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收入构成(共11篇)
农民收入构成 篇1
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促进农民增收是“推动科学发展, 全力改善民生, 促进跨越式发展”的根本任务。中央自2004年以来连续发布有关“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 特别是2009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指出, 坚决防止农民收入徘徊, 千方百计地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这表明在新形势下, 增加农民收入的问题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 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56%, 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因此, 农业丰则基础强, 农民富则国家富, 农村稳则社会安。若农民收入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会导致农民生活条件较差, 生产积极性不高, 粮食和其他经济作物生产和供给落后, 农村消费能力不高, 制约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 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的收入状况和生活质量水平, 是我国农业、农村工作的首要问题和中心任务, 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1 陕西省农民收入现状
我国农村改革30年来, 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 国家先后采取措施增加农产品产量, 提高农产品价格, 改善农民收入结构, 推动农民增收, 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我国农业收入逐年增加。尤其是近年来, 中共中央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的惠农和强农政策, 陕西省抓住这一契机,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 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增加农民收入,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据统计, 2004—2008年, 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 866.5、2 052.4、2 260.2、2 645.0、3 136.0元, 分别比上年增长11.37%、9.96%、10.12%、17.03%、18.56%。2004—2008年, 农民人均纯收入累计增加1 460元, 年均增收300元以上。随着农民收入的逐渐增加, 农民整体生活水平逐渐提高, 农村公共商品的供给和农村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生活事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2 农民收入构成特点
2.1 农业收入比重减弱, 非农业产业收入比重增强
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 从农村经济来源分析, 农民收入主要由3个部分组成, 一是农业纯收入;二是非农产业收入, 即家庭经营二、三产业纯收入和工资性收入;三是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纯收入。自2004年以来, 在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同时, 农民收入构成发生了显著变化。以2004—2008年为例, 陕西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 866.5、2 052.4、2 260.2、2 645.0、3 136.0元。其中, 来自农业的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分别约为45.19%、44.84%、44.80%、42.10%、38.41%;家庭经营的二、三产业的收入所占比重分别约为9.91%、9.68%、9.15%、8.81%、8.63%;工资性收入所占比重分别约为36.99%、36.86%、37.53%、39.18%、39.66%;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 即农民获得的政府补贴和土地流转收益、利息等, 分别约占全部收入的7.92%、8.62%、8.52%、9.91%、13.33%。研究表明, 农业收入的增加能够促进农民增收, 但农业收入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已经呈明显减弱趋势, 而非农产业对农民增收的作用不断增加, 农民主动创收的能力增强。因此, 增加农民收入, 主要是增加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入。
2.2 城乡居民、不同地域农民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
随着经济的发展, 农民收入在逐年增加, 但是其增长速度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速度慢,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逐渐扩大。2004—2008年, 陕西省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年增长率明显高于农村居民。2004—2007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别为5 625、6 220、7 008、8 118元, 到2008年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扩大到9 722元。在经济相对落后的省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更加严重。与此同时, 不同地区之间农户的收入也存在较大差异。2008年, 西安市农民人均纯收入5 212元, 蓝田县为3 611元, 相差1 601元, 仅比周至县高74元, 为西安市倒数第2位。就蓝田县而言, 农民人均纯收入最低的葛牌镇和最高的蓝关镇差距达到1 581元, 相差54.4%。
2.3 农民稳定增收的困难和不确定因素增加
近年来, 农民收入结构逐渐向多元化发展, 其收入获得途径越来越多, 但是增收的途径不稳定,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农业生产本身的特殊性质决定其生产周期长, 在生产过程中存在自然灾害、病虫害等不可预计灾害, 其产量和品质可控性差。农产品进入市场后, 价格受需求等因素影响, 变化较大。在实际生产中, 部分农民不了解市场的供求信息, 没有进行有预见性的生产可行性分析, 盲目生产, 导致产品销路不畅。部分农民缺乏科学养殖技术, 生产率和产品品质较低。在遇到重大疫情时, 无法采取有效的措施, 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 农民的收入缺乏长期稳定的来源。二是非农收入不稳定。非农收入主要来源于二、三产业, 受产业发展影响, 收入波动较大。发生国际金融危机时, 国外经济增速明显放缓, 国内一些企业关闭和停工, 农民外出务工的就业机会明显减少;县域工业化程度低, 规模小, 不能满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需要。在当前劳务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下, 农民增收面临严峻考验, 农村经济活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三是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 主要体现在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生产经营管理素质和观念意识等方面。一方面, 其难以接受现代农业新科技知识, 制约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 降低经济效益;另一方面, 其不适应当前非农产业的发展要求, 基本上只能从事简单的加工业和低层次的服务行业, 难以进入较高的管理层和技术层面, 使其就业层次低, 适应性较差, 转移难度大, 制约劳务经济发展[1,2]。
3 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
3.1 转变思想观念, 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现阶段发展农村经济, 不但要依靠增加土地面积和劳动力数量, 还要依靠农村劳动力的知识、能力、技术水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农民的收入水平与其个人的综合素质成正比。为发展农村经济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快发展农村基础教育, 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积极培养农民的商品生产意识和市场观念。有关统计资料显示, 在我国农村常住人口中, 文盲占19.2%, 小学文化程度占38.2%, 初中文化程度占36.9%, 高中文化程度及其以上占5.7%。表明我国农村常住人口整体文化水平偏低, 小学以下人口比例高达57.4%, 成为引导农民走品质与价值扩大再生产的障碍。农村基础教育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农民文化素质的高低。要培养文化素质较高的农民, 政府应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 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 创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确保义务教育的覆盖范围。二是根据市场需要, 对农民工进行相关就业和创业培训, 提高农民工就业率, 鼓励其自主创业。在农民工创业的过程中, 政府要提供政策、资金、技术支持, 以保障农民工创业工作的顺利开展。
