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视角下生物教学效益的研究论文(共9篇)
信息技术视角下生物教学效益的研究论文 篇1
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摘要:在我国的当前学校教育中,越来越重视对于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但是学校如果想要在基本学科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应该通过信息技术教学等手段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培养。本文针对目前信息技术教学的学科素养进行分析,深入分析学生目前最需要培养的核心素养意识,进而为如何通过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进行分析和概论,从而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近些年来,落实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教育部工作的重点内容。教育部旨在通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来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知识技能、文化素养等水平的提升,所以落实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教学理念,对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并将其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是至关重要的。除此之外,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信息技术教学的帮助,通过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教师可以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对于知识的接纳程度,从而从整体上推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信息技术教学的学科核心素养
1.1信息意识
信息技术教学中所包含的学科素养种类很多,但是其中的信息意识是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学科核心素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不仅仅是包括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所学习的基础的信息知识,同时教师在为学生布置家庭作业时,也要注重对学生信息意识的培养。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想象、重视观察生活,通过制作相关的信息板报或者是写与信息有关的作用来促进学生信息意识的培养和发展。除此之外,积极的召开有关信息意识的班会活动或者课外班级活动从而促进学生信息意识的提高。
例如八年级的同学最开始在制作有关《科技生活》的手抄报时,学生最开始总是考虑手抄报的内容、形式、美术等方面的内容,但是考虑完手抄报的内容之后,学生也应该对文章的格式、排版等问题进行考虑,这就需要同学动用有关信息意识的脑筋,将手抄报的图文信息以及信息意识内容信息充分结合起来,从而培养学生信息意识的提高。由此可见,在信息技术的学科教学中,其中信息意识的学科素养是至关重要的,它是推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
1.2创新意识
在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学生在日常生活的学习中,也要注意与时俱进,要培养学生的数字化精神和创新意识。具有创新意识是学生科学技术能力和学科素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教师的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参与进来,积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提出问题来给学生表达与思考的机会,积极发挥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这是推进学生创新意识提高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教师需要认识到,学生独立表达的能力和水平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教师要给学生说话的机会,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而推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
例如,在学生的初中学习阶段,教师应该给学生布置设计课堂活动等任务,教师尝试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将课堂完全交给学生,使学生可以做课堂的主人,并且通过自己设计课堂任务、课堂活动、组织课堂小组、布置课后作业等活动,来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形成。将教学活动完全的交给学生,可以使教师认识到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进而在日后的教学活动中,可以着重培养学生的弱势学习方面,并且在其他的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优势地位,从而培养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认识到课堂的主体地位,进而发挥主观能动性。
1.3社会责任意识
在社会发展日益得到进步的今天,人们对于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以及是否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关注度也日益提高。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的信息技术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这不仅利于学生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提升对于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度,贯彻落实社会责任感,同时对于学生终身的发展以及未来的职业技能培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需要教师明确的一点是,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仅体现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在课堂之外学生对于社会某些问题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也是学生社会责任意识表现的重要部分。
例如,在教师对于学生的教学中,应该注意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融入。目前的信息技术教学已经是学校教学的主要手段,这不仅可以推进学习的效率,也方便教师对学生进行声情并茂的教学。教师应该注意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与社会责任感有关的内容,通过课堂教学的知识来潜移默化的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与熏陶。在教师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技能,认识到在对学生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意识对于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性。只有教师明确了教学的任务,意识到社会责任感意识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地位,才可以促进学生社会责任感意识的提高。
1.4思维意识
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背景之下,学生是否具有信息技术思维意识,是学生是否具有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标准。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之中,通过信息技术的教学,例如WORD、EXCLE、POWERPOINT等软件的教学,可以给学生布置制作幻灯片、独自撰写文档等任务,来推进学生思维意识的由此形成和提升。教师如果想培养学生思维意识的核心素养,就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思维主动性,通过自己独立设计与完成学习任务,再加之对于计算机技术的合理领悟与思考,通过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双方努力,非常利于学生思维意识的形成。
例如,在教师的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在对学生对于基础的信息技术知识的讲授之外,注重培养和挖掘学生的思维方式也是至关重要的。初中学生除了要学习基础的打字、画图等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之外,对于学生幻灯片的制作与创新设计幻灯片的课程也是十分重要的。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新课程标准,仔细地备课,注意培养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体悟能力和操作能力,让学生在日常的教学活动学习以及作业完成中,独立思考、独立创作,促进自身思维意识的提高和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2.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在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学中,如果想要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就需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如今互联网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现在几乎每户人家都拥有互联网终端,例如手机、电脑等设备。所以,如果
教师想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就需要给学生布置自主学习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接受课堂信息教学内容的同时,也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由此可见,教师在布置相应的课堂教学任务的过程之中,不要过于限制学生个人思维的发展,要给学生留出更多的自我发挥的空间,可以推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提高和增强。
例如教师在对于计算机技术教学过程中,以八年级的学生为例,可以将学生不同的学习小组,如果教师要传授关于幻灯片的制作的内容,那么教师需要先将学习知识进行系统的讲述,其次需要做的便是将不同的学习任务分配给不同的学习小组。可以让一组同学主要讲解有关幻灯片图片的插入方式;二组同学主要讲解有关超链接的插入问题;三组同学主要讲述幻灯片文字内容的排版问题,这样将学习的不同内容分配给不同的小组,通过小组之间的合作,可以使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加,在自我学习的过程中,促进自身对知识的掌握,在向其它同学讲授知识的过程中,加深对于知识的理解。
