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后勤(共7篇)
军队后勤 篇1
后勤保障实行社会化改革以来, 全军许多单位都进行了试点, 摸索了规律, 总结了经验, 取得了比较明显的进展, 为进一步全面推进生活保障社会化奠定了基础。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是适应国防建设和战争需要, 实施后勤保障的一种新的模式和形态。它是在保障对象一定、保障主体相对扩大的情况下将部分保障任务向社会移交所形成的保障方式。
一、后勤保障社会化的涵义
后勤保障社会化是什么?
对此问题的认识并不统一。对后勤保障社会化内涵的科学把握, 直接关系到社会化保障实践的深层发展问题。因而, 有必要进一步探讨社会化保障的内涵, 完整准确地把握后勤保障社会化的科学含义。
科学认识后勤保障社会化的概念, 应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后勤保障社会化是社会分工的深化。军队后勤最大限度地利用社会力量保障军队的需要, 本质上是移交部分非军事职能, 将可由社会承担的部分保障职能采用合同契约等手段移交给社会保障和管理, 以此强化军队后勤的军事职能。
后勤保障社会化是开放系统间实现功能互换的良性协调状态。军队后勤依托社会力量保障, 减轻军队办社会的负担, 从社会大系统考察, 是重新调整后勤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使之与环境需求相适应。
后勤保障社会化是在军队与社会之间优化资源配置, 获得最佳资源配置效益的途径。
后勤保障社会化是市场行为, 以货币为媒介, 以军民互利为前提。
后勤保障社会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 它通常要根据市场经济发育情况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根据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整体推进的程度, 而逐步扩大范围和走向深入。
二、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的运行方式
后勤保障社会化, 是由军队传统的自办实体、自我保障、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转变为用货币到市场上去购买物品和服务, 涉及整个国家范围和军地双方各领域, 这种转化理论上非常简单, 但操作起来非常困难, 需要诸多部门的配合, 在适应军队驻地社会环境、经济发展条件以及推广实施进度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因此, 从运行方式上看, 其具有不同形式, 大致可概括为以下几种:
(一) 承包租赁方式
当前我军实行的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 是以生活服务保障的社会化为发端和突破口的。因此, 作为一种运用较为普遍的模式, 承包租赁方式表现的最为成熟。这种方式就是以不改变产权和服务对象为前提, 将军队招待所、服务社、食堂等纯服务性单位及其配套的设施、设备, 按照合同规定转移给地方服务公司或个体从业者以及从军队后勤部门分流出来的人员, 通过缴纳租金或承包费等形式, 为部队提供有偿服务。目前, 全军许多试点单位正普遍采用这种方式, 特别是在一些部队医院广泛实行, 已经取得较好的成效。
(二) 全社会化保障方式
全社会化保障方式是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采用的一种较高层次的运行方式。这种方式是依托社会技术资源, 在军队后勤的更大范围内实行社会化保障。其具体内容可概括为10个方面:
1、借助社会服务保障系统为军事营区提供生活服务保障。即在第二产业较发达地区, 通过将军队服务行业纳入社会服务系统, 然后过渡到利用地方服务行业, 直到将营区生活服务全部推向社会。
2、协调社会物资供应部门组织军民通用物资的统一供应。即以军队系统的后勤部门为主体, 建立与地方物资供应部门相结合的协调机制, 由地方根据军队提出通用物资的品种数量要求组织供应。
3、会同国家和社会经济力量建设军地通用后勤设施。即将军队后勤需要兴建的军民通用设施纳入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计划, 地方兴建通用设施, 必须考虑军事用途和性能, 军队可以无偿使用。
4、组织社会科研力量开发研制通用装备、设备。即将军队规划内需要研制的通用装备和设备纳入国家统一科研计划, 由国家和地方科研机构按军队要求统一研制。军队特殊科技攻关项目也可通过招标委托民间科研机构来承担。
5、利用社会修理力量实施军民通用装备和营房修理。即采取将军队修理力量向社会逐步移交和过渡的办法, 通过与地方协调并立法, 以招标和委托的形式由地方力量来承担修理任务。
6、依靠社会教育力量培养军民通用的后勤人才。即通过调整军队培训体制, 逐步过渡到主要依托社会培养后勤通用人才, 并由国家教育部门制定统一计划, 从地方院校毕业生中予以补充。
7、调整社会仓储力量储备军民通用物资。即依照相应法规, 由军队确定通用物资储备的范围、品种、数量、方法、周转形式、补偿办法、向军队供应的方法等, 并由军队提出储备计划, 由国家负责储备、调用和供应。
8、调动社会生产能力生产军需物资器材。即通过转换军需工业企业经营机制, 由军队企业化工厂按指令性计划生产过渡到向社会企业招标、投标, 实行加工订货和择优保障。
9、发挥地方运输力量的作用, 做好军交运输和车辆保障。即根据驻地情况和平时需要, 与地方运输公司签订合同, 并按合同要求保障军队交通工具的使用, 包括借助社会力量实行军车安全检测的社会化保障。
10、加入社会保险, 确保军队离退休干部和残疾军人的妥善安置。即通过制订军人保险规划和方案, 由国家财政拨款作为启动资金, 使依靠国家和军队安置逐步转变为依靠社会保险安置。
三、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建议
