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研究

2024-11-04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研究(精选12篇)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研究 篇1

一、引言

在进行建筑建设时, 消耗的能源及其庞大。为了减少能源消耗合理的利用资源使建筑业快速健康的发展, 必须要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绿色建筑已经成为建筑这一行业的发展方向, 在国外的其它发达国家绿色建筑已发展成为一种体系, 这种体系被广泛应用。我国的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尚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 主要是依靠借鉴其它国家的理论经验, 缺乏自身的实践与经验。对于我国建筑业是否能够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来说, 合理有效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绿色建筑的主要特点

绿色建筑的主要特点如下。 (1) 建筑建设根据地方特点因地制宜。 (2) 尽可能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可再生和天然资源, 有效的节能技术也是必不可少的。 (3) 建筑在进行设计时要做到合理布局、室内有适当空间, 采光和通风性能好。 (4) 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利用, 结合无污染材料以及可回收材料使之成为一种良性循环。 (5) 尽量使周边的生态保持平衡, 利用现有的自然景观使其拥有宜人的水、空气环境。 (6) 建筑的内外保证联通, 可以自动调节室内气温。 (7) 绿色建筑具有功能灵活性的特点, 材料运输成本较少, 大大降低了成本造价。

总而言之, 绿色建筑设计应采用先进的建筑技术, 尽可能地利用天然的资源与能源以及无污染的和可以回收的建筑材料, 使得在满足居民的心理和生理需求的同时令消耗资源达到最少, 有效贯彻落实可持续健康的发展战略。

三、其它国家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1. LEED (美国)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LEED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又被称为开发能源及环境设计先导计划, 全名为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velopment, 是一套在美国比较通用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LEED以建筑寿命为考虑出发点对建筑的整个环境性能进行测量评估, 为建筑设计保证经济性能和有效提升建筑环境建立了标准。美国LEED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是世界公认最具有权威性和完善的评估标准, 为世界的建筑设计评估所认可。

LEED对建筑进行评估时主要是考察建筑周边环境的水资源、场地和能源、资源以及材料等。评估体系中各项指标所占的比重和分值如表1所示。

建筑在满足评估条件时。可以依据LEED中对应的条款对其进行打分, 在LEED中有详细地针对打分的条文以及相关案例。

建筑建设先要满足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中每个评估项的前提, 然后才可以依据相关条文针对每个得分点进行打分。LEED编制了较为详细的相关技术手册, 可以使工作人员更加透彻地理解该体系, 将各个评估项所得的分数累加即为该建筑绿色评估的最终得分结果。若是得分处于26到32分的区间则为一般认证;银质认证的得分区间为33分到38分;金质认证的得分区间为39分到51分;铂金认证的得分区间为52分到69分, LEED绿色评估体系的总分为69分。

2. BREEAM (英国) 建筑评价法

该建筑评价法主要是用于评价建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悠久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使其成为世界认可的评价体系之一。BREEAM简单直接地表达出其评估条款的重要性, 易于理解, 异常透明、简单。BREEAM主要有四个级别的评定:优异、优良、良好以及合格, 由BRE给受评估的建筑发送最终的评定资格。

建筑项目在进行评估时被BREEAM分成不同的阶段, 每个阶段的评价内容和标准也不一样。评估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设计建筑、建筑性能以及运营管理。对不同阶段的环境指数和BREEAM等级进行评估时主要考虑建筑的运行、管理以及性能。其评价的项目主要有: (1) 二氧化碳的排放和消耗、渗透; (2) 室内、外环境质量; (3) 空气质量和水污染情况; (4) 建筑场地的生态情况。针对建筑的设计、性能以及管理分别进行评价打分。

四、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发展

与国外的其它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对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研究起步较晚。经过研究人员的不懈努力以及借鉴先进评估的经验, 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绿色评价体系。在2001年, 建设部借鉴LEED经验并结合我国相关法规公布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 该手册主要用于评估我国的生态住宅。在2003年, 中国建筑科学院以及清华大学等借鉴消化了日本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 公布了《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在2006年, 科技部和教育部推行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主要考虑节能、节水、节能、节地、室内环境以及运营管理等6方面。

1. 我过的生态住宅评估体系

我国对生态住宅进行评估时主要是对建筑环境的寿命进行评价, 这样可以更好的起到环保节能、提高居民居住环境的作用。表2为2002年版本的生态住宅的评价体系指标。

2. 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

我国过为了迎接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 发扬绿色奥运的精神, 给世界人民展示绿色生态环境而提出了绿色奥运建筑的评价体系。这是我国国内第一个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对绿色建筑的评分标准进行了详细地标注, 并且开发了一系列相关软件。

(1) 全程监控, 阶段评估。将评估方法将项目分为四个阶段, 依次为规划、设计、施工、运行与管理。在对这些分开的阶段进行评分时要针对各个阶段的工程特点, 从而保证绿色建筑的质量和资源合理利用。

(2) Q和L评分法。将评估条例分为两大类:Q和L。Q即建筑质量, 亦包含其提供的服务水平。L即资源、能源以及环境的消耗。建筑的最终目的是得到最大化的环境质量而耗费最小化的能源与资源, Q与L结合能更加全面有效地对绿色建筑进行评估。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有五个L类四个Q类指标, 其中二级指标18个, 一级指标15个。

在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中采用五级的评分体制。最优分数为5分, 最低分数为1分, 一般水平为3分。若采用3分制度, 则达到最低要求时为1分, 不满足者为0分。

(3) 注重延续文化。注重建筑技术、材料、环保节能的技术要求要结合我国特有的建筑文化, 采用合理的设计方法运用于绿色建筑中去。这对于节约资源和保护我国特有建筑文化和技术具有非常大的意义。

五、结语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是关系到我国能否健康有效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 在这方面我国起步较晚, 但是相关研究人员一直在积极探索和研究。在借鉴其它国家先进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 已取得一定成绩, 相信在未来的时间里, 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会更加完善, 更加有效地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杨豪中, 王伟.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 (02) .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研究 篇2

3评价体系的.构建内容

3.1开发商的增量费用和增量效益

绿色建筑开发商的增量成本,主要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绿色建筑进行评价的六个方面来考虑[4]。绿色建筑为实现这六个方面的要求所增加的成本就是绿色建筑开发商的增量成本。如果开发商对绿色建筑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经济分析评价,能够看出,绿色建筑的成本投入量虽然高于一般建筑,但是其运营管理阶段的使用管理成本却很低,同时,能减少大量的资金和能源利用[5]。另外,开发商对土地进行改造时,利用绿色建筑施工时采取了各种技术措施将大部分建材回收利用,同时,这也增加了开发商的利润空间[5]。最后,用于绿色建筑与非绿色建筑的价格差别,开发商可以获得较大的差额利润。

3.2消费者的增量费用和增量效益

消费者在购买绿色建筑时,付出的多于其购买一般商品房的费用,称为消费者的增量成本。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房地产开发商将其增量成本转移在房价上;二是,因为绿色建筑采用的一些技术手段和措施,使其运营管理成本增加;三是,绿色建筑在拆除时,使用了一些技术方法和措施而增加的费用[6]。消费者在使用绿色建筑过程中,获得的多于消费者在使用一般商品房时的收益,称为消费者增量效益。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一是,因为绿色建筑采用了各种措施和技术手段,使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减少了许多能源消耗和维护费用而增加的收益;二是,由于绿色建筑遵循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而使消费者的生活品质得以提升并获得良好的环境和健康效益[6]。

3.3社会效益

在绿色建筑的生命周期内产生了较好的外部效益,可是开发商却不能得到所有的外部效益[5]。主要指绿色建筑以节能环保为理念,带来一定的环境效益以及具有节约资源的优点。通过上文对开发商、消费者和社会三方的费用效益分析,可以看出,由于绿色建筑具有非绿色建筑所不具备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作为绿色建筑成本的承担者,绿色建筑的开发商当然希望其产生的除经济效益以外的其他效益,经过一些手段也转化为自己的经济效益,而绿色建筑的消费者从绿色建筑中获得的环境效益,也为周边小区的居民所共享。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各参与方对绿色建筑持消极态度。想要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使绿色建筑更好地被开发商、消费者和社会接受,需要政府通过制定相关的财政补贴和税收政策,以此对开发商和消费者进行激励。

4结语

目前,国内外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完整的绿色建筑经济评价体系,本文从绿色建筑的相关方入手,分别站在开发商、消费者和社会角度,并对其进行费用效益分析。通过对比分析得出政府需要制定相关的法规政策去激励开发商和消费者,这样开发商和消费者可以获得一些政府补贴和奖励政策作为自己的增量收益,而这些政府补贴和奖励可以看作是绿色建筑带给社会的增量成本,通过站在不同的角度进行费用效益分析,使绿色建筑的相关方可以更清楚地对其进行经济分析评价,对推广绿色建筑和对其进行经济性分析评价起一定作用。

参考文献:

[1]邢莉燕,赵田田.浅析绿色建筑的经济性评价[J].价值工程,2013,(36):116-117.

[2]刘秋雁.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成本效益评价研究———基于碳排放量的角度[J].建筑经济,2014,(1):97-100.

[3]宋情情,李天航,陈敬武.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绿色建筑经济评价研究———以中新天津生态城第一中学为例[J].福建建筑,2015,(6):118-122.

[4]金龙,杨星光,姚浩.绿色建筑的技术经济评价体系研究[J].建筑经济,2013,(4):82-84.

