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卫生装备

2024-06-30

军队卫生装备(精选7篇)

军队卫生装备 篇1

关键词:军队医学院校,卫生装备,卫生专业学员

我院是培养部队基层专业卫生队伍的一所军队医学院校。基层卫生队伍是部队应对多种非传统安全威胁、遂行多样化军事行动卫勤保障任务的一支不可或缺的队伍, 是部队卫生机构的重要力量。加大岗位任职技能培训力度, 是提升卫生专业学员“训”与“用”能力的重要保证。因此, 做好卫生专业学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 必须有良好的卫生装备、器材、设备作保障, 同时要在卫生装备4个“四位一体”建设上下功夫。

1 卫生装备配齐配全要“四联一体”

军队医学院校的卫生装备、配备, 要针对培养对象、使用对象性质、职业岗位特点, 按照陆军、海军、空军、二炮“四联一体”的部队卫生工作保障要求和基本卫生装备标准[1]。以配备品名、数量齐全的通用基本卫生装备为主, 辅助配备部分军兵种部队专用卫生装备、器材, 以满足军兵种部队卫生专业学员的培养要求。

2 卫生装备建设要符合“四与一体”

军队医学院校, 除使卫生专业学员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外, 还要重点培养其基本技能、基本技术, 使卫生专业学员能正确使用和操作各类野战卫生装备, 因此, 要与部队卫生机构所配备的野战卫生装备同步, 与部队卫生机构所配备的品量标准一致, 与部队卫生机构所配备的野战卫生装备存放条件、规定要求相符, 与部队卫生机构所配备的野战卫生装备适用范围、保障任务衔接[2]。实践证明, “四与一体”的野战卫生装备建设, 对培养卫生专业学员的操作技能和满足部队卫生机构岗位需求效果明显, 同时也避免了军队医学院校卫生人才培养无装备、教学训练等装备、操作训练老装备现象。通过装备建设, 使卫生专业学员在校学习与部队卫生工作接轨。

3 卫生装备管理要“四有一体”

教学训练的野战卫生装备配齐后, 要严格按照“三分四定”“三定两严”的部队野战卫生装备管理规定落实, 区分携行、运行和教练3个区域存放, 同时对携行及运行和教练装备、器材按配备标准存储、按划区位置摆放、按运输车辆定位、按管理人员标明的“四定要求”管理。为达到最佳管理和能力培养要求, 应着重建立有统一的战备药材管理装箱单, 有规范的战备药材管理品量表, 有明细的卫生装备库房物资管理账, 有标准的战备药材装箱样板实物箱, 采取“四有一体”的管理方法, 实行专人、双锁管理, 做到账物相符、出入库有登记等, 全面提高野战卫生装备的使用寿命和管理效率, 并为卫生专业学员卫生装备使用及管理提供系统、标准、规范、可靠的岗位任职管理模板。

4 卫生装备使用要“四能一体”

军队医学院校卫生装备建设, 就是要在卫生装备教学使用上发挥最佳效能, 使现有卫生装备发挥最大作用。因此, 野战卫生装备在使用上, 要能够充分满足卫生装备课程教学和一线实践演示要求, 能够全面立足学员实地见习、观摩和实兵演练实际, 能够全方位保证学员野战卫生装备实际操作练习, 能够确保平战兼顾遂行多样化军事行动医学救援卫勤保障“四能一体”功能的实施。在功效上, 既要适用各军兵种卫生专业学员培养的教学训练, 又要保证不同类型卫生专业学员培养的实际操作, 还要满足室外教练、野营拉练、课程教学演练和遂行多样化军事行动卫勤保障任务的功效[3]。

参考文献

[1]总参谋部.军事训练与考核大纲[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2008.

[2]王正国.战伤救治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9.

[3]高及仁.部队卫生战备训练教材[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2000.

军队卫生装备 篇2

医疗设备质量不仅是医院技术发展实力的象征,也是衡量医疗服务水平高低和医疗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志之一;开展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不仅是医疗安全和质量的可靠保证,也是医院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管理手段。医疗设备质量控制集技术与管理于一身,是医疗安全和质量的重要基础之一,也是医学工程专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是医学工程与临床医学密切联系并为之服务的纽带和桥梁。

根据“2010年总后卫生部关于军队卫生装备质量控制工作”的最新指示和要求:卫生装备的质量控制工作要向中心和师一级医院推广。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医学工程科通过开展对成都战区云南片区野战部队卫生装备的技术保障工作,进一步将卫生装备质量控制工作推广落实到基层卫生单位。

2 国内外开展现状与分析

在欧美发达国家医院中,医学工程部门创建较早,并建立了医疗设备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体系,其国家的法律、法规、强制性规范标准,通过几十年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得到了有效的推广和应用,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ECRJ(紧急医疗研究机构)于1955年成立。1993年开发了国际医疗设备持续安全管理、预防性维护、设备安全性评价等方面的标准和规范,对风险系数高的设备提供了更加严格的安全质量控制程序及管理制度。

2006年5月,总后卫生部组织了一支由军队医院医学工程管理和技术专家组成的考察小组,赴瑞典实地考察,了解到瑞典政府颁布的有关医疗设备安全与质量管理方面的法律文件及具体管理模式以及实际管理情况。根据相关调查,在一些大中型医院医工部门的工作量统计中,维修工作量约占55%~60%,而质量控制约占40%~45%。由此可见其质量控制所占的比重。

我国自1985年颁布《计量法》以来,国家和军队也曾相继颁布和出台了《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办法》、《放射防护管理规定》、《军队医学计量规定》、《军队医院医疗设备管理规定》、《军队大型设备配置与使用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规性文件,对医疗设备的采购引进、使用管理、检测检定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然而,对医疗设备质量控制的提出和实施则是近几年军队卫生系统始创的。相应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具体如何实施也在摸索阶段[2]。

3 我院开展质控工作的实践与探讨

2006年5月,我院与解放军总医院、南京军区总医院、北京军区总医院共同受领了总后卫生部下达的“医疗卫生装备质量控制”首批试点任务。医院高度重视,科学筹划卫生装备质控工作,认真落实所需的人力和物力资源。截止到2010年12月,历时4年多,我院严格按总部要求认真完成了试点工作,同时进一步扩大医疗设备质量控制工作范围。我科在出色完成了现阶段医院医学工程保障工作任务的同时,还不断创新保障模式,发挥科室人才优势。在对CT、MRI、PET-CT、大型回旋加速器、直线加速器、大型X线机等大型医疗设备自行维护,不买保修的基础上,积极做好质量控制工作,坚持以维修为基础,以质量为核心的方针,将维修和质量控制紧密结合,每年为医院节约经费550余万元;以质量建设为中心,使临床工程技术人员的职能从单纯维修向设备质量控制转变。2008年度在总后卫生部组织的全军部分师以上医院卫生装备质量控制工作检查中获得全军第一的好成绩。技术保障水平和质量控制工作技术平台处于全军领先水平。

虽然军队卫生装备质量控制工作已经开展了很多年,一些师以上的大型综合医院已经逐步普及推广并将其作为一个常态化的工作。但中心医院及师以下的基层部队卫生单位的质量控制工作开展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基层卫生单位技术人员少,保障任务重,日常工作量大,有的设备使用率很低,卫生经费少,耗材使用量大的设备使用率更低。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证卫生装备的质量控制工作落到实处,切实保证这些卫生装备处于良好的状态,这正是本文研究的重要内容。我们希望通过本项目的研究,探索总结出一条适合于基层卫生单位质量控制工作开展的有效路子。

