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安装公司体系研究

2024-11-04

建筑安装公司体系研究(精选12篇)

建筑安装公司体系研究 篇1

本文结合施工企业项目管理组织结构和项目绩效考核体系运转情况, 建立具有一定科学性、合理性、可操作性的绩效考核体系, 提出实施绩效考核的方法, 促进企业效益的提高, 为今后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管理绩效考核提供有价值的模式。

1建筑公司施工项目绩效考核的现状

一是理想主义色彩过于浓厚, 对项目质量采取100%准确率的要求和“零差错”目标。固然, 1%的差错对于任何当事人来说都是100%的损害。然而, 放眼全球, 从古至今没有哪一个企业的项目管理中在项目的质量上敢于承诺实现100%的无差错。因此, 要求所有项目质量标准上的100%, 只能说是理想主义, 是施工项目设计和管理实践所应当努力实现但难以企及的理想目标, 因此不能简单地规定硬性要求;二是考核标准“一刀切”, 一个地区不同层级或同一层级的建筑公司, 因所在的地区差异, 包括企业因素、经济发展因素、历史传统因素, 甚至文化因素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 在项目管理工作发展上也必然呈现差序格局。绩效考核标准体系不能不予以考量。三是唯数据论, 定量化。经济工作的考核尚且反对唯数据论, 有些地方的考核体系对各项检察业务工作和综合工作分解成若干指标体系加以量化且上不封顶, 以数字大小论高低、排名次。四是部门之间考核标准的“冲突化”, 这是部门主义在考核标准体系中的突出反映。宏观上看, 质量监督成效愈突出, 必然反映出其他部门存在问题。而就检察机关自身而言, 这种考核上的冲突却是应当可以避免的。

2建筑公司施工项目绩效考核管理体系的建立

2.1领导要重视绩效考评

首先要通过宣传、教育、引导使职工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 使大家认识到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的一个部分, 开展绩效考核的目的不是为了扣分, 是为了大家改进绩效, 更适应岗位的需要。同时中心还要加大绩效的分析、沟通、反馈工作。加大培训工作, 提高职工的基本素质, 围绕近年来的技改、技措项目, 加强作业指导书的培训、紧急预案的培训, 提高岗位职工的操作技能, 改进绩效。

2.2加强对考评执行人员的培训

首先是, 推行“岗位准入制”, 有技能才有岗位即根据岗位性质、工作内容和岗位对员工技能素质的要求, 对不同岗位提出不同的最低技能等级要求。比如技术含量较高的中控岗位必须具备高级工及以上技能等级, 其他技能操作岗位必须具备中级工及以上技能等级, 对属于简单劳动的粉刷仅要求初级工技能等级。为了引导员工尽快达到岗位准入要求, 中心遵循“实事求是、分类实施、培训为先、教育引导”的原则。建立了激励约束机制。对不能达到本岗位技能等级要求的, 绩效奖考核基数调减50元。对通过培训达到技能等级要求的, 可以参加相关岗位的缺员竞聘。通过实行岗位准入, “有技能才有岗位”成为广大员工的共识, 思想观念得到进一步转变。同时, 员工技能等级的普遍提高, 又进一步成为绩效提高的“助推器”, 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和改善了员工的绩效。同时在绩效考核过程中, 要强调沟通的重要性, 认为绩效面谈是绩效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要解决员工感觉合理的问题, 沟通也是必不可少的工作。主管和其负责的员工进行绩效沟通, 并征求员工对于年底奖金的看法, 尽可能去通过信息的补充, 来平衡员工的心态。

2.3强化绩效考评基础工作

员工绩效考评工作作为项目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一个方面, 它的顺利进行离不开组织的整体人力资源管理架构的建立和机制的完善, 同时员工绩效考评也要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价值导向。比如某某单位狠抓员工作风纪律整顿, 全面推行员工日常工作绩效考核, 用科学的考核机制来加强员工管理。为避免考核走过场, 该公司领导坚持每周带班、每天抽查, 各公司严格按照绩效考核办法规定, 做好考核登记, 确保每一名员工的日常工作行为、遵守纪律行为、学习行为均有检查、有记录、有考核依据。开展日常工作绩效考核、加强作风纪律建设动真来实, 实行奖勤罚懒、奖优罚劣, 彻底打消了部分员工的观望思想, 真正做到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 极大地增强了员工员工的工作责任心, 激发了工作热情, 有力促进了全年各项工作的顺利进展。

2.4塑造高绩效企业文化

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对员工的行为准则、信仰和价值观进行调整, 使他们在特定条件下采取正确行动, 促进组织绩效的改进。企业可以通过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 努力使项目人员在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中做好本员工作。比如作为当前国内最受欢迎的地产品牌之一, “恒大”的精品地产理念还体现在优秀的团队素质、科学的规划与开发、合理的规模控制、高品质的产品复制、完善的产品结构、高性价比的价格等各个方面, 对内, “恒大”采用目标计划管理、绩效考核管理等一系列精品管理模式, 全力打造各环节精品;对外, “恒大”建立中国房地产界最具规模的品牌合作联盟, 通过对建筑规划、园林设计、施工、装修、配套、营销、物业管理等方面的品牌化、精细化运作, 使“恒大”的项目成为中国精品化居住的模范, 也使“恒大”成为中国地产界的精品标杆。

总之, 建筑公司施工工程项目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如何进行有效的项目管理绩效的评价, 关系到企业的决策人、财、物的各个方面, 需要我们共同管理与配合。

参考文献

[1]林泽炎.量化工作绩效的关键考核工具的设计及举例[J].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2009, (12) .

[2]刘视湘, 洪炜.国外绩效评估研究[J].中国人才, 2010, (11) .

[3]鲁幼明.对绩效考核新变化的认识[J].调查研究, 2005, (10) .

[4]马恒英.现代绩效考核中的考评沟通及技巧[J].社会科学家, 2003, (9) .

[5]苗青.如何设计考核指标权重[J].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2004, (1) .

[6]Edward Baker and Janet Porter.The Management Moment-Fo-cusing on Outcomes Through Report Cards[J].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Management and Practice, 2004, (10) .

建筑安装公司体系研究 篇2

一、英国建筑研究组织环境评价法(BREEAM)

英国建筑研究组织环境评价法是由英国建统研究组织(BRE)和一些私人部门的研究者最早1990年共同制定的。目的是为绿色建筑实践提供权威性的指导以期减少建筑对全球和地区环境的负面影响。从1990年至今,BREEAM已经发行了<2/91版新建超市及超级商场>、<5/93版新建工业建筑和非食品零售店>,<环境标准3/95版新建住宅>以及< BREEAM’98新建和现有办公建筑>等多个版本并己对英国的新建办公建筑市场中25%到30%的建筑进行了评估,成为各国类似评估手册中的成功范例,BREEAM’98是为建筑所有者,设计者和使用者设计的评价体系,以评判建筑在其整个寿命周期中,包含从建筑设计开始阶段的选址、设计、施工,使用直至最终报废拆除所有阶段的环境性能,通过对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包括建筑对全球、区域、场地和室内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价,BREEAM最终给予建筑环境标志认证。其评价方法概括如下:

首先,BREEAM认为根据建筑项目所处的阶段不同,评价的内容相应也不同。评估的内容包括3个方面:建筑性能、设计建造和运行管理。其中:处于设计阶段、新建成阶段和整修建成阶段的建筑,从建筑性能,设计建造两方面评价,计算BREEAM等级和环境性能指数;属于被使用的现有建筑,或是属于正在被评估的环境管理项目的一部分,从建筑性能、管理和运行两方面评价,计算BREEAM等级和环境性能指数;属于闲置的现有建筑,或只需对结构和相关服务设施进行捡查的建筑,对建筑性能进行评价并计算环境性能指数,无需计算BREEAM等级。

其次,评价条目包括9大方面:管理——总体的政策和规程;健康和舒适——室内和室外环境;能源——能耗和CO2排放;运输——有关场地规划和运输时CO2的排放;水——消耗和渗漏问题;原材料——原料选择及对环境的作用;土地使用——绿地和褐地使用;地区生态——场地的生态价值;污染——(除CO2外的)空气和水污染。每一条目下分若干子条目,各对应不同的得分点,分别从建筑性能,或是设计与建造,或是管理与运行这3个方面对建筑进行评价,满足要求即可得到相应的分数。

最后,合计建筑性能方面的得分点,得出建筑性能分(BPS),合计设计与建造,管理与运行两大项各自的总分,根据建筑项目用处时间段的不同,计算BPS+设计与建造分或BPS+管理与运行分,得出BREEAM等级的总分;另外由BPS值根据换算表换算出建筑的环境性能指数[EPI],最终,建筑的环境性能以直观的量化分数给出,根据分值BRE规定了有关BREEAM评价结果的4个等级:合格,良好,优良,优异。同时规定了每个等级下设计与建造、管理与运行的最低限分值。

自1990年首次实施以来,BREEAM系统得到不断的完善和扩展,可操作饺大大提高。基本适应了市场化的要求,至2000年已经评估了超过500个建筑项目。它成为各国类似研究领域的成果典范,受其影响启发,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出版了各自的BREEAM系统,香港特区政府也颁布了类似的HK-BEAM评价系统。

二、绿色建筑桃战2000(GBC 2000)

绿色建筑挑战(Green Building Challenge)是由加拿大自然资源部(Natural Resources

Canada)发起并领导。至2000年10月有19个国家参与制定约一种评价方法,用以评价建筑的环境性能。它的发展已经历了两个阶段:最初的两年包括了14个国家的参与,于1998年10月在加拿大温哥华召开“绿色建筑挑战98”国际会议,之后的两年更多的国家加入,成果GBC2000在2000年10月荷兰马斯持里赫特召开的国际可持续建筑会议(International SB 2000)上得到介绍。绿色建筑挑战目的是发展一套统一的性能参数指标,建立全球化的绿色建筑性能评价标准和认证系统,使有用的建筑性能信息可以在国家之间交换,最终使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的绿色建筑实例具有可比性。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显著的今天,这项工作具有深远的意义。

