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生命读书心得小学(精选13篇)
生命生命读书心得小学 篇1
今天学了《生命生命》一课之后,我被深深地感动了。在手指间奋力求生的飞蛾,在砖缝中顽强生长的瓜苗,它们都展现出了生命的美好。
文中第一段提出问题: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呢?对呀,生命是什么呢?生命不像别的东西,没了可以再买,少了可以再添。每个人只有一次生命,不可能像神一样长生不老。所以我们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不能对生命视而不见。
最后一段中的“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这句话一针见血,说出了全文的真谛。说完这句话,有人会说:什么才是无限的价值呢?我不能十分准确地回答你,但我的看法是:只要一个人能做出对祖国和人民有益的事情,并得到大家的认可,就是无限的价值。像爱迪生、牛顿不都让生命体现了无限的价值了吗?
珍惜生命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遵守的。生命是自己的,不是别人的,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
生命生命读书心得小学 篇2
大家见过在岩隙中生长的松树吗?长期的营养缺乏让它们渐渐扭曲了枝干, 还没有长大就仿佛已经苍老, 那旁逸斜出的姿态固然是一种力量的昭示, 但又何尝不是一种无奈的辛酸?缺乏必要的营养, 再强的生命力也只能达到一个有限的高度。一棵树的成长要植根于肥沃的土壤, 一个人也必须根植于知识的土壤, 才能吸收营养, 不断成长。
而读书便是最佳的智慧和力量的取得方式。读书虽然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 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读书虽然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 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
我们为人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我们只有通过读书, 不断地进行“充电”, 才能促进自己的专业化发展。马卡连柯曾说过:“学生能原谅老师的严厉苛刻, 但不能原谅老师的不学无术。”
如果我们教师放弃了阅读, 仅仅是备课, 看教科书、教参, 教学墨守成规, 一成不变, 三十年都用一成不变的教育教学方法面对学生, 那只是备了一遍课, 重复了二十九次。如此“徘徊复徘徊”下去, 未来肯定会被淘汰。这就好比推石头上山的西西弗斯, 每天辛苦地把石头推上山, 推得筋疲力尽, 第二天又重新开始, 周而复始, 永无停息。
教师每天的时间的确被大量的工作任务挤占, 或被许多琐碎的事务分割得支离破碎。每周要上十余节课, 还要备课、批改作业、处理班级事务, 再加上学校的一些工作, 成天奔波忙碌, 没有时间读书。课余时间身心疲惫的我们还需要休息, 忙家里的众多琐事, 以及适当地娱乐一下, 留下能读书的时间也就所剩无几了, 很容易找到没有时间读书的理由。我一直这样心安理得,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加拿大奥斯罗教授的读书故事, 我的思想发生了彻底的改变。他终身与书为伴, 每天睡前一定要读15分钟的书。15分钟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 但算一算这样读书的账目, 相信大家会和我一样吓一跳:假如一个中等水平的读者, 读一本一般性的书, 每分钟能读300字, 那么15分钟就能读4500字, 一周能读3万多字, 一个月13万多字, 一年的阅读量可达160万字。试想, 如果我, 如果你, 如果我们一生中能好好经营这15分钟, 何愁没有充电的数量和质量?
都说“教学相长”, 我说是“读教相长”, 因为不管有多好的现成的教案, 不管有多高水平的名师, 我们不可能真正地克隆, 那不是我们自己的, 形成不了自己的风格。著名教育家于漪说过:“都是教无定法。教师个性不同, 学生个性不同, 教材个性不同, 环境又不同, 哪能有什么固定的法子可学。”教学实际是一个人内在文化素养的外化, 如果腹中空空, 教学就只能是个空架子。我们教师更多的是读课本、看教案、学教参, 岂不知功夫在书外。如果真正“读书破万卷”的话, 我们的教学都能达到从容轻松、出神入化的境界。
看到在《给教师的建议》中, 那位成功的历史教师的话:“对这节课, 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 总的来说, 对每一节课, 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 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 或者说现场准备, 只用了大约15分钟。”突然之间, 我明白了为什么名师大家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游刃有余, 让人觉得听课是一种享受, 灵活多变的教学机智, 旁征博引的课堂讲解因读书而来:妙趣横生的师生互动, 和谐轻松的教学风格因读书而来!那一刻, 我告诫自己:读书吧, 不要再找出任何理由为自己辩解, 有那么多的时间花在琐碎的事情上, 又怎么会没有时间读书呢?
