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教程

2024-07-09

初中信息技术教程(通用11篇)

初中信息技术教程 篇1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初探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初探

作者/张艳

荥阳三中,河南荥阳450100

21世纪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电脑全面普及的信息时代。掌握信息技术技术已经是科学发展和走向未来信息化时代的必然需要,且已成为当今合格人材的必备素质之一。而要想学好信息技术,初中信息技术课是不可忽视的基础。下面是本人就几年来从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一些经验心得,对如何更好的开展信息技术教学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激发学生兴趣是动力源泉

信息技术教育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能自发探索信息技术科学,培养信息技术素质,打好信息技术理论基础和基本操作技能。所有学生能熟练进行信息技术基本操作,对常用软件熟悉。使部分学生将来能成为信息技术专家性人才。初中生由于其年龄特点,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因此我们在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中要注重激发他们的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信息技术能力。尤其是实践和创新能力。老师则要重视教学目标的导向功能,既要有认知目标,更要有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创造能力的培养目标。

二、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有关信息技术方面的理论知识在信息技术这门学科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因此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理论知识是非常必要的。但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突出重点,联系实践,切忌学生死记硬背理论知识,完全脱离学生的精神生活和社会实践的状态。如果说理论教学难以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原因就是缺乏教学的实践性。那么教师就应该使所教的理论知识密切联系实践。并且能够指导实践。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理论指导实践的可行性。在初中信息技术普及教育的过程中。基础理论教学固然是必不可少的。(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但实践教学占有很大的比例并且十分重要,教师必须努力加强教学的实践性。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让学生尽可能多的进行上机实习。掌握操作技巧,增强操作技能,使学生体验到知识就在我们身边,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从而使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进一步验证、巩固和深化。

三、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这里所说的多媒体技术与前几年一些书籍中曾提到过的多媒体组合教学概念不同,后者只是将几种媒体加以简单的.组合(如把幻灯、投影、表格、声音、录像加以组合)。今天的多媒体技术是以信息技术为中心,把语言、图像、视听等技术集成在一起,而且能双向传送,使同一信息通过用图形、文字、数据、表格、声音等多种方式显示出来。产生一种新的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可立即反馈这种交互方式对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由教师决定,学习内容、方法、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预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参与这个过程。在多媒体教学教程中,学生的学习是在和信息技术的交流对话中完成的,学生可按自己的学习基础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的内容。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在多媒体教学中,信息技术能按照学生的要求提供信息,同时对学生的反应作出判断、调整或修改学习方案,提供适用的教学内容。这种智能化的交互特征是传统的教育媒体很难做到的。

四、联系实际设置悬念

上课时,教师可先提出―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实际问题。使学生产生悬念,让学生具有想解决问题的驱动心理,且以任务驱动,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比如:在Excel中,教统计、排序这一内容时,教师可问学生:“本次期中考试成绩就在我们电脑里,现在要求将各科成绩汇总,还要排出名次,你们该如何应用Excel处理这些问题呢?”引出Excel 应用的统计、排序方法,通过Excel 应用软件来完成任务,轻松又准确。又如:在讲Word 操作技巧时,教师可让学生思考:“怎样利用Word设计图文并茂的电子板报?”同时展示给学生一个图文并茂的纸质板报。能带着这一问题听讲更能激起学习热情。教师通过设置一些悬念,再让学生用信息技术去解决。他们会觉得学习信息技术确实有用。能够解决实际中的问题。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五、给学生布置个性化的作业

学生之间有着各不相同的个性差异,对于同一本教材,学生的兴趣点也是有差异的。在基本掌握信息技术操作的基础上,有的学生表格做得特别漂亮,有的学生设计的网页特别有个性。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有的放矢的给学生提供多个作业项目,并不要求全部做,给学生选择的余地,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给学生发挥个人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机会,并把教材中没要求讲解的,应用软件能够支持的操作,作为附加分,鼓励学生用心地学习和制作。当他们如期完成作业后,教师可以把有些同学的特色作品向全班同学展示出来,激发学生互相学习。竞争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这样就提高了教学效率,提升了教学水平。此外,教师还可以保留一部分优秀的学生作品,向别的班级和下一届学生展示,以鼓励其他学生学习,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不管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都不能够完全按照常规科目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要尽可能跟上信息技术软硬件发展,尤其是软件的发展。教学方法上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多让学生自己动手,以其是否熟练地掌握操作方法为标准。教学形式要多样化,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创新性,最后,以求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初中信息技术教程 篇2

1.课前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日常教学中某些教师上课铃响过后,因手头任务还没有完成或其他事情拖延导致很晚才进入计算机教室;或者上课时,才发现有的学生机器出了问题,又要忙着先解决计算机故障,或正在上课时,被领导或同事打电话喊走帮忙维护计算机,这些行为都会浪费课堂教学时间,影响课堂正常教学。解决策略:教师应事先安排好自己的工作,提前2~3分钟进教室,让学生有过渡时间做好上课准备,教师也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和部分学生沟通。这样上课铃响后,学生才能很快进入学习状态,也只有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教师的课堂教学才会轻松、灵活、高效。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前有很多工作需要准备:(1)机房计算机和教学需用软件的准备。(2)对教学资源的合理准备。教师只有对教学资源准备充分,做到心中有数,教学才有针对性。(3)对上课学生准备,教师对学生要有充分准备,这样教学过程中才能做到点面结合、轻重有别,因材施教,教学效率才会高。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学科学习中具有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活动活力的重要方法。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也一样,教师需要关注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手段,构建理想课堂。如讲解有关于计算机的Word文件知识时,教师要耐心为学生讲解计算机办公软件的使用方法,讲解Word文档中工具栏的使用方法等。课堂中,有一部分学生具有良好的计算机素养,教师可以让这些学生帮助计算机基础不扎实的学生,让学生体验学习信息技术的成就感,使基础不扎实的学生快速提高,激发学生信息技术学习兴趣。