3.2 加快城镇化建设, 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民收入中来自非农生产的比例越来越大, 要促进农民增收, 就要进行农业劳动力转移, 使农民收入来源多元化。建设小城镇, 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根本方法。具体方法:一是制定相关政策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小城镇的建设规划, 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 建设产业经济园区, 逐渐吸纳村办企业、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 以产业聚集带动农民“离乡、进城”, 把建设产业园区作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的新手段。二是建立合理的土地分配机制和流转机制。土地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其作为一种生产要素, 只有进入市场流动才能实现与其他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 获得最大效益。一方面, 一家一户的分散生产不能充分发挥土地规模化生产的效益, 已经不适应当前生产力的发展形势, 要允许和鼓励土地适度规模集中。在土地流转过程中要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 切实保障农民的利益。另一方面, 改革农村土地征用制度, 调整土地收益分配政策, 完善农民土地财产管理机制。土地征用补偿要体现市场经济规律, 合理确定补偿费用标准, 严格区分公益性用地和经营性用地, 增加对失地农民的补偿数额, 把更多的实惠让给农民, 解决好失地农民的生计问题。三是积极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行业协会和其他各种形式的农村劳动中介组织。带动、服务农民发展生产,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解决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之间的矛盾, 逐步形成行业协会与农民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联结机制。四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在实际生产中, 部分企业无视国家法律, 严重损害农民工的利益。相关部门要建立健全劳动法规和劳动力市场管理制度, 充分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五是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 吸纳更多农村劳动力, 同时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农民自主创业不但能够增加就业机会, 而且可以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及增加农民收入[3,4]。
3.3 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
农产品价格与农民收入成正比。为了增加农民收入, 要采取措施, 避免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的风险, 稳定和提高农产品价格。由于农业生产周期长, 产品品质受不确定因素影响较大, 政府部门要对农业生产进行扶持, 逐步建立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 依照市场需求和当地实际情况种植作物, 解决好农产品销售问题, 将农业生产中的风险降到最低, 避免出现增产不增收现象;减少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中间环节, 重新分配农业生产的利润, 确保农民的利益。
3.4 增加国家投入, 加大农业补贴力度
我国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阶段, 出台相关农业补贴政策, 能够增加农民收入, 降低农业生产风险, 增加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目前, 国家以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的方式对农业进行补贴。“十二五”期间遵循“目标更清晰、操作更简便、效果更显著”的原则, 要进一步增加农业投入, 拓宽支农惠农资金, 依据各地的种植种类和生产水平, 继续增加农业补贴力度, 提高补贴标准, 使农民受益, 形成粮食稳定增长、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
3.5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全面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合理的农业产业结构, 有利于发展农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 一是改变以增加产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发展方式, 使其向重质量、重产品竞争力的方向发展。收集和分析市场信息, 以市场为导向, 增加产品科技含量, 优化配置农业资源, 通过农业产业结构升级, 优化农产品品质, 提高产品产业竞争力, 增加农民收入。二是改变单纯依靠拓宽生产门路增收的方针, 将生产和流通紧密联系, 减少农产品流通的中间环节, 让农民获益。注重农林牧渔各业的协调发展, 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 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完成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 适度规模化经营, 提高农业生产率, 增加农民收入, 实现农业的商品化、专业化和现代化。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 不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要注重环境保护, 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统筹兼顾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要从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出发, 依据当地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优化资源配置,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贡献率,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借鉴国内外农业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使农业向高效、现代化生产迈进。
摘要:介绍陕西省农民收入现状, 分析农民收入的构成特点, 提出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 以期促进陕西省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关键词:农民收入,现状,构成特点,增收途径,陕西省
参考文献
[1]王广慧, 张世伟.教育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和收入的影响[J].中国农村经济, 2008 (9) :44-51.
[2]杨天祥.陕西省统年鉴 (2009)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9.
[3]徐建华.创新农产品营销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J].中国乡镇企业, 2011 (9) :59-60.
[4]洪航勇.以农民增收为核心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J].中国乡镇企业, 2011 (9) :61-62.
农民收入构成 篇2
专业论文
预付总额制度下的医院收入构成分析
预付总额制度下的医院收入构成分析
摘 要:近年来,医疗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在新农合政策不断出台尤其是医疗费用总额提前核定的大背景下,县、乡医院在政策扶持下发展迅速,使得医疗竞争压力日益增大。随着新农合基金支付方式的改革调整,医院必须积极适应新的形势发展变化,努力实现战略转型,才能实现持续健康科学发展。
关键词:预付总额;制度;收入构成;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9-0246-02
2012年,河南省进一步深化新农合支付制度改革,医院驻地从5月份开始将新农合基金支付方式由以往的实报实销制度改变为预付总额制度,卫生局新农合管理办公室按照各新农合定点医院在过去3年收治新农合患者发生费用平均额年均增长5%的方式对新农合住院患者的费用实施总额控制,当年实际发生额低于预付总额的按照实际发生额支付,当年实际发生额高于预付总额的部分按照预付总额支付。这一改革对于加强新农合基金管理,提高基金使用效益和参合人员受益水平,推进新农合制度改革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对医院合理调整收治结构,提高科学医治水平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各项医疗收治指标构成
从医院统计数据看,2012年5月份开始实施新农合预付总额支付改革以后,医院新农合患者住院人次呈下降趋势,这是由于县级医院限制转诊,以及市级医院面临医疗费用超标的压力,很多该收治入院的患者不能及时收治。在医院整个医疗费用构成中,新农合患者占据一半以上。
在医院对外医疗收入费用构成中,2012年前4个月新农合构成比增长较快,自5月份以后略有下降,但仍比2011年高3个百分点。
从收容病人身份构成看,新农合和医保患者在整个患者构成群体中变化不大;但从医院统计收治患者的绝对数看,收治患者人数呈下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降趋势,收治人数下降18%左右。
