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

2024-10-23

对农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精选8篇)

对农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 篇1

对农业银行企业文化推进工作的思考

2010年1月,中国农业银行正式发布了企业文化核心理念,这标志着农业银行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企业文化理念体系,企业文化建设迈入了一个崭新阶段。然而,择路易而行路难,当企业文化建设进入到推进实施阶段,面临的任务显然会更加艰巨。

一、农业银行企业文化推进中需要解决的两大问题

(一)如何能让农行的企业文化根植在每名员工的内心,形成全体企业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如果企业文化不能得到员工的普遍认同和遵循,那它就只是档案室里无人翻阅的文件、墙上无人注意的标语而已。农业银行拥有中国银行业中最庞大的机构设置和遍布全国的40多万名员工,地域环境的差异、员工资历和教育程度的不同都为企业文化的落地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难。此外,与其他大型商业银行一样,农业银行多年的国企身份,使她也不免带有一些“官本位”文化的影子,在组织内部彻底抛弃消极落后的观念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二)如何让企业文化真正发挥作用。

强力而正确的企业文化可以提升综合竞争能力,为企业带来业绩的增长,这个观点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遍共识。但是比起“企业文化的作用”,其实管理层更加应该关心的问题是“如何让企业文化发挥作用”。企业文化是实践的文化,即使从领导层到基

层员工人人都能将企业文化的内容倒背如流,只要不去在经营管理中去实践,那么一切都是空谈。因此要将企业文化与业务经营紧密地结合起来,真正发挥出它的凝聚和调节作用。著名管理学家金克拉夫博士曾提出一个卓越的企业文化应该实现五个目标:

1.每名员工都理解公司的业务、目标和愿景;2.每名员工都知道他(或她)如何为公司做贡献;3.每名员工都知道如何改进他们的流程;4.每名员工都知道如何解决问题;5.每个部门都能够精诚合作。此外,另一个需要重视的细节是,农业银行是中国境内网点规模最大,覆盖区域最广的银行,如果所有的机构都对总行发布的企业文化核心理念进行生搬硬套,是一种思维僵化的表现,一些经营环境比较特殊的行,应该在保证中心思想不改变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特点和所处环境,对核心理念进行微调,产生与自身经营发展相适应的企业文化。

二、推进农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策略

(一)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原则—-以人为本

人是文化生成与承载的第一要素,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

首先,要让每名员工接受并践行企业文化要使企业文化与员工个人发展息息相关。我国不少企业看似都拥有一套华丽的企业文化体系,但是大多数都仅仅是高层决策者的一厢情愿,大量企业基层管理的薄弱之处正是来源于员工对企业文化表面认同,而内心里却普遍抱有一种事不关己甚至是抵触的态度。要改变这种

情况,必须要做的就是让企业文化与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结合起来,让员工意识到确立与企业愿景和使命相适应的职业发展规划会给他们带来现实的收益。当每一名员工都确立了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后,再适当的引导员工用企业的价值观作为他们实现目标的思路和行动指南。

其次,要让每名员工接受并践行企业文化,必须让员工感受到被尊重。一家企业能够得到外界的尊重首先需要得到员工的尊重,而要得到员工的尊重,就必须先要尊重员工。苹果公司连续两年被《财富》杂志评选为全球最受尊敬的企业,甚至连许多已经从该公司离职的员工也依然会认为她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企业。这一切都来源于苹果公司自由、平等、推崇个性的企业文化,在这里,扁平化的组织结构让每个人的声音都能传播出来,即使最基层的员工也可以直接向CEO表达他们的想法,在这里每个人的观点只能被反对而不会被轻视,在这里领导是被员工尊敬和崇拜的榜样。反观我国的企业,长期以来的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精神,严重压抑了个人需求的表达,一切的决策和创意都是从上层逐级传达下来,基层员工只有接受和执行。这样的管理文化使员工很难形成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个性被逐渐消磨,变得消极而平庸。因此,农业银行在推进企业文化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员工的个性表达,给予每个人充分的尊重,鼓励员工发挥自己的才能。

(二)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手段---教育引导与强势灌输相结

合。

农业银行拥有40多万员工,要引导每名员工自主地接受企业文化核心理念,将会异常困难,且过程漫长,因此有必要采取强势灌输与引导教育并举的措施。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工作首先要从领导抓起,在企业高层对企业文化理念的认知水平普遍较高,因此这里要着力抓好基层领导的思想认识。要让每一名基层领导都能深刻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和重要意义,让他们作为第一批践行者,通过他们的行为带动广大员工关注企业文化,进而认同并遵循企业文化的精神。其次要以各种活动为载体,不断地在员工头脑中强化企业文化的内容,例如可以举办企业文化知识考试、宣讲等活动,但是特别要注意的是活动形式一定多样和富有趣味性,要能够充分调动起员工的积极性。

(三)做好企业文化品牌化

企业文化与企业品牌一样,不仅需要内部认同,同时也需要得到外部认同。企业自身以及员工的社会地位很大程度上正是来自于社会公众对该企业文化的认同,将企业文化形成品牌向社会进行宣扬,是成熟自信的表现,是有追求、有责任感的表现,有利于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这一点对于农业银行这样的大型企业尤其重要。有人说三流企业卖产品,二流企业卖技术,一流企业卖文化,如果企业能够得到目标客户群体在文化上的接纳,那么就等于获得了客户最高的忠诚度和信任度。农业银行打造企业文化品牌,我认为应从三方面入手:一是要统一企业形象。农业

银行网点众多,遍布城乡。参差不齐的网点环境和服务水平给客户带来的是不专业、管理混乱的感觉,因此农业银行必须在所有基层网点统一形象,包括LOGO、装修设计、服务流程等等,让客户无论在哪里走入农业银行的大门都能够获得统一标准的体验,形成全国农行一个整体的规范化管理。二是要加大宣传力度。可以通过发布广告、张贴海报、散发宣传品的方式,把农业银行的企业文化与农行产品结合起来,传达给客户,增加农业银行的社会影响力和认知度。三是充分重视新媒体的作用。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传统媒体的统治力再渐渐减弱,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日益壮大。网络是大多数年轻人获取信息的主要平台,年轻人又是企业最重要的潜在客户群体,因此如果能在网络上塑造出良好的形象,获得青年群体的认同,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企业文化的推进工作,是一个持续而又充满挑战的过程。我相信,只要农业银行

对农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 篇2

优秀银行的企业文化不是自发产生的, 需要精心设计、长期培育和积累传承。

朝阳银行是一家发展中的地方银行, 我们已确定了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近期目标是在五至十年内建成精品银行, 更长远的目标则是成长为一家基业长青的百年银行。因此, 全力打造朝阳银行的企业文化体系已刻不容缓。

企业文化是我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是我行发展强大的内在驱动力量, 是我行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和基业长青的根本保障。企业文化与我行经营管理及各个方面紧密相连, 直接决定着朝阳银行的兴衰, 每时每刻都实实在在地对我行的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作用。一个优秀银行的企业文化不是自发产生的, 需要精心设计、长期培育和积累传承。企业文化建设, 目的在于发挥激励作用, 调动干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激发责任感、归属感、成就感, 增强忠诚度, 能够起到制度约束难以达到的“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朝阳银行要建设一个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客户为中心、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要抓紧设计、培育和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企业文化, 制定企业文化建设时间表, 明确责任领导、责任部门、责任内容、责任时限, 扎实高效推进, 尽快形成我行的核心竞争力和软实力。我行企业文化应当包括以下重要内容:“自强不息, 勇于超越”的精神;“在服务社会中自身获得又好又快发展”的理念;“扎实、细致、严谨、智慧”的工作作风;“时刻知道市场客户需要什么样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时刻知道竞争对手在做什么, 时刻知道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尤其是监管政策法规是什么, 时刻知道我们应该做什么”的责任心事业心;“以客户为中心”的坚持;“珍惜、感恩、奉献”的认知;“思想动起来, 手脚动起来, 资金动起来, 资产动起来”的知行状态;“行兴我荣, 行衰我耻”的意识;“朝阳银行, 永不沉落”的愿景;“创造特质, 追求卓越, 共同发展”的使命;“想全局、干本岗, 干好本岗、服务全局”的大局意识, 等等。