2.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学生核心素养中所不可或缺的能力。因此,在教师日常的信息技术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信息数据的处理能力。由此可见,在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中,加入合理的信息数据,以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尽管程序性的思维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极高的重要性,但是教师也应该发现非程序性教学的地位,通过更多的非程序性教学来推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以及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由此可见,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减少目的性的教学模式,更多时候应该注意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例如,在学生学习某一课程的时候,教师不应该只是单纯的进行讲授活动,除了系统的知识讲授之外,教师应该注重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教师在设置各种问题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对问题的系统性和思维性的把握。教师要尽量把问题进行抽象概括,通过对问题的抽象概论和把握,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可以加深学生对于问题的思维性理解和整体性把握。由此可见,在学生信息技术学习过程对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3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当今社会,我国致力于培养优秀的高新技术人才,因此,在学校教育中,教师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推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是教学过程中所不可或缺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活动时,进行开放式、创新式教学。教师需要认识到,学生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学生的意识是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不可以用自身的思想来束缚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教师需要做的是不断地挖掘学生独特的感受力和创新思维,通过这种办法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学科素养。
例如,教师可以在日常的学习教学活动中,可以通过布置固定的课题,但是不特别设定学生完成作业的方式,这样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想象来完成作业。可能有的学生会通过制作课件的方法来完成作业,有的学生则通过表演话剧、演讲等方式来完成学习任务。教师采用的这种布置作业的方式,可以给予学生极大的想象空间,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促使自身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学科素养,不仅仅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学生的未来工作与职业技能的培养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可以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2.4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中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是衡量中学生是否有道德品格以及良好行为规范的重要尺度。所以,对于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是教师应该关注的重点教学任务。在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时,要向学生传达一种观念,即在使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遵守社会规范和基本的行为准则。教师在课堂活动中,通过对学生社会责任感意识的灌输和培养,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主要推动力。因此,教师在设定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时,要注重对于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社会责任意识的熏陶。使其明白社会责任感对于个人品德形成的重要意义。
例如,教师在对于学生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制作有关网络诈骗的幻灯片,把网络诈骗作为课程的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对于网络诈骗问题进行价值评判,学生通过自己的价值准则的判断,来衡量网络诈骗对于社会的严重危害性,这样可以促进学生社会责任感有一个质的提升。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课程教学中,设置病毒入侵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清晰直观地感受到病毒入侵带来的严重后果,这样学生不仅会提升自身的社会责任感,而且也会加强对于其它人对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因此,教师通过创设特定的情境来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启发不是暂时的,而是可以伴随学生一生的重要责任感。
三、结束语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育部更加注重通过素质教育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也就显现出了掌握学科的核心素养对于学生发展的必要性。除此之外,因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日益提高,在中小学的教学过程中,也更加注重将信息技术教学融入到教育过程中,这不仅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而且也会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高。在我国当前的信息技术教学中,主要体现信息意识、创新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思维意识等核心素养,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需要教师在信息技术的背景下,改进教学策略,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从而推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月清.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框架与内涵[J].创新时代,2018(02).[2]李金,朗需鹏,韩子华.高职教育混合所有制办学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8(2).[3]李鹤.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9(13):127.[4]魏明霞.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探讨[J].新智慧,2020(14).[5]李啸啸.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研究[J].学周刊,2020(23).
信息技术视角下生物教学效益的研究论文 篇2
一、现代技术与黎锦技艺融合的必要性
1.黎锦与教学现状。黎锦是黎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的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主要由纺染织绣原料、工具、技法、工艺品以及附着于工艺品之上的纹样图案五大部分组成, 它凝聚着几千年来黎族人民的智慧, 被誉为“中国纺织史的活化石”。
然而, 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 由于黎族人民传统信仰的弱化, 现代纺织业的冲击, 绚烂夺目的黎锦技艺被挤压到边缘的地位。为了保护和传承该技艺, 2006年国务院将它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该技艺列为世界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
目前海南省积极开展国际旅游岛建设, 旅游文化带推动与黎族文化相关的黎锦工艺品、黎族医药、黎族体育等领域的产业项目,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黎锦技艺的传承。同时, 我省的一些学者一直在研究如何通过在中小学、中职乃至高等院校开设黎锦或黎族服饰课程解决海南省黎锦的传承问题, 如海南省国兴中学、琼州学院附属中学、海南省民族技工学校、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在这种教学传承机制中尝试引进了民间黎锦技艺传承人做教师, 编写了教材,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然而, 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超越地域与历史的局限而进入黎族文化中, 从黎锦这文化符号入手, 领略黎锦的艺术魅力, 窥见黎族悠久的文化发展史, 了解黎族的生活环境、风土习俗、文明进化及文化传统, 理解黎族对生活的态度, 是目前的难题。
2.现代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启示。
(1) 从教学理念看, 提供了新型的教学结构。现代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发展趋势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结构。国内学者基于建构主义理论, 结合中国传统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优势, 创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该种教学结构既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 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 从获取信息的途径看, 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 意味着广大教师尽可能地搜集、整理资料, 充分利用手头上的资源。在教学资源短缺的情况下或找不到相关的资源, 这时教师需开发资源, 改造不适合教学主题的资源。同时, 在资源建设的过程中, 应加强学校间的交流与合作, 政府与相关教育部门建立网络平台, 积极推进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
(3) 从学习方式看, 重视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现代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认为, 知识的获得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的, 而是学习者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中, 借助他人 (教师、学生) 的帮助通过意义协商的方式获得的。可见, 在现代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中, 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是最有效的获得知识的学习方式。
二、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中学黎锦教学的路径研究
海南省国兴中学是1990年创办的有民族特色的省教育厅直属重点中学, 60%以上的生源来自全省各地黎、苗族等少数民族学生。鉴于各市县民族学校缺少民族教育活动, 民族文化弱化或者流失等现象, 我校利用本校教育优势资源, 开发并实施特色课程———黎族织锦。“黎族织锦”是我校通用技术选修课之一, 体现了高度综合、注重创造、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典型特征。2013年6月, 我校被确定为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