3.1 开展医院卫生装备验收检测工作,严把设备引进质量关

为提高医疗设备质量,医院下工夫在采购环节上把好关,坚持在科室申购引进、论证、技术等关键点上,把质量作为重中之重;在商检检测工作中也把质量放在第一位。对设备的安全指标、重要性能指标和参数严格审核,同时参照国家和军队剂量和质控标准进行严格验收,把医疗设备的质量问题尽量杜绝在起始使用期[3]。

3.2 建立数字化的质量控制实验室,对全院的医疗设备运行状态和性能指标进行定期实时监控

质控中心设立数字影像评估系统,质控数据评价系统以及设备指标改进决策系统。工程师可以在质量控制中心随时调用医院大型医疗影像设备的医学影像数据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估,如果评估数据不符合要求,则要对该设备进行现场检测,再根据现场检测的结果来对设备进行维修和调试,之后再一次进行质控检测,指标符合要求后将其图像数据传输到医学工程科的质量控制中心存档备案。同时,其他常规设备的质量控制原始数据也输入到质量控制中心的数据分析系统进行分析处理,合格的设备数据备份存档,不合格的设备数据分析原因,现场检测并调试维修,持续改进,直到性能指标达到要求为止。

3.3 协助军队基层卫生单位建立质控体系,开展质控工作

我院通过开展对云南片区野战部队卫生装备的技术保障工作,对目前基层卫生单位的医疗卫生装备的工作现状和运行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通过对各单位卫生装备的安装、调试、维修以及计量检定和临床应用质控检测、退役、报废技术鉴定工作,进一步将卫生装备质量控制工作推广落实到基层卫生单位。同时,深入研究适合云南片区以至整个成都战区中心医院以及师以下基层卫生单位开展卫生装备质量控制工作的新模式。

3.4 创建商检、计量、质控三位一体的系统化新模式

以往对医疗设备、耗材质量管理的过程中,商检主要针对设备目的港提货、开箱、安装、试运行时的检验,而计量只对强检设备器具进行检定,质控只对高危设备进行检测,且检测的项目内容也差异颇大。商检、计量、质控都是卫生装备质量管理的一种手段,其目的有相同也有所不同[4]。以往的研究在管理模式上、在实施过程中是互相独立、相互分隔的,职责上有分工,内容上有重叠,因而造成人力、物力、资源上的浪费。应该将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统一纳入到质量管理体系之中。

3.5 实现维修技术与质量控制的紧密结合

要开展好基层部队卫生单位卫生装备质量控制工作,必须坚决落实以维修为基础,以质量为核心的方针。实践证明,质量控制工作的开展是以维修为基础的,没有强大的维修力量做保障,就不可能把质量控制工作做好、做细。抛开维修或将设备包给大公司保修的情况来开展质量控制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只有自己通过设备维修这个过程,才能深入地了解各种医疗设备的工作原理、电路结构,从而了解设备技术指标发生偏差的真正原因,并结合质量控制找出正确的修正方法[5]。

4 结束语

根据总后卫生部下发的《军队卫生装备质量控制实施通用要求》,卫生装备的质量控制是运用管理和医学工程技术手段,以确保患者安全为目的,实施的确保医疗设备应用质量的一项系统工程。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以风险管理理论为基础,包括卫生装备的采购质量控制、临床应用质量控制和医学工程保障质量控制等。

为兵服务、着眼部队、为基层卫生单位做好技术保障工作是我们工作的宗旨。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这项工作从表面看来并不是多复杂、多难的一件事,但要深入做起来却并非易事。从理论到实践,从专业技术到管理技术,需要多个部门、多方人员的共同努力,既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又需要结合我国军地的实际,下大力气真抓实干,方能见效。

参考文献

[1]周丹.医院医疗设备质控体系的建立和实施[J].中国数字医学,2007,2(8):18-25.

[2]陈晓红,任国荃,周丹,等.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体系构建实践与研究[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8,15(4):384-386.

[3]汤黎明,刘铁兵.医院医学工程科技术管理规范专题三——医院医疗器械质量管理技术规范探讨[J].医疗卫生装备,2009,30(4):88-90.

[4]李怡勇,米永巍,郭赤.构建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体系的实践探讨[J].医疗卫生装备,2010,30(3):4-5.

军队卫生装备 篇3

《部队卫生装备使用操作与考核验收标准》 (以下简称《标准》) 已于2010年7月20日起实行。对医院来说, 《标准》不仅是应急保障分队卫生装备使用考核的依据, 也是医院平时三基训练、业务考核的执行标准。

1 深入领会, 夯实训练法规基础

医院将《标准》作为促进医院卫勤建设、提高卫勤保障能力的纲领性、指导性文件, 成立卫生装备训练领导小组, 对卫生装备训练工作进行整体筹划和组织协调。

1.1 学习领会, 把《标准》内容学深悟透

医院结合应急保障分队新装备多、人员成分新的实际情况, 精心制定学习计划, 认真组织学习宣讲, 并充分利用院报、讨论、考核等形式, 引导官兵树立装备管理的法规意识, 为装备管理的正规化、法规化、科学化奠定了基础。院领导和机关专门安排时间, 原原本本地学习了《标准》内容, 进行了认真的讨论研究。医院还开展“爱装习武”的教育活动, 通过学习教育, 提高了认识, 促进了医院卫勤的全面建设, 增强了医院人员依法爱装、管装、用装的法规意识。

1.2 逐类分解, 把《标准》要素变细变实

医院机关组织相关专业的技术力量, 组成了按纲施训协作攻关小组, 先后查阅了《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现代野战外科学》、《野战内科学》、《战伤救治规则》等大量权威资料, 分别与地方培训机构和军地科研机构及相关厂商的专家联系, 组织人员到军地相关机构参观学习等, 对《标准》中的试点科目分别从训练内容、训练要求上进行了统一, 制定了适合《标准》的具体细则, 根据具体的细则编写了《训练指导手册》。《训练指导手册》从课目到内容、从时间到方法、从考核标准到场地准备等诸多方面做了详尽的说明和解释, 使医院卫生专业干部对《标准》的理解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1.3 系统讲解, 把专业知识弄懂弄通

为了使大家尽快掌握《标准》中有关装备的知识和原理, 医院组织高级技术职务的专家, 举办了系列学术讲座。担负授课任务的专家主任加班加点查阅相关书籍和资料, 学习《全军部队卫生装备使用操作及维护保养教材》及教学课件, 利用军队综合信息网、远程会诊网的期刊查询功能以及外出培训、学术交流等多种途径和机会, 请教各个专业的专家教授, 整理相关的配套资料, 采用集中授课的方式对与训练考核课目的相关知识进行学习, 并不断地融入到科目训练中, 为以后的考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依法治训, 保证训练时间落实

按《标准》施训是提升卫生装备保障训练质量的根本保证和基本遵循。实践表明, 坚持依法治训, 按《标准》施训, 合理安排训练时间, 才能确保卫生装备训练有效落实, 从根本上解决装备训练实战化程度不高、秩序不规范、针对性不强等问题。依据《标准》规定, 在医院工训矛盾突出的情况下, 我院通过建章立制, 把握“3个时机”, 确保了训练时间的有效落实。

2.1 法定时间重点训

结合“双五”战备日制度, 将每周五和每月的25日确定为法定训练日。根据医院工作特点, 分层次、分类别科学制订卫生装备训练计划, 每周五由各科室组织自训自学, 每月25日结合综合演练集中抽组训练, 每次重点训练1~2个装备操作课目。通过落实规章制度, 确保训练时间, 卫生装备操作水平显著提高。