在建设企业文化的时候, 我们要首先尊重原有的企业文化, 对已经存在的企业文化进行诊断和评估, 发掘其中优秀的文化因子。其次要引入一些适合企业发展的文化要素, 让两者有机结合, 才能形成一种为干部员工所接受的新文化。我们曾找了多家企业文化咨询机构, 也花费了一些时间、精力和费用, 但基本上都是移植和嫁接。为什么在理念层面上八易其稿, 仍一直未被我行接受?就是因为咨询机构未能吃透我行的内部文化因素, 从外部引入的一些所谓先进的理念与我行的文化不能对接和融入, 出现了两层皮的问题。而我们本身, 也未能对自身的企业文化要素进行深入发掘、分析和研判, 提供不出相对准确而有价值的意见和观点, 因此未能形成相应的构架和体系。这是我们当前亟须解决的主要问题。

企业文化建设首先需要企业核心领导人的缜密思考、明确提出、强力灌输和身体力行。企业文化建设必须是一把手工程。但是, 一把手工程并不只是一把手自己去做, 更应该是群策群力、共同参与。尤其是各级领导, 要作为一个管理群体尽心竭力地参与到建设中来。在这方面, 我们以前还做得的很不够。现在, 朝阳银行企业文化建设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提出了明确的理念和准则, 这就需要总行的班子成员、各分行的行长、各部门的负责人都要置身于建设之中, 把这项工作当成职责和使命。这一点十分重要。

企业价值观有三种类型:一是以自己为圆点, 以金钱为半径的钱商文化;二是以金钱为圆点, 以服务为半径的贤商文化;三是以服务为圆点, 以社会为半径的圣商文化。第一种类型是朝阳银行曾经走过的初始阶段。第三种类型是我们将来追求并力求达到的预期目标或愿景。第二种类型是当前我们做为成长中的银行谋求快速发展的理性选择。我们要通过建设绩效导向型企业文化, 努力提升市场竞争能力, 从而达到提升绩效的目的。

鉴于如上分析, 朝阳银行企业文化的层次与结构也应按照常规多层构造。一为形象, 二为制度, 三为行为, 四为价值。这四个层面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联动循环过程。企业文化就像一棵树, 价值观是树根, 制度是树干, 行为是枝丫, 形象是叶子、花和果。价值观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制度是使价值观转化为行为和形象的必要保障, 而制度、行为和形象则都是价值观的外在反映。行为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 没有正确的行为, 其它就无从谈起。将企业价值观转化为全体员工的自觉行为, 工作难度最大, 需要付出长期的艰苦努力。而一旦我们在这方面有所突破, 我们朝阳银行就会迎来一个崭新的局面。

4层

对农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 篇3

一、中小企业难以得到银行支持的原因

1.投入的低成本与产出的高回报率,使银行不愿受理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对于银行来说,在相同条件下,选择大客户相对于选择中小客户而言,具有相对降低成本投入、降低风险管理难度而获得高收益的好处。以发放1笔2000万元于1笔20万元的对公贷款为例,它们的贷前调查、贷时审查的手续是完全相同的,也就是说贷款时投入的劳动力成本是相同或相差不大的,但所取得的直接收益(利息收入)却相差约99倍。同时,它们的贷后管理成本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与经营规模密切相关,较之大客户而言,小客户的市场发展存在更多的不确定性。而在信贷人员素质相同的情况下,管理1个2000万元的贷款户与管理100个20万元的贷款户,所需要的人力资源是有很大差距的,因此在人员不足、好的信贷人员供不应求的情况下,银行更愿意集中精力去发展几个大户,以取得现实的收益,而不是分散人力去做小客户生意。

2.信息采集渠道的软硬程度不同,使上级管理行不愿受理小中企业信贷服务。大企业由于具有比较健全和规范的财务管理体系,各种管理信息直接透明,便于收集和采寻,所以便于银行根据财务报表分析进行信用打分,及时明确大企业贷款的可行性。而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由于财务管理不规范,缺乏正规的财务报表,甚至没有财务报表,使银行不能利用资产负债表等财务数据来对其进行贷款可靠性分析,因此,对他们采取的授信方式应该是以关系等软信息为基础进行的,信息的准确性要依赖于信息收集人的综合素质、业务能力和知识水平,不确定性风险和道德风险较大。

3.管理权责的非对称性,影响基层银行开展中小企业信贷服务的积极性。据了解,由于受资产质量、信贷环境等因素影响,一些落后地区的二级分行,除了100%保证金承兑汇票签发及低风险质押贷款等业务外,其他贷款权限已大都上收到省分行或地区管理审批中心管理。由于省行(或划片地区信贷审批中心)面对的是全省(或全地区)这样的一个大的层面,1000萬元以下的小项目贷款一般是不被重视的。贷款放与不放的权力是由上级管理部门说了算的,但具体的管理和清收责任却要起基层行和信贷管理人员来承担,这种权责的不对称性,严重影响基层银行的放贷积极性,也影响了中小企业信贷服务工作的开展。

4.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落后,经营风险和市场淘汰率较高,使银行产生了对中小企业的慎贷心理。据调查,有些小企业生产因不谙市场形势变化,企业经营经常大起大落。而偏远地区基层银行面临的小企业大多数粗放经营,经营管理一般,技术设备落后,资金实力和应变能力不强,有的企业管理者连企业自身的资金占用情况、贷款情况、欠息情况都不清楚,因此,在“稳健经营”已成为当前商业银行经营信条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宁可支持资信度高的“大行业、大企业”,也不愿增加中小企业信贷投入。

二、银行大企业大客户策略存在风险隐患

1.贷款集中度和行业集中度风险飓然上升。大企业客户策略,往往形成这样的一种普遍现象,即如果一家企业是的,所有的银行都会找上门去主动要求给他贷款,从而容易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贷款投放集中。而贷款集中投放问题一旦形成,就很难破解。所以大客户市场营销中就出现了企业贷款到期,银行比企业还着急的现象:银行帮着企业用新贷款还旧贷款,帮着企业办理贷款展期和票据承兑等。因此,一些大客户企业在有资金需求时,总是尽量先把银行的资金套进来以后再说。而银行在投入一笔贷款后,为了保持新放贷款的风险状态,就不得不接着继续增加对这些企业的资金投放,从而被企业牵着鼻子走,结果加大了企业将市场风险向商业银行转嫁的隐患,加大了风险。

2.银行向大企业放款的谈判筹码很小,大客户营销容易使金融机构成为企业经营风险的最后承担者。银行在做出一项信贷决策之前,需要就客户的行业情况、信用状况、还款能力、保证方式等风险点与银行可能取得的相关收益进行综合权衡,设定相应的授信条件并签署《借款合同》等有关契约;信贷资金投放之后,银行则需要根据契约执行情况来判断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在当前激烈的市场大客户竞争面前,经常出现大客户企业拿着一家银行允诺的授信条件或者协议样本到另外一家银行“砍价”的情况。结果往往是强化了大客户的市场主动地位和银行对大客户的竞争,加大了银企关系的复杂程度。

3.贷款银行容易成为大企业的“影子股东”。银行对大客户企业发放大额贷款后,更加大其对某一个或几个大客户的依赖,形成一种贷款发放后的共生关系而非简单的信贷关系。通俗地讲,这时的金融机构更像一个“影子股东”,发现贷款或企业经营出现问题时往往顾虑重重,既不情愿、事实上也很难当机立断,做到全身而退。

