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区农业土地经营管理模式的思考

2024-08-20

对我区农业土地经营管理模式的思考(共8篇)

对我区农业土地经营管理模式的思考 篇1

编者按:我区作为紧靠武汉特大城市的国有农场群,农业经营体制和发展模式既不同于农村,也不同于偏远农场,在多年来实践中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运行规律。随着国家级吴家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规划和战略储备土地,追求更高的土地经营管理水平和利用效率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必须面对的一项重大课题。如何既能让农民有序退出土地,又能让农民在经营现代都市农业中获益,确保收入增长和生活水平提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本文就建立农业土地经营管理新模式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区四大家领导参考。

对我区农业土地经营模式的思考

区农业局局长 戴方超

土地既是国有农场经济发展的生产资料,也是农工赖以生存的基础。经营和管理好国有农场农业土地,不仅关系到农场经济的发展,而且对农民增收和社会稳定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推进城乡融合式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由于农业经营体制还不够完善,土地流转缓慢,制

约了农业集约化、标准化、规模化经营,土地产出率不高,农工生产组织化程度不高。认真分析我区国有农场土地经营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必须探索一条具有东西湖特色的土地经营管理新模式。

一、我区农业土地经营历史及现状

我区农业土地为国有性质。现有耕地面积201492亩,农业户数37756户,农业人口94418人,农业劳动力40632人。从1984年开始,我区推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国有农场实行了分户承包的双层经营体制,农业土地实行职工家庭承包经营。当时为稳定职工家庭农场经营,区政府还向农工颁发了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承包期15年)。但在实践中,为了调整农业结构,发展蔬菜生产,解决农场提留和资金回收难等问题,农场对职工承包规模较大的家庭农场,进行了多次土地调整。政策上扶持、项目上支持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承包合同实行一年一签,以利于农场掌握土地调控权。1999年国家实行农村土地二轮延包政策,我区参照外地农场经验,并结合自身实际,没有象农村那样确权确地到农民,土地承包合同仍然实行一年一签。2005年湖北省农垦系统实行“两田制”政策,我区一方面因东西部农场人均占有资源不平衡和土地价值差别很大,另一方面我区农业劳动力类型很多,主要有职工、自然增长的劳动力、外来的劳动力、退二还一的(退出二产业从事一产业)劳动力、买断工龄的农

业职工、户口在农场而外出务工的人员等类型,两田制的分配对象难以界定,因此,当时没有实行两田制。目前,我区农业土地经营方式按合同及年限,主要有四种形式:一是农工承包经营型,即农场大队与本地职工每年签订土地承包合同。二是外来农民租赁经营型。在过去菜篮子建设中,部分农场引进了一批外来劳力,农场每年与外来农民签土地租赁合同。三是龙头企业经营型。如湖北中烟、如意集团等农业龙头企业在农场租赁土地长期经营,合同一签多年不变,一般为20-30年。四是畜牧水产业、林果业承包主要有自费开发承包和国家项目扶持开发承包两种情况。

二、主要问题

(一)现代都市农业规模经营与农工分散承包经营的矛盾。一是由于我区没有实行二轮延包和“两田制”,没有确权确地,现行土地承包制使土地等生产要素分散在一家一户,农场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适度规模经营时难度很大,影响了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进程,同时,不利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标准化生产的形成。二是随着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出台,自然增长的农工要求承包土地的愿望很强烈。三是土地的集约化、产业化经营,要求改变土地零碎、分割的状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提高农业生产力的内在要求,没有规模经营,农业生产效率就很难提高。

(二)农工占有耕地资源不均衡。一是东西部农场之间

农工占有耕地资源不均衡。东部农场劳平耕地约1.7亩,西部农场劳平耕地约7亩。二是农工之间占有耕地资源不均衡。如某办事处劳平7亩以上的有2969人,劳平7亩以下的有1980人,最大的承包户水面有900亩,最少的只有2亩。三是从事各业别的农工占有耕地资源不均衡。种植业、水产、林果、畜牧业承包方式千差万别。

(三)农工退休不退地和农业劳动力年龄老化问题。一是有的农场农工60岁退休后,所承包的国有土地没有退出来,以子女的名义签订承包合同,继续耕种或者高价租赁给他人。据初步统计,目前全区农工退休不退地的面积至少有6800亩。如某大队耕地面积5488亩,农工退休不退地的有461亩。二是农业劳动力年龄老化,全区50岁以上的农业劳动力约有8000人,占全区总农业劳动力近三分之一。如某大队总共有劳动力579人,50-60岁的有292人,占总劳动力数的50.4%。

(四)新增的劳动力要求承包土地。1992年全区停止职工登记后,新增的劳动力没有农工身份,新增的劳力要求种地而难以调济。虽然承包合同一年一签,实际上一年合同到期后,又续签一年,农民不愿意将土地拿出来进行重新分配。

(五)退地农工的安置和社会保障问题。一是农工退地后农场对农工的直接补偿与农村征地对农民补偿有差异,农工攀比。二是农场对退地农工安置难以满足农工的愿望,农

场安置上岗的农工,其年收入比原来种地收入减少,已退地的农工及自然增长劳力要求继续种田又无田可种。三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于第一轮菜蓝子工程建设,我区引进了一批外来劳力,有的已落户我区。虽然户口已转入,但不是职工,其承包土地退出后,没有享受到农垦职工社保政策。四是农工退地后,不能象农村土地流转后在承包期内长期受益。农民在土地转用中既不能享受下岗工人的待遇,又不能享受农民被征地一样的待遇,农工权益边缘化,没有稳定收入。

三、探索土地经营管理新模式

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以促进城乡融合式发展和现代都市农业跨越式发展为目标,创新土地经营管理模式,积极推进土地流转,让“多数人种少数地,少数人种多数地”。将农场投资的设施农田分配给多数人种,多数人退出的土地租赁给企业经营,实现土地向规模集中。

(一)通过发展设施农业建社会保障田的经营管理模式(保障田模式)。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和优质、安全、高效的标准化示范园(基地)建设,提升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装备水平,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积极推进钢架大棚、智能温室、网箱养殖、生态养殖建设。

一是将政府补贴建成的设施农田作为保障田分配范畴。比如种植业,蔬菜标准化基地和钢架大棚就是农工保障田的

分配范围。根据我区“十二五”菜篮子规划,将相对集中连片高标准建设5万亩蔬菜生产基地、2万亩快生菜基地等;2011年围绕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全区将新建蔬菜钢架大棚3000亩,蔬菜钢架大棚在符合农业规划的前提下,10户以上相对集中连片建设。

二是保障田的承包面积。在标准化基地种植蔬菜的农户,每个农工限承包4亩标准化基地,或在钢架大棚种植蔬菜的农户,每个农工限承包2亩大棚,一个农工不能同时承包蔬菜标准化基地和钢架大棚。每个农工的4亩标准化蔬菜基地或2亩蔬菜钢架大棚就是这个农工的保障田。保障田是农工的生活保障主要来源。分到保障田的农工必须退出原有承包和租赁的全部土地,农工退出的土地由农场或大队经营管理。

三是农场对除保障田以外的土地按市场化运作,公开竞价。采取“先交费,后种地”的办法,通过交纳租赁费取得经营权,同等条件,农场职工优先,经营范围原则上服从农场统一规划和管理。

四是明确保障田权限。把土地的所有权、经营权、使用权三权分离开,农工拥有保障田的土地承包权、经营权,土地所有权是国有。农工的保障田可参入土地流转,并在承包期限内享有收益(承包期以固定至职工退休为限)。职工退休后土地交给农场或大队经营管理。

五是加强对保障田的政策扶持,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继续加大投入,落实好蔬菜钢架大棚财政补贴等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加大财政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建立特色基地;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加强农业科技体系建设,强化公益性服务;进一步完善农工社会保障管理体系和困难职工的长效扶贫帮困机制,做到“农工能接受,政府能承受”。

(二)龙头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企业模式)。农业产业化是提高土地综合效率的重要举措。以土地为纽带实行农工与龙头企业的对接。通过产业化经营形成的规模和集聚效益,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延伸产业链条,实现区域联营,促进龙头企业与农民结成紧密的利益关系,形成“公司(企业)+合作社+农户”或“公司(企业)+基地+农户”的土地经营模式,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发展订单农业,增加农场效益,增加农工收入,还可以发挥影响带动、辐射周边的示范效果。如武汉如意农业公司、吉农沃尔特公司和中百集团将公司基地的农户作为主要成员加入合作社,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组织形式,促进龙头企业与农民结成紧密的利益关系。还有一种情况是企业牵头组建合作社总社或联社,按照自愿的原则,采取兼

