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知识点

2024-08-01

初中信息技术知识点(通用10篇)

初中信息技术知识点 篇1

本知识点整理是结合济南市初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272个考点,和教材内容整理,供本次开展主题教学之用,在本次片区教研时,标注出本片区主题教学中所涉及到的模块和模块中的知识点,哪些知识点没有涉及。供后期教研活动用。不当之处敬请自行修改,共同探讨与交流。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知识点整理

模块一 计算机基础

1、信息和信息技术:信息的概念、载体、信息的获取与处理

2、信息技术研究内容、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影响、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3、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三大基本资源

4、计算机中的信息表示:二进制、二进制的换算

5、计算机的基本结构:硬件的分类(用常用设备说明)

6、计算机软件的分类

7、计算机的发展史:计算机之父、计算机发展历程与未来趋势

8、计算机病毒及其防治、知识产权(渗透德育教育和学生法律意识)

模块二 Windows操作系统

1、操作系统的发展历程、发展趋势

2、Windows 桌面操作:

(1)桌面: 背景设置、屏幕保护程序设置、桌面图标排列(2)任务栏及“开始”菜单的操作、设置日期和时间

3、Windows窗口的认识及操作:

(1)窗口组成:标题栏、菜单栏、工具栏

(2)窗口操作:窗口切换、移动、改变窗口大小、排列窗口

4、对话框基本操作:

选项卡、单选按钮、复选按钮、文本框、列表框、命令按钮

5、窗口及对话框的联系与区别

6、“资源管理器”窗口的认识、图标显示和排列方式

7、Windows菜单的认识及操作

8、文件及文件夹的操作:(1)选定(2)新建文件夹(3)文件及文件夹重命名、(4)文件(文件夹)的复制、移动及区别和联系

(5)文件(文件夹)的删除(6)建立文件或文件夹的桌面快捷方式

9、Windows系统文件和文件夹:命名规则、文件类型、文件(文件夹)属性、文件(文件夹)的搜索

10、应用软件的安装与卸载

11、多媒体计算机的构成、用“录音机”录制及播放声音

模块三 Word图文编辑

1、Word软件的基本操作:(1)启动和退出(2)文件的保存及扩展名

(3)Word窗口的认识(4)Word菜单和工具栏的使用

2、文章输入大比拼:(1)文字的输入和编辑(2)文字的复制、粘贴、移动

(3)插入文件(4)文字的查找与替换

3、文字的修饰:(1)修改字体、字号、颜色、对齐方式

4、页面设置:纸张大小、页边距、版式、文档网格的设置、打印预览的使用

5、文本框的操作:文本框的添加、编辑、修饰

6、段落设置:缩进和间距的设置方法、7、图片的插入:(1)艺术字的插入和使用

(2)剪贴画的插入和使用(3)图片的插入和使用

8、绘图工具栏的使用、各种图形的绘制、自选图形的插入和使用、修饰图形

9、插入表格、调整表格的方法、不规则表格的绘制、美化表格

模块四 网络基础

1、计算机网络的构成、分类

2、资源共享:局域网中电脑命名、分享局域网中的资源、设置资源共享文件夹、访问局域网内共享资源

3、IP地址概念组成、主机名(域名)含义、TCP/IP协议相关知识、本地连接属性设置

4、因特网提供的常用服务

5、IE浏览器使用及窗口组成、修改IE浏览器的设置

6、搜索引擎分类、搜索引擎查找信息的方法

7、在网页中下载和保存文件、在FPT服务器中下载和保存文件、方便快捷的网络下载工具、程序的下载与安装

8、收发电子邮件、邮件服务器(SMTP,POP3)、邮件地址、Outlook Express软件

模块五 FrontPage网页制作

1、了解和认识网页制作工具FrontPage

2、新建网站、制作网页、添加、保存、预览网页、打开网页

3、修饰网页中的文字、给网页配上漂亮的背景、在网页中插入水平线、在网页中插入图片、改变图片的大小和位置、去掉图片的底色、在网页中插入剪贴画、删除网页中的图片、在网页中插入GIF动画、4、在网页中插入表格、改变表格的背景颜色、在表格中插入一行或一列、单元格的拆分与合并

5、将两个网页链接起来、建立电子邮件超链接、在网页中建立书签

模块六 Excel表格

1、认识Excel软件:启动和关闭Excel的方法、新建工作簿、默认文件名、扩展名

2、单元格的表示与选择:单元格名称、单元格的切换、单元格区域的表示、名称框和编辑栏的作用、不相邻单元格的选择、选定一行或多行、选择一列或多列、选定整张工作表

3、工作表的操作:增加工作表、重命名工作表、移动工作表、复制工作表、删除工作表、打印工作表

4、数据的输入、修改与保护:单元格普通数据输入、单元格特殊格式数据输入、单元格有规律数据输入(填充柄)、修改单元格中的数据、保护工作簿、5、工作表的修饰:修饰表格中的数据、表格中数据的对齐方式、单元格颜色设置和单元格区域颜色设置、单元格区域边框设置、插入行或列、删除行或列

6、精准调整行高和列宽、手动调整行高和列宽(拖动或双击)、表格自动套用格式

7、打印预览、页面设置(纸张类型、页边距、居中方式等)

8、Excel公式的组成:“=”、运算对象和运算符、输入公式、填充柄复制公式、相对引用的用法与引用变化、绝对引用的形式与“$”固定作用

9、公式中的运算符:

(1)算术运算符:+ 加、-减、* 乘、/ 除、^ 乘方、()圆括号

(2)比较运算符:= 等于> 大于< 小于>= 大于等于 <= 小于等于<> 不等于

(3)文本连接运算符:&(4)运算符优先级比较:

取负号->乘方->乘或除->加或减->文本连接符->比较运算符

(5)常见公式错误提示

10、用函数处理数据:

(1)SUM函数功能与格式(2)AVERAGE函数功能与格式

(3)MAX函数功能与格式(4)MIN函数功能与格式

(5)IF函数功能与格式(6)COUNTFI函数功能与格式

11、数据的排序:单关键字排序、多关键字排序、数字和字符的升降序规则

12、数据的筛选:自定义自动筛选方式、“与”“或”逻辑关系

13、绘制图表:利用向导绘制图表、图表的行列转置、图表选项对话框、图表类型的修改、图表选项的修改、图表的缩放与移动、图表标题格式、图标区与绘图区格式、数据系列格式