4.加大了银行贷后管理的难度。对于大客户的残酷争夺,客观上降低了大客户企业获取银行信用支持门槛的成本,而贷款银行因缺乏对这块信贷资产的可靠把握而加大了风险。我在写作调查中了解到这样一个现实问题:一些大企业贷款往往很热衷于跑上级部门,贷款往往是带着笼头下来的,却需要基层行进行信贷管理。由于款项不是基层发放的,企业往往很不愿意接受基层行信贷人员的信贷管理检查,基层银行也很难得到企业的真实信息,加大贷后管理难度。

三、加大对中小企业贷款服务是银行避险与展业、中小企业寻求资金支持发展的当务之急

1.强化中小企业信贷服务,是银行规避风险、完善风险管理的需要。据统计,目前我国银行对亿元以上大客户的放贷额占有率与其相应的客户占有率严重失衡,银行的贷款集中度、行业集中度风险日益突出。银行贷款不断向大客户和某些行业集中,导致贷款信用风险高度集中,形成巨大的潜在和实际损失。向大企业发放贷款,如果有一笔发生损失,银行一年来就可能白忙活。而与之形成对照的是,小企业数目多,向他们放贷的银行风险是分散的,从根本上说,贷款风险并不大。大力发展中小企业贷款,不仅可以积极调整信贷结构,有效降低银行信贷集中度,适当分散贷款风险,促进银行完善风险管理理念和制度;而且将有力地推动银行在风险管理机制、制度以及技术方法上的一系列创新建设,提升银行风险管理能力,满足银行发展和整体风险控制要求。

2.强化中小企业信贷服务,是银行适应业务发展战略调整的需要。应该看到,我国银行业还没有完全摆脱粗放式的经营,突出表现在银行仍然高度依靠赚取息差收入的“高风险、高耗能”型增长方式,以及贷款向大客户的集中,银行越来越脱离了广大小企业特别是微小企业,成为大企业的私人银行,经营发展严重失调。积极开展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可以改变银行傍大款、垒大户、过独木桥的经营发展思路,促进银行积极调整信贷结构,大力发展多元化金融服务,可以进一步推动银行开展一系列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增强银行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3.中小企业发展急需银行提供有效的信贷支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十分迅速,已经成为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小企业成长空间广阔,金融需求丰富,贷款总量需求巨大。但目前中小企业贷款仅占全国主要金融机构各项贷款的六分之一左右,这距离中小企业贷款的实际需求还有很大空间。加之我国的中小企业主要以私营、个体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形式为主,企业产权清晰,信用自我约束力强,自我发展愿望强烈,对银行金融服务需求巨大。只要银行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模式对路,方法得当,积极开发和创新适应中小企业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并有效控制风险,开展中小企业贷款是完全可以大有作为的。

四、政、银、企三方携手,共同打造社会、企业、银行“三赢”局面

中小企业是市场繁荣的基础,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发展好中小企业信贷业务,需要政、银、企三方齐心协力,通力合作才能做好。

1.商业银行要在拓展中小企业信贷服务中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正确处理好支持国有大型企业与支持中小企业的关系,适当扩大基层银行的信贷规模和放款权限。二是以分类管理,分账核算、商业化运作为原则,积极拓展中小企业信贷服务范围。三是构建合理的中小企业贷款发放与管理激励约束机制。四是加强中小企业贷款人员队伍建设和专业培训,建立和完善适应中小企业贷款服务特点的贷款经营模式和风险管理模式。建立专门为中小企业贷款服务的人员队伍。同时,各银行应深入分析中小企业经营特点和规律性,积极探索建立中小企业贷款审核、风险定价、授权授信、担保方式和激励约束等方面的贷款经营管理机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贷款风险识别、计量、评价和化解处置机制。

2.银监会和人民银行要做好如下工作。一是要尽快研究制定对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监管的相关政策、制度和方法,抓好中小企业貸款培训工作。二是要设法改善基层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增贷的服务环境建设。尽快完善信贷咨询服务体系,详细了解企业经营状况、信誉等级等确保银行贷款的安全;人民银行要进一步加强账户管理,为银行提供企业相关开户情况,确保银行债权完整。积极与政府有关部门协商,由政府部门提报拟重点支持的当地好的中小企业或产品,通过召开银企座谈会等形式,把这些项目或产品向金融机构推荐,使金融机构加深对当地经济的了解;要定期汇总恶意逃废债企业名单向社会公布,并严格执行“三不一禁止”规定,做实做细金融诚信环境建设和打击恶意逃废金融债务工作。

3.中小企业应进一步强化内部管理,强化诚信观念,增强支付和偿债能力,以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一是要监督企业自身严格执行国家会计、财务方面的法律法规,认真编制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资金流量表,如实反映企业盈亏情况,以便管理部门根据不同情况实施不同的调整方案。二是要充分发挥自身管理会计职能,通过资金流量分析、监控以及其他各种辅助管理手段,降低采购和销售成本,减少财务管理等项费用支出,提高单位资金的使用效益。三是要进一步强化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建立诚信观念,打造诚信环境,提高自身信誉度,以增强对银行贷款的吸引力。

4.政府部门要做好银行增贷的社会环境建设。一是要根除地方保护主义,切实解决银企借贷官司执行难问题。二是要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贷担保组织机构,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难问题。三是要采取联合行动、实地验证的办法,协助工商部门对企业一企多照等现象进行彻底清理,以根除企业逃债废债,多头套贷等行为的根源。四是要将银行的资产质量与政府部门的领导业绩考核挂钩,以增强地方政府领导的金融意识。五是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制度建设,强化社会监督。六是要为中小企业直接上市融资等活动作出安排,必要时,可由政府出面担保,发行企业债券或地方政府债券,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

参考文献:

[1]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2]斯蒂芬A·罗斯:公司理财[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3]吴晓求:现代金融理论探索与中国实践[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李德等:“中国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中长期策略”,《金融热点问题》,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5]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课题组.中国中小企业金融制度调查[J].金融与保险, 2004

对农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 篇4

农业产业化是新世纪全面推动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和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作为农业产业化链条中的“龙头”企业,上联国内外市场,下联千家万户,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配套服务、缩小城乡差别等功能,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一、现状和问题

近年来,我县根据农业发展现状,按照“围绕农业办企业,办好企业促发展”的思路,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企业。到2002年底,全县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到18户,其中农副产品加工企业5户,养殖企业4户,为农业服务的企业9户。农业产业化企业的发展,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农产品大量增加与转化加工能力低的矛盾,而且较好地解决了农户与市场脱节的矛盾,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纵观全局,我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发展,有进步。但由于部分同志特别是领导同志对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认识有差距,指导推动力度不够大,一般号召多,具体措施少,管理体制、扶持政策、资金落实不太顺畅,从而使我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存在不少问题:一是数量少。全县农业产业化企业总数仅有18户,其中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仅5户,与我县农业县、果业县、畜牧大县的实际极不适应。二是规模小。现有农业产业化企业中,除通达果汁厂投资3300万元,紫丰饲草加工厂投资1900万元外,其余大多在30万元以下,缺乏相应的开发加工能力。三是档次低。现有企业中,除通达果汁加工厂、紫丰饲草加工厂比较发达外,更加精深的农产品加工工艺开发明显乏力,而且进展缓慢。许多农产品是一流的品质,二、三流包装,影响了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四是有规模产出却无规模市场。许多外地客户到我县采购农产品,却无法找到一个能够集中了解市场信息和进行市场交易的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这就难以形成统一的品牌、统一对外的合理价格。同时,外地的资金、技术、信息、人才也就难以引进来。五是利益机制不完善,一体化经营缺乏凝聚力。从现有企业与农户的结合情况看,多是松散型的,没有任何经济约束,双方都很难取得相互间的利益平衡,影响了龙头企业的发展。

二、思路和对策

为了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加快龙头企业建设,应当抓好以下工作:

