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创新建设(精选12篇)
信息化创新建设 篇1
联众在2012年一路走来保持着较好的增长趋势, 离不开各个模块的有效运作, 本文重点与各位来分享和探讨关于信息化体系建设。在现今竞争越发激烈的大环境下, 信息化作为现代企业一项核心竞争力能为企业带来全面绩效突破的事实早已广为共识。联众一直以来都注重对信息化体系的投入, 2000年通过ISO国际质量体系认证, 2002年导入ERP (企业资源计划) 管理系统, 2004年导入应用CRM (客户关系管理) 系统, 2008年全面实施国家4A级标准化系统, 去年公司与全球第一知名ERP品牌——德国的SAP软件合作。大家都知道世界500强企业有80%是在运用SAP系统, 此次项目的全面上线也标志着联众向系统化、科技化跃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SAP系统是一款功能非常强大、信息化集成、规范运作的系统, 联众第一期项目集企业资源计划、商业智能、供应商关系管理与移动商务为一体已经全面启动。目前, 项目组成员非常积极踊跃投身到各模块运作, 同时在顶尖的实施顾问专家的支持下, 各业务需求、数据重整、蓝图描绘等进展顺利。SAP系统积累了大量先进的企业管理流程, 对企业来说, 科技的创新、完善的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 借助这个平台联众也将企业内部管理、业务流程、工作效率大大加强, 进一步来提升公司综合竞争实力。
其实, 在现在这个资讯与科技发达的时代, 更多的汲取适合本企业的知识能量, 学习优秀企业的先进文化, 不断追求创新与求变, 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联众在近几年的发展中, 在这一点上的关注尤为突出, 公司人员规模也得到壮大, 发展至目前近2000人, 产品开发的创新与品质提升也赢得消费者的认可, 公司引入多品牌运作, 在营销管理创新上, 联众拓宽营销渠道, 成立连锁加盟事业部, 尝试近期在广东市场成立一部分直营店和加盟店, 将市场做深入做精细。诚然, 联众作为学生文具队伍中一员, 我们也要向各位同行学习, 与各位一起将未来行业的发展提升到一个高度。
我期待与大家一起共同促进行业的进步, 助力中国文具行业能走向世界。
信息化创新建设 篇2
重庆潍柴发动机厂刘秀陵
【摘要】企业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必须根据自身特点和需要进行量身订做,也就是创建工作是由大大小小的无数个创新思维来构成的。要发展就要有创新,档案事业也是如此。档案管理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档案事业逐步走向信息化网络化以适应和服务于企业。
企业的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不可阻挡的趋势,看一个企业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水平,其档案信息化的程度是重要依据,档案信息化,就是在相关部门的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档案管理活动中全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处置、管理和为社会提供服务,加速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的进程。
而档案管理信息化是指档案管理模式从以档案实体为重心向以档案信息为重心转变的过程。这个过程从初级的计算机辅助管理,即仅局限于档案工作内部的编目和检索环节发生局部作用的管理,逐步向档案信息电子化、档案管理网络化发展,在这个创建过程中,是可以有借鉴的,但是,企业的档案工作相比于其他如地方档案馆、院校图书档案管理、事业单位档案馆等,他们的受众面广,可以是开放式的。而企业的档案受到涉密的制约,它的服务面是有针对性的,局限于某个范围之内,既要充分利用档案资源,又要严格控制使用的对象。就是在同是企业的而行业不同,也会因产品方式不同、流程不同、部门隶属关系不同等原因,也无法照搬现成的模式。因此企业档案的信息化建设都是必须根据自身特点和需要进行量身订做,也就是创建工作是由大大小小的无数个创新思维来构成的。创新是一个企业进步的灵魂,是一个企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要发展就要有创新,档案事业也是如此。
档案管理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档案事业逐步走向信息化网络化以适应和服务于企业。
档案工作创新,要解决好四个关系问题
(一)创新与基础的关系
创新必须在原有基础之上进行。我国档案工作历经半个世纪的发展,形成了一整套理论、方法和工作经验,档案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工作体系,这些基础对我们今后的工作仍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是创新的根基,因此,创新绝不能抛弃这个基础,要在认真研究、总结过去的基础上,分析现在和将来的形势,在发展中寻求新的突破。
(二)创新与现实的关系
工作创新不能脱离实际。创新就要重视现实,面向未来,从实际出发,围绕如何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在打好基础、快速发展上求突破。
(三)创新与学习、借鉴的关系
学习是创新的基础,借鉴是创新的阶梯,创新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学习的目的。档案工作创新既要学习本专业知识,借鉴本行业成功的经验和方法,又要学习相关专业、其他行业知识,借鉴其他专业创新方法和成功经验。创新要坚持“推陈出新”原则,运用否定之否定认识规律和批判、继承观念,在学习、借鉴中创新。
(四)创新与实践的关系
创新都要经过实践检验,凡是对事业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的创新,都要大力推广,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档案管理信息化创建中的关注点:
一、新旧档案的不同处理方式。
新归存的的公文档案和技术文件图档都为电子文档,只有少部分为实物档案。旧的文档绝大部分为实物档案,采用将常用的纸质档案资料进行电子化,以适应网络化的服务。
二、纸质、电子两种介质并存互补。
从信息源头抓起,建立统一的数据格式标准,在现阶段的环境条件下,纸质档案还有一定实用性和优点,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所以可以采用两种介质并存以互补。实施纸质档案和数字档案“双套制”工作模式,避免重复劳动,不但能节约人力和财力,而且也会大大加快了档案信息数字化的进程。
三、以无纸化模式为主,做好纸质、电子两种备份。
在档案利用上以电子文档为主,纸质档案为辅,向无纸化模式靠拢。备份必须以纸质、电子两种方式同时进行,以确保万无一失。由于电子介质的更新、硬件设备的更新,对重要档案信息进行存储方式的转换,以免造成信息的丢失,如一些磁带、软盘存储方式已很少应用,就需要把重要信息转换为现常用的存储方式,以提供利用。
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选取适合的档案管理软件是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付诸实施的重要媒介。信息化建设理念,需要科学的档案管理软件作支撑,单纯以传统方式管理大量电子文件,绝非明智之举,档案管理软件集功能全面、智能、便捷、高效等优点于一身,是疏通信息化建设管理脉络,提高档案工作质量和效率的关键环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成败。
五、防泄密措施采用技术上的物理隔离和行政上的保密制度教育与奖惩
双管刘下。
企业的经营、财务、技术等等的档案资料是企业的无形资产,被严格划分为不同的保密等级,只能在指定的有限的范围内利用,不容许外泄。进行密级界定。首先制订密级标准,对室藏档案按公开、内部、秘密、机密进行界定,并以优良的档案管理软件自身的安全设置,如访问授权、用户安全级别、密码设置等功能模块,成为电子文件管理、利用的一道坚实屏障,能有效地确保档案信息安全。其次对档案信息使用者进行网上身份验证,对不同身份的使用者提供不同的信息查询权限,以保障软件系统的安全。在网络设置上进行物理隔离,这还不够,还必须建立一套严密的保密制度,奖惩明确,从上到下的保密机构组织进行定期的教育和宣贯,提高全体员工的保密意识。
六、网络化以内部局域网为主,隔绝外网。
电子文件的自动上传收集。目前在单机上形成的电子文件的收集工作,已成为档案管理部门不容忽视的问题。与传统纸质档案收集有很大差异的是,许多电子文件的形成通过下载和上传就完成了,因此,档案部门可以改变传统工作模式,在网页上建立电子文件自动上传的工作窗口,在第一时间将其收集到,并在档案馆(室)的服务器上归档。
七、严把电子档案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数据质量是计算机管理系统成败的关键,要严把数据关,保证所输入的数据是全面和准确的,否则难以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可考虑建立数据审核制度,在数据输入之前对数据进行审核,在数据输入之后进行认真校对
八、服务模式在现行文件阅览服务的同时可以增加在线服务。
开展在线服务。传统的档案利用方式,如到档案部门利用档案、参加档
案展览、阅读档案复制件或公布件,特别是到档案部门利用档案原件的方式,在信息化时代里必然要发生变化,至少是部分变化。社会的全面信息化改变了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环境,使人们更注重信息的时效性,希望通过信息系统、信息网络及时准确地获得多种信息。因此,被动的、手工式的档案提供利用方式必然逐步被主动的、现代化的档案服务方式所代替。
以网络技术为主的档案数字化已经或正在逐步引入到档案管理工作中,档案的形成、鉴定、整理、利用都受到深刻影响。电子档案管理流程的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以及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一体化,是电子档案管理重要性的体现。
信息化创新建设 篇3
关键词:校企合作;校园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2-0142-03
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终端设施普及,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在于校园信息化,即以校园网络为基础,实现从教学环境、教育资源到教学科研活动全部信息化,并服务于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等各个方面,通过门户网站、应用系统集成、数据库集中等方式满足学校老师、学生、管理人员和其他用户的访问和应用。
传统的校园信息化是以“学校网络中心”或“校园网”建设为核心,寻求从本单位或教育系统的范围制定技术解决方案,基本上是“自己投入、自己建设、自己管理、自己维护、自己使用”。然而,这种模式不但需要巨额资金投入,还会造成“重硬件设施、轻软件应用”的局面,不利于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引进社会资金、实行校企合作,无疑是推动校园信息化进程、加快校园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2012年6月,我校与中国电信湛江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校企双方本着“企业投资建平台,学校按需买服务”的原则,在校园信息化建设方面进行深度合作。电信公司作为信息服务提供商,将为学校的全面信息化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一、学校作为整体与企业合作,校企合作的层次明显提升
