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学设计创新(共8篇)
信息化教学设计创新 篇1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加快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整体推进素质教育,为幼儿的综合素质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为我园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二、总体目标
使我园共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培养幼儿初步感知现代化信息技术,加快农村幼儿适应并融入现代化社会的脚步,拉近农村儿童与城市儿童之间的物质领域与精神领域之间的距离。到20xx年,我园教育信息化整体建设水平将迈进全镇前列,充分体现教育信息化对我园幼儿教育发展的支撑与引领作用。
1、加快“三通两平台”(三通: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两平台: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基本建成网络、资源和服务全覆盖的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
2、加强幼儿园信息化应用与管理,促进信息技术与各个学科的深度融合。建设为教育信息化试点校和示范校,促进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全面提升。
三、教育信息化建设目标
(一)教育信息化建设阶段性目标及任务
为了稳步推进我园教育信息化建设,按照前瞻性、实用性、可扩展性、规范性和我园实际情况,对教育信息化逐年进行分级建设。
1、工程建设进度
为使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在“教育强县”创建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从20xx年秋季开学起,到20xx年暑假间,对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目标作如下分解。
从本方案制定至20xx年暑期是工程第一阶段,为实施探索阶段。结合我园实际情况,目标达到或接近C级学校标准。
20xx年秋季开学至20xx年暑假是工程第二阶段,努力实现B级教育信息化学校标准。
20xx年秋季开学至20xx年暑假是工程第三阶段,为完善升级阶段。根据我园具体情况,进一步升级,把幼儿管理、教师考勤、资源管理等全方位纳入教育信息化建设范畴,打造智能化校园。根据幼儿园的发展情况,向高一级教育信息化标准升级。
(二)加快优质教育资源库和共享平台建设
加强教育资源库和关集幼儿园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积极完善幼儿园配置急需的教学资源;积极开发具有幼儿园特色的优质教学资源。
目标:
1。配合中心校教育资源平台建设,参与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2。每年要开发我园优质教学资源,完成3节以上课例的学科审查、拍摄、制作和向中心校推荐上报工作。
具体措施:
1、我园积极配合中心校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库。
2、教师制作的课件要及时上传到中心校信息处。
(三)网络工程建设
目标:到20xx年底完成我园互联网宽带升级。
四、信息化人力资源的培训
建立教育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培养机制。加大引进与培训的力度,
建立具有信息化素养的领导班子队伍、专业能力强的技术骨干队伍。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学科带头人的培养,调动我园信息技术教师和网络管理员的积极性。
(一)信息化的领导班子队伍培训
目标: 积极参与中心校组织的信息化管理及办公自动化培训。
(二)教育技术能力骨干队伍培训
积极参加中心校开展的各级各类信息化培训。通过三年培训,我园达到县、镇级教育技术能力骨干教师1人。
(三)电教管理员队伍培训
每年参与一期电教管理员培训,使我园电教管理员达到1人。
(四)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根据皖教秘〔20xx〕489号《安徽省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实施方案》要求,实现我园教师现代信息技术“人人会”的目标。建立幼儿园信息技术教师包园的技术支持服务体系。
具体措施:
1、培训任务。20xx年培训1人以上的学科教师,培训合格率达95%以上(下同);20xx年培训学科教师人数达4人以上;20xx年达5人以上;20xx年完成全部培训任务。
2、培训年度计划。20xx年1人,20xx年4,20xx年4,20xx年3人,总计12人。
3、校本学科教师培训。按照《安徽省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实施方案》要求,制定校本培训计划,合理规划培训安排。
五、信息化应用推进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幼儿园进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形成新技术、新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案例,推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成功经验。
(二)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积极开展集体备课、观课评课、专题讨论、专题报告等研修活动,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说课标、说教材、说课、评选应用新星等研修活动。
(三)学校管理信息化
实现无纸化办公,提高工作效率,树立学校形象。
六、推进策略
“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推进原则
信息化教学设计创新 篇2
一、现代管理模式的需求
高校实验室的建制管理模式分为传统的分散型和集中型[1]。其中分散型管理的模式是以服务单门课程的实验为目的, 根据课程提出实验要求, 组合能满足其实验要求的实验技术条件而建立的模式:集中型是以大学学科为定义对象的实验室建制模式, 其作用是有效整合资源, 提高实验室的资源利用率, 但对实验室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高校实验室管理模式逐渐由传统的分散型向集中型转变。在集中型管理模式中, 对实验室人员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要求则更高, 要求其能够更多地了解实验室的信息, 做好相关的登记和服务工作, 并能指导实验室承担的所有实验。尤其在地方院校实验员人数不足、整体素质不高的情况下, 强制让实验员承担如此多的工作任务的结果只能是牺牲教学质量。另一方面, 在实验室管理方面各个学校对于实验室人员重视不够, 往往将重点放在建设教师队伍上。实验室人员处在地位低、待遇少的地位, 造成优秀人才流失严重, 加之高校不断扩招, 使得实验室人员在数量和质量上难以满足教学要求。这就导致实验室管理机制的不健全, 管理水平不高, 影响了教学的开展[2]。传统管理模式更多地依赖人工管理, 智能化水平不高, 管理相对落后。无论从实验室发展需求还是目前的管理现状来看都急需一种高效快捷的管理方式。
二、构建信息化管理模式
信息化发展迅速, 信息化的应用也遍及各个领域。信息化在实验教学中和实验管理等相关工作中都有应用。信息化教学目的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 创设信息化的教学, 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信息化教学支持信息化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 强调在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的基础上, 学习者积极主动地进行独立学习、终生学习和具有个性化的学习, 体现出以学习者为中心, 尊重学生差异。信息化教学力图使学生在创新、问题求解、决策、批判性思维、信息素养、兼容、获取隐性知识、自我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能力获得有效发展[3]。将信息化教学的理念和教学模式运用到大学实验教学中, 对于解决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具有积极意义。对于信息化服务于实验管理, 需构建全方位的电子信息管理系统。只有建立全方位的信息管理系统, 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实验室各类资源,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综合资源的优势。
