民范畴。通常所说的农民收入,是指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农民是指农村居民,而非仅指人们通常所理解的从事农、林、牧、渔生产的纯农业户或以从事农、林、牧、渔生产为主兼营二、三产业的兼业户中的常住人口。农村居民不仅包括纯农户、兼业户中的常住人口,它还包括农村经营二、三产业的非农户中的常住人口。对于其主要收入带回农村家中的在外劳动的合同工、临时工和其他务工人员,以及经济生活和农村家庭连成一体的国家职工和退休人员也属于农村常住人口的范畴。由于收入是对农民生产经营活动的全面反映,在调查方案和分析中设计了较多的概念。主要有:总收入(包括现金收入、实物收入)、纯收入(包括现金纯收入、实物纯收入)和可支配收入等。
(二)正确理解平均的概念。“农民人均纯收入”是指按农村人口平均的“农民纯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农村居民收入的平均水平,而非农村大多数农户的平均收入水平。人们对农民收入水平的认识往往是感官上的大多农户的收入水平。当农民收入差距不是太大的情况下,总体平均水平与众数平均水平比较接近,统计数据也就比较接近人们的想象。反之,统计数据与人们的想象相差较大。近几年由于城乡间、地区间、农户间收入差距拉大,造成人们对农民收入认识上的错觉。2004年农村人均纯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户占全部户的19.6%,但其纯收入却占全部纯收入的36.4%;人均收入在全省农村平均收入水平以下的户占58.6%,而其收入仅占38.3%。
(三)全面把握农民收入构成。通常人们对农民收入的统计范围的理解比较狭隘,仅是指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入。其实,除此之外,按照现行统计报表制度的规定,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也属于农民收入的统计范畴。财产性收入是指农村住户的私有资金以储蓄、信贷、入股等方式所取得的利息、股金、红利收入,以及农村住户的私有财产(如住宅)以出租、租赁等方式所取得的租金收入,另外还包括从集体得到的集体公共财产的财产性收入和土地征用补偿费等。转移性收入是指农村住户在二次分配中所得到的收入,包括农村住户非常住人口寄回和带回收入、农村外部亲友赠送收入、救济金、救灾款、退休金、抚恤金、五保户的供给、各种奖励收入等。
(四)准确把握统计口径。一般情况下,非专业人员很难做到对统计指标的统计口径的全面掌握,想当然的多。很多人往往根据自己的认识对某项收入进行估算。对于某些指标,如果对其统计指标的统计口径不掌握,其估算的结果与实际统计数字的差距是比较大的。如农民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按照一般人的想象,它的统计范围就是除本人吃、穿、用等开销外,节余的那部分钱,但按照报表制度的要求,它应是农民外出打工全部收入的总和,其中也包括本人吃、穿、用、租房等开销。如果按照一般人的想象不计算这部分收入,可想而知其收入统计要小多少了。再如在估算种植业收入时,就很少有人把副产品作为收入计算,而实际上,以小麦为例,1公斤小麦就可以打1公斤麦秸,不管是出售,还是作饲料、作燃料,都可获得一定价值,应当计作收入。另外在估计畜牧业收入时人们往往会忽略自食自用部分;在估计林业收入时往往会忽略林木抚育的副产品部分;在估计渔业收入时容易忽略天然捕捞自食部分。诸如此类的问题很多。
(五)正确认识城乡收入的差异性。城镇居民收入以工资性收入为主,而且以现金收入为主。而在农村,实物收入是重要组成部分。农民人均纯收入不仅包括现金纯收入,而且还包括实物纯收入。根据国家统计局规定,农民自食和年末结余农副产品按当年农民出售农副产品的市场价格的85%--90%计算收入。2004年我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07.4元,其中现金纯收入为3007.8元,实物纯收入为499.6元。
(作者:农队住户处)
农民收入解读 篇2
关键词:农民收入变化特征,纯收入,农民增收,新疆农民
新疆地处祖国西部边陲, 是一个多民族聚积的地区。2009年末全区总人口2158.63万人, 其中, 乡村人口1298.42万人, 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0.15%。自改革开放以来, 新疆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 生活水平显著改善, 温饱问题彻底解决, 新农村建设正在稳步推进。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119元增加到2010年的4642.67元, 增加了38倍, 平均每年增加141元。本文将在对新疆农民增收的主要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探讨提高新疆农民收入的路径。
一、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农民收入增长的历程
第一阶段:1978—1993年。该时期新疆农民收入处于稳步较快增长阶段, 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19元增加到778元, 增加了658元, 增长6.5倍, 年平均增长13.3%。
第二阶段:1994—1997年。这期间, 新疆农民收入处于快速增长阶段, 农民人均纯收入由778元增加到1505元, 增加了727元, 增长近两倍, 年平均增长18.0%。
第三阶段:1998—2000年。这几年间, 新疆农民收入增速明显减慢, 1999年首次出现负增长, 增长速度比上年下降8.0%。总体来看处于徘徊不前、增收困难阶段。
第四阶段:2001—2010年。进入21世纪, 新疆农民收入又进入了恢复性稳步增长阶段。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4000元, 达到4642.67元, 比2000年增加3024.59元, 增长1.87倍。但仍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010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5919.01元, 新疆当年在全国的排名为第24位。
二、新疆农民收入变化主要特征
总体上看, 改革开放以来, 新疆农民收入变化具有如下主要特征:
(一) 农民收入的主要渠道来自家庭经营收入
统计数据表明:1985年新疆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343元, 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7.0%, 2010年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3649.98元, 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8.61%, 比1985年增长9.64倍, 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下降了8.39个百分点, 而2010年全国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收入为2832.80元, 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仅为47.8%。可以看出, 农村经济在适应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 新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速度跟不上全国, 逐渐拉大了收入差距。
(二) 家庭经营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第一产业收入, 增收渠道单一
统计数据表明:1985年新疆农民人均第一产业纯收入319元, 占家庭经营纯收入的93.1%, 2010年农民人均第一产业纯收入为3311.77元, 占家庭经营纯收入的90.73%, 占家庭经营纯收入的比重只下降了2.37个百分点。而同期全国农民人均第一产业纯收入为2331.01元, 占家庭经营纯收入比重为82.29%。
(三) 农民继续增收难度加大, 工资性收入增长缓慢, 二、三产业收入比重低
统计数据表明:1985年新疆农民工资性收入40元, 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0.0%, 2010年新疆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556.26元, 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1.45%, 比1985年增长12.9倍, 所占比重提高了1.45个百分点, 而同期全国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则由1985年的72元增加到了2010年的2431.05元, 增长了32.8倍。1985年新疆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是全国的54.9%, 2010年新疆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只有全国的22.88%。2010年新疆农民第二、三产业收入为338.21元, 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28%, 比1985年提高了1.28百分点, 但只有全国水平的56.2%。同期全国农民第二、三产业收入为601.79元, 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0.17%。
