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课堂教学策略

2024-10-23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课堂教学策略(通用8篇)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课堂教学策略 篇1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阶段性研

究计划

第一:课题情况分析:

1、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以多媒体和互联网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加以有机整合,近年来国内已有许多地区、许多单位在不同的学科领域进行试验性探索,并已在不同程度上取得效果,其中有些效果还相当突出,很令人鼓舞。合肥市蜀山区教体局在“十一五”期间开展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题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所导致的后果,都集中反映在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上。

2、选题意义

近年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见成效,而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还有待提高,如果缺乏符合本校实际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应用研究,必将制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效益的发挥。开展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具有紧迫性和实用性。本课题的实施对提升学校教学质量和效益,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应用,促进课堂教学的转变具有重要的作用,具有深入研究的必要。

3、研究价值 借助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在小学课堂教学中,促使教师确立现代化的教学理念,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彻底转变陈旧的教学方式,努力创设高效课堂,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学习过程中提高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培养。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也将实现教师专业化的自身成长,形成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研究性格,有利于促进课程改革持续、和谐、健康的发展。

第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交互情境、自主合作探究、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全面提高教学效益和质量。

通过课题研究,发现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课堂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出课堂教学中具有的普遍性和规律性的因素,构建出“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课堂教学策略”的实施体系,在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模式或操作程序。

第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1、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构建和谐课堂,实施因材施教,挖掘潜能,彰扬个性,提高素质,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2、针对某一教学内容,发现课堂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从而探索、建构出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

第四:研究的具体措施

1、学校成立了课题组组织机构,吸收了部分信息技术专门人才加入。制定措施,成立了后勤及经费保障小组,以确保课题组的正常工作。加强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联系,做到“软件不软,硬件更硬”。

2、在教师中广泛开展各类活动,加大宣传力度,使全校老师、学生及家长全员参与,积极行动,配合课题研究。

3、充分发挥学校数字图书馆、多媒体互动平台的作用,让信息技术深入课堂。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在信息技术下乐学、好学。

第五:具体活动安排 2013年3月

1、回顾去年取得的成绩,奠定这学期努力的方向。

2、学校投资经费购买相关书籍,教师加强信息技术方面知识的理论学习。

3、开展教师微型课课堂评比活动。2013年4月

1、派课题组成员外出学习,总结学习心得,指导课题组其他成员开展活动。

2、开展优秀教学设计评比活动。2013年5月

1、请校信息技术老师指导教师制作课件。

2、开展优秀教学课件评比活动 2013年6月

1、整理微型课课堂评比和优秀教学课件的相关图片和资料

2、总结这学期所取得的成绩。

合肥市绿怡小学

2013年2月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课堂教学策略 篇2

一、信息技术环境对小学德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 中小德育不可避免地面临全面挑战, 表现为多元化的信息为主体德育带来新的任务。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网络中的思想观念常常是多元的, 互联网已经成为各种观念的集合地。如何发挥德育作用, 如何使主流的思想意识在网上也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是每一个有责任感的德育工作者所面临的新的时代课题。

(一) 网络信息源良莠不齐

网络信息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精神生活的选择, 但网络上东西的品质却是良莠不齐的, 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谣言和误导, 甚至有不少邪教异说等精神垃圾。因此, 在网络世界面前, 如何帮助青少年作出正确的选择, 提高辨别能力、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 合理利用好网络, 也是中小学德育面临的一大挑战。

(二) 网络社会带来的不安全因素

网络的新异性、信息的多样性、学习方式的多媒体化以及家长主观上自认为的对孩子上网时间的可控制性, 使得网络为人们所接受和欢迎。这给学校德育途径的拓展带来了契机也带来了挑战。

(三) 信息技术为小学德育提供多种方式

多媒体信息带给小学生以多种感官外部刺激, 也为小学生对外部信息的获得与保持提供了方便。信息技术在给教师的教学带来辅助作用的同时, 也给学校德育带来新的问题:如何让互联网成为新时期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效渠道, 如何适应网络时代的学习方式、交往方式的变化, 大力推动小学德育途径的拓展和创新, 增强小学德育的时代性和实效性, 避免学生沉溺于网络等, 都是当前小学德育所面临的挑战。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在校德育的新方式

德育方式的选择应根据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的要求及学习者身心发展特点和兴趣爱好, 采取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德育方法。

图1中, 教育者、学习者、媒体模式、德育目标相互作用, 相互促进, 形成德育途径。教育者根据德育目标、媒体模式教育学生;学习者的接受情况反过来作用于媒体模式、教育者和德育目标。

(一) 搭建德育网站, 构筑德育平台

网站德育资源的整合与构建是拓展中小学德育途径的核心内容。要进行网络化的小学德育, 必然要在网上现有的丰富德育资源基础上,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对其进行优化、整合和重新构建。较之传统媒体的区域性、时效性而言, 德育网站具有广泛性、长期性的特点。学校针对德育教学可以设置德育专题网站, 这是德育网站的另一种形式。它通常是教育者以社会时事或学生道德规范的某一个侧重点为主题, 围绕该主题将与相关的内容和信息, 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和认知规律进行重新组合链接, 以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方法呈现。

(二) 建立班级特色网页, 开展德育活动

班级文化是学校网络文化形成的基础, 也是网络德育途径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各班级根据各自实际情况设立具有班级特色的栏目。如有的班级网页设立了“班级述事”“学习博客”。有的班级根据学校活动设立的“网上祭悼汶川”“中华民族网上行”等专题。网络也创造了新型的人际关系, 班级网页与班级网页的“友情链接”扩大了学生交往范围, 学生超越时空和各种主客观因素的限制, 没有任何障碍任何歧视地进行自由、民主、平等的沟通和交往。

(三) 开辟网上论坛, 增强网络认知学习

班级论坛是立足班集体而设立的班级内部事物论坛。它的结构通常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而设立, 是展现班级特色, 表现学生特长, 商讨班级事务的平台。学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环境, 打破传统的教师教育的权威性, 利用网络条件为教师及学生建立“德育课程资源论坛”, 提供相关的声音、图片、动画等素材,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网上获取信息, 并根据自己的认知对素材再加工, 最后以多媒体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德育教学创新策略的作用和效果

中小学网络化德育途径是在依据现有德育理论巩固现有德育途径的基础上, 利用信息、网络技术, 发挥其不断发展的信息服务功能, 以局域网和广域网为平台, 开展一系列德育活动, 对中小学生进行德育。