我们应该读什么样的书呢?我想必须取法乎上, 读高层次的书。现在不仅有报刊, 有图书, 而且有电影、电视、网络, 还有了更多的传媒等方面的载体。在这种情况下, 各种信息鱼龙混杂, 泥沙俱下。如果我们一味地好奇, 读没有太大文化含量的图书, 或者一般的小报的话, 即便是读上终生, 也就是在下下层次徘徊, 因为它本身就在下层次上。如果我们直奔上层的话, 就能够以一当十, 用一天的所得, 抵得上十天甚至更多天的阅读。这种高效率的阅读, 其作用就是拉长了我们的生命。
就语文教师来说, 我们天天批改的是学生的作文, 读的文章也是出自10岁左右学生之手, 仅仅是读学生作文, 久而久之, 我们将会被慢慢地同化, 水平也就和学生差不多了, 永远别想提高。写文章如此, 说话也会如此。怎么办?阅读高层次的书。
不知大家有没有考虑一个很严峻的现实, 古今成才的一个反差。如果从孔子诞生公元前551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算起, 这两千五百年间, 中国有多少学生?很少。但是从1949年到现在五十年间有多少学生?总人数是两千五百年间总人数的数倍关系, 但是两千五百年间, 那么少的学生, 可每一个时代都出现横亘世界的大家, 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等等这都是世界一级的大思想家, 魏晋南北朝有《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 田园诗人陶渊明, 宋朝苏东坡多伟大, 儒释道三家兼济者, 一部《红楼梦》, 世界有多少能赶上, 可以说在历史每一个时代, 我们都有一个、几个, 甚至一大批世界无法比拟的大家。可是现在我们有群星灿烂式的学生, 却没有大家了, 即使有也是寥若晨星。为什么?我们先人是“取法乎上”, 我们的今人是取法乎下;我们的先人一开始就是学《四书五经》, 我们的今人一开始就学“上中下, 左中右”, 到研究生不懂《论语》, 不懂《老子》的大有人在。要成为大家, 先从阅读高层次的书籍开始吧!
古今中外, 皆浓缩于尺牍;千山万水, 尽了然于卷帙。博览群书, 才能信手拈来、应用自如;引经据典, 才能妙趣横生、兴味盎然;读书万卷, 才能“胸藏万汇凭吞吐, 笔有千钧任翕张”。动人婉转的曲赋, 意境优美的诗词, 惊心动魄的小说, 形神兼备的散文, 都使人如醉如痴;发人深省的教育理论, 精彩绝伦的教学案例, 顿然醒悟的教育叙事, 充满智慧的教学随笔, 都筑成了我们专业成长的一步步阶梯。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诗仙李白, 天资聪慧, 而他的成功也来自那“三万六千日, 夜夜当秉烛”的勤奋;诗圣杜甫, 生性睿智, 他的神来之笔也来自“读书破万卷”的积累。一步一步走下去, 不断增加生命的厚度, 也就是在延伸生命的长度, 使我们的专业得以成长, 使我们的人生更加精彩。
生命与读书 篇3
第一,读书不是因为要做个有知识的人才读书,或者为了让人觉得自己很有修养才读书。在我看来,读书应该是生命的一种需要,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有这个需要。
大家都会说一句话:人活着不是为了吃饭,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是什么叫活着,怎么样来区别活着和生活?我们从大学开始,应该说就从一个孩子步入成人。在我看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十八岁的时候身份证发给你,你就是成人了,把自己看作成人是有气魄的表现,是坚强的表现。现在流行的港台文化和日韩文化,大多是强调看重青春。青春当然是件好事情,但没有内容的青春只是生物年龄,也不值得骄傲。青春应当指的是整个心态要奋发向上,要敢于冒险,敢于追求新事物,而且要有热情,不要像鲁迅说的那样像个阴沉木一样。你要人家感觉到和你接触就像一团火一样,这才叫青春。有十八岁的老人,也有八十岁的青年,年龄这个东西是相对的。麦克阿瑟说过,青春不是生命的一个阶段,而是生命的一种境界。我们这个伟大的文明,这个延续了几千年没有中断的文明,实际上潜藏一种刚健雄浑的灵魂。周易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也就是我们的祖先有那种内在的始终充沛的生命力,我们这个文明才能延续到今天并且发扬光大。西方主要的国家现在尊重或不尊重我们,和经济当然有一定的关系,但归根结底,它尊重你是因为你是一个五千年文明的代表,不尊重你是因为你放弃了这个文明。
一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人生不仅仅是一个自然的生物过程。为什么人的意义不同于一个茶杯、桌子的意义,就在于人生有意义,我们赋予了它意义。而那些醉生梦死没有人生理想或者说只知道挣钱、追求物质利益的人,则如行尸走肉。我想起了一个词Bildung,在德文中是教育的意思,但它最初的意义是一棵植物、一个有机体,在生长和发育的过程中,转义为教育或教化,意思说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的生命是个过程,不是被外在的东西铸造成什么样,而是你自己完成自己。我们都喜欢讲人格、尊严和自由,这些东西在我看来从来就不是空洞的,它不是老天爷给你的,而是你自己要努力去获得的。这个获得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我们自我完成的过程,就像一粒种子,慢慢长成参天大树的过程,德国人把它叫做教化的过程,或是教养的过程。教化的过程不是外在训练你。德国人文主义大学的奠基人威廉·洪堡就说:教育的目的是自我完善,是人的能力的提高。蔡元培执掌北大的第一句话就是:大学是做大学问者的地方,是人格自我完善的地方,不是职业介绍所。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不能浪费生命,我们要善待它;不只是让它不生病,更重要的是古希腊人给自己提出的一个理念,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灵魂。所以在这个时候大家就需要思考一个问题,我活在这个世界上如何完善我自己。