(一) 智能化实验室管理平台。
高效、便捷的网络管理平台是提高管理效率的有效解决方法。网站版面的功能设计也十分重要。网站建设应包含学生选课子系统、动态信息版块、相关文件和下载专区、实验室管理、社会服务、互动专区和后台管理模块。管理平台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1. 构建选课子体系。
学生选课系统即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选择不同时段开设的实验课, 和预约实验时段, 并且可以随时登录系统查询自己的选课单, 以及当前的选课情况。选课系统方便学生自由选择时间, 避免资源浪费和学生拥挤现象, 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 也消除了实验课程选课排课费时费力的现象, 节约了大量的人力资源, 提高了工作效率。学生预约实验时段可选择分组模式或项目模式两种方式进行选择。分组模式是一个小组同一时间完成相同实验项目的学生的集合。一个分组中可以只包含一个实验项目, 也可以包含多个实验项目。学生以分组为单位选课, 选定一个分组后, 即选中了这个分组时间段内的实验。项目模式指实验室以实验项目为主线来组织实验课的教学。此种模式下, 实验室决定某一周或者某几周开放的实验项目, 并且为各个实验项目指定开放的时间窗口。学生以实验项目为单位选课, 选择实验项目的同时也自主选择该项实验开设的时间窗口[4]。
2. 设置网站动态信息栏。
信息栏包括通知栏和新闻两个专版, 该版块主要功能是通知发布各种信息和展现实验室风貌。信息栏版块主要通知实验室开放信息、当日总值班情况、实验课开课情况和各种动态信息;新闻栏的主要功能是展示创新实验成果和课程设计优秀作品。
3. 相关文件和下载版块。
该系统应包括日常工作管理、课程管理、资料管理、设备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特别是值班日志制度, 保证了实验室管理始终处于即时可控状态。下载版块将实验中心历年来的各种课程资料、教学资料、设备资料和行政管理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 不仅充分节约纸张等资源, 减少存放空间, 同时也可以快速方便地进行资料查阅, 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率。
4. 实验室管理版块。
用户第一次进入实验室管理版块需采用学生姓名、学号、年级、专业、班级等用户信息进行注册, 注册后方可登录到该系统。通过该版块可以查询中心实验室管理资料、实验资料及中心设备应用情况。该系统是教师和学生了解中心实验室情况及教学资料的主要窗口, 大大方便教师们借用设备, 解决了教师和学生使用仪器设备的合理性。在这个版块同时收录了学生成绩, 网站程序也可读取这些数据, 实现远程成绩查询、实验结果查询等。
5. 社会服务。
网站应建立与社会和企业沟通的渠道, 通过该渠道让社会了解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 提升学校的知名度。社会相关部门了解学校相关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后如果有相关技术难题可以找学学校解决, 实验室的相关研究为社会生产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持, 也是知识对社会的一种回馈。相关企业可以选择感兴趣的项目进行投资开发, 给学校带来一定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 企业了解该学校相关专业合研究成果后将会在学校召开专门的招聘会, 给学校学生提供了就业机遇。
6. 互动专区。
学生可以在该专区上上传实验中的问题, 学生和教师可以通过该版块及时进行讨论跟帖解答。教师可以在该专区上传一些课外的实验资料或者认为学生学习有难度的实验解析。该专区在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起到了一个有效的信息传递作用, 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积极性。
7. 后台管理专区。
功能性实验室网站必须包含强大的后台管理功能, 适时地更新管理网站信息, 对于过时的不同信息要及时删除或分类整理打包存放。后台操作系统的用户名和密码要确保安全性谨防丢失, 以确保信息安全。后台管理栏目与前台一一对应。管理部门根据实验室的情况和发展需要, 可进行适当的取舍和改进网站版块, 但信息格式必须有规范的要求, 这就要求对实验室信息的属性及顺序要有序排列。有条件的实验室最好能在网站上实时显示大型设备占用信息, 以便实验需要者及时安排实验。信息如果只靠人工更新是很麻烦的, 所以做好设备使用信息的自动化管理工作显得非常重要。
(二) 实验室开放管理。
实验中心为了确保实验室安全有序地全天候开放, 让师生充分利用实验教学资源, 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 在信息管理的基础上也要加强对实验室智能化建设。在实验楼公共区域都安装摄像头, 记录每天进出实验室人员情况, 以防不法人员进入实验室盗取仪器。实验室应建立公共计算机服务器和中心网站。各实验室均由主控机与校园网相联, 设备管理、实验室开放及教学管理等工作均可在网上进行, 实现教学、管理及办公的网络化和智能化[5]。为了更好地做到实验室的开放, 实验楼主门和各实验室增加门禁系统, 进行刷卡身份设别, 方便学生和教师的使用。重要实验室安装防盗用报警器和摄像头, 24小时监控, 为实验教学创造了安全、舒适的教学环境。实对开放实验室和创新基地采用“教师指导, 学生自主”管理方式, 加大了实验室开放力度, 能更好地为学生完成综合型设计型实验、大学生创新项目、参加各种竞赛训练和毕业设计等服务。信息化管理平台功能在不断完善, 作用不断加强, 实验室的开放覆盖面越来越大, 应用效果越来越显著, 真正实现了课程管理、设备管理和资料管理网络化, 促进了教学和管理的高效率。
(三) 构建全民参与的管理模式。
实验中心信息化平台建设经过不断完善和开发, 功能已逐渐完善。但是信息化管理只是一种保障实验教学顺利进行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而有效的管理方式必须通过高素质的队伍来实现。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的真正目的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学习的自主创新精神, 并将实验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应用于大学实验教学之中, 用于提高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上。实验中心在信息化建设的同时, 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和考核机制, 并及时搜集老师和同学的意见并进行统计和管理, 有效地融合了教师、学生和教学设备等实验室教学改革的主要要素。根据师生提出的意见及时调整网站的信息, 实现了信息与管理互动的实验教学的改革目标。
三、结语
实验室信息管理是一项非常繁重的工作, 人为管理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 出错也在所难免。在电子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今社会, 传统的信息管理方法还在应用于实验室信息管理, 似乎与时代进步不够协调。为了尽可能地减轻实验室信息管理人员的工作量, 并使信息更为完整和客观, 加速实验室管理信息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和实施是现代大学实验中心建设的基础, 也是实现现代实验教学的前提, 该模式为实验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为实验室建设新模式提供了新模式。2003年, 清华大学将信息化引入实验教学构建了实验课选课系统并且成功地正式投入使用, 实验课选课系统的研制与实现构建了学生自主选择的、开放式的、网上的实验课排课与选课管理平台, 促进了实验室管理的规范化和信息化, 提高了实验教学管理的水平和质量, 为推动实验室的开放型教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6]。而要能够更好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实验室建设服务, 便于统一管理, 则需要实验室及信息主管部门制订实验室信息化建设规范和计划来统一实验室建设行为[7]。随着信息化的高速发展, 现有各种体制的缺点也不断暴露出来。为了使信息化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实验室管理系统, 我们必须与时俱进, 不断学习先进的管理办法和不断弥补现有机制的不足。