实行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 对减轻军队“办社会”的负担, 走出一条投入较少、效益较高的保障路子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目前, 在大力推进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过程中, 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急需制定统一的社会化保障的政策和规定
具体来说, 必须在国家现有通用法规基础上, 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规定, 以国家法律法规的形式, 对社会化保障的目标、范围、对象、程序、方法加以规范。同时各地方政府也要根据国家和军队改革的有关要求, 以及当地实际, 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 积极支持和全面推进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只有这样, 军队后勤社会化保障改革工作才能得到整个社会的重视和支持, 才能从高起点出发, 在尽可能短的时期内实现规范化、高效益的改革目标。
(二) 搞清社会化保障中的营区划片问题
应针对社会化保障改革的需要, 结合住房制度改革, 对营区进行划片分区管理。原则上可以分为军事工作区、生活服务区。具体来说, 一是把部队、机关、院校、医疗 (科研) 等机构主要进行军事活动的营区划为军事工作区。这一区域内不设社会化保障机构, 其营房、设施设备不允许用于社会化保障, 该区域内的社会化保障只能选择水、电、气供应管理和卫生保洁、营区绿化美化等项目。二是把军事工作区外的区域, 如家属院、生活保障区划为生活服务区。这一区域内可视情况选择饮食保障、商业服务、营房管理等项目推行社会化保障, 其营房、生活服务设施设备可用于社会化保障之用。具体来说, 既可在产权归属不变的情况下, 采取承包、租赁、委托、连锁经营等方式, 用于社会化保障。
(三) 重点解决人员分流问题
当前, 解决好这个问题的基本思路是多渠道分流安置, 逐步剥离, 最终完全推向社会。具体来说,
1、要制定职工分流的相关政策。关键是总部要根据国家劳动人事政策, 制定军队服务保障部门职工分流办法和规定, 尤其是总部制定的政策规定要与地方劳动人事政策紧密衔接, 最好是会同国家劳动人事部门共同制定, 以增强政策规定的操作性和连续性。
2、加快对部队职工单位的改制改组工作。改制就是要打破用工用兵体制, 改列编制为招聘制, 打破干部、职工的身份界限, 实行双向选择、竞争上岗等企业化管理。在此基础上, 逐步剥离其与军队的隶属关系, 最终实行社会化保障。改组就是在改制的基础上, 把服务保障项目相同、相似的项目, 把驻地相对集中, 服务保障功能相同的单位“合起来”、“串起来”、“联起来”, 并撤销部分服务保障功能单一、效益低下的项目和单位。通过改组, 逐步淡化其军事属性, 最终实现彻底剥离, 走向社会。
3、要全面建立军队职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各主管部门和职工单位应加强与地方相关部门的协调, 尽快建立和完善职工养老保障、医疗保障、人身伤亡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 实现与地方保险和社会保险制度的衔接, 从而推动职工的分流工作。
军队后勤 篇2
战略后方仓库纪委作为后勤部队纪检监察系统最基层的组织,其职能作用发挥的好坏,事关基层仓库政治稳定,事关部队全面建设,事关官兵切身利益。近年来,仓库一级纪委在各级党委、上级纪委的领导下,基本能够适应新时期后方仓库建设的需要,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加以正视并努力探求对策。
就当前仓库一级纪委在职能作用发挥上存在的主要问题而言,后方仓库职能、任务的特殊性,决定着仓库一级纪委与旅团级单位纪委相比有着自身的特点。一是仓库一级纪委在隶属关系上具有双重性特征,职能作用易于弱化。战略后方仓库大多远离上级机关,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反映在纪委职能作用发挥上,表现为仓库党委对纪委的工作具有更直接的领导和主导权。作为下属的纪委,无论是组织还是成员,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担心党委领导不支持、碍于情面走过场、明哲保身不敢为的消极被动意识,导致履行职能有形式无内容、有介入无力度、有监督是过场,职能作用弱化。二是仓库一级纪委在编制体制上具有兼职性特征,职责意识易于弱化。仓库一级纪委在现行的编制体制下,无法设置专职人员,无论书记还是委员,都只能按照《政工条例》的要求,采取全员兼职的办法成立,许多同志认为,干好本职出政绩,太重兼职难作为,因而普遍存在重本职轻兼职的问题,职责意识弱化。三是仓库一级纪委在人员配备上具有流动性特征,作用发挥易于弱化。仓库作为基层团队,在编制体制调整后,人少事多的矛盾比较突出,尤其是随着生长干部队伍学历层次的升高,无论是职务还是岗位调整速度明显加快,导致纪委从书记到成员的调整频率升高,有的刚熟悉一些基本政策法规和工作程序方法,就面临人员更替、岗位变换,不同程序地影响了职能作用的发挥。
针对后方工作特点,如何有效发挥仓库纪委职能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和深入讨论的。实践中,我们感到处理好
三个关系、扮演好
三种角色、砺练好
三个本领
是有效提高纪委职能作用的有途途径。
一、处理好
三个关系,在增强工作的主动性上下功夫
(一)处理好党委领导和履职尽责的关系,做到服从不盲从
《党章》规定:
党的地方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和基层纪律检查委员会在同级党的委员会和上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双重领导下进行工作。
紧贴仓库中心工作,服从服务于仓库全面建设,是纪检工作任何时候都要唱响的主旋律。实践充分证明,纪检工作和中心工作是相互统一、相互促进的,哪里纪检工作搞得好,哪里就政通人和、风正气顺,哪个单位的全面建设就发展得又好又快。
