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赛教课件

2024-08-20

初中信息技术赛教课件(精选11篇)

初中信息技术赛教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什么是电子图书,并体会其优越性;了解常见电子图书的格式。

2. 能力目标: 熟练掌握分类搜索的方法;学会用搜索引擎在因特网上查找自己所需的电子图书;学会下载及安装电子图书阅览器。

3. 情感目标:在上网查找并阅读电子图书的过程中,体会电子图书的优越性,并进一步提高文学修养。

教学重点:

利用搜索引擎查找自己需要的电子图书。

教学难点:

1. 利用搜索引擎查找自己需要的电子图书。

2. 下载及安装电子图书阅览器。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了解一些可在线阅读书报的网站。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一、 激趣引入。

教师可先用一段Flash或音频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在课堂导入时,教师先播放一段《丑小鸭》故事的开头,正当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时停止播放。再引导学生到“中国青少年新世纪读书网”上查找到此故事,并阅读故事的进一步发展。

二、在“中国青少年新世纪读书网”上查找。

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在“中国青少年新世纪读书网”上可以查找到《丑小鸭》的故事,快去找一找。

教师可以教给学生归类查找的方法。

三、用搜索引擎搜索。

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自己喜欢看的书或还想看的书,并在“中国青少年新世纪读书网”上查找。

在用搜索引擎查找时,可直接用书名作为关键词。如果有的学生记不清书的全名,可以用书名中的一个词语或几个词语作为搜索的关键词。查找到自己想看的书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在线阅读图书。

四、 介绍网上购书

教师可适当地介绍网上书店,让学生初步了解在网上书店购书与在一般的`书店购书有什么不同。同时也应提醒学生,网上购物是存在风险的,不要在网上随意泄漏自己或家人的个人资料,特别是信用卡-号、手机号码等,提高学生的防范意识。

五、学生练习

在网上查找《都市快报》和《浙江日报》,说说网络报纸有什么好处。网上的图书,学生以前接触得比较多,但每天家里看的报纸在网上也有,很多学生是想不到的。在查找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搜索关键词的选择是否正确。

六、小结

学生听到未完的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驱使学生急切地想知道故事的发展。

先放手让学生自己查找,再对某些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多数学生会发现自己想要看的书读书网上并没有,从而引出用搜索引擎搜索。

学生自行查找,找到后自行阅读。

学生可以在网上了解自己想买的书的价格,内容介绍等等。

学生查找报纸,找到报纸后,如果时间有剩余,可让学生在线阅读报纸。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网上电子图书的方便快捷顿时显现出来了。

通过不同方法的查找,让学生明白两种查找的优缺点和作用。

进一步让学生明白,网上图书的快捷。

通过练习,不仅能巩固学生的搜索技能,也能让学生体会到网络的优越性。

初中信息技术赛教课件 篇2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学科性和工具性两大基本特征。从学科性的角度来看, 初中信息技术是学生学习的内容。作为学生学习的内容,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需要向学生传授必要的信息技术概念、原理、方法、技能, 促进学生在信息技术领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课程目标的实现, 形成与信息素养内在要求相一致的知识与能力结构;从工具性的角度来看, 初中信息技术又是学生学习的工具和手段。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和手段, 初中信息技术是改善学生学习方式, 提高学习效率, 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良好工具和手段。因此,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 不仅要注重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 而且也要关注运用信息技术工具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具体问题, 注重将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到各门学科的学习活动中去, 使信息技术课程成为课程结构体系中的一部分, 成为学生改进学习方式的信息化学习平台。

但是, 在现实教育教学中, 很多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并未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程学科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虽然秉承了传统的学科教学观, 但仅仅注重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性, 即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 很少有教师关注信息技术课程的工具性或者对工具性特征关注力度不够, 这在许多信息技术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作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最常用的辅助教学手段之一的多媒体课件, 也缺乏对工具性特征的足够关心。许多信息技术教师设计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主要关注的是学科性特征, 对工具性特征关注度不高或者根本就忽视了其工具性特征, 这其实是对我国在中小学阶段开设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目的认识不深入造成的。

为了秉承传统的学科观, 同时又兼顾信息技术课程的工具性特征, 笔者在本文中从初中信息技术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制作角度出发, 探索在初中信息技术多媒体课件制作时, 如何将信息技术的学科性和工具性和谐统一起来。

二、学科性与工具性和谐统一视角下的初中信息技术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原则

1.教、学、用三结合原则

教育学研究认为, 就一般意义上来说, 教学具有四大基本任务。其中, 教学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任务是将储存在书本或其他信息载体中的抽象知识作为学生认识的客体, 经过有指导的学习活动, 将人类总体的知识转化为学生个体的内在知识结构。因此, 我们可以认为, 教、学、用三结合的原则是所有课程都应该遵循的原则, 其中,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基础, 学生的“用”是“教”与“学”的目的。没有“教”与“学”作为基础, 学生的“用”就无从谈起;没有学生的“用”, “教”与“学”也就失去了目的和意义。这三者是互为条件, 既相互联系, 又相互区别。

对于传统学科教学如语文、数学、外语来说, 教、学、用相结合已经成为一种定势, 在此不作深入探讨。对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来说, 学生的“用”是有别于传统学科的“用”的, 它在更大程度上体现出了一种“活用”, 即运用所学信息技术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问题。例如:对于计算机病毒的教学, 无论教师在课堂上对计算机病毒的理论讲得如何好, 学生理解得如何透彻, 但当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真正遇到计算机病毒时, 不能“活用”所学知识正确处理真实问题, 这样的教学其实是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的。因此, 在学科性与工具性相和谐统一视角下的初中信息技术多媒体课件制作, 首先应当遵循教、学、用三结合的原则, 只有遵循了这个原则, 我们设计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才是符合初中信息技术特征的课件。

2.“教件”与“学件”相互分离原则

为了兼顾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性和工具性特征, 笔者在日常教学中通常采用了“教件”与“学件”相互分离的原则。“教件”即是教师教学用多媒体课件, 是为教师教学服务, 体现信息技术的学科性特征, 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学件”即是学生学习用多媒体课件, 是为学生学习知识和活用知识解决问题而服务, 体现信息技术的学科性与工具性特征, 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与用。

