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勤信息化建设

2024-06-08

后勤信息化建设(共12篇)

后勤信息化建设 篇1

1 高校后勤管理内容

高校后勤管理的任务是负责全校师生的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等各方面内容。提高学校管理服务质量, 为学生和老师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学环境是各高校后勤管理的重要职能。在这个信息化日益发展的社会, 个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水平也应当有所提升, 因此更加需要推进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 使后勤管理更加科学化、系统化、效率化。

2 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基本情况

2.1 信息化开发应用调查情况

普遍看来, 目前各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整体情况不太乐观, 据电话记录资料显示, 2003和2004年仅有不到160通电话咨询有关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方面的内容, 2005比例增加了46接到了235通咨询电话, 2006年截止到6月份就接到了210通电话, 据估计可能比2005年增加110。从这个调查数据来看, 说明我们重新认识了高校后勤管理, 并且急迫地对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进行深入的探究及不同程度的探索。我们在一些高校调查资料中发现, 他们正不同程度的对如何高效利用信息手段进行有效的管理进行探索, 他们也在实现部分信息管理的过程中得到了不小的收获。但他们在使后勤管理实现整体信息化时经验还是不够。据部分调查显示, 目前全国各高校实现后勤管理信息化比率较低, 但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其实现率一定会有大大的提升。

2.2 信息化建设推进情况

在教育部发展规划课题“中国高校后勤改革发展分析报告”中, “信息化建设”、“社会化改革”、“产业化发展”、“标准化管理”和“思想文化建设”这五项工作已被作为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高校后勤改革进程中的重要任务和课题进行研究探索。

引人注目的首次“全国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交流研讨会”于2005年6月份在重庆举行, 在会上进行充分交流和研讨的是全国高校后勤领域主要的信息化管理软硬件技术研发机构和应用单位。最近几年, 各高校的学生公寓专业部也曾多次举办过有关公寓信息化建设的交流会。山东、河北等省的学生公寓专业部也举办过相关的对全国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工作起重大推动力的研讨交流会。后勤信息化建设工作在北京发展的态势令人感到非常欣喜, 在各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方面北京市教委后勤处今年加大了推进力度和强度, 使北京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进程加快并且得到了可喜的成果。北京市教委后勤处还成立了“北京高校后勤信息化管理课题组”, 对后勤管理、机构设置和运行等方面进行结构优化, 并对岗位效绩评估与ISO9001、HACCP两个标准化的结合进行探索研究。目前, 据不完全统计已完成或正在建设后勤管理信息化的高校超过13。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全国对信息化建设的越来越重视, 我们相信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工作将开展的越来越好。

3 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目前, 各高校在利用信息化进行后勤管理的手段比较落后。近年来, 大学生人数随着高校的扩招而逐年增加, 同时对吃、住和后勤管理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 许多高校不断增加校区基础设施, 不断扩大管理服务内容和范围。再加上校区分散部门较多, 这些因素都要求我们后勤管理服务与时俱进适应新形势的变化。现代社会的趋势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后勤队伍素质建设、服务意识, 并且有效地利用网络化、现代化管理手段。这是保证学生和教职工正常学习和生活的必经之路。

在如今这样的数字化和网络化时代, 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意识也得到了不断地提升和更新, 社会上各种利用网络化和信息化的手段也是多种多样并且日益完善。对于后勤服务管理来说需要改革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怎样有效提高服务管理水平去适应社会新形势的发展需要。为面对市场化运作我们必然要做的就是建立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 充分利用信息和网络资源。高校后勤市场在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下逐渐被社会各种竞争机制不断渗透, 这就促使后勤人员时刻保持警醒不能丢掉危险意识, 加强思想的转变。

4 推进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4.1 信息化管理有利于后勤人员提高工作效率, 更快、更好地为学生及教职工服务, 并且能更准确地掌握师生信息。

不同校区的不同部门在自己的电脑上都可完成上报和待审批文件, 从而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省去了大量的繁琐的程序。

4.2 信息化管理更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

信息平台可以把后勤公共资源和各种信息统一展示调用, 各种信息、资料、报表等都可以在平台中进行资源共享, 而以前人工管理时的信息闭塞, 沟通不畅等问题都可以在信息化管理中得到解决。

4.3 信息化管理还有利于节省经费。

通过网上办公, 大家会减少对文件纸张、打印、复印和各种材料的需求。各部门之间的走动和一些核算部门的人工会相应有所减少, 而一些部门可能会精简合并, 各种经费、车费、汽油费也会有所减少。

4.4 高校后勤信息化管理的实现是顺应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

利于巩固社会化改革的成果, 有利于引入先进的管理模式, 培养后勤队伍专业素质, 提升自身形象。有利于加强后勤服务安全管理, 推动反腐倡廉建设。

4.5 后勤社会化改革随着高校的不断发展而不断深入, 这就对高校的后勤服务管理工作在范围和质量上提出了新的要求。

过去的单一、落后的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激烈的不断变化的要求。只有把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用于后勤管理, 才能有效提高后勤管理服务水平和效率。因此推动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极有力的也是急需的。

5 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方案

5.1 增强意识, 营造良好的氛围

加大宣传力度, 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来增强领导和职工的意识, 从而可以为后勤信息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让后勤各级领导和职工充分认识到此项工作的重要性是推进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首要任务,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了解到在提高整个后勤管理水平中信息化管理所起的作用和地位。在这个信息发达的社会, 要想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就必须掌握、运用好信息化,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增强自己的优势。

5.2 扬长补短, 逐步完善

要想推进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还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学校的大力协助。借鉴有效的经验, 完善计划, 统一组织, 在全国范围内选择适当的地区和适当的高校做试点, 一边探索, 一边完善。等到实验成熟后, 便可大范围的在全国推行。

6 结束语

为适应时代的需要, 推进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而后勤信息化建设带来的巨大价值肯定是毋庸置疑的。尽管目前我国高校后勤信息化管理水平较低, 但我们深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在这一领域一定能获得圆满的成功。

参考文献

[1]杨沅潼.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J].陕西师范大学, 2008 (4) .[1]杨沅潼.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J].陕西师范大学, 2008 (4) .

[2]范焕琼.一校多区型高校后勤管理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08 (9) .[2]范焕琼.一校多区型高校后勤管理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08 (9) .

后勤信息化建设 篇2

第二,信息时代发展的必然需求。伴随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日常的生活与网络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信息网络早已成为人们生活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职院校无论是教学、办公室业务、宿舍、校园网络等,网络已遍布于校园的各个角落。因此,高职院校必须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加强信息化教育。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工作,是学校管理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加强后勤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适应时代发展,才能更好地为学校发展以及广大学生及教职员工服务。

3、我国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

3. 1高职院校对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缺乏重视。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都被院校领导忽视,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对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未被充分认识。加上高职学院普遍存在办学经费不足,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投入资金较少。日常的后勤管理当中,主要仍以传统的管理模式为主。高职院校当中,从事后勤管理的工作人员大多年纪都较大,很多都是临近退休的干部和教师,对于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后勤管理人员在内心存在着严重的消极与抵触情绪,大多都沿用着自己熟练的传统管理办法。同时,一部分管理人员并未深入理解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内在意义,片面地认为只要在后勤部门安装计算机硬件设备以及应用系统,就算是将信息化建设工作完成了,致使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信息化系统并未将其重要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3. 2信息系统建设缺乏相关规范与合理的框架。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信息化系统普遍缺乏相关规范与合理的框架,工作模式与工作流程相对落后,后勤各项工作很难协调的运行发展。一部分高职院校在技术上已经完成了后勤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可是信息系统却缺乏完整有效的规范与操作标准,后勤管理当中的各项规章制度仍不完善,为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与应用带来了很多困难,制约着后勤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3. 3后勤管理信息互通性相对缺乏。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工作是综合性较强的一项复杂的工作,其服务范围及管理范围极其广泛,其信息分布范围较大,后勤管理信息化系统很难采集到全面的信息,后勤管理信息化工作能否顺利进行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再加之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人员在后勤管理经验上差异性较大,一部分高职院校将后勤管理工作外包给校外企业,而相关企业通常都是在自主经营,信息数据的真实性及完整性相对欠缺,导致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决策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高职院校后勤管理工作相关的信息资源互通性较低,难以形成资源共享。

3.4高职院校后勤缺乏专业的信息化管理人才。我国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着专业信息化管理人才匮乏的问题,后勤管理工作人员的整体综合素质普遍偏低,而比较先进的管理意识及管理理念更是严重不足,难以掌握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严重制约着高职院校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4、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有效策略探讨