[5]陈偲勤.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绿色建筑的全寿命周期成本与效益以及发展对策[J].建筑节能,2009,37(10):53-56.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研究 篇3

建设工程项目采购,是指采购人通过购买、租赁、委托或雇佣等方式获得工程、货物或服务的行为。采购工作是关系建设工程项目建设成败的关键性环节。绿色采购是指在项目采购管理中考虑环境因素,以利于再循环、再使用。通过实施绿色采购以源头控制的方式减少项目后期治理成本,保护自然环境,保护资源和提高企业声誉和绩效。

二、建筑产品绿色采购方案评价指标体系的组成

建筑产品的绿色采购方案的分析与评价除应考虑产品及其生产企业在经济、服务、产能、供货和企业信誉方面的指标外,还需重点考虑建筑产品的“绿色程度”,也就是建筑产品制造商的环境控制绩效指标。绿色采购以源头控制的方式保护自然环境,可以被看作是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起点,采购的绿色化程度会直接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的环境绩效。

(一)环境影响系数指标

环境影响系数指标是指产品的绿色程度以及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产品的绿色程度是指产品的可回收程度、有毒物质使用程度、不可回收包装物使用程度及可循环使用率;产品生产过程当中对环境的影响程度是指能源耗费、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率、废弃物产出量及其种类等。

(二)环境管理系数

环境管理系数是指建筑产品制造商对本企业的节能环保措施的支持力度、节能环保设施的投入力度以及节能环保规章制度的建立等方面的内容。环境管理体系的运行和标准能够体现企业对于环境因素的管控和改进的水平。如由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委员会审查、 批准的符合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要求的企业,不仅产品质量合格,而且在生产、使用和处理过程中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要求,与同类产品相比具有低毒少害、节约资源等综合环保优势。节能环保设施的投入是指企业在产品生产的过程中,用于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废料回收利用等符合可持续发展方针的各项活动而进行的专项投入,其中包括环保设备投入、工艺改进、技术研发、专项资金投入、人员培训等。环保投入的高低影射着制造商对于环保意识以及企业在低碳时代核心竞争力的水平。

(三)整体供应链的绿色度

建筑产品制造离不开供应链的支撑,供应链是保证产品质量安全以及产品绿色程度的重要因素。在生态供应链中,位于建筑产品生产企业上游的供应链也应纳入绿色评价指标体。

(四)绿色产品采购方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笔者综合建筑产品及其制造商的经济、管理、质量、服务、供货以及环境管理绩效指标,构建了建筑产品绿色采购的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三、结语

笔者通过对建筑产品绿色采购方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系统的定量分析,得出方案整体优劣程度,在为绿色采购的决策方提供一个必要的、可靠的理论依据的同时,也为产品制造商对自身的改进提供一个很好的参考。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研究 篇4

一、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评价对象的划分不够细致

美国的LEED认证体系分为针对新建建筑、既有建筑、商用建筑内部、社区开发、核心与外观等五种不同建筑产品又相互联系的认证标准。这五种建筑产品都考虑到了建筑项目之间的差异和实践状况。

英国的BREEAM体系也是对不同用途的建筑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 如办公建筑、学校、医疗卫生建筑、工业建筑、零售商店, 等等。

而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只适用于住宅建筑与公共建筑两类, 其等级内容相同, 评分略有差别。 (表1、表2)

二、我国《绿色建筑体系评价标准》评分标准模糊

相对于国内的绿色建筑体系评价标准来说, 国外的评价标准较为明确:美国LEED体系对建筑物进行评价时主要是从可持续场地规划、保护和节约水资源、高效的能源利用和可更新的能源利用、材料和资源问题、室内环境质量、创新与设计等六个方面对建筑进行综合考察、评判其对环境的影响, 并根据每个方面的指标进行打分, 总得分为110分。将通过评估的建筑分为:铂金、金、银和认证级别, 以反映建筑的绿色水平。认证级为26~32分;银级为33~38分, 金级为39~51分, 铂金级为52分以上。

英国BREEAM评价的内容可以归为十大指标来衡量建筑物的可持续性:管理、健康宜居、能耗、交通、水、建筑材料、废弃物、土地使用和对生态影响、污染、创新。评价方法是根据建筑物在各个方面的运行性能进行打分, 将所得分按权重系数相加得到一个总分, 依据总分多少划分为:不通过、通过、好、较好、很好、卓越等六个级别。

我国的指标体系由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六类指标组成。每类指标包括控制项、一般项、优选项等3项内容。其中, 控制项所要求的必须全部满足, 并按满足一般项数和优选项数的程度, 划分为三个等级, 如表1、表2所示。相比较而言, 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划分的等级就不够细。而且指标中有很多地方描述的不够清晰, 比如评价住宅建筑关于节地与室外环境中的一般项中:是否充分利用尚可使用的旧建筑。何为充分利用?《标准》中并没有一个量化的指标, 而且只有符合与不符合两种选择, 这样评价起来就只能凭评估人员的经验来判断, 有较强的主观性。对此, 我们可以借鉴国外评价体系对评价对象打分的方法, 这样既可以拉开建筑之间的差距, 并保证一定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三、应该对整个建设过程进行评价

建筑工程是个系统工程, 对建筑的管理应该从立项开始, 到建成投产, 到生产运行, 再到报废淘汰 (即项目完全失去效益) , 贯穿它的整个生命周期, 对于绿色建筑的评标准也应该是贯彻始终的。

现行《标准》要求申请评价方应按标准的有关要求, 对规划、设计与施工阶段进行过程控制, 并提交相关文档。而仅仅要求申请方自身对建造过程进行自控是不够的, 申请方可能为了达到标准而在报送文件中造假, 所以还要有相关部门的监管才行。建议在项目开发期间首先对设计和施工阶段进行预评分, 待项目交付使用后再进行综合评定, 作为房地产项目绿色与否的最后评估结果。

四、没有考虑地域性差别

不同的地域具有不同的地理和气候条件, 尤其是我国幅员辽阔, 南北差距很多, 很多民族还有不同的生活习惯, 需要不同技术措施和评价目标与之相匹配, 所以评价工具还要有地域适用性。

五、忽视实际使用效果

按照现行的评价标准一栋建筑可能绿色得分很高, 但是这只能说它符合了绿色建筑的物品属性, 绿色建筑不仅仅是对建筑自身系统的考察。比如, 这栋建筑如果长期空置, 那么它所谓的绿色并未对社会造成贡献, 反而占据了资源。由此可见, 应该注重将技术措施和运行效果相结合, 才能使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李建平.LEED标准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应用评价与差别[M].建筑节能, 2010.5.38.

[2]林建可.绿色建筑评价方法[M].四川建筑, 第21卷增刊.

绿色建筑评价技术与方法分析 篇5

绿色建筑评价技术与方法分析

摘 要:当前,我国的建筑评价过程中,对绿色评价方式的运用还不够完善。尽管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有了一定的框架,然而对评价标准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还有待提升。因此,本文主要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绿色建筑与绿色建筑技术的内涵,并且指出了绿色建筑评价的方式与手段,从而能够为我国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的完善提供积极的借鉴,更好地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关键词:绿色建筑;评价技术;方法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6.13.239 0 前言 随着近些年来,我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提出,我国各行各业中都在积极履行可持续发展目标。特别是建筑行业来说,建筑施工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以及环境破坏问题已经日益显露出来,因此绿色建筑评价方式与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笔者主要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方法论的研究,从而能够积极促进我国绿色建筑行业的发展,使我国积极走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道路。 1 绿色建筑与绿色建筑技术的内涵 所谓绿色建筑,就是建筑施工工程中,应该加强对绿色理念的践行,做到合理利用资源能源,使资源得到一定的节约,促进资源利用率的提升;减少环境污染,使环境得到积极的保护,以此能够促进我国的资源节约型社会,以及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能够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健康与舒心。而对于绿色建筑技术来说,在施工中,应该合理控制能源质量、水电以及环境等问题,以此能够使建筑得到一定的绿化。对于绿色建筑技术的运用,能够促进节能节地目标的实现,而这也积极符合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因此,当前对建筑施工过程中,绿色建筑技术的分析与运用具有重要作用与意义,能够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为人们营造绿色、健康的生活环境,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2 绿色建筑评价的技术与方式 2.1 准备阶段的绿色评价 建筑工程施工前,应该做好准备工作。而在这一阶段,可以积极实施绿色建筑评价,主要针对一些对象类型进行评估,进行绿色建筑评价工作的实施。首先,应该对评价对象的类型进行积极确定。由于评价标准受到不同类型对象的影响。所以,作为相关人员来说,应该,从对象所在的自然环境,以及对象的建筑因素入手,对建筑评价的框架进行积极确定,从而能够将准备阶段的工作做好。 2.2 评价标准的积极确定 对于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来说,主要包括两种:定量标准与定性标准。而对于这两种评价标准来说,有着各自的优缺点。然而,在现实评价过程中,应该对国家标准或者国际标准进行积极借鉴。而如果不能对现行的国家评价标准作为采纳,可以针对当地的现实发展情况,对评价标准进行制定,这一过程中可以积极采纳专家给出的意见等[1]。此外,对于评价标准来说,主要借助标尺的形式,并且能够对当地的发展状态进行合理反映。此外,还要在评价过程中,注重核心方面的内容。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是应该对数据信息进行积极收集,然后实施测试工作。另外,作为评估人员来说,应该从评价标准出发,分类归纳所收集的信息内容,并且实施定性的判断。此外,在现实的评价中,作为评价人员来说,可以输入相应的设计以及运行过程中的数值,并且以评价标准为依据实施评价,从而能够使评价更加科学、合理。 2.3 总结阶段的绿色评价 这一阶段中,应该综合所有评价层次的结果,借助配合权重系统,计算评价结果。而在这一过程中,对评价人员也有相应的要求,评价人员应该具有相应的资格水平,才能在评价过程中实施规范的评价。而对于评价的结果,应该通过加权累计的手段来计算,综合所有的评价分数,并且针对不同的分数,对绿色建筑的等级进行合理确定,最后,还要对相应的登记证书进行颁发等。 3 加强对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完善 当前,我国的绿色建筑的评价还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方面,并且评价内容也不够全面。因此,应该加强我国绿色建筑评价的完善。首先,应该将科学的评价标准体系构建起来。而在这工作实施之前,需要认真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而且积极响应环境保护政策,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发展目标,以此才能有效完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使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更加科学。其次,还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针对我国的发展实际,还要将我国相应的法律条文作为发展的积极参考与借鉴,才能使评价标准更加客观,以此能够使评价结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除此以外,要想使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更加完善,使评价标准更加科学与准确,一方面,应该保障评估的准确性,使评估工作具有一定的公正性与公平性;另一方面,还要还要积极从当地的现实状况出发,进行指标体系的制定;此外,还要积极考虑建筑行业的现实发展状况,以此能够在评价过程中,具有全局意识,能够对不同角色的利益进行积极考虑,以此能够促进评价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发展[2]。 最后,在评价过程中,针对评价方法,应该将定性评价积极向定量评价方式转变。作为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大多数都是借助累积的形式进行计算,然后再对总评结果进行分析计算等。但是,随着实践经验的证明,这种方式存在着一定的不合理性。对于绿色建筑来说,不仅仅对艺术造型加以重视,还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然而,在生产、使用不同的建筑材料过程中,其中能源消耗及二氧化碳的排放都有一定的数据,但是这很难进行定量评价,因此,当前应该加强对评价方式的完善,促进评价的科学发展。 4 结论 综上所述,建筑行业的发展过程中,离不开评价体系的建设。而建筑评价体系的绿色环保也是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对于当前我国的发展现状,加强环境保护与资源能源节约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建筑行业发展过程中,应该增强自身的绿色环保意识,促进绿色建筑技术的发展,从而能够积极走向绿色环保道路,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酒淼,宋凌.绿色建筑使用后评价方法研究思路[J].建筑科学,2015(12):29-31. [2]徐亚军.办公楼绿色建筑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浅析[J].建设科技,2016(04):55-56.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研究 篇6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安全评价体系;工程质量问题;监督素质

