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提高农民收入(精选8篇)
论如何提高农民收入 篇1
论如何提高农民收入
从发展的观点来看,中国最大的市场无疑在农村;靠九亿多农村人口消费结构升级对经济增长的带动,将是持久的和不可估量的。只有农民的收入和购买力上去了,才能实现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和城乡关系的协调发展。那么,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根本途径是要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开辟农民就业和增收的新途径、新领域。同时,要调整城乡之间、工农之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价格政策保持农产品价格的相对稳定
农业收入仍是农民收入的主要部分,尤其是在广大中西部地区,农业收入仍是农民收入增长的基础。农产品价格下降是近年来农民来自农业收入减少的主要原因。要实现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首先必须制定合理的价格政策。事实证明,按保护价敞开收购的政策在绝大多数地区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国有粮食企业的改革力度,为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提供健全的微观基础。近年来,国有粮食企业的改革有了一定的进展,如实施下岗分流、减员增效,直接从事粮食收储业务的人员大幅度减少。但从总体上看,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严重滞后,特别是国有粮食企业巨额亏损挂账给中央和地方财政以及银行带来了沉重包袱。国家粮改政策能否真正落实,还要看国有粮食企业改革能否取得实质性进展。改革国有粮食企业首先要真正实现政企分开,政企分开的核心是政企职能分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职能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如果政企不分而又让国有粮食企业行使政府调控市场的职能,就会出现或者市场无法稳定、或者财政难以负担的状况。在政企分开的基础上,政府可通过适当的经济政策来稳定市场,关键是完善政府对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调控粮食市场的有效途径是掌握一定数量的粮食储备。从近年的情况看,政府收购专储粮对于稳定市场起了很大作用。在市场价格关系理顺、国家对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体系已经健全,并能有效地起作用以后,可逐步调减粮食定购量,逐步过渡到只管按保护价收购专储粮。应把现有的国有粮库办成真正的企业化经营的仓库,同时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法人投资建立并经营粮库,将部分专储粮的储存委托给持有许可证的粮食仓储企业去完成。粮食风险基金制度,是粮食专储制度必须的财力保证,要保证粮食风险基金足额到位。
增加农民收入,单靠政府的价格支持是远远不够的。目前粮食价格已达到或超过国际市场水平。到2000年11月底,我国小麦价格比国际市场价格(不包括运输、保险、损耗、关税等,下同)高26%,玉米高32%,大米高8.6%,大豆高38%,豆油高86%,花生油高23%。今后,农产品提价的潜力会越来越有限。
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关键是要作好以下几篇文章:第一,跳出长期以来片面重视提高农产品产量的圈子,要把提高农产品的品质放到第一位。第二,跳出小农业的圈子,做好发展大农业这篇文章。第三,打破农产品自求平衡的圈子,要发挥各地农业的比较优势,发展不同类型的专业化生产、区域性产业带,提高农业商品化、专业化、集约化水平。第四,要改变长期以来农业生产、加工和销售三个环节相脱节的状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采取“公司带农户”的模式,带动农户从事专业化生产,实现生产、加工、销售的有机结合,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这是解决千家万户农民进入市场,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的有效途径。第五,要改变过去催种催收的老办法,把工作重点
转到为调整农业结构提供指导和服务上来。大力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立农产品市场信息、食品安全和质量标准体系。此外,要处理好国家粮食安全和结构调整的关系。在结构调整过程中,要保护和提高国内粮食生产能力,防止出现全局性的粮食供求紧张局面。
确保农产品需求稳定增长努力扩大出口和农产品加工业
告别短缺经济,我国农业增长面临的需求约束越来越大,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努力扩大农产品需求。
扩大农产品出口是增加农产品需求的重要途径。加入WTO对中国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贸易将产生重大影响。从中国农产品的价格走势来看,中国粮食、棉花的价格已失去了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中国蔬菜、水果、畜产品的质量很低,而农产品加工和运销更为落后,“入世”后这些农产品的出口能否大幅度增加是不确定的。目前,我国水果出口量仅占水果总产量的1.2%,蔬菜出口量占总产量的比重也很低。我国花卉种植面积相当于世界其他国家总和的20%-30%,但出口创汇总额却只有世界花卉贸易总额的0.5%。现在政府对农业的支持能力还极其有限,“入世”以后很难期待政府对农业的投入会有很大增长。因为按照WTO贸易规则的要求,国内实行的一些阻碍农产品自由贸易的政策措施必须废止,例如出口补贴、价格支持、对国有企业营销贷款的支持(贴息)、种子肥料等投入品的补贴等等,都在禁止之列。这就极大地限制了政府对国内农业的支持和保护的余地。“入世”后中国的小规模经营农户与发达国家的大农场将在国内外市场上展开直接竞争,后者不仅在技术、市场营销管理和资金上优势明显,并且常常得到政府高额补贴。相比之下,中国农业生产劳动成本虽然低廉,但生产率低下,尤其是在农业科技开发和推广方面的投入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些都制约着农产品出口的增长和农业竞争力的提高。为了适应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要求,今后应大力发展优质果、菜、花卉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增加养殖及加工品的生产;应该利用加入WTO的过渡期,制定投资、技术、价格、税收等各种优惠政策措施,支持和帮助农民扩大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的出口。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也是扩大农产品需求的重要途径。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主要是由居民对农产品的直接消费需求和工业部门对农产品原料的中间需求两方面构成的。有关研究表明,农产品加工业的中间需求已超过直接消费需求而成为影响农产品总需求的主要因素,农业的增长日益依赖于农产品加工业的拉动。随着社会需求多样化,农产品加工业将向农业提出生产加工型专用原料的要求。目前,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装备管理水平落后,一些行业在低水平上盲目外延扩张,高档产品生产能力不足,低档产品生产能力过剩,产品滞销积压现象严重。要加快对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鼓励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工艺,提高加工能力和产品档次,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拉动作用。金融机构要按照农产品加工业的要求合理调整贷款结构,适当增加贷款总量。制定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降低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增值税税率,对加工企业进口农产品加工设备和引进先进技术,在关税和增值税上给予优惠。支持和鼓励国内农产品加工品的出口,对有条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给予自营出口权。最后,要从大农业、大食品战略高度出发,深化农产品加工业管理体制的改革,使之更加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改革城乡分割体制加快城镇化进程
长期以来,我国的城市化发展严重滞后。1998年,我国的城市化率为30.4%,而世界平均水平为45%,发达国家为75%。有研究表明,我国城市化水平比同等工业化国家滞后24.2个百分点。城镇化不仅是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积聚的过程,也是城镇结构不断完善的过程。要强化大中城市的承载力和辐射功能,以城市为中心,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尤其是服务性产业,以这些产业的扩张来增加劳动力就业数量。允许一部分农民进入
大、中城市就业,并使一部分具备条件的农民由常年性外出劳工,转变成稳定性移民,应当成为今后解决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的一条重要途径。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和转移的重要保障。目前劳动力市场的发育程度还不高,特别是在劳动力供求信息收集与发布、劳动力市场中介组织发育、劳动就业服务体系、劳动就业法律法规体系和就业制度方面还不适应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要求。应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劳动就业中介组织,逐步形成包括就业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培训在内的社会化的就业服务体系。要完善和规范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管理,建立一整套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的市场组织,健全保障就业者权益的法规和制度体系。
调整乡镇企业发展战略积极发展小城镇