从各种身份病人平均住院费用看,新农合患者的人均住院费用在2012年前低于全院平均水平,2012年以后开始高于全院平均水平;从医院实际情况看,科室收治新农合重症患者增多,人均费用上涨。
2012年,新农合患者的平均住院费用增幅过快,远高于全院平均水平;2013年,费用增长基本和全院平均保持一致,但仍高于卫生局规定的年均增长不得超过5%的标准。
二、医院各项经济数据变动分析
1.收治人次出现下滑。从医院统计数据看,医院收治人次同期比出现下滑趋势,2013年上半年,日均住院患者1100人次,而去年同期日均住院患者在1300人次以上,减少的人员类别主要为新农合患者和医保患者其原因是,驻地县级医院医疗经费投入充足、医疗条件有很大改善、报销比例高,受利益和政策影响,危重患者向上级医院转诊不便,同时,由于新农合总额预付支付方式的推行,医院要尽量控制医疗费用不超过年初确定的限额,在医疗费用有限的条件下,超过总额的费用不能得到合理补偿,低于总额的费用又没有得到合理的奖励,为了避免因“超总额”而亏损和“低总额”而吃亏,导致在收治患者过程中存在选择性。
2.医疗收入同期比略有下降。县级医院在患者向上级医院转诊中,一般采取比例控制的办法,有的县医院规定向上级医院转诊不能超过5%,有的县规定向上级医院转诊必须院长签字审批,而且对疑难重症患者会采取外请专家来院会诊、手术等办法,报销比例高,绝大部分患者在县乡医院就能得到有效医治,而特别疑难重症患者会直接选择到省级医院或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就诊,市级医院是在夹缝中求生存。
3.收入结构不尽合理。医院对外医疗收入一半以上是新农合住院费用,新农合患者到市级医院住院,报销比例比县级医院低10%,患者自负比例高,实际负担重,在医院住院身份构成中所占比重大;而医保和新医合患者实际报销比例高,但在医院所占比例偏低,相对来说,医保患者和新农合患者的经济收入水平要高于新农合患者,低收入群体所占比例高影响医院收入增长。但医院可以通过提高收治质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量,重点收治疑难重症患者,在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的同时,实现医疗收入的稳定增长。
三、医院应采取的措施建议
1.实现医院发展战略转变。面对医院发展的新形势,努力实现思想观念由重点面向市场向重点面向战场转变,医院发展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医院定位由普通综合性医院向研究型医院转型;学科建设由大而全、小而全向发展特色专科、体现优势技术和军事医学转型;医疗收治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绩效考核由追求床位占有率向增加床位周转率、重视病人质量转移。在床位有限的条件下,加快病人周转,积极开展引进新业务新技术,努力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建设专科、形成特色,开辟医院发展的新路。
2.合理控制医疗费用增长。新农合管理部门对新农合基金的控制指标主要有药占比、实际报销比例、个人自费率等。从统计数据看,我院人均医疗费用增长较快,其中,高值耗材和高档抗生素的大量使用是主要因素。例如,眼科用人工晶体,国产价格为600元左右,而进口晶体价格在1 500—2 000元,随着人们收入的增长和报销比例的提高,绝大部分患者选择使用进口晶体;类似的选择在使用心脏瓣膜、心内介入材料尤为明显。控制人均费用过快增长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积极参加耗材统购招标,尽量选用质优价廉且在新农合报销目录内的耗材,降低患者自费率;二是严格依据临床用药指南,重视药物不良反应,规范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控制药品费用的过快增长。
3.注重提高医疗核心质量。既要让就诊农合患者满意,又要保证新农合基金合理使用,在有限的财力下确保诊疗水平不降低,就需要严格按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诊疗规范进行合理医疗,按照医院分级管理标准,完善质量管理体系,严格实行全员、全面、全程医疗质量管理,注重对基础质量、环节质量、终末质量的管理,对整个医疗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估,不因费用总额控制而牺牲医疗质量,真正做到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制订操作性强的新农合病历审查和费用审核办法,对违规情况有处罚规定,尽可能降低新农合患者的负担,确保医疗核心制度得到有效落实。
参考文献: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1] 陈家应.新农合支付制度改革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2,(5):35-40.[2] 栗成强,代涛,朱坤.支付方式对医疗质量的影响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11,(6):63-65.[3] 卢幼斌,宋君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预算总额付费方式的探讨[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1,(9).[4] 刘亚歌,彭明强.医疗保险费用支付方式改革对医院管理的影响[J].中国医院管理,2011,(7):52-54.[5] 郭文博,张岚,李元峰,郑小华.医保费用总额控制支付方式的实施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12,(3):25-27.[责任编辑 仲 琪]
如何增加农民收入 篇3
农民增收,路在何方?农民增收是一个系统问题,不是单靠哪一项措施或哪一方面的力量就能解决的。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增加对“三农”的投入,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实现农业产业化、社会化经营,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由之路。
改革行政体制
要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必须进一步深化农村体制改革。
乡镇政府是最基层的政府,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治组织,两者是指导与被指导关系。实际上,在很多农村中,村民委员会更象是乡镇政府的派出机构。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乡镇政府的经济职能有弱化的趋势,乡镇政府的收入来源有限且不稳定,难于维持一级政府的正常开支。一些乡镇政府为了维持正常的开支,忙于广开财源,而疏于社会管理。
乡镇机构齐全,基本上是对应上级而设置的,实际上,不少部门的机构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人员众多,在一些机构中不同程度的存在人浮于事的现象,工作效率不高。乡镇工作人员的工资支出是乡镇政府财政的一笔不小的开支。
基于以上几方面原因,基层行政体制应该深化改革。第一、乡镇政府应从原来的多种职能转变为以社会管理和服务农村为主的相对单一的职能,机构设置因职能改变而相应改变;第二、加大乡镇合并的力度,实现“小政府、大农村”的格局;第三、乡镇政府公务员工资由财政直接支付。
实行这样的改革,有几方面的好处:第一、有利于强化村民委员会在村民自治中的作用;第二、由于乡镇合并,精减机构,可以减少公务员的工资支出,减少财政支出;第三、有利于加强社会管理,创造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市场经济秩序;第四、有利于发展小城镇战略的实施;第五、有利于提高对农村的服务水平。
改革户籍制度
我国原有的“二元社会结构”阻碍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正常流动,同时由于户口问题,农民进城受到种种不平等待遇。虽然困难重重,农村中的富余劳动力还是千方百计地向城市涌动。因为,若能在城市中找到一份工作,收入就会远高于在农村务农所得。这就是城市的吸引力所在。农民进城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业收入在农民收入当中的比重下降,农业在GDP中的比重下降,农产品成本较过去有了很大的提高。农业收入对农民收入的贡献已明显越来越少了。因此,必须改革户籍制度,让人口能自由流动,并为进城的农民创造一个公平的环境。这是解决农民增收难的措施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进城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市政建设等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可以说,没有农民进城就难有今天城市的繁荣。这是对农民进城持否定的人们应清楚看到的。农民要增收,就必须减少农民数量。若让城市对农民打开大门,等中国农民的比重由现在的80%下降到30%甚至更低时,农民增收问题也就不是大的问题了。
深化户籍改革,可以加农民收入,是因为:第一、有利于解决农产品过剩的现状;第二、有更多人能够到城镇或大城市居住,享受城市文明,减少农民数量;第二、降低现实成本,如生态成本、农业产业化成本等;第三、增长人力资本,农民进城后接受的教育、培训,有利于增加农民的知识;第四、有利于加快城市化步伐。
增加农村和农业投入
我国大多数地区农业基础弱,至今仍没有完全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生产的增长速度持续减缓,对农民增收的贡献逐步减弱。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消费环境相对城镇而言太差;多数农村集体经济薄弱,“造血”功能太差。目前多数农村地区交通、通讯、能源、商业、医疗和文化体育设施落后,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从总体上看,农民收入增长慢,农民缺钱花,城乡差距悬殊。
由于上述原因,围绕“三农”来解决农民增收难的问题,难度是比较大的。
除了体制环境之外,农民增收的最大问题就是缺少资金,主要表现在农民贷款难。本来,农村就存在资金不足,再加上农村大量资金的外流,不但使农村金融严重失血,更严重的是影响农村自我造血。农民增收,没有足够资金的支持,是很难想象的。因此,国家应加大对“三农”的投入。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三农”的投入逐年增加,但相对于庞大的财政预算还是很少的,与“三农”实际所需资金相比,也是严重不足。没有足够的投入,再好的思路也恐怕是无米之炊。