4. 1必变后勤管理工作的观念,统筹发展。高职院校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需要各系、各部门全力配合才能完成的系统工程。对此,高职院校必须明确后勤管理对于学校发展以及师生教学与生活需求的`重要性,以提高后勤管理水平及工作效率为前提,加快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后勤部门必须牵头组建以学校各个部门参加的信息化建设小组,加强统一领导与全面协调。通过统一的领导,能够统筹规划后勤管理工作,使各项数据与系统接口形成统一,实现信息的互通,并且可以有组织、有计划地逐步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工作当中如果出现分歧以及各个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时,建设小组领导可协调各部门工作,针对相关问题做出解决对策,做到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4. 2强化基础建设,加大资金投入。要想使后勤信息化建设能够更好地为管理、教学、科研服务,使高职院校能够始终在市场经济当中处于不败之地,而这都需要强大的资金后盾支持。首先,必须加强各种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因为一旦基础设施无法与信息化建设步伐一致,将导致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滞后,制约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发展。其次,还要加强引入新技术,才能够使信息化建设事半功倍。在改变观念加大对后勤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上,加大资金投入,是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保障。

4. 3加强后勤人事制度改革,改变人事结构。很多高职院校的后勤部门的工作人员普遍都是临近退休的干部和教师,对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普遍偏低,而且有很多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工作人员都是通过熟人介绍或者走关系等方式而参与到后勤管理工作当中的,此种老化的人事结构导致工作人员的素质水平、学习能力、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掌握水平普遍偏低,改变后勤人事制度及人事结构势在必行。对此,可运用企业管理办法,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将管理能力强、综合文化素质高、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水平高的优秀人才引入到后勤管理部门,通过合理的竞争,挑选出适合的人才签订用人合同,以此来改善后勤部门老化的人事结构以及人事制度。

高职院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研究 篇3

关键词:后勤信息化;建设;信息平台 ;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47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9-0052-02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后勤管理分会成立二十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高校后勤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智能部门监管”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随着高校后勤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高校后勤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实现教育教学的重要保障。[1]本文就高职院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做一些探讨。

一、高职院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1.后勤信息化有利于标准化管理,资源共享

通过信息化平台,将后勤内部的各项职责、制度、通知等信息化后,职工们可以随时通过网络登录信息化平台,了解或学习相关制度,明白自己该尽的职责和可以享受的权利,这样可以让后勤的管理更人性化,让管理和制度更加深入人心,使得管理标准化。此外,后勤内部的最新政策、法规;重大活动;重要事件、工作、信息等通过信息平台及时发布,可以让全体后勤职工乃至全校师生及时了解信息,做到资源共享,以便减少由于人工传递带来的延误或滞后。[2]

2.后勤信息化有利于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服务质量

一直以来,后勤都是一个服务机构,以往的服务人员的工作作风很是一个问题,尤其是官僚主义、不作为等。后勤信息化后,很多事情都可以借助于信息平台办理,很多服务可以通过信息平台申报办理,系统记录了申报时间和办理过程,以及后续的相关事宜,同时也记录了申报者对办理人员的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的评价。这样就便于后勤领导掌握后勤服务人员的工作作风,对于服务态度较好、服务质量较高的人员,应该给予表扬,宣扬这样的工作作风,保护这些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3.后勤信息化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员工的素质

后勤信息化的办公系统是借助于计算机网络的一个实时处理系统,它改变了以往手工操作,人工传递信息的管理模式,整个后勤的日常事务处理一般都可以在网上完成,实现无纸化办公,极大地提高了后勤部门的工作效率。同时也对后勤员工的信息化素质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只有不断提高员工的素质才能跟得上后勤信息化不断房展的要求,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全体师生。

二、高职院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其重要原因

目前,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水平层次不齐。在高职院校这样的表现更加明显。有些高职院校的后勤部门徘徊在办公自动化阶段,只是为了满足日常岗位工作需要;有些高职院校已经普及了食堂IC卡,并延续到了水、电计费与支付,甚至延续到了门禁考勤,图书借阅等领域。高职院校的后勤信息化已经开始,其在建设的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1.思想认识不到位带来的发展制约

后勤信息化是应该渗透到后勤管理、后勤服务的各个方便和各个层次的。虽然说有了计算机网络,有了办公软,正因为有了计算机网络和办公软件,一部分人习惯了传统的后勤管理模式,对新事物感到很茫然,产生了失落感和危机感,并产生了一些抵触情绪。还有一部分人则认为,有了这些就后勤信息化了,没有必要再做深入发展。高校后勤,尤其是高职院校后勤的信息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建设过程,这些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都会给高职院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带来制约。

2.缺乏统一规划带来的制约

高职院校后勤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建设并不断完善的过程。但是很多高职院校对后勤信息化缺乏统一的规划,因为更换了主管领导就更换方案,出现了领导重视就干不重视就不干,后勤部门领导想干却不知如何干,甚至由于没有经费没法干的混乱局面。[3]因此,加强统一规划,建立长效机制,为高职院校后勤信息化建设铺平道路。

3.与现有信息系统整合的制约

高职院校的后勤部门可能在不同业务开始了信息系统的建设,但是这些信息系统彼此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信息资源的共享性不高,甚至不可共享,造成资源的重复和浪费,同时现有系统的整合也出现困惑,哪些该留,哪些该去,留下的又该如何整合等等,这些也是制约后勤信息化建设的一个因素。

4.缺少专业技术人才的制约

在高职院校中,后勤管理和服务人员中绝大部分都是工人,他们在各自的业务领域中可能是能工巧匠,但是在后勤信息化建设中,却显得力不从心,而后勤职能部门本身缺乏对员工信息化技术培训,导致整体员工的专业技术水平低下。另外,想要引进这样的专业人员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三、高职院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1.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协调机制,为后勤信息化建设提供决策支持

高职院校后勤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建设并不管完善的系统工程,离不开各系、各部门的全力配合。为此,需要建立以分管院长为组长,后勤部门牵头的各部门全员参与的领导小组,加强统一领导和协调。[4]因为是统一领导,因此便可以有效避免因规划部统一、数据或系统接口标准不一致带来的问题或潜在风险。在统一领导下,做好细致的规划,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建设工作。当出现分歧或部门之间利益冲突时,分管院长就可以做好协调工作,保证后勤信息化建设顺利开展。此外,有分管院长的直接领导,在学校发展规划上可以有相应的决策支持,即便是更换领导,这项工作也应该作为发展规划执行下去。

2.转变思想观念,健全管理制度,为后勤信息化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将高校后勤管理推向社会,推向市场,因此,高校后勤的管理应以企业化形式运作,并构建适应高校后勤管理的企业制度,这是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需要。[5]此外,实施高校后勤信息化管理模式是推进高校后勤可持续反战的必由之路。信息化管理模式是一场管理的革命,需要全员上下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后勤部门的管理层人员应更新管理理念,深入学习企业管理理论,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特别是与后勤信息化建设相关的管理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为推进后勤部门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的理解和贯彻,为后勤信息化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3.加大资金投入,强化基础建设,为后勤信息化建设提供物质基础

后勤信息化建设要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科研和管理,并在市场经济中有立足之地,这都离不开资金的投入。一方面,应加强基础设施的投入,如没有基础设施或者基础设施跟不上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不仅不能推动建设向前进,反而会成为信息化建设的桎梏。另一方面,应加强新技术的引入,新技术在信息化建设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必要的资金投入是后勤信息化建设的物质基础。[6]

4.培训业务骨干,引进技术人才,为后勤信息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做好后勤信息化建设,还必须有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一方面,建立和完善后勤职工专业技能培训和进修制度,根据岗位工作的性质、员工能力等因素综合考虑择优选择参加短期培训或长期进修;还可以在校内分批、分专业的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信息技术培训指导,快速提高现有后勤员工的素质。另一方面,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后勤管理的专业性不断加强, 这就需要引进一些高素质的专门人才,从事信息化建设任务。这有这样才能为后勤信息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四、结束语

高职院校后勤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不断发展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后勤员工人人参与,还需要不断加强研究、规划和实施,不断丰富信息化建设的内涵并不断提高建设水平,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一流的后勤服务。

参考文献:

[1]蒋宏潮,鲍伟.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对策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23):27-29.

[2]赵雪群.对高校后勤信息化工作方式的思考[J].高校后勤研究,2010(4):49-50.

[3]宋希博.关于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工作的一点思考[J].高校后勤研究,2012(3):103-105.

[4]程学绩.后勤信息化建设浅谈[J].高校后勤研究,2011(5):82-884.

[5]宗晓武.高校后勤信息化制约因素及对策建议[J].江苏科技信息,2012(3): 41-42.

[6]赖文渊.关于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探讨[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26(2):55-57.