现在乡镇企业发展面临的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新的环境下,乡镇企业不可能在所有的行业都与城市企业展开竞争,从乡镇企业自身的发展,特别是从提高乡镇企业就业容量的要求看,今后乡镇企业在产业结构上必须实施以下两大调整:一是把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下一步乡镇企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中国农产品加工业目前仍主要集中在城市,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近2/3),而内地的比重则很小,尤其是西部地区只占1/10。乡镇企业要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再次创业的突破口。要加快农产品加工企业向中西部转移的速度。二是把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作为乡镇企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另一重要内容。目前乡镇企业中80%是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很小。加快发展农村第三产业,一是重点建设好农产品批发市场,积极开拓农村资金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二是把交通、通讯、保险、金融、信息服务、技术服务等行业作为发展重点;三是要开发农村房地产和旅游等新兴产业。
引导乡镇企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是今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到1999年底,全国共有建制镇19216个,居住在镇区的人口1.7亿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25亿人。当前,小城镇规模过小,城镇功能不健全、不完善,基础设施投资成本偏高、使用效率低下,小城镇第三产业发展受阻、就业门路狭窄。小城镇建设投资巨大,资金不足成为当前小城镇发展的瓶颈。小城镇发展也面临着体制性障碍,除了户籍制度等城乡分割体制外,土地、行政管理、财税、投融资、社会保障和区划体制等都限制着小城镇的发展。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应在统一规划下,以现有的县城为骨干,同时选择部分条件好的建制镇重点加以发展。必须尽快消除各种体制障碍,使小城镇在户籍、建设用地、投融资、财政、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深入改革,为小城镇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金融机构要拓宽服务领域,积极参与和支持小城镇建设。国家应在农村电网改造、公路、广播电视、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给予支持。
积极推进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近几年,中西部地区、中低收入阶层、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负担过重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产生和加重农民负担的根源并未彻底根除,相反,在农产品价格下降、农业收入减少、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情况下,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农村税费改革不是简单改革农村税费征收方式,它是中国农村继土地改革、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之后的又一项重大制度建设。税费改革后,要确保实现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的目标。从试点情况看,由于缺乏配套措施,在农业税及其附加征收方式进行调整、税率提高的情况下,负担分摊不合理、不公平的问题仍然存在,以农业为主的中低收入农户负担率可能会有所加重。应注意中低收入农业户和非农业户负担分摊问题,进一步完善税费制度改革方案,体现公平负担的原则。
税费改革还要同县乡财政的承受能力相适应,应确保基层政权组织正常运转。目前,乡村债务负担十分沉重。全国乡村两级负债总额高达3529亿元,平均每个乡镇负债298万
元,每个村20万元。为确保农村税费改革目标的实现,中央财政每年将拿出200亿元用于对地方转移支付,解决改革后出现的基层经费的正常开支缺口。同时,各省级财政部门也将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在综合考虑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状况的基础上,参照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办法,制定省对县转移支付方案。随着国家税收状况的改善,国家可考虑加大对乡镇财政转移支付的额度,或将从农业和农村非农产业获得的税收按一定比例留给乡镇财政,以使乡镇财政有足够的资金用于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等公共事业。为了确保规范农村税费关系,还要加快农村税费立法步伐,强化依法管理税费,依法遏止乱收费,把农民负担管理工作完全纳入法制化的轨道。要认真搞好乡镇机构改革,下决心精简财政供养人员。
增加对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
长期以来我国对农业和农村设施的投资不足,欠帐较多。应结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加对农村道路、供电、供水、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这些设施的投资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制约着农村市场的开拓。
从总体上看,我国农业科技状况远不适应农业发展的要求。发展农业科教事业、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必须有强大的投入作保证。要增加对农业研究和推广的投入。发展农村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农方针,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关键。1996年至1998年,全国中学的教育经费平均增长率为12.16%,而同期农村中学教育经费的增长率仅为2.69%。同期全国小学教育经费的平均增长率为9.55%,而农村小学教育经费的增长率仅为6.53%。农民的教育费用负担正在变得日趋沉重。贫困地区农民收入水平低,不少农民很难承受相对高昂的教育费用。1999年全国贫困县每个学生的学杂费为526元,相当于当年人均收入的40%。对于占贫困县总户数13%、人均收入低于625元的贫困农户来说,仅仅学杂费就很难负担。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调查结果表明,1999年全国592个国定贫困县学龄儿童的辍学率为7.85%,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要逐步增加中小学公共教育经费支出的比重。要变革教育财政管理体制,以保证义务教育经费的足额、到位。
增加农村信贷资金使农民能够真正得到金融服务
如何增加农村信贷资金,使农民能够真正得到金融服务,是当前一个很大的问题。
积极促进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与创新。经过几十年的改革与发展,农村信用社已经成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持乡镇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到2000年10月末,全国农村信用社存款余额达到14244亿元,占金融机构存款总额的11.9%;各项贷款余额10338亿元,占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10.7%。在现有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格局下,农民贷款难的问题能不能解决、能在多大程度上解决,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状况。
作为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基础,农村信用社要进一步发展,必须对其产权和组织制度进行创新。鉴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农村信用社发展的区域差异性,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和规范应该坚持“ 分类指导、区别对待”的原则,对其重新定位。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方向应该是把它改造成股份制、区域性的商业银行。在一些经济不发达、甚至比较贫困的地区,改革的方向则应是把它变成区域性的政策性银行,或者是农业发展银行的基层机构。在介于二者之间的一般地区,则应是继续沿袭现行体制,逐步创造条件,最终将农村信用社改造成股份制的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和发展,还需要注意不断改进经营管理、加强产权结构和法人体制的改革,优化其内部经营机制,加强风险防范机制建设;改进服务质量、拓展服务内容(比如开拓票据贴现业务等等);进一步理顺农村信用社的领导管理体制,加大力度解决其现阶段结算渠道不畅的问题;加强农村信用社改革和
发展的环境(特别是法制环境)建设,实现农村信用社与其他商业银行的平等发展,促使其努力做到依法管理、依法经营。
加快乡镇企业信用担保机制的建设。乡镇企业融资难问题是农村工业发展的瓶颈制约之
一。1998年对占国内生产总值30%的乡镇企业发放的贷款只占全国贷款发放总额的5.44%。自1995年以来,乡镇企业得到的银行贷款占全国贷款发放总额的比重一直呈下降之势,1995、1996、1997、1998年分别为11.27%、8.5%、7.09%和5.44%。在乡镇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中,银行、信用社贷款所占比重1995-1998年已经由25.5%下降到18.4%。乡镇企业融资难,不仅表现在银行融资上。实际上,近年来,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和有关政策的调整,乡镇企业来自其他渠道的资金增长也都面临着相当的困难。