参考文献
[1] .谢安峰.高师实验室管理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3) :68~69
[2] .张伟平.从信息化教学的视角改革大学实验教学[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 2 (6) :63~64
[3] .钟志贤.教学设计的宗旨:促进学习者高阶能力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 2004 (11) :13~19
[4] .宋海虹, 陈小弟.现代实验室信息化管理实践与探究[J].实验室科学, 2012, 15 (5) :115~118
[5] .徐玉莲.高校开放式实验教学管理平台的构建[J].实验室科学, 2011, 14 (4) :163~166
[6] .郭大勇, 宣华, 邓伟.清华大学实验教学管理模式改革的新探索——实验课选课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高等理科教育, 2005, 64 (6) :24~26
服装结构设计与信息化教学创新 篇3
关键词:服装结构设计 信息化教学 创新
在服装专业中,款式设计、结构设计、工艺设计是必不可少的三大主干课程。在企业急需实用型服装人才的现状下,针对市场需求开展结构设计教学创新,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结构设计水平,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服装结构设计教学革新的必经之路。
一、服装结构教学现状分析
1.对新技术的应用不够重视
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先进技术,已被许多发达国家的服装企业广泛应用于信息采集传递、款式研发、样板打制、服装放码、排唛架、生产管理等方面,服装CAD/CAM系统在这些国家普及率很高。我国服装专业在教学时对新技术的应用不够重视,使学生踏上工作岗位后不能适应工业化大生产的需要。
2.教学方法陈旧
传统的服装结构设计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教师依据教材进行基础款式的结构线设计操作原理及样板构成的讲授。课堂上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缺少学习主动性,造成应用时生搬硬套,空间感较差,一味地作图练习,机械而枯燥,难以激发学习兴趣。
3.教学内容落后
由于服装业发展变化迅速,而课本上的款式结构多是基础类型,在款式结构的更新上往往跟不上时代变迁。学生仅会按照教师所教款式、数据进行制图,对不同体型及款式变化不会灵活应用,面对一个全新的款式时就一筹莫展、无从下手。
4.不能有效核查
在教学中,教师在黑板上示范打制的样板,仅以二维图形表现,如果要进行定位对位记号、合缝处样板的比对等核查,就必须在全K纸上再进行1∶1的制板后才可进行,而课堂教学时间不允许,故如果制板比例结构不准确则无法及时核查出来。
二、服装结构设计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性
要突破传统的服装结构设计教学模式,必须对服装结构设计教学进行大胆的改革。在课堂上应更多地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研讨式、直观性教学和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方式,因材施教,注重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此外还要改革传统的二维与三维脱离的教学方式,彻底实行以人为本的直观式教学。因此,不仅要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还要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及服装CAD功能,把静态和动态的教学内容通过计算机生动、形象、快速、准确地演示出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强化教学效果的目的。
服装结构信息化教学方法是以信息技术为载体,以服装专业和企业需求为依托的,根据学科教学规律而进行的课程教学改革。其宗旨是通过在教学中有效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
三、信息化教学的特点
1.教学演示丰富化
服装结构教学操作过程表现为:通过数字化仪、CAD等软件,课堂教学教师边讲解结构的公式化理论知识,边演示制版前的设置、基础线条的绘制、线条修整与测量、裁片的生成、裁片的衍变、缝份的加放、纱线的调整等制版应用操作过程;学生根据演示作相应记录,然后进行实操;最后教师进行提问、巡回指导、作业点评。不仅操作非常简单快捷,也利于教师及时了解课堂效果和学生知识点、项目的掌握情况。
2.操作过程简单化
服装的裁剪方案的制定是服装结构课程中必不可少的后续知识结构体系。然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很难看到教师在黑板上示范排板操作,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在黑板上讲解排料的方法和变化原理过于复杂繁琐,既要提前准备好工业样板,又要在黑板上把样板描一遍,有的款式一块黑板画不下,学生也因其抽象而很难理解。而使用服装CAD软件就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借助CAD相应的软件,用排料系统就能快速地实现样板的移动、复制、旋转等操作,演示各类款式的排料方法,同时计算料耗。这样的教学既直观形象,又操作方便,学生很容易掌握。
3.静态图形动态化
利用服装CAD软件可以演示制图的动态过程(课件制作所用的软件有PowerPoint2000、富怡服装CAD),制图示例新颖,结构解释清楚准确。也可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把从款式设计到结构设计的整个操作过程绘制展示给学生,数据记录也可以按绘制流程一步一步记录,便于以后查阅时的学习巩固,能有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结构设计便捷化
服装CAD中的制版系统是服装企业里利用率最高、最具特色的模块,通过CAD可以进行工业样板打制、放缝份、服装多号型放码、排板等结构知识体系的操作,既可以节省时间,又进行了企业仿真教学的实训。
四、服装结构设计信息化教学的效果
1.便于学生掌握连贯的技能
现场演示、多媒体讲解、课件技术相结合,应用CAD计算机辅助设计进行结构与样板设计制作,教师可以把结构制图存储在电脑中,即调即用,从而实现制图课之间的顺畅衔接,便于学生理解知识,掌握连贯的技能。
2.便于学生了解系统知识
使用电子教案,利用服装CAD教学,学生能准确和清晰地了解服装结构设计方面的系统知识。
3.为学生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生通过市场调研和网络收集结构设计资料,了解品牌市场定位,了解不同品牌之间技术定位、结构的差异,培养市场意识,为毕业后进行产品研发及结构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4.教学效果显著
(1)加快了教学进程,课堂教学省时省力。有利于课与课之间的衔接,省时省力,电脑制图的高效性使每一堂课的容量得到了扩展。例如:每周均为四课时,采用电脑制图法,半学期时间里完成了男女西裤、女衬衫、女裙、男女西服、大衣、夹克和中山服的制图;而采用传统制图法,只完成女裙、男女西裤净样和毛样制图,以及衬衣的制图。可见,利用电脑进行制图,大大加快了教学的进程。
(2)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课程改革,学生对于信息技术下的服装CAD课程,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企业里从事服装CAD岗位的工作环境相对优越,工作地位较高,工薪待遇较好,故大多数服装专业学生愿意把服装CAD作为自己将来就业的方向,同时对学习服装专业知识的兴趣也有了很大提高。
五、結论
现代服装产业飞速发展,服装企业急需全面的、综合的实用型服装人才。服装结构设计信息化教学的创新,使服装结构课程真正做到既为专业教学服务,又为学生提供实际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同时也为服装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培养复合型人才探索新途径,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蒋乃平.职教课程改革要点与课程模式[J].职业技术教育,2004(3).