“教件”与“学件”相分离, 可以使多媒体课件充分兼顾初中信息技术的学科性与工具性特征。同时, 又便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与运用, 它能充分有效地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结合起来, 只要设计合理, “教”与“学”可以过渡自然流畅, 达到无缝结合。经过教学实践检验, “教件”与“学件”相互分离的原则是符合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特征的一种多媒体课件制作原则。

3.以学促教原则

以学促教原则, 就是根据学生日常生活、学习所需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具体来说, 在以学促教原则下, 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 教学内容及教学素材的选取, 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学辅助手段的采纳, 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安排, 教学评价的处理等都根据学生的生活、学习等实际需求来确定, 而不仅仅是根据信息技术教科书的内容来确定, 即学生的学习需求决定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 教师的教学紧紧围绕学生的学习需求而展开。在初中信息技术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中, 遵循以学促教原则, 不仅可以体现出信息技术的学科性特征, 而且也可以体现出工具性特征。同时, 也体现出用“教材教”的理念, 摒弃“教教材”的传统教育教学思想。当然, 以学促教原则在具体实施中要特别关注教学内容与教科书的衔接问题。

4.学以致用原则

无论是传统课程还是信息技术课程, 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运用, 学以致用都是课程教育教学的一种永恒追求。学以致用原则, 简单地说, 就是为了实际应用而学习的一种原则。鉴于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工具性特征, 因此, 在信息技术多媒体课件制作中, 我们更应关注学以致用原则。在日常的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 课件的设计、制作和运用都应该紧密围绕学以致用原则展开和实施, 这是由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性和工具性特征所决定的。只有遵循了学以致用原则, 我们设计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才有价值, 才能真正为信息技术课程教育教学添砖加瓦。

三、学科性与工具性和谐统一视角下的初中信息技术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思路

学科性与工具性和谐统一视角下的初中信息技术多媒体课件应如何制作呢?笔者下面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 谈谈“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 课题为《制作卷首语》的初中信息技术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思路, 希望能为广大初中信息技术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制作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制作卷首语》是苏科版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应用文档的设计》一章中的内容。从学科性的角度来看, 该课题涉及到输入文字、插入图片和页面的美化等内容;从工具性的角度来看, 通过该课题的学习,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可以制作出自己的图文混排作品或者具有帮助他人实现类似文字处理功能的能力, 如:电脑小报的制作、作文选的制作、图文混排作品等的制作。基于以上认识及遵循前文所述的四个原则, 笔者对该课题的多媒体课件处理如下。

1.“教件”的制作思路

“教件”的制作软件选择了常用的PPT软件, 理由:简单实用, 便于知识的呈现。该“教件”由8张幻灯片组成, 可以充分满足信息技术课程教师教学耗时不超过5到10分钟的要求, 其涉及内容及设计目的如表1。

2.“学件”的制作思路

“学件”的制作软件为Word软件, 以独立文档的方式提供给学生, 该文档既是“学件”, 又是学生的学习过程记录和学习成果。软件选用理由:所用即所学。该“学件”由四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 (学习主题) :《制作卷首语》学件。

第二部分 (学习要求) :学习目标及学习重、难点。

第三部分 (学习过程) :任务驱动过程及记录, 具体任务如下。

任务一:请将文件的页边距设置为上、下、右为1.5厘米, 左为2厘米, 纸张为32开 (操作提示:文件—页面设置:页边距和纸张) 。想一想:为什么要将左边页边距设置要稍大一些?

任务二: (1) 将样文的标题和作者居中并加粗 (操作提示:选中—格式工具栏“居中”命令) , 标题字体设置为黑体四号 (操作提示:选中—格式工具栏“字体”和“字号”) ; (2) 将样文中带有蓝色标记的文字按括号中的要求进行处理; (3) 将样文首行缩进设置为2字符 (操作提示:选中—格式—段落—缩进 (特殊格式) —首行缩进) , 行距设计为1.2倍 (操作提示:选中—格式—段落—间距—设置值) (样文略) 。

任务三: (1) 给样文插入一张名为“书1.JPG”的图片 (操作提示:插入—图片—来自文件—查找范围 (制作卷首语学习资源) , 并设置图与文字为紧密环绕 (操作提示:选中—快捷菜单—设置图片格式—版式或通过“图片”工具栏) (样文略) ; (2) 在正文左上角插入云形标注自选图形 (操作提示:插入—图片—自选图形—标注—云形标注) , 并居中输入“卷首语”三个字 (操作提示:选中—快捷菜单—编辑文字) (样文略) 。

任务四:给页面添加彩色背景 (操作提示:格式—背景—填充效果—纹理—羊皮纸) 和装饰线条 (操作提示:自选图形—基本形状—绘制—选中—快捷菜单—设置自选图形格式—颜色与线条—填充:无填充颜色, 线条:按需设置) (样文略) 。

第四部分 (学习拓展) :课堂加深及课后作业, 具体内容如下。

(1) 问题讨论:如何利用填充效果把图片裁剪成所示图形?试一试 (材料位置:制作卷首语学习资源作业素材作业一31.jpg) 。 (2) 请学生自由分成若干小组 (原则同排四个学生为一组) , 利用教师提供的图片和文件资料 (材料位置:制作卷首语学习资源作业素材作业二) 自主设计制作卷首语, 将完成作品上传自班级FTP空间, 并由组长简要介绍本组制作的卷首语的特点, 通过学生的自评和互评, 选出最佳作品。

综上所述,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学科性和工具性两大基本特征, 这与传统学科具有本质的区别。长期以来, 许多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比较注重传统意义上的学科教学观, 相对忽视信息技术课程的工具性特征, 这其实不利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目标的实现和学科建设的健康发展。为了将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性和工具性特征和谐结合起来, 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课程目标,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 应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要关注这两个基本特征, 这是教师的义务, 也是信息技术课程对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试行) , 2007版[S].