与其他类型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和城镇大企业相比,乡镇企业往往难以获得平等的资金供给条件,更难以获得贷款、特别是大商业银行的贷款。这种情况使得相当一部分乡镇企业要么停留在小打小闹式的内源融资阶段,要么不得不通过民间渠道寻求高利贷,严重妨碍其发展和融资能力的提高。
国际经验表明,通过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开展信用担保业务,一方面,可以克服中小企业信用等级低、抵押物少对其融资的不利影响,保证中小企业能够获得与大企业基本平等的信贷供给条件;另一方面,可以分担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融资风险,提高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信心。乡镇企业的绝大部分是中小企业,乡镇企业银行融资难的问题主要出在作为乡镇企业主体的中小乡镇企业上。乡镇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建设,可以通过两种形式,一是建立专门的乡镇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二是面向包括中小乡镇企业在内的整个中小企业,建立一般化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
当前,可以在已有一定规模的乡镇企业发展基金的基础上,加上乡镇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革后集体因出售、租赁企业或企业改制收回的资金,吸收部分社会资金及企业入股资金,以及将乡镇企业每年新增地方税的20%左右以财政入股的形式,通过股份制的方式,形成乡镇企业(或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资金。根据基金的规模及运行状况,循序渐进地在县、市、省三级,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将目前乡镇企业或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的主要功能,转变为从事企业债务融资担保。为了保证担保资金的有效使用,对于乡镇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运行,应该实行免税免费的政策。
论如何提高农民收入 篇2
1.1 农业机械化是农民科技致富的载体
(1) 发展农业机械, 提高生产率。农业机械装备水平的提高能大大提高生产率。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 是科学发展观在现代农业中的具体体现, 是提高农业综合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是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物质体现。农业的主导思想是以科学带动社会进步, 进一步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 满足现代农业中人们不断增长的对农业机械化的需求, 有利于解放生产力, 增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 有利于构建和谐农机体系, 有利于增强宏观调控能力, 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农业机械是农民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
(2) 农业机械化有利于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农业机械化可以保证增产措施的实现, 使农民得以从事第二、三产业, 大大促进劳务经济发展, 是实现农民生活富裕必不可少的条件, 是农民致富的科技载体和必要手段。优化农机装备结构, 加快大中型农业机械的生产后劲, 以科学促进农业发展, 有利于农民致富。
为此, 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引进新的农机技术, 大力推广先进适用、安全可靠的农机具, 提高农机的科技含量。二是更新老旧农机具。三是扶持配套深松机、综合整地机、翻地犁、水稻插秧机和玉米收获机等。四是逐渐优化农机结构, 提高农机作业效率。五是使耕种制度最大限度地满足农艺要求, 提高种植速度和作业质量。
1.2 增收是促进致富的途径
(1) 鼓励农民发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以及附加值大的产业, 尽量使农民在本地作业, 离土不离乡, 建议把20%~30%的劳动力转移出来, 使土地连成片。
(2) 国家每年进行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 以人力资源部门的知识和技术技能的培训, 将农民工向大城市批量输送, 扩大就业面, 增加农民收入。
(3) 加快小城镇建设, 鼓励有技术特长、有经营头脑的农民向小城镇集中。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 引导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 使务工收入成为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组成部分。
(4) 实施科技入户, 建立长效机制, 扩大受益人群, 富民增收。发展龙头企业, 逐步扩大就业率, 为增收提供有利条件。
(5) 发展特色农业, 发展产业链, 增加农民收入。不同地区采取不同方式, 如吉林省白山市八道区利用现有资源, 稳固“苦妹子”牌山野菜系列品牌。
(6) 以农民增收为中心,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壮大区域经济, 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
(7) 因地制宜, 积极利用丰富的农业资源和旅游资源, 推动和发展观光休闲农业, 创造出一条有潜力的农业发展新路子, 富村富民。
1.3 深入强农惠农政策,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1) 国家取消了农业税、牧业税、农业特产税和屠宰税, 每年减轻农民负担1 335亿元, 对农民实行种地补贴, 而且补贴金额不断扩大。2008年“4补贴”达到1 028亿元, 比2007年 (2003—2007年补贴投入达成协议1.6万亿元) 翻一番。同时主要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格政策, 给农民实行医疗保险费补贴, 对运输行业的有关费用也给予一定数量的减免。
(2) 增加农村信贷资金, 使农民能够真正得到金融服务。积极促进农村信用社改革, 使之成为强大乡镇企业的重要力量。
1.4 深入农村改革, 坚持长期稳定家庭连产承包责任制
家庭连产承包责任制从根本上改变了农业生产的特点, 实现了农民致富, 达到生产制度的变迁, 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促进了农民收入的高速增长。这一政策的持久性, 强调了承包土地对农民财产权物权的属性。《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农民更实惠。新的量化目标是, 到2020年, 农民收入均比2008年翻一番。政策指出, 必须把握农村改革的重点, 加强农业发展这个基础, 即“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 没有农村繁荣稳定就没有全国繁荣稳定, 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全面小康。”
2 从作业率等方面增加农民收入
2.1 坚持实施科技兴国战略
(1) 增加农民收入。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工作措施上, 最重要的就是实施科技兴国战略。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时刻把为民干事、为民谋利放在心上, 全力以赴为人民谋利益。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生产力的先决条件, 要使耕种制度最大限度地满足农艺要求, 提高种植速度和作业质量。
(2) 强加领导。将各项增收措施落实到乡镇和有关部门, 并将农民增收成效作为衡量各部门领导班子工作的重要依据, 认真对待“三农”工作专题汇报, 研究解决农民增收各个阶段的重要问题。领导力量加强了, 农民的收入就会增长。
(3) 建立专业协会。进行统一种植、统一技术和统一管理的专业化规模种植, 大大加快农民致富进程。以吉林省九台市为例, 其松花江稻业农业专业合作社由建前种植15 hm2发展到规模种植吉88、农大二期等几个优质品种800 hm2, 辐射带动1万余户农民致富。
(4) 培育有文化、懂技术及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2.2 增加农业科技下乡活动, 加强农机技术推广
加强农业科研和农机技术推广工作, 进一步发挥科技进步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抓紧抓好农机储备, 强化农机科技在农业中的推广。当前开展的送科技下乡活动, 每年给农民带来的收入相当可观。
2.3 集中大户, 开展各种服务活动
吉林省各部门积极利用农机资源, 组织农机大户开展社会化服务, 大大提高了作业率, 多渠道、多形式增加农民收入。走分散小规模, 集中大群体的路子, 采取农忙分散, 农闲集中的办法, 开展各种服务, 拉长农机作业服务链, 提高机车利用率, 培育和壮大跨区作业, 开辟了以工补农, 以工带农的农工商一体化农机经营模式, 减小了农村劳动力, 增加了农民收入。
3 达成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的长久格局
有些地方还存在“重城轻乡”倾向, 因此, 要把村镇规划作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先导, 安排资源布置、产业布局和土地利用, 引导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及信息等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 打破行政区束缚, 统筹安排城乡产业布局, 充分发挥企业在转移农村劳动力方面的作用, 打造城乡一体化平台。
论如何提高农民收入 篇3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 农民收入 劳动力价值
中图分类号:F304.8