并、重组等市场化的办法,将生产、经营同类产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成农民专业合作总社,有利于提升服务水平,降低经营成本,防止行业内恶性竞争。如武汉如意公司计划组建集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武汉市如意果蔬合作社”,引导农民由单纯的低附加值的农业生产转向以农副产品流通型和深加工型并举发展,通过合作社拓宽销售渠道,可以将我区优质特色农产品推向市场,卖出好价格,有助于把我区农业产业化发展与农产品营销、农产品市场有机对接,为我区的农产品销售提供有力支撑,突出品牌形象,打造特色优势,放大品牌效益,促进了企业、合作社和农民共同增收。

(三)合作社经营管理模式(合作社模式)。围绕我区优势特色产业,在对现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规范化建设、提升改造和重组壮大的基础上,积极发展蔬菜、水产、乡村游、林果、畜牧、农机、农产品销售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集约经营和规模经营,规避个体经营缺陷,发挥互助优势,形成“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优势特色产业、科技兴农、农产品流通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如武汉市强鑫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盈余按成员与本社的交易量比例返还,依法为成员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农业生产经营有关技术、信息等服务。除了进行菜

地的集中订单生产外,还与武商量、中百、大学食堂等消费大户对接,同时还打开了国外市场,将社员及周边农户生产的快生菜直接运送到需求单位,减少中间流通环接,实现了合作社、农民和消费者共赢的目的。建议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社根据实际需要,积极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的统一服务,如统一采购供应生产资料、统一标准化生产、统一产品营销(品牌、包装、标识)、统一产品认证和统一技术培训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有效连接,促进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措施,从而改变农民在市场中的弱势地位,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总之,农场土地承载着经济发展、农工增收、社会稳定等多项功能,土地经营管理模式的创新密切关系着农场职工的利益和保障,建议周密设计,深入调研,选择一个办事处或一个大队进行试点,再依法、科学、有序、积极稳妥推行新模式。

对我区农业土地经营管理模式的思考 篇2

一、油田企业要加大对所征土地的管理

油田土地管理一直是油地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做好油田土地管理和开发利用对于正确处理油地之间的矛盾, 减少土地纠纷, 降低生产成本, 确保油田生产经营以及生活后勤等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同时, 加强土地管理, 亦能够有效地保护国有土地不受侵犯,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因此, 必须要结合形势变化和工作实际下大力气抓好油田用地管理工作。

(一) 建立和完善油田土地管理机制, 有效提升土地管理水平。

油田土地管理部门对油田土地管理制定了有关土地管理办法, 如《中原油田土地管理办法》, 《中原油田土地管理考核办法》, 《中原油田外部用地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土地管理的制度, 并对油田土地“征、占、管、用”等实行“三不”检查, 季度考核等一系列考核奖惩措施, 使得各单位对土地管理工作高度重视, 并提高了对土地管理工作的认识。通过这几年实行相关规定和检查考核为油田节约上千万元的生产成本, 并使得各二级单位土地管理部门明确了工作重点, 端正了工作态度, 并加快了油田土地工作规范化管理。

(二) 规范和加强地籍资料管理, 高度重视土地信息系统的完善和应用。

油田初期土地信息都是文字档案形式, 随着科学的发展, 土地管理信息系统是地籍资料管理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重要标志。信息化建设是社会和企业发展的方向, 是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要进一步增强加快信息化建设的认识, 积极适应新形势下土地管理工作发展的要求, 以加快推进“数字化油田”建设为契机, 高度重视和利用信息化技术提升土地管理的整体水平, 油田管理部门利用信息化技术, 建立了土地管理信息系统, 从单一的文字档案建立成电脑成图的数字化档案, 实现土地资产管理由静态化向动态化的快速转变。在土地管理信息系统初步建成后, 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维护和完善, 目前正在进行对系统的完善;在取得新增用地后, 也要及时把数据补充到系统中。同时要在实际工作中加以应用, 防止“建而不用”, 充分发挥这一先进管理手段的保障作用, 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为更好地使用、保护、开发土地资源提供可靠保证。

二、油田企业对土地整理的理性决策模式

(一) 整理决策模式, 首先要明确各个利益主体的关系和地位。

如果一开始提出的问题就已经违背伦理和社会公益, 那么后面的研究就毫无意义。职工群众是规划影响最广泛的主体, 也是最被动的一方, 直接影响到日常生活及自身利益。在油田土地整理过程中, 这三类主体构成了一个“屋型”, 职工群众构成地基, 油田土地部门是撑起规划过程的柱子, 而地方政府就是屋顶, 处于最高的领导地位, 三者共同合力, 才能为油田土地的合理、理性规划、整理起到良好效果。

利益主体关系在现代社会, 土地不仅涉及到经济利益, 还包括政治利益。油田土地整理规划问题是以解决土地复垦利用为目的, 包括油田土地的利用问题和整理规划问题。前者主要是针对土地的自然属性, 后者则以社会属性为焦点, 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平和效率。界定油田土地整理规划问题, 重点主要突出在整理什么, 怎样整理, 为什么整理, 用何种手段整理规划等。

(二) 确定规划目标。

明确目标及评价标准对油田土地整理规划而言, 主要是建立方案的综合效益评价体系。从可持续角度评价综合效益, 从实际运用角度选取评价因子, 便于资料收集和数据计算。结合国内外研究, 油田土地整理规划方案的综合效益评价主要从三方面展开, 即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三) 寻找备选方案。

编制方案依据油田土地整理规划需要结合油田特有的属性进行编制, 主要依据包括: (1) 油田原污染预测分析。油田土地整理规划主要是针对污染地的复垦, 掌握油田原污染地的数量、分类、范围、污染情况及环境污染时间等, 也是进行规划的前提条件。 (2)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这是土地规划前后达到均衡状态的基础资料, 可以明确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便在规划中解决。 (3) 油田基地、矿区所在地的土地总体规划。规划后的土地利用应与总体规划保持一致, 避免与地田的社会经济发展相冲突。 (4) 市场供需状况。根据市场供需、产业发展状况, 在条件允许下满足开发要求, 也是促进油田发展的重要途径。 (5) 决策主体因素。油田土地整理规划方案的决策主体是政府, 油田企业全力配合, 不仅是从自身政绩出发, 还要考虑油地共同发展, 协调各方利益。

三、对油田企业土地整理规划的理性思考

(一) 目标及评估标准确定结合目标属性要求, 对某厂油田原污染土地整理规划如下目标: (1) 对油水井的环境污染地进行综合治理, 尽量恢复其利用价值; (2) 合理布局土地利用结构, 根据污染程度分类, 将轻污染土地与未污染土地的规划衔接, 增加耕地资源, 重建农田水利设施, 增强水土保持能力, 提高灌溉效率; (3) 改善生态环境, 构建工农共建, 缓和工农矛盾、油地矛盾, 实现可持续发展; (4) 对已进行复垦的土地, 鼓励周边百性积极耕种, 提高村民生活水平, 促进村、乡, 镇经济发展。

四、油田企业要进一步健全管理机构、完善管理制度

新的形势给油田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油田应从土地管理的发展要求和土地整理规划实际需要出发, 建立健全土地资产管理机构。二是由于实践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会不断涌现, 企业在认真执行现行法律法规的同时, 还应按照上级部门及地方政府对土地的要求, 根据自身实际制定一套系统、完整的土地管理制度, 以规范企业的土地资产管理。三是油田土地管理队伍应多吸收一些有责任心和业务能力强的人员并保证人员的相对稳定。四是决策管理人员要不断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深刻理解和领会有关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 努力提高维权意识, 增强保护土地资产的自觉性。

加强队伍培训, 每年油田土地管理部门对各单位土地管理人员和房地产管理人员组织统一土地管理培训班。对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新出台的相关政策进行学习交流, 并对油田土地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通过每年对从事土地管理人员的培训, 提升了员工的专业水平, 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办事效率, 使得真正成为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油田土地管理队伍。

摘要:油气生产工业是我国重要的能源企业, 对田域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能源供求平衡有着深远影响, 做好油田土地整理规划决策意义重大。因此理性决策模式的概念及其相关理论, 并将其引入油田土地整理规划决策, 有针对性的详细分析实施步骤。

对我区农业土地经营管理模式的思考 篇3

一、引言

宁夏作为全国的贫困省区之一,特别是占据宁夏半壁国土的中南部地区一直很贫困,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山区最穷的地方炕上没有席,铺的是过去那种牛皮纸做的水泥袋子;没有路,走出来满脚满腿都是尘土,只有一孔破窑,前面是土炕,中间是锅台,旁边就拴着牲口,这样的家庭在山区不是一家两家,而是很多很多。

