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成长

2024-06-30

生命成长(共12篇)

生命成长 篇1

摘要:以人为本的时代, 呼唤教育回归生命。生命化教育理论指出, 教育是生命间的活动, 是用一个智慧生命开启许多智慧的生命, 用一个心灵去温暖许多心灵, 用一种人格去影响许多人的人格, 用一种热情去温暖许多生命。生命化的教育, 呼唤生命化的教师。教师通过教育活动创造学生的精神生命, 促进学生生命的发展;同时, 也创造自身的精神生命, 实现自身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生命化教育,教师专业成长

生命化教育理念下,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自我完善和自我更新的过程, 是一个彰显人的生命价值意义的过程, 是一个与学生、学校共生、共存和共长的过程。因而, 如何从生命的视野去审视教师的专业成长, 关注教师专业成长需求, 激发内在的生命活力, 引导教师实现生命价值就成为一个值得深入思考和探索的命题。

一、分析现状, 探寻教师成长新起点

为了摸清影响教师现阶段发展的症结, 准确了解到教师队伍的现状, 我们对全校46名教师进行调查问卷。数据显示我校教师队伍存在的优势是:教师队伍年轻化, 70.8%是40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他们接受新事物快, 充满朝气与活力;具有一定的创新力。教师学历达标, 60%教师达到本科学历, 33.3%达到专科学历, 两者共占教师总数的93.3%。较高的学历体现多数教师具有比较扎实的专业知识。教师职业道德良好, 96%的教师肯定自己会积极面对职业带来的挑战, 做好本职工作。

同时, 我校的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有:部分教师面临压力, 存有职业倦态感:40%的教师认为工作压力很大;57.8%的教师认为有一定的压力;26%的教师认为教育工作只是一种谋生的手段。通过访谈, 我们了解到产生此种情况的原因有:一是社会对教师追求奉献的道德压力, 要求教师要做出牺牲性的付出;二是实用性、工具性的教师角色定位, 现实的工作中过多强调教师“教什么”和“怎样教”, 而忽略了“为什么而教”“为什么而生”的问题, 对教师的职业理想、教师的人生意义与价值漠不关心。

从调查分析中, 我们在思考:教师作为人, 有自己的价值和追求;但教师作为职业, 却常常淡化、忽视教师也是“人”, 是一个个有思想、有情感、有尊严、有个性的人!由此, 从关怀“人”的角度去关注教师成长, 显得尤其重要。

二、转变观念, 唤醒教师自主成长意识

一切的更新源自于思想的更新。我们需要从教育的原点反思,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什么?教师的任务是什么?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只有从教育的原点反思, 转变观念, 教师才能重新科学地认知教育的本质, 才能科学地审视自己的生命状态。

(一) 理论学习, 认知教育的本真

两年多的时间里, 我校全体教师阅读了叶澜教授的《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冯建军的《生命化教育》, 肖川、曹专选编的《生命因你而精彩———生命教育教师读本》;同时, 教师们还自主选择阅读了冯建军的《生命与教育》、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刘畅的《做最好的自己》、张培教授的《让教师诗意地栖居在教育中》等等。我们聆听了全国特级教师贾志敏教师、张兴华教师以及市级教育专家的多场讲座。理论的先导, 让教师明晰了生命化教育的真谛———教育就是点化和润泽生命, 其深层目标是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生命的共同润泽与完善。

(二) 榜样个案, 辐射生命的正能量

在任何一个群体里, 总会有几颗闪光的星星, 他们为数不多, 却熠熠生辉, 折射着生命的正能量。在东北师大专家组的指导下, 我们进行了榜样的个案研究。学校选择了不同层面的五位教师为研究对象, 通过研究对象撰写成长故事、访谈成长感悟等形式, 我们直观了解和感知了榜样教师成长的经历。市学科带头人黄昕教师在成长故事中提出了三点建言:追寻一个偶像;保持好奇心;争取话语权。新教师王筱韵教师则告诉大家:当一名孩子喜欢的教师就是我从小的梦想。其实, 追求梦想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年轻有梦的她很热情, 浑身上下似乎永远有使不完的劲。她是一位语文教师, 在第二届校园文化节闭幕之前, 她听说她班级的学生要上台表演《江南》。她主动找校长说, 她从小喜欢跳舞, 可是以前在舞台上总是当配角, 如果学校允许, 这回她想和她的学生一起上台, 她愿意专门去学习这个舞蹈。校长欣然同意了。那一天, 全场气氛达到了极致。全场的师生都被她的热情、她的活力、她敢于展现自我的自信深深地感动了。这, 印证了生命化教育理念所指的:教育的核心是生命!是让心灵去呼唤心灵, 让生命去点燃生命, 教育就是生命的正能量正在传递。

(三) 文化浸润, 指引生命的价值取向

一所学校的文化核心是其价值观, 它是师生生命成长的支点, 是充盈和丰富生命的主体内容。学校提出了“以榕文化为载体践行生命教育”的办学理念, 榕文化作为学校的主题文化, 以细节处浸润每一个生命的成长。

以榕文化为基础, 结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我校制定了《园南小学“绿榕师韵”的师德规范》。我们从“绿榕层翠润泽, 执着向上”, 想到“师韵责任于心, 追求不止”;从“绿榕浓荫广布, 兼容并包”, 想到“师韵乐于给予, 呵护成长”等等。具有浓厚校本文化气息的师德规范, 摒弃了师德规范的说教性, 提升了教师们的认同感。青年教师们开展“我读师德规范”分享会, 他们或反思、或展望、或畅想, 而更多的是自我勉励如何以最积极的生命状态去追求。

学校还举办了两届文化节, 教师们参与了“品榕韵”征文、校歌的征集、寻找“生命的第一次”等等活动。教师们开始从浮躁、繁杂的现实工作中沉静下来, 审视自我生命的发展需求。初涉教育行业的新教师婷婷在自我规划中写道:“我要在一年内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能与学生一起愉快地学习、活动、成长;两年内, 希望自己能成为‘榕族’里的新秀。”已有十年教学经验的李立力教师这样规划自我:“认真学习、落实行于榕韵的师德规范, 像百年绿榕一样, 奋发向上;积极在课题研究中完善自身的科研水平, 逐步优化自己的教学风格, 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在特色文化的浸润下, 教师生命生长的取向从模糊走向清晰, 逐渐呈现积极向上的状态。

(四) 管理变革, 助推教师自主成长

当前阻碍教师专业成长的最大障碍是教师缺乏自主权。我们在思考:怎样的管理才能让教师的生命从工具性的淹没中解放出来?怎样的管理才能把创造的权利还给教师?怎样的管理才能助推教师把自己的生命融入职业生涯, 去实现自我的生命意义?

下放权限, 在自主管理中成长。

以往, 学校行政部门自上而下进行规划、布置、评价各项教育教学行动, 教师只有执行、接受的义务。那么, 这种非主体的被制约的教师又如何能够释放学生的主体性呢?