对农业,要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引导农业走科学化、产业化道路,改变靠天吃饭的现状;对农村,要增加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同时,要增加对科技、教育、培训等的投入,以提高农民的素质;对农民,要保护农民利益,增加农民福利,调动农民积极性。
快速发展农村经济
体制改革、增加投入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资金保证,但真正能使农民增收实现良性循环的是农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要增收,农民不能等、靠、要,而是必须要自强。
农村中具有比较优势的是农副产品和劳动力成本。要发展农村经济,必须在这两个优势上做文章。充分利用比较优势,发展中小企业。可以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创造优良的环境,吸引城市产业结构调整而转移出来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通过发展中小企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少农民数量,提高农民的非农收入,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
河北省农民收入构成趋向多样化 篇4
一、河北省农民收入总量动态及构成分析
1. 工资性收入占比呈上升趋势。 从表1 可以看出, 近10 年河北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 占比达到51.52%。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经济结构调整, 特别是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对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占比的拉动作用, 同时也会使其收入得到相对稳定地增长。
2. 家庭经营收入占比呈下降趋势。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根本决定因素是农村劳动生产率。 从表1 可以看出2004-2014 年家庭经营收入不断下降, 2014 年家庭经营收入占比37.09%。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 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 农业带来的收入不会出现明显的增长, 也不会有大幅度的波动。但我们要注意到, 家庭经营收入的绝对量是在不断的增加。 家庭经营收入的下降说明了农村城镇化的加快, 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在不断的缩小, 农村居民的收入不断趋于多元化。
3. 转移性、 财产性收入呈上升趋势。从转移性、财产性收入来看, 河北省农村居民的转移性、 财产性收入在其成本构成中占比并不大, 但是2008~2014 年, 转移性收入比重随着国家取消农业税、加大农民补贴等的政策落实而明显增长。 并且, 2014 年转移性、财产性收入在河北农民收入中占据11.39%, 相对2004 年转移性、 财产性收入的5.44%的比重有了明显提高, 这表明国家对农民政策的倾斜, 致使农民收入有了显著提高。
数据来源:河北省统计局网站
河北省农民纯收入总额呈上升趋势。2014 年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0186元是2004 年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3.21 倍, 增长幅度很大, 但从2011 年的环比发展速度119.50%到2014 年的环比发展素的114.50%, 上升趋势有所放缓 (见表2) 。 而从收入构成看, 各部分变动趋势各异, 见表1。
二、河北省农村居民收入结构灰色关联分析
利用河北省2004~2014 年的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做灰色关联度分析, 结果见下表3、表4 (过程略) 。
1. 新时期经济发展背景下, 工资性收入占主要地位
从表3、表4 可以看出, 2004~2009 年间, 家庭经营性收入灰色关联度>工资性收入灰色关联>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灰色关联度。在这一期间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影响较大的是家庭经营性收入, 工资性收入灰色关联排第二, 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灰色关联度次之。 2010~2014 年间, 对河北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关联度:工资性收入灰色关联度>家庭经营收入灰色关联度>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灰色关联度。
2. 由农民收入结构变化, 看经济发展演变过程
随着新经济发展背景下的要求不断提高, 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成为主流, 工资性收入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影响越来越大, 已经取代家庭经营收入, 成为影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第一因素, 家庭经营性收入的影响次之, 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的影响最小。
从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 2010~2014年, 农民收入的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工资性收入成功取代了家庭经营性收入成为影响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最重要因素。这说明河北省的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经济结构调整日趋合理。同时还可以看出河北省农村城镇化的改革成果, 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稳步提高, 形成以工资性收入为主体, 推动家庭经营收入和转移、财产收入共同提高的新格局。 这种趋势还将继续持续下去。
三、继续扩大河北省农民收入多样性的建议
1.继续大力度支持农民从事二、三产业, 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水平
提升河北省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对于提高农民收入,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首先, 政府要加大力度支持农民从事二、三产业, 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的不合理花费, 取消那些对农民进城务工的歧视性政策。逐步建立完善的农民进城务工劳动保护制度。 其次, 扩大农民进城务工的职业选择, 加强对进城务工农民各种技能培训, 同时给予他们政策上的优惠, 让他们可以选择高附加值的工作, 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收入。第三, 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 取消农民工子女入学的不合理的收费, 真正让他们享受到城市高质量的教育环境。
2. 推动土地改革, 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土地是农民口中的最大的“聚宝盆”, 重视土地进一步改革, 切实实现其对农民收入的贡献作用。 农民的宅基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应以法律的形式加以确定, 保护。 切实推行土地经营信托制度, 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首先, 土地使用者将土地使用权委托给信托机构, 由信托机构统一对土地进行经营、管理, 产生的收益扣除必要费用按土地规模分配给农民;其次, 土地的所有者或者使用者将土地产权或者使用权委托给信托机构, 可以由信托机构对土地进行产权或者使用权的出售, 或者信托机构可以建造房屋, 建成后信托机构将房屋出售, 扣除必要的费用后支付给土地所有人, 从而增加农民收入。
3. 提升河北省农村社会保障能力, 减少农民的养老就医费用
目前河北省农村的养老及医疗等社会保障机制相对落后于城镇地区, 还需要进一步推进农村居民基本养老、 医疗保障制度建设, 应着力强化“梯级保费”征收机制建设, 进一步扩大保费浮动区间, 形成在资源参保基础上更高水平的保障。 同时, 政府需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养老、 医疗保障制度的财政支持力度, 提高补贴比率, 更好的形成对农村居民的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障。 切实做到, 财政支出优先支持农业农村发展, 从而确实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摘要:近年来, 随着河北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 特别是农村建设小康社会以来农民收入显著提高, 收入构成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向。文章在研究河北农民收入构成现状的基础上, 对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居民,收入构成,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孙学华.宁波市农民收入现状与未来展望[J].农民致富只有, 2013 (08) .
[2]徐平.非农家庭经营收入水平对农民收入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0) .
[3]钱娟.欠发达地区农村产业结构与农民收入差异的实证研究[J].对外经贸, 2012 (10) .
[4]刘伟林.河北省保定市农民收入变动研究[D].云南农业大学, 2013.