目前, 我校的黎族织锦工作室1间 (约60平方米) 、8台水平织机、10部传统腰织机、1个牵线工具和约1000个纺线线团, 专职教师2名。我校黎锦教学主要以工作室的形式展开。以一个学年为一个学习周期, 每周安排不少于1课时, 全年不少于32课时, 其中操作技能学习不少于20课时。从开设黎锦课程至今, 已有1200人选修该课程。
那么, 基于“技术—文化”视角下怎样做才能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中学黎锦教学呢?我们从以下几个路径进行了实践探索, 如图1所示。
1.努力创设教育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从人的存在及其活动的功能实现与持存状态来看, 教学环境包含着生理文化环境、心理文化环境、物质文化环境、交往文化环境、符号文化环境和活动文化环境等。黄甫全认为, 创建数字化的教学环境, 就是以信息化校园环境建设为核心, 开展教室环境、校园环境等方面的建设, 从而促进生理文化环境、心理文化环境、 物质文化环境、交往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建设。营造或创建这种数字化的环境, 意味着真实情境的创设、资源共享、人机交互、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协商交流等全新的教学的方式。
(1) 搭建校园无线局域网。对学生进行生动形象的传承教育, 如黎族筒裙纹样图案、黎锦工艺品图片、黎锦制作的技艺视频等。
(2) 购买数字化图书馆服务。
(3) 配置信息化的专业教室。
(4) 建成网络在线教育平台。
2.巧用现代信息技术, 创新教学内容与形式。在教学内容方面, 合理选择“微课程”、“微视频”、“透视效果图”、“乐高机器人”等为教学载体, 创建“图文声像并茂”的立体化多媒体教学资源来辅助教学。如教师用水平织机的三视图、透视效果图来讲解的基本构件及功能;学生学会用CAD软件对设计黎锦纹案。
在教学形式方面, 采用能体现学生主体的“主导———主体”的教学结构, 即在教师的指导下, 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主动创作作品, 如设计黎锦意匠图、选择织造黎锦工具 (水平织机或腰织机) 、纹样图案的色彩搭配等。
3.“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现代技术与黎锦教学的整合中,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则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也是体现新课改的最好诠释。
在黎锦文化历史理论教学中, 基于电子白板设备, 观看视频、图片, 师生互动;方案设计教学中, 教师帮助学生采用复印图纸, 网格纸作图、CAD设计等方法;作品评价课上, 学生自制PPT, 现场讲解设计制作过程、设计方案、设计成果等图片。以上形式的教学, 学生在专业的设计室内分组合作学习, 室内使用的专用课桌椅, 可灵活组合, 有利于分组教学。
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让学生在理论课上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般意义和黎锦技艺相关的专业知识, 而且促使他们在课堂实践课中能更好掌握本地黎锦技艺的主要技能;在黎锦纹案设计、成果评价中学会与他人协作与交流, 分享他们自己对黎族文化的感受与作品。
4.实施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我校的黎锦课程采用网络选课制、学分制, 即学生在网上选课, 以学分认定并颁发结业证书。在教学评价中,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给予评价: (1) 从评价主体看, 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点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每种评价都采用PPT课件演示, 伴有照片拍摄、视频录制; (2) 从评价手段看, 可以利用结构化的评价工具, 如小组合作量表、课堂观察量表、设计作品评价表等, 对小组合作中责任的落实、黎锦作品的设计与织造 (水平织机、腰机织造的平纹素织作品或提花作品) 、学生课堂表现等方面给予评价; 同时教师可借助SPSS软件分析相关数据, 进行后续教研。
5.加强对外交流, 借助媒体传播技术, 宣传“非遗”课程。学生编织的黎族织锦, 被来访的俄罗斯、新加坡和日本等国客人作为珍品收藏, 成为承载着中外文化交流沟通的形象符号。这些一颗颗跳跃的符号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此外, 新华社、海南日报、 南海网等多家新闻媒体均对这门课程进行专门报道与宣传, 这些现代媒体传播技术帮助我校获得了海南省文体厅与海南教育厅的大力支持及香格里拉酒店的赞助。
信息技术视角下生物教学效益的研究论文 篇3
关键词:多元智能;传统智能;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342-02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信息技术学科是新兴学科,教学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现有的信息技术课程评价标准仍是基于传统的评价理论,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过分追求对学生的鉴定和选拔,没有很好地起到激励、诊断和监控的作用,导致少数学生在评价中获得鼓励,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而大多数学生成了失败者,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多元智能理论给我们带来了新型的人才观,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评价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和崭新的理论依据。
一、多元智能理论概述
1、多元智能理论简介
霍华德•加德纳博士在总结前人关于智能研究结果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人类智能实验研究,并对人的智能和智能结构提出了新的理论。他认为人的智能并不是以语言能力和数理能力为核心、以整合的方式存在,而是存在相对独立的、与特定的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相联系的多种智能。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Multi-intelligences,简称MI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有八种:“(1)言语-语言智能(Verbal-Linguistic Intelligence);(2)逻 辑 - 数 理 智 能(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3)身 体 - 运 动 智 能(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4)音 乐 智 能 (Music Intelligence);(5)视觉-空间智能(Visual-Spatial Intelligence);(6)自 知 智 能 (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7)自 然 观 察 智 能(Naturalist Intelligence);(8)人 际 交 际 智 能 (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1]
2、多元智能的特点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情景性和社会文化性,加德纳认为文化的差异和环境的不同决定了人们的智能存在差异。其次,多元性和独立性,与传统智能相比,多元智能认为人的智能由多种智能共同组成,不同智能之间相对独立,没有主次之分。最后,智能具有差异性,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存在许多不同的、相互独立的能力,承认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方式,承认学生的这种差异性,并在教育中尊重这种差异性。
3、传统智能理论与多元智能理论的区别
(1)对人类智能的区别认识
传统智能理论把人的智能分为5个等级:低能、智力中等、智力中上等、优秀和智力超常[2]。
多元智能理论则认为,每个人都拥有九种智能,由于这些智能的组合不同,是的每个人的智能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人们之间的智能没有可比性。
(2)对人类智能结构组成的认识
传统智能理论认为,智能是由逻辑和语言能力组成的,以整合的方式存在。
多元智能理论则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智能类型可能会越来越多,多元智能理论最初只有七种智能,后来发展为八种和九种。
(3)对人类智能发展变化的认识
传统智能理论认为智能水平终生不变。比如一个人的智商是120,那么他的智商永远停留在这个水平。
多元智能理论则认为,如果要对人的智能做评估的话,我们只能说他的智能组合形式是什么,而不能作传统智能理论的评价。而且,人的智能是可变的,智能和智能组合都能得到不断的完善。
二、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的教学评价策略
教学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运用可行的科学手段,对教育现象及其效果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为教育决策提供教育依据,以改进教育服务的过程。但传统教学评价在评价体系与教学目标不匹配、评价方式单一、评价主体单一等方面有很多不足。
在加德纳看来,既然学生的智能类型多种多样,他们的智能发展水平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他们在学习中的具体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就不能用单一的标准(如用传统的智能测验标准)衡量所有的学生,而应当对不同的学生提出有差异的评价标准,真正体现教学评价方式的多元化。[3]
1、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
因此,以多元智能理论为依据,信息技术课程要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首先应立足于从智能结构的各个方面去全面评价学生,使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另外,评价主体也要实现多元化,这样可以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对学生进行更全面、更客观、更科学的评价,也有利于学生不断地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反思,从而实现自我调控、自我修正和完善,有利于学生自我发展能力和协作能力的发展;还有评价方法的多元化,运用多种评价方法、评价手段和评价工具,坚持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综合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进步与变化。同时,多元智能理论提倡以评价促发展的评价观,评价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在实际生活和学习过程中从多方面观察记录和了解学生的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重视个别化智能的发展,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
2、采用多元化评价方法
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目标要求及多元智能理论,为全方位的评价学生,使学生的不同智能得以发展,除进行终结性评价外,我们更应注重过程性评价,如采用电子档案袋评价方法。电子档案袋评价是通过对电子档案袋的制作过程和最终结果的分析而进行的对学生发展状况的评价。档案袋内容丰富、全面,包括学生自己特有的材料、最满意的作品、印象最深的学习体验、探究性活动的记录、对解决问题的反思、纸笔测验卷、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师及同学的观察和评价等等,并需要不断充实、调整,以此作为评定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依据。档案袋记录了每个学生发展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大家都可以看到自己的努力和取得的进步,学生的个性差异得到了充分的尊重,评价主体也实现了多元化。
参考文献:
[1] Gardner H.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M].New York :Basic Books Inc.,1983.