水,送不到这里的干山枯岭,即便是耗费巨大投资送上去,也仅仅起到“满足基本存活条件”的作用。天,不是十年九旱,而是十年十旱。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宁夏南部山区1991、1994、1995、1997、1998年相继发生春夏连旱或春夏秋冬四季连旱。到了1999年9月,更大的干旱祸胎再度孕育,到2000年5月底,中部干旱带连续260多天无有效降水,严酷的秋冬春连旱又一次吞噬中部干旱带奄奄一息的残体。2001年干旱自春延续至夏。2003年9月至2006年4月,中部干旱带连续两年半无有效降水,肆虐了近3年的干旱,持续时间之长,造成的灾害范围之广,灾情之严重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罕见。仅2005年,干旱带10到15厘米土壤含水量多在3%到5%,南部山区25条主要河流有18条出现断流,21万只羊因缺水缺饲草被淘汰。真是“赤地千里、萧瑟荒芜”。旷日持久的大旱,警醒人们对中部干旱带的自然规律必须有一个更加科学的认识。

2007年11月30日,宁夏回族自治区第103次政府常务会议,对备受自治区党委、政府十分关注的宁夏中部干旱带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会上研究讨论了自治区发改委编制的《宁夏中部干旱带发展规划纲要》和《宁夏中部干旱带县内生态移民规划》。

《宁夏中部干旱带发展规划纲要》主要从民生、农业和生态等方面,明确了该地区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和任务。《宁夏中部干旱带县内生态移民规划》将利用5年时间,把不具备生存条件的中部干旱带6县(区)520个自然村20多万群众安置在本县42个移民区。

会议要求围绕水源,解决生存问题;围绕特色,解决生产问题;围绕变绿,解决生态问题;围绕转移,解决生计问题;围绕少生快富,解决生育问题;围绕职工教育,解决智力扶贫问题。

此次生态移民的最大难点主要是安置土地调整难度大,政策涉及面广,协调任务重,生态移民投资大等问题。会议决定:

一要围绕“水源、生态、开发、特色、转移”五个重点,优先将居住在偏远分散、生态失衡、干旱缺水地区的贫困人口搬迁到现有扬黄工程沿线,公路沿线和城郊区域安置,积极发展优势特色农业、设施农业和旱作节水高效农业,实现“山内的问题山外解决,山上的问题山下解决,面上的问题点上解决”,从根本上解决中部干旱带贫困问题。

二要坚持以县内移民为主,整(乡)搬迁,集中安置,属地管理,拒绝移民“两头有家、两头都不管”的问题,退出的土地实行生态恢复,实现脱贫致富与生态建设一举两得。

三要整合现有人畜饮水、设施农业、乡村道路、危房危窑改造、农村供电、社会事业、生态建设等各类支农资金,统筹使用,用于移民安置区建设。

四要把移民新村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高起点规划,建设公益性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的村庄。

经过5年的实施,已累计将10.2万人搬迁到通水、沿路、靠城的地区。通过移民集中安置,优化配置公共资源,集中建设基础设施,使移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为脱贫致富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大幅拓宽了移民致富空间。

虽然生态移民工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宁夏中南部地区的发展还存一些突出困难和问题。涉及土地、户籍、社保、计划生育等好多方面的政策措施。本文旨在对宁夏海原县生态移民迁出区土地管理方式与经营模式进行探索与思索。

二、海原县生态移民迁出区土地利用现状

海原县地处黄土高原西北部,属黄河中游黄土丘陵沟壑区,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南部六盘山余脉(南华山、月亮山等)以北,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隶属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地理坐标界于东经105°11′44″~106°28′22″和北纬36°07′26″~36°55′48″之间,其南北长90.40公里,东西宽113.59公里,全县土地总面积4,989.55平方公里。总土地面积中,黄土丘陵区占66%,土石山区占1.6%,塬地占4.4%,河谷川地占20.9%,山地占7.1%。全县“十一五”和“十二五”生态移民迁出区包括海城镇等20个(乡镇、管委会)78个行政村195个自然村15,292户68,180人。

迁出区多位于重点生态脆弱区、生态核心区、地质灾害区、地震断裂带和偏远山区,进出道路不畅通,且干旱缺水,居住分散,生产、生活条件十分恶劣。

迁出区涉及土地总面积85,088公顷,其中耕地23,545公顷,人均拥有土地面积18.72亩,人均拥有耕地面积5.18亩。

在土地利用方面,采取的措施是广种薄收,“靠天吃饭的雨养农业”和“二牛”抬犁的粗放耕种方式,是一种掠夺式的生产。由于这种不科学的传统经营理念,生产力水平总体较低,自我发展的基础条件非常差。往往是“种一斗收一升”,土地的产值有时候是负值。为了生存,造成该区域无规划无节制的大面积开荒造地,破坏了稀有的生态资源,特别是对有限植被的破坏,导致该区域遇到暴雨,山洪无天然保护屏障,极易引发泥石流,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生态严重失衡。再加上该区域严重干旱缺水,老百姓已无法生存,大面积的耕地因干旱荒芜,村庄因无资金整修,凌乱坍塌,严重制约着这一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三、生态移民迁出区土地利用规划

为保证生态移民迁出区土地有效利用,在编制《海原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时对迁出区范围内的土地按照“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的原则,科学规划,并采取工程措施如拆除旧庄院、封路和生物措施如种植紫花苜蓿等多年生饲草以及自然撂荒等方式,恢复生态环境,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为达到此目的,海原县迁出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布局必须建立在对区域有关生态和经济方面诸多因素进行综合生态经济评价的基础上。在具体工作中,首先要依据区域的实际情况,确定建设的总规模,具体类型和空间布局;其次,掌握区域内的条件,因地制宜的规划布局,从而形成区域最佳用地结构布局。依据海原县各迁出区土地利用现状和自然条件,结合实际和建设内容,将海原县规划分为三个区。

中北部干旱丘陵区:包括西安镇大部分,海城镇大部分,史店乡大部分,贾塘、甘城、关桥等6个乡镇,年降雨量在300mm左右,土地总面积2,314平方公里。这一区域以山间盆、塘、川地形为主,地形较复杂,土地利用率一般,是生态移民迁出区的主要区域。这一区域规划并实施以封山育草,恢复植被及治理水土流失为主。其中退耕还林1,000公顷,荒山荒地造林6,000公顷,草地围栏及5,000公顷,水流域治理254.15平方公里。

南部半干旱丘陵区:包括树台乡大部分,关庄乡、红羊乡中部和东部、曹洼乡大部分,李俊乡大部分、九彩乡等6个乡镇,年降雨量400mm左右,土地总面积1,158.20平方公里。这一区域内以黄土丘陵和山地为主,属“1920年海原环球大地震带”,造成地质结构严重破坏,地质灾害频发,土地利用率不高,个别地质灾害严重区是生态移民迁出去之一。这一区域规划以封山育林为主,结合水流域治理工程,防止水土流失。

大六盘生态区:包括西华山(树台乡北部、西安镇南部、甘盐池东南部),南华山(西安镇东南部、海城镇西南部、史店乡西南部、曹洼乡西部和红羊乡北部),月亮山(红羊乡西部和南部、李俊乡南部),年降雨量在300mm~600mm,土地总面积589.00平方公里。这一区域内以实施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和天然林保护措施为主,规划对周边生态移民,退耕还林还草,加强水源涵养林建设,发展生态旅游业。

四、生态移民迁出区土地管理方式与经营模式探索

根据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关于中部干旱带县内生态移民涉及土地有关问题的决定》(第四十九号公告)、《自治区县城之间生态移民涉及土地有关问题的决定》(第二百零二号公告)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生态移民土地权属处置实施办法》(宁政发[2011]58号)规定要求,结合海原县实际,就海原县生态移民迁出区土地管理方式和经营模式提出如下建议,以供探讨。

(一)管理方式

无论是整行政村搬迁还是个别自然村搬迁,在管理方式上,均实行乡(镇)级管理(即乡(镇)人民政府)。乡(镇)人民政府在终止迁出区农民个人承包耕地合同,承包草原合同、承包林地合同以及注销宅基地使用权证的同时,将生态移民迁出区范围内的土地,全部调整转为国有土地后,可根据职能将管理权划归到乡(镇)草原站或林业站管理,并完善一整套的各种手续。

(二)经营模式

在海原县经营可以按以下几种模式经营。

乡(镇)管村用模式:对于不是整行政村搬迁但属于整自然村搬迁的,经乡(镇)人民政府同意,通过办理一定手续后,可以将迁出区土地承包给本行政村或本行政村内的成员,按规划用途使用。期限根据管理和投资情况确定。

租赁模式:对于整行政村搬迁范围内的土地,由乡(镇)人民政府通过租赁的方式,可以租赁给各企业或任何个人。租赁期限可根据企业或个人投资情况确定,对于宜林区内的土地,可以将栽植的林木产权确定给投资者,期限不得少于50年。草原租赁可以根据情况确定年限,但不得少于1年,严禁在生态移民迁出区开荒种地,破坏生态。

自用模式:主要是对整行政村搬迁后范围内的土地,通过乡(镇)人民政府自办企业使用。主要是指乡(镇)办的养殖业和饲草加工企业。

[1]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关于中部干旱带县内生态移民涉及土地有关问题的决定(第49号公告、2008年5月30日).