(编辑:王晓明)

台军后勤信息化建设探析 篇4

1.1 发展历程

为实现“精确管理、快速支援、有效管控”的后勤建设目标, 台军利用岛内的信息技术优势, 在物资、医疗、运输、财务保障方面, 持续开发信息系统和装备, 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上世纪末期, 在信息技术应用的起步阶段, 各军兵种依靠岛内科研机构开发各自的后勤管理信息系统, 如八十年代初期, 台湾海军研发的服装应用系统, 九十年代末期, 台“国防部”开发的军费预算执行系统及台中科院开发的远距离医疗会诊系统等。二是本世纪初期, 台军在深入研究几场近代高技术局部战争后意识到, 各自独立的后勤管理信息系统不适应一体化作战保障, 于是借鉴美军经验, 开始对后勤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整合, 这一时期台岛内光缆系统、固定数字微波系统和卫星系统建设完成, 也为信息系统整合提供了基础平台。例如, 为满足未来扁平化后勤指挥机构和地区支援体系的建设需求, 台军顺应补保概念与作业流程的改变, 开始着手整合各军兵种补保信息管理系统, 形成了联合后勤信息系统, 并同步完善地区混合仓储设施, 使各军兵种所属部队都能通过本信息系统就近获得所需的补给品。在整合过程中, 台军注重保留有利用价值的信息资源, 对于可直接使用的软件系统, 全盘移植或修改后移植到新系统中使用, 减少了后期研发费用。三是近十年来, 台军因受到美军后勤信息化建设理念的影响, 形成了军队后勤信息系统综合集成的思路, 在后勤指挥、战场支援、安全防护方面, 建立了一个运行高效的防御作战后勤信息支援体系, 并且以联合后勤信息系统为中心, 各军兵种后勤信息系统为支点, 构成后勤保障体系, 实现了军队后勤联合保障, 后勤管理信息集中管控、按需使用和实时防护的建设目标。

1.2 管理机构

台“国防部信息战策略规划委员会”负责研究整体信息战战略, 下设信息战试验室和紧急对策小组, 台“国防部”参谋本部后勤参谋次长室分管台军后勤信息化建设, 并根据台军后勤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要求, 制定政策、法规和发展规划, 台军后勤信息化建设的实施管理机构包括联勤司令部及各军兵种的相应机构。台军根据“全民国防”的理念, 成立了“国防部”后备事务司, 担负平时和战时动员后勤保障力量的任务, 促进了军队和地方政府信息保障力量的有效对接。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 台军构建了平战一致的后勤管理信息化体系, 对提高后勤管理与作业的信息化水平, 促进台军联合作战战管系统的发展, 建立数字化后勤决策支援信息系统, 发挥了重要作用。

1.3 应用系统

台军按照树立高技术大战略以及打“不对称信息战”的建军理念, 紧跟世界军事强国步伐, 加强C4IKSR系统建设, 其中“国防部”的衡山系统、陆军的陆资系统、海军的大成系统、空军的天网系统均由作战、人事、后勤、通信分系统组成, 这些信息系统通过专用通信网络、计算机、数据处理和显示设备相连接, 实现信息分配和指挥协调。为处理日趋复杂的后勤问题, 台军联勤司令部研发了联合后勤信息系统、军备寿期信息管理系统 (CALS) 及军人健康检查数据库管理系统 (HEDMS) 等支撑后勤信息化作业的应用系统, 成功整合了后勤资源, 有效提升了运补效率。联合后勤信息系统主要以Delphi4为开发工具, Oracle为数据库, 采用多层式结构, 其中的主件管理、弹药管理、车辆维修、粮秣补给、油料管理、服装补给、运输管理、野战补给保障等信息子系统功能完备, 使用安全便捷, 达到了简化后勤作业程序, 高效完成保障任务的目的, 台军引进美国防部开发的军备寿期信息管理系统 (CALS) , 将台军武器系统生命周期所产生的资料, 以数字方式加以整合, 改进了武器系统采购与后勤支援程序, 增进了系统质量, 降低了军备成本。军人健康检查数据库管理系统 (HEDMS) 具备健康检查、数据库建设、系统分析与查询及电子公文交换等功能, 弥补了以往医疗与健康检查管理人工化作业的缺陷, 实现了体检作业流程自动化、医疗记录电子化、流程处理网络化以及资料存储系统化目标, 台军能利用该系统及时掌握现役官兵、聘用人员的健康状况, 并做好健康体检和疾病预防工作。

2 台军后勤信息化建设主要做法

2.1 借鉴美军后勤建设经验

20世纪末期, 台军受到美军积极发展信息战的影响及岛内对“国防信息安全”的担心, 以美军后勤信息化建设改革为样板, 着手开发本岛后勤管理信息系统。1993年, 台军开始关注美军CALS的技术应用和发展趋势, 1997年成立了岛内CALS科研团队, 专门负责CALS引进开发和推广应用。通过海湾战争到伊拉克战争的检验, 美军运用的后勤信息技术日趋成熟, 台军各军兵种从初期的模仿到开发自己的后勤管理信息系统, 逐渐走向系统整合、信息融合。1997年之前, 台军各军兵种都有自己的后勤专业信息系统, 但因这些系统设计的独立性, 而使得各个系统之间无法做到互联、互通、互操作, 随着美军后勤信息系统的整合且日见成效, 台军便开始研发联合后勤信息系统, 并借编制调整之机, 以该系统为中心, 整合了各军兵种的后勤信息系统。

2.2 培养后勤信息化人才

信息化战争对官兵的信息素质要求很高, 建设信息化人才队伍, 是军队信息化的成功之本, 台军重视后勤信息化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建设, 既重视后勤各专业人才培养, 又重视复合型人才培养, 台军主要后勤信息化培训基地是国防大学的国防管理学院电子计算机中心, 其培训方式灵活多样, 主要采取讲解示范、实装操作、集智攻关及综合测验等方式实施, 通过日常训练, 使受训官兵掌握了油料、粮秣、服装、弹药、医保等系统的实际运作方式, 熟悉了现行部队中各类军品补给作业的保障流程。

2.3 加强后勤信息化建设投入

台军不断从美军的后勤信息化改革成效中吸取经验, 逐年加大信息系统建设和信息化人才培训等经费的投入力度, 促进了后勤信息化快速发展, 如2004年台军后勤信息基础建设经费1018万元新台币, 国防大学国防医学中心信息系统经费675万元新台币, 联合后勤信息系统经费1.7亿元新台币, 2004年台军后勤信息系统建设经费投入占国防信息化总投入的33%。2006年国防大学国防医学中心信息系统经费1020万元新台币, 联合后勤信息系统经费2亿元新台币, 主计局财务信息系统经费1899万元新台币, 2006年台军后勤信息系统建设经费投入占国防信息化总投入的36%。

3 台军后勤信息化建设发展趋势

3.1 重视新技术的应用

为充分掌握战场运补状况, 增进后勤补给效率, 台军在后勤信息化建设方面非常重视新技术应用, 主要应用技术有个人数字助理 (PDA) 、无线应用协定 (WAP) 和射频识别技术 (RFID) , 通过PDA和WAP的研究应用, 发挥了联合后勤信息系统信息联机和行动式主管查询功能, 它所包含的粮秣、服装、油料、弹药、营产及工程管理等子系统以开放的WEB平台为架构, 保证了台军各级部队通过专用网络就能进行军品申补作业, 并建立了具有实时分析、统计的查询系统, 帮助各级主管掌握各类后勤作业情况, 有效统筹后勤管理资源。RFID也在台军后勤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3.2 加快信息系统整合

近年来, 台军正效仿美军加快后勤信息系统资源整合步伐, 联勤司令部已通过联合后勤信息系统初步整合了各军兵种后勤信息系统, 但由于受到经费限制和网络带宽限制, 后勤自动化作业受到一定影响, 个别系统还不能并网使用, 台军拟通过升级C4IKSR系统来整合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探测系统和联合后勤信息系统等系统, 实时监控后勤物资的采购、存储、运输等环节, 以期最终达到“精确后勤”的目标。

3.3 加强信息系统防护

台军出于信息安全考虑, 各军用信息系统一直采取封闭式运作方式, 即以“不与外界接触”来达到基本的信息安全目的。对于信息安全的管理, 则主要通过对装备数据、系统功能的保密和人员教育来达到, 如联勤司令部安控系统整合凭证机制建立了台军第一个应用软件导入PKI系统, 并结合MCA台军凭证、IC智能卡为联勤建立了智能卡单一签入机制, 联合后勤信息系统结合电子签章、加密机制, 确保信息传输机密性。在未来的信息战中, C4IKSR系统的各种信息都必须实现共享, 因此, 各系统独立不再可能, “不与外界接触”也难以做到, 为此, 台军目前正加紧进行研究论证, 力图借助台信息产业的技术优势, 结合军地力量, 研究开发各种信息安全设备, 以提高其信息安全防护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汉宽.台军电子战浅析[J].军事通信学术, 2000.

[2]朱文泉, 王义斌, 等.台军信息战[M].军事谊文出版社, 2002.

[3]翟松, 朱帮兴, 等.军事信息系统与装备[M].解放军出版社, 2007.