传统的校企合作,基本在某些专业与对口企业之间进行。例如,我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与嘉联益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以冠名班级、委托培养方式联合办学;或者是学校与企业的某些部门进行合作,如我校与广东广垦农机服务有限公司合作办学,学生有一半学时到公司进行顶岗实习。然而,这次农工商学校与湛江电信的合作,却是学校的所有部门与整个企业进行通力合作,共同推进校园信息化工作。
校园的信息化涉及学校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行政管理等多个方面(如图1),其目的在于促进校园管理智能化、教务资源共享化、校园服务现代化,教务处、德育部、行政办、保卫科、学生宿舍等每个部门都必须加入到校企合作的工作当中;合作协议中电信公司提供的服务内容包括:校园网站建设、互联网光纤提速、数字化办公、校园翼机通、网络安全、教学资源管理等,这是需要企业从上到下都积极参与、各部门(包括市场部、网络发展部、技术部、客户服务部等)积极配合才能顺利进行的校园信息化建设。学校作为一个整体与整个企业进行合作,双方的合作温度势必增高,亮度势必加大,发展态势势必越来越好。
二、实现学生、学校、企业“三赢”,校企合作的效益有所增大
根据农工商学校与湛江电信的合作协议,湛江电信将向农工商学校的学生(以新生为主)免费或低价提供3G手机。这部手机不仅可以用于低价优质的通讯活动,还可以在校园内消费、借阅图书、查询个人学业信息,这就是“校园翼机通”,如图2。
“校园翼机通”是将传统一卡通RFID射频卡与CDMA手机UIM卡合二为一,为校园量身开发的全新支付产品。学生通过电信手机既可以享受优质的通话和信息服务,又可以直接刷手机实现内部食堂或超市消费、门禁识别、考勤、教学资源管理等后勤工作服务,还可以在外部电信商家联盟消费。翼机通集商务消费、考勤、门禁、水控、图书管理、机房管理、银行转账等各种功能于一体,真正实现了“一卡在手,走遍校园”。
对学生而言,翼机通为其学习和生活提供了低价、优质、方便、快捷的电子化服务;对学校而言,翼机通降低了收费管理成本,提高了考勤管理工作效率,增强了门禁系统的安全性,有利于建设“平安校园”;对企业而言,翼机通使其获得大量优质客户群——学生,为企业培养了手机消费群体,打开了话费收入和网络“流量”收入的市场空间。农工商学校与湛江电信的校企合作,真正实现了学生、学校、企业“三赢”。
三、由人才培养转向校务管理,校企合作的渠道明显拓宽
谈及校企合作,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同参与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办学模式。职业院校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宗旨的,校企合作便是实现教育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的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重要举措。“职业教育现有的校企合作模式,总体上来说,是基于目标导向型的人才培养合作模式”,从其目前所拥有的校企合作模式的数量来看,已经存在着众多的形式。在种类上,可以归纳为9个模式,在名称上,分为“学年分段式、阶梯分段式、半工半读式、弹性安排式、订单培养式、教学工厂式、厂内基地式、行业主导式和职教集团式等。”显然,传统的校企合作就是企业参与专业课程建设,学生参与实习实践活动,其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合格劳动者,
而农工商学校与湛江电信的合作,不涉及培养企业所需的网络通信人才问题,尽管合作协议里规定了学生的实习实训内容,但其合作的主要内容在于校园信息化建设,在于学校的管理事务,包括教务管理、校务管理、校产管理、学生管理、一卡通管理等。校企合作的内容由人才培养转向校务管理,合作的渠道明显拓宽。
四、企业合作热情高涨,校企合作的局面由“冷”变“热”
“校企合作虽然喊了很多年,也开办了很多年,但却难以深入开展”,“现在,职业学校校长与企业谈合作时,面对的常常是企业的冷淡。由于校企双方没有最佳的利益结合点,企业没有参与职业院校办学的内驱力,校企深度合作困难重重”。
所谓企业与学校合作的“内驱力”,就是企业的利益驱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任何投资都要讲求回报,而企业在投资职业教育时,不但培养人才的周期较长,而且培养的人才未必长期属于自己,因而对校企的合作积极性不高,校“热”企“冷”的现象普遍存在。校企合作要想向纵深发展,校企双方必须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将学校教育资源转化为推动企业经济增长的动能。
这次农工商学校与湛江电信的合作是采取市场机制运作的,一切遵照市场规律办事。在合作中,拥有320多亩地、8000多名学生的学校,获得了资金、技术,并开始向数字化校园大阔步迈进;湛江电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了大量优质客户群体,开辟了市场、增加了业务。校企双方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谋发展,学校不再“剃头挑子一头热”,企业也同样充满热情、充满信心的投入到合作项目当中。为了更好地推进合作,湛江电信特意为农工商学校量身打造了数字化校园发展前景,如图3。
校企合作不应仅仅局限在职业院校与企业在课堂教学、学生技能培养方面的合作,而应当将其扩展到广义的范畴。广义的校企合作指教育机构与产业界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服务、消费服务等多个领域的合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深化公办学校办学体制改革,积极鼓励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学校办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办学效益。”校企合作是增强办学活力的重要途径,我校与湛江电信的合作是一次有益的探索,体现了校企合作的新思路。
参考文献:
[1]柯裕伟.国家示范校建设背景下校企合作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科技信息,2012,(4).
浅谈信息化建设创新档案工作 篇4
1 档案信息化是档案工作创新的客观需要
档案信息化是档案工作的一场革命, 是传统档案走向现代档案一个重要标志。档案信息化要求档案工作者重新思考档案管理的新情况、新原则与新理论, 确立信息和网络环境中档案管理与服务的基本框架与基本方法, 实现档案信息的社会化服务。因此, 档案信息化是档案工作创新的客观需要。
2 创新的前提是树立档案信息观
现代档案工作人员要树立“信息就是财富”的观念, 主动地挖掘、搜集、利用有利于档案工作的各种信息, 更好地开展档案工作。档案信息观的普遍提高是社会各方面广泛利用档案信息资源, 实现档案信息化的重要条件。档案信息化建设可以实现数字化、标准化、系统化、网络化;可以为科学研究、文化建设、加强管理服务;也可以为宣传报道、业务咨询提供信息保障。树立“档案是信息资源的观念”, 认识档案是信息资源的重要性, 为开创档案工作的新局面创造良好的条件。
3 创新的关键是加强档案信息专门人才的培养
要有针对性地培养一批既能熟练应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 又热爱档案事业的专门人才, 以满足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需要。要努力学习信息知识, 提高信息能力;掌握各种档案工作信息源、信息检索工具、检索方法等方面知识;培养信息获取、开发利用、选择、预测、加工、传输、存储、调阅和吸收等能力;能对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整理排序、归类处理, 充实档案数据库。尽快建立以管理型人才为基础, 复合性人才为重点的高科技人才为骨干的档案干部队伍体系, 满足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4 创新的基础是丰富档案信息资源
档案信息化建设是国家信息化工作的一部分, 而档案信息数字化又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档案信息数字化对加快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档案信息资源作为档案信息在活动中的基本资源, 在量的积累上要达到一定高度, 经过整合之后能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丰富和完善档案资源建设, 使档案信息“数字化”, 是档案工作追求的价值目标, 也是创新的基础。
5 创新的目的是更新管理模式
通过计算机录入大量的档案信息并编制各种专题目录, 实现档案资料方便快速检索;手工检索向计算机检索的全面过渡, 提高检索效率;启动档案馆馆藏档案目录数据库、档案全文数据库和多媒体档案数据库建设;建设互联互通的现行文件、档案信息发布平台和查询利用系统。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共享, 最大限度地发挥档案馆的社会服务功能。
6 创新的手段是改善服务方式
一是, 让公众熟悉和了解档案工作, 扩大档案工作的知名度;二是, 宣传档案意识和宣传档案工作;三是, 依托现代化设备和手段, 挖掘档案信息资源, 通过档案信息的上网, 向利用者提供开放的馆藏档案和有关现行文件, 提高服务的及时性。改变传统的档案利用服务模式, 逐步建立起上门服务、电话咨询、计算机联网等档案利用服务体系, 实现多途径、多渠道、全方位主动地服务。对档案信息资源加以分类、提取、分析、加工、并进行连接与共享, 从而准确、及时、简捷、实用地满足利用者对档案信息的不同需求。
7 创新的重要内容是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
7.1 加快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数字化档案馆, 就要加强库房建设、馆藏建设、检索工具建设、规章制度建设、专兼职档案干部队伍建设及档案服务利用工作等。加强档案管理现代化软硬件基础设施和档案信息应用系统建设。尤其是推进计算机管理档案, 提高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应用程度, 逐步提高档案信息化水平。
7.2 加强档案资源的数字化建设
档案资源数字化是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也是档案信息化建设迫切性所在。及时接收各归档单位新产生的电子文件, 为归档单位和利用者提供服务;档案馆要根据档案管理的要求, 加强对收集归档的电子文件进行有效管理。研究电子档案接收、保管、利用的技术方法, 对电子文件积累、鉴定、著录、归档等工作的监督、指导, 保证各单位产生的有价值的电子文件真实、完整、有效。实现档案信息处理计算机化, 信息存储数字化。
7.3 加强档案信息网络建设
通过软件系统对所有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鉴定、统计、检索、利用、编研等各个方面能够实行计算机的有效管理、控制, 实现档案工作自动化。该系统是以档案馆为中心, 覆盖归档单位的应用系统。
7.4 扎实推进档案数据库建设
数据库是网络的信息资源, 数字档案馆必须加强数据库建设。首先加强文件目录数据库建设, 然后开展对重要档案的数字化建设, 建设高质量、高水平的全文信息数据库, 最后将所有馆藏档案全部数字化。
要实现档案信息化, 需要档案工作者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 自觉学习和更新知识, 运用现代技术和信息技术于档案管理工作的实践, 变档案整理保管者为档案信息开发运用者。这一切都源于开拓创新, 不断创新的档案管理工作制度和方式。这就要求档案工作者重新思考档案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原则与新理论, 创新信息和网络环境中档案管理与服务的基本框架与基本方法, 实现档案信息的社会化服务。
参考文献
[1]徐渝溶.浅谈新时期档案管理人员的角色转变[J].学校档案, 2006.