(一) 新途径的应用发挥了德育的主体性原则

皮亚杰和柯尔伯格在研究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时, 强调让儿童主动参与, 认为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的提高, 是通过与其环境积极地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在德育活动中, 以学生为主体, 是主体性德育的一个重要观点。它是人们基于对传统德育反思的基础上而获得的有关德育目的、德育功能和德育本质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的全新认识。无论是德育网站、德育专题网站, 还是学校网站、班级论坛、班级博客、即时通讯, 都充分体现了德育的主体性, 都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目的, 教师在充分考虑到学生道德认知规律的前提下, 将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爱好所采取的德育方式。

(二) 新途径使得德育更具有开放性

在网络德育途径的构建过程中, 构建网络德育途径应当坚持开放性, 让受教育者参与其中, 由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开发和完善德育方式。其次, 德育内容上也应该具有开放性。教育的均衡化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应受到均衡教育, 无论哪一种形式, 让更多的学生跨越时空的限制, 接受德育信息。

(三) 新途径的应用使德育方式更加多元化

作为一种与国家意识形态密切相关的教育, 德育途径的开发应当坚持多元理论的指导, 吸收反映人类共同精神品质的优秀的理论, 以满足人们多元的精神道德需求为出发点, 充分体现出人文关怀精神。德育网站实现了德育方针、政策, 以及德育内容体系较为完整的展示, 让学生、家长、教师从德育网站对德育内容和形式有更深刻的认识, 并指导自己的德育工作和方式;德育专题网站则就德育某一侧面对全体学生进行德育感知和讨论;学校网站及论坛是从身边的学校做起的德育;班级论坛是对班级学生进行细节化德育的平台;QQ群和MSN则是在线德育的工具。这几种德育方式相互补充, 完成了从宏观到微观, 从群体到个体的德育。

摘要:德育途径的拓展是网络时代到来的必然选择, 也是德育与时俱进, 走向德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它必须借助网络超级工具的影响力, 发挥网络的功能, 在对传统德育途径进行扬弃的同时, 将德育途径拓展到网络上, 增强德育的时代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小学德育,信息技术,网络

参考文献

[1]马和民, 吴瑞君.网络社会与学校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8.

[2]汤悦.加强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J].上海电教, 2007, (3) .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课堂教学策略 篇3

关键词:小学德育;信息技术;网络

比尔·盖茨曾经预言:“如果说80年代是注重质量的年代,90年代是注重再现的年代,那么新世纪的前10年就是注重速度的年代。”目前,网上信息以光速向世界传播,电子邮件、MSN、QQ短信、网络视频等,已经成为网络用户的信息传播方式,用户可以“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信息技术环境所带来的信息传递的开放性、跨地域性、快捷性以及虚拟性,给小学德育带来了新挑战,也提供了拓展新的德育途径的可能。

一、信息技术环境对小学德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小德育不可避免地面臨全面挑战,表现为多元化的信息为主体德育带来新的任务。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中的思想观念常常是多元的,互联网已经成为各种观念的集合地。如何发挥德育作用,如何使主流的思想意识在网上也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是每一个有责任感的德育工作者所面临的新的时代课题。

(一)网络信息源良莠不齐

网络信息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精神生活的选择,但网络上东西的品质却是良莠不齐的,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谣言和误导,甚至有不少邪教异说等精神垃圾。因此,在网络世界面前,如何帮助青少年作出正确的选择,提高辨别能力、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合理利用好网络,也是中小学德育面临的一大挑战。

(二)网络社会带来的不安全因素

网络的新异性、信息的多样性、学习方式的多媒体化以及家长主观上自认为的对孩子上网时间的可控制性,使得网络为人们所接受和欢迎。这给学校德育途径的拓展带来了契机也带来了挑战。

(三)信息技术为小学德育提供多种方式

多媒体信息带给小学生以多种感官外部刺激,也为小学生对外部信息的获得与保持提供了方便。信息技术在给教师的教学带来辅助作用的同时,也给学校德育带来新的问题:如何让互联网成为新时期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效渠道,如何适应网络时代的学习方式、交往方式的变化,大力推动小学德育途径的拓展和创新,增强小学德育的时代性和实效性,避免学生沉溺于网络等,都是当前小学德育所面临的挑战。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在校德育的新方式

德育方式的选择应根据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的要求及学习者身心发展特点和兴趣爱好,采取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德育方法。

图1中,教育者、学习者、媒体模式、德育目标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形成德育途径。教育者根据德育目标、媒体模式教育学生;学习者的接受情况反过来作用于媒体模式、教育者和德育目标。

(一)搭建德育网站,构筑德育平台

网站德育资源的整合与构建是拓展中小学德育途径的核心内容。要进行网络化的小学德育,必然要在网上现有的丰富德育资源基础上,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其进行优化、整合和重新构建。较之传统媒体的区域性、时效性而言,德育网站具有广泛性、长期性的特点。学校针对德育教学可以设置德育专题网站,这是德育网站的另一种形式。它通常是教育者以社会时事或学生道德规范的某一个侧重点为主题,围绕该主题将与相关的内容和信息,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和认知规律进行重新组合链接,以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方法呈现。

(二)建立班级特色网页,开展德育活动

班级文化是学校网络文化形成的基础,也是网络德育途径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各班级根据各自实际情况设立具有班级特色的栏目。如有的班级网页设立了“班级述事”“学习博客”。有的班级根据学校活动设立的“网上祭悼汶川”“中华民族网上行”等专题。网络也创造了新型的人际关系,班级网页与班级网页的“友情链接”扩大了学生交往范围,学生超越时空和各种主客观因素的限制,没有任何障碍任何歧视地进行自由、民主、平等的沟通和交往。

(三)开辟网上论坛,增强网络认知学习

班级论坛是立足班集体而设立的班级内部事物论坛。它的结构通常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而设立,是展现班级特色,表现学生特长,商讨班级事务的平台。学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环境,打破传统的教师教育的权威性,利用网络条件为教师及学生建立“德育课程资源论坛”,提供相关的声音、图片、动画等素材,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网上获取信息,并根据自己的认知对素材再加工,最后以多媒体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德育教学创新策略的作用和效果

