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下小学数学

2024-06-08

信息技术下小学数学(精选12篇)

信息技术下小学数学 篇1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 小学数学教学必须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而信息技术正是这样一座桥梁。在新教育形势下, 掌握现代信息教育技术, 并正确合理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这是信息时代的要求, 也是创新教育的要求。新的教育环境下教师们应当转变观念, 变革“教”与“学”的方式,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将抽象化为具体、将枯燥变为生动, 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让老师“乐教”, 学生“乐学”。

运用信息技术, 努力创设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 “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 学习也就成了负担”。

儿童的情感是易于被激起的, 如果他们的认识活动能伴随着情感, 那么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会更为丰富、更为深刻、也更为主动。如果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内容连同渲染的课堂气氛成为一个广阔的心理场, 作用于儿童的心理, 从而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整个学习活动中, 一定能达到儿童整体和谐发展的目的。信息技术无疑为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情感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和最佳的视听觉效果。

例如, 在三年级下册“统计与平均数”一课的教学中, 教师在新课伊始出示课件, 屏幕出现这样一组画面:4名男生和5名女生在进行一场套圈比赛, 比赛结束后, 男生和女生为了“究竟是谁套得准一些”发生了争论。同学们被课件中男、女生的争论完全吸引住了。这时教师适时地指出“究竟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呢,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们一定能帮他们作出准确的评判了”。同学们听到老师这么说, 个个兴趣盎然, 急于学习新知识了。

又如, 在教学一年级“时、分”的认识时, 教师在屏幕上显示出没有数字只有两根会动的针的钟面, 让他们去观察并思考钟面上应该有什么, 然后通过猜测是“几时”而发现钟面上不仅需要针, 还需要12个数。由于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教学时就能生动形象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这样在讲授新知识之前,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提出与新知识有关的问题, 造成强烈的悬念, 使学生疑中生趣, 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

运用信息技术, 降低思维难度, 突破教学难点, 提高教学效率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能够成功地实现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由于多媒体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 如果恰当地加以运用, 可以变抽象为具体, 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 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 从而有效地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和解题正确率。

例如, 在教学二年级上册“认识时和分”一课时, 课前教师做了一个调查。通过调查教师发现这部分知识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尽管学生平时都会无数次地看到钟表, 但由于年龄关系能正确认识钟表的学生却极少, 于是教师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学生从课件中清楚地看到分针走一圈是多少分, 当分针走一圈时, 时针又有何变化、走了几时。这时再让学生说说时和分的关系, 学生就很容易地感知1时=60分了。这是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得到的结论, 而不是去死记硬背、或听人告诉才知道的, 使难点得以顺利突破。

课堂反馈时信息技术的应用, 为教师及时有效地组织课堂活动, 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它使教师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学生学习的第一手信息资料, 极大地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如在教学完乘法后, 教师让学生在计算机上进行在线测试, 完成之后提交。当全班同学提交后, 大家立刻看到一张统计表:全对的占84%, 出错的有8名同学。这时做对的同学兴高采烈, 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做错的同学在老师的鼓励和帮助下, 审视和反思自我, 找到了错误所在, 从而也激发了学习的自信心。

运用信息技术, 设计多样练习, 拓展知识结构, 训练学生思维

练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 它的最大优势在于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带娱乐性的练习, 能让学生轻松巩固已学知识, 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学习兴趣, 同时也为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情况和反馈信息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

例如, 在教学三年级下册“平移和旋转”一课时,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网络教学, 事先教师制件了多样的练习, 上课时让学生在计算机上自由选择题型进行练习, 有选择题, 也有利用鼠标拖动进行的按要求移动练习, 并且可以在完成之后点击检测, 计算机可以立即自动反馈学生的答题情况。全班同学一起校对时, 教师可将交流学生的计算机屏幕内容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 显示在每个学生的屏幕上, 由这个学生拖动鼠标来显示移动过程。在练习巩固中, 由于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省去了板书和擦拭的时间, 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的习题, 练习容量也会大大增加。

另外, 口算练习是绝大多数数学课重要的组成部分, 利用电脑中的随机函数编写算式, 可以根据要求无限量地供应题目, 并判断你输入答案的正误, 还可以设定答题时间, 超过答题时间, 电脑自动告诉你答案, 让学生与电脑比速度。学生对这样的数学游戏十分欢迎, 并真正达到了寓学习于娱乐之中的目的。

运用信息技术, 探索有效途径, 转变学习方式, 培养创新能力

教学活动是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和工具展开的, 具体过程、组织形式、质量效益都和教学活动中使用的工具密切相关。信息技术走进课堂教学, 为教学活动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在课堂上, 我们看到了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 体验到了它的工具性和不可替代性。

如在“空间与图形——观察物体”的教学中, 教师大胆创设了让学生上机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环境。

“同学们, 四个正方体的木块拼在一起, 从上面、左面、右面看, 可能会是什么形状呢?闭上眼睛想一想。并根据自己的想象画在方格纸上。”同学们画了起来。“你们想象得对吗?请上机操作验证自己的想象。”轻轻点击鼠标, 屏幕上的正方体木块神奇地转了起来, 他们瞪大眼睛, 目不转睛地看着, 如果与自己画的图一样, 同学们就会很兴奋。“还有可能出现什么情况呢?”同学们继续探索着, 交流着……一会儿4个木块排成一排, 一会儿排成两排……物体的形状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同学们头脑中的图像也在不断地变化, 同学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愉快地进行着探索与交流。

总之, 在现代课堂教学中, 适时适量地运用多媒体, 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巧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数学课堂教学, 一定能让数学教学焕发出夺目的光辉, 产生独特的魅力。

信息技术下小学数学 篇2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克东县实验小学

孙洪美

摘要: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所以小学数学应该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信息技术正是这样一座桥梁。在具体课堂教学过程中,遵循课堂教学环节,灵活利用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在引入时激活学生探究动机;在探究时引导学生自主建构;在练习中提高学生学习实效;从而提升学生的信息整合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发挥数学学科优势,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促进学生主体全面发展。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 信息技术;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对于数学课堂教学具有很多优势:首先是多媒体情景优势,它以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及影视等多种视频信息与音乐、解说、拟音等多种音频信息相结合,将枯燥的数学语言还原成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其次是具有多媒体信息同步呈现的优势,它可以使学生眼看、耳听、脑想、手动、口述等感官同时开展活动,学生身临其境于生活中,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还可以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有趣的教学环境,可以将枯燥抽象的概念、复杂曲折的思维过程,以直观形象的教学信息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选择、自主探索,使学生真正学会学习,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因此,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过程设计是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快乐学习的有力武器!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知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因此,数学教学的内容应当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让学生熟悉亲近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的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得具体、生动、直观,让学生带着数学走进生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从而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数学的魅力。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信息技术对教师的教也将产生深刻影响,有利于教师对数学语言文字、符号、图形、动画、实物图像、声音视频等教学信息进行有效的组织与管理,能使过去难以实现的教学设计变为现实,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有机地结合,用信息技术手段模拟生活故事,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兴趣,把枯燥的数学语言变为生动、形象的贴近小学生活的直观语言,将大大改变现有数学课堂呆板、单调的课堂结构,教师教起来有激情,学生学起来有动力。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一)贴近生活实际——情景引入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设置问题情景。小学生大多活泼、好动,有意注意时间比较短,喜欢多变、宽松的教学环境。静态的文字、课本及教师的口语则满足不了学生比较活跃的心理需求,他们在安静的教室里,往往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认为老师是演员,自己是观众,是旁观者。因此,思想容易开小差,使教学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而多媒体计算机通过声、像、动画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以其新颖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创设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教学情境,不断地给学生以新的刺激,使学生的大脑始终保持兴奋状态,激发了