[2]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委员会第102号(2012年6月20日).

[3]宁夏回族自治区生态移民土地权属处置实施办法(宁政发[2011]58号2011年4月6日).

[4]宁夏"十一五"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规划.

[5]宁夏"十二五"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规划.

[6]海原县"十一五"规划期间县内生态移民土地权属处置方案.

[7]海原县(2011年)规划期间县内生态移民土地权属处置方案.

[8]民生见证(一个民族地区的民生报告)......(黄河出版传媒集团阳光出版社2011年2月).

[9]宁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人民出版社,1998年3月).①宁夏生态移民环境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余今晓.②宁夏生态移民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李禄胜.③宁夏自然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周持先.④树立生态移民经济观点,促进宁南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赵全仁、殷建宝.

对我区农业土地经营管理模式的思考 篇4

阿勒泰地区质量技术监督局 宋新昌

农业标准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石,是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和调节农产品进出口的重要手段。推进农业标准化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必然要求,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和消费安全的基本前提,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进产业化经营的有效途径,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

而建立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是把政府推动和市场导向有机结合的一个有效办法,是地方政府推进农业标准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手段。建立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主要工作目标是:在示范区内,围绕优势主导产业,以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为载体,加快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推动示范区内标准化进程,形成示范效应,带动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全面开展。

一、我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的基本慨况

近年来,我区以建立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为平台,围绕地区的优势特色产业,于1998年开始申请建立了福海县阿勒泰羊和青河县绒山羊两项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并分别于2000年和2003年顺利通过了国家验收,其中青河县绒山羊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以94.5分的好成绩名列全疆第一,荣获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先进单位,通过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的延伸,被自治区畜牧厅命名为“新疆青格里绒山羊”,被中国特色之乡评审委员会誉为“中国绒山羊之乡”。2004年,我区申请建立了青河县阿魏菇、福海县白斑狗鱼、阿勒泰市无公害阿山甜瓜、哈巴河县花芸豆4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阿勒泰市无公害蔬菜、吉木乃县春小麦2个自治区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并于2007年8月全部通过国标委验收,其中,青河县阿魏菇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以98.5 分的好成绩名列地区6个示范区项目之首。截止目前,我区已建立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6个,自治区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个。据此次验收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统计数据显示,示范区无论建设规模和社会经济效益都取得显著成绩,示范区项目通过实施,平均单产与总产量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农牧民收入明显提高,比如,青河县阿魏菇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示范后三年比示范前三年平均单产增长了43.6%,年均总产量增长185.71%,人均年增收1250元,三年累计实现产值5600万元,年均增长了23.3%;福海县白斑狗鱼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示范后三年比示范前三年平均单产增长了22.3%,年均总产量增长42.9%,人均年增收2750元;阿勒泰市无公害阿山甜瓜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示范后三年比示范前三年平均单产增长了37.5%,年均总产量增长91.26%,人均年增收5500元。切实为农牧民增收、农业增效发挥了较好的示范作用。但从总体看,对农业标准化的认识仍在初级水平,农业标准化实施与推进的手段仍不丰富,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与管理水平仍亟待进一步提高。

二、提高认识,明确目标,大力推进示范区建设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强调,没有农业标准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食品安全保障。要坚持政府大力推动、市场有效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农民积极实施,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为重点,推进农产品清洁生产、节约生产、安全生产,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全面加强食品安全工作。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把农业标准化建设作为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把示范区建设作为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抓手,明确示范区建设的目标,按照促进农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养)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要求,大力开展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示范区建设。鼓励引导农业企业、经济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积极参与示范区建设与管理,发挥带头作用和辐射效应,积极推行“公司(协会)+基地(农户)+标准(规范)”等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的标准化推广模式,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示范、培训、推广体系,拓宽示范领域,扩大实施标准化生产面积。努力实现“选好一个项目、建立一个体系(标准)、形成一个龙头、创立一个品牌、带动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目标。

第一,要充分认识推行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是当前我国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农业现代化的主要特征就是农产品的商品化、批量化、规模化、集约化,最终提高产出率,提高经济效应。建设现代农业要以标准的形式推广农业科技成果,对生产的全过程实行标准化的管理和监测。这就要求我们要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学技术,通过制订和实施标准,把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纳入标准化管理的轨道。要通过标准化,带动各种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促进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等多种形式把适用技术、管理经验用标准的方式传播给千家万户分散着的农民,促进产销衔接和农业结构调整,实现传统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实践证明,推进农业标准化正是建设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第二,要充分认识实施农业标准化是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然需要。这是客观规律,谁违背,谁就要吃亏。一是由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已对农村经济结构和农业增长方式提出了需求,这一需求要求我国农业必然要走产业化的路子。标准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二是在我国加入WTO后,我国农业面临着与国际接轨的挑战。国内农产品市场与国际农产品市场对接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技术标准的对接,没有了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就无法取得与国外农产品公平竞争的资格。

第三,要充分认识实施农业标准化是我国政府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积极倡导、努力推进的重要战略工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加快农业标准化工作,健全检验检测体系,强化农业生产资料和饲料质量管理,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通知》就农业标准化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2004-2006年三个中央一号文件也都强调了农业标准化在农业产业化中的重要作用。

第四,要充分认识实施农业标准化是合作经济服务“三农”的桥梁和纽带。没有农业标准化就不会有农业产业化,要认识到专业合作社这种组织形式有利于农业标准化的推进。我国农业生产与销售的显著特点是千家万户面对千变万化,这种分散生产与销售的方式,不可能普遍运用农业标准。而专业合作社通过将农民组织起来合作生产,不仅有效降低了单个农民无法承担的实施标准化的成本,解决了“不愿意”的问题;更为统一指导农民实施标准化提供了可能,解决了“不能够”的问题。

三、加快推进我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的几点思考

农业标准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以标准为纽带,把千家万户的农民和龙头企业联系起来,通过标准将市场需求和科技成果渗透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最终达到提高农产品质量,促进农业生产规模效益形成,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通过近年来,我区开展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笔者认为,要实施好这一工程,必须要加强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力度: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大示范区推进力度

示范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由各级政府负责,质监、农业、林业、渔业等部门共同组织实施,任何大的活动都离不开统一有效的指挥。各级政府要统一思想,加强领导,成立领导(协调)组织,在各级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统一组织下,形成管理规范、综合协调、分工负责的工作推进机制。质监部门要加强业务协调管理,农业、林业、渔业等部门要加大工作力度,各有关部门要通力协作,共同推进示范区建设。要充分发挥农业科研机构、行业协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的积极性,形成政府推动、市场拉动、企业带动、农民主动的工作实施格局。同时,要落实目标责任制,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具体抓,责任人员要专心抓,还要成立相应的机构长期抓,要借助其他部门和全社会的力量,形成合力,共同抓好。目

前,我区及所属六县一市已逐步建立了农业标准化暨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导小组及各示范区项目领导小组,建立了由自治区、地区、县三级农业、畜牧、水利等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专家库,确定了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分工,通力配合形成了工作合力,为示范区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和技术保障。

(二)加大示范区建设资金投入力度

农业标准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要技术支撑,是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要建立和完善标准体系、标准推广体系、产品监测体系、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和农业标准信息体系,需要大量的投入。投入问题不解决好,必然影响示范区的建设。我们要把农业标准化看成是改造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一场革命,看成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途径,要从多渠道筹措资金,要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切实加大投入,解决农业标准化中重要而又紧迫的问题。据调查,青河县阿魏菇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建设受到该县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加大资金投入,采取政府补助、企业投入、农牧民自筹等形式,累计投入1330万元,用于阿魏菇标准化大棚基础设施建设;福海县政府在示范区项目实施过程中,投资520万元,建立了乌伦古湖救护中心及标准化实验室,为示范区项目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加大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体系力度

