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2024-12-07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共8篇)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篇1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教育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促进了教育信息化,从而促进了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乃至教育理论、教育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资料可以采用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媒体形式呈现,使得教学内容多元化。信息技术能以最快的速度、最准确的信息、最灵活的方式和最佳的效果更新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始终保持科学性、直观性、趣味性、系统性和综合性等特点。

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教学,辅导答疑,批改作业,学生则可以通过网络听课、搜集资料、请教问题等,打破了时空的界限限制,使教育形式更加开发化。

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教师的个性化教学提供了条件和保障。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决定学习的内容及顺序,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具有鲜明的自主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个人的习惯和技能,选择有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如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利用网络进行教学等。这些教学形式和手段能根据教学内容,从文字、图表、动画、声音等多个角度去刺激学生,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教育的变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同时,对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各个国家都把发展信息化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比如美国启动了“国家教育技术工程”,欧盟发布了“信息社会中的学习:欧洲教育创新行动规划”,新加坡推出了全国教育信息化计划,马来西亚启动了多媒体走廊计划,我们国家启动了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校校通”工程、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程等。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强调了信息技术了的重要性,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信息技术有着强大的信息承载功能,可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信息技术的呈现形式的活泼新颖,可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欲望;利用信息媒体强大的交互功能,可以完成知识的自我建构过程;利用信息技术无可比拟的网络优势,可以让学生自我调控、自主发展。

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教师应借助信息技术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研究。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这种大的发展背景下,在我校“十五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模式》成功结题的基础上,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课题研究,对于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全方位营造学校教育的数字化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内容:

1、探究信息技术环境下各学科教师角色的转换,把学科教学和信息技术结合起来,探索出现代先进的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2、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方式的形成,以促进学习质量的提高并形成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

3、研究学校如何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为师生创设条件,营造氛围,以推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不断深入。

4、结合我校实际和已有特色,把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与“心灵艺术教育”、“数字化校园”有机结合。

三、研究目标:

1、综合传统教学和网络信息教学,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应用现代教学手段,探索适合我校实际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创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新模式。推动我校创建市级名校、省级名校。

2、通过课题论证,制定课题方案,组织科学实施,初步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3、通过课题实践,探索并总结信息化时代如何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获取、分析、利用和处理信息的综合实践能力。

4、完善课题实施方案,全面开展课改实验,形成有特色的学科年级班组,获得初步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学生普遍养成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全新的学习习

惯,在学习兴趣、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等方面取得较大突破。在全国有影响的报刊发表相关的研究成果。

5、课题研究深入进行,出版相关专著,在省内外产生较大影响,涌现一批相关课题的研究型教师,学生学习成绩明显提高。

四、理论的指导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的建立都需要有成熟的理论基础,符合一定的教育理念。当前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活动的开展,主要依据现代信息论、建构主义理论和现代认知心理学。

1、现代信息论认为: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信息获得的过程。传统课堂教学过程中,知识以信息形式存在,教师是唯一的信源,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单一辐射模式,这样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不利于全方位地获得信息,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具有传输信息量大、速度快、质量高、交互性强等优点,优化传递信息的渠道,建立教师、媒体、学生三者间立体、交互的传递,能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愉快合作、成功体验、和谐发展。

2、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它强调认知主体对学习的能动作用,提出学习者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老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而不应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学生是信息获得的主体。从此理论来看,学习环境能有效地形成意义建构。而信息技术所具有的特性,能促进意义建构。

3、现代认知心理学:现代认知心理学把人看作一个积极的知识探求者和信息加工者,同时,在人脑与计算机之间进行类比,把人脑看作为一个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它认为人的认知过程就是人对外部或内部信息的加工过程。因此把人脑看作为一个信息加工系统,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探讨人类是怎样获取信息,存储、操作和使用信息的。而“信息获得模式”正是从这点出发,把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视为信息获得、加工的过程,通过接收、存储、处理、检索、传送等环节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发现和信息获得的能力。

五、本课题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一)思路:

从现实存在问题入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填鸭式、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注意教学系统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的地位与作用,合理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建立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的课堂模式,应用信息技术创设信息化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改进学习方式。综合运用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文献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坚持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相结合,实证与个案研究相结合。

(二)方法:

1、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是行动研究法。教师要将行动与研究结合起来,教师参与研究和实践,并根据研究中遇到的具体情况,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边完善,使理论与实践,成果与应用有机统一起来。

2、文献研究法:多渠道收集、整理和运用现今国内外与课题相关的理论,以及本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寻求理论与实践创新。

3、经验总结法:通过总结,全面深入、系统地提高经验实质,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找到可以运用和借鉴的规律性的教育教学方法。

4、调查研究法:综合运用各种调查方法和手段,掌握实验研究的第一手材料,为课题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

(三)创新程度

本课题的研究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适应培养学生创新人格的需要。

1、具有革新性,强调教学理念和教学过程的革新。

2、具有系统性,要求用系统科学的思想和方法进行实验研究,强调软件和硬件的整合,技术和课程的整合,理论和实践的整合。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联系的产物,它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的简化形式,表述一种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容易被教师掌握,并能具体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之中;同时,它是将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融为一体的综合体系,可以帮助教师预见教学活动所预期的效果,把比较抽象的理论化为具体的操作策略。从而,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彰显人文精神的学科课堂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篇2

一、畅通沟通渠道, 深化德语文化背景感知

(一) 网上搜索 (Recherchieren in Netz)

有了互联网, 教师便可以根据教学计划命题, 然后指导学生们在因特网上寻找资料和参考答案, 再根据自己需要进行筛选、提炼、整合, 充分利用有效资源为己所用。这种教学方式也可以搬到课堂上来,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题目, 学生现场搜索, 老师现场指导, 效果立竿见影。尤其是碰到疑难问题, 如果在平常可能需要时间和精力来破解, 而在课堂上有老师的帮助可以马上解决。也可以采取分组的形式来解决难题, 让学生们通过讨论、辩论、自助辅导的形式达到自我学习。比如在对搜索到的文字、图像、声音等进行加工再创造时, 学生的水平存在差异, 在学习中就可以取长补短, 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 弥补老师单纯教学容易顾此失彼的短板。因特网技术的应用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德语的效率和口语表达能力, 而且德语交流氛围的建立, 使德语交流变成了可能。在这样的环境中, 拉近了老师和学生的距离, 密切了同学间的关系, 开发了师生两个因素的潜力。例如通过浏览www. ireball de Fireball德国第一批搜索引擎的发展产品, 可以完成一定时间段以及邮件地址的搜索, 并能显示A lta-Vista的相关搜索数据。