[2]孟世恩, 王颖, 何芳.对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的理论思考[J].档案学通讯, 2004 (5) :29-32.
[3]李爱妹.加快信息化建设不断创新档案工作[J].上海造船, 2009 (1) :74-76, 95.
信息化创新建设 篇5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journalism teaching can based upon Web 2.0 to develop perfect information resources and break traditional content system of characters, as well as reorganize teaching contents.At last, the paper dwells on exploiting brand-new teaching topics which suits searching learning environment better and building informational resource-based topical teaching models.Key words resourcetopics teaching models
随着高校教学信息化意识的不断加强,基于WEB2.0技术环境,以网络课程、网络辅助课程、多媒体课件以及专题站等项目为支撑的课程信息化目前已经步入尝试性操作阶段。诸多专业的必修课程和选修的特色课程均纷纷上马信息化建设,虽然成果的层次高下不一,但是基于信息化资源的教学对传统教学模式提出的挑战是引人注目的,新型的教学模式的建构及其应用前景也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通过教育信息化,探求基于WEB2.0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教学运行和管理机制及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从而推进新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新闻教育质量提升势在必行。《广播电视学》作为新闻传播类本科专业的必修课程,经过多年的努力,探索出较有特色建设思路,即突破了传统教学资源平面性、章节一维性,用开发组构专题的方式实现了对教学资源的重组,并在WEB2.0技术环境支持共享底层资源前提下,借用了本专业其他课程的信息化成果,甚至通过拓展工具,实现了跨学科资源整合,建构了基于信息化资源的专题性教学模式,经教学实践检验,该模式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可行性,同时也在新闻教育中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一、基于WEB2.0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
所谓WEB2.0,具体的说,从模式上是由用户读信息向写信息的改变,从基本结构上是由网页向用户工具的演变,从工具上是由浏览器向各类阅读器等内容发展,运行机制上则是由客户服务器向Web服务器的转变。具有交互性、开放性、去中心化、个性化和社会化的特征。基于WEB2.0的教学,创设了双赢的师生观和知识观,构建了多元的思维模式,注重师生的合作与交流,鼓励学生的自我意识和创造性,并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所谓资源,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能创造物质与精神财富的各种客观存在形态或存在物。在教学活动中,特别是基于信息化资源的专题性教学模式中,资源是指支持教与学活动的,能实现一定教学目标的各种客观存在形态。通常包括实物资源(如网络媒体、教学器材和教具等)、人力资源(如教师、学习伙伴、教辅及教学管理人员等)和信息化环境资源(如电子教材、电子教案及相关文档、电子阅览室、Internet、Intranet、虚拟实验室、虚拟小组、虚拟课堂和信息工具等)。教学资源是一个系统,包括人、材料、工具、设施和活动五大要素。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就是要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理念和手段,充分调动包括教师、学习伙伴、教辅及教学管理人员等在内的人力资源的能动性,有效利用包括媒体、器材、材料、工具和设施等在内的实物资源,合理规划和建设信息资源,创设良好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并为了有效地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对资源进行包括信息质量、信息广度与深度、信息资源的稳定性与连续性等在内的全方位的评价。
《广播电视学》是新闻传播类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本课程以广播电视媒介本体性质和广播电视节目的采访制作及现代广播电视的发展现状主线,综合应用新闻学、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语言学、符号学等各方面的知识,旨在探索和揭示广播电视信息传播及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本课程融广播电视理论与实务于一体,其内容结构中包括广播电视史论、广播电视实务以及广播电视事业经营管理等,除了传授广播电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使学生加深对广播电视的基本理论、实际应用、媒介生态、社会功效及广播电视业的改革发展前景有一个较全面深入的理解外,还要培养学生学习和研究广播电视的正确观点和方法。根据课程基本属性和WEB2.0的技术优势,本课程将传统的平面的教学内容经过重新规划、组织,在WEB2.0中建设了适合专业教学的信息化资源环境,具体内容包括“最新通知”、“课程信息”、“教师简介”、“教学大纲”、“授课教案”、“课程实践”、“自测练习”、“资源拓展”、“广电论坛”、“在线交流”、“课程工具”等内容。
二、基于内容重组的教学专题开发
专题是该教学模式中的核心概念,是指整合了教学目标的,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的教学任务。专题的覆盖面很广,关键在于为教学所需要,同时学生感兴趣。专题可以分解为若干个问题来解决,问题又可以进一步具体化为可操作的任务。
内容重组就是对信息化教学资源进行重组、整合、打包。以内容重组为基础和特色开发的专题是专题性教学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所有活动都是围绕着基于内容重组专题开发而展开,教学专题的开发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专题开发可以参照以下几个基本理念:
(1)要由师生共同开发。在教师主导下,在尊重学科专业课程教学规律的前提下,通过师生共同商榷,确定教学专题。
(2)要设计好问题。在既定的情境中,有一个以上方面制定不明确,问题描述不是很清楚或定义不明确,或者在问题陈述中不包括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是为劣沟问题。劣构问题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实践能力等。
(3)要有综合性。以多学科知识为基础,使学生将在各学科各专业选修到的知识综合起来,用以解决现实的问题。因为现实世界中的问题求解过程本来就是综合性的。
(4)要有挑战性。即解决问题所需要的能力一般稍高于学生已有的智力和非智力水平。挑战性专题有助于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5)要有整体目标。专题应当是整合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情感水平。
(6)要加强实践性。关注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照上述几点原则,《广播电视学》教学内容由原来的章节内容经过重组,开发了“媒体特性与传播理论”、“节目系统与事业管理”、“节目生产与节目经营”、“界面人物与职业道德”、“广播电视受众调查”、“实验教学与业务实践”等六个专题,并为学生创设了一些劣构性问题,包括:社会性问题,如个人健康(酗酒、吸毒等)、暴力犯罪(少年犯罪、恐怖主义等)、社会平等(贫困、性别)、社会机制(家庭、教育)和社会公德(道德、个人品质);校园生活问题,如专业学习(志向、方法)、业余生活(爱好、综合发展)、师生关系(种类与评价)、衣食住行(消费观)、毕业设计(就业、升造)等。并要求主题单一,尽量一事一议;内容充实,要对所选问题做深入调研,收集素材;并以充分的事实为依据,进行深入分析,有数据、有讨论,有结论。
三、探究性教学环境建构
所谓探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在这里是指通过浏览网络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知的结论,什么是需要进一步求解的问题,并通过虚拟环境(虚拟社区、虚拟课堂、虚拟小组协作等)交互过程,制定调查研究计划,并实施问题解决过程。在急于信息化的专题性教学过程中,探究是保证教学效果的关键,它能够保持学生旺盛的兴趣力和能动性,有助于专题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为了更好地实现专题教学,需要建设良好的探究环境。探究环境主要由资源、情境、工具和支持等部分组成。为满足特定的教学情境需要,这四个组成部分可以任意组合,从而构成多种特定的、灵活变化的探究学习环境。
1.资源
包括实物资源(如网络媒体、教学器材和教具等)、人力资源(如教师、学习伙伴、教辅及教学管理人员等)和信息化环境资源(如电子教材、电子教案及相关文档、电子阅览室、Internet、Intranet、虚拟实验室、虚拟小组、虚拟课堂和信息工具等)。前文已经做过较详细地阐述,这里不再赘述。
2.情境
情境是指促进学习者理解水平发展的环境,包括真实的和虚拟的情境。情境的形式可以分为三种:
(1)指导式。外部人员(教师和教辅人员)创建一个调用信息资源的虚拟地址,为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协助学生制定学习策略,为学生提供与资源相互作用的路径,帮促学生发展学习活动,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2)生成式。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确定目标,然后根据问题需要确定在哪里查询资源,并对查到的资源进行价值评估。当然,学生在自主能动地问题解决过程中,不排除可以根据需要寻求外部的帮助。
(3)磋商式。这种情境是对指导式情境和生成式情境的有效综合,问题求解中学生和通过虚拟环境建立良好的学习伙伴或问题解决的合作联盟,目的在于寻求更加行之有效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另外,问题驱动是专题性教学的一种主要的方式,所以,问题情境在探究学习环境中也非常重要。探究性教学环境所关注的问题类型一般有简单问答(Question)、案例(Case)分析、难题(Problem)解决、项目(Project)攻关等。问题情境也同样可以通过上述三种情境形式完成创设。
3.工具
工具能够帮助学生查找、获取和处理资源,帮助学生解释和评价资源的用途,并以具体的方法组织并表述理解。在以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环境中,工具主要包括搜索工具、处理工具和交流工具。
(1)搜索工具。在信息化教学资源环境中,工具主要指具有专业搜索能力的搜索服务,包括系统平台内部搜索和互联网络搜索,搜索的直接结果应包括信息及其元信息。所谓元信息,即关于信息的信息,具体包括题名(Title)、创建者(Creator)、其他责任者(Contributor)、出版者(Publisher)、主题(Subject)、说明(Description)、日期(Date)、类型(Resource Type)、格式(Format)、标识符(Identifier)、来源(Source)、语种(Language)、关联(Relation)、覆盖范围(Coverage)、权限(Rights)等,不同类信息资源的元信息又有所不同。搜索工具要为学生提供广泛的资源链接,以便学生方便快捷地获取信息资源支持。