因此,仓库一级纪委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紧紧围绕又好又快推进仓库建设科学发展第一要务,紧密结合各阶段中心工作出思路、献良策、添措施,主动深入基层一线,在参与中服务,在服务中监督,自觉做到与党委、领导思想上同心、目标上同向、行动上同步。(二)处理好本职和兼职的关系,做到虚职不虚责
《党章》明确规定:
维护党的章程和其它党内法规,协助党的委员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检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的执行情况,是党的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的主要任务
。因此,仓库一级纪委要主动加强纪检队伍建设,按照政治过硬、党性过硬、素质过硬的标准选准配强纪委班子;建立学习制度、会议制度、考核制度、奖惩制度,强化纪委成员素质提高和考评督促,充分调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形成真抓善管的整体合力,切实解决好
军队后勤 篇3
军队基层后勤设施建设投资大,使用时间长,不仅要讲求适用性、配套性、美观性,而且要注重长远性和统一性的有机结合。在营房、营区规划、设计和设施的制式选材上,要依据《纲要》、条令和部队正规化建设的要求,请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帮助设计规划,并将设计图纸下发部队,抄送目标单位,作为后勤设施规范化管理的依据,做到规范统一。为保证设施建设质量,要对施工过程和选材用料的每一个环节,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查和监督,保证建设质量。
加强教育,实行群管群修
基层单位的设施设备直接掌握在基层干部战士的手中,涉及面广。基层管理者不可能什么都管什么都抓。因此,首先必须加强爱护设施设备教育,使干部战士在思想上树立“爱护设施设备光荣,损坏设施设备可耻”的观念,在基层单位内形成人人关心集体、个个爱护设施设备的良好风气,能够自觉地管好本单位的设施设备。
落实设施设备管理的岗位责任制
设施设备的管理要做到定人、定位、定责任。它是由单位和个人或上级单位和下级单位签订设施设备使用和管理的岗位责任合同,明确其使用范围、权利、管理责任和相应的奖励、处罚办法。通过完善的岗位责任制体系,使所有基层后勤设施设备的管理任务和责任,都能落实到基层单位或使用者个人,从而有效地解决“大家用,无人管”的问题。
落实设施设备使用管理的计价挂帐制
这是一种行政管理和经济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办法,其实质是运用经济手段提高使用者和管理者的责任心。目前运用这种管理制度较为广泛的是营房营具管理。一般由团后勤处分别与营、连签订《基层营产营具计价管理责任书》,将管理责任和经济责任逐级落实到单位或个人,使每个使用单位和使用者对自己分管的营产营具价值有多少,如何管理,管到什么程度才算符合要求,都做到心中有数。
抓好设施设备维修经费的管理
根据后勤设施设备的数量、质量和维修经费的标准,确实将年度的总维修经费落实到基层单位使用,并实行节约归己、超支不补的办法。这种把维修费交给基层单位提高了基层单位管好、维护好设施设备的主动性,较好地解决了“用住归自己,维护靠上级”的问题。从实际情况来看,不少单位为了弥补维护经费不足的现象,采取了很多积极的办法。如:精心管理后勤设施设备,减少因损坏而增加的维护费用;严格维护器材的采购和管理,堵塞维护器材送人、丢失、损坏和大材小用现象;精心安排年度维修计划,充分发挥有限的维修经费的使用效益;积极开展修旧利废活动,自觉维护器材等。
落实设施设备经常维护保养制度
做好经常性的保养工作,是充分发挥设施设备的使用效能,减少故障率,提高完好率的必要措施。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应在基层单位建立经常性的维护保养制度。其内容包括团(旅)组建专业维修队、连设义务维修组,由两级维修组织定期对所管设施设备进行维护保养,做到随坏随修,群管群修,小修不出连,较大故障能及时排除。经常性的维护保养由连队的维修组负责,配齐必要的维护工具和维护器材,由承担维护任务的小木工、小瓦工、小电工对本连的后勤设施设备实施经常性的检查和及时维修。换季保养或有较大的维修任务时,由团(旅)维修队组织全体维修人员实施突击性维护保养工作,形成相对集中的维修力量,完成有一定规模的维修任务。这种有分有合的维修体制,较好地体现了基层群管群修的特点,有利于搞好经常性的维修保养。因此,经常性的维护和突击性的维修相结合的办法,对搞好基层后勤设施设备管理是行之有效的。
落实设施设备管理的交接制度
干部调离,人员变动,要按岗位管理责任书,办理设施设备的清点移交,严格移交手续。这种制度既是为了正确考核评价设施设备管理者在管理期限内履行管理责任的实际情况,也有利于通过移交,搞清基层单位在用后勤设施设备的数量和质量,找准管理中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为接收者进一步管好使用好设施设备提供经验。在办理移交手续时,要有健全的审计监督,核准设施设备的数量和质量,明确管理者的行政责任和经济责任,并根据履行责任的优劣实施奖励或处罚。
落实设施设备管理的检查奖励制度
除管好设施设备交接时的检查奖惩外,为及时掌握管理状况的动态信息,团(旅)半年、营连每季度要进行一次设施设备使用和管理状况检查。这种检查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有利于及时发现在用设施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解决问题,以免因为检查不及时而导致加大损失程度,进而增加维修工作量和维修经费;另一方面,有利于收集整理系统完整的设施设备管理的原始资料,既为年终根据有关规定实施奖励或处罚提供翔实的依据,也为通过原始资料的积累和分析,研究使用管理的规律,从正反两个方面总结实践经验,提供可靠的基础信息。
(作者单位:96211部队)
浅析新世纪的军队后勤管理和建设 篇4
关键词:军队后勤,社会化,市场经济
一、军队后勤管理的重要性
(一)军队后勤管理研究的重要性
军队后勤管理的研究极为重要,主要基于以下两点:
首先军队既具有一般行为主体的特点,同时也具有它自己的特殊性。我们应该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观点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军队的一般性决定了我们可以运用已经在其他领域发展成熟的后勤管理理论指导我们的军队后勤管理和建设。军队的特殊性又要求我们必须在一般理论一般经验的抽象基础上积极探索出一条适合军队的后勤管理方法。另外,我们所面临的环境瞬息万变。国内的制度改革、经济建设,国外的政治经济局势都给我们带来不少机遇和挑战。国内主要面临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发展,经济不断增长以及由此带来的竞争激烈等等问题。国外的政治经济局势则给我们带来不断提高自己的外在压力。
因此,认真分析我国当前军队后勤管理和建设的现状,以发展变化的眼光不断加以研究,兼顾一般和特殊,兼顾过去、现在和未来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后勤管理和建设的重要性
国家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离不开人民军队的建设发展。军队建设发展同样离不开军队后勤管理的良好有效。可以说,军队后勤管理和建设的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军队整体的建设。新世纪新挑战情况下,尤其如此。邓小平就曾经说过:“打仗有多种手段,包括后勤,搞后勤也是为了打仗。”1该论断是符合马克思唯物主义的立场和观点,深刻准确地指出后勤管理工作作为物质基础在军队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因为后勤管理既是战斗力的物质要素,同时还是维持和再生战斗力的源泉2。
我们对于军队后勤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逐步的过程。解放战争时期,我们打到哪里,哪里就有老百姓,吃喝取之于民,弹药则主要靠缴获。因此我们没能给以军队后勤管理工作应有的重视。改革开放以来,应该说我们国家比较成功的探索出了一条寓军于民、军民结合的社会化保障的路子3。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当前的军队后勤管理工作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随着计算机技术、航天技术等高新技术在战争中的运用,机械化战争形态逐渐向信息化战争形态转变。在这个新的趋势和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战争对军队后勤管理和建设的要求以及需求都是越来越高。主要体现在:现代战争的破坏性强消耗性大,需要有效的后勤管理提供足够的弹药等物质;武器装备更加精密先进,需要有效的后勤管理提供及时有效的技术支持和保障;战争对于装备技术水平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后勤管理提供科技含量高具有一定自主创新能力的现代化武器装备;现代战争涉及范围广,涉及人群多,而且往往比较突然,需要有效的军队后勤管理和建设提供有力的动员和后勤保障。
此外,新的世纪我们国家面临的重大变革是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和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军队后勤管理就国防经济的性质而言,一般被认为是不适合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的。实际上我们应该区分军队和军队后勤管理和市场经济的适应性的差别。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军队后勤管理三十年的经验证明军队后勤管理的很大一部分是可以而且应该融入到市场机制中去的。面对新世纪新挑战新情况,军队后勤管理如何应时变化显得更加重要了。
综合以上种种交错的因素,我们认为军队后勤管理和建设工作是极其重要的,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军队后勤管理的现状
(一)军队后勤管理的成就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军队后勤管理和建设取得一定的成果,比较成功地探索出一条寓军于民,军民结合的社会化保障的路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充分依托市场。经过后勤改革,诸如副食品、药材、医疗设备等军民通用物资的采购、储备都已经面向社会,依靠市场机制来实现。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军队还在继续加快改革,逐步减少自己生产、加工、修理等任务。除枪支弹药装备等军事用品以外,军队后勤还需要大量的民用产品。我国已经较为发达的市场基本能够满足这种需求。另一方面,由军队自己来供应民用产品并不实际。否则,军队后勤管理就不能集中精力于具有重要的关键意义的研发、武器装备方面。
其次是积极参与市场竞争。通过发挥后勤技术、人才密集的优势,把具有竞争力的军办企业推向市场。军办企业以独立平等的市场主体的地位参与到市场竞争当中去,既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释放军队多余的生产能力,增加了军队的收入来源。受毛泽东时代备战的影响,改革开放时,军队占有社会许多重要的技术、人才资源。随着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新的主题,如果军队拥有的丰富资源不能为整个国民经济所共享,必然是极大的浪费。而且军队后勤积极参与市场竞争,能够保证较高的保障效率,同时为军队的其他活动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
总体来看,军队后勤管理和建设的体制、观念、技术等都实行了一系列重大调整,实现两个转变和两个结合。两个转变是指军队后勤管理初步实现了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数量规模型向结构升级型转变。两个结合则指军队后勤基本实现军队自给和社会保障以及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的有机结合。