2.2 机动时间补充训

在规定时间之外, 每周安排一个下午为机动训练日, 进行重点环节训练或理论培训考核。通过机动安排卫生装备训练日, 使卫生装备年度训练时间累计达到大纲要求。

2.3 任务牵引随时训

以医院担负的任务为牵引, 充分利用上级组织的野外驻训、海训、重大任务保障或课目演示等时机, 组织各类卫生装备实装训练, 从而确保训练时间落实。尤其是针对卫生装备的持续保障能力、远程机动能力, 对野战条件下卫生装备操作、维护与考核进行了全员、全装、人装结合训练, 大大提高了整体训练水平。

3 灵活组训, 提高训练效率

《标准》规定卫生装备训练课目多、内容复杂、覆盖面广, 规定更加明确, 要求更加严格。这就要求每次集中训练时要充分利用好时间, 提高训练效率;在平时工作中也要创造机会, 采取各种训练形式, 争取起到最佳训练效果。

3.1 立足岗位平时训

配发医院的卫生装备, 大多可以在科室找到对应或相近的型号, 广泛应用于平时保障, 为我们在平时工作中锻炼战时保障技能提供了便利条件。我院把卫生装备训练与创伤急救、重症救治、巡诊查体等有机地结合起来, 让每个场所、每个岗位都成为练兵平台。我们还建立了“设备租赁”制度, 在保证设备完好率、在位率的前提下, 把部分急救和检验设备放到科室, 定人、定装、定位, 在日常工作中训练、维护和管理, 一旦有任务, 立即归建。这样, 既使操作技能得到了实际锻炼, 又便于在工作中发现设备潜在的问题, 及时地解决了存在的问题, 提高了相关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 突出卫生装备尤其是高新装备的应用训练和研究。

3.2 适应编制分组训

机动卫勤分队的卫生装备编配在各组室, 各组室又与医院的科室有一定的对应关系。我们把现有的科室与卫生装备有机结合起来, 使装备训练与科室保障力生成相互促进。如将《标准》中的14种检验与防疫装备的训练任务交给检验科, 将5种特诊装备交给医学影像科, 12种急救与手术装备交给急诊科和麻醉科等。在制定训练计划时, 采取化整为零的方法, 将训练任务和课目进行逐级分解, 把每项训练内容细化到科室, 以科室为单位, 建立训练目标责任制, 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分练, 熟练掌握训练内容、动作要领及单兵要求, 为合成训练节省了时间, 打下了基础, 增强了效果。

3.3 划分模块组合训

在实际保障中, 往往不要求整个分队齐装满员出动, 而是以功能配套齐全的小分队形式居多。针对这一情况, 我们在训练中以功能为核心进行组织分解, 以最小独立功能单元为标准, 对人员、装备进行模块划分, 如:组织指挥模块、急救模块、护理模块、手术模块、医技保障模块等。经过模块化抽组, 模块人员相对固定、模块规模较小, 在组训时可以分批轮训, 单独训练某一模块或选择几个模块进行组合训练, 课目设置针对性强, 整体训练时间减少, 便于组织和考核。接到保障任务后, 可根据情况抽组若干模块组队行动, 迅速形成协同保障能力。同时, 小规模训练也降低了训练场地要求和对日常医疗工作的影响, 缓解了工训矛盾, 科室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了较好的发挥, 保证了训练效果。

4 科学施训, 提高训练质量

针对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和非战争军事行动卫勤保障中伤员伤情复杂、救治技术要求高、救治环境条件差等特点, 我们立足平时, 着眼战时, 积极探索科学施训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4.1 一专多能全面训

《标准》中要求掌握的4类36种装备, 均为平战时卫勤保障中最常用的卫生装备。在实施保障时, 往往面临着突发性、不可抗性、形式多样性强等情况[1], 要求机动卫勤分队在任何条件下都能装备到位、人员到位、保障到位。在平时训练中, 我们要求队员都要掌握多种装备的技能, 能够应对各种复杂的情况, 跨专业操作装备, 多角色完成任务。在熟练掌握本职岗位知识技能的基础上, 各组、各专业实施交叉互训, 各种专业技术车辆和医疗设备也要求大家都会展开、会操作、会排除常见故障, 做到“一专多能、一队多用”。医院机动卫勤分队实行卫生装备交叉组训, 区分层次、内容、阶段、场地, 对各单元要素逐项进行细化训练, 如:手术车操作人员同时训练X线车的展开, 急救设备组织全队同训, 特诊人员训练消毒灭菌挂车使用等。通过这种方法, 使人员、场地、器材始终处于满负荷参训的状态, 提高了训练效益。

4.2 紧急救治实战训

针对提高核心军事能力、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需求, 我们充分利用急救工作的突发性、随机性、紧迫性等特点, 营造实战氛围, 有效地解决了卫生装备训练流于形式、训战不一致的问题。通过平时急救工作实践, 在人员车辆配备、急救物资准备、各项装备使用、急救工作流程等方面进行优化, 逐步形成全院一体、快速联动的急救模式, 为相关装备的使用积累了宝贵经验。在历次重大事件中, 我院医疗队携带急救车辆和装备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实施紧急救治, 充分利用现有的卫生装备, 在救治过程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所有参加重大事件的医疗救治力量中, 我院到达现场最早、接诊伤员最多、救治伤情最重, 卫生装备训练水平和应急能力也得到了最接近实战的检验。

4.3 重大活动伴随训

积极参加体系部队组织的各类演习、演练, 派出卫勤分队或医疗组实施伴随保障, 提高野战背景下的装备使用保障能力。在历次参训的过程中, 参训人员充分利用编配的卫生装备, 加强了机动化、模块化、实战化训练[2], 实现了在保障中机动, 在机动中遂行全程、全时、无缝的保障行动。通过这些活动, 既提高了医务人员使用操作卫生装备的水平, 又检验了平时装备训练的效果, 医院的综合保障能力和应急救治能力得以不断提升。

5 结语

对医院来说, 《标准》不仅是应急保障分队卫生装备使用考核的依据, 也是医院平时三基训练、业务考核的执行标准。医院着眼应急保障任务需求, 结合贯彻落实《标准》训练试点活动, 积极研究探索机动卫勤分队按纲施训的方法路子, 坚持依法治训、灵活组训、科学施训[3], 把卫生装备训练与新大纲相结合、与平战卫勤保障相结合、与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结合, 实现训用一致、训战一致, 进一步强化了实兵、实装、实救意识, 规范“工训结合、以工促训”等组训方法, 使医院的综合保障能力和应急救治能力得以大幅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海林, 肖海, 郑春雨, 等.军队医院平时突发性群体事件应急卫勤保障与救治[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05, 12 (4) :309-311.

[2]王芬芬, 孙鸿, 丁苏徽, 等.医院战备信息化建设思考[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06, 13 (5) :406-407.

军队卫生装备 篇4

关键词:军队,卫生装备,质量控制

1 引言

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给生物医学工程带来了巨大革命,彻底改变了传统医学的面貌和诊治模式,极大地促进了医学的技术发展和进步。人们在应用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同时,由于对其潜在的风险和临床应用质量问题认识不足,在应用中出现安全隐患、引发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或操作人员伤害的案例也屡见不鲜。如何开展卫生装备的质量控制,降低临床使用风险,确保医院医疗质量安全成为当前人们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卫生装备质量控制工作是运用科学管理、临床医学和医学工程技术,确保卫生装备应用质量安全的一项系统工程。其基础是通过检定、检测保证卫生装备量值准确统一,始终处于良好技术状态;核心是通过制定质量方针、目标、职责、程序、制度等,实现卫生装备在论证、采购、使用、维护、修理、退役等全过程全寿命的质量管理;目的是确保医疗工作质量,确保官兵健康,提高医院综合效益。其主要特征有:一是与医疗管理相结合,完善卫生装备质量管理体系;二是与临床应用相结合,根据临床医学、医学工程专业技术特点,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服务临床;三是与医学工程相结合,实现卫生装备全方位质量保障。