(2)处理工具。对多种媒体信息的加工与处理,帮助教师和学生组织、综合和生成信息,包括文字处理工具、图形图像处理工具、数据管理工具、网络信息界面整合工具、Spider组织工具等,对这些工具的有效利用,能够让教师和学生不断地建构知识,修正并呈现对知识的理解。
(3)交流工具。可以使学生利用文本、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和同步或异步方式共享各自的观点。E-mail和BBS等异步交流工具,使参与者能够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而聊天室等同步交流工具能进一步实时协调合作方的学习活动。交流工具还可以帮助提高面对面交流和远程课堂的效果,为建立学习共同体创建更多的机会。
4.支持
支持活动很宽泛,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中,支持的机制主要包括教师对概念的描述和解析,对路径的指导和选择,多策略的定制和应用等,也包括学习共同体(如协作小组)提供的过程支持。
基于WEB2.0成熟的技术基础,创设《广播电视学》包括资源、情境、工具和支持在内的探究性教学环境是非常容易的。“最新通知”提供了关于学科专业课程的最新进展和专业教学的最新要求等方面的动态资讯,“课程信息”是专题性教学所要依附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框架,“教师简介”提供了专题教学所需要的指导教师的相关信息,便于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有目的的寻求教师的帮助,“教学大纲”和“授课教案”作为教学的基本文档,为学生探究学习提供了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也提供了探究学习的路径参考,“课程实践”是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提供了专题实践的参考原型,便于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从别人的实践成果和教师提供的实践建议中获得间接经验,“自测练习”为学生探究提供了问题空间,有助于学生通过问题解答领会概念的意义,“资源拓展”旨在打通学科、专业和课程壁垒,将有益于本课程专题教学的资源进行整合,为学生探究提供综合性辅助,“广电论坛”、“在线交流”和“课程工具”均不同程度地以工具的方式为教与学提供支持。
四、基于信息化资源的专题性教学模式设计
1.基于信息化资源的专题性教学
基于信息化资源的专题性教学是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要围绕一个专题,通过充分发掘和利用各种不同信息资源,并遵循学科研究与实践的一般规范和步骤而进行的一系列探究活动,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知识探究、专业创新等能力,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和信息素养。基于信息化资源的专题性教学的基本特征是:
(1)提倡对多种信息化教学资源进行优化组合利用。
(2)信息化资源并不能直接用来解决专题所生成的真实的问题,学生必须先将资源进行加工处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再利用知识来解决问题。
(3)要通过教学专题聚集资源,为专题教学整合有用资源,资源要服务于专题教学。
(4)突破学科本位,根据需要综合利用各门相关学科的相关内容,在孤岛似的学科知识之间架起融合的桥梁,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融会贯通知识的能力和多角度、多层面思考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5)将大专题裂变为多个问题,通过问题研究明确任务,再通过任务分析明确问题解决思路和方案。解决真实问题,容易使学生积极投身学习过程,获得一种成就感,从而使教学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6)强调帮促探究和协作探究,让学生在问题求解的过程中学会综合利用知识、内化知识、积极动手、动脑,使学生真正愿意学,学会如何学。
(7)提倡行动研究,注重过程评价,要求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完善探究过程。
2.教学模式设计
基于信息化资源的专题性教学是以资源建设为基础,以专题开发为前提,以活动探究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并从多维角度评价整个教学过程,模式图如下:
《广播电视学》课程在WEB2.0中实现了专题性教学设计,把传统的章节教学内容体系重组为专题内容,虽然各个专题内容的关联度不强,但是彼此都是探究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知识资源和概念支持,都为每一个专题的求解创设了特定的情境。该模式描述的是每一个专题教学的过程:在拥有了完备的资源、情境、支持和工具的探究环境中,专题教学从选题开始,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拟定选题,并根据一定的组织原则建立学习小组,小组对选题进行讨论,把拟定的选题进行任务分解,以任务驱动问题解决;明确任务以后,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有针对性地搜集资料,辨别资料,评价资料的效用和价值,然后根据对资源的掌握情况进行任务落实,各成员各负其责,在操作中落实任务,并将各自的任务成果进行整合,整合后对成果进行评价、修改,再将修改完善的成果形式提交给班级交流展评,教师在展评中作出中肯的、科学的评价意见,提供各小组学生参考;学生根据交流展评的结果,进行集体反思讨论,整理反思意见,连同作品一起作为小组专题教学的成果。在专题探究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能力、协作能力和反思能力。
参考文献
[1]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
[2]Hill.R.& Hannaf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digital environments: the resurgence of resource-based learning, ETR & D 2001, Vol.49(3), pp.37~52.[3]黄匡宇.广播电视学概论[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8
[4]马持节.探讨我国网络新闻资源分类标引体系[J].中国传媒科技,2005.1
信息化创新建设 篇6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罪犯教育改造;创新;手段
【中图分类号】G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0-0408-01
罪犯教育改造工作与信息化建设不断融合、创新的最根本目的在于推动服刑人员自身综合素质的深化与升级,以此将刑释人员重新犯罪的机率控制在最低限度,即信息化建设工作也要遵循监管工作“首要标准”。而现阶段罪犯教育改造工作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单一式的信息化应用系统以及较为落后的手工式教育改造工作管理手段等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研究信息化建设同罪犯教育改造工作融合创新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调整和解决。
一、现阶段罪犯教育改造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意义上的罪犯教育改造工作与整个社会的时代发展特性之间逐步呈现出一些不和谐因素,并直接导致当前罪犯教育改造工作中出现诸多问题与缺失。
(一)罪犯教育改造模式的粗放型发展状态制约着罪犯教育改造工作的发展。在目前的罪犯教育改造工作当中,部分地方对属于静态的教育改造记录、记载型工作抓得比较严,对属于动态的教育转化效果、个体行为表现等,由于种种原因抓得不够细致,考核较为粗糙。从部分地区制定的罪犯教育改造工作体系考核指标中可以看出,服刑人员的入学率、到课率、及格率以及接受个别谈话的次数成为了监管改造工作效率的关键性考核指标,而若干实质性考核因素并没有得到充分考虑与体现。
(二)较为单调的罪犯个别化教育改造手段制约着罪犯教育改造工作的发展。群体性教育是对服刑人员教育改造的传统形式,个别化教育则是世界矫正领域的潮流和趋势,要对服刑人员进行科学的个体改造评估,并制定阶段性个别化矫正方案。将两者紧密结合,实现手段与方法的创新,可以有效提高教育改造质量。但目前个别化教育改造手段较为单调,矫正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干警的个体素质。也就是说,在实际工作中干警个体素质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个别化教育改造的效果。
(三)罪犯教育改造场所与时间的配合度不高制约着罪犯教育改造工作的发展。教育改造工作既要重视对服刑人员劳动技能和谋生手段的培养,又要重视对个体人格的教育矫正,比较好的方式是将劳动改造与教育改造在场所与时间上进行密切配合。而现实中,很多地方还是出现不同程度的重管理、重劳动而轻教育的倾向,对罪犯教育改造工作存在一种敷衍与应付的思想,教育改造的时间无法得到有效保障,教育改造的场地也不够稳定。
二、信息化建设在罪犯教育改造工作中的应用优势分析
监狱信息化建设是维护监狱安全稳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需要,也是提升改造质量,实现监狱工作宗旨的内在要求。信息化建设特有的技术性、发展性、多样性等特点恰好与现阶段罪犯教育改造工作的发展方向相吻合。
(一)信息化建设的技术性在罪犯教育改造工作中有着突出的应用优势。提高监管改造工作的科技含量与技术含量,如积极推广教育改造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教育信息的快速处理和便捷查询,把干警从繁琐的文字处理和数据统计中解放出来,使干警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育改造活动中去等等,从而有效抑制与淘汰各种落后的工作方式与工作内容。
(二)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性在罪犯教育改造工作中有着突出的应用优势。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渗透性最强,应用最广的技术领域。依据罪犯教育改造工作的不同内容,如刑罚执行、分级处遇、计分考核、狱内奖惩等,信息化建设在实时性、高效性、简便性、适应性等方面的不断发展,带动着教育改造工作形式与工作内容的持续优化。
(三)信息化建设的多样性在罪犯教育改造工作中有着突出的应用优势。监狱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充分利用信息化建设的丰富成果,如教育改造信息管理系统、服刑人员内部网络教育平台、网络个别教育方式、远程教学和远程亲情教育等,将多种教育改造形式(文本形式、声音形式、动画形式、图像形式、视频形式等)更加全面与充分的呈现在服刑人员面前,使教育改造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脱离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势必会激发服刑人员的兴趣,达到预定的教育改造效果。
三、信息化建设在创新罪犯教育改造工作中的应用手段分析
(一)以信息化建设促进罪犯教育改造工作环境的虚拟化与网络化。如果服刑人员个体处在良好的改造集体或积极的非正式群体中,群体能促进和激励其积极的改造行为,抵制和消除其不符合群体规范和价值目标的不良行为,增强群体的内聚力。为了拓宽教育改造空间,营造积极的教育改造群体,可以搭建网络虚拟化改造环境,形成专门的虚拟教室、虚拟会见楼、虚拟图书馆以及虚拟论坛等,引导服刑人员进入一种虚拟式的教育改造环境当中,将社会帮教与狱内改造相融合,从而实现“监狱人”与“社会人”之间在可控条件下的互通。