农民收入构成 篇5
收到资金时,借:银行存款 500000000
贷:应缴财政专户款500000000
将资金上缴财政专户时,
借:应缴财政专户款500000000
贷:银行存款 500000000
收到财政专户返还的修路款时,
借:银行存款 500000000
贷:预算外资金收入——专项收入 500000000
将自筹的基本建设资金转存银行时,
借:结转自筹基建 500000000
贷:银行存款 500000000
公路修建完成后,
借:固定资产 500000000
贷:固定基金 500000000
需要注意的是,《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关于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进一步加强财政管理意见>的通知》中“各部门必须将罚没收入、行政性收费和预算外收入,及时足额缴入国库或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等规定,属于截留预算资金的行为。实务中存在经常有些单位未将行政性收费产生的存款利息上缴财政专户等问题。
(四)暂存款的核算
暂存款是行政单位在业务活动中个人发生的待结算款项。暂存款是行政单位发生的应付暂收款项,是单位短期可以占用的债务资金。
行政单位要严格暂存款的管理,不得将应纳入单位收入管理的款项、应缴国库的款项和应缴财政专户的款项列入暂存款的核算。对各种暂存款项应及时进行清理、结算,不得长期挂账。
为了核算行政单位发生的临时性暂存、应付等待结算款项,应设置“暂存款”总账科目。“暂存款”属于负债类科目。收到暂存款时,借记“银行存款”、“现金”等科目,贷记本科目;冲转或结算退还时,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现金”等科目。本科目贷方余额反映上未结算的暂存款数额。本科目应按债权单位和个人设置明细账。
[例5]某行政单位向职工发放工资30000元,代扣个人所得税1000元,代扣住房公积金1500元,实际向职工支付27500元(转存银行);开出缴款书,上缴个人所得税款和住房公积金。会计分录为:
借:经费支出 30000
贷:暂存款——代扣个人所得税 1500
——代扣住房公积金 1500
银行存款 27000
借:暂存款——代扣个人所得税 1500
——代扣住房公积金 1500
贷:银行存款 3000
需要说明的是,行政单位应加强对暂存款的管理,不得将纳入单位收入管理的款项列入暂存款项。比如,实务中有些单位将行政事业性收费产生的利息收入记“暂存款”就是错误的,发现后应自“暂存款”转“其他收入”。
四、行政单位净资产
(一)、净资产构成及计量
净资产是指行政单位资产减负债和收入减支出的差额,包括固定基金、结余等。
行政单位的净资产属于国家所有,包括行政单位资产的价值,也包括国家拨入的行政经费和单位行使管理职能形成的各项收入扣除各项支出后的年终滚存结余。
行政单位的净资产应当按照实际发生数额记账。
(二)、固定基金的核算
固定基金是指行政单位固定资产所占有的基金,其核算有以下特点:
1)、反映固定资产占用的基金,不是净值,而是入账价值
固定资产也会相应发生损耗,但行政单位属非生产性单位,固定资产损耗的价值不能像企业那样进入成本,再从销售收入中逐渐补偿,所以不计提折旧。这样固定基金反映的不是净值,而是取得固定资产时计算的价值。
2)、固定基金是净资产的主要内容,基本反映净资产的规模
行政单位在净资产的构成中,固定基金是基本的份额,是最大的构成项目;另一部分即结余部分相对数量较小,且不稳定。
3)、固定基金与固定资产是互对应关系的账户,二者在核算金额上永远相等。
江苏无锡:农民收入增长迅速 篇6
当前,无锡市农村发展进入工业化、城市化中后期,绝大多数农民在非农企业就业,或兼业经营农业,工资性收入成为其收入的主要来源,这几年均占到收入的60%以上。去年,无锡市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15333元,同比增长9.1%。主要缘于无锡市前几年“工业向园区集中”后,不少镇、街道工业园区对入园企业投入、产出等加强考核,淘汰落后产能、引进新兴产业企业,企业赢利能力增强,职工工资收入稳步增长,2014年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就由1480元/月上升到1630元/月,今年1月又上升到1770元/月,农民企业就业收入得到保障和提升。
以存款、证券、房租、土地租金等形式出现的财产净收入,成为去年农民收入中增长最快的部分,增幅达10.7%。据分析,这些年无锡市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土地流转日益规范,村级收入稳定增长,去年全市村年均集体收入超700万元,位于全省前列。不少农民由此当上了房东、股东,财产性收入稳步增长。
数字电视的收入构成分析 篇7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电视用户国, 拥有全球最大的付费电视市场。我国电视市场发展潜力巨大首先体现在用户规模上。《文化蓝皮书:2010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统计表明:2009年有线电视用户预计 (实质上已经) 达到1.74亿户, 其中数字电视用户达6199万户, 付费数字电视用户705万户, 占全国有线电视户数的4.06%, 是2006年发展数字电视用户以来增幅最大的一年。 (1) 其次, 媒体融合步伐的逐步推进、网络音视频节目的日益受欢迎和传统电视的网络化发展使全国各地的数字电视和移动电视业务正以不可遏制之势发展。再次, 付费电视、机顶盒以及数字电视机更换热潮造就巨大商机。2009年11月市场调查机构Display Search公布:中国液晶电视厂商的世界市场占有率从第二季度的16.9%上升到第三季度的21.4%。 (2)
可资借鉴的数字电视盈利模式
据载, 世界189个国家和地区广播电视的传统盈利方式主要有广告费、视听费、社会资助、节目预订费、国库拨款、捆绑式销售等附加收入、出租硬件设备、企业赞助、电视大学制作中心收入、商业电视公司交纳租金、政府资助及捐赠金等。笔者认为, 数字电视的发展催生了新的市场竞争环境, 传统的电视盈利模式不再适应新形势的变化, 这使得许多新型的收入来源成为可能。
收视费。收视费包括基本收视费、付费收视费和点播收视费。基本收视费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推广以来就开始存在, 当时电视频道资源匮乏, 观众可收看的节目寥寥无几, 有线电视的出现满足了市场的需求, 收视费顺理成章无需有市场之忧。
付费收入则颇费周折, 这是因为付费频道销售并不理想。目前各家实力强的省级以上电视台大都有了自己的付费频道, 如央视的风云足球、北京电视台的考试在线、上海的生活时尚、湖北的孕育指南等。付费内容窘迫、用户消费意识、IPTV的推出、移动电视商用、手机电视导入、鑫诺直播电视卫星升空等原因都在影响有线付费电视业务的深入开展, (3) 这些都需要在付费频道营销方面多下工夫。
点播收入也叫按次计费收入, 即用户点播一次节目收一次钱。这种小量的、不固定的和零散的计费方式比较合理, 也符合资源最大化利用和收视成本最小化的原则, 观众可以随时随意地点播自己想看的节目, 而无需按照电视台既有的节目时间安排和节目播放程序来被动收看节目。
宽带收入。有线电缆赋有天然的网络接入功能, 能够提供良好的宽度上网渠道。数字电视的发展正从单向数字电视向双向数字电视演进, 三网融合是第三步。发展双向数字电视其实就是发展互动电视, 目前有线宽带业务正在逐步开展, 因为只能允许一台电脑上网, 业务受到限制, 但是未来的发展前景不言而喻。通过机顶盒提供的交互功能, 数字电视将会成为一个家庭信息平台。除了视频业务、多媒体信息业务等之外, 还可以实现像电视购物、电视订票、电视银行、电视支付、股票交易、电视上网等功能。 (4) 不言而喻, 有线上网的宽带收入和增值业务收入将大为可观。
付费频道收入。由于整个数字电视产业体系在经营思路和运营模式上的不成熟, 付费频道收入还处于市场摸索阶段。摩根士丹利报告显示, 中国内容制作商在付费数字电视产业链中典型的收入分配方式是50∶40∶10, 即网络运营商拿50%, 电视台拿40%, 节目集成商拿10%, 相比之下美国有线运营商通常将收入的20%~30%用于购买电视节目。 (5) 付费频道能够给经营方带来巨大的利润空间, 频道的经营收入不仅仅限于频道预订收入, 还有很多待开发的盈利模式, 如四海钓鱼频道。这是国内唯一的、用户最多的钓鱼休闲运动类专业电视频道, 除了订户收入外, 还经营四海钓鱼网站, 并集结全国钓友成立了专门的四海钓鱼俱乐部, 还举行钓鱼比赛等活动, 从而获得了俱乐部收入、渔具鱼饵经营收入等。推而广之, 各种专业的付费频道在经营上大有可为, 并不受广告收入丧失之困。
网站经营收入。网站经营已经成为传统广播电视媒体与网络视频网站竞争实现战略突围的通常做法, 网络视频业务的开发自然会带来额外的收入。首个国家级网络电视台中国网络电视台 (CNTV) 已经成立, 目的是建设中国规模最大的网络视频节目数据库及全球化多语种多终端的内容分发体系, 打造以视听互动为核心、融网络特色与电视特色于一体的全球化、多语种、多终端的网络视频公共服务平台。传统媒体办网站是在陌生领域的探索, 其效仿和借鉴的是现有的大型网络视频网站的做法。