[2] 蔡民.多元智能理论与中学生物学教学[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11-113.
信息技术视角下生物教学效益的研究论文 篇4
1、立项报告不规范
2、没有文献综述
3、研究目标不够明确,研究内容不具体,缺乏可操作性
4、没有实施步骤
建议不予立项。
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
1、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缺乏深入的分析研究,选题创新性不够
2、未能体现“信息技术环境下”这一核心研究内容
建议不予立项
中职《电子技能与实训》课程数字化资源的建设与应用研究
1、对研究现状缺乏深入的分析研究,选题创新性不够。
2、研究目标和内容更象工作目标,不能体现科研的价值。建议不予立项
信息技术与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1、对研究现状缺乏深入的分析研究,选题创新性不够。此类课题以往有大量课题成果,应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选择有价值的研究方向。
2、研究目标过大、散,研究内容不具体,缺乏可操作性
建议修改。
让现代信息技术服务课堂教学,实现高效教学
1、题目不恰当,更像工作汇报
2、对相关研究现状缺乏深入的分析研究,选题缺乏创新性
3、研究目标太大,与一所学校的研究能力不匹配
4、研究目标指导下,研究内容应是的具体、可操作的。
建议不予立项。
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思想政治课高效教学的研究
1、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内容不符
2、核心概念缺乏界定,“高效教学”提法建议改为“有效教学”
3、研究目标大而空,不具有实施可能性
4、研究内容不匹配。建议不予立项。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目前针对电子白板的研究成果很丰富,报告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和研究不够,未能在以往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有创新性的研究方向。
2、制定的研究目标和内容多与以往的研究成果重复,缺乏研究价值。建议不予立项。
网络环境下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实践研究
1、需界定“网络环境”、“教师专业发展”
2、深入进行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和研究,在以往的研究成果基础上,选择有创新性的研究方向。
3、研究目标和内容的表述不够专业科学,内容杂乱不清,无关内容多。
建议不予立项。
网络环境下小学英语中高年级课内拓展阅读研究
1、规范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部分的撰写。修改后同意立项
基于PHP技术的校园网站的设计与实现
1、科研论文,与立项报告的体例不符
2、“网站的设计与实现”作为课题的研究价值没有体现,创新性不够
建议不予立项
基于个性化学习的信息技术练习活动设计策略研究
1、同意立项
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效课堂教学的研究
1、立项报告不规范
2、没有文献综述,选题缺乏创新性
3、研究目标不够明确,研究内容不具体,缺乏可操作性
建议不予立项。
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的研究
1、缺少文献综述,选题缺乏创新性
2、研究目标和内容不明确,不具可实施性
建议不予立项
利用图形计算器解决学生学习数学难点问题的研究
1、立项报告不规范
2、没有文献综述,选题缺乏创新性
3、研究目标不够明确,研究内容不具体,缺乏可操作性
建议不予立项。
信息技术视角下生物教学效益的研究论文 篇5
结题报告 课题号:FS321
城区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小组
【摘要】21世纪的社会是信息化社会,信息技术是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科学技术。它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突破原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信息技术不可避免地影响、改变、优化着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作为处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我们必须加强对现代化教育技术前沿问题的研究,努力运用信息技术,尤其是在课堂上将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与学科课程整合,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活动呈现多样化、趣味化,优化教学效果。这也正是我们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课题研究的目的。【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研究
引言
21世纪的社会是信息化社会,信息技术是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科学技术。它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突破原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它不可避免地影响、改变、优化着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北师大的何克抗教授说过的:“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全面应用,也必将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并最终导致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与学的理论乃至整个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而在《语文课程标准》和《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也都明确提出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想与要求。新课程提出了全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革命,要求我们建立全新的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
城区小学作为顺德区北滘镇一所镇属学校。在校学生一千九百多人,六个年级,四十一个教学班。办校十二年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学校也先后被定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实验学校、被评为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实
验学校。先后承接了四个省市级、国家级科研课题。学校始终把培养和造就一支有事业心、有责任感、有执着追求精神和开拓创新意识的学者型教师队伍作为办学的基础工程来抓,先后出台了十大举措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此外学校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逐步形成一定的氛围,为课题研究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加之我校领导高度重视这一课题的研究,全体教师在观念上能够接受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这又为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提供了前提条件,并且从现状来看,全校师生已基本具备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所需的技能,十五课题《利用天地网络系统拓展学生写作思维空间》课题研究有了一定基础,这为推进开展《网络信息环境下语文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课题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保证。
本课题于2006年被批准为中央电教馆“十一五”教育信息技术科研专项课题。从立项开始我校认真做好开题工作,整个研究过程中,我们研究、修改、发展,向教育科研要质量,通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达到了预期目标。
一、问题的提出
(一)提出背景
什么是教学?简单来说教学即“沟通”、“合作”。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学生通过教学过程掌握科学知识与基本技能,同时使其情感、态度、价值和一般能力得到全面、可持续发展。
传统课堂教学是展示教师授业技巧的一种表演活动;是按一定程式推进的一种过程化模式,具有整齐划一的要求;教学过程只是反复不断进行训练,并要求学生的一切行动听指挥等。这种教学模式已落后并被淘汰。同时基于网络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的实现,推倒了学校围墙,顺应知识不断更新,人们终身学习的需要,在时空上给学习者以更多的学习自由;充分利用网上丰富的资源,达到自主学习目的。小学教育已意识到培养学生良好信息素养的重要意义,并取得明显成果,发展速度很快,并开始尝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但应用多媒体设备和课件大多还是演示型,个别化学习的交互性还不十分有效,主要为教育教学起辅助作。这就导致教学模式和师生关系没有突破性改革。其次,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重视不够,信息技术课与各学科整合,刚刚起步尝试。老师们由于设备、软件、技术和理论指导的制约,对网络教育技术应用表现出很大兴趣,但实际应用很少,全面研究更显得无奈,因此进一步加大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研究,着重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