很遗憾,今天的大学很难给大家这一方面的东西。现在是基础教育以高考为指挥棒,高等教育以市场为指挥棒,本科现在成了专科,到了三年级大家已经开始去实习和找工作,考各种各样的证照,到四年级除了考研的人基本上没有安心学习的了。大学的课程设置以及教育方针全是围绕就业这个目的来设计的。基础教育应该是素质的教育,可人们现在把素质理解为各种各样的技能,而没看到素质和技术,与生产铅笔和其他的东西不一样。学生首先是人,我们应该考虑如何把他们作为人来培养,最后他们走到社会上,成为我们社会合格的公民。杜威的教育理念就是这样,大学给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真正的民主社会只有在一批合格的公民基础上才能产生。
教化与学知识不是一回事。大学里所有别的专业都是学知识,而文史哲,尤其是哲学则属教化之学。但现在我们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与内容却与此有着相当距离。我建议大家到埃及国宝展去看看,在那种展品面前你会感到无言的崇高。想想看,这是五千年或八千年前的东西,那时的人有怎样的胸襟和见解才能够做出这样的东西。我到卢浮宫,蒙娜丽莎和维纳斯像前可以说是匆匆而过,让我回眸良久的是古埃及馆和古巴比伦馆,那种宇宙洪荒式的巨大雕像在你的面前,让我想起中国人讲的和天地“参”是怎样的一种境界,而我们现在过的又是怎样的一种生活。伟大的文明就像是一面镜子,慢慢提炼你的精神,洁净你的灵魂。傅雷翻译过三部伟人传,其中的《米开朗基罗传》里面有这样一段话:“伟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岭,风雨吹荡它,云翳包围它,但人们在那里呼吸时,比别处更自由更有力。纯洁的大气可以洗涤心灵的秽浊,而当云翳破散的时候,它威临着人类了……我不说普通的人类都能在高峰上生存,但一年一度他们应上去顶礼。在那里,他们可以转换一下肺中的呼吸,与脉管中的血流。在那里,他们将感到更迫近永恒。”所谓的教化开化与自我完成就是这个东西,即自己把自己拔高。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普通人,但我们的精神可以变得崇高。尽管我们的社会变得越来越实用,越来越鄙薄这些东西,甚至有的人认为真正的东西只是两个字,一个是权,再一个是钱,有了这两个你什么都可以搞到。但是,我们不需要去跟那些人比。我们每个人活着,除了社会这杆秤,我们还有内心的一杆秤。每天扪心自问,我活着应该过什么样的生活。在这样想的时候,我们就需要权钱以外的东西,需要用读书来充实自己。
青年人不看书我很着急。因为不看书就把人类几千年积累的文明抛弃了。我自己曾经也有过很低谷的时候,我之所以没有悲观泄气和被命运击倒,我不是相信我自己有多高,而是相信人类,是因为人类过去那么长的时间毕竟还留下那么多伟大的东西,这些是人类伟大和不朽的见证,作为这个伟大的种类的一分子,我应该如何对得起这个伟大。
生命只有一次,人要活得对得起自己。对得起自己不是给自己买好衣服,让自己过锦衣玉食的生活,而是在于我们如何能在离开这个世界时对自己说,这个生命我没有白活,这个生命很有意义。有各种事情可以享受生命,体验生命,扩张生命,完善生命,至于少数伟大的人物能让自己的生命不朽,这个我们每个人也都能一试和值得做。这就是我理解的自我完善。
如果外在的教育不能提供这样的东西,我们可以请古往今来那些伟人,那些伟大的精神,那些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让他们来丰富我们,振拔我们,提高我们,给我们勇气和力量,让我们的生活充满意义和色彩。我们要多看书。看书不是为了学习客观的知识,更不是一个消磨时光的过程。看书对我们首先是个自我完善的过程,不看书无以为人,所以说读书应该是生命的习惯,而不仅仅是像集邮、跳舞一样的嗜好。
第二,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会有很多的困惑和痛苦需要解答,那么在这个时候我们该请教谁?当然可以请教智者,但主要还是要到书当中去找答案。最能解决我困惑和痛苦的当属哲学,哲学是人对生命的一个承诺。当我们面对困惑的时候常常有两种态度,一种是破罐子破摔,自己折磨自己,让自己更加痛苦更加低落,还有一种就是我们要找到自己的振拔之途。看书是一个途径,读书可以使自己的境界得到提高,慢慢的自己会排解困难和痛苦。
第三,作为一个五千年文明古国的代表,作为一个在大量存在着文盲和半文盲的国家里,接受良好教育的人,他有职责保卫这个文明。不要到那一天,我们中国人要到日本韩国去学习中国文学和中国古代史。陈寅恪1929年送北大己巳级史学毕业生的诗有两句很让人感动,“群趋东邻受国史,神州士夫羞欲死”。看到中国的大学史学系学生竞相涌赴日本学习中国古代史,他说了这句话。我知道现在有很多人在哈佛大学、东京大学拿的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和中国历史的学位,我不是说这个不可以。但是如果哪一天,复旦、北大、清华懂这些东西,爱这些东西如命的人没有了,那么我们这个文明是不是要移植到国外去保持,就像敦煌的文物保存在大都会博物馆和大英博物馆里一样?我们是五千年文明的继承人,这遗产不能扔啊!
