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初中数学

2024-05-15

信息技术初中数学(共8篇)

信息技术初中数学 篇1

初中数学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数学课标:《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以下几点做法:

一、用信息技术多样刺激学生,加快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函数概念教学,学生明晰直观印象深。

二、用信息技术的交互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人机交互使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用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运用信息技术资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按照这个标准,从数学教学的需要出发,所确定的教学环节和数学内容哪些适合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并选用合适的软件,创设相应的学习环境,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

中的辅助作用,从而达到优化数学教学的目的,是值得每一位中学数学教师认真探讨的课题。

下面根据自己多年来在数学教学中积累的实践经验,谈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初中数学的几点做法。

1.用信息技术多样刺激学生,加快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信息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是对人体多种感官的综合刺

激,它既能看得见影像(视觉),听得到声音(听觉),还能用手操作(触觉),这种多样性的刺激,比学生单一地听老师讲解益处多。

教师用传统的初中数学概念教学,学生只能被动地从教师那里接受数学概念,靠强化记忆知道概念的共性和本质特征。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变量与函数”,就是一个典型的概念教学。它关键是让学生对“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值与它对应”,有一个明晰直观的印象。我在教学时运用信息技术的直观特性,先分别显示解析式y=x+a(a为常数)、《数学用表》中的平方表和天气昼夜变化图象,用声音、动画等形式显示出“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值与它对应”。最后播放长江三峡大坝一期蓄水时的录像,引导学生把水位设为y,时间设为x,就形成了y与x的函数关系。这样,不仅引起学生的自豪感,而且对函数概念理解非常透彻。

2.用信息技术的交互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题组训练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的方法是教师在课堂上讲解例题后,让几位学生(或自愿)到黑板上板演,完毕后教师再评讲强调。人机交互使用则会出现一片新的天地。用authorware制成题组训练课件,学生笔算后,自己选择答案。若答对了,窗口立即弹出激励性的文字:“你答对了,真了不起!”若答错了,窗口马上显示“你答错了”,请再“试一试”直至出现正确结果,万一连续三次尝试失败,则显示解题步骤。这样处理,学生学习兴趣浓、效率高。这种交互方式对于数学教学过程具有非常重要意义,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因而形成学习动机。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目的。

3.用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能为数学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例如在新人教版七年级(下)课题学习:镶嵌教学中,我分三个阶段来进行教学:第一阶段为进入问题情景阶段,教师用多媒体投影“美丽的镶嵌世界”,把学生引进一个五彩缤纷的图案王国之中,并提出探究的各种问题,让学生思考;第二阶段为实践体验阶段,学生利用校园网资料,搜集一些平面镶嵌图案,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由简单到复杂,逐步对各种问题进行探究,并总结规律和归纳结论;第三阶段为表达交流阶段,每组学生把探究成果贴在“我的成果”目录中,互相交流,对比,归纳,学生经过设计、复制、粘贴、组合、排列出图案千姿百态,有些图案大出教师意外,很有创意。由些可见丰富的信息资源,可以开拓视野,激活思维,增强想象,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教学实践中去。

当然,我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并非所在的数学内容都使用计算机来辅助教学。对于信息技术,我只是有选择地使用,而不是滥用。

信息技术初中数学 篇2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科学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工具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广泛使用, 已经把数学带入了各行各业。高新技术的高精度、高速度、高安全、高质量、高效益以及全自动化等, 都是通过数学模型和数学方法在计算机的计算和控制下实现的, “高新技术本质上是数学技术”。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使现代数学以技术化的方式迅速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为了适应信息社会对中学数学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加速中学数学教育改革的步伐,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普遍应用, 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已经在探索信息技术在改进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和教师数学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的作用和途径, 以及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专业成长、学校建设和发展等的途径。在此笔者通过自己的切身体会谈谈对初中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一些粗浅认识。

一、多媒体技术在日常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多媒体应用可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空间能力。多媒体能用具体形象的媒体展示给同学, 使其能从中体验形象与抽象的关系。在课件《立体图形的展开图》的制作中, 我适当地运用动画、声音来对学生的学习氛围进行调节, 在上课前, 不再让班长叫起立, 而是通过媒体播放一首CD的音乐, 让学生在专心致志地欣赏中达到情感智商的提高, 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2.多媒体应用可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在对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方面, 我针对把一个用橡皮泥做的正方体, 用一刀切去一部分, 那么剩下部分切口图形为哪些形状制作了多个正方体。然后用FLASH制作动画, 一一把剪切的形象演示出来, 剪切的角度由小而大变化, 给学生以形象直观的了解, 开发他们的发散性思维。

3.多媒体应用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课程的特点之一是内容抽象。因此, 考虑如何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做到生动形象, 是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时常思索的问题。而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应用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难题。例如, 在图形的平移和旋转中, 学生对图形的特征虽然了解, 但应用上把握不定。我在设计课件这一部分时, 采用动画显示图形的平移和旋转。