1、抓住市场培育这个关键,为龙头企业发展提供导向。发展龙头企业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农业生产市场化。农业没有走向市场,产业化就等于一句空话,龙头企业发展就无从谈起。从我县情况来看,农产品的生产单位为分散的个体农户,由于受信息落后、地域分散、生产周期长等影响,农户的生产很难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这种不适应带给农业的是大起大落、大荣大损,最终使生产

者积极性受到挫伤,要解决这种矛盾,就要靠市场这个中间载体。具体说,一要鼓励多种经济成份建市场,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加快市场体系建设;二是依托商品生产基地兴建专业市场,并与全国同类市场接轨,建立合理、快捷的价格形成机制;三要在远距离建设“窗口”市场,不断延伸市场“半径”,拓宽市场“面积”,把当地小市场纳入全国大市场,进而与国际市场接轨。

2、抓住基地建设这个基础,为龙头企业提供载体。龙头企业经营的材料和初级产品主要来自农产品生产基地,必须建立体现当地特色和资源优势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积极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专业化生产,把零星的区域经济组成规模较大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把分散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一是老基地建设着重在改造提高上引导,每年要安排一定资金作导向,改造种养方式,提高科技含量,发展稀优产品,使老基地继续焕发活力。二是新基地建设着重在高起点、高水平上引导,对集中连片种植、达到一定规模的,财政要安排一定的基础设施配套费给予补助;对发展名优稀特新品种的,在资金方面给予优先扶持。根据我县实际,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重点围绕通达果汁厂、紫丰饲草加工厂等企业,加快“优质干杂果生产基地”、“优质牧草生产基地”、“加工专用果生产基地”建设;围绕绿丰兔业有限责任公司、北极新兴奶牛场等企业,尽快改良畜禽品种,培育专业户,建设专业村,形成专业乡。

3、抓住组建“龙头”这个重点,为推进农业产业化提供依托。从龙头企业本身看,在生产上能联系众多的种、养农户,在经营上能衔接一、二、三产业,在利益分配上能协调产、供、销各个环节。从我县现状看,龙头企业距真正“龙头”要求相差甚远。因此,在龙头企业发展上要依照“谁有能力谁牵头,谁当龙头扶持谁”的原则,把扶持、发展一批龙头企业当作工作重点来抓。在发展方向上,要突出大(规模)、高(水平)、外(向型)、强(带动、辐射)。在经济主体上,要打破门户之见,鼓励支持多层次、多成份、多形式地发展龙头企业。在经营形式上,采取合同契约、股份合作、资产参与以及联产、联营等多种模式,使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均占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在具体建设和发展上:一是对现有老企业实施技术改造,扩大规模,增加转化能力、竞争能力和牵动能力;二是按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依据资源优势,新上一批规模大、产品新、市场前景广、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新型示范龙头企业,实现由资源型初级加工为主向高标准、高附加值、精加工为主转变;三是引导一些不景气的乡镇、县办企业,调整生产经营结构和发展方向,采取老厂上新设备、老厂办新车间、老厂出新产品的办法,转向农副产品加工;四是对现有分布在农村一些规模较小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采取以拳头产品为龙头,以骨干企业为核心,以资产为纽带,组成经营规模大,技术含量高、辐射带动作用强、集生产经营、科研开发于一体的跨行业、跨所有制的企业集团,扩大企业规模,增强市场竞争

能力;五是创办龙头企业要选在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区位条件好的地方,便于产生聚集、带动效应。

4、规范利益分配关系,合理调节各方利益。龙头企业之所以称之为“龙头”,是因为它能够带动农户按照市场导向进行商品化生产。龙头企业之所以愿意与农户结为一体共同发展,是因为一体化经营可以使从事农产品加工和运销的“龙头”企业,以较低的交易成本,按照较稳定的价格,获得有品质保证的较稳定的原料货源。农户之所以愿意同龙头企业结为一体共同发展,也是因为它可以使农户有保证地及时将农产品出售,同时在资金、生产资料和技术等方面得到优惠的服务。因而,要使龙头企业特续、稳定发展,农户与龙头企业之间必须建立有效的利益调节机制,使他们能够共同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风险共同体。一是推行契约化管理。通过签订契约、合同,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尤其是确定农产品的合理收购价格,实行最高限价和最低限价,这样可以防止农产品好销时,农民抬价销售,损害企业利益,更主要的是防止农产品滞销时,企业压价收购,造成农民增产不增收;二是建立“以工补农”机制,当龙头企业效益好时,应从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风险保障基金,并在与农户签订的合同中明确收购保护价格和为农户投保灾害保险,以此来分担农户风险和保护农户利益,进而保证自己的加工和销售货源;三是推行股份合作制。引导龙头企业和基地、农户,通过资金、技术、土地、设施等入股,建立起相互依存的紧密关系,使利益分配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保证“公司+农户”形式健康发展。

5、加强领导,创造良好环境。发展龙头企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发展和建设一批基础雄厚、产品叫得响、竞争能力强、辐射面广、有一定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这就需要在领导上、政策上、措施上向发展龙头企业倾斜。一是要科学制定发展规划。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把发展龙头企业纳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框架,统筹规划,精心设计,因地制宜,科学制定龙头企业发展规划和近期目标,确定全县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带动产品和辐射产业,制定保证此项目标顺利实施的具体措施和配套政策。要特别注意把发展龙头企业与乡镇企业结构调整、企业布局调整相结合,与原有企业技术改造相结合。二是加强服务体系建设,积极组建农民行业协会,为龙头企业和农户提供及时、周到的服务,产前帮助企业落实种植基地,确定加工品种;产中及时将新技术向农户推广,搞好病虫害防治;产后督促企业与农户认真履行合同,落实订单。三是加强领导,落实责任。要打破原有的农业部门抓生产,企业部门抓加工,商业部门抓销售的“板块”式领导体制,实行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个政策、一套班子、一套实施办法的一体化管理,把龙头企业建设的责任逐级落实到位,制定出建设的目标和实现的空间,做到按步聚进行、有重点推进、分阶段实施。四是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对创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厂长、经理,要给予不同的荣誉和奖励,财政支农资金和农业开发资金,要

对农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 篇5

千阳县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作者:李剑英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我国法制化进程明显加快,依法治国方略正在扎实推进。农业法制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保证条件。农业行政执法是农业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积极开展农业行政执法工作,才能有效推进农业法制建设。近年来,在各级农业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千阳县在开展农业综合执法,加强农业执法规范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目前,全县农业执法力度不断加大,农资打假工作不断深入,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秩序明显好转。

一、取得的成效

1、建立健全了执法机构。千阳县于2006年经市县编制部门批准成立了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全额事业单位,编制人员7人,明确了工作职能和职责范围。执法队成立后,以保障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为核心,以农业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为抓手,严厉打击假劣农资坑农害农行为,推进诚信体系建设,有效净化了农资市场,切实维护了广大农民群众利益,有力地保障了农业生产安全。去年以来,按照市政府办《关于印发宝鸡市农业行政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结合本县实际,从执法主体、人员资格管理、制度建设、作风建设、执法程序、执法文书和执法监督等方面入手,先后出台了《执法人员廉洁自律规定》、《执法过错告诫制度》等以及学习、工作等内部管理制度46种;制订了《行政处罚程序操作规范》、《文书制作要求》、《投诉举报案件处理程序》等执法操作规范10种。通过制度和操作规范的建立,形成了用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的工作机制。同时,配备了执法车辆、电脑、打印机、文件柜、听证室等执法装备。初步达到了制度健全、装备齐全、体制规范、培训经常的要求。提升了执法效能,增强了依法行政能力,为农业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2、规范了农资经营秩序。一是强化日常监管。采取日常检查、交叉检查、联合检查等形式,围绕重点产品、重点区域、重点对象,对种子、农药、肥料、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农业机械维修网点等农资市场开展经常性检查。2009年共开展检查58场(次),其中:与工商、物价、质监等部门联合检查6次,检查整顿门店358个(次),查处包装不规范、超范围经营玉米种子65小袋145公斤,过期蔬菜种子165袋,假劣蔬菜种子180袋,失效农药1845瓶(袋),超范围经营鼠药7瓶,禁限用兽药55盒,过期饲料添加剂9种110袋,现场纠正违法违规行为82起,使农资生产经营活动更加规范。二是突出专项治理。紧紧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年活动,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印发“农药市场监管年”、“兽药专项整治”等配套文件。定期不定期采取拉网式对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进行监督检查,杜绝生产、经营和使用禁限用农药、兽药和在饲料中添加三聚氰胺、瘦肉精等有毒、有害物质和违禁药品,严厉打击坑农害农行为。同时,督促千星食用菌、四季青蔬菜等5家农产品生产专业合作社进行标准化生产,建立健全生产记录,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三是狠抓案件查处。按照“有闻必动,有诉必接,接案必查,查必到底”的原则和案件投诉举报、核实处理要求,严查经营主体、产品质量、标识标签等行为。全年共立案8起,其中:种子2起,农药4起,饲料、兽药2起,受理投诉举报15起,其中:大豆、玉米、蓖麻种子等群众上访案8起,处理答复率达到100%,协调补偿群众4000余元,挽回经济损失12万元,打击了各种违法行为,维护了农资经营秩序。