[2]叶澜, 袁振国等.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全国统一 (联合) 考试大纲及指南, 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论信息技术下的课件设计 篇3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设计;概念

多媒体技术通过信息网络的渠道,为实现建构主义所要求的学习环境提供了理想的条件,基于网络环境,我们在课件设计与开发方面做了一些探讨。

一、网络环境中学习的概念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的学是内因,教师的教是外因。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的学起作用。能使学生自己知道如何学习、学习什么,学生的主动性就能发挥出来。建构主义理论特别强调学习者主动发现或探索式学习,要求学习者自己管理学习任务。另外,个别化学习也是网络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学习方式。其特点是:学习者可以按照自己的能力决定该学习什么,可以按照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可以决定学习的进度和选择。因为我们知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背景知识、学习习惯和能力、认知风格都有很大的差异,而在传统的讲授式课堂教学中,教师普遍存在着无暇顾及学生接受能力存在差异的现象,往往按照“一刀切”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很难“让胃口小的吃饱,胃口大的吃好”,效果肯定是不尽人意。校园网络的起用,网络学习的提倡、计算机的交互性为这一问题的解决带来了希望。

网络学习是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是一种开放式的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基于信息的、以多媒体为主要手段的,建立在网络环境的学习。网络学习是通过网络进行的学习过程,也是学习网络本身的过程。它还是利用和开发网络知识与信息资源的过程,意味着把网络作为学习的一种环境。所以,网络学习离不开计算机网络,离不开网络上的一切信息资源。

二、网络课件设计步骤

(一)制定教学内容

1.教材、配套的练习册:教材是教学内容的文字描述,教学内容选择结果的体现。教材不是教学内容的简单堆砌,而是教学内容的有机组合。练习册是选定教学内容后,诊断与巩固教学内容的测验试题的集合,它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份。

2.实验、实验环境与实验手册:对于一些含有技能培养目标的课程来说,实验是必不可少的。实验是教材中理论知识的实践认证,技能知识的具体体现。实验手册是对实验的说明,一般有实验目标、实验环境、预备知识、实验步骤、实验报告、思考与练习等几大部分。

(二)总体设计

1.内容组织。课程内容采用模块化的组织方法,模块的划分应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基本以知识点或教学单元为依据。

2.内容表现。在具体的开发过程中,要注意这几点:①描述性文字要精炼、准确。②在画质上,应要求构图合理、美观,画面清晰、稳定,色彩分明、色调悦目,动画、影像播放流畅、具有真实感。③色彩的选择应清晰、明快、简洁,颜色搭配合理,主题与背景在色彩上要有鲜明的对比。④构图是指画面的结构布局。⑤动画是课件的主要表现形式。⑥影像的目的是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增加可信度。⑦在声音质量上,应要求解说准确无误,通俗生动,流畅清晰;音响时机恰当,效果逼真,配乐紧扣主题,有利于激发感情,增强记忆。⑧在内容结构上,同一网页中不宜同时出现过多动态区域。网页长度不宜太长,一般不要超过三屏。每门课程的网页应保持统一的风格和操作界面。控制功能、操作方法符合常规习惯。

3.导航设计。①横向导航。②纵向导航。③树状导航。④网状导航。⑤导航图。⑥导航条。

4.页面设计。①页面设计原则。本着以下几个原则进行:1)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新颖性。2)协调美观,富有艺术性和感染力。3)富有动感及变化。4)突出主体。5)类似原则。6)简洁明快、清新亮丽。②素材设计。③布局设计。几种常见的页面布局形式:1)口型布局。2)对称对比布局。3)T型布局。4)P0P布局。④色彩搭配。常见的色彩搭配方法有:1)选用两个对比色作为页面的主色调,使页面色彩丰富但不花哨;2)首先选择一种色彩作为页面的背景,然后改变该色彩的饱和度或透明度,将产生的新色彩用于页面的前景,使页面色彩和谐,富有层次感;3)用黑色作为页面背景,另一种色彩(如大红色)作前景,这种色彩搭配给人的感觉是“跳”;4)选用饱和度相近的色彩(如深黄、深绿)作为页面的主色调,这种色彩搭配给人的感觉是统一。

(三)素材准备

(1)素材准备。根据脚本的要求,准备所需要的素材,包括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案例等。

(2)素材采集。通过扫描仪扫描图形,把准备好的音频和视频素材,通过声卡和视频采集卡,转换为计算机可识别的数据文件。

(3)素材开发。①图形图像制作。②动画制作。

(4)素材整理。制作好素材后,分类编目,放入课件素材库中,供课件集成时调用。

(四)课件集成

根据制作脚本的设计要求,利用课件集成工具,集成課件素材,形成网络课件。课件集成工具:Macromedia公司的Authorware、Flash、Dreamweaver和Microsoft公司的Frontpage。

(五)课件测试

小学信息技术优质课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掌握网络知识、课件制作的同时,也了解“四城同创”的意义,认知身边的好人、学习身边的好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审美情趣和爱国情操

2、知识目标

(1)在幻灯片中插入艺术字;

(2)设置幻灯片的背景;

(3)在幻灯片中插入文本框,并输入文字;

(4)在幻灯片中插入绘制图形,并添加文字和填充图片。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空白版式制作幻灯片。

难点:(1)如何将在word中学过的知识用到powerpoint中;

(2)幻灯片的版面设计。

教学设想

以诱趣探求法引入新课,以强烈鲜明的视觉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并转化为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思维积极性。

由于本节课的所有知识点在word中多已经接触过,但要学生自主地将在word中学过的知识应用到其他软件中,学生自己还不能完全完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讲解、演示和学生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授课,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学后段时间采用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在学习前面知识的基础上再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活动概述

本次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观察、探索、讨论、研究进行自主性学习,学会利用在其他软件中学过的知识制作一张幻灯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一幅作品。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法、讲授法、谈话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开始请学生欣赏一段影片(播放《身边的好人》),同学们知道老师刚才播放的是什么影片吗?(……),对了,看来同学们非常热爱家乡,都愿意学习身边的好人好事,如果你也想成为好人,最想做到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制作一张主题为“我身边的好人”的幻灯片。(展示幻灯片效果图)

老师这儿有一张关于“我身边的好人”的幻灯片,大家一起分析一下要完成这张幻灯片,将要用到我们学过的哪些知识呢?