3.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升教师自身的魅力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很重要,教师上课要带上良好的情绪、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尽可能让学生感到教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让他们轻松愉快地投入学习中,有问题才会及时提出来,师生双方才可以及时交流。教师应不断分析学生的感受,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把握好“度”,营造和谐课堂,为学生创造轻松、开放、自主的学习环境,让教师在和谐中诠释教学,让学生在和谐中建构知识,从而在学生心目中不断提升教师魅力,让自己的课堂散发出灵性光辉,爱学生,尊重学生,让学生对老师产生喜欢的感觉,从而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4.加强知识的整体化、系统化、条理化

传统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经常出现以下几种情况。首先,备课中,没有从整体教材或者总体课程出发,直接进入教材各个章节,即边讲边备课,这样,学生对课程教材根本没有立体结构感;其次,教师在初中教学中进行的备课对其教学方法产生一定影响,对知识零散的讲解使初中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不能完全依靠方法完成。这种教学方法的效果不好,学生对近期知识掌握较好,而对学过时间较长的知识则逐渐遗忘。这显然不是我们的教学目的。所以,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知识之间的联系加以重视,将知识整体化、系统化、条理化。如学习Front Page,可设计一节网站制作课,对以前所学网络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和延伸。过去的经验和相关研究证明,在相对有序的结构中提取相对有序的知识,必然是迅速而准确的。显而易见,如果一个学生的知识结构具备整体化、系统化、条理化的特点,那么他的知识就会更具备可利用性,解决问题的时候能及时准确地提取相关知识,因此教师应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建立起有效的知识结构,使知识条块化、网络化、链条化。如学习Excel图表时,结合数学学科中的统计人口实例教学等。

5.运用游戏教学,优化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好玩中学到信息技术技能

所谓游戏教学,指在教学中以游戏方式把信息技术教学寓于游戏之中,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练,以使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比如:信息技术基础课教学中,巧用“警察抓小偷”、“太空大战”等富有情趣的闯关游戏,可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由于游戏中都设置了由易到难多个关口,学生每闯过一关,心中就多一份成就感,他们在忘情的“玩”中不知不觉地熟练了指法,熟知了换挡键、退格键、功能键等多个键的功能与操作。

6.让学生养成好的习惯

习惯是一个人最重要的、最稳定的素质。许多事例表明:不同习惯是成功和失败的分水岭,好习惯是开启成功大门的要素,而坏习惯则会导向失败的歧途。因此,学习中要时刻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平时练习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认真读题的良好习惯。如Flash动画制作中,添加形状补间动画的时候,学生往往由于动作补间动画制作的习惯,常常右键添加补间动画。这样会导致学生发现错误时,很难把操作改成形状补间,甚至有时候还要重新操作整个Flash题。这里我要求学生一律在属性面板中修改,同时我将Flash的大部分知识都归结到属性中,培养学生使用属性面板的习惯。在Excel表格中做函数法时,要养成四步骤习惯:第一步放位置,第二步选择函数,第三步选择区域,第四步确定回车。培养这一习惯的目的是防止学生计算时把不该计算的部分数据计算进去。如统计成绩时学生往往求平均分的时候将总分也一起加进去。

7.创设参与学习情境,营造“听、说”的氛围

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信息技术应用 篇3

关键词: 初中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教育 教育应用

伴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没能从根本上改变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方式,课堂实践证明,学生从信息技术中习得的知识及课堂教学效果与从教师那里获得的知识和课堂教学效果相比,并没有显著优势。值得探讨的是:信息技术教育对学生当前学习的价值在哪里?怎样才能更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教学?

初中信息技术教育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随着教学不断改革,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已成为教学目标和方向。课堂是学生学校活动的主要场所,教育教学改革离不开课堂教学改造,有效课堂教学不仅可以完成学生知识的积累,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及迁移,培养独立思考、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可以促进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方法变革,为学生思维发展和终身学习创造条件。

1.提高学生学习有效性是信息技术教育的使命

1.1引导学生应用信息技术探究问题

创新是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换句话说:问题的解决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土壤。学生只有独自面对问题,并且凭借自己的能力可以解决问题时,才能最有效学习。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应用信息技术巧妙地将知识转化为学生探究的问题,设计各种探究性情境和活动,让学生应用信息技术主动探究问题。

1.2注重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交流和互动

现代教育理念提倡培养学生相互间交流与协作的能力。要求学校注重群体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这种互动不仅包含课堂上的互动,而且包含课后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与课本的互动、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互动、与网络学习资源的互动等。甚至在条件允许情况下进行不同文化、地域、知识背景等之间的互动,这些都离不开信息技术。

1.3注重应用信息技术实现知识迁移和应用

学习任务和活动使学生掌握和运用学习到的知识,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信息技术教育应引导学生善于应用信息技术不断学习新知识,弥补知识的不足,并可借助信息技术实现知识迁移和应用。

2.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有效性

2.1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富有创造性的问题情境

应用信息技术可以创设极具吸引及挑战性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创设主要包含以下几个要素:

①问题梗概,主要包含产生问题的背景、人物、事件等。可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或利用信息,为学生实践和获取知识信息提供支持。