军队卫生装备的质量控制工作关系到医疗质量和安全,关系到广大官兵和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利益。开展卫生装备质量控制工作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抓好药材安全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近几年来,总后卫生部多次组织专家就卫生装备质量控制工作的开展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以卫生装备计量工作为引导,通过贯彻实施《计量法》,初步建立了军事医学计量监管体系;通过开展大型卫生装备质量检测工作,提高了对全军大型卫生装备的监管能力;通过推行卫生装备质量控制,突出了医疗设备的全程质量管理。

2 军队卫生装备质量控制工作的职能分工

军队卫生装备的质量控制工作在管理结构上分为“总后卫生部、各大单位联勤(后勤)部卫生部、各级医疗主管部门”3个层面;在检测体系上借鉴国家计量模式,形成了“医学计量总站、军区二级计量站和医院计量室”三级医学计量检测网络;在学科建设上,依托全军医学计量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各个专业委员会,出台了质量管理法规、编制检测技术规范、培训质量管理和技术人员,构筑卫生装备质量控制工作的技术基础。

2.1 计划部署与监督指导

军队卫生装备的质量控制工作是一项新的开创性工作,在国内还没有现成的经验或做法可以参考、借鉴。因此,在工作初期,总后卫生部就要求各大单位机关、卫生处及有关医疗机构以《军队医学计量规定》和《军队卫生装备质量控制工作实施通用要求(试行)》为依据,不断摸索发展,积极主动地引导医疗机构像重视药品质量和安全一样重视卫生装备质量和安全,广泛开展宣传、动员和教育活动,做到周密部署、精心组织,督促全军各医疗机构切实将卫生装备质量控制工作纳入医疗质量和安全控制体系,确保多层次、多环节实施质量控制,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将卫生装备质量控制中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2.2 技术指导与保障支持

做好军队卫生装备质量控制工作也离不开全军卫生装备质量安全控制专业委员会、医学计量技能认证培训专业委员会等学术机构的技术指导。解放军总医院作为全军卫生装备质量安全控制专业委员会的挂靠单位,是卫生装备质量控制工作的技术牵头单位,在抓好质量控制工作技术文件拟制的同时,还承担着指导医院开展卫生装备质量控制检测工作的任务;第三军医大学作为全军医学计量技能认证培训专业委员会的挂靠单位,完成了多期卫生装备质量控制管理与技术人员培训的任务,为全军培养了一大批卫生装备质量控制工作的骨干力量。总后卫生部药品仪器检验所所辖的全军医用电磁总站建立了国内首家医学计量溯源实验室,解决了呼吸机检测仪、高频电刀检测仪等7种质量检测设备的溯源问题,实现了质控设备的单位统一和量值准确可靠。

2.3 方案落实与工作展开

医院是卫生装备质量控制的主战场,在卫生装备的采购、使用和技术保障方面均负有质量责任,要确保军队卫生装备质量控制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必须抓好从采购、使用到技术保障每一个环节的质量控制。

根据《2008年全军卫生装备质量控制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各医疗机构都要指定相关领导和机关部门主抓工作落实,并结合医院实际情况细化各自单位的卫生装备质量控制工作实施方案,明确责任和分工,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落实质量控制措施,购置卫生装备质量控制检测设备,确保质控工作能够正常开展和落实。目前,各医院均已实现了采购、使用、检测、监督的闭环质量管理,并已成功运行了1~2个周期,卫生装备质量控制工作已初步实现常态化。

2.4 动态监管与鉴定考核

为确保卫生装备质量控制工作量传体系的畅通,正确评估各医疗机构质控工作的成绩与效果,必须在卫生装备保障体系中引入技术保障监督机构。我军卫生系统建立的各级药品仪器检验所就是卫生装备质量控制工作的技术监督力量,承担着卫生装备质量控制工作量值传递、监督检查、技术评估、仲裁检定以及鉴定考核等任务,是确保卫生装备质量控制工作规范、有序发展的有力保证。

3 军队卫生装备质量控制工作开展的现状

2006年,我军在解放军总医院、北京军区总医院、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等4家医院开展了卫生装备质量控制的试点工作,又于2007年扩大到12家不同类型的医院和若干部队医疗机构,完成了数千台卫生装备的质量检测,合格率仅为78%。随后总后卫生部组织专家对所发现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出台了《军队卫生装备质量控制工作实施通用要求(试行)》等一系列法规和标准。2008年,我军在扩大试点的基础上,继续在全军师级后方医院和部队师旅医院开展了卫生装备质量控制工作。

各医疗机构通过开展卫生装备质量控制,在思想认识上强化了卫生装备安全质量意识,医疗机构及广大医务人员像重视药品安全一样重视设备安全;在法规标准体系上,建立和完善了医院18种骨干和高危卫生装备质量控制法规标准体系,使监管工作有法可依;在质量控制模式上,将卫生装备质控纳入医院医疗质量和安全控制体系,多层面、多环节实施质量控制;在检测技术手段上,多种途径落实检测装备,实现了主要测量标准与测试技术与国际同步;在质控效果上,达到了质控卫生装备合格率达95%以上,保证了部队官兵医疗诊治的用械安全。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目前军队医院医工部门还是以采购和维修保障为主,没有将全程质量管理与技术保障职能充分体现出来,也没有完全落实医疗设备安全与质量管理的理念,人员减少、资金不足、技术水平下降等问题仍然困扰着军队各医院的医工部门。我们应该紧紧抓住全军大力推广卫生装备质量控制工作这一有利契机,进一步挖掘医工部门现有潜力,丰富学科内涵,扩大学科外延,确认职能定位,提高医工队伍的素质与地位,使其成为医院质量管理和临床服务的重要保障力量。我们应该继续探索和完善卫生装备评价指标体系、管理制度建设、质量管理和检测标准以及医学工程保障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医工部门的管理水平、技术能力,强化职能作用,充分体现质控工作的军事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 军队卫生装备质量控制工作展望

尽管军队在卫生装备质量控制工作上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受到现有医院编制体制限制,卫生装备质量控制体系的建设还很不平衡,在制度和运行体系上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陷,致使卫生装备在采购论证、使用维护、检定检测、退役报废等环节上的保障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综合保障效益有待于进一步挖掘。

4.1 卫生装备质量控制工作范围有待进一步扩大

历经4 a多,我军已初步建立了卫生装备质量控制工作的管理、技术、培训及考核等法规制度和监管体系,并在全军若干师级以上医院开展了相应的工作,但是在整体规划上还存在很多不足,迫切需要将卫生装备质量控制工作进一步扩大到中心医院。针对各级医院的不同发展状况,发掘卫生装备质控工作推广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加强顶层方案设计,完善法规标准建设,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开展质控理论研究,创新质控保障模式,强化质量监督手段,这样才能确保有卫生装备质量控制工作真正纳入到医疗质量管理体系之中。

4.2 卫生装备质量控制工作开展范围有待进一步拓宽

随着医院、疗养院卫生装备数量和质量的快速增长,医务人员临床诊治对医疗设备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广大患者维权意识不断提高,卫生装备质量保障需求越来越大。目前,虽然我军已对部分高风险的卫生装备实施了有效控制,但保障的品种和数量也仅占部队卫生装备的50%左右,而检验、血液透析、放射等类别装备仍游离在质量控制范围之外,亟待找到切实有效的技术手段和方法,早日将其纳入卫生装备质量控制范围。

4.3 医院内部质控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深入

各级医院在医学工程保障体系建设上仍存在技术人员编制不足、检测设备数量缺乏、检测规程覆盖面不全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医学计量工作的建设与发展,影响了卫生装备技术保障能力的发挥。因此各级医院应加强卫生装备质量控制专业保障科室建设,提高人员、能力配置水平,切实加大医院质量体系建设力度,为卫生装备质控体系建设的深入发展提供保障。