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增强了学习兴趣。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教学中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利用现代技术积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学习情境,接通生活的源头活水,可以让原本枯燥的知识鲜活生动起来,使学生情感上产生共鸣,情绪上得以共振,为学生自主探究做好铺垫。

例:在《小数加法》课例比较研究中,由于我校没有标准的运动场地,原设计用教材中掷实心球情境学生虽然经历过,但不熟悉,尤其是用小数以米作单位表示的数量,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部分学生难以理解这些数量表示的真正含义。改进设计后我们采用上超市买东西的场景,孩子对上超市买东西的场景是再熟悉不过了,他们通过平时日常生活中的购物也熟知以元作单位的小数所表示的意义。因此从捐物献爱心入手,带学生进入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出小数的加法,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下一环节的教学作好铺垫。

(二)设置问题情景

问题情境既要有趣味性又要有启发性。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学生一旦对数学产生兴趣,将达到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地步,但是仅有趣味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启发性,还必须能够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例: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可创设这样一个虚拟的场景:六只小动物在动物乐园举行骑车比赛,这些车的轮子有的是长方形的、正方形的、三角形的、椭圆形的、圆形的、不规则形状的。随着发令枪一响,屏幕上出现各种车开动的动画,很多车子上下颠簸,车上的小动物苦不堪言、丑态百出,只有坐在圆轮车上的小猴美滋滋的、四平八稳舒服极了。这时画面嘎然而止,老师问:“同学们,你们认为谁能夺得第一名呢?”学生在开心、诙谐的情境中兴致盎然,在笑声中他们不禁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圆轮的车子跑得既快又平稳,而其它的车子却不能呢?这样就揭开了问题探究的序幕。

二、利用信息技术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

我们都知道: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个性发展。在课堂教学中,要使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单凭板书、讲解、操作的方式是很难做到的。多媒体计算机以其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智能模拟能力、易于操作等优点,为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例:在教学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时,首先让学生动手将学具拼成平行四边形、矩形、三角形、梯形,然后教师启发学生怎样由平行四边形变成矩形、三角形、梯形。最后用多媒体动画演示这些图形的割补变化,推导面积公式。这样处理这个教学片段形象生动直观,学生手脑并用、乐于参与,对所学知识易于理解吸收。

例:在教学立体图形的体积时,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圆柱的概念,可以让学生想象以长方形的长所在的直线为轴旋转一周,所得的几何图形是什么? 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想象不出所得的旋转体是什么,直观教具演示也很难帮助学生形成具体的表象,教学起来比较困难。这时多媒体课件便能够发挥它的优势,通过Flash动画演示,显现出长方形旋转时的轨迹,从而启动学生思维的闸门,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使学生迅速找出问题的答案。

三、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难点

一堂课是否成功往往看老师对重难点的处理是否恰当,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处理好教学重难点呢?由于多媒体具有极为丰富的表现力,能根据教学需要将教学内容实现大与小、远与近、静与动、快与慢、整与散、虚与实之间的相互转换,生动地再现事物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从而克服了人类感官的局限性。扩大了学生的认知时空,缩短了学生的认识过程。通过向学生展示丰富的、典型的、具体的经验和感性材料,突出观察点,揭示现象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减少思辩的困难。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和解题正确率。

例:在《相遇问题》中,用速度和乘以两物体共同行的时间,求路程和比较抽象,学生难于接受,于是用多媒体课件显示两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4分钟相遇的画面;然后用线段图表示两人走的路程和;接着闪现两人每分钟走的路程,并把它们合并成一条小线段,即速度和。走了4分钟,有4个这样的小线段,它们的总长度也是两人所走路程的和。教师无需更多的语言,只要借助计算机所显示的图像,便无声地传递了教学信息,将不易表述的内容清晰、形象、生动地展示于学生面前。而这种传递又是那么有吸引力、有启发性,使学生丝毫感觉不到由于思维产生障碍可能带给他们的心理压力,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轻松快乐。

例:“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这节课的教学难点是面积公式的推导,如何突破难点呢?运用课件演示,首先把一个圆进行平均分割,分割的数量从4份、8份、16份、32份到任意份,每次分割后计算机便很快把它们拼合起来,并在屏幕上展现出相应的近似长方形。通过对这几个近似长方形的分割拼合演示的观察、比较学生不但直观地感受到,而且也深刻的理解到分割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形状就越近似于一个长方形。这样教学将一个复杂的化圆为方、化曲为直的问题通过分割、拼合展现出来,减缓了学生推理的难度,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也为学生实现由具体感知到抽象思维的飞跃架设通道。

四、利用信息技术增加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堂课的教学效果怎么样,关键看学生能力素质是否得到发展提高,对教材内容是否理解掌握。因此,对学生的能力训练也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运用多媒体对学生进行变式训练是形成技能,培养创新能力的有力手段。

例:教学“两步应用题”时,例题学完之后,还有“想一想”:改变例题中的某一条件后,该怎样解答?如果按传统方法一一出题,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最后列式解答,一节课就会很紧张,巩固练习也很难完成了。运用多媒体演示可以很快在例1的基础上改变第三个条件、绘制线段图,让学生根据题意和线段图自己尝试解答,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的灵活解题能力。由于有了多媒体的帮助,使课堂教学时间显得很充裕,不但可以较快完成教学内容,还能对教材适当补充变式练习内容,既节省了时间,又丰富了教学内容,既加大了练习密度,又变换了练习形式,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五、利用信息技术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数学内在价值。

学以致用,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把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有意识地集中组合,沟通儿童生活的源头活水,让学生看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学起来也感到亲切、自然、轻松。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研究、探索、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用生活中的例子来加强知识的建构,可以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能力与现实问题之间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

例:在五年级《可能性》中,在练习时老师先用媒体补充生活例证,请学生用“一定”、“不可能”,“可能”说说自己的想法。如乌云密布,燕子低飞;小学生在马路上踢球,迎面开过来一辆汽车;大力士韩智磊和徐豪迪拔河比赛„„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对可能性这种一种不确定的思维方式和辩证的思想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

总之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把教学内容在大与小、远与近、虚与实、部分与整体之间相互转化,可以挖掘数学知识内在的联系使数学规律形象地显现出来,从而缩短认识过程,起到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的作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将各种教法进行最佳组合,做到灵活多样、富有情趣,具有实效,并能体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时代特点和教者的风格。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方法科学化,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 1 ]

数学新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1.[ 2 ] 徐斌.推敲新课程课堂[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 3 ] 李克东,谢幼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 [M].培训教材,2002.作者简介:

信息技术下小学数学 篇3

摘 要:大数据下的社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信息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和发展也愈发的旺盛,这对于传统教育模式来说是个挑战也是机会,对老师的要求也更高,尤其是教学资源相对落后的农村。《新课标》明确提出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机结合,本文从浅析了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时存在的问题,给出了个人的解决策略,这对信息技术在教学时的应用具备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信息技术;农村小学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349-01

农村小学相对于城市来说,教育资源相当有限,这并不是说征服投入不够,而是在信息时代这个背景下,在农村小学,无论老师还是学生,获得的信息不够多不够广不够精,能学到或者利用的资源也仅限于课堂上,教学的单一性和局限性限制了学生主动探索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甚至在探索教学方式这条道路上,严重依赖网络资源,而非根据学生的特点靠自己创造资源,造成学生容易迷失、学习吃力等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进步,原来的黑板教育模式已经在数据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发生了剧烈变动。信息技术的普及,无论从学生的学习方法上还是教师的教学方式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信息化和数据化是必然而且不可逆的历史发展趋势。这就要求老师能打破传统的桎梏,与时俱进,合理地将信息技术的优势运用到教学中,让学生改变传统的学习模式,能创造性地自主学习,老师学生互相配合,探索出有利于教学的新道路。经过几年的思考与摸索,本人结合了农村小学的现状,给出了一些观点与方法:

一、正确认识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知识用来教学的一种手段,并不是高级的教学方式,运用信息技术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而非为了公开课加分。

二、提升专业水平

教师应该正确认识信息化教学,数理教学理念,并加强对多媒体硬件与软件的学习与运用。同时,当地部门应规划信息化教学的培训方案,引领一批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教育的带头教师,进一步扩充师资力量,给老师配置适合教学的的硬件系统。

三、整合教学资源,提高创新能力

教师需要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和信息资源进行整合然后进行教学,不能一味依靠网络上下载资源,或者稍微变动就为己用。需要政府提供平台让老师获取足够多的教学资源与教学信息,需要老师创新,用自己的思维和经验创造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只有开发出适合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教学的成果才会得到提高。

四、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与信息素养

数学是一门有没得学科,当今信息时代,毫不隐晦地说,科学的研究几乎就是数学的研究,所以,信息教学和数学教学相辅相成,从小学就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性和数学的重要性,用发展和辩证的眼光来看待数学与科学,激发学生建立长远目标,建立新的数学观。

信息技术下小学数学 篇4

一、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小学生的好奇心也正是孩子的天性, 他们对新生的事物都十分的感兴趣, 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 能够更加直观的为学生创设出各种情境,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比如, 在学习《圆的认识》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 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这样创设情境:屏幕上有六只小动物进行汽车比赛, 他们的车轮有正方形的、长方形的、椭圆的、三角形的和圆形的, 随着屏幕上发令枪一响, 六只小动物开始奋发向前, 很多小动物上下颠簸, 但是小兔子骑着圆轮车却轻松许多。这时候, 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控制画面, 去问同学们:“你们觉得最后谁能率先到达终点, 成为第一名呢?这时候, 学生也会通过多媒体情境的呈现积极地进入思考状态, 在不断地讨论中他们也会不断思考着:为什么圆轮车能够跑的又稳又快呢?随后, 教师就可以逐渐的深入问题,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比如学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时候, 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创设闯关小游戏, 通过闯关的难度将题目也分为不同的难度, 每通过一关, 学生就可以受到相应的奖励。由于小学生天生的好胜心, 他们就会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地克服困难, 努力拼搏。虽然游戏的练习量相对较大, 但是学生并没有厌倦的情绪, 相反, 他们能够感受到更多的乐趣。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鼓励学生探索发现

方法比知识更重要, 教师应当授之以渔, 要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不但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能够让学生通过直观图像的观察和想象不断地巩固知识, 采用更为有效地方式理解、掌握和记忆, 提升他们的知识理解力。

比如, 在学习《圆柱侧面积》计算的时候, 没有现代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 教师也很难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圆柱的侧面积应该怎样计算。但是利用多媒体, 教师就可以通过动态图将圆柱体展成一个长方形, 展开的过程利用动态图来展现, 并在不断展开的过程中让学生清楚的看到圆柱的底面周长对应的就是长方形的长, 圆柱的高便是长方形的宽。随后, 教师可以进一步的提出问题:“如果将圆柱体斜着剪又将是怎样的图形呢?”学生会通过之前的动态图不断地进行想象, 然后对教师说出自己的答案, 教师再利用多媒体展示斜着剪的过程, 让学生看到最后的答案便是平行四边形。将抽象的图形通过多媒体能够更加直观的展现出来, 见底了学生理解的难度, 学生也会积极地探索和发现新的知识。

三、融入信息技术环境, 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 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 教师应当积极地融入到信息技术的大环境之下, 指导学生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学习, 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高效率的获得知识和经验, 还能提高学生自身的学习主动性。

例如, 在小学五年级一节“活动课”的教学中, 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师生游“北京天安门”的情境, 参与这次游玩活动的共有1000人, 其中教师有50人, 门票的价格为成人票每张60元, 学生票每张是半价30元, 30人以上就可以购买团体票, 团体票每一张35元。请学生设计出最为省钱的买票方案, 并说出理由。这个时候, 学生便会进入激烈的讨论, 各自提出自己的买票方案, 学生通过多媒体图形和视频的反映能够更加生动的融入到情境中去, 并能主动地寻找有效信息,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了学习、组织、协作、思考和交流, 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就能逐渐的培养出来, 课堂的趣味性也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总而言之, 信息化的教学是教育教学不断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数学课堂能够丰富教学内容, 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此外, 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对照片进行分割, 充分展示“比”在摄影中、事物搭配过程中等等生活实际中的应用。这样以生活为背景来选取数学材料, 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 对学生的主动性学习也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 借以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奠定基础。运用多媒体的共享功能还能够将数学资源共享, 通过互联网下载相关的数学资料, 交流教学经验等等, 最大限度地为教学服务。我们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与信息技术的优势不断反思课堂教学, 探究教学新策略, 促使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庆英.网络环境下小学数学探究教学策略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 2013.

[2]李彦刚.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问题解决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 2013.

[3]张细明, 胡文权.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数学学习方式创新的研究[J].教育信息技术, 2013, 03:43-46.

[4]郑姝, 陈玲, 陈美玲.基于1:1课堂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资源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 2013, 03:89-95.

[5]郑红卫.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2, 06:156-157.

信息技术下小学数学 篇5

2018年11月8日,我来到了上犹县第一小学参加2018年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数学集体备课活动。

首先由阳金香校长为我们介绍集体备课的缘由、集体备课的目标,再介绍集体备课的成效、实施措施,并且模拟了集体备课情景,最后讲述了集体备课436模式的困惑。

参加这个活动让我感受到了集体备课对于新时代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首先要加强教师合作探究,形成研讨氛围,“自主、合作、优质、高效”的课堂是我们的共同追求。因此,教师的备课质量也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但是单个人的经验有限,知识和能力只局限于某一方面,思考问题的宽度、广度不够。而集体备课可以弥补个人备课的不足,可以更为全面准确地把握教学重点,灵活多变地破解难点,从而使一节课的教案实用便捷、富于操作,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减轻教师的劳动强度,提高教学效率,也有利于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同时可以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集体备课还可以使教师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的实际,使教学富有针对性,使大家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得到交流,有利于教师之间的团结,同时可以减轻教师工作量的压力,缓解教师的心理压力。

集体备课还可以形成良好的教风,从整体上提高一个学校的教学质量。因为集体备课是每个人的思想交流,通过现代信息化技术登录江西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发起集体备课研讨,查看备课老师上传的课件设计后各位老师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使每个人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吸取新的知识、产生新的思想、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

通过这次活动我知道了集体备课的好处

1.减轻备课负担,提高备课积极性。教师可以直接吸收他人成功的经验,如果认同他人的教案,则不必浪费时间,重复抄写。如果有不同见解,则可以直接补充在修改方案栏内。对于教师个人而言,参照以前的教学过程,改进目前的教学,效果也可能会更好。这样,不但可以大大的减轻教师的备课负担,再加上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管理方式,还可以提高教师备课的积极性。2.促进教师教科研水平进一步提高。集体备课可以激发教师科研激情,使教学走上科学化的道路;也可以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有利于教学方法的探寻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面对新课程的要求,单个教师难以尽快适应,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全面了解和解析课本内容,只有大家一起钻研课本,才能适应课本改革的要求。在这种备课模式下,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深入研究。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教科研水平无形中也得到了提高。3.能够显著提高教学质量。在信息社会,教师的个人奋斗、单枪匹马的备课已经不适应教学的客观要求。只有在集体备课的条件下才能弥补知识不足和经验不足的缺陷,做到取长补短,提高教学质量,使备课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集体备课活动的展开,必然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因为首先它是广大教师智慧的汇集,通过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不断改进我们的教学方案,以达到最佳效果。其次,它也能帮助教师不断提高。因为在讨论过程中,也是教师向他人学习的过程,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这就有效地避免了单个老师备课的不足之处。因此,我们应该长期坚持此项活动,并不断改进和完善。