3、增强了行业自律意识。一是建立农资经营门店电子管理档案。在全县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建立电子档案194家,其中:种子、农药、肥料43家,兽药、饲料17家,农机修理17家,种畜禽冻配站(点)53家,奶站小区36家,鲜奶收购站点28家。档案中详细记载名称、地点等基本情况和奖励及违法违规等相关信息,为进一步加强农资监管提供了详细的第一手资料。二是建立农资义务监督员队伍。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乡村干部、种养大户、产业带头人、农口退休老干部中选聘了10名农资义务监督员。坚持每月最少与监督员联络一次,互通信息,了解情况,实现了监督员对执法人员和农资经营行为的双向监督。三是培养农资经营示范店。按照经营种类在农资行业中选择基础条件好、经营信誉高、无违法经营行为记录的10个门店,创建全县农资经营示范店,使其建立质量责任承诺、缺陷农资产品召回等制度和警示牌,为全县农资经营行业树立了榜样。四是制定农资诚信经营体系评选办法。为了规范农资经营行为,构建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发了《千阳县关于开展“诚信农资经营企业(户)”评选活动的通知》和《千阳县农资诚信经营企业(户)评选管理办法》,根据市场主体资格、守法程度、群众投诉等信息指标进行综合评定分级,实现信用等级分类管理,增强了企业参与诚信评选的积极性。

4、普及了农业法律法规。结合“五五”普法工作,采取各种灵活多样的形式,大力开展农业法律法规普法宣传教育活动。一是加强执法主体培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坚持把法律法规学习作为履行职责的第一要务,组织全队执法人员全面系统地学习了《行政许可法》、《农业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通过学习,提高了广大干部职工的法律意识,增强了依法行政的能力。二是开展经营主体培训,强化依法诚信经营理念。每年举办全县农资经营人员守法诚信经营培训会,邀请市县专业人员对全县农资经营人员进行了法律法规和农资科学使用知识培训。全年共开展农资经营人员培训2期300余人,编写《千阳县农资经营人员培训资料》16.7万字,印发240多套,开展理论考试测试2期4场(次),经考试合格率达到100%。通过培训提高了农资经营人员法律意识和业务技能。三是加强农民群众培训,形成依法治农氛围。开展了 “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周”、科技“三下乡”、“法制宣传日”等活动,宣传了农资识假辩假技巧、法律法规和如何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等知识。共开展宣传咨询活动52场次,发放《致农民朋友的一封信》、《千阳县农资打假投诉举报奖励办法》等资料2万余份,制作展板39块,刷写标语20条,接受咨询服务6000余人。广大农民群众识假辨伪的能力得到提高、依法维权的意识普遍增强,提升了农业执法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全社会依法治农的氛围初步形成。

5、转变了农业部门职能。实行综合执法,将执法职能从技术推广、经营服务机构中剥离出来,有效地克服了政事特别是政企不分的状况,使执法机构专司执法,规范了执法行为,体现了农业行政执法的公正性,也使农业管理、技术推广、经营机构能够各司其职,集中抓好本职工作,促进了科技与生产的结合。近几年来我县粮食面积几乎面积保持稳定不变,粮食单产和总产稳步上升,调整农业结构与布局,奶畜、蚕桑等主导产业不断壮大,一村一品发展成效显著,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农业科技创新步伐不断加快。

二、存在的问题

(一)执法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农业执法人员文化程度参差不齐,知识面不宽、知识更新速度慢,原来从事的是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从事农业执法工作属“半路出家”,只进行上岗前的短期培训,对农业法律、法规系统学习时间较少,缺乏行政执法所必备的法律知识及相关的执法技能,在具体执法过程中仍然存在执法人员不懂执法、不会执法、不善执法和不敢执法的现象。

(二)农民群众维权意识淡薄。在市场检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农民群众的法制观念不强,自我保护意识差。在购买农资产品时不懂识假辩假常识,不索要发票和合格证,不查看有关证照和资料,往往在自己的合法利益受到侵害时不知或不能有效的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农业执法机构性质不顺。目前,虽然县上建立了农业行政执法机构,但是是按“内部调整编制、理顺业务关系”的办法组建起来的,属事业性质,没有纳入参照公务员管理单位,由于缺乏相应的配套改革措施,执法人员的身份没有得到明确的界定,待遇不落实,有后顾之忧。同时,种子、蚕种、兽药、冷冻细管等等农资是农业系统下属单位经营,不利于农业执法单位工作的开展。

(四)农业行政执法经费短缺。国家、农业部、省已颁布实施的农业(种植业)法律、法规种类很多,农业行政执法量大面宽,需要大量的办案经费,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县级财政很少解决农业执法办案经费,农业行政执法没有专项经费保障,导致执法手段落后,执法检查、调查取证和实施处罚困难,影响了执法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五)管理对象法制意识不强。一是经营者为追求利润最大化,进货渠道不规范,质量无法保障,导致假冒伪劣农资流入市场,损农、坑农、害农的案件时有发生。二是农资经营者一证多点、无证经营、百货食品农资混合经营等问题仍然存在,大多数兽药经营门店没有兽药经营许可证,种子门店串乡经营,二级委托设点等现象比较普遍。三是部分私营和个体农资经营门店经营档案记载不全或根本没有建立经营档案,出了问题无据可查。四是农资经营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很多从业人员没有相关的资质证书,缺乏农资基本常识。五是目前市场上经营农资的在售后服务和指导农民科学使用农资方面做得不够,他们一般只关心如何卖出农资。

三、机遇与挑战

1、实行农业综合执法法律依据明确。2002年12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第八十七条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其职责范围内健全行政执法队伍,实行综合执法,提高执法效率和水平”;《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国发「2008」17号)规定要继续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推进综合执法试点,从源头上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执法,执法缺位等问题。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5」37号)等为农业执法体系建设和运作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政策支持。

2、法律法规赋予农业执法职责众多。到目前为止,陕西省农业厅编写的《陕西省农业法规全书》共收录了作为农业行政执法主体的法律、法规、规章有111个;涉及种植业,畜牧兽医、农机、农业科教等方面,这些执法职责和权力法律要求公开、透明地运行。随着涉农法律、法规和规章的陆续出台实施,赋予的执法职责越来越多;行依法行政和行政问责制的实施、农业执法行为的规范等等,使我们肩上的执法责任更加沉重。《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规定了农业部门承担初级农产品的监管职责,由于农业生产品种的多样性,给检测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县级农业部门尚未完全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在执法实践中大多只能对可疑农产品采取肉眼等感官器官检查、判断,没有定量检测设备,导致执法取证难、查处难,加大了基层执法人员的责任风险,致使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

