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信息技术初中数学(共12篇)
应用信息技术初中数学 篇1
◎李波 (丰县李寨中学221745)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信息技术推动了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变革.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有义务帮助其他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 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
1.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激发和培养兴趣在求知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在课堂教学中, 科学、合理运用信息技术, 依据教学内容对教学媒体进行优化组合, 就会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认知感官主动地参与学习.数学课堂教学中, 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静态和教学内容变为动态的画面, 加上鲜艳的色彩引起学生注意, 用直观的图形及和谐的声音使枯燥而又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而又具体, 使数学课堂教学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从而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主动地获取知识, 成为学习的主体.如讲授“函数的图像”这部分内容, 运用多媒体将绘点与连线依次用动态的方式在计算机上展示出来, 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函数图像的形成及其性质, 同时, 也可以将不同函数的图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用动态的方式展现出来, 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印象.这样, 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传统的教学由于媒体单一, 只能教师讲, 学生听, 以教为主, 导致学生厌学.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运用, 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人机交互是多媒体计算机的显著特点, 这种交互方式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因而形成学习动机.人机交互所提供的多种感官主动参与活动, 就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从而使学生能真正体现出学习的主体作用.
3.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优化认知情境, 创造学习氛围
数学课堂教学过程, 事实上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对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研究、探索的过程, 继而对其进行延拓、创新的过程.于是, 教师如何设计数学问题、选择数学问题成为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关键.而问题又产生于情境, 因此,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设情景就是组织课堂教学的核心.现代信息技术如网络信息、多媒体教学软件等的应用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情景资源.如在“全等三角形”一章教学时, 教师可以用课件来帮助和启发学生理解“全等”的含义设置一个简单的动画, 让一条线段运动和另一条线段完全重合, 后再分开.老师问:线段AB和A′B′的长度关系如何?学生仍可以正确回答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再打开第三幅画面, △ABC和△A′B′C′ (全等) .和第二幅画面一样, 让它们完全重合后再分开.老师再问:这两个三角形的关系如何?学生可能受第一种和第二种情况的影响, 而回答“相等”, 或其他答案, 这时老师及时引出三角形“全等”的概念, 并用多组图形结合演示.接着再利用画面对“对应顶点”“对应边”和“对应角”等概念进行阐述.这样在老师的启发下, 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新知识的学习, 显得轻松愉快、直观易懂, 加深了对“全等三角形”以及“对应边”“对应角”等的理解.这样“学”“练”结合,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启发了学生积极思维, 整个课堂充满了生机.
4.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帮助学生去发现和创造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 学生由原来的“听”数学, 变成了“做”数学, 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 自觉地去观察、分析、比较、发现、创造.“几何画板”具有易掌握、易操作和交互性, 这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教学实验室”, 学生都非常乐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运用“几何画板”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像“垂径定理”“圆心角、弧、弦的弦心距关系”等等, 需要用“翻折”“旋转”“平移”等知识, 都可用“几何画板”动态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
5.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可以简化教学程序, 加快教学节奏, 加大信息含量, 从而优化教学结构, 提高教学效率.如在讲授“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像”时, 老师在黑板上画出二次函数的图像, 引导学生观察, 发现其中的规律, 然后再进行总结.由于黑板上的图像是死的, 教师花了九牛二虎之力, 相当一部分的学生还是难以理解图像的变化过程, 只能靠死记硬背结合来“掌握”知识.现在用“几何画板”展示y=ax2+bx+c的图像, 只要分别输入几组a, b, c的值, 就可以真实地观察到函数图像的变化及相互关系, 很好地完成数学任务, 实现教学目标.
总之, 数学课堂教学中合理的应用信息技术, 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增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 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益.
应用信息技术初中数学 篇2
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 杨周明
【摘要】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辅助工具,能够优化数学过程,改善对数学的认识,增加课堂容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多维化思维方式,培养学生自学,提高学习效率的能力,但课件的制作、应用应做到适时、适度、有效,从而提高教学效益。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数学;高效课堂
传统的数学教学,没有其他学科形象,生动。靠的是教师的嘴、黑板、粉笔,偶尔也有一些模型,但教学手段单调,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而信息技术进入数学课堂,弥补了传统课堂的不足,给枯燥、机械的数学学习带来新的活力,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辅助工具,把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的教与学融为一体,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多维化思维能力,从而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益。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感悟
一、运用信息技术可以简化难点,优化数学过程,提高学习效率
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在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生也不一定能明白,特别是传统教学中无法用适当的手段去揭示一些难以理解的概念、规律,直观性难,可见度低的课堂教学过程,而计算机的演示功能可对重要教学内容和现象进行展示和回放,学生容易理解,从而收到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效果,有效的提高了教学效率。如:讲《轴对称图形》这一节,可制作课件,使满足条件的两个图形通过翻折、重叠、闪烁灯系列动画模拟过程,形象生动,让学生反复观察和比较变化前后图形的异同之处,从而体会到对称的性质,使得本节课的重难点得到突破,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二、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对数学的认识
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引入新课不能很好的吸引学生,学生失去听课的兴趣,就不能很好地学习。而许多数学问题都来源于生活、生产中,多媒体课件以大量视听信息、动态表现手段产生出一种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如,在证明“顺次连接四边形四边中点所得到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这个命题时,教师可以利用几何画板进行现场演示,为学生展示不同的四边形,进行相关操作,让学生直观上看到得到的四边形就是平行四边形,利用几何画板再次对某一个四边形进行现场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在拖着四边形一个顶点在平面内缓慢移动的过程中,四边形的形状与对角线的变化的关系,测出两条对角线的长度关系、两对角线夹角度数对于四边形形状的影响等。让数学教学变得生动形象,从而冲击着学生的思维兴奋点,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学习,提高了学习兴趣,再加上适当的启发引导,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引起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改善对数学的认识。
三、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增加课堂容量
复习课由于以归纳知识和练习为主,一般课堂容量比较大,在教室就不易展示这么多,而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较好的进行知识归纳。有些内容文字较多,课堂上书写占用时间,对教师分析讲解有很大的影响,制成课件可以把例题直接展示给学生,节省了时间。例如进行《统计》教学时,利用课件就可以很方便进行;评讲试卷,利用展台也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益。