有人说我是学电子工程的,我为什么要看书呀?!因为你是人,你是个中国人。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人都有语言,不一定学《诗经》才能说话,孔子为什么要说这句话?那就是现在有些人说的话越来越不得体,另一方面是语言越来越贫乏。这个问题如果大家没有自觉的话,抱着庸俗和放任的态度,我们每个人都会是五千年文化的罪人。因为文化要培养起来太难了,要葬送太容易了,就像我们培育一颗良种植物,不知道要多少人多少年的努力。你要是想把它弄掉,一锹就可以砍断,或给它点化学药水,两个小时就能叫它呜呼哀哉。文明也是这样。所以于己于人于国,于我们伟大的文明,我们都不能放弃读书。
再讲讲怎样读书。
第一个问题是看哪些书。有的人说,你不了解我们,其实我们一直在看书,从没闲过。问题是看哪些书。很多人看消磨时间的书很多,不用动脑的书很多,而对于那些经典的书,则看得很少。为什么?因为大家觉得经典的书难读,经典的书和我们没关系。这些理解是非常错误的。经典之所以是经典,不是哪个人封的,而要经过千百年的考验。一位德国文学老专家和上海某高校的青年新锐,不约而同地主张把《歌德对话录》从中学生必读书目中去掉,说已过时了。但经典之所以被称为经典,就因为它是超时代的。歌德在那本书里讲的恰恰是我们今天人类面临的问题,说人类堕落了,我们现在正在葬送几千年的文明。看看我们今天的情况,不能不佩服歌德是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这样伟大的人几千年就出了这么一个,而我们现在却说这个不要给年轻人看了。这不太说明问题了吗?
我们要做最好的事情,看书也要看最好的书。图一时爽快看一些无益于身心的书,或看用来消磨时间消磨生命的书,你说到底值不值?一个人得有个基本的知识面,不要到时候有人问你曹禺是谁不知道,鲁迅的《野草》什么意思不知道。除了经典,文史哲的书都要看,有好处。人类文明不是在哪一科上,比如文学,所在学科的成果都是宝藏,都是值得我们去探究的金库。所以除了经典之外,一般文史哲的书也应该去看,这个可以开阔自己的眼界和对这个世界的认识,花这个工夫是值得的。
还有就是要为提高修养而看书。我们对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要有一定的感情。诗这个东西非常怪,它一方面是人的主观感情和思想的优美表达,它又有跃出这个东西的超越表面的体现,你可以从超一流的诗歌中看出宇宙的精神。读诗是件很优美的事情。读诗不一定要很多时间,你每天读一两首,慢慢体会,坚持数年,人的气质会改变。现在的人们心灵比较粗糙,大家在读书的时候应该提高语言能力,提高语言能力就能提高心灵和感觉能力。读诗不仅培养我们的语言能力,更主要的是培养细腻的感情,有了细腻的感情才能更宽容,更能理解和体谅别人,这在日益商业化的社会里非常非常重要。
第二个问题是读书的方法。有人经常抱怨,我们也知道哲学是好东西,我们也想看哲学,但不知道怎么看书。有时候我们随便去找一些书看,实在看不下去,太难了!而你说要看经典,什么是经典?康德是经典但太艰深了。由于太难,就造成逆反心理,以后哲学一概不碰,反正看不懂。我觉得,有的时候,有些书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一点点去读,慢慢会读懂。但是还有一些书不是这样,这些书你十年以后看还是那么难。很多人有个不好的习惯,看不懂不说自己不行,而是怪写书的人为什么要写这么难的书。多少人就葬送在这种自大的愚蠢当中。我承认现在有很多东西写的既枯燥又难懂又言之无物,这样的东西不必去看。但也有些好书,它不得不写得这么艰深,比如尼采和海德格尔的那些书,这些书就要我们迁就它。看不懂不要紧,这是正常的过程。但如果看不懂的书你总也不看,那你永远也没有进步。
读书分精读和泛读两种,泛读的书读过一遍拉倒。特别好的书,特别重要的书我认为要做笔记,不做笔记,你可能就像从来没看过。我在北大讲学,看到他们在编汤用彤先生的全集。汤用彤在哈佛大学做本科生时的笔记和作业,现在都还保留着。当时没有民航航班,从美国坐几个月的船回来,那个时候的练习本是很厚的,一本都没有扔掉。
《生命生命》读书心得体会 篇4
《生命生命》的作者是一位从12岁开始就得了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关节遭受病魔侵蚀的女作家——杏林子。虽然她头不能转,手不能抬,肩不能举,只能坐在轮椅上生活。但是,她从来都没有放弃对生命的热爱,反而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让自己的人生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也正是因为心里充满希望,她才能从这些弱小的生命里看到顽强的意志。