模块七 ppt

1、认识PPT软件:启动和关闭ppt的方法、默认文件名、扩展名

2、幻灯片的三种视图方式的特点:

(1)普通视图、(2)幻灯片浏览视图、(3)幻灯片放映视图

3、利用“内容提示向导”快速制作多媒体报告

4、编辑占位符、占位符大小及位置的调整、占位符中文字的修饰、占位符中的文字变艺术字、文本框、幻灯片版式、5、幻灯片的操作:幻灯片的移动、幻灯片的复制、幻灯片的删除、幻灯片的放映、结束放映的方法

6、改变指针选项及重点圈注的方法

7、在幻灯片中插入图片:插入剪贴画、插入文件中的图片、图片大小的调整及删除

8、背景设置:设置单一颜色的背景、设置特殊效果的背景、应用与全部应用的区别

9、应用设计模板:设计模板的应用、在一个多媒体报告中使用多个不同模板的方法

10、插入影片:影片的播放方式、设置影片的播放方式、为幻灯片插入录制的声音、插入音乐、设置音乐的播放的效果

11、自定义动画:为对象添加自定义动画的方法、设置自定义动画的方向、速度、声音、设置自定义动画的开始方式(之前、之后)、自定义动画的更改和删除

12、幻灯片切换:设置幻灯片切换的方式、幻灯片切换的换片方式(单击鼠标时、每隔)、取消已经设置的切换效果

13、添加超链接:文件超链接、本文档幻灯片超链接、电子邮件超链接

14、添加动作按钮,并设置动作按钮的超链接

15、设置放映方式:放映类型、放映选项、放映幻灯片范围、换片方式

模块八 PhotoShop图片处理

1、认识Photoshop软件:工具箱、选项栏、调板,程序的启动与退出

2、掌握像素、分辨率、颜色模式、图片大小、背景内容的概念设置方法

3、新建和保存图像文件、图像文件格式及文件扩展名、各种格式的优缺点

4、图层的有关操作:

图层的概念、新建图层(命名、重命名)、复制图层(命名)、链接图层、对齐链接图层、调整图层顺序(移动图层)、合并可见、链接图层

5、前景色、背景色设置:“拾色器”设置、色板设置

6、“移动工具”使用

7、渐变工具:线性渐变、径向渐变、角度渐变、对称渐变、菱形渐变

8、油漆桶工具:油漆桶工具的使用、油漆桶工具与渐变工具的区别

9、文字工具:字体、字号、颜色,文字的蒙版工具、变形文字

10、自定形状工具:

11、图层样式:斜面和浮雕、投影:

12、“历史记录”调板:恢复操作过程中的某一步。

13、多边形工具:多边形工具选项栏中参数的设置与应用

14、矩形选框工具、椭圆选框工具、羽化、套索工具、自由变换工具

15、通道:通道的概念与使用方法,通道与选区、路径的关系

13、魔棒工具、容差设置、选择区域的羽化

14、图层蒙版:

15、路径:与选区、通道的关系

16、钢笔工具:转换点工具、选择工具

17、自定形状、路径与选区之间的转换

18、橡皮擦工具

19、改变图像大小、色相/饱和度、亮度/对比度、色阶命令 20、滤镜:滤镜的使用方法

21、修复画笔工具、修补工具、颜色替换工具、仿制图章工具

22、模糊工具、涂抹工具、减淡工具和加深工具、海绵工具

初中信息技术知识点 篇2

当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大纲对计算机理论知识要求不高, 更着重于学生实践操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果仅仅局限于书本, 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旧知识很快就被淘汰。教师在信息技术课堂中, 如何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丰富的网络资源、先进的多媒体技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经验?如何帮助和促进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获得新的知识经验呢?它的具体方式有哪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进行探索。

一、支架式建构

学习新知识时, 先有同性质的旧知识, 将有助于新知识的学习。支架式教学是建构主义者非常推崇的一种教学方式。搭“脚手架”的过程, 就是根据学习者已有的可利用的知识结构, 提出任务或者提供知识点, 帮助其进入探索情境, 进而自主学习和探索。其教学流程为:搭“脚手架”→进入情境→自主学习或协作学习→效果评价。如信息技术课所学习的《数据统计与分析——初识Excel》, Excel是学生以前从没有接触过的软件, 如果按普通的教学方式分别介绍软件的界面、各个菜单和工具, 学生对枯燥的功能说明兴趣不大, 不但费时而且教学效果不好。使用支架式教学法, 用一个游戏《找相同》将Word和Excel的界面同时展现给学生, 让学生在游戏中发现Word和Excel界面的相同之处, 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教师适时引导。因为, Word和Excel都是Office办公软件中的组件, 如新建、保存、格式的设置有很多功能都是相通的, 这样就将学生以往所学的Word的旧经验迁移到了Excel的学习中。再如:信息技术课所学习的《应用文档的设计》, 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课外寻找自己喜欢的书籍封面并分析封面设计的要素和所使用的知识还有哪些是自己没有学习过的, 在课堂中设置小讲台, 由学生自己来介绍, 如标题、作者、出版社、自选图形、字体字号、段落格式等。学生通过分析发现, 通过将以往的知识重新组合再加上一些设计技巧, 就可以设计出精美的书籍封面, 兴趣大增, 甚至会创造出许多教师意想不到的作品效果。

二、抛锚式建构

抛锚式建构是指当学生学习新内容时, 先呈现一组实例, 学生围绕实例学习。抛锚式教学策略以“学”为中心, 要求建立在有实际意义的任务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 确定这类任务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 因为一旦任务或问题被圈定后, 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随之确定了。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实例或问题为基础, 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策略”或“基于问题的教学策略”。其教学流程为: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或协作学习→效果评价。如在教学《数据处理与统计》一节时, 由于学生刚开始接触Excel, 应用操作能力还不强, 所以, 教师给学生的表格通常比较简单, 数据处理和统计要求也不高, 会有一部分学生用口算或者笔算的方法直接将答案填入表格中, 而不愿使用公式的方法。这个现象表明虽然教师着重讲解了公式的特点, 但是学生还是不能理解使用公式的优势。如果设计使用一个比较合适的实例 (如表1) 进行教学, 学生在用自己原有的方法完成任务发现行不通或很麻烦时, 很自然地会想到使用公式, 并在实例情境中学会使用公式的方法。