5 小结

在医疗模式“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患者为中心”的过程中,“以人为本,安全第一,质量至上”观念深入人心,患者的维权意识逐渐增强,医疗事故举证责任倒置原则的施行,都要求我们医护人员和医院管理者在卫生装备的使用和管理过程中,必须采取更有效的质量控制手段来提高和保护自己。开展卫生装备质量控制,确保医院医疗质量安全势在必行,任重道远。

军队在卫生装备质量控制工作中经过几年的努力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编制了相关规定、要求及具体实施办法,依托各类专业委员会等学术机构和技术保障机构的技术指导作用,建立了三级监督管理与技术保障体系,培养了一支专业技术队伍,具备了33类医疗设备检测能力,在卫生装备质量保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开展卫生装备质量安全管理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但军队的卫生装备质量控制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军队卫生装备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还处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的质量文化发展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先后经历了质量的检验阶段、统计质量控制阶段、全面质量管理阶段和质量的标准化、国际化4个阶段。因此,推出适用于军队医院的卫生装备质量管理体系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全军广大医学工程人员付出更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张健,张永寿,曲岳,等.医疗设备质量控制的探讨[J].中国医学装备,2009,6(10):44-45.

[2]乔金新,张庆勇,李毅,等.卫生装备质量控制标准化[J].医疗卫生装备,2004,25(9):45-46.

[3]喻志才.可靠性维修在卫生装备质量控制中的作用[J].医疗卫生装备,2007,28(11):46-47.

[4]张晓玲.医学计量与医疗设备质量控制[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9,16(1):86-87.

[5]郭赤,米永巍,李怡勇,等.军队医院医疗设备质量控制现状、原因与对策[J].医疗卫生装备,2008,29(11):114-115.

军队卫生装备 篇5

因军事任务的特殊性, 军事作业往往要在特殊环境下进行, 这些特殊环境主要有自然环境 (高原低氧地区、寒区和热区等) 和人工环境 (密闭战斗舱室、军事地下工程等) [1]。军事装备本身存在着噪声、振动、电磁辐射、有害气体等多种物理化学因素, 加上舱室内部的各种特殊军用设备和线路布局, 都会影响作业人员的健康和工作效能。

我们在野战部队调研时发现, 部队在严酷环境条件下或连续操作训练、尤其是全装远距离长途拉动时, 经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反应能力减缓、操作准确度下降甚至出现误操作的现象。分析其原因, 诱发的因素较多, 程度也有所不同, 但人-机-环境、人-装结合问题比较突出, 有些战位和舱室难以适合现代战争的要求, 只靠平时刻苦训练来让战士适应和克服条件的限制显得很不科学。因此, 如何降低军事作业环境中这些不利因素的影响, 保护作业人员健康, 提高军事作业效能, 已成为军事医学研究面临的重要课题。

1 学科属性和定义

在GB/T 13745—2008学科分类与代码中, 军队卫生装备学和军事人机工效学都属军事医学与特种医学一级学科中的二、三级分支学科。军队卫生装备亦称战时卫生装备, 是指能随同部队行动完成卫勤保障任务的卫生装备, 是用于部队战时开展战伤救治、卫生防疫和卫生防护, 以及平时救灾等工作所需的制式装备, 是实施卫勤保障所使用的医用器械、仪器、设备和卫生运输工具等的总称, 主要用于救护、诊疗、卫生防疫、卫生防护和模拟训练等[2]。

人机工效学是20世纪40年代后期跨越不同学科和领域, 应用多种学科的原理、方法和数据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由于其学科内容的综合性、涉及范围的广泛性以及学科侧重点的不同, 学科的命名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例如, 在欧洲多称为工效学 (Ergonomics) ;在美国多称为人类因素学 (Human Factors) 、人类工程学 (Human Engineering) 、工程心理学 (Engineering Psychology) [3];我国所用的名称有人机工程学、工效学、人机学、人体工程学等[4], 一般多称为人机工程学或人机工效学。尽管对人机工效学的定义不完全相同, 但归纳起来有2点是一致的:

(1) 人机工效学的研究对象是人、机、环境的相互关系。

(2) 人机工效学研究的目的是如何达到安全、健康、舒适和工作效率的最优化。

2 军队卫生装备学与人机工效学的关系

军队卫生装备学是一门综合应用性学科, 其主要任务是研究适应于战争和战场条件下对各类战伤实施有效救治的装备、设备和器材及其装备的编配、管理、使用和维护 (修) , 使其在整个卫生勤务链中发挥最佳的使用效果。随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军事装备研发中的不断深入和发展, 军队卫生装备的研制不再是只解决有无的问题, 而是向“两性三化”, 即科学性、实战性和标准化、信息化、通用化方向发展。在卫生装备研发中要使装备达到卫生勤务所要求的最佳效能, 人机功效学理论和原理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人机工效学把人-机-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 从而打破了工程学、生理学和心理学从各个侧面研究的惯例。人-机-环三者的关系如图1所示[5]。

“人”是指作为工作主体的人 (如操作人员或决策人员等) ;

“机”是指人所控制的一切对象 (如交通工具、军事装备、手术及医疗设备、救治过程……) 的总称;

“环境”是指人、机共处的特定工作条件 (如温度、噪声、振动、有害气体……) 。

因此, 在军队卫生装备的研发中, 人机工效学的主要任务是对人-机-环境综合体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 在卫生装备研发过程中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为这一综合体建立合理且又可行的实用方案, 在战场条件恶劣、人力资源短缺的情况下, 尽可能使人获得省时、省力、界面清晰、操作方便和舒适、安全、健康的环境条件, 力图提高人本身的能力, 从而达到提高工效的目的。

3 系列装甲救护车研制中注重解决的人机工效学问题

2009年, 总装备部批准系列装甲救护车立项研制, 含两栖装甲救护车、履带式装甲救护车和轮式装甲救护车3个车型。该系列装甲救护车是我军机械化部队卫勤保障力量的重要战场机动平台和野战救治平台, 用于伴随一线作战部队全域快速机动, 完成对战现场伤员的搜寻、急救以及生命体征稳定人员的快速后送等任务。

总部任务部署会后, 总师系统在第一次工作会上就针对性地成立了包括人-机-环在内的6个专项组。本文结合系列装甲救护车的研制, 对装备研制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人机工效问题进行简要概括。

3.1 舱室空间设计

卫生装备舱室包括驾驶舱和作业舱, 空间设计和总体布置应遵循以下原则:空间设计从人的要求出发, 保证人的安全、健康、舒适和方便;从“功能关系”角度考虑舱室的整体布置;从“重要性和使用频率”角度考虑显控装置摆放位置和方向;从“操纵程序”角度考虑各个相对独立的仪表模块的面板设计及各个操作区域的联系[6]。以上设计必须满足GJB 1835—1993规定的第5至第95百分位数人体尺寸要求, 并且需要考虑操作者使用时的最大作用力[7]。其中, 作业舱所涉及的床、椅、箱、柜、台、设备支架等外露边缘、棱角应进行圆角和柔性缓冲处理, 表面不应有尖锐的物体, 舱内还应具有位置明显、内容明确且便于阅读的标志牌, 明确指出舱内配备物品的存放位置。

3.2 舱室微环境

影响各舱室内部环境的因素包括:可由设计控制的环境因素, 如照明、通风等;因设计本身带来的环境因素, 如振动、噪声、有害气体等;不能由设计控制的自然环境因素, 如气候、海拔高度等。对于可由设计控制的环境因素应控制在最适宜人员工作的水平上, 对于装备自身的环境因素应综合考虑科技水平和经济条件, 通过设计努力, 并采取适当的措施, 将其对人员造成的不利影响控制在最低水平[8]。