四、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培养学生多维化的思维方式
多媒体 CAI 课件采用多种教学媒体综合处理教学内容,传递教学信息,因此,给学生提供了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外部感官刺激,这种刺激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积极性,而且能使学生进入视听并用、抽象逻辑思维与具体形象思维共同参与学习过程的多维动态,因此学习者的思维活动易于突破抽象思维的难点与局限,使教学活动更加符合学生的自然习惯,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热情也能被调动起来,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五、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培养学生自学数学,超前预习数学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鼓励学生自学,引导学生学会自学,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是很重要的。只有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提升,他们才会不断地追求新知,不断探索,获得发展,而信息技术为学生自学提供了方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重视自学的价值,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学习,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不要急于作答,而应该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动手,上网查资料,搜集信息,解决问题,同时还可以利用网课,超前预习数学。让学生把使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学习作为学习的常态,作为课堂学习方式的补充,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培养数学学习的能力。
六、不能将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代替教学的全过程
多媒体教学可以使讲解的内容更为形象、直观,但是如果整个教学过程都在展示课件的内容,一个字的板书都不存在,学生只顾看大屏幕,看老师演示,不思考问题,不动手操作、训练,就像看电影一样,那么一节课下来,是不会有什么教学效果。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生动脑、动手的过程,适当的进行板书、演算、讨论和思考,才能使学生正确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和发展过程,若一味的用课件代替板书,将无法体现数学的解题思路、解题步骤,同事也有违学生的认知规律,无法开启学会少年宫的创新思维。因此,教师的讲解,仍然是多媒体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占较大的比重。
七、信息技术中课件的制作应紧紧围绕知识的目标,内容,做到适时、适度、有效
运用多媒体教学,其目的是使学生更加牢固的掌握所学知识,因此课件的应用力求以学为中心,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应充分研究教学教法,拟定制作课件的教材内容,课件的长短。其次,要明确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多媒体教学。课件要解决数学教学中的实际问题,针对性要强,做到适时、适度、有效,这样才能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例如,在讲解“截一个几何图”时,学生难想象出截面的形状,教师在黑板上也很难画出,如果在这里使用Flash制作一个课件,通过动画演示,学生就清楚地看到怎样截以及截面的形状,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因此,在多媒体课件设计中,应当把握知识的内涵,注意知识表达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在此基础上,再加以适当的艺术加工,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采用片段式课件教学替代整课式课件教学,体现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辅助作用,把握好课件的选材,排除无关信息的干扰;充分利用计算机与其他媒体进行优化组合;调控好课堂教学节奏,重视学生思考与参与,注重情感态度的交流,对重要的教学内容和数学实验现象进行回放,科学有效地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揭示数学本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才能真正的做到适时、适度、有效,充分发挥课堂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八、处理好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关系
传统的未必就是不好的,传统的教学手段在某些表现方式上有信息技术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包括使用小黑板、直观教具演示、板书、板演等常可取得好的效果;利用传统教学手段无法体现的内容可考虑用现代信息技术,但不是黑板搬家或仅停留在演示层面。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对有关数学内容进行演示,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到的动态画面进行猜想、证明;或从若干问题出发,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发现可能存在的规律,探索研究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但事实上,教学过程是十分复杂、细腻的过程,是学生的认知过程和建构过程,同时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因此必要的画图、分析归纳、运算推理和证明等均应在教学过程中自然流露给学生,不能用技术化代替数学化的过程。
不能用计算机上的模拟实验来代替学生能够从事的必要的实践活动;不提倡用计算机演示来代替学生的必要的直观想象和对规律的探索。教学中,只有使二者有机地结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才能真正使课堂和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忽略课堂中的基本训练,把上课的精力放在了电脑上,忙于点击鼠标。一会儿是文字;一会儿是图片;再过一会儿又有音乐声起,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不能追求形式,滥用多媒体,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越多越好是不对的,备课时不考虑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都要下功夫制作多媒体课件,想以此来活跃课堂气氛是不对的,片面的扩大课件的作用,泛滥的运用教学之中是不对的,只有真正做到适时、适度、有效的运用多媒体,充分体现多媒体辅助教学作用,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的立足点是“辅助”,而不是替代,更不是赶时髦,摆花架子。许多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仍然必不可少,恰当地使用现代媒体,能锦上添花;过分地强调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的作用,会导致平庸、单调的操作,师生之间缺乏交流、而且会造成学生思维和推理的单一化,以致对学生的智力发展、包括直观思维、创造性思维以及想象能力等数学思维品质造成不利的影响。
九、信息技术(多媒体)的使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有些教师认为,使用多媒体教学,更多内容都已形象的展示给学生了,教师不必再多讲,教师更轻松,因此,对教师的要求低了,这其实是一种误解,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仅仅展示这些资料是不够的,尤其数学课,对题目的分析是无法展示在课件中,这就需要教师分析、推理……因此,如何使用信息技术教学,怎样使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3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 新课程标准 数学教学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全国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数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随之信息技术也已走进课堂,成为教师授课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因此,信息技术的使用是数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产物。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更有利于凸显初中数学教学特征,同时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有利于促使教师优化教学过程。
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和使用为我们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机会,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教学效果。它的出现,为我们的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能激活学生探究的兴趣,引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研究与学习欲望,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学习,积极配合课堂教学,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习兴趣,使乐学落到实处。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学习也就成了负担。”利用信息技术使学习由此变得轻松了许多,而且成为一种主动的事情,成为一种习惯。例如:函数的复习课中可以使用带有提问与引导解答相结合的课件,引导学生系统学习,且可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解答结果利用实物投影仪让其分析,我认为这特别适合学生自我复习。另外,利用多媒体技术编写的有针对性的练习,练习效果非常之好,绝不是靠粉笔和黑板能完成的。它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化学习被动为主动,真正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带娱乐性的练习,能轻松巩固已学知识,从而切实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减负提素”之目的。