信息技术下小学数学 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环境;小学数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2-0144-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2.092

信息技术可为小学数学课程提供更好的教学环境,这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进,也能让课堂充满无限的活力和生机,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让新课程改革提倡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得到落实。信息技术的优势在于能够将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变得清晰化、具体化,通过“声、像、图、文”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学习。

一、调整学习情绪,维持学习兴趣

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他们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往往不能长时间的保持集中,极易出现走神现象,再加上在课堂学习中思维活动相对紧张,学生很容易感到疲倦,从而导致学习效率下降、注意力分散等情况的发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优势,将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有趣味性,以此吸引和刺激学生,为他们创造新的兴奋点,使其保持长时间的精力集中状态。同时还能够为小学生带来一定的新鲜感,激发他们的思维动力,使其保持最佳学习状态。

比如,在进行《比大小》的教学时,教师需先让学生复习旧知识——认识1至5各个数字,提问:4前面的数是几?3后面的数是几?与3相邻的两个数是几和几?教师也可讲述故事:两只猴子在山上玩耍,到了中午,他们又累又累,于是就在山上采摘水果当作午餐,一共采摘到3个香蕉、3个桔子、4个苹果和5个梨子。教师为提升学生的注意力,可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分别展示以上4张图片,并提问:图上有哪些水果?分别是多少个?之后,可选中3个香蕉和3个桔子的图片提问:这里香蕉和桔子哪个多?回答:同样多。教师总结:当香蕉和桔子一样多时,可以说它们相等,运用数学符号“=”来表示,以此类推引导学生学习“>”“<”。

二、化抽象为直观,加强学生的理解

小学生的社会经历匮乏,生活知识狭窄,感性知识较少,抽象思想能力有限,而不少数学知识较为抽象,因此他们学习起来就难以理解。信息技术的优势之一是可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具体,让小学生从形象思维着手,充分掌握学习方法和技巧,让他们的思维逐步上升至理性思维。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将知识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为他们带来一种身临其境般的感觉,为其学习数学知识构建一个由形象过渡至抽象的平台,适当降低学习难度,帮助其理解和掌握知识。

例如,在讲授《除法的初步认识》时,除法是将一个大数变成多个小数,对于小学二年级学生来说这个知识点比较抽象,理解起来相对困难。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化抽象为直观,采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创设情境。如可在课件中出示12块糖果和3个盘子,提问:“同学们,如何将这些糖果平均摆放到各个盘子中?”接着鼓励他们采用多种分法:可以一块一块的分,也可以两块、三块分,无论怎么分,最终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中放4块糖果。这样的演示方式,将“除法”这一抽象概念的产生过程直观形象地呈现在了学生面前。同时,教师还可根据具体教材内容与教学需求运用信息技术化静为动或动静结合,增添数学知识的趣味性,这样不仅可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还能让他们主动学习,深化理解,培养其思维的创造性与灵活性。

三、利用信息技术,突破重点难点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着一些重点和难点内容难以突破,主要原因在于小学生的知识积累不够丰富,在观察事物时无法全面把握和具体分析。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针对重点和难点内容采用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方式,让他们易于接受。教师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从多个角度呈现数学知识,着重关注重点和难点教学,改进知识的呈现方式,让小学生获得特殊的学习感受和体会。同时,信息技术可将复杂的数学知识变得简单化,优化小学生的学习方式。

比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知识时,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设备的演示让小学生认识到“1立方厘米”的体积单位是一个立体图形,而“1平方厘米”则是一个面,是面积单位,它是一个平面图形。通过这样的演示对比,对于旧知识“面积”与新知识“体积”,学生不仅能够区分开来还能够构建联系。体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的推导过程,学生经常会将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相混淆。教师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可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直观展示出来,让他们在脑海中构建个人认知结构,充分认识到新知识的特征,从而加深对体积公式的印象。

四、运用信息技术,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课堂

数学源自于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学知识,特别是小学数学内容更是贴近生活实际。为帮助学生学习到有用的数学知识,教师可采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找到和他们生活经验最佳的结合点,让教学内容因贴近生活而变得有趣生动。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通过对信息技术的运用营造生活化课堂,让学生采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生活,增强数学意识,提高其对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同时,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可将教学活动设计为:贴近学生实际,运用使其感兴趣和熟悉的生活素材。

例如,在《平移》教学实践中,由于小学生在三年级已经知道平移有两个要素,即为方向和距离,平移不改变图形(物体)的形状、大小,只改变它的位置。教师为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平移”现象,可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展示两个常见的生活情境:汽车在公路上直线行驶、电梯的升降。通过让他们观察这两种生活现象,从而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然后教师可让学生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平移现象?他们讨论出:用扳手拧螺母、传输带上的物品、推拉门和升国旗等,以此营造生活情境,突出其主体地位。教师将教材内容和生活情境有机整合,可让小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存在,使其真正体会到生活中的数学,以拉近理论和实际之间的距离,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五、结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运用信息技术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和趋势,是对传统教学的突破。所以,小学数学教师需合理借助信息技术环境的优势,灵活采用多媒体设备,寻找数学知识和信息技术的契合点,为学生提供一个崭新而时尚的学习平台,从而全面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 刘晨旭.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D].天津师范大学,2013.

[2] 李书英.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J].学周刊,2014(4).

[3] 韩伟.对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思考[J].学周刊,2015(6).

[4] 张敏.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6.

信息技术下小学数学 篇7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有的老师当听到学生向自己提出特殊看法时,情绪上往往会有所不安。教师要有能力进行良好的情态把握,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这有助于对教学做出更好的响应,有利于强化教学效果。没有对学生学习体验的了解和重视,我们就很难组织民主化课堂,很难做好教学工作。教师要及时通过学生的反应了解教学效果的基本状况, 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按教学设计的期望目标行动。进行教学设计时,忘记了学生的实际,而适应各类教参的需要,结果学生在课堂上昏昏欲睡,死气沉沉,那么自己越讲越不是滋味到底怎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打破僵局,焕发勃勃生机呢? 我与学生进行了商量。有的说要多开玩笑,多讲故事,而有些则认为教师不能抹杀其授课的个性而只停留于表面, 更重要的是能够引领他们进行比较深刻的认知活动。更有学生指出,教师应将时间交给他们,让他们组织讨论,等等。我对学生的意见进行了归纳与思考, 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实行教学主体的转变,由讲堂变为学堂,讲授变为启发我们要善于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状况达到教学目的。衡量一堂课的教学效率,主要看有效教学时间,即在教与学的活动过程中,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和提高认识真正的时间,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必须千方百计地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率这就需要我们做好课前和课上两个时段的准备工作。首先,课前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上课时才能得心应手。素质教育更侧重于对学生运用知识能力的考查,因此对备课的要求是多方面的,至少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备学生,即了解学生的知识底细;二是备目标,即明确教学目标;三是备教材,即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内容;四是备教法,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和课程类型,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只有认真备课了解学生该学什么,才能弄清自己该教什么;只有明确课堂目标,才能有效克服教学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增强数学教学的针对性,才能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只有选择正确适当的教学方法,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强化课堂教学效果。其次,就是课上,新课程改革强调的理念就是以学生为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该紧紧抓住教学重点,层层深入进行分析,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创设有利于数学知识传授的教学情境