三、随机进入教学建构

随机进入教学模式的基本思想源自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个新分支——认知弹性理论, 这种理论是斯皮罗等人于1990 年提出的一种心理学理论流派。他们指出:“所谓认知弹性, 是指以多种方式同时重构自己的知识, 以便对发生根本变化的情境领域做出适宜的反应。这既是知识表征方式 (超越单一维度的多维表征) 的功能, 也是作用于心理表征的各种加工处理过程的功能”。它主张一方面要提供建构理解所需的建构基础, 另一方面又要留给学生广阔的建构空间, 让他们针对具体情境采取适当策略。其教学流程为:呈现基本情境→随机进入学习→小组协作学习→效果评价。如在《数据图表与分析》的学习中, 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比赛, 有ABCD四个信封包含四种不同类型图表, 让学生随机选择一个打开其中的题目进行制作, 评选哪个小组制作出的图表最符合数据表现要求, 并且最美观。这样的设计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 学生产生主动建构的行为, 提高学习的效率。其实学生不管选择哪个信封的题目制作都需要理解数据源、图表选项和图标位置等知识, 并合理应用才能做出满意的图表。

初中信息技术知识点 篇3

[关键词]隐性知识 初中教学 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 G633.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330114

英国哲学家波莱尼最早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隐性知识的概念,将其与显性知识对立起来,专指还没有被言语及其他形式所表述出来的知识,比如在专注于某事时所获得某事之外的知识。对于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来说,应当具有发挥隐性知识功能的意识,注意到隐性知识给学生带来的重要影响。而在授课过程中,也同样需要借助良好的师生沟通,促进学生化隐性知识为显性知识,最终深入学生的既有知识体系中去。

一、初中信息技术隐性知识的基本特点

因为隐性知识具有其独特之处,所以它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效果更加特别,普遍性更强、持续性更久,也更有隐蔽的色彩。第一,我们需要注意到隐性知识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上是普遍存在的,信息技术的内容与形式在其他学科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所以说信息技术同其他学科的整合现在已经比较成熟,可是人们普遍认为应该以其他学科为主、信息技术学科为辅,理论和实践中的轻重处理对信息技术学科隐性知识的传播是不利的。而只有将信息技术同其他学科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隐性知识才可能更好地完成其使命。第二,初中信息技术课程里面所具有的隐性知识,在教学上有很强的持久性特点,一项知识的传递会给学生内心造成持久的情感影响,从而让知识本身的巩固变得无比顺畅。而信息技术里面所含有的各类隐性知识,会在各个方面对学生个体情感产生无法用语言形容的影响,从而改变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第三,初中信息技术课堂里面出现的隐性知识,是会以各种形式呈现出来的,而且多数都很生动,容易被学生记住。这样,通过隐性知识的渗入,几乎所有学生都获得了更多可能的拓展空间,可以说,隐性知识给学生的实践性、创造性、个人感知、能力体现等多个方面都提供了无限可能。

二、教师向学生传递隐性知识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隐性知识传递是应用十分广泛的方法,而且这种方法有时候并不是教师所关注的。它主要依靠的是教师的行为习惯、人格魅力、思维模式等给学生施加影响。学生在学校多数习惯的养成,同教师的习惯有密切关系,而他们为人处世的某些原则,也受到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日常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所有行为均应当引起教师足够的思考,教师需根据学生行为灵活调整教学手段,用来达到良好的期望值。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需要找学生多谈心,多进入学生活动当中去,以便随时了解他们的思想与行为动态。所有的这些行为,都可以说是教师向学生传递隐性知识的途径。另外,教师需要将信息技术学科同其他内容加以整合,以便让隐性知识有更大的传播渠道。比如信息技术与德育交流的整合,在教材中涉及的网络即时通讯应用环节里面,便应积极思考隐性知识的生动性,让学生在应用即时通讯软件时,得到思想道德的升华。具体应用时,教师可以围绕“中学生在网络世界中的道德修养”这一主题,使学生在即时通信工具如QQ、论坛等上面,随心所欲地发表意见,进行思想上的交流。除了与其他教学内容加以整合,合理化教学情境的设置同样能够方便隐性知识从教师处传达至学生处。学生接受隐性知识同接受显性知识比起来,对于良好情境的依赖性更强,应该说,在合理的教学情境下,隐性知识受到激发的程度更高,学生接受起来甚至比显性知识更加顺畅。

三、学生和学生间的隐性知识相互传递

学生和学生间的隐性知识相互传递主要依靠的是学生间的学习经验、学习习惯相互交流。初中生在一起学习的时间比较多,彼此会受到很大影响,教师可以积极安排一些教学活动让这种影响朝更有利的方向发展。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有利的条件与环境,同时确保自身指导者的角色发挥更有效的作用,让学生交流有充足的时间而又不致随意散漫。比如在学习制作多媒体作品的有关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新知接受能力、心理发展特点的差异,把全班学生分成四至五人的若干小组。小组内所有成员都被安排一定的任务,按照学生的课堂表现实施小组的动态化管理,并对学生的学习步骤进行科学指导,使之能够对问题进行合作交流。这样做可以深入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兴趣与隐性知识联系起来。比如在学习制作word文档、电子表格等内容时,如果一名学生只完成某项任务,可能文档表格的成品是简单粗糙的,而小组合作完成,每人分管一个环节,那么成品就要复杂精美得多。当作品展现在学生面前时,那种个人的成就感与集体的成就感中,学生获得的就显然不只是表象上的知识,还有独立的隐性收获。

隐性知识具有非常个性化的特点,初中信息技术教师需要注意这个方面,同时结合既有课程教学方案,研究出对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改革更有利的方案,以使学生方便获取隐性知识、利用隐性知识,从而让隐性知识全面融入自身的知识系统之中,达到信息收集、整理、加工、表达的良好效果。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知识点 篇4