3、农资市场监管任务越来越艰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一直是民生大计,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很重视。农业管理部门发展订单农业、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和品牌农业等现代农业,以及广大农民群众迫切要求用上“放心种”、“放心肥”、“放心药”,种上“放心田”的心愿,都与农资市场监管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息息相关。全面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全方位加强农资市场监管,这是依法行政、依法治农、加快农业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机遇,又是农业执法面临的挑战。所面临的挑战要求我们必须具备一支纪律严明,作风过硬,执法公正,行为规范,廉洁高效的农业行政执法队伍;同时又要兼备良好的执法装备和快速反应打击能力。因此加强农业执法规范化建设势在必行。

四、思路与对策

要行使好法律法规赋予农业主管部门的行政处罚及行政许可等职权,就必须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提高农业执法人员执政能力和农业部门的整体实力,更好的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为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环境。

1、必须明确职责范围。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及决策、执行、监督分离的原则,整合机构,调整职能,明确职责,建立县级农业综合执法机构,纳入参照公务员管理单位。依据县级农业主管部门的主管范围,按农业法律法规和规章明确的以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为执法主体的执法监督检查和行政处罚权行使职责。县农业综合执法范围主要包括:农作物种子、农药、肥料、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农业植物保护、农业转基因管理、生物菌菌种管理、农业环保、农机、农产品质量安全、蚕种、果苗、种畜禽、兽医兽药、饲料与饲料添加剂、生鲜乳等。《动物防疫法》、《植物检疫条例》授权的各执法机构既可单独承担有关法律、法规的行政执法,也可以纳入综合执法范围。

2、必须优化执法队伍。按照“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要求,着力建设一支纪律严明,作风过硬,执法公正,行为规范,廉洁高效的农业行政执法队伍。有组织、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全县农业执法人员法律知识教育和执法业务能力培训,不断强化执法队伍的政治素质和法律意识,提高执法水平。建立考核评价体系,把执法能力、法律法规精通程度、依法行政能力和为民服务成效作为农业执法队伍考核评价的重要指标。通过素质教育培训,实现农业执法队伍从提高法律意识向提高法律素质转变,从注重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向注重运用法律手段管理转变,从注重行政处

罚向执法服务转变。加强对执法人员的培训和管理,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严格规范农业执法行为,做到文明公正执法。同时,要增强服务意识,寓执法于服务之中,树立崭新的执法为民的农业执法形象。

3、必须完善工作制度。一是建立健全农业执法工作责任制度。按照属地管理原则与执法机构内部职能层级实行分级负责,层层建立责任制,签订责任状,并定期进行责任考核。制定《农业行政执法责任考核办法》和《农业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建立农业执法公开透明的运行机制,使农业执法和监督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二是建立健全案件报告备案制度。对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影响较大的、具有典型或代表性的、涉案和处罚金额较大的农业行政违法案件进行报告和备案。三是建立健全农业行政执法公示制度。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结合我县农业行政执法的实际,对执法内容、执法依据、执法程序、执法期限、管理相对人权利进行公示。四是协调部门联动综合执法制度。农业部门与工商、质监、公安等部门要分工负责,并积极协调配合,形成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资行为的高压态势。五是建立健全案卷评查制度。随时随地对执法案卷进行抽查、调阅,实行随案监督。六是建立健全投诉举报制度。执法部门要以适当方式公开农业执法投诉举报电话、网站网址,建立投诉举报平台,接受群众、舆论和社会监督。

4、必须构建诚信体系。构建农资诚信体系是实行依法治假、以信治假、以德治假,从根本上规范农资生产经营行为、加强长效监管的基础性工作。一是对全县农资经营人员开展法律法规学习培训,做到学法、知法、懂法、守法,依法经营;加强其业务知识培训,增强为农服务的本领。抓职业道德教育,保证不销售“假、冒、伪、劣”农资。二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农资管理信息系统,构建农资管理信息平台,实现信息查询、发布和案件通报网络化。三是指导农资经营企业、门店建立经营档案,记录产品名称、数量、进货渠道和销售去向,向消费者提供销售凭证,实行质量可追溯管理。引导农资经营者推行农资质量管理公开承诺制、缺陷农资产品召回制度、售后跟踪服务等内部管理制度。四是认真总结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的经验,推广农资连锁、农资农技双连锁、农资农业专业合作社连锁、农资行业协会等模式,构建新型农资经营网络,畅通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渠道。五是根据市场主体资格,经济实力、执法检查情况,守法程度、群众投诉、公众评议与信息指标进行综合评定分级,坚持每年开展县级诚信农资门店的创建活动,对信誉好的企业给予表彰奖励,对失信企业予以警示或限期改正,对多次违法且性质严重的企业列入黑名单,向社会公布并予以重点监控。六是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村组干部和种养大户为农资市场信息监督员,及时反馈信息,公开举报电话,制定举报奖励办法,掌握农资市场动态,加强经营门店的长效监管。

5、必须提高各项保障。农业综合执法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依法管理的重要内容,必须把农业执法机构和人员的经费列入同级财政足额预算,并逐步增加办案专项经费,确保教育培训、市场监管、质量抽检、伪劣农资处置、信用体系建设和举报奖励等工作正常、有序和高效运行。农业执法人员长期在一线从事执法实践,工作辛苦,应注意落实其福利待遇,解决其后顾之忧。同时,可以参照公安、纪检等部门的做法,给予一定的办案补贴和检查津贴。继续完善必要的执法设施设备,推行统一着装,改善执法形象。要建立和完善农业执法信息网络,便于投诉举报、信息发布、监督检查结果的相互交流、许可资料查询,推进信息共享,提高执法快速反应能力。同时要严格执行罚没款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

对农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 篇6

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思考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企业的观点看法也有了改观,不再单单从盈利方面来看一个企业,更是从企业文化方面来判断一个企业是否有活力,能否长时间存活。公司内部的凝聚力和外部竞争力。在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经济市场下,提升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对提升其竞争力,培养其创优创先能力,使其永葆活力,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主要从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及意义、存在的问题、解决的对策三个方面,对国有企业文化建设进行思考。1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及意义 1.1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在全球化的市场条件下,企业的竞争表现为其软实力的竞争,如知识、文化等方面的竞争,国有企业面临国内外两个市场方面的竞争,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的构建有着一定的必要性,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提高其竞争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的国际化和产业化升级加快,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走上国际舞台,如中国石化集团、中国石油集团等国有大企业,已经不是当初简单的国内竞争,而是全球经济下的竞争,在企业跨国经营的大环境下,加强企业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成为必要。二是企业的长远发展,随着世界发展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力量高于其他发展成本,成为企业的重要资源,对人文精神的重视,提升企业文化实力,有利于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创新性和主动性,达到企业发展的目的。1.2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 企业文化如人的灵魂一样,是企业价值观的体现,对企业的发展有着一定的支撑作用,使企业更加具有灵性和发展潜力。对国有企业进行企业文化构建,其意义主要体现在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1)宏观方面。对国有企业进行企业文化的构建,有利于提升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企业竞争力,拉近在跨国合作中的文化距离感,有利于合作的顺利进行,促进企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2)微观方面。企业文化具有一定的激励、导向、约束、凝聚作用,对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构建,有利于提高其员工的工作效率和企业内部凝聚力,为企业的长远有序发展提供稳定和谐的内部环境。2国有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问题 在我国社会主义体制下,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文化的建设,过程是比较曲折的,从企业没有自主权下的高度集中的企业文化,改革开放政策下的改革与体制下的企业文化,发展到现今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文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企业文化也随之发展。整体看来,企业内部更加具有凝聚力,员工之间更加注重合作创新,整体协调性提高,虽说部门间仍有小范围内的竞争,但公司内部的整体合作性却有了长足的进步,不会只看到局部利益而不顾整体效益。虽说我国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如企业文化在我国的大型国有企业大多确定了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得到了企业领导和员工的大力推行和饯行,形成了适合自身发展的企业文化体系,为企业的发展塑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企业软实力得到一定的提升。但在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的良好发展态势下,其所表现出来的一些问题,也应该得到企业的重视,并对其进行思考。在我国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中,其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对企业文化认知存在不足 企业文化一词,是随着我国对外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而逐渐兴起的新名词。我国古时的商业精神被狭隘的认为是企业文化的代言词,认为企业文化就是一种精神,是随着企业的发展渐渐形成的,是不需要培养和规划管理的,是一蹴而就的,认为其存在是可有可无的,只要把产品做好就可以了。再有就是过分信赖企业文化,通过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对外国企业有了认识,不考虑自身企业的实际,几乎就是照科全搬,一味相信企业文化能够起死回生,过分夸大了企业文化的作用,对其过分依赖。总的来说,当今国有企业对企业文化的认识比较狭隘,存在着一面倒的倾向,只有在企业面临危机时才会想到这些,对企业文化认知存在不足。2.2企业文化出现趋同化,缺乏创新精神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灵魂,是企业的文化软实力的源泉之一,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思考应当拥有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从而更好地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出谋划策。而当今的国有企业只是注重了形式而没有真正践行到实际工作中去,照搬先进企业的企业文化的框架,换汤不换药,打上自身企业的标签,以此来提高自身知名度,在实际工作中则是反其道而行,依然我行我素,没有使企业文化真正深入到每一个员工的内心深处。纵观当今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大多是千篇一律,毫无新意,如各类的口号、标语等,只是在早会、晚会等各类会议中才能见到,员工对其背后所预示的企业精神则一无所知,没有结合企业实际制定符合自身的企业文化,过重追求企业文化的形式而非其内涵,大多属于大空假,没有实际效用,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也是无足轻重。