0 引言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在这期间,农村取得了巨大的变化,使农村人均收入从1978年的133.6元变成2007年4140.4元;使温饱以下的人数从2.5亿变成了1500万。但近年来,农民的收入增长放缓,农业基础地位不稳定,“三农”问题再次变成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而此时再深入研究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研究提高农民收入的新的理论依据,对“以人文本”和谐社会建立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劳动价值论理论概括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作为揭示商品内在矛盾的科学理论,它所揭示的市场经济规律是指导我们认识和解决现实解决中出现的新问题的指针。
1.1 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从商品入手分析了它所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二因素,并且把这二因素与劳动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二重性结合。提出人的具体劳动和物质资料是形成使用价值财富的源泉;人类的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财富的唯一源泉。生产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生产资料不创造价值,只是价值创造和形成的必要物质条件。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格是价值的外在转化形式,商品交换遵循等价交换原则[1]。价值的创造、实现和分配分别发生在生产、流通和分配领域。
1.2 劳动价值论的灵魂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他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在经济学上的具体体现,强调劳动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决定要素,劳动创造人类自身,劳动创造价值。价值是从社会角度对单个商品生产者所作出的评价,是单个商品生产着对社会所作出的贡献[2]。劳动价值论本质上是一个为人类发展而设置的评价体系,它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同时也是劳动人民的价值观,研究劳动价值论,必须代表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
2 农民收入低于劳动力价值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经历了“黄金时期”的发展,农民收入迅速提高。此后,由于“三农”问题解决的滞后,农民的收入又回到增速递减的境地,国家的粮食安全受到挑战。我们不能把这些问题的原因简单地归于管理制度跟不上,深层次的原因是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导向问题,改革开放搞市场经济以来,社会各界都热衷于追捧西方经济学,鼓吹要素价值论,流行金钱万能思想,藐视劳动,看不起劳动者[3]。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以商品经济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是商品经济,其基本理论就仍然适用。农民的收入主要由农业收入和农民“打工”收入组成,“打工”收入就是劳动力价值转化形式—工资,农民的农业收入可以理解为农民在农业上劳动力价值转化。这种“劳动力的价值也是由再生产这种特殊物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而长期以来,在政府主导性的、不完全的市场经济、处于体制转轨期的中国,由于制度的安排和战略的选择必然带有利益导向,农业成为了“口号”,农民成为了即失利益者[4]。农民收入由于交换的市场主体不对等远远低于其劳动力价值,没有遵循“等价交换”原则,但是他们的劳动价值却是巨大的,体现在改革开放之前完成国家工业化(公有经济)的初期阶段原始积累;开放之后又通过农民工完成对非公有经济的原始积累。
3 提高农民收入的几项建议
要在意识形态上重树“劳动光荣”的观念;要在生产中保障农民公平的经济待遇和公正的政治待遇,使农民真正成为市场经济主体;要在流通中营造一个开放、有序、统一的市场环境;要在分配中始终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初次和再次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3.1 纠正重工轻农思想,给农民平等的政治经济权力 不能从思想上把经济发展等同于工业的发展,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并且农业的多功能性还决定了它不仅体现了经济功能,还体现旅游、环保和生态等社会功能。这都需要还农业、农民一个平等的地位,使农民成为真正的市场经济主体。具体要做到这三个方面:①加强农民组织化建设,可以在农民自愿的基础探讨符合农民利益的多种组织形式。农户的分散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市场之间缺乏有效的组织形式和宏观指导,缺乏真正代表农民利益的组织机构[5]。因此,在市场竞争中,农民与地方政府和其它利益阶层在相互博弈中,总是处于弱势,这本身就违背了市场经济中的公平、平等竞争原则。②加大对农村的资源配置,强化土地制度改革,给农民长期的土地经营权力,并能转让受益,从而让更多人拥有财产性收入。市场经济本身可以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但这种优化都基于起点是要公平,否则会由于资源占有使用数量的差异而出现收入的“马太效应”,贫富差距越来越大。③加强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维护农民工的基本权力,让更多的农民流向城市,这样农业的生产效益会随着规模经济和人均占有资源数量的增加而大大提高。因而转移剩余劳动力就成为了关键,但要使劳动力生产要素根据市场的规律自由流动,就必须消除二元户籍制度和二元福利制度[5],加大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改变在相互博弈中的弱势地位。
3.2 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协调好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最终要建立和谐社会,实现共同富裕;农业经济是集体经济,这都决定了分配方式应该是按劳分配。但农业也需要产业化和市场化,进而按生产要素分配也是必备的分配原则。同时我国劳动力十分充足,农民、农民工除了自身劳动以外所支配的要素资源非常有限。所以我们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但当前很多地方为了调动生产要素参与的积极性,在实际分配上采取按生产要素分配为主,结果产生劳动收入与非劳动收入严重不协调,贫富差距拉大[5]。因此,要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去分析、解决这些问题,要让人民充分意识到生产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劳动在生产中处于主导地位。这样才能调动最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3 强化国家财政的支农导向 市场经济就需要按价值规律办事,中国的粮食价格就应与国家价格保持一致,但实际上中国粮食价格是低于国际价格的,这违背了国际价值规律,这就需要政府用财政去补差价。不仅如此,还要去补国外的农业补贴超出国内的差价。同时农村,农业,在市场经济当中它是弱势的,对于一个弱势的行业国家是有责任的,因为他提供了所有的社会最基础的物质供给,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保障,所以我们在这个地方是需要有政策性的调整,给予农民等量劳动带来等量报酬。政策主要有:①对农业的财政投入,投入的范围和重点因集中在那些“外部效应”较强的且“市场失灵”的领域,诸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成果的研究与推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等[6]。②对基层政府的财政支持,加大中央政府对地方基层政府财政的投入,使基层政府不需要通过向农民摊派或以费税的形式敛财作为自身财政。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43.
[2]常慧,李佳.用劳动价值论重新申时农民工工资定价问题[J].北方经济.2008.(9):77-78.
[3]舒宏伟.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重要现实意义[J].法制社会02008.9(上):360.
[4]郑文兵,胡强强.我国现阶段提高农民收入问题的一点研究思考[J].农业经济.2006.(4):69-71.
[5]夏晓燕.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探讨[J].市场周刊.2006.(4):12-14.
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 篇4
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资料显示,自1997年以来,我国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连年下滑。199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速度是
4.6%,比上年下降了4.4个百分点;1998年,增长速度回落到4.3%;1999年,进一步回落到3.8%;2000年上半年,农民现金收入只增长了1.8%。农民收入增长持续走低,明显抑制了农村消费增长,近几年,“三农”问题已引起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多年来总以“一号文件”形式,制订各种措施,切实加大对农村的扶植力度,才使农民问题有了较大的改观。
我国加入WTO后,农业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由于国内主要农产品价格大多高于国际市场,要靠国家提高农产品价格来促进农民增收显然已不可能。因此,提高农民收入应从以下多个方面考虑:
一、扩大劳务输出