②问题。问题是调动学生学习的动机。将课堂知识隐含于问题之中,吸引学生探究和解决。

③问题可操控空间,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问题的可操控空间,使学生自由操控问题因素之间的变量及问题元素之间的关系,想象其结果及结论。

2.2应用信息技术搭建学生思维的悬梯

①应用信息技术拓展学生心智。学生在问题环境中可以将一些认知工作转移给计算机,不仅可以节约时间,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可以为学生进行更加先进的信息处理提供机会。例如:日常学习中,学生遇到复杂数学运算时,可以运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不仅可以确保运算结果的准确性,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②应用信息技术减轻学生的认知负荷。随着科学知识发展,任何人都不可能在有限生命里将所有知识都掌握。网络可以作为学生庞大的知识库,充当学生的记忆系统,当学生需要某种或某类信息时,只需输入关键字就可查询到相关知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③应用信息技术拓展学生的认知空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兴趣不同,他们对知识的积累呈现多样化,不同学生可以对同一个问题产生不同假设和推断;如果他们能应用信息技术互相交流、沟通、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每个人的认知空间就会在无形之中扩大,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超级大脑”。

3.提高学生信息技术专业水平和技能

可以认为信息技术是义务教育阶段唯一的“专业课”,对学生现在学习和未来工作有着深远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学开放性,可以采用分组探究实践的教学方式,有意识设置不同学习层次,其中既包含广大学生都能理解和掌握的基本知识,又包含对信息技术有兴趣、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利用课内外时间自己探究的内容。这样设计可以让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在完成课堂任务后可以做其他学生的小老师,相辅相成。这样不仅可以满足广大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需求,又可以不断提高水平高的学生对知识及技能的灵活运用能力。

综合上述,信息技术教育价值不仅在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更深远的在于提供学生现在和未来的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法和内容,提高学生课内外学习能力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还对个人能力的无限扩展提供了有效方法,应用海量信息技术资源,“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已成为每个人探究问题、研究问题的可行方法。信息技术教育中必须把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作为重中之重,然而发展学生的思维建立在对问题的学习和解决之上,因此应用信息技术为问题解决创设问题情境,同时应用信息技术学习、交流、探究及对知识的反馈决定着学生的思维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咏.中学信息技术与中学课程整合的分析与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2(36).

[2]史晓俊.新课改背景下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应用[J].新课程,2012(3).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篇4

郑州市第三十一中学

韩晓铂

【课题】“奥运火炬传递”宣传海报制作 【课时】1课时(40分钟)【课型】上机操作课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海报的概念,掌握“文本框”及“艺术字”的应用,培养学生发现新知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海报制作任务的分解,教会学生如何制作宣传海报,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弘扬奥运精神。【重点难点】

重点:如何使用“文本框”、“艺术字”

难点:控制“文本框”、“艺术字” 的位置 【教法学法】

1.综合运用“情景导入、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2.通过引导、启发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并开展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运用教具】

电脑室、极域电子教室及自制的网页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Ⅰ、(约5’)导入新课

(通过课前看到的一段奥运火炬宣传片视频)同学们知道奥运火炬现在在什么地方正在传递么?(学生回答)奥运火炬经过我们郑州么?(学生回答)奥运火炬将在7月底来到我们郑州,为了使更多的人参与到这一活动中来,弘扬奥林匹克精神,我们全班每个小组的同学这节课运用所学WORD知识一起来制作 “奥运火炬传递”的宣传海报,宣传奥运,迎接奥运火炬的到来。Ⅱ、(约4’)讲授分析,布置任务

为了更好的完成制作,让我们首先来了解海报的相关知识。(切换演示,介绍海报知识)我们来看一副已经制作好的宣传海报,哪位同学利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看到的海报里边具有哪些元素?(引出“文本框”及“艺术字”的定义)我们本节课制作海报由三个任务组成(介绍“操作实践” 页面)。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同学,作为奖励将在“才艺展示”里给这里其添加一枚奥运徽章(展示“才艺展示”页面),下课前由得到徽章的多少来评出本节课最出色的小组和同学。Ⅲ、(约26’)分解任务、自学操作

任务

一、文本框在海报中的使用(9分钟)

同学们根据刚才对海报知识的了解,知道了海报里要有比较吸引人注意力的图片。那么请同学们按照“任务一”页面的有关操作指导,自己打开WORD设置好页面,并完成海报中插入适当的“文本框”及背景图片的操作。(教师指导)(6分钟)大部分同学已经完成了任务,注意:完成的同学们将做好的文档名保存为所在机器名,先传至任务指定位置(事先做好的FTP链接)。每一小组完成同学辅导周围同学,组长起立来帮助不会上传的同学完成上传。(3分钟)时间到了,下面上传链接,停止上交。我们进行下一个任务。

任务

二、使用艺术字作为海报的标题(8分钟)

海报已经有了很不错的“样子”了,但还不完整,缺少什么?(学生回答)对了,下边给我们的海报添加主题名字。为了使海报具有醒目的标题,同学们自学“任务二”的有关操作,将海报添加“艺术字”来作为海报的标题。(教师指导,并将“才艺展示”页面进行更新)(5分钟)时间快到了,有一部分同学无法移动 “文本框”及“艺术字”的位置,请大家看演示如何解决(教师演示),同学们修改后再次将作品重新先传至指定位置(教师将FTP之前作品删除),每组组长来辅导本组完成有困难的同学。(3分钟)时间到,下面停止上交,我们打开“才艺展示”页面,看一下完成第一个任务不错的同学,(表扬完成不错的学生及小组)其他同学继续加油。

任务

三、海报版面信息的设计(9分钟)

