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生活化策略研究论文(精选12篇)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生活化策略研究论文 篇1
摘要: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试行)》提出“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这就为教师研究“生活化”教学提供了理论准备。随着新课程的全面推进,“生活化”教学具备了可能的载体。新一轮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强调和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信息课程的内容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一定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在人类活动中的轨迹,贴近学生实际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信息和教科书上的知识的联系,将生活和学科知识融为一体。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学科整合本文将从生活实际的需求、新课程改革的需求、信息技术学科特点以及学生发展四个角度出发,简要阐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生活化策略研究的必要性,总结论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生活化的应用策略,通过具体的教学实例分析探讨。
一、从生活中寻找例子,导入课堂教学
儿童心理学认为,引发小学生好奇心的“兴奋点”来源于生活:生活中遇到了但不能解决的问题、听到了但不能解释的事物、见到了但对之知之甚少的东西。下面以计算机病毒这节课为例,说明如何从生活中的例子导入课堂学习。
一上课,教师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今天老师生病了,反应的症状是流鼻涕、打喷嚏、喉咙痛,头痛,请学生给老师诊断。
学生:老师感冒了!
师:感冒是怎样引起的?
学生:流感病毒传染。
…………
师:同学们说得很对,人感染了流感病毒会发烧、咳嗽,出现各种各样不好的反应,这个时候,就要去医院请医生帮忙。可是,同学们想想,我们的电脑是不是也会感染病毒呢?电脑感染了病毒以后是什么样的?会发烧、咳嗽吗?谁来给电脑看病呢?
在这个例子中,我选择了生活化的话题导入病毒,再进一步启发学生描述遭遇计算机病毒的经历,紧接着提出研究课题——计算机病毒的防治。尽管接下来的教学方法是讲授,但不用担心学生心不在焉,因为生动的导入已经提起了学生的兴致。由此可见,将抽象的课本知识转为学生密切接触的生活常识,对于学生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学科整合,凸显信息技术课程优势
新课程改革中提到了学科整合的概念,在实际的教学中,信息技术学科作为基础性、工具性的学科,可以融合其他学科内容,为我所用同时服务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在笔者现在使用的西安交大版《信息技术》课本中从三年级开始就已经接触到互联网的基本操作以及搜索引擎的使用,由此信息技术教师可经常与其他学科老师沟通,将学生的预习查找资料的环节放置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完成。
三、运用类比,使讲授深入浅出
类比作为人们所熟知的几种逻辑推理中,最富有创造性的一种,尽管不能代替论证,但可以为理解新知识、概念和规律提供依托。同时,教育学当中提到,儿童记得最牢固的知识就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鉴于此,笔者认为,用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在学生头脑中已经形成意义的东西类比计算机当中的概念来进行讲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四、融合生活让学生懂得生活规律
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却容易忽视其中的规律,而简单的生活规律又将影响孩子的一生。如,在教学《我给文件找个家》一课时,笔者是这样将简单的生活规律融合到实际教学中的。
有一次,有个男孩子反映,存在电脑里的作品找不到了。我就跟他解释说,可能是被在这台电脑上操作的另一个班的同学误删了。男孩子当时很气愤。我建议他跟对方谈谈。他哭丧着脸说“不知道是谁干的。”由此笔者在进行《我给文件找个家》一课时依据上例,举例家中的衣柜,提问学生是否会发现其中的规律,很多学生却无法回答。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我们的衣服种类很多,衣柜作为衣服存放的地方,其中有很多的抽屉格挡,是为了方便人们将衣服分类存放的。不同的衣服放置在不同的地方,不同人的衣服放置在不同的格挡,再引上例中小男孩的遭遇,提出自己的东西一定不能随意放置,要有一定的调理和规范,在讲解文件夹建立的时候,将文件夹内建立分类的文件夹概念很容易就灌输给学生,学生也理解了其中的道理。同时,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也明白了身边的生活细节中总是融入了方方面面的知识。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作为科学,要求知识的正确性,就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来看,这一点不难做到,但是说到艺术,就需要煞费苦心了。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生活化也可以说是艺术化,它是一道解不完的题,是一件作不完的事,需要每位老师充分研读教材,深入挖掘生活、精心设计。让我们共同探究、共同行动,努力做得更好!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生活化策略研究论文 篇2
一、从生活中寻找例子, 导入课堂教学
儿童心理学认为, 引发小学生好奇心的“兴奋点”来源于生活:生活中遇到了但不能解决的问题、听到了但不能解释的事物、见到了但对之知之甚少的东西。下面以计算机病毒这节课为例, 说明如何从生活中的例子导入课堂学习。
一上课, 教师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今天老师生病了, 反应的症状是流鼻涕、打喷嚏、喉咙痛, 头痛, 请学生给老师诊断。
学生:老师感冒了!
师:感冒是怎样引起的?
学生:流感病毒传染。
…………
师:同学们说得很对, 人感染了流感病毒会发烧、咳嗽, 出现各种各样不好的反应, 这个时候, 就要去医院请医生帮忙。可是, 同学们想想, 我们的电脑是不是也会感染病毒呢?电脑感染了病毒以后是什么样的?会发烧、咳嗽吗?谁来给电脑看病呢?