提出任务:插入艺术字;设置幻灯片背景;插入文本框;插入自选图形;插入图片。

二、新课教学

1、插入艺术字,演示插入艺术字“身边的.好人”并进行修饰。

2、设置幻灯片背景。这部分内容已在前面学过,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对学生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逐一进行修正。

3、插入文本框。教师首先演示如何把word 中的“口号说明”文章复制到poweroint中,接着请一个学生上台演示一下操作过程。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4、插入自选图形。教师演示如何把一则新闻和一张“身边的好人”的图片放到幻灯片中。学生观察演示过程,进一步领会操作技巧

5、插入图片。这部分内容交由学生独立完成,启发:要知道图片在幻灯片中是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所以在插入图片时,要注意调整图片的位置和大小。

6、课堂练习。展示多幅“身边的好人”的幻灯片,学生对照着在自己的幻灯片添加内容。其中,文本框及自选图形的样式,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教师指导学生如何排版,调整幻灯片各个对象的的大小以及她们之间的距离等。

7、保存文件。

三、课堂总结

1、展示几位学生的幻灯片。

2、总结。

四、课后练习

小学信息技术翻转课堂教学课件 篇5

在传统课堂上,教师在课上讲授新知识,学生在课后进行巩固复习,以掌握这些知识和技能,并将其迁移到其他相关情景之中。传统课堂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很难针对每个学生的基础、需求、进度以及学习风格。对于教师来说,往往只能照顾中间程度的学生,对于那些学得快的和学得慢的学生,往往难以兼顾。而翻转课堂模式就能让学得快的学生吃好,学得慢的学生吃饱。 按照这样的.思路,我就来规划设计翻转课堂模式在我校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使用。在实践过程中,我发现这样四个问题是需要我们来思考面对的。

一、教师制作视频精良是基础

首先,翻转课堂模式要求教师能够在课前提供相关知识的视频及相关素材,这就要求我们信息技术教师能够把相关的教学内容制作成视频并能就重点讲透。当然,这些工作对信息技术教师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我们有足够的时间,足够的软件和技能,足够的服务器空间来处理相关的工作。但是难点就是如何让学生只关注于教学内容,而不关心视频中的其他无关情节或者使用电脑做其他的事情。实践的时候需要信息技术组全体教师分工制作某一章节的内容,然后形成整体作品。由于每个教师的风格不一致,讲授、录制的方法和角度都有所差异,导致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力有所转移分散。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不是所有教师都掌握了必要的视频拍摄、录制、剪辑技术;都会使用录屏软件来制作课件;都习惯于在没有学生的课堂讲课。翻转课堂其实上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学生课前深入学习是前提

其实让课外真正发生深入学习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如果只是提前看看课本,如果只是提前做做习题,这不叫颠倒课堂的一部分,这只是预习而已。预习是浅层的,预习过后,课堂上依旧要花费大量时间用于知识点的讲授。这种预习很早就有了,一点儿也不稀奇,不能误把预习当成颠倒课堂。因而,能够让课外产生深入学习是要费劲一番心思的。由于学生不可能回家使用计算机来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所以我们把学生课前学习也安排到课上。如果每周两节信息技术课时,第一课时用于学生的自我学习,利用教师提供的视频和素材资源库,思考问题,提出问题。教师课后把学生通过网络提出的问题加以总结归纳,形成第二课时的教学引导;第二课时用于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学生把第一课时中记下的问题,拿出

来相互讨论,学生之间不能相互解决的问题,教师再加以点拨和引导。这里遇到的问题就是学生一定要深入的思考相应的课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才能使课堂讨论引导达到优良的效果。

三、教师课上引导精准是高潮

有了深入的学习,这使课堂内能够展开面对面的思想碰撞成为可能。课堂内如何产生思想碰撞,而不仅仅是停留在某一层次地徘徊。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事实上,我们非常容易在讨论与分享中停滞于某一个层面,而难于深入。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来自于学生先前的准备不够充分。学生没有对应的课外学习体系支持,学习有的时候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准备。另一方面的原因在于缺乏课堂上有效的点破。一个好的问题可以带我们走得很远很远。倘若课堂内没有一人高于同级水平或者理解的层次差不多,这个时候又该如何呢?面对面地思想碰撞就显得不是如此必须,也没有了如此重要的价值。教师总结提炼能力、设计引导能力、启发互动能力都是需要达到一定水平的。我们渴望最大化地提升面对面交流的最大效益。然而,现在一个班级的学生人数依旧过多,我们没有很好的办法来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交流的机会。当然,如果课外学习得够深入,够充分,允许老师在课堂上进行个别辅导或者是分组辅导也是一种解决途径。

四、师生课后总结提炼是升华

翻转课堂课后,教师和学生都把自己对这节课的体会和总结都放到视频交流平台上,从而对相关内容进行一个归纳,每个人都能发表自己的观点,这也是一种思想的碰撞,思想的升华,不仅仅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也利于教师的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同时,视频平台的存在,也让便于学生一段时间学习之后的复习和巩固。也需要尝试多种手段,例如:调查表、网上投票、网站短信平台等。只有评价技术的跟进,使得学生学习的相关环节能够得到实证性的资料,有利于教师真正了解学生,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提升。

初中信息技术赛教课件 篇6

1、电脑图片:通过展示学生感兴趣图片,引出本节课学习任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主机箱内的硬件:播放一组主机中的硬件图片。

2、硬件特征、功能:以图片和文字说明的形式让学生了解硬件特征、功能。

3、硬件具体位置及技术指标:以图片、光盘播放等形式让学生在视听结合下 更好学习知识。

初中信息技术赛教课件 篇7

构建主义和认知主义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它是基于他们过去的经验, 为建设一个现实的基础, 它可以说是真正的解释。人们的个人世界总是用自己的头脑创建的。因为不同的人的经验和信仰的体验, 让人们了解外面的世界是不同的。建构主义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主体意识的本质的理解, 并通过自己的经验知识对象的主动建构的过程, 采取主动行动, 建设和社会因素。所谓积极的因素是积极的物理结构, 而不是被动的吸收从外面。施工因素指的是所谓的认知过程, 不要找独立于他们的心灵世界的知识, 而是通过自己对世界的经验, 重整旗鼓, 建立一个新的认知结构。人际交往中刚刚通过接收机上的信号, 该信号需要被重新理解重建的意义。