(二) 网上漫游 (V irtuelle Reisen in deu tschspra-chige Laender)

学生通过访问其网, 就犹如游览了这个国家, 并且能够搜集到详细的信息资料。在这个过程中, 了解了德语本语的语言环境, 借助这些信息和扩大了自己德语的词汇量, 德语的阅读能力有了相应的提高, 理解能力也会进一步强化。如果把这种情境带入课堂, 根据网络阅读的信息来设计旅游项目和行程, 从不同的侧重点训练学生驾驭德语的能力, 并创造性地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去, 就会把他们语言运用的潜力发掘出来。

(三) 网上阅读 (Lektuere in Netz)

因特网还有一个最大的优势, 那就是即时性, 更新速度是任何平面媒体无法比拟的。还有就是综合性, 它可以把多种德语报刊杂志以及新闻报道结合在一起供阅读, 储备了极其丰富的文字资料。下面笔者介绍三种利用因特网进行阅读教学的形式 :

当日新闻播放 (Presseschau)

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网络搜索把当天的德国的报刊上的新闻整合, 用自己的语言给予该归纳, 并提炼出当日的热点向同学做播报。

一周新闻回顾 (Wochenueberb lick)

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新闻样式, 以一周新闻回顾的方式, 或者是某一事件的跟踪报道进行口语讲解, 或者是书面报告。

新闻比较 (Art Mcelvergleich)

德语学习也不仅仅是单词的排列和组合, 同样也涉及到语法结构和语言风格, 这是德语用于交际的重要方面。新闻比较就是把对同一事件的多方报道拿来进行研究, 看看它们的文章结构和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 语言风格都有什么特点, 哪一个更加精彩, 从中能够找到什么样的规律?阅读新闻能力的提高, 可以促进口头语言的精炼、准确、丰满、传神, 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写起来干干巴巴, 说起来磕磕绊绊的尴尬局面。在德语的语境中学习德语, 就会自然而然地融入其中, 是水到渠成, 不是强行灌水。

二、构建对话平台, 达成无障碍、情景化、在地 化交流

(一) 网上聊天 (T eilnahme an"Chats' )

在网上有专门用来德语交流的聊天室, 里面聚集了不少的德语高手、大学生以及德语爱好者。通过键盘在网上用德语聊天, 这种即时的交流需要较强的德语综合能力, 它是集阅读、理解、回应于一身。这时的学生, 犹如亲临那个德语环境之中, 必须全神贯注地才能去应付, 在自觉不自觉中使学习时间延长了, 而且不感到枯燥和疲劳。如果经常进入德语聊天室, 而且从容不迫地和网友们进行轻松的交流, 久而久之, 你的德语水平就会有一个质的飞跃。网上聊天室星罗棋布, 德语的也有不少, 教师可以通过选择, 引导学生进行网上交流。

(二) 班级电子邮件交流

电子邮件实质上就是书信、电信、通知之类的电子化结果, 只是它彻底地打破时间界限和空间距离, 用几乎零时间、零距离的优势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利用电子邮件把班级之间的联系网络建立起来, 就可以近距离地为学生之间提供已知的交流对象, 而且还可以顺理成章地由网上搬到网下, 使交流更加真实。班级电子邮件为学生提供的素材是生活的、实际的、身边的, 学习起来更有亲切感。

电子邮件教学是一个学习德语的新领地, 在这里可以近距离地接触到母语是德语的“信友”, 在交流中就会不断地扩大自己的单词量的积累, 纠正在拼写和组合上的错误, 学到比较正宗的德语知识, 同时还可以了解到不同 ( 德语 ) 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 丰富自己的地域的文化, 培养跨文化的交际能力。

电子邮件通讯的题目以学生兴趣为主, 教师主要参与指导。下列均是学生们较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 有兴趣的教师不妨尝试采用。电子邮件的教学过程学生的主体地位相当明显, 教师的前期工作就是教学安排, 设定课题、时间、方式, 以及后期的检查和总结, 中期过程教师已经退居幕后做服务性的工作, 主要负责协调和联络, 在必要的时候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和补习, 整体全面地推进。

这样, 随着班级之间电子邮件教学的发展, 学生便可以通过这个工具运用德语与“信友”联系交流, 对彼此感兴趣的事物和话题进行探索。这时, 教师的管理处于松散型的状态, 只在宏观上予以观察, 必要时才给予适当的调整, 给学生创造更为广阔空间, 时间上更加灵活。老师的身份可以暂时忽略, 不是一师长的尊严来指手画脚, 而是以朋友和网友的身份参与其中, 让学生把你认为是一个知心朋友、熟悉的网友、高水平的学长, 你的角色定位就相当的准确了。

三、发挥学习工具效应, 服务语言学习过程

Wollf从认知心理学和建构主义影响知识获得这一方面指出, 信息技术可以让学习者清晰地看到学习以及整个知识建构的过程, 这个过程已经不是盲目的拼接和碎片式的吸纳, 而是更具条理性和实用性。信息技术对于知识获取的深度和广度都有很大的提升, 并且降低了知识获取的时间成本, 简化了知识建构的程序和繁杂的过程。信息技术作为现代人学习的工具, 它和互联网的对接, 对德语的学习无疑是一个有效的手段, 利用互联网教学在于网络资源的开发, 通过筛选、比较、鉴别来优化, 尤其是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语言教学, 有利于改变以往教学上的不利局面, 彻底改变教学环境;把过去的填鸭式的灌输转变为学生是积极获取, 以双方的互动调动两者的积极性, 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传统课堂上学生的紧张、焦躁、烦闷气氛, 使学生的学习空间得到扩延, 选择更加灵活, 创造出更加灵活多样的、新颖独特的学习方式。信息网络辅助德语教学的最大优势就是突破语言学习上的时间和空间 (距离) 束缚, 使教学环境成为一个开放的动态空间, 并且具有时间上弹性;这比课堂教学更加真实, 语境更加逼真, 交流更加实用, 效果更加显著;环境的改善。

因特网德语教学资料是宽泛和丰富的, 不但包括了文字材料, 还有相当部分的音像组合教材, 给我们提供了多种方式的教学所需。利用这些教材教学, 学生就可以摆脱单纯的死记硬背, 而是进入一个新颖、立体的情境, 使多种器官受到激发, 进而产生学习的兴趣, 更便于进行互动性教学和快乐教学。因特网的德语学习资料成本低廉, 有相当部分是无偿使用的, 应用和提取这些教学资料益处多多。例如学生可以浏览www. colby edu/german /deutsch等德语网站, 通过网站提供的德语语法和词汇练习, 展开针对化的学习。通过原汁原味的, 声音、图像并茂的德语场景练习, 有助于学习者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了解德国或德语国家的地理文化知识。