在这个例子中, 我选择了生活化的话题导入病毒, 再进一步启发学生描述遭遇计算机病毒的经历, 紧接着提出研究课题——计算机病毒的防治。尽管接下来的教学方法是讲授, 但不用担心学生心不在焉, 因为生动的导入已经提起了学生的兴致。由此可见, 将抽象的课本知识转为学生密切接触的生活常识, 对于学生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学科整合, 凸显信息技术课程优势
新课程改革中提到了学科整合的概念, 在实际的教学中, 信息技术学科作为基础性、工具性的学科, 可以融合其他学科内容, 为我所用同时服务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在笔者现在使用的西安交大版《信息技术》课本中从三年级开始就已经接触到互联网的基本操作以及搜索引擎的使用, 由此信息技术教师可经常与其他学科老师沟通, 将学生的预习查找资料的环节放置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完成。
三、运用类比, 使讲授深入浅出
类比作为人们所熟知的几种逻辑推理中, 最富有创造性的一种, 尽管不能代替论证, 但可以为理解新知识、概念和规律提供依托。同时, 教育学当中提到, 儿童记得最牢固的知识就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鉴于此, 笔者认为, 用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在学生头脑中已经形成意义的东西类比计算机当中的概念来进行讲授,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四、融合生活让学生懂得生活规律
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呈现在学生的面前, 学生却容易忽视其中的规律, 而简单的生活规律又将影响孩子的一生。如, 在教学《我给文件找个家》一课时, 笔者是这样将简单的生活规律融合到实际教学中的。
有一次, 有个男孩子反映, 存在电脑里的作品找不到了。我就跟他解释说, 可能是被在这台电脑上操作的另一个班的同学误删了。男孩子当时很气愤。我建议他跟对方谈谈。他哭丧着脸说“不知道是谁干的。”由此笔者在进行《我给文件找个家》一课时依据上例, 举例家中的衣柜, 提问学生是否会发现其中的规律, 很多学生却无法回答。此时教师引导学生, 我们的衣服种类很多, 衣柜作为衣服存放的地方, 其中有很多的抽屉格挡, 是为了方便人们将衣服分类存放的。不同的衣服放置在不同的地方, 不同人的衣服放置在不同的格挡, 再引上例中小男孩的遭遇, 提出自己的东西一定不能随意放置, 要有一定的调理和规范, 在讲解文件夹建立的时候, 将文件夹内建立分类的文件夹概念很容易就灌输给学生, 学生也理解了其中的道理。同时,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也明白了身边的生活细节中总是融入了方方面面的知识。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生活化策略研究论文 篇3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教学生活化 策略研究
信息技术教学是一门对生活要求很高的学科。在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应用下,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原则与生活化上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两者的结合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本文主要是从生活化的角度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进行研究,从而得出一些有效的策略。
一、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
1、突破以往的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育体系中,一般比较重视学习技能的进步,而忽视了学生的文化素质。然而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不应该只注重个人技能、技术的培养,还要对学生的个性、人文修养多加注意[1]。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实现个体的多方位发展。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加强对技术的运用,同时加强自身的素质,所以,信息技术教育课堂的生活化是十分重要的。
2、社会发展的需要
科技在飞快的发展,信息技术也同样在前进的道路上狂奔。孩子应该从小就紧跟时代的潮流,及时对信息技术有所了解,否则就无法跟上现代社会生活的节奏,也无法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从而落后于其他孩子[2]。在小学的时候加强对信息技术的教学,让孩子从小适应社会的发展,可以有助于孩子今后更好的发展。有些家长可能不愿让孩子过早的接触电脑,认为不利于孩子的发展,但是现在是处于一个信息发展的时代,只有充分了解社会的需求才能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有所发展,因此在生活中对小学进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也就越来越明显了。
3、与实际生活结合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可能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教学的内容和实际生活中有很大的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学习,只有符合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才能改进这一问题。教学内容不符合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这在教学上就是一个重大问题,只有改善了这一内容,学生才能在正常的情况下进行学习,理解教学内容里的知识。随着教学的深入,学生会把自己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来,如果发现自己所学与实际不符,这对学生而言是一个重大打击,所以要将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生活化,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一个可持续性的教学方案。随着学生的成长,理解能力逐渐加强,课程的生活化也就更加重要,在孩子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的时候合理的引导他们,可以为他们以后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前景[3]。
二、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策略
1、找出教材上的生活化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可以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正确认识信息技术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挖掘,将生活与之结合,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珍惜动物的保护”时,老师可以拓展生命教育,教导孩子热爱生活,热爱环境,保护动物,从而提高孩子的社会责任感。
2、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运用到实际生活,所以把生活引入课堂,创建良好的课堂氛围,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加强课堂的收获情况。生活化教学环境必须有老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情境,在实际生活中,也应该把信息技术作为出发点,对教材内容进行再创作。比如在学习Word文档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进行交流,互相完成信息的采集和输入,然后提交一份完整的Word文档。这样,一个单调的课堂就变成了学生交流的场所,加强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好的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堂任务,有助于学生自身操作能力的加强,老师应当加强对情境的创建。
结束语: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生活化是一个多样的、开放的教学模式,强调的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素养。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培养出一批只会按照老师要求进行操作的学生,要培养出一批既可以熟练操作技术问题,又能够独立进行思考的个体。教育是一个长期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需要教师慢慢进行摸索的,只有不断的调整才能找出一条适合自己的教学之路。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生活化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也是老师们应该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杨静.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生活化实践分析[J]. 考试周刊,2013,75:133-134.
[2]蔡贞.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设计研究[J]. 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4,11:66.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生活化策略研究论文 篇4
教学策略实验研究》文章的读后感
赵晓敏的《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实验研究》一文主要包括六个章节,这六个章节涵盖了本实验研究的现状及意义,研究对象和方法以及各个概念的界定,对实验的设计、实施、数据分析、结果都作了很详细的记录。研究方法
本实验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获取多元智能理论的相关知识,通过测量法掌握学生的智能结构,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以准实验法设计教学实验,验证假设,运用文献研究法搜集资料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理论和经验的支持。研究内容