对农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 篇7

关键词: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社会宣传

所谓企业文化, 就是企业内部公认的价值理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则。企业拥有了自己的文化, 才具有生命的活力, 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优秀的企业文化, 不仅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 还有利于提升企业的外部公众形象, 而后一种功能的实现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文化的社会宣传。

一、商业银行加强企业文化社会宣传的意义

(一) 加强企业文化社会宣传是商业银行应对激烈的行业竞争的重要举措

在银行业竞争激烈的今天, 不同银行在产品开发、技术支持、市场服务等方面的差距日益缩小, 一家银行的产品和服务很容易被模仿, 但其文化却很难被克隆。从这种意义上讲, 当今银行间的竞争不仅是产品和服务的竞争, 更是企业文化的竞争。因此, 商业银行大力宣传自身的企业文化, 才能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 加强企业文化社会宣传是商业银行增强员工凝聚力的内在要求

市场经济体制下, 银行内部员工的思想异常活跃, 不同的价值取向相互交锋, 新旧观念激烈碰撞。商业银行加强企业文化的社会宣传, 能够推动内部各种观点的和谐统一, 增强员工对银行的归属感, 将员工的自我追求与商业银行的长远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此基础上, 银行能够逐步培养和树立资本约束、审慎经营、价值创造、开放进取等新型的经营理念和精神, 使诚信、创新、责任、合规等既有新时期银行特色, 又适应时代要求的现代企业文化理念深入人心。

(三) 加强企业文化社会宣传是商业银行提升公众形象的客观需要

影响客户的第一印象和合作意愿。加强企业文化的社会宣传, 有利于规范企业文化的运作方式, 改善服务方式, 优化服务流程, 强化服务质量, 塑造企业品牌, 增强社会公众对商业银行的认同感和信任感, 进一步扩大银行的社会影响。

二、商业银行加强企业文化社会宣传的指导思想、主要内容

(一) 指导思想

商业银行在推行企业文化社会宣传的过程中, 要全面贯彻以“诚信永恒、稳健致远”的经营理念, 以市场为导向, 以客户为中心, 以效益为目标, 准确把握商业银行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认真分析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历史和现状, 坚持全员参与、强化教育、突出重点、分层推进、务求实效的原则, 积极向社会宣传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 为全面推进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群众基础和舆论氛围。

(二) 主要内容

1. 企业使命:

提供更优金融方案, 持续创造共同价值。具体而言, 股东是银行的投资者和委托人, 是银行生存和发展的坚实后盾, 只有股东满意并持续地支持, 才能保证银行健康稳健的发展。客户是银行价值创造的源泉, 银行的一切经营管理活动, 只有为客户提供更优的金融解决方案, 为客户提供省时、省力、省心、增值的金融服务, 才能赢得客户的信任。员工是金融服务的承载者和服务价值的创造者, 优秀的员工赢得优质客户, 优秀的员工支撑着银行的事业。社会是银行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 要树立“企业公民”意识, 坚持依法合规经营, 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实现银行与社会的共同繁荣。持续创造共同价值, 充分反映了银行对责任、利益、诚信的态度, 是建设和谐银行的清晰表达。

2. 核心价值观:

责任立业, 创新超越。首先, 责任是一个组织、一个团队、一个人对一种信仰、一项事业忠诚度的具体体现。忠诚银行的事业, 是每位员工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 每位银行人都要以自觉履行职责为已任。其次, 作为企业, 银行应将回报股东、服务客户、培养员工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 与各个利益相关者和谐相处, 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再要把创新作为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发展动力, 以观念创新创造机遇, 以机制创新激发活力, 以管理创新提高效率, 以产品创新增加效益, 并通过不断创新实现超越历史、超越传统、超越对手、超越自我, 使银行事业强盛, 基业常青。

3. 经营理念:

诚信永恒, 稳健致远。首先, 诚信不仅是一种品行和道义, 更是一种责任和准则。要秉持诚信经营的原则, 坦诚相待, 竭诚服务, 对客户负责、对股东负责、对社会负责, 以诚实守信赢得市场, 赢得客户。其次, 稳健是银行长期以来秉承的经营原则, 也是各级经营者对银行长远发展的责任。

三、商业银行加强企业文化社会宣传的实施策略

(一) 对重点客户实行“人户合一”的目标宣传制

这类客户是银行各类业务的营销重点, 是决定银行现在和将来业务发展的关键, 也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对这类客户, 要按照客户层次与客户维护相对应的原则, 根据与银行发生的业务规模不同, 分类、分层次确定重点客户宣传责任人 (客户服务小组) 。对本级行业务有支撑作用的特大型客户, 分行和一级支行行长要参与直接宣传, 高价值客户要组建客户服务小组进行专业系统维护, 一般公司客户和个人高价值客户也要按照“一人一户”或“一人多户”要求配备客户经理, 做到目标到户、责任到岗、宣传到人。在宣传企业文化的过程中, 不仅要使对方了解和熟悉银行的企业文化, 还要主动询问和学习对方的企业文化, 要积极发掘双方企业文化的共同点和相似点, 使两者形成良性互动, 为进一步巩固银企关系打下基础。

(二) 对优良客户和有潜质的客户, 实行“维护+开发”的差异化宣传制

优良客户和有潜质的客户是银行未来重要的利润增长点, 对银行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提高经营业绩意义重大。对这类客户进行企业文化宣传, 要本着“加强关系维护, 抓好深度开发”的原则, 推行高层定期会晤制、客户经理定期访客制, 主动向对方宣传银行的企业文化。要将企业文化宣传和产品服务推介相结合, 积极筹备建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加强对客户的动态管理, 对不同市场层次、不同金融需求的客户, 以价值回报率为标准, 以产品和服务创新为手段, 分别制定深度开发目标和措施, 明确企业文化宣传的责任, 拓展和延伸客户价值。同时要高度关注一般客户中具有潜在价值、规模相对较大客户的发展趋势, 通过差异化服务, 及时跟进以及中间业务产品等。要以提供优质的产品服务为前提, 以宣传银行企业文化为手段, 赢得客户的信任, 增进银企间的相互了解, 为双方的下一步合作打下基础。