农业要发展,标准是关键。要按照 “有标贯标、无标制标、缺标补标”和“先急后缓”的原则,加快制定农业标准、技术推广、产品检测检验、农产品监管四大体系建设。标准是组织生产和检验的依据,搞标准化生产就得有标准,要安排专人收集标准,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制修订标准,在现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出从生产环境、生产过程到产品品质、加工包装等环节的一系列标准,要建立起能覆盖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标准体系,要认真总结农产品生产技术和经验,从控制农药残留入手,结合各地特点制定出符合国内外市场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生产操作技术规程及有关标准,要适应科学技术发展和当地农民的生产水平,及时修订、完善和提高标准水平。使农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纳入标准化管理的轨道,从而形成一整套完善的全程标准指标体系。截止目前,我区已建立了阿勒泰羊、绒山羊、阿魏菇、无公害阿山甜瓜、花芸豆、白斑狗鱼、无公害蔬菜和春小麦等8个标准体系,共计160余项标准,制定了自治区、地区、县三级地方标准,基本覆盖了种植业、养殖业、渔业等农业的各个领域,贯穿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确保了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四)加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力度

农业标准化是一个新生事物,需要靠示范引导,通过示范带动促进面上工作平衡开展。要结合本地实际,建立自己的标准化示范基地,在基地内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加强监测管理,建立生产技术档案。通过示范基地建设,让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达到宣传推广农业标准化的目的。同时,要新规划建设一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严格按照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的标准要求组织生产,使示范园内的每一个产品都达到无公害产品或绿色食品的标准,把示范园真正建成农业标准化生产的样板园。我区在示范区开展工作中,建立了青河县阿魏菇标准化大棚430座;建立了福海县白斑狗鱼早繁大棚两栋及标准化实验室;阿勒泰市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示范园,为示范区项目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建立农业标准化基地,就是要从基地抓起,实施源头控制,按标准组织生产,抓好生产过程控制,开展农业品牌建设,发挥示范园辐射带动作用。

(五)加大农业标准化推广实施力度

农业标准化工作关键在于组织推广实施,而农业标准化的实施有赖于全体生产者、经营者、服务者、消费者和组织管理者的共同参与。要大力普及农业标准化知识,提高全社会的标准化意识。农业、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要按照“各负其责,层层培训”的要求,多形式、多渠道搞好农业标准化知识培训,要把标准化

知识纳入绿色证书工程以及基层干部培训的范围,通过培训,农业技术人员和广大农民尽快掌握农业生产的标准化技术和操作规程,提高运用标准化知识的能力。使标准落到实处,真正发挥作用。由于我区农牧民一家一户经营,住居分散,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根深蒂固,加之少数民族较多,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对一些专业性术语理解困难,为此,我区加大了宣传推广力度,充分利用各类形式举办培训班,结合当地农业生产,把农产品生产技术和质量标准汇编印制成一看就懂、一学就会的小册子和“明白卡”作为教材,使广大农牧民和基层干部通过培训尽快熟练掌握标准内容,提高标准化生产技能和水平,三年来,全地区共举办各类标准化培训班300余期,培训农牧民达5万余人次。同时,我区还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我区农业生产面临的形势和实施农业标准化的重要性,增强广大农牧民对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在全区上下形成人人关注标准化、自觉实施标准化的良好氛围。

(六)加大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力度

加强农产品检验监测体系建设,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协调一致、技术先进、科学合理的原则,建立健全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质量安全等监测机构,逐步建立起具备对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监控能力的监测体系,建立生产基地自检与农产品监督检验机构抽检相结合的检测制度。重点建立农产品准出制度、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及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靠制度抓落实,实现从“农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对我区农业土地经营管理模式的思考 篇5

一、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和财政增长不同步,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反映尤为突出的问题,根源在于经济运行质量不高,结构不够合理。所以,要抓好经济发展,特别是财源建设,必须在注重开发新兴财源的同时,尤其要注重内涵挖潜,实现经济增长质量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实践表明,要实现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战略转变,必须侧重抓好三个方面:一是坚持“突出发展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稳步发展第一产业”的原则,全面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化、工业化建设步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1、建设以**区的高新电子工业区、制造加工工业区、制药、白酒和化工造纸工业区为重点的“主导型产业”。**、泰和等县(市区)之所以经济后发优势明显,财政收入增幅较大,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把大力发展工业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突破口,牵动相关产业发展。因此,我区必须采取有力措施,下功夫做大做强工业文章。近年来,我区确立了多行业并进、多渠道发展工业的框架体系,形成了知名度较高、牵动力较强的骨干企业群体,培育了一批独具特点、享誉省内外的名优产品,如“堆花”酒系列、“如意”电缆和葡萄糖酸钙等等名优产品,可以说,这“五大工业”是左右全区工业经济的支柱产业,是满足社会需求、吸纳劳动力就业的朝阳产业,是财政增收的主要来源。所以,应进一步强化推进力度,把已经显现优势的产业做强、放大。应瞄准区域目标市场和本地化市场,积极开发具有个性差异和档次不同的新品种,不断扩大市场覆盖面;电子工业应以友利电、中兴维先通(含摩比)、联创光电和电缆公司等企业为龙头,尽快扩大规模,加大投资;医药工业我区应主要以新赣江药业和众源药业等制药企业为龙头,积极上新药、开发生物制药和中药淬取制品;化学工业主要以东庆化工公司和金嘉造纸等为骨干,这两个企业应尽快扩大规模,达到环保指标,实现化工行业的外延扩张;堆花酒业应以生产外延型为主,花大力气提高高档酒的生产。

2、建设以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贸流通业为重点的“服务型产业”。根据我区的实际情况,支持、配合市政府以完善城市功能和扩大城市经济辐射力出发,通过大力加强道路、通讯、电力、供水、环卫等基础设施和商服、餐饮、教育、文化、卫生、咨询等新兴服务业建设,培育和发掘新兴财源。“十一五”期间,我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应在40%以上。其中,商贸流通业的创税能力年平均应在现有基础上至少提高50%以上,这样才能实现“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战略目标。

3、应花大力气做好城市经营的文章。作为我区来说,就是应该抓住撤地设市后扩充**市城市规模的有利时机,把城市建设市场搞活、搞大,在市区的房地产市场上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提高我区房地产和建筑业及相关产业的创税、创收能力。

4、要采取集中招商与分散招商结合,依托区位、人文等优势招商结合,网络招商与外出招商结合等一切有效形式和方法,大搞招商引资活动。通过大招商、招大商,真正走出一条借助和依靠外部资金缓解我区自身财力不足的捷径之路。

二、要注意后备财源的建设。财源拓展与开发的时序,表现为现实财源、后续财源和潜在财源三种形态,只有把三种形态财源更替衔接好,才能保证财源滚滚不断。有的地方之所以财政始终摆脱不了窘困境地,其中一个最主要的方面,就是财源结构单一,固守已经萎缩甚至即将枯死的阵地不放,没有把着眼点放在大力开发潜在的新兴财源上,结果市场一波动,财源就出现断层。培植后续财源一定要有战略眼光,不能“挖到筐里就是菜”,更不能违背经济规律,搞拔苗助长。

1、要围绕区位优势,瞄准市场,大力开发新项目,变潜在资源优势转变为现实的财政优势。搞好大项目的开发与建设,一定要树立以大思路、大眼界、大气魄、大动作的创业精神,锲而不舍,一以贯之,深某远虑,居安思危。要坚持高标准、高质量的原则,争上那些创税额度大、科技含量高、产品预期寿命长的项目,保证上马一个,见效一个。

2、在抓大项目的同时,也要抓小,把小的作为作为培植后继财源的模式之一,作

为我区财源建设的预备队。要打造政策“洼地”,构筑发展“高地”。除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明令禁止的外,无论什么产业,什么行业,不厌其小,不厌其杂,什么能发展就发展什么。要引导个体私营经济向加工型、科技型和外向型转变。鼓励下岗职工和城乡富余人员从事个体私营,选择基础条件好、发展意识强的个体私营业户,扶持壮大提升一批。以此形成无数个大大小小的小商品大市场,贸工农、产加销一体化,或一村一品、或一乡一品的块状经济规模,形成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相互配套的大流通、大生产格局,牵动区域经济特别是财政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3、要切实把预算外的各项收入纳入财源建设范围,建立健全严格的管理制度,从而使预算外收入成为财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4.要深化服务层次。在财源建设上,作为政府等部门既要重视资金扶持,还要讲求政策引导。要通过制定科学的产业政策、税收政策、引资政策、贴息政策和信息服务等手段,积极支持有潜力、有前景的产业、企业或项目大力发展。要转变服务理念和方式,增强财政政策指导,并通过政策和资金的倾斜,促进我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财源建设要坚持两条腿走路,增收与管理并重。光增收不节支“漏斗”大了不行,光节支不增收“卡死”了不行。必须既开源又节流,妥善处理好理财与生财、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充分发挥财政杠杆的作用,真正达到调控合理、管理科学、服务有效。一是深化财政的支出管理。现在有一种误区,认为抓财源建设就是抓收入,真正意义上的财源建设,不仅仅是只管抓收入,同时也是一个如何抓管理支出的问题。严格管好各项支出,做到少花钱、多办事,就等于相应增加收入。所以,必须坚持从紧度日的原则,严格控制一切非生产性开支,做到不该花的钱坚决不花,可花可不花的钱尽量不花,必须花的钱也要力争最大限度地少花。比如,我区财政花了大量的资金建设**区工业园,个别企业出于某种目的,圈进大量的土地,却空闲在那里,我们开发好了的土地却得不到合理使用,既浪费了宝贵的土地,也浪费了大量的财政资金;二要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区、乡(镇、街道)财政管理体制,充分调动他们培植财源的积极性;建立起基础管理扎实,征管分离,寓服务于执法之中的税收征管制度,该收的要全部收上来,不能跑冒滴漏,切实做到应收尽收。