(二)军队后勤管理当前存在的问题
我国军队后勤管理和建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
科学技术落后。我们知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军队的战斗力,也是军队后勤的保障力。由于我们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相比较西方发达国家而言还具有一定差距,因此,参加《国防经济与军队后勤改革开放30周年研讨》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即,“我国当前的军队后勤还处在机械化半机械化阶段和信息化全面发展起始阶段,现代化水平与保障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保障能力还不能达到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的要求”。4军队的核心技术欠缺,严重影响军队的战略投送能力,信息掌控能力和支援保障能力。我们国家在科学技术的进步上还存在很大的空间制度安排不够完善。制度安排能够解决后勤管理过程的规范性问题,减少人为的主观意志造成的不确定性,而实现后勤管理工作的有效率。当前的制度安排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一是联勤的程度和广度还可以继续加大。增加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以及军兵种和军分区之间的横向联系。其次是激励机制扭曲。普遍存在重数量而轻质量、重规模而轻效益的不良倾向。第三是运作方式上缺乏效率。经费开支的管控、材料物资的管理不够规范科学5。最后则是制度虽然完善,但是不能切实有效的落实。很多部门和单位在落实时随意打折扣,降低标准。这严重影响我军建设和后勤管理的有效性。
供需矛盾突出。虽然近年来,官兵的穿着,饮食和医疗等保障明显提升,但是供需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供应保障标准和部队的实际需求仍然存在一定差距。主要是因为光靠国家维持庞大的军队显得力不从心。而且随着资金越来越多的投入到科研中去,对于普通官兵的需求的关注有所下降。如何最大效率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成为迫在眉睫的重要问题。
三、我们的一些建议
(一)更新理念,落实制度
新世纪新情况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更加完善,在某些后勤保障领域我们应该进一步推进军队的市场化改革。但是军队作战的逻辑是不同于市场机制运行的规律的。因此在积极投入到市场竞争的过程中,必然可能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就要求军队干部和普通士兵要提高自己的认识,做到思想先行。首先就是要把作战和后勤的区别认识清楚。军队后勤管理是完全可以和市场机制相容的。对于军队产品,我们不能依靠市场,但是对于军民两用的产品,能够依靠市场的就依靠市场。其次就是要认识到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历史趋势。包括军队后勤建设和管理在内的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都应该与时俱进,融合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大潮中。只有对此有深刻的认识,我们才能更好地落实制度。否则制度就只能是空谈。其次,我们还需要加强责任追究制度和优秀奖励制度。以此来激励广大官兵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世纪的军队后勤管理中去。
(二)增加科技投入,提高科技水平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更加日新月异。科学技术上的落后,将导致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各面的落后。反映到军队建设和后勤管理中,就必然影响军队后勤的保障能力,严重影响军队的作战能力。因此我们一定要不断增加国防科技的投入,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争取研发出真正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只有这样,才能给军队建设和作战提供足够的支撑,比如说提供先进的武器装备和足够的弹药补给。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最重要的就是要促进国防科技工业的改革,显著增强其研发创新能力,提升装备水平,研制出一批科技含量较高的现代化武器装备成建制装备部队,最终实现军队火力、突击力、机动能力和信息能力的整体提高。要鼓励人才流向国防科技领域,做到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利用人才。要增强对国防研发院所机构的资金、政策和人才的支撑,鼓励他们积极实现自主创新。
(三)进一步推进军队后勤社会化
进一步推进军队后勤社会化,就是要组织全社会的人力、物力、财力、科技力,对军队建设和作战进行全方位综合性支援。就是要依照“逐步形成军民兼容的后勤保障体系”的指示,变封闭的后勤保障为开放的后勤保障。凡是不涉及军事机密问题,社会可以供应和保障的,均与社会共同保障实施。既能够充分利用国民经济中所包含的军事经济功能,又可以充分发挥军队后勤中所蕴含的经济建设功能,实现军队后勤和社会经济的横向联系。市场经济是开放型的经济,强调横向的联合和平等竞争。军队后勤保障必须打破自我封闭状态,实行经济管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在保障军队建设和发挥社会经济功能两个方面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M]人民出版社出版1995年第2卷
