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收入影响因素

2024-08-06

农民收入影响因素(精选8篇)

农民收入影响因素 篇1

中国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因素研究

中国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因素研究

一、收入的三个阶段

1978—2001年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33.57元增加到2366.4元,增长16.7倍。其间农产品供需格局从短缺为主向过剩为主过渡,农民收入增长从依靠家庭经营为主到依靠劳务经济为主。随着我国加入WTO及改革开放的深化,城乡一体化步伐将进一步加快,人力资本对中国

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越来越大。我们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收入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1978—1982年间,从集体经营向家庭经营过渡时期的农村经济。

农村联产承包变革在全国各地逐步推广,实际上是我国长达20多年的农村人民公社体制的最终解体阶段。由于农村居民重新获得了身份和择业自由,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成为可能,为我国农村劳务经济发展迅速奠定了基础。农民收入超常规增长是分配格局调整的结果。此间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33.57元增加到270.11元,年均递增18.2%。

(二)1983—1993年间,市场从短缺向过剩转型时期的农村经济。我国国民经济生产格局的转变给予了农民难得的发展机遇。农产品和轻工业品旺销,刺激了家庭经营从单一粮食种植向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发展,乡镇企业更是异军突起。进入了一个以家庭经营为基础、以乡镇企业为主导的农村经济发展阶段。此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从309.77元增加到921.62元,增长速度处于频繁波动状态。

(三)1994—2001年间,从通货膨胀到通货紧缩循环时期的农村经济。1994—2001年间,我国国民经济经历了一个从通货膨胀到通货紧缩的急剧变化,特别是1997年以后,在主要经济领域,短缺经济基本结束。此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220.98元增加到2366.4元,增长93.8%,增长速度却从32.48%下降到2000年的1.9%,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增长幅度最为低迷的时期。2001年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农民家庭经营和农业收入开始扭转了连续三年下降的局面,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增长幅度达到4.79%。劳务经济已经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主要来源。1994—2001年间,全国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从262.98元增加到735.6元,占纯收入比重从21.11%提高到31.1%,工资性收入对纯收入增加额的贡献率从22.87%提高到2000年的165.8%。

二、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

1978年以来我国农民收入的影响因素,既有宏观因素,又有微观因素;既有制度因素,又有经济因素。本文主要定量分析农民家庭特征对中国农民收入的影响,所以,我们剔除了经营制度不同的1983年以前的数据,主要研究1983年普遍实行家庭经营以来的中国农民收入增长问题。同时,我们分别测算了1983—1993年和1994—2000年两个阶段的收入影响因素。

我们分别以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YC)、工资性收入(YG)、家庭经营第一产业纯收入(YN)、家庭经营非农业纯收入(YF)为因变量;家庭经营户均劳动力(XL)、职工人数占常住人口比重(LZB)、乡镇企业职工占常住人口比重(LXB)、常住人口中外出打工人员比重(LWB)、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XW)、人均生产性固定资产(XG)、人均生产性用地(耕地、山地、水面)(XD)、人均家庭经营生产费用(XJ)、第一产业生产费用支出(XN)、非农业生产费用(XF)为自变量。

为了解决数据的可比性问题,我们统一以1978年为基期的不变价格指数对纯收入进行了价格调整。即以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调整人均纯收入,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处理工资性收入,以农产品收购价格调整第一产业纯收入,以农村工业品零售价格指数处理非农业纯收入,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处理家庭经营费用及其农业和非农业生产费用;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处理当年固定资产增加值,并加上上一年的不变价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从而将价值指标调整为不变价格数据。

我们利用SAS统计分析软件,对1983—2000年全国农民收入及其家户特征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我们对模型进行了经济意义检验和统计检验,所有模型均通过了检验,并且模型的拟合程度较高,自变量对因变量具有显著性影响。下面分别研究各种因素对纯收入的影响程度。

(一)农民纯收入

农民纯收入是综合性指标,是多种来源共同作用的结果,农民收入结构随着经济发展而变换,在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的生产要素对收入增长的贡献不同。1.家庭小型化是增加农民收入最有效的措施 劳动力是最重要的农业生产要素,劳动力数量的变化对收入有一定影响。户均劳动力数量受家庭规模和劳动力负担系数两个因素影响。全国农民家庭劳动力数量变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978—1985年间家庭承包经营使得户均劳动力数量增加0.68人,此间家庭规模减小和劳动力负担系数降低的幅度相当,但仍以负担系数的12全文查看

农民收入影响因素 篇2

当前, 正值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农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从近年农村建设开展的成效看, 随着中央各项惠农政策的实施, 农民的绝对收入水平有了一定的提升, 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所提高, 但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农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

对于农民收入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长期以来理论界和政府都一直在进行, 但是大多是在理论层面, 采用的研究方法大多集中在初级数据分析, 没有使用计量分析工作;同时, 进行的是某一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 如财政支农、农业收入、固定资产投资, 没有综合的研究。在此本文采用计量分析方法, 从各项影响因素中找出影响农民收入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 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 从而为提高农民收入寻找有效的途径。

2 影响农民收入的主要因素指标选择及实证分析

2.1 影响农民收入主要因素的指标选择

(1) 人力资本状况即农民的受教育水平。在现代农业的发展建设过程中, 人力资本的培育是核心问题。教育能通过提高从事农业的家庭成员的劳动生产率, 对农业收入的增长产生间接的促进作用。该文采用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这一指标作为计量分析指标。

(2)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该文以农村劳动力的比重反映劳动力对农村收入的影响。

(3) 国家政策及国家对农业的投入。该文采用国家农业的财政支出总额、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 (已根据价格指数进行调整) 两个个指标来衡量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对农业生产进而对农民收入产生的影响。

(4) 农作物播种面积。

2.2 影响农民收入主要因素的实证分析

2.2.1 变量与数据的选取

该文用于建模的数据样本区间为2000~2010年, 以农民人均纯收入RJSR为因变量。选择农业从业人员高中程度以上文化水平的比重whcd、农村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比重ldlbz、国家财政支农资金总额cz、农业生产性固定投资总额gdzctz (已进行价格指数调整) 、农作物播种总面积bzmj 5个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数据来源于各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计量分析工具为EviewS。

2.2.2 预测模型的建立

根据卢卡斯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建立农民收入影响因素计量模型:

从简单最小二乘法回归结果看, 5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程度尽管只有0.505, 但还是能起到解释作用的。从T值来看, BZMJ (播种面积) 、CZ (财政支农资金) 的T值相对较大, 各自变量的系数符号都为正, 符合经济意义, 但可看出劳动力比重的意义在此不大。

用逐步回归分析法来对模型求解, 在只引入播种面积这一个自变量时, 模型为rjsr=-28221.11+0.197069bzmj

R2=0.432765 T=3.2682 DW=1.516907

dl=1.10 du=1.37

DW值落在无自相关区域, 各项检验通过。在继续引入其他自变量检验中, 结果显示, 播种面积和财政支农资金两自变量的引入达到较好效果:

此时R2=0.566884 T检验分别为2.577768 1.372193 DW=2.210589 而且各变量系数的符号正确。进行自相关检验发现落在与自相关的区域, 表明随即误差项之间不存在自相关。

2.2.3 结果分析

以上分析结果表明财政支农资金每增加1亿元, 农民人均收入增加0.92135元, 农作物播种面积每增加1公顷, 农民人均收入增加0.090114元, 因而可以判断, 财政支农资金的增加, 播种面积的扩大在此模型中对农民收入增加的影响作用比其他因素显著。但是, 在逐步回归的过程中也发现, 单个的自变量因素都能通过模型检验, 而且对农民人均纯收入都有着相关性, 只是在整体回归时会遇到检验难以通过的问题, 这说明农民收入的影响因素之间相互存在着较强的相互影响的关系。

3 增加农民收入的建议

3.1 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力度

首先, 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支持力度, 继续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的建设, 为农民收入的增加建立物质保障。在农村金融体制未完善之前, 财政支农资金必须到位。财政支持力度的加大, 也直接增加了农村固定资产的投资。

其次, 加强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农村金融体制的建立, 不仅可以为农村经济发展进而提高农民收入提高资金支持, 同时, 金融体制的引入, 更可以激活和放活农村经济, 激发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动性。

3.2 农村自然资源保持

从分析中可以看出, 农作物的播种面积也是农民收入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播种面积的增加直接增加农民收入。但是,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是有限的, 是非可再生资源。一方面, 要保持自然资源的不减少, 保护耕地, 采取措施减少城市发展对农村耕地的占用;另一方面, 要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改革土地制度, 从而也减少耕地利用不合理等现象。

3.3 其他一系列措施的加强

分析中可以看出, 在农民收入的各个影响因素中, 其实相互间都有着影响。财政支农资金和农作物播种面积只是从计量的角度准确的被确定为主要的影响因素。但从实际来看, 还有许多方面需要采取措施来加强。如:农村人力资源问题, 现阶段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 在技术没有提升的前提下, 劳动力的流失会直接导致农业生产的减少, 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人力资源不仅包括劳动力的数量, 同时又包括劳动力的质量, 劳动力质量的提高需要长期的积累, 关键还是在于农村教育水平的提高。

摘要: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利用计量方法分析农民收入的影响因素, 得出财政支农和农作物播种面积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在此基础上提出当前背景下提高农民收入的对策。

关键词:农民收入,实证分析,财政支农

参考文献

[1]唐朱昌, 吕彬彬.财政支农政策与农民收入增长:总量与结构分析[J].江淮论坛, 2007, (2) .

[2]杨林娟.甘肃省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民收入增长关系研究[J].农村经济, 2004.

[3]王力, 丁鹏.江西省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研究[J].农村经济, 2004.

农民收入影响因素 篇3

关键词:收入 多样性 影响因素 政策

一、影响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积极因素

(一)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农民增收的稳定因素

土地制度既是一种经济制度,又是一种法权制度,是土地经济关系在法律上的体现。1978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以来,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的发,使农民从农业生产中获得的收入大幅提高。目前,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逐渐向农业生产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发展,使农民能够分享到农产品加工和流通领域的利润,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劳务收入不断增加

目前,随着我国农村户籍制度改革及对劳动力流动的限制的放松,农民外出务工的工资性收入增长已经成为农民家庭收入来源的最重要部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调整,增加了农民收入,还为加快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三)积极有效的惠农政策是促进我国农业发展及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重要保障

“十一五”时期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大幅增加,初步建立了财政支农资金的稳步增长机制。从1982年到2010年陆续颁布了11个关于农村政策的“1号文件”涉及到数十条惠农政策。建立完善了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指导,遵循“价补统筹、动态调整、只增不减”的原则及时安排农资综合补贴资金,合理弥补种粮农民增加的农业生产资料成本。这些惠农政策成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重要保障。

二、影响农民可持续增收的不利因素2

(一) 农村人力资源素质低下

农村教育体系不健全,教学设施落后,受高等教育机会较小,导致整个农民群体成为一个文化弱势群体,缺乏创新能力。这一方面阻碍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使农业收入提高后劲乏力,另一方面也阻碍了农村劳动力流动,工资性收入增长也后劲不足。

(二)农村经济组织创新步伐缓慢

从国外经验和理论来看,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和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由于思想认识、管理体制等诸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农村居民始终缺乏高效的组织形态,“小规模、分散化的家庭经营方式导致农户与市场、生产与技术之间缺乏有效联系,制约我国农业走上产业化、专业化、规模化之路。

(三)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束缚

城乡隔离发展的二元经济结构发展模式从多方面制约了农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农民增收困难。制约农村劳动力平等就业的诸多体制性障碍、政策性障碍还未完全消除,户籍制度的不合和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使大量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得不到合理平等的社会身份,这些都成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阻碍。

(四)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主要表现在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配套实施不完善。据统计全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平均完好率仅为50%,实际灌溉面积远低于设计灌溉面积。农田水利设施薄弱,导致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制约了农业生产力发展,从而抑制了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发展。

三、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对策

(一)改善农民增收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基础设施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备要素,也是提高农村生活水平的重要保障。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尤其是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业生产能力提高的重要瓶颈,因此要加大力气切实抓好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彻底扭转“靠天吃饭,的不利局面。

(二)积极推进耕地规模经营通过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

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經营权流转,是发展现代农业、促农增收的重要手段和措施。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以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为突破,产业主导、典型带动,创新模式、分类推进,规范管理、健全机制,抓点带面、辐射发展,实现农民增收的目的。

(三)整合区域资源优势

农业发展的基础在于消耗各种自然、社会资源和利用环境。从人均资源占有量来看,我国属于资源短缺国家,农业在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面临着逐渐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缓解约束的途径在于提高资源的利益效率。关键是要坚持区域资源禀赋优势。

(四)提高农民素质技能

只有加强农民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普及现代农业生产管理知识,才能顺应新时代农业的发展需要。一方面要加大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提高农村教育资金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极探索出一条“培训一学习一交流一实践一应用推广,行之有效的模式,推进农民培训步伐,切实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

总之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处在一个关键时期,保障粮食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为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不仅要有政策保障,更要认真贯彻落实相关政策,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另外还要充分考虑制约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不利因素。缓解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要建立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必须结合区域资源优势,注重人力资本质量的提高,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发展环境,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科技含量。

参考文献:

[1]陈建梅.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2)

[2]郑素芳,张岳恒.国农民收入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建议[J].广东农业科学,2010(10)

[3]熊璋琳,牛瑛.农民收入的影响因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20)