(四) 农民收入呈增长趋势, 但与全国的差距及城乡差距均在扩大
首先, 与全国的差距在扩大。数据表明, 改革开放以来, 新疆农民收入一直低于全国水平, 差距也在不断扩大。2009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153.17元, 2010年为5919.09元, 而新疆农民人均纯收入2009年为3883.1元, 2010年为4642.67元, 其差额分别为1270.07元和1276.42元。其次, 城乡差距在扩大。2010年新疆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5421.59元, 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在当年扩大到3.32:1, 超过了改革初期1978年的2.68:l。
(五) 农民现金收入增长对收入的增长贡献远远超过了实物收入
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促进了农产品商品率的提高, 商品率的提高又促进了农民收入中现金收入比重的逐步加大。统计资料表明:1990年新疆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为58.3%, 2010年现金收入占总收入比重为85.36%, 2010年比1990年提高了27.06个百分点。2010年全国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7088.76元, 新疆为7517.22元, 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
(六) 劳动力文化程度高低与收入呈现正相关关系
据新疆农村住户调查资料, 2007年, 按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分组, 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户人均纯收入2432元, 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户为2765元, 高中文化程度的农户为3654元, 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户为3698元, 分别比1985年增长了5.7倍、5.8倍、7.3倍和6.0倍。同时, 随着整个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的提高, 高文化程度的户数在农户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2010年, 农村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劳动力占4.1%, 比1985年增加了3.6个百分点;高中文化程度占7.5%, 比1985年增加了0.7个百分点;初中文化程度占49.5%, 比1985年增加了30.5个百分点;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38.8%, 比1985年下降了35个百分点。不难看出, 文化程度越高的农户收入越高。
(七) 国家出台一系列的政策保障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近年来, 国家逐步取消农业税, 使农民真正得到了实惠。同时国家还实行种粮补贴、良种补贴、地膜补贴、农机补贴等一系列的稳农、惠农补贴政策, 极大地调动了新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三、增加新疆农民收入的路径分析
(一) 大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 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
2007年, 新疆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人数为70.9198万人, 占农村总就业人员的16.68%, 而转移到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主要以从事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餐饮服务业等行业为主。可见, 新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是一个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过程。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不仅能促进农民增收, 也是农村经济良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应该加快新疆当地工业、服务业的发展和壮大, 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长效机制, 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此外, 发展二、三产业必须以新疆当地资源为基础, 立足于农副产品的深加工, 走农业产业化的道路, 提高农产品的增值能力。不断提高来自二、三产业收入比重, 使其成为新疆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二) 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 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市场化程度
通过举办和参加各类展销会、农展会和农技110、农民信箱等信息平台, 加强产销对接、市场流通、市场空间拓展, 积极构建农产品现代营销体系, 加快农产品商贸流通, 促进新疆农民增收。
(三) 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特色培训和对口培训
如前所述, 新疆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不高, 2010年农民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比重高达88.3%。显然, 受教育年限短、技能水平偏低是导致新疆农民转移就业难、工资低的主导性因素, 要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水平, 就必须加大对新疆农民的培训力度。应该采取多种措施, 完善多层次的技能培训体系, 丰富培训内容, 把职业技能培训和非技能综合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切实提高新疆农民转移就业能力和融入现代文明的能力。除此之外, 要不断创新培训方式, 大力发展订单式培训, 把农村劳动力培训与促进就业有机结合起来, 提高新疆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通过培训, 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成为新疆农民增收致富的中坚力量。
(四) 控制农资价格过快上涨, 继续加大政府对农业的补贴和支持力度
政府应严格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 坚决把过高的化肥、种子、农用柴油等农资和农业用电、机械作业价格降下来, 减少农民的负担。继续稳定、完善、强化对农业和农民直接补政策, 加大粮食直补、良种补贴、以及大中型农机具的补贴力度。使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 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综上所述, 正确认识新疆农民收入变化的主要特征, 努力探索增加新疆农民收入的路径, 对确保新疆农民增收, 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新疆调查总队:《改革开放三十年新疆城乡人民生活[》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8。
[2]黄明风.对新疆农民增收问题的思考[J].统计与咨询, 2007, (06) .
[3]韩永贵.改革开放30年新疆农民收入变化及对策建议[J].新疆财经, 2009, (06) .