四、彰显媒体价值, 推进网络学习共同体构建

因特网是一个公众媒体, 处于完全的开放状态, 学生便可以利用这个空间, 独立制作自己的德文网页。这不是一个难以完成的任务, 只要用心、尽力、勤奋便可以实现。最初可以从模仿, 循序渐进, 奠定了一定基础后再根据自己的优势和特点进行延伸设计, 最终设计出图文并茂的德文专业版网页。其内容可以包罗万象, 可以是院校介绍、校园文化、班级趣闻、个人随笔, 也可以把眼界放宽, 进行地域的风光揽胜、文化溯源、旅游指南等等。在扩宽学生的视野, 丰富个人知识储量的同时, 提高德语阅读和书写的水平。同时, 网页制作不仅仅是德语水平的考量, 也是电脑制作技术的升华, 同时还是学生之间共同合作的桥梁, 也是教师检验网络辅助教学成果的手段。实践证明, 当学生能后独立自主, 或者是通过合作能够制作出具有相当水平的网页时, 他们的德语水平也就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甚至会出现一个大的飞跃。教师要善于发现在网页制作中的优秀人才, 积极地调动他们的主管积极性, 鼓励和帮助他们不断地提高应用水平, 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 帮助其他同学共同进步。最后, 教师可以引导学习者在因特网上寻找搭档和伙伴。可以是强强联合, 寻找和自己水平相当的一同发展, 制作出有相当水平的网页, 建立自信心, 获得成就感。

总之, 互联网辅助德语教学的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 为激发学生的德语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更好地掌握德语语言找到了不错的交流平台。学生身在其中, 德语学习一定会有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自主学习能力也会得到空前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佩娅.Internet与英语学习环境[J].现代外语, 2010.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篇3

1、信息技术环境:信息技术环境是借助现代科学技术 ,特别是多媒体技术所创设的人——机、人——人互动系统。信息技术环境已成为整个校园与课堂环境中最具震撼力、最具魅力的一部分 ,甚至有人称之为“e教学”、“数字教学”。信息技术正在构造一个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有机结合的教育环境,一座新的、无限开放的平台将在这个环境中架起,所有的教育资源将得到沟通,新的教育教学规律将要在这个平台上产生并得以运行。信息技术环境无疑会给课堂教学带来潜移默化的深刻变化。

2、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是教学过程中诸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和操作程序。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3、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创新研究:是将信息技术与教学融为一体,使师生信息意识的形成、信息技能的训练、信息素养的提高,自然而然地融到教育教学之中,以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使师生均得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一)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

目前,国内外总结出的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的教学模式多见于以下三种:

1、基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用于课堂教学的“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

2、基于互联网的“网络教学”模式; 3、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的“虚拟现实教学”模式。

以上三种教学模式是对以往信息技术应用于各学科教学中的教学实践的概括,也是对相关理论的具体化。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多媒体辅助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教师控制教学全过程,占主导地位,教学设计注重系统设计,但教学流于程序化;它注重课件在教学中的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确立起来;“虚拟现实教学”模式更多的应用于未来教育及培训领域,而“网络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提高信息传播与利用率,而且学生可以实现自主学习,同时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平等地通过“协商”进行学习,但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缺乏有效地指导与调控。不难看出,许多课题组正在涉足在这一领域但并未有创新性的研究,对于我们的研究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国内外研究成果为我们进一步探讨信息技术环境下创新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使我们进一步明确了研究与突破的方向。

为此,我们提出了“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创新研究”课题。试图探索教育技术环境下,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信息化的学习环境,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进行学科学习的工具,成为终身学习与交流的工具。通过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创新各学科的教学模式,获得成功值得推广的经验。

(二)研究的价值

积极推进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小学课程、教材、教学改革服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面向21世纪国际竞争, 提高全民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的一项重要措施。 对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研究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需要。

1、通过课题的研究和教学实践,总结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并提高师生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水平,高质量地实施新课程,全面提高新课程的教学效率。

2、研究有利于发挥优秀师资的带动作用,有利于激发教师的教学责任感,促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也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协同学习,为学生实现自由选课和自主择师创造了条件。

3、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教学上的结合,有利于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理想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但同时也对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教与学观念的变革,而且要有学习方法重新适应的过程。

4、信息技术为教育提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教学过程,实施多媒体教学,设备及技术無疑很重要,没有设备及软件,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但我们认为,信息技术在教育中运用,我们更应关注对教学过程的研究,要探索如何应用教育技术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与重点

(一)研究目标

1、综合传统教学和网络信息教学,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初步探索适合我校实际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2、通过课题实践,探索并总结信息化时代如何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获取、分析、利用和处理信息的创新能力。

3、完善课题实施方案,全面开展课改实验,形成有特色的学科年级班组,获得初步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学生普遍养成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全新的学习习惯,在学习兴趣、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等方面取得较大突破。

4、通过课题研究,试图让参与研究的教师在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成为学科整合研究的有力推动者,丰富和完善学校网站,建设学习型、信息化的校园文化。让新课改理念成为学校校本教研发展的坐标,从而在整体上提高学校的语文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

(二)研究内容与重点

1、探究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教师角色的转换,把语文教学和信息技术结合起来,探索出现代先进的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2、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方式的形成,以促进学习质量的提高并形成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

3、研究学校如何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为师生创设条件,营造氛围,以推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创新研究的不断深入。4、结合我校实际,丰富和完善校内教学资源,建设学习型、信息化的校园文化。

四、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在于如何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与语文课程之中,探索创新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科特点和信息技术功能的结合,可行性强。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示范性:本课题涉及的内容为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难点,是推进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

2、创新性: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篇4

中期研究工作报告

武汉市汉阳区德才小学课题组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数学英语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是我校行政办公会决定申报的中央电教馆“十一·五”青年课题,在省电教馆领导和专家的关心、指导下,于2006年获准正式立项,现将立项以来课题研究工作作如下汇报。