中小学网络化德育途径是在依据现有德育理论巩固现有德育途径的基础上,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发挥其不断发展的信息服务功能,以局域网和广域网为平台,开展一系列德育活动,对中小学生进行德育。

(一)新途径的应用发挥了德育的主体性原则

皮亚杰和柯尔伯格在研究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时,强调让儿童主动参与,认为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的提高,是通过与其环境积极地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在德育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是主体性德育的一个重要观点。它是人们基于对传统德育反思的基础上而获得的有关德育目的、德育功能和德育本质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的全新认识。无论是德育网站、德育专题网站,还是学校网站、班级论坛、班级博客、即时通讯,都充分体现了德育的主体性,都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教师在充分考虑到学生道德认知规律的前提下,将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爱好所采取的德育方式。

(二)新途径使得德育更具有开放性

在网络德育途径的构建过程中,构建网络德育途径应当坚持开放性,让受教育者参与其中,由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开发和完善德育方式。其次,德育内容上也应该具有开放性。教育的均衡化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应受到均衡教育,无论哪一种形式,让更多的学生跨越时空的限制,接受德育信息。

(三)新途径的应用使德育方式更加多元化

作为一种与国家意识形态密切相关的教育,德育途径的开发应当坚持多元理论的指导,吸收反映人类共同精神品质的优秀的理论,以满足人们多元的精神道德需求为出发点,充分体现出人文关怀精神。德育网站实现了德育方针、政策,以及德育内容体系较为完整的展示,让学生、家长、教师从德育网站对德育内容和形式有更深刻的认识,并指导自己的德育工作和方式;德育专题网站则就德育某一侧面对全体学生进行德育感知和讨论;学校网站及论坛是从身边的学校做起的德育;班级论坛是对班级学生进行细节化德育的平台;QQ群和MSN则是在线德育的工具。这几种德育方式相互补充,完成了从宏观到微观,从群体到个体的德育。

参考文献:

[1]马和民,吴瑞君.网络社会与学校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2]汤悦.加强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J].上海电教,2007,(3).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课堂教学策略 篇4

关键词:信息技术;英语课堂;教学策略

如何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在英语课堂上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呢?结合自己在英语教学中的经验,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视听教学,提高听力口语水平

“学习一门外语就意味着学习它所构筑的一整套文化视界;掌握一门外语就意味着获得一种新的对世界的看法。”〔1〕我国的英语学习者最不利的就是缺少用英语来交际的情景,而互联网教育则运用了多种手段来创设英语学习情景:如角色演绎、真人发音、情景会话等,同时引入高质量的音频、声频技术,使各项情景鲜活呈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利用多媒体进行听说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的介入,大大地改变了过去英语听力课堂枯燥乏味,学生似懂非懂的现状。全英文的环境、紧凑的录像情景、幽默的对话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使听力材料由简单的现场录像情景到纯播音听力,学生一步一步地听懂并理解听力内容,成就感油然而生,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兴趣可以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强大的内驱力,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多媒体以图、文、声、像、并茂的方式展示语言材料,以多样的方式刺激学生,消除学生听力口语练习时的紧张情绪和焦虑感,促使学生多听多看,从而提高听力练习的效率。

(二)、利用计算机下载一些原版英文电影或了解英语网络学习资源,提高听力水平,感受语调

如英文原版电影《美女与野兽》,《白雪公主》等。在看电影的同时学习英语,练习语调。给学生介绍一些有用的网络英语学习资源,如英语教师网有个动画学英语的板块,通过丰富的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对视觉、听觉的刺激,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不仅可以让学生对枯燥的语法变得有兴趣,还可以提升听力。.(三)、教会学生们使用网络通讯手段

教学生们使用电子邮件,英语课本中有一些课文就是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出现,教会了学生使用电子邮件,学生就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运用英语与全世界各地的朋友交流,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英语表达能力。除此之外,教师和学生可以在网络上通过建立QQ群或MSN等通讯手段,解决英语学习上的问题或者进行其他方面的交流和探讨。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辅助英语听力教学,既传递教学信息,有利于学生运用多媒体使用信息资源,拓宽学习渠道,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获得知识,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初中英语听力课上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视听教学,提高听力口语水平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生动形象的课堂情境

(一)把真实生活带进课堂,使语言自然的融入视听背景之中

通过课件、录像等材料,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思维,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中来,运用多媒体,创设学生乐学,爱学的学习情景。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上去,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例如:在讲授冀教版英语第五册lesson35 China′s Most Famous“Farmer”这一课时,可以在课前备课时上网搜索袁隆平的照片,袁隆平事迹介绍,袁隆平进行科学研究时的照片,将这些素材制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讲课前用课件导入,让学生在看课件的同时,讲述时代背景讲述袁隆平对我国和世界农业做出的最大贡献。让学生了解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从而把英语课本上抽象的语言符号知识与相关材料背景有机结合,从而变成活生生的语言,增强课堂效果,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二)在课堂上运用录像、投影、录音机为学生创设一种悦耳、悦目、悦心的英语交际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有交流语言的真实感

这种方式寓教于乐,学生学起来不感到枯燥。例如,对于“What day is it today?”“What day was it yesterday?”的英语语法中过去式的讲授,传统教学步骤为教师朗读——学生跟读——提问造句——强化练习。这种教学方法固然有效,却略显单调与枯燥。那么,尝试改变这一教材呈现方式。英文歌曲“Yesterday once more”引出教学内容——学生听曲——学生跟唱——渗透与展开教学内容。当然,对于歌曲中歌词的内容与真正含义,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领会,但这并不会影响到他们对音乐的天然模仿。此时教师抓住这一契机展开对语法一般过去式的呈现。在活跃的气氛中,学生对于语法一般过去式的理解就在歌曲与问答中加深(am—was,like—liked),这就对进一步的深入学习语法一般过去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利用Power Point、flash、等工具制作简单的教学课件,提高课堂质量

人是通过听觉、视觉、触觉、和感觉等完成对事物的认知过程的。如果教师仅仅以单一的声音和文字信息刺激学生,既枯燥又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为了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教师可利用Power Point、flash、等工具制作简单的教学课件,并配以优美的音乐,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身等多种器官,使人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提高人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和解决能力,利用计算机创造出千变万化、随心所欲的动画,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掌握这门语言的热情,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也能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总之,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介绍英语国家人民的文化、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的真实材料,吸引学生的兴趣,了解英语与母语的不同点,从而培养学生能运用英语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