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较多,但目前比较有效、比较有潜力的途径是提高农民劳务收入。一是多年的农民外出务工实践证明;二是劳务需求仍有市场;三是劳动力资源丰富。从有关资料也可看出,前几年农民收入新增部分中劳务收入呈上升趋势,家庭经营收入呈下降趋势。近些年来,在中西部的农村,从实际的农村现状看,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盖房规格较高的农户,大多是有1—2个家庭成员在外务工,其劳务收入较为可观。从国家的发展看,我国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需求空间仍然很大,如农田基本建设、大型水利建设仍然不足,交通条
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发展相对滞后,房地产开发市场较好等,这就必然导致将有一大批社会公共工程陆续投建,劳工需求量也将因之扩大。因此,我们政府特别是县(区)、镇政府,在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同时,应抓住机遇,积极做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工作,扩大活劳动投入,增加农民劳务收入,从而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以教育为基础
人口素质是就业的基本要素,而素质是靠教育提高的,教育能扩大劳动者的视野,扩展劳动者的活动范围和提高劳动者的能力,并适应现代化的用工要求。目前,我国农村人口相对素质较低,文盲、半文盲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现已成为困扰我国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最内在的根源。加入WTO后,这一劣势更加明显,受到的冲击将会更大。只有通过实施教育,全面提高农民的素质,才能促使农民掌握和运用新技术;合理利用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改良农产品品种,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优化产品结构,增加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延长农产品的产业链条,扩展农民的就业门路,才能完成农村剩余人口向第二三产业的转移,减少农业人口,从根本上促使农民增收。在实施农村教育时,一是应加强对务农农民的农业应用技术教育,办好职业技术院校,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二是应加强对务工农民的相关技术培训,增大在城镇的就业率。三是应解决农民接受教育(特别是大学教育)的费用问题。
三、以科技为先导
科学就是生产力,这是实践已证明了的真理。搞好“三农”工作,必须要有科技的投入。21世纪,世界农业将向基因农业、精密农业、蓝色农业、白色农业、工厂化农业、生态农业、太空农业和超级农业方向发展,因而,我国农业应与时俱进,创造出适合自己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①应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科技投入目标定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农产品一直处于短缺状态,农业发展的着眼点主要放在增加农产品产量,以此缓解供求矛盾,对农业科研的目标,长期定位在提高产量上。现而今,这种数量型、粗放型的农业增长模式已很难再有大的作为。因此,改变着眼点,把科研的方向转到“高产、优质、高效”上来是农业的当务之急。②加快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我国农业生产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有着较大的差距。有计划地引进国外优良品种、先进工艺及农业机械等,有利于加快我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③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机制。应强化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建设。通过政策宣传,激励有关科技人员直接进入生产经营领域,领办经营实体,开展有偿服务,促进农业科研、教育、生产、经营的联合。
四、以市场为枢纽
要改变目前我国农村商品生产的规模较小、农产品交易方式简单而原始、市场组织化程度较低、农产品流通不畅、市场利益流失、农民创收的主渠道堵塞等状况,只有建立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才能为农民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疏通农民增收的渠道,山东寿光的蔬菜基地就是很好的先例,这就要求农民必须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使农产品结构更好地与市场需求相适应,要求政府
想方设法促使产地销售市场的形成,并使其成为集散面广、辐射能力强的现代化市场。同时,应依法加强市场管理,确保农产品销售畅通无阻,支持和扶持农民专业运销联合体、合作经营组织和个体营销大户参与流通、创办以农产品销售为主的中介机构、代理组织和销售队伍,切实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五、以农业产业化为组织经营形式
农业产业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的农村经济管理组织形式,是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我国农村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水平还很低,多数地区的多数农民仍然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我们在市级以一表一副为主的种植模式。因此,应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契约关系或产权关系,结成同风险、同收益的利益共同体,实现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分工协作,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要像仰化镇润隆集团那样,利用集约经营,搞好农业产业化生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形式有股份合作制、公司+农户、市场+农户、市场+公司+农户、农民协会+农户等,而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关键是要选择优秀的项目、龙头企业和强有力的领导群体,三者缺一不可。
六、重视研究农民增收新的“动力源”
关于提高农民收入的对策与探讨 篇5
当前,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努力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千方百计解决好农民增收问题,减轻农民负担,始终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是党和政府的一贯政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具体要求,也是广大农民的最大愿望和迫切要求,也是物价部门的工作任务之一。更多地
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增收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针对当前农民的收入状况、存在的问题以及要采取什么对策、措施增加农民收入,本文试作浅探。
一、当前影响农民增收缓慢的主要原因
1、农副产品价格下降,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农业增产不增收。据我局农产品成本调查,2004年我市稻谷平均售价95.07元/50公斤,2005年为86.31元/50公斤,对比价格下降9.21%。而50公斤生产成本,2004年为56.8元/50公斤,2005年为64.8元/50公斤,对比成本上升14.2%。上述数字表明,我市粮价下降,农业生产成本增加,这是导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民增产不增收的原因。
2、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没有抓好,运用新技术改善农产品质量、品种,提高价格、降低成本方面做得不够。我市山地开发种植优质水果进展缓慢,虽然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对调整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达成了共识,但如何调整农业,农村经济结构遇到不少难题。由于农村信息等服务工作跟不上,出现了盲目性和趋同性,造成农产品生产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供过于求,打击农民参与农业结构,以及发展“三高”农业的积极性。
3、农民收入渠道单一,来自于第二、第三产业的收入比重过小,农村和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在减小。由于城市国有企业战略性结构调整,造成下岗职工不断增加,城市安排再就业压力大,更何况农村劳动力。如果剩余的劳动力找不到就业出路,农民增收会受到直接影响。同时农村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直接影响增加农民收入和发展农村经济的途径。
二、提高农民收入的对策
1、必须加大力度调整农村生产布局以及农业产业结构,解决农民“种什么,养什么”的问题。要使农民增收,就必须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围绕“品种优化,规模调大,效益调高”来做文章。学习外地农业结构调整,特色农产品和农业产业化成果,以求加快我市农业产业化和经济发展,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一是要调整粮食品种结构,引导农民种植优质高产品种,提高粮食品种的优质率,提高效益。二是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引导农民大力发展“三高”农业。如比较适应种植台湾红茄、青瓜、荷兰豆、香芋等反季节蔬菜,适应市场的需求,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从而提高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三是引导农民大搞山地开发,将荒山野岭开发种植优质水果,提高山地的利用价值。