内容经营收入。受国家相关政策制约, 大多数网站都没有自采新闻, 必须依靠传统媒体来填充内容空白, 因此, 传统媒体在内容提供方面大有可为, 做内容提供商成为其角色选择之一。电视作为内容提供商可以从网络和移动两个渠道入手, 从而获得网络视频收入和移动视频收入。现实情况是, 国内网站和移动通信领域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 并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经验和做法。随着3G技术的应用, 2009年手机电视有了较大的发展, 国有广播电视两大机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和央视的手机业务进展顺利。全国各省级电视台和市级电视台都在积极办网站的同时, 还积极涉足手机视频业务, 与电信部门展开了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合作与协作。
电视购物收入。数字电视可以开办专业的购物频道, 这不同于模拟频道里面广告性质的电视购物栏目, 而是将广告功能与交互功能相结合, 用户个人信息如信用卡账户、付货地址等都会存储在机顶盒的智能卡里面, 通过用户管理系统 (SMS) 实现与银行系统的对接, 从而完成交易。这类似于互联网上的电子商务。 (6)
这方面成功的例子就是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旗下的快乐购电视频道。快乐购物有限责任公司由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注资成立, 2006年3月开业运营, 定位于“媒体零售、电子商务、电视百货、连锁经营”。快乐购是一个专业的电视购物频道, 销售商品无所不包, 通过午间5小时+晚间7小时的直播以及其他时段重复播放来传递商业商品信息, 覆盖范围遍及13个省份, 用户超过3500万, 会员人数达280万。 (7)
植入式广告收入。付费频道不能刊登广告, 但不意味着失去广告。除了现有的模拟频道广告, 数字付费频道在广告业务方面有许多新的做法, 植入式广告就是其中的一种。植入式广告即Product Placement, 又称隐性广告, 指将产品或品牌信息在各种娱乐项目及非商业沟通领域中的策略性展示, 将产品融入影视节目的背景、道具或情景中, 通过演播室设计、话筒、主持人服装和其他道具加深观众对品牌的印象。
节目制作收入。除了以上种种业务外, 数字电视还可以发挥自身的根本优势即节目制作优势, 对外接单, 承接电视节目、商业信息片和直播活动的录制业务。制作影视娱乐节目最成功的例子是湖南卫视, 其凭借《血色湘西》、《还珠格格》、《苍天有泪》、《情深深雨濛濛》、《丑女无敌》等电视剧在市场上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出租收入。出租业务主要包括频道出租、场地出租、设备出租。在办公大楼、演播大厅、直播室和设备等方面电视台投资巨大, 建设费、维修费之大往往令电视台入不敷出。在这种情况下, 出租场地和设备可以缓解电视台资金不足的困境, 坐收租金之利。将频道出租给资本实力方, 将时间出售给广告客户, 登载商业信息片也是可资借鉴的做法。
其他经营收入。其他经营收入内容广泛, 是一个更加广阔的业务开拓空间。许多媒体在这方面已经做得风生水起, 多元业务开展得有声有色。如办旅游公司、办教育、办印务公司、开发房地产等。这些多元化的经营业务必然为传统媒体带来意想不到的光明前景。
注释
1 文化蓝皮书: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市场规模8000亿, 来源:中国新闻网。
2 行业研究报告网, http://www.dragonraja.com.cn/200911/2200911226171.html。
3 孟祥飙:《关于有线数字电视付费节目营销的几点思考》, 《决策参考》, 2007 (5) 。
4 (6) 黄升民、王兰柱、罗贵生主编:《中国数字电视报告 (上) 》, 华夏出版社, 2004年版, 第38页。
5 李宽宽、刘淑琳:《数字电视迎来盈利拐点, 付费频道收入将超广告》, 和讯网.http://news.hexun.com/2008-08-13/108096473.html, 2008年8月13日, 来源:南方都市报。
台州市城乡居民收入及其构成分析 篇8
一、城乡居民收入现状
考虑到统计项目的一致性,本文采用了台州市2004—2013年近十年的统计数据[2~3]。
由上页表1和表2可知,2004—2013年十年间,台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 113元提高到37 03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6 008元提高到16 126元,分别增加了1.30倍和1.68倍,平均年增长率分别达到9.79%和11.62%。 虽然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总体上要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但由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整体水平低,仅高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3个百分点的年平均增长率,根本不足以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城乡居民收入比变化很小,即仅从2004年的2.68缩减到2013年的2.3(城乡居民收入比=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上,十年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2004年的10 705元扩大到了2013年的20 912元。
二、城乡居民收入构成分析
据台州统计年鉴[2],可支配收入是指家庭总收入扣除交纳的个人所得税、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支出以及调查户的记账补贴后的收入。由上页表1可知,2004—2013年的台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从其总收入中扣除5.1%~6.52%的个人所得税和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支出等所余下的部分,通常这些扣除是刚性的。
2004—2013年台州市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中,工资性收入所占的比重达到了57.75%~66.34 %,平均59.96%,经营净收入所占的比重为12.44%~17.72%,平均15.21%,财产性收入所占的比重为2.42%~6.04%,平均4.66%,转移性收入所占的比重为18.8%~21%,平均20.18%。可见,对总收入贡献最大的是工资性收入,再依次为转移性收入> 经营净收入> 财产性收入(见上页表1)。
表2显示,2004—2013年台州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所占的比重是37.42%~47.33%,平均42.03%, 但近三年的比重增加比较明显,达到了45.91%~47.33%;经营收入所占的比重是40.79%~50.04%,平均为46%,近三年有比较明显的下降,为40.79%~42.74%;财产性收入所占比重为5.72%~9.08%,平均7.1%;转移性收入所占的比重为2.98%~6%,平均4.86%。可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主要由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收入组成,而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所占的比重较小。
三、结语与讨论
1.从上述城乡居民收入构成分析可知,要有效提高城乡居民收入,首先应抓住在总收入中所占比重大的因素,即城
摘要:对比分析2004—2013年台州市城乡居民收入及其构成,探讨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途径,以及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措施,以期促进台州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台州,城乡居民收入,现状,构成
参考文献
[1]刘江.台州,不断突破的“民营经济”高地——对话台州市市长吴蔚荣[J].浙江经济,2012,(18):34-36.