一、对前期主要工作的回顾

1、建立、健全学校课题研究的管理网络与管理制度

课题的正常与有效开展离不开课题的管理。正式实施时,学校建立了课题的组织、管理网络和管理制度。由校长直接领导,教科室具体组织安排各项任务、收集各项资料。

先后制订了:课题研究研讨制度、课题研究工作例会制度、教师外出学习汇报制度。

2、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课题研究开展以来,教科室通过专门的业务刊物或网络收集理论资料,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采取分散学习和集中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认真阅读并撰写读书随笔和心得体会,并将此列入学期末的课题组评比内容。同时,加强校本教研的力度是我校本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教科室将课题研究的开展情况明确列入了活动范围。另外,课题组还鼓励教师将自己的研究学习心得撰写为论文和案例,作为研究成果。在理论学习的同时,我们还注重实践的学习,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先后组织课题组成员参加了省电教馆组织的专家专题报告会,积极参加区电教科技中心组织的教研活动,每学期向全区展示一次我校课题研究情况。

3、聘请专家定期到校指导

为了让课题研究更加有效,更顺利地推进,出更多更好的成果,我校特聘省特级教师、市管专家涂宏国老师定期到校指导课题研究,涂老师和课题组成员一起深入教学一线听课,了解教学现状,有针对性地评课,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找出解决办法,既从理论上加以剖析,又从实践上加以指导,促进老师们的教学水平、教学能力不断提高。

涂老师还定期和学校行政一起讨论课题研究情况,总结课题研究成果,指出课题研究需要下功夫的地方,从管理角度对课题研究进行指导。

4、明确“从微观层面实践,再到宏观层面提炼”研究思路

课题组成员在交流中产生思维的碰撞,在交流中进一步明晰了课题研究的思路、重点,从而确定了“从微观层面实践,再到宏观层面提炼”的研究方向。开题伊始,在校长室、教科室和涂专家的指导下,经过课题组成员的共同讨论,我们制定了“从微观层面实践,再到宏观层面提炼”的研究思路。“微观层面实践”是指课题研究以课堂教学为落脚点,扎根课堂,开展课堂教学中操作活动的实践和研究。“宏观层面提炼”是指将课堂教学中所获得的一些细小的案例、思考等进行整合,反复研讨,结合理论知识,加以提炼,从而生成操作的策略。随着课题研究工作的深入,我们也发现了研究思路的不足。“微观层面实践,宏观层面提炼”不应该是隔裂的。通过微观层面实践,宏观层面提炼出的操作策略不是我们课题研究的结束,这些生成的策略应该再回过来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然后在此基础上再提炼、再指导,如此形成一个不断重复、不断提高、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

5、及时提炼,加以推广

课题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实践层面,最终要形成有效操作的策略,从而提升课题研究的水平,放大研究的实际价值。经过近一年的的研究,我们总结探索出了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数学、英语有效教学策略,并将这一研究成果及时在课堂教学中加以推广,取得了较好成效。

二、前期主要研究成果

(一)培训与学习,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

我们进行课题研究不企求在理论上有什么突破,主要追求的是将最新、最前沿的理论加以消化和运用。通过校本培训、教研活动、课题研讨活动,我们系统地学习了有关教学法理论以及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有关理论,通过学习和实践探索,一批骨干教师脱颖而出,有2位教师课例获省级一等奖,2篇论文在国家级论文比赛中获奖,1篇文章刊载于《软件教育技术导刊》上,1篇文章收录于《湖北省教科研成果集》,我们还将老师们的研究成果汇编成集,目前已完成一集《论文集》。在课题研究中,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素养和操作能力都有了质的提高,同时带动了学校信息化整体水平的提升。

(二)对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数学、英语教学方法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探索,进行了总结。

1、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策略

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同时还具有基础性、实践应用性、综合性等特点,正是具有如此众多的特点,使得小学语文教学具有包容性十分强,因此信息技术可以使阅读教学的资源更加丰富,还可为写作教学提供更丰富的素材、更多的实现渠道和更有效的交流方式,更可以使“生生”、“师生”、校内与校外、学习伙伴之间的交流更为快捷。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流程则如下表所示:

教师:创设情境→启发思考→指导求新→激励创新 学生:进入情境→自主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在这种模式下,小学语文教学要达到有效直至高效可以采用以下策略:(1)、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能力的培养首先是意识的培养,意识的培养离不开兴趣的培养。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可以抓住学生对信息技术非常感兴趣的心理,因势利导,课前精心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吸引学生的注意,将他们的兴趣逐步转移到语文学习上来。

(2)、利用网络拓展知识面,培养学生选择信息、筛选处理信息、重组信息的能力

在信息社会,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不是知识的拥有量,而是是否具有索取新知识的能力。语文教学中,可充分发挥多媒体网络独特的优越性,让它提供与课文相关的大量信息,供学生学习时自由查阅。这样在学习课文内容的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搜索信息的能力。

(3)、利用计算机工具,自主创作,培养学生实践与创造能力

培养创造能力是培养未来人才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中,我们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自主地创作设计,把软件应用融入到课件中,让学生把自己的思考展现在计算机屏幕上。信息技术环境实现语文教学目标才是最根本的目的,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语文教学不能只顾形式上的热闹,而要讲究实际效果,要根据语文教学的需要,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相应的信息资料,采取相宜的策略,通过适当的途径,运用有效的形式,让学生学得活,学得好,得益多。

2、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因此学生学习过程中既觉得有趣、有用,但又觉得很难。经过研究,我们总结出数学学习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联系实际;循序渐进;善于观察、及时归纳;深入思考,加深理解;突出重点、精益求精;自求自得;博约结合;举一反三;知行统一、善于应用。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数学有效策略有:

(1)促进教师改变教育观念,实现职能转变。

由传统教育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化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与协调者、数字化学习的引导者。教师要改变教育观念,自觉顺应信息时代的需要,善于学习,勤于研究,勇于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2)虚拟现实情境,改变教学方式

在数学教学中虚拟生动逼真现实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真实生活的体验,可以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枯燥的数学问题趣味化,静止的数学问题动态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为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自主学习提供广阔的空间,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

(3)探求创新,再现知识发现过程

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如果再现数学知识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上猜想结论,发现定理,不但大大提高学习积极性,而且有助于深刻理解、牢固掌握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

(4)合理利用CAI课件,突破教学难点

突破难点的有效方法是变革教学手段,利用信息技术本身对文字、图像、动画和声音等信息的处理能力,形成声、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系统,进行视、听、触等多种方式的形象化教学,取得传统教学方法无法取得的教学效果。

(5)利用计算机的高性能,突破繁点

繁点是指传统方式下费时费力的教学部分,如复杂图形的绘制、繁琐的计算、冗长的板书,计算机的高性能具体指其强大的计算功能、作图功能、动画功能等,可以把教师从大量繁琐、重复、机械的劳动中解放出来。