2 构建主义理论对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指导意义

建构主义认为, 知识不是通过感官或交流和个人被动接受, 但主要倡议建立, 通过新的经验和实现的互动建立。

社会构建主义认为, 学习并不是一种独立于外界条件的观念, 而是文化构建的结果, 而这种构建会随着时代和社会的改变而不同。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含义:只要在教学帮助下, 我们可以使用它们来或者发送建构。它是在教学过程中, 这是一个综合的老师传授知识给学生, 以完成在脑海中, 但应该是学生自己从他们所听到或看到的图像中的文本来构建自己的意思。这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 在教学活动中应学生的主要特点。社会建构主义强调人的社会环境, 构建知识的重要性并不是孤立的, 但在一些社会相互作用的情况下, 其他人, 谈判。社会互动, 学习者具有决定性的文化背景知识。这是强调学习情境的创设和记录的重要性。两种学说都有自己的优势, 引导他们不谋而合, 与现代教育相结合, 因此, 激进建构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并应用于现代教育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 现阶段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不仅需要从信息加工的被动接受者, 学生的知识, 并要求教师传授知识的人主动帮助学生构建知识。这意味着, 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 以适应新的信息技术可以概括如下:教师以学生为中心, 在教学过程中, 组织者, 教练, 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积极性和创造性, 和最后的学生知识建构的意义。资讯科技教学在高中的时候, 我们应该积极尝试和探索各种课堂教学, 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最有效的服务。

3.1 发现式学习

由教师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去解决, 然后再分发给学生, 要求学生通过校园网回答。同时, 资源和大量的相关设置,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进行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这种模式改变了传统的学生被动接受的地位, 使学生在主动的地位,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计算机系统由一个高中课程适合这种信息技术模式。老师可以设置问题的组件的计算机系统, 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关系等原则的角色的名称, 来引导学生学习。

3.2 合作与讨论式学习

讨论学习主要靠学校网站信息系统的实施。首先, 教师树立网站上的主题论坛上, 学生可以实时说话的主题区域, 离开别人的意见的意见。教师的知识可以转化为对被摄对象的教科书, 学生使用各种方法来指导书籍, 杂志, 互联网等收集的数据, 并形成自己的观点, 并讨论为基础的学习从而标的。每个学生参与思想交流, 对活动,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批判性思维技能的能力发表意见。

3.3 各学生主体合作式学习

合作学习是为了促进学习, 协作的学生完成了一套教学方法, 学习目标的主题。协作学习是由学习者多向互动和合作, 同样的学习内容, 以更深刻的理解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的计算机网络。一般来说协作学习的基本模式可分为竞争, 合作, 伙伴关系和角色扮演4种。本课程分为多个相对独立的和相互关联的部分组成, 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 并在同一组中的一个或几个部分想完成负责。其实施先进的认知能力, 促进学生, 学生的人际沟通, 合作和竞争力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3.4 自我发展式的自主学习

创造一个学习环境和关键策略是设计自学学生养成自我为中心的学习。创造一个学习环境, 让学生获取, 处理信息和创新能力。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 为学生上网, 也要注意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同时, 学者认为, 自主学习是自动的学习的意义。该倡议是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活动的基本特征表现为“我要学”。“内在的需要为基础的我要学”, 让学生学会。学生需要证明学习的内在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不是一种负担, 而是一种愉快的经历。

3.5 课程整合的学习

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处理和使用信息。内容整合到信息技术, 开发信息素养能力, 教学过程紧密结合各学科的各学科, 学生综合信息的获取, 分析, 处理和利用能力, 一个新的学习课程整合模式的形成。这种教学模式有三个含义:1)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工具的形式, 以促进学生的学习; 2)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 使它成为一种教学工具, 学生的认知工具;3) 信息技术等领域的教学, 所有课堂教学, 小组学习自主学习, 学习对象, 如信息技术, 更是一种学习的工具。

4 构建主义理论在中学信息技术课中的综合运用

学校资讯科技为基础的教学建构, 不仅有自己独特的教学理念, 教学遵循一定的原则, 还要注重教学的基本方法。

(1)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基础理论的教学模式已经很多, 可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有很多种, 本文中提到的教学模式是只是冰山的许多教学模式的一角。这些建议的教学模式是不会跟随教学导师总是一定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应适当地使用根据课程内容, 教学对象, 教学目标, 让学生建构知识, 以达到显着性是最终的教学目的。

(2) 内外合理安排课堂活动:本课程的IT要求学习者将继续付诸实践所学, 以加强和巩固, 及时, 提高自己的能力。因此, 根据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 教师, 以及课内外活动, 合理安排。

(3) 适当的监督和学习者的指导:建立一个主义, 同时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 但当然, 因为它本身的特点, 特别是网络资源的使用, 如果学生一味随波逐流, 可能使反。

5 结论

总之, 它是一个特殊的课程“容易造成学生不重视, 因此, 教师应注意改变原来的教学理念, 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 教师与学生之间, 从知识内容, 学习和教学情况的综合分析, 学生的个性,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肖静.构建主义理论在法律教学中的应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 (07)

[2]薛国凤, 王亚晖.当代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评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9 (01)

[3]Sasha A.Barab, James G.Makinster, Julie A.Moore, Donald J.Cunningham.Designing and building an on-line community:The struggle to support sociability in the inquiry learning forum[J].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07 (4)

[4]David H.Jonassen, Chad Carr, Hsiu-Ping Yueh.Computers as mindtools for engaging learners in critical thinking[J].TechTrends.2002 (2)

赛教融合内涵发展 篇8

近年来,宜昌市坚持把技能大赛作为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转型发展的重大契机,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的主要举措和推进内涵发展的主要抓手,主动实践,狠抓落实,开创了全新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反对把技能大赛办成“锦标赛”,着力构建常态化竞赛机制。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大力推进技能竞赛制度化建设,常态化竞赛机制已经形成。目前,宜昌市职业教育已建立了一套以学校日常技能教学为基础、以市级竞赛为驱动,以国家、省级大赛为牵引的专业技能教学体系:全市各中职学校实现了校级竞赛常态化,做到了“周周有小赛,月月有大赛,年年有一节一赛”;市教育局坚持每年举行一届全市中职教育技能竞赛,并在此基础上组队参加全国、全省技能大赛,实现了“学校全覆盖、专业全覆盖、学生全覆盖、专业教师全覆盖”,形成了技能竞赛由阶段性工作向常态性工作的转变,由部分师生参与向全体师生参与转变的良好局面。