GBC 2000评估范围包括新建和改建翻新建筑,评估手册共有4卷,包括总论,办公建筑,学校建筑,集合住宅。评估目的是对建筑在设计及完工后的环境性能予以评价,评价的标准共分8个部分:第一部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指标,这是基准的性能量度标准,用于GBC 2000不同国家的被研究建筑间的比较;第二部分,资源消耗,建筑的自然资源消耗问题;第三部分,环境负荷,建筑在建造、运行和拆除时的排放物,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压力,以及对周国环境的潜在影响;第四部分,室内空气质量,影响建筑使用者健康和舒适度的问题;第五部分,可维护性,研究提高建筑的适应性、机动性、可操作性和可维护性能;第六部分,经济性,所研究建筑在全寿命期间的成本额;第七部分,运行管理,建筑项目管理与运行的实践,以期确保建筑运行时可以发挥其最大性能;第八部分,术语表,各部分下部有自己的分项和更为具体的标准。

GBC 2000采用定性和定量的评价依据结合的方法,其评价操作系统称为GBTool,这是一套可以被调整适合不同国家,地区和建筑类型特征的软件系统。评价体系的结构适用于不同层次的评估,所对应的标准是根据每个参与国家或地区各自不同的条例规范制定的同时也可被扩展运用为设计指导.GBTool也采用的是评分制。

三、美国能源及环境设计先导计划(LEED)

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USGBC)在1995年提出了一套能源及环境设计先导计划在2000年3月更新发布了它的2.0版本。这是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为满足美国建筑市场对绿色建筑评定的要求,提高建筑环境和经济特性而制定的一套评定标准。

(能源及环境设计先导计划评定系统2.0)LEED2.0通过6方面对建筑项目进行绿色评估。包括:可持续的场地设计、有效利用水资源、能源与环境、材料与资源、室内环境质量和革新设计。在每一大方面。USGBC都提出了前提要求,目的和相关的技术指导。如对可持续的场地设计,基本要求是必须对建筑腐蚀物和沉淀物进行控制,目的是控制腐蚀物对水和空气质量的负面影响。在每一方面内,具体包含了若干个得分点,项目按各具体方面达到的要求,评出相应的积分,各得分点都包含目的,要求和相关技术指导3项内容。如有效利用水资源这一方面,有节水规划,废水回收技术和节约用水3个得分点,如果建筑项目满足节水规划下两点要求号可得2分。积分累加得出总评分,由此建筑绿色特性便可以用量化的方式表达出来,其中,合理的建筑选址约占总评分的22%,有效利用水资源占8%,能源与环境占27%,材料和资源占27%,室内环境质量占23%,根据最后得分的高低,建筑项目可分为LEED 2.0认证通过,银奖认证,金奖认证,白金认证由低到高4个等级。截至2001年9月,全美已经有13个建筑项目通过了LEED2.0认证,超过200个项目登记申请认证。LEED2.0评定系统总体而言是一套比较完善的评价体系,与前两个评价体系相比结构简单,考虑的问题也少些,虽然操作程序较为简易,但具有缺乏权衡系统的机制约束的缺陷。上述各国的评价体系的研究时间,技术水平,操作理念等状况各不相同,但是我们还是能从它们的评价体系成果中发现一些共同点:

(1)共同的立足点和目标。各国的评价都是在明确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指导下进行的,基本都可以实现以下目标:为社会提供一直普遍的标准,指导绿色建筑的决策与选择;通过

标准的建立,可以提高公众的环保产品和环保标准意识,提倡与鼓励好的绿色建筑设计;而且刺激提高了绿色建筑的市场效益,推动其在市场范围的实践;另外由于评价体系提供了可考核的方法和框架,使得政府制定有关绿色建筑的政新和规范更为方便。

(2)共同的关注点。各国的评价体系都有明确清晰的分类和组织体系,可以将指导目标(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和评价标准联系起来,而且都有—定数目的包括定性和定量的关键问题可供分析。这些问题体现了各国对绿色建筑实践的技术和文化层面的思考和研究。评价体系中都还包括一定数量的具体指导因素(如对可回收物的收集)或综合性指导因素(如对绿色动力和能源的使用),为评价进程提供更清晰的指示。

(3)开放性和专业性。各国的评价体系评价的数据和方法都向公众公开,任何人都可以了解使用,笔者便是从因特网上得到了各国的完整的评估手册。数据和方法的开放性并不意味着评估过程的简单,各国对评估的进程都有严格的专业要求。评估是由相关部门给与专业认证的评估人执行的。如BREEAM的评估是由持有BRE执照的专业人士进行,而LEED的评估则要求所评估的项目组中至少有—位主要参与人员通过LEED专业认证考试。

(4)都在不断地更新和发展。绿色建筑系统是复杂并且不断发展的,因而评价应当是可重复的、可适应的,对变化和不确定性能做出及时反应。各国在制定自己的评价体系时都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BREEAM对办公建筑分册分别于1993年和1998年进行了两次修改;LEED评价系统要求每5年便要更新升级一个版本,LEED3.0预计在2005年发布;GBTool的版本已发展到了GBC2002阶段,GBTool的版本也在不断更新。

目前许多国家都在绿色建筑评价领域进行看自己的研究工作,成果包括:荷兰的ECO Quantum,德国的ECO-PRO,法国的EQUER等,各自都有不同的特点,由于受到知识和技术的制约,各国对于建筑和环境的关系认识还不完全,评价体系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概括而言包括:一是某些评价因素的简单化,毫无疑问,建筑的生态评估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特别是许多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因素难以对其确定评价指标,量化更是不易,目前的一些评价单从技术的角度入手,回避了此类问题。二是标准权衡的问题。即对于可以量化的指标对其评分的分值占总分值的比例是否与其对建筑的影响相符。尽管BREEAM,GBC等系统已经使用有关机构制定出的权衡系统系数,但对这一问题还要进行审慎的研究工作。此外,还有如何运用评价结果提高改善建筑性能,评价的约束机制等问题需要考虑。

云计算体系结构的安装研究 篇3

关键词:云计算;网络计算;数据储备及管理;基础构架

中图分类号:TP311.52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开发云计算技术的公司和团体越来越多,云计算技术的应用主要是通过终端设备使计算任务更加具有智能化和快速化,“云”是一种能力资源,可以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实现超级计算,在信息的存储方式上,突破现有模式的束缚,不再依赖于服务器和个人电脑,实现数据和软件的网络储存。近年来,云计算越来越受到企业和商场的亲睐,不断利用云计算实现数据的存储和应用,并直接在云上实现“二次开发”。

1 云计算的基本特征

云计算又称云端计算,对于云计算的概念,现今还没有明确的定义,只是认为云计算是一种应用模式,对于信息技术能够实现大规模的扩展,为外部客户提供服务,也是一种计算方式,具有易扩展性和动态性,主要通过互联网对资源实现虚拟化的计算。作为一种新型的计算模式,具有广泛的分布性和较强的社会性,在计算机上具有虚拟的资源池,具有自我维护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可以将大量认为分布在资源池上,不同的应用系统,根据自己的需要情况,获取相应的软件服务能力、存储能力及计算能力。在网络上,云计算可以对计算资源实现自我管理,不需要认为操作,计算资源主要包括:宽带资源、存储服务器、计算服务器等,对于千万计和亿计的信息,云端可以在数秒内处理完,计算效能能够达到超级计算机的强度。与传统的信息计算相比,云计算具有以下特征:(1)规模超级及虚拟化。“云”的规模非常大,包含的服务器可以达到数十万至上百万台,对于用户而言,云计算具有超强的计算能力,云端在工作中,采用虚拟化的技术进行,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对用户实现支持,不需要清楚了解具体位置,只需要通过终端系统进行简单的登陆,对云端的软件资源和数据资源进行获取;(2)易扩展性和通用性。云计算在使用过程中,不需要指定特定的应用,在“云”的基础上,分析用户具体的需求,进而构造出多元化的应用模式,对于多个不同的应用,只需要一个“云”就可以支撑住,在规模上,“云”的伸缩具有动态性,对于不同的用户规模和应用环境都可以满足;(3)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可靠性。对于服务的可靠性可以通过计算节点互换、计算节点同构、数据多副本容错等措施进行保障,对于任意点具有恢复功能。“云”端具有资源扩充的能力,对于比较低配置的主机和不同硬件的厂商具有兼容的能力;(4)能够实现共享数据和应用,在网络应用模式中,云计算只保存了一份数据,但是,在网络存在的情况下,用户可以对统一数据实现同时访问,无需进行手工同步,降低了开销;(5)高度自治性。管理服务通过自动化设备实现,对服务实现自动调配,根据不同的应用环境,对服务的数量,实现自动减少和增加。

2 云计算体系的构思及结构

2.1 云计算的构思

互联网具有较强的软件能力、硬件能力和数据能力,云计算的目的就是实现如何对这些能力进行充分的利用,充分联合各个计算设备,实现协同工作,将其效能发挥到最大。基本构思就是联合一切可以使用的力量,实现每一个成员的充分利用。在巨大的系统池中,通过共享基础构架的方法,提供多种IT服务为用户所用。通过计算方式,将大量任务分布在计算机设备上,实现对应用软件和数据的储存,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相应的存储和计算服务。

2.2 云计算体系结构

“云”是一个巨大的服务网络,是由多个并行的网络结构组成的,对于云端的计算能力,主要通过虚拟技术来进行扩展,最大化发挥各个设备的效能。云端通过集群的服务器来完成对数据的存储和处理,组成集群的只是一些大量的、普通的标准化的服务器,主要负责管理的就是一个规模较大的数据处理中心,根据用户的不同的需要,数据中心对计算资源进行分配,其计算效果与超级计算机等同为云计算体系的结构模型。