本研究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构建符合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策略,以解决目前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智能培养不足的问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相关概念及理论的研究。(2)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研究。(3)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实验。(4)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研究对象
本实验研究的对象为山东省济南市某重点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实验开始前通过测查,抽取两个总体智力水平基本相当的班级作为被试。四年级五班为实验班,全班共有学生52人,其中男生28人,占53.8%,女生24人,占46.2%;四年级一班为对照班,全班共有学生52人,其中男生29人,占55.8%,女生23人,占44.2%。实验前对两个班的班级特点、学习气氛等进行了比较,认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具有良好的同质性。
本实验的自变量 X 为教学策略,分为两个自变量水平X1和 X2。X1是在实验班采用的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策略;X2是在对照班采用的传统教学策略。本实验的因变量 Y 为学生的多元智能水平的变化,通过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及学生家长接受《多元智能评价量表》测查而得到,考虑到现实条件的限制,本实验的因变量仅包含四种智能的变化:言语智能的变化、身体运动智能的变化、人际交往智能的变化、自然观察智能的变化。
为了实验的准确性,本实验采还对无关变量进行控制:
(1)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人数相等,性别比例大致相等;(2)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采用相同的教材,相同的教学进度和要求;(3)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课堂教学的课时相等。
实验设计
1.教材
本实验采用山东省编教材山东教育出版社于2010年出版的《小学信息技术》(第3 册)进行教学。
2.测量工具
《多元智能评价量表》(学生用)是笔者根据阿姆斯特朗编制的智能测评表《多元智能评价量表》(学生家长用)
3.实验模式
本实验采用教育实验中常用的非对等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准实验设计模式。实验数据分析
利用 Excel 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及家长填写的《多元智能评价量表》进
行统计,并采用 Z 检验对两个班的样本均值进行差异性判断。在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差异显著性检验中,采用独立样本 Z检验;在实验班前、后测以及对照班前、后测差异显著性检验中,因此采用Z 检验。
实验前测及后测
本研究主要通过测量法获得了学生智能分布情况,利用《多元智能评价量表》(学生用)和《多元智能评价量表》(学生家长用),分别对学生及家长经行相应的前侧。
经过15周共15课时的教学实验,完成本学期教学任务后,在期末考试前组织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填写《多元智能评价量表》(学生用),另外将《多元智能评价量表》(学生家长用)发给学生带回家让家长填写,通过对学生及学生家长填写的《多元智能评价量表》进行统计并计算二者的平均分,从而获得了实验班和对照班所有学生的八种智能后测得分,然后将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在智能结构方面的变化进行比较,加以分析。
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
采用教会学生有效倾听、给学生提供说的机会、讲故事等教学策略可以提;采用分组教学、关注个别学生、游戏教学、精讲多练的教学策略可以提高;采用合作学习、同伴分享的教学策略可以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智能。;采用提供基本的观察内容、观察操作结果、进行更细致的观察的教学策略;学生部分智能水平的提高也会使学生整体智能水平得到提高。(6)不同学生和不同智能的提高情况不同。
由此,我们在以后的信息技术教学中
小学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策略的研究 篇5
一、选用优质高效的教学模式与方法
传统的教学包括教师、学生、教材三个主要因素,有信息技术介入的现代教学又多了媒体这一因素。当今而言,教学模式就是指教学过程中的这四个主要因素的相对稳定的结构形式。教学方法是指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具体的方式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均是在一定的教育教学和学习的理论思想指导下,由教育任务、教学目标、学科教学内容很学生年龄特点、学习基础及情绪等因素决定的。信息技术课程虽然也有理论基础知识,但更多的是技术操作实践,其教学目标虽然也要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内容,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操作技能,并进而形成熟练的技巧。这样的学科性质和教学目标就决定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具有其独特性。总结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以来的实践经验可和研究成果,大都采用以下几种主要模式:
1、多媒体优化组课堂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即在通常的课堂教学中引入多媒体,使二者各展其长、相得益彰,使教学过程得以优化。这种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图、文、声并茂、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加强了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如在教学《詹天佑》这篇课文时,课文涉及到的“六个工作面”和“人字形铁路”学生未感知,也难以想象。因此,课堂上若在启发学生以后出示相关的课件,并且在课件展示的过程中伴随着声情并茂的相关课文的朗读,“六个工作面”和“人字形铁路”上行驶的列车生动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既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克服了语文学习中的难题,又培养了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2、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模式 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即是以合作思想为灵魂,以小组学习为教学主体,辅以灵活快速的反馈矫正和合作性的激励手段等,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有利于全体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学习的良好环境。该模式的优势是:有利于学生主动合作学习的欲望和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交往和组织能力。采用这一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面向全体、交流合作的原则,要采用优化组织、优势互补、合作为主、竞争为辅的组织形式;要进行以教师精讲为辅,学生自学互助为主,并适时进行小组认可及评价等。
3、多媒体网络交互的教学模式 网络教学就是将计算机、多媒体、网络、超文本、超媒体技术运用于教学过程。该模式的突出特点是教学过程中实时交互性,即在网上的各个问题,不论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都可以及时问答交流。在师生交互中,学生可以得到教师的指点,在生生交互中,可以进行协作学习。在有相应课件的情况下,可以进行人机交互,在这种人机交互中,学生可以更有效地获得图、文、声、像并茂的教育信息。该模式的优势是能够有效的组织与管理教学信息资源,有利于信息交流与共享,有利于做到因材施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生活化策略研究论文 篇6
摘 要:在美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自身成长和发展的规律,注重培养他们的观察、想象和思维能力等,从而提高他们发现美、感受美和??造美的综合能力。小学美术教学生活化更利于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生活品位和人文素养,对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引导小学生主动观察生活、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和书写美术日记再现生活化教学场景三个方面入手,就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教学策略
生活化教学就是指根据小学美术课程的特点,将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使小学生产生探究兴趣,在生活中体验美术课程特有的美感,从而形成正确的审美,并利用美术知识和技能来表述实际生活中的各种事物。通过生活化教学,学生接受、掌握和巩固知识的能力大大提高,对于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难题也大有帮助,教学效果较好。
一、引导小学生主动观察生活,激发学习美术的兴趣
由于小学生生活阅历和知识储备都较少,通过直接经验获取美术知识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教师应该多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课堂教学气氛更加热烈,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轻松愉悦。
例如,在学习“我爱树木”教学内容时,教师可先提问学生:“在生活中都见过哪些树木?这些树木有什么特点?他们的叶子和树干等各有哪些不同呢?”学生能根据自己的了解简单说一下,但是具体到树木叶子的纹路和树干的特点等,他们就说不上来。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以小组的形式,去校园里观察各种树木,并让他们亲手摸一摸树干和树叶等,在观察树叶的形状、颜色等特征时,学生就会发现原来每一片树叶都是不一样的,原来大自然是这么神奇。而通过观察,教师就可布置作业:大家心目中最漂亮的叶子是哪种树木的叶子呢?能不能将你认为独一无二的叶子画出来呢?