三、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注重多科知识与英语学习间的相互融合 “ 现代教育观认为,教学不单要求教师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在传授书本知识的过程中把学生智力的开发,思维能力的培训,实践能力的提高,也就是说把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作为多媒体教学的自身价值取向。” 〔2〕注重英语教学与多学科间的融合就十分必要。

(一)、融合思想教育,激发学习情感,提高学生自身学习素养

现行初中教材中有许多内容对学生习惯的培养,传统美德的传承,以及爱国主义教育都提供了很多方面的内容。在英语教学中,我们要深挖教材中的道德因素,不费时机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例如学习冀教版第五册Lesson9 Be a champion 这一课时,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们懂得成功的来之不易,同时应当鼓励学生努力拼搏,勇拿第一的信息。教会他们如何面对挫折,树立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再比如学习冀教版第六册Lesson25 Talk!Don′t Fight!这一课时,我们应当让学生了解如和与朋友友好相处,树立尊重他人,尊重自己的优

良品质。总之,我们既要教书育人又要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二)、融合音美体教育,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记忆效果

1.英语教育与音乐融合与音乐融合,把歌曲引入课堂,降低了学习难度。英语课本中有许多歌曲,大多数教师会选择不上,这实际上打消了学生的积极性。利用好歌曲对教学会更有帮助。如在学习hand等表示身体部位的词时,可套用歌曲《Left Hand, Right Hand》,在学习完这首歌曲之后,学生们可以轻松掌握里面涉及到的如arm, hand等表示身体部位的单词。

2.英语教育与美术教育融合与美术融合,加强学习印象,促进形象思维发展,对一些含有故事情节的对话性课文,在讲完之后可以让学生画几幅图用一到两个句子进行表述。不但复习巩固了旧的知识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有加深了印象。

3.英语教学与体育融合与体育融合,满足了学生在动中说,动中用,既开发身体智能,又学到了英语知识。例如,在讲授单词run, swim, play等时,与动作相结合,促进学生加强记忆。

四、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突出学生主体,构建自学学习模式

“自主学习是一种创新型的学习理念,它包含了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在传统的教育思想中,老师在学习中占主导地位,学生在学习中占被动地位,学生很难提起对学习的兴趣,学习效果低。” 〔3〕所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改变教学势在必行。

(一)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打破传统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交际工具,需要教师使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的教学,突破了过去那种以教材和和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模式,网络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借用多媒体,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获取知识,培养技能。

“ 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4〕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时代发展特点的课程。英语教师通过制作精美课件,把一些疑难问题或是重点问题设置成闯关游戏或是猜谜游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把教学过程成变为师生间情感交流的纽带。学生间情感交流的人际交往过程,使每个学生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都能被激活,确保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自主性,构建自主学习模式。

(二)借助网络,激发学生兴趣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已经在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可以借助网络收集和整理相关课题的资料作为教材课题的拓展学习资源,可以通过文本阅读讨论,或以幻灯片形式学习使教学信息得到极大扩充,知识范围广泛拓展,课堂结构更趋开放。同时学生的视野得以开拓,思路更加开阔,利于创造力的培养。通过网络所获得的有益教学的信息则是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将所学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通过探究和发现进行学习,拓宽视野,培养创新精神。这样,学生从传统的知识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发现者、建构者。

总之,利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和资源。在信息技术手段下,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视听教学,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创设良好教学情境,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势在必行,只有真正做到两者相互融合,才能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达到优化课堂,增强教学

效果。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课堂教学策略 篇5

府谷县第二小学 2014年3月10日

府谷县第二小学《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课题于2011年9月被定为陕西省基础教育“十二五”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

本课题为3年连续性试验研究,到2014年8月结束。自课题立项至今,在市县教育局及学校的高度重视、支持与指导下,课题研究小组全体成员按照课题方案稳步推进课题研究进程,扎扎实实地开展具体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效果。

一、课题的提出

数字化信息高速、广泛传递的特点,使世界形成了一个没有边界的信息空间,人们的生产、学习和生活方式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当前多媒体数字化技术以及国际互联网技术叩开了学校的大门,作为全新的教学工具与手段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学校课堂教学随之进入了“多媒体”时代。多媒体课件、互联网主页、网上多媒体教学、教育资源数字化,一波又一波的冲击,使得我们的教育形态与学习环境必然要发生一次较为深刻的变化。2000年10月,教育部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指出:“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要求广大教师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中小学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运用信息技术,能够构建教学过程信息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使教师积极探索开放教学的新思路,提高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在课堂中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传授与探索的关系,适应信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努力运用信息技术的网络使师生互动,追求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2.通过运用信息技术,能够使教师、学生角色与地位转变。变教师“主讲”为“主导”,学生“被动”为“主动”,媒体由“教具”为“学具”,教学过程由“描述”为“流程”。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合作精神、探索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3. 充分利用计算机教学的交互特点,能够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动型的课堂教学结构,使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网络与学科课程相结合,改革传统教育形式,实现教育的根本改革,使现代教育技术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4.通过信息化的教学,能够创设主动学习情景,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强大的认知工具。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研究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化。

2.研究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因材施教,使分层教学的思想真正得以落实。

3.研究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创造性。

4.研究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网络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基本操作。

5.研究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网络与学科课程整合之际,如何保持原来学科的特点。

6.研究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灵活运用各种教育规律、方法、手段。

四、课题的研究方法

我们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以公开课、教研课为研究的形式,探索在多媒体辅助和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的新途径、新方法,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的改变,从而促进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具体方法有:

1.资料法。搜集、阅读、研究多媒体辅助教学理论和基于网络环境的课堂教学理论及成功的课例,从中借鉴经验,进行积累。

2.观摩法。组织观看多媒体辅助教学和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示范课,从中汲取经验,进行思考和创新。

3.对比法。以对比研究的形式,组织同年级教师就同一课题以不同的教学方法上研究课,通过对比研究,形成、改进新的教学方法。

4.行动研究法:边实验,边总结,边研究,边改进。

5.经验总结法:组织开展系列体验活动,对活动中的具体情况或事例进行分析概括和总结,使之系统化、理论化。

6.教研促进法。以学校教研活动和校本培训为途径,加强研究的时效性、针对性,在交流和评价中促进研究的深化。

7.案例分析法。对实验教师的成长进行记录,建立个人成长袋。

五、课题研究工作的实施步骤

本课题实验周期为3年,分三个阶段完成: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年9月——2011年12月),建立课题组,制定研究方案,确定人员,落实研究任务,做好前期的各项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2年1月——2013年12月),依据方案全面实施,各子课题展开研究。依据研究进展情况,及时组织研讨,注重资料积累。