4.多媒体可应用于数学教学中实验模拟和难点突破。

学生在中学阶段对数学有两大难点:立体几何部分与概率统计部分。以往教师对这二部分知识较难做到实验模拟。我们在选择相关软件的基础上, 设计有关课件用于计算机模拟实验, 可多次出现, 帮助学生复习掌握。

二、多媒体技术在数学教材设计中的应用

多媒体应用能丰富课堂教学容量。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 而活动的主体应该是学生, 采用多媒体教学, 教学容量比以往的常规教学容量多, 教师应注重掌握教学节奏。节奏的快慢强弱、轻重缓急, 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我在设计课件时从以下方面考虑节奏情况:

1.增加问题情景设计, 激起课堂高潮。以往的数学教学课件因程序化太浓, 难以达到学习的高潮。用PowerPoint97自编的课件, 灵活结合教材与教学实际是可以做到的。

初中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 篇3

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对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可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及计算机的多媒体技术,将现代教学媒体与教学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使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这在初中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多媒体技术在日常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多媒体应用可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空间能力。多媒体能用具体形象的媒体展示给同学,使其能从中体验形象与抽象的关系。在课件《立体图形的展开图》的制作中,我适当地运用动画、声音来对学生的学习氛围进行调节,在上课前,不再让班长叫起立,而是通过媒体播放一首CD的音乐,让学生在专心致志地欣赏中达到情感智商的提高,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在讲立体图形时,我设计插入一段动画影片《旋转着的地球》,时间是半分钟,在同学观看时,结合教师课题讲解,让学生进一步复习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在制作各张幻灯片画面时,注意用意明确,使常规数学教学中要求的基本技能、重要的思想方法、运算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尽量反映在课件中,各个幻灯片的连接注意衔接合理、自然,利用人工操作控制时间,使其变化有序,让学生对多媒体在教学应用中避免产生黑板搬家的感觉,尽量使得求解以及歸纳总结等与常规教学的方法相接近,使学生比较自如、顺畅地进入数学的学习状态。

2.多媒体应用可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在对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方面,我针对把一个用橡皮泥做的正方体,用一刀切去一部分,那么剩下部分切口图形为哪些形状制作了多个正方体。然后用FLASH制作动画,一一把剪切的形象演示出来,剪切的角度由小而大变化,给学生以形象直观的了解,开发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如在处理教科书中数据的表示时,我首先用EXCEL制作了统计表,接着利用EXCEL的强大功能在把它转化为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图型等表达方式,使学生能在实践生活中体验数据的存在,数据的快速处理,对开阔学生视野,体现发散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有较大的帮助。

3.多媒体应用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课程的特点之一是内容抽象。因此,考虑如何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做到生动形象,是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时常思索的问题。而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应用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难题。例如在图形的平移和旋转中,学生对图形的特征虽然了解,但应用上把握不定。我在设计课件这一部分时,采用动画显示图形的平移和旋转,例如,可以使三角形自左飞入,然后按动画叠放次序播放,将所要平移的三角形的自动地缓缓沿着移动的方向移动,让学生能够体会到平行移动由移动的方向和距离决定,加深了对平移的特征的掌握。

4.多媒体可应用于数学教学中实验模拟和难点突破

学生在中学阶段对数学有两大难点:立体几何部分与概率统计部分。以往教师对这二部分知识较难做到实验模拟。我们在选择相关软件的基础上,设计有关课件用于计算机模拟实验,可多次出现,帮助学生复习掌握。对立体几何的理解我借用高中的立体几何画板中的范例,使各类几何体能在静态和动态的状况下展现给学生,既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也大大加快理解速度。对概率统计我选择各种相关的EXCEL等软件,重复多次实验,对各种数据进行分析统计。

二、多媒体技术在数学教材设计中的应用

多媒体应用能丰富课堂教学容量。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而活动的主体应该是学生,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学容量比以往的常规教学容量多,教师应注重掌握教学节奏。节奏的快慢强弱、轻重缓急,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我在设计课件时从以下方面考虑节奏情况:

1.增加问题情景设计,激起课堂高潮。

信息技术初中数学 篇4

太原师范学院

郭昕昕

大家都知道,数学这门学科可谓是中学课程中的重中之重,所以,对广大中学生来说,学好数学尤为重要,而随着世界经济和社会 的发展,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化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所以,全面推进以培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成为当前我国教育现代化的一项改革紧迫任务,这牵制着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因此教育信息化势在必行。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得到了普遍运用,促使了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有机整合,它为学生提供了逼真的教学情境,营造一个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提供了一个探索的空间,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从而锻炼思维、激发创造,优化课堂教学。

本文通过自己的搜集,了解到了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的一些概念,了解到了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的前提条件、信息技术对数学教学过程的优化作用。

一、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涵义

1、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指在信息的收集、存储、传递、加工、应用的过程中所用到的技术。

2、数学

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学科。透过抽象化和逻辑推理的使用,由计数、计算、量度和对物体形状及运动的观察中产生。

3、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

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数学结构、数学内容、数学资源以及数学实施等融合为一体,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数学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共同完成数学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最终目的是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能力。