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首先,教师可通过美术课程与其他学科的有效结合来创设教学情境。例如,在学习“我是一只小小鸟”教学内容时,教师就可在上课之初,播放相关的音乐歌曲,使学生在美妙的音乐旋律中慢慢静下心来,投入到课程学习中。
其次,教师还要善于运用多媒体创设生活情境。例如,在学习“各民族朋友”部分知识时,首先教师可提问小学生:“大家都知道自己是什么民族吗?自己所代表的民族的人群有哪些特点呢?”我们国家一共有56个民族,教师可通过多媒体图画和视频等,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去了解一些其他民族的衣着和当地的生活习惯等。而在学习“动物明星”部分知识时,由于学生接触到手机和电脑等的机会也比较多,教师就可让他们回家搜集关于小动物的素材,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并提问:你最喜爱的小动物是什么?能否用一周的时间去观察自己家养的小动物或者所在小区的小动物的生活习性呢?同时做好调查和数据记录。这样不仅能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还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最后,教师要借助情境创设生活化的评价模式。例如,在学习“我也能造飞机”部分知识时,教师就可把学生所制造和绘画的各种飞机放在讲台上展览,并将课堂设置成一个小小的拍卖会,提问学生:“如果你是买家,想要买一架豪华的私人飞机,你觉得哪一架最适合自己呢?为什么呢?”通过拍卖会的形式,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大大提高,也可以提高他们的绘画能力。
三、通过写美术日记再现生活化教学,拓展学生思维
学生的绘画作品大都反映了他们的生活,有一定的个人情感在里面。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绘画兴趣,教师就可多与学生交流和沟通,并鼓励他们用绘画的形式来书写日记,从而拓展他们的思维。
例如,在学习“蔬菜”部分知识时,由于很多学生有市场买菜的经历,教师就可以给出几幅图画要求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编写一个小故事;也可选择与买菜相关的故事,布置学生画出相应的图画。在学生具备了基本的技能之后,教师可要求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观察,画一画妈妈洗菜、炒菜时的样子等。这种教学方法一方面提升了学生的绘画技能,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体谅到妈妈的不容易,感受到母爱的伟大。
当然,关于美术日记的内容教师不可做硬性要求,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自主描绘,为了进一步表达自身的情感,也可在图画旁边写出复杂的内心活动,从而在一次次感受美的过程中,实现情感的升华。
综上所述,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并积极捕捉生活中的各种美术资源,从而使学生感受到美就在身边。当然,小学美术教学生活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又复杂的过程,需要师生共同努力,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各项技能,不断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最终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生活化策略研究论文 篇7
一、清晰明确、速度适中的示范
著名的教学设计专家加涅把人类的学习结果分为五大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和动作技能。键盘操作因为主要涉及身体中上肢小肌肉群的运动, 属于精细的动作技能类学习结果。费茨和波斯纳 (M.I.Posner) 概括了较为成熟的人类学习运动技能的一般过程, 他们把运动技能的学习分为三个阶段, 依次是认知阶段、联结阶段和自动化阶段。该理论认为动作技能学习必须经过认知阶段, 学习者在学习动作技能的初始, 首先要通过对示范动作的观察、对刺激情景的知觉形成一个内部的动作意象, 作为实际操作时的参照。因此, 在教授键盘的操作方法时, 给学生提供清晰准确的动作示范很重要, 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 他们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 枯燥的语言描述往往增加学生理解新知识的难度。在课堂教学中, 如果具备相应的教学条件, 可以通过课件或者实物投影演示键盘操作的基本指法;如果设备条件不能满足, 可以由教师直接进行示范, 不过这会限制每次参加观察的学生数量, 教师可以通过多次示范满足教学需要;而对于特殊键的使用方法则利用黑板板书比较快捷方便。另外, 许多研究表明, 在动作技能学习的初期阶段, 要使示范有效, 则示范动作必须慢速进行。这是因为初学者在刚刚接触一个新的动作时, 很容易因为新的信息量过多而发生认知超载。当认知超载发生时, 学习便终止了。[1]在示范过程中, 速度适中能够使学生观察仔细, 保证学习效果。
二、科学合理、设计得当的练习
动作技能是通过练习获得的, 练习是形成运动技能的最基本条件。适当的练习对于键盘操作技能的习得是不可或缺的。小学生的注意力维持时间较短, 长时间枯燥的机械练习会增加他们的厌烦情绪。为了保证练习的效果, 应该根据学生的特征以及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适当的练习。首先, 键盘操作的学习一般遵循“输入英文单字→词组→语句”的程序进行, 在每一阶段的练习过程中应尽量选择学生熟悉的内容作为练习的材料, 这样学生在练习的时候不需要对输入材料分配过多的注意力, 从而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指法练习上。而且, 实践证明熟悉的内容能够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比如:在初步掌握键盘指法后, 可以在练习时边唱边输入英文字母歌《I Can Say My ABC》, 这样学生更容易记住每一个字母在键盘上所处的位置;在单字练习时, 可以输入自己的名字或者能够背诵的古诗;在词组或句子练习时, 可以输入自己能背诵的课文或小故事等等。其次, 为了使学生把更多的精力用于指法训练, 还要谨慎选用游戏软件。在学习键盘的初期, 大部分学生还没有熟练地掌握指法, 如果这时候选择单纯要求较高输入速度的软件, 比如打蚊子游戏, 那么在游戏过程中, 学生们会把重点放在找到并敲击游戏中出现的字母, 而忽视正确指法的运用, 不利于良好操作习惯的养成。相反, 有些游戏软件在测量输入速度的同时对正确的键盘操作指法给予准确示范, 比如打字高手等软件, 使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兼顾指法, 有利于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准确及时、坚持不懈的监督指导
根据费茨和波斯纳动作技能获得三阶段理论, 在动作技能学习的联结阶段中, 学生不断排除过去知识经验和动作习惯的干扰, 并将动作的各个组成部分建立起固定的联系。笔者观察发现, 在学习的初始, 由于对键盘上各个键位不熟悉, 大约50%以上的学生习惯于用单个手指或一只手操作键盘。由于小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 他们难以自觉地纠正错误的动作, 排除旧习惯的干扰。所以, 教师的监督指导对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首先, 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确正确指法的意义, 诱发主动性。当学生明白正确指法是快速录入的基础时, 他们会发挥自主能动性, 在实践中严格地要求自己。其次, 应该抓住机会, 在学生出现不正确行为的初期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 有利于错误行为的排除。如果在错误行为出现的初始, 教师默认不给予纠正, 那么很有可能使学生养成不良习惯。再次, 因为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错误的行为会不断反复, 所以教师应该长期坚持监督指导, 这样才能使学生逐渐排除旧习惯的干扰, 掌握正确的键盘指法。
四、渗透方法、汇集智慧的总结
有关键盘操作的知识内容较为零散, 为了提高知识的系统性, 帮助学生掌握规律性的知识, 应该重视课堂的收尾环节, 即总结。在每堂课即将结束时, 由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总结规律和心得, 以加深其印象, 更好地将新知识迁移到以后的学习中去。比如:掌握基本的键盘操作之后, 集体总结其中的规律, 使知识系统化;结束打字竞赛时, 可以让优胜学生总结自己打字速度快的原因, 使其学习经验在全班共享;进行完小组竞赛活动时, 让优胜组总结自己获胜的原因, 深化互助合作学习的意义等等。总之, 恰到好处的总结能够在渗透方法教育的同时, 对一堂课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给学生留下“铜钟一击, 余音袅袅”的美妙感觉。
五、利用学生差异, 组织互助学习
在键盘操作学习过程中教师的监督指导固然很重要, 但是在班级授课的条件下, 教师一个人的讲解和指导很难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得到及时的帮助和指导。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发现学生之间信息技术基础差距较大。有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计算机的机会较多, 他们在学习新的操作技能时花费时间较短;而有些学生平时接触计算机的机会较少, 这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接受新的学习内容困难较大。在这种情况下, 可以利用学生之间的差异, 积极开展互助合作活动。首先, 根据学生的差异对其异质分组, 每组一般4-6人;其次, 任命每一组中最快最好完成任务的学生为“小老师”, 负责帮助组内其他同学。这样, 一来可以减轻教师压力, 可以做到讲解与示范个别化, 使有困难的学生能够及时得到帮助, “小老师”得到锻炼;二来可以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的良好行为习惯, 渗透合作的意识和思想。
六、寻求操作规律, 开展探究活动
根据费茨和波斯纳动作技能获得三阶段理论, 动作技能的学习必须经过认知阶段, 键盘教学适合采用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模式进行。在这种教学模式中, 学生是新知识的被动接受者。长期采用此种教学模式容易忽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不利于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如果仔细分析键盘的操作方法, 会发现键盘操作本身存在着一定的规律, 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这些规律给学生创设探究的机会, 让学生体验成功, 激励其学习积极性。比如:在学习了左手操作键盘的指法之后, 可以让学生推断右手的指法;学习了部分符号的输入方法之后, 让学生输入其他的符号等等。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努力输入了从来没有用过的字符并因此得到老师的赞赏和表扬时, 喜悦、兴奋的心情难以言表。在体验了自主探究的成功以后, 学生不再认为键盘操作枯燥无味, 而是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键盘学习中去。
七、开展多样活动, 激发学习兴趣