1.绪言

近些年,随着重大的建筑工程不断的建设,与以往相比,工程技术以及相关的施工方法也在不断的推陈出新,但是相应的,施工方案的潜在的危害以及风险也在不断的上升。在以往施工过程中我们经常性沿用的那种较为传统的安全检查以及风险控制手段与当下的施工环境相比,已经有些落伍,针对现状,我们必须要建立起一个与建筑工程施工安全评价体系,从源头上来减少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的安全灾害。

2.当下建筑活动中可能会出现的施工安全问题

在近些年内,各种安全事故频频出现,尤其是一些工程质量问题导致的安全问题,屡屡见诸报端,已经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非常大的危害,建筑水平过于低下,已经成为阻碍国家建设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究其原因,主要包含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绝大多数施工相关人员的思想不够重视,也没有设置该有的监管措施。很多部门和个人比较注重与生产,但是对于安全环节却非常轻视,过度的关注和追求经济利益,没有加强监管,很多企业往往是在根本不具备生产条件的情况下进行建设的,这无疑会导致安全隐患的大范围存在;其二是一些基础性的建设工作非常薄弱,安全生产的投入不足,相关的防范措施也做的不到位,生产过程中对于一些安全隐患抱着侥幸心理,这就酿成了许多重大的工程安全事故;其三,没有经过认真科学的培训,管理活动也不够健全。很多建设企业的安全培训工作做得很差,安全制度也仅仅只是挂在墙面上的一纸空文,没有可执行度,在施工现场随处可见违章指挥和操作的现象,尤其是一些中小型的建筑企业以及一些非国有的建筑企业,作业现场油漆的混乱,事故频发;其四是由于监督队伍的结构非常不合理,很多人不是工程监督的相关专业出身,只是半路出家,技术水平非常低,对于工程的正常开展造成了非常大的阻碍。还有很多工程的监督人员的费用迟迟没有付清,监督人员也因为此,工作的积极性非常的低下,没有任何的主动性;其五;安全生产的管理模式不够先进,当下,绝大多数的建筑企业所执行的安全生产管理模式都是属于经验型的,对于施工经验非常重视,没有形成一个科学有效的闭合体系,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有时紧张有时松懈,根本不可能有效的防止一些安全事故。从根本上来讲,安全检查仅仅是一种做好安全工作的重要手段,绝对不是根治的方法,事实上,它也是一种事后型的管理方法。我们要想做到从根本上防患于未然,必须要采纳一些积极的、科学的管理经验和模式;其六,很多建筑企业在施工的过程中不想耗费人力物力财力来进行安全投入,所以在现场很多工程的安全防护工作根本做不到位,一些安全的设施非常的陈旧,或者说根本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现场的施工操作人员也根本没有安全防护的意识,都是处于一种充满的隐患的生产环境之中。

3.建立安全施工评价体系需要注意的一些要点

我们所希望建立起来的安全评价体系主要是以保障最基本的安全来作为目的,按照科学高效的方法,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对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从而为制定出规范的防患措施来提供最基本的依据,在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关注的一些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确立明确的系统安全的观点

近些年来,生产规模在不断扩大,而相应的生产技术也日趋复杂化和连续化,绝大多数的建设系统往往也包含了很多更细的子系统。安全评价体系必须要以整个系统的安全为考虑着眼点,绝对不能过于孤立的只是针对子系统开展研究,必须从全局的观点出发来有效的杜绝灾害。[1]

3.2注意总结和吸取经验

当下发生的很多安全事故都造成了非常大的物质财富损害,所以,必须要在之前就建立起严格的防范措施,安全评价的主要目的就是预先发现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从而在根本上来消除这些因素,有效的防止事故发生。

3.3做好科学的定量分析

在建立安全体系的过程中,最好能够将安全的概念由抽象转化成较为形象的数量指标,从而为安全管理选择最优化的科学依据,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当然需要要从过去的那些安全管理的措施中吸取一些宝贵的经验,从而将他们应用在我们建设安全体系的过程之中。

4.建立和健全建筑工程施工安全评价体系的具体策略

4.1建立起科学有效、具有执行力的施工安全责任制

在建立施工安全责任制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抓好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相关政策法规、法律条文以及标准规范,并以此为内容,对相关的人员开展教育培训工作,从而增强他们的安全生产意识与工作热情,使他们自觉的遵守相关的规章制度。作为专职的安全管理人员来讲,要强化责任意识,提升自己的安全管理监督素质,充分跟的做好监督、管理与检察工作。[2]

4.2完善安全监督的机构建设

对于一些新进入场的施工人员,要坚持严格的三级安全教育,是对施工人员的培训工作既能保持一定的针对性,又能有层次感,不能将培训当成是一种走过场的形式,必须要落到实处,使操作人员自觉的遵守相关的技术规程,严禁出现违章作业的行为。

4.3建立完善的安全技术政策

在建立完善的安全技术政策过程中,政府必须起到一定的作用,主要就是要加强对于建设工程的监督与管理,将施工设备以及安全措施的相关费用作为专项费用来使用,除此以外,还要将一些落后的、不合时宜的技术与工艺淘汰出去,使施工技术与当下的建设环境保持一致。[3]

5.结语

随着当下建设环境的日趋复杂,出现安全隐患的可能性也相应的增加,近些年来,一些建设工程安全事故频繁发生,所以,有必要在建设过程中建立起一套科学完善的建筑工程施工安全评价体系,通过完善科学有效、具有执行力的施工安全责任制、建立安全监督的机构以及建立完善的安全技术政策等措施来加强对安全工作的监督和评价,从而保证当下施工过程的科学与规范,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李长喜.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方案安全评价体系研究[J].建筑设计,2012,(9)

[2]李宏健.房屋建筑施工方安全评价体系的建立[J].科技资讯,2009,(8)

经典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比较研究 篇7

LEED(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 Design)是由美国绿色建筑协会建立并推行的一种以市场为导向的绿色建筑评估系统。

文中重点介绍LEED-H评价体系,该评估体系从能源利用与大气环境保护、材料与资源的有效利用等方面对住宅项目进行评价,8个一级指标下又细分有38个二级指标,每一评价项又设有若干个评价细则和得分点,每具备一个得分点的要求即可得1分,各条得分累加得出总分。根据得分高低将参评项目分为铂金、金、银,通过不同等级,以反映建筑的绿色水平[1]。LEED-H未单独设置权重系统,但可根据各指标最高得分占总分的比重,来确定各指标的隐形权重,如表1所示。

2 英国BREEAM评价体系

英国建筑研究所环境评价法(BREEM)是国际上第一套实际应用于市场和管理之中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2]。

BREEAM体系的居住建筑版本———生态家园(Eco Homes)。从能源、交通等7个方面对住宅进行评价。每一个项目下分为若干个指标和评价基准,分别从建筑物核心性能、运行与管理、设计与建造等3个方面考虑各个指标的得分点,当满足要求时就会得到相应的分数,再将各指标得分加权累加得到所评建筑的总分。该评价体系的控制对象是标准得分率,在计算出标准得分率后,将各指标得分率乘以该指标的权重,得到指标的最终得分,再将各个指标的最终得分累加得到评价对象的分数[3]。最后根据建筑所得总分高低,给予通过、好、很好、优秀4个不同等级的证书。其评价项目分类及权重如表2所示。