2、搞活农特产品流通,切实解决“农副产品销售难”的问题。加快农村市场建设,畅通商品流通渠道,降低农业生产的交易成本。农村市场发育程度低,商品流通渠道体制不畅,最直接受影响的就是农民的切身利益,农民不能及时地将自己生产的产品卖出,使家庭个别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从而实现其价值。加入wto后,农产品“卖难”的矛盾加剧,我们要坚持市场为导向的改革,为农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确立农户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地位,鼓励农民面向市场发展商品生产,进入流通领域。同时发挥各类中介组织在搞活农产品流通中的积极作用,为农民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通过中介组织,使分散的家庭经营与大市场相联系,妥善解决结构调整无从下手,农产品卖难,农业比较效益低等诸多问题。鼓励中介组织放开眼界拓展经营领域,从简单中介逐步向高层次领域延伸。建议成立一个农特产品流通协会,专门负责解决好我市农产品在收购、销售等方面遇到的难题,并根据各类农产品的不同特点和供求状况,采取相应的方式和步骤,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
3、实施“科教兴农”的发展战略,解决农民“致富关键靠什么”的问题。推进农业科技革命,促进传统技术和高新技术结合,加快优良品种和适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大幅度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向科技要效益,降低生产成本,把推进科技进步作为农业生产增产,农民增收的战略举措来抓。大量推广,引导农民种植优质,高产的优良品种。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近年来,我市根据实际,多次邀请广东省农科院的教授来为广大农户上课,传授各种种养的管理方法和技术,使农民能够掌握种植的管理方法,从而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产量,提高了经济效益。通过多种多样有效措施,努力提高农民素质,使农民真正成为新技术的受益者,成为新时代知识农业的主力军。
4、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在新形势下,要增加农民收入,必须把增加非农收入和减小农业从业人员来实现农民增
收为目的。当前,我市农业生产组织结构规模小,制约着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的提高,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途径在于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依靠各类龙头企业和组织的带动,将生产、加工、销售紧密结合起来,实行一体化经营。在农业新的发展阶段,增加农民收入,要有新思路,采取综合措施,以“多予、少取、放活”为指导思想。一方面要利用农产品供给充裕,加工不足,消费需求,升级的有利条件,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另一方面,利用农村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服务业潜在需求巨大,有效供给不足的现状,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5、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多渠道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首先需要依靠企业的吸纳。小城镇接近农村,乡镇企业集中在小城镇,农民就近转入小城镇就业,与土地的关系维持一段时间,既可降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成本和就业风险,又可有效地避免大中城市吸纳劳务工所产生的种种问题。坚定不移地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农村经济的主要增长点,把发展乡镇企业与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结合起来,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让农民分享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同时提高贮藏、保鲜、运销及其他的配套服务。集中精力培养一批市场潜力大、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改善农村的投资环境,同时带动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乡镇企业要抓住发展的良好机遇,以市场为导向,紧紧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在发展科技种植业、优质化养殖业、农产品的精深加工等方面实现产加销的有机联系,形成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链。不断拓宽农村就业的空间,政府加大力度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增强龙头企业的竞争力,带动力。龙头企业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户,可以把市场信息,适用技术、管理经验及时地传递给农户。有效地解决分散的农户经营与大市场的连接问题,促进产销衔接的农业结构调整,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
6、积极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组织农民外出务工。开拓农村广阔的就业门路,同时适应城镇和发达地区的客观要求,引导农民劳动力合理有序地流动。同时国家投资兴建基础设施也应多用农村劳动力,使他们掌握技术,又增加现金收入。从我市这几年的情况看,由于本地资源短缺,人多田少;人均只有五分田左右,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就在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增加农民在第二、第三产业收入。政府要鼓励和引导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办厂经商,为他们提供便利,以帮助和带动家乡更多的农民发家致富
7、加快农村税费改革的步伐,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认真落实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措施。农村税费通过改革达到既保障乡村组织正常工作和发展的必要经费的需要,又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稳步发展。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稳妥推行税费改革,扶持农业生产资料工业的发展,降低农民的生产成本。首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民收入,就是要改革农村现行的税费制度,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一切向农民收取的乡镇统筹,教育附加费,村提留等一律取消,从而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税费改革后,农民的负担保持相对的稳定,实行增产不增税,增收不增税的政策。通过税费改革,取消不合理收费项目,减轻农民负担。作为物价部门,一是要在进一步清理整顿涉农收费项目、价格的基础上,全面落实涉农收费“公示制”,凡向农民收取的经营服务性收费以及按中央和省两级审批权限和程序批准的涉及农民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均应向社会公示,接受群众监督;二是建立农村价格监督网络。建议全市镇级设置价格监管站,人员可聘请乡镇干部、人大代表、村民代表、村干部担任价格监督员,形成覆盖面广、渠道畅通的市、县、镇三级价格监管网络。三是逐步完善制度。建立对涉农价格和收费公示定期督查制度,农村价格监督业务培训制度、工作联系考核等工作制度。四是加强监督检查。对各种向农民的乱涨价、乱收费行为实行坚决查处。
8、建立健全农民收入的稳定机制,实施适度的农业保护,完善农业保险机制,降低农业的风险成本。当前农民收入不仅增长慢,而且很不稳定。主要是农业承担了市场和自然双重风险,而且缺乏社会保障。所以逐步建立健全农民收入稳定机制是十分重要的。一是加大防灾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农业风险防御体系,最大限度地消除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和政策风险给农业带来的巨大冲击和破坏;二是建立农业灾害补偿机制。鼓励农民参加商业性人寿、财产保险,多渠道减轻灾害损失;三是建立农民收入的市场风险补偿机制;四是逐步建立农村和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五是继续加大扶贫力度,抓好扶贫工作。
9、国家要加大力度扶持农村小型公益设施建设,规范政策与农民的分配方针,确保对农业、农民、农村的各项政策和资金到位。如乡村道路建设、供水供电、广播通讯、学校、医院等,缩小城乡差别:一是城乡经济发展速度不同引起的收入差距;二是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严重不足,城乡差别呈现拉大趋势;同时政府对农业资金的支出,要尽量减小中间环节,直接让农民得益。提高农业资金分配的科学性和透明度。
总而言之,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从多方面,多种渠道,想尽千方百计为农民增收提供便利,积极落实减轻农民负担的有关方针,政策,繁荣农村市场,带动消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提高综合国力,达到国富民强。
以招商引资带动农民收入的提高 篇6