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组成。

课程结构如下表:

必修:模块1:数据与计算;

模块2:信息系统与社会;

选择性必修:

模块1:数据与数据结构;

模块2:网络基础;

模块3:数据管理与分析;

模块4:人工智能初步;

模块5:三维设计与创意;

模块6:开源硬件项目设计;

选修:模块1:算法初步;

模块2:移动应用设计;

二、课程性质: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旨在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增强信息意识、发展计算思维、提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的基础课程。课程围绕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精炼学科大概念,吸纳学科领域的前沿成果,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学习内容;课程兼重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通过丰富多

样的任务情境,鼓励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学习与实践;课程倡导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将知识建构、技能培养与思维发展融入到运用数字化工具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课程提供学习机会,让学生参与到信息技术支持的沟通、共享、合作与协商中,体验知识的社会性建构,增强信息意识,理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提高信息社会参与的责任感与行为能力,从而成为具备较高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

三、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1.坚持立德树人的课程价值观,培养具备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

2.设置满足学生多元需求的课程结构,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3.选择体现时代性和基础性的课程内容,支撑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

4.培育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关系,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升信息素养。

5.构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推动数字化时代的学习创新。

四、学科核心素养:

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由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核心要素组成。

五:课程目标: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旨在全面提升全体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

六、教学评价原则:

1.强调评价对教学的激励、诊断和促进作用,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

2.评价应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评价应公平公正,注重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4.评价应科学合理,提高评价的信度和效度。

七、教学评价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教学评价过程)

1.确定评价目标与内容

2.确定评价方式和评价的具体指标

3.评价结果的解释与反馈

八、教学建议:

信息技术教学是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具体建议如下:

1.领会学科核心素养内涵,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2.把握项目学习本质,以项目整合课堂教学。

3.重构课堂教学组织方式,加强学生探究性学习。

4.创设数字化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

九、课程设计依据(特点)

1.以立德树人为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

2.按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设置课程结构与内容。

3.参照国际信息技术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

初中信息技术知识点 篇5

(一)因特网应用(因特网诞生于 1969 年初,前身是阿帕网,我国的四大骨干网: CERNET、CSTNET、Chinanet、ChinaGBN)、因特网服务的基本类型:远程登录、文件传输、信息浏览和检索、电子公告牌系统(BBS)、电子邮件等.因特网服务通过信息交流、信息获取、资源共享等功能来实现.、FTP 的概念: FTP 是因特网文件传输协议 , 是FTP 服务使用的协议.FTP 的使用:在IE 浏览器中进行 FTP 服务的登录、文件的传输.(B/S)

使用窗口式的 FTP 客户端软件如: CuteFTP ,登录到一个 FTP 服务器上进行文件的传输.(C/S)

FTP 有两种登录的方式:匿名登录、以指定的用户名和密码进行登录.、远程登录(Telnet)的概念:一台计算机根据一定的协议,通过网络连接到另外一台计算机上去,登录成功后,则可以与其进行交互性的信息资源共享.Telnet 的使用:在IE 浏览器中输入远程登录的服务器的地址

使用图形用户界面的远程登录工具软件如 Cterm.、因特网服务分类

通讯类 电子邮件、BBS 信息类 远程登录、文件传输 检索类 表示 “ 中国的 ” 地区域名.域名的顶级域名分为:通用顶级域名、国家和地区代码顶级域名,能根据通用顶级域名判断该网络属于什么样的组织机构.)、域名命名的一般规则:书P31.)域名的管理:

①国际性的因特网组织包括因特网协会(Internet Society, 简称 ISOC ,网址 http:///),它们都是非盈利的因特网管理与服务机构.②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主要任务包括注册服务(域名注册、IP 地址分配等)、目录数据库服务、信息服务、网站访问流量认证等.)域名注册:遵循“先申请先注册”的原则,域名可以变更或撤销,也可以买卖和转让.20、IP 地址及其管理)域名是人们为了便于记忆而采取的一种命名方式,但是在因特网中作为通信对象的计算机只有通过 IP 地址才能被识别, IP 地址才是网络中计算机的身份标识.)IP 地址的概念: IP 地址是惟一标识出主机所在的网络及其网络中位置的编号.)IP 地址的格式: TCP/IP 协议规定,传统的 IP 地址(IPV4)是32 位二进制数,分为 4 个字节,每个字节 8 位,中间用小数点隔开,然后将每八位二进制数转换成一个十进制数,十进制的取值范围是 0~255.)IP 地址的组成:网络标识和主机标识,网络标识确定了该主机所在的物理网络,主机标识确定了在某一物理地址上的一台主机.)IP 地址的分类:

A 类IP 地址:第一个十进制数为网络标识,其余三个十进制数组成主机标识.第一个十进制数的范围为 1~126.分配给少数大规模网络.子网掩码为: 255.0.0.0

B 类IP 地址:前两个十进制数为网络标识,后两个十进制数组成主机标识.第一个十进制数的范围为 128~191.分配给中等规模网络.子网掩码为: 255.255.0.0

C 类IP 地址:前三个十进制数为网络标识,最后一个十进制数为主机标识.第一个十进制数的范围为 192~223.分配给小规模的网络,每个网络支持的主机数最多为 254 台.子网掩码为: 255.255.255.0

D 类IP 地址:第一个十进制数的范围为 224~239.E 类IP 地址:第一个十进制数的范围为 240~255.要能根据给你的 IP 地址判断它属于哪一种类型的 IP 地址.特殊的 IP 地址: 127.0.0.1 ,把该 IP 地址作为环回接口预留.)、IP 地址的管理

因特网地址分配机构(IANA),负责全球 IP 地址与域名管理,全球 IP 地址的分配是按照一种分级的方式管理的.我国所分得的大多是 C 类地址.、如何将计算机接入因特网.)因特网服务组织的类型、提供的服务与服务特点:

ISP(因特网服务提供商): 主要提供因特网的接入服务.ICP(因特网内容提供商): 提供因特网信息检索、整理、加工等服务,如新浪、搜狐等.ASP(因特网应用服务提供商):主要为企、事业单位进行信息化建设及开展电子商务提供各种基于因特网的应用服务.2)两种上网方式