3 日本建筑物综合环境评价体系(CASBEE)

日本的建筑综合环境评价体系(CASBEE)的各级评价指标采用不同等级不同分数的评分标准,即把某一评价指标的水平分成5个等级,其中当达到建筑标准最低条件时为1分,达到一般水平时为3分,达到最优水平时为5分。在对建筑进行评估时,根据具体的评价条款和相应的指标权重计算出BEE的值。最后依据BEE值的大小,将建筑物分为S级(特优)、A级(优)、B+级(中等偏上)、B-级(中等偏下)、C级(劣)[4]。具体评价结果如图1所示。

4 多国GBC评估体系

绿色建筑挑战(Green Building Challenge,GBC)是一套适合不同国家、地区的评价体系,它主要运用GBTool(Green Building Tool)的评价工具。

4.1 评价对象和评价内容

GB Tool评估对象是新建的未使用的办公建筑、学校建筑、集合住宅。其评价内容主要从资源消耗、室内环境质量、环境负荷、服务质量、使用前管理、经济性、社区交通等7部分来评价建筑的绿色程度。

4.2 评价结构和评分值

GB Tool采用的是多层次的系统框架结构。每一个层次中既有定量指标,也有定性指标,同时各指标层级都设有相应的权重。其采用的评价尺度为相对值,所有评价的指标都采用从-2分到+5分的评分机制,以评分值说明被评建筑各指标的绿色程度,不同分值段表示的建筑达标程度如表3所示。

4.3 评价结果

GB Tool是一套建立在Excel平台上的软件类评价工具,其评价过程均在软件内进行,最后的评价结果自动计算生成,以被评建筑各种性能的得分列表和直方图来表现。

5 对我国构建住宅建筑节能评价体系的启示

5.1 评价对象

LEED体系的评价对象包含新建住宅建筑和新建的、既有的公共建筑;BREEAM和CASBEE体系的评价对象都较广泛,包括了各种类型的新建、既有以及改建建筑;GBC评估对象是新建的未使用的办公建筑及集合住宅;为了让评价体系更有针对性,我国的住宅建筑节能评价体系的评价对象可设定为新建的住宅建筑。

5.2 是否设置预评条件

为了避免浪费评价资源,应尽早识别出不符合前提要求的建筑。LEED评价体系设定了预评条件,其他评价体系均未设置预评条件。辨别出不同节能水平的住宅建筑是构建评价体系的主要目的之一,鉴于此,在构建的住宅建筑节能评价体系时不设置预评条件。

5.3 评价指标内容和结构

各评价体系的评价内容构成虽有较大差别,各评价体系基本上都包含了土地、材料、水、能源、室内环境等主要指标项。同时,各评价指标体系均采用的是树状分支的多层次框架结构形式,其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住宅建筑节能评价主要是对住宅建筑的能耗水平进行评价,因此在构建我国住宅建筑节能评价体系时在指标选取上将重点关注各体系中能源项目下的各类子项中的各类指标,同时用树状分支的多层级结构细化评价指标。

5.4 指标评分方法

各评价体系都不同程度的采用了打分法对评价指标进行评分。LEED体系采用的是符合评价标准,即得分的方法。有的则给出了指标得分区间,评价者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判断打分,如CASBEE体系等。这几类体系人为因素影响比较大,对专家的依赖性较大,不利于实际的操作。

为尽量减少由人的认知而造成的误差,同时为降低节能评价对专家的依赖程度,我国在构建住宅建筑节能评价指标体系时可采用对定性指标得分的条件作出详细限制的打分法,对定量指标进行分级分档。

5.5 是否设置独立的权重系统

除CASBEE和BREEAM体系单独设置了独立的权重系统外,其他体系均由分值体现权重。为了能简便明了地反应出各指标对最终评价结果的影响与贡献,在构建我国住宅建筑节能评价体系可设置独立的权重系统。

5.6 评价结果

除了多国的GBC评估体系,其他评价体系的评价结果均以若干等级的形式来呈现。这种方式非常实用,能简单明了地表现出建筑物的节能水平和环境性能,因此,我国在构建住宅建筑节能评价指标体系时,可以借鉴此方式。

摘要:文中对美国的LEED、英国的BREEAM、日本的CASBEE等几大经典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进行比较研究,得到了各评价体系对构建我国住宅建筑节能评价体系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绿色建筑,节能,评价

参考文献

[1]陈起俊,杨吉锋,周继远.LEED for Homes对我国人居工程评价的启示[J].建筑经济,2008,(4):80-83.

[2]王静,王凌.英国生态家园评价体系评介[J].世界建筑,2006,(7):88-91.

[3]李路明.国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略览[J].世界建筑,2002,(5):68-70.

绿色养老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篇8

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快速发展时期, 预计到2015年末, 老年人口比例接近30%, 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不可逆转, 未来老年养生、养老、康复产业将步入快速发展期。老年人的居住和生活与其所处的建筑物是密切相关的, 养老建筑涉及到千家万户, 是按照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要求设计建造, 主要供给老年人起居生活、照料和护理使用的建筑类型的统称, 包括养老社区、老年公寓、养老院和护理院等建筑。而作为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 绿色建筑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 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 (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 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 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引导养老建筑走向绿色养老建筑, 对养老建筑和绿色建筑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1、研究背景

目前中国国内外对于养老建筑的关注度很高, 很多学者对于养老模式的确定、养老建筑的设计、养老建筑的人文关怀、养老建筑的地方适应性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刘燕辉提出以家庭养老为主, 社会养老为辅, 实现养老社会化这一符合中国国情的模式, 并通过对居住建筑的硬件研究与开发, 提高老年人的自理、自立程度, 延缓养老期的到来。陈华宁按照养老建筑的分类, 总结了不同类型养老建筑的基本特征, 并结合设计实例探讨了养老建筑的设计要点。开彦针对中国养老模式呈现的“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弱化, 社会化养老服务加强”的变化, 指出老年人居住建筑的设计必须与之相适应, 明确了老年人居住建筑的分类、设计原则以及设计标准。周燕岷等对于城市居家及社区养老居住模式以及老年住宅人性化关怀等方面开展了研究工作。高洪祥、孟建民、袁泉、安军等分别针对上海、深圳、苏州、西安四地的养老建筑开展了建筑设计、养老建筑模式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通过大量文献调研发现, 除室内环境质量有少量专项研究成果之外, 目前国内对养老建筑的节地、节能、节水、节材、运营管理等方面均欠缺专项和系统研究, 尚无相关单位和个人对于养老建筑的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开展研究工作。

上海作为中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的城市, 为了更好地引导养老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推进绿色养老建筑的评价标识工作, 上海市建筑建材业市场管理总站委托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 (集团) 有限公司和上海市建筑学会生态建设专业委员会, 联合其他单位在全国率先开展了绿色养老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并在研究的基础上组织编写上海市《绿色养老建筑评价技术细则》 (以下简称“细则”) , 细则已于2013年12月20日正式印发实施。

2、前期工作

2.1 文献调研

绿色养老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首先需要分析养老建筑的设计要求和绿色建筑的评价需求, 为此研究团队首先对于国家和上海市与养老建筑和绿色建筑相关的标准规范开展了调研分析工作, 包括《城镇老年人设施规划规范》GB 50437、《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标准》GB/T 50340、上海市《养老设施建筑设计标准》DGJ08-08、《养老住区智能化系统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国标《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上海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G/TJ08-2090等。调研发现, 养老建筑在规划设计、居住环境、无障碍设施、室内环境质量等方面的设计要求均不同于一般的民用建筑。目前现行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参评对象多为一般民用建筑, 评价指标较为笼统, 很难对养老建筑这种较为特殊类型的建筑进行针对性的评价, 这决定了绿色养老建筑评价指标体系不能照搬现有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但是又需与正在修编的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以下简称“新国标”) 保持体系框架上的一致性。

2.2 现场走访

为更好地了解养老建筑的建设特点和实际运营现状, 研究团队先后前往上海市第三社会福利院、亲和源养老社区等地进行了现场走访, 并与项目建设方及建筑使用人群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讨论。通过现场调研工作, 研究团队深入认识了养老建筑的主要特点, 并通过和建筑使用者的沟通交流, 了解养老建筑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扰, 明确了研究方向。

3、评价指标体系

3.1 指标体系基本构成

绿色养老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由场地规划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运营管理、创新项七类指标组成。为鼓励绿色建筑技术、管理的提升和创新, 评价指标体系统一设置创新项。除创新项外, 其余六类指标均包括控制项和评分项。控制项的评定结果为满足或不满足;评分项的评定结果为某得分值或不得分;创新项的评定结果为某得分值或不得分。

3.2 分项指标权重

绿色养老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的分项指标权重是在参考新国标的基础上, 针对养老建筑的特点广泛征求专家意见后形成, 详见下表1。

3.3等级划分

和新国标一样, 绿色养老建筑分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三个等级, 评价时按总得分确定等级, 总得分分别为六类指标评分项按各自的得分经加权计算后与创新项的附加得分之和。三个等级的绿色养老建筑都应满足所有控制项的要求, 且每类指标的评分项得分不应小于40分, 三个等级的最低总得分分别为50分、60分、80分。评价指标体系六类指标各自的评分项得分Q1、Q2、Q3、Q4、Q5、Q6按参评建筑的评分项实际得分值除以理论上可获得的总分值计算。某类指标理论上可获得的总分值等于评分项所有参评条文的最大分值之和。