坚持赛教融合,实现技能竞赛、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的相互促进。宜昌市坚持以技能大赛为重要平台和手段,尝试在旅游服务与管理类、计算机应用类、机械加工类、服装设计与制作类等专业中用“以赛促建、促教、促学、促练”的理念引领、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接宜昌六大千亿产业,在大赛期间举办旅游服务类、机械制造类、茶叶加工类、土木建筑类等专场校企合作恳谈会,在恳谈会期间邀请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本地企业的负责人观摩学生技能大赛现场,洽谈校企深度合作事宜,深入探讨校企协同育人的具体举措。经过几年的尝试与积淀,已基本形成了以提高职业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为核心内容、以校企合作培养为基本途径、以学生全面发展兼具专业特长为主要目标的具有宜昌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人才培养新的增长极。

提高教师个体的综合素质和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升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水平。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核心在于师资队伍和实训设备两个基础能力的支撑。当前,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进一步重视,投入越来越多,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明显加快,硬件建设问题已基本解决。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专业教师的专业执教能力薄弱、实践能力不足成为当前影响职业教育专业发展的最大障碍。宜昌市坚持“以赛代训,赛训结合”,着力构建教研、培训、竞赛三位一体的中职师资培训模式,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尤其是在“双师型”教师的认定与培养、市级骨干教师的培养培训等方面开展了大量有益探索,对加强专业建设、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推进教学改革创新、提高教学质量产生了积极推动作用。笔者认为,当前不仅要加快建立市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更为重要的是职业学校应加快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校级教师激励机制和专业荣誉制度,开展教师校本研修培训工作,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坚持错位发展、突出重点,做精做强做优做特,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和区域职教发展整体水平。笔者认为,职业学校在专业开设方面不能急功近利,要坚决摒弃大而全的思想,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要集中力量重点办好2-4个专业并注重不断丰富专业内涵,其中多数学校应以办好2-3个专业为宜,国家示范校可办4个专业,努力培养接地气的应用型人才。要秉持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指导思想,坚持市级统筹规划管理、适应市场需求、产教融合发展的原则,立足现有专业,理清思路、攻坚克难,下大力气做好专业建设的提档升级工作。结合宜昌实际,市直学校应重点发展机械数控类、汽车制造与检修类、烹饪与旅游类、土木水电类、艺术类等专业,县(市)学校应重点发展涉农类、旅游服务类、财会类、民族与民间传统工艺类、计算机应用类(电子商务、数字媒体技术应用、计算机平面设计、计算机动漫与游戏制作、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站建设与管理、客户信息服务等)、学前教育(长阳职教中心、秭归职教中心)、护理和服装(当阳职教中心)、化工类(兴山职教中心)等专业。

(作者单位:石希峰,宜昌市教育局;李群,三峡职业技术学院)

初中信息技术赛教课件 篇9

摘 要: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并进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中,使人们对数学本身及其数学教学方法的认识有了根本的转变。本文通过自己对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谈谈在教学中得到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信息技术、数学课堂、作用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变革。站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完全有必要对教学过程重新认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教师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有利于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和实质,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良好的兴趣就有良好的学习动机,但不是每个学生都具有良好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好奇”是学生的天性,他们对新颖的事物、知道而没有见过的事物都感兴趣,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就必须满足他们这些需求。而传统的教学和现在的许多教学都是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把学生封闭在枯燥的教材和单调的课堂内,使其和丰富的资源、现实完全隔离,致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日益衰减。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于教学课堂,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可激起学生的各种感官的参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动机和兴趣。这充分说明了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二、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有利于帮助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数学教学过程,事实上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研究,探索的过程,继而对其进行延拓,创新的过程。于是,教师如何设计数学问题,选择数学问题就成为数学教学活动的关键。而问题又产生于情境,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设情景就是组织课堂教学的核心。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如网络信息,多媒体教学软件等的应用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情景资源。例如:我在《平面向量的基本概念》及《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的教学中,利用Powerpoint制作动态的平面向量课件,学生通过探索,发现了平面向量的基本概念,深刻的理解了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的意义和作用。在讲解与《空间四边形》有关的问题时,如果只利用模型让学生观察,在黑板上作出空间四边形的平面直观图,大部分学生在课后解决相关的问题的时候,总自然而然的认为空间四边形两条对角线是相交的。我在教学中利用三维立体几何画板导入基本图形,现场制作旋转运动的空间四边形图形,现场添加线条,在旋转运动过程中让学生感受空间立体图形的形象,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察和思维能力,从而使他们在观察过程中留下空间四边形两条对角线不相交的深刻印象,在解决其它有关问题时不致出错,同时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异面直线的概念,为后面的《异面直线》的教学奠定了基础。由此可见,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情景产生的作用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

三、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有利于帮助学生获取技能和经验数学是集严密性、逻辑性、精确性、创造性与想象力与一身的科学,数学教学则要求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或提供的环境中通过积极的思维不断了解、理解和掌握这门科学,于是揭示思维过程、促进学生思考就成为数学教育的特殊要求。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数学教育中存在深藏的潜力,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获取技能和经验的能力,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例如:我在讲解《极限的概念》这一节内容之前,先要求学生自己利用网络查询并收集有关极限的资料,通过整理资料,提出与极限有关的实际问题,在通过我的动画课件,学生归纳出了极限的概念,同时揭示了极限的概念的内涵。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通过网络查询并收集有关极限的资料的过程中,深深的体会到网络互动交流式的学习环境,视眼开阔,多彩多资,浩瀚无穷。

四、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于教学课堂,有助于减轻教师的教学工作量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需要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庞大的书库也只有有限的资源,况且教师还要一本一本的找,一页一页的翻,这个过程耗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网络信息为教师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教学资源,为广大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开辟了一条捷径,只要在地址栏中输入网址,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下载,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料, 大大节省了教师备课的时间.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远程教育网校的建立,给教育工作者创建了一个庞大的交流空间, 大量的操练练习型软件和计算机辅助测验软件的出现,让学生在练习和测验中巩固、熟练所学的知识,决定下一步学习的方向,实现了个别辅导式教学。在此层次,计算机软件实现了教师职能的部分代替,如:出题、评定等,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因此,教学的发生对技术有较强的依赖性,而作为教学辅助工具的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功能就体现出来了。