于是, 学校在原有行政管理的基础上, 凸显教师的主体地位, 将管理的自主权下移, 实施“导师负责制”, 下放权限让“导师”引领团队成员自主规划工作, 大到活动的组织, 小到作业要求, 都可以由组内研究决定。

如:每学期一次的青年教师汇报课活动就是学校教导处统一规范的一项常规活动。2013年这项常规活动, 从活动的准备到活动的开展, 乃至活动的报道, 青年教师们在“导师”的引领下, 自编自导自我审视。他们自我设计的主题是“园南好课堂梦想大舞台”。他们以“什么样的课堂才是学生喜爱的好课堂”这一最质朴的问题导向, 展开研讨。他们还设计了“园南好课堂”的LOGO。任职5年以内的青年教师在“导师”们的指导下, 呈现出一堂堂虽不完美, 但富有新意的课。突显教师主体地位的管理体系使学校能俯下身来, 倾听教师的声音, 尊重教师的需求, 有效地促进教师的自主生长。

(五) 团队建设, 在协作中成长

教师的生命的成长不是孤立的, 还需要团队的力量。我们采用“自愿+引导”的方式组建团队。学校的骨干教师的身旁总聚集着一些年轻的教师。学校尊重教师的需求与意愿, 因势利导鼓励这些教师组建团队;其他的教师, 学校就以学科组为单位, 以课题承担任务为准, 引导组建起团队。同时, 建立“教、学、研、协”一体化团队研修文化。如:“学习论坛对话分享梦想”团队首先应该是学习型的团队, 他们每两周举行一场学习论坛。学习活动以对话的方式进行时, 更强调的是这是一场分享会, 是思维与思维碰撞、情感与情感交融的分享会。

专题研究汇报交流:学校要求各团队形成以课题研究为纽带的共同体。目前各团队根据我校课题生命化教育理念下课堂构建研究, 自主申报一个微型课题, 共有9个微型课题。以课题研究, 建立起教师团队建设的任务导向。教学模拟常态研究组内的每一位教师都将走上讲台, 进行教学模拟, 这是一种真诚与悦纳;更是一种同行间的借鉴与修正。我们希望以团队的研究氛围带动教师日常教学的自觉反思, 教师逐步将反思、更新变成一种习惯, 推动自我成长。

研究日志践行反思:我们倡导教师撰写研究日志, 写教师生命的体验与感悟, 写工作中的“小现象、小策略、小故事”, 写课题研究的随想、启示、课堂生成案例等等。由此, 让原本高高在上的课题研究, 悄然落地;让实践、体验、反思与教师的生命历程融合在一起。当反思成为一种常规行动, 教师则拥有了专业成长的自主需求和意识。

(六) 搭建平台, 在展示交流中成长

任何的生命都只会在积极的生存方式和体验中萌生绽放。因此, 学校积极地搭建平台, 给教师更为广阔、自由的生长平台, 释放生命生长的活力。短短两年多的时间, 我校教师共有二十多篇文章在各类刊物发表;全校共有11节课参与市、区级以上研讨或观摩活动。其中语文学科、数学学科、英语学科分别各有一节课参与第八、九、十届全国“相约名师, 聚焦课堂”研讨活动;13位教师在区、市级的各类比赛中获奖;其中有1位教师获市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3位教师在市、区级作业设计比赛中分获一、二等奖。

两年多的时间, 我校的学生共有百人在区级以上各类比赛中获奖 (其中, 有13人获得国家级奖项) ;14人在省级各类比赛中获奖。学校舞蹈队在全国“小荷风采”舞蹈比赛中摘取桂冠;学校足球队在市、区各类比赛中摘金。

四、激励机制, 提升教师的幸福指数

运用发展性评价, 建立起激励机制, 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主要渠道。“每个生命都很精彩!享受生命生长的过程更精彩!”这是我校尊重教师生命, 以评价激励生命成长的一个主导思想。我校的评价方式为体现过程的发展性评价与体现结果的量化评价相结合。每个教师创建自己的成长记录袋, 主要记录和收集工作计划、工作总结、精彩课例、典型案例、教学日志、经验论文、成果作品等等;每季度, 教师根据自我表现, 填写“自评量化表”, 经学校考核纳入绩效评定。教师了解自己的发展进程, 感受自己的成长足迹, 培养自信心与自豪感, 向更高、更美好的生命态势生长!

生命化教育是一个旅程而不是终点, 是内化于教育本身的神圣使命。让我们给予教师最深切的生命关怀, 实现教师在教育过程与学生的共同成长, 凸显教师的生命意义, 提升教师的生命价值, 成就幸福的教育人生!

生命成长 篇2

这一天,我与爸爸出来旅游,我们到了一个高耸的悬崖,山势险峻,给人一种硕大的气势感。

这时,我有了一个新奇的发现,对面的山崖上有一个鸟窝,好像还是鹰窝。我赶紧拿出手机,拍摄起来。

鸟窝中,有六只小幼鹰,一只老鹰在空中盘旋,始终不远离鸟窝,似乎在示范着什么。不一会儿,老鹰回到了鸟窝中,它严肃地对孩子们说着什么。可接下来,它却用嘴叼起一只幼鹰,似乎是要把它抛出去,见状,我不由得失声惊呼。那只老鹰疯了吗?竟然把它的孩子丢下去,下面可是万丈悬悬崖!更何况那只幼鹰还那么小,根本不会飞翔啊!对我的疑惑与惊讶,站在一旁的爸爸并未做出解释。

我悬着心,继续看着,那只幼鹰被丢出去后,也是十分惊恐的,它拼命拍打着翅膀,想要飞起来。接着,它缓缓停住,不再往下掉落,又继续拍动翅膀,往上飞去。它刚开始学会飞翔,有些不熟悉,不太适应。可在它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它终于飞回到家里。看到这幕我大松口气,真是太惊险了。可就在这时,老鹰用爪子将它抓过来,竟然折断了它的翅膀,幼鹰面露痛苦之色,发出凄惨的一声叫声。我不由得瞪大了眼睛,这老鹰也太狠了吧!这时,一旁未开口的爸爸突然说道:“这是考验,也是蜕变,只有完成以后它们才能展翅飞翔到高空中。”我听了,十分不解,就算不这样它们也会飞呀,这不是多此一举嘛!还有蜕变?怎么个蜕变法?难道还蜕变成凤凰不成吗?我继续看着,幼鹰被折断翅膀后,又被抛了出来。它承受着巨大的痛苦,拍打着翅膀,可却一直在往下落,我为它担心着,只见它依旧顽强地拍打着翅膀,克服着痛苦,一直往上飞,它上升的.速度很慢,但它没有放弃,依旧坚持着。过了十来分钟,它才终于飞到窝前,钻了进去。这时,老鹰突然叼起它,飞向另一边,它把幼鹰叼到我们不远处的下方。我仔细端详着幼鹰,它身上都是血渍,几处地方甚至露出白骨,我不忍心再看,将目光移向别处,只见老鹰一个个地将幼鹰丢了下去,第二只和第五只都坠落了,粉身碎骨。就在这时,一声洪亮又沙哑的啼声响起,我看去,这不正是那第一只幼鹰吗?只见它奋力拍打翅膀,之前那脆弱的翅膀仿佛变得无坚不摧,它一鼓作气,一下子冲了出去,很快飞到了窝里。而这次老鹰没有再伤害它,而是走了过去,细心检查着伤口。这时,爸爸又说道:“只有经历了困难,战胜它,幼鹰才能开启蜕变成王者的道路,这个世界弱肉强食,它们必须拥有保护自己的能力,展翅高空的能力,不然就是废物。”