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谐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兴趣的力量是巨大的,诱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得以成功的重要条件。”因此,教学过程中,在每一节课的开始,教师便可提出现实生活中有意义而且有趣的生活问题,并使学生感觉到这是一个数学问题,它可以用数学知识来解决, 但以自己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又无法解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意识和欲望。
例如在学习“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新课引入过程中,我给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有一块三角形的梨园,梨园的一边BC靠近河边,A处建有一个恒温保鲜库,现在要把这块梨园按人口分给三户人家,这三户的人口分别为2人、3人、5人,要求都能利用河水浇灌梨园,并共用恒温保鲜库储存鸭梨,假如你是村长,你将如何分配?这种现实性疑问式的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兴趣大增,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欲望,其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学习便有了主动性、积极性。
二、搞好课堂教学,渗透学生的应用意识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深刻领会编写新教材的意旨,根据教材特点,注意教学内容与实际的紧密联系,把数学应用意识渗透于课堂教学中。在选题或编题时,取材要尽量涉及科技或生活热点,让学生多接触社会问题,多了解生活常识,创设适当的应用情境,让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启发。
三、借助信息技术发展学生思维,使思维“可视”
如何突破教学难点、突出教学重点是教师每堂课应努力追求的目标,而传统教学手段往往不得力。计算机能进行动态的演示,恰恰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从而能以具体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们能从中体验形象与抽象的关系。
四、扩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果
决定课堂容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的接受能力。多媒体手段给学生的多重感官刺激和直观教学,加快了学生理解的进程,相当于增强了学生的认知能力,从而缩短了学生对同样内容的接受时间,为增大课堂容量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另一方面,课堂容量一定程度上也受到板书方式、速度的影响,利用多媒体技术功能可以根据需要把一些图形、题目、题目的分析或解答过程等预先存储在电脑当中,课堂上适时地在学生面前再现出来;还可以利用计算机高速处理信息的特点,在课堂上快速、准确地进行作图,为课堂增加知识容量。教师可以对教学目标信息实现实时控制,可以在任何时刻让某段文字、某个图形出现,也可以在任何时刻让客观存在隐去;可以随机作出图像,可以对屏幕上出现的运动对象随时干预,像电影定格一样使之静止在某一画面上,以对某些需要强调的运动结果进行特写;可以对图形(或图像)进行局部放大等等。这样大大丰富了教学手段,拓展了师生交流的渠道,提高了课堂效率。
五、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因材施教是优化初中数学教学过程的重要原则之一,但由于学生个体间差异很大,要在教材中同时满足基础较差的学生、一般学生和优秀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不同需要,在传统教学中是做不到的,而在多媒体教学中却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利用多媒体进行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信息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占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对信息流向、流程的控制上,人机交互功能使得教师能根据信息特点、学生特点和课堂的实际情况,实时地控制信息的表现形式和频度,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探究 篇4
(一)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活跃数学课堂气氛。
由于数学本身具有的抽象性、复杂性等特点, 致使数学课堂在黑板、粉笔这样黑白分明的条件下倍显枯燥无味。处于青少年的初中生在学习上较为普遍地存在着兴趣不浓的问题, 这已经直接影响到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用信息技术能够把枯燥的文字信息、图片、声音转化为生动逼真的动画、动听的声音、美丽的图形等形式呈现给他们, 从而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诱发他们的学习情绪, 人人都能发言、人人都能参与, 从而活跃数学课堂的气氛。
(二) 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信息技术能将数学课本上死板的内容生动起来, 揭示学生无法理解、没办法在生活中看到的过程, 这种在教学上由传统的静到现在的动的转化有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直观的形象, 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开发学生的智力。使用信息技术教学, 投影画面上所显示的意境, 能够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极大地丰富数学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使学生获得比在现场观察还要好的效果。因此, 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在使用信息技术来进行知识的巩固中, 学生能够动态的选择符合自己现有知识水平的练习题进行训练和检测, 达到梳理知识脉络、概括总结的目的, 从而提高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
(三) 体现数学美。
数学是一个非常美的领域, 只要你学习了数学并内化成自己的能力、技能, 你就可以自由探索你自己心目中的数学世界, 信息技术正可以给你开拓这样一个美的空间, 为数学这种美的展现提供一个丰富的平台, 给人们以丰富的探索与实验空间。
二、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的整合
(一) 化静为动,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多媒体通过声情并茂的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形式对学生形成刺激, 以其特有的感染力,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绿色的情境是关注学生兴趣和经验的需要。它能激发学生的情感, 激活学生的经验, 启迪学生的智慧。创设绿色情境就是要求情境有真实感, 不造作, 既符合教材的实际, 又切合学生实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如在教学《平移》时, 正确说出平移的距离是这节课的难点。如果用单纯讲或用静态的图片解释, 学生的掌握效果就会不理想。运用多媒体课件, 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PPT中事先设计好方格背景和需要移动的图形, 利用“路径”功能, 在讲解时让其中一个移动, 并留下运动轨迹, 当移动完成时, 同学们自己就说出移动距离了, 对平移的原理掌握较好。学生看到事物变化的过程, 化静为动, 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利用多媒体能突破重难点, 促使学生入情入境, 课结束, 犹未尽, 激励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 化繁为简,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 一个好的教师不应向学生“奉送真理”, 而应引导学生“发现真理”。初中数学注重逻辑推理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利用动画演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情景再现, 能够让学生从具体问题到抽象概念, 从特殊问题到一般规律, 逐步通过自己的发现、探究去学习数学。在学习多面体的展开图时, 师生充分利用实物, 把正方体的六个面标上字母。然后, 利用几何画板做了个正方体, 六个面涂上不同颜色并标上字母且可透视, 再和实物相结合进行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自然, 抽象于实践, 化繁为简, 建构了较理想的绿色学习环境,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 巧借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 实现绿色生态课堂。
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 能为数学教学提供各种所需的资料, 能模拟各种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 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数学概念本身比较抽象, 不能给学生的感官以丰富的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课堂效率也较低, 利用多媒体能快速提供和处理大量的信息。如在走进数学世界中, 书上举了好多的例子, 图片的数量也不少。我根据书本中提及的事例, 在互联网和教学光盘中搜索相关素材, 来充实课堂, 向学生展示现实世界中各种与数学知识相关的实物例子, 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激发学生的探究愿望, 让探究走进课堂。
三、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应用的反思
传统的教学方式固然存在着缺点, 但它也有着师生时时存在互动等优点, 然而, 今天, 传统教学几乎完全被冷若冰霜的新型信息技术所取代, 甚至达到了所拥有的优点完全被丢掉的程度, 这无疑过分强调了信息技术的作用, 而忽视了教学自身的能动性, 忽视了师生间的心灵、情感沟通。
应用信息技术初中数学 篇5
数学作为一种抽象性的学科,对于学生的抽象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要求相对较高。对于现阶段的初中数学教学而言,应加强信息化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将过去“黑板加粉笔”的教学呈现形式转变成由声音、文本、图像、动态视频等因素组成的课件呈现形式,引导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学习,让信息化多媒体技术发挥出其优化课堂教学的作用。然而,对于理论性与抽象性较强的数学学科而言,应在注重信息化多媒体技术应用的同时,结合初中数学学科特点与中学生的需求等因素,让信息化多媒体技术充分发挥出其优越性。因此,在注重课件演示、课程教学软件应用的同时,还应充分考虑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在提高学生数学水平的同时,使他们获得合情推理与逆向思维能力的提高。同时,在利用信息化多媒体技术的同时,既要考虑到其优越性,又不能忽略其产生的负面影响,争取做到对它的合理利用,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最优化。为此,笔者就信息化技术的应用问题进行以下探讨。