键盘操作练习本身枯燥无味, 需要学习者付出较多的努力。而且, 长时间的练习常常导致指关节酸痛, 更加消磨学生的兴致。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设计多样的学习活动, 调动学生积极性, 寓学于乐。使学生在练习键盘操作的同时, 其他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比如:在基本掌握字符的输入方法时, 开展画字符画的活动, 不但巩固了基本功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性思维;在学习词组输入法时, 开展词语接龙的活动, 在生生、师生互动中不知不觉强化了新技能;在练习输入一句话时, 开展看图作文的活动, 学生既实践了操作又锻炼了写作能力。
八、塑造规范行为, 奖励与惩罚并行
小学生注意的稳定性差、保持时间较短, 在键盘操作练习中注意力常常被各种无关刺激所吸引。而且, 计算机房特殊的学习环境给学生的不规范课堂行为造成一定的隐蔽性。课堂上经常出现学生不听指挥、不知所云的混乱现象。因此, 采取措施塑造学生规范的信息技术课堂行为是十分必要的。根据斯金纳提出的强化理论, 可以通过奖励正确行为和惩罚错误行为的方法塑造学生的规范行为。比如:对课堂上表现好的学生奖励游戏时间;对于错误行为, 比如未经允许玩游戏或者频频大声说话行为, 给予关闭显示器十分钟的惩罚, 严重时可剥夺其操作计算机的权利。强化时注意把奖励与惩罚的原因与学生的行为相联系, 长期坚持强化学生行为有助于规范行为的养成。
以上是笔者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结合自己的实践所提出的几点键盘操作教学策略, 其有效性仍需要进一步的验证。但是, 依据相关理论探索有效的键盘教学策略, 无疑对提高键盘教学的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策略研究 篇8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游戏;体验成功;自主学习;整合学科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也就是说要让学生“用”,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所学的知识为自己服务。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给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和考验,下面笔者就谈谈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游戏入门,激发兴趣
小学生对游戏特别感兴趣,而计算机正具有能玩游戏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可以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例如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的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加不能强迫其练习了。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老师比赛。学生在“青蛙过河”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于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对又快。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
二、畅所欲言,体验成功
有趣味、多角度、有创新地教学,使小学生愿学、乐学、爱学一直是我努力的方向。教师的“干”讲,根本起不到作用,相反学生还出现了厌学情绪,我就采用了“畅所欲言”教学法。每次上计算机课时,总会有一些聪慧的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一定了解,在上机时总想千方百计地显示一下自己的能力,比如将设置改变一下,将图标移动或者设置大屏幕等等,如果解决不好这类问题,不但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会影响正常的教学。而计算机课是一门综合性、技术更新快的学科,“一题多解”常常出现,为了把这些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我的做法是:抓住时机请这些“小能人”上来给大家介绍他们的“经验”,然后由教师点拨引导,让学生相互讨论此经验的正确性和科学性。这样不仅通过科学的教育方法转化了不利因素,加大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量,而且使优秀的学生获得了成功感,增强了学习信心,并且还激发了听讲学生的求知欲,树立了他们赶超好学生的信心。
三、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我们教师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电脑知识。这也是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的手段之一。如在教学PowerPoint的超级链接时,老师先让学生演示没有链接的作品,接着提问:现在只能一张张按顺序演示,那么你能任意播放指定的演示文稿吗?然后让学生自主学习。有的学生讨论、尝试,有的学生在看书寻找,有的学生在使用帮助系统(在教学Word时就教了如何使用帮助系统)……同学之间也不由自主地互相帮助起来。最后让学生互相交流,教师进行适时的点拨,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超级链接的方法。利用电脑本身自有的特点,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味。如教学完画图软件后,可以让学生自由创作作品;教学Word的插入图片时,让学生进行诗配画的创作;在低年级教学“金山画王”时,那美丽的图案使学生感到无比新奇。讲解了如何操作后,学生已迫不及待地动起手来,组合成具有丰富想象力的图案。可以说利用电脑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四、整合学科,全面发展
计算机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把所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应用于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因此,在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就必须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让学生自觉做到“学以致用”。如在教学Word时,结合学生实际,让他们用计算机进行作文创作、修改等;教学画图软件时,让他们配合美术课,进行实际的绘画;在教学上网时,结合自然、语文、社会等学科,查找自己需要了解的知识……这样,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过程中完成其他学习任务,让学生感到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要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这门课程,必须使用易于学生接受的语言和教学方法,使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同时要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这样才能体现出计算机这一现代化学习工具的优越性,才能使学生学以致用形成技能,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G].教基[2000]35号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生活化策略研究论文 篇9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课题提出的背景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因此,数学教学的内容应当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熟悉、亲近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的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得具体、生动、直观。让学生带着数学走进生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从而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数学的魅力,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著名的教育家杜威也曾经说过:“准备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社会生活,离开了任何直接的社会需要和动机,离开了任何现存的社会情境,要培养对社会有益和有用的习惯,是不折不扣地在岸上通过动作教儿童游泳。”所以,改变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使数学教育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还原于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了解、感悟、提高。
2、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从目前存在的问题看,在传统的教学观念制约下,课堂教学仍然以教材为本,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脱离:教师一般很重视知识的教学,在教学中教师最优先考虑的是自己如何试图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质量”,往往设计的是如何帮助学生“拓展知识”,很少注意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新课程注重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把这些问题“移进”课堂,让数学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把枯燥无味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学生能从生活中找到数学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同时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用数学的语言去理解探究结论,从而促进学生数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数学知识回归生活的目的。