二、中学的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实际分析

现在中学的信息技术虽然较前几年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很多地方(尤其在农村)硬件资源相对还很薄弱,许多学校和家庭还无法配备计算机,更难说上网汲取信息资源,所以对信息技术单纯认为是计算机或根本就什么都不知道,对网络信息资源更难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甚至于还常常曲解。在这种有限的条件下,中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就显得任重而道远,既不能脱离实际的盲目进行,也不能封闭止步不前,而是要每一位教师担起这个重任,逐渐的加以引导,正确的加以使用,让信息技术更好的为教育服务,这应该成为现在教师当务之急的正确认识。

通过我这些年的观察,担任数学教学课改的老师虽然付出了辛勤的努力,但教学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教学过程还是运用原来的模式,很少老师能把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所以做好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是当前的首要任务,利用信息技术来直观和简化数学的教学。

三、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初中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主旨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在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用美丽生动的画面刺激学生的感官,以活泼动态的生活情景吸引学生,可把学生的兴趣引入教师为教学内容所创设的教学情景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例如,在讲圆的有关性质前,可让学生在网上搜索古代人们利用圆进行工作生活的实例,为什么车轮、轱辘是圆的,不是方形或其他形状?在学习三角形定义后,提问:为什么固定物体的架子都采用三角形而不是四边形,是否三角形有其独特的性质呢?你能在生活中找到其他的例子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感受到学生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是有用的,从而培养了学习兴趣。然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一定来自数学知识本身,在教学设计中巧妙的安排也能使学生感到趣味无穷,引人入胜。

2、简化难点,展现过程,强化认知

教育的艺术不是简单、机械地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情感的闸门一旦开启,教师就要因势利导,使其在不断的激励中得到陶冶和升华。我曾经看过一段视频,在七年级(上)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中学习《截一个几何体》时,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事先让学生准备了用萝卜和橡皮泥做的正方体,一个模型只能截一次,截完后难以再还原使用,使多同学只能截出三角形和四边形,全班仅有一个同学截出了五边形,六边形没有人截出来,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老师用了一个较大的模型当场给学生展示了五边形、六边形的截法,但好多学生仍然截不出来,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过后这位老师利用计算机当场给学生演示生动、直观,学生不光能看出怎样截才能利用到五个面、六个面截出五边形和六边形,更能很快明白为什么截不出来七边形?这样一来,不光在教学中省时少力,使学生一进入初中感到材料新奇,更恰当地化解了本节的疑点和难点,使学习内容小解过程与方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启迪了学生的思维。

3、探究裎,经历体验

随着新教材实施,教师角色和行为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不再是主要信息源,而是教学活动中导航者、设计者和帮助者。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知识的探索者。自主探究,亲身实践成为学生学习主要方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亲自操作探索,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如在进行“税收问题”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网上搜索“税收咨询”的网站。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网站上用“协作”与“对话”的方式进行探索,学习各种税费的计算方法,了解各种税收政策。

四、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实施途径

1、注意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建构易于实现数学的新型教学模式。每位教师都应结合本学科特点去构建既能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又能较好地体现新型教学结构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所以模式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不应将其简单化。但是若从最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角度考虑,则有两种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也就是能够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即“研究性”学习模式(也叫“探究性”学习模式)和“协作式”学习模式(也叫“合作式”学习模式)。

2、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教与学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将信息技术与本学科课程相整合,是为了实现彻底改革传统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促进大批创新人才成长的目标,因此,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相整合的过程决不仅仅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过程,它必将伴随教育、教学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

3、高度重视本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没有丰富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就谈不上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收知识的状态就难以改变,创新人才的培养也就落空。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并非要求所有教师都去开发多媒体素材或课件,而是要求广大教师努力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因特网上的已有资源。在确实找不到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的情况下,才有必要由教师自己去进行开发。

4、注意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使计算机既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又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最理想的办法是将“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的“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理论;这种理论正好能适应“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要求

5、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整合。为了推进我国教育的深化改革,必须明确认清教学过程的本质,在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把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学教并重”教学结构),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应该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这一中心来进行,不能把“整合”变成技术与教学的简单“叠加”,那是没有意义的。要求教师密切注意教学环境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的地位与作用,看看通过自己将要进行的“整合”,能否使各个要素的地位与作用和传统教学过程相比发生某些改变,改变的程度有多大,哪些要素将会改变,哪些还没有,原因在哪里,只有紧紧围绕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通过最终教学设计所建构的教学模式能较好地体现新型教学结构的要求,这样的整合才是有意义的。

总之,要实现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体现数学学科特点、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原则。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和丰富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把这些工具运用到数学教学中,使多种教学资源相互融合,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我是一名师范类的学生,以后很有可能会教书育人,之所以选择探究信息技术与数学的整合,是因为我喜欢当一名初中数学教师。通过对这方面知识的了解与领悟,我为数学的信息化教学也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以后的日子里,我会更多的收集一些信息技术的知识,争取在我大学毕业之后,为当一名合格的教师做足充分的准备。