自主学习能力,显得十分重要。但如何在网络环境下结合恰当的教学模式,运用有效地教学方法于教学教程中,才能发挥网络的最大功效呢?这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解决问题。
(二)研究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教学研究永恒的课题,是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传统的教学方法,有不利的方面,它偏重传授知识,忽视培养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把学生的接受能力估计过低,多次单调重复,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能适应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必须进行改革。一些教育家、心理学家研究并倡导的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比如发现法、探究法等,注意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习的迁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但新的教学方法也不是完美无缺,什么情况下都适用的。比如发现法,年龄小就不大适用,而且比较费时间。在教学中,要采用富于启发性,有助于发展学生智力的新的教学方法,同时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苏联莫罗等著的《小学数学教学法》中也强调:对那些能够促进调动学生认识活动积极性的教学方法要给予更大的注意,同时也应当合理评价那些跟教师以现成的形式传授知识有关的方法在教学中的作用。那种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全盘否定,对新的教学方法全面肯定,或强调某一种教学方法“万能”等观点,都是不切实际的,是不利于教学方法改革的。教学方法是随着时代发展的需要,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手段的改进以及教学活动中各种因素的变化而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教学方法,促进教学方法不断改革。
(三)研究理论依据
1、信息技术的特性:信息技术具有资源的广泛化、形式的多样化、活动的交互性、学习的主动性、共享、动态、超媒体、开放性等等特性。
2、人的认知建构主义理论。该理论认为知识不只是单纯通过教师传播得到的,而主要是学习者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自行建构的。它强调学习是外部环境与认知主体内部心理交互作用的结果;强调认知主体对学习的能动作用,提出学习者是信息加工的主体。而信息技术具有声、光、色、像并茂,信息实时交互等特点,非常适合作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认知工具。它能使学习者在交互状态下实现同化,顺应认知过程的发生与完成。起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习效果的作用。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创新教育理论、素质教育理论、现代教育理论、信息技术方面的教学法、教学理论等。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内容及目标
我们立足于小学高年级语文信息技术环境,重点关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及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探讨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优化教学过程、实现学科教学目标服务,特别是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以促进课堂教学方式改革的探索与研究,最终使课堂教学方式发生质的改变。
2.探讨教师如何运用校园网络环境和技术,更好发挥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促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的探索与研究。
3.在教学中运用该教学模式达到学生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提高智力水平,培养学生初步的信息意识,掌握初步的网络技术,以适应时代潮流的社会发展需要,进而提高整体学生的认知能力。
4.优化教师的素质结构,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意识。逐步培养一支教育思想新、业务能力强、以青年教师为主体的科研型教师队伍。
5.根据实验过程研究工作,撰写出有学术价值的高水平科研论文、工作报告、实验报告等资料,并对外推广研究成果。
(二)研究方法
对于本课题来说,由于是在课堂教学实际中进行研究,而且它的研究周期是比较长的一项课题,它所涉及的各种非研究变量又比较多,如教育政策、教育的社会环境、学校的教育教学环境、教师的水平的变化因素、学生的家庭环境因
素、学生自身因素的变化等等,这些诸多因素中有些因素并不是研究者所能加以控制的,因此,我们在选择研究方法时,主要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了案例分析法、实践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和文献综述等方法,积累较为科学的各种研究资料、数据等,以保证实验的顺利完成。
1.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课题成员在开展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效果实践分析,取得成功案例。
2.运用实践研究法,研究课题组成员在运用信息技术开展课堂实践出现的问题,归纳总结,改进实践,取得良好效果,并在教学模式形成后继续通过实践检验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3.运用行动研究法,通过教师设计不同的课堂教学信息技术环境,记录学生、教师的学习、教学过程,寻找、设计更适合语文课堂教学的信息技术环境。
4.运用文献综述法,课题组成员深入学习教学模式及相关理论,运用归纳总结法,通过对教学案例的分析,教学模式的研究,形成课题研究成果。
三、研究结果
课题立项后,我们于2006年11月,挑选了一批教学能力强、科研热情高的年轻教师组成了课题组,明确了课题研究方向,分配了研究任务。课题组内的计算机老师主要负责理论和技术培训,语文老师负责实践研究即思考如何将信息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并在师生互动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收到理想的成效。为了提高课题组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在整个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先后组织了5期相关教师的技术培训。包括对教师进行网络基础知识、搜索加工资料等网络知识的培训、课题研究方法培训、计算机中级培训、运用ppt、flash等软件进行课件制作培训等。在整个课题研究阶段,课题组教师累计了30节教学研究课、公开课。师生共同利用网络、多媒体上丰富的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实验中我们重点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并总结出以下几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模式
1.小组合作探究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在同学们自由组合的基础上,老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性格爱好和计算机的应用水平进行微调,组成合作学习小组。在教学中,让各合作学习小组利用网络,围绕同一主题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网络进行各种类型的对话和讨论活动,培养团队合作性和创新能力。如周燕涛老师在讲授《五彩池》一文时,安排了“运用网络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协作式学习”这一环节:即在学生了解课本上的基本内容后,根据教材中的内容生成探究主体。主题确定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上网搜查各种相关资料解决问题,以达到《五彩池》一文的教学预设。
2.创设情景互动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就是根据教学的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并让学习者在这些情境中进行探究、发现。小学语文教材中部分教学活动内容与现在学生生活的背景有一定的差距。如果脱离的一定的情境,教师难以引导学生体会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情感价值。这样的情况下就要求我们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还原)一定的情境,帮助学习者理解学习内容,提高学习能力。创设情景互动模式教学,既张扬了学习者个性,又可使学习者感受到运用网络交际的乐趣,轻松愉快地消化了本课的知识。