[4]历年:新疆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农民收入解读 篇3
关键词:农民田间学校;培训;新方法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02.012
农民田间学校是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倡导农民培训方法,以农民培训为中心,通过组织农民参与分析、研究和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农民自信心和决策能力的新型农技推广方式。
农民田间学校培训的中心是农民,落脚点是建立和发展以农民为中心的技术推广社区。彰武县农业田间学校成立4年来,培训农民上千场次,培训农民过万人次,在全县各种优秀技术的集成展示中,让农民看到实实在在科技进步带来的好处,对比与差异。效果让农民大开眼界,增长不少科技知识,为彰武县农民的整体素质提升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2012年粘虫灾害爆发,全县24个乡(镇)200万亩玉米田无一幸免,在这一场天灾面前,农民防治十分被动,但彰武县农业中心推广“绿保米玉米整体解决方案”,在玉米苗6月份进行推广整体喷施玉米整体解决植保方案,农民不仅未受损失,而且产量增加明显,而相邻地块减产八成或绝收,针对这一特殊案例,彰武县农业中心组织大量学员在房申村开展了几十场农民培训。在田间地头,由彰武县农业中心副主任曹友文亲自讲课,对农民从播种到秋收管理过程中农民缺失的田间管理植保方面,恶补知识短板,使农民感到自己种几十年的地,跟不上现在的科学形势,科学技术是必不可少的致富手段,在随后的几年生产实践中,农民把专业的农业植保知识深入田间管理观念中,农民学会了真正田间管理。
2013年,彰武县农业中心大力推广水稻综合高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四合城马连侵村杨广学水稻合作社,通过农业中心取土化验,计算氮磷钾用量,加入中微量元素、生物菌肥等综合配肥,在秋季水稻测产中,亩产达到550公斤,而这个地区水稻产量常年在亩产400公斤左右。彰武县农民田间学校抓住这个典型案例,召集全县水稻种植户,积极参与到水稻配方施肥计划当中,并由专家讲解水稻苗期病虫害防治,如立枯病、青枯病等防治方案,农民减少了损失,在全县水稻种植户中产生很好的口碑与社会效益,现在农民种植水稻离不开农业中心的配方施肥和病虫害防治方案等技术。
2014年,彰武县农民田间学校积极参与液态膜与纳米有机肥综合应用项目,对五峰、苇子沟、四合城等风沙大的区域农民进行培训,积极讲解液态膜应用带来的好处,在五峰火石岭子花生合作社,通过液态膜的应用,起到防风、提高地温、提高除草剂的除草效果,花生增产幅度大。玉米在四合城低洼地块玉米出苗率达到90%,播期提前7天,玉米活秆成熟,增产明显。通过这些案例,农业中心组织优秀农民到四合城刘家村田间地头参观,由高级农艺师讲解各种先进的、有推广潜力的液体薄膜等新技术,农民大开眼界。
2015年,彰武县提出种植结构转型的过程中,彰武县农民田间学校积极组织农民到二道河子乡“豇豆套辣椒”、“配方施肥高产区”、“美来土地托管标准田”参观。在农业中心高级农艺师的讲解过程中,农民知道他们的种地差距,并面对面进行知识问答,让有经验的农民参与,以身示范,积极推广他的做法,农民积极回答之后,由农业局高级农艺师专门详细讲解土肥知识,植保知识,种子知识,农机知识等,农民受益非浅。通过这样的讲解,农民发现平时错误的种地方式,并及时得以纠正。
2015年,彰武县农民田间学校在指导西瓜种植户时,积极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植保方案,在四堡子、丰田等西瓜产区,在雨季来临时之前,组织农户参观学习,积极用二氰蒽醌、咪鲜胺等药剂治疗西瓜炭疽病和阴皮病,在授粉后积极采用美国世多乐先进管理经验,采用“果多乐”营养方案,让农民西瓜授粉率提高20%,瓜产量与品质提高明显,农民受益匪浅,现在彰武县农民种植与管理西瓜,农民田间学校都会把西瓜种植与管理专家请到彰武,在西瓜地头田间为农民服务,效益增加明显,农民相信科技知识,一有田间学校瓜农都会积极参加。
通过几年的开展,彰武县农民培训由过去的被动变为主动,农民都积极要求参与到农民田间学校,主动学习,参观新型农民组织,大家共同建立一个农民现代技术微信群,有新消息时及新技术时大家共同参与评论,共同发表意见与建议。为农民田间学校更好地服务农民起到实际的指导意义,通过几年的培育,彰武县己经培育成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他们分布全县180多个村中,为本地区新型农业技术的推广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在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成为一颗火种,必成为星火燎原之势,成为彰武县农业不可替代的新生力量。
参考文献
[1]徐春晖.推广“农民田间学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安徽农业,2004,(01).
[2]王山.农民田间学校模式的特点和创新[J].中国农技推广,2005,(10).
[3]王明勇,包文新.农民田间学校的培训发展与创新[J].中国植保导刊,2005,(11).
农民收入现状 篇4
————农民收入现状
正在发展着的我们国家,仍然是广大农民朋友占着主体,所以农民的收入是影响着国家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党和政府时刻关心的问题。
那么,现在我国农民的收入到底呈现出什么样的状况呢?就拿我所调查的2007和2008年为例吧!