四、我区目前在财源建设需要反思的情况。

1、要以项目建设带动财源建设,要以效益为中心,兼顾速度,有序地进行。当前,我区在发展经济尤其是招商引资过程中,出现了重数量不重效益的现象,只要引得进来,什么优惠条件都给,且期限过长,以致于一些引进来的企业对我区财政根本产生不了多少税收和贡献,有的反而带来了负面影响。

2、选址要得当,要有长远意识,尤其是表现在工业项目上。我区的新赣江药业公司,前几年在建设时,在用地和规划还没批下来时,就贸然开工建厂房,生产没几年,企业刚要表现出为财政作出较大的贡献时,马上又面临着要迁走,不仅给企业带来了严重的损失,也给**区的财政带来了额外的负担,类似的企业在我区不仅仅是单一的,这不能不说教训深刻。

3、要把环保问题始终放在重要的位置。作为政府要对企业的排污始终做到监控到位,尤其在环保设施的建设上,不能抱着侥幸过关的心理。我区的金嘉造纸和环球皮具就因为环保问题,企业投入营运后,始终开工不足,既影响了企业效益和职工收入,也大大地减少了财政收入。

4、要对将引进的户外向型企业的加工贸易和结算方式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在谈项目时就要力争企业的税收留在我区里,避免“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结果。我区已引进的友利电电子等四家户外向型企业就是这种情况。

对我区农业土地经营管理模式的思考 篇6

研和思考

关于对我区总部经济发展现状的调研和思考

关于对我区总部经济发展现状的调研及思考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总量翻番,不断壮大民营经济规模,实现全区总部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对我区总部经济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向进行了认真梳理,现将我区总部经济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主要工作措施等有关情况,作如下分析和建议:

一、我区发展总部经济的现状和优势近几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心城区企业在土地、劳动力等方面面临制造成本快速上升压力越来越大,致使制

造、劳动力等空心化现象日益显著,发展总部经济已成为助推城市经济转型,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我区作为我市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总部经济已经成为必然趋势。我区在这样一个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推出了一个恰当的概念,开启了一个新的经济形态“总部经济”。总部经济基地建设情况

我区总部经济基地建设得到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列入全区经济发展整体规划之中,于启动以来,总部经济基地在宣传、建设、招商上环环相扣、滚动进行,到目前为止,总部基地a座总部楼招商全部完毕,入驻企业已经正常办公。b座预期9月份主体全部竣工,内部装修有望在年底完工,整体竣工后将实现80%入驻率。不仅如此,为总部基地入驻企业提供高档商务社交及餐饮场所的总部会所的设计图纸已全部设计完成,预计到年底,一个功能齐备的高级总部商务区将打造完毕。

如果说总部基地“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的总部楼还只是搭建骨架的话,那么进驻的不同企业无异于一个个细胞,总部基地也由此爆发出无穷的活力。事实上,总部基地持久的生命力也仰仗于这些企业的快速发展。总部基地a座2楼的“主人”是中美合资的美索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刘延年是“入驻总部基地第一人”。刘总说,总部基地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契机和平台。公司将以此为契机加快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区内共引进企业、集团总部5家,这5家的具体情况是:

证券有限公司。总部设8外廊;以证券交易等为主导产业,注册资金万元,实现税收760万元,预计末可实现纳税200万元左右。

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金100万元。总部设在我区创业孵化基地;现在手续正在积极办理中,9月份办完,预

计10月—12月底纳税70万元。贸易有限公司。总部设在街道赤峰街3号。公司主要经营项目为工艺美术品制作、出口。注册资金10万元。预计年末销售实现100多万元;预计年末纳税30万元。

集团公司总部。已经在我区买下两块地盘盖总部大楼,公司旗下有五家子公司,预计入驻我区后年纳税万元左右,相关手续正在办理中。大华航空。总部设在丰满区创业孵化基地;经营航空售票、铁路售票等。手续正在积极办理中,从我区总部经济发展的情况看,总体上是总部数量少、规模小,没有国内外知名企业集团总部落户我区。我区发展总部经济主要优势 一是土地资源优势:我区幅员广大,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其中农业生产用地15335公顷、林业用地58079公顷、未利用土地5811公顷、水域13336公顷,分别占总面积%、%、%。二是生物资源优

势:生物种类繁多,有野生植物99科590种,野生动物40余种,鸟类126种,鱼类47种。境内森林资源丰满,林业用地58079公顷,森林覆被率%,森林多集中分布于湖和江汇水区及江支流源头两岸,以天然多代萌生林和人工落叶松林业主。栽培作物有各种粮食、油料、经济作物以及蔬菜、薯类,养殖动物有各种家畜、家禽和人工驯养的野生动物。三是水利资源优势。湖设计库容108亿立方米,可满足3万公顷农田用水需要。地表水年平均降水量674毫米,降水中直接有效雨120毫米,年径流量238毫米,总水量64亿立方米。地下水分布不均,江干流沿岸的河谷盆地为地下水丰富区,单井涌水量每日在1000吨至5000吨,最大涌水量可达9000吨。四是旅游资源优势。等自然、人文景观,各具特色,魅力万千,享誉中外。五是区位优势。以形成我区四通八达的城市路网总格局。完成经济开发区的土地整理,高标准建设“九通一平”等配套设施。同时,加强对第二形成水山相映、碧水环山的优美自然环境。六是魅力的城区优势:具有代表性建筑等都在我区。我区以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增强吸引力。

二、我区总部经济存在的问题,虽然我区在发展总部经济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综合发展能力相近的城区相比,差距也是明显的,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一是,总部经济发展速度较慢、层次较低。从市内看,区将总部经济作为经济实现再次突破的着力点,已逐步引入众多家公司总部现已入驻。从同类城区看,青岛市南区将总部经济作为城市经济实现再次突破的着力点,实行重点区块重点推进,截止该市的市南区已拥有各类区域性总部392家,实现税收34亿元,企业数量和税收贡献分别以年均%和66%的速度增长,一批国内外著名企业纷纷设立区域性总部和专业性总部。相比之下,我区在这方面的成效则要逊色得多,引进的总部企业数量不多,且有影响的大企业大集团区域性总部和专业性总部较少或者几乎没有。二是,一批本地企业的总部出现外迁现象。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区还缺乏对企业总部的足够吸引力。分析背后的原因,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缺乏规划引导。总部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形态,需要政府加以引导,才能促使其健康快速发展。目前我区至今还没有形成总部经济产业发展规划。二是缺乏政策扶持。没有建立完善支持总部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缺乏政策对产业的引导和支持。三是配套产业不够完善。近几年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其他城区相比,其产业所占比重仍较低,特别是会计、律师、金融等中介服务业基础比较薄弱,尚不能对总部经济形成强有力的支撑。四是高层次人才较为紧缺。总部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大量的高级专门人才,如高级管理人才、策划人才、理财人才和研发人才,也需要大批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这类人才

在我市还十分缺乏,从而难以有效吸引企业总部和现代服务业企业的进驻。五是没有把我区完善的基础设施,良好的区位优势体现出来。电力、给水、供热、通关、物流,这都是我区吸引企业总部落户我区的宝贵条件,我们要充分利用、积极宣传。

三、发展总部经济的措施及建议 发展总部经济对我区来说,是一件新兴事物,既无捷径可走,也有无经验可循,只有致力打造我区发展总部经济的软硬环境,完善城区服务功能,全力打造区域性“总部基地”,通过发挥总部经济的辅射带动作用,促进我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提升我区的综合竞争力。大力实施招商引资,积极引进各类总部或分支机构。