近年来, 许多教育专家提出了很多关于情境化教学的用途及方法, 在教学中我国各地小学老师们也获得了很多具有实践意义的收获。在有效的班级管理中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是学生独立自主参与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所以大家很重视研究和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建立学习小组是班级管理中构建高效数学课堂, 实施有效管理的重要举措。长期以来,数学教学都是观赏和评价老师精彩的表演,而忽略真正的主体———学生。情境教学法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情境是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途径, 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教学组织手段。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都是学生在表演,老师只是指导者,真正参与学习及其他各项活动的是学生,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及参与度。在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 当学生各做各的时候, 想放松很容易放松,因为他只为自己做;当小组合作完成任务的时候,即便不会挺身而出,而一天又一天的小组训练,一次又一次的团体荣誉,让每位学生都有责任心完成任务,从而培养学生的监督意识和竞争意识。为了获得小组的荣誉,在小组内部学生互相监督,尤其学习不积极、行为不太规范的同学被大家监督,也受到大家的帮助,以便提高整体素质。在组与组之间学生相互竞争努力提高各组的综合能力。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学生有了较高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有了较强的责任感和竞争意识,也有了互相帮助、互相鼓励、相互支持的意识,从而也就有了较和谐、融洽的学生环境,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拓宽教学资源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把课程内容和方法与信息技术、信息方法、信息资源进行有机结合,把信息技术应用到数学教学过程中,改革传统数学教学模式,促进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实现课程教与学优化发展的目标。数学学科整合课的定位是数学学科课,不是电脑课,不是信息技术课,不是数学多媒体课,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整合各种手段、方法,自主、高效地学习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应用能力,促进学生数学学科素质的提高。新世纪教育改革的新思维,是一种全新的教育资源整合的教学方式。这种整合是指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数学教学活动, 实现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和数学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课程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课堂教学结构,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效率和主动性。实践证明,好奇是创新行为的开始,否则教师的教学工作难以收到实效,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无法飞跃。多媒体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结合, 有利于创设最佳教学情境,强化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教师在数学课堂上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多种多样, 需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和总结, 情境化既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又与教学效果紧密相连。数学教师应该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应用信息技术优势,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达到数学教学信息技术的融合,这是素质教育所要求的发展趋势,也是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关键要素。

摘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有效应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营造妙趣横生而宽松的课堂教学环境,通过对数学概念的形象化教学,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精神,强化记忆和理解效果。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把生动形象的画面展现出来,形成视听冲击,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拉近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距离,为学生创造形象感受数学知识的条件,进一步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信息技术下小学数学 篇8

●探究学习特征分析

探究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 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校 (或科学) 研究的情境, 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 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 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 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的发展, 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根据探究学习这一特征,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尝试着按以下流程进行学习:

●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数学探究学习的策略实施

以下结合《简单的数据整理》的教学具体阐述探究学习的策略实施:

1.创设情境、明确问题。

教学《简单的数据整理》时,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播放了一段介绍学校概况的录像。对于自己的学校他们非常感兴趣, 录像中一系列的数据让学生感悟到数据最能说明问题;然后再让学生看未经整理的少先队员联系卡, 由此说明原始的数据很难说明白问题, 只有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后, 它们才更有说服力, 从而明确所要探究的问题:如何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2.收集证据、提出假设。

让学生思考分析问题, 提取问题中的已知条件、未知条件和要求结果, 从而猜想、讨论解决问题的可能方案。在这个阶段, 鼓励学生多思考、多猜想, 给学生提供一定学习资源以便于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节课中, 学生已经明确了自己所要探究的就是如何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这个问题, 那么, 究竟该如何探究呢?教师提出可以以收集和整理全班同学的社区分布情况为突破口, 学生们纷纷在学校的网站上查找信息, 并将自己所获得的信息选用合适的方式用信息技术表示出来。

3.评估方案、形成解释。

当学生提出足够多的意见时, 教师应收集、汇总和展示学生的各种意见, 学生再对这些方案进行分析、处理, 比较、鉴别、评估, 并用信息技术来表征最后的决定。在课堂上, 学生呈现的评估方案有以下几种情况:

对于以上这几种方案, 学生进行分析、比较、评估、讨论、验证, 得出第三种方案最简洁、让人一目了然, 从而得出结论:对简单的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 用统计表的方法最合适。而第一种方案则是较好的统计过程。

4.评价交流、总结反思。

学生对探究过程中自己的表现进行评价, 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 讨论解决问题过程中所用的数学方法。通过这节课的教学, 学生不仅在知识上掌握了简单数据整理的方法, 而且学会了获取信息的方法, 并能够根据这些信息对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作出决策与判断, 达到了学以致用。同时, 在探究数据整理方法的过程中, 学生也锻炼了自我、超越了自我。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 学习过程中兴奋的情绪也是时刻存在, 学得非常愉快。

●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数学探究学习的实践反思

1.在大力推崇人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今天, 探究学习尤显重要。在我们数学教学中不妨进行大胆尝试, 如计算的公式、法则、解答应用题的方法等都可以让学生主动去探究。但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可以整合, 教师要选择好适合整合的教学内容。

2.信息技术不可改变其工具辅助地位, 需充分发挥其优势, 服务于教学。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要把握“度”, 不可滥用。

3.利用网络学习一定要使用校园模拟网, 避免一些有害网站以及大量垃圾信息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结合教学制作校园模拟网页, 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因此应建立适合教学所使用的信息素材库 (网页) , 便于教师运用。

信息技术下小学数学 篇9

一、让学生自学

在“自学”环节中, 学生的“自学”方式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 提前温习教材, 了解学习内容, 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还有一种方式是, 教师建立一个“微信群”或者“QQ群”, 将所学知识制作成视频, 发放到群内, 让学生自学[1]。 教师在此环节中, 可以将多媒体设备运用到教学中, 将较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动态化,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制作教学视频时, 还要保证所制作的视频具备启发性, 能够让学生产生思考。 这一环节, 要求教师要提前将所学知识录制成视频, 然后利用网络将视频发送给学生, 让学生观看。 这种教学方式有一定的局限性, 一些学生家中没有电脑, 就无法进行自学。 因而, 教师在让学生自学时, 要注重根据课程内容有选择地进行。 比如, 在进行《平边形四边形面积》教学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进行学习, 也可以让学生利用视频资源进行自学。

二、加强练习

学生自学后, 教师要对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检查。 比如, 教师可以在数学课堂上, 要求学生独立做完相应的数学题, 以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 对于一些没有条件在家中观看视频进行自学的学生, 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播放视频, 让学生在学习之后再完成相应的数学练习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作业, 有利于检验学生的自学情况, 让学生对自己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 有利于优化教学效果。

三、让学生和学生加强交流

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 合作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探寻解决问题的策略, 发展学生的思维, 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在实际数学教学中, 教师在学生自学及练习之后, 要注重让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互动交流。 在具体的交流过程中, 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 采取小组合作的模式进行交流。 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 让学生检查小组成员的作业完成情况, 检查小组成员作业中出错的地方, 然后让他们进行改正。 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获得正确的数学解题方法, 有利于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成绩的提高。