[2]陆鑫.服装专业人才培育中的“脱臼”问题研究[J].纺织教育,2005(6).
信息技术创新教学设计方案 篇4
禄丰县腰站小学 刘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语文是一门培养人们学习和掌握其他知识必备能力的、重要的基础学科,所以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语文教学改革,从本质上讲,就是为了探索出一条既能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又能适应未来教育发展需要的语文教学新路。改革是手段,创新是目的。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体的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广泛运用,促进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同时又伴随着每个教育教学环节。
一、利用信息技术,更新教育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网络以及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出现,打破了长久以来的僵局,通过网络与多媒体技术的整合,就可以替代以前的古老教学模式,为语文教学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这种新型的教学环境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可以真实地再现当时的背景,快速灵活地获取信息、共享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可以实现一种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全新学习方式。
面对当前的教育改革,教师首先应该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应充分发挥自身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组织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把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体会等体现在教学过程中,从而达到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1 的目的,这就是“成于内,而行于外”。其次,教师还要坚持创新,通过教学过程把自己的创新的经验和心得体会以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告知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热情。语文教师必须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在教授知识同时还要兼顾其他非智力因素的全面协调发展,根据语文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学习方式,从而使学生能够对所学的科目产生学习兴趣,有了学习兴趣就可能会产生求知欲,从而使学生在不断求知和不断探索中去主动创新。再者,教师应该树立全新的学生观,变以前单纯的教师的“满堂灌”为“师生互动”,将关注重点转变为学生的“学”,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的“学”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发扬课堂民主,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创设生动、活泼、平等、和谐、探索、质疑的课堂气氛。在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教育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发展创新能力。
(一)精心研究教材,搜集资料,认真制作教学课件
教师作为引导者,其作用尤为重要,因此,如何设计一堂精彩的课就成了重中之重。这里讲的“精彩”是指教师设计的课易于学生接受,且能让学生乐于陶醉其中,并且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基于上述理由,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就应该以课本为蓝本,以《课程标准》为导向,再以多媒体和网络资源为辅助手段。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便能产生积极的情感和主动性,学习效率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迅速地建立起正确的直观印象,这样有助于他们继续深入地学习。所以2 教师应在潜心研究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教案,将一些可能出现的预设详细写在教案中。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雷雨》一课时,导入新课这一环节可以设计用雷雨的图片导入、也可用雷雨前的动画导入;在学习课文时,可以让学生观察图画,也可放动画录像,可以逐段放映,也可以是整篇课文放映;巩固提高时可以设计配乐朗读;生字的学习可以安排单个词语依次出示,也可同时出示,还可以分笔出示指导书写。教师要充分考虑各个教学环节可以利用的学电教手段,编写出适合本班学生教学课件。
二、适当采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过程,激发学习兴趣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语文教学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就必须创设情境。多媒体的运用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充分显示出其优势。教学时,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出现课文情境的氛围,让学生在声音、图形、文字的效果下,学会理解作者的思想和运用文字的技巧。效果会好很多。如《金色的草地》,这是一篇叙事文章,本文描写了生活在俄罗斯乡下的两个小朋友经常在草地上玩耍,发现草地颜色变化及其变化的原因。通过对这两个发现的描写展现出大自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快乐,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草地变色的原因很难明白,于是,教师就设计了教学课件,通过动画的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草地是怎样变色的,从而使学生能够理解,自己归纳出草地变色的原因。这样的设计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一种浓厚的学习气氛。
(二)利用信息技术帮助理解课文重难点 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被一些课文中出现的重点和难点所烦恼。而这些重难点恰恰是绕不开的本课书的灵魂,因而如何让学生自己通过学习发现问题,并且能够自己解决问题就成了语文课的关键。多媒体以及网络技术的应用帮助我们解决了这一难题。例如《爬天都峰》一课,在学习体会天都峰的特点时,配合出现天都峰的图片,让学生观察,然后学生自然而然地总结出天都峰又高又陡的特点。对描写天都峰的特点的文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三)利用信息技术巩固训练
随着网络和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的诞生,这一切烦恼便迎刃而解了。现在几乎每一所学校和每一间教室都配备有实物投影仪和电脑投影设备。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同步选取适宜本班学生练习巩固的资料做成课件,一些不太容易理解的题目,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搜集易于为学生所接受的图片、动画等资料,这样就可以把抽象的知识通过直观形象的印象传授给学生,从而使学生形成先入为主的深刻印象,产生学习兴趣,记忆深刻。对于一些枯燥的字词练习,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游戏来帮助学生消除疲劳感,从而加深理解及记忆。例如上三年级上册第九课《古诗两首》时,我制作了一个多媒体动画课件,先逐个出现本课生字,点击一下出生字,再点一下,出解释,再点出组词,整个都出示完毕后,有一个单词闯关的游戏,形式与学生平时玩的游戏相似,完全答对则可以进入下一关,没答对就需要停留在这一关,反复训练最终得以通过。通过学生反馈,知道了这一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不仅带给学生欢乐,而且还加深了记忆,强化了生字,真是一举两得。
三、恰当采用信息技术全面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一)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朗读感悟能力
朗读是锻炼语文感悟力的金钥匙。教材中很多课文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阅读能力。在信息化环境中,为学生提供了有声语言、文字、音乐、图像有机结合的感性材料,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优美和谐的音乐、生动活泼的画面,把学生带到美妙的艺境中去。如教学《雷雨》时,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播放带有电闪雷鸣的声音,并适时配乐朗读示范,使学生在不断变化的背景音乐和抑扬顿挫的朗读中不知不觉地融入到课文体现的美妙的境界里。在生效的渲染声中,每位学生都读出了自己对文章的感悟。从而迅速而准确地感悟出文章的精要所在。