[2]张斌《论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后勤建设思想》[J]《军事历史研究》2006年2月
[3]樊继昶《国防经济与军队后勤改革开放30周年研讨会综述》[J]《军事经济研究》2009年1月
[4]韩云永《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军队后勤管理》[M]国防大学出版社2003年
军队后勤 篇5
摘要:当前形势下,应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推进军队基层政治和后勤工作的创新,只有充分发挥科学发展观的作用,才能够推进创新,并且在创新过程中也有利于军队政治生命线作用的发挥。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军队基层政治 军队后勤
在当前新世纪新阶段,我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样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成果,它是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科学发展观不仅应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针,同时也应成为国防以及军队建设的指导原则。因此在军队基层政治和后勤工作的创新中应坚持科学发展观。
一、坚持“三个贴近”
(一)创新应贴近实际
这样可以使军队基层政治和后勤工作的创新具有针对性以及生命力。将党的方针政策,将科学发展观结合本单位的具体实际,应该是军队基层政治和后勤工作者的基本素质,二者之间的结合愈是紧密,其思路就愈是清晰,而工作起来也会更踏实,并可以得到良好的效果。然而,一旦政治工作与实际相互脱离,也就是高谈阔论,却空洞无物,最终难免会丧失其针对性以及感召力。
(二)创新应贴近官兵
创新军队基层政治和后勤工作应树立并牢固群众观点,使官兵之呼声成为第一信号,让他们带着深厚感情投入到工作中。应在军队大力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将心思与重点真正地放在基层,放到官兵中间,从而对了官兵实际情况有深入的了解与把握。
(三)创新应贴近生活
军队基层政治和后勤工作应结合现实生活而开展,要对官兵在实际工作中创造出的新事物以及得到的新知识进行及时的总结,于官兵的生活中不断吸收实践经验,以激发创新灵感。当前,贴近生活的方法有许多,而其中最为直接,也是最为有效的途径就是深入军营生活,对那些群众比较关心的问题,如实际生活问题以及时事政策,各级领导应耐心据实地讲解,讲客观情况告诉大家,并说明党与政府的努力,从而将群众反映出不合理的现象予以及时纠正。
二、坚持“三个改进”
(一)改进内容,使其丰富多彩
陈旧的内容会对基层政治和后勤工作带来直接的影响,使其丧失吸引力以及感召力。创新军队基层政治和后勤工作应紧跟时代脉搏,明确思想现状,掌握好现存的突出问题,以富有时代气息并鲜活大量的内容来创新基层政治和后勤工作,依靠这样的素材,可以使据对基层政治和后勤工作更具说服力。
(二)改进方法和手段,使其形式多种多样 首先应加强载体组合,也就是说不仅要有大会或者大课等一些传统教育载体,也要有又网络化教育,并结合讨论交流等方法,以使教育更具新鲜感,给官兵一个轻松的氛围,让他们在愉悦中去统一思想并提高认识。其次应加强全程融合,树立全程理念,坚持参与到军队三化建设中去,使得军队建设不断取得新成绩,并保护好基层政治和后勤工作的良好发展态势。一旦军队建设出现了困难,政治工作就应立即鼓劲加压,军队应具有一种难中求进积极的精神状态。最后应加强正反结合,即在军队基层政治和后勤工作中同时结合正反案例进行教育。正面典型相当于一面旗帜,可以起到较好的示范作用,而一个反面典型案例正相当于一面镜子,可以引起官兵的反思,发挥警醒之效果。因此,军队基层政治和后勤工作的创新应进行正反典型教育,从而加强军队政治工作。
三、营造节俭效能局面
军队的后勤服务是一项比较具体的工作,其具有加强的事务性,很广的服务面以及多样性等特点,创新后勤工作就应从实际出发,对于具体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根据实际情况来抓工作:第一,要进行分管副职的指导,并严格把关。首先强调按级负责,各司其职,责任到人,做到一级抓一级,一级管一级,抓好后勤工作的落实;其次,培养了深入细致的工作作风真抓实干。一是顺利完成了会议室的使用管理、文件交流、机关食堂的管理服务、办公大楼冬季供暖、机关大院安全保卫等方方面面的工作。还应该精心组织机关各种大型活动;围绕中心工作完成了领导交办的工作任务;积极协调理顺各方面关系,开拓思路,明确服务目的和方向,保障了大院的用水、用电和目常修缮;用严谨的规范制度及耐心的思想工作,最大限度地节省财政支出,取得了各方满意;自己积极扶贫救困一名贫困学生和一位孤寡老人,这一事迹被河北电视台录制播放。二围绕“服务、节俭、效能”的原则,统一整合现有资源,优化人员配置,合理利用有限资金,特事、急事先办,实现了办公节俭效能化,杜绝了燃油方面的跑、冒、滴、漏,降低了车辆的修理费用。杜绝了浪费现象的发生。
四、严于律已,遵守廉政规定,做廉洁自律、勤政为民的表率
(一)军队的领导干部应发挥带好头的作用,即“管人又管钱”,尤其是从事军队后勤服务的领导干部,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要带头执行党内廉政建设各项规定,用共产党员的标准和党性纪律约束自己。例如,在采购后勤物品时,应严格按照国家《物品采购管理制度》的规定,尽可能避免公款招待的现象,在工作中应做到严格从政操守,慎独自律,不贫、不奢,公平理财,透明人事,管住管好自己的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努力做实践“三个代表”的模范。