(二)以信息化建设促进罪犯教育改造工作管理的客观化与科学化。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干警往往依照自身主观推断及个人情感偏向实施具体的教育改造策略,或者教育改造措施千篇一律,针对性不强。而利用信息化技术,我们可以建造教育改造信息管理系统,记录服刑人员档案、狱内表现、奖惩等信息,采用计算机软件对服刑人员接受教育改造的情况进行测试与评判,对服刑人员在教育改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系统诊断,从而较为有效地剔除人为因素,获得更加真实与全面的教育改造数据,实现管理工作的有序化、自动化以及科学化。
(三)以信息化建设促进基于多媒体技术的“三课”教育模式的发展。在罪犯教育改造工作中,“三课”教育(即思想政治、文化、职业技术教育)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信息化建设与“三课”教育的融合已成为现代监狱教育改造工作的必然发展趋势。利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三课”教学内容能够充分转换为生动且具体的视听信息,服刑人员对所传达信息的接受程度也会得到有效提升。干警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技术能力,创设一些灵活多样的教学情境,彻底打破传统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的单一性,充分调动服刑人员接受教育改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四)以信息化建设促进基于网络技术的罪犯个别化教育模式。网络个别教育是个别化教育的新兴形式,干警通过监狱内部网络与服刑人员进行沟通和交流,以更加亲近、更加隐秘的方式,平等直观地走近服刑人员的心灵。可以将罪犯个别化教育工作中的技术成果应用于网络平台之上。比如在对服刑人员进行心理咨询与矫治工作方面,可以在网络平台中安装服刑人员个性分测验(COPA-PI)、艾森克个性测验(EPQ)、卡塔尔(16PF)及明尼苏达(MMPI)等心理测试软件,及时发现、排解其心理障碍以及各种心理问题。通过网络营造良好的狱内主文化环境,积极转化、引导和消除监狱亚文化现象。
四、结束语
大学教学实验平台信息化创新建设 篇7
一、现代管理模式的需求
高校实验室的建制管理模式分为传统的分散型和集中型[1]。其中分散型管理的模式是以服务单门课程的实验为目的, 根据课程提出实验要求, 组合能满足其实验要求的实验技术条件而建立的模式:集中型是以大学学科为定义对象的实验室建制模式, 其作用是有效整合资源, 提高实验室的资源利用率, 但对实验室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高校实验室管理模式逐渐由传统的分散型向集中型转变。在集中型管理模式中, 对实验室人员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要求则更高, 要求其能够更多地了解实验室的信息, 做好相关的登记和服务工作, 并能指导实验室承担的所有实验。尤其在地方院校实验员人数不足、整体素质不高的情况下, 强制让实验员承担如此多的工作任务的结果只能是牺牲教学质量。另一方面, 在实验室管理方面各个学校对于实验室人员重视不够, 往往将重点放在建设教师队伍上。实验室人员处在地位低、待遇少的地位, 造成优秀人才流失严重, 加之高校不断扩招, 使得实验室人员在数量和质量上难以满足教学要求。这就导致实验室管理机制的不健全, 管理水平不高, 影响了教学的开展[2]。传统管理模式更多地依赖人工管理, 智能化水平不高, 管理相对落后。无论从实验室发展需求还是目前的管理现状来看都急需一种高效快捷的管理方式。
二、构建信息化管理模式
信息化发展迅速, 信息化的应用也遍及各个领域。信息化在实验教学中和实验管理等相关工作中都有应用。信息化教学目的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 创设信息化的教学, 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信息化教学支持信息化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 强调在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的基础上, 学习者积极主动地进行独立学习、终生学习和具有个性化的学习, 体现出以学习者为中心, 尊重学生差异。信息化教学力图使学生在创新、问题求解、决策、批判性思维、信息素养、兼容、获取隐性知识、自我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能力获得有效发展[3]。将信息化教学的理念和教学模式运用到大学实验教学中, 对于解决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具有积极意义。对于信息化服务于实验管理, 需构建全方位的电子信息管理系统。只有建立全方位的信息管理系统, 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实验室各类资源,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综合资源的优势。
(一) 智能化实验室管理平台。
高效、便捷的网络管理平台是提高管理效率的有效解决方法。网站版面的功能设计也十分重要。网站建设应包含学生选课子系统、动态信息版块、相关文件和下载专区、实验室管理、社会服务、互动专区和后台管理模块。管理平台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1. 构建选课子体系。
学生选课系统即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选择不同时段开设的实验课, 和预约实验时段, 并且可以随时登录系统查询自己的选课单, 以及当前的选课情况。选课系统方便学生自由选择时间, 避免资源浪费和学生拥挤现象, 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 也消除了实验课程选课排课费时费力的现象, 节约了大量的人力资源, 提高了工作效率。学生预约实验时段可选择分组模式或项目模式两种方式进行选择。分组模式是一个小组同一时间完成相同实验项目的学生的集合。一个分组中可以只包含一个实验项目, 也可以包含多个实验项目。学生以分组为单位选课, 选定一个分组后, 即选中了这个分组时间段内的实验。项目模式指实验室以实验项目为主线来组织实验课的教学。此种模式下, 实验室决定某一周或者某几周开放的实验项目, 并且为各个实验项目指定开放的时间窗口。学生以实验项目为单位选课, 选择实验项目的同时也自主选择该项实验开设的时间窗口[4]。
2. 设置网站动态信息栏。
信息栏包括通知栏和新闻两个专版, 该版块主要功能是通知发布各种信息和展现实验室风貌。信息栏版块主要通知实验室开放信息、当日总值班情况、实验课开课情况和各种动态信息;新闻栏的主要功能是展示创新实验成果和课程设计优秀作品。
3. 相关文件和下载版块。
该系统应包括日常工作管理、课程管理、资料管理、设备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特别是值班日志制度, 保证了实验室管理始终处于即时可控状态。下载版块将实验中心历年来的各种课程资料、教学资料、设备资料和行政管理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 不仅充分节约纸张等资源, 减少存放空间, 同时也可以快速方便地进行资料查阅, 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率。
4. 实验室管理版块。
用户第一次进入实验室管理版块需采用学生姓名、学号、年级、专业、班级等用户信息进行注册, 注册后方可登录到该系统。通过该版块可以查询中心实验室管理资料、实验资料及中心设备应用情况。该系统是教师和学生了解中心实验室情况及教学资料的主要窗口, 大大方便教师们借用设备, 解决了教师和学生使用仪器设备的合理性。在这个版块同时收录了学生成绩, 网站程序也可读取这些数据, 实现远程成绩查询、实验结果查询等。
5. 社会服务。
网站应建立与社会和企业沟通的渠道, 通过该渠道让社会了解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 提升学校的知名度。社会相关部门了解学校相关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后如果有相关技术难题可以找学学校解决, 实验室的相关研究为社会生产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持, 也是知识对社会的一种回馈。相关企业可以选择感兴趣的项目进行投资开发, 给学校带来一定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 企业了解该学校相关专业合研究成果后将会在学校召开专门的招聘会, 给学校学生提供了就业机遇。
6. 互动专区。
学生可以在该专区上上传实验中的问题, 学生和教师可以通过该版块及时进行讨论跟帖解答。教师可以在该专区上传一些课外的实验资料或者认为学生学习有难度的实验解析。该专区在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起到了一个有效的信息传递作用, 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积极性。
7. 后台管理专区。
功能性实验室网站必须包含强大的后台管理功能, 适时地更新管理网站信息, 对于过时的不同信息要及时删除或分类整理打包存放。后台操作系统的用户名和密码要确保安全性谨防丢失, 以确保信息安全。后台管理栏目与前台一一对应。管理部门根据实验室的情况和发展需要, 可进行适当的取舍和改进网站版块, 但信息格式必须有规范的要求, 这就要求对实验室信息的属性及顺序要有序排列。有条件的实验室最好能在网站上实时显示大型设备占用信息, 以便实验需要者及时安排实验。信息如果只靠人工更新是很麻烦的, 所以做好设备使用信息的自动化管理工作显得非常重要。
(二) 实验室开放管理。
实验中心为了确保实验室安全有序地全天候开放, 让师生充分利用实验教学资源, 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 在信息管理的基础上也要加强对实验室智能化建设。在实验楼公共区域都安装摄像头, 记录每天进出实验室人员情况, 以防不法人员进入实验室盗取仪器。实验室应建立公共计算机服务器和中心网站。各实验室均由主控机与校园网相联, 设备管理、实验室开放及教学管理等工作均可在网上进行, 实现教学、管理及办公的网络化和智能化[5]。为了更好地做到实验室的开放, 实验楼主门和各实验室增加门禁系统, 进行刷卡身份设别, 方便学生和教师的使用。重要实验室安装防盗用报警器和摄像头, 24小时监控, 为实验教学创造了安全、舒适的教学环境。实对开放实验室和创新基地采用“教师指导, 学生自主”管理方式, 加大了实验室开放力度, 能更好地为学生完成综合型设计型实验、大学生创新项目、参加各种竞赛训练和毕业设计等服务。信息化管理平台功能在不断完善, 作用不断加强, 实验室的开放覆盖面越来越大, 应用效果越来越显著, 真正实现了课程管理、设备管理和资料管理网络化, 促进了教学和管理的高效率。
(三) 构建全民参与的管理模式。
实验中心信息化平台建设经过不断完善和开发, 功能已逐渐完善。但是信息化管理只是一种保障实验教学顺利进行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而有效的管理方式必须通过高素质的队伍来实现。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的真正目的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学习的自主创新精神, 并将实验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应用于大学实验教学之中, 用于提高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上。实验中心在信息化建设的同时, 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和考核机制, 并及时搜集老师和同学的意见并进行统计和管理, 有效地融合了教师、学生和教学设备等实验室教学改革的主要要素。根据师生提出的意见及时调整网站的信息, 实现了信息与管理互动的实验教学的改革目标。