珍爱生命 健康成长 篇3

一、正确认识人生,善待生命

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开始模糊地认识人生。人生是什么?生命是什么?这是人人都必有的经历。因此,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生命观尤为重要。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生命观,一定要从小抓起。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学校要充分利用班队会、品德课及学科德育渗透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生,正确对待生命,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与价值观教育。

二、与人和谐相处,尊重生命

社会是人的共同体。人出生在社会,成长在社会,人与社会相互依存,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人与人一定要和谐相处。教育学生融入社会,应该从教育学生团结同学、融入班级、融入学校开始。让学生在正确认识生命的基础上,懂得尊重生命。人能相遇、相聚、相识、相交、相知,这是生命的缘分。因为我们都有了生命,所以才能共同生活在社会中。要让学生从小就学会尊重他人,并知道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就是尊重生命。否则,一个性格孤僻的孩子逐渐会远离人群,脱离社会,甚至仇视社会,仇视他人。只有能够正确认识社会、正确认识生命的人,才能尊重他人,尊重生命,与他人和谐相处,共同健康成长。

三、学会保护自己,珍爱生命

生命是可贵的,生命也是脆弱的。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中国近几年平均每年死于交通事故的人数达10万左右。可见,培养孩子从小遵守交通规则,具备一定的交通安全防范意识及安全自护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我们要通过观看专题报告、案例评析、板报宣传、主题班队会等多种形式,经常性地开展安全教育活动,让孩子从小就认识交通信号、交通标识等,学会遵守交通规则,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

此外,还要想让孩子真正能够适应社会,在社会中具备正确生活、正常工作、安全成长的能力,同时从小对孩子进行多方面教育。如,让孩子学法、懂法、守法,长大后,既要作一个守法的公民,更要学会怎样用机智与勇敢同坏人做斗争;从小能够讲卫生,防范疾病及食物中毒;了解人类所面临的自然(人为)灾害及身边曾有过的自然(人为)灾害的性质,树立安全防范自然(人为)灾害的意识和能力,从小了解掌握防踩踏、防火、防风、防雨、防雷电等知识,形成一定的防护自救能力。

四、勇于抗拒挫折,热爱生命

人生旅途中难免遇到挫折,只不过是不同环境及不同的生活方式等原因,每个人生活中所处的顺境与逆境的机遇与程度不同。对于单身家庭,可能孩子从小就要承受到缺少父(母)爱的痛苦;对于残疾儿童,出生就要面对自己不能像其他正常孩子一样生活的痛苦……长大成人,也许要面对婚姻的挫折;也许选择工作时或工作中与同事矛盾等原因会给你带来的种种无形压力……

挫折既然是在所难免,那么我们的选择决不能是心灰意冷,也决不能是无言忧郁,更不能是逃避放弃。在做好学生品德教育的同时,更要从小让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尤其对留守儿童,教师更应该多一份关注,多几份关爱。教育孩子从小能够学会正确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挫折,用毅力去克服困难,用顽强去战胜困难。

五、坚持体育锻炼,延续生命

人们常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这个道理很容易理解,说得显然是锻炼对一个人身体健康乃至对一个人生命的重要性。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长期坚持体育锻炼,会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会将有限的生命适当延续。

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人全面发展,其中健康体魄的培养尤为重要。教师除了组织学生上好每一节体育课,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养成坚持课外与校外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如,充分利用大课间开展丰富的体育活动,利用课余体育训练队开展长短跑及球类训练活动,让学生从小就热爱体育,长大后坚持体育运动。

生命成长 篇4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 我们提倡让世界成为孩子们的教科书,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 我们应该多思考如何把学生引领到五彩斑斓的世界中去。教师海纳百川, 才能成就一节精彩的课。孩子们特别钟情于那些充满形象、充满情感的学习氛围, 因此, 我们要多创设生动逼真的情境, 让学生实现语言和精神相互交融于真实的场景中, 在诗意的语文生活中, 使心灵之翼在智慧的、愉悦的、浪漫的诗意间自由翱翔。如, 在教学《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文时, 笔者真正引领着学生走进了这首小诗, 唤起学生以往的生活经验, 唤醒他们诗意的心灵。于是, 这节课, 孩子们听到了诗中的各种声音, 发挥想象, 他们听到了秋虫呢喃, 高粱欢笑, 甚至听到了秋雨落在雨伞上的啪嗒声……而在教学《母亲的恩情》一文时, 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后, 笔者让学生说一说此时最想对母亲说些什么, 做些什么。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将自己的真情抒发着, 那一首首小诗饱含深情, 那一句句话语发自肺腑, 让人感动万分。可见, 学生的灵性一旦被有效激发, 他们是多么善于浮想联翩啊!

二、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 让语文课堂涌动生命之花

新课改强调学生应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歌舞晚会式”“答记者问式”“拔河式”……这些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活动, 使语文课堂更民主、更开放, 一改往日教师垄断课堂的局面。为了让课堂更具有生命力, 笔者采取的组织原则是“三主”“三不”, 即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玩中学, 在学中思, 在学中悟, 以“活动”为主、不将学生“锁住”;让学生围绕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自主选择、对喜欢的学习方法自主选择;以“发现”为主、不“替代”学生, 让他们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去发现结果或规律, 教师不包办;以“鼓励”为主、不将学生“钳制”。在这样的课堂上, 学生能拥有自由与宽容, 能赢得自信和勇气, 思维的闸门被打开, 智慧的浪花迸发, 收获成功的喜悦。如, 笔者在教学《将相和》一课时, 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围绕将和相写了哪几件事?学生很快就归纳出“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之后, 让学生选择学习自己喜欢的故事, 同一爱好的学生分成一组进行交流, 一起合作并通过表演的形式进行汇报。学生通过自读课文、表演、采访等学习活动, 轻松走进了文本, 走进人物的心里, 蔺相如顾全大局和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打动了每个学生, 使课堂涌起了生命之花。

三、引导学生体验生命的价值, 迸发出“创造”这一生命活力

珍爱生命幸福成长 篇5

——第十七个“全国中小学安全教育日”告家长书

各位家长:

2012年第十七个“全国中小学安全教育日”是3月26日(星期一),主题为“普及安全知识,提高避险能力”。我们将有关安全要点告与你们,恳请你们能引起重视并认真做好对孩子的安全监督工作。

一、防火、防水安全

教育孩子不在野外玩火,不搞野炊等,以免春季风大蔓延火势,同时不要在无大人监督时让孩子使用煤气灶、煤炉等有明火的炊具,防止发生意外。

随着天气的转暖,学生的防水意识更得加强。要教育子女不擅自到河边戏水玩耍,更不准私自下河游泳。

二、交通安全

如今马路四通八达,因此我们希望自己驾(骑)车接送孩子的家长注意自身安全和接送孩子的安全,并做到不超载、不抢速,同时在校门口时要注意避让学生,尤其不要将车停在校门口的学生通道上或者校园内。同时希望家长能够多教育孩子:

(一)不到快车道骑车;

(二)不并排骑车,追赶打闹;

(三)不带耳机骑车;

(四)过人行道下车推行;

(五)未满12周岁的学生不得骑自行车,满12周岁要骑车到校的要写好书面申请;

(六)对自己乘车或步行回家的孩子要教育他们遵守交通规则,乘车时不将头手等伸出车窗,穿过马路时注意来往车辆,做到一停二看三通过。

三、食品卫生安全

家长要求子女不带瓜果食品等零食到学校,如有发现一律没收。也不允许买街头摊点食品(特别是校门口流动摊点的食品)、饮料,不喝生水,不吃未经冲洗或去皮的时令水果,以防止食物中毒。

四、治安安全

教育孩子不进游戏厅,严禁他们进入街头网吧上网,学校也不允许学生带易爆、易燃物品以及锋利的刀具进校门,各家长教育好子女认真遵守小学生守则,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别人的东西不要拿,洁身自好,自尊自强,做一个讲文明的好孩子。

五、有关校园意外伤害的安全问题

我们希望家长能密切关注校园意外伤害问题,就以往事故教育孩子提高校园自我保护能力,家校配合,最大程度保障孩子的校园生活安全。

六、其它

其它如同学相处、参加体育活动、外出、用电用气等方面也希望家长能够重视安全教育,相机随时教育孩子注意安全。

校园无小事,安全无小事。我们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的安全问题,也迫切地希望家长们能重视这个问题,承担起监护人的职责,做好相关的教育工作。祝工作顺利!