对于可控的环境因素, 照明要求可根据作业任务所需设计相应的照度, 如没有特殊要求的必须参照GJBz 20527—1998及附录C, 达到舱室作业最低照度要求;良好的通风条件可以有效地降低舱室有害气体浓度, 延长作业人员持续工作时间, 所以通风量必须按照舱室大小和乘坐人员数量严格计算, 具体以GJB 5421—2005为准, 而且通风装置的选择和安装也必须引起重视, 通风装置应有很好的过滤灰尘和防水功能, 防止室外灰尘及水进入舱室内, 安装位置应该尽量远离发动机和车体后部;温湿度可以通过制冷空调和加温器来实现, 而送风口不宜直对乘载员面部, 应进行风道设计, 使气流均匀分布到舱室内, 或使风向可调。

对于不可控的环境因素, 噪声控制方面: (1) 可在动力舱与作业舱之间采取隔声措施隔离空气噪声传播, 以及添加隔声效果好的隔声门等; (2) 加强作业舱的密封性设计, 动力舱隔板与作业舱不宜开维修孔, 作业舱车体上不宜开直孔与车外直接相通; (3) 在噪声主要传播路径上及作业舱内适当部位加装阻尼材料, 吸收结构噪声。振动、冲击方面: (1) 对显示器、医疗设备等采取减振、隔振措施[9], 使之满足GJB 150.16—1986和GJB 150.18—1986的要求; (2) 提高伤病员座椅、床等设施的减振性能, 防止伤病员因冲击、振动导致的二次损伤。对于有害气体、粉尘、辐射等因素对人员的影响, 可采取通风、密封、屏蔽等措施来降低损害, 但必须达到具体装备所对应的国军标和国家卫生标准相应要求。

对于装备可能涉及的自然环境因素, 主要是盐雾和低气压等因素对设备的影响, 可采取相应的防腐密封、低气压补偿措施来调整。

3.3 维修性和安全性设计

军队卫生装备的研制必须充分考虑维修的方便性和操作的安全性, 为了便于维修, 必须设立相应的测试点和检修点, 对于测试、保养部位、维修显示装置和控制系统设备可采取无遮盖或外露方式进行安装, 或者设计成半暴露式、具有快速开启防护罩和易移动防尘盖或罩的通道。对于医疗仪器等高精密仪器应具备可快速拆卸的功能, 达到下车储存保管的目的。

研制过程中也应注意安全性措施, 如乘员活动区域的地板应有防滑性措施;为了更方便地进出和通过, 应该提供安全和适当的舱口、舱门、扶手、脚蹬、通道以及其他相关设备;对各类危害 (核、生、化、火等) 有自诊断的功能, 并能通过声音、报警灯或图像信号进行及时报警与启动相关防护设备;车上危险处应设有安全警告标志, 并应用颜色与文字说明危险种类 (电、热、辐射、突出物等) [8];还应设有处理意外事故、自救、援救的适当应急系统和措施。

4 实际应用

通过系列装甲救护车的研制, 已将人机工效所涉及的问题落实到了具体设计当中, 现以两栖装甲救护车所设计的双层担架床为例进行简要介绍。为了方便伤员上下车, 两栖装甲救护车根据需要进行了尾大门改造和双层担架床设计, 原基型车尾大门为950 mm×850 mm, 在不改变防护和密封性能的情况下, 将尾大门改为1 445 mm×850 mm, 方便伤员进出。由于尾大门离地高700 mm, 伤员上下车困难, 从而设计了双层担架床, 它通过液压传动, 将位于左侧的双层担架床移至通道中间, 通过机械结构解锁, 可使上层担架床放下并滑出, 将放在担架上的伤员放入上层担架床滑槽中, 推入、固定, 完成上层卧姿伤员上车;然后拉出下层担架床, 将放在担架上的伤员放入下层担架床滑槽中, 推入、固定, 完成下层卧姿伤员上车。通过试验, 担架床的操作力不大于70 N, 利用双层担架床上下伤员所花费的时间为:上车115 s, 下车90 s, 比不使用担架床节约100 s左右。并且双层担架床还安装了4组钢丝绳隔振器, 可缓解伤员经受大幅度的振动冲击, 经试验, 担架床底座安装支架Z向的振动加速度均方根值为1.14 g, 而担架床上方伤员头部、腰部、腿部Z向的振动加速度均方根值减小到0.12 g左右, 正常人“疲劳-降低工效界限的允许”暴露时间大于4 h[10], 舒适性较高。

5 结语

将以上总结的人机工效学重点问题和设计原则应用到系列装甲救护车的研制过程中, 经生产证明, 此方法可操作性、实用性高, 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整车还经过了海上、湿热、严寒等地区的性能试验, 具有良好的地区和环境适应性, 适合在军队卫生装备研制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马强, 陈学伟, 徐传香, 等.某部密闭舱室军事作业环境和人员健康调查评价[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2011, 29 (6) :394-397.

[2]王政, 伍瑞昌.军队卫生装备研究现状与发展[J].中国医学装备, 2005, 2 (5) :1-4.

[3]丁玉兰.人机工程学[M].3版.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5.

[4]佚名.人类工效学[EB/OL].[2013-04-16].http://baike.baidu.com/view/118000.htm.

[5]刘卫华, 冯诗愚.现代人-机-环境系统工程[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

[6]牛海燕, 田亮, 白雅娟, 等.装甲车辆驾驶舱工效学试验系统方案研究[J].车辆与动力技术, 2011 (3) :5-8.

[7]贺岩松, 李耀光, 徐中明, 等.全地形车集成设计人机工效校核与分析[J].人类工效学, 2012, 18 (3) :54-57.

[8]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装甲兵部.GJB 1835—1993.装甲车辆人-机-环境系统总体设计要求[S].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 1993.

[9]冷艾泠, 李曙光, 张治刚, 等.基于虚拟样机技术的监护仪安装支架仿真分析与优化设计[J].医疗卫生装备, 2013, 34 (4) :18-20.

军队强化通信装备管理研究 篇6

1.1 军队维护管理装备存在较大的难度

在各项试验任务中,军队承担重要的作用。其通信体系能够对武器飞行试验阶段的各种信息进行指挥,并且加以引导,从而实现测量数据的高效传递, 确保实况图像能够真实准确地发射出去,使摄录传输的职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军队引入了大量的高端技术设备,比如程控交换机、时统控制平台、数字化同步传输系统、调度、数据网系统、保密机等。这些设备的引入为军队创建高新技术装备体系提供了条件,并且利用通信多重手段创建试验通信网络。然而,虽然设备得到更新、技术得到优化、网络得到完善,但是由于相关工作人员的管理思想还停在传统维护管理层面, 一些滞后性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引进的军队通信装备虽然具有自动化、集成化、高传输效率、高可靠稳定性等优势特征,然而军队没有建立完善的管理维护制度,若是出现故障,会给军队通信设备的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由于技术不成熟,投入经费不足,或者由于市场各方竞争日益激烈,为了保密,不能对全套资料和电路图进行统计,只能压缩故障,将其返厂进行维修,利用备板继续工作。上述这些故障,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军队装备维护管理的难度。

1.2 通信队伍建设不稳定

由于部队生活过于清苦,部分骨干技术人员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工作,长期下去,有些技术人员就准备辞职,转业率较高。专家与骨干离开工作岗位后,虽然会有技术人员顶替空缺职位,但是接班人没有经过长期的实践训练, 加之军队通信系统比较复杂,而且各种通信装备的技术含量高,若想熟练掌握,必须要具备比较系统的专业知识,接班人没有工作经验,优势不明显,从而导致军队整体的技术水平不断下滑。军队基地任务量比较繁重, 部分军队培训的管理人员对大量引进的通信装备没有树立起责任意识,仍然沿用传统的培训方式,因循守旧,不能适应新的技术,而且针对性不强,缺乏创新,管理训练方式比较滞后,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1.3 军队通信训练管理机制不完善