第三阶段自我评估阶段(2014年3月——2014年8月),分析整理实验资料,撰写研究报告、论文等,完成课题总结;构思下阶段的研究,推广研究的成功经验。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我校经过三年多的实践与研究,使教师在小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目的,由原来的“为信息技术而运用”转向“为优化教学方法而运用”,使教师由原来的“为创新教学方法而创新”转向“为提高教学效率而创新教学方法”并初步取得成效。

(一)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信息技术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创新了教学方法,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教学内容、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1.信息技术环境下使知识形象化。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其在音、视、声、色、彩等各个方面的优势,动态地显示出知识的演变过程,这样创新出的

教学方法让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比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的《位置与方向》时,创设了参加定向运动越野赛的情境,教师利用多媒体色彩鲜艳,动静结合的图像给予学生鲜明的表象,使学生的需要由潜在状态进入活动状态,从而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欲望。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使学生的语文联想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发展受到很大程度的抑制。学生的认知途径也十分有限,依赖教材和教师的情况十分普遍。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互联网以及电子白板的功能,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草原》一文时,教师就在课前利用互联网搜集了大量的有关草原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利用flash课件将素材进行了加工和整理,并配上了音乐进行整体呈现。学生在如诗如画的学习情境中首先感受到的是草原的美,如身临其境,然后通过教师的范读,进一步感受语文中的语言美,展开联想、想象,培养了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利用信息技术展开语文教学,学生能够从图片、视频、图形、文字、图表等内容中获取信息,在丰富学生认知途径的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想象空间。

2.信息技术环境下使难点简单化。通过直观演示,将问题中学生难以理解的文字表述转化为图形、影片,变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使教学难点由复杂变为简单,便于学生的学习。如:教学长方体、正方体体积之后出示这样一题:把一个棱长为3厘米的正方体表面全部涂上红色,然后将此红色正方体切割成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这个方体小块,一共可切多少块?其中一面、两面、三面有红色的各为几块?还有几块一面红色也没有的?

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解答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这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在屏幕上呈现“切割、”“旋转”、“提取”等动态过程,使学生一目了然,这期间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3.信息技术环境下使教学进程个性化:信息技术运用于小学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使课堂教学“个性化”,这种辅助教学形式大面积提高了教学质量。

4.信息技术环境下使教学过程探索化:建构主义理论和知识本身都要求教学要创设一种教学情境来帮助学生学习。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知识的探索情境,使他们身临其境,通过观察演示、动手操作的过程,进行思考和探索活动,掌握知识。

(二)转变了学生的学习行为。

信息技术环境的运用,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并且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初步感受到了信息技术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学到了解决问题的一些方式方法,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品质。与此同时,拓宽学生获取信息途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创新精神。

在开展课题研究之初,我们就认识到,实现了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有效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有两个,一是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创新问题,二是切实提高师生掌握运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教育技术的能力。

在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我们课题组借助网络、图书广泛查阅资料,了解国内外信息化教育的最新动态,尤其是关注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的发展进程;学校还组织课题组成员参加培训,学习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通过研究促进了师生教育学习观念的更新。使“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深入人心,加快了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根本转变的实现。广大教师通过实验、反思、再实验,使课堂教学生动有活力。

(四)积累了利用信息技术环境教学的资料。

在课题的研究中,探索了“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有效教学方法”,较好地处理了教学新旧方法的转变,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各要素间的关系,做到了创新更要有效。为信息技术环境在小学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积累了信息技术环境下创新教学方法课程的成功案例和课件。先后听评研究课——节,撰写教学案例——篇,制作课件——件,在县上上示范课——节,参加县上送教下乡——次。

我校按照课题计划与研究目标,通过实验法、教研促进法、案例分析法并结合具体课例分别对传统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的优势与不

足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分析归纳总结,得出了如下结果:

一是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集文字、图案、音乐于一体,通过创设情境,设疑探究,学生主动学习能力能够得到较好的锻炼与培养。教学内容得到丰富和发展。二是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资源是数字化的信息,它包括了文本、网络视频,网络教学课件、学习工具软件等多种形式,这一点是有限空间、有限时间的其它传统课程教学方式所无法比拟的。三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现、主动探索,还有利于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四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与激发。

但通过研究表明,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要注意展示的是教学的重点、难点内容,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味地追求使用计算机,过度使用视频图像,或频繁地使用媒体,学生只对生动的信息技术感兴趣,认真思考问题的不多,都会成为教学的干扰。教师应具有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和课堂应变能力,引导学生共同探讨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学习有目的、有成效地进行。反之,学生学习的自由度过大,就容易偏离教学目标的要求。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的自控能力不强,认真进行学习内容的学生有限,课堂监控有一定的难度。

通过研究认为,传统课程教学的优点在某种程度上恰恰是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的不足,而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弥补传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缺陷。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与传统课程教学优势互补既不同于纯粹的传统课程教学,也不同于纯粹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其实质是一种在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课程教学整合对接的教学。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课程教学的优势互补,其本质与内涵就是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和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并结合、借鉴传统课程教学的优势和经验,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融合,形成协调一致 的有机统一体,从而产生“聚焦效应”,发挥最大的整体效益。

七、课题研究存在的不足。

1.网络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任务繁重,科研人员还需加强学习。2.此课题不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都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在对相关教育教学理论的领悟与运用上,在对课题研究实践的理性归纳和提升上存在着困难,需要专家的引领与指导,需要同行的交流与探讨。

3.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都是教育教学一线骨干人员,承担着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同时在新课改形势下师生的教学负担较大,课题研究的教师却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课堂教学策略 篇6