后勤信息化建设 篇5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科技水平不断进步,信息技术在我国计算机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人们对信息化建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国教育水平也开始高速发展,学生生活、学习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里日渐离不开网络,尤其是高校当中的后勤管理。然而,在我国大多数高校当中,领导对于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度并不够,没有一个全面的规划,缺少相应的技术上的支持,系统功能不健全。因此,本文在基于对高校后勤调研的基础上,研究在高校后勤管理建设当中存在的问题,说明了高校后勤管理的现阶段状况,分析其原因,找出相应的解决方式及对策,加强对于高校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与规划,完善高校的管理制度。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水平;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对策研究

一、高校后勤管理的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学校规模不断建设扩大,高校后勤管理也在不断地革新管理技术,因此,怎样将高校各方面后勤管理事物建立得规范化、模块化、标准化,怎样提高服务水平,有一套完整的管理流程是我们当前要重点研究的问题;提高高校后勤管理的一系列经济效益的问题,使后勤能够保障并满足于现今高校高等教育的高水平要求,将后勤管理的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得更加完善,从而使得高校的后勤管理更加科学、规范和标准,对于高校的后勤管理进行全面的创新,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科技建设与信息化管理的协调发展,加快高校后勤管理的改革步伐,使后勤管理可持续建设,促进我国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二、高校后勤管理的现阶段状况

(一)高校后勤管理模式陈旧。现今所使用的后勤管理模式没有创新,只是一味地照搬老管理方式,比较陈旧,缺乏新的管理技术,很多情况下都根据管理的需要来临时调动工作人员进行操作,这样不利于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系统,缺少整体上的把控,范围的使用也会受到限制,加大了劳动量,工作效率也降低了,而且可靠性、准确性等等都不高,不能够适应当今高水平管理的发展需要,因此,我国学校庞大数量的学生信息量已经无法满足于陈旧的管理模式,陈旧的`管理模式已经跟不上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的步伐。

(二)高校后勤管理设备不健全。传统的管理设备已经不满足于现代化管理要求的需要,跟不上现今信息化管理的要求,学校对于这方面的重视度不够高,设备的不完善使得不能够深层次地研究网络信息化,软件使用随意;此外,在众多的后勤管理方式中,仍然使用传统的手工统计的方式,成本和效率低下,达不到信息化建设的标准。

(三)高校后勤管理当中资金与技术的不足。近年来,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社会研究方面与科学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就,与高校的发展相比较,高校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受到了人才、技术、资金方面的限制,对于高校后勤管理系统的建设与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还很落后。在一项调查研究当中发现,29所高校当中只有1所学校的后勤管理应用了信息化建设技术,只有4所高校配备了专业的后勤管理技术人员,大部分的高校建设资金与技术的投入都不满足当前后勤管理建设的需要。

三、对于加强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研究对策

(一)更新高校后勤管理观念。要改变高校后勤管理的观念,加强对于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就要先从最基本的改变观念开始,对于高校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重要性要充分地认识到并重视起来,由此才能够加强对于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资金、人才以及技术的投入量,使高校后勤管理得到保障。因此,要实现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就要加强和更新高校后勤管理的观念,努力提高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技术水平。

(二)完善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设备。高校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复杂程度,因此,需要我们加强在建设中的组织与领导,加强对于硬件设备人力、物力以及财力方面的投入,形成合理的、有效的、成熟的管理方式,保证高校后勤管理的平稳运行,提高高校后勤管理的工作效率。目前对于高校物资紧张这一类问题,除了争取国家资金的投入量,还可以向社会进行筹集资金等方式来争取物资,加快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基础建设,早日将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变得科学化,促使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快速步入正轨,通过硬件系统设备的建设来打下信息建设的良好基础,有利后勤管理网络平台的建立与又好又快的发展。

(三)加强对于高校后勤管理人员的培训。若想实现高校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就需要具有创新能力和具备管理经验的高素质团队人员,只有将高校后勤管理人员对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设备的应用能力进行提高,才能使后勤管理进入信息化操作管理。因此,可以适当组织对于高校后勤管理人员定期的学习与培训,引进具备信息技术处理能力与先进管理观念的人才,建立完整的高校信息化建设后勤管理体制,保证高校的健康持续发展。

四、结束语

在当今信息化的社会当中,高校后勤的信息化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既是实现高校信息化的一种手段,又是促进高校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对于实现高校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发展迫在眉睫。虽然对于推进高校后勤管理的传统方式方法众多,但传统的方式会消耗大量的时间、资金与人力,且管理的范围不能适应目前市场的复杂状况,跟不上信息化时代的节奏。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推进高校的建设,有利于高校后勤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后勤信息化建设 篇6

关键词:高校后勤系统 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G4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23-0024-02

高校后勤在实施信息化的过程中,一步到位地通过网络实现集成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无疑是实现信息化建设的理想途径,但是这样做的结果是系统耗资巨大,风险高,涉及的管理范围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相当强的实力做保证。就目前高校后勤系统实施信息化建设的状况来看,很少有高校是有能力同步实施的。事实上,多数高校后勤在信息化实践过程中,一般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按自己的需求来推进信息化的。无论是由于本身实力所限还是吸取盲目建设的挫败教训,很多高校后勤搞信息化工程时都是从实施某个单项管理信息化项目做起的,相应的管理软件也颇受欢迎。高校后勤系统的建设受各方面因素的限制,笔者认为,信息化建设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具体规划,分阶段、有步骤、有重点地实施单项管理信息化工程,通过预留接口,在未来合适的条件下再实现系统的集成。

一、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实施策略经验分析

就目前高校后勤系统实施信息化的情况来看,从总体上实施投入很大,效果并不是很理想。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信息化实施的策略和模式选择上有问题。笔者就一些信息化建设实施策略相对成功的高校后勤的经验简单地做以下分析。

1.自上而下,统一规划

信息系统规划必须是自上而下,统一规划,系统地进行(特别是数据统计格式应统一)。这样可以避免因规划不统一、数据或系统接口不一致,给后续开发工作带来损失。但是,系统开发的投入、实施过程,则可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分步地进行。

2.设备选择讲究实用

设备的选择要根据系统分析的结果来考虑,适合、实用即可,不必考虑太长远,更不大可能一劳永逸地“一步到位”。根据近几十年信息处理设备发展的规律来看,通常设备更新周期一般都在5~7年左右。因此,不管购买多么“高档”的设备,也不可能“一步到位”,5~7年后,同样会面临被淘汰的命运。

3.充分考虑系统分析和二次开发的费用

系统分析和二次开发费用应占到总投入的一半以上。在信息系统实施过程中,系统调查、分析、流程项目重组、二次开发的资金投入一般应占到总投入的一半以上。切不可将大部分资金都投入到软、硬件和网络设施设备的采购上。没有充分考虑到需求分析、流程重组、本地化、用户化二次开发和运行维护费,是导致信息化实施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4.以服务深化来驱动信息化建设

后勤信息化建设必须以提供便利、快速、周到的服务为驱动,根据被服务对象的要求不断地完善信息化建设。每一个模块的开发与研制必须要考虑到后勤系统与学校相关处室和被服务的师生的实际情况和适用性。否则,注定会失败。

5.着眼于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

后勤信息化不单纯是数据处理技术和工具、手段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后勤整体组织机构、管理水平、竞争能力、服务流程优化和规范化、标准化管理程度等多方面的提升。后勤信息化必然会涉及部分人和小集体的利益。所以,在总体上,改革前景是光明的,但从具体细节或个别人的角度看,这个过程可能又是痛苦的。这时候就需要发挥行政的作用,即所谓的“第一把手原则”。需要领导支持,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与利益,确保改革和信息化实施的进行。

二、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方法比较研究

后勤信息化建设对于高校后勤系统来说,投入大、风险高、实施难度较大,能否顺利进行,这是管理者关心的问题。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发展到目前的情况来看,开展后勤信息化建设的方法比较单一,我们根据高校后勤的实际情况,同时参考一些企业实施信息化建设的过程,来简单罗列三种常见的信息化建设方法:

1.一步到位法

即后勤信息化建设一步到位,将现有的各种问题一次性彻底地解决,该方法“毕其功于一役”。但是该方法实现的前提是“先破坏,再建设”。往往因为它在建设行动之前所采取的改革步伐太大,忽略了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没有人能在建设之初就将所有的问题想清楚,所以,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是旧的问题还没有解决,而新的问题已经不断地产生。这种方法对于高校后勤系统来说,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与风险性,若信息化建设不当则会“愈改愈糟”,甚至使后勤管理紊乱,出现难以预料的后果。

2.渐进变革法

即一次解决信息化建设的一部分,日积月累而最终达成全面改革的目的。这种方法比较温和,不像“一步到位法”那样看上去充满“彻底革命”的霸气,但也有很多人反对,认为一次改变一小部分,可能产生行为与思想上的惰性,出现满足于现状不求进取等现象。其实开展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永无止境的工作,“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作为信息化建设的管理者与实施者,都要有“永动机”的变革概念。所以,我们在这种方法的基础上,更提倡以下这种“小步快走”法。

“小步快走”法就是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不是一下子去建设一个宏伟的大系统,而是一步步去实现,每一步实现一些功能,能够做一些事情,就把这部分先用起来,然后再做下一步。这种简单的逐渐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方法有它的实用性与价值性:

(1)风险小。不用很担心技术开发商的不合适、服务模块开发错误等等一系列问题。而在后勤系统开展信息化过程中,这些问题发生的概率,应该说并不低。

(2)见效快。走一步,见一步成效,总比做上一两年才搞定,才开始发挥作用要好得多。事实上,一两年甚至三五年才搞定的系统,用起来也不可能一步到位,还是一点点用起来,一点点发挥成效对后勤管理者更有吸引力。