通过调查汇总,2007年农户家庭经营性人均收入1737元,占当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7%。按区域性划分:川道村农户家庭经营性收入870元,塬区村农户家庭经营性收入2422元, 后山村农户家庭经营性收入1993元。按产业结构划分:来自第一产业农民人均经营性纯收入1372元,占79%;来自第二产业农民人均经营性纯收入11 元,占0.6%;来自第三产业农民人均经营性纯收入354元,占20.4%。
2008年前三季度,调查户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1665元,同比增加 235 元,增长16.4%。按区域性划分:川道村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750元,塬区村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2464元, 后山村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1864元。按产业结构划分:来自第一产业农民人均经营性纯收入1334元,占80%,同比增长19%;来自第二产业农民人均经营性纯收入5元,占0.4%,同比增长 0.6%;来自第三产业农民人均经营性纯收入326元,占19.6%,同比增长28%
由此可见,我国农民的各种收入均呈现的是不断增长趋势,那么增长的原因何在呢? 在我看来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各项爱农、惠农、暖农政策不折不扣的贯彻落实,“多予少取”的富民政策得到了充分体现,充分调动了群众生产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二是今年农产品价格的适度增长,激发了农民生产和出售农产品的积极性,特别是农民从种植业收入得到了快速增长;三是我区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促进了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快速增加;四是区级财政不断加大对产业的扶持和投入力度,成为农民增收的助推剂。
这样一来,农民家庭收入呈现出以下特点: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一村一品经济模式初具雏形。近年来,我们在有条件和基础的地方,特别是川道村大力发展三产,在坚持三产不放松的情况下,正确引导扶持塬区和后山村发展一产、二产业。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强力推进菜、果、畜等特色产业,“一村一品”特色农业已现雏形,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达到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8个,具有一定规模的主导产品和特色产业推进村49个。2007年示范村产业规模扩大了3220亩,产业覆盖农户达到2590户,较上年增加102户,主导产业人均收入达到 3040元,较上年增735元,增长31%。槐树岭村发展花椒2200亩,2008年花椒平均亩产49公斤,总产量107.8吨,平均售价29元/公斤,总产值312.6万元,人均收入4335元,扣除每亩成本费用600元,净收入180.6万元,人均纯收入2505元,比2007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459元。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开创了农村经济经营新模式。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迅速,目前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8个,会员6700多人,辐射带动农户2833户,占全区农户数的9.8%,覆盖了蔬菜、果品种植、畜牧养殖、农机服务等行业和领域,一批有知识、懂技术、能管理的科技带头人成为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突出了农民的市场主体作用,例如,葡萄专业合作社组织社员通过推广无核化处理、果树套袋、配方施肥等实用技术,生产的葡萄以每公斤2.8元比市场零售价还高出0.4元的价格批发,客商纷纷登门进购,葡萄供不应求。合作社成民王乖录种植葡萄9亩,2007年净收入49000元,2008年前三季度净收入54500元,人均纯收入13625元,远远高出其他村民收入,充分体现了合作社的优越性。
由此可见,要增加农民的收入就要认真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突出农民增收主题,加快我区农业现代化建设。依托区域优势,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打造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板块经济,为农民增收打下产业基础是前提;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的生产条件,是产业发展的保障;着力构建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服务体系,是产业发展强劲动力。
按照“适应市场、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的原则,发挥资源优势和农民群众主观能动性,以统筹城乡经济,深化农村改革为突破口,优化产业结构,实施“稳一强二提三,运用二三产带一产” 的发展战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跳出单纯依托农业抓增收的局限,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实施以农为本,以工带农,以旅促农的良性机制。在后山区有一定农业产业基础或已经形成规模特色农业的村,继续扶持壮大特色产业,抓好“四园五带六大品牌”建设。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打工,形成以一产为主、二三产业齐头并进的发展模式。在城中村以姜谭工业园、石鼓工业园、马营工业园为依托,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加快个体工商、服务业发展。加强重点项目建设,以项目带动产业发展。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重点项目为载体,促进产业转化提升,提高市场竞争力。一是抓好重点项目建设。抓好万亩果品基地建设;抓好万亩蔬菜基地建设;抓好万头生猪基地建设,发展生态循环农业;重视发展粮食生产,控固和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全区粮食播种面积要保证在12万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确保粮食总产稳定在2万吨以上。二是整合项目资金。在特色产业发展中,坚持政府扶一点,农民拿一点,金融机构贷一点的扶持原则.逐步建立以农民为主、政府扶持、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体系,广泛吸纳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农村主导产业、特色产品开发。将支农资金、水利、扶贫开发、科技入户、贴息贷款、农民培训以及省、市下达我区的农业各项重点项目资金实行有效整合,力促产业又快又好发展。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不断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切实抓好水库和水利灌渠等基础设施的维护建设,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首先,要抓好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在塬区和山区争取建成一批新的水利工程,扩大有效灌溉面积,增加喷灌、微喷灌等节水灌溉面积。其次,要平整土地,培肥地力,扩大旱涝保收农田面积。再次,要加强农业机械化装备,多方筹集资金,购置一批大型农业机械和可移动节水灌溉设施。