四、加强对学生的指导

探究式教学, 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学生分析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小学生由于年龄的特点, 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 因而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注重加强对学生的指导。 教师要想对学生进行指导, 首先就应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指导方式,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尽量让学生在自己的指导下都能有所进步。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将集中指导和个别指导相结合, 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教师首先要了解全班学生的学习情况, 然后对出现的相关问题进行指导。 在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关数学知识后, 再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 让学生真正掌握解题方法, 获得进步[2]。比如, 教学对“圆”的认知时, 笔者首先让学生掌握圆规画圆的方法, 让学生能够准确地画出圆形。 接着, 笔者对学生提问:“请问, 如果不利用圆规进行画圆, 我们还能画出规规矩矩的圆吗? ”学生在经过思考、讨论后, 明白了利用电脑软件进行画圆的方式。 在此过程中, 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由此可见, 在信息技术背景下, 将多媒体运用于数学教学中, 已经成为现代小学数学教学中一种新颖有效的方式。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探究, 使学生真正掌握数学知识。

结语

在信息技术背景下,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根据地区的差异性, 有选择地运用探究模式进行教学, 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 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各类科学技术有了进一步发展。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初级阶段, 教师在教学中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构建自主探究学习教学模式, 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拓展学生的思维, 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 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及数学素养。作者结合自身丰富的教学经验, 从让学生自学、加强学生练习、让学生互相交流、对学生进行指导等方面, 详细探讨了信息技术环境下, 小学数学教学自主探究学习模式的构建。

关键词:信息技术环境,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学习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凌秋虹.基于“交互工具”进行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 2011, (6) :95-98.

信息技术下小学数学 篇10

现代信息技术能通过创造、使用和管理合适的技术过程和课程资源增加学生数学活动的机会, 提高学生数学活动的绩效, 促进学生深层数学学习、学会数学学习.随着“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理念的深入, 人们更加重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具体数学活动中的作用.特别地,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应当“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 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操作性的数学活动中去”[1].为了更好地贯彻这种精神要求, 我们应当正确把握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数学活动的特点, 并据此进行科学有效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本文拟对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数学活动的相关特点进行初步分析, 以期在实践中能更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凸显数学活动本质, 不断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1 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数学活动的价值重在素养培养

数学活动主体为了满足数学理解、数学认知、数学探索、数学创造、数学交流、数学审美等各种思维的、方法的、精神的需要, 必须追求数学活动的价值.信息技术背景下对数学活动价值的追求, 不能仅仅局限于技术对数值计算训练要求的改变, 也不能局限于技术对数学内容呈现方式的改变, 而是要着眼于数学活动者数学素养的提高.比如:培养数学活动者数学思维能力, 培养数学活动者超越于计算和估算的数字感, 通过运用数据处理工具对统计数据进行批判性分析, 辅助开展二维或三维空间的几何分析, 理解数和形的关系, 等等.较之于传统的数学活动, 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通过数学活动培养数学活动者素养的内涵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 这至少可以表现在如下几个层面:

1) 在数学观念层面, 需要数学活动者对数学活动的本质及相关训练对数学活动者本人素养提升所起的作用进行重新审视和理性思考, 特别地, 要通过各种形态的数学活动使数学活动者更为清晰地认识到:数学并不是一种固定不变的、静态的知识体系, 而是人类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数学并不是定理、公式的简单汇集, 而是一个多元复合体, 其中既包括数学的知识成分 (命题、方法、问题、语言等) , 也包括数学的观念成分.

2) 在基础知识层面, 应当认识到量化思维是信息时代所必备的文化素养, 数学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本质和数字时代的精髓, 应超越于小农经济和小商品买卖时代对数学基础知识需求的认识, 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需要理性思维公民, 需要学会掌握优化决策、统计规律、规模经济、信息处理、创新创业等角度认识普及性、基础性数学知识的需求.

3) 在实践技能层面, 应充分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影响甚至改变着传统的数学实践方式、方法, 应充分运用现代教学媒体探索最优化的数学教学模式[2].只有合理地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扎实地掌握相关的数学信息化技能, 积极进行必要的数据分析、过程模拟、关系展现, 才能更好地学习数学、运用数学, 才能使数学活动更具有实践性、实效性, 并因此突出数学活动中数学与教育的双重价值, 恰当地揭示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 科学地展现数学知识背后隐藏的数学思想方法及内在联系.

4) 在培养能力层面, 要认识到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交流等能力也是数学活动中重要的能力, 这些能力不仅对当前数学活动的开展有意义, 而且对今后个人的可持续发展更有意义.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的能力要求数学活动者能够:学会搜集、选择和检索相关的信息;主动探寻并善于抓住数学问题中的背景和本质;用准确、严格、简练数学语言表达数学思想;在信息处理基础上提出新的数学猜想或概念, 并进行理性思维;对现实世界中相关现象和过程进行合理简化和量化, 建立数学模型, 等等.

2 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数学活动的范围更宽, 内容更多

乘着现代信息技术这一时代快车, 数学学科正飞速向前发展着, 数学的研究对象也扩展到数、形、机会、算法和变化等多个领域, 数论、统计科学、优化理论、分形理论、决策理论、博弈论、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机器证明、数据处理等边缘科学或数学分支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正不断获得进一步的发展与广泛的应用.数学活动这种学科形态的变化发展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教学形态数学活动的变化发展, 特别是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 现代数学的观念、内容和方法能更有效地渗透到数学课程中, 教学形态的数学活动范围将更宽, 内容将更多, 具体表现有:

1) “统计与概率”等传统数学教学不太重视领域的数学活动内容得到整体加强, 几何直观、算法和优化思想被不同的数学内容负载融入到具体的数学活动中, 分形思想在高年级的数学活动中也得到初步渗透.

2) 传统数学教学中一些高度重视领域的数学活动内容被有效地弱化, 特别是诸如各种形式的查表计算、偏难的四则运算、复杂的因式分解和解方程 (组) 等内容由于其被现代信息技术的可替代性正逐渐远离师生的日常数学活动, 广大师生已经被从繁重运算的数学活动中解放出来, 并有更多的精力用于有价值数学内容的数学意义理解.

3) 除了数学活动内容增减这类显性变化, 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 数学活动内容还更具体地提升到数学思想方法层面, 尤其是数学活动内容与信息技术思想方法整合力度不断加大.比如,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七年级下册) “第十章 统计的初步认识”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直接把利用计算器、计算机求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操作方法作为数学活动的内容.数学活动内容与信息技术思想方法的类似整合不仅考虑到了数学自身的特点, 而且也考虑到了计算机运算速度快、能进行逻辑判断和自动存储等特点.

4) 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 可以针对一些具体的知识点设计更多知识巩固型、知识探究型的数学活动.比如, 当小学生学习了认识图形的知识后, 可以让学生在电脑上用七巧板拼成各种各样的图形, 可以让学生找出“变形金刚”、“忍者神龟”、小步枪等玩具中的几何图形, 可以让学生设计一些主题图案, 并进行评比.

5) 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 学生可以更直接地面对原始的、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应用问题, 据此进行有价值的“数学化”、“再创造”活动, 并在这种数学活动过程中不断提高感知外部世界和研究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 利用温度探头, 学生可以研究被加热后的温度探头在室温条件下的温度变化规律 (牛顿冷却定律) , 求出温度变化的数学模型 (指数模型) ;利用GBR (基于图形计算器的掌上测距仪) 探头, 可以研究单摆小球摆动周期与摆线长度之间的关系, 求出周期与摆线长度的关系模型 (幂函数模型) .随着数学活动范围的不断拓宽、内容的不断丰富, 在现实的数学教育中, 我们不仅能看到符号化、形式化的数学活动, 而且能看到可视化、形象化的数学活动, 并且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 数学活动中逻辑的严谨性、应用的广泛性与策略的创造性、建模的普适性也会以更融合的方式相互联结着.