系别:计算机系

姓名:郭昕昕

信息技术初中数学 篇5

更新时间:2013-12-5 8:52:50 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研究”结题

中牟县第二初级中学《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研究》课题于2015年9月提出、论证并立项,2008年1月被批准为全国教育技术“十一五”重点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模式及应用方法体系研究》的子课题。三年来,在总课题组和海口市教育研究培训院信息技术课题组的指导下,于2010年12月完成课题研究,达到预期目标,从理论到实践均取得了较好的成果。现将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信息技术进入数学教育,不仅改变了数学的内容,也给传统的数学教育和教育方式注入了一股新鲜的空气。随着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应用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的程度也得到了深化,从最初信息技术仅作为一种演示工具,到信息技术可以作为一种学习认识工具,在其提供丰富教学资源和多媒体强大表现功能的支持下,教师可以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探索、经历学习的过程,从而构建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引入数学课堂教学中,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的角色也相应地发生了改变,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调动。本文在分析了整合环境下数学课堂教学的特点,尝试构建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策略,旨在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体现“动态、生命”的评价理念。

一、研究概述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心理学理论依据

心理学家赤瑞特拉研究表明:①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到,还能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参与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要多得多。②人们一般能记住听到的20%,看到的30%,听到和看到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这就是说,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这说明在数学教学中,既要发挥多媒体整合声、像、图、文的优势,又要发挥网络便于交流表达的优势。

(二)数学教学的理论依据

学习目标上:①注重发展智力和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学内容知识面要广,课堂容量要大,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这些需要用多媒体技术来支撑。②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我们要善于启发学生以探究学习为主。这就需要在教学设计中,多设计一些学生自己探究的活动环节,而这些环节往往比较耗时,因此,要通过多媒体缩短探究活动的时间。探究学习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途经和手段,即让学生在学习过程通过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处理,从而增强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③在数学课堂的教学中,数学问题具有抽象性,探索具有一般性,探究方式多样性。而多媒体信息技术具有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激起学生各种感官的积极参与;使学生通过操作,充分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视觉化、形象化、多样化,有利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本课题研究的实践基础:

学校已为每个教室配置了背投、电脑,拥有了学生的计算机机房和教师专用的备课中心。学校完成了校园网的建设,全校铺设了校园信息网,实现了各处室、各部门、各办公室、教室、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学生计算机室、等校内重要场所都能网上备课、网上交流、资源共享,形成了庞大的信息网络系统,为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深入开展及课题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这些为课题研究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学校还将继续加大投资,满足本课题研究的需要。

本课题的界定:根据学校实际,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教师资源、校园文化、网络教育资源等)合作进行课程发展的过程与结果。校本课程开发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符合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需要,体现学生主体性,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校本课程开发坚持以学校为主体,结合学校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以开发利用的资源,由学校成员如校长、行政人员、教师、学生、家长和社区人员等进行合作的课程发展过程与结果。如何利用网络技术的形象性,灵活性,交互性等特点来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课程发展总目标:通过本项目的研究,探索如以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将信息技术内容整合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去,使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学习兴趣的培养的教学过程有机结合起来,革新传统的教学与学习观,更有效地改善学习,改善学习者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 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和效果,达到培养高素质数学人才的目的。

2.学生发展目标:让每一个学生适应时代发展。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具有良好创新习惯,以终身学习为目的、能适应学习化社会需要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才。

3.教师成长目标:通过课题研究,增强教师参与课件开发的意识和能力,增强教师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建设一支一专多能的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高素质名师队伍。提升教师专业技能,促进教师成长,成为学科教师骨干。

4.学校的发展目标:让教育发展更科学,创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的名校。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认真学习国内国外近几年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方面的研究成果,了解这个领域发展动态和最新成果,从而保证研究方向的正确和研究成果的价值。

2、利用计算机网络优势,将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进行整合,将现代教育技术的思想、方法与手段渗透到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数学建模的能力,从而形成新的教学模式。

3、研究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更有效地革新传统的教学与学习观,改善学习者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改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发挥现代课堂的作用。三. 课题研究和实验的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的对象

实验的对象是海口九中2008届、2009届、2010届

(二)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采用经验总结法,跟踪观察,分时分期不断进行调整做到最优。在参考国内外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针对本地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费时多、教学方法单一,收效低,学生缺乏其兴趣,教学效果得不到良性循环的实际,制定研究计划,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不断总结完善,形成有利于学生发展及教师借鉴的具有指导意义的经验。

4.经验研究法。通过总结校本课程方案实验中成功的,有实际效果的经验,探索建设校本课程的方法,进行研究、论证,提炼出精华、有效的经验,构建适合我校实际的校本课程,从而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

(三)实验措施

第一阶段(2008年4月-2008年8月):组织研究人员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等教学手段,收集相关资料,学习运用各种软件制作课件,建立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库,写出开题报告。具体负责人安排如下: 胡诗汉:负责收集七年级优秀教案、课件、建立七年级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库;