一、大力发展经济,扩大农村就业 引进外资,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大力促进个私企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就地转移劳动力。同时,营造有利于个私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严格兑现各项优惠扶持政策。依法管理,支持鼓励和引导优势个体、私营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加大扶优扶强力度,构筑新的发展优势。积极培育一批产品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具有一定规模的成长型企业。搞好资本经营,加快发展集团化、现代化和资本结构多元化为一体的龙头企业。抓好小城镇建设。加快农村城镇化的步伐,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第三产业,引导农民流向流通加工、服务等领域,加快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为农民开辟新的就业和增收门路。
二、以市场为导向,加快调整,提高效益 在对市场需求状况和周边区域经济发展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加快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的素质和效益,努力改善农产品内在质量,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压缩、调减失去优势的粮食等大宗农产品,大力扩种高效经济作物,积极调优种养品种,调高品位。以市场为导向,充分考虑农业资源的比较优势,发展农业优势产业、特色产品。在农业结构调整中注意发挥区域、资源、科技、市场和人才优势,贯彻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粮则粮、效益优先的原则,丘陵山区重点发展各种林果、药材和特色野味生产,江河沿岸重点发展各种特种水产养殖,城镇郊区重点发展花卉、苗木和反季、无公害果蔬生产。在具体品种上,引导农民瞄准市场变化,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什么赚钱就生产什么。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重点扶持一批有规模、有水平、有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大力推进以公司带农户为主要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和庭院经济,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共2页,当前第1页12
èý¡¢á¢×ã×ôéíóåê棬·¢õ¹ìøé«å©òμ á¢×ãóú±¾μøêμ¼êºíóåê棬·¢õ¹×ô¼ºμäìøé«å©ò죬òòμøöæò룬·¢»ó×êô´¡¢ê𳡡¢¼¼êõμè·½ãæμäçøóò±è½ïóåêæ¡£¼¯öð·¢õ¹±¾μøóåêæ婲úæ·£¬ò»òô¹áö®£¬ºý×¥²»ð¸£¬ðî³é¾ßóðçøóòìøé«μäå©òμö÷μ¼²úæ·ºíö§öù²úòμ¡£ ëä¡¢¸ãºã婲úæ·¾«ï¸¼ó¹¤£¬´ù½øå©òμ²úòμ»¯·¢õ¹ ¸ù¾ýêð³¡ðèç󣬴óá¦åàóý¾ßóð±¾μø×êô´ìøé«μäêð³¡èýá¿´ó¡¢¾ºõùá¦ç¿£¬¶ôå©òμéú²ú¾ßóð´ø¶¯×÷óãμä婲úæ·¾«éî¼ó¹¤ò죬¼ó¿ì¶ôïöóð婲úæ·¼ó¹¤æóòμμä¼¼êõ¸äô죬ìá¸ß¼ó¹¤äüᦺí²úæ·μμ´î£¬²¢ê¹õâð©æóòμöð²½·¢õ¹³éîªáúí·æóò죬½ø¶øðî³éê𳡡¢æóòμ¡¢»ùμø¡¢å©»§½ôãüïàá¬μä¾óªìåï죬ê¹áúí·æóòμò»í·á¬×å¹ã´óå©ãñ£¬ò»í·á¬×å¹ã´óïû·ñõߣ¬¾ßóð¾óª¹æ䣴󡢹ºïúíøâç¶à¡¢êð³¡ðåï¢áéμäóåê棬ïòéú²úõß·´à¡êð³¡ðå¬òýμ¼å©ãñμ÷õûéú²ú½á¹¹£¬ðöúå©ãñòý½øóåöêæ·öö£¬°ïöúå©»§·¢õ¹éú²ú¡£·¢»óæóòμ×ôéíóåê棬»ý¼«êõ¹º±¾μøóåöê²úæ·£¬¸ãºã¼ó¹¤£¬´´á¢×ô¼ºμäæ·åæ£¬í¨¹ýðû´«ºí´ùïúêö¶î£¬ìá¸ßóåöê²úæ·ôúêð³¡éïμäõ¼óðâê¡£óðìõ¼þμäæóòμ¿é»ý¼«óëå©òμ¡¢öö×óμ貿ã彨³é¹²í¬àûòæμä¾¼ã᪺ïì壬²¢²éè¡¡°¹«ë¾ê®å©»§¡±¡¢¡°¶©μ¥å©òμ¡±μèä£ê½£¬óëå©´å¡¢å©òμºíå©ãñ¸ãºãð×÷£¬½«·öé¢μäå©»§×éö¯æðà´£¬³éá¢å©´å·þîñé磬
¸ãºãå©òμéú²úμä²úç°¡¢²úöð¡¢²úºóμä·þîñ£¬ìá¸ß·þîñöêá¿£¬ôö¼óå©ãñêõèë¡£ îå¡¢ö涩õþ²ß£¬ç¿»¯·þîñ£¬×ª±äö°äü£¬ñð¾¿õþ²ß£¬ìá¸ßå©òμμäéç»á»¯·þîñë®æ½ èïõæñð¾¿ö涩å©òμ½á¹¹μ÷õûõþ²ß£¬½¨á¢å©óãíáμøê¹óãè¨á÷ת»úö棬´ù½øíáμøó廯×éºïºíê¹ó㣻å©òμ½á¹¹μ÷õûöðë°êõμäμ÷õû£»¸÷¼¶õþ¸®ºí¼¯ìå¾¼ã×éö¯¼ó´ó¶ôå©òμí¶è룻½ðèú²¿ãå¶ôööñø´ó»§¡¢áúí·æóòμ¼°å©»§ìṩðå´ûö§³ö£¬¼ò»¯êöðø£¬óåöê·þîñ£»»ý¼«îèí×μø¸ãºãå©´åë°·ñ¸ä¸ï£¬ñï¸ñö´ððéVõþ²ß£¬¿ø¼õ²»ºïàíμäå©ãñ¸ºμ£¡£°´õõ¡°ãñóð¡¢ãñ°ì¡¢ãñ¹ü¡±μäôôò»ý¼«òýμ¼å©ãñ´´á¢äüèëáìí·¡¢¹é·ýºï×÷¡¢òôïú婸±²úæ·îªö÷μäרòμºï×÷¾¼ã×éö¯¡¢×¨òμð»á£¬·¢õ¹¸÷öööð½é´úàí×éö¯£¬°ñéú²úºíá÷í¨óð»úïî½óæðà´£¬èãæä´øáìå©ãñμ÷õû½á¹¹£¬×éö¯éú²ú£¬»¯½â×ô軺íê𳡷çïõ¡£½¨á¢¸÷¼¶å©òμðåþîñìåï죬î趨å©òμ·þîñèëô±£¬ìá¸ß·þîñë®æ½¡£ áù¡¢¼á³ö¿æ¼¼ðëå©£¬íøõ¹ôöêõçþμà »ý¼«í¬¿æñðμ¥î»¡¢´óרôºð£½¨á¢ïøëù¡¢ïø𣡢ïøôººï×÷£¬¸ãºã¿ª·¢£¬ôö¼óæ·öö£¬ìá¸ß婲úæ·æ·ö꣬¸ß±ê×¼½¨éèå©òμ¿æ¼¼ê¾·¶ô°çø£¬ê÷á¢μäðí£¬òýμ¼å©òμ²úòμ½á¹¹μ÷õûë³àû·¢õ¹¡£êμê©á¼öö¹¤³ì£¬òý½øóåá¼æ·öö£¬¸äá¼ïöóðæ·öööêá¿£¬å¬á¦ìá¸ßå©òμ¿æ¼¼º¬á¿¡£í¬ê±½áºïö§öù²úòμμä·¢õ¹£¬¼ó´ó¿æ¼¼åàñμᦶ裬¿ªõ¹å©òμ¼¼êõåàñ죬ìá¸ßå©ãñ¿æ¼¼½ìóýë®æ½£¬ôöç¿å©ãñ¶ôê𳡻¯μäêêó¦äüᦡ£ æß¡¢¸ãºãå©´åê𳡽¨é裬³©í¨ïúêûçþμà ¶ôïöóðóåêæ婲úæ·ê𳡣¬òªêó»õô´ºíïúêûðèçóçé¿ö£¬êê¶èà©´óê𳡹æ䣣¬òô´ù½øê𳡲úæ·ïúêû°ë¾¶μäñóé죬ੴó婲úæ·μ伯é¢á¿£¬¼óç¿ê𳡹üàí£¬¹æ·¶êð³¡ðð¬êμðð¹«æ½¾ºõù¡£¶ôóúôëóãïè½ø»òòý½øóåá¼æ·öö¶øðî³éμä´ó×úãûóåìøðâ²úæ·£¬ó¦ôú³ä·öâûö¤¡¢çðêμ¿éððμäìõ¼þï⣬êêê±½¨á¢ïàó¦μäרòμåú·¢ê𳡣¬¸ãºãõâàà²úæ·μä½üêûô¶ïú¡£í¬ê±£¬¸ù¾ý婲úæ·óåê棬ôúè«ê¡éõöá諹ú½¨á¢ïúêûíøμ㣬ðî³éêð³¡íøâç¡£»ý¼«ì½ë÷婲úæ·μäåäëíöæ¡£ôúòà¿¿¿æ¼¼·¢õ¹¸÷öö婲úæ·μäí¬ê±£¬òªè«·½î»¿ª·¢¡°é½¡¢ë®¡¢ìï¡¢´å¡¢â·¡±μè×ôè»×êô´£¬»¹¿éòòμøöæòëí¨¹ý³çõò½¨éèתò渻óààí¶¯á¦£¬èãóðïþμäíáμø´´ôì³ö¸ü¶àμäð§ò棬´ó¶ø·¢õ¹å©´å¾¼ã£¬ôö¼óå©ãñêõèë¡£¹²2ò³,μ±ç°μú2ò³12
高产创建科学储粮提高农民收入 篇7
阜新是粮食的优势产区, 阜蒙县更是全省的产粮大县之一。阜蒙县地处辽宁省西北部, 全县耕地面积320万亩, 作为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的玉米在本地的种植面积每年近200万亩, 总产量近百万吨。在现有耕地不能增长的情况下提高农民耕种土地的收入, 主要有两方面途径:一是提高粮食单产, 二是减少产后损失。
一、粮食高产创建 (提高粮食产量)
根据国家发展粮食生产, 支持优势产区集中发展大宗作物的有关政策, 农业部及中央财政设立了粮食高产创建项目和专项资金。这就为提高粮食单产、增加粮食总产提供了政策和资金保证。项目要求通过加快优良品种、先进种植技术的推广步伐, 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
粮食高产创建项目经过了两年实施, 现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主要优化了品种结构, 提高了单产水平, 同时增强了综合生产能力;在万亩示范片内出现了高产典型。今年阜新镇桃李村马树海家的30亩玉米产量达到了吨粮, 亩产达2160市斤, 是全县的高产状元。泡子万亩示范片内许仁堂家的13亩玉米亩产达到1890市斤。其次总结集成了一套高产栽培技术模式。重点运用了产量突出的优良品种, 精量半精量播种、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氮肥后移和病虫害防治、部分机械化等技术措施。第三是发挥了示范带动的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用典型引路、以点带面, 通过宣传使项目区周边的农民对项目、对科技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
二、科学储粮减耗
全县农业通过高产创建项目的推进, 粮食单产和总产有了明显的提高。据调查, 农民收获后因价格或其他原因在家储粮约占粮食总产量的50%左右, 如果农户储藏方法不当, 就会发生霉变、鼠害和虫害等。据资料显示, 我国农户家庭储粮不当的损失约占存粮总量的8%~10%左右。另外因储粮不便农民往往提前出售粮食卖不上高价, 这都会直接影响农民收入。因此提高粮食的安全储藏、减少粮储损失, 就相当于开发了“无形粮田”增加粮食产量, 提高农民收入, 这是即利国又利民的大好事。切实加强科学储粮, 在减损增收和粮食适时出售增收上, 初步计算仅减损一项每仓可增收500元。
近两年国家实施了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工程, 最新推广一种科学囤粮仓。长4米, 宽1.5米, 高1.8米, 四周用铁丝纱网围上, 蓝盖钢制的长方体或圆柱体的储梁仓, 这种粮仓自然通风、防水防霉, 粮食还可免受鼠害和虫害, 每仓能放5000千克玉米棒
三、粮食高产创建及科学储粮存在的问题
1. 政府部门重视程度还不够。
粮食高产创建及科学储粮减耗只停留在一些业务部门, 没有上升到政府行为, 这是一个既受国家重视又利于百姓的好事;其次作为全省的农业大县, 项目数量还不敌兄弟县多;另外通过项目的开展高产创建仅停留在几个乡镇没有上升到大面积示范带动和平衡增产, 高产与高效的统一。
2. 高产创建工作措施的落实、宣传发动力度不够到位。
工作只停留在项目区内, 没有在全县形成增产、增效的舆论导向;就是高产万亩示范区内部分农民对此也没有足够的认识。
3. 资金支持力度不够有力, 工作机制不够完善。