这么多同学的海报基本上制作完成了,但别人知道属于哪位同学什么时间做的么?(学生回答)如何解决?(学生回答)下面我们来完成“任务三”给海报添加制作的相关信息。请同学们根据“任务三”页面的要求来完善自己的作品,2 前边没有完成的同学抓紧剩余的最后时间完成海报制作。(教师进行指导)(5分钟)大多数同学已经做好自己的海报了,每组组长起立指导本小组的同学上传作品,规定时间内没有上传作品的同学将不会得到奥运徽章。(3分钟)下面结束上传,停止作品的提交,同学们到“才艺展示”页面看一下自己完成任务的情况。(教师将“才艺展示”页面进行更新)(1分钟)Ⅳ、(约5’)作品点评与小结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篇5

“信息及其特征”是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初中《信息技术》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对象分析:

知识的获取者是刚刚升入初中的学生,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

信息特征的认识。

五、教学难点:

信息的含义。

六、教学方法

本节概念性强,实践性弱。采用讲授法,讨论法。

七、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同学们,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那么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

生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

生2:观看校运会,可以获得很多运动会赛场上的信息。

生3:从网上可以获得很多信息,如:学习资料、娱乐、新闻报导等。

生4:在报纸上可以了解国内外的信息。

……师:同学们举的例子非常好。

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当然,信息不仅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同样可以在我们身体内部找到它的影子,如,医生通过听诊器来感知我们的身体内部的变化以确定病因,因此我们可以说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的内容。

师: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信息的存在多种多样,作为万物中的一种,它们同样有着其固有的特性,也就相同的本质。下面我们通过所获取到的信息,找出它们共同的特性。

师:在我们周围存在的信息中,书刊上的文字依附于纸张,颜色依附于物体的表面,老师讲课的声音依附于空气。还有很多的信息,同学们能举出其他的现象吗?

生:(讨论)我们的体重依附于身体,CD音乐依附于光盘,……

师:有没有信息是不依附于任何载体而存在呢?

生:(讨论)找不到。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齐)信息必须依附于载体而存在,信息依附的物体多种多样。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知道信息是必须依附某一媒体进行传播的,所以不能独立存在;文字既可以印刷在书本上,也可以存储到电脑中;信息可以转换成不同的载体形式而被存储下来和传播出去,供更多的人分享,而“分享”的同时也说明信息可传递、可存储。

师:(课件演示)

1、载体依附性

(1)信息不能独立存在,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

(2)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媒体。

(3)载体的依附性具有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特点。

师:老师讲课中传授的信息能增长同学们的知识,广播传出的音乐能给大家带来快乐,下课的铃声能给大家带来兴奋。还有很多的信息,他们的存在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作用呢?

生:(齐)信息的存在有一定的价值性。

师:(课件演示)

2.信息的价值性。

(1)信息不能直接提供给人们物质需要,体现在两方面:

①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

②信息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

(2)信息可以增值;

(3)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有价值。

生1:(疑问)信息可以增值,怎么理解呢?

生2:(回答)人们在加工信息的过程中,经过选择、重组、分析等方式处理,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使原有信息增值。

师:商场上某种产品供不应求,而产家知道信息后他们会大量生产该产品,说明信息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

师:台风“维达”给我们带来的伤痕依然存在,有关台风“维达”的天气预报当时对我们十分有用,但是现在对我们还有用吗?

生:(讨论)信息的价值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就如:今天来讲,神六的圆满成功远比神一给我们带来的`兴奋多。今天的报纸总比昨日的报纸好卖……

生:(疑问)书本中的科学知识会随时间的流失而变得贬值吗?

师:如果是理论知识几乎不会贬值,但如果是技术知识同样会随时间而变化,但所花的时间会比一般的信息长很多。

师:(课件演示)

3.信息的时效性

(1)信息的时效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有长或短)。

(2)信息的时效性必须与价值性联系在一起。

师:(补充)因为信息如果不被人们利用就不会体现出它的价值,那也就谈不上所谓的时效性。也就是说信息的时效性是通过价值性来体现的。

师:老师讲课的声音只是一位同学听到吗?电视台播出的新闻只会被一位观众知道吗?

生:(齐)不是。

师:大家想一想,我们的周围还有那些信息是能够被大家所共同知道的?

生:(讨论)每位同学的相貌、教学楼的形状、树叶的颜色、汽车的形状、……

看来所有的信息都是可以共享的,除非它不为人所知。

师:(课件演示)

4.信息可以共享

萧伯纳名言

(1)信息资源共享。

(2)信息可以被一次、多次、同时利用。

(3)信息共享不会丢失、改变。

思考:

1、师:同学们对以上的信息形态分析得很透切、独特。下面我们一起来思考:信息除了上面的特征之外还有没有其它特征?