从云计算体系的构架模型来看,与云计算系统比较,云存储系统具有一个存储层,在系统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存储设备具有较大的规模,在不同的领域都有分布,通过FC光纤通道网络和广域网实现彼此之间的连接。在系统中有一个存储设备管理系统对所有的存储设备实现统一化的管理和维护,可以通过虚拟化管理实现对多链路和硬件设备的运行状态的有效监控和良好的故障维修功能。同时,在管理层的基礎上,云存储还具有较多的其他功能,比如数据安全、数据管理等,在应用接口层和访问层上,两者具有相同的作用。

3 云计算体系结构安装的实例分析

在实际操作中,主要在现有的云计算构架的基础上,通过廉价的、规模较大服务器集群实现云技术,对于价格较高的、性能较强的服务器使用的比较少。使用千兆级以太网实现各个节点的相互连接,来提高服务的可靠性。为了使云端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不远构建和完善相应的应用程序,在上层应用和底层构架上,云计算采用共同设计和协作开发的策略来实现。由于很多服务器价格比较便宜,云计算将软件容错技术和冗余存储使用在服务器之间,使整个系统具有较高的可用性和极高的可靠性。在工业界,对于云计算,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理解,通过不同的技术不断发展自己的云计算平台和应用系统,下面通过一个实例来具体阐述:在某一公司中,将云计算命名为Amazon Web Service,其主要核心服务组有4块:(1)简单存储服务,具有的存储服务功能为相关数据、视频、照片、文档等,用户可以通过SOAP协议实现对自己数据的获取和存放;(2)弹性计算云,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需要,来选择相应的服务器配置,进行计算机处理服务,进而完成“按需付费”,在外部人员使用过程中,具有开放性;(3)简单列队服务,是一个消息传递框架,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较好的伸缩性,可以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实现数据处理,对于相应的文本信息,实现简单化的获取、存储和创建;(4)SimpleDB,目前此功能还处于测试阶段,是一个简单的数据库,具有快速性,对于数据查询和索引具有快速性和较高的可伸缩性。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云计算的基本特征和体系结构进行分析,对云计算的计算模式和内部含义有了一定的了解,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分别为云计算体系的基本构架和云计算体系结构的安装使用。云计算的服务和应用的前提是建立在云计算基础构架和云计算体系结构模型之上,在未来的学术界和工业界上云计算系统将会成为研究热点。

参考文献:

[1]任礼.小议云计算体系结构及其应用[J].硅谷,2012(08).

[2]陈康,郑纬民.云计算:系统实例与研究现状[J].软件学报,2013(04).

作者简介:胡铆邦(1992.02-),男,江苏淮安人,本科,研究方向:计算机。

建筑安装公司体系研究 篇4

关键词:建筑公司,财务管理,风险控制

1 特种建筑结构公司财务管理的意义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的推进,一幢幢大楼拔地而起,在这个历史的潮流中,建筑行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进入21世纪以来,房地产行业迅速崛起,大量的特种建筑结构公司应运而生。特种建筑结构公司的出现对我国市场经济的构建大有裨益,同时对于整个建筑行业的规范也产生深远的影响。特种建筑结构公司的管理纳入法制的轨道,不仅避免了恶性竞争引发的一系列冲突,而且也通过特许行业准入许可的形式使一些不符合建筑资格的主体淘汰出市场,进而使建筑物的质量得到了相应的保障。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建筑行业市场化程度也得到巨大的提高。大量的外国建筑公司涌入中国市场,中国特种建筑结构公司面临着新一轮的巨大压力,在成本控制、资源合理运用上都需要得到加强。所以,对于特种建筑结构公司而言,其财务管理制度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只有将管理的成本降到最低,才能获得最大的利润。作为企业管理核心内容的财务管理就成为重点优化的领域。然而,我国目前特种建筑劳务公司财务管理制度存在着众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改革和完善。

2 特种建筑结构公司财务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2.1 财务管理非正规化运营

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使我国的企业缺乏竞争性,同时在财务管理上也是习惯于适用死板的计划经济,特种建筑结构公司尤其面临这样的问题。虽然企业建立了财务管理的相关制度,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更倾向于传统的管理方法,财务管理活动中,各部门相互推卸责任,越权现象时有发生。落后的管理方法与现代化的要求严重不符,公司的运营处于一种放任的状态之下,内部财务管理缺乏监督,内控手段不足,财务管理体系对于经济的发展缺少敏锐的观察力,进而影响企业的进一步壮大。特种建筑结构公司在管理上习惯于采用项目经理制,即对于每一个项目成立一个负责的部门,而建筑公司总部就只是负责提供建筑的资质保证,以及管理费的收取,这就产生一个问题:在财务管理上,特种建筑结构公司总部只能对现金进行控制,对于原材料、半成品、固定资产等的管理就显得力不从心,大量的浪费现象由此产生,对公司的成本控制产生消极的影响。

2.2 财务管理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特种建筑结构公司在我国的发展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这种类型的公司在我国出现的时间较短,但是却发展迅速。这就使得公司的管理滞后于公司的发展步伐,在财务管理上表现得尤为明显,特种建筑结构公司财务管理大多流于形式,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财务部门在公司发展中发挥的实际作用远没有达到其真正的能力,部分建筑结构公司落后的思想使他们忽视了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财务管理被置于生产管理、经营管理之后。在建筑行业发展的初期,忽视财务管理制度并没有给公司带来太大的问题,但随着竞争的激烈,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财务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以及公司资金的运转,高效的财务管理制度是保障企业获得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而这又源于对财务管理的重视上来。

2.3 财务管理人员缺乏标准化的培训

在许多特种建筑结构公司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公司的财务管理往往聘请公司领导的亲属或者朋友来负责。他们中的许多人缺乏完整的财务管理培训,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不足,财务管理人员业务水平较低使得公司财务管理止步不前,建立在人情上的管理模式容易使企业的真实信息无法准确的表现出来,缺乏道德自律的财务行为很容易导致公司的财务危机,对建筑企业财务管理水平造成严重的影响。

2.4 财务管理资本的风险控制漏洞

特种建筑结构公司的财务有别于其他类型的公司,经营运行的项目化致使建筑公司财务风险贯穿于施工的全部过程之中。从项目的承接开始,建筑公司不顾公司资金的现实情况而盲目拿下项目,通过向银行举债,市场的一点变化就极易导致建筑公司财务的危机。资金的运转缺乏合理的规范,进而反过来使得建筑公司的运营出现失控,特种建筑公司承受着巨大的风险。财务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首要环节,只有风险识别才能对公司经营中面临的各类风险进行了解,并作出初步的判断,以采取相应的对策,财务风险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特种建筑结构公司的财务管理风险包括总体财务风险、结构性质风险、融资风险、现金流风险等,表现为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些风险的存在产生的危机就是资金链条断裂,公司净资产为负数。衡量特种建筑结构公司财务风险变量主要有两类:一个是以会计数据为基础,一个是以市场数据为基础。会计数据包括会计收益的波动、负债比例等。相对来说,会计数据为基础比资本市场数据为基础衡量公司风险更合理。建筑结构公司的财务管理在这些方面存在较大的漏洞,发生风险的概率极高。

2.5 财务管理程序的随意性

公司的财务管理应该有一个明确的流程,在程序上严格把关才能使得各项制度得到很好的贯彻,特种建筑结构公司在项目的审批上存在严重的随意性,该花钱的地方没有花钱,而一些不该花钱的地方浪费了很多的钱,不仅影响项目的效益,也影响了公司的形象和效益,财务报表的恶意造假或者更改,虚假的业绩和反映信息的不真实性都是严重的问题。公司财务章的滥用,以及一些支票的随意产生使用。

特种建筑结构公司的财产包括建筑物、运输工具、电子仪器、机械、设备等,这些财产是一个建筑公司正常运营的一个重要保证,财务管理的随意性使得资源得到极大的浪费,没有健全的各项财务制度,公司的日常消费开支和项目投资表现出极大的随意性,使得公司的财产极容易造成侵害。

财务管理的随意性还表现在财务报销的随意性,首先对能报销的要有一个明确的说明,公司员工费用报销必须要有项目名称、时间和公司财务的专用章,对于发票不全,假发票坚决不予报销。所有金额必须要准确无误地填写,做好相关的财务报告。

3 特种建筑结构公司财务管理体系的完善

3.1 特种建筑结构公司财务管理理念的更新

特种建筑结构公司要扭转对财务管理不重视的状况,从组织管理,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各个层面加强财务管理工作,制定符合要求的公司发展库存量,努力的缩减库存物资,加大对特种建筑结构公司应收账款和存货的管理,特种建筑公司要脚踏实地,开拓更新财务管理理念,实现管理科学化、合理化,实现多道财务安保防线。建筑公司要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实现均衡生产,在承包项目上,需要综合的论证项目的可能性,有计划、有步骤地使财务管理变成科学理财,实现超前控制。

3.2 特种建筑结构公司财务人才的培养

财务管理人员的培养直接关系到财务管理体系改革的顺利推行,同时,也会影响到财务管理工作的执行。增强特种建筑结构公司财务人员财务管理意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对于工程预算辅导,工程造价审核和工程总价的测算,定期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使其熟练掌握审核标准,严格考核以保障财务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财务人员适应现在财务会计管理的能力。

3.3 规范化财务管理制度的构建

一套科学的财务管理体系不仅是建筑公司日常工作的保证,而且也是避免各部分相互推卸责任,不负责任的重要手段。公司要实现授权批准制度,授权要明确,权限要明确,职责要明确,建立各个职位分工相分离的财务制度。对现金和银行存款严格管理,对会计系统严格控制,会计核算流程、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及工作规则的严格管理。特种建筑结构公司在出现问题之后要彻底清查,做到赏罚分明,不断提高建筑公司管理创新意识。

3.4 特种建筑结构公司财务风险控制能力的提高

特种建筑结构公司财务存在诸多的风险,提高控制风险的能力是财务管理的必要途径。这就要求建筑公司加强审核和监督工作,对公司信息的真实性进行审查,对公司的业绩进行考察,实现审计工作的独立,做到独立、公正和权威。

特种建筑结构公司财务管理能力的提高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特种建筑结构公司的财务管理将会面临更多新的挑战,特种建筑结构公司只有与时俱进,踏踏实实,才能使公司财务管理得到完善。

参考文献

[1]谢燕.建筑企业财务管理体系改革的研究[J].河南建材,2012(6).