等待生命慢慢成长 篇6

作为一名教师,我害怕自己也成为扼杀生命的无数种可能的推手,我急需一名引路人。很庆幸,我偶遇了一个在落满枯黄的树叶道路上低头行走着的小男孩,他只有一个人,没有一群大人围在旁边急匆匆往前赶,他在观察着自己脚下金黄的树叶,一步步地走着,聆听着双脚踩过枯叶的声音。他是一个生活在封面上的小男孩,他就是龙应台口中那个慢慢来的孩子。孩子,你慢慢来,在这个讲求效率,连小孩子也不例外的社会上,怎样慢慢来才是合适的呢?抱着好奇的心,我走进了这本书。

看了几章才知道原来这是作者龙应台和她儿子安安的故事,文章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龙应台作为母亲内心最柔软、最细腻的款款深情。龙应台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是如此轻松和谐,不禁让我感叹教育是这样的简单、实在、形象、温暖。

“我在石阶上坐下来,看着这个五岁的小男孩,还在很努力地打那个蝴蝶结:绳子穿来穿去,刚好可以拉的一刻,又松了开来,于是重新再来;小小的手慎重地捏着细细的草绳。淡水的街头,阳光斜照着窄巷里这间零乱的花铺。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这个孩子从从容容地把那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这是书中卷首的一段话,正是这段文字吸引我读完这本书。它在给了我无限感动的同时也给了我一些启发,教育需要耐心,而这也是这个打折蝴蝶结的小孙儿此时最需要的。我感叹龙应台是如此智慧地帮助了那个小孙儿。同时,这也引领着作为小学教师的我,启示我在教育实践中要学会耐心地等待,孩子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我要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让他们慢慢地自己完成,而不能因为他们能力不够,做得不够好,就帮他们一手包办,这样是起不到任何教育效果的。这时候孩子需要的是我在一旁等待,不催促,不代替,要相信,只要给予孩子们时间,他们会更好地去完成。就如同本书的书名一般——《孩子,你慢慢来》。

本书中我印象最深的篇章是“一只老鼠”,那里记录了龙应台和儿子安安关于作业要不要重写的对话,最终安安的“心声”,征服了龙应台,实现了平等对话。我从这里触碰到了自己曾经的心,因为自己也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但是遭到一顿臭骂,然后自己再也不会“乱说”了。想想安安是多么幸福的孩子啊,有这么一个懂得孩子又会反思的妈妈。安安的心声,震撼到了龙应台,也震撼了我。回首想一想,孩子接受了多少次不平等的教育啊。可能我们小时候亦是如此,明明觉得不公却无力反驳,只有在心中暗下决心:等自己长大了,绝对不要这样的专制。可是等我们真的长大了,面对叽叽喳喳,对这个世界的一切都这么好奇的孩子,我是不是让他们经历了自己小时候经历过的一切,因为此时的我们,又站在了自己的角度看待他们的世界。教育需要平等对话,只有平等对话才能认识儿童不同于成人的一面,才能保证不侵犯孩子的权利。平等对话首先要让孩子把心里话说出来,还包括孩子的“无理取闹”。要知道小小的人儿也是个独立而庄严的生命,要尊重每一个孩子。学会宽容与等待,慢慢地,等待生命的慢慢成长,这需要坚持,更需要温柔的坚持。如果把孩子看成蝌蚪,那我们就是青蛙。青蛙有青蛙的世界,蝌蚪有蝌蚪的世界。作为青蛙的我已忘记自己是怎样的长大,已不能切身的理解蝌蚪的想法,尤其是在教育学生时,心态就明显有心急的嫌疑。慢一点,我们可以感受上天给我们安排的是多么丰盛的礼物。更真切地感受爱,我们才会生出更多温柔的情怀,更多的爱。

教育是一项工程,也是一种艺术。我们要做的,就是用我们的耐心让学生快乐起来,成绩提高上来,让自己内心有一种学生问候与念及的满足,让自己有一种学生功成名就时的自豪与欣幸。这就是耐心的老师吧。

我愿从容地等待,在孩子的身旁陪伴他静静地成长,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这是一项慢速作用的过程,母亲需要静静陪伴,教师也是这样。孩子的世界有着成人不能理解的模样,而要想很好地观看这个世界里的风景,“慢”是最为重要的。慢慢地等待生命的成长。

课堂,生命成长的地方 篇7

课堂是生长的土壤。生命具有自主性,每个生命都有自主发展的权利。生命化的课堂通过教学把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变成他们的现实发展水平。让学生得到知识,因为知识改变命运;让学生得到能力,因为能力终身受益;让学生得到思想,因为思想的高度决定人的高度。教与学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教师在发展学生的同时也发展了自身,而教师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也就发展了学生。生命化的课堂教学就是创造师生共同发展的生命环境,从无明到觉醒。

课堂是生成的空间。生命具有生成性,生命的魅力和精彩在其具有无限可能性。每一节课都是师生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也不具有生成性。学习是生命固有的潜能,儿童就是天生的学习者。教师不要过于强势,一定要让学生真读、真思、真议、真练,让学生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教师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预设的流程可以在生成中即时“变奏”,预设的环节可以在生成中相机“增删”,预设的内容可以在生成中适时“替换”,预设的目标可以在生成中随机“升降”。吹着牧笛放羊,是生命化课堂教学的意象,犹如一群白羊听着你的悠扬笛声来到一个天蓝蓝、水蓝蓝、草青青的地方吃草,嬉戏。

课堂是生态的圣地。生命具有差异性,正因为生命的不同姿态,世界才如此丰富多彩。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如果我不得不将所有的教育心理学原理还原为一句话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生命化的课堂就是一群鲜活的生命在一起彼此对话、彼此唤醒、彼此碰撞、彼此交融、彼此分享的阵地。鼓励学生敢想,用心倾听,灵动理解,小心唤醒,真诚欣赏;鼓励学生敢问,赏识卓见,鼓励创见,悦纳异见,宽容误见;鼓励学生敢说,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生命点燃生命,用灵魂塑造灵魂,用智慧开启智慧。生命化的课堂教学就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心灵鸡汤,使学生的心灵获得一种高雅的解脱,一种畅达的飞翔,一种童话般的陶醉与幸福。