(二)一旦发现问题问题,就应加以及时的制止与纠正,不能放纵或者迁就。还应强化责任,做好军队的党风廉政建设以及反腐工作,严格遵守一岗双责要求,加强军队后勤服务工作的监督与指导,认真贯彻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完善民主生活制度,大力加强廉政教育和党的宗旨教育,积极推进单位党风廉政建设的深入开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军队基层政治和后勤工作是辨证统一的关系,二者之间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因此,必须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好军队基层政治和后勤工作,对当前新形势有一个很好的掌握,摸清军队政治和后勤工作的规律与特点,真正做到解放思想,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以形成新思路,将时代性、规律性以及创造性均充分地体现出来,为军队基层政治和后勤工作提供坚实基础和有力保证。
参考文献:
军队后勤 篇6
(一) 思想观念比较陈旧, 投入产出效益有待提高
目前, 军队后勤只把人才管理看作是成本和消耗, 没有把人才视为高于其他资源的最有价值的资产, 未能确立起人才是资本和对人才资源的投入越大、回报就越高的经济观念。且长期以来, 由于种种原因, 后勤人才培养的经费重复投入、设施重复建设的问题突出, 投入产出效益不高。主要表现在:基层部队后勤专业技术骨干由于转业、复员、退伍等原因不得不离开部队, 无法“按需”保留, 出现了“年年训新手、年年缺骨干”的局面。
(二) 资源配置不尽合理, 高层次后勤人才分布不均衡
主要是有的单位后勤人才严重超编, 而有的单位后勤人才又严重缺编。由于受福利待遇制度、人事制度和退役制度的影响, 以及受利益的驱使, 导致了高层次后勤人才分布不均衡问题。如大机关和科研院所高学历人才相对集中, “一线”部队的高学历人才相对缺乏;经济较为发达地区部队的高学历人才相对集中, 经济欠发达地区部队的高学历人才相对缺乏;大中城市、条件好的单位高学历人才相对集中, 边远艰苦地区部队的高学历人才相对缺乏。
(三) 人才使用效率不高, 人才资源优势未能充分发挥
对于后勤人才的使用, 各级都很重视, 并根据其专业特长、能力素质和性格特点等普遍实行了归口管理, 在各条战线初步形成了专家治校、专家治所、专家管后勤的良好局面, 但也存在着人才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尤其是在用人制度上, 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以偏概全”的现象, 不能用人所长;在人才管理上, 对人才特别是对高层次人才期望值过高, 甚至求全责备, 不容许合理的失误;在人才使用上, 存在着只关注人才现阶段的水平而忽视人才潜能的开发利用的短视现象。
(四) 高学历后勤人才欠缺, 综合素质不够全面
据有关资料统计, 我军后勤干部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60.87%, 本科以上学历的占20.91%, 与外军相比差距较大。如美军的现役军官, 几乎百分之百是大学毕业, 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达40%, 并且大多是理工科专家型的技术人才。另外, 我军后勤人才综合素质不够全面。我军后勤人才的军政素质、专业水平都很高, 带兵和管理能力也很强。但从总体上看, 后勤人才队伍缺乏深厚的科技素质, 信息化水平不高, 与西方发达国家军队相比有明显差距, 现已成为制约我军后勤建设与发展的人才素质“瓶颈”。
二、创新军队后勤人才资源管理机制的几点对策
(一) 建立竞争择优的后勤人才资源选拔使用机制
能否早出人才、多出人才, 选拔使用机制是关键。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后勤人才考核评价体系。考评体系的建立要遵循后勤人才发展规律, 将业绩、能力以及工作态度容纳进来, 真实反映人才各方面的情况。根据不同岗位特点分别采取相宜的考评方法, 设定相应的考核期限。要完善后勤人才竞争机制。逐步落实以竞争上岗为特点的岗位责任制, 通过竞争, 使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 并形成一定的工作竞争压力和目标责任压力, 进而产生拼搏向上的推动力量。要创造尊重人才、利于人才成长的客观环境。要在军队后勤内部形成和谐、友善、融洽的人际关系环境。
(二) 建立开放灵活的后勤人才资源流动机制
要进一步拓宽后勤人才来源渠道, 确立公平、规范的人才招聘录用制度。士官除从士兵中选取之外, 应扩大直接从地方中等专业学校或高等职业学校中录取的数量。生长军官应逐步依托国民教育系统, 从地方大学本科、研究生中录用;后勤所需干部应扩大选拔范围, 从全军和地方符合条件的人员中录用。建立统一、规范的考试录用制度, 任何应聘者都必须参加统一的录用考试, 通过竞争性考试, 加上对个人的政治表现、思想品质、身体和心理素质等方面进行全面衡量择优录用。要实现后勤人才资源合理配置, 形成经常化、规范化的后勤人才交流制度。
(三) 建立科学的后勤人才教育培训机制
后勤信息化要求具有坚实的科学文化知识、掌握高技术特性、懂得军事科学的复合型人才, 必须重视并改革后勤人才资源的培养模式。要确立应用型后勤人才培养目标, 加大后勤教育训练转型力度, 加强教学内容、科研课题改革, 把培养应用型后勤指挥、管理和技术干部作为教育培训的重点。对军队指挥人才, 要在提高理论素养、培养战略思维、树立世界眼光和掌握现代战争保障规律上下功夫。对士官则要提高科学文化知识, 强化对信息化装备的操作使用及其维修能力。
(四) 建立有利于后勤人才发挥作用的激励机制
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是吸引、保留高素质人才资源, 调动人才资源积极性, 建设高素质后勤人才方阵的根本保证。要改革和完善军人工资收人分配制度。军队干部收入待遇偏低, 已经成为后勤人才资源建设的基本制约因素。必须重新确定军人工资收入的定位, 改变以地方公务员的基本工资为参照系的办法, 扩大军人岗位津贴、地区津贴发放覆盖面, 大幅度提高岗位津贴、地区津贴标准, 实行基本工资+津贴+补助的军人收人制度。要科学运用分类激励法。后勤人才管理必须细化人才需求分类, 满足人才的不同需要, 提高人才的发展动力。
参考文献
[1]、于洪伟, 唐炜.军队后勤人才资源管理探析[J].海军后勤学术研究, 2004 (6) .