《生命生命》里面和杏林子一样有着顽强生命力的人还有力克胡哲。力克胡哲,一个出生就没有四肢的人,在许许多多人的眼里,就是一个“怪物”。大家看他的眼神,都充满了嘲笑和怜悯。可是,就是这样的一个重度残疾的人,凭着坚韧的意志和决心,他付出了比别人多十倍的`努力,学会了自己独立生活,上大学,滑雪,登山,开快艇——这些连许许多多正常人都不敢做的事情,他却做到了。现在,人们看他的眼神,充满了惊讶,敬佩,更多的是羡慕,因为他的人生更精彩。有人问他:“你怎么还可以笑?”力克胡哲微笑着说:“残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生活失去信心。”
生命有多长读书心得 篇5
《马提与祖父》的故事大意是:祖父病得很严重,将要离开人世了。每个人都伤心地哭着,只有七岁的孙子马提没有哭。就在他胡思乱想的时候,祖父突然对马提说:我们去散步好吗?于是,马提与祖父展开了一段奇异的旅程。在一段段奇妙经历之中,祖父慢慢地缩小,从马提需要抬头看,到被马提吸入体内。当家人围绕着祖父的身躯哭泣时,马蹄知道,祖父其实是在自己心里的。最后,马提对爷爷的逝去也感到释然了。
曾经看过一个绘本《爷爷变成了幽灵》,虽然名字乍听起来让人“毛骨悚然”,但却给是一个温暖的故事,就像《马提与祖父》这本书,让人们觉得死亡并不可怕,紧要的是珍存美好的情感记忆。
写到此处,我不由地想起了我的奶奶,她是在几个月前离世的,对于她的突然离世,我和全家人都很是悲痛,父辈们没有了母亲,吾辈们没有了祖母。在处理奶奶后事期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罪责感持续萦绕在我的心头,每当回想起奶奶生前对我的各种好,这份罪责就又会增加几分,很久很久我都难以释怀。
诉说我的这段经历,并非是这本书让我有所释然,而是在我的经历以及这本书传递的信息中,我发现了中西方在生命教育和孝道方面的细微差异,这里并没有好坏之分,只是文化背景不同,我们很多时候会用诸如“二十四孝”之类的文学经典实现孝道的传承,西方则更注重个体生命的体验,在体验的过程中感知生命的有常和无常,体会生命的珍贵和脆弱,激发对生命的珍爱和潜能的开发。
马提在祖父的带领下,故地重游;我也在时间的长河里重温了很多和奶奶在一起的温暖瞬间,虽然时间带走了他们,但正如书中的最后一个章节的题目讲得那样:爱的人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生命的长度不仅外显于行,也内隐于心。生命的价值不仅固着在创造的物质财富,也蕴含在温暖的内心,丰盈、鼓舞着的我们灵魂。
热爱生命家长读书心得 篇6
热爱生命这本书中的内容,就如同这本书的名字,告诉了我们如何热爱生命,这本书共讲述了十二个故事,分别是:“热爱生命”“寂静的雪野”“黄金谷”“为赶路者干杯”“北方的奥德赛”“强者的力量”“一块牛排”“意外”“老头子同盟”“叛逆”“有麻风病的顾劳”“马普希的房子”。其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与这本书名字相同的一个故事:热爱生命。有两个人走在北极圈里,他们已经好多天没有吃到食物了,走在后面的人有一次不小心掉到了水里,无论他怎么呼救,前面的人都不理他。
他独自一人在荒野上行走,饥饿使他在水坑里找青蛙,或者用指甲挖土中的小虫,而不是停下来等死,他现在饿疯了,除了吃什么都顾不上了,他把所剩不多的毯子撕成一条一条的,裹在她那血淋淋的双脚上,继续着行程,中午时,他发现了两条鲦鱼,那两条鱼只有他的小指头般大小,他并不想吃,但求生的本能却促使他做出理智的动作,他把鱼生吃了进去。有一次,他被一只病狼盯上了,他闭上眼睛让自己冷静下来,狼的耐力大的惊人,然而人的耐心比狼的还要大,狼想要吃掉人,人同样也想要吃掉狼,一会儿,他感觉到一条舌头在舔他的手,他没有动弹,静静地等待着最佳时机,他紧紧靠着狼的喉咙,强迫自己喝血。后来,他被捕鲸船上面的人发现了,他最终获救了。
读书:擦亮生命的底色 篇7
说起来惭愧,从小到大我读的书少之又少。我的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小的时候,我的家里没有一本课外书。记忆中似乎读过几本从同学那里借的连环画,也全没了印象。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里,读课外书是一件很奢侈的事。从小学到师范,除了教科书,我只读过很少的几本课外书。