让感恩滋润生命成长 篇8

首先, 我们召开家长会, 让家长知道学校开展感恩教育的意义, 配合学校开展感恩活动, 加强家庭与学校联系, 将开展活动效果反馈给学校。

其中, 最重要的一个活动就是书写家书。“家书”这个传统由来已久, 也是表达感情的重要渠道, 品读名人家书, 我们时常被书中蕴含的殷殷关切、希望与爱所感动, 我们也希望通过这样的形式, 加强孩子与家长的沟通, 体会父母在孩子成长中的辛勤付出。我们要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 认真回忆家长的付出, 把自己平日里不好意思说的话写给父母, 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并且发动家长积极参与, 写一封回信或一段寄语。以此缩小心灵间的距离, 增进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感情交流。

我们也希望通过“家书”这样的形式, 培养学生感恩父母的情感, 在校园内开展一次对学生, 也是对教师自身的感恩教育活动, 让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都能感受到恩情的可贵、生活的美好, 共建和谐融洽的校园和家庭环境。在“周末我当家”活动中, 学生通过“我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 有的给父母写一封传递爱意的信件, 有的给父母亲手制作小礼物, 有的给父母做一顿可口饭菜等等。家长们体会到了孩子们对自己浓浓的爱, 觉得孩子长大了。从许多家长给老师或孩子的回信中, 看出他们的满意和欣喜之情。

活动开展后, 许多家长读了孩子的感恩的信, 激动得热泪盈眶, 他们以为孩子们并不记得他们的付出, 看到孩子们感恩的话语, 他们十分知足, 孩子们虽然没有在物质上回报父母, 但是他们带着一颗感恩之心, 记得自己成长过程中父母的辛劳, 这正是父母所希望的。

许多家长纷纷用打电话, 面对面交流等方式殷切希望此类活动可以长期开展下去, 家长们很愿意参加此类活动, 希望通过这个平台与孩子交流。看到这些, 我们真的感到很欣慰。

在书写家书活动这一环节, 学生感悟到来自父母慷慨无私的爱, 知道父母给他们的各种爱的背后, 原来都隐藏着那么多的辛酸。从而树立了学生的责任意识、自立意识, 同时改正了奢侈、攀比、享乐等毛病。

卢珊同学这样写道:“亲爱的爸爸, 我知道您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您虽没有令人羡慕的职业, 没有万贯的财富, 您虽穿着赶不上潮流, 甚至连电脑都不会用, 但是您仍然是我最爱的人。您是我生命的创造者, 是我人生的领路人, 是我遇到风浪时平静的港湾, 是我遇到挫折时的坚强后盾。千言万语说不尽女儿对您的感激之情。看着吧爸爸妈妈, 我会用我优异的学习成绩来报答您们的!”

张壮同学这样写道:“亲爱的老师, 很抱歉这次的成绩考的不是很理想, 不过你放心, 我会谨记你常给我及全班同学讲的:‘只要你想努力, 没有人能阻止你前进的步伐。’我会寻找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 笨鸟先飞, 不负你和爸爸妈妈对我的期望与栽培。”通过开展此项活动, 我们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们也看到了家庭、学校、社会共同教育的成果, 学生进一步懂得了“感恩”不仅是一种情感, 更是一种人生境界。一个人对社会、对父母、对亲朋好友要永存感恩之情, 永怀感恩之心, 才能从各个方面获得更大的情感回报。

总之, 感恩是一种文明、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责任。感恩的主题是永恒的, 作为祖国的下一代培育者的我们, 肩负着重担。新时代不仅需要技术人才, 更需要懂得感恩、懂得合作、懂得回报和亲情的普通人, 就让学校和家庭一起努力, 让每孩子都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积极地面对生活, 让人文的光彩照亮校园, 让真情充溢在亲情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 让可爱的校园奏响和谐的强音!

(作者单位:锦州市太和区大薛中心校)

生命成长课程顶层设计 篇9

课程是承载学校土壤宽度、厚度以及丰富度的载体,因此,近年已被国内教育家广泛关注并投入实践探索。改革需要循序渐进,新课程改革尽管已经十多年了,但前十年大家的关注点集中在课堂改革,直到近几年,改革才渗透到课程建设方面。因此,关于课程建设,我们还需要继续研究、探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碰撞出火花。

一、课程即教育理解

朱熹认为,课程即功课。他说“小立课程,大作工夫”。夸美纽斯认为,课程即教材。他说“课程就是向学生传递知识,传递知识的依托是教材”。杜威认为,课程即活动。他说“把社会需要转化为课程,并进一步转化为学生活动”。赞科夫则认为,课程即发展。他说“把一般发展作为其课程论的出发点和归宿,使学生智力、情感、意志、品质、性格得到发展,即整个个性得到发展”。

在笔者看来,这些教育家们力图从“认识论”的角度,帮我们建构一个关于“什么是课程”的概念。这个概念是帮我们认识和把握课程,知道教育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在哪里,有的放矢,不走弯路。可是在实践工作中,随着课程建设的深入和自己对教育的思考不断深入,笔者对课程有了新的理解。

笔者认为,课程即教育理解。从学校角度来说,我们的工作对象是学生,我们的任务是把教育的功能作用在学生身上,使其发展。那么,我们对课程的需要就不是从“认识论”理解它是什么,而是从“应用论”角度出发,知道我们应该干些什么。

所谓课程即教育理解,是指“从学生生命成长出发,思考哪些教育才能促使他们健康茁壮成长;关于这些教育,教育者的理解有多深刻,课程的建设就会有多宽广”。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们对课程理解只是分数,于是有了应试教育的说法。后来我们认识到学习方式要变革了,于是大家的目光都聚焦到了课堂,不断地研究课堂,改变课堂。只有今天,当我们认识到学生是一个生命,这个生命的成长只有分数、课堂是不行的,他需要各种营养均衡搭配,全面发展,于是,我们才对课程进行了再认识,从生命成长的角度,思考了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思考了学校需要构建什么样的课程体系。

从狭义的角度,也可以把课程理解为“校长的教育理解”。因为从实际来看,一所学校的教育很大程度上体现为校长的教育修养,学校课程建设自然也多以校长的教育理解为基础。校长理解为学生成长成绩最重要,于是他的关注点就在课堂;校长理解为学生成长能力最重要,于是他关注的重点就是开展活动;校长理解为学生成长需要什么,那么他所做的就一定在那个方面……

我们学校的课程建设就是在“教育理解”的基础上一点点地构建起来的。我们认为,成绩很重要,于是大家形成共识,教学是学校第一要务,校风学风刻上了勤奋严谨的烙印,学校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我们认为,能力很重要,于是改革了课堂教学,推出“231高效教学模式”,推出了“ZGT”课程,让学生在几十个项目里选修自己喜欢的课程。我们认为,学识很重要,于是开展了“背诵课程”,让学生大量地背诵经典和课文,储备和积累知识。我们认为,胆识很重要,于是开发了大舞台课程,让学生每月每周都有登上大舞台的机会,锻炼他们的胆识。我们认为,创新精神很重要,于是推出创新课程和创造力大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我们认为,社会是学生必然的回归点,于是把家长请进校园,开设课程,介绍社会职业和现象,于是就按照社会学布置寒暑假作业。我们认为,国际化是必然趋势,于是就把英语学科作为特色进行建设,把国际游学纳入到学校教育中。