(3)内部阻力小。这实际是上述两点的必然结果。每一步的付出小,同时每一步都有内部受益者,这样当然就要好推进许多。那种“彻底革命”式的变革是要革部分员工的“命”,可能受到的抵触是不言而喻的。

(4)灵活适应需求。事实上想预先把需求想得清清楚楚,本身就不那么容易,更何况服务流程与服务需求是不断发展的,环境是不断变化的。而小步快走的方式,就使得每一次只要面对有限的需求,只需适应短周期的变化(短周期往往意味着无变化),适应起来就要容易多了。

当然,这种小步快走的模式也往往会让后勤管理者产生一些担心,比如:方向没走对怎么办?怎么保证分散的每一步都能适应大方向?等等。其实,我们的管理者更应该明白,小步走,走错一步就退一下,总比一下子跨越好大一步退起来要容易。至于如果你会连续走错N步都没有发现,那估计一步到位时出错的机率也非常之大,所以这样看来还是小步走合算。其实,局部与整体的一致性问题,才是我们要关心的核心问题。我们的理解是,这个问题在关系数据库出现之后,就不再是多大的问题了。应用与数据,现在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是分离的。比如你可以用一种方法把数据存进去,再用另一种方法把数据展现出来,这里面实际大家在数据结构方面讲的是相同的语言。而且,不同部分的数据,其实也很容易在很标准的关系数据库中按标准的方法结合起来。

当然,小步快走,不能只顾低头拉车,不顾抬头看路。在走一步时,还是要适当地看上两步、三步,看一下路在何方。一些基本的信息系统的素养还是必要的。

3.螺旋、模态实施法

此方法流行于企业信息化建设中,我们将此方法的实施手法结合高校后勤管理的实际,拟出一个方法。即在实施后勤信息化时,在我们进行了详细的可行性与需求分析前加入一个步骤,即“模拟上线”运行的培训,使后勤管理系统通过培训,直观地了解信息化建设的全貌,并使后勤系统从信息化的角度来了解整个高校后勤的运行模式。这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需要进行全员的培训,以部门主管以上的管理人员为主。接着,在信息化实施的过程中引入项目管理的思路,从时间、成本和效果等三方面确保信息化项目的实施(即变革的阶段),这是一个先“自下而上”后“自上而下”的过程。

最后,在信息化项目基本实施完成后,建立相关的运行保证制度,从制度上保证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同时,为新的需求做前期的预研工作(即新的模态实施培训),为下一阶段的信息化建设做准备,从而实现整个信息化的持续、健康、有序发展。“螺旋、模态实施”法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点在于:一方面,技术咨询服务商所提供的模拟培训是否能真正将后勤信息化的精髓很好地贯穿于实际的培训中,所设计的培训大纲是否全面,所涉及的内容是否有启发性等;另一方面,后勤内部是否统一了思想,将后勤的信息化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来实现。

参考文献:

[1]赵守香,姜同强,王雯.企业信息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9.

[2]欧阳峰,傅湘玲.信息化管理导论[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2.

[3]杨安.企业信息化与电子商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后勤信息化建设 篇7

1 我国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发展现状

1.1管理观念相对落后,未实现信息化管理

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以及国际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高职院校后勤管理工作的内容发生了很大改变,原来的工作模式已不能适应高校的发展,对管理人员的要求也大相径庭,需根据时代要求提出新目标,研究新机制,紧跟时代脚步,不断推陈出新。然而一直以来,高职院校发展的重点都集中在教学科研方面,多数将后勤管理定性为辅助工作,不够重视,部分高职院校并未对后勤管理实行信息化,使得后勤管理工作效率低下,不适应学校的改革和发展。

1.2 缺乏规范和完善的工作制度,工作效率不高

任何一项工作的开展,尤其是后勤管理工作,都必须有相应的工作制度和行为规范,这样才能有“法”可依、有据可查,才能在工作中少出纰漏,更好的为学校服务。没有规章制度的混乱型的管理模式必然会降低工作效率,造成资源浪费。有的管理人员对自身要求不高,认为后勤管理工作只是单纯的做好领导下达的工作,前瞻性和预见性不高,更不用谈创新性。

1.3 学校领导对后勤管理人员重视不够,待遇不高

对后勤管理人员来说,较少有相关培训和相应的业务学习,这降低了后勤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打消了其工作热情,使其对自身前途比较迷茫。部分高校只重视科研和教学人员的福利待遇,对行政人员的待遇关心不够,导致后勤人员待遇水平普遍偏低,包括职称职务的各个方面都与教学一线人员存在较大差距,这严重影响后勤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后勤人员的发展受到很大制约,造成了后勤人员流动性大,不能构成一支稳定的管理队伍,制约了各方面工作的开展。

2 高职院校后勤管理实现信息化管理的途径

2.1 学校应重视后勤管理人员,给其提供晋升机会

后勤管理人员的工作虽不是教学第一线,但关系到学校的方方面面,大到人事、财务,小到宿舍,其每一项工作都与学校发展息息相关,不容忽视。学校要紧跟时代发展潮流,从整体上把握全局,努力提高后勤管理人员的工资福利水平。很多高校往往忽视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导致管理效率低下。学校应积极支持鼓励后勤管理人员学习与工作相关的技能以及信息化和国际化的知识。

2.2 完善规章制度,鼓励创新

规章制度是工作的根本,有些部门的规章制度制定了很多年,早已不能适应当今工作的发展需求,导致工作不规范,效率低下。因此,对于没有规章和规章过于陈旧的部门,学校应督促其完善和制定相应的制度,尽快使工作步入正轨。把规章制度制度化,纳入年底考核。对制度不完善或有制度却没有遵照执行的部门和个人,要点名批评,责令整改,并记录整改效果。学校要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凡是对工作有建设性意见的优秀方法,都可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鼓励大家勤动脑,多动脑,提高工作质量。

2.3 实现网络环境的信息化管理

学校推动后勤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以及自动化的进程,实现校园信息化管理,是当前学校管理的重中之重。学校只有搭建起经验、信息交流的平台,建设基于网络的高职院校后勤信息化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用户信息管理、宿舍信息管理、日常信息管理和系统管理等基本功能,且根据学校学生、教工的使用状况,设置不同权限,做到后勤管理精确化、流程化管理,提高学生满意度以及后勤管理人员的的工作效率和质量,让学校的管理在有限资源下达到更高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3 结语

当前,网络全面普及,高职院校根据自身规模不断扩大、教师队伍、专业学科、班级以及学生数量增多的实际情况,适应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建立后勤管理系统,实现后勤管理信息化,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不仅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管理人员的日常管理提供极大的方便,对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也起着重要作用。

摘要:随着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及后勤的社会化改革,对高校后勤在管理范围和服务质量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本文分析当前后勤管理的背景,并结合我国高职院校的相关经验,确定网络环境下的系统技术方案,探讨建设基于网络的高校后勤信息化综合管理系统,以实现后勤管理精确化、流程化,提高后勤管理效率,从而在有限的资源下产生更大的经济价值。

后勤信息化建设 篇8

一、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必要性

1、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要求高校后勤信息化和智能化

随着计算机网络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全世界数千万台计算机都连接在一起,许多人们日常使用的设备也越来越人性化和智能化。“世界”变得越来越小,无限风光近在咫尺,地球变成了一个“村庄”。信息化和智能化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2、后勤社会化的不断发展要求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和智能化

高校后勤社会化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实现了我国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正从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变,注重规模和结构、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因此对后勤管理系统提出了更高的管理和服务的要求,这就需要现代信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撑,就离不开后勤管理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在完成了后勤社会化初期改革之后,高校十分注重后勤系统内部运行机制的探索,注重内部管理制度的创新,先后进行了学生宿舍、学生食堂标准化建设、物业管理、内部全成本核算、ISO9001和HACCP14001管理模式认证等等,通过后勤系统内部管理的不断完善,使后勤服务的整体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师生满意度也越来越高。但是另一方面,伴随学校的发展,学校及其全体师生都对后勤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表现如:(1)师生的个性化需求的满足问题。应该说,师生对后勤整体满意度高,但个性的需求仍有不满的地方。据我们对我校学生论坛的统计,50%是学生个性需求。如:饭菜咸淡、质量差异、宿舍小问题、生活小问题等,30%是咨询性需求。这些问题对我们而言是1%,对学生可能就是100%。而且这些需求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时间性强。比如:中餐他对什么菜有意见,晚餐可能就要看你改了没有。这些问题学生也不会给你打电话,他就要在网上去说一说,你给他一个回复,他就高兴了,就满意了,但如果你没有信息化和智能化,没有网络,自然听不到这些声音。正是通过这种时时的、网络上的论坛,我们广泛地听取了学生意见,不断整改。(2)与校园网的对接问题。高校基本上都有校园网,校内办公也基本上在网上,会议通知网上发布,会议文件网上传阅,后勤没有信息化网络是无法想象的。因此,学校后勤只有实行信息化和智能化才能与学校的发展相适应。

我们认为,实行后勤信息化和智能化最重要作用的是提高工作效率,完善节约型管理,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师生对后勤的满意度,促进节能减排工作,确保学校各项工作和谐、可持续发展。为构建节约型校园保障体系,打造绿色节能环保校园,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因此,进一步深化后勤社会化,推进后勤发展,就必须进行后勤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