绿色养老建筑评价的总得分按照以下公式计算, 其中评价指标体系六类指标评分项的权重W1~W6按表取值, Q7为创新项得分, 可直接计入总得分。

4、绿色养老建筑评价要点

细则结合养老建筑特点, 在细则七个章节中均提出了与养老密切相关的重点评价内容, 受篇幅所限, 选取指标体系中的评价要点做简要介绍:

4.1 场地规划与室外环境

人车分流:

老年人行动和反应能力都有所下降, 如果步行的空间和机动车、非机动车混合在一起, 往往会对这个人群产生较大干扰以及安全隐患。因此, 为保障老年人在场地内的通行安全, 要求将人行道、自行车道与机动车道分开独立设置, 且具有系统性。同时要求人行道与自行车道采用无障碍设计, 且有必要的辅助和防护措施。

4.2 节能与能源利用

室内空调冷热水管的绝热层合理设计:

根据调研情况, 空调室内水管结露是反映较多的问题之一, 考虑到养老建筑的特殊性和健康要求, 设计时应按照现行上海市《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GJ08-205中关于室内空调冷热水管绝热层厚度的规定算法进行合理设计, 确保不发生结露现象。

4.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无超压出流:

给水系统设计时应合理进行压力分区, 并适当地采取减压措施, 避免超压出流现象的产生, 同时也强调水压对老人的舒适度要求。

4.4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厨卫适老设计及产品:

鼓励养老公寓的卫浴间或厨房采用系列化、多档次的整体化定型设计方法或选用整体卫浴等产品。在考虑老年人生活习惯的前提下, 设计便于老年人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洗面、沐浴、如厕等多种功能的独立卫生单元, 以及按人体工程学、炊事操作工序、模数协调及管线组合原则, 设计标准化、多样化完成炊事、餐饮、起居等多种功能的厨房。

4.5 室内环境质量

采暖和降温设备:

老年人由于新陈代谢趋缓导致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减弱, 对外界的温差调节能力降低, 夏天容易中暑, 冬天容易感冒, 因此热舒适状况是影响老年人身体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上海属夏热冬冷地区, 夏季高温, 冬季阴冷, 有条件的养老建筑应配备空调降温和集中采暖系统, 以提高老年人冬夏两季的室内热舒适度, 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空调降温设备设计安装时应考虑风口以及风向的设置, 避免冷风直接吹向人体。采用辐射采暖系统时应选择适合系统的材料, 避免因材料选择不当而导致的地板或面层老化开裂和产生异味等问题。

4.6 运营管理

智能化系统:

绿色养老建筑的智能化系统设置和功能实现应以保证老年人生活安全、促进生活便利及构建绿色生活环境为目标, 通过公共安全系统实现老年人在住宅内和社区各处的安全保障, 通过通信系统和紧急呼叫系统将突发险情及时报知相关工作人员以便及时救护;通过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尽可能的使老人年生活简捷化;通过建筑环境系统实时监测和调节社区及住宅内空气质量、温湿度情况以确保老年人生活环境的舒适性;通过集成系统采集和显示有关动态信息, 确保社区服务和管理更加及时和有效。

4.7 创新项

公共活动空间:

从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出发, 老年人更需要户外活动, 户外活动是晒太阳、锻炼身体的需要, 也是相互交流的需要。公共活动空间一般包括设置有健身器械的动区和包含绿地、广场和步行系统的休憩静区, 布局上需要动静分开。根据上海的气候和老年人的生活习惯, 设置有音箱设备的风雨棚或阳光房是很有吸引力的空间。老年人室外活动空间的要求比室内更严格, 既要避免烈日暴晒和寒风侵袭, 又要能享受到充足的日照。细则鼓励在场地内结合集中绿地为老年人提供适当规模的公共活动空间, 布局宜动静分区, 其面积不少于总用地面积的20%, 带有风雨棚或阳光房的开放空间可以按照2倍的面积折算, 并有1/2的公共活动面积在冬至日照阴影线以外。

标识引导系统:

根据老年人居住生活实态调查, 多数老年人存在视力障碍、方向感减弱等困难, 在以老年人为对象的室内外设计中, 充分考虑老年人的视觉变化, 在涉及影响老年人视觉的要素上, 例如颜色组合、亮度对比、图形标志、文字标识等方面, 做出科学合理的设计, 引导老年人识别建筑空间, 安全、便捷的使用各种设施和设备, 为他们创造人性化的生活环境, 满足老年人日常生活的需要。

5、结语

绿色养老建筑评价指标体系围绕养老建筑的建设特征, 明确划分了设计阶段和运行阶段的评价要求, 同时衔接了相关标准规范, 研究成果可为绿色养老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营提供更加明确的技术原则, 以期尽可能降低养老产业建设对城市能源资源的影响, 提升室内外环境质量, 促进养老建筑及相关产业的绿色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燕辉.老年社会与老年住宅[J].建筑学报.2000.8

[2]陈华宁.养老建筑的基本特征及设计[J].建筑学报.2000.8

[3]开彦.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概论[J].住宅科技.2000.9

[4]周燕珉, 张璟, 林文洁.我国城市居家及社区养老居住模式探讨[J].住宅产业2010.1

[5]周燕岷, 林婧怡.基于人性化理念的养老建筑设计——中、日养老设施设计实例分析[J].装饰.2012.09

[6]高洪祥.上海市社区养老建筑研究[M].同济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7]孟建民, 唐大为.深圳市社会养老建筑研究[J].建筑学报.2007.1

[8]袁泉, 张炯.苏州养老建筑设计初探[J].江苏建筑.2007.4

寒地建筑绿色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篇9

一、绿色度评价的特征分析

“绿色度”是指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对资源和能源的输入量、对环境的输出量及这些输入输出对环境的友好程度的综合评价指标, 即衡量产品满足绿色特征的程度。[3]现有绿色度评价指标涵盖了生态经济平衡度、社会区域协调度、运行舒适度、机制绿色度等, 采用定量与定性结合的原则, 以建立具有鉴定性、更具指导性的评价体系。[4]

与我国现行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对比, 现有建筑绿色度评价体系呈现出以下特点 (表1) :在综合建筑全寿命周期的各个阶段的基础上, 增加对设计阶段各项因素的考虑, 涵盖了文脉的延续、对周围城市环境的呼应等指标, 如此使得评价体系与设计阶段的衔接更加紧密, 以发挥评价体系自上而下的引导作用, 提高设计者的绿色设计意识;其评价方法采用定量与定性指标结合的方法, 定量指标的熵权法、定性指标的层次分析法都相对成熟, 使其指标更具灵活性。[5]

二、寒冷气候对建筑的特殊需求

寒冷地区的极端气候, 如大雪、寒风、寒冷的室外气温等, 对建筑的构造和设计都有特殊要求。其一, 寒地气候常年寒冷的室外气温, 使寒地建筑有着高能耗的需求, 仅采用减少能耗的措施无法解决本质问题, 应追求建筑的自主产能, 以求得能耗量的减少。其二, 寒冷气候使得建筑冬季缺少室外绿化景观, 且寒冷地区明显的季节划分, 使得室外景观的四季变化更加明显。其三, 寒冷地区室外低气温、室内外温差大、季节性差异等问题, 使得建筑不同空间在风、光、热等室内环境方面有着较大差异。

三、寒地建筑绿色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针对寒地气候对建筑的特殊性需求, 对绿色度的各项指标在生态经济平衡度、运行舒适度、社会区域协调度、机制绿色度等方面展开探讨。

1. 生态经济平衡度

生态经济平衡度以生态经济优化角度, 探求生态与经济的平衡发展。现有绿色度评价的生态经济平衡度以节约建筑所需的外界能源为主, 而当代绿色建筑已不止停留在节约的阶段, 未来发展以建筑自主产能为发展方向。其中欧美国家在近零能耗建筑与全零能耗建筑的研究中取得了显著成果, 德国达模斯达特-克然尼思坦居住区其单元居住面积的年采暖能耗量仅为普通建筑平均值的1/20, 英国的贝丁顿生态社区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零碳排放社区, 为绿色建筑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寒地建筑为应对高能耗需求, 应在减少能源投入的基础上, 探求能源的多重利用及能源的主动创造, 以实现能耗的零增长。

(1) 能源的节约

寒地建筑设计中通过合理控制体型系数、朝向、窗墙比、气密性、节水设施等条件, 可以充分挖掘建筑节能的潜力。除此之外, 应对极端气象因素的防雪、排雪、防冻胀、防结露、防冷凝等措施, 也是寒地建筑节能的重要方面。

(2) 资源的多重利用

建筑中可多重利用的资源有水资源、建筑材料等。其中水资源的多重利用包含中水、雨水回收系统、雨污分流系统等;可重复利用的建筑材料有木材、钢材、铝板等材料, 另外寒地地域材料如黏土、草砖、桔梗等材料作为可再生资源有着较大的挖掘潜力。

(3) 能源的再创造

可利用再生能源地热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 将其转换为可为建筑所用的热能、风能、电能等。其中地热资源在我国东北寒地地区有着丰富的储存量且有着广阔的开发前景, 但其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哈尔滨辰能溪树庭院住宅中利用地热较好地调控了室内温度, 通过热压作用在室内形成良好通风, 缓解了室外气温较低带来的高能耗问题 (图1) 。