3.自主互动模式。这种互动活动模式中,学习者可自己安排时间,按照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资源来进行学习,从而有效实现个别化教学。如麦燕玲老师在教学《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时就采用了自主互动模式。在授课前,老师制作了一个专题的学习网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主题,为自主学习提供可能。优秀生选择一些综合性强,具有一定思考价值的内容进行探究;并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拓展延伸更多相关知识;学习基础差的学生选择了比较简单的学习内容,这样能较好地解决尖子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矛盾,有利于学生的个别化教学和教学的自主化。
4.师生互动学习模式。在这种互动活动中教师常作为活动的引导者、协调者,学生是积极的参与者。这种模式多用于高年级段的作文教学。我们学校每个班级都拥有自己的班级网页。学生可以把自己的作文或者日记放到班级网页中,老师们在网上及时地对学生的作文加以辅导,批改。而其他的同学也能担当辅导者、评论者的角色,这样能进一步提高了参与者的积极性,也加强了学习的交互性、生动性。
(二)教学方法
1.利用网络环境讲解法:教师通过网络技术环境中的技术手段,利用视频、图画、声音等,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这种方法的是通过多媒体技术的直观形象,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游戏实践法:教师通过网络环境提供富有趣味性、竞争性的游戏环境,把教学内容溶于游戏之中,使学生在目标明确的游戏中进行实践,完成教学目标,如欧璐斯老师教学“拼音大小写字母”时,欧教师设计“字母王国旅行记”的闯关游戏过程,通过闯“大小写字母手拉手”、“排排坐”、“抢球”等关,把准备练习、新课教学、练习巩固三个教学环节都溶于游戏之中。
3.活动研讨法:教师以网络技术为教学组织工具,给学生创设各种活动机会,让他们参与知识探索的过程,在与老师、同学之间的交流中,了解知识的来源,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寓知识体验、能力培养于活动之中。
五、研究的效果分析
经过几年的实践研究,使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网络环境的目的,由原来的“为使用而使用”转向“为优化课堂教学服务”,使教师由原来的“为创新而创新”转向“为提高教学效率而创新”并初步取得成效。1.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网络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其在音、视、声、色、彩等各个方面的优势,动态地显示出知识的演变过程,这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降低教学难度,丰富教学内容,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2.转变了学生的学习行为
网络技术环境的运用,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并且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初步感受到了网络技术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学到了解决问题的一
些方式方法,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品质。与此同时,拓宽学生获取信息途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创新精神
在开展课题研究之初,我们就认识到切实提高师生掌握运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网络教育技术的能力是顺利开展课题研究的保障。我校把此次课题研究活动作为培养提高教师终身学习能力,培养造就能适应时代要求的骨干教师,探索网络时代全新教学方法,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有效途径,为此我们在全校范围内积极宣传开展整合课题研究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组建了一支年轻肯钻研的研究队伍。在课题研究的过程,我们先后组织了5期相关教师的技术培训。包括对教师进行网络基础知识、搜索加工资料等网络知识的培训、课题研究方法培训、计算机中级培训、运用ppt、flash等软件进行课件制作培训等,现在课题组绝大部分教师都能掌握应用计算机等先进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4.积累了利用信息技术环境教学的资料
在课题的研究中,我们探索了“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研究”,较好地处理了教学新旧方法的转变,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各要素间的关系,做到了创新更要有效。为信息技术环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积累了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研究的成功课例和课件。
5.研究中一些可见成果
通过课题的研究,使课题组成员的教学理论和教科研水平均有了较大的提高,所撰写的论文、设计的教学案例、课例以及所制作的课件均获区镇以上奖励。
①论文类
郭淑娣老师撰写的论文《让多媒体之花在语文课堂上大放异彩》,在佛山市顺德区教育局举办的第十一届电教研究成果评比活动中,荣获电教论文类一等奖;邹莉芳老师撰写的论文《浅谈在语文新课程教学中如何运用网络教学》获广东省教育学会论文评选一等奖;麦燕玲老师撰写的《网络学习环境中小学语文拓
展阅读的实践与探索》在佛山市教育教学论文评选活动中荣获二等奖;程雪老师撰写的论文《浅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措施》参加2008年北滘镇“电教成果评比”活动,获得电教论文评审一等奖;何敏桦老师撰写的论文《浅谈小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模式》参加2008年北滘镇“电教成果评比”活动,获得电教论文评审一等奖等等。
②课例类。
欧碧华老师《我有一盒彩笔》、欧璐斯老师《画风》两节课入选省名师网络课堂入库名优课例;梁翠珊老师制作的《美丽的彩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例,在顺德区电教研究成果评选中,获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例类三等奖;麦燕玲老师、刘满玲老师参加2008、2009年北滘镇教育技术能力比赛,制作的小学教学课例分别获得一等奖;肖平兴老师设计的课例《制作课程表》参加2009年北滘镇教育软件评审活动,其课例录像获得小学组二等奖;潘锦霞老师设计的课例《灯光》参加2009年北滘镇教育软件评审活动,其课例录像获得小学组二等奖;欧璐斯老师设计的课例《有趣的动物》参加2009年北滘镇教育软件评审活动,其课例录像获小学组一等奖;钟锦结老师设计的课例《夜莺之歌》参加2009年北滘镇教育软件评审活动,其课例录像获得小学组二等奖等等。
③课件类。
肖平兴老师制作的课件《弹力》在广东省计算机教育软件评审活动中获基础教育组多媒体课件一等奖;肖平兴老师制作的课件《我有一盒彩笔》在广东省计算机教育软件评审活动中获基础教育组多媒体课件三等奖;麦燕玲老师制作的《太阳》多媒体教学软件,在2008顺德区电教研究成果评选中,获基础教育多媒体软件类三等奖;潘锦霞老师制作的《灯光》多媒体教学软件,在2008顺德区电教研究成果评选中,获基础教育多媒体软件类二等奖等等。
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中,学生是研究的对象,同时也是主体,通过课题的研究,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也有大大提高,参加各类比赛也均获殊荣。
李诗桦同学制作的电脑作品《一个都不能少》获2009年“第十届广东省中
小学电脑制作活动”(小学组电脑动画)一等奖;周颖珊同学制作的电脑作品《未来的伙伴》获2009年“第十届广东省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小学组电脑绘画)一等奖;王金山同学制作的电脑作品《艺海同歌 新声唱和》获2009年“第十届广东省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小学组电子报刊)一等奖;郭思敏同学制作的电脑作品《校园乐韵》获2009年“第十届广东省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小学组电子报刊)二等奖;赵倩玲同学创作的作品《和谐社会,春联红》荣获第九届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小学组网页制作一等奖;莫文炜、张梓颖、梁淳熙三位同学均获得2008年运程协作学习项目VCT作品三等奖;李昊制作的电脑作品《零食,该怎样吃》获2007年“第八届广东省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小学组电子报刊)优秀奖;冯杰志、朱芷芊等十四位同学分别获得2007年中国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姐妹学校”项目阶段成果评选学生作品二、三等奖;史敏霖同学制作的《畅游2008》电脑作品,在佛山市顺德区第九届中小学电脑制作(学生作品)评选活动中,获电脑绘画类二等奖;区鸣晖同学制作的《星空探索》电脑作品,在佛山市顺德区第九届中小学电脑制作(学生作品)评选活动中,获网页类二等奖等等。
当然,任何课题研究活动都是有遗憾的艺术,由这个课题研究引发出我们在今后教学中需要思考和解决的几个问题:
六、课题研究反思和建议