家庭上网的三种方式: MODEM、ISDN(一线通)、ADSL(宽带接入方式)(主流)①拨号上网

A、拨号上网的必要条件:因特网服务提供者提供的帐号;用户计算机需配置调制解调器;一条电话线路.调制解调器的作用:将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进行转换.B、通过电话线进行拨号上网的步骤:

连接硬件设备:计算机—— RS232 电缆线—— MODEM ——电话线——电话网—— ISP —— Internet.建立拨号连接(在IE 浏览器属性中新建一个拨号连接)——对该拨号连接的“属性”进行设置,设置 TCP/IP 属性——选择“自动获取 IP 地址”和“自动获得 DNS 服务器地址”②通过局域网接入因特网.A、必要条件:申请一个用户 IP 地址;用户计算机需配置一块网卡.B、通过局域网接入因特网的步骤:

安装网卡——连接网线——安装网卡驱动程序——安装必要的网络协议——实现网络共享 3)IP 地址的设置

(1)静态分配法:前提是要有足够的 IP 地址,给每台计算机分配一个固定的地址,优点是易于管理,缺点是浪费 IP 地址资源.通过局域网接入因特网的 IP 地址的分配一般是静态分配法.当IP 地址资源不够,在局域网中可以给重要的计算机静态分配 IP 地址,给普通上网的计算机动态分配 IP 地址.(2)动态分配法:把公用的 IP 地址暂时分配给用户使用,在用户使用完这一 IP 地址或到一定期限以后,服务器再收回这一地址.优点是实现了 IP 地址的动态分配,节约了 IP 地址资源;缺点是安全性较差.拨号上网的 IP 地址的分配是动态分配法.)、了解因特网协议 IPv6 的产生背景,能比较 IPv6 与IPv4 的优劣.当前在因特网上使用的 IP 地址是在 1978 年确立的协议,它由 4 段8位二进制数字构成.由于因特网协议的当时版本号为 4 ,因而称为 IPv4.随着因特网的迅速发展,飞速增长的 IP 地址需求与现有地址不足的问题正逐渐成为制约因特网发展的瓶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因特网工程任务组(IETF)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其中比较成熟的是 IPv6.在IPv6 协议中,地址位数为 128 位,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地址短缺的问题,还增加了网络层的安全机制.5)局域网的设置

(1)局域网中客户机 IP 地址、子网掩码、网关及 DNS 服务器的设置:右击“网上邻居”——属性——右击“本地连接”——属性—— 选中“ Internet 协议(TCP/IP)” ——设置属性——设置“ IP 地址”、“子网掩码”、“网关”、“ DNS 服务器地址”——确定.(网关的作用见书 P43)

(2)代理服务器的设置:右击桌面上的 IE 图标——属性——选中“连接”选项卡——局域网设置——选中“使用代理服务器”,并输入代理服务器的 IP 地址和端口——选中“对于本地地址不使用代理服务器”——确定.代理服务器的作用.代理服务器是网上提供转接功能的服务器.其作用有以下 3 点:

信息技术科知识竞赛方案 篇6

一、比赛内容:

三年级信息技术科竞赛内容:英文打字 四年级信息技术科竞赛内容:中文打字 五年级信息技术科竞赛内容:中文打字

六年级信息技术科竞赛内容:画图,软件:WINDOWS自带的画图软件。

二、要求:

1、打字部分

英文打字,要求会输入大写及小写,根据给出的材料,用“记事本”软件进行输入,在十五分钟内录入英文材料最多者胜,其它名次依次排序。

中文打字,要求正确录入中文字,中文标点符号,输入法不限。根据给出的材料,用“记事本”软件进行录入,在十五分钟内录入中文材料最多者胜,其它名次依次排序。

2、画图部分

用WINDOWS自带的画图软件,根据主题要求,在三十分钟内作图,作品经评委评选。

三、参加人数及评奖

1、报名,每班选四人参赛,十三星期二下午放学前把名单交给海华。

2、评奖,评奖以级为单位,选出前十名,一等奖2人,二等奖3人,三等奖5人。

四、比赛时间及地点:

时间:十三周星期三第七、八节。(三、四、五年级第七节,六年级第八节)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知识创新学习 篇7

从2013年的春季学期开始, 南京师范大学与南京市白云园小学联合组织的课题组开始了一个综合实验项目。该项目以“多模式、多平台、多学科、多终端”为主题, 以多种教学模式分别应用于多种学科, 辅以不同的网络教学平台, 力图探索新技术支持下适合自己学校的e学习教学模式。本专题所介绍的几个教学设计, 正是在知识建构思想指导下,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革传统教学的尝试。

本次实验选用了不同终端的设备, 如台式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有多个学科被纳入实验范围, 如科学、信息技术、品德与社会、英语、作文、综合实践、数学等。所选用的软件系统是几个有代表性的平台:其一是作为知识建构的特色工具──知识论坛 (Knowledge Forum) 是有其独特的知识建构功能的, 目前它支持以Applet的形式嵌入形成性评价工具, 包括贡献和参与评价工具、社会网络分析工具、词汇量增长评价工具、写作分析工具、语义分析工具等。截至目前, 在白云园小学四年级三个班、六年级一个班、三年级一个班已经进行了两年的实践。其二是作为新一代电子书包系统, 我们选用的是来自台湾的澔奇 (i Wonder Pack2.0) , 该系统诞生于新一代电子阅读及数位学习中, 它以开发及整合最新的电子与数字科技, 联合各类型平板电脑打造丰富的、基于平板电脑的便利数字教育学习平台为目标, 将学校、培训机构以及学生辅导自学的教材以数字加值的方式, 利用网络服务及互动行动装置帮助学生在不同环境下有效地学习, 提高了学业表现。其三是作为开源的教学平台代表的魔灯平台, 这是一种模块化面向对象的动态学习环境, 依据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开发的一套课程管理系统、一个开源的软件包、一个有效的教学平台、一个在线的学习社区, 目前在白云园的实验中有三个班级选用。其四是博客平台, 由于它是以网络作为载体, 能够帮助低年级学生简易便捷地发布自己的观察记录, 及时有效轻松地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 因此在二年级作文教学中选用了这一“低门槛”的技术平台。