军队在通信训练中, 没有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和评价管理机制。而且大部分的单位一年只会开展一次大规模检查,对日常培训和维护管理完全不重视,长期下去,就会严重打击到军队人员的积极性。此外,军队的维护管理明显滞后于通信设备的应用发展。由于军队维护管理的方式过于落后,没有制定新的管理制度,区分维护的要求比较模糊,不能熟练地应用先进监控设备和技术仪表,从而大幅度增加了军队通信装备维护管理的水平。

2强化军队通信装备管理的主要措施

2.1 更新军队通信装备维修管理理念

随着科技的发展,军队通信装备越来越先进,而构成技术却逐渐趋于复杂,管理维修中心在故障查找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为了提高新型通信装备的集成化水平, 军队维修管理中心摒弃了传统的管理模式,对故障进行压缩,传递至板、机、块。而且修复高度集成性装备的难度较大, 所以军队应该结合自身实际状况创建新型的维修理念,对通信系统进行统一的维护管理、更换和保养,搬走多余的配备,保证整体系统能够持续正常运行,用辩证的眼光看待正常系统运行和单板损坏之间的关系。

2.2 全面提升综合分析能力

军队在日常维护管理工作中,由于没有实施维护制度,会导致设备故障;或者技术维护人员的专业技能不强,没有对设备进行充足的分析,而且没有较强的责任心,从而出现人为误操作。当出现类似设备接口接触不良或者线路不准确等问题时, 技术人员应该从大系统层面考虑,对其综合关系进行考量,逐步进行压缩,合理排除故障。技术管理人员应该加大维护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不断提升其综合分析能力和实践解决能力。再者,各级人员必须严格遵照军队通信装备维护管理的相关条例进行操作,以免发生低级别的不良故障。

2.3 科学实施军队通信装备的预防性管理维修

军队在源头对可能出现的军队通信装备故障进行监督和管理,从而保证装备维修管理的及时性、高效性和经济性,这是预防性管理维修的定义。管理人员充分利用可靠性的系统分析手段,定期对整体通信系统网络的服务运行状况进行核查分析,对各类安全隐患问题进行细化查找, 在军队管理通信装备维护管理工作中,积极使用预防性维修成熟理念,促进军队通信装备可靠度的提升, 不断增加应用效益, 使通信综合保障功能得到发挥,推动军队通信事业持续快速发展。

3结语

军队卫生装备 篇7

关键词:大数据,装备保障,数据挖掘

0 引言

随着信息科技的不断发展,当今社会逐渐进入一个数据爆炸性增长的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概念和大数据技术也从2009年开始逐步受到关注和重视,大数据是指无法在有限时间内使用常规软件工具对其内容进行抓取、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大数据本质上是需要新的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美国政府将大数据比喻为“未来的新石油”。2015年8月21日,我国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正式将大数据提升到国家核心战略的高度,其意义不仅仅在于掌握海量的数据,更在于使用有效的手段将蕴藏在数据之下的信息和价值提取出来,实现数据的增值。

目前,大数据已经渗入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社会的各个领域,并悄然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在军事领域,美国政府将对数据的占有和控制作为陆权、海权、空权之外的另一种国家核心能力。美国国防部每年投资2.5亿美元在各个军事部门开展一系列研究计划,以创新的方式使用海量数据。在我国的军队信息化建设中,尤其是在装备保障信息化进程中,大数据也将产生革命性影响。我军装备保障信息系统在多年工作实践中积累了海量的数据,但是由于系统建设初期的技术条件所限,导致数据孤立地分布不同的组织部门,形成了大量的“信息孤岛”,使得数据流通和信息共享受阻,整体的数据利用水平不高。针对这些问题,如何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数量巨大、来源分散、格式多样的装备保障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和关联分析,使隐藏在数据背后的知识和价值得以更好的呈现,从而对装备保障的技术手段和思维模式产生积极的推进作用,在现阶段的信息化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1 大数据概述

1.1 大数据的特征

大数据具有规模性(Volume)、多样性(Variety)、高速性(Velocity)、价值性(Value)的“4V”特征。①数据规模巨大(Volume)。阿富汗战争期间,美军为打击一小股恐怖分子,其部署在太空、空中和地面的全方位情报侦察监视系统,24小时内产生的数据就有53T。我军在飞机日常管理中,仅仅一个飞行团每天就会产生数亿条的飞行参数记录。这些数据的收集、存储、分发将远超传统管理技术的管理能力。②数据类型多样(Variety),信息化战争中产生的数据是多种多样的,既包括结构化数据(如数据库数据,结构化文本数据等),也包括半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等多类数据(如网络日志、地理位置、图片、音频、视频等)。针对不同的数据类型,其处理和分析方式也有很大区别。③数据处理快速(Velocity),为了能够有效处理海量的、多种类型的数据,必须设计开发高效的数据收集和处理系统。例如美军正在开发的新一代大数据系统,能够通过计算机的速度和精度以及人的敏捷性,来理解和解释现实世界,协助指挥官和分析人员将以100倍于当前的速度来理解传感器收集的海量数据。④数据价值高和低密度(Value),大数据中蕴含丰富的潜在价值,但价值密度低。现代战争中,作战部队使用各式各样的侦查设备进行战场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这些数据能够反映出整个武器装备和战场环境,从而对战争进度进行掌握。但同时在爆炸式增长的战场数据中,仅仅有少部分数据是有效的,这有可能导致“数据迷雾”的发生。

1.2 大数据技术架构

从概念的提出到不断的发展成熟,大数据形成了完整的技术架构。首先,构建云计算平台来为大数据技术提供统一分配、动态伸缩、联合协同的计算、存储和网络资源。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将地点分散、规模不等、数以百/千计的数据中心融合成为一个“物理上异构、逻辑上统一”的数据整合平台,实现“撒豆成兵”的功效。其次,通过数据整合把不同时空的数据统一坐标、把不同格式的数据统一标准、把不同单位的数据进行统一的管控。这种“聚沙成塔”数据管控方式为消除“信息孤岛”,实现数据流通,促进信息共享提供了技术基础。最后,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实现数据深层信息的提取,这是大数据技术的终极目标和核心思想。通过“滤砂成金”,可以从庞杂的数据集中发现数据分析的线索、总结相关信息的演化、增长对分析对象的知识和洞见。

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企业都意识到海量数据所蕴含的潜在价值,Google公司提出了Map Reduce编程框架,GFS文件系统以及Big Table存储系统,而源于这三项技术的Apache Hadoop等开源项目则成为大数据处理技术的事实标准,被迅速推广应用于互联网和金融行业中。大家熟知的阿里巴巴涉足互联网金融领域,利用淘宝、天猫、支付宝等电子商务平台上的客户积累的交易数据和行为数据等,通过大数据分析,得出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评价,使得阿里小贷有能力在无人员参与的情况下为数量庞大的小微企业提供贷款,整个过程最快只需三分钟。基于大数据技术的互联网金融,正在冲击传统的金融体系,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在军事领域,因为安全保密等因素的影响,大数据在军内的应用发展相对滞后。目前美国对大数据的利用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美国国防部在各个军事部门开展研究计划,通过感知、认知和决策支持的结合,加强大数据决策能力。从美军对大数据应用于军事的研究投入和重视程度,可见将大数据应用于军事领域是大势所趋。