1.在教学上我们工作做得很多,但理论学习不够,尤其是科研课题研究方法,今后要加强教育理论、教育技术研究理论学习,要向专家级的科研机构靠拢,使研究工作有指导、有方向,少走弯路。要继续深入扎实的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研究,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现代化。
2.我们通过课题的研究资料积累很多,但缺乏科学的管理,在保存的过程中有所遗失,今后要加强资料的归类管理,做好便捷检索工作,使现有研究成果发挥最大作用。
3.通过课题研究,要让参与研究的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成为学科整合
研究的有力推动者,更好的帮助其他教师参与到建设信息化的校园文化中去。从而在整体上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由于条件限制,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研究还没有推广开来,如何将这些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推广是我们以后继续要做。
七、参考文献
1.中央电化教育馆“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2006--2010)2.何克抗《关于网络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思考》 3.李克东《行动研究法及其在教育技术研究中的应用》 4.申继亮《教学反思与行动研究》
八、成果附录 1.教学论文集
2.网络教学案例实录、课件
信息技术视角下生物教学效益的研究论文 篇6
[内容摘要]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是一项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是培养学生计算机意识、普及计算机文化、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一项重要内容,信息技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已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的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课程,网络的发展,尤其是国际互连网(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将信息技术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向网络化大力推进。本文是本人在实际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就基于网络下的教学活动,介绍自己的实践和体会。
[关键词] 信息技术 网络 Internet 交流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必修课程,和其他学科相比较,信息技术课有着两个突出的特点:
1、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更新非常快。信息技术的变化日新月异,软硬件技术的`更新非常快,如软件中最为重要的操作系统,当人们还未完全熟练Windows 95时,Windows 98、Windows 、Windows Me 、Windows XP一个接一个的出现,使人们不禁要困惑自己是不是还跟得上知识的更新。可以这样讲,即使今天向学生教授的是今天最流行的东西,可能明天就已经烟消云散,而成了过眼云烟了;而硬件,几乎是不到两年的时间就要更新一次,曾几何时,80x86的机器一统天下,PⅡ, PⅢ,PⅣ的相继推出,不经意间就把它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计算机的软硬件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更新,促使该学科的内容也要随着不断地更新。信息技术课程内容迅速更新换代的特点,要求整个教材体系和课堂教学必须跟得上更新换代后的需求。
2、信息技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集知识性和技能性于一体。信息技术课程的综合性很强,兼有基础文化课程、劳动技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和职业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特点,也兼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特点。其他学科注重地是打好基础,而信息技术课程则要求学生既要学好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实际操作技能。
信息技术的这两个显著特点必然要求这门课程的教学方式要与传统的其他课程不一样。传统的教学大都是在教室里采用“书本+粉笔”的模式,网络的不断推广和普及,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模式。现在的中学,特别是达标中学大都有了自己的校园网,有着自己的网络教室,这样为我们更好地从事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提供很大方便:
一.在网络教室上课
中小学地信息技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注重的是培养中小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与意识,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只有一条途径,那就是多实践,多动手。在中学的信息技术课程里,除了少量有关
信息技术视角下生物教学效益的研究论文 篇7
一、以学生为主体, 合理地设置教学任务
在开展高中信息技术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需要结合高中信息技术的课程特点, 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合作教学中表现出来。在这个基础上去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任务, 保证这个任务的设置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教师设置教学任务, 教学任务需要跟学习情况相结合, 兼顾整体的状态。所以教师在设置教学任务的时候, 一定要以教学目标为根据, 把学生的信息素质发展作为目标去进行内容定位。教师要充分地了解知识的重点和难点, 把握高中信息技术的课程标准, 尽量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 让教学任务能很好地激起学生的兴趣, 形成一个有利于学生交流的平台, 增强学生对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二、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划分学习小组
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学生能有效地交流上, 实现有效性的组织基础是具有一个科学合理的团队结构。
在开展高中信息技术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在讲述不需要操作的基本知识的时候, 可以通过适当地点拨去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同时, 在分组的时候一定要仔细地分析每一个学生的特点, 根据学生的综合素质、性格气质、学习能力的不同去科学地分配组员。从而保证学生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能充分地发挥自身的优势, 总体提升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在这个合理的组织形式下, 学生可以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去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 发挥自身的优势, 使小组成员都得到发展。
三、明确目标, 对学生合理地分配任务
合作学习的实现是有效组织的体现, 参与进来的学生需要充分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积极地参与进去。想要学生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就需要让学生承担一定的责任, 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要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可以积极地投身进去, 让合作学习真正有效。所以, 教师需要明确学习目标, 给每一个学生合理地分配任务。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给学生足够思考的空间, 让小组学习变成优秀学生的操练场, 后进生和中等生的观摩台。同时还要细化小组合作学习的规则, 并执行和贯彻, 在完成既定学习目标时要明确组内成员的角色分工, 还要以一种可持续化、动态化的方法去看待整个合作学习过程。按照学习任务的具体要求, 教师要给予学生适当地指导和监督, 让小组各成员分工合作, 一起完成任务。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合作学习, 充分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掌握住这个展示自我的机会, 实现有效的合作。