二、现代课程要顶层设计

时下有一句极红的网络语言,叫“碎片式阅读”。仔细想想,这些年,我们的教育何尝不是“碎片式教育”。很多时候,突然想起来什么了,就开展什么教育;紧急需要什么了,就抓什么教育。整个教育呈现为碎片式、自由化,除了常规活动年复一年,对学生生命成长缺乏计划。如今,一旦我们对学生生命的成长产生了教育理解,教育行为就不能再处于碎片式、自由化状态,必须从教育理解出发,进行系统构建,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就是站在一个制高点上,用俯视的眼光审视生命,彻底弄清楚生命成长都需要什么,都需要哪些教育,然后从总体上进行课程设计,为学生提供所需要的、全面的、适合的教育。因为是从生命成长出发的,所以这个顶层设计就不是空中楼阁,它把生命成长必需的教育都设计成课程,在学校教育中予以落实,就是有根之花,有本之木。不至于开设了这门课程,丢弃了那门课程,或者做大了这门课程,忽略了那门课程。

顶层设计是一个系统,它会全面兼顾生命成长的需要,系统分析分数、能力、学识、胆识、创新精神、社会实践以及国际视野等要素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比重、密度和跨度。有了这个系统分析,在转化为教育行为时,就自然会形成系统化做法,不会盲人摸象,到处抓瞎,也不会临阵磨枪,拼凑活动。顶层设计最大的意义就是解决了“为什么开设这些课程,要达到一个什么教育目的;教师们都需要做些什么,具体怎样去做;一个教育周期里都有哪些安排,每一项安排如何实施”。当这些问题得到解释以后,学校教育就不再朦胧,让人迷茫,更不会碎片化,让临时冲击了系统。

在顶层设计基础上,我校教育就显得规范有序,统筹兼顾。所有工作的核心是教学,成绩和质量得以保证;每学期都会有数次“单项检测”,保障学生的学识得以扩展;每月又会有“大舞台课程”,学生胆识和能力得以锻炼;每周都会有“大课堂”和“ZGT课程”,社会学和技能学贯穿始终;每天都有“231”“天天公开课”和“一日常规”,学习能力和自我成长渗透到每一天;寒暑假则通过创新作业、道德作业、社会实践作业、生存生活作业以及游学游历作业,把生命成长需要的诸多教育补充完整。这样就使得我校教育显得简单、规范、清晰,不因为盲目显得臃肿,不因为临时而抓瞎,不因为碎片化显得目标不清,不因为轻重不分显得不懂教育,不因为主次不明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三、课程建设要避免走入误区

“极端”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一个词语,这些年,我们的教育走了太多极端化的弯路。因为高考,教育一度丢弃了所有,只追求分数;因为新课改,一下子将传统课堂和传统教育批判的一无是处。如今,决不能因为“课程”,一下子将教学和成绩打入冷宫。

我们应该看到,高考是从古到今的存在,几千年为中华民族选出了多少英才俊杰,其中不乏贫民代表;我们也应该看到,高考是世界的语言,世界各国、各校都有入学考试,寻着“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足迹,你会看到邱学华老师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研究“先试后导”,而且一研究就是30多年。所以,正确的做法不应该是“推翻”“打到”“极端”,而应该是在高考的背景下完善教育,在改革的基础上发展教育,在课程建构中让生命绽放、成长。

生命成长 篇10

一、创设历史情境, 引起学生共鸣。

在历史教学中, 尽可能地创设全面真实的历史情景, 让学生深入其境地进行“实践性学习”, 能激发学生去感悟, 从而引起共鸣。例如讲到抗日战争, 分析日军在中国的罪行时, 我投入了大量的历史图片, 引用了旅美画家李自健的油画《南京大屠杀》和日本池田大作先生1997年写给油画作者的信:“凝睇《南京大屠杀》, 一瞬间我的心停止了跳动, 我的心哭泣了……这幅画跃动着李先生魂魄的杰作, 最主要在呼唤真实。”当学生看到这些时, 他们震惊了, 他们从没有像现在这样近地去触摸历史, 感知历史。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 我们必须努力学习, 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我知道此时再伟大的语言、再华丽的辞藻, 也无法达到如此的效果。

在分析日本与德国对待历史的态度问题时, 我出示了两张图片:跪着的德国总理勃兰特, 站着的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不同的行为, 不同的态度:一个是在跪拜受害者———遭到纳粹杀害的波兰人;一个是祭拜施害者———二战的日本战犯。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德国为什么能得到谅解, 而日本却屡屡遭到亚洲人民质疑?其中一个说:“前世不忘, 后世之师。德国正视历史, 并从历史错误中吸取教训, 因此得到谅解, 而日本逃避历史, 回避历史问题, 不能以史为鉴, 那么未来就有可能重蹈覆辙, 因此引起亚洲国家的忧虑。”我清楚地知道, 这是进行历史重要性教育的好机会, 于是总结道:“历史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是为现实提供借鉴, 为未来提供参考, 所以学好历史会让我们变得明理、智慧、通达, 生命质量就会比别人高出许多;一个民族明理、理智、通达了, 就会在重大问题上多思考, 少走弯路。所以, 不重视历史是一个民族的悲哀, 不重视历史学习则是个人的悲哀。”对此, 学生纷纷表示认同。虽然历史与我们隔着尘封而厚重的烟雾, 但我们要让学生穿越这层烟雾, 深入到历史中去感悟、去思考, 同历史对话, 感受历史发展的脉博。创设历史情境, 借助历史这面镜子, 可以对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等取向产生特殊的作用。

二、利用历史教材中典型人物事迹去教育感动学生,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人性相通, 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 就像一面镜子, 会直接启迪学生的智慧心灵, 冲击学生的情感, 使学生获得人生成长的借鉴。历史教材中许多人物的感人事迹都是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好素材。例如, 在学习必修三的《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的第三课《科学技术的发展》, 在讲到原子弹爆炸成功时, 我给学生讲了两弹元勋邓稼先的一段感人故事:1979年夏天, 他在罗布泊进行飞机空投小型氢弹实验时, 降落伞没打开, 核弹从高空直接摔到了地上, 倒计时的信号显示到了零, 但天空没出现蘑菇云, 核弹不见了。时任核工业部第九研究设计院院长的邓稼先, 冒着生命危险亲自寻找核弹, 当他们费了很大的努力找到那枚没有试爆成功的核弹时, 又是他, 把生命置之度外, 一步一步走向那颗已经残破而且有极大辐射性的核弹, 站在沾染最重的源点。我们知道, 在这个地方多待一分钟, 就意味着生命离死神更近一步。他直到查清楚原因, 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车上。就在这一次, 他遭到了极为严重的钚239的辐射伤害, 放射线摧垮了他的健康防线, 使体内的癌细胞空前的活跃, 它们疯狂地吞噬他的生命。他拖着病体, 依然坚持工作在第一线, 研究中子弹, 几次晕倒在实验场, 直到生命的最后。当我讲到这里时, 有的同学眼睛湿润了, 他们被邓稼先为科学献身、为祖国国防事业献身的精神感动了。我总结道:正是由于像邓稼先这样的老一辈科学家的努力, 我们才成为拥有核武器的军事大国, 我们的综合国力才不断增强。这时有同学主动站起来说:“我们一定要学习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 为‘强我中华’而努力。”