综上所述,我国农村的发展是一片大好的形势。它更好的明天就等待我们去创造。
理学院
09物理
王旭 韩美 邢婉婷 石琳琳
农民收入状况调查 篇5
摘要:民的实际收入状况到底如何?农民收入低的原因在哪里?农民增收的潜力在哪里?又怎样增加农民的收入呢„„带着一系列问题,运用入户问卷调查、深度访谈调查等形式,对几个农村进行了调查。
关键词:农民 收入 劳动
正文:
一、农民收入状况分析
1.农民实际收入低
调查结果显示,农民的实际收入很低,人均年节余仅125元。按家庭收入有否节余分布看,无节余甚至是入不敷出的农户比例占61%,收入高的农户集中在少数。有33%的农户基本无节余,每年的收支勉强能持平。
在无节余的农户中28%的农户则是每年辛苦劳动不仅无剩余,反而要靠借款、欠债维持生计。这部分农户中,约有8%的家庭是因为家中有孩子上大学的费用过多而造成负债;而剩下的20%的家庭的情况则让人心痛:家中没有象样的家具,房子低矮、漆黑,有许多人还表示因为缺钱,除非万不得已是不会上医院看病的。
节余的农户占39%,其中人均节余额在500元以上的农户比例为6%;人均节余额在200—500元的农户比例为9%;剩下的24%的农户人均节余额都在200元以内。
2.农村土地利用率低,创造的价值少
种田收益少,土地利用率低。由于生产成本过高,生产的产品价格低,90%的农民认为种地越来越不合算,因此农民种地的积极性不高。今年状况稍有好转。农村土地利用率低,所利用的土地创造的价值很少。农民大多从田间收入一些传统的粮食作物,从单位面积土地收益来看,除去成本以后,所剩不多。
3.农村劳动力就业机会少,外出打工收入低
调查中发现,农村劳动力就业面临困境:一是农村劳动力已经出现了较大的剩余。尤其是在以产水稻为主的江夏区大桥乡,村民们说:“我们每年就忙那么几阵子,合起来也就两三个月吧。”二是农民在非农领域就业难。在所调查的地区,乡镇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不景气,吸纳剩余劳动力的容量有限;农民自身资金积累少,缺乏技术,做生意、办工厂困难很大。三是剩余劳动力大多选择外出打工,但获得收入较低。调查结果显示,外出打工的农民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56%。但据外出打工的农民讲,他们出外打工都是干重体力活,辛辛苦苦做一年,只能收入1200元左右。
4.农产品转化率低、加工增值少
农产品商品转化率低。调查结果表明,农民生产的农产品作为商品部分的(占农产品总量的28%)是自己食用部分(占农产品总量的72%)的约1/3。农产品加工增值少。对于出售的产品,95%无任何加工而直接销售。在5%的加工部分,加工程度很低,如将黄豆加工成豆腐,将大米加工成年糕等,创造的农产品附加值少。
5.生产成本高
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成本高。在所调查的五个区域,农民从田间获得的年收
入不足350元/人,而肥料、种子、生产工具和灌溉、脱粒等生产成本合计高达105元/人,若计算劳力支出,生产成本就更高了。
6.不合理的经营性支出多
调查发现,农民在生产过程中承担了许多不合理的经营性支出:某些农村基层组织与所谓的服务农民的经营性公司相结合,通过垄断经营,或明或暗地提高农民所需生产资料的价格。一农户反映,某粮种的实际价格为2元/包,而那些组织摊派过来必须要4元/包。农民信息相对比较闭塞,政府又在致富信息上指导不多。调查中我了解到,有的农民轻信了一些小报上的虚假信息,被骗去了不少的钱财,也有的因为投资的项目不切合实际而赔了本。
7.落后的消费意识造成不合理的消费支出多
不合理的消费支出主要表现:一是农村重人情,婚嫁寿葬的支出多。过分强调人情的“礼尚往来”给不少家户带来不必要的负担,你花3000元,我花5000块,攀比现象严重。二是农民平时省吃俭用,而逢年过节支出过大。三是部分农民有抽烟、喝酒、赌博等不良嗜好,而且越是贫困的地方这种现象越严重。
二、农民收入不高的原因
1.部分农村基层组织对工作的思路不明确
71%的农民认为,收入不高的最主要原因是基层引导不力。部分农村基层组织认为农村的生产由农民自己负责,放弃了对农民生产的引导。实际上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农民发展经济,需要农村基层组织有力的引导。如果农村基层组织在工作思路上不以引导农民发展经济为中心,那么农村的工作就难以做好。
2.农民的效益观念不强
农民在生产中没有注意农业种植结构的合理性。调查数据显示,农产品中粮食居多,粮食作物的产量占了农产品总量的74.5%,而一些相对单位价值较高的经济作物种植的比例却不到5%。
3.农民文化素质水平低
调查数据表明,高中及相当学历的仅占13%,小学及小学未毕业者,其比例高达48%。以上只是接受基础文化教育的情况,而事实上,掌握农业科技知识和技能的人是很少的。
三、农民增收的潜力
1.农民盼望致富的迫切心情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是创造财富的源泉
在所调查的地区中,60%以上的农民表示为了能够在闲暇时赚点钱,他们什么活都愿干。据出外打工的农民介绍,为了早日富裕起来,他们愿意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去换取低廉的报酬。
2.农民已经启蒙性地接受市场经济意识
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农民通过报纸、电视、收音机等媒体的宣传,出外打工者的切身体会及身边发生的事情等方式,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了许多市场经济的信息,思想意识也开始有启蒙性地转变。
3.富饶的土地是农民致富的物质基础
农民的收入较低,但他们所赖以生存的土地仍然具有极大的活力。只要在政府的引导下,对土地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充分发挥地区优势,使土地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必将为增加农民的收入提供稳定的保障。
4.国家已具备加大对农业投入的经济实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收入持续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在经济上已具备了对部分地区农民进行产业化引导和扶持的经济实力。
5.农产品加工潜力大,市场需求大
在实际生产中,农产品附加值的增长与加工深度成正比。比如小麦,0.2斤小麦值不了0.1元钱,但加工成面粉就能值0.2元钱,再做成馒头呢,就能卖0.4元钱,若做成面包,大概就会再增值到2块钱,但如果哪位老先生用它作成了面人(玩具),恐怕就能卖7、8元钱了„„况且,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农产品的加工深度越来越大。
四、对农村工作的几点建议
1.基层组织要把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中心工作