2. 运行舒适度

良好的室内环境可以提高人体使用舒适度, 明显提高生产效率。只有通过运行舒适度与建筑能耗的双向制约, 才能真正鼓励设计者从被动式设计的角度发挥建筑的节能潜力。

(1) 风舒适度

寒地建筑的室内风环境有着明显的季节区分, 主要体现为冬季采暖、夏季制冷、过渡季节自然通风。冬季、夏季的风舒适度由主动回风设备进行调节, 过渡季节利用热压、风压作用实现被动式通风, 该季节的被动式设计对调节室内舒适度有着较大潜力。

(2) 光舒适度

寒冷地区有着较低太阳入射角、较短的日照时间及较少的光通量, 且寒冷气候形成的低窗墙比也成为建筑采光的阻碍。除了主动式采光设备外, 建筑还可通过朝向、进深、窗墙比、透光材料及设置天窗等多种方式的调节, 实现建筑的多重被动式采光, 以此弥补建筑自然采光的不足。

(3) 热舒适度

寒地建筑由于室内外温差较大, 对不同空间采用不同标准温度, 可以有效节约能耗。相对于主体空间, 发挥温度调节作用的热缓冲空间, 如门厅、中庭、庭院、走廊等所需温度较低。由托马斯·赫尔佐格设计的位于哈尔滨松北区的绿色生态示范建筑 (图2) , 办公空间温度设计为20℃, 而走廊空间为18℃, 以适应办公、行走、交流等功能需要。

(4) 声舒适度

声舒适度的营造包括防噪声及氛围的营造, 建筑通过朝向、功能布局、体形系数、吸声材料、吸声设备等多方面的控制可实现防噪效果。建筑中不同空间需要不同声效氛围, 对于门厅、过厅等需要相对热闹的声音以吸引人进入, 如流水、瀑布的效果等, 对于中庭、庭院等需要相对安静、自然的声音以让人驻足、交流、休息, 如竹声、鸟声等。

3. 区域协调度

建筑除了提供人们生活的空间外, 还承担着传承多元文化、延续传统文化等责任。建筑作为城市的构成单元, 还应起到调节城市区域环境的作用。故而, 绿色度评价中创新地引入区域协调度指标, 其中包含微气候调节、地域文化传承、区域城市协调等。

(1) 微气候调节

由建筑的相互组合所围合出的区域微气候, 将会在风环境、光环境、声环境、热环境等方面对室内、外气候发挥缓冲、调节等作用。寒地建筑可通过体形优化、多体量组合、材料配置等, 实现抵御冬季寒风、区域防雪、阻挡交通噪音、营造光环境等功能, 以形成良好的区域微环境。

(2) 地域文化传承

寒地建筑发展中呈现出多种文化形式, 如黑土文化、外来文化、原真文化等, 文脉的继承与创新成为当代建筑研究的重点。黑龙江省博物馆新馆通过磅礴错落的大地景观与主体建筑的匍匐姿态塑造自然场域, 通过对黑土文化的继承及创新性再造, 体现出黑土地蓬勃向上的生命力, 呼应了黑土黑水的龙江文脉。

(3) 区域城市协调

建筑作为城市组成单元, 承担着营造区域活力、衔接城市交通、组织区域人流等责任, 以此协调城市区域功能。建筑通过自身出入口设置、交通组织方式、环境设计等, 可以发挥调节城市区域活力的作用。坐落于哈尔滨群力新区景观大道中的龙江艺术展览中心, 由可上人屋面覆盖, 通过覆土低伏的建筑造型延续了城市景观通廊, 围合的城市广场便于景观大道景观、功能的延续, 由此实现了建筑、人、场地、交通的整合性构建, 成为新区活力中心。

4. 机制绿色度

寒地建筑四季能耗变化明显、各空间物理环境舒适度需求差距、使用人员节能意识薄弱, 为建筑运行阶段节能措施的有效实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运行机制绿色度显得尤为重要。机制绿色度分为客观的运行调节措施及主观的使用节能意识两方面。

(1) 运行调节措施

不同类型建筑的能源使用状况不同。公共建筑运行能耗主要在暖通空调、照明、电梯、办公用电、饮水等方面, 而住宅建筑的运行能耗主要在采暖、家用电器、生活用水等方面, 其中公共建筑照明用能明显高于住宅建筑, 住宅建筑的生活用水量明显高于公共建筑的用水量, 且有着较高的热水需求。不同建筑类型的水、电、暖等能源使用状况差距较大, 应针对不同能源类型制定不同调节措施。

不同类型建筑的运行时间差别也较大。公共建筑工作日对照明、采暖、空调等有着较高需求, 需要减少能耗及使用能源的节约;在夜晚及节假日, 建筑使用率低, 需要注意减少能耗的损失及减少不必要的能耗。而住宅建筑的使用时间则根据家庭类型、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多有差异, 需要各能耗设备具有更灵活的调节方式。对寒地建筑运行机制的调节, 应根据不同建筑类型, 制定不同能源类型、不同时间段的调节机制, 以实现建筑的全面节能。

(2) 使用节能意识

目前制约我国建筑运行阶段节能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建筑节能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及缺乏相应激励措施等。[6]绿色主观意识是保证客观调节措施得以实施的必要条件, 包含条约的制定、激励措施等, 可缓解经常出现的“节能建筑不节能”状况。政府与使用单位制定的节能条约是运行措施得以有效实施的保证, 激励措施的制定将提高使用人员的节能积极性及绿色节能意识。

只有客观地综合建筑设计过程中的各项指标, 结合寒地气候环境的各项制约因素, 才能建立对寒地建筑设计起到真正引导作用的评价体系。经修正过的寒地建筑绿色度评价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

结语

本文通过对寒地建筑绿色度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发现绿色度评价体系对不同气候区有着较高的适应性, 对建筑设计阶段有着较高的指导性, 能够实现评价体系与建筑设计的紧密结合, 对设计者能够发挥较强的自上而下的引导作用。但是国内外对建筑绿色度的研究较少, 对不同气候区的指标体系及不同指标的评价方法的研究相对欠缺, 有待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梅洪元.寒地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2.

[2]张伟.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估体系比较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 2011.

[3]周庆, 邵高峰, 赵霄龙, 等.建筑外墙涂料的绿色度评价研究[J].新型建筑材料, 2011 (9) :1-4.

[4]程凯.建筑绿色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0 (13) :10-11.

[5]胡云亮.大型公共建筑绿色度评价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 2008.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研究 篇10

我国建筑业的总耗用占全国的40%,消耗的水泥和钢材占到全世界的40%,许多资源的人均拥有量都在世界平均水平以下,所以在我国发展绿色建筑,是建筑界一项意义重大而又十分迫切的现实任务。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条件、资源条件和生活习惯不同,有些绿色建筑评价指标对于有的地区并不适用,因此有必要结合吉林省气候、资源、自然环境、经济和文化特点,制订绿色建筑评价的地方标准。现阶段,我国绿色建筑评价相关标准发展迅速,市场对相关标准的需求强烈,企业申报相关标准的积极性也很高。完善绿色建筑评体系已成为建筑领域里的一次革命,其意义远远超过过资源能源的节约。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水平和发展趋势

1、国外研究状况

目前国际上发展比较成熟、有影响力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有英国的BREEAM、美国LEED、加拿大的GBTool、 日本的CASBEE等,它们的架构和运作,成为各国建立新型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重要参考。其中英国的BREEAM是世界上第一个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发表于1990年,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主要是参考美国的LEED制定的。

2、国内研究状况

我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发展较晚,迄今为止,已相继出台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中国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绿色施工导则》、《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实施细则(试行修订)》、《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规划设计部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 (运行使用部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等标准。

2006年6月1日开始实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是我国绿色建筑评价的第一部推荐性国家标准。该标准突出反映了我国国情的“四节”与环保要求。自2006年首次发布实施以来,有效指导了我国绿色建筑实践工作。截至2013年底,全国共评出绿色建筑标识项目1446个,绿色建筑面积达到1.6亿平方米。但随着绿色建筑各项工作的逐步推进,绿色建筑的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各行业、各类别建筑践行绿色理念的需求不断提出,该标准已不能完全适应现阶段绿色建筑实践及评价工作的需要。从2015年1月1日起,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将正式施行。其在旧标准基础上,更为精细、全面。

3、吉林省情况

目前,国内先进省份已全面进入绿色建筑普及阶段。 相比之下,吉林省发展绿色建筑工作起步晚、示范项目数量少、占比新建建筑总量低,已严重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主动实施绿色建筑的意识和氛围尚未形成,推进绿色建筑发展任务非常艰巨。

“十二五”期间,吉林省计划完成新建绿色建筑1000万平方米,建成3个绿色示范区的构想。到2014年底,长春市保障性住房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其他设区的市和长白山保护开发区重点抓好保障性住房建设示范项目;到2015年年末,20%的城镇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其中,政府投资的国家机关、学校、医院、博物馆、科技馆、体育馆等建筑,以及单体建筑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机场、车站、宾馆、饭店、商场、写字楼等大型公共建筑,自2014年起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根据住建部要求,吉林省住建厅完善了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和评价体系,并依据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编制了我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建设吉林省绿色建筑能耗数据库。目前为止,吉林省已经完成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12个,总建筑面积138.84万平方米。

三、完善吉林省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意义

建立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是建筑领域里的一次革命,其意义远远超过资源、能源的节约。它从多个方面进行创新并有机综合,从而使建筑与自然和谐,更充分的利用资源和能源,创造健康、舒适和优美的生活空间。