(二)利用信息技术提高阅读能力
《课标》提出让学生喜欢阅读、并能从中感知阅读的乐趣。在阅读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警句。背诵优秀诗文 50 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 5 万字的阶段目标。因此,我们要大胆地放开思路,指导学生边识字边阅读,让他们学以致用。
以往我们所提到的阅读大部分都是文本阅读,但随着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一种新型的阅读方式——超文本阅读已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学习之中。它可以运用图形、图像、声音、视频、三维动画等多种媒体,给予人们直观、立体的感受,而且可以促进学生的速读、略读水平的发展。如:我在教学名人故事这一单元时,给学生布置了课外作业,让他们上网收集和“名人故事”有关的故事,并且开展了读书展示活动,让同学们互相交换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丰富和扩展了5 自己的阅读量和词汇积累。只有将课内、阅读相结合,文本、超文本相结合才能真正领略读书的乐趣,从而达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境界。
(三)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思维和创新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利用信息技术,能营造更好的创造环境,引导学生想象、创新。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赖于营造良好的氛围。学生有了浓郁的情感,欢乐的情绪,那么他们就会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在教学《卡罗尔和她的小猫》时,当电脑课件播放不同品种的小猫的调皮动作时,这一情景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孩子们的眼前时,他们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太可爱了!”“真漂亮啊!”„„这时让孩子们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小猫?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恰当地运用课件这种直观手段,不仅激发学习兴趣,还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并且进行了语言表达的训练。
(四)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写作能力
学习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培养学生从听到说,从阅读、理解课文到运用和写作。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运用,可以带动学生从身临其境的感知,领会中过渡到图画的解说,由对课文的理解过渡到学生自己的作文训练。从而激发了学生内心的情愫,产生了写作的欲望。
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要改进作文的命题、指导、批改和讲评。网络作文教学具有传统作文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中年级习作教学首要的任务是拓宽学生的思路,调动生活的积累,激发学生的习作欲望。在写“课余生活”这次习作中,我利用网络资源搜集资料,先出示几篇有关“课余生活”的文章,开阔思路,再引导学生朗读、评价,从读中学写。然后在听、说、评的一系列活动的基础上,选择自己的“课余生活”,将它们写下来。通过一篇篇美文的赏析辅以多媒体软件创设的情境,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同时,还可利用网络互评、互改作文,进行协作学习,实现多元评价。上课时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作文制作成教学课件,重点的精彩段落可以用其他颜色显示。同时还可以利用电脑对文本当场删改,让学生直观感受到选词炼句的好处,为四十分钟的课堂节省了宝贵的时间。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探索与创新 篇5
陈彦文
摘要: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理念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教学是信息素养培养的关键,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其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也应随着技术的发展进行探索和创新。高中学生学习驱动力主要来自高考,缺乏这一动力的信息技术课在教学活动中充满了困难,它是非高考科目,课堂上的信息技术教师也常常面临尴尬处境。本文针对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低效的现象.在新课程环境下对信息技术教学进行了探索与创新。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信息技术教师;教学模式;创新
《信息技术基础》作为高中的必修课,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鲜明的特点:信息技术以信息处理与交流、信息技术与社会实践为主线,强调让学生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基本方法,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以提高科学文化素质、能力和科技意识,感受并认识当前社会信息文化的形态及其内涵。作为信息技术教师,上课总是怀着复杂的心情,希望信息技术也如高考学科一样受学生重视。为了使每堂课尽量的精彩,也付出了不懈的努力,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学生中普遍存在“喜欢玩电脑,不喜欢上信息技术课”的不正常现象,尽管我们一再强调高中《信息技术基础》要参加全省的学业水平考试,并通过上课监管学生机、设立用户权限、禁止游戏安装、禁止USB接口等手段来强化管理,让教师头痛的是有部分同学找到漏洞绕过限制上网并告诉别的学生,这就是我们所面临的现实。这种现实之下的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期望不对称,其结果是教学效果低下。这种情况除了制度性原因之外,个人认为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与创新:
一、新课程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探索
1、讲授教学法
它作为一种最常用、最古老的教学方法,同样适合新兴的信息技术学科,这种教学方法主要运用于高中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在高一阶段的教学中我深有体会,高一的新生刚入学,学习方式上还处于对高中教师新教法的适应和接受的阶段,初中阶段接受的是传统的讲授教学法,这种传统的学习方法对这个阶段的学生十分有利。
2、示范与实践操作结合教学法
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向学生作示范性操作。通过这种方法就能使学生少走弯路、节省时间;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这种教学方法主要用于操作性较强的教学内容教学。比如,在PPT制作演示后,设计一个相关知识的“任务”,让学生自己动手做,最后请做得比较好的学生演示给其他学生看。这样对演示的学生有鼓舞作用,对其他的学生也有激励作用。演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就可以形成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特征,大大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3、任务式教学法
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教师制定的任务,此教学法多用于信息技术操作方面内容的教学,其核心在于任务的确定,任务定得太多太难,学生无法完成,任务定得太少或太容易,则造成时间浪费,它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学方法可以单独运用,也可以灵活的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因此教师需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满足信息技术学科的特殊要求,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新课程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探索
1、“主题活动”教学评价。
这种方法打破了传统的评价方法,使学生不再是面对试题进行作答,而是通过参加特定的主题活动,重视对活动的过程进行综合能力的评价,并在活动过程中巩固所学的知识,让学生体现到学以致用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生学完WORD软件后,组织了一次以“我的军训生活”为主题的电子报刊制作活动,让学生以自己的军训为主题,制作一份图文并茂的报刊。学生根据军训期间在自己身边发生的感人事迹以及自己的体会完成这次制作活动,除了制作出作品外,还要写一份制作报告,详细记录制作的过程、制作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等。在评价学生的作品时,除了以作品的完成情况外,更重要是考查作品的制作报告,对学生的制作的过程进行客观评价。评价以能力方面为主,具体分四个方面能力的评定:⑴评价学生搜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⑵评价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⑶评价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⑷评价学生创新的能力。