五、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于教学课堂,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计算机使用技能远程教育网校的建立,给教育工作者创建了一个庞大的交流空间,各地各级的优秀教师云集在这个空间中,他们为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支援。通过网络交流,我们可以学习到他们新的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实践证明,经常将多媒体信息技术用于课堂教学的教师,他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总是走在最前列的。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和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就要求教师有相当的计算机使用技能,计算机使用技能的高低是新一代评价个人文化素质的标准。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每个人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教师,更应该积极的推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多媒体信息技术用于教学课堂,这样利人又利己。

六、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于教学课堂的反思

时代的发展,要求竞争者提高自身素质,也要求学校教育走在发展的最前端,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又要求教师更新教学手段,教学手段的更新主要受教育观念的支配,所以我们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真正把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来。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等的优势,良好的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它在辅助学生认知的功能要胜过以往的任何技术手段。但它仅仅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辅助工具。教学活动过程的核心,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交流过程,这个过程信息技术教育是无法取代的。在师生互动的教与学过程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产生数学问题、促进学生思维扩散的路标。不过,我们不能盲目的使用信息技术,用它来取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所以,客观合理的将多媒体信息技术用于课堂教学,积极探索多媒体信息

赛教活动总结 篇10

一、优点

1、思想重视。本次活动,参赛教师28人,大家都能把这次活动看做提高自己业务水平的一个平台和同事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一个机会。思想高度重视,赛前能积极召开备课组会议认真研读教材、制定教学方法、设计导学案、精心制作课件;比赛中都能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到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导,巧妙评价,并坚持按时听课;赛后积极参与教研组的评课、议课活动,肯定了优点也明确了不足提出了努力的方向,达到了搭建平台,展示自我,交流研讨,促进提高的预期效果。

2、电子白板应用广泛,课堂更加生动活泼。此次参赛课,各教师都能够精心制作课件,参赛课使用课件率达100%,教师课件操作水平普遍提高。如杨晓莉、郭亚波、郭萍等制作的课件不仅精美而且实用,使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使抽象的知识更为直观,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为课堂大添光彩。

3、教学设计科学合理,教学目标定位比较准确,符合新课程标准。部分教师的教学设计很有创意,课堂上具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赛出了课堂亮点。如:杨芳老师执教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给人感受最深的是教学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对学生的启发、点拨恰到好处;李玉凤老师驾驭课堂的能力让人佩服;低段魏玲、吴黎老师,教态亲切、和蔼,儿童话语言丰富,富有亲和力。

4、“餐桌式”教学模式初步形成。每个班级的小组建设合理,小组有组名,组训等,合作讨论学习时组长能发挥组织作用,对本组成员进行了合理的分工,并且能关注到每个学生,根据讨论问题的难易程度进行合理安排,课堂活泼而不混乱。

二、凸显出的问题:

1、课件制作及导学案设计不细致,与课文有出入。如五年级语文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导学案上打印成《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梦想的力量》一文导学案上“洁净”打印成了“纯洁”;三年级语文课件上显示“冒着料峭的春寒”与原文不一致。

2、课堂时间分配不均。多数课堂教学内容预设过多,课堂容量过大,复习、铺垫时间过长,合作探究环节仓促,课堂上出现前松后紧,甚至拖堂现象,致使有些教学环节没有真正的落到实处。

3、阅读教学中朗读的指导不到位,个性化朗读太少。课堂上缺少学生朗朗的读书声和教师的朗读指导。

三、今后的改进措施

1、课前要深入研读教材、教参,先个人研读,再在备课组进行交流研讨,做到熟悉教材,明确编写意图,准确把握知识的重难点。认真细致的制作课件设计导学案。

2、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这在低段的教学中尤为重要,比如朗读习惯(咱们的学生普遍存在唱读,拖音),写字习惯(一写字趴到一片),倾听习惯、阅读习惯等等,这些都比传授知识更重要。

3、切勿被“导学案”牵着鼻子走。导学案只是一个引子,它既导学生的学,又导教师的教,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路线图。课堂上的教学环节要有主次之分,要突出重点。

4、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比如要创设情境营造朗读气氛;要善于抓住文章重点段落、重点词、句进行朗读训练,帮助学生在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要设计灵活多样的朗读形式,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

5、课堂评价激励方式要多样化,要及时,对学生提出的错误答案要及时的否定,不要误导孩子。课堂上教师的语言切记随意,一定要严密,严谨,少而精,尽量不出现口头禅,如“是不是”“好不好”等。高效课堂中的小组加分这一评价机制一定要利用好,让学生正确认识,合理利用,弄清楚课堂上什么时候加分,加多少分合适,不要整堂课只要学生回答问题就加分,被分数牵制住,从而影响了课堂教学。它只是课堂评价的一种形式,我们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还可以探索符合本班学情、更便于操作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信息技术赛教课件 篇11

所谓多媒体就是将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有机结合起来, 在它们之间建立一种有机的联系。“多媒体课件”就是创作人员 (教师或其它课件制作人员) 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 先对所要呈现的学科内容进行分类组织, 然后利用多媒体技术把文字、图形、图象、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媒体素材在时间和空间两方面进行有序地整合, 使它们融为一体并赋予它们以交互特性, 最后得已发布的多媒体应用软件产品。它既可以用于教师课堂授课, 又可以用于学生自学, 还可以用于网络教学、远程教学。

从多媒体课件本身来说, 它应具有较强的学科内容呈现力、良好的交互性和美观得体的界面设计。作为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具有极大的共享性, 在网络世界里, 它占用空间小, 易于传输、共享。

2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开发

2.1需求分析

任何一个多媒体课件的制作首先应该分析其必要性。笔者在走访调查陕西咸阳市、甘肃庆阳市的中小学中发现, 很多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不怎么感兴趣。在访谈中了解到, 学生的不感兴趣不是他们不喜欢信息技术, 而是他们需要掌握的技能在老师讲解的时候没有及时掌握, 之后不会的越来越多, 慢慢地失去了信心。通过课堂的观察, 笔者发现很多的信息技术老师仍停留在讲解、操作演示的阶段。针对部分学生的问题或单独指导, 或整体讲解, 没有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源, 尤其是多媒体课件。