1、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经济意义

宏观层面,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从系统全寿命周期的角度出发,将绿色建筑设计所涉及的经济问题整合到从建材生产、设计、施工、运行、资源利用、垃圾处理、拆除直至自然资源再循环的整个过程。微观层面,目前从经济角度出发的设计策略都更充分考虑项目的经济动作方式,并据此对具体的技术策略进行调整。

2、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社会意义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新的生活方式的提倡、公众参与意识的增强和地方文化的延续等方面。积极发展和完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发展方式、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促进全省住房城乡建设领域节能减排、降低建筑物使用成本、改善环境质量、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和建筑业、房地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四、完善吉林省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措施

为了更快更好的完善吉林省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建筑领域节能工作,全面推进绿色建筑发展,在建筑物的设计、建造和使用过程中,以提高自然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最低的资源,最少的环境污染获取最高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完善管理体制、政策机制等支撑体系建设,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逐步建立与全省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绿色建筑业运行模式,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

1、项目管理措施

(1)发展改革部门应严格落实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制度,强化对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的新建项目执行绿色标准情况的审查,未达到标准要求的,不予审批核准。(2)对应建设为绿色建筑的项目,建设单位在编制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或项目申请报告时,可在建筑节能专篇中确定项目拟达到的绿色建筑级别。

2、规划管理措施

对应当建设为绿色建筑的项目,规划部门应当就项目规划设计方案和技术经济指标是否符合绿色建筑标准相关要求征求同级建设主管部门意见,如有不同意见,不予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3、设计与审查管理措施

(1)建设单位应当积极贯彻绿色建筑政策法规以及相关标准,严格按照绿色建筑星级标准委托设计和咨询单位,保证绿色建筑咨询、设计和建设全过程的资金投入。 (2) 设计单位应当积极采用先进的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施工图设计文件应当编制绿色建筑专篇,并保证绿色建筑相关措施得到落实。(3)施工图审查机构应当就项目是否落实绿色建筑设计相关要求进行专项审查,并在审查合格书中对项目设计所达到的绿色建筑对应星级进行核定。未经审核或审核不合格的,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不得颁发施工许可证。

4、施工管理措施

(1)施工单位在工程开工前根据相关标准规范,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制定详细的绿色建筑专项施工方案。专项施工方案包括施工管理、环境保护、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能与能源利用、节地与施工用地保护等方面。(2)施工单位应当按照通过施工图设计审查的设计文件和相关标准、规范进行施工。(3)新建建筑项目施工过程中所使用的建筑材料、构配件和设备,应当符合设计文件和现行绿色建筑标准以及相关标准的要求,严禁使用国家及地方限制或禁止使用的建筑材料、构配件和设备。未经节能产品认定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禁止在建筑工程中使用。(4)监理单位应当根据项目绿色建筑设计文件及相关标准、规范,结合施工单位的绿色施工专项方案,制定专项监理实施细则,严格履行监理职责,确保绿色建筑项目实施质量。(5)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对建设、 施工、监理单位执行绿色建筑设计文件、专项施工方案及相关标准规范的情况进行监督。

5、竣工验收管理措施

(1)建设单位对新建绿色建筑行动负总责。进行设计、 施工、监理等招投标时,要将相关要求列入招标文件,并在项目建设协议、合同中明确;没有在合同中明确的,不予备案。建设单位在组织建筑节能分部工程验收时,一并对绿色建筑内容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单项工程竣工验收。(2)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在办理验收备案时对应绿色建筑施工内容进行监督检查,要求建设单位提交绿色建筑施工方面的资料。

6、标识管理措施

建设单位应当将施工图审查合格书及申报绿色建筑一星级设计标识相关材料,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标准格式填写后报送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进行设计阶段绿色建筑星级评价,评价合格后报住房城乡建设部备案,取得国家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和证书。绿色建筑建成并符合国家、省相关标准运行一年后,建设单位可向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提交申请进行运行阶段绿色建筑星级评价,评价合格后报住房城乡建设部备案,取得国家绿色建筑评价运行标识和证书。

五、结语

浅谈绿色建筑经济评价 篇11

关键词:绿色建筑;经济评价

前言

发展绿色建筑经济是和谐社会的关键步骤,其节约土地、节约能源、节约用水、节约材料和环境保护,对于建设节约型社会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绿色建筑经济评价指标须充分反应出绿色建筑相对于传统建筑在最终综合经济效益比选上的差异,所以一般应尊重以下几条原则: ① 全面性原则;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的体现不仅包括在全寿命周期内传统成本的降低,而且还包括生存环境的改善、工作效率的提高、健康舒适的生活等,所以经济效益还应考虑这些方面的因素,将对比方案的差异全面融入到经济指标中。 ②科学性原则;评价内容体现在评价指标上的数值要体现真实可靠地原则,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对于不确定性较强的数据,也须对比分析大量的实践数据,这样才能真实反映绿色建筑的真实价值。③简明性原则;经济评价的最大优势就是能将评价结果以简明扼要的形式体现出来,直观体现出各方案之间的差异,通过合理选用经济评价指标,降低工作量,便于最优方案的确定。 ④灵活性原则;不同建筑类型的绿色建筑所体现出的效益类型也不尽相同,在选用经济指标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它们之间的差异,根据不同的建筑类型灵活运用经济评价指标。

一、划分绿色建筑经济评价项目

(1)绿色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就体现在对于室内外环境的改善和优化,但是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不同的是,“绿色建筑经济评价体系”关注于绿色建筑的成本与效益,而影响绿色建筑室外环境与室内环境的很多因素都是相互联系、共享的,为了计算简便和直观、避免重复计算、简化计算过程,在绿色建筑经济评价中将室外环境与室内环境的分析整合在同一模块中。

(2)同时,由于绿色建筑的间接效益主要体现在由于室内外、外环境改善而带来的健康成本降低、生产率提升、满意度提升等方面,本项中分别对声、光、空气质量、电磁环境等几方面所带来的间接效益进行评价,将室内外的热环境的采暖、防护结构、可再生能源等项目同时并入“节能与能源利用项”的经济评价中,利于统一计算单位,避免重复计算成本,从而突出评价重点。全面的反映绿色建筑的优越性和经济性。

(3)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的经济效果在整个绿色建筑生命周期里所占比重不大,集中体现在在初始投资阶段和拆除回收阶段,“绿色建筑经济评价体系”可以把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有关的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可循环建材,二是废弃物原料及既有可利用结构、材料,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材料节约的费用、可循环建材的回收价值、可利用既有材料所节约的价值等。

(4)《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的“节能与能源利用”项目主要包括空调系统、采暖系统、照明及节电等几方面。本文中的“节能与能源利用”项包括空调系统、采暖系统、照明及节电、建筑主体节能、可再生能源等方面进行经济评价,空调系统与照明节电等的收益都可以通过电价的形式度量与评价,也可以简化计算,采暖、空调、建筑主体、可再生能源等都关系到建筑室内外热环境,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关于室内外热环境评价合并在此项,便于计算间接受益,使评价更直观、准确,故如是安排“节能与能源利用”项。

(5) “绿色建筑经济评价体系”将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有关的内容分为两类,一类是节水系统,包含关于节水的技术、材料等方面的内容,在效益测算时主要以节约的水量与预期水价为标准,结果较为直观。第二类是非传统水源,其中包含再生水、雨水等非传统水源的利用,其成本特征主要体现在初始投资的设备及材料费用上,效益测算主要通过非传统水源带来的替代效应折算成市场水价为标准。

(6)在绿色建筑的全生命周期里,运营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其体现出的经济价值也是绿色建筑的主要特点之一。其经济特征主要体现在设施的维护、垃圾处理以及智能化系统和安保系统所带来的间接效益,包括绿色建筑舒适度的提升、对于用户健康的影响,维护成本降低等。

二、绿色建筑经济评价体系框架的建立

(1)本文所建立的绿色建筑经济评价体系旨在提供一种基于经济性视角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可以作为现有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良好补充,充分体现绿色建筑在全寿命周期的经济特性,其主要特点如下:由于目前我国绿色建筑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绿色建筑项目非常少,大部分还集中于对既有建筑的改造以实现部分绿色功能的阶段,这样就需要一种评价,仅对改造的部分进行经济评价。处于以上考虑,本评价体系的设计使得每一类评价项目可以进行独立的经济评价,并能够独立体现出一定的经济参数与特征,为绿色建筑的改造项目提供经济评价支持。同时,针对功能设计较全面的绿色建筑,也可以进行整个项目的综合经济评价,同样得出总体的经济评价参数,使得本评价体系实现对新建和改建项目进行评价的功能。

(2)本评价体系的设计初衷是能够较为全面的为决策者提供绿色建筑的经济特征,故评价结果需要有详细的经济数据,如绿色建筑经济评价的生命周期差额成本现值、生命周期差额效益现值、差额收益费用比、差额投资回收期等。同时,评级结果还应能够以较为简单直观的形式体现经济特征,便于决策者进行比较和归类,故评价结果要有简约的表达形式,如分级评价、打分评价等。这类形式的评价体系应用较广,目前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就是采用一星至三星的分级评价体系,美国的LEED评价体系是采用铂金、金牌、银牌、认证级为标准的分级评价体系。本评价体系的评價结果将以“绿色建筑经济评价表”结合分级认证的形式输出,将定性与定量化的结果溶于一体。