积极创新招商模式,通过推行叩门招商、行业招商、主题招商、以商引商、政企联动等多种形式,拓宽招商渠道,提高招商质量和效果,积极引进拥有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国内外的上市公司

总部或区域性总部、中小企业总部进驻我区。

发挥科研教育资源优势,全力打造人才高地。

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充分发挥我区内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众多资源优势,依托我区产业发展,做好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实现人才与产业的有序衔接。加快推进人才培养、引进、选拔、使用和管理等环节的市场化运作,提高人才资源的配置效率。同时,积极制定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舆论氛围,为人才队伍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尽快使我区成为区域性的人才集聚中心、人才信息中心和人才配置中心,为总部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

大力发展知识型服务业,建设总部产业服务体系。

大力发展银行、保险、通信、网络、传

媒、会计、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积极规划和建设商贸、商务办公、住宅、金融、娱乐相结合的商务区,以完善的服务业服务于企业总部发展。特别是重点吸引港澳台地区和海外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金融、会计、法律、物流等服务业巨头在我区设立分支机构。转变政府职能、制订总部经济发展规划和引导政策。加强利于总部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建设。建立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务实高效的政府形象,为企业自由参与市场竞争提供充分的制度保证。加强对发展总部经济的专门研究,制定专项规划,明确产业和区域发展重点,实行区域错位发展,避免同质竞争。尽快制定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对总部企业在项目建设、税费减免、人才引进等方面,实行重点倾斜,加快吸引公司总部机构在我区集聚。

落实总部经济发展用地。依托高新区建设的契机,尽快在我区域内规划落实总部集聚区的建设用地。同时,对原在我

区的保有工业用地的大企业,在规划允许范围内以及用地性质不变情况下,允许企业在原址上建造总部大楼;对世界著名企业、国内行业龙头企业来我区设立总部机构,在限定面积、限定用途、工业用地性质不变的条件下,优先在工业用地规划中予以安排;对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需“腾笼换鸟”的原有工业用地,可借鉴其他城市的做法,在“工业用地性质不变、建筑物不变、产权关系不变”的前提下,发展工业营销中心、研发中心、管理中心等具有总部职能的企业及工业设计、文化创意产业或特色服务业等相关产业,加快我区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对总部经济用地开发可采取政府立项建造,也可引入国有、集体、民营等资本参与开发建设,竣工后按成本价销售或出租给符合入驻要求的总部企业。

大力发展总部经济配套产业。加快招商引进和培育扶持力度,重点发展壮大金融保险、中介咨询、高新技术、文化旅

对我区农业土地经营管理模式的思考 篇7

一、土地制度面临的矛盾促使福安较早重视土地流转问题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 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这是中央为解决当前我国的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与农村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而提出来的。

1978年党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扩大了农民的自主经营权,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历史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但家庭承包造成土地的零碎化、经营的分散化和土地配置效率的低下化, 与现代农业要求的集约化、高效化、社会化生产的矛盾日益显现。千家万户分散、自由的小农经营形式, 增加了新技术、新科技、新品种、新机具推广的难度, 制约了农民素质的培训提高, 影响了农产品质量和农业效益, 削弱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这种全国性的问题福安市也客观存在。同时, 福安市又有其特殊的经济结构和地理条件。这些年来, 造船和电机两大产业发展吸纳了本地大量农村青年劳动力, 使农业人口出现双向分离, 一方面外出的劳动力抛下了土地;另一方面没有技朮专长但能种田的劳动力却得不到规模开发农业的土地。这些都促使福安市较早地注意了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并及时提上议事日程。1994年, 福安市农业部门在成功引种日本巨峰葡萄并取得效益的基础上, 准备大面积推广这一新品种, 但发现要找一整块连片100亩的土地都难, 土地全是分散在各户的, “东一块西一块、你种西瓜我种菜”。葡萄是藤本植物, 标准化种植要建栅搭架搞避雨栽培, 要统一建灌溉渠, 不连片成规模种植, 田间管理难, 收益也难提高, 巨峰葡萄的规模发展一度受阻。福安有一种名红茶叫“坦洋工夫”, 有200多年历史, 拿过巴拿马金奖, 以前都是靠收购散户茶叶小作仿加工。为了提高“坦洋工夫”茶加工水平和品质, 福安引进台湾茶业加工企业加盟共同开发传统工艺。按标准化生产该工夫茶的要求, 需配套建设一个不少于300亩的标准化茶园, 也因为一时找不到既连片又适合茶叶新品种种植的园地而使该项目迟迟不能实施。这两件事对市领导的触动很大, 经调查发现, 这种情况在全市还不少。市领导就专门组织有关部门研究如何把农村闲置的土地利用起来防止土地抛荒, 如何组织农民联合起来共同经营改进农

业结构开发新品种问题等。经过调查, 提出思路, 政府专门开会, 就鼓励农民代耕代种租用闲置土地, 防止农村土地抛荒, 鼓励农村建联合体等问题, 形成会议纪要。同时, 农业部门指导成立茶叶协会、葡萄协会、果疏协会等组织, 指导农业项目较为集中的乡镇成立各种种养业经济联合体, 并以此为平台突破土地流转的瓶颈, 并下达配套支农资金给予重点扶持。由此葡萄种植业和茶叶种植加工业都得到很快发展, 以两大农业支柱产业为龙头和发展模式, 带动了其它如竹业、果业、大棚疏菜等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二、福安市土地流转的主要做法与经验

(一) 观念上引导

土地流转是涉及政策及千家万户的敏感问题, 各地、各项目有许多复杂和特殊的情况。政府在指导土地流转中, 除有一份《会议纪要》明确原则方向外, 并没有制定更多具体的规范性文件, 而

是给基层单位更多的工作空间和主动权。在工作上不就流转抓流转, 不强迫命令、强行推进, 不搞一刀切, 真正体现“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的方法是从更新思想观念入手, 讲发展现代农业、新型农业发展模式, 讲高效农业、讲联合经营, 以此讲清土地流转的意义, 让农民主动融

入农业创新, 自觉自愿地参与流转。

(二) 项目上跟进

土地流转的目的就是整合土地资源, 为发展现代农业服务, 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效益, 帮助农民获取更多的利益。近年来, 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很多扶持农业开发发展的好项目, 但往往有些地方项目争取来了, 却由于土地问题没

解决使项目难落地, 或成半拉子工程。因此, 福安开展土地流转工作注重紧紧围绕项目需要进行。对将要引进的每一个农业项目, 都把前期工作的重点放在项目用地的可行性调查上, 不成熟的项目不急于求成, 不盲目上马。项目即使落地了, 也把土地流转工作跟踪到位, 做到项目落在哪里, 土地流转工作就指导协调到哪里。

(三) 信息上疏通

福安市现在尚无农村土地流转的市场, 农业及相关部门和乡镇必须全面掌握全市土地流转的相关信息, 便于指导情况, 为需要流转的农户提供信息服务。福安有个松罗乡, 当地农民有种菜的传统, 近年来引进发展反季节疏菜收益高, 但想扩大发展苦于没有更多的土地, 农业部门知道后, 及时组织松罗及周边几个乡镇领导探讨土地流转问题, 让邻近乡镇之

间的转出户、转入户之间见面, 商谈园地租用事宜, 沟通了信息。现在松罗乡菜农大量租用周边乡镇田地发展疏菜, 收入大幅度上升, 已成为重要的反季节疏菜基地。

(四) 帮扶上持续土地流转完全是

农民自己的事, 政府要做的就是扶持和服务, 做好土地流转后的许多配套工作。农业联合体成立了、土地流转了、发展项目实施了, 政府并不能就此撒手不管, 还要及时跟踪问效, 在资金、信息、技术等方面不断给予支持, 使土地流转工作良性持续地运行。近年来, 福安培养的“农村科技技术特派员”队伍在农村开展推广农业“五新”活动中发挥很大作用, 被农民兄弟亲切称为“科特派”。2008年, 为了解决农业项目融资难问题, 市政府指导“坦洋工夫集团公司”等几家龙头企业牵头, 成立了省内第一家农业担保公司———恒泰担保公司, 已与农业发展银行草签协议, 最高限额可以担保贷款60亿元。

(五) 秩序上规范

从调研掌握的情况看, 早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不久, 福安市一些农户之间就明里暗里进行一些小量的土地流转, 但不规范。有的口头商定, 没有签订书面合同;有的签有书面合同, 但条款不完善, 内容过于简单, 造成一些纠纷。曾经有一农户外出经商缺少资金, 就将几亩责任田“典当”给同村农民换几千块钱。几年后租地价变了, 由于当时资金利率、耕作收成核算都没谈清楚, 造成纠纷告上法庭, 后因双方法律依据均不足而同时受损。这种无序流转对正常的流转影响很大。福安在组织土地流转时注意解决这种无序流转所带来的社会问题, 并把不规范的地方逐步规范起来, 如统一印发条文清晰、流转双方责权利明确的协议样本, 发通告要求凡自行流转的应将有关协议报乡镇土地管理部门备案等等。