建筑工程技术体系构建研究论文 篇5

1我国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

1.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

目前,我国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应用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技术技能型人才,两者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差异不明显。我国中职和高职院校办学相对独立,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的时候没有进行有效沟通从而建立起衔接机制。因此,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在层次上的不清晰会导致课程体系的不衔接,中职学生在进入高职学习之后将难以适应深层次的理论学习,达不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

1.2课程体系衔接不紧密

课程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要素,可以说,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基础就是课程的衔接。在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中,中高职的课程设置没有考虑到递进性和系统性,从而导致课程内容的重复是目前中高职课程体系在衔接上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通过对我国中、高职院校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进行调研发现,在课程设置上重复内容高达30%以上。甚至很多中高职院校在建筑CAD、建筑材料等专业基础课程中使用同一版本的教材,不仅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也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3文化基础课脱节现象严重

文化基础课是我国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大部分中职院校“重技能、轻文化”,过度强调培养学生应用技能的专业课程,忽视公共基础课程,导致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比较薄弱,特别是数学、英语等课程基础较差,升入高职后,难以适应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高难度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

2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2.1中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标准不统一

经调查发现,我国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中、高职教育中人才培养目标是各自独立的。中职教育着重于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高职教育着重于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对于如何对于中职应用技能型人才和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进行衔接和贯通的问题,中高职院校和相关主管部门也缺乏必要的研究和探讨,也未曾制定统一的人才培养标准,导致中高职课程体系无法进行有效衔接。

2.2管理体制衔接不够顺畅

目前,我国中职院校和高职院校的主管部门不同,在管理体制上也存在差异,这就导致中高职院校在办学理念、培养方案、课程设计等诸多环节上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我们可以学习先进国家的经验,实现中高职教育在管理体制上的有效对接,相互之间进行充分沟通,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充分考虑中高职学生的层次性和差异性,对整个课程体系进行系统设置,避免中高职课程的重复浪费和严重脱节的现象。

2.3课程开发理念落后

目前,我国中高职教育的课程开发仍然以学科为主,普遍“重理论、轻实践”。建筑工程专业方面的教材内容陈旧,强调学科知识,忽视学生能力培养,各门学科之间不融合,没有与时俱进,脱离实际工作岗位需求,例如《施工技术》课程没有引入施工活动中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

2.4课程设置缺乏统一标准

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关键,如果中高职课程设置标准不统一必然会导致教学过程中的各种衔接问题。目前,我国中高职相互分离、各自独立,缺乏统一的课程标准,在设置课程时缺乏必要的沟通与交流,各自为政,因此出现专业课重复、文化基础课脱节等现象。

2.5混合教学

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对中职和普高不同生源的学生进行混合教学的情况。在教学中,忽视了不同生源的素质差异。中职生源学生专业操作基础较为扎实,文化基础薄弱;普高生源学生没有任何专业操作基础,文化基础却较为优异。两种生源的学生实施混合教学必然会导致课程的重复、学生兴趣低下等情况。

3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策略

3.1人才培养目标有效衔接

中高职院校建筑工程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不能各自为政,而应该联合制定,两种规格的人才培养目标要体现在不同层次职业教育中的差异性和衔接性(见表1)。另外,还应该邀请行业、企业、政府等多方专家代表共同研讨,人才培养目标要根据建筑行业不同工作岗位实际工作需求来制定,并体现对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精神以及创新创业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3.2重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该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结构,根据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来确定。具体过程如下:首先通过行业企业调研,确定建筑工程专业所从事的不同职业岗位,根据资料员、安全员、质检员等职业岗位群的实际工作过程,分别总结出不同岗位的若干典型工作任务。然后依据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行动领域,再将行动领域转变为学习领域,从而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中高职建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见表2和表3)。从表2、表3对比可以看出,中高职建议开设的专业课程有一定的重复。但这不是简单的重复,更多考虑的是课程的衔接,重复的课程在培养目标上也各有侧重。中职首先要确保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胜任基本工作岗位要求,重点培养的是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和岗位胜任能力,从而满足学生职场生存的基本需求。而高职则需要保证学生在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时能够创新思维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学习能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所以开设的课程则应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职业发展和成长能力,而不仅仅局限于就业。例如,中职开设的《建筑识图与构造》课程,主要学习识图技能,而高职开设的《建筑施工图识读与绘制》课程,则侧重于学习绘图和审图。中职开设的《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教学内容侧重于测量仪器的操作与施工放线,而高职的《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教学内容则更加注重复杂工程项目的测量放线。中职《建筑力学与结构基础》培养学生基本的力学观念,侧重结构工程图的识读,方便就业,而高职则会相对完整地学习《建筑力学与结构》。

3.3根据统一的`课程标准规范教材标准

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后,就要进行课程内容的组织和选取,在此基础上编制课程标准。中高职建筑工程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衔接的核心就是建立统一的课程标准。有了统一的课程标准,中高职课程衔接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课程标准也应由中职和高职院校联合研究制定,并且要考虑学生的分类培养问题。在课程内容选取上,应做到统筹规划,首先要对建筑工程专业的不同工作岗位特点进行充分研究,在此基础上对教学模块进行科学组织和设计。为方便不同学校不同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在教学内容中除了必修内容外,可以明确某些难点内容为中职和高职的选修内容,从而实现中高职课程标准的有机贯通。有了统一的课程标准,就可以根据课程标准规范教材标准。教材选取的唯一依据就是课程标准,为了更好地选择适合的教材,应该鼓励专业教师编制校本教材,试用成熟后再公开出版。

3.4通过职业资格体系实现职业技能全面衔接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的衔接本质上是专业技能的衔接,而学生专业技能高低的直接体现就是他们获取的职业资格证书。建筑工程专业学生在中职阶段应通过一种或者一种以上的相关技术工种的中级工技能考核(如砌筑工、测量放线工、建筑CAD、钢筋工等),在高职阶段应通过质量员、施工员、材料员、安全员、资料员等其中一种或者以上职业资格考核。后续,还可以考取二级建造师。

总之,中高职衔接问题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热点问题。通过构建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实现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可以充分发挥中职教育的人才储备作用,搭建中高职人才培养的立交桥,这对于完善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升职业教育社会效益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永华.中高职衔接教育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24):32.

[2]彭鸿.基于模块化课程设计的中高职教育衔接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4,(3):17.

[3]朱琳佳,芦京昌.中高职课程衔接初探[J].职教论坛,2012,(22):57.

[4]陈翠琼.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探讨[J].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53-55.

建筑安装公司体系研究 篇6

【关键词】国家电网公司;“大营销”体系;“一型五化”;构建原则;应用;研究

电能是关系着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能源之一,为促进电力行业市场化发展,国家电网公司按照“三集五大”工作要求,提出“一型五化”的“大营销”体系,进一步深化营销发展方式转变,加强电力营销的集约化管理,从而带动电网生产力的持续提升,不断拓展电网发展空间。“十二五”规划后,国家电网企业积极推进“大营销”体系建设,以电力市场预测分析为基础,以客户为导向,积极构建高效的、集中的营销管理机制,以提升电能在电力市场上的竞争力。

一、国家电网“大营销”体系研究

1.体系内容

国家电网公司提出的“大营销”体系是“一型五化”、“四强化、四集中、三运作”等内内涵的综合反映。构建“大营销”体系就是创新管理模式、变革组织构架、优化业务流程,实施95598客户服务、计量器具检定配送、营销稽查监控等核心业务省级集约,建立24小时面向客户的统一供电服务体系,形成业务在线监控、服务实时响应的高校运作机制,提高营销经营业绩和客户服务水平。

2.体系构架

“大营销”体系构架主要由运营监测(控)体系架构和客户服务体系架构组成,其中又包括业务架构、应用架构、技术架构、数据部署等多个组织构成,是一个集服务与监控于一体的大系统。

3.“大营销”体系的构建原则

从“大营销”体系内涵中,可以看出构建这一体系要遵循的原则。第一,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原则。国家电网公司的服务对象是用电客户,没有了客户就没有了存在的必要,所以一切工作的出发点都以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为目的。对此,在构建“大营销”体系时要完善电能质量管理体系、用电营业服务体系、计划停电管理体系、故障抢修体系、业扩报装服务体系等,确保用户得到安全、可靠、经济、充足的电能。第二,提高营销质量效益的原则。对此,要建立完善的营销标准化管理体系和营销质量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促进营销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升。

4.构建“大营销”体系的现实意义

对于国家电网公司来说,营销管理是核心业务,关系着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在以往管理中,常采用条块分割、分散粗放的是以包代管的营销管理模式,造成了严重的营销資源浪费,降低了工作效率。而“大营销”体系的提出,使电力营销以市场预测分析为基础,以客户为导向,以集约化、扁平化、专业化为方向,不断加强营销发展模式的转变,促进业务流程的优化,使营销资源利用最优化,最大程度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也为国家电网构建了一个运行高效的营销管理机制。