<<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选择>>

中期报告

蒲城县桥山中学

完成者:周晓芳 课题组长:李红艳、成员:张振鹏、屈伸、许立群、孙学锋

2015年5月27日

一、陈述问题、研究的意义

我校是一所全新的学校,信息化程度较高,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对信息技术在辅助教学中的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和课堂模式没有系统化,信息技术的使用只停留在对教学资源的整合,教学辅助工具(课件、积件、动画)的制作上,甚至有的只是用投影来呈现课堂教学内容、板书、知识归纳、投放习题资料等,远未能达到促进学生对知识本质理解的目标,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上,“电灌”现象在青年教师中普遍存在,忽视学习环境的创设,对学习过程,特别是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感悟、反思、重建)很少留有时空,有的出现了教学的无效性,教学的有效性难以凸显。鉴此,我们提出了“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 ”的课题,通过开展该课题的实验和研究,使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具有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建立科学高效的课堂模式,以课题研究带动学校教学实践活动,以此推动学校教学水平向更高层次发展。

二、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探索出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的策略和方法,指导各学科的应用多媒体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落实新课标、新观念,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推动学校的课改实践。

(2)通过本课题研究,丰富本校校本教研资源库中的多媒体课堂教学,并使全蒲城县教师共享和提高。

三、研究内容

(1)分析学校多媒体教学现状

根据课题内容和要求,对各科教师使用多媒体课堂存在的问题调查,摸清我校目前各科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现状,从而制定切合学校实际的研究目标和计划。

2(2)系统掌握有效教学和有效策略

通过学习于本课题国内外已取得相关研究成果和文献,以信息技术环境为背景,学习新课标下课堂教学中各种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结合各学科在各学科中对有效 策略的运用,反馈课堂的得失,扭转教学中教学策略的单一低效运用。

(3)如何将教学策略运用于使用多媒体的课堂教学中,以适应新课改教学。本课题将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教学策略为核心,通过开展课题研究,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物理、生物、数学等学科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交流、课堂实践产生式教学策略、替代式教学策略、小组探究式学习策略、竞争与合作学习策略、认知学徒制等教学策略,形成符合学科实际且具有个性特色的应用多媒体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体系,用以指导各学科教师应用多媒体有效性的课堂教学,推动学校的课改实践。

四、研究方法

1、调查问卷法,调查我校多媒体教学实际情况,提出有效的多媒体课堂模式。2.使用文献法,加强理论学习。统一课题组成员的认识,转变观念,掌握和了解有关课程整合及相关的理论,集体学习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

3.采用案例研究法,作好课堂记录与观察。每学期至少举办一次全校性的实验课,实验课均由课题组成员作好课堂实录和课堂结构性观察。4.使用经验总结法,作好分析汇总。每学期在课题组内进行一次阶段性的总结工作,作好课后分析、反思工作,并形成书面资料。

五、研究步骤

(一)研究前期——找问题做准备

1、课题前测找准问题。3 实验前期我们分别对教师、学生进行《小学各科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情况调查问卷》、《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善您的学习方式问卷》等问卷的调查,从大量的调查中我们找准了真实的问题,为今后的课题研究提供了事实依据。

2、梳理问题找出原因。我们从梳理中找出一些问题,一是教师应用理念的问题,二是应用技能的问题,三是缺乏专业技术支撑的问题,四是信息技术整合理论和整合操作程序模糊的问题。

3、开展课题研究培训。为打造一支研究型的教师团队,我校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开展了针对性的培训:一是树立正确的培训理念。应用信息技术的理念应该是如何发展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想象空间,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用的好、用的恰当、用的适时、用的高效,正是我校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宗旨。二是注重课题研究理论指导。课题研究必须有理论支撑,我校布置教师阅读大量相关书籍,组织集体学习。三是强化技能培训。研究初期,要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能力的培训作为教师培训的重点内容。

(二)研究中期——开展研究 1.专业引领,加强备课。一是成立课题领导班子专业引领。深入学科组进行教材辅导,使教师整体把握教材,了解知识体系。然后再结合典型课例进行示范引领。并有针对性地开展了细致的课例分析,以面对面的形式将意见反馈给上课教师本人。二是骨干教师示范引领。充分发挥学校青年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在校本研修中发挥他们的引领作用,在每周的集体备课中,他们首先拿出自己的单元设计,通过对典型课例的剖析,从教学的重、难点,教学方法、整合的策略等多方面进行讲解阐释,引发同学年教师的思考,并指导学年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把握教材。2.提高能力,课堂实践。4 要以课题研究为引领,开展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同题异构的专题研讨活动等。3.多种途径,反思评议。一是录像反思,发现问题。可以将教师自我确认的“优质课”、说课、常态课片段等进行录像,通过教学录像勾勒出教师成长的动态轨迹,提供教师“自我分析”的素材进行自我分析、自我反省,发现问题,找到需要改进的地方,通过集体会诊找到问题的根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二是借助网络、解决问题。我们可以借助论坛、教师博客、专题研讨等,实现了资源共享,解决了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开拓了教研空间,提高了教师的研究能力。4.总结规律,理论提升。专业指导,解决问题。课题研究离不开专业人员的指导,学校每学期将邀请家教科研专家到学校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依靠专家的引领,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

(三)研究后期——资料整理 课题组成员整理好资料上交课题组长。课题组长进行审查。资料包括文字资料、影像资料。六.中期成果 通过一年半的研究,我们认为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目标明确,有的放矢,最终确定我校多媒体教学模式----“小组探究、合作式教学策略 ”(1)通过课题研究,初步形成了我校全体教师教学操作方式。

我校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的意识和能力明显提高。对于教学中学生难以理解的章节内容,教师一般都会采用信息技术课件辅助教学,使教学内容形象、直观。高效的多媒体“小组探究、合作式教学策略 ” 提高我校教学质量,这种教学策略在全校得到推广。

5(2)通过课题研究,我们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的科研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3)多媒体下小组探究、合作式教学策略,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结论,而且更要通过各种形象化的教学媒体的观察与思维,通过小组探究、合作发现.归纳、总结出结论,即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切实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使学生从不想学转变为我要学,提高教学效率,提高了全校学生的学习成绩。

(4)通过课题研究,发展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合作意识和探究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并成为我校高效课堂的主要模式。

(5)完成桥山中学多媒体课堂教学现状师生调查问卷分析报告,提出“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 ”的课题,通过开展该课题的实验和研究,使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具有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建立科学高效的小组探究、合作式教学策略课堂模式。

七、后阶段研究工作计划

1、制定好下一步课题研究计划,布置课题学习资料和课题成员活动情况,学习“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 ”的课题理论---<<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选择>>的学习。