(传输性、无色无味、概括性、可以识别、再生等)

2、信息的众多特征中,相对于物质能源,哪些是信息独有的?(共享性)

初中信息技术论文 篇6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在中小学起步晚,它是一门现代科学技术,内容十分丰富,范围非常宽广,它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实践性课程,我们应当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要善于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形象化。

一、充分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教学内容上,可以作一些改动,尽可能地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例如:与学生一起展望未来的生活(当然是与计算机应用相关的),可视电话、网上购物、电子货币等从而引入到信息技术课的学习上来;也可让学生列举现实生活中带有智能化的电器设备,从而说明计算机在现实生活开始广泛使用,而转到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上来;还可以从学生最喜爱的游戏入手,用更加丰富的电脑游戏来激发学生学好计算机知识。还可从计算机的强大的功能介绍出发,等等。通过第一堂课使学生对计算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感、好奇心、并对操作计算机有一种欲望,这样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想学信息技术课,并在以后的课堂中,要经常想办法保持学生的这种学习兴趣。

二、消除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神秘感、畏惧感。在学生的意识中都认为计算机是高科技产品,信息技术与自己很遥远,以及一些其它因素的影响,无形中在学生的头脑中产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神秘感;加上学生们在潜意识里认为信息技术课很难学,觉得那是高科技的产物,生怕自己不小心弄坏,这样很容易使学生对计算机产生畏惧感。老师应当给学生指出,计算机的复杂,是因为它的功能强大,如果我们用它来做简单的事情,它使用起来就简单,比如放影碟,VCD一样;它只是我们手中的一种工具,只是这种工具的功能多一点,我们可以一样样地来,从简单的开始学。并且告诉学生只要我们在掌握了基本的电脑常识,操作时搞清楚操作步骤,然后一步步来,减少操作错误,并且要鼓励学生多去动手操作,第一次出了问题,下一次就会了,要在不断地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学会操作计算机,并且通过使用计算机来为我们处理相关信息和进行一些工作。

三、合理安排理论知识的学习

1、尽量少讲计算机原理方面的理论,(像操作系统、工作原理结构图、软硬件分类等)这些知识对于中学生可不学,实际上也学不懂,反而会使学生越学越糊涂,越学越没兴趣。应安排一些计算机实际操作方面的知识,如,WindowsXP操作系统的掌握、如何使用因特网和上网的一些基本常识、Office2000等。

2、安排一些既能扩展学生知识面,学生又感兴趣的知识。如:计算机的维护与病毒、购买计算机的注意事项、计算机的功能、上网的作用等等。

3、安排解疑答问环节。在课上可以安排时间专门让学生提出在上机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让大家一起来讨论,帮学生寻找问题的原因和答案,这样对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操作能力很有效。

四、精心组织好学生上机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六法” 篇7

一、演示讲解法

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网络教室的广播系统,对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做出适当的演示并加以详细的讲解,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例如,在讲授Windows98系统操作时,我运用了“跃龙门”多媒体教学软件,将操作过程通过教师机演示给学生,使学生们看到完整的操作过程,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为了配合演示式教学,我又根据课程内容及学生的接受能力,制作了有针对性的课件,使课程内容生动形象,变难为易。

二、强化练习法

学生要熟练使用计算机,仅靠教师的讲授和演示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练习,才能掌握操作技能和技巧。练习的方式要多种多样,如课堂问答、上机操作、课内外作业演示等。在进行上机操作练习时,一般给学生布置有针对性的练习内容。例如,在讲完“Word”软件中的文字录入及排版知识后,要求学生课后准备一篇50字左右的短文,在下一节上课时使用Word软件进行录入、排版,并对排版提出合理的要求。这样,每教学一项新内容,就及时让学生进行定量的练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的新课内容,熟练掌握操作要点,提高学习效果。

三、网络教学法

计算机教学中,网络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信息知识环境。学生可以通过上网获得丰富的信息知识。教师可指导学生从网上下载学习软件,收集各类学习网站以及学习资源,不仅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培养了他们的信息处理、吸收能力;让学生在因特网上阅读新闻、收发电子邮件等。采取各种方式设计教学模式,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

四、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是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完成一个个任务逐步掌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为学生营造一个建构知识、寓学于实践的环境,让他们在这个环境里,充满兴趣地进行学习,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例如,我在因特网的教学中,分为这样几个大任务:在因特网上浏览信息、在因特网上查找信息、从因特网上下载信息、在因特网上收发电子邮件、阅读网络新闻等。对于“在因特网上收发电子邮件”这个大任务又可以分为:写信与发信、收信与读信、回信与转信、信件的分类和整理、订阅电子杂志、加入邮件讨论组等子任务;针对“写信与发信”这个子任务,又可以划分为:写信、发信、在信中夹一张照片、发送一个或多个文件、发送一段录音、发送一个影像、把同一个文件发送给多个接收者、成批发送信件等子任务。

五、分组教学法

在计算机上机操作时,学生会经常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果教师一一解答操作,不仅教师感到忙碌、时间紧迫,而且还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分组教学可以避免诸多弊端,提高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根据上课班级学生人数进行分组,每组人数不要太多(控制在6—8名),每个小组有固定的机位并设两名小组长,上课前先进行培训。当本组同学遇到问题时,由小组长充当小老师进行辅导。当有些问题较难时,教师要鼓励全组成员一起研究解决。如果处理得当,教师要及时表扬,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成功带来的喜悦,极大地激发小组成员的动手能力。如果小组解决不了,可由其他小组提出方案或由教师进行指导。

六、融合教学法

利用信息技术学科工具性的特点,可以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不仅能使学生更扎实地掌握课堂所学内容,而且还能让学生对信息技术课有更完整的认识。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初探 篇8