我真正意义上的读书是从前几年才开始的。当时课改的飓风以摧枯拉朽之势迅速席卷了中国的教育界,我感到了空前的危机,认识到一个不读书的教师注定走不了多远,因此想方设法多读点书。俗话说,人到中年万事忙,和所有的老师一样,已是不惑之年的我,每天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参加学校的其他活动、教育管理学生,还要做家务、奉养老人和教育自己的孩子,这些事几乎占去一天所有能支配的时间。即使不睡觉,一天24小时全用上,也感觉时间紧张。但我仍旧相信鲁迅先生的话:“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大的时间没有,我便利用时间的边角余料——生活中那些不起眼的小块儿时间。其实,在生活工作中有很多类似这样的时间段:等车、等人、饭前、早读、自习课、下班前、入睡前等等。比如,一堂课下来,我会见缝插针地读上一篇短文,然后讲给我的学生听,让他们谈一谈感受,这种寓教于故事的方式很受学生欢迎。回到家里,吃着饭,通常我也会读上一段文章。为了充分利用时间,我在家里常常会一边做着家务一边听着广播,也从中积累了不少东西呢。
“明月不知君已去,夜深还照读书窗。”每天晚上的我都是枕着书入眠,一天没读书,觉都睡不踏实。正如黄山谷所说:“三日不读圣贤书,揽镜常觉面可憎。”书成了我的催眠剂。刚开始时,我读书多少有些功利色彩,只读专业类的书;后来,为了把准学生思想发展脉搏,我开始读少儿读物;再后来就读文学素养类的。读文学作品,为的是陶冶情操,丰富心灵。这些书中,我尤其喜欢读励志类的,像管建刚老师的《不做教书匠》,这样的书能鼓舞斗志,振奋精神,增强自我发展动力。读的书渐渐多起来,我开始尝试着读有筋道的高于我的理解的书,像台湾心理学家傅佩荣的《心灵导师》,虽读起来如啃骨头,但细细品读,真的就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生命的不可思议》读书心得 篇8
或许,不同凡响的人在降生时就与众不同。胡因梦的降生无疑带有神秘色彩,是母亲费尽周折怀孕又意外流产后再次怀上的孩子。她的不寻常的降临似乎是上天的有意安排,冥冥中已经为她布置了重任,那就是她日后潜心修行,对灵修与占星学广泛讲解、推广,对女性的觉悟起到了引领的作用。由此,我想到谜一样的仓央嘉措在降生时,天现种种异常,暗示着这不是一个凡人,后来的结果证实了这一点,他虔心弘法,普度众生。
胡因梦,是个集美艳、智慧、灵修于一身的女人,绝对称得上绝色佳人,正如李敖所说:“如果有一个新女性,又漂亮又漂泊,又迷人又迷茫,又优游又优秀,又伤感又性感,又不可理解又不可理喻的,一定不是别人,是胡因梦。”而这个女子退出演艺圈后,专心文字和翻译,并且成就卓然而惊人,极其自然地完成了华丽的转身,让另一朵生命之花更加娇艳的开放,灿烂美丽,那种从心灵修为的圣坛上开出的洁净的花,更能摄人魂魄。仿佛,一朵莲花就此开放,熠熠生辉,干净美丽,这种千帆看尽、洗尽铅华呈素姿后的美,是我等女子所倾慕的,潜心灵修,保护好自己不再受伤害,正是许多女子一生都在做的功课。
善于解读女子的高伟在《她传奇》里以无限感慨的口吻写道“在演艺圈中,胡因梦是我见到的做出最优美姿态的生命转换的女人,她在生命尚且开花之际就为自己的生命花朵的必然灭损做出了另外的抉择。生命的外在之花破损的时候,胡因梦自己培育起来的生命的内在之花已然适时地盛开,盛开得独一无二而且纯正清丽。”
人的一生本就是不易的一生,对与错,好与坏,都是上帝对我们的奖赏,都是我们成长道路上积攒的财富,因人而异,每个人得到的财富多少不一,厚薄不同,而胡因梦情感上的丰富经历,更是她难得的一笔财富,而她后期潜心翻译外国作品、注重内在修为,对她过去的经历来说,既是一种升华,更是一种最好的转身和最好的承接方式。
胡因梦是《她传奇》所讲述的十四个女人当中,最后一个出场的人物,也是高伟下大力气的一篇,融入她自己的很多领悟,比其他篇章更多地涉及到了精神世界和内心修养,无疑,胡因梦也是最出彩、最有启迪的一个女人,她就那样一下子走进了我的视线里,走进我的内心世界,掀起了巨大波澜。
高伟说“再漂亮的女人,如果她足够聪明,一定会让自己在年轻漂亮的时候就给自己的精神领域开辟一条道路,以便使自己退出青春舞台的肉体渐次走上这条精神的道路,让精神的通达成为女人身体最华贵的营养品。胡因梦就是这样一个聪颖的女人,她在红颜撤退之前,已经成功地凭借精神的能量替换完自己。她把自己的身体保护得那么好,她积蓄了那么充沛的能量让自己的身体和心灵不再轻易受伤。”