1.运用信息化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好奇是每一个学生的天性,每个学生都希望能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到新鲜的事物。信息化多媒体技术的出现能够很好地把握住学生的这种心理,既能实现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又可以感受到新鲜的视觉与心理感受,从而充分调动起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而言,大部分初中数学教师都是严格按照数学大纲的要求来开展教学,使学生长时间沉浸在枯燥乏味的课堂氛围中,从而将学生与丰富的学习资源完全隔离起来,致使他们逐渐丧失学习兴趣。将信息化多媒体技术引入初中数学课堂,能够利用生动形象、图文并茂的媒体影音元素,创设出良好的学习情境,通过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参与,激发起强烈的数学学习欲望与学习动机。
通过信息化多媒体技术的引入,可以有效开展数学教学。如在判断一个函数是否为指数函数时,可通过制作一些软件来对学生的判断做出评价。当学生回答正确时,可以响起一阵掌声或出现一张笑脸,这种鼓励会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当学生回答错误时,可以发出一种小朋友生气的声音,告诉学生“你答错了”。这样,当学生得知自己的答案错误时也不会赶到沮丧,他们会因为得到鼓励而继续努力。
2.运用信息化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空间意识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抽象思维相对较差。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可通过对信息化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帮助学生建立起相应的空间概念与意识,以有效实现学生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例如,在“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这一课程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化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演示长方体与圆锥的展开图形,这样
不仅可以让学生巩固以前学过的知识,还能自然地引入新的教学内容,同时还能有效实现学生新旧知识点的良好衔接,为他们空间意识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当学生的抽象意识获得相应提升时,可以让他们自己想象立体图形的展开图形,并通过信息化多媒体技术的演示,让他们自己去比对。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建立起清晰的表象,从而有效克服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之间存在的矛盾,引导他们建立起良好的空间意识。
3.运用信息化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学以致用
数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初中数学课程新课标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由于受到空间、时间、教学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学生无法建立起符合实际情况的问题情境,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发展。信息化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良好的途径。例如,在教“三角形相似”相关内容时,可以通过信息化多媒体技术的演示来作一些相应的辅助线,方便学生解决问题。这会给学生一种直观的启发,当学生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会自己想办法借助一些理念或工具来将问题解决。因此,利用信息化多媒体技术能够为学生设置相应的问题情境,让他们身临其境,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从而有效提高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制作适用课件,提升教学效率
在利用信息化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工作时,应充分重视多媒体课件的适用性,明确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今后运用信息化技术教学时,应遵循新课程标准与教学理论的要求,精心备课,制作出符合学生学习与心理需求的课件。在课件的制作过程中,应精心制作,以达到最佳效果。同时,还应加强对数学知识的个性分析,多选择适合多媒体教学的材料来开展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对学生的听课情况进行仔细观察,并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注重对肢体语言、表情的把握,让教学手段做到优势互补,真正实现初中数学课程的高质量教学。
应用信息技术初中数学 篇6
【关键词】 数学教学 信息技术 创新技术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4-001-01
新课改要求教师要善于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全面贯彻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水平。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学习过程其实就是信息的接收和获得的过程。传统教学过程中,信息获取主要通过教师用粉笔在黑板上演示,学生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师生互动很少。但是,在信息技术引入教学背景中,它可以与数学充分结合起来,发挥信息技术的多元性,不断丰富数学教学的形式,使其更多元、形象和直观,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一、利用交互性,发掘学生潜能
第一,人机交互是一种重要的多媒体手段,它可以将课程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表现出来。这种方式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黑板——学生”的互动过程,它是一种形象的、富有感染力的人机交互模式,可以使教、学双方得到最大程度的体验和互动,并及时反馈教学质量。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
人机互动为随堂训练增加了趣味性。传统教学中,课堂训练是学生到黑板上做习题,老师进行批改和讲解。人机互动的多媒体教学,在教师提前备好习题并做成课件后,学生进行计算和演练,若答案和过程正确,计算机窗口则显示“你真棒!”来激励学生;若答案错误,则显示“别灰心,请再答一遍!”。如果学生尝试三次答题仍然不能正确解题,则由计算机显示答题过程。这样一种教学模式,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互动效率和互动水平,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第二,人机互动模式可以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传统教学模式中,老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在一切教学活动中,学生只是按照老师的课堂要求,被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建立在人机互动模式中的多媒体课件,设计初衷是扭转这种反客为主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学生可以依据自身的学生体验和学习水平,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习题进行练习。
在习题课中,人机交互环境可以实现从课后复习、习题精练、纠错反馈为一体的复习过程。在每个环节中,学生都可以依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合适的习题,有目的、分阶段地练习,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二、利用信息技术的多元性,增加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得途径
现代信息技术是一种强烈的感官体验,它可以借助人的感觉、听觉、触觉,释放出多种刺激,增加学生学习的多种感官体验,从不同体验中,强化记忆和信息的获得,有利于学习水平的提高。
第一,化有形到无形。初中数学知识理性知识成分较多,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过于强调逻辑思维和逻辑训练的作用,缺乏有力的形象思维支撑。因此,这种教学模式,教师讲课显得枯燥无味,学生学习显得无精打采。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就可以讲很多无形的东西,展示在学生面前,增加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例如,在讲授“轨迹”时,学生们只会认识到轨迹不过是一些直线或者射线,但具体是什么样子,很难想象。但是,利用几何画板就能轻松地将有形的东西化作无形的东西,将“点”的轨迹动态的呈现在学生面前,既形象,又生动。
第二,化抽象为具体。初中数学中公理和概念教学是教学的难点。概念的习得,是教师不厌其烦地一遍遍重复和学生反复的背诵。初中函数概念是最难理解的一点,学生对于x与y的对应问题很难有一个形象的考量。在多媒体教学中,可以形象、动态的图像,显示x与y的对应关系,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第三,化静为动。传统教学中,学生对数学公式和概念的理解都是一个静态的直观感受,很难有效地将实际中的动态特质表现出来。例如在学习“圆”这一章时,可以充分利用几何画板,将圆的特性以及圆的切线定理、割线定理及垂线定理等运用动态的画面展示给学生,以形象图形辅助学生逻辑思维。
第三,利用信息技术的多种资源,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信息技术是现代社会的标志,它具有丰富多样的资源和传播方式,能够综合利用声音、图画、文字等多种手段,实现信息的交流与传播。因此,它能有效提高学生获取资源、学习新知的能力和水平,同时还能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在探究性课题:镶嵌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三个阶段:进入问题情境、实践体验阶段、表达交流阶段,进行教学活动。根据学生在每个阶段的实际情况,设计创新性习题,开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
[ 参 考 文 献 ]
[1] 穆晓东.寻求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整合的有效途径[J].数学教
学,2009,12(7):8-10.