一、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之一。对于21世纪的学生来讲,我们应努力培养他们基本的“信息素养”。⑴信息获取的能力。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并能通过各种媒体,如互联网、书籍、报纸、电视等,或者自己亲自调查、参观等,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⑵信息分析的能力。能够将丰富的获取到的信息进行筛选鉴别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判断它的可信度,然后对认为真实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⑶信息加工的能力。将不同渠道获取的同一类信息进行综合,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重新整理组织、存储,并能够简洁明了地传递给他人。⑷信息利用的能力。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术或其他手段,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教学的优势,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使学生将上述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等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而在所有形式的教育中,创设一个在实际生活学习中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例如:互联网,它为中小学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途径,创造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的学习环境。借助于互联网,他们可以获取在书上学不到的东西,利用这些信息来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当今世界正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不断创新,高科技的迅速产业化,使得经济持续增长。而在这一时代,起核心作用的是知识创新,它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因此二十一世纪需要的是有创新意识、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鼓励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学会独立思考,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强调创新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首先要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环境和机会,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思维空间,不须面面俱到,包办学生所做的一切。只有在自主学习的环境里,学生才有可能发挥创造性,体验创新的乐趣。例如:在讲WORD图文混排时,需要用到绘图工具栏,我只是把工具栏上重点工具,如阴影、三维效果、填充、自选图形等提示了一下,具体的操作留给学生自己完成。学生们凭着他们敏锐的观察,丰富的想象,做出了一幅幅好的作品。后来我对几副想象力丰富的作品给予了表扬,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在亲自实践的过程中,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三、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而相应的信息应是与中小学生各科的学习内容相關的知识,这就产生了信息技术课程如何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的问题。课程整合是指用不同课程的素材和能力整合在一起,使学习的目标处于一个具体的,现实的情况,要求用到多种知识和能力。现代教育引入了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提出了以超媒体方式组织教学信息的思想,这就为信息技术课程与其它学科课程的整合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手段。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整合,就是以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去,从而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又能培养学生解决其他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结合初一语文教学,我校采用的“计算机与语文识字教学整合”就是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它主要是利用多媒体识字教学软件,让学生观看生字的笔画、笔顺、部首、间架结构、正确读音和汉字编码,同时跟随教学软件进行听、说、读、写、打(打字)的训练,通过人机交互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检查和自我提高。

四、注重青少年信息道德的培养

在信息技术蓬勃发展之际,人们往往只看到了它所带来的巨大利益,而忽视了信息技术中某些不利因素给青少年成长造成的干扰和不良影响。例如:在互联网上除了大量丰富的学科知识外,也有许多不健康的内容,有时还有计算机犯罪,计算机病毒肆虐等,而这些正是信息技术教育中容易忽略的问题。因此在学习网络这一章时,我不仅向学生讲解英特网的优秀之处,而且不断向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另外教师除了本课程教学外,还要以自己的模范行动来教育学生,使他们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能够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正确把握人生的方向,以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道德。

21世纪信息社会的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实现,对教育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从培养模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培养目标上,要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高度创新能力和使用信息化手段能力;在培养内容上,教育需要对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主要侧重在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具有自我获取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在培养方法上,教育需要更新观念,要寻求新的模式和传播手段,以适应终身教育,全民教育的需要。

初中信息技术实践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

掌握在work2003中插入图片的方法,能调整图片的位置、大小、文字环绕工具。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③、情感目标:

图片的美与文字巧妙的结合,逐步实现信息技术学科与语文、美术学科的整合。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插入图片的方法、调整图片的大小、位置,会使用文字环绕工具。难点:图片环绕方式的设置。

三、教学准备: 图片若干

四、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情景激趣,引出主题

首先,展示风景图片,同学们一定会被眼前美丽的风景所打动。此时,问道:多么美丽的风景啊,同学们想不想马上就到去看看呢?你们想不想让外面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美丽的家乡,让更多的人知道呢?那么,今天我就让大家当一回设计师,用 我 们 所 学 的Word软件为家乡旅游事业设计一份宣传单,让更多的人来我们的家乡旅游、投资,带动家乡经济的快速发展!好不好?同学们的激情一下了被调动起来,使新知识的学习成了学生内心的需要,从而使这节课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第二环节:任务驱动,自主探究

同学们的激情被调动起来后,个个跃跃欲试,紧接着有一些同学会由喜悦转为疑惑:怎样为家系的旅游发展作宣传呢?这时,打开两个文档:看,这是老师为家乡旅游发展设计的两份宣传单,你们觉得哪种宣传效果更加形象生动,更能起到很好的宣传效果?学生的回答肯定是带图片的那份,我趁热打铁提出第一个任务。

任务一:同学们先自已动手试一试,如何Word中插入图片? 任务提出后,同学们思考讨论,然后我提示学生插入图片要使用插入菜单让学生自已动手实践,看看谁最先找到插入图片的方法,这样意在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习惯。在动手实践过程中,学生的水平不一,有些同学不仅很快就找到了插入剪贴画的方法,还找到了插入其他图片的方法。但是,也有少数学生不能完全掌握,我请已学会的学生担任小老师,指导其他同学,并鼓励学生走上讲台为大家分别演示插入剪贴画和插入其他图片的方法,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才能的机会。

然后,我利用事先做好的课件,演示操作步骤,归纳操作方法。这样做,既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又强化了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通过学生的演示,教师的归纳,学生们都能将图片插入到文本。紧接着我找出几份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广播软件进行展示,我首先对这些作品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请同学们议一议如何使这些作品更加完美,同学们畅所欲言,对于学生们提出的建议,我归纳成3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问题1:如何改变图片的大小? 问题2:如何移动图片的位置?