经历了与台湾大文豪李敖短暂的三个月的失败婚姻后,胡因梦及时转身,并且是一次更漂亮的转身,她潇洒地倾注所有的心血,开始研读心理学、玄学,并翻译了克里希那穆提充满灵性之光的作品,在翻译的过程中,她曾经的怨恨、曾经的伤痕就找到了出口,找到了慰藉和治疗,可以说,这个过程,也是她自我疗伤的过程:“把生命的能量用在制服自己内心这个暴烈的野兽之上,让手术刀对准自己的内心而不是别的什么外在之物。”而同时,她又得到了不薄的回报,那就是自己的认知得到惊人的提升,而翻译的作品又被广大读者认可和喜欢。由此,想到诗人仓央嘉措,有人说之所以仓央嘉措被世人珍爱,更缘于他自身洋溢着活灵活现的“人性”。而这种“人性”恰恰在他的诗歌里获得了忧伤而又得体的表达。
女人在走向四十不惑之年的当儿,内心的猛兽渐渐变得温顺,熨帖,不再是莽撞不计后果的小猛兽,事事看开,不再针芒毕露,而是修炼得外圆内方,内心饱满,整个性情渐渐像珍珠一样,珠圆玉润,柔润的光滑熠熠生辉,夺人心魄。
高伟提到一个术语:炼金术,并由此而领悟到“它不怕被火燃烧,它稀有得光彩夺目,这样的光彩夺目完全依仗着自己的品质。生命的黄金也同样依仗着这样纯正的品质,它从人生的苦难中得来,在生命这个熔炉里庄重而且极具艰难地炼就。生命的黄金,来自生命自身呈现得从容不迫,苦而弥坚。”
常想,在人生的道路上,坎坷并不可怕,所有的责难和不如意,都是我们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只有经历了水与火的历练,只有经历了炼铁般的淬火阶段,经过了大浪淘沙之后,最后沉淀下来的才是精品。而胡因梦就是一块经过熔炉艰难的燃烧过程,炼就而成的一块真金,这样的真金是能够经得起时光检阅的,因为她的内心已足够强大,强大得可以运用自如游刃有余地与外界抗衡。
作家也鸣说:“胡因梦的巨大价值,来源于她对于自个儿内心的探寻,她对于生命的精修。她那么深地走入生命。凡俗的人多么深地走向外部世界,她就多么深地往内部生命里走。”
生命的心流读书心得 篇9
怎么能获得这种简单、高质量的满足感呢?哈里给读者们一个非常有趣的答案:培养与拥有至少一项自己长期的业余爱好。沉浸于让自己着迷的爱好,如痴如醉,将时间赋予意义与喜悦,就是心流的作用。
书中还提到一个让人深思的平衡时间观,我们要把握自己的时间快慢平衡,需要慢下来的时间是和家人好友相处的时光、自我反作文思、为一个挑战性任务做准备、思考重大的人生决策、创造性活动等等,而需要快起来的时间就是干家务杂活等体力劳动,注定无法达成共识的争吵,生活用品的购买等。
生命生命读书心得小学 篇10
而《霓红灯》则给我另一番情趣,作者首先用了一个比喻,把“霓红灯”比作“萤火虫”,确实很妙。妙在何处?首先,两者都有发光的特性。其次,萤火虫存在于乡下,是乡村夜景的美丽之处。而“一点一点”这个词,充分写出了霓红灯数量之多,写出了都市的繁华景象。同时,“霓红灯”和“萤火虫”对比,则显示出新旧两个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
而《课桌》诗文则写出了我们现在的故事。男女同桌必定在中间画上一条细细的三八线,好似形成一道对立的局面。每每想起,我总会回想起以前的天真烂漫的时光和我们的成长。
《地铁》一文颇有含义,把地铁说是最底层,永远见不到阳光,表达出了最底层人们生活的艰辛。这是一层表达意思,我觉得还有一层意思,是把以前封建社会人民比作最底层,而将封建统治者比作地面。民间再怎么也是存在的,而民意却无处伸张。人民永远也无法冲破黑暗的统治。
《网》这篇诗文寓意尤为深刻。先写了网的两种不同用途:捕食与被捕食。在我们的人生中,也有许多网。可我们并不清楚是鱼还是蜘蛛。最后一句“网也错吗?”实在妙言。网并没有错,是用网者的错。有时你网住别人的同时,可能也网住了自己……
给生命涂上爱的底色》读书心得 篇11
本书的作者是北京实验二小校长李烈女士。书中,她以‚用生命书写爱的信念、‛‚让爱洒满儿童的心田‛、‚‘以爱育爱’成就办学理念‛、‚在爱的分享中体现生命价值‛‚让爱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得到拓展‛、‚成长诠释爱的真谛‛为题,记述了她生活和工作中的一些原汁原味的事例和感悟。在整本书中,李烈校长诠释着这样的一种信念:‚爱是教育的核心,用生命书写爱的教育。‛她娓娓道来的爱如同一股暖流充盈满身,成了一条温暖的河,流向我内心深处。
欣赏她的‚快乐生命学说‛——容言,容人,容事。不管你是一位成功人士还是默默无闻的平凡人,都要做到快乐的工作,快乐的生活。这就是李校长的‚快乐生命学说‛。在一起工作,生活,就要能容言,容人,容事。不要被别人的‚满腹牢骚‛所烦恼,积极的面对,思考解决的办法,生活就会一定很快乐。想必,这就是一位成功女性比他人更快乐的原因吧!