二、“大营销”体系的应用及效果

自从国家电网公司提出“大营销”体系以来,各地以“一型五化”为目标积极开展了“大营销”体系建设实施工作。地方电网公司仅仅围绕“一型五化”编制“大营销”体系实施方案,正式投入前严抓摸底调研、数据统计分析、专题讨论等工作,经过反复沟通和优化调整才最终确定了方案。在实际应用中,要确保方案的可操作性,试点成功后才能向兄弟单位推广。

为保证“大营销”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的顺利推广,要求建立相应的运作标准体系和营销工作质量监督体系。电力营销工作涉及电力市场开拓、业扩报装、电费抄核收、电能计量等诸多繁琐的工作,内容广、环节多、流程复杂,其中任何一个细节出现了纰漏都会造成营销差错或营销事故,带来经济损失。所以有必要建立营销工作质量的监督体系,并构建与之相对应的运作标准,以便全方位监测电力营销工作的全过程,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修正。

确定“大营销”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后,则要导入电网系统,使其真正应用于国家电网营销管理中。模式导入步骤:第一步,机构人员调整。加强学习教育,人员培训,使其真正了解“大营销”体系的内涵,同时成立专门的“大营销”人力资源调配领导小组,配备体系内需要的所有人员;第二步,资产业务交接。成立“大营销”业务交接小组,有序、逐步完成资产、业务、设备、办公场地等交接;第三步,新模式运行。资产业务交接工作后,重新划分岗位职责,各项业务按照新模式的流程在系统上试运行。在这一过程中要制定健全的安全稳定风险防控机制,严格监控新系统,有效防控过渡期内可能出现的风险。之后,则进入磨合改进阶段,要建立健全的制度标准体系、绩效考核体系、运作机制等,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逐步落实“大营销”体系的战略部署。

“大营销”体系的应用,精简了机构,优化了人员比例,从而管理链条得以压缩,关键岗位得以加强,同时提高了电费资金归集效率,充分发挥了集约化、专业化管理的优势,使营销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了优化配置,最终降低了营销运营成本,提升了营销工作的整体质量和效率,促进供电服务水平的提升,使用电客户得到了需要的服务。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国家电网公司提出的“三集五大”体系改革实施不断深入,其中的“大营销”体系建设工作收到了一定效果,促进了电力营销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了电力营销工作质量和效益。在国家电网建设与发展过程中,要仅仅围绕“三集五大”体系的建设目标,以市场、客户需求为导向开展电力营销工作,从而持续深化电力行业的市场化改革,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唐跃中,邵志齐,郭创新, 等.数字化电网体系结构[J].电力自动化设备, 2009,29(6):115-118.

[2]赵淑伟,成建宏,伴建忠.“大营销”开拓电力市场的一把利剑[J].华北电业,2011(3).

[3]吴继福.以“大营销”体系建设为“重头戏”[N].华中电力报,2011年.

[4]齐立强.构建“大营销”体系 深化营销方式转变[N].国家电网报,2010年.

建筑安装公司体系研究 篇7

关键词:供应商,评价标准,存在问题,总结,指标体系

1 关于指标体系国内现状的分析

通过对供应商指标体系的深入分析, 可以有效解决目前建筑公司发展的相关问题。随着建筑事业的不断发展, 其建筑供应链条网络也在不断的健全, 目前来说, 我国的建筑业整体环境是比较稳定的。有些企业根据国内外的相关供应链网络, 实现了其供应商选择指标的优化。但是有些企业由于难以实现其供应商的有效选择, 就导致了一系列的现实问题, 比如其产品竞争力的下降、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的麻烦等, 这些不利因素的产生是由一系列的因素导致的, 比如市场建筑环境、产品开发生产环节、产品服务环节等。需要相关企业根据国内外的相关建筑行业业务供应链的现状, 展开优化, 保证其指标体系的优化健全。要提出从产品角度、组织角度和信息共享角度评价建筑供应链合作伙伴的绩效, 并建立了三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以产品质量、价格、交货情况、财务状况、市场影响力和生产能力作为建筑业供应商的评价指标, 并分别用产品合格率、产品价格、准时交货率、资产负债率、市场占有率和生产能力来衡量, 运用熵权法确定了各评价指标的权重, 减少了选择供应商的主观性, 提高选择和评价过程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从以上可以看出, 供应商业选择和评价准则涉及面越来越广, 研究对象在逐步细分, 评价准则逐步走向系统化。

2 关于BS公司安装供应商选择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存在问题的分析

2.1 目前来说, BS公司基本实现了供应商体系的健全, 这对相关类似产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比如其供应商管理体系的健全, 实现其供应商选择环节及其评估环节的有效协调, 其经过了相关步骤的优化, 比如安装公司的推荐开发环节、供应商的时间评估制度等。BS公司的开发工作的开展, 离不开对相关结构的设立, 从而保证其相关程序环节的优化, 促进其公司考察环节、安全资格评估环节及其相关环节的协调。该环节的开展离不开相关环节的优化, 比如其安全指标环节及其法律属性指标环节的优化。项目上选择安装商时单一的考虑价格指标。年度评估指标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客户满意度评估, 为结果数据, 来源客户满意度调查表的评份;第二部分为安装质量评估, 为结果数据, 来源于质量主管对每个项目的施工质量验收;第三部为项目执行过程评估, 为过程数据, 来源于施工经理的综合评价。年度评估虽然考虑到客户满意度、施工质量和项目施工过程的服务指标并且建立了简单的评估模型, 但是考核指标定义的不够具体和深入。

目前来说, BS公司在供应商的选择及其业务评估问题上, 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其评估指标体系内部的相关环节的不协调, 其供应商的不合理的选择, 由于其日常工作的随意性比较大, 也就难以保障其安装公司的绩效水平的提升。上述环节的发展, 不利于促进安全公司的相关工作业务的开展。其内部的评价指标体系是比较健全的, 但是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 需要及时更新其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从而满足现代化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发展需要。在日常环节中, 不能对安装公司作出全面、具体和客观的评价。按照价格优先原则在项目上选择的安装公司或指派的安装公司可能根本没有足够的资源能力承建施工任务, 造成项目施工过程的不可控和混乱, 不但影响了BS公司的声誉也给安装公司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造成恶性循环。BS公司需要根据自己业务的现状和企业长期的经营理念建立适合BS公司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2.2 通过对BS公司相关业务环节的分析, 来解决现实的某些问题, 经过调查研究, 发现其整体业务系统是比较单一的, 有些项目的地区分散性是比较高的, 这就难以保障其规模效应的提升。BS公司在安装业务的开展过程中, 受限于其安装劳务费用的局限, 难以确保其业务整体水平的提升。相比风险, 每个项目的收益非常有限, 风险和收益严重不成比例。安装服务和安装价格不匹配。作为预制钢结构建筑市场的领导品牌, BS公司一直为市场高端客户群体服务, 因此要求合作伙伴提供最优秀的服务, 但是BS公司在项目选择安装公司时把又价格作为主要且单一的指标。

其内部的安全管理水平也是比较低的, 由于其相关人员的自身安全生产观念的落后, 也就难以确保其安全管理环节的可持续发展,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 其安装公司的业绩水平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公司的口鼻, 这就实现安装公司的相关安全监督管理环节的优化, 以有效解决安装公司面临的安全事故问题, 促进其管理责任环节的深入优化, 避免其安全管理的犹豫不决。BS公司安装业务的特点造成合作的安装公司规模小、管理资源和能力有限、抵抗风险能力弱和侥幸意识强, 加上BS公司目前对安装业务的不准确的定位, 造成了安装公司合作意愿下降, 优秀合作伙伴远离的现象。

3 关于BS公司安装供应商选择及其评估指标体系设置环节的优化

要针对BS公司的业务运作水平及其存在的现在, 展开相关环节的优化, 保证其企业的指标体系的健全, 促进其建筑施工行业的稳定发展, 该环节发展需要综合BS公司的整体运作现状, 实现相关评估指标体系的优化。根据简明、实用、有效、可操作、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原则定确定了BS公司安装供应商的选择和评价指标体系, 具体参考表1。

企业的信誉环Á节是非常必要的环节, 与日常的财务支付环节、信用评价环节及其客户满意度环节是密切相关的, BS公司应该最大程度的满足客户的需要, 实现其信誉的提升。在日常工作过程中, 也要确保其工程成本的优化, 从而保障其相关环节的造价水平的提升。在运作过程中, 工程质量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这对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的提升是非常有帮助的。客户对于一个企业的理性认识首先是通过交付的产品的质量获得的。安全管理:安全管理有赖于全员参与, 制定科学合理的安全管理方案, 专职的安全管理人员是落实安全管理方案的重点。项目管理:优秀项目管理是确保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完善的项目管理机构、优秀的项目经理和切实可行的施工组织设计缺一不可。

4 结束语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研究 篇8

在进行建筑建设时, 消耗的能源及其庞大。为了减少能源消耗合理的利用资源使建筑业快速健康的发展, 必须要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绿色建筑已经成为建筑这一行业的发展方向, 在国外的其它发达国家绿色建筑已发展成为一种体系, 这种体系被广泛应用。我国的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尚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 主要是依靠借鉴其它国家的理论经验, 缺乏自身的实践与经验。对于我国建筑业是否能够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来说, 合理有效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绿色建筑的主要特点

绿色建筑的主要特点如下。 (1) 建筑建设根据地方特点因地制宜。 (2) 尽可能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可再生和天然资源, 有效的节能技术也是必不可少的。 (3) 建筑在进行设计时要做到合理布局、室内有适当空间, 采光和通风性能好。 (4) 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利用, 结合无污染材料以及可回收材料使之成为一种良性循环。 (5) 尽量使周边的生态保持平衡, 利用现有的自然景观使其拥有宜人的水、空气环境。 (6) 建筑的内外保证联通, 可以自动调节室内气温。 (7) 绿色建筑具有功能灵活性的特点, 材料运输成本较少, 大大降低了成本造价。