二、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的具体做法

1、制定整体规划

为进一步加快高校后勤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的步伐,推动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明确高校后勤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主要任务和具体措施等。

2、开展专项研究

为更好地落实后勤信息化和智能化工作,有效地解决信息化和智能化过程中的疑难问题,由领导牵头,组织部分后勤负责人和技术专家组成专项小组,进行调研,研究适合于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和智能化的通用技术。

3、分步骤重点推进后勤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是一个过程,而且各部门的认识、资源、政策等都有所不同,要让所有后勤部门同步前进是不现实的。因此,先在一些条件成熟的部门进行推进,以起到样板和示范的作用。

4、社会力量积极参与

后勤信息化和智能化是计算机技术在后勤系统的应用,是在计算机硬件系统支持下的管理软件平台,因此,计算机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是关键。因此,在高校的后勤信息化和智能化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引进社会专业公司致力于相关信息技术的开发,推进后勤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的提高。

三、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的几点体会

1、加大宣传,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后勤信息化和智能化,观念要先行。应加强对后勤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意义的宣传,加大对领导干部、管理层和一般员工的教育力度,尤其要克服以下几种现象:(1)重技术改造,轻流程再造。后勤信息化和智能化不仅是个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电子化、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来提高后勤管理能力,提升后勤服务整体质量。这就要求在信息技术的改造中,一些管理职责、管理机构、管理流程要改造、再造、重组,否则就可能出现计算机处理方式要沿用旧的或现成的处理方式做事,反而加重了员工的负担,成为累赘。(2)盲目追求信息化和智能化设备的先进性,一些决策者习惯于用投资大小来证明对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的重视,存在着“一步到位”、“盲目先进”的误区。结果,大量一流设备闲置,资金浪费,到了技术生命周期,又成为淘汰品,反而阻碍了一些学校搞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的决心和信心。(3)形式主义流行。一些网站看似内容丰富,实际许多网页无法打开,即使打开了,也只有简单的文字说明,缺乏实际意义。

2、加强组织管理,确保信息化和智能化实施

后勤信息化和智能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后勤的所有部门,触及部分人的利益,更要求员工转变观念,转变工作方式和行为方式。因此,除一把手观念重视外,还需从组织上强化,确保信息化和智能化成功实施。我们在实施过程中的做法是:一是成立信息化和智能化推进领导小组,由领导亲自牵头,把信息化和智能化列入学期、年度工作要点,加以推进。二是设立专门的信息化和智能化管理办公室,负责日常运行、协调和管理。三是各部门聘有信息管理员,负责本部门信息化和智能化推进工作。只有从组织上保障,才能有效推进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

3、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

应该说利用高校现有的技术资源,开发一、二个后勤软件,并非难事。难的是开发后,软件与后勤的适应性,不断升级的可能性以及形成区域共享平台的推广性和共享性。要尽可能地避免各自为战而形成的数据“孤岛”现象,更要避免不断的重复建设。因此,我们在信息化和智能化过程中,一开始就注重技术标准的统一和开放,在统一的技术平台上搭建信息化和智能化标准。

参考文献

[1]林才广.浅谈信息化在大学后勤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科学:教学研究,2011(4):121-122.

后勤信息化建设 篇9

基于空军后勤的特点, 不断更新建设理论:空军后勤以飞行保障为主体, 对升空的航空兵一般不能实施伴随保障, 具有有限性;空军后勤常年担负繁重的战备保障任务, 平战结合紧密, 具有经常性;空军部队布防分散, 后勤部署点多、面广、线长, 具有分散性;空军后勤补给点、线较为稳定, 后勤活动地域固定、目标明显, 战时防卫困难, 具有艰巨性;空军专用物资价格昂贵, 战备训练和作战消耗连续经常, 具有高耗性;空军后勤保障对象多样, 专业性和技术性强, 具有复杂性;另外出现了新的特点——通用保障与专用保障分流, 通用计划与通用保障分离, 通用供应与通用管理分开。空军后勤工作始终按照全空军工作部署, 以保障打赢信息化战争为目标, 强化信息观念, 不断提高作战后勤准备质量和综合保障能力, 圆满完成各项保障任务。作为后勤的重要组成部分军交运输在现代战争中的地位和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当今世界空军军交运输更应适应时代发展实现空军军交运输的跨越式发展。建设信息化军队, 打赢信息化战争, 是当前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和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空军军交运输作为军队行动的生命线和后勤保障的中心环节, 在未来战争中地位突出、责任重大, 必须积极适应新军事变革的要求, 充分利用信息化建设的后发优势, 抢抓机遇, 率先实现军交运输跨越式发展, 为“打得赢”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平台。

一、从我军信息人才培养、储备的角度, 要大力推进空军军交运输信息化建设健康发展。

以人为本, 锻造军交运输信息化的保障人才。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当今世界, 未来战场军事上得较量既归根到底就是人才的较量, 只有占领了人才这个“制高点”才能赢得战争的胜利。江主席也指出:迎接世界军事革命发展挑战的关键在人才。新军事变革呼唤新型人才, 谁抢占了人才先机, 谁就抢占了战争胜利的主动权, 抢占了人才制高点。

确立人才培养的新观念。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着眼空军转型建设和跨越式发展需要, 从战略高度加强军交运输保障人才队伍建设的整体谋划。突破人才培养传统模式从重视第一任职需要出发的局限, 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放眼未来, 瞄准“对手”和“强敌”, 实施军交人才的超前培养, 用新里论, 新知识强化和提高后军交运输人员保障素质;要树立开放培养的思想, 充分发挥地方院校的优势, 建立培养军交运输保障人才的机制, 拓宽思路, 培养有超前思维的新型军交人才;要树立系统培养的思想, 以培养集指、管、供、修、运为一体的复合型人才为基点, 加大“连续”和“综合”培养的力度, 不断更新和补充新的知识实现融军、政、后、技素质于一体, 达到真正培养高素质军教人才的目的。

营造良好的人才生长环境。一方面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 要创造良好的流才环境。坚持好的用才导向, 严格用人标准, 把军政素质好, 业务技术精, 掌握现代高科技知识、能驾驭信息化战争的军交运输保障优秀人才用在重要岗位。在人才选拔上, 要引进竞争机制, 采取竞争上岗, 资格审查、理论考核、讲演答辩、素质评估、党委研究等多种方法进行公开选拔, 重点解决好不胜任者“下”的问题。在人才任用上, 要建立学历与实践相结合的用人制度, 做到即看学历又看政绩, 彻底打破论资历排辈的用人观念和做法, 克服高素质人才只能用在“技术”岗位而不能用在“领导”岗位的偏见思想。应该拿出特殊政策, 采取措施, 不拘一格, 用人所长, 真正做到敢于把军政素质好, 业务技术精、掌握现代高科技知识的军交运输年轻人才, 用在重要的岗位上。要锻造军交运输保障“三种人”。即:熟悉空军军交运输信息化建设与宏观管才”理的“决策型”指挥人才, 信息技术研究与管理的“技术型”保障人才。只有不断加强这三种军交运输保障人才的培养, 才能为空军军交运输信息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智慧和人才支持。

二.客观物质层面的硬件设备、外部环境、技术平台等方面共同构成了信息化军事运输网络。

立足打赢, 构建军交运输信息化的指挥, 维护空军军交运输信息化建设健康发展,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必须把装备发展更新提上重要日程。

当前, 空军军交运输装备处于机械化、半机械化水平, 信息化程度低, 通信手段落后, 机动能力和抗毁能力差, 制约了部队机动和作战保障能力的提高。为此, 努力改变军交运输保障装备落后现状, 着力提升信息化作战能力, 成为当前十分紧迫的任务。

(二) 建立安全稳定的信息化指挥网络

构建大军交保障指挥体系的网状结构, 变现有纵长横窄的“树”状指挥体制为信息化、自动化程度高的扁形“网”状指挥体制, 以减少指挥层次, 缩短信息流程, 实现上下、左右信息实时交换。

(三) 建立空军军交运输三级立体指挥体制

利用可靠的信息平台, 建立空军、军区空军、运输部队三级垂直的信息化指挥体制, 对汽车运输部队、司机训练基地、水运部队的车、船运输实施远程。实时监控管理和指挥控制, 实现远程实时智能铺助决策、立体化保障指挥。

面对机遇和挑战, 着眼于信息化战争条件下的运输保障需求, 着力整肃我军信息意识、提高整体信息素养水平;不断完善基础设施, 努力寻求新军事革命与我军军交运输保障的结合点, 大力发展“信息化军事运输网络”, 实现我军军交运输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庆革等推进军交运输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东南军事学术, 2010

后勤信息化建设 篇10

关键词:独立学院,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 提升学校的后勤管理水平, 越来越多的高校针对后勤管理实行信息化建设。而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也是尤为重要的。然而, 现今独立学院后勤管理的信息化进程并不理想, 想要真正实现信息化, 就要找出信息化建设部中问题和难点, 有针对性的改进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地加强信息化建设, 更好地完善独立学院的后勤管理系统。