我们寄希望通过进行“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结构的模型”的课题研究,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展现在课堂中,让学生眼中的数学不是简单的数学知识,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生命力的东西,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自己去学习,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平台,为新课程改革注入活力。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对于课堂教学的生活化的研究已有了近百年的历史,上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首先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观点,提倡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过关注学生精神生活质量的和谐教育思想。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观,倡导学生在生活经验基础上进行建构性学习,并要求赋予学习的个人意义,从80年代开始,西方数学教育界提出“非形式化的数学”的口号,要求中小学的数学教学摆脱过度形式化的束缚,主张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增加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陶行知老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教育源于生活,适应生活的需要。我国《数学课程标准》更强调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真正体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基本理念。
2、本课题与之区别与联系
本课题的研究,将借鉴和运用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对已有研究成果及理论在新形势下进行再实践研究,在实践中探索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的结构的一般模式及评价体系。区别在于,本课题研究注重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教师通过研究建模,学生也将成为教学生活化的研究者。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1、实践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实施有利于改变课堂教学单
一、封闭和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焕发课堂的生命活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同时通过课题的研究,使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行为方式,和国家课程改革同步一致,并能发挥教师在教学上的创新能力。
2、理论价值:
数学知识本身是抽象的,但它又是源于生活,扎根于现实。教学中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便于理解,更能体会出数学知识的真正价值,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本课题研究成功,将形成生活化课堂教学结构的一般模
式,这一模式具有一定的实践推广价值。其次,本课题研究和积累的经验资料,对于丰富和发展教育生活化理论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四、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本课题关注学生的需要、强调课堂教学与生活相结合,符合新课改的要求,与新课程理念相吻合,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2、本课题查阅了大量有关的研究成果资料,所以理论依据较为充分,目标意识清晰,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国内外关于此课题的研究和实践,已经取得了一些颇有价值的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借鉴。
3、我校通过校本培训和教师自身学习有关教育专著,提供了研究的基础,课题组成员有扎实的现代教育技术和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为顺利完成课题研究奠定了基础。
4、校长室和教科室的重视,为实验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5、网上查阅和学习为课题研究提供了资源保证。
五、课题界定与支撑性理论
1、概念的界定:(1)生活化教学:
生活化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生活融入课堂,让数学走进生活,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事物,认识生活,认识社会,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
(2)生活化课堂教学:
生活化课堂教学就是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探索问题的规律,又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一个高效的课堂教学。
(3)生活化课堂教学的结构:
生活化课堂教学的结构是指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将课堂建模。让课堂教学目标生活化,内容生活化,教学活动生活化,又能让学生提高知识,又能让学生提高能力(交往能力、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整体素质得到个性化的发展。
2、理论依据:
(1)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教学的合一”,“为生活而教育”,他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2)新课程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生活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学生的数学学习和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3)教育家卢梭认为:数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想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
(4)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其他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体验。
(5)创新教育要求:教者在实施教育过程中,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创造新的空间。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没有现实生活的课堂教学,对于师生双方无异于精神枷锁。
六、理论假设与研究目标(研究目标分解与具体化)
1、通过课题研究的实施,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学会用数学思想去观察社会,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产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
2、通过课题研究的实施,探索生活化教学的一般模式,使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教学评价贴近学生生活,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构建一种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
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1)、探索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2)、探索生活化课堂教学的学生的学习方式。(3)、探索信息技术与生活化课堂教学的整合。(4)、探索生活化课堂教学的评价体系。
七、研究内容设计(研究内容的分解与具体化,含子课题的设计)
1、研究形成生活化课堂教学结构的一般模式。
探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一般模式,让学生经历“来源于生活——提炼为数学模型——应用于生活实际”的数学学习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热爱数学的情感。
2、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情感,使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在生活化情境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分地互相交流,民主地、和谐地参与教学过程,为学生主动探究提供了强大的内驱力。
3、探索信息技术与生活化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
新《课标》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通过利用多媒体,将现实生活情景浓缩,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觉的参与解决问题。
4、生活化课堂教学的评价体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应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在评价中感受学习的快乐,发现自己的潜力,激励自己。我们要做到在生活化教学过程中,既要评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评价学生从生活中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思维特点,解题策略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评价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兴趣、意志等非智力心理因素,以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5、把教学反思和教学案例及生活化习题分年级编定成册,补充完善学校教材资源。通过不断地反思,总结课堂经验,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逐步归纳形成相应的教学模式。记录失败的、优秀的课堂案例,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以及闪光之处,作出评价。编定成册,补充完善学校教材资源。
八、研究方法设计(对应研究目标、内容、过程进行某一方法的具体设计)
1、文献资料法:广泛收集与课题研究相关的国内外理论与信息资料,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借鉴,拓展研究视角,处理把握好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求实践创新。
2、行动研究法:通过教师培训与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和过程研究,探究如何从教学实际层面入手,提炼出行之有效,适合农村小学的生活化课堂教学策略。
3、经验总结法:从已有的关于生活化课堂教学的成果中,筛选提炼出规律性的经验,用以指导生活化课堂实践,提高研究效果。
4、案例分析法:对典型的课堂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归整出相应的有效的课堂教学行为方式。
九、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1、通过各种方式的学习教育理论,不断提高科研水平。
2、围绕课题研究积极参加相关学术交流活动,相关理论培训。
3、在学校内调动部分教师的积极性帮助实验、帮助总结,探索出一种生活化课堂教学的结构。