三、绿色建筑经济评价指标的选择

通常,绿色建筑初始投资的费用与传统建筑相比都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在运营阶段中它所体现出的资源节约和健康效益又能弥补初始阶段的投资增加费用,所以通过绿色建筑与传统建筑的相互比较才能更好的体现它的优势。在比较的过程中,绿色建筑的数据首先必须建立在传统建筑的基础上,计算出绿色建筑在各阶段相对于传统建筑的费用和效率的变化,在共同的折现率与研究周期的情况下,用相应的经济指标评定绿色建筑在经济上的可行性,最终为决策提供帮助。本文从国民经济评价的角度对绿色建筑的费用和效益进行分析,以社会折现率为资金折现的计算标准,采用以下指标作为评价的依据。

四、全寿命周期的确定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研究 篇12

关键词:绿色公共建筑,综合评价体系,模糊层次分析法

1 概述

长期以来, 由于我国建筑企业基于粗放型增长的发展模式, 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牺牲了社会利益和环境利益, 造成了巨大浪费和环境污染, 而绿色建筑的发展可有效的缓解这种状况[1]。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 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 (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 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 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2]。提倡绿色建筑, 是因为它集成了绿色配置、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低能耗围护结构、新能源利用、中水回用、绿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高新技术, 具有选址规划合理, 资源利用高效循环, 节能措施综合有效, 建筑环境健康舒适, 废气排放减量无害, 建筑功能灵活适宜等六大特点[3]。

建筑分为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据统计, 公共建筑面积的比例日益增多, 其耗能和资源浪费更是远远高于住宅建筑, 如何真正发挥其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及经济效益, 是业内正在探讨与推广的炙热话题。因此, 建立绿色公共建筑综合评价体系, 有利于绿色公共建筑的后评价, 通过对项目决策、设计、施工、运营全过程四个维度进行评估, 其评价结果关系到公共建筑“绿色”实施的改进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2 绿色公共建筑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

绿色公共建筑评价要求建立一个系统、合理、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 基于公共建设项目的过程特点, 以输入输出为导向从“投入—过程—产出—效果”四个维度建立评价指标分析公共建筑从决策到运营的全过程以及其最终效果, 对“绿色”的本质具体细化 (见图1) 。指标体系中, 评价维度分为投入维度 (A1) , 过程维度 (A2) , 产出维度 (A3) , 效果维度 (A4) 。

2.1 绿色公共建筑综合评价体系基本指标及指标要素解释

2.1.1 投入维度说明

投入维度 (A1) 的基本指标为投资总额 (B1) , 土地规划 (B2) , 管理投入 (B3) , 创新投入 (B4) 。投资总额 (B1) 是指项目全过程投入的资金, 本评价中将其分为三个指标要素。项目本身的费用 (C1) , 批准预算内需要完成项目的费用, 力求在合理的范围内;技术风险费用 (C2) , 有些绿色创新技术是刚刚引入国内或设计出来的, 需要相应的风险费用;环境污染治理费用 (C3) , 其费用的多少能直接影响项目总费用的控制, 也间接反映出项目实施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4]。土地规划 (B2) 包括两个指标要素。选址规划 (C4) , 用地尽可能选择低生态、低农业价值的土地以及要注意选址时远离空气、水、固体等污染;土地开发 (C5) , 规划设计时要充分利用地上地下空间, 绿地率以及周边的相应配套要达标。管理投入 (B3) 包括三个指标要素。企业管理层参与 (C6) , 管理层的参与度直接关系到公共建筑的“绿色”效率;员工培训 (C7) , 对员工进行有关知识的培训有利于实施“绿色”建设;人员配置 (C8) , 人员的综合素质、合理分配以及人员的绿色操作技能是决定绿色公共建筑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4]。创新投入 (B4) 是贯穿于决策、设计、施工、运营阶段实现公共建筑绿色化的一个重要手段, 主要分为三个指标要素。能源利用方式的创新 (C9) ;建筑科学与技术的创新 (C10) ;建筑开发运行方式的创新 (C11) 。

2.1.2 过程维度说明

过程维度 (A2) 的基本指标分为设计阶段 (B5) , 施工阶段 (B6) 。设计阶段 (B5) 决定了公共建筑绿色化程度, 分为三个指标要素。绿色规划 (C12) , 是绿色公共建筑实施成功与否的关键;绿色材料 (C13) , 设计中尽量采用节能环保的新型材料[5];绿色技术 (C14) , 在设计阶段尽可能采用成熟、有效、合理的绿色技术手段使项目设计达到最高的绿色化程度。施工阶段 (B6) 关键是要严格遵照设计中的绿色规划、材料和技术进行操作。设备 (C15) , 尽量多使用先进、高效、无污染或少污染设备是减少对环境影响的重要手段, 定期的设备维护有助于确保绿色公共建筑的正常进行, 设备的正常运转是避免负面生态环境影响的一个基本保证;材料 (C16) , 施工阶段使用的材料是各种污染产生的重要源头, 对于材料的利用率, 有害材料使用比率和材料的回收率需要注意;现场安全文明施工 (C17) , 它是保证公共建设“绿色”实施的重要过程, 施工现场应科学管理、安全生产、文明有序施工, 减少对居民和环境的不利影响。

2.1.3 产出维度说明

产出维度 (A3) 的基本指标分为运营阶段 (B7) , 项目绿色配套 (B8) 。运营阶段 (B7) 是绿色公共建筑项目管理全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 对其成本和状况进行评价。运营状况 (C18) , 将实际的运营能力作为评价指标, 并将其与规划设计做比较;运营成本 (C19) , 考察运营成本是否合理与节约, 要注意绿色投资的项目, 考察其前期投入和后期使用的总投入是否合理。项目绿色配套 (B8) 主要针对绿色公共建筑的环境评价。智能化控制 (C20) ;自然采光 (C21) ;自然通风 (C22) ;低能耗围护结构 (C23) ;新能源利用 (C24) ;中水回收 (C25) ;其他配置 (C26) [5]。

2.1.4 效果维度说明

效果维度 (A4) 基本指标分为环境效益 (B9) , 社会效益 (B10) , 经济效益 (B11) 。环境效益 (B9) 要综合能源、资源和环境三方面考虑。节能措施 (C27) , 在整个过程中是否利用节能型设备和系统, 是否选用可再生资源, 这个措施是否综合有效;资源利用 (C28) , 在整个过程中资源的可循环利用率;环境指标 (C29) , 主要是考察废弃物的排放, 空气, 水体, 噪声指标是否达标。社会效益 (B10) 包括利益相关群体指标 (C30) , 从政府形象和公共满意程度两方面考核;公共群体指标 (C31) , 从公众生存质量的改善情况和项目提供的就业机会两方面考核;可持续性指标 (C32) , 从项目建设的前瞻性和项目既定目标的可持续性考核。经济效益 (B11) 包括经济指标 (C33) , 从盈利能力、清债能力和财务生存能力三个指标分析考核;价值工程 (C34) , 绿色公共建筑要用尽可能少的成本满足功能需求。

2.2 绿色公共建筑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

根据上述评价维度的说明, 本文构建了绿色公共建筑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多层次结构模型 (见图2) 。

3 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实证研究

山西大剧院位于山西太原长风商务区文化岛东西中轴, 总建筑用地约85 697 m2, 主体高54 m, 长210 m, 主要包括1 628座主剧场, 1 170座音乐厅和458座小剧场及排练厅、演播室、展台休息厅、化妆间道具服装间主要功能用房。山西大剧院由法国夏邦杰事务所本着大气、实用、节约的原则设计, 绿色设计主要有采用生态节能设计技术、混凝土楼板内设新风管线调节供冷技术、在公共区域采用智能控制系统等;绿色施工主要有采用清水混凝土模板技术、大模板循环利用并在使用后作为埋件埋入混凝土、混凝土养护采用水循环系统等绿色技术措施。

1) 通过绿色公共建筑综合评价体系指标采用先分项后综合的评价计算顺序, 首先建立绿色公共建筑综合评价指标两两对比模糊互补矩阵。本研究采用数量标度, 元素1相比元素2, 0.5表示同等重要, 0.6表示元素1略微重要, 0.7表示元素1比较重要, 0.8表示元素1特别重要, 0.9表示元素1极其重要。采用专家打分法, 建立两两对比矩阵, 并计算权重, 使其归一化并通过一致性检验[6]。

2) 对评价指标赋值, 指标体系中我们确定了4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和34个三级指标, 其中对于各指标的评价性本文引入模糊概念来进行评判, 从而使各个指标值得到量化, 便于下一步的计算。本文中各指标评判标准包括五个层次, 分别为:{好, 较好, 一般, 较差, 差}, 针对这五个层次相应赋值为:{1, 0.75, 0.5, 0.25, 0}。C层评价值是专家打分后的平均值。

3) 以投入维度为例计算评判得分, 同理求得过程维度、产出维度和效果维度的评判结果 (见表1) 。

4) 各维度的评判结果汇总得出绿色公共建筑综合评价的最终结果 (见表2) 。

对评价值进行判断, 由于本案例最终评价值0.75>0.691>0.5, 所以可以判断山西大剧院的绿色程度可以达标。

参考文献

[1]孙秀伟.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绿色管理[J].企业科技与发展, 2009 (5) :100-101.

[2]全国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用书编委会.建设工程实务与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

[3]石华旺, 安俊华, 孟辉彬.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J].山西建筑, 2007, 33 (22) :49-50.

[4]齐宝库, 曲玉, 赵景明.建筑工程绿色项目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方法研究[J].建筑经济, 2011 (11) :18-19.

[5]姚佳丽, 刘煜, 郭立伟.基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建筑设计决策控制要素研究[J].绿色综述, 2011 (1) :36.

上一篇:人道主义之光下一篇:评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