这种评价方法体现了新的教学评价机制,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⑴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⑵体现了学生是课堂评价的主人;⑶体现出学生的信息处理的综合能力;⑷在评价体现了再学习再提高的过程;⑸灵活运用多种处理信息手段;⑹学生在活动实践中积累经验。
2.“文件夹”教学评价。
借鉴国外教育评价前沿正在探索的“文件夹”式的评价模式,其目的是为了展示学生的学习进步状况。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在不断地导向、诊断、调整和强化中进行。针对学生参加信息技术课的表现、体验及取得的活动成果所进行的评价,是对学生参与活动的水平和质量的检验,评价的目的不仅在于促进学业成绩的提高(如知识水平的提高、应用能力的增强等),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科素养的形成以及思想和情感的积极变化。为此,可以为每一个学生建立信息技术课的“文件夹”,在这个特别的“文件夹”中,记录有学生信息技术作业、上信息技术课时对学生的观察所作的记录、学生的自我评价,反映某一阶段学生的发展状态和取得的进步,作为学生成长和进步的记录,以此作为评定学生质量的一个重要依据。
“文件夹”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学生在创建文件夹的过程中,要挑选、提炼、评价自己的学习样本,成为自己进步的积极评定者,积极地思考、评价他们自身的学习过程,这是一个强有力的学习机会,使学生充满了自豪感和成就感。
三、新课程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师的自我发展
1、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信息技术素养,尽快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求。
原来的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相对比较单一,主要包括Windows的基本操作、常用软件的入门介绍、互联网使用三个方面,教学活动停留在应用技术的层面,仅仅是“为了教而教”。而现在推行新课程改革的新教材内容更加多样化,更加符合学生的求知需要。高一开设的《信息技术基础》这门课来说其中就涉及到“信息技术基础理论”、“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等,需要向学生介绍多种软件的应用,目的是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以后开设选修课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要学而教”。其中涉及的一些技术与软件平时接触的机会很少,这就要求教师为了更好的推进新课程改革,必须不断鞭策自己提高信息技术的专业水平与修养。
2、教师应进一步打破学科本位,增强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整合和互动。
由于信息技术本身的时效性和应用性决定其教学内容具有多样性,“我们万万不能把信息技术教育按照学习一门学科的老办法去讲、去学、去考,那将窒息孩子们的创新精神。” 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信息技术教育更要跳出“学科本位”的思想,“注意培养学生利用
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索的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而是高层次的融合与主动适应。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辅助教学的观点,从课程的整体观考虑信息技术的功能与作用,创设主动学习情景,创设条件让学生最大限度地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来获取所需的信息,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强大的认知工具,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效率的目的。同时,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切勿成为为了整合而整合,甚至不惜以牺牲课程目标的实现为代价。应以课程目标为最根本的出发点,选用合适的整合知识,避免生硬地将别的知识引入到教学中。因此,我们强调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应是一种观念,而不是模式。
四、结束语
教学是动态的、发展的。我们也要以发展的态度开展教学探索和创新。在信息技术教学探索和创新上,要构建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教学模式,能够使教师和学生都得到进步和发展,教师乐教、好教、能教;学生会学、好学、能学。今后,除继续探索和创新外,还要进一步总结信息技术教学经验,形成有本校特色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2]任学宾:《浅论我国21世纪的中小学信息教育》
[3]何克抗:《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4]赵海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管理与实践》
[5]赵建华,李克东:《协作学习及协作学习模式》(中国电化教育2000.10)
[6]吴娟:《网上协作学习策略的研究》(教育技术通讯2000.10)
[7]李艺,李冬梅 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继承与创新.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8]庄小云:《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课创新教学实施策略研究》(广东华侨中学)
[9]李冬梅:信息技术教学的关键环节之三——教学评价[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9,(6)
作者简介:
信息化教学设计创新 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学;开拓思路;激发想象 创新教育,是在素质教育指导下,运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着重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深层次的素质教育。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语文课如何进行实践和创新呢?在教学改革纵深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手段进入课堂教学已成为一种趋势。运用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不仅能多渠道地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而且能使教学内容化静为动,化难为易,突破学生对学习时空的限制,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内化学生的素质,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信息技术的应用与语文教学的创新试作阐述。
1、激活兴趣,打开情感窗口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培育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因此优化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
生主体参与精神,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尤为重要。信息技术的运用打破了传统模式的束缚,构建情景教学模式,以宽广的通道,丰富的形式引发学生观察兴趣,激发情感体验,促进学生思维和想象力的发挥。
2、倡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培养与养成,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孔于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是创设情境的最佳途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为教学创造了优异条件。现代信息技术以播音员朗读范文的动人声音,不但为学生创设一个多姿多彩的阅读世界,更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现代信息技术使学生处于愉快的教学情境之中,产生积极的情绪与愉悦的心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枯燥的说教,乏味的文字,很难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尽管我们使劲浑身解术,课堂花样百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是一知半解,不过是会读一篇课文,认识了几个字词,究其原因,那就是我们没有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多媒体的介入让文字立体化,变成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一段段动人的故事,一首首美妙的音乐,真正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如学生对革命时期恶劣的生活环境了解太少,在讲《金色的鱼钩》