总之,信息技术的应用强以弥补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方面的不足,处理其他教学方法难以处理的问题,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但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并不排斥传统的教学手段,信息技术不能完全代替人的教学活动。

3、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英语教学形成有效教学策略的优势

小学英语重在对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我们总结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英语教学形成有效教学策略具有很大优势。

(1)能更好地激发学生英语的学习兴趣。传统教学中虽然有录音机的应用,但作用较为单一,易使学生厌倦,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英语教学内容,有文本、音像、动画,有静态的,有动态的,有分散的,有合成的,有视觉的,有听觉的,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供生动、直观、形象、新颖的英语信息。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英语教学情境丰富,把生活的实景搬到课堂,让学生能更快地进入角色,产生情感体验。

(3)增大英语教学容量,优化教学过程。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师能在有限的40分钟里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节省教师书写时间,呈现更多的知识,既清楚又规范,图文并茂,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4)开拓获取信息的途径,提高英语教学效率。信息技术集声、像、动画为一体,以全方位、多层次吸引学生,增加信息获取量,使课堂英语教学更为生动活泼,趣味盎然,从而易于接受、理解和掌握新的语言材料和学习内容。

5、提供英语交互性、个性化的训练方式。计算机具有强大的交互功能,可使教师设计全新交互性、个性化的训练方式供学生学习,使学生能在更真实的情境中运用英语进行操练,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6)促进英语学习方式的变革。运用现代科技所创造的条件,对英语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改变教育者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进而促进学习者学习方式的转变。

经过研究,我们发现根据各学科的不同特点,充分发挥和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能有效地促进各学科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促使学生学习自由度的提高,帮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

三、研究思考

1、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较之传统环境下的教学教学有效性有了极大提高,但并不能摒弃传统教学中直观教具的应用。

2、借助信息技术能将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有机融合,但不能将信息技术等同于教学方法。

3、教师的研究具有草根性,但如果不能用理论加以阐释与系统化,研究的价值就会打折扣。

四、下阶段研究计划

下阶段,按照研究方案,具体落实研究任务,进行相关具体研究。继续做好原始资料的积累和提炼分析工作,重在实践基础上的理性思考,形成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的有效教学策略,撰写实验研究报告。组织结题鉴定。具体工作为:

1.根据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科学的、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更多形式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学习、研究活动。

2.积极创设有利时机,鼓励教师外出听课,听讲座,参加各级专业技能培训和比赛,丰富教师学习活动氛围,促使教师专业水平和素养内涵的有利提升,使教师充分课题研究带来的快乐。

4.利用学校各种学习研究形式,组织教师学习有关课题研究方面的理论文章,并进行探讨与交流;鼓励教师收集相关学习资料,定期开展课题研讨活动,使大家在自学与互动中不断感悟与提升。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篇5

临澧县新安镇中心小学

涂杰

[内容摘要]: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逐渐普及和新课程理念的更新,推进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教学过程的整合,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也将是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趋势和方向。利用网络环境、多媒体技术,以任务驱动为手段,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强化学生课堂主体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能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及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本文主要从网络和多媒体教学两个方面来论证语文教学模式的转变。

[关键词]:教学模式 语文教学 语文教育 创新 信息技术环境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对知识﹑对人才﹑对人的综合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离不开教育,而语文教育又是教育中的入门学科、基础学科。在新的世纪里,社会对语文教育也就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目标。知识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培养具有开拓性﹑创造性思维的人才,在这种形势下,促使语文教学模式由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向新的教学模式的转变,由单纯的教授知识转变为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培养其创造性的新型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大家知道,教育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邓小平同志早在1983年就提出教育工作要坚持“三个面向”,其中之一就是要“面向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包括教育观念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等四个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教学条件也不断得到改善,多媒体运用于教学之中已见诸现实,传统的“一支粉笔书中夹,一根教鞭空中划”的教学模式受到冲击,面临反思,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自觉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于语文教学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运用多媒体教学也是一场革命。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计算机技术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要求现代教师必须具备掌握和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的能力。网络技术的出现并迅速得到普及和发展,为人们提供了广阔的﹑平等的﹑自由的﹑开放式空间,构建了新型的交互式教学平台。同时又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无穷无尽的教学资源,为教育和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库。多媒体技术的广泛使用也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包括音频﹑视频超文本等多种媒体的刺激,特别是精心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能够集图象、文字、声音、动画于一体,可以全方位的展示学习内容。将学习材料、教学材料演绎得声情并茂,出神入化,如:课文中的自然知识和情境创设,都能生动、直观的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和理性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其想象力。同时还将大大增加语文课堂教学的容量,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接受的信息量成倍的增加,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还节省了因过渡等环节而耗费的时间,使课堂教学节奏紧凑,变繁为简,变抽象为具体,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既“赏心”,又“悦目”,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思维活跃,手、心、口并用,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情景氛围中接受教育、掌握知识、发展智力、锻炼能力,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一﹑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转变 1﹑传统语文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语文教学模式是注重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即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以教师的教学为主,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的主要信息源是课本中的文字、图片以及教师的讲解、板书和表演等,在这种讲授式的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中心,而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这种模式有利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把握,对学生的管理和控制。在一定时期内,对我国人民的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过分依赖于教师,受教师主观上的影响,学生难以培养其主动性。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也提出更高的要求,未来社会需要具有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的人,而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滞后于社会的发展。

根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人类学习过程是被动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教师的任务是提供外部刺激,即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的任务是接受外部刺激。学生是被动的灌输对象,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学生是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主体。长期以来,这种理论使语文教育深受其害。近几年来,关于语文教育的大讨论在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引起重视。2﹑语文教育应突出其人文性的特点

语文是语与文的结合体。学习语文,不仅仅要掌握汉语语言和正确使用汉语,还要学习其中的“文”。这里的“文”突出其人文性,包括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传统的儒家文化。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一直重视人的道德修养,重视“德育”。同时,也重视语文教育的功用性,注重文以载道﹑文道合一﹑文以致用。但是受许多方面的影响,社会上普遍缺乏对文化底蕴的重视,缺乏良好修养。如:长期以来“左”的思想影响,新文化运动以来过多否定传统文化,新时期改革开放带来的西方思潮以及港澳台思想文化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社会需要人文性基础来支持、维护。人文性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准。在徐州举行的叶圣陶教育研讨会上,专家们指出,叶圣陶先生很早就提出要以学生为本,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充分发展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但在一些学校现有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是两个不同的等级,界限分明,教师是不容置疑的权威,很容易导致学生盲目迷信于书本,迷信于教师的思想,从而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思维被束缚、被禁锢。语文教学模式迫切需要转变,由以教师为主体,逐渐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的教学模式。