[2] 孔企平.数学新课程与数学学习[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8-10.
[3] 常汝吉.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8-10.
应用信息技术初中数学 篇7
一、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信息技术可当成显示工具。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经常需要板书大量的性质定理和习题, 而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 如果采用传统的板书或口头说明, 不仅消耗了课堂上的宝贵时间, 而且往往会词不达意, 导致学生听不懂、想不通。 如果采用多媒体设备提前准备要板书的内容, 既能增加课堂容量, 又能提高时间的使用效率。例如在学习“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时, 为了直观对比四边形的几个性质和判定, 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把性质和判定全部板书出来, 同时补充一些课堂练习, 板书内容很大。 而用多媒体把大量的板书在课前准备好, 就可节省大量时间, 增大课堂容量。
二、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信息技术可当成展示工具。
在传统的“粉笔+黑板”、教具模型、投影片等媒体展示各种信息的数学课堂教学方式下, 对于数学中的“动点”、“点的轨迹”等问题, 只能用黑板上的一个静态的“定点”或教师的比划来表示, 这有很大的局限性。 例如一些点的轨迹问题、图形的旋转、平移等变化问题无法展示, 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而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就能向学生展示难以用语言或一般教具阐述的事实, 可以说让这个“动点”真正“动”起来了。 我们只要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演示一下“动点”的运动动画, 学生就能清楚地看清随着“动点”运动时图形的变化, 轻松地解决了问题, 从而帮助学生建立直观表象, 理解新知识。 这样, 缩短了抽象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为学生迅速掌握知识架起了桥梁。例如, 在学习“圆的概念”时, 为了让学生正确理解圆的两种概念 (形成性概念和集合概念) , 可以利用一些软件现场动画演示这两个概念的形成。这样, 使抽象的概念变得清晰起来, 学生很轻松地理解了教学内容, 达到了学习目标。 这其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多媒体辅助教学。 对于初中数学中的全等图形、相似图形、轴对称及中心对称图形等平面几何知识, 完全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 (比如用几何画板) 展示变换过程, 揭示数学本质, 帮助学生观察和理解。 而对于函数问题, 也可以画出图像, 利用数形结合思想, 让学生轻松探索函数性质。
三、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信息技术可当成知识获取工具。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基础教育硬件设施的大力投入, 互联网和校园网已经成了学校的标配, 数学教材已不再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唯一来源,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与数学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 也可以通过QQ、E-mail等形式和老师、同学进行数学问题的讨论。如教学《勾股定理》时, 我设置了“了解勾股定理的文化背景”的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网络自行解决。学生通过网络了解到“赵爽弦图”等勾股定理的历史, 从而感受到我国古代数学知识的伟大, 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信息技术可当成数学探索、数学实验的工具。
美国华盛顿大学有一句名言:“我听见了, 就忘记了;我看见了, 就领会了;我做过了, 就理解了。 ”在高效的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的课堂教学中, 只有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工具是不够的,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活动的主体应该是学生。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在教师的精心准备和指导下, 必须让学生亲手使用信息技术工具投入数学实验和数学探索, 获取知识, 达到课堂学习目标。 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实验、探索, 在失败和成功中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 如探讨四边形的“中点四边形”的规律和性质时, 在“几何画板”的支持下,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计算机上先绘出一个动态的四边形, 它在运动过程中可以是凸四边形也可以是凹四边形;但不管是哪种四边形, 四边中点连线组成的四边形始终是平行四边形。 在这种情景下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什么样的条件决定“中点四边形”是矩形还是菱形?又如有关几何体的截面问题:“设想用一把刀, 朝一个正方体砍下去, 截面会是什么图形?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利用多媒体制作出动态模拟图景进行猜想、探索、讨论, 从而引发学生学习截面的浓厚兴趣。
五、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信息技术可当成创设教学情境的工具。
因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 这是很多学生厌学数学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 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往往要创设教学情境。 而信息技术具有形象直观、形式灵活、超媒体等特点, 可以将难以用语言准确而完整表达出来的图形、图像、抽象复杂的空间等信息通过文字、动画、视频、声音等数字信息, 使之有机结合在一起, 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 使无形的数学化为有形的数学, 为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环境和认知方式。 如教学《轴对称》时, 可以先制作一只翅膀在运动中不断重合的动态的蝴蝶, 这只蝴蝶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又能让学生根据蝴蝶的翅膀的运动很快理解“轴对称”的定义, 并受此现象的启发让学生举出不少轴对称的其他实例。 在这种直观形象化的情境教学中, 学生兴趣盎然, 一点也不觉得枯燥, 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思考、主动观察, 很自然地完成了轴对称的相关知识及相应的定理, 从而实现了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总之, 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 是要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 成为课堂教学和谐自然的一部分。 这种整合是未来数学课堂教学的必然发展趋势。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下, 要成为优秀的数学教师, 我们应该努力探求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 为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以便更好地达到课程目标, 并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分析、利用等能力, 教给学生在信息社会中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摘要: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使用, 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本文运用新课程的教学设计理论, 从五个方面探索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信息技术可当成显示工具;信息技术可当成展示工具;信息技术可当成知识获取工具;信息技术可当成数学探索、数学实验的工具;信息技术可当成创设教学情境的工具。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课堂教学,课程整合
参考文献
[1]王洪发, 黄荣华, 卢昕.新课程标准下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综合) , 2003 (6) :26-29.
[2]吴华, 马东艳.美国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 2004 (4) :75-79.
[3]张怀德.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实践与探索[J].课程与教学研究, 2010 (1) :111-115.