总而言之, 绿色建筑设计应采用先进的建筑技术, 尽可能地利用天然的资源与能源以及无污染的和可以回收的建筑材料, 使得在满足居民的心理和生理需求的同时令消耗资源达到最少, 有效贯彻落实可持续健康的发展战略。

三、其它国家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1. LEED (美国)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LEED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又被称为开发能源及环境设计先导计划, 全名为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velopment, 是一套在美国比较通用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LEED以建筑寿命为考虑出发点对建筑的整个环境性能进行测量评估, 为建筑设计保证经济性能和有效提升建筑环境建立了标准。美国LEED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是世界公认最具有权威性和完善的评估标准, 为世界的建筑设计评估所认可。

LEED对建筑进行评估时主要是考察建筑周边环境的水资源、场地和能源、资源以及材料等。评估体系中各项指标所占的比重和分值如表1所示。

建筑在满足评估条件时。可以依据LEED中对应的条款对其进行打分, 在LEED中有详细地针对打分的条文以及相关案例。

建筑建设先要满足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中每个评估项的前提, 然后才可以依据相关条文针对每个得分点进行打分。LEED编制了较为详细的相关技术手册, 可以使工作人员更加透彻地理解该体系, 将各个评估项所得的分数累加即为该建筑绿色评估的最终得分结果。若是得分处于26到32分的区间则为一般认证;银质认证的得分区间为33分到38分;金质认证的得分区间为39分到51分;铂金认证的得分区间为52分到69分, LEED绿色评估体系的总分为69分。

2. BREEAM (英国) 建筑评价法

该建筑评价法主要是用于评价建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悠久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使其成为世界认可的评价体系之一。BREEAM简单直接地表达出其评估条款的重要性, 易于理解, 异常透明、简单。BREEAM主要有四个级别的评定:优异、优良、良好以及合格, 由BRE给受评估的建筑发送最终的评定资格。

建筑项目在进行评估时被BREEAM分成不同的阶段, 每个阶段的评价内容和标准也不一样。评估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设计建筑、建筑性能以及运营管理。对不同阶段的环境指数和BREEAM等级进行评估时主要考虑建筑的运行、管理以及性能。其评价的项目主要有: (1) 二氧化碳的排放和消耗、渗透; (2) 室内、外环境质量; (3) 空气质量和水污染情况; (4) 建筑场地的生态情况。针对建筑的设计、性能以及管理分别进行评价打分。

四、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发展

与国外的其它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对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研究起步较晚。经过研究人员的不懈努力以及借鉴先进评估的经验, 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绿色评价体系。在2001年, 建设部借鉴LEED经验并结合我国相关法规公布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 该手册主要用于评估我国的生态住宅。在2003年, 中国建筑科学院以及清华大学等借鉴消化了日本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 公布了《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在2006年, 科技部和教育部推行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主要考虑节能、节水、节能、节地、室内环境以及运营管理等6方面。

1. 我过的生态住宅评估体系

我国对生态住宅进行评估时主要是对建筑环境的寿命进行评价, 这样可以更好的起到环保节能、提高居民居住环境的作用。表2为2002年版本的生态住宅的评价体系指标。

2. 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

我国过为了迎接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 发扬绿色奥运的精神, 给世界人民展示绿色生态环境而提出了绿色奥运建筑的评价体系。这是我国国内第一个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对绿色建筑的评分标准进行了详细地标注, 并且开发了一系列相关软件。

(1) 全程监控, 阶段评估。将评估方法将项目分为四个阶段, 依次为规划、设计、施工、运行与管理。在对这些分开的阶段进行评分时要针对各个阶段的工程特点, 从而保证绿色建筑的质量和资源合理利用。

(2) Q和L评分法。将评估条例分为两大类:Q和L。Q即建筑质量, 亦包含其提供的服务水平。L即资源、能源以及环境的消耗。建筑的最终目的是得到最大化的环境质量而耗费最小化的能源与资源, Q与L结合能更加全面有效地对绿色建筑进行评估。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有五个L类四个Q类指标, 其中二级指标18个, 一级指标15个。

在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中采用五级的评分体制。最优分数为5分, 最低分数为1分, 一般水平为3分。若采用3分制度, 则达到最低要求时为1分, 不满足者为0分。

(3) 注重延续文化。注重建筑技术、材料、环保节能的技术要求要结合我国特有的建筑文化, 采用合理的设计方法运用于绿色建筑中去。这对于节约资源和保护我国特有建筑文化和技术具有非常大的意义。

五、结语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是关系到我国能否健康有效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 在这方面我国起步较晚, 但是相关研究人员一直在积极探索和研究。在借鉴其它国家先进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 已取得一定成绩, 相信在未来的时间里, 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会更加完善, 更加有效地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英国建筑研究院绿色建筑评估体系 篇9

BREEAM是世界上第一个绿色建筑的评估体系, 创立于1990年。

BRE环境评估方法采用独立的评估方式, 它并不是由英国建筑院直接来评定一个建筑, 而是由其认证的、具有专业资格的评估师来对绿色建筑开展评估, 评估后向英国建筑研究院提交评估报告, 和其他支撑评估报告的证据, 交到英国建筑研究院后, 对它进行审核, 审核通过了后, 才会完成认证过程。

BREEAM的评估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为预认证, 预认证阶段评估师会根据设计方案, 以及相关配套的证明文件对建筑进行审核, 审核通过后签署一个预认证证书, 而后在建筑项目竣工以后, 会结合预认证的结果进行一个判定, 看是否严格按照预认证设计方案来施工, 如果最后施工某些方面没有结合初期的施工方案, 要进行调整, 调整以后进行一个最终的竣工评估, 竣工评估以后签署最后的证书。

作为一套评估方法, BREEAM在技术层面其实是一套指导方法, 让建筑在品质、安全性、内部舒适性, 以及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等等这些多重方面之间取得一个平衡, 如果单方面追求某一项的极值可能会影响其他方面的利益。因为BREEAM评估的权威性在全球的影响力, 取得了BREEAM评级的建筑让消费者、开发商非常信赖, 同时也刺激了市场对绿色建筑的需求。对于具体的用户来说, 它创造了一个低碳和健康的生活工作环境, 它的健康和舒适度, 同时因为它降低了能耗, 支出运行成本得以降低。对开发商和设计单位以及施工单位而言, 它是市场认可的价格增值。

BREEAM的评估一共包括九个方面。分别是管理、能源、水、土地利用和生态健康、舒适、交通、材料、垃圾、污染,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项是管理, 其实建筑很大的耗能产生于最后的投入与使用之中。管理就是使用一些建筑的智能管理系统, 比如电梯, 作为一个建筑主要耗能的构建, 如何让电梯的运行更合理, 该体系就是负载情况预期进行测算, 然后设定一个比较有效的电梯运营管理模式。

目前在国内进行绿色建筑的开发, 可能存在比较典型的几个误区:第一是普遍认为绿色建筑一定是高成本、高标准、高技术的建筑, 这个误区的产生背景是有一些项目的开发确实成本很高, 高出之前预计的建筑总成本甚至达到25%, 其实并不是这样, 很多时候做国内一些评估, 是把设计全部完成之后, 让第三方的工程咨询公司来做这个评估, 评估结果对设计没有影响, 只是在设计完成之后进行评估, 评估的目的是让评估方、工程咨询方跟设计方、开发商紧密的合作, 让评估成果不断地反馈到设计过程中, 比如说以能耗模拟、采光这些指标影响设计, 让建筑最终真正成为一个绿色的建筑, 是一个低耗能, 低排放的建筑, 而不是说为了取得一个认证而去拿一个认证。但如果在建筑方案都已经确定的情况下, 想要取得一个评级, 当然就是靠高投入、花更多的钱, 成本不划算。

第二, 绿色建筑只是概念炒作, 客户不会为此买单, 这是一个误区。绿色建筑如果只是停留在概念炒作, 没有把它最后一步一步做到施工图, 没有把它从一个施工图变成一个实实在在的建筑, 客户肯定不会认同。如果一步一步都落实的话, 客户哪怕不懂建筑, 根本不知道建筑上的概念, 也会自己在住宅使用体验上有明显的感觉。

第三个误区就是零碳建筑就是绿色建筑。这是一个极大的误区, 零碳只是建筑开发中的一个系统, 只是它的能源系统, 如果为了一味地满足零碳使成本更高, 购买更多的设备, 这些设备生产环节也会产生二氧化碳排放, 并未真正实现零碳。

国际上关于零碳建筑在学术上有一个分类, 一个是纯零碳或者真零碳, 就是指这个建筑的能源系统可以完全靠自给自足, 甚至产生二氧化碳为负, 就是它的输出能源, 电力电网这是真零碳, 但是对真零碳建筑其实有很多先天性的缺陷, 比方在背景功能不足的情况下, 如果一味地追求零碳, 其实得不偿失, 所以零碳建筑不是绿色建筑, 不能简单地把零碳建筑等同于绿色建筑, 单方面在能源系统上去追求它的极值。

建筑电气节能标准体系研究 篇10

随着世界能源危机的不断加深, 以及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高速发展时期, 能源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建筑业是一个高能耗产业, 在建筑设计、施工的各个环节都耗费了大量的能源。且我国现有建筑总面积已达400多亿平方米, 预计到2020年还将新增300亿m2左右的建筑面积。建筑在修建及使用过程中消耗的能源已占整个社会总能耗的30%左右, 并有继续增加的趋势, 建筑用能已经成为三大用能领域之一。单位建筑面积能耗, 我国是发达国家的2倍~3倍, 超过全部发达国家的总和。因此, 就能源节约而言, 建筑节能已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 建筑节能显然是节约能源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发达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以后就已认识到建筑节能问题的重要性, 普遍将建筑节能作为本国的基本节能政策。