二、新型语文教学模式

1、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基础的新语文教学模式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Internet应用的迅速普及,将先进的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全国范围内得到重视和发展。这种教学模式是以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辅助,以“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这种建构性的教学法中,学生可以接触到的信息源空前扩展,真实的问题情境在网络中得到更多地展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探索,学习活动会因此而超越教室的界限。为了分析、思考某些问题(比如语文课中的综合性学习——青春随想的心愿表白、诵诗、唱歌),学习者不但要现场表演,掌握教材内容,而且要能了解到与课文有关的内容(如举办好主题班会),学生们要到图书馆去查阅有关资料,查阅各种多媒体百科全书光盘,也可以通过电话、国际互联网等直接访问有关专家或商店工作者,所有这些信息都可能对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活动起到有力的支持作用,课程和教材的含义被大大地扩展了。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把即将进行的教学内容展示给学生,根据教学内容,要求学生提前获得即将要学习的有关信息,然后 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全班资源共享。例如在教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青春随想”这一课时,首先告诉学生要举办一个“青春颂歌”主题班会并办一份青春知识的手抄报(可以在电脑上进行设计),要求学生积极准备,同时把相关的资料和网站告诉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操作,充分准备。这也就解决了如何帮助学生“学”的问题。

这种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应包括:学习环境的设计和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其中,学习环境是要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来帮助和促进学生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它是外因条件,需要现代教育技术的辅助。这里主要指两种教育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二者是不同的概念,但二者都基于计算机技术,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融汇的。多媒体技术(Multimedia)是指通过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处理,实现文字、数据、图形、图象、声音、动画等多种信息的交互传递,获得声、像、文并茂的教学内容。而网络技术(Network)是指将计算机相连接,组成网络,以达到资源共享、信息交流的技术。网络技术提供了新的教学环境,一个全新的、相对自由、平等、自主的交互式开发平台。自主学习策略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以“学”为中心,并非是“放羊”教学,并不意味着它将要取代传统的教学方式,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所表现出来的听、说、读、写方面的基本功,以及教师对文章的感悟、理解后表现出的一颦一笑,都将永远是教师言传身教的好材料,传统的并不等于落后的。因此,教师在掌握现代化教学艺术的同时,千万不能忽视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一口风趣得体的语言,一笔工整大方的粉笔字,一手清晰流畅的简笔画,都将给学生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2、以任务驱动为手段,探究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在学习方式上,我们的尝试是在不脱离教材的前提下,以一个明确的学习任务为驱动,启发和带动学生进行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如在《孔乙已》一课的学习中,先设计几个基本问题(如文中有好几处写了众人的哄笑,作者为什么要写众人的哄笑?这和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有什么联系?文章中“孔乙已”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主要人物,作者通过哪些手法来刻画他,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是怎样理解本文故事情节的安排的?等),任务下达之后,学生运用所学的信息技术,启动各类搜索引擎,就自己所需的关键词进行搜索并从所得到的结果中进行筛选和资源重组,然后存放在自己的文件夹中,通过资源共享进行讨论、交流和探究。

我们在探究中力求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为学生创建符合教学内容的学习情境,并提示知识结构和知识联系,使学习的过程变成学生自己的探索过程。尽管每一个学生提出的观点、检索的资料和提交的结果不一定准确、完整,但在这样一个相对宽松、积极思考的协作学习中,通过多次的交流,他们的知识的建构将逐渐变得完整。另外,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把抽象的文字的内容转变成更直观的感性材料(如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这样不仅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同时还能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教学信息丰富,学生获得的记忆数量及质量均大幅提高,日积月累,想象力自然也得到提高。学生作为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主体,在一定的任务驱动下,运用信息技术教育所提供的“获得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以知识为内容,以网络环境和网络资源为载体,在完成知识学习的同时,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输,更主要的是使他们学会了知识的建构,也培养了自主学习和学会学习的能力。在教学网络中,学生与教师是网络的各个独立实体,通过计算机进行自由讨论、充分交流,而不会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随着交流的进行,学生能自然而然地达成共识,而不是靠教师事先的安排、控制来形成的“共识”。

总之,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语文教学,一定要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的快乐。随着教学观念的现代化和教学改革的纵深化,语文教材的多样化和语文教师的学者化也将逐步成为现实,教学的现代化将成为新世纪中学语文教学的主旋律。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史》(修订版)孙培青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朱慕菊主编的《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篇6

<<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选择>>

中期报告

蒲城县桥山中学

完成者:周晓芳 课题组长:李红艳、成员:张振鹏、屈伸、许立群、孙学锋

2015年5月27日

一、陈述问题、研究的意义

我校是一所全新的学校,信息化程度较高,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对信息技术在辅助教学中的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和课堂模式没有系统化,信息技术的使用只停留在对教学资源的整合,教学辅助工具(课件、积件、动画)的制作上,甚至有的只是用投影来呈现课堂教学内容、板书、知识归纳、投放习题资料等,远未能达到促进学生对知识本质理解的目标,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上,“电灌”现象在青年教师中普遍存在,忽视学习环境的创设,对学习过程,特别是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感悟、反思、重建)很少留有时空,有的出现了教学的无效性,教学的有效性难以凸显。鉴此,我们提出了“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 ”的课题,通过开展该课题的实验和研究,使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具有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建立科学高效的课堂模式,以课题研究带动学校教学实践活动,以此推动学校教学水平向更高层次发展。

二、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探索出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的策略和方法,指导各学科的应用多媒体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落实新课标、新观念,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推动学校的课改实践。

(2)通过本课题研究,丰富本校校本教研资源库中的多媒体课堂教学,并使全蒲城县教师共享和提高。

三、研究内容

(1)分析学校多媒体教学现状

根据课题内容和要求,对各科教师使用多媒体课堂存在的问题调查,摸清我校目前各科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现状,从而制定切合学校实际的研究目标和计划。

2(2)系统掌握有效教学和有效策略

通过学习于本课题国内外已取得相关研究成果和文献,以信息技术环境为背景,学习新课标下课堂教学中各种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结合各学科在各学科中对有效 策略的运用,反馈课堂的得失,扭转教学中教学策略的单一低效运用。