十、研究过程设计(阶段时间划分、阶段达成目标、阶段研究内容、阶段成果形式、阶段负责人)
1、准备阶段:(2009年6月~2009年12月)
(1)完成课题选题的论证工作,完成课题方案的设计。(2)参加相关培训,寻求技术指导,作进一步修改。(3)完成审题报告,进行课题申报。
2、实施阶段:(2010年1月~2011年9月)
(1)2010年1月~2010年12月,开展课题分析,落实措施,完成调查报告。(2)2011年1月~2011年5月,生活化一般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在本校区进行相关的实验。
(3)2011年6月~2011年9月,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的调查报告,形成理论实践的一整套评价体系。
3、总结评价阶段:(2011年9月~2011年12月)完成研究报告,整理材料,完成结题工作。
十一、预期研究成果(成果形式及预期完成时间)
1、课题的研究报告。
2、生活化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
3、专题研究论文(教学设计、案例分析、经验总结、反思)
4、课题研究资料分类归档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生活化策略研究论文 篇10
【摘要】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多媒体教学是现代化课堂下的新教学手段,尤其是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上,与信息技术相有效结合,能够促进课堂教学的完整性,同时,还能提升教师教学的总有效率,所以如何将二者实现科学结合,不断完善二者的教学评价体系,需要教师进一步探讨。本文主要在教学评价改革的指导下,探析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机整合策略。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教学评价;设计策略 前言
在信息化时代发展背景下,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在教育事业中,有助于教师开展高效课堂,推进新课改的进程,进而提升整体的教学质量。而对于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课堂的整合评价中,主要从三大方面入手,一应用什么的评价观念,即在二者相结合的意义下展开分析,探讨信息技术下展开小学教学活动,能够对学生带来怎样的积极意义;二是教学资源与教学之间的联系,信息技术课堂能够符合课堂教学规律,给予学生更为真实和可靠的教学环境;三是这一模式是否能够满足教学要求,而学生在多媒体课堂上体验到怎么样的数学知识与课堂。
1.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机整合
首先,结合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阶段的学生尚未具备明确的学习方法和目标,虽然具备丰富的想象力,但是在数学科目的学习过程中,仍然需要掌握想象力与现实之间的联系,以及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联系紧密,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并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才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数学课堂上引入信息技术,转变传统课堂上的课本、粉笔还有黑板等枯燥学习形式,为学生创设更为丰富的就小学情景,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体验。如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部分认识时,教师可以利用小动物的动图演示加法和乘法的计算过程,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在探究中激发学习的兴趣。
其次,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变为具体化知识,以加深学生的学习记忆。学习数学,需要学生具备逻辑思维能力,才能将前后知识的学习内容相互联系与应用,进而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还需要教师加以训练。结合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主动将抽象化的知识转变成成学生所熟知,或可想象的事物,有助于加深学生的学习影响,并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如千米和吨还有毫米等计量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
[2][1]合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不同长度单位的实物进行展示,以此加深学生的认知。
最后,鼓励学生敢于创新自我,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新课改的教学要求中提到,教师的教学不应局限于课文内容的教学,而需要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并往创新型人才方面发展,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掌握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如教学图像、音频或者录像等,让学生学会结合生活实际,将其融入到数学知识的学习,并在不断融合与应用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2.完善信息技术下的教学资源,确保其符合教学要求
从教学内容展开分析,信息技术下的教学资源应与小学数学教学要求相匹配,即“适合度”,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过程中,最重要的材料是教学资源,通过丰富的教学素材、适宜的教学环境,以及良好的学习环境才能让学生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掌握学习技巧。所以,在推进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机融合,应确保教学资源能够更好地为小学数学课堂服务,满足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需求;同时,还要保证信息技术下所呈现的教学形式适合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满足学生学习规律的需要。如两步应用题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虚拟的对话场景,让学生通过体验,深刻理解到应用题中题目所提供已知条件,进而通过思考和探究来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形式更为贴合教学内容。3.转换信息技术下的教学模式,以满足教学需求
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相有效结合,需要充分考虑到教学模式是否能够满足教学需求,因此,有必要从教学理念的设定方面入手,确保教学形式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所传授的数学知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在信息技术下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还应该体现出新课改教学要求,即实现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在这一教学形式下,获得更大的学习能力的提升。如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不同面积单位的区分,并请学生自由分组,探析教师所提出的设问,以鼓励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实行有机整合后展开教学活动,教师应充分理解信息化与课堂教学评价改革的之间的联系与意义,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其意义目标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还要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相有效结合,以充分满足课堂教学需求。【参考文献】
[1]张圆圆.新课标背景下关于小学数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学周刊,2016(24):86-87.[2]董平.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操作存在的问题探析[J].基础教育研究,2016(12):80-81.[4]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生活化策略研究论文 篇11
一、更新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农村信息技术教学中,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只关注学生对教材内容是否掌握,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任务,让学生充满兴趣的对信息技术知识进行探究,并在主动操作中对学到的知识进行验证和巩固。在发展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学校要加快信息技术设备的更新换代,让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有上机练习的机会,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能力。在新课改的过程中,教师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思维来引导学生,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
二、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中小学生在学习时,对学习内容有兴趣时才会积极主动的进行探究,并在思考过程中掌握知识。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来进行情境创设,使学生快速的进入到课堂学习中,在积极的探究过程中活跃课堂氛围,激发他们的思维。
1.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进行情境创设时,教师要把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下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和参与热情,体会信息技术对生活和学习的促进作用,使他们产生想要掌握更多信息技术知识的动力,有效提高学习积极性。
2.创设任务型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在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设计出让学生探究的任务,利用任务的驱动性使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内容进行深刻分析,有效提高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学生能够主动和教师进行分析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充分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有效解决问题。为了激发学生完成任务的积极性,教师在设计信息技术学习任务时,需要从教材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任务,让学生在积极的探究和分析中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三、给学生创造展示信息技术能力的平台,激发他们的自信心