吴多智:负责收集八年级优秀教案、课件、建立八年级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库;

唐彩华、章才多:负责收集九年级优秀教案、课件、建立九年级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库。

第二阶段(2008年9月-2009年1月):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规律,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切实找好整合点,有针对性地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整合,设计现代信息技术数学教学的教案,将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引入初中数学教学课堂,有效地改善学习,革新传统的教学与学习观,切实培养学习者的兴趣,改善学习者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提高学习效率的详细方案,在学校开展三次现代数学课堂现代课堂比赛,并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并撰写相关教学论文。收集整理相关信息,撰写第二阶段实验报告,不断完善数学学科教学资源网站和学生学习资源网站资源的建设。

第三阶段(2009年2月-2010年1月)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分工与协作,开展研究。建立在线教学网站,开设相关学科的网上教学与论坛。撰写研究论文与实验报告,总结阶段性研究成果。定期和不定期开展一些教学观摩课与研讨会,邀请有关专家到校指导。

1、定期召开课题研讨会,收集教学实验研究的相关资料。

2、根据不同的课型,对课题进行分类研究,建立相关的教学资源库。

3、对典型课例进行研讨,分析各种因变量的变化情况,并对实施细节进行局部调整,进行课题教学研究中期评估。

4、收集课题研究的优秀论文、案例、反思,进行探讨。

5、分析教学研究资料,形成阶段性研究报告。

第四阶段(2010年2月-2010年6月)分析、整理研究资料,观察实验结果,进行因果论证,获得研究结论,撰写测查报告,查新研究报告、研究报告及研究工作报告。

四、研究的成果

(一)我校自2009年开始,每间教室都配备了计算机、投影机、大屏幕和实物投影仪;客观上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必需条件。因此,课题组要求所有成员每堂课都必须准备课件或利用相关的软件(如几何画板),并且每月对教学课件进行检查。然后,将所有成员的课件收集起来,进行集中学习和探讨,并将部分“同题异构”的课件进行整合,使得课程优化。在教学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通过适当的操作、探究、实验、交流、归纳、概括等活动,在教材中展示数学的“再创造”过程,使自主探索、实践操作、交流互动等学习方式得到具体体现,在强化学生理解数学本质、掌握数学基础的同时,促进学生的数学“发现”和“创造”,发展应用意识。

(二)每学期课题组全员积极参加学校每学期开展的为期一周的教学竞赛(即教学开放周),活动中,有很多市县的学校都派人听课研讨,从学校领导到参与竞赛的老师都非常重视,同时也是我们课题组将研究结果展示的大好时机。除了教学开放周的教学竞赛,我校每学期还开展校内市级骨干教师或校级骨干教师(期中,期末)两次复习示范观摩课。这些课都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优质课,一定程度上给予我们课题组成员一些启发。因此,我们课题组要求所有课题组成员积极参与教学开放周竞赛或听课和评课,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否合理,是否值得借鉴。课题组成员除了参加学校的教研活动,还积极参加其他市县的教研活动.2009年11月,受文昌教研室的邀请,吴多智老师参加文昌市骨干教师的培训研讨,并现场教学展示,得到文昌市教研领导和骨干教师的好评,将研究成果进一步推广。

(三)课题组成员集体备课,找准整合点,利用集体智慧制作大量优秀的体现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思想的课件,参加各种教学比赛均获得很好的名次。

研究发现,在几何的动点问题,图形的平移和旋转问题、几何图形的拼图问题、繁杂的公式计算问题、统计的随机性问题、不管是在新课导入、还是探索发现,都能给学生学习耳目一新的视觉直观效果,达到激情引趣功效。例如《三角形的外角和性质》一课,由于任意的三角形都具有该性质,而我们在传统教学中只能对某个三角形进行拼图演示,没法做到任意性。而我们通过信息技术将其整合,只需要拖动三角形的某个顶点,便可得到不同形状的三角形,使其操作具有任意性,学生更容易接受。又再如繁杂的公式计算问题,也是很好的整合点。例如在计算方差时,传统教学需要很复杂的计算过程,即使用计算器进行教学,学生还是记不住方差公式。而在《数据的处理》一课中,我们通过信息技术将其整合,设计方差的计算器,教学中只要填入不同的数据都可以得到不同的正确结果,并且还可以让学生记住公式。统计的随机性问题是很好的整合点,例如《在试验中寻找规律》一课,设计的转盘指针指向具有随机性,通过flash动画激情引趣。三年来我们制作了如下整合较好的课件:《三角形的外角和》、《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在实验中寻找规律》、《数据的处理》、《勾股定理》、《圆周角》、《反比例函数的性质》、《轴对称图形》、《正方体的展开图》。其中:《三角形的外角和》获得全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说课一等奖;《数据的处理》获得全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现场上课一等奖;《平行四边形的判定》获海口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现场上课一等奖;《轴对称图形》获得全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说课二等奖;《勾股定理》获得美兰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说课一等奖;《圆周角》获得海口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说课二等奖;《在实验中寻找规律》《正方体的展开图》《反比例函数的性质》等获我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课题组集体备课程序:

1)课题组成员集中,确定主讲教师和整合点较好的教学内容。2)提前一个月备课,然后主讲教师利用一个星期时间借鉴网上资源制作课件,同时自主探索信息技术的运用;

3)课题组成员再次集中讨论,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推进数学实践活动的实施,如何实现在常规教学中难以实现的教学目标;如何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利用集体的智慧将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更好地整合在一起。

4)主讲教师再利用一周的时间,修改课件,将课件进一步优化。5)试验阶段,主讲教师找层次不同的两个班级进行试讲,课题组成员跟随听课。深入研究,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学生是否更充分、更有效地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空间想象、抽象概括、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数据处理、演绎证明等各种数学思维活动;在学生获得对数学本质理解的同时,数学思维能力是否得到培养。怎样将信息技术自然、流畅地渗透到数学教学整个过程中。

6)课后,教师及时总结,写好反思。教师通过反思后对自己的教学提出改进的具体设想,并对自己的“整合”实践进行提炼概括,从中得出一些规律。再进行修改课件,并逐步实现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

(四)每学期课题组开展两次说课活动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每个学期,课题组要求所有的课题组成员进行两次说课研讨,进一步提高课题组成员的业务能力。让教师通过说课,说说自己的教学意图,谈谈自己处理教材的方法和目标,和课题组成员一起分享,使教研的主题更明确,重点更突出,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给教学研究活动注入了活力。为了说好课,我们课题组成员加强教学理论、专业知识的研究,主动翻资料、查依据、寻教法、制教具,与同行商讨,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由被动的参与研究到主动地参与研究。此外,通过说课提高课题组成员备课的质量,我们在深入专研教材的同时,明确设计意图,更好地把准整合点,才能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将我们的课堂效率提高到更深的层次。

(五)课题组利用假期的时间精心编写相应的教辅书,避免题海战术,做到题目精讲精练,还给学生轻松的学习空间,课堂上教师能够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两年多来,我们课题组成员编写了《高校题典》九年级上下册、《高校题典》八年级上下册,《高效中考复习题典》共五本教辅书。每个假期,课题组安排好每个课题组成员编写教辅书的章节,并通过五次交换审稿,严格校对,最终定稿出版。这些教辅书都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好评。

(六)每个课题组成员,在课题研究实施阶段每学期撰写一篇教学案例,或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论文一篇,汇报教学成果。课题组四名成员共撰写了16篇教学案例,16篇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初中数学 篇6

临洮县东二十铺初级中学 杜胜龙 730500 【内容摘要】: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不可低估,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等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进而使学生逐渐形成以上的各种能力,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数学教学

信息技术

《数学课程标准》前瞻性地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力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因此,教师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更有利于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此我通过自己的切身体会谈谈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一些重要作用。

一、多媒体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现代远程教育是以国家提供设备和资源保障的形式,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大大地缩短了城乡孩子们在教育起跑线上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育的公平,让农村的教育与城市的教育“同在蓝天下,共享好资源”。它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可激起学生的各种感官的参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动机和兴趣。这充分说明了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例如在图形的平移和旋转中,学生对图形的特征虽然了解,但应用上把握不定。

我在设计课件这一部分时,采用动画显示图形的平移和旋转,例如,可以使三角形自左飞入,然后按动画叠放次序播放,将所要平移的三角形自动地缓缓沿着移动的方向移动,让学生能够体会到平行移动由移动的方向和距离决定,加深了对平移的特征的掌握。

二、利用多媒体可启发学生理解抽象数学概念

对于几何教学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只能在黑板上通过板书、作图来传递知识,而一些动态的几何知识的教学,教师不得不借助口头语言、身体语言将动态画面说“动”,学生只能再通过想象去理解,被动地接受,倍感枯燥。作为学生,只有用内心的创造与体验的方法来学习数学,才能对数学这门学科产生兴趣,从而真正地掌握数学。

利用多媒体可以使许多难以用语言或文字阐述的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进行动态展示,将数与形有机结合起来,把运动和变化展现在学生面前,化传统教学中的静为动,加强学生的直观印象,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探究问题,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及学习方式起到很好的效果。

三、多媒体应用可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及发散性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及发散性思维能力,多媒体能用具体形象的媒体展示给同学,使其能从中体验形象与抽象的关系。在课件《立体图形的展开图》的制作中,我适当地运用动画、声音来对学生的学习氛围进行调节,在同学观看时,教师结合课题讲解,让学生进一步复习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使学生在直观形象中体验数学的趣味性并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有效的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四、巧借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现式学习。