三、结语
实验室信息管理是一项非常繁重的工作, 人为管理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 出错也在所难免。在电子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今社会, 传统的信息管理方法还在应用于实验室信息管理, 似乎与时代进步不够协调。为了尽可能地减轻实验室信息管理人员的工作量, 并使信息更为完整和客观, 加速实验室管理信息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和实施是现代大学实验中心建设的基础, 也是实现现代实验教学的前提, 该模式为实验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为实验室建设新模式提供了新模式。2003年, 清华大学将信息化引入实验教学构建了实验课选课系统并且成功地正式投入使用, 实验课选课系统的研制与实现构建了学生自主选择的、开放式的、网上的实验课排课与选课管理平台, 促进了实验室管理的规范化和信息化, 提高了实验教学管理的水平和质量, 为推动实验室的开放型教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6]。而要能够更好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实验室建设服务, 便于统一管理, 则需要实验室及信息主管部门制订实验室信息化建设规范和计划来统一实验室建设行为[7]。随着信息化的高速发展, 现有各种体制的缺点也不断暴露出来。为了使信息化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实验室管理系统, 我们必须与时俱进, 不断学习先进的管理办法和不断弥补现有机制的不足。
参考文献
[1] .谢安峰.高师实验室管理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3) :68~69
[2] .张伟平.从信息化教学的视角改革大学实验教学[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 2 (6) :63~64
[3] .钟志贤.教学设计的宗旨:促进学习者高阶能力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 2004 (11) :13~19
[4] .宋海虹, 陈小弟.现代实验室信息化管理实践与探究[J].实验室科学, 2012, 15 (5) :115~118
[5] .徐玉莲.高校开放式实验教学管理平台的构建[J].实验室科学, 2011, 14 (4) :163~166
[6] .郭大勇, 宣华, 邓伟.清华大学实验教学管理模式改革的新探索——实验课选课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高等理科教育, 2005, 64 (6) :24~26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创新建设 篇8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 改变了人力资源管理方式, 为决策提供更多的依据。信息化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不仅仅是信息技术手段运用的突破, 更是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合理应用, 诠释了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思想。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使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从提供简单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转变为提供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和解决方案。
(二) 优化了沟通渠道, 完善了反馈机制。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大大提高了员工与员工之间沟通的便利性, 缩短了员工之间反馈的时间, 为第一时间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提供了快捷的渠道, 员工可打破传统的层级制度, 可跨部门、跨级别表达自己的工作理念。
(三) 促进了先进管理思想更快地融入日常管理之中。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整体信息化建设系统的组成部分, 相对于当前主流信息管理系统。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发生的信息流, 通过与经营有关的信息系统进行记录, 与人力资源相关的工作信息通过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与其衔接获得准确的记录, 支持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四) 提升了人力资源管理的人性化。人力资源管理与信息化完美的结合便出现了信息化建设,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可以吸收当今人力资源管理先进的理念, 规范日常人力资源管理流程, 最重要的是可以根据的人的思想赋予特殊的工作方式和理念, 优化和规范其业务流程。
二、创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措施
(一) 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工作。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除了要合理地应用技术外, 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也是至关重要的。信息化建设的概念并不是单单的通过电脑和网络进行日常事务处理, 而是在管理和经营的任何一个环境运用好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 从而实现人力资源管理自动化, 推动现代化管理制度的建立。此外, 信息化建设并不是信息技术部门员工的“专利”, 应该全员参与, 员工应努力掌握信息化的主动权, 而不是由技术来实现。
(二) 完善培训机制, 提升员工IT操作水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离不开人员的支撑, 完善培训机制, 提升员工的IT实践操作水平就成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信息化建设的首要执行部门必然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创新建设要求执行人员除了具备完整的知识结构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更为重要的是否具有IT操作能力, 只有具备了较强的IT操作水平才能大大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效率。此外, 企业要给予大力支持, 投入必要的资金, 采取符合企业实际情况培训方式开展信息化建设相关操作能力的培训工作, 才能切实做好员工IT应用技术的培训。
(三) 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实现科学管理、规范日常管理行为。因此, 良好的软硬环境就成为信息化建设不可缺少的条件, 从硬件方面来讲, 企业要有制度及文件类的支持, 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 为信息化建设做好基础性工作;此外, 规范信息化建设日常工作程度, 严肃工作纪律, 就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积极讨论, 扫除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障碍。
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企业管理创新 篇9
1. 企业信息化的涵义。
企业信息化是指在企业管理机制中各个模式环节的现代技术的应用, 它加速了企业信息之间的传递、加工和处理的速度与效率, 令这些有效的信息资源得到有效、可靠的利用。为企业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发展依据, 促进了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升, 让企业的管理机制更好地服务于企业运营模式, 从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 创建良好的企业管理氛围。
2.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表现。
减少企业员工的工作强度, 实现信息化建设就是要在原始的记录、输入、输出计算机系统之外, 其余的流程工作如信息的计算、数据的分类、资料的存储等相关工作, 都交由计算机系统本身来处理完成。
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 通过计算机系统来维护企业的内部管理系统, 既能使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精准、明确, 又能快速、有效、及时的提供管理信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管理模式密切了企业各个部门间的工作连接, 大大的加快了企业间业务办理的速度,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的快速运转, 为企业创造良好效益、提高效率经营奠定有效的文化基础。
提高管理的规范化程度, 在企业信息化的工作中, 对数据的相关来源、存在格式等都提出一些较为规范的要求, 这在很大的程度上都让企业的工作质量得到了更好的保证。同时实现了企业内部的信息化统筹经营, 为企业的商务链接创建了一个有利的平台。
二、企业管理创新是实现信息化的重要手段
企业的信息化实际上就是用计算机的手段去实现企业的相关管理运行, 因此信息化企业管理与非信息化的管理之间的差异就是, 它们管理的业务流程和实现的方式方法都大不相同。信息化管理模式不是模拟、仿照现有的运营模式, 而是对现行的管理模式进行有效的创新、改进、变革, 令企业生产的流程趋于透明化、规范化、公正化。这就要求企业在实现信息化管理前, 必须首先做好模式的改良、创新, 做好管理模式、运行流程、组织结构、绩效考评等方面的改良、突破与创新。
中国的企业不像发达国家那样, 先完成了工业化进程再实现信息化管理, 而是在还没有完成工业化的条件下就开始着手信息化进程, 特别是管理方面的信息化内容。因此企业就会缺乏现代化的信息基础, 缺少数据规范标准的管理流程, 甚或根本没有管理流程这个概念。这造成了很多企业单一的信息化建设、盲目的管理模式, 为了信息化而去信息化管理, 失去了观念思想、组织流程等全方位的考虑, 因此企业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问题不是技术型问题, 而是管理模式的问题。
三、企业信息化与管理创新互助推进
信息化代表着先进的技术生产力, 不管是在工业生产还是在企业结构中, 现代的企业管理, 无论是在管理上还是在实践中, 都注重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对企业的资源进行广度而又深度的开发与利用, 进而实现对企业有效的管理控制, 优化企业流程的管理, 实现管理信息的共享与分流, 对企业运营过程中的分散数据有效重新的整合与交互, 从而增加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