3 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数学活动的方式更加丰富多彩

1) 就数学活动中数学化的方式而言, 在信息技术支持下, 学生既可以用数字的、图形的、符号的、语言的等多种方式表达数学活动中所涉及的概念、命题、问题、算法及解答, 又可以通过在不同表示法之间进行必要转换以选择自己偏爱的数学活动方式.比如, 用列表、图像和解析式等方式表示函数f (x) =1x, g (x) =1x-1, h (x) =x-1x-2, 用递推公式、散点图、“蛛网图”和编程等方式表示诸如斐波那契等数列, 并据此辨别其函数或数列的特征属性, 观察并分析图形的变化规律, 从实验、算法、思维、直觉等不同角度深入“数与形”及其各种关系的探究, 不断丰富数学活动经验.

2) 就数学活动中算法处理的方式而方, 学生不仅可以应用图形计算器编程语言, 根据算法框图设计计算器程序, 进一步完善算法设计, 巩固相关算法理解、认识和运用, 而且还可以利用图形计算器等工具, 自主探究一些典型的诸如有限排序算法、关于“图”的算法、无限的迭代算法等, 在数学活动中逐渐学习信息处理并初步认识算法的复杂性, 在掌握“读”和“写”等基本数学能力的同时, 进一步训练作为现代信息社会一名公民所需要的“计算”、“运算”和“盘算”能力.

3) 就数学活动中互动性的方式而言, 以现代信息技术支撑的数学教学媒体更具有交互性, 它将有利于数学活动目标导向性和认知主体积极性的发挥, 教师可以有效地改变过去注入式的教学模式, 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 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 把做的过程放给学生, 引导学生“思行合一”, 深入理解数学问题、数学命题、数学方法更本质的方面, 更好地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

如教学“二次函数图像”时, 某教师通过设置句柄控制二次函数图像, 让学生上机操作, 自己输入a, b, c, 观察a, b, c变化时图像的变化, 探索a, b, c对图像的影响, 学生通过自己的主动观察、思考然后与教师、同学进行讨论, 在此过程中学会提出数学问题、分析数学问题和抽象概括总结, 主动建构数学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讲, 数学活动既是学生个体的数学活动也是不同群体的数学活动, 而所谓不同群体的数学活动是指任何个体的数学活动在本质上都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进行的活动, 是学生个体与文本、环境的对话, 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对数学对象进行表述、交流、争辩、修正和重建的过程, 是一种社会建构.随着校园网的普及, 学校越来越重视课程与教学网站的建设, 在这些网站上可以开辟数学实验、数学测量、数学游戏、数学故事、数学制作、数学应用、数学调查等形式的专题数学活动, 并与相关的数学教育网站和网页链接, 可为学生数学活动的这种社会建构 (特别是课外自主探究及合作交流) 搭建信息化平台, 并因此丰富、改进师生在数学活动中互动性的方式[3].

事实上, 在传统的小组合作交流中, 不少学生缺乏合作交流的自信心, 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数学思考以及探究结果, 有时即使有一些好想法也由于缺少交流机会或交流平台而不能有效地表达出来, 久而久之, 学生参与数学探究及其合作交流的积极性逐渐丧失.而在基于信息技术的虚拟数学活动交流世界中, 学生不再担心自己的探究思路或探究结果不当 (甚至是幼稚、错误) 受到其他人的讥笑,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探究及其合作交流的心理障碍, 参与数学探究及其合作交流的态度更积极, 思维更活跃, 效果更明显.

4) 就数学活动中“做数学”的方式而言, 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数学活动可以更好地体现其基于学习主体“做数学”的特性, 比如, 借助于计算机代数系统 (CAS) 或Mathematics等数学软件, 学生能更清晰地表征形式定义, 通过必要的结合、转换、模拟等操作探究数学概念之间深层数量关系;运用几何画板, 学生能在几何与图像之间架起特殊的桥梁, 实现几何作图的动态化;利用电子数据表, 学生能方便地实现从自述算术到代数领域的转换.如果说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 学生通过看、听、说、做、思等形式操作现实对象, 从而把数学“做出来”并因此获得对数学的深刻理解和广泛应用, 那么, 还应当认识到, 数学教学中除了“做”类型的数学教学活动, 还存在着基于思维、基于事实的数学教学活动.[2]在基于思维的数学教学活动中, 应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对核心概念、重要思维方法的表征作用, 并以此使学生能有效地重构并形成自己的数学概念和关系, 优化数学思维品质.在基于事实的数学教学活动中, 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生进行探索、发现、讨论和有意义地建构用于解决现实问题的数学概念和关系, 以便培养学生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 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 数学活动的对象将不是完全由符号、概念和规则等构成的逻辑结构系统, 而是一个含有经验、直观的逻辑结构系统[4,5], 学生可以有条件地设计、选择并因此丰富着数学活动的方式, 他们深层次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更浓, 自主数学活动的范围更宽, 在数学活动中获得的体验更深.

4 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数学活动的探究获得了可视性支持

一位澳洲数学教师曾在一篇文章中这样说到:“在我教学生涯的第1个10年, 我认为自己是在教数学;在第2个10年, 我认识到, 自己不是在教数学, 而是在教探索, 教学生如何进行数学方面的探索;在第3个10年, 我认识到我不是在‘教’学生‘如何探索’, 而是在对那些自己进行探索活动的学生提供帮助和支持, 是在‘提供支持’.”[6]他的话很值得我们思考, 特别地, 如何改进教学媒体或技术手段, 支持学生不断优化数学探究活动过程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在传统现代教学媒体与技术条件下, 许多学生不能在直接感性经验和数学直觉思维方面获得充分、有力的支持, 直接导致了学生不能深刻理解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几何概念与逻辑抽象, 并因此不能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自主有效地产生问题、形成假说, 也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数学实验和反思证明, 许多探究活动因此常常流于形式或最终不了了之.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 数学探究可视化技术在数学探究活动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 在探究可视化技术支持下, 更多的学生能够实现课程标准中强调的“认识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断可以获得数学猜想, 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目标要求, 数学探究活动本身也更易于由外在的形式不断地向内在的实质切入.数学教学实践表明, 在数学活动中, 几何图形性质, 复杂计算过程、函数动态变化过程、几何证明直观背景等, 若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予以直观呈现, 使其可视化, 将会有助于学生的数学理解, 促进对“数形结合”、“图式联系”的深刻认识[7].

现代信息技术对数学探究活动的可视化支持可表现在如下方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等工具以多种方式灵活地向学生提供学习背景的影像、图表、图像等资料, 根据需要以静态或动态的方式展示数学问题;学生通过计算机进行数学实验, 借助屏幕上的图形或图像完成数学猜想的提出与检验;动态、直观、形象地显示数学研究对象的构造与变换等变化过程, 使数学抽象性质具体化, 促进学生理解数学本质;加强学生深入思考并创造性解释、描述数学信息, 使可视推理与代数推理结合,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如果人们把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探究环境看作数学活动一个特殊的思维媒体、互动平台, 在这种媒体或平台中, 学生可以更好地进行相关数据的组织和分析, 教师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通过探索、假设、检验、证明或说明、反思、解释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过程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与思想方法, 在综合化的数学探究活动进程中, 数学活动主体将更易于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寻求潜在的数学探究模式, 批判地审视当前的数学活动, 并进行深刻的理解和有效的反思, 促进学习者深层数学学习、学会数学学习, 促进学习者通过数学活动习得能力的有效迁移, 并因此不断提升学习者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1-5.

[2]潘小明.充分运用现代教学媒体探索最优化的数学教学模式[J].数学通报, 2006, (7) :12-16.