(3)如何将教学策略运用于使用多媒体的课堂教学中,以适应新课改教学。本课题将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教学策略为核心,通过开展课题研究,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物理、生物、数学等学科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交流、课堂实践产生式教学策略、替代式教学策略、小组探究式学习策略、竞争与合作学习策略、认知学徒制等教学策略,形成符合学科实际且具有个性特色的应用多媒体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体系,用以指导各学科教师应用多媒体有效性的课堂教学,推动学校的课改实践。

四、研究方法

1、调查问卷法,调查我校多媒体教学实际情况,提出有效的多媒体课堂模式。2.使用文献法,加强理论学习。统一课题组成员的认识,转变观念,掌握和了解有关课程整合及相关的理论,集体学习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

3.采用案例研究法,作好课堂记录与观察。每学期至少举办一次全校性的实验课,实验课均由课题组成员作好课堂实录和课堂结构性观察。4.使用经验总结法,作好分析汇总。每学期在课题组内进行一次阶段性的总结工作,作好课后分析、反思工作,并形成书面资料。

五、研究步骤

(一)研究前期——找问题做准备

1、课题前测找准问题。3 实验前期我们分别对教师、学生进行《小学各科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情况调查问卷》、《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善您的学习方式问卷》等问卷的调查,从大量的调查中我们找准了真实的问题,为今后的课题研究提供了事实依据。

2、梳理问题找出原因。我们从梳理中找出一些问题,一是教师应用理念的问题,二是应用技能的问题,三是缺乏专业技术支撑的问题,四是信息技术整合理论和整合操作程序模糊的问题。

3、开展课题研究培训。为打造一支研究型的教师团队,我校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开展了针对性的培训:一是树立正确的培训理念。应用信息技术的理念应该是如何发展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想象空间,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用的好、用的恰当、用的适时、用的高效,正是我校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宗旨。二是注重课题研究理论指导。课题研究必须有理论支撑,我校布置教师阅读大量相关书籍,组织集体学习。三是强化技能培训。研究初期,要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能力的培训作为教师培训的重点内容。

(二)研究中期——开展研究 1.专业引领,加强备课。一是成立课题领导班子专业引领。深入学科组进行教材辅导,使教师整体把握教材,了解知识体系。然后再结合典型课例进行示范引领。并有针对性地开展了细致的课例分析,以面对面的形式将意见反馈给上课教师本人。二是骨干教师示范引领。充分发挥学校青年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在校本研修中发挥他们的引领作用,在每周的集体备课中,他们首先拿出自己的单元设计,通过对典型课例的剖析,从教学的重、难点,教学方法、整合的策略等多方面进行讲解阐释,引发同学年教师的思考,并指导学年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把握教材。2.提高能力,课堂实践。4 要以课题研究为引领,开展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同题异构的专题研讨活动等。3.多种途径,反思评议。一是录像反思,发现问题。可以将教师自我确认的“优质课”、说课、常态课片段等进行录像,通过教学录像勾勒出教师成长的动态轨迹,提供教师“自我分析”的素材进行自我分析、自我反省,发现问题,找到需要改进的地方,通过集体会诊找到问题的根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二是借助网络、解决问题。我们可以借助论坛、教师博客、专题研讨等,实现了资源共享,解决了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开拓了教研空间,提高了教师的研究能力。4.总结规律,理论提升。专业指导,解决问题。课题研究离不开专业人员的指导,学校每学期将邀请家教科研专家到学校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依靠专家的引领,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

(三)研究后期——资料整理 课题组成员整理好资料上交课题组长。课题组长进行审查。资料包括文字资料、影像资料。六.中期成果 通过一年半的研究,我们认为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目标明确,有的放矢,最终确定我校多媒体教学模式----“小组探究、合作式教学策略 ”(1)通过课题研究,初步形成了我校全体教师教学操作方式。

我校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的意识和能力明显提高。对于教学中学生难以理解的章节内容,教师一般都会采用信息技术课件辅助教学,使教学内容形象、直观。高效的多媒体“小组探究、合作式教学策略 ” 提高我校教学质量,这种教学策略在全校得到推广。

5(2)通过课题研究,我们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的科研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3)多媒体下小组探究、合作式教学策略,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结论,而且更要通过各种形象化的教学媒体的观察与思维,通过小组探究、合作发现.归纳、总结出结论,即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切实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使学生从不想学转变为我要学,提高教学效率,提高了全校学生的学习成绩。

(4)通过课题研究,发展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合作意识和探究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并成为我校高效课堂的主要模式。

(5)完成桥山中学多媒体课堂教学现状师生调查问卷分析报告,提出“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 ”的课题,通过开展该课题的实验和研究,使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具有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建立科学高效的小组探究、合作式教学策略课堂模式。

七、后阶段研究工作计划

1、制定好下一步课题研究计划,布置课题学习资料和课题成员活动情况,学习“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 ”的课题理论---<<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选择>>的学习。

2、拟举办教师优秀教学设计评选活动,希望每一位课题组成员都要有作品参赛并获奖,并给获奖每人教师200元奖励。

3、继续举办课题组成员的多媒体下教师课例研讨活动。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研究 篇7

每个学科有每个学科的特点, 同样每个教师有每个老师的本领。如果每一节课都千篇一律地进行课件展示、讲授和启发, 那绝对培养不出学生的创造性, 正所谓“教无定法, 但教定要有法”。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始终以有利于学生学习为原则, 积极探索教学方法。现根据平时教学的总结, 从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用在哪些位置更为合适这方面进行阐述。

一、把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 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信息技术有着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 在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 弥补了很多传统教育的不足和缺陷, 是教育方式的一个重大变革。如教学《我爱三峡》一课, 三峡对于学生来说, 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新闻中常常听见关于它的新闻, 但是真正见过它、领略它风采的人却很少。因此, 在导入时, 我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在学生面前展示了美丽的三峡风光。

在悠扬的歌声中, 教师深情地介绍:“在我国广阔的土地上, 流淌着一条养育着中华民族的河流———长江。在万里长江的上游 (指向投影屏幕) , 有一段地形险峻的峡谷 (稍停了一下) , 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三峡以其绚丽的风光、磅礴的气势和众多的名胜古迹而令世人赞叹不已。今天这节课, 让我们一起去畅游长江三峡, 一道去领略‘峰与天光接、舟从地窖行’的奇思妙想。”壮丽山川的画卷, 震撼心灵的长江之歌, 撞击着师生的心灵, 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纷纷地进入状态, 参与到学习中去。