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能为数学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能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开阔学生数学探索的视野。比如初二 “探究性活动:镶嵌”,教师提供边长相等的多个正多边形,配上不同颜色,鼓励学生设计一、二个地板的平面镶嵌图,课堂气氛顿时高涨起来,学生经过设计,复制、粘贴、组合,排列出的图案千姿百态,有些图案大出教师意外,很有创意,我趁机把学生的这些作品拍下来并制成幻灯片,事后播放给学生,学生的积极性一下被调动了起来,因为他们从中获得了成就感,这更加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由此可见丰富的信息资源,不仅可以开拓了学生视野,激活学生思维,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意投入到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五、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巩固练习,增加训练密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练习巩固中,由于运用多媒体教学,省去了板书和擦拭的时间,能够大大增加练习容量。这时可以预先拟好题目,运用电脑设置多种题型,全方位、多角度、循序渐进地突出重点、难点。也有利于生动有趣的复习,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成就精彩初中数学课堂 篇7

关键词:初中数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数学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应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强有力工具, 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1]。”信息技术具有图文并茂、声形兼备、动静皆宜的优势特点, 采用这一技术, 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以形象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 让学生更为清晰的获取知识本质, 从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所以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 是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本文结合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 与大家一起探讨怎样才能将信息技术和数学科学整合在一起, 全面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一、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具有很强的直观性与形象性, 可以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在教学“轴对称”这一部分时, 教师可以借助Flash动画制作一只动态的花蝴蝶, 当教师点击鼠标, 花蝴蝶在大屏幕上展示飞舞时, 每一位学生的注意力就被深深地吸引了, 就连平时不怎么活跃的学生也参与其中。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蝴蝶双翅的变化情况, 然后提出问题:“你们可以根据蝴蝶双翅在运动过程中不断重合的现象, 从教材中找出‘对称轴’的定义, 并列举实例。”学生们结合飞舞的蝴蝶, 以及课本中的知识, 可以逐渐明白对称轴的正确概念。然后结合生活中的实例, 在脑海中形成深刻表象,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讨论和交流,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 促使学生更加容易地找到图形的对称点和对称轴, 并深入了解对称点、对称轴、对称线段之间的关系。

二、利用信息技术发现和验证数学知识规律

只有发现和验证数学知识规律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应用数学知识, 而数学知识规律相对抽象, 使用信息技术中的“几何画板”这一测量工具, 可以构建动态的数学模型或数据表格, 通过动态形式展现几何关系, 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空间认知能力, 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发现知识规律, 从而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 在教学“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做出一个等腰三角形, 并分别画出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三角形的高、顶角的平分线, 同时测量线的长度;然后点击鼠标拖动顶点, 学生会很容易地发现, 当三条线的长度发生变化时, 点的位置也随之发生变化, 同时三条线保持重合。教师的任务就是提出问题、创设背景, 而学生的任务是自主动手实验、观察、总结验证、得出结论, 通过一系列的发现过程, 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等腰三角形的基本性质, 帮助学生将知识规律纳入自己的认知体系, 从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三、利用信息技术将“听数学”转为“做数学”

创新性数学教育, 与学生动手操作与实验密不可分[2]。在数学实验过程中, 可以通过学生的观察、动手、分析、对比、归纳、总结, 从而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提高学生分析数据、获得结论的能力。作为数学教师, 要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并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获取知识、解决问题,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应加强数学实验教学, 让学生通过计算机模拟实验, 仿真体验数学思想及知识的形成过程, 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发现数学规律。例如, 在教学“一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时, 教师可以转变传统的教师教学、学生听讲的课堂学习方式, 让学生用计算机画图软件, 通过动手拖动函数图像, 观察图像的变化情境, 并引导学生在观察数据变化的同时, 思考变量之间的关系。教学不能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记忆, 还要鼓励学生动手实践, 引导学生自主观察、推理和验证, 直接真正理解与掌握知识本质。再如, 利用“几何画板”为学生制作的圆周角定理、圆的性质、切割线等课件, 可以为学生提供充足的上台展示机会, 让学生结合思考与讨论, 提出自己的假设与推理, 并通过几何画板进行验证, 从而总结出相应的数学规律与现象。

四、利用信息技术保证教学获得及时的反馈

初中生的自制力和稳定性较差, 且容易产生疲劳感, 因此, 在复习巩固环节, 一定要不断变换教学形式, 给予学生新的刺激,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旺盛的斗志。在设置课堂练习题时, 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挖掘信息技术容量大、信息传播速度快的优势, 为学生提供新颖有趣的练习题, 用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练习题, 化抽象为形象, 化被动为主动, 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让学生不再认为做练习是一项枯燥乏味的事情, 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活学乐学”的境界, 真正做到“减负增效”。由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具有准确性、速度快、动态性等特征, 可以及时获得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 并将其反馈给教师, 便于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 增强教师对课堂的把握性,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 借助多媒体技术实施教学, 可以拓展教学容量, 节省课堂时间,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进行自主探究, 最终达到优化教学过程, 发展学生思维的目的。例如, 在教学“黄金分割”时, 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人物脸型”的设计, 一方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可以促使学生了解黄金分割的美, 由此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让学生懂得如何欣赏美、创造美, 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

五、结束语

信息技术具有图文并茂的优势特征, 在初中数学课堂上, 我们要科学合理的运用信息技术,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有效作用, 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 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引导学生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探究学习, 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唐秀花.初中数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 (4) :122-123.