2、拟举办教师优秀教学设计评选活动,希望每一位课题组成员都要有作品参赛并获奖,并给获奖每人教师200元奖励。

3、继续举办课题组成员的多媒体下教师课例研讨活动。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课堂教学策略 篇7

“网络教学资源环境”是指以现代电教设备、校园局部网、多媒体网络课室以及能连接国际互联网的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信息技术为基础,以实现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共享化、学习互助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的教育信息化环境。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教学,要坚决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方针,把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处理能力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

1 学生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教学策略

自主学习是由学习者的态度、能力和学习策略等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主导学习内在机制,也就是学习者指导和控制自己的学习能力。

1.1 构建平等、互尊、互爱的和谐师生关系

自主性学习主张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不是学习的主宰者,而是学习的指导者。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调整好与学生间的关系。把自己变成“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师生关系处于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的状态,那么它所营造的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必然能够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情趣;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好铺垫。师生关系是一种很特殊的关系,它融合了父子情、母子情、朋友情,在网络教学环境下,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如何才能吸引学生回归课堂,不去迷恋游戏,除了过硬的教学水平,更加需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

1.2 提供自主学习目标,激发自主参与兴趣

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接受型的被动学习为探索型、发现型的主动学习。

明确目标的意义在于体现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针对学习内容明确相应的任务,进而围绕目标自己主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问题,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如:为让学生掌握在线播放视频的操作,可以规定在线播放什么动画片的任务,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兴趣,学生有了我想参与、我要参与的意识,再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书本知识,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暴露他们感知理解新知的矛盾和差异,把他们弄不懂的地方、错误的地方都摆在桌面上,再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摒弃错误,发现真理,最终自主完成操作,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自己发现要学习的东西,能够积极地被同化,因而容易得到更深刻的理解。

1.3 优化教学设计,实现学生主体渐变

要让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应让学生参与教育的全过程。很多课堂是教师喋喋不休的“一言堂”,常言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过程应是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的全过程,要把传授知识改变成激发学生求知欲、好奇心,创造精神和开发学生潜能的学习活动过程。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去探索未知的领域。明确地把学生推到主体、主动地位,教给学生自学方法,学生愿意采用哪种方法去学,就用哪种学习方法,学生愿意怎样学就怎样学。这样才能让学生慢慢由学习的被动者变为主动者。

1.4 关注学生评价,提高自主参与能力

课堂上要鼓励学生主动陈述自己的意见、见解。形成民主、自由、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要让学生主动发言,注重过程性行为评价,淡化学生回答内容正确与否的评价,对于学生的表现要及时给予鼓励,尽量不批评或少批评学生。要用放大镜去寻找学生的优点、长处、闪光点。用这一亮点照亮学生前进的道路。让学生做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主学习。

利用网络系统,共享资源,让学生学习如何从多媒体教学软件中,从局域网络或互联网络中获取信息,得到多种学习材料,培养学生自主进行学习的能力。让学生通过查询、检索、探究并解决问题。把学习资源作为学生进行分析、思考、探究、发现的对象,以帮助学习者理解原理,并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步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习如何从资源中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会如何进行问题探究,并利用资源材料解决问题。

2 学生合作学习信息技术的教学策略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学习。它充分关注教学中“人”的因素,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是一种具有实效的教学组织形式。

在基于网络化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不再作为一个孤立的学习个体,而是以小组成员的角色参与更加广泛的、讨论协商式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每个合作学习者为了达到共同目标而结成了“学习共同体”,它将是一种更加有效的学习组织形式。

科学合理地分组:

首先,对全班学生进行了全面分析,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合理搭配,每班分为8个小组,为了小组更好的交流,相邻的6-7位同学为一个小组,由小组内同学讨论推选出小组组长,实行组长负责制,主要负责小组活动的组织监督等。在网络中,可以通过基于网络讨论来实现小组的合作。教师更可以通过控制软件随时抽取任一学生的电脑屏幕,以确保分组的合理性。

2.1 责任细化,让每人都有事做

让组织能力强的学生当小组长,负责组织小组的学习活动。除小组长外,还要选出一个记录员、一个汇报员、一个督促员,一个信息收集员等,以组成一个“小学习团”。在合作学习过程,要利用网络技术,为学生提供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具有交互功能的学习资源,让学生掌握如何从网络软件中、从网络系统中获取信息,得到多种学习资料。避免了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得不到充分的参与而被动学习状况,赋予全体学生远比传统课堂教学中多得多的参与学习的机会和权利。每个学生都能承当一部分研究任务,随着研究的深入,参与程度的提高,自身的潜能得到发挥,获得了新知识,提高了研究、创新能力。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基础较差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目睹基础好的同学所做的示范;同时,与以前那种不承担任何具体任务的学习相比,学生具有更多的责任感,有了责任感,就可以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2.2 合作技能地培养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开展效果不能如愿以偿,究其原因,更多的在于小学生缺乏必要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小组合作技能。为了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必须重视学生合作技能的培养。

1)清晰思考网上交流质疑释疑

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借助教师的引导,通过网络,学生自己利用讨论组,群组聚集,通过自己的思考,对一些问题进行合作学习和协商会话,在网上进行讨论、质疑、解疑。这样不仅实现生←→机交互,还实现生←→生、生←→师的多向交流。通过交流使同学们对问题有一个更全面的掌握,让学生的思维想象得到锻炼,是学生“自我思考”为核心的合作学习模式,在这种宽松舒适的学习环境下,创新求异思维将应运而生。

2)网上实践意义建构

而网络计算机则是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强有力的学习工具,利用网络巨大的信息资源查阅丰富信息源,进行搜索、分析、判断、处理,整个过程是:发现问题—共同解决问题—建构知识。信息化的教学环境拓宽了学生接受知识的渠道,他们可以从网上学习或讨论,这样便从集约型向分散型,即从集体学习向个性化学习发展,学生通过校园网络共享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体,学习过程包含有更多的创造性活动内容。

2.3 多元化评价

鼓励性评价是培养人“自信”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多运用鼓励性评价。评价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如采取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学生互评等。鼓励的方式也可以多样化,如采取物质奖励、精神奖励等。

总之,教师要采用形式多样的鼓励性评价激发小组合作学习的主动性。

3 学生探究学习信息技术的教学策略

探究教学既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的策略,也是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的有效教学形式。教师对学生探究活动的引导主要体现在:第一,为学生的探究活动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物质环境主要包括大量的、丰富的、围绕某个知识主题的教学材料、教学仪器和设备等。心理环境主要是指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第二,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给予学生必要的、恰当的指导。