农民收入影响因素 篇4

关于经济危机对荆州地区农民收入影响的调查报告

人文学院07级对外汉语2班田琴

自从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经济已经与世界接轨.2008年爆发的全球经济危机,强烈的冲击了中国正在火热发展的经济.而对于中国薄弱的农村经济,影响尤其大.于是我在荆州农村地区就经济危机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对广大农民朋友展开了口头调查.经济危机导致的农产品以及农副产品销售受阻,农民工失业潮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与此同时,要想最大程度的减少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解决农民收入问题是此问题的重中之重.一、经济危机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1.经济危机导致农村经济下滑,带动国民经济增速减缓.此次全球性经济危机,导致农村和农民也受到了很大影响。首先是由于出口需求的减少,导致相关企业经营不景气,首当其冲的就是农民工失去就业机会,造成农民工返乡潮,既影响农民收入,也影响农村稳定;其次是以农副产品为原材料的加工业的不景气,导致对农副产品需求的减少和价格的回落,直接影响农民收入;其三,由于整体上预期收入和购买力增长放缓,导致农产品价格合理上涨势头受抑,甚至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价格回落;其四,由于各级财政收入可能因经济危机的影响而增幅减缓,而用于涉农的财政支出必将受到较大影响,而直接影响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品的供给。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2008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说,根据国家统计局对几个典型农民工输出大省的调查,截止到目前,外出打工农民工回家的比例大概占四分之一。在回家的农民工中,约有40%是为了和家人团圆过年;20%确实是因为所在的工厂受到金融危机冲击停产、半停产而返乡;另外的约40%回家的农民工是由于各种原因,如回乡创业、办事等。全国约有2000万农民工失去工作或者还没有找到工作而返乡,占外出就业农民工总数的15.3%。加上每年新加入到外出打工队伍的农民,今年共有2500万农民就业面临很大压力。

据国家统计局1月22日发布的数据,2008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13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比上年末提高0.2个百分点。由于外需持续恶化、国内需求不足等因素,2008年四季度,中国经济增速放慢。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8年全年GDP为300670亿元,比上年增长9.0%。其中,2008年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仅为6.8%。2008年四季度GDP增幅较三季度有所回落。2008年三季度,中国GDP增长速度为9%。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李晓超介绍说,中国目前衡量经济走势的指标还是用同比的概念,以后则需要逐步建立GDP增长的环比指标,可以用来解释四季度的GDP相对于三季度的GDP是增长还是下降。200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年增长21.6%,其中12月当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同比增长17.4%,比11月增加0.8个百分点。部分商品销售有所回升,包括汽车、服装、化妆品,乘用车销量达到64.4万辆,创了当月销量之最。

2.农民工失业问题迫在眉睫.全球金融风暴已波及到珠三角、长三角。从东南沿海到中西部部分城市,企业因业务不 景气,有的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目前,已出现大量农民工回流返乡现象。昨日,据市就业管理局介绍,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荆州“回流”返乡农民工已达5.6万人。

中心城区回流返乡农民工较少.据了解,荆州中心城区的回流农民工较少,回流务工人员主要集中在松滋、洪湖等县市。沙市长途汽车客运站办公室主任杨帮方说,这主要与各县市区打工流向和从业结构相关。荆州城区打工者到武汉、上海等城市从业的居多,且部分打工族基本从事管理层。而各县市区打工者主要到沿海城市较多,且多从事一线工作。

从业有别各地回流人数悬殊.松滋人口84.3万,其中农村人口59.82万。农村劳动力40.8万,外出务工人员17.5万,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3%。这次回流2.65万人,是全市回流农民工最多的县市,已占外出务工人员的15%。据分析,这些返乡的农民工大多是缝纫工、电子装配工、制鞋工、纺织工、建筑工等工种,大多是为企业打工。而且沿海城市企业,多数从事制造业。因为这次金融危机对沿海制造业有非常大的冲击,造成许多企业被迫“放假”。所以,也是松滋市回流返乡农民工居多的原因之一。同时,监利县是劳务输出大县,也是转移人口最多的县市区。历年来已有逾29万人外出打工,占全市转移人口的近1/3。但是回流返乡的人数仅1万多人。据荆州劳动部门介绍,这主要是因为外出农民工多数在各大城市当小老板。监利县有全国闻名的网市是玻铝、毛市面点等劳务品牌,这些外出的打工人员大多都是自己出去做老板,同时,金融危机对这些产业冲击也不大,所以返乡的人数就相对较少。

3.农产品价格下滑,打工收入减少,农民收入大幅度缩水

调查中,有一户人家的生活具有现代中国农民家庭典型的生存特征.户主老张一家五口人:夫妇二人和儿媳两人再加上刚刚出生的小宝宝。老两口在农村经营着整个家庭的12亩地,小两口两人则常年在附近一缝纫企业当工人。他们家12亩地的2008年的大致种植结构如下: 5亩水稻和油菜,5亩棉花,2亩花生.水稻的亩产在600公斤,油菜的亩产则可以达到110公斤。棉花的亩产是250公斤,花生今年每亩收获300公斤。今年的收获水平也可以视作这几年这几种农产品的平均收获水平。按经济危机前的农产品价格计算这些土地的收入:2007年秋季,水稻每公斤收购价1.40元。油菜每公斤收购价为2.6元,棉花每公斤收购价则可达到6.2元、花生的收购价格也在6元每公斤。据此,我们可以得出老张一家这12亩土地一年的毛收入是15787元人民币。儿子打工的企业在危机前一直保持着很好的经济效益,他那时每个月的平均工资在2000元人民币左右,加上儿媳妇两个人每月平均可以拿到1500元,一年就可以拿到38500元左右的打工收入。所以在经济危机前,老张一家5口的毛收入是54287元人民币。可是当前他们的实际毛收入是这样的水稻的价格在短期出现大幅下降后由于政府出台的提高水稻最低收购价政策影响,当前的价格略高于经济危机前价格达到1.50元每公斤。但其他的农产品价格几乎都出现了大幅度的下跌,棉花的每公斤价格跌到了4.3元、花生的收购价则是2.9元每公斤,油菜收购价则是1.9元每公斤。那么按照当前的农产品收入价格,老张一家12亩地的毛收入则下降到了12660元。儿子的收入状况可能更加凸显出国际经济危机对一家农户收入的巨大影响,由于受经济危机影响,儿子打工的企业从2008年7月份开始就开开停停,一个月最多只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生产,但即使是生产,比起危机前每天的产量也差的很远。这样儿子的月收入就锐减到了1000元人民币,虽然挣得很少,但因为没有其他更好的收入来源也只能在那继续有一天没一天地干着,儿媳妇则早已停工在家。如此一来,户主一家今年一年的毛收入则因为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锐减到了20660元人民币。收入跌幅达到38.05%。

我们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农民的收入结构中,农民的打工收入已经成为农村人口收入的主要来源。打工收入锐减同时农产品收入的大幅下降已经影响到了农民基本的生活性支出。经济危机的影响还在持续,影响农民收入增加的因素会更加凸显,因此政府在防止农民收入出现大规模下降的同时必须尽快出台更多实实在在的惠农利农政策来增加农民收入,以期达到通过刺激农村消费来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目的。

二、发展农村经济是解决经济危机的关键

1.从整体上看,今年以来,农业农村经济总体上延续了相对较快增长的态势。具体表现在:

第一,粮食、畜产品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增长较快、非农产业保持增长势头。夏粮喜获丰收,总产超过1亿吨,比去年增长超过5%。畜牧业增长相对更快,上半年肉类总产量增长超过6%。在农业保持较快增长的拉动下,上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达6707亿元,增长5%。农业增产,农产品供求关系改善,使农产品出口形势明显好转。前5个月我国农产品出口额105.4亿美元,增长20.6%,进口额106.5亿美元,同比下降8.3%,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逆差由去年同期的28.6亿美元缩小到今年上半年的1亿美元。乡镇企业增幅虽然有所回落,但增速与去年同期相比,仍可达到11%左右,尤其是乡镇企业中的农产品加工业增长更快,增速同比达17%左右。

第二,农民收入以相对较快速度增长。2005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586元,实际增长12.5%,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1.6个百分点,比今年同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快0.9个百分点。今年以来,尽管农产品价格稳中有降,但是农产品市场需求保持旺盛势头,农民扩大农产品销售数量,出售农产品的收入的贡献仍然占到近一半。上半年农民外出务工数量增长平稳,但由于各地普遍提高了农民工的工资标准,使工资性收入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仍接近31%。

第三,农业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消费水平提高对国民经济整体增长的贡献增强。上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对国内生产总值贡献了约6%;粮食等农产品价格稳中有降,使食品消费价格上涨幅度自3月份开始逐月回落,促进了上半年城乡居民消费价格的稳定,为巩固宏观调控成果做出贡献。前5个月,乡镇企业新增就业138万人,比去年同期增加22万人。乡镇企业为扩大就业,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发挥积极作用。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农村消费市场扩大势头显著,1~6月,全国县级以下地区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1 %,城乡市场增速差距由去年同期的5.6个百分点缩小到3个百分点,相当于9亿农民每人比去年同期多消费了110元。农民消费增长已成为国内需求扩大、依靠国内市场支撑经济增长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2.面对经济危机,农村市场是拉动消费的主战场。

出口不行了,投资难以持续,要保持经济增长,必须扩大内需。而扩大内需,靠城市,由于城市受金融海啸的影响较大,其增长必然有限。所以,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在八亿农民身上下功夫。2008年,全球市场遭受重创,国家将保经济增长的重点放在了消费,特别是农村市场消费。城镇化和低收入是 农民消费总量持续走低的主要原因。分析农民收入结构,2009年,农民增收主要 源于家庭经营收入和国家加大向农民的转移支出力度,工资收入会受经济 危机影响,财产收入受益于土地新,但短期难以明显改善。对比2007年农村 1995年城镇的支出结构,由于收入水平相当,衣食电器的生产商和 渠道是农村市场启动时的最大受益者。

如何让农民致富,我认为有两个办法:一是,提高农产品的价格,让农民实现增收。但农产品价格不能急涨,考虑到消费者的承受能力只能一步一步的逐渐提高,所以,此方法可以让农民致富,但不能让农民暴富.二是,直接增加农民的财产,让农民可以享受到财产性收入。所以,明确农民的土地使用权,把土地进一步的分配给农民,并允许其转让。这是给农民直接注入资产,所以,让农民可以迅速致富的唯一途径非如此不可。

8亿农民有了地,就有了财产,有了财产,必然可以形成财产性收入,有了财产性收入,就有了消费能力,有了消费能力,就能扩大内需,能扩大内需,就能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国民经济能持续增长,就能进一步提高中国的竞争力,能提高中国的竞争力,就能增加中国的实力。

所以,只要有八亿农民在,强国可望,崛起可期。也正因此,面对金融海啸的复杂局面和种种不利因素,国人应该保持信心。在国家放宽宏观调控、拯救楼市、增加投资的利好政策支持下,我们只要能坚持到农民兄弟富起来的那一天,一切困难都将迎刃而解,然后转危为安,再然后,只能是形势不是小好而是大好之局面。

三、迎接挑战,开发机遇

1.政府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缓解经济危机的领头羊.日前,国务院部署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中,相当程度上体现了对农村经济应对经济危机问题的重视。在具体推进农村发展和促进农村需求方面,应着力推动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要借中央财政加大投入的时机,加速全面建立农村社保体系,打消农民增加消费需求的后顾之忧。

二、各级政府一直力图推动扩大农村消费需求来带动全面经济增长,但效果并不明显,最主要的原因是农村居民收入上升较慢,预期收入和收入增长的来源也不确定。应借鉴国际经验,制定并实施有利于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的农业保护政策和农民收入保障政策,在粮食安全、耕地保护、农产品运输等方面制定并实施相应的农业补贴政策;在经营风险、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等方面制定并实施相应的农民收入保障政策。在培育农业技术和农村人才、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结构调整、农产品及农业生产资料流通等方面制定并实施相应的农业保护财税政策。

三、此次国际经济危机,导致我国出口受到一定影响后,扩大农村内需市场,成为各类型企业的必然选择,也应是各级政府积极推动的方向。日前,财政部、商务部正式下发《家电下乡推广工作方案》,对实施地区农民购买财政补贴家电下乡产品,国家财政将比照出口退税率,直接补贴农民消费者。

四、要有效开拓农村消费市场潜力,还必须为广大农村地区提升和拓展需求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如电力及其他能源的供给能力和供给设施、交通条件、通讯设施等。政府和国有企业对于这些建设项目可适当地予以补贴,电力、能源、交通、通讯等企业也可以采取差别性定价策略——以比城市低廉的价格向农村地区和农村居民供给这些产品及服务。

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中国部分沿海出口企业因生产经营困难而停工或关闭。从去年底开始,已有大量农民工返回了家乡。据说,此次中国农民工的大举返乡,与往年“候鸟式”往返不同,很多农民工如果在春节之后回到城市,并没有一份有把握的工作在等待着他们。因此,许多人都试着选择在家乡找机会。根据国家统计局日前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去年,全国离开本乡镇外出就业的农民工总量大概是1.3亿人。据测算,有15.3%的农民工现在失去了工作或者没有找到工作,人数达2000万。

多年来,我们一直看到的是这样一种现象:当宏观经济发展良好的时候,大量的农民被吸引到城市里来;而当宏观经济一旦恶化,最先遭受打击的就是农民工,大批农民工被迫回到农村。让农村成为城市经济荣枯的蓄水池,对农村和农民而言这显然不太公平。

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次农民工返乡带回来的不仅仅是就业压力,可能更多的还有潜在的社会压力。因为,农民工返乡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农民收入的减少,由于农民工没有失业保险,有的甚至连最基本的社会保障都没有,所以只能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讨生活。虽然大部分农民工在家乡多少还有一点土地,短期内他们的基本生计不会出现太大问题,但是如果在较长时期内他们的经济和社会状况没有得到改观的话,对输出地的社会稳定和发展都将可能会是一种挑战。