前播放了一段红军战士顶风冒雪过雪山的场景,以及《长征》视频,配以文字,说明条件的艰苦,红军战士面临的种种困难,唤起学生的同情心,敬佩情,那么学生就能理解班长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对课文的理解有了一定的深度。再如在葡萄沟一课的开头,设计一段新疆维吾尔族乐曲,随着乐曲画面出现了一群新疆姑娘,她们载歌载舞,欢庆丰收,同学们一下子被吸引了。欢乐的气氛感染了他们的情绪,各个眉飞色舞,喜笑颜开,甚至有的还随着音乐动了起来,仿佛真的来到了葡萄沟,感受到特有的民族风情。
3、使用信息技术,充实课文内容
课文内容是有限的,学生的认识水平、地域差异、生活经历更给理解课文造成一定的局限,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可弥补课文空白,丰富课文内涵。如在《黄山奇石》中展示形态各异的古松图片,云海奇石的瑰丽景色,更多的了解黄山风光,丰富知识,开拓视野。再如在《富饶的西沙群岛》中展示丰富的海底资源,把学生带入神秘的海底世界,认识千姿百态的海洋生物等。
4、引入信息,缩进与课文之间的距离
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画、声音等各种教学信息交融在一起,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激发想象,使学生思维高度活跃,从而引发学生创新的火花。由于学生年龄小,生活阅
历浅,常常感到课文陌生,难以想象其中蕴涵的无穷魅力,为了避免学生“文字”与“实际”脱节,往往要借助信息技术,把课文动态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创建典型场面,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把陌生遥远的事物推到学生面前,激发情感的同时使学生对教材语言的感染也敏感起来。如教学《海底世界》中,设计让学生担当潜水员的角色,观察水面,随时报告海底所见所闻,这一创造性教学环节,令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获得真切感,积极投身于教学环境之中,大大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5、利用信息工具,积极收集资料获取知识信息 教师布置收集内容,有明确的要求范围,利用收集的材料为学习服务。例如在学习《你,浪花的一滴水》时,课前教师布置收集资料,内容如下:搜集关于雷锋的生平、事迹等资料,把学生引入雷锋生活的情境。请同学们上网查询。课上随着课文内容的理解穿插汇报,资料与课文内容揉在一起,文字更为立体化,内容得到拓展延伸。
更要养成学生上网自由浏览的好习惯,因为它同读书看报一样能丰富人的知识。自由浏览有一定目的性,但不确定具体内容,活动范围更大,更广阔的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空间。比如学习古诗,进行一次古诗大赛,要求描述诗的意境、写作背景,配以恰当的插图,大多数同学能从网上查阅到自己喜欢的古诗,并插入精美的图片,展示给同学们。
还要学会摘录下载。信息技术资料丰富,对获取的大量信息必须进行分类整理。例如在布置收集有关西沙群岛的资料中有的学生收集到许多目前海岛的政治经济状况,作为对西沙群岛的了解是很有必要的,但其中掺杂着许多历史回顾,对于体会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关系不是太大,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对资料进行适时必要的下载。在众多的资料中,要紧紧围绕课文内容、课文中心来收集,有重点,简单明了,便于汇报,要学会归纳总结资料。
6、主动探究,操作解决疑点
教师不应把计算机作为控制学生的“现代武器”,应给学生留有一定空间,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创设合适自己学习的问题情境,发现疑点,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积极化解难题。如在学习《葡萄沟》第四自然段时,我这样处理:第一步、把课前收集的资料指导分类整理,与葡萄干的制作工艺文件另存。第二步、自学课文,找出不理解的地方,标记为问题,按顺序进行整理,提交交流中心。第三步、点击交流中心问题库,选取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分析处理,也可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查阅有关内容。第四步、借助多媒体选用三维动画模拟制做过程,理解为什
么留小孔、搭木架、怎样利用热空气等问题,最后汇报交流。虚拟制作过程,改变了生活环境对学生造成的葡萄干制作的片面认识,探究解决的过程,发挥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为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奠定良好基础。
7、合作学习,实现资源共享
合作学习是信息时代人们学习的三大特征之一,也是新时代人才的重要素质。构建“交互性”学习方式,学会交往与沟通是现代社会的要求,也是信息时代必备的学习能力,尤其是当今社会信息数量多,传播快,更新变化迅速,只有加强群体内部信息交流,信息共享,才能集众人之力更好地捕捉信息,驾驭信息,利用信息。“主动探究合作”的新型学习方式,充分显示了信息交流的多向性、丰富性和快捷性。它可以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立体式的多向交流的机会。形成了“教师的学习指导-学生的个体学习-学生的群体合作学习”,三要素的优化动态组合。通过小组内互相之间的讨论、学习,对不同观点可以比较、分析、综合,从而加深学生对学生合作精神的养成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培养也大有好处。
如在教学《新型玻璃》这一课时,首先在多媒体计算机的帮助下,学生以组为单位,自己读懂课文,初步了解课文
介绍了哪几种新型玻璃;其次组织学生在网上细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互教互学,弄清五种新型玻璃各有哪些特点和用途,进一步理解课文。接着,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在电脑上为其做广告,向大家推销,以次促进学生创造性地理解课文,然后,学习小组成员在网上演示交流,交换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最后,学生还可以根据老师、同学的意见。在计算机上修改自己的广告,再打印出来,分发给朋友们。在相互合作的过程中,学生们学会了沟通,学会了交际,学会了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信息化教学设计创新 篇7
近几年来, 随着电力设计业务的不断增多, 设计工作量也不断增大, 长沙星电电力勘测设计有限公司以前项目信息的存储方式、传递方式、统计方式、获取方式等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在工作的需要, 工作中逐渐出现了各种问题, 诸如:决策层与各职能部门之间不能进行及时、充分的信息交流, 管理层无法及时了解工程进度等情况;设计过程中巨大的信息量不能得到有效处理和整合, 管理者无法获得更加精确的信息;管理制度、管理流程得不到有效执行;工作效率低、部分流程执行脱节等。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公司的正常运转, 想要全面改善公司项目管理的现状, 就必须进行信息化改造。经过调研后, 该公司发现目前市场上常用的设计项目管理软件主要面向的是大型综合类设计企业, 环节多、流程复杂, 难以适用于中小型专业设计企业, 所以公司决定根据自身企业特点研发一套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电力设计项目管理系统。
2 问题分析
为了全面了解项目信息管理中的难点和重点, 该公司针对目前企业整体项目管理情况展开了全面的现状调查, 总结并分析出存在以下问题。
2.1 存储方式原始, 易出差错
由于之前公司采用的管理方式为分专业室单独记录项目信息, 当各专业室相互之间缺少沟通或未及时更新项目信息时, 经常会出现项目负责人统计错误、各专业室设计项目重复记录或漏录等问题, 并随着工程项目的增多而逐月增加, 大大影响了公司工作效率。
2.2 项目信息静态化, 不便管理层决策
公司采用各专业室单独记录、统计项目信息的方式, 在查询设计项目信息时统计表繁多、信息分散, 总体了解公司内项目总体动向过程复杂, 时间较长, 无统一、简单、明了的管理平台, 不便于管理层决策管理。
2.3 项目执行情况模糊
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设计需要各个专业室相互配合。由于公司从工程项目的立项、发任务单、确定各专业项目负责人等都是口头、文件传达, 各自记录, 无统一、直观的管理系统, 不能在最快的时间内掌握项目执行的动态, 影响公司设计项目完成进度。
2.4 项目信息不透明
各专业室主任、设计人员只对自己承担哪些设计项目清楚, 具体是否签订合同、是否到账、是否发图、分配了多少资金、产值及项目人力资源配置等问题都不了解, 遇到此类问题时需要逐个询问, 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 也增加了各部门之间不必要的摩擦。
通过对公司项目管理情况进行深入剖析, 合理的设计项目管理系统应该具备以下特点:功能和结构应当与公司组织整体机制相适应;操作流程应当符合项目管理的基本方法和公司项目管理的方法;易学易用, 便于公司全体人员使用;及时综合项目信息, 提供实时、准确的项目数据;为管理者提供可分类查询的全部信息;对进度计划、工作、合同执行情况做出实时更新;设定统一的标准程序, 便于绩效管理, 降低人力及时间成本;具备开放性便于和其他系统功能整合, 容易升级。
3 系统研究与开发