[2]台州市统计局.台州统计年鉴[K].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3]台州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台州调查队.台州统计年鉴[K].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农民收入构成 篇9
邢明 (2011) 分析了黑龙江省与辽宁省、吉林省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差距, 从协调场县协调发展和加大劳动力转移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增长的建议[1]。安杰等 (2010) 从农产品价格下降、乡镇企业增长乏力等方面分析了黑龙江省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2]。朱腾明 (2011) 实证分析了制约黑龙江农民增收的因素, 指出金融贷款是重要的因素。本研究仅对黑龙江省农村居民纯收入的构成进行分析[3]。
依据表1中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数据绘制图1, 可知2008-2012年黑龙江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不断上涨, 在四项收入中, 除财产性收入在2009年略有下降外, 其它所有收入在研究年度内均是上涨的。在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以及其构成部分不断增长的条件下, 黑龙江省这四个构成部分在人均收入中的比例如何呢?为此对人均纯收入的构成进行了分析。
单位:元/人·年;%
资料来源:黑龙江统计年鉴2009-2013。
说明:总增长率是以2008年为基期, 使用公式:
2 黑龙江省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构成基本情况
依据黑龙江统计年鉴可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主要由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四部分构成。表1列出了2008-2012年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及其构成, 在研究期间内, 依据表1、图2与图3分析如下:
2.1 四个收入项目构成比例的排序一直没有发生变变化, 按由高到低的比例依次为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与财产性收入, 且各项指标构成比例均无较大波动, 如图1所示。
2.2 在农村居民纯收入的四项构成中, 家庭经营性收入所占比例一直最高 (见图2) , 但是总体上呈下降趋势。这说明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进行生产经营获得的收入扣除其所发生的费用后的收入总和在农村居民纯收入中的重要的地位略有下降。马庆雨 (2013) 在分析黑龙江省2006-2010年的农村居民收入构成时指出家庭经营收入比重明显下降[4]。这一点与本研究得出了一致的结论。这说明农村居民纯收入对农、林、牧、渔传统产业的依赖性有减弱的趋势, 农村居民收入形式更加多样化。但是家庭经营收入的这一指标的绝对数额却一直呈上升趋势, 且在5年中的总增长率达到了71.75%。
2.3 在总构成比例中, 工资性收入所占比例仅次于家庭经营收入所占比例, 总体上一直呈上升趋势, 在研究期间内, 仅有2011年低于2010年0.28%, 且绝对数也一直呈上涨趋势, 总增长率分别为98.17% (见表1) , 仅次于财产性收入。说明农村住户或成员受雇于单位或个人靠出卖劳动而获得的收入, 即在非企业组织中劳动得到的收入、在本地劳动得到的收入以及常住人口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2.4 在分析的四个指标中, 转移性收入的构成比例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见图2) , 可见, 无须农户付出任何对应物而获得的货物、服务、资金或资产所有权等所占比例存在波动。但是该指标绝对数额却连续在增长, 且总增长率为45.41% (见表1) , 在四个构成项目中是总增长率最低的指标。
2.5 财产性收入在农村居民纯收入构成中的比例一直都是最低的, 且在研究期间内出现了较小的波动, 整体趋势呈现稳中有升的走势。但是从总增长率来看, 该指标是四项指标中增长率最高的, 达到了138.22% (见表1与图3) , 这说明利息、股金、租金、红利或者是土地征用费用等在农村居民纯收入中增长较快, 活跃的农村市场成为财产性收入的一个重要增长点。
3 提高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收入的建议
3.1 增加非农就业收入
黑龙江省的农民工已经融入到城市的各个行业, 并从事季节性的、临时的、不稳定性的工作。在黑龙江省农村, 也有部分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待解决。相关部门应该简化农民进城务工的各种手续, 消除进城就业的歧视性, 对有固定住所, 生活来源的进城常住人员一视同仁, 使其有机会参加职业培训, 并获得劳动保障等服务, 提高农民素质, 进而增加非农就业收入。
3.2 增加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收入
政府应该大力提倡新型农业转型, 提高农村居民对新型农业经营的技能, 增加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收入。既要考虑广大农民的适应性, 又要使得农业向高端农业发展, 使农民的生产劳动符合现代农业企业市场经济规律和投入产出比价值更高。
3.3 增加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
近年,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增收途径的进一步拓宽,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逐年增加, 但投资渠道和理财方式却没有同步。这就需要拓宽农民投资渠道与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农民创业投资。对农民的投资理财进行培训以引导农民更新投资理念, 并鼓励农民合理合法利资金进行创业与投资, 促进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增加。
摘要: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对其生活质量有较大的影响。2008-2012年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收入构成比例由高到底依次为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与财产性收入, 且财产性收入比例一直呈上升趋势。
关键词:黑龙江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收入构成
参考文献
[1]邢明.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收入的几点建议[J].华章, 2011 (27) :66.
[2]安杰, 孙境鸿, 刘顺.黑龙江省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商业经济, 2010 (8) :14-18.
[3]朱腾明.黑龙江省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实证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1, 33 (3) :1-3.
农民收入构成 篇10
关键词:农民收入变化特征,纯收入,农民增收,新疆农民
新疆地处祖国西部边陲, 是一个多民族聚积的地区。2009年末全区总人口2158.63万人, 其中, 乡村人口1298.42万人, 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0.15%。自改革开放以来, 新疆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 生活水平显著改善, 温饱问题彻底解决, 新农村建设正在稳步推进。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119元增加到2010年的4642.67元, 增加了38倍, 平均每年增加141元。本文将在对新疆农民增收的主要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探讨提高新疆农民收入的路径。
一、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农民收入增长的历程
第一阶段:1978—1993年。该时期新疆农民收入处于稳步较快增长阶段, 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19元增加到778元, 增加了658元, 增长6.5倍, 年平均增长13.3%。
第二阶段:1994—1997年。这期间, 新疆农民收入处于快速增长阶段, 农民人均纯收入由778元增加到1505元, 增加了727元, 增长近两倍, 年平均增长18.0%。
第三阶段:1998—2000年。这几年间, 新疆农民收入增速明显减慢, 1999年首次出现负增长, 增长速度比上年下降8.0%。总体来看处于徘徊不前、增收困难阶段。
第四阶段:2001—2010年。进入21世纪, 新疆农民收入又进入了恢复性稳步增长阶段。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4000元, 达到4642.67元, 比2000年增加3024.59元, 增长1.87倍。但仍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010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5919.01元, 新疆当年在全国的排名为第24位。
二、新疆农民收入变化主要特征
总体上看, 改革开放以来, 新疆农民收入变化具有如下主要特征:
(一) 农民收入的主要渠道来自家庭经营收入
统计数据表明:1985年新疆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343元, 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7.0%, 2010年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3649.98元, 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8.61%, 比1985年增长9.64倍, 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下降了8.39个百分点, 而2010年全国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收入为2832.80元, 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仅为47.8%。可以看出, 农村经济在适应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 新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速度跟不上全国, 逐渐拉大了收入差距。
(二) 家庭经营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第一产业收入, 增收渠道单一
统计数据表明:1985年新疆农民人均第一产业纯收入319元, 占家庭经营纯收入的93.1%, 2010年农民人均第一产业纯收入为3311.77元, 占家庭经营纯收入的90.73%, 占家庭经营纯收入的比重只下降了2.37个百分点。而同期全国农民人均第一产业纯收入为2331.01元, 占家庭经营纯收入比重为82.29%。
(三) 农民继续增收难度加大, 工资性收入增长缓慢, 二、三产业收入比重低