1 独立学院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

与我国的其他普通高校不同, 独立学院是非国家政府或是国家机构设立的、非国家资金投资的, 由社会组织或是个人进行投资和设立的高等教育院校, 属于公益性事业, 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立学院是受国家鼓励、支持和扶植的, 是对我国教育体系的补充, 是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摇篮。虽然与普通高等院校相比, 独立学院的资金获取相对困难, 师资力量也相对较弱, 但是随着独立学院的不断发展和建设, 其师资力量和办学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虽然独立院校的建设、发展和运行都是相对独立的, 但是独立院校还是可以借用母体高校的一些资源, 例如高级管理资源、实验室和信息化设备资源等。

在信息化时代, 各个组织和单位都引进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信息化资源来实现管理的信息化。独立学院的后勤管理也在向信息化方向不断迈进。在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中, 通过利用信息化系统, 来实现人力的节省, 提升办事效率;引入工作流系统来简化工作的流程;通过数据库的建设和维护实现信息和数据的存储, 实现文档管理电子化;通过教务处管理系统来简化对学生和教师的管理工作。由于独立学院的种种特质, 致使独立学院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有一定的困难。

2 独立学院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实现独立学院后勤管理的信息化, 就要针对现存的问题进行分析, 来找出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难点所在, 进而更好地、更有针对性地、更有效地进行信息化建设。

2.1 信息化建设存在资金问题

与普通高等院校不同, 独立学院并不能获得大量的国家拨款, 只能依靠收取学生的学费来进行运作。而且, 由于我国大部分独立学院的发展时间较短, 规模和师资力量与普通高校相比较弱。因此, 独立学院的大部分资金都投入到提升学校规模和提升师资力量等方面, 希望能够提升学校的硬实力, 吸引更多的学生入学。就算是学校加快了信息化的建设步伐, 将信息化建设集中在学生教育和图书馆现代化、数字化等方面, 但在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上重视度不够, 资金投入也不足。同时, 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 资金的分配不合理, 选用过于先进的信息化设备或是选用过于优化的改造方案等都导致后勤管理信息化的发展不均衡、建设的不完善。资金问题已经成为独立学院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中最大的问题。

2.2 信息化人才匮乏

由于信息化建设主要是依托于计算机以及互联网技术来实现的, 在实际的使用者才是信息化的受用者, 其计算机水准和对系统的熟练度决定了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速度。而对独立院校的后勤部门来讲, 大部分都是文职工作人员, 负责的都是日常的事务管理, 并没有对工作人员提出信息技术运用或是管理的要求。因此, 从人员的基础素质来讲, 后勤管理的工作人员的计算机水平相对较低, 大部分后勤管理部门也没有信息技术专业人员。这就导致了后勤管理部门整体队伍的信息技术水平较差, 信息技术知识较缺乏, 信息技术素质较低。阻碍了独立学院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2.3 信息系统功能不健全

由于大部分的独立院校的后勤管理部门的信息化系统都是购买的, 并没有针对自身发展和实际运营的需要进行设计。因此, 大部分后勤管理部门在使用系统的时候会发现系统的功能不符合后勤管理的具体需要和后勤管理的工作特点。部分系统功能单一, 导致部分工作流不能实现现代化, 还是要依靠人工手段来进行解决;界面不便于使用, 由于部分系统的功能过于专业, 而后勤管理人员信息技术较差, 这就导致系统的使用不便;系统构架过于固定, 这就导致后勤管理的工作流出现改变和变化时, 系统不能满足变化的需要, 不仅仅不能提升办事效率, 还会增加办事的困难。系统功能的不健全阻碍了独立学院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与此同时, 由于大部分信息系统是要与互联网连接的, 这就出现了一定的安全问题和安全隐患。后勤管理不仅仅包括后勤的文件处理、工作组织等工作, 还包括对部分重要信息的保存与共享。在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中, 信息网络的开放性以及信息的共享性给后勤管理信息系统带来了隐患。大量的学院资料、秘密信息、学生信息和教师信息等都存储在后勤管理的数据库中, 或是存储在云中, 一旦发生安全问题, 例如黑客或是病毒, 就会造成信息泄露, 给学生和老师带来麻烦和危害。

3 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为了更好地实现独立学院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 实现管理的现代化, 就要解决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针对独立学院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以下解决措施。

3.1 加大独立学院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投资力度

为了更好地实现独立学院的整体信息化建设, 加大投资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资金跟上了, 才能够进一步的实习信息化, 提升整体的信息化水平。还要加大对于后勤管理的资金分配, 重视后勤管理的现代化建设, 提升独立学院的后勤管理水平。还要合理的运用资金, 将资金的分配和运用进行合理的、科学的规划, 争取实现资金利用的最大化。在购买信息化建设所需要的设备时, 选取合适的信息化改造方案, 不能全部都购买最优质的和最贵的, 要根据资金的情况来购买最适合独立学院后勤管理的。要将资金均匀地分配在各类信息化建设步骤中, 不论是校园线路的改造工程还是新的办公系统, 都应该根据学院后勤管理和学院发展的实际来进行资金的分配。尽量利用有限的资金来完善独立学院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3.2 培养和引进专业化人才, 提升信息技术素养

为了加快独立学院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提升整体队伍的信息技术水平, 独立学院要加大信息技术人才的引进力度。引进更加专业的人才来帮助实现独立学院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这就要求独立院校引进具备信息技术素养的、能够管理和维护系统的、具有较强理论知识的和具有较强操作手段的专业化人才。在引进专业化人才的同时, 还要针对现有的队伍进行培训, 提升整体后勤管理队伍的信息技术素养。召开信息技术知识讲座来提升队伍的理论知识水平, 其次还要进行专门的信息系统使用培训, 来帮助不了解和不熟悉信息系统的后勤管理人员学习操作, 提升他们的实际应用和运作能力, 真正地使用信息化系统, 发挥信息化系统的功效, 提升后勤管理的办事效率。

3.3 建立更加完善的信息系统

虽然大部分的信息系统都是从外部软件公司购买的, 但是为了适应独立学院自身的后勤管理特点, 可以在购买信息系统的同时针对自身的工作流程和实际运营的需要, 来要求软件设计方增加一些系统管理模块, 来增加信息系统功能的多样性。针对系统的灵活性差等问题, 独立学院要加大资金投入, 聘用专业化的人才对系统进行改进和维护, 将外部购买的信息系统改进为适合学校发展需要的系统, 在学校的管理制度等改革后, 针对改变的内容来对系统进行调整, 发挥出信息系统的最大功效。

还要加强安全系统的建设, 建设完善的信息保障机制和安全设置, 加强反病毒和反黑客的工作, 预防可能出现的问题, 加强防火墙和数字认证等网络安全建设。对于一些涉及师生信息和学院信息的文件或是数据, 采取多重加密处理, 在调取文件或是数据时设置一定的权限, 来通过多重手段保障学院和师生的信息安全。同时, 还要提升系统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不随便浏览不安全的网站等。

4 结语

本文针对独立学院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简要介绍了独立学院和独立学院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并针对现今的建设情况进行分析, 找出问题和难点的所在。资金的缺乏和资金分配的不合理、针对这些问题和难点, 提出切实可行的有效解决措施, 来帮助我国独立学院进一步实现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杨志英.独立学院后勤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5.

[2]林凌.试探独立学院后勤管理多元化改革[J].高校后勤研究, 2014 (5) .

[3]贺秋雨.独立学院信息化建设的分析与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 2016.

后勤信息化建设 篇11

《武警后勤》杂志是广大官兵开展后勤学术研究的园地,是了解武警后勤工作的窗口。创刊以来,始终坚持“精谋、精选、精编、精审、精校、精印”的编辑方针,紧贴部队实际,荟萃学术精华,交流后勤工作经验,展示后勤学术研究成果,宣传后勤先进典型,在为武警部队后勤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广大后勤官兵服务中成长壮大。杂志依托工程学院后勤专业学科群,与之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学院的创新发展和部队后勤建设是杂志成长的沃土,在学院推进重点院校建设过程中,《武警后勤》杂志除继续坚持为部队后勤服好务的同时,还要坚持服务学院后勤专业学科建设,这是办好杂志、不断提高杂志综合质量的应有之义。

一、充分发挥学术育人作用。服务后勤专业师资力量建设

武警工程学院是全国重点理工科高等军事院校,是武警部队唯一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是全军11所现代化教学工程试点单位之一,是全军“2110”重点院校和重点学科建设工程单位。学院现有的7个系(大队)中,军事经济系、军械运输系、建筑工程系3个后勤专业勤务方面的系占据了“半壁河山”(干部培训大队承担全武警部队后勤专业干部的培训轮训任务);在本科教育方面,会计学、军需管理工程、汽车指挥、军械管理工程、土木工程等后勤专业门类齐全,除卫勤专业保障勤务外,涵盖了部队后勤的方方面面;在研究生教育层面,为武警部队培养财务、审计、经济管理方面的高层次专业技术警官的国防经济专业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武警后勤》杂志在学院推进重点院校建设的过程中,要发挥理论期刊的学术育人作用,认真为服务学院后勤专业学科建设服务。