在农民没有足够认识的情况下, 要求有足够的资金和完善的工作机制做保证, 才能顺利完成国家项目, 达到增产增效。因为国家的资金年底验收后才给, 所以前期的项目实施资金就要求财政给垫付一部分。今年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就出现了资金周转不灵的情况。
4. 农户储粮设施陈旧、落后, 损失巨大。
大多数的农户对科学储粮仓没有认识, 储粮方式还以传统方式为主;将粮食以麻袋、编制袋为装具堆放在阴暗潮湿的角落, 极易发生霉变、鼠害和虫害。甚至有的农户将粮食、化肥、农药、家具、柴禾同放, 造成相互感染和污染。有些粮食因霉变而降级出售, 有些粮食因存放不便提前出售, 赶不上商机致使收入受损。
四、几点建议
1. 积极完成高产创建及科学储粮项目指标, 争取国家、省及本地的资金支持。今年中央财政拿出上亿资金用于粮食高产创建及科学储粮项目, 明年资金将在今年的基础上翻番。所以建议县领导到省里争取更多项目及资金的支持, 为全县明年的农业粮食高产减耗再上新台阶打下基础。另外项目的资金是有限的, 本地财政应整合涉农资金给予高产创建科学储粮资金支持, 以便在全县范围内推行粮食高产高效活动。活动中最好制定奖励政策, 比如粮食高产状元奖励1万元, 前几名的产粮典型以及技术人员也给予适当奖励等等, 会极大的调动农民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2. 切实加强宣传引导及典型带动。要把粮食高产创建及科学储粮活动向社会推介、向党政领导推介, 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办班等形式多视角、多层次、广范围宣传, 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第二是集成资源重点抓好项目关键技术核心试验示范区, 以新品种、高产高效集成技术示范为主, 收获后建科学粮仓实现高产高效, 然后分层次、分季节组织村干部、农民现场观摩。第三是重点宣传本地或外地的高产高效典型经验, 让全县基层干部、农民群众家喻户晓, 在全县掀起一个创高产增效益的农业发展高潮。
3. 粮食高产创建中,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及技术指导;构建政技相结合的组织领导体系和技术指导体系, 大力扶持病虫害专业化防治队伍、农民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等各类服务组织。通过实践, 组织专家综合分析气候、土壤、水源等各个因素, 制定作物高产栽培技术模式, 然后狠抓培训。
4. 切实加强科学储粮, 把科学储粮专项工程落到乡镇、村户, 加大宣传力度, 让农民知晓科学储粮仓的好处, 动员农民广泛、积极的参与。
建议先以种粮大户入手, 通过补贴机制先建一批储粮仓, 让他们先认识到科学储粮仓的好处, 然后通过他们向周围宣传扩展, 让农民积极主动的投入到科学粮仓的建设之中。
论如何提高农民收入 篇8
关键词: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6;F224文献标识码:ADOI编号:10.14025/j.cnki.jlny.2015.10.076
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
1.1文化素质偏低,人力资本投入不足
虽然,我国大力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扫除了文盲,但是从整体来看,农村人口的受教育水平仍处于较低水平,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占绝大多数,高中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在农村剩余劳动力中可谓少之又少,这对于现代企业用工来讲,已经很难满足需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代企业的运作已从过去的单纯体力型转向专业型、技能型,过低的文化程度和技术水平难以适应现代企业的运作,造成一方面企业急需用工却无工可用,另一方面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却无法适应企业的用工需求。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文化水平低的原因相对复杂,一方面是历史原因,另一方面是地理原因,农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工作条件落后,在教育方面,无论是设施还是师资力量都明显不足,另外国家在农村教育投入上还比较欠缺。
1.2二元经济制度,阻碍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一直以来,我国都实行城乡二元经济制度,这种二元经济模式最终导致城乡发展不均衡的局面产生,使得城市发展日新月异,而乡村发展一直处于缓慢的状态,很多地方的经济甚至长期处于停滞的状态。城市和乡村的发展差距越来越大,城市发展日趋现代化、信息化、科技化,而乡村基本原地踏步,同时造成了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滞留。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停留在土地耕作上,但是随着机械化的普及以及土地面积的减少,土地所需的劳动力也日渐减少,而劳动力的整体文化水平、工作技能仅限于体力劳动层面,难于适应城市的现代化发展节奏。另外,二元制社会的发展,导致各种制度都把城市和农村隔离开来,在就业、住房、教育、社会保障、土地等方面都使得城市优于农村。农村剩余劳动力想真正转移到城市中来,需要面临的问题很多,多数农民工进程就如同候鸟一样,四处漂泊,在城市中多数如同过客,难以找到归属感,想要以城市为家,完全融入城市需要付出难以想象的努力,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损害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积极性。
1.3产业结构的变化是阻碍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
社会的发展进步,使我国的产业结构在不断变化,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不断下降,逐渐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社会越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作用就会越强,但第二、第三产业在优化升级过程中,对于劳动者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专业型、技术型的劳动力才能在第二、第三产业的浪潮中生存下来,传统的体力型劳动力会越发窘困,而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与产业结构的变化必然会出现企业用工难以满足,而农村剩余劳动力却又无法转移的矛盾。再有随着第二、第三产业优化升级,科技的不断进步,一些高科技生产工艺加上现代化和科学管理,第二产业发展向资本型、技术密集型发展,而第三产业也日趋网络化、信息化,对于传统的劳动力需求越来越弱,第二、三产业吸纳劳动力能力呈明显不足的态势,这也是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方面。
2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分析
2.1按照企业的用工需求进行针对性的技能培训
政府部门要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根据企业的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工作,使农民工能很好的适应企业的发展要求。这样一方面提升农民工的技术水平,以适应企业的工作需要,另一方面也能很好地解决企业的用工难问题。发挥职业技能培训的作用,坚持市场配置和政府的扶持相结合,政府为培训机构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在农民工培训方面进行法律法规的教育,在提高农民工自身能力素质的同时也要对其自身的利益给予保障。另外,也要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自主创业,政府在这个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对于一些有创业愿望的农村劳动力给以大力的支持,进行信息、项目、资金、政策等方面的帮扶和引导。
2.2深化经济社会制度改革
我国的二元制城乡发展模式,使得城市和乡村隔离成两个世界,户籍制度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屏障,一个农村户口就使农民工贴上了落后的标签,农民工进入城市,始终是无根的浮萍,在各个方面都面临不平等的待遇,所以要深化户籍制改革,使得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别无二致,在就业、就学、社会福利、医疗、住房等方面给予保障,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
2.3加快城镇化发展进程,使农民工就近就业
近些年来我国不断加快小城镇建设,但在整体发展水平上,还远落后于城市的发展,城镇多数都处于乡村的附近,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很多便利之处,可以实现就地转移劳动力的目标。同时要考虑把城市化和农村的现代化结合起来,既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对外转移,也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根据农村实际,鼓励发展多种经营,通过特色农业、特色乡村旅游业、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劳动力的就地轉移。
参考文献
[1]刁学峰.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障碍及解决对策选择[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3).
[2]曾梅芳.二元结构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探析[J].广西广播大学学报,2007,(3).
【论如何提高农民收入】推荐阅读:
论营业网点如何提高服务质量09-07
提高农民收入10-01
论如何提高消防部队灭火救援作战能力08-10
论两个月时间如何快速提高英语成绩09-28
论如何提高烟草营销人员的素质和能力06-01
浅论如何提高基层领导干部执行力范文09-07
关于提高我国农民收入的若干方法08-11
如何提高口语08-27
如何提高唱歌技巧10-21
日语听力如何提高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