初中数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 篇8

关键词 数学;整合;现代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31-0066-02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在中小学校以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现代通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得到迅速的发展,充分弥补了教育资源的不足。这样教师就面临一个新的教育命题: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给教学工作输入新鲜的血液。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对于转变教育观念,促进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数学新课程标准前瞻性地指出:积极开发和有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合理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有效地改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主要指教室网络、多媒体计算机、校园网和因特网等。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当数学教学与它们密切整合时,它们能为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它们能为数学课程改革提供全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从数学教学的需要出发,哪些教学内容适合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确定哪些环节,并选用合适的软件,创造相应的学习环境,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中的辅助教学,达到优化数学教学的作用。

笔者根据从事数学教学的实践经验,谈谈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几点做法。

1 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加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突破教学信息传播的“时”“空”界限,使信息传送的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地域更广,延伸了人的各种感觉,教学时间相对缩短,教学视野不断扩展。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将数学中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具体化、直观化,大大增强学生对抽象过程与知识的理解与感受,能直观地展示数学的内涵以及数学的本质。

上数学课总是离不了要画图,这些作图中有部分是重复的、机械的,有些还是相当繁琐的,并且有时作图本身对达到该节课的数学目标的意义并不大。如画一些平面图形和各种立体图形(棱柱、球、圆柱、长方体、圆锥、正方体等),若利用几何画板职能教学平台,一个台办命令就可以完成了。再如制作七巧板,然后利用七巧板移动变幻后拼各种美丽的图案,以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剪七巧板,然后粘贴,现在利用计算机制作起来就十分方便。又如“图形的平移”,先告诉计算机平移方向及平移距离,再选中平移对象即可完成平移,既简单、明了,又直观、形象。这些工作用计算机代替学生、老师做,既减轻负担,又使教师、学生的经历和注意力都集中到学习环节和更高层次的教学中去,同时也有助于师生更熟悉和了解现代信息技术,显著增强教学效果。

2 利用计算机制作精美的课件

教学传统的手段尽管用简笔画、图片等创设情境,但这些方式都有着局限性,缺乏逼真性和生动性。而计算机具有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于一体的多种信息功能,能将图像、声音、文字很好地结合起来,能够使学生达到闻其声、观其行、临其境。所以笔者制作的课件,通过美妙的音乐、精美的画面,静动结合,在学生面前呈现丰富多彩的世界,使学生始终情绪饱满,充满激情地进行学习。

3 联系生活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传统教学是以教师和书本为中心,以教师讲述为主,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也就是一张嘴、一本书走天下的教学模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不论如何都会用心做到很好,甚至更好。学习也是如此,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有很多中学生甚至高校中的大学生对数学失去学习的兴趣,所以就迫切需要教师在教育中创新,引入新的教学模式。

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数学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的衣食住行都可以成为很好的课程资源。如在学到有关分割法和补全法方面的题时,笔者就把课件中设计出各种各样精美的小房子,这些小房子种类繁多、大小不一。然后笔者告诉学生这些小房子都是分给他们的,想一想自己家房子的面积。这样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就可以把分割法跟补全法自然而然地学到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善于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结合,可以有效快速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能自主地学习。

人机交互是多媒体计算机的显著特点,多媒体计算机可以有效地通过声音、图片,声效并茂地显像出教师想表达出来的意思,而且可以及时反馈。这种交互方式对于数学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4 掌握信息技术教学,教师应从“教”转变为“导”

在信息时刻发展的现代,随着中小学计算机的普及,教师的角色将不再以组织良好的知识体系的呈现者或信息的传播者为主,其主要职责应从“教”学生转变为“导”学生。

1)引导。教师对学生学习内容加以分析来帮学生建立合适合理的学习目标,并选择和确认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

2)指导。在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观察、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和培养认知的能力。

3)诱导。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环境,建构起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辅导。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学生提供了许多获取学习材料的方法,教师要辅导学生利用这些便利手段获取所需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完成学习的主要任务。

5)教导。教师应做学生的朋友和榜样。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是平等的,教师应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并严格要求自己,各方面都要做出对学生的学习有帮助、有积极意义的行为表现,教导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高尚的道德和健康的心理等各种优秀的品质。

5 利用计算机的特殊功能突出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计算机的某些特殊功能,如闪烁,变粗变色某个字母、数字以及条件和问题,动画效果,能调动起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反应能力。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时,笔者运用计算机中的某些特殊功能,让计算机展现一个等底等高的圆柱容器和圆锥容器,然后通过圆柱圆锥的不断变化,把圆锥容器装满小彩球倒进空的圆柱容器里,倒了3次,正好装满这个容器,学生从中发现圆柱体积是圆锥的3倍。这样,通过以学生为主体,计算机为载体,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将这样的演示方法放到教学中,教学效果非常好。学生既轻松地学到新知识,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记忆力及抽象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和学习数学的信心。

6 结语

上一篇:交易平台计划书下一篇:myday英语作文初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