在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中, 建筑节能工程已被列入十大节能工程之一。建筑节能是指在保证室内环境质量的前提下, 减少供热供冷、空调制冷制热、热水供应、照明及电能消耗等。所以与建筑节能有关的专业学科包括建筑热工、暖通空调、可再生能源、建筑供电与照明等, 而照明又是第二大建筑能耗项目, 因为除了其自身消耗电能外, 照明灯具产生的热量还是建筑第一大能耗项目———“采暖、空调”的重要热源之一。所以, 电气节能是建筑节能的重要一环。

我国是一个电能相对短缺的国家。虽然电力工业高速发展, 但是电力供应紧张的状况仍然异常严峻。特别是随着近年来用电负荷的不断增加, 电能更显不足。电力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严重问题。在西方发达国家, 每年节约电能达千亿美元, 节约用电不仅是国家制定政策的重要基础, 而且已提高到国家经济发展与政治稳定的高度。

目前, 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建筑节能工作还有很大的差距, 而导致这种差距存在的重要原因是建筑节能标准化工作的滞后。因此, 构建我国建筑电气节能标准化体系, 对推进我国建筑节能发展, 从而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建筑电气节能标准体系在我国标准化体系建设中是一项新的内容, 建立该标准体系对指导建筑电气节能标准的修订、制订及管理, 减少标准之间的重复和矛盾, 使标准协调、配套, 确保有目的、有计划、有次序地推进建筑电气节能标准化工作, 提高标准的质量和水平都具有重要作用。

2 我国建筑节能标准化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为顺利推进节能工作, 原国家技术监督局成立了能源基础与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负责组织修订节能方面的标准。已制订、修订了多项节能标准, 包括基础、方法、管理和产品等方面, 有基本概念与图形文字代号标准;能源计量和统计标准;合理用能标准;能量平衡分析与测试标准;耗能产品和设备的能效标准、监测及经济运行标准;保温和保冷标准;用能效率和效益评价标准等。

1997年, 我国颁布了与建筑节能有关的最早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1999年, 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公布实施了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配套的规章《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 后来相关部委也陆续出台了节电、节水、能源标准管理, 节能产品认证管理, 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以及铁路、交通行业的《实施〈节约能源法〉细则》。2005年, 建设部颁布了《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及《关于新建居住建筑严格执行节能设计标准的通知》, 对民用建筑的建筑节能作出了具体规定。

虽然我国建筑节能标准化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 但从实际发展的需要来看, 还有很多应加以完善、改进的地方。在标准的制定方面, 认证标准、规范还不完善, 需尽快制定的标准、规范较多, 但积极参与标准制定工作的单位及个人均不多, 国家和地方均应加大支持节能标准制定的经费投入, 保证标准的水平和质量;在标准的实施方面, 执行节能标准的自觉性还不高, 还应加大标准的宣贯培训, 并注重宣贯培训的质量, 严禁做表面文章、敷衍了事。

3 构建建筑电气节能标准化体系

建筑电气节能标准体系表见表1。

4 节能标准的适用范围与内涵

1) GB 50034-2013建筑照明设计标准。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居住、公共和工业建筑的照明设计。

主要内容包括照明方式和照明种类, 照明光源选择, 照明灯具及其附属装置选择, 照明节能评价, 照明数量和质量, 照明标准值, 照明节能, 照明配电及控制, 照明管理与监督等。

2) GB 50411-2007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民用建筑工程中墙体、幕墙、门窗、屋面、地面、采暖、通风与空调、空调与采暖系统的冷热源及管网、配电与照明、监测与控制等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的验收。

主要内容包括墙体节能工程, 幕墙节能工程, 门窗节能工程, 屋面节能工程, 地面节能工程, 采暖节能工程, 通风与空调节能工程, 空调与采暖系统冷热源及管网节能工程, 配电与照明节能工程, 监测与控制节能工程, 建筑节能工程现场检验, 建筑节能分部工程质量验收等。

3) JGJ/T 307-2013城市照明节能评价标准。本标准适用于对城市照明节能项目的评价。原则上以独立项目为对象, 也可以区域照明为对象进行评价。

主要内容包括城市照明管理体系建设、照明质量、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安全、环境保护、运营管理。

4) GB/T 16664-1996企业供配电系统节能监测方法。本标准适用于企业、事业等用电单位供配电系统的节能监测。

主要内容包括:企业供配电系统节能监测项目、企业供配电系统节能监测方法、企业供配电系统节能监测合格指标、企业供配电系统节能监测结果评价等。

5) GB/T 28750-2012节能量测量和验证技术通则。本标准适用于节能技术改造项目的节能量测量和验证。新建类项目、管理类项目的节能量测量和验证也可参考使用。

主要内容包括:节能量测量和验证工作程序、技术要求、节能量测量和验证方法、测量和验证方法的不确定性、测量和验证方案等。

6) GB/T 50801-2013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程评价标准。本标准适用于我国新建、扩建和改建建筑中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系统的测试与评价。

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一般规定、太阳能热利用系统、太阳能光伏系统、地源热泵系统和综合评价。

5 建筑电气节能标准化的展望

虽然节能标准体系已经初步建立, 但是, 随着我国节能机制的改变和节能工作的不断深入, 节能标准的广度与深度都急需扩展, 不仅应涉及生产企业, 还应涉及政府管理者和消费者等。因此, 还需不断深入开展节能标准体系的研究工作。

另外, 在节能标准的制定时, 既要考虑节能标准体系适应现有节能工作, 还要考虑科技的进步, 做到能效标准的超前性, 逐步建立、实施能效标识制度, 通过能效标识和节能认证, 逐步形成节约型社会。

摘要:在分析建筑电气节能的意义、我国建筑节能标准化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构建了建筑电气节能标准体系, 并介绍了部分节能标准的适用范围与内涵, 对建筑电气节能的标准化进行了展望, 有利于建筑电气节能标准体系的深入研究。

关键词:建筑电气,节能,标准体系

参考文献

[1]刘昌明.建筑供配电线路的节能设计[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11, 37 (1) :257-259.

[2]张向荣, 刘斐.国内外建筑节能标准化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科技论坛, 2008 (7) :140-144.

关于某公司员工培训体系构建研究 篇11

【关键词】员工培训

前言

做为时刻影响着企业未来和发展的员工培训,培训工作时时刻刻不能松懈。本文主要阐述了公司员工培训的进度以及现状,并且说明了在公司培训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本文也就怎么能够有效的开展公司员工培训工作提出了和里的意见,即转变公司对员工培训的观念,提高公司高层对员工培训的重视度,确定合适公司发展的培训内容,设置科学可持续的培训项目,完善培训机制。

1.公司员工培训的成绩

对过去的培训进行合理科学的总结,能够让公司正确的认识到公司对于员工培训的不足之处,以便将来改正。

1.1展开精细的培训工作

一是制订并下发《钻井三公司一线员工岗位资格管理办法》,将一线员工的岗位资格与上岗津贴挂钩,调动员工岗位自学的积极性,目前层层已经完成QHSE监督、材料核算员、场地工岗位的技能水平测试,计划年底完成内钳工、外钳工的技能水平测试。二是按照培训工作标准化操作流程模板开展各项工作。对培训制度认真梳理,完善培训资料、内外部培训审批程序、取证培训组织程序、技能鉴定工作等标准化操作模板,促进各项培训制度的有效落实。三是重点加强外出培训考核,要求外出培训前签订协议书,培训后制作课件在本系统内授课,根据培训效果核销培训费用,保证能够及时准确地将上级各项培训内容在本单位推广执行。本年度共有37人次外出培训后授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2完善培训机制

培训中心结合各专业路,根据员工的具体情况和公司发展目标,制定操作性较强的培训计划,精心设计培训矩阵。同时,根据公司业务所涉及的岗位和技术种类较多,采用与岗位、员工技能与素质等级来安排培训项目,不仅使得培训工作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广,而且在内容和形式上更符合生产实际的要求。

1.3提升培训工作水平

认真梳理本专业路基层建设、双优评选、绩效考核细则,由专人以“四同时”、承包基层队、夜查、培训等形式深入井队考核指导。按月上井考核矩阵中培训任务完成情况,同时侧重对基层队的帮扶指导,切实提升基层培训工作水平。

1.4建立证件管理机制

建立证件管理预警机制,加大证件培训考核力度,与上级各证件管理部门及培训机构建立良好联系,确保基层队伍证件时效。培训中心运用培训系统,坚持“基层队培训周报”制度,能够及时了解小队各类取、换证需求。通过协调上级培训部门和外部培训机构,保证培训安排及时。在保证持证上岗的基础上,通过灵活培训形式、合理安排学员食宿等方法,实现成本控制。员工各类资格培训费用较高,今年由于队伍重组、公司员工增加、基层队伍调整频繁等因素,大大增加计划外取证费用。为最大限度地节省开支,我们本着“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对外围井队,尽量安排当场取证,将老师请到施工现场授课。今年组织了对长庆项目部现场培训,培训特种作业人员62人次;委托吉林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机构对长庆项目部重点岗位人员进行培训28人次;批准新疆项目部塔河三个基层队在当地取证197人次。用这个办法,既解决了外围项目部的培训困难,又为公司节约培训差旅费97万余元。对于培训地点在兴隆台的,我们积极与主办方沟通,要求家住兴隆台的学员不发生培训差旅费用,为公司节省费用23万余元。对于每期资格培训,培训中心都与项目部、基层队一起将每笔费用核算到单队单井成本,统一整理,统一结算,确保每一笔培训费用的准确。