统计数据表明:1985年新疆农民工资性收入40元, 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0.0%, 2010年新疆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556.26元, 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1.45%, 比1985年增长12.9倍, 所占比重提高了1.45个百分点, 而同期全国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则由1985年的72元增加到了2010年的2431.05元, 增长了32.8倍。1985年新疆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是全国的54.9%, 2010年新疆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只有全国的22.88%。2010年新疆农民第二、三产业收入为338.21元, 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28%, 比1985年提高了1.28百分点, 但只有全国水平的56.2%。同期全国农民第二、三产业收入为601.79元, 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0.17%。
(四) 农民收入呈增长趋势, 但与全国的差距及城乡差距均在扩大
首先, 与全国的差距在扩大。数据表明, 改革开放以来, 新疆农民收入一直低于全国水平, 差距也在不断扩大。2009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153.17元, 2010年为5919.09元, 而新疆农民人均纯收入2009年为3883.1元, 2010年为4642.67元, 其差额分别为1270.07元和1276.42元。其次, 城乡差距在扩大。2010年新疆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5421.59元, 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在当年扩大到3.32:1, 超过了改革初期1978年的2.68:l。
(五) 农民现金收入增长对收入的增长贡献远远超过了实物收入
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促进了农产品商品率的提高, 商品率的提高又促进了农民收入中现金收入比重的逐步加大。统计资料表明:1990年新疆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为58.3%, 2010年现金收入占总收入比重为85.36%, 2010年比1990年提高了27.06个百分点。2010年全国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7088.76元, 新疆为7517.22元, 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
(六) 劳动力文化程度高低与收入呈现正相关关系
据新疆农村住户调查资料, 2007年, 按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分组, 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户人均纯收入2432元, 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户为2765元, 高中文化程度的农户为3654元, 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户为3698元, 分别比1985年增长了5.7倍、5.8倍、7.3倍和6.0倍。同时, 随着整个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的提高, 高文化程度的户数在农户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2010年, 农村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劳动力占4.1%, 比1985年增加了3.6个百分点;高中文化程度占7.5%, 比1985年增加了0.7个百分点;初中文化程度占49.5%, 比1985年增加了30.5个百分点;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38.8%, 比1985年下降了35个百分点。不难看出, 文化程度越高的农户收入越高。
(七) 国家出台一系列的政策保障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近年来, 国家逐步取消农业税, 使农民真正得到了实惠。同时国家还实行种粮补贴、良种补贴、地膜补贴、农机补贴等一系列的稳农、惠农补贴政策, 极大地调动了新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三、增加新疆农民收入的路径分析
(一) 大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 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
2007年, 新疆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人数为70.9198万人, 占农村总就业人员的16.68%, 而转移到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主要以从事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餐饮服务业等行业为主。可见, 新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是一个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过程。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不仅能促进农民增收, 也是农村经济良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应该加快新疆当地工业、服务业的发展和壮大, 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长效机制, 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此外, 发展二、三产业必须以新疆当地资源为基础, 立足于农副产品的深加工, 走农业产业化的道路, 提高农产品的增值能力。不断提高来自二、三产业收入比重, 使其成为新疆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二) 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 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市场化程度
通过举办和参加各类展销会、农展会和农技110、农民信箱等信息平台, 加强产销对接、市场流通、市场空间拓展, 积极构建农产品现代营销体系, 加快农产品商贸流通, 促进新疆农民增收。
(三) 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特色培训和对口培训
如前所述, 新疆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不高, 2010年农民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比重高达88.3%。显然, 受教育年限短、技能水平偏低是导致新疆农民转移就业难、工资低的主导性因素, 要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水平, 就必须加大对新疆农民的培训力度。应该采取多种措施, 完善多层次的技能培训体系, 丰富培训内容, 把职业技能培训和非技能综合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切实提高新疆农民转移就业能力和融入现代文明的能力。除此之外, 要不断创新培训方式, 大力发展订单式培训, 把农村劳动力培训与促进就业有机结合起来, 提高新疆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通过培训, 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成为新疆农民增收致富的中坚力量。
(四) 控制农资价格过快上涨, 继续加大政府对农业的补贴和支持力度
政府应严格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 坚决把过高的化肥、种子、农用柴油等农资和农业用电、机械作业价格降下来, 减少农民的负担。继续稳定、完善、强化对农业和农民直接补政策, 加大粮食直补、良种补贴、以及大中型农机具的补贴力度。使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 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综上所述, 正确认识新疆农民收入变化的主要特征, 努力探索增加新疆农民收入的路径, 对确保新疆农民增收, 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新疆调查总队:《改革开放三十年新疆城乡人民生活[》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8。
[2]黄明风.对新疆农民增收问题的思考[J].统计与咨询, 2007, (06) .
[3]韩永贵.改革开放30年新疆农民收入变化及对策建议[J].新疆财经, 2009, (06) .
[4]历年:新疆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农民收入构成 篇11
一、鼓励支持发展畜牧业, 实现粮食转化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 粮食安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 必须常抓不懈, 把粮食安全放在现代化农业的首位。要想保证粮食安全, 就必须保障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就必须逐步提高农产品的价值, 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 使农民在种粮中得到实惠。虽然国家近几年来每年都在提高粮食收购保护价和增加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款, 使农民收入有了较大的提高, 但从长远的角度看, 要想进一步提高农民种粮的收入, 仅靠国家的种粮补贴政策是不够的, 各级政府还必须采取多项措施, 进行粮食和农副产品的加工转化, 增加其产值, 变补“血”为造“血”, 这样才能实现农民种粮收入可持续发展。要想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一是要对当地的粮食加工企业给予政策上的支持, 根据实际情况, 实行一定的减税或免税政策, 也可以给予享受招商引资企业政策, 促进他们收购加工粮食的积极性。二是鼓励发展养殖业, 实现相对的奖励政策, 谁养殖的多, 就给谁包括物资、资金和精神上的奖励, 鼓励一些大型的养殖专业户和大型养殖场扩大养殖规模, 促进饲料企业多收购粮食进行饲料加工, 这样由于养殖发展了就会促进饲料加工业的发展, 转化的粮食就会更多, 粮食价格也就会水涨船高。三是有关部门应建立粮食奖励基金, 作为农民卖粮的奖金, 就如同国家的粮食直补一样, 农民每出售一斤粮食, 就给予一定的奖金。
二、支持农民建长期储粮设施, 使粮食增值
长期以来, 昌图县农民在秋季玉米收获后, 都是在自家院内平一个场院进行露天堆放, 没有一个固定的储藏场所, 不利于长期储藏。在造成一定的损失的同时, 也不利于晾干降水, 有时由于入冬后雨雪过多, 还常造成轻微的焐堆和霉烂现象发生, 更谈不上长期储藏了, 一般都是在春节前出售光全部粮食。有关部门应出台一些政策, 政府给予一定的补贴, 鼓励农民在自家院内建一些固定的穗储粮降水仓库, 穗储优点是既有利于降水, 又可长期储存。在秋收时将玉米进行整穗储藏, 这样既可以减少农民在陆地堆放的损失, 又可保障粮食质量, 使农民卖粮有一个缓冲期, 可进行长期穗储, 待市场价格最高时, 再进行出售, 在解决农民储粮问题的同时又可以提高农民种粮的收入。
三、采取科学有效技术, 抓好秸秆加工转化, 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收入构成】推荐阅读:
农民收入问题05-31
农民收入差异06-16
提高农民收入10-01
农民收入解读09-21
农民收入影响因素08-29
农民人均收入07-12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08-14
农民收入消费现状分析06-20
论如何提高农民收入06-01
农民收入问题增加研究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