历史教材中的典型人物太多了, 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这一资源, 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深入挖掘历史学科中的有关文学素材, 让学生思想情感受到熏陶、感染。

高中生的自主意识和批判意识明显加强, 认知过程和情感变化也表现出明显的目的性和自觉性。因此, 认知教育和情感教育如果能够有机结合起来, 那将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文学对人的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和审美素质的塑造, 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同时也为广大学生喜爱。我在历史教学中注意挖掘历史学科中俯拾皆是的能够涵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文学素材, 或以文学的手段呈现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例如在讲到《红军长征》时, 我引用了毛泽东的《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寥寥数语交代了红军长征的路线、恶劣的环境和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学生也在欣赏诗词中被革命者的革命精神所感动, 在感动中升华了情感。例如在讲到《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 提到新思想萌发时的代表人物林则徐时, 我就引入他的诗“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还有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学生从他们的诗歌中感受到了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计个人得失甚至生命的高尚情操, 在朗诵这些作品时, 心灵受到了震撼。这些也成为学生可依托的精神力量, 从而鞭策他们树立远大的积极的人生理想。如我在讲到《祖国统一大业》一课时, 则引入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我让一位学生起来朗读:

小时侯,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

这位学生在朗读的同时, 还不由地发出了感叹。我知道, 学生已与诗人的情感产生了共鸣, 已感受到了历史的沉重感。我问道:“这首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一个学生答道:“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和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感。”我在给予学生充分肯定的同时, 总结道:这首诗饱含作者爱国情感和思乡之情, 那音乐般的语言也唱出了许多台湾同胞心中的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作者渴望祖国统一, 但现实是严峻的, 实现祖国统一的道路还很艰难。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尽管祖国统一的道路上布满荆棘, 但我们坚决维护祖国统一, 我们时刻记住我们肩上的重任, 我们坚信:有我们党的坚强领导, 最终一定会使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学生心灵深处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已经被唤起。

四、构建和谐、民主、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 让学生在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中感悟。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我在教学中努力为学生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 以平等、民主、尊重、理解、关心和赏识的态度对待学生, 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互动、协调发展的共同学习的过程, 使每个学生置身其中都感觉到轻松和自然, 让学生在没有压力相对自由的环境中, 发表自己对历史问题的见解。我在教学过程中一改过去一讲到底的做法,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自主探究, 在自学和合作学习过程中, 往往一鸣惊人, 提出许多新观点、新思想, 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课堂上的民主对于塑造具有民主意识的现代公民是很有意义的,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宽容性格和人文精神。

五、充分利用乡土教材, 激励学生, 震撼学生的心灵。

乡土教材是学生身边的历史, 更具有直观、现实性, 更容易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也是教师进行创新教学的有效手段。例如在讲到《新民主主义革命》一课时, 我带领学生参观了小萝卜头纪念馆和碾庄战役纪念馆, 通过亲身经历去体会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与时俱进的革命品质和为人民解放事业不懈奋斗的精神, 培养学生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 使他们学会珍惜今天的生活。

六、教学评价多元化, 突出“激励”机制, 唤醒学生的自信。

在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是评价的权威, 评价的内容是成绩, 评价方式重结果轻过程、重“统一”轻“个性”。在“权威”与“统一”中, 学生的个性被扼杀了, 有个性的见解遭到否定, 学生的价值判断变得模糊。因此在《课堂标准》中要求采用多种评价方法, 对历史教学效果作出科学的解释, 使评价不仅能了解学生历史学习各方面的发展水平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而且能启发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就要求教师尽量避免以笔试作为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评价方法, 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 做到科学性和灵活性的统一。记得有个学生曾经对我说:“老师, 是你的眼神改变了我对历史的看法, 是你的话语将我带进历史的殿堂, 是你的行动启迪了我的心灵。”得体的评价, 对学生是一种心灵的呼唤, 学生会在评价中自信自强、进取不息。

让我们高举人文精神的旗帜, 倡导有生命的历史教学, 关爱生命的成长, 用智慧创设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历史课堂。须知, 多一个人格健康的孩子, 我们的民族振兴就多了一分希望。

摘要: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不仅重要而且刻不容缓, 这是学生终极发展的需要, 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所在。因此, 要高举人文主义旗帜, 创设有生命的历史课堂, 关爱学生生命的成长。

关键词:历史情境,情感熏陶,乡土教材

参考文献

[1]斯云耕夫.邓稼先.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

[2]朱汉国.历史课程标准解读 (实验) [M].江苏教育出版社.

[3]梁东莉.新课程实验区初中历史开卷考试的实践与探索.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 2008, (2) .

生命跃动,成长至美 篇11

“篮精灵们”在音乐的伴奏下摆弄着篮球,功夫少年们挥舞着棍棒,旋风跆拳道队员们打起了太极三章,博弈棋道的孩子们摆起了擂台,一张张漂亮的“福”字、一幅幅精美的画作等一件件神奇的创作从孩子们指尖流出……每逢周四下午,宜昌市西陵区常刘路小学便“沸腾”了——“跃美”社团活动精彩纷呈。

近年来,学校秉承“跃立童年,美绘明天”的办学理念,注重校内社团活动的开展,以学生需求为本,积极开发出富有常刘路小学特色的社团20多个。这些社团中,既有中国鼓、跃舞、拉丁舞、足球、花式篮球、武术、跆拳道、同心艺术团等体艺类社团;也有美术、书法、剪纸、象棋、玩艺儿等指尖类社团。每个社团面向全校学生开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发展和兴趣的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社团,参与面达到100%。

在社团创建之初,学校提出了社团发展的三个维度“让身体动起来”“让思维活起来”“让梦想飞起来”,即立足快乐校园,培养学生的健康体魄;立足现代高效课堂,塑造学生的思维品质;立足丰富校外活动,锻炼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社团活动本着“我的社团我做主”的原则,激发了孩子们极大的参与热情。每个孩子至少参报1个社团,多的达到5个社团。在社团活动中,不仅引入学生骨干组织主导,也引入家长志愿者组织主导,让社团活动成为师生互动的纽带,成为家校联动的桥梁。

在“跃美”文化的引领下,学生社团活动蓬勃发展,展现了孩子们生命的张力。社员是社团的主人,社团内部高度民主,最大限度地发挥社团成员的主观能动性,每位社员不仅是活动的参与者,更是活动的策划者、执行者。

自主组建社团。学校结合孩子们的实际需求,共组建了体艺类、文学类、指尖类等23个不同类别的社团。这些社团中,有教师主导的社团,更有学生主导的、家长主导的、亲子互学的、专家主导的多类社团。每个社团面向全校学生开放,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社团,充分体现了“我的社团我做主”的原则。

自主设计社团。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就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合作设计。每个社团都有自己独特的名称,有自己响亮的口号。例如篮精灵社团的“团结合作,万事可破”、魔方社团的“魔方,魔方,我为你狂”、拼拼凑凑社团的“爱拼才会赢”等朗朗上口、个性鲜明的口号,都是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社团自主创设。

自主开展活动。在社团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充分表现自我的天地,不管是社团内部的活动还是学校大型的展演活动,都是孩子唱主角,团员们自己策划主持,在活动过程中可以聘请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打破了以往教师唱独角戏的场面,社团成员们都要在教师的引领下展示社团成果、交流互动,促进社团活动健康和谐发展。如博弈棋道社团的社员们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厮杀一番,但由于棋友们分布在不同的班级,活动起来很不方便,于是他们借着社团活动的东风,成立了棋社,聘请体育教师担任指导教师,每周四的社团时间,让他们大呼过瘾。