发展农村经济是搞好农村一切工作的源头,农村基层组织应据此开展一系列的工作:前期准备的工作上,各级组织应当做好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的各种服务工作,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应用、市场意识、技术信息等的引导,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放宽农民进行其它生产的限制。在实际工作中,县、乡(镇)各级政府应当提出具体的发展经济和农民增收的目标,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详尽的工作计划,在资金和技术两个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要素上,提供政策上的支持。
2.根据自愿原则,相对集中土地,形成规模经济
村里在进行土地调整时,留足农民要种的田,将愿意转让土地使用权的土地尽量集中在一起,通过招投标的方式,将集中后的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给种植(养)大户经营。由于大户专业经营,规模大、产业化程度相对较高,可以使成本降低,效益提升,土地的潜力得以充分挖掘。需要注意的是:在土地使用权流转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转让自愿和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变的基本原则。政府要作的只是引导,切不可强制执行。
3.引导农民建立合作性服务组织
农民合作组织应按市场规律建立成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合作经济组织应参与市场竞争。为了避免垄断,应允许自发地组建多个实体,竞争服务。合作经济组织的业务以服务农民为宗旨而开展,包括科技、购销、加工、储运、资金等服务。
据调查,武汉市建设乡新集村90%的村民是菜农,若能建立农民合作组织,在蔬菜的产前、产中、产后对农户提供相应的信息与服务,或依托武汉这个极大的蔬菜消费市场进行农工商一体化,产加销综合经营,将必然提高菜农的收益,提升产业化水平。
4.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从农村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村经济的发展应当以农业作为根基,牢牢把握提高质量和效益这个中心环节,面向市场,依靠科技,在优化品种、优化品质、优化产业布局上下功夫,通过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以武汉市建设乡新集村为例,该村依托武汉这个极大的生活消费市场,大力发展蔬菜产业,居民的收入在所调查的地区中较高。但该村的蔬菜产业化程度低,仍以农户小规模经营为主,品质单一,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小。该村可以优化产品结构,对中低档蔬菜扩大产业规模,与硚口、武昌、青山石化等大型蔬菜市场加强联系,逐步将其建设成为武汉的中低档蔬菜基地;同时,加强与华中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的联系,发展高科技蔬菜、反季节蔬菜,供应武汉各大酒店。
5.继续在农村倡导一部分人和地区先富起来
对于农村的改革,还有必要继续倡导一部分人和地区先富起来。农户之间、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虽然可能暂时地拉大,但先富起来的农户和地区可以起模范带头作用,引导并带动其它农民和地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调查对象中,有一农户家产达三、四百万,户主是一个包工头,他的发展也只是短短四、五年的时间。由于他的辐射作用,周围的村民随其打工,也增加了不少收入。象他这样有经济头脑、市场意识强的能人,在农村中并不少见,但因为资金、技术、政策、土地等生产要素条件不具备,他们的潜能无法完全释放。如果县、乡(镇)政府领导将这些人作为重点服务对象,让他们首先富裕起来,他们就能在农民增收中更好的发挥骨干带头作用。
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起来的人再引导单个的农民向农民合作组织或农业公司等转变,这样可以加快农业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步伐。只要农民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并且能够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办事,农民的收入就可以提高,农村就可以富裕。没有农村的富裕,就不会有城市的长久繁荣。我们吃的穿的都要靠农民耕种,真诚地希望农民早日富裕,农村和城市共同繁荣。
结束语:通过本次调查,深深地感受到了农民的艰辛,我们应该给农民更多的尊重。
(农民收入情况分析,)(模版) 篇6
分析情况汇报
一、上半年农民收入情况及分析
今年上半年,预计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55元,较去年同期的2790元增加265元,增长9.5%。其中,工资性收入198.5元,较去年同期的187.16元增加11.34元,增长6%;经营性收入658.3元,较去年同期的632.5元增加25.8元,增长4.1%,其中第一产业农业经营性收入65.8元,较去年同期59.1元增加6.7元,增长11.3%,林业经营性收入31.9元,较去年同期28.3元增加3.6元,增长12.7%,牧业经营性收入165.6,较去年同期156元增加9.6元,增长6.2%,第三产业经营性净收入395元,较去年同期389.1元增5.7元,增长1.5%;转移净收入1637.6元,增加219.46元,增长15.5%;财产性收入560.6元,较去年同期552.2元增长8.4元,增长1.5%。从结构上分析,工资性收入和经营净收入增速放缓;转移净收入增速加快;财产净收入增幅较小。
1、农业生产总体向好,农产品价格有涨有落,经营性收入增速放缓
受当前国内经济发展形势放缓的影响,我县当前主要农产品市场价格走势偏低,红芸豆市场价3.0元,同比下降1.0元,下降25%;谷子市场价1.6元,同比下降1.03元,下降39.3%;12种主要农产品价格较2015年同期全部下跌,跌幅最高的为黄瓜、张杂谷3号、黍子,跌幅分别为-53.3%、-44%、-43.5%。跌幅最低的为豌豆、大豆、绿豆,跌幅分别为-10%、-9.7%、-1.7%。全县种植面积最大、占农民收入份额最多的玉米跌幅也达到26%。由于龙头企业,小杂粮加工企业少,农产品加工率低,种植业收入无法提高,再加上农产品价格的大幅下跌,严重影响了我县农业经济的增长。
农用生产资料价格稳中有降,有利于生产成本的降低。据上半年对六种主要农资价格的监测,呈现“两升四降”:碳铵、棚膜价格同比分别上涨4.7%和2.5%;尿素、复合肥、地膜、农用柴油价格同比分别下降4.4%、2.6%、0.1%、16.3%。
玉米价格下跌,羊产业持续低迷,影响了农民经营性收入的增长
受到国际粮食市场价格下跌以及国内粮食产量“十一连增”和国家下调临储玉米收购价等因素的影响,玉米价格从去年9月份开始快速下跌,我县玉米种植面积最大,当前玉米平均市场价0.85元/斤,同比下降0.3元,下降26%,羊产业持续低迷,养殖户因 养羊收益低,甚至赔钱,低价出售,影响了农民经营性收入的增长。
2、务工收入水平稳步提高,外出务工人员有所降低,工资性收入增速放缓
初步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县农民务工收入水平稳定提高,本地从业人员日均工资为100元,同比增长6.4%。在当前整体经济下行的影响下,农民外出务工人员增速呈下降趋势。