信息化建设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单独存在的个体, 它是信息技术与先进管理的最佳结合, 与企业运行机制的改革、再造、重组等是相辅相成、互相适宜的。利用信息化技术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从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 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依存的整体, 不进行信息化建设, 企业管理就无法实现跨越式的发展进程, 同时信息化的企业管理模式, 如果不用一个先进、创新的管理思想去指引, 那整个系统也会失去前进的方向。
传统的企业管理手段, 在一定程度上与先进的企业文化相背离, 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因此只有实现企业信息化管理, 才能引进现代化的经营理念, 也就是通过通过先进的技术来改造传统的系统, 带来全新的生产方式、运行模式。通过信息化的管理手段来提升企业技术的发展水平、加工效率, 进而带动创新型技术与研发型设计的完美融合。
信息化是企业管理创新、发展的源动力, 在企业信息化的时间探索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让我们认识到信息化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性的问题, 而是一种观念、理念上的问题。许多人认为信息化的管理项目主要在于信息技术本身, 而忽视了信息化的管理流程和模式。只有根据企业经营的具体战略措施, 才能建设出专业化、系统化的管理机制。
企业信息化对企业管理创新的基本作用, 主要表现为能够提高企业决策能力的准确性, 降低抉择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 有助于企业更好地实现科学化管理。同时促进了企业管理的结构、业务流程更加合理公正, 进一步整合企业的各类资源和生产要素, 使企业在一定信息技术条件下达到和谐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 企业的管理创新与信息化建设的关系是微妙的、相辅相成的, 管理创新需要以信息化技术为依托, 而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又推动着管理创新更加深入的发展。企业的信息化实现需要以管理创新为基础, 进而推动企业信息化技能的综合应用。企业信息化过程是企业管理创新发展的过程, 它的发生引进了先进的技术, 集成了多元化的管理方式, 带来了时代性的企业变革, 更加有助于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管理水平的提升, 加速了企业的竞争与发展。
摘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通信技术的蓬勃发展, 信息化管理模式已渐渐成为企业管理的主要方式之一, 快速蔓延至各大、中、小型企业的管理理念中, 这标志着人类社会正朝着一个崭新的时代迈进。面对激烈残酷的市场竞争, 要想为自己营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企业就必须实行创新的管理模式, 打造信息化企业运营机制。创新管理是实现企业信息化的基础, 企业信息化进程是提高管理经营水平的重要举措, 是实现突破性、创新性管理的有效途径, 本文对企业信息化建设及创新管理做了系统的阐述。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企业管理,管理创新,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陈念, 雷玲.企业信息化与企业管理创新[J].当代经理人 (中旬刊) , 2009, 02[1]陈念, 雷玲.企业信息化与企业管理创新[J].当代经理人 (中旬刊) , 2009, 02
[2]李荣华.信息化时代的企业管理创新[J].广东科技, 2009, 11[2]李荣华.信息化时代的企业管理创新[J].广东科技, 2009, 11
[3]滕佳东.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企业管理创新[J].商业研究, 2010, 01[3]滕佳东.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企业管理创新[J].商业研究, 2010, 01
[4]周娜.试论信息社会企业管理创新[J].经济与管理, 2009, 11[4]周娜.试论信息社会企业管理创新[J].经济与管理, 2009, 11
科技管理体制创新与信息化建设 篇10
1 科技管理体制的现状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 我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飞跃式的进步, 在航天科技、互联网科技、机器人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科技成果。然而, 在成绩的背后, 我国的科技管理体制也越来越暴露出问题, 比如科研院所改革、科技发展中政府机构的职能定位、科技资源共享和管理等方面都有一定深层次的问题。
笔者通过多年的实践经验以及理论的学习总结出以下几点问题:
第一, 我国在科技创新的宏观调控方面还欠缺有力的指导。对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我国目前还没有高层次的监督管理指导机构, 对科学技术的整体没有宏观的可行性和有效的指导, 也没有科学技术发展的长期规划和发展战略。科技管理体制没有完整的宏观的指导思想容易阻碍科技管理体制的创新和信息化建设。
第二, 科学技术资源配置还不能和市场相协调。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占主导。然而目前我国的科技成果有时还集中在少部分人手里, 没有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调节。
第三, 企业和科研机构等需要科技管理制度创新的主体需要加强自身实力和基础。企业和科研机构等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主体, 也是科技管理制度创新的主体, 但是目前在过度和片面的追求经济效益的情况下, 企业对于科学技术和科技人员的投入力度还有所欠缺;科研机构虽然只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 但是受我国整体体制机制的影响, 其从上到下的运行机制还不够灵活, 有时会延误科学技术创新的时间, 也没有灵活多样的激励机制, 没有调动起科学技术人才的热情和工作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 我国无论是在宏观上还是在微观上都在科技管理制度上出现了多年以来积累下来的问题。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的现状, 要在实践中不断研究和探索出一条适应我国国情的全新的科技管理制度。
2 科技管理体制创新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
为了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我国的科技管理体制创新的发展方向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要整合和优化科技资源。科技管理体制创新的主体主要包括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等集体和机构, 对这些主体所掌握的资源要创建有合理结构的层次明确的体系, 在不断的交流和沟通中发挥各自的优势, 对科技资源进行效益最大化的管理, 相互补充相互配合, 共同实现科技价值链的创新。
其次是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我国现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市场是配置社会资源的主体, 市场对整个社会经济的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 在对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中, 要制定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的宏观调控政策。宏观调控要有明确的科技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 在方向上引领和指导科技的发展, 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等多种手段建立健全宏观科技管理制度。
再次要促进科研机构等科学技术体系的全面发展。科技协会和科研机构等承担着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发展的重任, 要对其内部的体制和机制进行有效的改革和创新。建立健全科技项目的激励机制, 调动起科研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建立健全监督评估制度, 使科学技术成果能够得到有效监督, 促进科技的发展;鼓励企业加大对科学技术产品及成果的投资力度, 促进科技项目的不断向前推进。
最后要重视科技人才。人是研究科技和创造创新科技的主体, 没有一批批优秀的科学技术研究工作者就没有现在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产品和成果。加大对科学技术创新人员的经济及其他方面的投入力度, 调动起科技人才的科研积极性;建立健全人性化的管理机制, 包容不同人的想法和创新型的科研行为;营造轻松和开放的科研环境, 为科学技术人才服务。
3 科技管理体制的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是毋庸置疑的, 为了能够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和模式, 为了我国的科学技术能够健康长久的发展, 更为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要改革过去的传统工业化时代所建立起来的科学技术管理体系, 建立信息化的科技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实行科技管理体制的信息化管理, 第一要提升相关部门的科技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 加强对科技的有效管理;第二要创新管理办法, 形成从上到下的管理长效机制;第三要建立健全信息管理系统, 保证信息管理的安全性和便捷性。
科技管理体制的信息化建设是未来科技管理体制的发展趋势, 这个趋势首先能够提高管理效率, 以往只有人的管理有时会因人的主观因素而影响管理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而信息化的管理几乎是能够达到完美的状态的;其次能给科研决策者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 信息化最大的优势之一就是能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信息, 这一优势应用在科技管理体制上更为有利;最后能提高科技竞争力, 通过高效便捷的管理最终能够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提高我国科学技术的研发和创新能力。
4 总结
科技管理体制创新要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要符合我国实际国情, 还要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 建立健全全面完整的、有生命力的科技管理体制。还要更加重视科技管理体制的信息化建设, 建立起开放式、多元化的科技管理体制, 从而促进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荣华.浅谈科技管理体制创新与信息化建设[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 (09) .
[2]韩淼.关于面向联合的科技管理思考[J].中国科技论坛, 2011 (4) .