问题3:如何调整图片和文字之间的位置关系

这3个问题转变成为3个新的任务摆在了学生们的面前,我让学生根据自已能力的高低选择1个或多个任务进行探究,并尝试操作。这样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既让能力高的学生充分展示自已的才华,也能让能力较低的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使得全体学生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同学们在操作前,我这样提示大家:如果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巡回指导,对于个别学生遇到的问题,可以让小组中会操作的学生传授方法,开展合作学习。对于大部分同学都解决不了的问题,则进行启发引导。在我的预设中,“在‘嵌入型’的文字绕排方式下不能随意移动图片的位置”将是学生们面临的一个巨大的难题。因 此,我有 意 在 屏 幕上演 示并质 疑 :图 片 为 什 么 拖不

动?看 有 谁 能 帮 我 解决一下?这时,师生共同探究,得出正确的处 理方法。然后选几位学生将屏幕上的几幅作品进行完善,最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并对操作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强调。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突破了对图片进行调整编辑这个难点。在这一环节,同学们在任务的驱动下,自主探究,动手实践,解决了问题,学生的角色从“让我学”变成“我要学”,学习的兴趣在不断提高,好奇心也随之得 到 满 足。动 手 实 践 的 得 与 失,不 再是作品的好坏,而是“自主学习”的成功体验。

第三个环节:实践运用,提高发展 在学生掌握新知后,我设计了一个以小组为单位来为我们家乡旅游业设计一份宣传画的比赛,在制定比赛规则后,给学生留下自由发挥的空间,鼓励学生自主创造,充分发挥自已的灵感和特长,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体验团结协作的力量,以比赛的方式,使学生的兴奋点再次激起高潮,不知不觉中使知识得到了巩固。

第四个环节:展示评价,归纳总结

实践课二:《在Word中制作表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⒈了解行、列、单元格的概念,⒉掌握在Word中插入表格、移动表格,改变表格大小的方法,⒊能根据实际需要调整表格,输入内容,设置和修饰表格。过程与方法:

⒈亲身参与表格的制作过程

⒉了解与表格相关的概念及操作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⒈培养自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⒉能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⒊增强学生的信息交流意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⒋通过成果展示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学会在Word文档中制作表格的方法。【教学难点】表格的设计、调整和修饰。【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运用文本与表格两种方法展示自我介绍的内容。

师:你是通过哪种方法获得更详细清晰的信息呢?(生答)师:你觉得用表格记录有什么优点呀?

师:生活中应用到表格的地方还有很多,你能说说吗?(生答)

师:看来表格的应用还真广泛,那么我们这节课就一起学习在WORD中制作表格。

二、自学研讨,认识、制作表格

(一)认识了解表格 表格的组成:由线构成,横的是行线、竖的是列线,它们组成的小方格叫单格。横向的单元格组成了行,竖向的单元格组成了列。

师:知道了行列单元格的概念,你能快速地判断这是几行几列的表格吗?

课件出示一个简单表格,巩固行列的概念。

(二)学习制作表格

⒈学生根据学习资料——自学插入表格,思考:制作表格有哪几种方法? ⒉学习汇报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阅读资料、自己操作,基本会制作一张表格了。谁愿意将你的收获与大家分享一下,演示一下你的操作步骤 生:演示汇报

师:对学生操作步骤归纳细化

⒊老师解惑答疑,总结制作表格的几种方法

(三)表格的设置

1、我们可以把光标移动到行线上,看看有光标有什么变化(双向箭头)拉到光标就可以调整行的高度了,你们试一下。会调整行高,你会调整列宽吗?应该怎么做?找同学演示。调整合适然后输入表头内容。还有其他方法改变行高和列宽吗?

2、解惑答疑(讲解行列调整)

3、讲解单元格的合并与分拆

第一行应该有七个单元格,我们将前三个单元格选中,然后单击“表格”菜单,选择“合并单元格”命令,前三个单元格就被合并为一个单元格了,然后将其分拆为四个小单元格。用同样的方法“合并”及“拆分”其他的单元格。

(四)表格的美化

(1)边框的修饰(2)底纹的修饰

练一练:按要求修饰刚才设计的表格,使其更加美观

(五)补充知识

表格的选择,行列的插入、删除,特殊表头的制作、表格的对齐方式

三、自由创作,练习表格制作及美化

我们现在已经学会了表格的基本操作,在操作前一定要考虑好你的表格内容都需要设置哪些内容。(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并指导)

四、展示、评价作品

⒈展示、评析作品

师:刚才老师看到了一些组的作品,发现他们做得真漂亮!师: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大家的作品吧。能说说你的制作过程吗? 生:„„ ⒉互评互改

学生交流作品,从行、列数正确、表格完全、文字大小合适、行宽、列高合适,表格整体协调等方面引导学生互评。

五、板书设计

(因信息技术课教学的主要活动内容是学生的操作,是在电脑上利用教学软件来完成教学活动的,所以没有板书设计。)

六、总结

通过在Word中制作表格,你觉得表格制作过程中需要注意些什么或有什么收获。今天大家任务完成得都很出色,其实,还可以在表格中补充更多的内容,如文字,图片,声音,视频,超链接等等,这些内容并不难,有兴趣的同学们自己尝试一下,我们也可以在课下再交流。

七、作业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随笔 篇10

究竟如何管理好课堂纪律呢?一直困扰着我,也一直思考着。中间也去找老师探讨过,也访问过有经验的老师的课堂,但实践到自己身上总还是有难度。吵,打是不允许的,也不是上上策,更是自己及其不愿意也不能的做法。我只希望每次上课学生能保持安静,遵守课堂纪律,老师讲课时孩子们能坐姿端正,不交头接耳,不做小动作,不说废话,碰到问题可以举手发言等等,这才是我自己设想的理想状态下的课堂。然而自己仔细一想,如果不到十岁的孩子完全按照老师的设想去?在现代化教学过程当中,我们呼吁的课堂要民主化、人性化,孩子是教学的主体,孩子才是我们教育的上帝,更要给孩子发展的空间,老师也不能挑战新课改的权威,套用以前的老一套了。