1.5加强培训基地管理

一是争取总部支持,加大培训投入,改善培训基地条件。今年在公司领导的支持下,争取到总部投资,对原调度楼进行了改造,扩建了两间80人教室,增设了投影仪、教学电脑等培训设备,改善了培训条件。二是在教材编写方面,2013年的重点是继续推进SOP开发工作。年初各科室制订了详细的编写计划,公司SOP审核小组按计划对完成的项目进行审核。2013年共编写审核SOP15项。培训中心在日常工作中认真收集整理各专业路课件,并建档三是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师档案,有计划、有目标地培养各专业教师,在公司形成相对固定、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

2.公司员工培训当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各大企业之间的经济竞争力逐渐向人才竞争方面转变,所以,能够造就高素质、高水平的特殊技能员工,是提高公司经济效益,促进公司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但是在公司对员工培训的过程当中个还是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不足和问题。

2.1对员工培训的重视度不足

这些年来,随着人才竞争的激烈变化,社会都在强烈呼吁对人才进行培训,但再是情况中,大多的公司对于员工的培训重视度不够,因为公司的高层都在担心一个问题,那就是,公司出钱把员工培训到位以后,员工不能在公司呆长久,从而造成了公司的损失,所以,现在的公司都不太重视对于员工的培训。

2.2公司对于员工培训项目的制定缺乏针对性

现在的公司竞争都已经向人才竞争转移了,公司也希望自己的员工能够具备更多的技能和更高的职业素质,从而将公司推向更高的层面。但是某些公司对于员工培训方向却没有明确的了解,盲目的制定了一系列的员工培训计划,员工经过这样的培训之后,对原有的工作没有实质性地帮助,这样缺乏针对性的培训计划浪费了培训资源,也浪费了公司的资金。

2.3员工培训机制不完善

公司有一套完整的、适合公司发展的员工培训计划能够有效地吸收人才和留住人才。现在的公司在员工培训方面投入的不足和不重视是公司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当然,公司员工培训机制的不足也是关键之一。公司培训的内容停留在基础技能的培训上,与公司的生产经营方向不符,实用性差等特点都是公司培训的不足。同时,员工培训经常不问需求,不挑对象,不对成本做出计算,也不讲究培训后的效果,一味的追求提高员工综合素质等,都是公司员工培训的盲点。在培训结束之后不进行相关的比武,也没有完善的奖励机制,不能完全激发员工的培训热情。

3.总结

综上所述,公司的员工培训直接影响着公司的未来和发展,有效的培训计划和高层的关注度都能为企业赢来实质的经济效益,公司只有拥有完整的合理的员工培训计划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求得一线生机。

参考文献

[1]魏学安.国有企业员工培训工作探讨[J]管理观察,2011

圆通公司绩效考核体系研究 篇12

一、圆通公司简介

上海圆通速递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圆通公司) 成立于2000年5月28日, 是一家集速递、电子商务于一体的国内大型知名民营快递品牌企业。圆通速递公司员工大多文化素质不高, 一线员工大部分为高中以下文化程度, 圆通公司用相对低廉的价格赢得了相当的市场份额, 但是其服务质量低、安全性差, 员工综合素质低、能力弱也使其难以赢得高端客户, 无法同外资快递企业很好的竞争。

二、圆通公司绩效考核体系未建立原因分析

(一) 对绩效考核的认识不到位

很多企业管理者认为进行绩效管考核是为了更好地分配薪酬而不是为了提高企业绩效。所以就对绩效考核看的不重要, 殊不知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绩效管理理论认为, 绩效考核的最终目的在于确保实现企业战略目标, 进行员工管理和开发员工潜能。是通过帮助员工提升个人绩效, 进而提升企业绩效的方式进行运作和发挥作用的。将绩效考核结果运用于薪酬和职位调整只是绩效考核的一个激励措施, 其目的是为了推进绩效管理, 强化绩效管理的实施效果。

科学的实施绩效考核己经成为当今企业管理工作中一项重要的手段和工具, 成为企业充分利用资源、培育核心竞争力、获取竞争优势的一条重要途径, 对企业实现制度性的可持续发展起着显著的支持作用。但大部分企业实施绩效考核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 实践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严重妨碍和削弱了绩效管理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特别是速递行业, 职位众多, 人员复杂, 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效果, 大多数做的都是无用功, 员工害怕, 经理反感。圆通公司一方面害怕失败, 另一方面认为投入产出比不高, 所以干脆不做。

(二) 员工人员复杂, 难以确定考核标准

圆通公司存在着员工多, 业务环节多, 员工岗位多的特点, 给确定考核标准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另外, 快递企业普遍存在网络化特点即各个网点所设立的组织结构, 人员构成存在较大差异以及中国地区经济的差异, 注定了在同一快递企业中存在着不同分支机构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因此, 快递企业的员工绩效考核方法必须是一种多种考核方法结合的考核方法。

三、构建适合圆通公司绩效考核体系

(一) 圆通公司绩效考核方法选择原则

圆通公司的员工绩效考核方法中非经营类指标 (质量指标) 的比重应远远大于经营类指标 (财务类指标) , 员工层面应区分出一线 (客户接触) 和二线 (内部操作) , 分别设定关键指标和量表考评, 选择员工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方法时应多种方法结合使用。

(二) 圆通公司绩效考核方法分析

1. 直接排序法。

直接排序法是一种相对比较的方法, 主要是将员工按照某个评估因素上的表现从绩效最好的员工到绩效最差的员工进行排序。是一种定性评价方法。

具体做法是将所有参加评估的人选列出来, 就某一个评估要素展开评估, 首先找出该因素上表现最好的员工, 将其排在第一的位置, 再找出在该因素上表现差的员工, 将他排在最后一个位置, 然后找出次最好、次最差, 依此类推。评估要素可以是整体绩效, 也可以是某项特定的工作或体现绩效某个方面。

2. 对偶比较法。

针对某一绩效评估要素, 把每一个员工都与其他员工相比较来判断谁“更好”, 记录每一个员工和任何其他员工比较时被认为“更好”的次数, 根据次数的高低给员工排序。和直接排序法类似, 也是一种相对的定性评价方法。

3. 强制分配法。

该法是按事物“两头大、中间小”的正态分布规律, 先确定好各等级在总数中所占的比例。例如若划分成优、良、劣三等, 则分别占总数的30、40和30;若分成优、良、中、差、劣五个等级, 则每等级分别占10、20、40、20和10。然后按每人绩效的相对优劣程序, 强制列入其中的一定等级。

4. 书面描述法。

一种由评价者按照规范的格式写下员工的工作业绩、实际表现、优缺点、发展潜力等, 然后提出改进建议的定性评价方法。

5. 关键事件法。

关键事件法是由J.C.Flannagan在1954年发展起来的, 其主要原则是认定员工与职务有关的行为, 并选择其中最重要、最关键的部分来评定其结果。

6. 要素评定法。

把被考评岗位的工作内容划分为相互独立的几个考核要素, 并把每个考核要素划分为若干等级, 且对每个等级均用明确的定义或说明来描述达到该等级的标准, 然后按此进行评估, 最后再综合得出总的评价。

7. 行为定位评分。

该方法是基于关键事件法的一种量化评价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建立一个行为性的评定量表, 对每一个等级运用关键事件进行行为描述, 因此它结合了关键事件法和等级评定法的优点。

8.360度考核法。“360度考核法”又称为“全方位考核法”, 最早被英特尔公司提出并加以实施运用。传统的绩效评价, 主要由被评价者的上级对其进行评价;而360度反馈评价则由与被评价者有密切关系的人, 包括被评价者的上级、同事、下属和客户等, 分别匿名对被评价者进行评价。

(三) 选择适合圆通公司的绩效考核方法

通过对上述考核方法的分析, 建议圆通公司采用以要素评价法, 书面描述法, 关键事件法, 强制分配法为一体的绩效考核方法, 同时引入积分绩效管理法。

积分绩效管理法是近些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兴起的一种管理方法, 原本是用于企业的营销管理的办法, 企业为了获得外部忠诚的顾客, 往往对顾客的消费进行积分管理, 按照一定的门槛和指标给予消费者以折扣、兑奖等方式的奖励, 而且随着顾客消费量的提升而欲以增加, 现在这种消费模式已经被各类专卖品牌大规模的应用, 在实践中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将积分绩效管理引入圆通的绩效考核方法中, 通过积分的形式, 使员工增强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同时给予员工足够的重视, 为员工的晋升提供依据。

适合绩效考核方法方便圆通公司的考核人员考核员工的同时, 也方便了被考核人员校对。具体执行时首先要利用强制分配法确定各个要素在总数中所占的比例, 在采用积分考核的基础上又加上了文字考核, 这样做即吸取了书面考核法的精髓, 能够全方位的考核员工, 为公司员工绩效工资发放和升职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同时也为公司绩效管理提供了基础支持。

四、结束语

绩效考核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 快递业组织也不可避免的要关注绩效考核。本文通过对圆通快递公司的调查了解分析, 指出其目前存在的缺乏部门绩效考核与员工绩效考核方法等问题, 并针对这些问题运用先进的绩效管理理论, 引入积分绩效管理的方法, 对运行绩效管理体系的方法进行了说明。圆通公司的管理者通过绩效考核, 在日常工作中的监督与指导, 上级可以向下级提供有效的工作支持 (对一些新入公司的员工尤其重要) , 通过上下级之间对考核结果的沟通, 可以找出工作的问题, 有效确定改进方向和改进措施。通过每月对工作结果的记录, 这些考核结果将成为奖惩和晋升的客观依据。晋升的透明化, 有效缓解了圆通员工离职率高的问题。科学的绩效考核方法既可以提高圆通公司的业绩, 也有利于实现圆通公司的组织目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 快递行业也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圆通公司却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管理方法落后, 员工流动比例过大, 缺乏科学的员工绩效考核方法等方面。为了转变这个局面, 本文分析了圆通公司的绩效考核现状和不足, 提出适合圆通公司的绩效考核方法。

上一篇:语境解析下一篇:应用信息技术初中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