1)教师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定位,处理好师生的主导作用与主体作用的关系问题。

网络环境下的探究性学习,教师应当准确的把握好自己的角色转变,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防止理论与实践脱节。因此,教师首先应成为积极的学习者,不断的用新的理论知识来武装自己,并且应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将理论知识内化为辅助自己教学的理论工具。其次,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开放型的合作关系,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与学生融合为一体。再次,教师作为课程的实施者,应积极规划课程内容、制定教学方法和策略、制定课程评价方法和手段。最后,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具有高度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自主探索精神,这就要求教师认真组织辅助学习者克服惰性,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了使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的更加完善,教师还应当定时给各个学习小组召开会议,以便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有效的了解学习者在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以有效的保证学习者研究活动的顺利进行。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愿望。

强烈的问题意识,作为思维的动力,促进人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进行新的发现创新。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在一个教学主题的开始阶段,教师要创设一个求知、探究的环境和氛围,激发起学生探求真知的愿望和热情,激活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这种情境创设要活泼、新颖有趣,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探究兴趣,要与教学内容相关联,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后面的自主探究中去。恰当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等情感因素,为学生自主探究打下基础。如:灵活多变的幻灯片,轻松愉快的背景音乐,清晰动感的模拟动画,亲切熟悉的DV片段……无不给学生的感官带来了全新的刺激,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能很快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3)确定探究问题,鼓励自主探索。

探究问题的提出应根据课程标准,结合课程内容来确定,一节课可以有一个焦点问题,也可以有多个焦点问题。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其重要的一点,必须鼓励引导学生带着问题主动搜集并分析有关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进行自主探究和验证,寻求问题的答案。多媒体网络信息不仅为这种新型的学习模式提供了运作平台,也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探究活动,使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体验过程与方法,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学生在积极主动探索和研究的过程中有所发现,培养了学习能力,有了成功的体验,学习劲头也更足了,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4)优化网络学习支持环境,加强网络探究者的素质培养。

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是利用网络条件的自主探究的学习,要求学习者具备必要的信息素养,能清楚的意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确定、评价、有效的利用信息以及利用各种形式交流信息,因此,首先应当设计有效的信息导航系统,科学地呈现教学内容以便加强网络课程开发,优化网络教学环境。其次应当加强网络学习者地素质培养,提高学习者自身的元认知能力:学校、社会、家庭应充分重视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教师应辅助学生在网上信息资源库中通过自主探索和学习,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概念,获得与个人知识体系相关的知识。

4 结束语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科书越来越不可能成为唯一的课程资源,在日常的信息技术课教学中,教师应当具有新的学生观,新的教师观,新的教学观,当好组织者、引导者。(下转第2155页)(上接第2151页)

学生的学习方式就要变得多样化,现实有趣,学生可以自主的学习,合作式的学习、探究式的学习。实践证明:只要给学生以学习主人公的地位,在学生心中播下自主的种子,着力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就能发掘学生个体的自我潜能,为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创新人才打下扎实的基础,从而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学也会越来越成功!

参考文献

[1]封昌权.远程教育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中国电化教育,2007(3).

[2]陈鼎明.任务驱动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与管理,2011(33).

[3]王静红.信息技术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与思考[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05(Z2).

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环境 高中 历史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46-01

我国教育的不断深化改革,要求高中要从全方位对学生进行培养,素质教育的开展使历史教学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比较落后,而历史这一学科知识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并不密切,这样就使得学生对历史学习不感兴趣。但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采用了创新的教学方法,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因此,本文对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历史教学策略进行了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一、制作历史课件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是一言堂的教学方法,教师单纯的用语言来讲述知识,平铺直叙的内容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导致历史教学无法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此种情况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所改善,教师在此环境中开展历史教学,可以先根据教材内容来制作历史课件,此课件应重点突出教学中心,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该融入一些趣味性的内容,在课堂上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来为学生播放课件,将枯燥乏味的历史知识以更加有趣的方式展示在学生面前,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教师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课件的内容应该是丰富多彩,并且和教材内容有关联的,这样教师才能利用课件引入教学内容。第二,课件模块主题必须是鲜明的。若是学生在观看课件的过程中无法理解其主要讲述的内容,那么课件的作用就无法发挥出来,鉴于此种情况,教师必须突出模块主题,让学生可以清楚课件主题,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索。第三,课件中应该增加一些游戏活动。历史知识比较枯燥,而且知识点比较多,若是让学生死记硬背,那么效果自然不会很好,鉴于此种情况,教师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应该在其中添加一些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对历史知识有进一步的记忆,这样灵活的记忆方式可以帮助学生记忆的更加牢固,进而取得更好的历史学习效果。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当前的教育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逐渐地被淘汰,新型的教学方法应运而生,比如说探究学习方法以及情境教学方法等,其中情境教学方法的应用是比较广泛的,可以在不同学科中应用。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创设情境,让枯燥的历史知识以历史情境重现的方式出现在学生面前,进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可以融入到历史学习中。比如说,教师在讲解《抗日战争》这一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从抗日题材的电视剧中选择一小段最贴合实际情况的视频,然后通过播放视频的方式让学生深刻的了解抗日战争的残酷,同时,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还可以从中了解到团结的重要性,进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再比如说,教师在讲解《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内容的时候,教师也可以在教学中为学生播放相关的视频,为学生创造学习的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三、利用信息技术来优化教学模式

在信息技术背景下,教师想要做好历史教学,就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优化教学模式,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发挥研究性学习的优势。在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模式是一新型的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小组研究的方式来学习历史知识,以此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第二,启发诱导教学模式。在网络资源的支撑下,教师可以寻找到很多和教学内容有关联的材料,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应用这些材料来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通过思维联想的方式来记忆知识。

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想要做好历史教学,就应该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逐渐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结合信息技术来开展教学,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到历史学习中的积极性,学生只有融入到学习中,才能更好的理解并记忆历史知识,进而为其应对高考增加一份信心。

参考文献:

[1]汪纬.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历史教学策略探析[J].科教文汇,2014(11):178-179.

[2]郭圣东.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历史教学策略研究[J].科教文汇,2015(1):128-129.

作者简介:

上一篇:对农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下一篇:事业单位竞职上岗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