自主管理社团。在社团活动中,依托社团组织结构,建立学生自主管理网络。自选管理层,全体社团成员通过自荐和民主选举,推选出本社团的团长和其他管理人员,制定社团章程。学生不仅进得来、学得好,还能退得出、可选择,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的热情。足球社团团长赵翔在活动中感言:担任了社团的负责人,觉得自己更自信了,心胸更宽阔了,对待一年级的小朋友更有耐心了。

如此,社团活动真正是为“学生的兴趣特长”而设,为“学生的身心健康”而设,为“学生的民主意识”而设,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而设。社团活动,已经成为常小“跃美”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作者单位:宜昌市西陵区常刘路小学)

默默呵护生命幼苗健康成长 篇12

走百户入千家, 把好儿童健康第一关

西堤头镇共有10个自然村, 辖区人口4.7万, 3岁以下儿童约600人。儿童保健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 做好儿保工作能够使幼儿受益终身, 周宝恩十分珍视这份工作。他意识到做好这项工作, 家长的配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乡村, 许多家长并不知道此项工作的重要性, 周宝恩下决心要改变人们的观念。他常年骑自行车下乡开展新生儿访视工作, 不管刮风下雨, 不管遇到什么危险, 他都抛在脑后, 他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 把好儿童健康第一关。

2011年夏天的一个下午, 天空下着小雨, 周宝恩骑着自行车向辖区一户新生儿家中赶去。由于雨天路滑, 他不慎摔倒, 膝盖伤得不轻, 衣服也划破了一个大口子, 当他赶到新生儿家中, 家长看到他满身的泥水和划破的衣服时, 连声感谢道“您的责任心真是太强了!”周宝恩笑笑说:“别说是雨天, 就是下雹子我也得来啊, 要不我放心不下。”

在入户访视的过程中, 周宝恩也遇到过许多突如其来的危险。两年前的一个冬天, 为了找到一户巡访儿童的家, 他骑着车挨家挨户问了三条街。找到后该户却大门紧闭, 叫门无人应答, 周宝恩试探着推开大门, 突然一只大狗斜刺里冲了出来, 他急忙闪躲, 然厚厚的棉裤仍被狗狠狠地咬破了一块。说起来, 这样的事别人都觉得后怕, 但对周宝恩来说早已见怪不怪了。

西堤头镇外来人员较多, 居住也比较分散, 工作中常会遇到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难题。2009年, 一名外地务工产妇因难产去市内医院分娩, 出院后便不知所向, 周宝恩想尽办法还是联系不上, 心里非常着急。他骑车挨家挨户地转了半个村, 才找到新生儿的住所, 经检查孩子一切正常, 他悬着的心才落了地。家长感动地说:“你对我们外地务工人员也这样关心, 真是太感谢你了!”周宝恩回答说:“这都是我该做的工作, 要感谢你就得感谢现在的政策好, 无论当地居民还是外来户, 我们都一样服务。”

保障儿童健康为己任, 悉心呵护宝宝的方方面面

儿童心脏、眼睛、髋关节筛查是儿保工作的重要内容, 医务人员有责任和义务向儿童家长介绍这项工作的重要性。自2009年以来, 西堤头镇儿童筛查率达到99%, 通过心脏筛查, 先后发现7名儿童患有先天性心脏病, 并及时进行了手术治疗, 为家庭和社会减轻了后顾之忧。

西堤头村有一2岁半女童, 家长开始不配合心脏筛查工作, 认为这是多此一举, 周宝恩多次对女童家长进行解释, 在他再三劝说下, 家长终于带孩子去医院做了检查。没成想, 女童果然患有先心病, 通过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恢复良好。事后, 女童家长一再感激地说:“多亏周大夫苦口婆心地劝说, 这病才及时发现, 不然不知会带来多大的麻烦呢!”

在多年的工作中, 周宝恩发现新生儿6个月到1岁期间患缺铁性贫血的特别多。缺铁性贫血是小儿常见病, 直接威胁到孩子的生长与发育, 为了让家长们对这种病引起足够的重视, 周宝恩也是煞费苦心。东堤头村一男婴, 6个月时被查出患有中度以上贫血, 导致营养不良, 男婴不肯吃药, 家长也不配合, 周宝恩对家长说:“小儿缺铁性贫血虽然是婴幼儿期一种常见病, 但对孩子健康成长的危害不小, 必须加紧防治, 轻视不得啊!”在他的耐心解说下, 孩子家长终于同意接受治疗, 并在他的指导下, 连续给孩子服用补铁剂3个疗程, 孩子的身体得到了明显改善, 看到孩子活蹦乱跳, 家长的脸上绽开了笑容。

小儿佝偻病是一种代谢性营养缺乏性疾病, 在过去的年代, 儿童患佝偻病的特别多。周宝恩主动向市、区妇幼机构学习防治经验, 在专家的指导下, 定期、定时指导辖区内的婴儿服用AD剂进行预防并达到了预期效果。

他永远把工作放在首位

在负责儿保工作的同时, 周宝恩还兼职防疫工作。西堤头镇每年都会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开展一次预防婴儿瘫糖丸发放补漏工作, 因发放糖丸具有时间性, 遇上节假日、周日, 他经常放弃休息到村里走街串巷、挨家挨户的查访, 为的就是不漏掉每一个儿童。2008年秋天, 他听说刘快庄新来的几位四川务工人员带了几个小孩, 当时周宝恩的腰扭伤了, 但他仍然忍着疼痛来到务工人员家中, 当几名儿童在他的指导下服下糖丸, 他才放心离开。

西堤头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防疫科每年还承担着为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2000多新生的麻疹疫苗接种任务, 正值2009年开学, 接种工作时间紧、任务重, 周宝恩80岁高龄的老父亲突发冠心病, 虽然含服了速效救心丸, 仍然面临生命危险, 作为儿子, 又是医生, 周宝恩本该留在老人身边悉心照料, 但他考虑到防疫科人员少、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 他还是义无反顾地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去。当他忙完工作赶回家时, 父亲已被家人送到医院救治, 周宝恩深知自己对家人亏欠太多, 他把太多的时间和爱献给他热爱的儿保事业和那些需要他的孩子们了。

为做好儿保工作, 随时为家长们解决燃眉之急, 周宝恩将自己的电话公开。2011年秋天的一个深夜, 周宝恩的电话突然响起来, 电话中, 一个9个月婴儿的母亲焦急地说, 她的孩子白天打了预防针, 晚上10点多开始发烧, 现在烧到38度, 问该怎么办。周宝恩详细了解了婴儿当时的症状, 凭着多年的经验, 他认为婴儿的状况是疫苗副作用的反应, 他安慰婴儿母亲不要着急, 给孩子多喝水, 吃退烧药, 再进行观察。第二天一早, 那位妈妈打来电话高兴地说孩子已经好了, 吃奶了, 并连声道谢。周宝恩笑笑说:“知道孩子生病后我也一宿没睡好觉, 随时准备前往探视, 现在孩子好了, 我就放心了。”

上一篇:军队卫生装备下一篇:财政法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