四、建立一个完善的评价机制, 提升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在开展高中信息技术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想要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就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评价机制。一个良好的评价机制可以很好地激励学生的积极性, 推动合作学习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在实施评价的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注意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之后的学习效果。同时还要关注学生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每一个环节, 重视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时候的情感体验, 有利于增强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真正地喜欢上小组合作学习, 总体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的评价不能只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 还要关注在合作学习的时候, 每一个学生的表现和学生合作学习的情感体验, 正确地引导学生自我控制与调节自己的情绪, 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 从内心去喜爱学习。
信息技术视角下生物教学效益的研究论文 篇8
如今高度信息化的社会对于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合格的人才应该具备快速处理信息以及多渠道获得信息的有关能力,信息素养应该具有较高的水平。所以,应该明确小学信息方面的教育工作在我国整个素质教育当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并且还要从小抓稳信息教育,从而提升小学生自身在信息技术方面的能力,进而使其具备在信息时代之下发展以及生存的基本条件。
一、编制更加科学合理的课程内容以及课程目标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体制越来越完善,有关小学计算机方面的教学目标也在逐渐朝着实践与理论互相结合的方向迈进。为了能够切实顺应时代的进步发展,我们必须要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有效培养学生在计算机方面的实际应用能力以及提升学生自身的信息素养等方面。因此,对于课程内容以及课程目标编制的合理化、有效化就显得非常重要。对此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具体的心理特点以及性格,对于教学内容以及课程教学目标进行安排。
例如在计算机教学当中有关画图软件方面的几个知识点:掌握“画图”软件方面的进入与退出;认识某些工具可以具有各种不同的形态;了解并熟练地使用橡皮、刷子、铅笔以及喷枪;掌握滚动条的具体使用方法。
二、提高相关课程的重视度
尽管现代的学生们都处在素质教育的相关背景之下,但是对于学习的方向一直不能摆脱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影响,学校以及家长都过于重视学生在数语外三门学科实际考试成绩的好坏,反而忽视了学生在其他学科方面的学习情况,这里面就包括信息技术。对于这门课程来说,由于没有得到正确的认识所以并不受重视,而大部分学校开设这门课程仅仅也只是为了应付会考,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实际教授的内容普遍都比较简单,有很多操作学生其实早已掌握,从而导致了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普遍很低,甚至还有部分学生将游戏私自带进学校,偷偷地装在教学电脑上面,在上课时间内只顾着游戏完全不知道课堂所讲的内容,严重影响了整堂课实际的教学质量。
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有针对性地分析之后,制定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比如在学期的第一节计算机课堂上,教师可以跳出教材所局限的范围,自行查阅相关的资料,制作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幻灯片,利用相关的多媒体教学方面的设备以及生动易懂的语言,讲述计算机在我们生活当中所具有的重要性,还有计算机技术在社会上的广泛应用。为了能够有效地激发出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放映有关动画片制作的具体过程,利用小学生喜爱动画片的特点,讲述计算机有关技术对于动画领域方面的应用,并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结合诸多现实例子促使学生们认识到学习计算机有关技术的实用性以及对于他们未来生活的具体作用,对学生们进行引导,激发他们的想象,进而有效地引起学生们对于信息技术相关课程的重视。
三、充分利用以及开发相关的教学资源
首先,正确地使用教学素材以及配套光盘。教材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依托,因此教师必须要善于使用并合理地使用教材素材。有关小学信息技术方面的课程每一套教材都配备有对应的光盘,单元内容和素材之间是一一对应的,相关的教师应该充分地利用这些素材资源,合理地组织一些设计教学活动,同时也可以利用这些设计进行高效作业,从而调动学生自身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
其次,正确地应用网络资源。互联网所具有的储存功能非常强大,其蕴含着海量的信息资源,这些都可以成为重要的教学资源。相关教师应该从教学的具体需求出发,在互联网上搜集一些能够用到的教学资源,例如动画、图片、文字以及视频等,然后将其合理地融入相关的教学活动当中,提高教学内容所具有的新鲜感以及丰富性,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除此之外,还可以指导学生们围绕着有关任务在网络上搜索资源,从而在这个过程当中培养学生对于信息资源的利用、收集以及加工的能力,进而提升他们对于信息技术方面的应用能力。
最后,可以对教学资源进行自创。依照教学的具体内容并结合自身所具有的优势,相关的教师可以自主地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设计。比如,在教研活动以及备课组活动的有关开展当中,教师应该主动根据单元内容设计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并实际应用在课堂教学当中,从而提升教学所具有的有效性。
如今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的相关背景之下,对于小学信息技术有关课程的教学应该着眼于完善以及创新。身为教育工作者,有关小学信息技术方面的教师不能够墨守成规,应该敢于突破、敢于创新,根据教学需要应用合理有效的教学策略,不是为了应付如今的应试教学,而是为了提升小学生自身的信息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做到以学生自身发展为中心,妥善完成教学任务,进而实现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成为信息时代所需要的人才。
信息技术视角下生物教学效益的研究论文 篇9
课题研究计划
课题组
《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
课题研究计划
1、准备阶段(2008年9月——2008年12月)
(1)开展课题研究前期的调查、访问、检测等工作,从教师和学生、家长等多角度进行广泛地收集信息和深入分析,分析新课程教学的基本情况,重点分析教学无效和低效的原因。
(2)申报本课题,撰写课题研究方案,成立“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工作指导小组。
(3)成立“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研究小组,撰写有效教学策略研究方案。
(4)邀请专家与实验教师对课题进行开题论证。
(5)选取课题研究的样本班,组建培训者队伍,采取专题讲座、问题诊断、课例研究、参与式培训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研训一体化模式,对全体实验教师进行培训。
2、实施阶段(2008年12月——2010年7月)
(1)根据课题研究方案,进行具体研究。
(2)有计划地组织课题交流活动,定期组织有效教学策略研讨与展示活动。
(3)加大与其他学科同类课题的合作研究。
(4)建立与课题配套的新课程教学常规、教师教育等方面的管理和激励机制。
(5)加强课程资源建设等方面的研究,开发教学内容资料、音像资料、教师指导用书和学生用书、教具学具、学习资源包等课程资源。
(6)利用“绥中信息技术教研”群等平台及时交流、展示有效教学策略研究的成果。
(7)对课题进行阶段性总结,接受上级部门中期检查。
3、测评、总结阶段(2010年7月——)
(1)对信息技术教师有效教学的策略进行总结分析。
(2)对学生的信息技术学科学习情况和综合素质发展状况进行测评、观察和分析。
(3)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教学能力发展和成长状况进行总结分析。
(4)全面搜集和整理资料,对整个实验进行总结,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5)编辑汇总实验教师的教学经验和课题研究成果。
【信息技术视角下生物教学效益的研究论文】推荐阅读:
信息技术下的作文教学论文07-25
信息技术下的教学08-01
信息技术下化学教学06-08
新课改下信息技术教学07-06
信息技术背景下的中小学语文教学(摘编)07-11
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07-31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课堂教学策略10-23
二厂二中《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05-09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