因势利导让“打工经济”向“创业经济”转变.扩大农民就业要有新思路、大思路。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国2009年就业形势趋紧,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而在就业大军中,农民工就业又成为重中之重。年前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增公益性就业岗位要尽量多使用农民工”。今年,促就业成为与保增长同等重要的命题。

眼下出现大量农民工返乡,也让我们得以再次思考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农村富余劳动力如何使用这一课题。今年中国经济既要保增长,同时也要调结构。怎样让农民工现在既要有生计,未来还能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的变化?答案并不仅仅是简单地给他们找份工作。大部分农民工文化程度偏低,对市场情况缺乏了解,更无法准确预计就业的前景,这些更加重了他们对金融危机的恐慌。增强农民工对今后的信心,重要的就是要为农民工就业创造更好的条件和环境。尤其是农民工大量输出的地方,应该给予能大量提供就业机会的中小企业更多的扶持力度和创业空间。对返乡农民工群体,政府也应该提供更完善的市场信息咨询服务,帮助农民工提高再次就业的成功率。而对返乡创业的农民工,还需要加大他们的技能培训力度。毕竟,与外出务工相比,返乡创业对管理、经营、组织等综合能力和素质有着更高的要求,而这些正是大多数农民工所缺乏的。

对中国经济来说,金融危机是危中有机,无论从哪个角度讲,我们都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时机使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以往的那种以“打工经济”为主的格局向以“创业经济”为主的格局方向转变。

及时制定国家扶持农民工回乡创业的长效机制.农民工返乡从另一个角度讲为我国农村地域经济的大发展注入勃勃生机和持久活力,极大地拓宽了农村转移就业的渠道,成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有效途径,成为促进地方发展的重要经济增长点。

政府应尽快出台国家层面的政策文件,明文彰显农民工回乡创业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扶持措施等方面的内容,在工商登记、资金、技术、人才、劳动力、税费、创业培训、人员招聘、土地使用等方面给予优惠,使农民工回乡创业同招商引资一样享受同等甚至更为优惠的待遇。

通过进一步放宽政策、强化工作措施、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优化创业环境,切实解决好农民工回乡创业普遍存在的资金、场地、技术、人才、服务等问题,努力构建等竞争、充满活力的创业机制和全方位的创业服务体系,鼓励、支持农民工回乡创办企业或从事个体经营。应鼓励多种形式创业,鼓励外出农民工回到户籍所在地创办各类企业、兴办各类专业合作组织或从事个体经营等。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本地经济发展规划,紧密结合当地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指导和帮助回乡农民工选准选好创业项目。

应明确扶持重点,鼓励、支持回乡创业农民工进入科技创新型、资源综合利用型、劳动密集型、农副产品加工型、现代服务型等产业或行业。积极引导回乡创业农民工主动接受大中型企业的辐射带动,创办为大中型企业服务的配套配件企业;围绕高科技产业终端环节或外部配套产品生产,发展劳动密集型组装加工业;在运输、商贸、餐饮、娱乐等领域发展个体私营企业,着力发展文化产业、现代物流、社区服务、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利用农村资源优势,发展农副产品加工、规模化种植养殖、特色农业、传统手工艺品制作和编织业。对于地方政府来讲,应坚持手续从简、收费从低、办事从快、服务从优的原则,进一步清理和规范创业涉及的行政审批事项,简化许可、审批和办证手续,大力推行联合审批、一站式服务、限时办结和承诺服务等制度,减少办事环节,提高办事效率,为农民工回乡创业开通“绿色通道”,提供及时、高效、便捷的服务。

同时,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也要提供配套的金融服务。为此,各地应加快推进农村信用工程建设,大力推行信用证制度、农户联保贷款制度,拓宽农户小额信贷和联保贷款覆盖面,加大对回乡创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放宽小额担保贷款条件,降低反担保门槛和贷款抵(质)押标准,积极给回乡创业的农民工发放小额担保贷款。

2.中国经济未来的脚步从这里开始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出现不少农民工提前返乡的现象。这一方面反映出我们过去所依靠的劳动密集型兼出口导向型的产业模式,在全球经济危机冲击前的脆弱,另一方面也反映

出我国巨大的人口数字,决定了我们很难在短时间内转变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为了帮助农民工度过金融危机时的艰难,我们反而要加大这一产业的比例,以促进就业。

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政府最担心两件事情,一是农民工返乡问题,二是大学生就业问题。如何安置好返乡农民工的就业牵动着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心。这不仅是因为农民工数量大、流动性强,更重要的是这支1.3亿人的劳动大军,是推动中国经济二十多年高速增长的重要动力,他们用辛勤的劳动改变着一个又一个城市,他们用巨大的付出支撑着中国制造的基础,他们用并不丰厚的收入换回了巨额的外汇储备。当我们在扩大内需保增长的时候,在降息减税,加紧提振房地产业、汽车业的时候,更要倍加呵护返乡农民工这支劳动力大军。因为默默无闻的他们和众多企业一样,都是中国经济所拥有的宝贵资源。信心比黄金更宝贵,我希望各地密集出台的就业新政,变成今后一种一以贯之的制度。只有这样,返乡农民工才能在危机中坚守自己创业的信心。记得温总理在与重庆的返乡农民工座谈时,勉励他们:“冬天总会过去,春天总会来的,太阳也总要出来的。”

客观地说,这次大批农民工返乡,也给我们传递了一个信息:中国经济仍然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而且东南沿海地区的打工经历,也让这批农民工的劳动素质比以前有了很大提高,他们依然是中国经济核心竞争力的组成部分。如果通过转化,使内地的中小企业也能像之前的沿海地区一样,利用自身的优势兴旺发达起来,农民工们即使回到家乡,他们仍然会给中国经济带来源源不断的活力。一年之计在于春,广大农民工何尝不需要出门挣钱?但经济危机又加剧失业几率。折腾得农民工出门也不是,不出门也不是。城乡各级政府要积极联手互动帮助农民工收集用工信息,安排出行计划和就业上岗,做到有的放矢,不放“空炮”、不盲目流动。我认为,荆州市的城乡政府应从以下几方面来“穿针引线”。

第一、广大农村基层政府要充分发挥地方的资源优势、人才优势、特色优势,发展现代农业、工业、商业等项目,就地“造血”谋发展,让广大农民工不出门就有事干、有钱赚、有奔头,改变以单纯出售劳动力为生的窘状,从而减缓农民工盲目入城,减少民生疾苦。对农民工负责、对城市负责也是国家赋予的光荣使命。第二、城市各级政府要积极主动与农村基层政府联合,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标牌等,向广大农民兄弟宣传各个城市用工信息、就业形势和经济走向,让农民工在家就“心里有数”,而不会“飞蛾扑火”。第三、城市在大力宣传就业形势的同时,积极与各用工单位联系,免费为农民工举办大型招聘会,实现就业最大化,分解盲目而来的农民工大军,及时做好农民工属地管理和困难救助。“衣食得安”是构建和谐的基石;放任农民工困苦云集,就是给城市制造“双重杀伤”。

结论:

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 篇5

系:数理系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

姓名:罗明波学号:20090307011040

【摘 要】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生产力得到了大力发展,带动了经济的飞跃发展,国家渐渐繁荣富强,人民生活也得到了改善,国民生产总值日益增加,但是我国人均收入还比较低下,特别是最基层群体农民,农民收入增长迟缓已成为农业和农村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工作的焦点,作为一个拥有九亿农民的大国,农民收入水平及其分配状况直接关系扩大内需政策的落实,关系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度增长,关系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稳定增加农民收入成为当前国民经济增长的一个关键。

【关键词】 农民增收 影响因素 对策

一 农民收入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经营,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少部分地区也出现很多富农,他们用辛勤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财富,过上了小康生活,但是大部分农民生活质量还相当低下,他们的收入增幅缓慢,一年劳务生活下来的收入也就四五千元,庄稼劳作方面所用费用大概也消耗相当,特别是边疆边远地区,辛苦了一年的汗水最多也就只够维持正常的生活,农民辛苦劳作的积蓄几乎所剩无几。由于地区间的不平衡,有些地区的农民收入甚至是负增长。

二 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市场

目前,我国农村市场体系不健全,农产品流通不畅、效益差,我国农业经营主要以家庭为单位、其规模狭小、经营方式也分散,在一些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的地区,农民不仅要冒自然风险,而且还要冒市场风险。当前一些地区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的增产不增收现象,从根本上讲还是一个市场的需求问题。市场条件制约涉及到两个方面:生产及品种结构与市场需求;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明显不利的位置;市场信息,生产结构的调整信息更多地来自于政府的行政命令,而不是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的信息。但人们则更关注为什么农产品供应丰富了,农民收入增长却出现下滑的局面?由于我国城乡居民的温饱问题早已解决,越来越多的城镇居民过上了小康生活,消费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生活费开支中用于食品的比重也就不断下降,导致农产品消费市场缩小。2 政策措施

目前,国家针对农村的“三农”问题出台了很多有力政策,切实设身处地为农民,减轻农民负担,帮助农民发展生产,带动农民走向致富之路。但是由于地

方领导的自私自利,一些政策措施根本没有具体落实到位,主要表现为:水利设施没有得到改善,兴修水利方面没有具体落实到位,还有道路没有完全通,在农作方面严重影响了农作的效率。还有电网方面也没能得到具体改善,现今,国家对农村施行农网改造,公路、电网实现村村通。但是村里电网还没能得到改善,依旧使用落后的设备,很多电线都大多老化,横挂在空中相当的危险,况且电费还达到0.7元每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还有村干部没有能积极调动村农民,没有全心全意为人民办事的态度,一些相关政策农民基本不懂,有些干部还会利用农民对政策的无知从中取利,更使农村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农民负担

农民负担过重,增收成本越来越大。一是乡(镇)结构庞大,脱产人员多,开销大,又没有稳定的财政来源,因此,变着法子向农民伸手;二是为了保住经济增长速度,并在此基础上多收税费,一些地方高估农民收入现象,从而使农民负担加重,此外,还有各种各样的摊派、罚款等现象,这样使一些低收入地区的农民不堪重负。

4价格波动

近些年,种植业支撑农民收入的能力减弱,2000年农民收入增速下降,粮价下跌是主要因素,导致农民收入减少,而价格波动更是让农民担心,以去年和今年相比,粮食价格去年是两元多每市斤,但今年却跌落到一元多每市斤。这使农民的收入严重缩水,不单是农产品方面,还有蔬菜类方面价格也明显有所下降,鸡鸭鱼肉类价格也是一样,但是油盐柴米价格依然保持不变,这更严重的阻碍了农民的增收。

三 农民增收的主要对策培育农民市场意识,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首先,要培育农民市场意识,提高农民素质。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考虑:一是要培养农民的市场参与意识,引导农民走向市场,实现其产品的价值,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使农民致富;二是培育农民的市场竞争意识,引导农民准确掌握商品供求变化和市场行情,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提高产品的质量,把资金、劳动力自觉投向效益好的产品;三是培养农民的市场风险意识,培养农民自觉在机会与风险之间进行权衡选择,减少投资的盲目性、随意性,合理配置资源,避免和减少资源的闲置和浪费,以保证经济稳定、健康、持续发展;其次,促进农产品的品牌化。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产品通常是品牌化的。品牌农产品往往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标识性。品牌是一种标识,它能帮助顾客将一种农产品与其竞争对手区分开来;二是市场渗透性。品牌农产品有较强的市场渗透能力,它的需求收入弹性较高,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人们愈加倾向对品

牌农产品的消费;三是较高的市场价位。品牌农产品是优质的农产品,优质高价决定着其在市场中具有同类农产品更高的价格。拓宽收入空间,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目前农村劳动力过剩是个很大的问题,最大限度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是在新形势下农民增收的新思路:要为农民进城务工、人口迁徙开绿灯,取消各种违反宪法赋予公民权利的歧视性政策和人为规定,使农民自由选择职业和工种,自由选择居住与迁徙。加强农民的法律意识,和强化对政策制度措施的认知。强化村干部的服务理念,切实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政府投资力度,拓宽水利建设和农网改造。以方便农民劳作,提高效率,也是农民增收的一种手段。切实减轻农民负担,降低农产品成本

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持力度,对农业进行适度保护,政府责无旁贷。首先,国家要采取积极财政扶持政策,要逐年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比例,同时,积极争取海外集团和金融组织贷款,采取招商引资,股份制融资业,逐步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融资体系。其次,进一步落实政策,出台新的发展经济政策,以调动农户、企业和中介组织的积极性,促进农业产业化的经营。第三,切实落实减轻农民负担政策,减免就是增收。第四,改革金融信贷投入和低息投入。提高农产品的保护水平,实现优质优价

农民收入影响因素 篇6

为了解我国农民体育发展的影响因素,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影响我国农民体育发展的个体因素和社会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民个体的文化水平、体育意识、余暇时间和个人收入水平,影响了农民体育发展的`广度、深度;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体育发展规划、体育社会化程度、社会环境和地方传统习惯,影响了农民体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水平.