应用信息技术初中数学 篇8
一、多媒体对数学课堂教学的积极作用
(一) 激发学生兴趣, 创设学习情境
例如, 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 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色彩鲜艳、图案优美的特点, 直观形象地再现事物, 给学生以如见其物的感受。教师还可利用多媒体设计出多幅图案:古代建筑、服装、脸谱、剪纸、中国结等, 融教学与欣赏于一体, 不仅让学生更加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含义, 拓宽了学生的思路, 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对我国民族文化的了解、热爱。一一显示后, 让学生观察。此时学生对轴对称的概念的理解水到渠成, 并能触类旁通了。图像显示形象逼真, 能渲染气氛, 创造意境, 使学生很快掌握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有助于提高和巩固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积极性。
(二) 直观形象地展现教学内容, 突破难点, 掌握重点
如在教学“中心对称图形”时, 屏幕上显示各种各样的“风车”, 问学生这些图形有什么特征, 学生凭借生活中的经验和想象进行判断, 对于空间想象能力较差的同学就达不到教学目标, 他们对绕中心旋转180度之后的图形与原图形的位置有什么关系很难把握。通过媒体显示:围绕一个中心点出发, 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180度, 这样就更易于让同学看出旋转的整个过程。利用多媒体的视频、音频技术可以对有关教学内容进行分层显示, 诱导学生深入浅出, 从而达到提纲挈领、融会贯通, 系统地掌握有关知识的效果。
(三) 调整学生情绪, 激发学生兴趣
根据心理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 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很短, 加之课堂思维活动比较紧张, 时间一长, 学生极易感到疲倦, 就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 学习效率下降等。这时需要适当地选用合适的方式来刺激学生, 吸引学生, 创设新的兴奋点, 以使学生继续保持最佳学习状态。这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了。运用多媒体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师讲授—模仿练习—强化记忆—测试讲评”的“讲、练、记、评”教学模式, 让学生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
(四)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角的认识”这一课时, 教学生如何画角是一个重要内容。我们可以先用多媒体演示画角的步骤和基本方法。由于用多媒体演示, 手段新颖, 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深刻。演示结束后, 教师再到黑板上示范画角, 最后让学生独立实践。这样的教学过程设计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 使学生对画角的方法清楚明了, 让难以觉察的东西清晰地呈现出在学生的感觉能力可及的范围之内。
二、多媒体应用于数学教学的误区及建议
(一) 尊重教学规律, 注重实效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 备课是“寻找、搜索、构造、备选教学方法的过程, 同时也是一个检验、评价、挑选满意的教学方案的过程”, 备课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总策划和总设计, 要过好教材关和学生关。因此在一节课中, 课件放映时间、速度、方式, 教师的讲解、板书要与学生视觉、听觉、思考进行恰到好处地衔接, 不能违背学生认知的生理规律, 实质就是要解决课堂中师生有机互动问题, 即把传统教学中黑板、粉笔与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让多媒体发挥它独特的功能。
有的老师在制作课件时过于详细, 将要达到的目的、要解决的问题、要举的例子、要说的话都详尽地制作在课件中, 让课件代替了教师的主导地位, 因而作为主体的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被动的地位, 其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得到发挥。
有些教师过分地依赖多媒体教学, 课件贯穿于课堂的始终, 把教学从传统的“人灌”变成现代的“电灌”, 教师成了电脑操作员, 这也是运用多媒体的误区之一。
在使用媒体课件教学时, 要根据课堂的需要合理使用课件, 不要出现教师讲解课件的怪现象, 课件始终应服务于教学而不是教学围绕着课件。
(二) 学生要掌握“几何画板”
计算机辅助中学数学教学没有学生的参与不行。学生掌握“几何画板”可以直接参加到课堂教学中来, 可以实现在网络化教室中的个别化学习, 可以在操作中“做数学”, 这也符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学理念。
新大纲明确指出:“现代技术的使用将会深刻地影响数学教学内容、方法和目标。”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不应夸大, 但更不能采取抵制态度。在教学中, 我们要摆正观点, 多媒体是辅助我们教学的, 不要受其所累, 不要为展现而用多媒体。我们既要掌握多媒体技术, 又要遵循教学的规律;既要面向未来, 又要脚踏实地。
摘要:现代多媒体技术为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提供了支点, 合理运用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课堂生动活跃, 提高课堂效率, 反之会适得其反。本文对多媒体运用于数学教学中出现的弊端进行了探讨, 指出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 而不是万能的。
应用信息技术初中数学 篇9
信息技术的主要特点是将现实的信息与网络技术相结合,通过科学的方法,先进的设备工具,娴熟的技能,丰富的经验,快捷的作用过程和高效的功能将信息反馈给信息需求者.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是有效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完美结合.通过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的运用信息技术,使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学习的方式以及教师教学的方式得到深一层的改进,并促进学生知识网络的全面性和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索和解答.所以,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有一套独特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容易接受,容易理清思路,确保信息技术教学引领初中数学教学的新方向.
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意义
(一)信息技术促进了初中数学教育的创新
传统数学教学和信息技术教学相比较,信息技术教学的应用已经是时代进步的一大标志.限贷信息技术现已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广泛应用,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知识架构的脉络,系统的为数学教师提供了教学思路,清晰、完善的为学生授课,在备课、教学大纲、教学流程设计、课堂学习等方面也进行了全新的改变.促使教师不再使用传统古板的书面课本,而是将课程中的内容通过信息技术使用静态图像、动态画面等形式呈现出来.因此,信息技术的巧妙运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丰富的知识内容,全面的知识结构,让学生更为系统、完善的掌握所学知识.
(三)信息技术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的第一导师”,有了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初中教师的教学理念是让学生更为深入、透彻的掌握知识内容,创新和拓宽知识层面.培养较高的学习兴趣是教师教学能力的捷径.而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但学生整体间具有差异性,学习层面的不同容易导致学生知识吸收的效果,因此要对学生设置有针对性的提问和指导,同时对学生参加活动的态度和发挥水平进行有效调控,使课堂气氛活跃积极.
三、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课程教学中的功能设计
信息技术的应用替代了人的固定思维模式,而使得信息资源得到广泛应用.利用信息技术可产生一种新的感染力,同文并茂、有声有色的媒介载体,能使得信息资源立即得到反馈.这种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具有广泛的使用价值,其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性,还能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欲望.例如,课堂训练是初中数学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四、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一)加强宏观管理,大力推进技术创新
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宏观管理水平.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应用的改革需要建立健全的机构、完善的制度和领导的高度重视,这是实现信息化教育的重中之重.信息技术得以让整个数学教育领域发生飞跃式的进步,需要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学生心理,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和学习状态来做多媒体教材,以便让课堂变的生动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跟上课堂节奏,提高学习效率.
(二)优化教育资源,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信息技术为初中数学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教学环境和良好的工作平台.新兴的网络教育更为广泛的提供教育资源和交流学习.在所有初中教育中,由于地域差异,教师技术能力的参差不齐,所传播给学生的知识也不尽相同.因此,要做好初中数学教学资源优化,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建立较为完善的师资培训系统,促进整体教育水平.
(三)提升教学水平,培养信息综合能力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师是主导军,学生是主力军”,同时必须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增强教师的信息搜索能力.信息技术的应用范畴层次深厚,在教学理念上是重要的理论依据.因此,培养教师积极主动的探索信息的能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尤为重要.因为教师是引领者,要注重信息素养的提高,其教师获取、分析、处理和应用的能力是整体信息应用技术的综合能力体现.