军队后勤 篇7
一、建立和完善立法制导机制
后勤法治管理的核心是依法办事, 基础是健全配套的法规体系。没有健全配套的后勤法规体系, 依法管理就是一句空话。目前以《后勤条例》为龙头、专业条例为骨干的后勤法规体系已基本建立, 但总体而言, 后勤立法工作与后勤法治管理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推进后勤法治管理的进程, 一方面需要把后勤法治管理的内容、程序、方法、手段等, 以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 从立法方面保证后勤法治管理的实施和进行;另一方面要求军队后勤要适应市场经济、联勤体制和社会化保障改革的发展, 配套完善相应的后勤法律规范。如专业供应标准的调整补充, 联勤体制下后勤供应渠道和后勤指挥关系的确定, 军人参加社会保险、军队面向市场筹措军用物资的规范等。只有不断加强后勤立法建设, 健全配套后勤法规体系, 才能保障后勤法治管理的顺利进行。
二、建立和完善执法效力机制
后勤行政执法是实现法治管理的关键。当前, 后勤法规、规章贯彻实施不力, 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后勤行政执法缺乏应有的效力而造成的。我军多年的法制实践一再证明, 缺乏效力的执法, 只能是疲软的执法、威信扫地的执法。要发挥执法在后勤法治管理中的核心作用, 就必须建立赏罚严明的执法效力机制, 从根本上解决执法乏力的问题, 以满足法治后勤建设的需要。首先, 要通过解决“法律后果不清”、“法律后果疲软”、“法律后果退化”等问题, 改变军队后勤行政执法中的“赏罚不明”、“赏罚不严”、“赏罚不信”等现状, 切实增强后勤行政执法的约束力。其次, 要健全后勤执法的激励机制和责任机制。通过明确执法责任, 建立执法报告制度、检查评估制度, 强化对执法行为的约束, 加大对执法行为实施奖励和制裁的力度。力求通过责任制和奖惩制, 树立后勤执法样板, 纠正后勤执法偏差, 强化后勤执法作用。
三、建立和完善监督制约机制
失去监督的权力, 必然导致腐败。要推进后勤法治管理的健康发展, 必须健全监督制约机制, 增强法治后勤自身的“抗腐防败”能力。为此, 应当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进一步强化现有监督制度, 使其发挥更好的作用。当前, 要大力推行“重大经费集体决策制度”, 坚持对年度预算经费、重大经费开支由党委常委集体讨论审定的做法, 反对个人说了算, 防止因权力过分集中而发生权钱交易和以权谋私。开展群众监督, 既可使管理主体置身于群众的监督制约之下, 确保执法公正, 又可激发广大官兵的主人翁责任感, 增强守法的自觉性。因此, 各级后勤领导、机关必须坚持群众路线, 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引导群众, 综合运用多种监督形式, 提高群众监督的效果。二是应当进一步配套完善后勤监督方面的法律规范, 建立健全法律监督制度。首先, 高层后勤领导机关, 应借鉴外军和国家的立法经验, 尽快制定并完善监督方面的法律规范, 确保各监督主体在实施监督过程中, 有法可依, 照章办事。其次, 要建立和完善后勤执法监督制度。再次, 还可以参照外军的一些经验做法, 在后勤机关内部设立相对独立的执法监督机构, 充分实现执法与监督职权的分离, 真正促使后勤法律监督做到上下统一, 协调一致, 独立运行, 形成一定的权威性。
四、建立和完善教育引导机制
思维方式变革是管理模式变革的关键。要推进我军法治后勤的进程, 必须大力加强法制教育, 增强广大官兵的“法治”意识, 为后勤法治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首先, 在教育内容上, 要在过去强化普及教育、专业教育的基础上, 加大对执法理论与实践内容的传授, 实现既增强法律意识, 又提高执法能力的目的。其次, 应在军队后勤院校以及相关培训机构, 开设后勤法制课程, 增强后勤法制教育的系统性和基础性。再次, 军队的后勤法制教育, 应在健全教育制度、优化教育手段、提高实际效果上下功夫, 坚决反对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
各级后勤领导要切实转变那些不适应依法管理的传统管理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工作方法, 要学会并善于用法制的手段解决后勤管理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学会并善于处理好依法管理与加强党委领导、执行上级决策指示的关系, 不仅要严格要求自己, 做到用法制引导和规范管理行为, 依法掌好权、用好权, 还要检查督促和支持后勤机关依法履行管理职责。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发挥后勤法规在军队后勤管理中的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