作 者:任远金 BEN Yuan-jin  作者单位: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铜陵,244000 刊 名:体育科学研究 英文刊名:SPORTS SCIENCES RESEARCHES 年,卷(期): 13(1) 分类号:G812.42 关键词:中国   农民体育   影响因素  

农民收入影响因素 篇7

改革开放以来, 尤其是随着西部大开发以及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 宁夏南部山区农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农业总产值呈递增趋势, 但与宁夏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以及我国农业的发展要求有很大的差距。

(注:数据来源于1991—2010年宁夏统计年鉴计算整理。)

农业经济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文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对影响宁夏南部山区农民收入变动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 解释农民收入变动的主要成因, 可以弥补传统计算方法要求有大量的数据、样本服从典型概率分布的缺陷。

二、指标选取及数据分析

本文选取8个影响农民收入的主要因素:y人均纯收入 (元) 、x1化肥施用量 (万吨) 、x2农林牧渔总产值 (万元) 、x3主要粮食产量 (万吨) 、x4主要畜产品 (吨) 、x5渔业生产情况 (吨) x6乡村从业人员 (万人) 、x7农作物播种面积 (千公顷) 、x8农业机械总动力 (千瓦特) , 结合1990—2009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如表1所示。

将原始数据录入DPS数据处理软件, 对其进行关联度分析, 取各年间绝对差的最小值△min=0, 分辨系数为0.1, 得出各个子因素对母因素的关联度, 结果如表2所示。

三、关联度分析

1、化肥施用量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化肥施用量与农民收入的关联度为0.61359, 关联度最大。1990年宁夏南部山区化肥施用量为7.046万吨, 农民人均收入为362.5元, 到2009年化肥施用量为30.73万吨, 农民人均收入为2917.74元, 化肥施用量增长了3.36倍, 农民人均收入增长了7.05倍。1990—2009年化肥对农民收入做出突出贡献, 对粮食产量的短期效果明显, 中长期看对土壤肥力和环境的破坏不大, 1990年宁夏南部山区化肥施用8.48公斤/亩, 2009年增加到23.39公斤/亩。宁夏南部山区地处西部干旱地带, 化肥的施用量一直处于欠量的使用状态, 化肥施用量的增加对农民收入的增加呈正边际效益状态, 1990—2009年间, 农民收入增加的倍数是化肥施用量增加倍数的2.09倍。

2、农林牧渔总产值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农林牧渔总产值与农民收入的关联度为0.60727, 位于关联序的第二位。农林牧渔总产值是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农民生活必不可缺的部分, 农林牧渔总产值的高低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高低, 也直接影响农民的生活水平。1990年宁夏南部山区农林牧渔收入66534.8万元, 2009年宁夏南部山区农林牧渔收入为787175.4万元, 20年间农林牧渔业产值增加了10.83倍。

3、农业机械总动力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农业机械总动力与农民收入的关联度为0.56272, 位于关联序的第三位。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之一, 农业机械总动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业现代化的推广程度, 机械化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需求时, 机械总动力的增加必定带来农民收入的增加。宁夏南部山区农业比较落后, 机械化的普及也比较落后, 1990年农业机械化总动力为476996千瓦特, 2009年为1527278.3千瓦特, 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呈不断增加的趋势, 20年间增加了2.2倍, 农业机械化的普及为农民收入做出了重要贡献, 与农民收入的关联很大, 在农民收入的影响因素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4、渔业生产情况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渔业生产情况与农民收入的关联度为0.50251, 位于关联序的第四位。渔业生产情况, 在总量上产量不大, 在相对量上占农作物的比重不大。农民绝大多数渔业产品用于出售, 所得收入构成农民收入部分, 在农民收入中占相当比重, 与农民收入的关联比较大。

5、乡村从业人员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乡村从业人员与农民收入的关联度为0.47722, 位于关联序的第五位。总量上, 1990年宁夏南部山区农村从业人员75.0011万人, 到2009年宁夏南部山区农村从业人员为109.7374万人, 乡村从业人员数量连年不断增加, 除1992年、1997年、2000年、2005年、2008年、2009年乡村从业人员较上一年有所下降。乡村从业人员属于人力资本比较低的劳动力, 劳动收入也比较低, 乡村劳动力的总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 劳动所得的劳动报酬比较低, 在总量上对农民收入的贡献不大, 也就与农民收入的关联度不大。

6、主要粮食产量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主要粮食产量与农民收入的关联度为0.39185, 位于关联序的第六位。1990年宁夏南部山区主要粮食产量为52.23万吨, 2009年主要粮食产量为129万吨, 主要粮食的产量的总量虽然不断增加, 但是用于农民自身生活所用的比例很大, 用于创造收入的比例不大, 对农民收入的贡献不大。另一方面, 农资价格飞涨, 农民的投入急剧增加;国家一再提高粮食收购价格, 并对种粮农民进行补贴, 但大部分利润被中间商及农业企业所获取, 农民无法享受到政策带来的好处。

7、农作物播种面积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农作物播种面积与农民收入的关联度为0.38490, 排在关联序的第七位。宁夏南部山区土地贫瘠, 水土流失严重, 连年干旱, 农村青壮年大部分外出务工, 留在村子里的妇孺和老年人务农, 农作物播种面积1990年为553.8千公顷, 2009年为675.9千公顷, 农作物播种面积不减反增, 到2009年农作物播种面积增加了22.05%, 对农作物产量的贡献连年增加, 到2009年主要农作物总产量增加了149.98%。

8、主要畜产品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主要畜产品与农民人均收入的关联度最小, 关联度为0.35560。1990—2009年, 宁夏南部山区主要畜产品的产量, 虽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但是主要畜产品产量的大部分用于日常生活的使用, 用于出售的构成主要农民收入的畜产品产量占主要畜产品总量的比例很小。

四、结论

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 得出了影响宁夏南部山区农民收入的因素, 排在前三的是化肥施用量、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农业机械总动力, 可见要实现宁夏南部山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 应不断调节影响农民收入因素的结构, 加强农业水利设施建设, 加强农业从业人员技术培训, 加强正确合理的政策导向。

摘要:本文采用1990—2009年的数据, 选取影响农民收入变动的8个因素进行灰色关联分析, 发现化肥使用量和农林牧渔业是影响宁夏南部山区农民收入差异的重要因素, 并建议调整农民收入结构, 促进山区农民收入的增长。

关键词:宁夏南部山区,灰色关联,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郝英慧、王旭明、李清和:宁夏农民收入增长因素分析[J].宁夏社会科学, 2009 (1) .

[2]胡兵、乔晶:农民收入区域差异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与判断[J].经济学研究, 2005 (5) .

[3]曾光、张小菊:长三角地区农民收入差异的实证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5) .

农民收入影响因素 篇8

[关键词] 农村教育农民收入水平农民收入结构

人是最重要的资源,特别是在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时代,人力资本更显重要。“三农”的解决要靠政府的支持,更要靠农村居民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只有农村人力资本在数量和质量上达到一定的水平以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才能加速,农村经济才能快速发展,农民收入相应地提高。教育是人力资本形成的基础因素,特别是普及基础教育更具有重要意义。教育的普及才能推动知识和技术的普及,才能为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大量的人力资本。

许多研究已表明教育与收益的正相关性。对于个人来说,收入水平随着受教育的程度提高而提高。对于一国经济来说,经济的发展与全民的受教育程度也是密切相关。教育发展已成为一国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就农村而言,农民收入水平低、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等,都与农民整体的教育程度偏低相关。

一、农村教育的发展

我国农村教育主要包括高中教育、初中教育和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相对较少。下面我们就分别来考察农村教育的发展情况。