师资是专业学科建设的第一要素,师资力量建设是专业学科建设之本,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是后勤专业学科建设的重要目标。后勤专业学科建设的核心是后勤师资队伍建设,队伍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后勤专业学科的创新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所谓学术育人,是通过开展学术研究活动探索新知识,把学术研究的成果及时更新到教学内容之中,从而锻炼教师的科学思维,提高其能力素质,从而为培育创新型人才服务的一系列学术活动的总和。在开展学术育人工作的过程中,后勤理论期刊起着平台和载体的作用。后勤专业教员学术研究的成果,具体体现为各类学术文章和应用成果,这些学术文章和应用成果只有刊发在后勤专业期刊上,才能传播出去,为更多的同行所知晓和引用、交流,从而发挥应有的作用。

《武警后勤》杂志对刊用学院后勤专业教员的学术研究文章一直比较重视,每年均有一定数量的学院后勤专业教员的研究成果在杂志上发表。编辑部把学院后勤专业教员撰写的学术研究文章和应用类研究成果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高度重视,制定具体措施,帮助教员开展后勤学术研究。如对后勤专业教员的学术文章认真登记,及时进行处理,需要完善修改的则平等地与教员进行探讨,提出参考性修改建议,直至稿件达到刊发要求。全体编辑人员既做到热情服务,又从严把好学术文章的质量关,与后勤专业教员建立起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由于在不同角度和层面关注和研究部队后勤建设,编辑人员和教员的研讨互动,使一些教员感到受益匪浅。有的教员深有感触地说,在《武警后勤》杂志发表文章,使自己学会从更高层面关注和研究后勤专业方面的问题。编辑人员则从中学习到了相关的后勤专业知识,提高了综合素质。

实施重点院校建设,是学院全面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契机。《武警后勤》杂志在服务部队后勤建设的同时,要更加主动地把提高刊物综合质量和后勤专业学科建设结合起来,发挥好后勤理论研究成果展示平台和交流窗口的作用,组织刊发更多后勤专业教员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为部队后勤建设和总部机关决策服务,为学院重点院校建设服务。

二、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服务后勤学科专业课程教学

贴近部队实际、服务中心任务,贴近后勤实际、研究解决问题,贴近后勤官兵、提高服务质量,这样的“三贴近”是《武警后勤》杂志多年来形成的特色。创办以来,《武警后勤》的宣传研究工作紧紧围绕保障部队完成中心任务而展开,注重一切从部队实际需要出发。从保障部队完成中心任务的具体要求出发,认真研究、科学把握部队的实际需要,探索部队后勤建设、管理和供应保障工作的特点规律,不断加强宣传研究工作的针对性、指导性和有效性,较全面完整地体现武警部队后勤工作的现状和展示后勤理论研究的成果。在这个意义上说,《武警后勤》也是联系部队后勤建设实践和院校后勤专业课程教学的桥梁和纽带。

建立以任职教育为主体、学历教育与任职教育相对分离、军事特色鲜明的新型军事教育体系,是我军院校教育转型的重要目标。适应“建设信息化武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要求,学院培养的新型军事后勤人才不仅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宽厚的基础理论和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因此,在后勤专业课程教学中要摒弃“重传承、轻创新,重灌输、轻启发,重诠释、轻探究”的传统教育模式,把培养后勤专业学院的创新、开拓、应变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后勤学术研究创新的求异思维要求及其实践活动,能够激发后勤专业学员的求知欲,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其将所学与部队后勤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加快知识向能力的转变过程,从而提升学员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近几年,国防经济专业的研究生学员,在《武警后勤》杂志发表的后勤学术研究文章,数量呈持续上升的趋势,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研究生的文章在杂志发表。同时,国防经济专业的研究生很重视阅读刊物,从中了解部队后勤建设动态和后勤理论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并将其作为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深化和补充加以研读,这是一件令办刊者高兴的事情。

和后勤专业教材的相对稳定相比,理论期刊具有出版周期短、反应灵敏、容量大的特点,部队后勤建设的最新动态、加强后勤管理的最新做法、抗震救灾的最新经验,都及时在杂志上得到反映和展示,这就给后勤专业课程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案例。去年以来,学院党委把教学法改革作为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突出抓落实,推广案例教学五步法,杨正武院长亲自登台,进行案例教学法示范,给这项工作以极大的推动。受总部后勤部的委托,《武警后勤》编辑部3次向部队征集后勤保障战例,将各单位提供的数百个战例编辑集结为3辑出版发行,为后勤专业课程教学提供了丰富而完整的保障战例素材,为服务后勤学科专业课程教学做了一项具体而有意义的工作。

后勤信息化建设 篇12

关键词: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

为了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要求, 必须确保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标准性及系统性。因此, 只有全面推进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 建立健全后勤管理信息系统, 才能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推动高校管理工作不断完善和进步。

1 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

近些年来, 我国各大高校纷纷建立了后勤管理信息系统, 但是多数仍采用以C/S模式为基础的管理系统, 此模式导致该系统难以在互联网中进行扩展, 客户端及服务器端的软件也只能够在特定操作环境及硬件条件下进行运行, 利用不同的平台所开发出的软件, 不仅无法交互使用, 而且界面风格差异很大, 系统的操作、升级、维护过程十分繁琐, 一旦某个程序需要升级, 就必须对每个客户机的软硬件进行升级, 极大地浪费了人力、物力, 可伸展性不佳, 且由于某类数据库特有协议的要求, 系统难以利用互联网实现后勤管理信息的充分共享。为此, 必须充分利用网络与信息技术, 构建一套与平台无关, 以B/S为基础的后勤管理信息系统, 以便进行系统维护、扩展, 确保系统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提高系统的开发效率, 降低系统对于运行环境的要求。

2 高校后勤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现

本文借助于J2EE平台构建了一套高校后勤管理信息系统, 由于该平台提供了多层分布式应用模型以及统一的安全模型, 因而有效弥补了C/S模式的缺陷。

2.1 系统结构

系统以面向对象为概念进行了开发, 在设计过程中采用的是Struts结构, 有效实现了模型—视图—控制器, 实现了表现逻辑与业务逻辑之间的相互分离, 有助于系统的开发与维护。系统以J2EE体系为基础结构, 操作人员利用客户端浏览器对业务请求进行发送, 由Struts结构对各请求的转发过程进行控制, 请求到达会话Bean后, 会话Bean对该请求的业务逻辑进行控制, 从实际业务情况出发, 或直接完成该逻辑, 或调用其他Bean进行业务处理。

系统包括四大层, 即客户端、Web层、数据层以及业务层。 (1) 客户端。由于系统客户多分布于后勤管理各部门, 因此, 需要借助浏览器, 对静态或动态HTML页面进行运行, 也可采用图形用户界面进行访问; (2) Web层。Web层对客户端所发送的请求予以接收, 并发送给业务层进行处理, 并将处理结果返回至客户端, 用户即可获取结果, 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3) 业务层。该层负责处理系统事务及计算任务, 实现业务逻辑, Web层对用户输入进行处理, 并发送给EJB进行处理, 以满足系统采购、财务等特殊需求; (4) 数据层。系统数据层采用的是数据库连接技术, 集合了多种数据库连接方式, 对各类数据库进行有效操作, 程序可在任何一个平台上进行运行, 且客户端不会受到系统限制。

2.2 系统组成及主要功能

系统组成框架如图1所示。

该系统客户端只需要进行操作系统及浏览器的安装, 其他应用软件均可安装于服务器上, 数据库服务器负责所有数据的处理, 因而有效减少了客户端工作量。此外, 该系统实现了不同数据库间的交互访问, 拥有良好的开放性及扩展性, 客户只需利用浏览器即可访问互联网及数据库, 并获取所需资源。

系统的主要功能: (1) 系统管理模块, 负责对系统管理员及操作员的权限, 以及不同模块的参数进行设置; (2) 商店管理模块, 负责对高校内部所有的商店、超市等所销售商品的进货、销售、存货, 以及日、月、年营业情况等进行分析和统计, 并形成统计报表; (3) 公寓管理模块, 负责对学生的出、入、住信息进行管理, 此外, 还负责对人员档案, 学生教育、服务, 公寓家具、物品、资源, 水费、电费结算等进行管理; (4) 饮食管理模块, 负责对餐厅原料的采购与库存, 各食堂销售、管理情况及营业额进行统计、分析, 并对学生的消费情况进行统计、查询等; (5) 水电管理模块, 负责对高校师生的水电资源使用、水电费缴纳、各类统计报表等信息进行采集; (6) 财务管理模块, 负责后勤经营管理部门财务结算、年度预决算、财务数据分析、会计报表等的提供; (7) 采购管理模块, 负责后勤采购部门规范化管理情况, 经营管理部门仓库管理及领导, 采购部门对订单、供应商、验收、结款等过程的跟踪等情况的提供, 后勤管理部门也利用网络向供应商送达采购单。

参考文献

上一篇:三大平衡下一篇:分析化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