五、结语
信息技术进入初中数学教学领域,对于整个教学模式而言,其给初中数学教学领域带来的变化并未在教学内容上有任何体现,更多的是为初中数学教学模式的升级上提供了较大帮助.因此,用信息技术进行对初中数学教学环境设计,还是要设计成以学生分小组学习、培养学生探索性学习、师生共同活动学习的大环境.
摘要:我国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教育体系不断创新,其主要表现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传播.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可视化、动态化、个性化及广泛性的教学方式运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给教师带来更为有利的知识传播工具,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信息技术教学的演示,可以取代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变的多元化.所以,以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为特点的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广泛适用并且高速发展,同时也为初中数学教学提供了科学、高效的强有力工具.因此,本文试就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初中数学,信息技术,创新,智能教学
参考文献
[1]段贵香.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索[D].曲阜师范大学.2011.
应用信息技术初中数学 篇10
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交互性,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激发学习兴趣
1. 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人机交互模式, 有益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现代中学课堂要颠覆教师主宰的模式, 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而许多制作精良的多媒体课件就能够做到这一点,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数学基础选择教学内容的难易度, 并且选择适合自己的习题和作业。
尤其是初中数学的复习课, 人机交互功能更能发挥其作用。初中数学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和课堂教学情况制作课件, 从课前预习板块到例题精讲板块再到课堂练习版块, 层层递进。学生只需根据自身掌握情况进入不同层级即可, 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从而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 人机交互方式图文并茂、感染力强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使之产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最终形成学习动机。
并且人机交互还能及时反馈信息, 让学生及时发现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譬如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题组练习, 传统方式是请几位学生上台板演做题过程, 而后教师点评。而信息技术则能更加迅速、及时、有针对性地反馈学生练习情况。Authorware提供的题组训练, 在学生答对时, 就会有奖励性话语“恭喜你, 真棒!”若回答错误, 则会提示“很遗憾, 再试试吧”, 直至最后学生答对, 若多次回答均不正确, 系统会自动演示解题思路和步骤。这样, 不仅学生能高效地学习数学, 还能方便教师掌握全班学生的正确率, 以此调整改进教学模式。
二、利用信息技术的多样性, 增强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获取和保持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能够给多种感官提供综合性的外部刺激, 充分调动学生对于知识的获取能力, 比单一的听讲更有益于理解和记忆。
1. 形象表达的无形问题。
初中数学理性知识所占比重大幅上升, 传统教学模式单纯依靠逻辑思维而缺乏图形支撑, 更多的是要求学生死记。比如初三几何课程“点的轨迹”, 学生会定式地认为点的轨迹是射线或直线, 并未开发自身想象。而利用多媒体中的“几何画板”就会解决这一问题, 它通过点的动态移动组成射线或直线, 清晰、明了、完整、形象。这一方式远比教师苦讲学生硬记效果要好。
2. 直观表达抽象问题。
概念教学是初中数学中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以往的教学模式学生基本是被动获取教师灌输的抽象数学概念。比如, 初三代数部分的“函数”就是概念教学, 要让学生理解“对于x的每一个值, y都有唯一值与它对应”这一抽象的概念。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直观特性用动画和声音等方式展示解析式y=x+1、平方表等说明这一概念, 最后让学生观看三峡蓄水录像, 来引导学生建立y (水位) 与x (时间) 的函数关系, 这样能够使得概念的理解更为透彻, 知识的保持期也更长。
3. 运动地阐释静止的问题。
让几何图形动起来更能刺激大脑, 使学生印象更为深刻。在初中几何“圆”的教学中, 即便图形如何变化, 其中的基本机构和规律是不变的。教师就可利用“几何画板”演示“圆幂定理”, 通过鼠标的移动展示相交弦定理、切割线定理, 效果非常好。“几何画板”的动态演示功能还能直观地用“平移”“翻折”“旋转”等方式证明“垂径定理”“弦心距定理”等较为复杂的定理。
4. 简明化解繁琐问题。
信息技术辅助初中数学教学可以突破教学难点, 提高教学效率, 实现教学目的。在初三代数“频率分布”一节中, 传统教学法教师要求学生在“50名学生身高数据”中找出最小值、最大值, 而后分组, 确定每组样本个数, 进而计算频率, 绘制分布表和直方图, 如此繁琐收效低, 且学生易反感。若引入计算机和Excel软件则会更清晰简洁。只需将数据输入Excel, 点击排序、最大值、最小值按钮, 各分组频数一目了然, 绘制直方图也更为方便。此时, 教师只需讲透其中的道理即可, 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还培养了学生运用计算机的能力。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资源的丰富性, 引导学生发现式学习, 培育其创新精神
现代信息技术拥有丰富的资源, 这为初中数学的教学提供了包括图片、视频、声音在内的各种所需资料。这些资料的合理运用能够配合教学内容创设出各种情境, 为广大学生多视角思考数学问题、自主探索复杂数学问题提供了条件, 开阔了学生的数学视野。比如初中几何中的探究性课题“镶嵌”, 利用信息技术就可分三个阶段进行教学。第一阶段我们称之为问题情境的引入阶段,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堂放映各种多姿多彩的图案, 将学生带进“美丽的镶嵌王国”, 并引出接下来需要学生探究的问题。第二阶段为学生自主探究感知阶段。在这一阶段中,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利用网络搜集镶嵌图案, 并逐步由简到繁, 总结图案中的规律、归纳结论。第三个过程叫做体验实践阶段, 教师向学生出示3—24边正多边形, 配以不同颜色, 鼓励学生根据总结的结论和自己的思考设计几个平面镶嵌图。此时学生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 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通过精心设计, 用复制、粘贴、重组等方法排列出新的镶嵌图案, 有些图案还极具创意性。由此可见, 信息技术具备的丰富资源, 培养了学生自主创新的精神, 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发挥了学生的想象, 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改变了教学和学习模式, 让学生能够主动将时间和精力用到数学问题的探索中。
应用信息技术初中数学 篇11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初中数学 函数教学 应用策略
信息技术的表现形式包括先进理念的技术支持、先进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等,它在初中教学中的有效整合和运用,是我国教育的发展趋势。教师应以教育资源和网络技术作为奠基石,落实贯彻信息技术在初中教育中的有机融合。
一、信息技术和初中数学函数教学的有效整合
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是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具有积极作用。信息技术和初中函数教学的有效结合,构建了一个全新的函数框架知识体系。在这一体系中,学生占主体地位,教师扮演指导角色,把网络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生动、直观、形象得呈现出抽象的函数知识,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实现了教学质量最优化。
二、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函数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信息技术在初中函数图像和性质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函数图像和性质是初中数学函数教学的重要内容。其中,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是函数体系中的重点和难点。运用信息技术,教师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如在教学《一次函数》时,笔者利用计算机虚拟模拟方式讲解一次函数知识点。首先,笔者在大屏幕中操作演练一次函数的图像,然后把学生分为四组,规定每一小组模拟演练的时间为15分钟。前一个小组模拟完毕后,下个小组接着演练,每个小组演练结束后给出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其次,笔者让学生在计算机上计算当一次函数中常数b=0、1、2、3、4、5时,函数在x轴和y轴上的对应数值。通过操作演练,学生可得出结论:当b=0时,一次函数y=kx(k≠0)为正比例函数,函数图像必经过的原点,正比例函数对比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把现代网络信息技术运用于数学函数教学中,不仅可以提升学生自主动手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逻辑思维。