1.农村高中教育的发展

我国农村高中教育总体是下滑趋势。学校数量在减少,从1990年的4822所减少到2004年的2454所,13年的时间高中学校数减少了近一半。1993年~1996年,我国农村的高中教育萎缩,高中班数、毕业人数、招生数、学生数及专任教师数均进入低谷。1996年以后,开始恢复性的增长,招生数及学生数增长较快,专任教师数增长则不乐观。1990年~2004年,招生数年平均增长率为4.48%,毕业生数年平均增长率仅为0.73%,学生数年均增长2.82%。专任教师年均增长率为0.16%。2004年,百名学生拥有专任教师数为5.3人,较前些年有所下降。说明我国农村高中教育的师资力量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基本上没有增加。

2004年我国农村劳动力只有12.18%是接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这个比重不大。农村人口整体素质的提高需要加强高中教育。

2.农村初中教育的发展

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构成中50%是接受过初中教育的,他们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因此初中教育在农村中的地位很重要,农村教育的整体提高有赖于初中教育的普及。我国农村初中教育总体情况是发展比较慢。自1990年,初中学校数量也呈现减少的趋势,减少30%多;班数先下降后上升又下降;畢业生数、招生数及学生数均有所增加;专任教师数变化不明显。招生数年均增长率为0.75%,毕业生数年均增长率为2.53%,在校学生数年均增长1.52%,初中专任教师年均增长率为0.37%。2004年百名学生拥有专任教师数为5.2人,较前些年有所下降。可见,招生情况不容乐观,教师的增长慢于在校学生人数的增长,师资紧缺。

3.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

1990年~2004年,毕业生年均增长率为0,招生数年均增长率为-3%,在校生数年均增长率为-2%,专任教师数年均增长率为-1%。2004年,百名学生拥有专任教师数为4.9人。小学教育规模的缩小有人口增长速度放慢有关。但是,贫困仍是许多儿童上不起学的主要原因,我国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地区失学、辍学儿童很多。

我国农村教育的各阶段都有因贫困失学、辍学的学生,对贫困学生的资助是必要的。由于的经费不足等原因,学校相应的配套基础设施不健全。农村教育发展的滞后主要是农村贫困、政府重视不够、支持力度不足以及教育成本增加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实施义务教育免学杂费的措施和决心,必将大力推动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

二、农村教育的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我国农民的教育落后使得农民的收入水平偏低。本文分析了受教育水平对农民的收入水平与收入结构的影响。

1.对收入水平的影响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受教育水平与收入水平是正相关的,受教育水平越高,平均的收入水平越高。农民收入水平偏低与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有很大关系。

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不仅有人力资本的平均水平,而且地区发展的差异及地区的产业结构等因素也不容忽视。根据各地区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规划,我国经济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经济带,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条件和环境不同,对农民收入水平的影响有所不同。因此,模型中引入表示区域差异的虚拟变量。同时,产业结构影响就业结构,影响农民的收入结构。二、三产业发达的地区,农民从事非农产业的机会较大,从而劳动生产率较高,获得较高收入的可能性较大。因此,模型中引入第一产业比重用来反映产业结构的不同。

本文数据为2004年各地区农民平均每人年收入Y(元)和平均受教育年限X1(年)、第一产业比重X2(%)。

其中D为虚拟变量,取值为1是代表东部地区,取值为0时代表其他地区。模型中只有一个虚拟变量,原因是除东部地区外,其他地区的差异不明显。模型(1)总体显著,参数显著,检验不存在异方差。该模型解释被解释变量83.49%的变化。平均受教育年限增加一年,农民人均收入平均增长10.37%。产业结构也是影响因素之一,第一产业比重每降低一个百分比,收入平均增加1.78%。虚拟变量说明东部地区的平均收入高于其他地区,说明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是影响农民收入的很重要因素。地区发展不平衡和产业结构是历史发展形成的,短期内不容易改善。但是,可以发挥农民的积极主动性,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技能和知识水平,可以在较短的时期内提高其收入水平。因此,应当积极发展农村的教育,使他们有能力获得较高的收入。

模型(1)利用各地区家庭平均的收入和教育数据,只能解释地区间农民人均收入的差异。不能反映个人的收入与教育的关系。朱农利用微观调查数据的研究表明,在农村地区,小学文化程度的劳动力与文盲劳动力在劳动生产率方面差异不大,一旦接受了初中教育,劳动力就可望获得较高收入。高中教育对提高收入的作用不大,可能是因为农村地区的高中过于注重以高考为目标的应试教育,而不重视以职业技术培训为主的素质教育。另外,农村地区高中教育的普及率不高可能也是一个原因。

2.对农民收入结构的影响

农民的收入来源主要有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及转移性收入。农民的收入结构用工资性收入的比重(Y2)表示。我们做了Y2对平均受教育年限(X1)和第一产业比重(X2)的回归。回归结果如下:

模型(2)总体显著,但平均受教育年限对收入结构的影响不显著。观察数据,发现西藏平均受教育年限低,收入水平较低,但工资收入比重较高,可能是其中的旅游业收入较多;内蒙古、海南、黑龙江、吉林、新疆平均受教育年限高,收入水平较高,但工资收入比重较低,可能是由于这些地区为农业发达地区,现代化、产业化程度较高,受教育水平高使其农业生产率较高所致。因此,判断模型中遗漏有关解释变量不能反映这种差异,从而使参数估计有偏误。引入虚拟变量D1反映较低收入,较低教育,较高工资收入比重情况;D2反映较高收入,较高教育,较低工资收入比重情况。回归结果如下:

模型(3)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上总体显著。D1的系数真实的显著性水平是0.0508,略高于给定的0.05。其他解释变量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影响显著。经检验模型不存在异方差。模型的解释能力提高为67.27%。平均受教育年限每提高一年,工资收入比重平均提高7.28个百分点。第一产业比重降低一个百分点,工资比重平均增加0.76个百分点。产业结构影响农民的收入结构,但更重要的还是受教育程度。

从上面的分析看出,较高的教育水平一方面可提高农民农业生产的效率,提高农业收入;另一方面增加农民从事非农业生产的机会,从而会促进农民增加收入,提高工资收入的比重。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不仅能增加农民收入,而且可以改善农民的收入结构。要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改善收入结构,必须提高其教育水平,使农民能够从事现代农业或非农产业行业。

三、建议

教育落后导致农民的贫困、农业的落后及二、三产业的不发达。许多文章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是解决农村问题的主要途径。那么农村劳动力如何才能转移,最根本的还是教育,使农村劳动力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才能适应新环境。因此,发展农村教育势在必行。针对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的现状,提出如下建议:

1.应当把农村教育的发展放在首位,全面落实九年义务教育,增加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使每个孩子都能上得起学,不要因为贫困而辍学。

2.提高农村教育的师资力量,吸引教师加入到农村教育的事业中去,提高教师的待遇和工资水平。

3.加强农村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图书馆、网络实验室等提供知识和信息的硬件条件,使农村教育能够与现代的信息技术相结合,开阔农民的视野和思维。

4.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使已从学校出来的人掌握一门技术和技能,从而使他们能够从事现代农业,或是非农产业。

上一篇: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二案下一篇:成功的密码7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