2.2教学内容分析

多媒体课件所要呈现的内容, 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设计多媒体课件首先需要深入理解教材内容, 制作出合理、科学、结构严谨的文字脚本。

本次课件开发依据的教材是由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 (七年级上) 。《信息的识别与获取》是本书的第一单元, 其内容包含理论和操作技术两个方面。本单元作为初中信息技术的开篇, 理论虽然很基础, 但比较抽象。在这种情况下, 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就要考虑把抽象的理论用视频、图片等具体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操作方面, 本单元的技术主要围绕如何利用网络寻找各种资源进行介绍, 熟悉操作流程是学习者学习的重点。

2.3课件定位

多媒体课件根据使用对象的不同, 可分为基于课堂教学的多媒体课件和基于学生自学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本课件定位于课堂教学, 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结构化、体系化的学习资源, 让学生在课堂经常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 对学习新知识始终抱有浓厚的兴趣。

2.4课件的系统设计

多媒体课件前期的系统设计至关重要, 关系着最终的成败。系统设计主要包括确定知识点的框架结构、各知识点的衔接、内容的呈现方式、界面视觉要素的组织以及清晰的导航和良好的交互等, 最终确定制作脚本。

2.4.1 教学内容的组织编排

由于本课件基于课堂教学, 所以知识结构是按照课本内容的先后顺序进行组织的。通过对课本内容的深入分析, 笔者将每个小节的教学内容按照情景、任务、过程、资源和评价5个环节进行组织编排。

2.4.2 编制课件设计脚本

在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中, 除了知道所有表达的内容之外, 如何很好地把教学内容呈现出来更为重要, 这也是多媒体课件的魅力所在。通常需要设计者制作出课件的制作脚本, 以确保开发顺利、快速地进行。脚本的制作要把呈现的内容和呈现的形式, 以及课件界面的设计融合到一起, 也就是说这是一个纸上制作课件的过程。

针对初中学生神经兴奋性强的生理特点和有意记忆的明显发展, 且观察的目的性和自觉性明显提高、善于模仿的心理特点, 本课件在脚本的设计过程中, 尽量把教学内容具体化、案例化。每个界面除了清晰的导航设计, 还对图片和色彩的搭配做了特殊的说明, 以求美观大方, 达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准确传递信息的效果。

2.4.3 交互设计

从使用者的角度来说, 交互设计是一种如何让产品易用、有效而让人愉悦的技术。多媒体课件的交互设计让课件内容在使用者的参与下得到展现, 制作人员通过设置程序, 在使用者的操作下控制该课件的运行, 实现利用课件学习的目的。根据本单元教学目标的需要, 本课件使用了按钮交互、热区域交互、时限交互、事件交互、条件交互、热键交互。这些交互的使用既能满足学习者学习知识的需要又能达到检测学习者学习效果的作用。

3课件开发过程概述

3.1多媒体课件制作的相关软件

开发多媒体课件的软件有很多, 常见的有Authorware、Flash和Dreamweaver。本课件是在Windows XP环境下利用Authorware7.0制作而成。Authorware是Macromedia公司推出的一种采用面向对象的设计思想、基于图标 (Icon) 和流程线 (Line) 的多媒体开发工具, 程序流程简明, 开发效率高, 能够结合其他多种开发工具, 共同实现多媒体功能。

3.2开发过程概述

本课件的欢迎界面, 采用的是一段Flash动画, 其形式仿照了搜索信息的过程。将“信息的识别与获取”单元学习内容的关键词信息技术输入到文本框, 单击进入图标便可转到欢迎界面。

主界面是该课件最基本的界面, 它有连接各个模块的作用。可以说, 它即是该系统的中枢神经。

3.3每小节学习内容的实现

对于具体每一节学习内容的安排笔者采用了情景、任务、资源、过程、评价5个环节的安排。本课件采用任务驱动式的教学策略, 在具体内容学习之前给学习者以任务, 让学习者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 任务的安排也能够提高学习者将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去的本领, 提高学习者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资源用来呈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 帮助学习者更进一步理解掌握学习内容, 增加学习者的知识储备、拓展学习者的视野。过程用来呈现每一节主要的学习内容, 是五个环节中最复杂的一个。在信息特征与表示这节当中, 过程包含了信息技术及其特征、信息技术悠久的历史和信息的表示单位三部分内容。评价主要是来检测学习者对本节内容的掌握情况, 或是给出一些题目让学习者练习, 或是给一些学习者自己动手实践的提议, 让学习者在实践中来个自我测验或反思。本节采用的习题形式, 分别为选择题和填空题。

4评价

好的课件可使学科知识逻辑清晰, 内容形象生动, 真实体现任务驱动式的教学策略, 可达到以下几点:教育目标适当、达到预定教育目标的程度、符合科学性要求、符合教学规律与应材施教、体现计算机特点、程序足够稳定, 不受误操作的影响、用户操作简单易学、屏幕提示含义清楚、表达准确、简单明了、画面美观清晰。

5结语

信息技术是支撑学生适应21世纪新生活的必备能力, 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重要目标。信息技术课程老师进行本学科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开发, 既是多媒体技术的一次全新体验, 同时也是对教学设计和信息技术教学论的全面应用。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开发既是教师科研的一种方式, 也是支撑教师学生自主学习、改变课堂教学方式的一种手段。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 我们需要继续普及和完善信息技术教育, 开展多种方式的信息技术应用活动, 创设绿色、安全、文明的应用环境。

摘要:开发多媒体课件是教师辅助课堂教学、指导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的重要手段。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应用案例《信息的识别与获取》的设计与开发, 介绍了信息技术课程课件开发的一般流程、组织原则与评价。通过课件的设计和开发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 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优质学习资源。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课件制作,案例设计

参考文献

[1]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李运林, 徐福荫.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3]李锋, 卢继新.建构主义视角下的多媒体课件开发[J].教学与管理, 2008 (10) .

[4]耿建民.基于课堂教学的多媒体课件设计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11 (1) .

[5][美国]普里斯, 刘晓晖.交互设计:超越人机交互[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3.

[6]王志军.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开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7]傅钢善.现代教育技术学[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 2005 (5) .

上一篇:三八妇女节日记六年级下一篇:福建省2017年银行从业《风险管理》:行监管依法原则考试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