3、惠农资金拨付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力度加大,转移性收入快速增长
去年四季度以来,我县加快惠农资金拨付进度,不断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促进农民转移性收入实现快速增长。为保障民生,省财政今年提前拨付市县新农合资金51.7亿元;提前下达了2016年中央和省级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补贴资金33.87亿元;下达了省级自然灾害生活补助资金7000余万元。省里还提高了对残疾人的补助标准,对退休老年村医和老年村支书发放每人每月100元生活补贴等政策,有力的推动了农民转移性收入快速增长。
4、财产性收入受宏观经济下行影响,短期内难有大幅增长
上半年,我县农民财产性收入增幅较小,需要关 注。目前,财产净收入包括利息净收入、红利收入、储蓄性保险净收益、转让承包土地经营权租金净收入等内容。因受玉米价格大幅下跌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降低,去年土地流转收益为每亩平均200-300元,最高可达600元;今年降为每亩平均50-100元,最高仅为300元,降幅达到50%以上,农民财产性收入大幅下降。加之受全国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影响,居民投资渠道受限,投资利息、红利收益下降,房屋租金滞涨;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流转土地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不高。同时,我县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偏低,加之储蓄意识强、投资理财意识弱的特点,制约了财产性收入的有效增长。
5、投资拉动就业,强农富农政策推动、支撑和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今年我省再出台了10项新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新增补贴资金63.9亿元。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力度持续加大,完成972.7亿元,同比增长13%,比全国高2.3个百分点,为拉动就业奠定了基础。省财政今年已下达17亿元资金支持保障就业,并在此基础上提前下达2016年各类创业就业资金预算指标11.78亿元,促进小微企业吸纳劳动者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扶贫攻坚工程投入力度加大。为加快改变贫困 地区面貌,在已拨付年初预算资金19.49亿元的基础上,利用去年省级财政结余资金3.63亿元,助力百企千村扶贫开发,带动农村劳动力当地就业。政策和工作措施的不断发力,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助推器。
二、下一步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措施
1、做好田间管理工作
今年我县玉米播种面积26.25万亩,比上年减少3.49万亩。目前玉米已进入大喇叭口期,苗情总体较好,下一步要抓好玉米中后期田间管理,落实好灌溉、追肥、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性措施。今年全县播种面积74.4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6.45万亩(玉米播种面积26.25万亩(甜糯玉米6.5万亩),马铃薯播种面积15万亩,谷子播种面积15万亩,豆类播种面积6万亩,莜麦、糜粟播种面积3.85万亩);经济作物播种面积5.79万亩(油料5.3万亩,中药材及蔬菜瓜类2.65万亩)。总投入2.03亿元,化肥总用量4.55万吨(其中磷肥1.55万吨,碳铵1.5万吨,硝酸磷0.7万吨,复合肥0.8万吨),钾肥35吨。农家肥4000万担,地膜2080吨。预计全年粮食总产量可达4.5亿斤。
推广品种有:忻黄单78、忻黄单84、先玉
35、先锋38P05、并单
16、并单
39、晋薯
16、冀张薯8号、静石2号、张杂谷3号、张杂谷6号;主推技术有:“一增四改”技术、合 5 理密植技术、地膜覆盖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脱毒种薯、起垄栽培技术等。
下一步,我们要抓住降水的有利时机,引导农民做好农作物田间管理,通过粮食高产创建、地膜覆盖、建设现代农业园区等措施提高农作物产量,在政策扶持和龙头企业、合作社的辐射带动下,进一步提高农村常住居民的经营性收入。
2、狠抓特色产业发展
小杂粮、马铃薯、中药材、蔬菜、甜糯玉米是我县的特色优势产业。今年我们积极实施杂粮工程,县委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杂粮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农业产业化奖扶办法》和《杂粮产业发展奖扶办法》,2016年建立了以豆类、谷类、燕麦为主的1000亩连片小杂粮丰产方18个。全县谷子种植面积达15万亩;同时紧紧围绕 “一县一业”马铃薯示范基地县的有利契机,提升壮大马铃薯产业,全县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品种主要有冀张薯8号、静石2号、克新1号、晋薯16号、青薯9号等,优种及脱毒种薯使用率达80%以上;新增中药材种植面积3000亩,已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累计面积达到1.7万亩。以种药为主的芪参中药材合作社对平川中药材种植技术进行了移栽,由平川种植变为深山种植,既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又保证了药材的品质;大力发展甜糯玉米基地建设,全县种植面积达到6.5万亩。选择公司+ 6 基地+农户的模式,按照有机、绿色、无公害的生产技术标准,使五寨成为真正的“中国甜糯玉米之乡”。
3、加大农产品加工企业的销售力度
全县年销售100万元以上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18个,总资产7.74亿元,固定资产3.85亿元,2015年销售收入达到7.57亿元,2016年目标任务8.02亿元,目前1-5月份实现销售收入2.528亿元,预计下半年可以完成销售任务。
4、加大品牌建设力度和电商营销平台建设
2016“三品认证”工作在过去品牌建设成绩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引导涉农企业积极申报,截止现在有3个合作社和1个企业上报了无公害认证申请,1个合作社申报了有机产品,共计12个无公害农产品,1个有机产品,基地认证合计8000亩,预计今年年底可申报成功。地理标志工作我县去年就已做好基础材料准备工作,今年5月份地理标志培训会议召开后,因申报工作程序有些变化,我县及时做出调整,按上级要求在稳步进行中,今年我县有马铃薯、红芸豆、黄芪3个品种准备做地理标志申报认证。在营销市场建设方面,我县根据当地实际发展情况,正在酝酿出台一项适合我县特色发展的农产品品牌打造和市场营销及农村电子商务的政策措施。
5、盘活农村资源要素
今年,要基本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引导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扶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大对农业规模经营主体的培育和扶持力度,加快推进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加强农村集体“三资”规范化管理,出台加强农村“三资”管理规范化建设意见。积极稳妥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制定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指导性意见。