在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敢于表现的勇气,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让学生通过向教师和同学展示自己在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的收获,激发他们的学习自信心。随着素质教育的进行,农村信息技术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中的满堂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把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鼓励他们积极的参与学习,在师生互动过程中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渴望获得教师和同学的肯定,教师要多给他们创设展示自我和能力的平台,让学生在积极的学习中掌握更多的知识,提高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在学生进行信息技术能力展示过程中,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受到激励,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另一方面还能对其他学生产生榜样的作用,让班级中的学生都勇于表现自己,促进信息技术教学的高效进行。
四、注重信息技术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学生学习知识的根本目的是要实现知识的灵活运用。在传统教学中,由于农村学校教学硬件和设备的落后,学生没有机会进行上机操作练习。在纯理论的学习过程中,很难突破信息技术教学的重难点。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加强他们的上机实践教学,让学生在上机操作过程中提高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在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的同时,要让学生树立信息技术的运用意识,使他们能够用掌握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例如,让学生通过画图软件给家人和朋友制作贺卡;用word文档来写日记;用PowerPoint制作动画效果。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中,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操作积极性,使他们在不断探究过程中提高操作能力,使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乐趣。
五、在探究中发展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合作探究模式是新课改教中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通过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能够快速的进行深入思考,结合小组成员的思考方式来加深对知识的认识,提高学习效率。
1.从教材内容出发,让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探究。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使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对于学生通过动手、尝试、实验等能够得到结论的,可以引导其主动探究;而对于一些概念性的知识或认知型的内容,再使用探究式学习则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最大的特征就是其实践性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就应经常提示学生,使他们正确认识课本的重要性,使学生学会看书学习并养成习惯。
2.采用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在合作探究学习中,合作与交流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分享学习成果,关键在于让学生通过交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进行合作探究学习时,教师应根据班级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差异以及学生的特征进行合理的小组分工。遇到问题时,同组学生能够取长补短,互相激励,互相促进,互相帮助,获得收益。在合作探究学习中,既节省了课堂学习时间,又提高了学习效率,使课堂教学真正取得了实效。
生活化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分析 篇12
1. 课程内容生活化, 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心智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小学生经常会因为理论性的课本知识比较枯燥而提不起学习兴趣, 课堂上无法长期集中学习注意力。这种现象极大影响了小学生对知识的吸收, 同时也降低了老师的讲课效率。针对这一问题, 老师可以利用小学生平时生活中喜欢看动画片、喜欢各类卡通形象等特点, 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考虑将小学生喜爱的卡通形象与课程内容相结合, 让小学生在视觉、听觉等直接感官的感受上更加深刻。例如, 在人教版小学三年级《小学信息技术》全册第2课“认识计算机”的教学中, 教学幻灯片的设计可以使用小学生喜爱的“喜羊羊”“灰太狼”“机器猫”等卡通形象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在这些小动物的上方或周围标上本节课程需要学习的计算机的显示屏、键盘及鼠标等硬件的图片, 然后再写明相应的功能。老师与学生互动时可以通过“机器猫头顶的硬件名称是什么, 有什么作用呢?”这样带上卡通形象的问句起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由于卡通形象更贴近小学生的日常生活, 除了提高其学习兴趣以外, 卡通形象的视觉效果更能加深其对课程知识的印象。小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 每个老师可以根据所教任班级的具体情况, 在课堂上每间隔10分钟或者15分钟播放30秒左右的比较轻快活泼的音乐, 重新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2. 教学过程生活场景化, 加深学生印象
纸上得来终觉浅, 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是相对枯燥的, 只靠死记硬背很难吸收理解, 记忆也不深刻, 对于耐性不佳的小学生来讲难度更大。学生在视听、触觉等感官上的印象会较为深刻。例如, 在人教版小学三年级《小学信息技术》全册第8课“认识‘画图’”的教学中, 需要学生学习画图程序中各种画图工具的使用这一部分, 老师可以在介绍这些工具之前, 先利用实体教学工具或者学生自带的铅笔、橡皮等进行场景对话。例如, 在上课前, 老师就可以举起手中的铅笔对学生说:“我们今天要学习画画, 大家知道画画除了铅笔还需要用到什么工具吗?”然后让学生举起自己有的画图工具, 并且大声地回答。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潜能, 并且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在进行实体工具的展示之后, 老师再进行补充, 然后引入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 让学生开始认识画图程序上的工具, 并介绍其功能及方法。
3. 课程练习方式生活化, 提高学生积极性
游戏是每个小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中, 老师可以将生活中的游戏代入课堂, 学生在做游戏时会变得很积极。而且益智游戏可以锻炼大脑、考验灵敏性、活跃思维, 对学生的智力开发益处良多。例如, 在小学人教版《小学信息技术》第6课“认识键盘”的教学中, 在讲解键盘上各个按键的名称、作用以及正确的操作方法之后,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熟悉键盘的操作, 就可以进行接苹果、打地鼠、青蛙过河等小游戏比赛, 让学生在游戏的同时起到了练习的作用, 另外可以让学生通过玩纸牌、五子棋等游戏更快地熟悉鼠标的功能和操作方法。因为这些小游戏属于益智型的, 十分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在游戏的过程中, 学生不仅会不由自主地集中注意力, 还能体会到游戏的快乐, 会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的学习。
生活化的教学模式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显而更加适合小学生, 而且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注重了学生在理论和实践上的统一, 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中, 教师应支持信息技术教学与生活化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摘要: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加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教授, 而信息技术不仅需要学习理论知识, 对知识的利用、实践也非常重要。信息技术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理解并运用信息技术, 而将信息技术教学与生活化教学相结合, 更容易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融入生活, 实现理论到实践的转变。文章将教学课程、教学过程及课程的练习等方面与小学生的生活习性相结合, 分析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与生活化教学模式的策略。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生活化策略研究论文】推荐阅读: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11-02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课堂教学策略10-23
小学信息技术作文教学论文07-03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09-22
小学信息技术课改论文09-14
小学品德信息技术教学07-17
小学数学信息技术教学05-14
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学08-10
小学教学与信息技术09-18
小学信息技术有效教学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