课题组人员包括: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团队、白云园小学的实践团队及鼓楼区教育局、台湾澔奇公司的技术支持团队等。因此, 本专题的五篇文章是采取配对合作的方式完成的。在“多模式、多平台、多学科、多终端”的四个视角中, 选择教学模式的角度作为文章写作的线索。

知识建构模式

这是一种基于“原则”的教学, 从理论上说知识建构教学是不赞同按照“模式”的流程进行操作的。所有的教学活动是因教师、学生、内容、目标的不同而存在差异的, 从这一意义上讲, 知识建构教学就是一种需要创新设计的教学。其设计方式是按照知识建构的12条原则, 从学生的一个“观点”出发找到最近发展区, 在学生们学习、参与知识建构谈论、阅读权威资料、动手做实验、短途旅行、和专家交谈等这一系列活动中, 引领他们的“观点”逐步变化, 从而形成系统化的理论或者创造出“人工制品”, 并最终形成公共的社区知识的过程。

翻转课堂模式

该模式颠倒了传统教学的顺序, 因此也叫颠倒课堂。通常是教师先创建视频, 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 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的这样一种教学形态。在课前视频学习模块中, 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提前录制的教学视频, 并完成针对性练习, 对于自己有疑惑的问题通过网络与同学、老师进行互动交流。课堂学习活动模块中, 学生针对学习过的视频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 在此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 如小组合作、作业测验、问题解决等。教师作为一个指导者或者“教练”, 适时地为学生个人或小组提供指导, 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监控。

项目学习模式

项目化学习并非新鲜事物, 在前些年的教学改革中, 该模式更多地被运用到职业教育中。但在引入信息技术之后, 基础教育界也开始关注该模式, 它是以研究某种或多种学科的概念和原理为中心, 以运用信息技术制作作品并将作品推销给客户为目的, 在真实世界中借助多种信息资源开展探究活动, 并在一定时间内解决一系列相互关联问题的一种结合新技术运用的新型的探究性学习模式。

任务驱动学习模式

该模式以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心理学为基础, 涵盖社会互动和群体动力学理论, 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和“自主、合作、创新”的思想。在我国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早期, 多数的教科书编写以及课堂教学局限于单纯的软件说明书式的技能操作层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便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提出引入任务驱动教学。其优点一方面是可以逐步摆脱原先的脱离实际应用的说明书式的教学, 转向在不同任务完成过程中的知识建构;另一方面是解放了教师和学生, 使得学生的自主与探究学习得以实现,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当然, 由于该模式与一般的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教学一样, 周期长、教学进度不好把握, 也受到很多批判。

团队知识管理的信息技术支持 篇8

〔关键词〕项目团队;知识管理;社会网络分析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2)10-0050-03

在21世纪的组织中知识管理和社会网对组织绩效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团队对知识管理的作用尤为明显(Ancona,etc.,2002)。学者们发现组织中的社会网络状况会影响到组织知识的产生(Nahapiet & Ghoshal,1998),因为在人与人的互动中,很多信息与资源就因此而交换和传递,而这方面的资料从传统组织行为学的观点,是可察觉却不易实际去衡量的,同时很多定性研究发现组织团队有助于促进人际互动,造成组织知识管理的突飞猛进,而有效的知识共享是团队绩效的一个重要方面,借以实现项目目标和建立团队信任(Salas,etc.,2008)。

1 社会网与知识管理

社会网络分析是一系列通过描述、图形和统计模型来了解社会网络的状态的(Van Duijn and Vermunt 2006),“社会网络”概念最初是由人类学家Bmaes首次提出的。社会网络分析基于这样的假设:节点的重要性等价于该节点与其他节点的连接而使其具有的显著性,指标的研究不破坏网络的整体性。对于一个网络主要从宏观(整体网络)和微观(个体网络)两层面来分析。整体网络分析即从整体的角度分析某个社会网络,侧重于研究该网络的整体特性,其分析指标有:整体网络中心度、整体网络密度。个体网络分析主要通过中心度指标来研究,中心度由Freeman提出,常用的有4种:点度中心度、接近中心度、中介中心度、特征向量中心度。

社会网络被认为对个体或团队在知识获取和学习有重要影响(Davidson-Hunt 2006)。Krackhardt(1993)指出人们对组织中的规范与行为方式的认知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人际网络发挥着个人之间分享观点,互相影响、妥协以至达成共识的作用。Bourdieu(1986)指出在组织知识网络中,某一成员与越多其他成员存在知识交流关系,其获取知识资源的能力越强,即网络密度越大,成员的知识交流越多。网络密度常被用于团队层面(Wasserman & Faust,1994)。Granovetter(1973)提出网络联结的强联结和弱联结,弱联结指偶尔发生的和疏远的,而强联结指经常能够发生的、持久的和充满感情的。根据弱联结假设,强度弱的联结比强度强的联结更可能带来多样化的信息,某些特定类型的强联结,可能有助复杂知识的传播。复杂知识并非源于工作的简化,而是来自组织内部及组织之间个体的社会互动(Brown & Duguid,2000)。Nahapiet和Ghoshal(1998)认为组织的优势来源于组织生产分享知识的能力,社会网络状况会影响到组织知识的产生和分享。但从知识整合的角度来看,密集网络可能形成密度冗余和结构冗余(Burt,1992),前者表明在密度网络中行动者的信息范围非常小,群体会由于缺乏外部联系在技术变革中迷失方向;后者表明企业在密度网络中获得的将主要是重复的信息,不利于成员间的学习和群体的创新。