6、加大强农惠农富农助农力度
认真落实省政府新出台的10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加快运作山西农业产业发展基金和中药材产业发展基金,拓宽重点产业和项目的融资渠道。启动运行省级农业信贷担保机构,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贷款担保和再担保。实施财政金融支持特色农业发展工程,支持地方设立特色优势农产品保险,增加保费补贴品种,扩大保险覆盖范围。鼓励市县围绕主导产业开发给予农民多种形式补贴。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工作。
7、拓宽农民就业创业渠道
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 篇7
1. 增加农民收入的必要性
农民生产经营的总收入扣除生产中的物质消耗便是纯收入, 也是创造的国民收入。与城镇居民不同, 农民的收入并不完全是现金收入, 其中包括40%左右的实物收入, 而且至少20%的收入要用于扩大农业再生产支出, 留给农民的可支配收入不超过40%。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不断提高, 但自从1985年改革重点转移到城市后, 城镇居民收入增加同时, 农民收入的增速却逐步放缓, 城乡收入差距逐步扩大。如何在新的发展阶段增加农民收入, 已成为各个方面关注的焦点。开拓农村市场关键在于增加农民收入, 通过农民购买力的提高来释放农村市场的巨大潜力。因此, 增加农民收入对于当前扩大内需, 开拓国内市场, 促进整个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城乡关系的良性互动, 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农民收入增长的特点
以辽宁省鞍山市某乡镇农民收入为研究对象, 可解析农民收入增长的基本情况和特点。某乡镇共10个村, 5332户17634人, 劳动力8158人, 其中男劳动力4426人, 女劳动力3732人。有耕地13027亩, 人均0.73亩, 2008年全镇10个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668元, 比上年增加558元, 增长10.8%。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体, 2008年10个村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劳动力达6051人, 占劳动力总数的74%。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6114.8元, 比上年增加254.4元, 增长8.9%, 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总数仅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6%, 每年的收入为3480元。农民收入差距有所扩大, 10个村人均纯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农户有1034户, 占总户数的18.7%。其中人均纯收入低于1000元的绝对贫困农户有94户, 占总户数的1.7%。人均纯收入高于5000元的有342户, 占总户数的6.2%。在全部调查户中, 人均收入最高的达57595元, 而最低的人均不到500元, 两极分化现象明显。农村劳动力中从事第一产业的1573人, 占劳动力的26%;从事第二产业的2705人, 占劳动力的44.7%, 其中从事工业的1903人, 占劳动力的29.3%, 从事建筑业的802人, 占劳动力的12.3%;从事第三产业的1773人, 占劳动力的27.2%。农村劳动力中从事二、三产业的已占到大部分。
3. 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
农业占农民收入的比重逐渐降低, 二、三产业收入比重逐渐提高。调查分析可以看出,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后, 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主要包括: (1) 人口增加, 农民人均占有耕地不断减少。 (2) 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 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发展滞后;现有的各类农业龙头企业普遍规模较小, 科技含量不高, 组织化程度低, 缺少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大型龙头企业。 (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空间小, 剩余劳动力不能充分就业, 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且缺乏培训, 在城市就业压力较大。 (4) 农村和农业投入不足, 虽然国家每年拿出大量的资金投入农业并向农民发放各种补贴, 但毕竟人均土地面积少, 得到的补贴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由于村级收入较低, 大多数地区甚至因农业项目配套资金无法到位而影响农业开发和发展后劲。
4. 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
江苏无锡:农民收入增长迅速 篇8
当前,无锡市农村发展进入工业化、城市化中后期,绝大多数农民在非农企业就业,或兼业经营农业,工资性收入成为其收入的主要来源,这几年均占到收入的60%以上。去年,无锡市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15333元,同比增长9.1%。主要缘于无锡市前几年“工业向园区集中”后,不少镇、街道工业园区对入园企业投入、产出等加强考核,淘汰落后产能、引进新兴产业企业,企业赢利能力增强,职工工资收入稳步增长,2014年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就由1480元/月上升到1630元/月,今年1月又上升到1770元/月,农民企业就业收入得到保障和提升。
以存款、证券、房租、土地租金等形式出现的财产净收入,成为去年农民收入中增长最快的部分,增幅达10.7%。据分析,这些年无锡市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土地流转日益规范,村级收入稳定增长,去年全市村年均集体收入超700万元,位于全省前列。不少农民由此当上了房东、股东,财产性收入稳步增长。
【农民收入解读】推荐阅读:
农民收入问题05-31
农民收入差异06-16
农民收入构成08-12
提高农民收入10-01
农民收入影响因素08-29
农民人均收入07-12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08-14
农民收入消费现状分析06-20
论如何提高农民收入06-01
农民收入问题增加研究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