[3]潘小明, 沈红兵.网络环境下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的若干思考[J].教育技术导刊, 2006, (3) :26-28.

[4]潘小明.数学活动:理解及其教学[J].江西教育科研, 2006, (3) :14-16.

[5]潘小明.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性初探[J].课程.教材.教法, 2008, (11) :44-47.

[6]赵小云, 卢晓忠.现代教育技术下的探究性数学活动及其案例分析[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4, (1) :77.

信息技术下小学数学 篇11

关键词:信息技术;导向式教学;教学思路;互动环节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其特有的优越性使得各行各业在发展过程中都开始利用信息技术,教育事业也不例外。小学教育正处于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小学数学的学习对于学生而言是枯燥乏味的,如果不能有效地改善这一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教学活动难开展、学生基础不牢固、课堂氛围不活跃等情况,因此,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十分重要的。通过信息技术,采取导向式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热情,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才能解决小学数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以问题为导向,学生为主体

导向式教学形式简单来说就是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通过引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自己探索解决问题,最终以学生的表现和综合能力为评价标准。小学数学相对而言较为简单,因此导向式教学手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并不常见,很多教师认为这种教学手段不能够完成教学目的,对于小学生而言作用意义不大。其实不然,小学生正处于思维培养和能力塑造的阶段,思想相对活跃,不受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导向式教学反而有很大的利用空间。

以重庆市小学数学教学为例,重庆市小学数学多用人教版教材,其中有关于“多边形的面积”教学内容,在学习这一板块时,可利用多媒体将相关的教学资料具象为图像、音乐、画面、动画等,帮助小学生理解,通过让学生观看某一动画,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从课本中寻找解决办法,开拓学生思维的同时,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有很大帮助。

二、丰富教学形式,开展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很广泛,很多教师都会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来解决问题,帮助学生进行学习,提高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度。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实验教学可以进一步精减,教师可制作相关的教学视频,在视频中提出问题,让学生将自己的解题想法写出来,或者动手实践后得出结论,然后继续播放教学视频,让学生形成一定的逻辑性思维。而这种教学方式既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节约宝贵的课堂时间,又能够让教师对于学生的想法有初步的了解和掌握,对于学生的大体学习误区有一个方向,便于日后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实施。

三、增加互动环节,拉近师生距离

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体现除了教学设备的变化外,还有教学形式的变化,如微课的出现。微课是通过制作时间较短的教学视频,通过线上传输的方式,对学生在课上或课下进行一对一教学,以提高教学效率。目前微课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运用得还不多,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课上对于学生学习情况的掌握制作微课,对于很多问题不生搬硬套,注重强调学生进行开放性思维,将所学习的内容进行消化吸收后再利用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如在学习“统计与可能性”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制作微课视频,就如何统计让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叙述出来,解决方法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多种,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这种互动环节中来,提高学生的课堂互动率,同时利用这种一对一的亲切教学视频,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保证学生与教师良好的互动能够顺利长久地开展。

四、开拓教学思路,衍生教学内容

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是将学生捆绑到教师身边,传授教学内容,学生接受起来十分困难,教师的教学活动也难以开展,长此以往很难形成良好的教学模式,完成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始终注重培养学生的开拓性思维,传授学生解题的思路和想法而非解题答案,帮助学生深入学习,丰富教学内容,为学生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对于“百分数”的学习,教师可以将百分数与统计、概率等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寻找它们之间的联系,用百分数表示概率,独立完成概率问题的解决。需要注意的是,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联系能力不强,需要教师逐步引导,从简到难,循序渐进,才能取得效果。

信息技术为教学活动带来了很多便利,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记忆的同时,满足学生对于新鲜事物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始终注重导向式教学对于学生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关键作用,以解决问题为教学目标,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丰富教学形式,增加课堂互动,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打造高效课堂,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创新能力,达成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朱海娟.用绘本搭建数学学习的桥梁:低年级数学课堂差异教学策略研究[J].辽宁教育,2015(11).

[2]蒋桂银.对小学数学教育学课程构建的建议与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5(12).

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数学教学探究 篇12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数学教学,整合,实践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要重视信息技术和高中数学教学内容的整合。信息技术和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 可以把信息技术中的计算以及数据处理等工具, 有效地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 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是高中数学教师的得力教学工具。

一、信息技术和高中数学教学相结合的基本内涵

信息技术和高中数学教学相结合, 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尝试。具体来说, 就是在实际教学中把信息资源以及信息方法和实际教材内容相结合, 来帮助教师完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便捷性、准确性, 将数学教材上的具体知识内容有效地呈现给学生, 以此形成一种学习资源, 帮助学生通过实用信息技术, 不断获得新的知识, 提高自身的数学学习能力, 培养自身的创新精神和解题能力。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有机整合, 能够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的本质, 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 而且也能够很好地拓展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活动空间。

二、教师要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在一节课开始之前, 教师一定要明确教学任务以及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确定好教学目标需要利用哪些教学因素, 确定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需要注意的是, 教师作为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导者, 一定要努力学习以及掌握好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及应用, 尤其是一些常用的数学教学软件。数学教师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 才能利用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整合, 帮助学生建立起相应的学习情境, 也才能够指导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提高自身数学素养。具体来说, 教师应该掌握好多媒体技术, 来进行相应的教学。多媒体技术的实际应用, 可以更加直观地把数学知识展现给学生, 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也能够活跃课堂气氛, 提升整体教学质量。需要教师注意的是, 在使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时, 要明确最终的使用目的, 那就是提高教学质量, 帮助学生掌握教材知识, 如果不能实现这一目的, 那么即使课件做得再优秀, 课件内容再丰富, 也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三、加强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

信息技术和高中数学教学的整合, 是通过实际教学来实现的。所以,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 要有侧重地进行实际应用。具体来说, 笔者认为有以下几方面的实际应用。首先是进行情境的创设。高中数学对于很多学生来说, 是一门枯燥而又没意思的学科,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 就能够很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 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数学教学, 使得很多学生对于数学学习有了新的认识, 提高了学生们的自主学习意识。通过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 加上教师的情境式教学, 可以使得数学教学成为一个再创造的过程。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 让学生通过实际数学问题的讨论,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学生也能够很好地去分析问题, 创造性地去亲自解决问题。此外, 信息技术有着动态的演示作用, 可以把教材上枯燥难懂的理论和公式, 灵活地展现给同学们, 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实际具体。在调动起学生的感官以及听觉之后, 能够帮助教师把难懂的问题轻松阐释给学生, 大大地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比如, 笔者在讲到统计和概率这部分内容的时候, 进行了信息技术和教材内容的有机结合, 在电脑上创建数学模型, 把概率和统计中的常见数据, 放到电脑中去, 通过实际演示, 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概率和统计的基本内涵, 在实际解题中也有了很好的应用。另外, 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结合, 可以实现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凭借强大的互联网优势, 使得评价主体可以多方面进行。不仅可以使用邮件以及QQ等, 促进学生之间的评价和共同学习, 还可以让学生家长参与到实际评价中去, 促进学生家长和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

综上所述, 信息技术和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机整合, 不仅是一项复杂而又烦琐的工作, 同时对于广大高中数学教师来说, 也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 必须要重视起来。教师在实际工作中要认真学习和掌握好信息技术, 结合学生实际情况, 进行合理应用。通过展现知识的发展过程以及开展实践活动, 来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实际教学中去,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潘爱红.谈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有机整合[J].成才之路, 2010 (21) .

[2]胡凤娟, 王万良, 王尚志, 等.高中数学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现状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 2011 (02) .

上一篇:科普下一篇:初级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