2 项目团队知识管理现有软件概述

2.1 IBM的Lotus Notes/Domino

IBM的Lotus Notes是一种群组工作软件,它提供功能包括文档数据库、全文检索、复制、集成开发环境和七层安全机制等。其中Lotus QuickPlace是针对项目团队的知识管理软件,它是用于即时协作的自我服务Web工具,可以迅速建立网站,将协作交流、文档共享、用户管理、日程安排、任务分派等集成一体。其功能主要有:一是即时协作,数秒内就能在Web上创建共享群组工作空间;二是内置任务管理,将过程绘制成甘特图,自动通知功能使所有人都能知道工作计划和里程碑状态;三是在线感知和聊天,群组可利用QuickPlace组织和交流围绕项目或临时活动的想法、内容和任务;四是My Places,为团队提供一系列个性化工作室;五是高级搜索,搜索企业内部所有团队的工作室,或者将搜索范围限定在单一团队工作室、“房间”和“文件夹”内;六是内容管理,支持文档版本历史、签入/签出以及多个编辑之间的文档共享。

2.2 微软知识管理系统

微软项目管理的相关软件主要包括:microsoft project,Microsoft sharepoint team services。microsoft project系列软件可用于控制简单或复杂的项目。它能够帮助建立项目计划、对项目进行管理,并在执行过程中追踪所有活动,使用户实时掌握项目进度的完成情况、实际成本与预算的差异、资源的使用情况等信息。SharePoint Team Services是一种可由用户自己创建保存所有项目信息(包括文档、联系人、任务、讨论以及其他信息)的中央数据库的服务。它使得任何类型的工作组都能使用网络分享信息。利用它可以即刻组建团队,使用全功能的网络站点,还可以进行团队互助和团队管理。

3 项目团队知识管理的信息系统支持思路

3.1 信息协作平台

自20世纪90年代初,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的关注点是把沟通技术作为IT的一个重要的功能(Johannessen,2001)。电子协作平台可以使团队成员便捷的沟通和共享知识,而且电子沟通方式的匿名性可以避免面对面沟通的“从众心理”的影响,避免附和领导或专家的意见,使沟通尽可能有效、无障碍的进行。

目前电子协作平台可提供团队成员间的沟通方式主要有:电子邮件、企业内网、群件、电子视频会议等。不同的方式对团队成员之间的社会网络关系的影响不同。一般而言,电子视频会议相对于电子邮件和企业内网更能为团队成员提供一种身临其境、面对面的感觉,更有利于增强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和增加成员的网络强度;当然,电子邮件、企业内网相对而言成本更低,参与沟通者的范围更广;而群件技术可以避免沟通中的“从众现象”和惟领导和专家马头是瞻的问题,使沟通更有效。正如X光可以透过一个身体看到骨架结构一样,社会网分析同样还可以让我们通过分析E-mail、电话和面对面交流的情况,利用社会网测量工具,如密度、程度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看到一个组织中的合作和信息流动。(Sofia Pereira & Soares,2007)

3.2 共享知识库

3.2.1 文档、表单

对文档、表单归结的知识可以采取编码和隐性化两种方案。而编码又可以分为聚焦式和非聚焦式两种方案。所谓聚焦式编码指的是,对不同类型的知识进行特定形式的编码。比如说,对企业中的市场、营销方面的知识,实行案例式的一种编码方式;而对于企业中有关技术方面的知识,则可采用公司和原型相结合的方式。所谓非聚焦式的编码方式指的是,没有一个对不同知识采用不同编码的策略,不论何种知识,其编码方式大致相同(Martin Schulz,2001)。

3.2.2 Teamroom知识包

Teamroom知识包在IBM公司知识管理设计思路上,利用博客技术提出的。利用Teamroom创建一个团队的网络虚拟空间,在这一个空间中,项目成员之间可以灵活的不受时间、地点的影响进行交流。团队成员在所创建的Teamroom中的各种沟通情况将被打包作为一个整体留给他人进行学习。这样在整个团队运作中所产生的各种思想碰撞的火花、知识创新的历程及各种经验将被完整的呈现到学习者眼前。在博客技术支持下,信息资源可以最大限度传播,一些有价值的思想火花更容易激荡出燎原烈焰。

3.2.3 以业务流程为基础的信息流

在工作中,人们总是在使用和处理知识,知识本身也形成流程。工作流程与知识流程是相联系的。通过社会网分析在一个网络中的信息流动,进而发现从组织合作角度看网络中的领导者(Anderson,2002),当在选出团队成员之后任命项目经理时,就有可能通过分析团队成员之间的社会网来作出。Cross等人发现利用社会网络技术及相关的可视化工具,组织管理者不仅可绘制组织内部知识流动方向、流量和路径,还可以发现组织中的专家和关键人物,这些信息有助于改进组织的知识管理效力。

3.3 “know-who”系统

根据嵌入性理论,与工作相关的交易活动往往与社会关系模式相重叠(Granovetter,1985)。即业务关系嵌于社会网络中。魁克哈特(Krackhardt,1992)把网络分3种,情感关系、咨询关系和情报关系。他指出,在组织情境中,咨询关系是一种主要的弱关系。尽管咨询或建议关系并不一定包含了情感支持,但它们却可以带来完成日常工作所需的大部分资源(Krackhardt and Hanson,1993)。与此同时,交换这种类型的社会资源还可以在交换双方之间产生出信任。

“know-who”问题涉及知识群体,企业知识管理不仅是对知识的管理,不可忽视的还有对企业中拥有知识的人员进行管理,即明确知道企业中谁有什么样知识?怎样与之联系?等等。在项目团队的运作中,“know-who”不仅是知道了某个人,而且通过与这个人的沟通和协作,还深刻的了解这个人所拥有的知识领域、对某知识领域的掌握程度等等。

许多企业已建立公司的知识地图,但知识地图确有其制约性的地方。“know-who”系统则是建立在项目团队运作基础上的、对知识地图进一步补充的一种设计。该系统的运作思路是,在项目结束后,根据项目参与人员的情况,为公司员工设计一个基于internet平台上的个人知识地图系统。在这个系统上,每个员工把自己在项目运作过程中所结识到的专家情况详细地做记录,这些记录可以包括专家所熟知的领域是什么?专家的联系方式、专家的个人特点、专家与他人沟通的风格等许多极为细致的方面。这种记录既有助于员工定期的与其他专家进行联系并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也有助于公司知识共享、知识管理氛围的形成,且有助于项目经理在组建项目团队时根据项目需求选择合适人选。

参考文献

[1]Ancona,D.G.,Bresman,H.& Kaeufer,K..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x-teams[J].Sloan Management Review,2002,43(3):33-39.