二、把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 在初中物理课讲授“平面镜成像”时, 虚像对于学生是非常难理解的, 可以通过一小段魔术视频进行导入。魔术内容:先在镜前放置一点燃的蜡烛, 镜后放置一未点燃蜡烛 (正好在镜前蜡烛像的位置) , 把镜头推进到只看到像, 学生这时以为镜后蜡烛是被点燃着的, 这时往镜后蜡烛上浇水, 蜡烛不灭, 最后再把镜头拉到镜子后面, 让学生看到镜后蜡烛本来就没有被点燃。通过观看这样的视频, 学生感到新奇, 自然而然想知道答案,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而如果在课堂上真实再现这个魔术, 学生很容易揭穿现实, 对于知识内容本身失去了兴趣, 可想而知这节课的效果会如何!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使教师的教学手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一方面原来教师用笔写教案, 现在教师改用电脑写教案, 另一方面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 需要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 庞大的书库也只有有限的资源, 况且教师还要一本一本地找, 一页一页地翻, 这个过程耗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网络信息为教师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教学资源, 为广大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开辟了一条捷径, 只要在地址栏中输入网址, 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下载, 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大大节省了教师备课的时间。总之, 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 远程教育网络的建立, 给教育工作者创建了一个庞大的交流空间, 大量的练习型软件和计算机辅助测验软件的出现, 让学生在练习和测验中巩固、熟练所学的知识。计算机软件实现了教师职能的部分代替, 如:出题、评定等, 减轻了教师的负担。至此作为教学辅助工具的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功能已体现得淋漓尽致。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篇8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语文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3

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使人类迈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语文教学的环境也随之产生巨大变化,语文教学方式的创新也就成为适应新时代条件的必然。

一、构建自主交互式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其具体实施主要是老师“教”、学生“学”。师生先共同研读课文,从生字、新词的疏通到文章结构及中心思想的归纳分析,从写作背景、作者的介绍到优美语句的品读,等等,之后以课文为范例,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或分门别类进行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写作,或依据年龄、学习层次进行组词、造句、仿写句子、段落、文段的练习。这种教学方式注重共性,保证了学生整体水平的提高。在新的信息技术条件下,可以建立自主交互式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挖掘不同个性的学生潜力。

自主交互式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方式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课程、单元及课文教学目标精心制作教学空间。在教学空间里,教师制定学习任务单,在学习任务单中,教师可以告知学生该学习任务的学习目标(包括语言能力的培养和人文素养的提高)、学习重点难点及具体的学习内容;教师还应提供支持学习的软件工具,与课文有关的文章、视频资源、音频资源;此外,教师还应提供一定数量的习题,供学生自主检测学习效果;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和学习检测情况有针对性的辅导答疑。教师完成教学空间建设后,学生打开教学空间,根据学习任务单,结合自己的学习习惯,自主进行学习,或品读范文,或根据空间资源阅读与课文相关的文章、扩大知识面,或进行练习,线下可以与老师、同学互动交流。这样,一者利用电子化的手段抓住新时代条件下学生的学习特点,调动学生多感官进行学习,激发了学生兴趣,二者利用信息技术提供海量信息的特点,大大地扩充了学生的知识容量,三者个性化的学习方式,适应了不同学习习惯学生的需要,四者有利于学生克服传统教学中师生面对面的心理压力,学生更加自由、更加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为教师掌握学生的真实水平和想法提供了更好途径。

二、设计基于信息技术的主题探究性学习

除了利用信息技术对语文课堂教学进行教学模式创新外,还可以整合信息技术的资源优势,促进语文教学的主题探究性学习。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思想性的统一。语文作为人文学科,表现得最为突出的是探索与反思的特性,人文学科总是从永不停息的追问中获取知识能量,并将过去和现在连为一体。 主题探究性学习为满足学生的深度需求,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提供了可能,而信息技术给主题探究性学习带来了新载体、新方法。

基于信息技术的主题探究性学习的具体操作是,先进行传统的文本解读,归纳课文主旨;之后,教师根据课文主题和学生的疑惑选择一定量的文章供学生阅读,深化对主题的理解,同时帮助学生解除疑惑;然后,教师再提供相关的影视资料(最好是纪录片),以生动具体的形象丰富对主题的印象,以较强烈的视听感受加深对主题的认识;最后,回归教材,重新认识课文。笔者在讲授长征课文之《七根火柴》时,根据学生的兴趣,在学习课文后大量阅读了相关文章,如毛泽东的词《七律.长征》、《老山界》,等等,以及观赏相关的影视,如电影《长征》、《大渡河》、《四渡赤水》,等等。在阅读和观赏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基础成立长征经过、红军将领、重大战役、重要会议、感人故事等多个探究小组,各小组在语文教师的指导下由组长负责开展探究。结合阅读和观赏,还开展了读后感、红色影视观后感、弘扬长征精神主题演讲等活动。这样,学生在多样化的资源帮助下深化了对范文的认识,对该主题的疑问有了一定程度的解释,得到了精神的升华和人生的感悟,获得情感的体验和思想的启迪。学生在完成语文任务的同时,思想认识水平和文艺鉴赏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

三、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大语文的学习环境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原有的语文学习环境,使创造超越时空局限的语文学习生活成为可能。在当下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终端迅速普及,屏幕阅读成为一种大众化的阅读方式,网络社交平台的迅猛发展改变了人们的交际方式,信息技术的发展也随之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传统的课堂时空被打破,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阅读与表达,大语文的学习环境因此形成。在大语文学习环境下,真实的生活有机地融入课堂,学习和生活连成一体,语文课程中的听说读写训练与人的日常生活、交际紧密联系,学生在日常语言文字的使用中逐渐掌握了母语。

在新媒体时代,可以利用许多新的信息技术创设大语文的学习环境。办公软件的更新换代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工具,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办公协作软件,全班共读一本书的体验就富有个性而又丰富互动。” 这在一块黑板加一支粉笔的传统教学条件下是不可想象的,新技术使学生获得完全不同的新体验。在新的信息技术条件下,每个人都是自媒体,每个人都可以利用移动网络终端表达自己的意见,转发自己认可的短文,发表自己的评论,这是新的生活方式,也是新的语文学习环境。利用微信朋友圈的分享评论功能,生活中的见闻和表达就和作文练习对接,学生再也不会煞費苦心地‘编老师布置的作文任务,这就是在交际中完成了语文的写作训练的典型案例。网站、博客、微博、微信订阅号等新媒体是人们了解时事、休闲、交流的新方式,日益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学生在新媒体时代成长,也即无形中得到了阅读训练,这则是语文学习和学生的现代生活完全融合的又一典型案例。

上一篇:某地六五普法和法制建设工作目标责任书下一篇:党校学习心得和论述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