信息化创新建设 篇11
关键词:学校;档案管理;规范创新;信息化建设
学校档案是广大教职工在从事教育活动、教学管理和学生学习等活动中凝聚而成具有保存或参考价值的档案资料,它反映了学校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工作和活动情况,在学校工作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分析利用学校档案,能有效帮助提高教育管理和学校教学水平。因此,档案管理工作是学校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办好学校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是衡量一所学校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一、学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目前各学校档案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和数据库建设严重滞后,主要表现在:一是学校档案信息化建设观念相对落后。一些领导对档案工作重视不够,思想认识不到位,档案意识淡薄;二是学校档案管理手段和管理方式落后,不能适应新载体、新领域档案管理的需要,不能适应迅速增长的档案工作量和档案现代化管理的需要。三是学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的标准规范。在电子文件归档方面,各学校产生的大量电子文件,大都未作为档案进行系统化的处理,且缺乏统一的规范标准和完善的管理制度,造成了许多宝贵的信息资源散失。四是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缺乏专门的档案管理人才,管理人员缺乏档案管理的专业知识,对档案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够,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计算机应用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低,不能适应现代化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
二、档案管理的规范创新与信息化建设路径
(一)创新管理理念。档案管理工作者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改变过去以藏为主,重藏轻用,被动服务,各自攻破,封闭自导的状态。本着“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服务理念,把满足全社会用户和学校的需求作为档案管理工作的中心环节和价值走向,以创新理念和创新行为来加强档案管理,开辟档案管理发展的新途径。把档案管理的知识化、科技化、信息化、社会化作为档案工作的管理目标。
(二)健全档案管理制度,完善档案管理体系。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在结合学校自身情况的基础上,制定出一套科学完善的档案管理规章制度及档案管理机制,建立起档案工作的责任制度,使档案管理工作做到照章办事和按规操作。建立系统完善的《档案管理工作规定》、《档案利用制度》、《综合档案室工作职责》等制度,使档案管理工作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机制,从而促进学校档案管理工作良好发展。
(三)加强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档案管理的规范创新。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今后档案管理的必然趋势。首先,建立网络档案系统,在系统内建设数字化综合应用平台,为开展档案信息服务创造条件;其次,要加强对电子文件的管理,统一文件格式,提高数据的通用性和可靠性,同时要做好归档电子文件的技术处理工作,将已归档的电子文件改为“只读性”文件,保护电子文件的原始信息;最后,要解决好归档电子文件的保存问题,要定期对电子文件进行复制,防止信息的损坏和丢失。
(四)加快馆藏档案数字化进程。结合学校档案馆馆藏情况,优先对重要的、急需保护的档案和利用率高的档案,包括历史档案、需要抢救的纸质档案(字迹模糊不清晰、图纸等)、照片档案、声像档案以及利用率较高的学籍档案等进行数字化加工,建立数字化加工的技术标准,规范数字化工作流程,确保档案信息资源(纸质档案、磁盘、光盘和网络数据库等)著录格式、数据指标、文字符号表达与转化等的标准化、规范化,实现馆藏数字档案与电子文件归档后形成的电子档案的集成管理与统一存储。
(五)对电子文件进行归档管理。在对电子文件的档案属性进行确定后,要把应该进行归档的电子文件从网络存储器中拷贝或者刻录到可脱机运行的存储载体中,以确保文件的长期存储。如果要对通过存储载体传递的电子文件进行归档的话,就要做一些必要的认证及辅助性工作,把电子文件进行双重备份,一种备份成纸张形式,一种备份成数字化载体的方式比如光盘等,并对这两种方式进行分别归档管理。一套交由档案管理部门进行统一保管,另一套则由相关的部门进行保管。为保证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对归档的电子文件的格式也要有要求,文档文件应该采用DOC或者TXT格式的,数据文件应该用DBF格式的,图像文件应该用JPG格式的。
(六)案管理工作的互动性。在网络环境下要进一步突出档案工作的互动性,使档案管理部门与使用者能够实现及时的沟通,了解档案使用者的所想,以便对档案工作进一步改进。要利用好论坛、QQ群、微博、微信等形式,积极与使用者进行沟通,积极建立读者信息反馈机制。在网络环境中,要广泛应用推广OPAC(联机公共目录)系统服务,为档案使用者打造互动的平台。同时,要进一步与其它档案馆进行联动,实现档案资源的充分共享。充分利用好校园网、校域网、城域网,增强与其它学校档案馆的协作、相互整合,形成更大的档案资源,提高为档案使用者服务的实效性。
(七)推进档案数字化和资源共享。资源建设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要结合这个中心开展其他工作,要将档案数字化和资源共享作为工作重点。首先,逐步推进档案数字化建设,按照相应原则,科学编制工作计划,强化监督检查工作,以便顺利开展档案数字化工作;同时,在用户使用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还要构建档案数字化目录,投入相应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各部门协同工作。此外,实行纸质和电子文件双归档制度,并关联并存规定范围内的文本和图形文件,实现档案全文检索。其次,要逐步推进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结合相关标准,统一构建档案信息管理系统,有机融合本系统和办公系统,在网上操作信息的生成、整理和归档全过程。
(八)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学校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中需要的基础设施包括计算机设备、网络传输与其他的信息辅助措施,这是最为基本的设施条件。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为档案室配备扫描仪与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软件等措施,档案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建立上电子档案室,实现电子文件信息的采集与管理,档案信息管理软件需要具有采集、存储整理、利用等功能,保证档案信息管理的顺利进行,因此,在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
(九)加强学校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档案信息的安全性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档案部门应把档案信息的安全放在突出的位置,加强对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和硬件设备的管理,做好对档案信息数据库进行定时的异地备份工作,确保档案管理系统和数据的安全、可靠,防止档案信息的失密、泄密和丢失。在内部管理系统中,档案部门应制订电子档案全过程管理制度和信息安全责任制度,设置不同的工作权限和查询权限,加强档案网上利用的身份认证和密钥管理,确保不同权限的人查看不同档案内容的信息。
【参考文献】
[1]高继莲.浅析新时期学校档案管理[J].档案天地,2012(04)
[2]黄夏基.档案信息化建设和档案管理研究[J].山西档案,2014(06)
科技管理体制创新与信息化建设 篇12
关键词:科技管理,体制创新,信息化建设
随着知识经济和全球化浪潮涌起, 国家之间、行业之间、公司之间竞争的前沿已从资本、规模等逐步转移到科技实力竞争, 科学技术与创新研究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科技管理体制问题是关系到科技工作全局、关系到现代化建设中科技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科技管理体制是否合理关系到科技政策能否得到认真正确贯彻, 科研机构和队伍的潜力能否充分发挥, 科技规划、计划能否顺利实现。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经济制度, 也应该确立与之相适应的科技管理体制。回顾我国的科技体制改革的二十几个年头, 探索科技管理体制的创新与信息化建设, 将有利于使科技转化为生产力, 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为进一步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一、我国科技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发展到今天, 仍然有许多深层次的问题需要解决, 包括与市场经济体制相符的科技管理体制所需要的基本法律框架,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科研院所的治理结构, 社会力量的发挥, 政府在国家科技发展中职能的定位, 科技资源的使用和监督等, 这些都是制约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科技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第一, 仍不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在科技资源配置中, 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尚未充分发挥。第二, 科技创新的宏观决策体制机制不适应发展的需要。宏观调控能力不足, 科技管理体制官僚化, 科技和经济在国家层次上的决策机制中存在许多弊端;缺乏高层次的科技决策咨询、评估、监督机构, 不能就科技发展和科技体制的总体设计、战略重点提供政策建议与咨询意见。第三, 各创新主体适应制度变革的基础薄弱,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科研院所的运行机制还不适应科研活动多样化的特点。科技管理僵化, 人才活力难以激发, 无法适应科技创新的规律。
分析我国目前科技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旧制度的问题和制度变迁引出的问题。只有逐步探索、研究和解决好这些科技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走一条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企业科技管理之路, 我国的科技发展才会有一个更健康、稳定的发展基础。
二、我国科技管理体制创新的发展方向
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主要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重建科技体系、促进科技自身的发展。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符合中国国情的科技管理体制, 对科研活动分层次管理, 以商业运作模式促进科研活动的发展应该成为未来改革的重点。科技管理体制的创新, 从其核心内容来讲, 主要是设定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 如政府、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等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 理清政府、市场和科技创新主体的定位与功能, 整合创新资源, 形成创新价值链, 建立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分工合作、联系紧密的创新体系, 构建具有灵活的、可调整的科技宏观管理的作用机制。
在确立新的科技管理体制中, 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原则, 确立政府与市场在科技发展中的职能界限, 通过立法维护科学技术活动的正常秩序, 利用各种经济手段引导科技发展方向及社会资源配置, 确立国家在重大平台技术、共性技术、公共技术领域的供给作用, 确立国家宏观科技管理制度, 规范科研机构体系, 建立起对科技计划、重大科技项目和研究单位进行监督和评估的制度。同时, 动员社会资源发展科技, 包括科学共同体或各级科协的作用, 利用企业家和富有的个人的捐助资金作为科技投入的重要补充, 鼓励非营利研究机构和民营科技单位从事科研。
在科技管理体制的创新中, 人是主体、是最活跃的因素, 让人实现“人尽其才”的和谐状态, 也是科技管理体制创新的重要使命。适应体制完善、经济转型和新科技革命要求的科技管理体制, 在设定行为主体关系时具有较大的包容性、全面的覆盖性与强有力的粘合性、以及比较宽松、有容忍度、开放性等特征, 有助于加强科技创新与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机结合, 促进创新活力。
三、我国科技管理体制的信息化建设
目前的科技管理体系是基于传统的工业化时代的工作模式建立起来的, 随着现代科技的日益发展, 信息化是时代的发展趋势, 在我国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大力推进信息化是必然选择。实行信息化管理后必然会由于手段的创新而有创新的科技管理方法, 这将导致科技管理改革, 提升相关部门的科技管理能力和水平。一个信息化的科技管理体制, 既能实现对科研管理信息的高效、全面管理, 满足决策者对科研信息的把握决策。同时又能了解掌握科技工作者的动态, 提高科技竞争的能力。因此, 科技管理信息化除了解决目前的问题、提高工作效率、解放科技人员生产力、提高行政能力以外, 必将起到引领未来的作用。
信息化战略思维是推动科技管理创新, 提升组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 也是实现科研机构高绩效的直接动力, 为科技管理体制创新增加了有效的手段。
综上所述, 科技管理创新应遵从市场经济法则, 包括与市场经济体制相符的科技体制所需要的基本法律框架,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科研院所的治理结构等。依靠市场导向, 注重发挥社会力量, 为科技与经济结合创造条件。在科技管理制度的创新方面, 信息化构建了开放式的科技管理体系, 也为科技管理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梁建伟 马文建:管理绩效与科技管理创新[J].技术与创新管理, 2006, 6
[2]张克军 科技管理创新的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 2005, 16
[3]欧启忠 魏文展 李向红:科研管理信息化的实践及其管理创新[J].科技管理研究, 2006, 3
【信息化创新建设】推荐阅读:
信息化建设与科技创新08-30
企业信息化与营销创新07-16
创新型农业信息化06-05
信息化时代的设计创新11-08
信息化建设07-23
信息课堂创新教育07-29
社区信息化建设08-25
论文信息化建设08-29
信息化建设措施07-19
港口信息化建设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