2.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函数题库中的应用
课堂练习和课后专题指导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之一。在传统的测试或者练习中,教师只是单一地总结章节知识,然后进行随堂测试或者练习,学生被动地接受测试和练习。
而利用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建立一个多元化和知识面广的数学函数题库,以供学生选择习题,实现练习主动化。
函数题库的题型丰富、专业性强、知识面广,能极大地辅助教师教学。如在复习《二次函数》时,笔者从题库中随机抽取一道题让学生限时作答,并对同一类型的习题进行专题训练,挖掘函数知识点的深度,拓展函数知识面宽度,有效巩固了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和理解。如题库中有一道针对二次函数概念的习题:“对于二次函数y=ax(a>0),无论x为何值,y都是正数,这一说法正确与否。”这一习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程度,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强化训练。此外,教师还可以开通网络资源共享平台,设置统一的登录账号和密码,让学生能主动地做函数练习题,并利用网络抄送功能将所做的练习题发送给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函数题库,不仅能帮助教师检验学生的学习水平,还可以使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变得有趣。
三、结语
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函数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创新的成果,是教师丰富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手段,能够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贾靖林.信息化环境下初中数学函数教学的策略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7).
[2]陈美芳.略论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整合[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l0,(15).
[3]李慧桂,应国良.信息化课程资源为何难以走进常态课堂[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4).
应用信息技术初中数学 篇12
教学理念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排头兵”, 教学理念改革推动着教学模式和教学思路的转变. 以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普遍在推广和使用, 已成为辅助数学教学的重要帮手. 当代信息技术融合了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 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系统, 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一、运用信息技术,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中学数学教学中, 应当充分认识到教学活动的主体不是教师而是学生. 因此, 在课堂上要时刻以学生为中心, 每个教学活动和教学环节都应当紧紧围绕学生的身心特点. 引入情景教学就能够使学生快速融入课堂, 让生动的课堂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情景教学能够将枯燥无味的数学教学变成生动活泼的主动学习,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索分析问题, 寻找解题的方法和手段.
比如, 在讲授“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时, 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生动形象的特点, 将五彩缤纷的图案用幻灯片播放, 让学生们指出哪些是平面图形, 哪些是立体图形, 使他们对这两类图形有着更加直观的印象. 同时让学生指出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相似点与不同点. 学生们在看完这些图片后, 纷纷表示立体图形比平面图形更加好看, 立体图形能够看到事物的很多面, 平面图形就只有一个面. 同时, 还有学生指出, 立体图形都是可以分解的, 它是由多个平面图形组成的.
通过这节课, 借助信息技术, 学生们不仅对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有着深刻的理解, 还在探讨过程中, 指出了这两种图形的迥异和特性.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 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中心, 在课堂上是做思路引导工作,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提高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求知欲, 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二、运用信息技术, 突破学习难点
信息技术进入课堂之后, 为课堂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将数学课堂的气氛从严肃枯燥变为生动活泼, 不仅增加了数学课堂的趣味性, 还能够有效突破学习难点.
对于初中数学课程, 学生们一致反映最难的知识点是几何和应用题部分. 自从使用信息技术, 在几何画板的辅助下, 很多难点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动态直观演示下, 变得更加易于理解和掌握了.
例如, 在讲授“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这个基本 数学公理时, 可以巧妙地借助信息技术, 运用几何画板, 动态演示出两点之间线段的距离, 同时还可以分别作出不同直线和曲线测量它们的长度, 最终得出这个结论. 学生们通过这个演示过程, 也对这个公理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三、运用信息技术, 开发学生潜能
初中教育实际上属于人生的启蒙教育阶段. 因此, 如何在这个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远远比教会学生一个习题重要. 思维的创造力直接关系着学生思想水平的高低. 而优良的学习习惯和思维能力并不是 与生俱来的, 它需要后天的培养. 在信息化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 教师如果能够借助信息技术, 便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例如, 在学习《统计》这一章时, 可以综合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习效率. 实际操作过程中, 笔者在给学生上课之前, 精心准备了一套课件, 包括录像和幻灯片, 具体内容如下:在美丽的校园中, 笔者录制了本班学生课外活动时的影像, 跳绳踢毽子、乒乓球、摄影各有一部分学生……这活泼生动的画面, 熟悉的人物, 延长了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 全班学生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 (1) 你可以得到哪些数量信息 (2) 可以把这些信息怎样表示出来 ? 这样做不仅较顺利地将具体形象的事物转化成抽象的数学知识, 而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观察力、注意力, 从而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四、运用信息技术, 巩固新知
实践证明:丰富的知识、扎实的技能都是通过反复训练习得的. 因此, 良好的学习习惯, 敏捷的思维能力都是通过不断重复练习获得的.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 习题是学生巩固新知的重要途径. 传统教学方法中, 教师一般都采用题海战术, 这样只会增加学生的抵触情绪. 在现代信息技术时代里, 教师可以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帮助下, 利用计算机海量存储功能, 筹备建立每名学生的“习题库”. 这个资料库是为每名学生量身定做的, 根据学生学习程度, 选则适合他们的习题. 同时, 这个习题库又设置了丰富多彩的题型, 让学生在趣味中学习, 在快乐中成长.
简而言之, 信息时代的到来, 变革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 在初中教学过程中, 恰当使用信息技术能够极大地提高教学质量, 提升教学效率. 让学生们在丰富多彩的信息世界里, 寻找到学习的乐趣, 不断发掘学生的潜能,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 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22-57.
[2]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 1994:127-134.
【应用信息技术初中数学】推荐阅读:
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的应用09-21
农村初中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应用研究08-07
应用信息技术10-06
应用信息技术整合05-24
电子信息技术应用07-14
信息隐藏技术及应用09-04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09-11
信息安全技术及应用05-31
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平台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