三、几点启示与思考

(一) 把握“流转”的真实含义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 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 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从各地工作情况看, 人们对土地流转有一个共同认识, 即:农村土地流转一般是指在农村土地所有权归属和农业用地性质不变的情况下, 将土地使用权 (经营权) 从承包经营权中分离出来 (通常说的两权分离) , 通过多种形式转移给其他农户或经营者, 获取金钱或实物的报酬, 其实质就是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这样的定义还是比较准确的, 也就是说流转的是以面积和时间 (年或月) 为计量单位的使用权, 而不是整个承包经营权。这点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 汲取当年大包干时, 有些地方把所有的集体土地分得干干净净, 村公共财政没任何收入, 成了空壳村, 基层政权几乎瘫痪的教训。从福安市的情况看, 一次流转时间一般不超过10年, 时限到期后可以续定流转协议, 在此限定内, 可根据当地情况和流转双方的意愿采取一年一定、二年一定、五年一定等形式。

(二) “两个底线”不能突破

农村土地流转, 要保证农村土地所有权归属和农业用地性质不变, 这“两个不变”就是我们在土地流转中必需把握的两个底线。实践中要注意:一是现在各级都强调要还权于民、还利于民, 但一些地方政府用很低的价钱从农民手中征得土地用于发展工业和商品房开发, 获取增值利润, 而农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 留下一批失地农民, 引发社会矛盾。保障农民利益就是要保障农民在土地收益上的利益, 还权于民就是要还农民以承包经营权。这也不等于政府对土地管理的“弃权”, 流转也不是放任自流。流转中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权制性质不能改变, 不能搞土地私有化, 更不能借流转为名搞非法土地买卖活动。二是农用土地的性质不能变。要严格掌握土地的流向, 尤其是城乡接合部, 要严格防止因“流转”流到非农用地上或借流转规避农转用的报批, 真正把土地流转到农业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经营项目上, 流转到具有技术推广价值和市场发展前景的特色种养项目上, 流转到对“四荒”开发性经营项目上。

(三) 流转的形式应因地制宜

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 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也就是说, 农民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流转土地, 这些形式包括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等。从福安的经验看, 不是流转的形式越多越好, 关键是哪种形式更有利于保持长期稳定, 有利于对土地的管理, 有利于避免矛盾纠纷。“反租倒包”, 是指农户在保留土地承包权的前提下, 由镇、村集体经济组织把农户承包的土地反租过来, 集体将集中后的土地出租给种田大户或其他经营单位。这种形式有集体经济组织介入, 通过租的形式重新获得土地, 有利于促进土地经营权的适当集中。但要“坚决防止和纠正强迫农民流转、通过流转改变土地农业用途等问题, 依法制止乡、村组织通过“反租倒包”等形式侵犯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等行为。”这也是中央所明文规定的。

对我区农村宗教热的冷思考 篇8

关键词:农村;宗教热;冷思考

随着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实,我区特别是农村宗教活动日益频繁、信教人数迅速增加。全区主要有基督教、佛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四大教。道教有教职人员无活动场所。全区宗教信仰人口大约14万,其中基督教徒6、5万人,佛教徒7万人,天主教徒200人,穆斯林约3500人。从宗教活动场所来看,全区共有144个宗教场所,其中教堂115个,清真寺1个,佛寺27个,天主教堂1个。

一、我区农村“宗教热”的原因解析

正确分析农村地区宗教盛行的原因, 对于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从总体上看,当前我区农村宗教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贫乏的精神文化生活

改革开放以来, 虽然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较快的提高, 但他们的日常文化生活和娱乐活动仍然贫乏、单调,部分人精神空虚得不到更好的寄托。近年来各乡镇建成了文化站,设立了图书室和电脑室,但由于年龄、知识结构等原因,加之部分基层组织软弱涣散,给宗教组织的发展留下了空间,许多农民更倾向参与教会组织的集体活动。

2.宗教政策的落实

近些年,国家相关部门联合出台文件,将宗教教职人员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我区宗教教职人员待遇有明显提高,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同时,宗教政策的落实与实施为人们信仰宗教提供了保障,信教者不再受到歧视或者打压,精神得以寄托,自身利益也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各种宗教建筑、场所得以重建,正常的宗教活动得到了开展。

3.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低下

目前我区农村“宗教热”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相对低下所造成的。当人们不能从政府和社会那里获得其应对风险的社会保障时, 那么他们只有求助于神灵, 皈依宗教。宗教正是利用此对症下药,通过治病、给予农民好处等手段,吸引了大量的信徒。

二、“宗教热”带来的社会影响

不可否认,宗教组织通过从事慈善,帮助鳏寡孤独,支持村级公共事务等活动,对缓解社会矛盾、增强社会稳定、维系伦理道德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从总体上看,宗教的积极面不断扩大,正面作用不断增强,但负面影响也不可小觑。

1.挑战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力

大量的村民参加宗教活动,把金钱和精力投入到宗教事务中去,面对困难把希望寄托于超自然的神力而不是党和政府的时候,就会对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缺少热忱,对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漠然视之。

2.干扰正常的社会秩序

一些群众热衷于组织、参与宗教活动,完全摈弃世俗生活的社交联系,有田不种或不务生产,有的甚至变卖家产、等待世界末日的来临,幻想“升天”,给家庭其他成员带来了很大的经济压力和社交压力。特别是非法宗教活动的介入,使合法宗教活动场所不能正常活动,造成教徒對宗教的合法、非法界限模糊。某些地下教会的组织者,通过精神洗脑的手段强有力的控制着信徒,对社会上的不特定的成员产生威胁,引发了许多矛盾和纠纷,影响了正常的宗教信仰,严重干扰了社会秩序。

三、对我区“宗教热”的冷思考

做好农村宗教工作对于保持农村社会政治稳定,巩固基层政权和促进美好乡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要真正把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贯彻落实,最大限度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

1.坚持依法治教,保护信仰自由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宗教信仰自由,是写入宪法的人民基本权利。但宗教信仰自由,并不等于可以“自由”无序的进行任意的宗教活动。因此,要依法规范管理宗教事务,确保宗教活动规范有序进行。

一是加大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引导信教群众到依法批准登记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开展宗教活动;二是加强宗教场所的规范化管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宗教活动场所的人事、财务、安全等管理制度,从而减少内部之间的矛盾;三是结合我区“和谐寺观教堂”创建、“六五”普法宣传、宗教政策法规学习月活动,加强宗教团体队伍建设和宗教教职人员培训;四是及时掌握外来信徒信息,及时引导他们参加正常的宗教活动,坚决遏制利用宗教侵害人民群众合法权利的行为。

2.落实宗教政策,提供正确的价值引导

在宗教组织内部,应当由爱国宗教组织发挥管理主体作用,吸纳教职人员和信徒参与,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按各宗教的教义教规和传统,完善内部民主管理制度,党和政府要把帮助宗教团体提升自我管理能力作为一项重要任务;鼓励宗教界以扶贫济困为重点积极开展公益慈善活动,做有益于人民的事情,弘扬宗教文化中的宽容、仁爱、和谐、奉献等精神;建立健全民族宗教领域矛盾纠纷排查工作机制,妥善处理民族宗教领域的矛盾和纠纷,防范境外势力利用宗教对信教群众进行政治和思想渗透,密切关注各种非法宗教、邪教的活动,确保我区民族宗教界和谐稳定。

3.扩大基层民主,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领导力

基层组织要切实改变工作作风,坚持从民众的基本需求出发,关心群众疾苦,解决好农民的实际问题,使农民得到切实利益;不断发展各种形式的村镇文化,引导农民参与一些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活动,提高农民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提高自身的组织凝聚力;同时积极树立党员模范,为农民传授正确的宗教观念和意识,为基层的宗教文化提供科学的指引;严肃党风党纪,严守共产党员不得信仰宗教,不得参加宗教活动的红线。

4.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风尚,提升农民素质。

以“发挥正能量,共筑中国梦”为主题,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经济发展实践和社会治理中,用法律的权威来增强人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最大限度增进社会和谐。同时,要高度重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加大经费投入,巩固完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提升农民素质,真正用先进文化占领城乡基层文化阵地。

参考文献:

[1]《农村宗教与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百度百科等。

上一篇:经典英语小故事下一篇:初中生观看《机器人总动员》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