通过与其他老师的沟通和学习,我了解的四年级小学生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1.兴趣广泛,小动作多,爱交头接耳;

2.注意力不够稳定,不能持久;

3. 无意记忆还占相当优势

4. 情感容易外露,爱争论问题,容易激动,动不动就提出批评意见,但仍愿意依靠老师,希望老师来做主等等

针对学生这些特点我总结了一套自己的方法来应对:

1.重复练习上下课坐姿要求,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2.讲解上课纪律要求和安全规范。

3.利用多媒体演示讲解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这个主要需要我们在备课过程中深挖教材改变教学策略,让教学更生动有趣。

4、精讲多练,集中学生注意力,交换练习的时间应控制在20分钟内。讲解不宜过长,叙述动作要领和练习方法要提纲挈领。

5、结合发现探究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率,其教学设计为:简述操作要领→操作尝试→启发引导→操作学习→反馈指导→巩固练习→归纳总结的教学设计。这种教学方法,一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二是发展学生的智力。

6、利用班级管理方法进行分组打分。在课堂中,根据学生表现进行表扬批评,给予相应奖励和惩罚措施,最后由班长统计到班级当中。

7、提升教师自身魅力,树立在学生中的威信,正所谓“亲其师,重其道”。

初中信息技术课改感悟 篇11

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积极投身课改工作。课改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我的教育教学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我的教育素质有了极大提高,课堂教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学习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

一、善于学习总结,做一名课改学习型教师

“打铁还须自身硬”。只有不断地完善自我,才能在课改的实践中游刃有余。通过学习,我接受了新的教育理念,领悟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教师不再是教材忠实的阐述者和传授者,而是教材的开发创造者。在教会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生存。不但要使学生“学会”,更要培养学生“会学”,实现由重结果向重过程的转变。师生平等,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达成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

二、勇于改革探索,做一名课改创新型教师

在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模式改与不改与改得好与不好都将直接决定课改的成败。为此,我着力把创新教育思想融入课堂教学,积极探索新的适合信息技术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对创新教育经验、方法,仔细推敲,领会其实质,在实践中反复锤炼。我探索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为:

1.提出问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问。提问和教学形影相随,关系紧密。教师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抓住学生处于“愤悱”之时的有利时机,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释”疑。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探究学习,问题可以由学生、教师或师生共同提出。有些问题是教师课前准备的,例如,如何应用Animator软件制作GIF动画。有些问题是学生提出的,例如,用Animator制作的蝴蝶怎么往前飞。还些问题是在学习的过程中由师生双方生成的,例如,用Animator制作的蝴蝶在飞行的过程中,白色的背景时隐时现是怎么回事。

2.分析问题

在着手探究实践之前,必须了解要解决的问题的操作对象能否确定,操作素材是否已具备,操作的结果能否预见。对于操作的对象,我们是否知道与其相关的一些属性,这些属性是什么。如,针对如何应用Animator軟件制作豹子奔跑的GIF动画这一问题可作如下分析:

(1)操作对象:几张动作连续的豹子奔跑图片文件。

(2)操作结果:将上述图片“变”成豹子奔跑的GIF动画。

(3)相关信息:(学生叙述,教师总结)

①Animator软件是否安装;

②是否了解Animator的界面;

③是否知道豹子奔跑图片存放的位置及文件名。

(4)分析操作方案:此过程需要师生的共同参与。教师不再是说教者、传授者,而应是启发者、诱导者,将知识和技能融于问题解决的思想和方法以及操作中去,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去思考。在此环节,教师应做适当点拨,将学生领进门。

3.探究实践

学生根据以上的分析、教材提示、学案等,去进行大胆的尝试与探索,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在教学中的启发是关键,怎样引导学生既朝着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向前进,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探索的积极性,决定教学的成败与否。

4.展示交流

展示交流的基本目标是让学生学会自我表达、倾听他人意见、积极参与讨论。不仅是探究结果的交流,而且是探究过程的交流;不仅是知识方法的交流,也是情感感受的交流;不仅是成果的展示,也是学生之间的一次高效率的学习。

5.评价反思

教师引导学生评价问题解决结果,总结从这一课中学到的知识及其应用价值,反思探究过程及其方法,并提供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将这些学习收获进行迁移、巩固和进一步应用。

三、乐于运用新知,做一名课改时代型教师

不断地关注新课改最新动态,及时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用最新的课改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实践。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新旧技术的更新周期更是日渐缩短。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我及时了解自己本专业前沿的技术、动态。不断关注新的技术,不断更新自己的基本技能。围绕着信息的获取、理解、分析、加工、处理、创造、传递的理解和运用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不断地汲取新知,运用新知,做一名时代型教师,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四、勤于动手动脑,做一名课改研究型教师

在探究新的教育教学方法、积极进行课改的同时,我时刻不忘朝着研究型教师发展。积极参加各级新课程研修培训,重视自我学习与提升,积极主动地投身于课改课题研究。每次上课前,我都会认真钻研教材,提前备好每节课,备好学生,动脑思考在课堂上如何呈现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每次在上完课后都及时反思这节课的得失与改进办法。积极参加市、校组织的公开课,上完课后认真听取教师的评课,认真总结与反思。这样做,不但积累了经验,也使我对今后的实验工作始终有一个明确的思路。提高了自己,也带动了别人。

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以及获取、分析、处理、传递和应用信息的技能,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一定会以此为出发点与归宿点,积极投身于课程改革,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专家型、教授型教师。

上一篇:一场透骨酸心的旅行作文下一篇:刚开学时的我自我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