2 大数据与装备保障

装备保障数据是指与装备保障活动密切相关的一切数据信息。广义的装备保障数据主要包括地理环境、气象天候、社情民情、基本任务、敌情、我情等。而狭义的装备保障数据则专指武器装备的型号、性能、数量/质量情况、使用情况、保障情况等。目前我军装备部门陆续开发使用了相关的信息管理系统。但是,与其他先进国家相比,我军在装备技术保障指挥控制建设方面还处在十分落后的状态。一方面由于缺乏合理有效的管理控制方法,各个部门的装备保障机构各自为营,缺乏必要的协调和沟通,这导致装备保障数据的“数据孤岛”。另一方面,我军信息化建设进入加速发展的新阶段,武器装备更新换代进程加快,出现大量的“多代武器装备产品共存”现象,这使得装备物资在保障过程中出现了信息量巨大、物资品种繁多、保障时间紧急等特点,传统的装备保障数据管理模式已经很难使用现代军队武器装备保障的需求。

大数据技术的到来为装备数据添加了活力和生命力,加快了军事领域在信息技术、数据挖掘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方面的不断拓展,对部队装备保障部门的决策能力和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目前,针对大数据在装备保障体系的应用还处在起步阶段,研究人员针对大数据在装备保障体系中的可能性分析和发展策略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为大数据技术在装备保障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曹会智、李沛等人指出实现大数据开发平台核心技术自主化是装备保障信息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同时提出借助大数据创新处理技术应对APT(Advanced Persistent Thread)安全攻击的思路。谢峰、孙江生等人从分析装备保障数据来源的多样性及异构性出发,为实现各种保障数据的汇总和利用以及对上层领导的决策提供支持,提出了装备保障数据仓库的体系结构,并对系统功能需求进行了分析。从宏观的角度构建了装备保障数据仓库的功能需求模型,为未来装备保障数据的高效管理与利用奠定了基础。代冬升、谢峰等人针对以往装备保障指挥辅助决策系统在数据管理上的不足。根据数据仓库的技术特点,提出并构建了基于数据仓库的装备保障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的系统框架、系统模块和系统结构,解决了传统装备保障辅助决策系统中数据冗余而有用信息贫乏的问题。

3 装备保障建设中数据的深度使用

在分析装备保障大数据应用现状之后,我们将针对装备保障领域中的“数据管控与分享”、“模式识别与决策支持”分别进行阐述,并结合“军用飞参大数据管控平台”具体方案(如图1所示)进行说明。

3.1 数据管控与分享

目前,在我军的装备保障建设中存在数据呈现“信息孤岛”、数据流通和信息共享受阻以及装备保障数据整体利用率不高的问题。针对这一现状,军队装备保障信息化重点工作已经从信息系统建设和武器装备信息化改造方面逐渐转移到了对海量装备保障数据进行数据采集(包括抽取、清洗和整理等)和数据管控(包括转化、存储和动态组织等)上来。在建设信息化部队的大背景下,如果让各个信息系统互通互联,在它们之间会形成一个息息相关的生态圈,在保证数据安全的前提下,消除“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共享,成为装备保障建设的重点内容。

针对军用飞参数据,我们给出了一套完整的数据管控与分享方案(如图1所示)。整个系统使用了基于Hadoop技术的分布式存储与并行计算框架。系统设定内部存储元数据样式,将来自不同时间、不同部门的异源飞参数据进行格式转化,统一加载到分布式存储系统HDFS上,并使用分布式数据库HBase和数据仓库Hive实施数据管理控制,有效克服了“数据孤岛”现象。我们提出了“数据资源包”的概念,将具有相关性的多种非结构化数据(图像、音频、视频和文本)进行统一打包和发布。我们设计了“用户-角色-关系-权限”的用户关系模型,在遵守军队飞参数据相关管理规定的条件下,搭建数据自由共享区,建立数据分享积分机制,完善相关数据推荐系统,对用户权限、角色和关系(亲密度等)进行管理维护。数据管控、用户管理和数据分享机制在保证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实现用户间的数据分享与交换,促进平台内部的数据流通和信息增值,为空军各级飞参管理人员提供一个数据、信息和功能共享的平台。该数据平台可以为客户提供24核,48G内存的计算能力,提供48TB的存储能力。目前,该平台已经在空军某院所试运行,采集军用飞行数据近2T(包含飞行参数数据、零部件检修数据、飞机维修数据以及图像、音频、视频等非结构化数据),积累用户百余人。整个系统可满足客户未来三年间业务增长需求。

3.2 模式识别与决策辅助

决策是以一定信息和经验为基础的活动,信息是决策过程中能直接影响到决策结果的关键因素。在传统的装备保障管理工作中,由于数据稀缺以及技术条件的限制,决策主要是依据决策者的经验判断,这需要专业的技术知识和丰富的业务经验。但是面对海量的、实时变化的装备保障数据,仅仅靠经验和直觉已经很难给出准确有效的决策。基于大数据支撑的决策思路是对传统决策思维和决策模式的一种颠覆性改变,该思路全面的把握装备保障数据,并随时跟进数据的变化,借助高效准确的机器学习和信息挖掘技术,为装备保障指挥员的决策判断提供可靠的支持。大数据支撑决策方法是以数据说话,通过对数据反映出来的各项性能指标进行定量分析,得到可靠的支撑性、辅助性结论。例如,利用极大似然策略,获得设备可靠度的威布尔分布模型,进而得到飞机设备在某一时刻的条件失效率,为设备的提前故障检修和配件智能储备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图1所示的军用飞参大数据管控平台利用MapReduce技术提供高效的数据并行运算。一方面可以提供数据查询、数据统计等基本的数据操作,并借助Hadoop框架中的海量数据可视化技术,实现复杂飞参数据的分析和可视化表达,从而向装备保证决策者传递更加直观的信息,该平台可以支持亿条数据的秒级查询。页面之间跳转不超过3秒,人机之间条件查询交互一般不超过5秒。另一方面,借助模式识别和机器学习技术实现深层信息的提炼和挖掘,通过应用接口层为装备保障工作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撑。多种模式识别方法被引入到数据信息挖掘中。①使用主成分分析技术,在飞参数据中选取最具有信息量参数,在保证最小信息损失的前提下,进行数据“瘦身”,减少飞参数据的存储空间,提高后续数据处理的速度。②使用K-Means实现飞参数据的聚类,区分易损器件和非易损器件,实现对不同类型设备的精准管理和补给控制。③使用基于度量学习的K近邻分类器实现设备故障的检测与预测,实现装备维修智能管理,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满足部队维修的器材需求。军用飞参大数据平台通过数据整合、数据分析和应用创新,发现数据中存在的关系和规则,为装备保障部门提供有效地决策依据。

4 总结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装备保障建设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研究大数据时代的特征,掌握大数据技术的发展趋势,将有利于推动装备保障建设信息化的加速发展。军用飞参大数据管控平台的应用表明,大数据为军队装备保障建设提供了全新思维模式和决策方法。大数据平台可以有效的克服装备保障数据分散存储管理导致的“数据孤岛”现象。并行化计算机制能够高效的对海量异构数据进行分析和信息挖掘,充分发挥数据的规模效益和决策辅助功能。总体而言,大数据在装备保障的研究和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通过不断地研究和摸索,大数据技术定将在我国军队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张雯皓,王学智.浅析大数据应用于装备保障决策的必要性[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

[2]张靖,郭红霞.大数据时代的装备保障数据分析[J].系统实践,2015.

[3]曹会智,李沛,刘俊杰,谢军军.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装备保障建设发展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

[4]谢峰,孙江生,代东升,梁伟杰.基于数据仓库的装备保障数据管理系统模型构建研究[J].价值工程,2013.

上一篇:初中数学能力培养问题下一篇:生命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