(三) 对中小企业客户和普通个人客户, 实行“产品+文化”的捆绑宣传制

广大的中小企业和普通个人客户, 在银行各类客户中, 数量最多, 存款和中间业务份额最大, 舆论效应的覆盖面也最广。这类客户对银行产品需求的比较相似, 主要集中在代收代付、代理保险、网络结算及传统存、贷、结算业务等大众化服务产品, 因此在宣传企业文化时, 可根据客户的共性, 实行“产品+文化”的捆绑宣传制。要将宣传企业文化和提高服务质量相结合, 主动适应家庭金融资产多元化趋势, 及时研究客户的金融需求, 按照品种增加、性能提升、功能增强的要求, 进一步约简规则、规范文本、简化程序、整合包装, 提高业务效率, 提升客户价值。

(四) 对非银行客户的社会大众, 实行“制式”的大众宣传制

除了银行的现有客户之外, 其它的社会大众也是银行实施企业文化社会宣传的对象。这类群体虽然目前没有和银行发生业务上的往来, 但却构成了银行未来的客户开发对象, 这类群体对银行的评价, 对银行文化的认同, 是商业银行树立良好市场形象的社会基础。对这类的社会大众, 可以实行“制式”统一的大众宣传制, 通过赞助各类公益事业、主办各种群众活动、举行有奖知识竞猜等等, 使他们对商业银行有所了解, 对银行文化有所认同, 对银行的业务优势有所熟悉, 为最终发展成为银行的客户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斯蒂芬.P.罗宾斯, 玛丽.库尔特.管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2〕艾伦.A.肯尼迪.新企业文化:重获工作场所的动力〔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对农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 篇8

要提高思想认识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李建国2013年12月9日在全国工会深化职工之家建设、增强基层工会组织活力座谈会上指出,“职工之家”这个称号形象地体现了我国工会的性质、宗旨和特点,整个工会组织要成为“职工之家”,基层工会更应该成为“职工之家”,基层工会干部应该成为职工群众最亲最近的“娘家人”。对此,商业银行要提高深化职工之家建设的思想认识,加强和改善党对工会工作的领导,认真研究解决工会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为工会工作提供更多支持,创造更好条件,热情关心、严格要求。各级行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总行党委的决策和部署上来,把“职工之家”建设当做聚人心、暖人心的工程来抓,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做好职工之家建设的意识和本领。要正确处理建家与业务工作的关系、建家与管家的关系。与此同时,各级行要建立由“一把手”负总责的、有关部门参加的建家工作领导小组,坚持把业务经营与职工之家建设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要密切协作,形成党组织统一领导、行政积极支持、工会具体实施、职工热情参与的建家工作格局。此外,要学习借鉴本地区、本行业建家的先进经验,并按照“职工之家”建设的标准,勇于实践和创新,向先进“职工之家”和模范“职工之家”迈进。

要做到四个确保

一是确保建家经费投入。建设职工之家需要资金投入,如果没有资金投入,建设职工之家是一句空话。因此,商业银行要单独安排专项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在坚持节俭、实用的原则下,齐心协力把职工之家建成名副其实的民心工程。二是确保工会干部配强配足。习近平同志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培养选拔年轻干部,事关党的事业薪火相传”。工会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商业银行要重视工会干部的培养选拔,特别要重视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按规定比例和要求配齐工会领导干部和工会专职干部,确保工会工作有序开展。三是确保“职工之家”活动有场地,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四是确保职工之家建设有长效机制,做到长期有规划,年年有部署,步步有计划。

要强化六项工作

一是加强员工教育。要教育员工时刻用党章、用共产党员标准要求自己,以“先进”、“劳模”为榜样,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要教育广大员工加强法律法规、廉政规定和业务规章的学习,遵纪守法,廉洁自律,合规操作,努力使自己的职业素养和服务水平适应商业银行发展的需要;激励和引导广大员工爱岗敬业,勤奋劳动、诚实劳动和创新劳动,当好实现“银行梦”的主力军。二是加强制度建设,强化民主管理。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工会委员会工作制度及岗位职责》、《行务公开制度实施细则》、《职工之家建设实施办法》和《职工之家建设档案管理办法》等制度。要进一步规范党委会、行长办公会、行务会、贷审会、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和薪酬管理委员会等不同议事决策机构的决策程序,对于涉及员工工资分配、岗位升迁等切 身利益的事项,认真听取相关部门深入的调查意见,经党委会集体研究,并进行全行公示后决定,从而,提高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和制度化。三是强化维权工作。要针对员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特别是员工代表提出的涉及改革发展、经营管理、劳动保护、福利待遇、文化建设、教育培训等方面的提案,要做到“条条有回音,件件有着落”,切实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要贯彻落实劳动法、工会法等法律法规,认真落实职代会制度、行务公开制度,全面维护员工政治、经济、民主、社会等各项权益,特别是要维护员工工资报酬的权益、参与民主管理的权利、享有劳动保护的权利、享有社会保险等应当获得的基本权益。四是强化创先争优。要按照“上水平、创精品、出亮点”的总体要求,拓展创建载体,丰富创建内涵,切实抓好各类群众性创建活动,不断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符合工作实际的创建工作思路,努力营造出“比、 帮、学、赶、超”的良好氛围。五是开展“创争”活动。要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强化“创争”观念,落实创建措施,建立完善学习体系,开展员工业余自学、岗位成才和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表彰“创争”先进典型,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和调动员工获取知识、提高技能的积极性、主动性,并注重做好传帮带工作,有力地促进全行员工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六是开展文体活动。要充分发挥工会优势,不断创新载体,广泛开展生动活泼的各类文体活动,如在常年抓好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篮球、长跑、登山等活动,陶冶员工情操,提高员工身心素质,增强凝聚力、向心力和归属感,助推企业文化建设,不断增进员工福祉,努力营造“银行一家亲”的浓厚氛围

要强化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根基,是我们党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事关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各级行要以员工幸福为奋斗目标,着力为基层员工办好以下实事:一是努力改善工作环境。如为农村基层网点建设小浴室、小伙房、小菜园、小图书馆、小活动室,配备电视机、冰箱、空调、热水器等电器;如结合网点搬迁或装修,要解决好员工的用餐、空调、排风、卫生间等问题,为员工创造一个良好、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着力打造“银行是我家”的和谐工作氛围。二是为基层解决点钞机维修不及时、计算器按键失灵等烦恼事,更新办公设施。如微机、打印机、扫描仪、点钞机等设备,改善员工的办公条件。三是进一步加大薪酬分配向基层倾斜力度。要兼顾效率和公平,优先保证基层工资增长,不断完善基层员工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合理调控收入差距。四是着力为基层员工减负减压。员工每天都在快节奏地投入紧张的工作,面临着超负荷工作、任务指标、监督检查、服务投诉、家庭生活等方面的压力,因此,各级行要深化改革,着力完善业务制度流程和操作流程及系统,确保基层一线的力量配备。五是建立爱心基金。明确资金来源,并成立基金管理委员会,确保把善款用到最需要、最困难的员工身上,真正把好事办好。六是关心员工家属。如对员工家属子女获得各种学校奖励和荣誉、以及考取大学的,分别给予奖励和鼓励;对员工及直系亲属生、老、病、痛、故等情况进行慰问等;七是关爱基层员工健康。在健全完善员工定期体检制度、补充医疗保险等行内保障制度、员工重点疾病医疗保险制度基础上,落实休假制度,定期开展健康讲座,打通员工心理健康绿色通道;八是改善员工用餐条件,加快“小食堂”建设,使员工在辛勤工作后能吃上一口热饭。按月发放一定交通补贴,尽量缓解员工交通压力。此外,要十分注重员工心理疏导和成长发展上的积极帮助,规划好职业生涯,建立起重视基层、崇尚实干的用人导向,加大培训力度,建立健全用人激励机制,鼓励更多的员工愿意扎根基层,为商业银行改革发展建功立业。

上一篇:暖和如此复杂作文下一篇: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课堂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