[2]Salas,E.,Cooke,N.J.,& Rosen,M.A..On teams,teamwork,and team performance:Discoveries and developments[J].Human Factors,2008,50:540-547.

[3]Van Duijn,M.A.J.,& Vermunt,J.K..What is special about social network analysis?[J].Methodology,2006,2(1):2-6.

[4]Davidson-Hunt,IJ..Adaptive learning networks:developing resource management knowledge through social learning forums[J].Human ecology,2006,34(4):593-614.

[5]Granovetter,M.S..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3,78(6):1360-1380.

[6]Anderson,J.G..Evaluation in health informatics:Social network analysis[J].Computers in Biology and Medicine,2002,32(3):179-193.

初中信息技术知识点 篇9

基础再现

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影响人类社会的一种趋势,数字化生活、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是其三个发展方向。下一代信息技术表现在量子计算机、生物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器人、数字地球和智能化社区、因特网和下一代因特网、虚拟现实的实用化。知识产权是指法律规定的人们对于自己创造或拥有的智力成果所享有的各种权利的总称。作为软件的使用者,应树立法制观念,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自觉使用正版软件,抵制盗版以及未授权的软件。

信息的安全与保护

计算机病毒是具有影响、破坏计算机系统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病毒具有寄生性、传染性、潜伏性、破坏性、爆发性等特征。计算机病毒防治从预防、检查和杀毒三方面着手。

信息安全通常指信息数据应受到保护,不受偶然或恶意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和泄露等。具体的安全防范措施有:个人密码保护、安装杀毒软件、及时更新系统等。

典例5

(2008年10月浙江省高考)在飞行员培训中,有时采用计算机模拟飞行训练这种形式,其主要应用的技术是

A.网格计算B.网络技术C.虚拟现实D.智能化社区

解析:考查下一代信息技术,根据题意选C。

典例6

(2008.10月高考)良好的习惯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保护信息资源,下列行为中不利于保护信息资源的是

A.对数据定期进行备份

B.及时安装计算机系统的补丁程序

C.安装正版杀毒软件并定期升级

D.不管是哪个网站,只要找到比较有趣的程序就下载运行

解析:考查信息安全常识,选D。

即时训练51、(2009年3月浙江省高考)2008年10月12日在第十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机器人“村田”正在表演骑自行车通过“S”形高架木板桥。这主要体现了信息技术中的A.网络技术B.人工智能技术

C.多媒体技术D.数据管理技术

解析:考查下一代信息技术,根据题意选B。

2、(2009年3月浙江省高考)从信息安全角度看,以下选项中比较适合作为密码的是

A.12345678B.passwordC.px965m3hD.aaaaaaaa

解析:考查设置密码的有效性能力,最有效的密码应该是数字和字母混合且无规律。故选C。

3、(2009年9月浙江省高考)下列行为最有可能导致计算机信息安全问题的是

A.设置较复杂密码且定期更新B.及时安装系统补丁

C.经常清除IE浏览器的插件D.打开陌生网友留言中链接的网页

解析:考查信息安全常识,选D。

初中信息技术知识点 篇10

数学课标:《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以下几点做法:

一、用信息技术多样刺激学生,加快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函数概念教学,学生明晰直观印象深。

二、用信息技术的交互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人机交互使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用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运用信息技术资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按照这个标准,从数学教学的需要出发,所确定的教学环节和数学内容哪些适合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并选用合适的软件,创设相应的学习环境,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

中的辅助作用,从而达到优化数学教学的目的,是值得每一位中学数学教师认真探讨的课题。

下面根据自己多年来在数学教学中积累的实践经验,谈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初中数学的几点做法。

1.用信息技术多样刺激学生,加快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信息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是对人体多种感官的综合刺

激,它既能看得见影像(视觉),听得到声音(听觉),还能用手操作(触觉),这种多样性的刺激,比学生单一地听老师讲解益处多。

教师用传统的初中数学概念教学,学生只能被动地从教师那里接受数学概念,靠强化记忆知道概念的共性和本质特征。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变量与函数”,就是一个典型的概念教学。它关键是让学生对“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值与它对应”,有一个明晰直观的印象。我在教学时运用信息技术的直观特性,先分别显示解析式y=x+a(a为常数)、《数学用表》中的平方表和天气昼夜变化图象,用声音、动画等形式显示出“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值与它对应”。最后播放长江三峡大坝一期蓄水时的录像,引导学生把水位设为y,时间设为x,就形成了y与x的函数关系。这样,不仅引起学生的自豪感,而且对函数概念理解非常透彻。

2.用信息技术的交互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题组训练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的方法是教师在课堂上讲解例题后,让几位学生(或自愿)到黑板上板演,完毕后教师再评讲强调。人机交互使用则会出现一片新的天地。用authorware制成题组训练课件,学生笔算后,自己选择答案。若答对了,窗口立即弹出激励性的文字:“你答对了,真了不起!”若答错了,窗口马上显示“你答错了”,请再“试一试”直至出现正确结果,万一连续三次尝试失败,则显示解题步骤。这样处理,学生学习兴趣浓、效率高。这种交互方式对于数学教学过程具有非常重要意义,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因而形成学习动机。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目的。

3.用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能为数学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例如在新人教版七年级(下)课题学习:镶嵌教学中,我分三个阶段来进行教学:第一阶段为进入问题情景阶段,教师用多媒体投影“美丽的镶嵌世界”,把学生引进一个五彩缤纷的图案王国之中,并提出探究的各种问题,让学生思考;第二阶段为实践体验阶段,学生利用校园网资料,搜集一些平面镶嵌图案,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由简单到复杂,逐步对各种问题进行探究,并总结规律和归纳结论;第三阶段为表达交流阶段,每组学生把探究成果贴在“我的成果”目录中,互相交流,对比,归纳,学生经过设计、复制、粘贴、组合、排列出图案千姿百态,有些图案大出教师意外,很有创意。由些可见丰富的信息资源,可以开拓视野,激活思维,增强想象,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教学实践中去。

上一篇:学校请假系统使用说明下一篇:当前中学生英语阅读现状的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