通过现状调查发现, 利用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等信息化技术对项目信息进行收集、存储、集中式管理, 给项目设计人员及管理人员提供一个高效率信息沟通和协同工作的环境, 即建立一套完整的信息化项目管理系统, 可以提高项目执行率、项目信息交流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降低差错率, 从而大大提升项目管理水平、降低项目管理成本、提高项目管理效率。
3.1 勘测设计项目规章制度的完善
(1) 规章制度制定流程。
公司规章制度制定流程如图1所示。
(2) 公司规章制度内容。
根据公司管理层办公会、项目系统小组研究分析重新梳理并确定了新修订的公司规章制度共53项, 内容全面、规范、完整。此次公司规章制度的重新修订, 不仅完善了设计项目管理制度, 更使我公司开展各项工作有章可循, 从而大大提升了公司管理工作整体水平。
3.2 信息化项目管理流程
信息化项目管理总体流程如图2所示。
除信息化项目管理总体流程外, 为使公司各类型项目流程清晰、分工明确, 项目系统小组根据工程类型及专业的不同, 制定了更为明确、细分的工作流程, 如:10千伏输变电和业扩工程设计工作流程;35千伏及以上输变电和业扩工程设计工作流程;埋管工程设计工作流程等。
3.3 系统开发
研究人员根据现状调查结果, 以项目管理制度及流程为基础, 联合软件开发公司设计项目管理系统, 以实现公司项目管理信息化、规范化、标准化、流程化。公司设计项目管理系统对于单个工程项目而言, 是一个标准的、规范的、执行完整的操作系统;对总体工程项目而言, 是一个信息综合的、完整的、准确的操作系统。它可以按照工程的类型、任务时间、合同执行情况、到账情况、绩效发放情况等来筛选、查找、统计工程。管理系统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内容:
(1) 个人工作。个人工作界面默认显示个人所有未完成的设计项目, 并可以根据每个人工作权限的不同来完成待办的设计、合同、绩效、图纸交付等工作, 使得每位员工对需要完成的工作一目了然。
(2) 项目管理。项目管理界面默认显示所有的已经输入系统的工程及相关信息。项目管理中所有工程的专业、工作权限的不同, 显示的项目工程也不同。每个人都可以查看到与自己相关设计项目的合同状态、当前设计阶段、图纸发放等信息。专业主任可以查看到整个专业室的项目工程信息, 公司领导可以查看到所有项目工程信息, 方便领导决策。
(3) 合同管理。此功能可显示所有工程合同完成状态, 并通过筛选等功能可以方便快捷地筛选出同一合同状态的所有工程。
(4) 系统维护。此功能菜单可以根据公司内部需要, 随时创建、删除登入用户, 使得信息化项目管理系统操作简便、灵活, 充分满足公司信息化项目管理的需求。
4 成果应用与分析
通过建立统一的设计项目管理系统, 不仅完善了公司设计项目管理的规章制度, 规范了设计项目工作流程, 更是对以前的设计项目做了全面、系统的清理, 使得公司设计项目管理有了一个信息全面、实时更新、信息透明、操作灵活的项目管理平台。
系统投入使用后, 经过实际运行对比发现, 该系统能集中原先分散的项目信息, 明显减少不必要的工作劳动, 降低项目统计错误率, 及时、直观地反应公司内项目总体情况和执行情况, 从而提升了合同、绩效管理水平, 大大提高了公司项目设计工作效率和设计项目管理水平。
5 结束语
论信息化促进英语教学改革与创新 篇8
【关键词】信息化 英语教学改革 创新 综合发展
一、教育信息化涵义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管理、教育教学、教育科研等方面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过程,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管理、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领域的应用。教育信息化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为技术特点,基本特征表现为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任务合作化、环境虚拟化、管理自动化。
利用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利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模式。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给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促进了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对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具有深远的意义,依靠教育信息化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信息技术促进创新功能
1.学生学习自主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学生提供了新的学习方法,促进了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促进了教育的现代化。计算机多媒体系统具有交互功能,对于这一功能的使用有助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个性化的学习路径,每个学生在个人学习的方式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节奏,为每个学生提供真正了解信息社会的关键。
在教授每单元的新课时,我们往往会运用音视频媒体,设计歌曲导入环节,激发学生学习情趣。比如,在教授一年级英语下册第四单元《Spring》时,我们运用了“Seasons song”进行导入,在教授一年级英语下册第六单元《Are you ready》时灵活运用了上学期教授的歌曲“I can sing”,既温习了旧知,也为下文的教学做了铺垫。电教媒体的示范比教师的口头示范更具生动、形象、合理运用视听手段进行直观教学,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活课堂,具有很显著的教学效果。
在这样的互动多媒体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自行下载老师提供的英语学习资源,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兴趣在学习中选择学习内容、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在开放的学习空间中有积极的参与的自主权,教育信息化有效促进了学生学习自主化。
2.教师教学灵活化。在传统教学中,国家统一编写教材标准规划教师对学生的知识教学。而在网络时代,教师是课程开发和教学研究的主导者,运用现代手段,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开发多媒体教学空间;编写教学软件,促进课程以地方性、校本化、个性化、全面发展,实现对课程整合和知识的掌握;主动加入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高网络时代课程与教学理论的研究水平。
英语学科的教学与教育信息化的结合甚为紧密,《英语课程标准》强调“要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能模拟仿真、化抽象为形象,化静为动,使图像、动画、声音、视频有机融合,创设出丰富多彩,活泼融洽的教学情境,把生活的实景搬上课堂,让学生更快地进入角色,产生情感体验,使小学英语教学更为形象、生动、逼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形成乐学、爱学、会学,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
根据儿童“好动、好玩、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我们在一年级的英语教学中尽量设计新颖多样、富于启发性、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情境,设计形式多样的游戏,来唤起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求知欲,例如在一年级英语下册本第三单元《I like carrots》的教学时,笔者将文本内容与同时期热映的电影《疯狂动物城》联系了起来,创设了以兔子Judy为主角冒险闯关的情境,孩子们在享受乐趣的同时获得新知识,学习能力也在情境和游戏中得到培养和发展。
3.评价标准多样化。教育信息化影响着教育评价标准。传统的教育评价标准主要是基于知识的增加和知识应用能力的提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应更加注重学生创新与合作的能力,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和知识自我更新能力的能力。在信息技术的背景下,我们可以探索多元综合评价标准,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和教师教学评价的反馈机制。上学期,本校英语教师在对学生英语综合评价方面大胆创新,借助网络平台开拓在线口语评价环节,该平台拥有“智能语音纠正技术”、“发音即时打分技术”的功能,秉承着最大化互联网信息技术对于学科的促进作用的理念,我校英语老师决定利用“一起作业网”的这个网络平台给孩子们发布一次有趣、有益的英语口语测试,并动员各英语备课组准备适合各年龄阶段孩子、重难点突出、有趣新颖的口试试题。学生独立运用手机设备或电脑设备进行英语口语测试的答题,孩子兴趣浓厚,也觉得这样的方式方便快捷有趣。
【信息化教学设计创新】推荐阅读:
信息化时代的设计创新11-08
信息化促进教学变革与创新11-18
信息技术教学导入创新10-20
信息技术引领教学创新05-21
信息技术与教学创新(参赛论文)07-10
信息技术发展与高校教学模式创新09-29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08-17
信息化创新建设09-17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