生活中我们无法改变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控制生命的厚度。李烈校长因为拥有了爱,而使她的生命显得如此厚重;因为付出了爱,而使她的生命显得如此绚丽。
在她诸多的教育理念中,印象最深的是‚爱心育人,首先要注重细节,因为细节可以决定成败。‛也就是说,她所倡导的爱的教育其实就是细节教育。爱在很多时候并不是轰轰烈烈的壮举,而是点点滴滴的细节。有时候一个微小的细节,一个不经意的动作,都是爱的语言、爱的表达。对学生她提出了‚蹲下来跟孩子说话‛、‚注视孩子的眼睛,抚摸孩子的脑子‛、‚给孩子一个拥抱‛、‚给孩子出错的权力‛等一系列细节教育。为了让老师每天都快乐起来,她先后提出了‚快乐加减法‛、‚角色复位‛、‚适合学说‛、‚扬长意识‛和‚生命价值与职业价值统一学说‛等。她倡导老师要学会调整思考问题的方式、调节心态、调节期望值,让生命在天空中自由快乐的飞翔。
生命生命读书心得小学 篇12
——伴书行万里
在人生的道路上,弥漫着各种芳香:群蝶舞出鲜花的清香;两三片绿叶泛出绿茶的清香;沁人心脾的檀木清香„„但最让我痴迷、让我留恋的还是书香。
“茶易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须花。”书香,清清淡淡,却能令人心旷神怡,它似酒非酒,但堪比酒的苦涩;似茶非茶,却胜过茶的茗香。也许这就是书香的独特魅力吧。
读书是一种乐趣,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心灵的沐浴。捧起它,它是圣洁的;翻开它,它是万能的;阅读它,它是美妙的。读书之美,美在感悟。午后,泡上一杯清茶,捧上一本好书,一头扎下去,此刻的阳光不再灼烈,都市也不再喧嚣,只有雪白的书页,散发出弥漫的浓香,一切都是那么寂静。
有人问我:读书有什么用?培根曾经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在我看来,读书可以不断的刷新自己,超越自我。读书是事业成功的奠基石。它能造就一个人,是一种无形之用,是一种潜移默化,它会改变你的思想,改变你的生活习惯,继而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你的命运。
书是精神慰藉的粮食,是浮躁的沉静剂,它是人间的魔术师,能让简单的人变得丰富;它是甘霖,能清洗蒙尘的心灵;它是朝霞,能给人带来美好的向往;它是清风,能带走暑热,给人舒心、清爽;它
是火焰,能把寒冷的心暖化;它是蜡烛,能将黑夜中的眼睛点亮;它是镜子,能照出多姿多彩的人生;它是茗茶,细细品味,就能品出生命的真谛。
读书的收获会让人一生受益;读书的经历会让人终身难忘。不爱读书的人,灵魂会蒙上灰尘;没有书的人生,便是失去色彩的人生。踩着书的阶梯,我走过了风雨和欢乐;漫步于书之王国,我体味着人生的悲欢离合;徜徉在书香之殿阁,我学会了笑对生活。
我们虽然不能丈量自己生命的长度,但是我们可以拓展生命的宽度。短暂的生命,要充实的活过。读书,失去的是过眼云烟,得到的却是一双飞翔的翅膀。最终获取的是一份无与伦比的人生。
在人生道路上,与书同行,我觉得自己不再是孤零零的一个人了,一缕书香,就这样在我的生命里延续。在人生旅途中,在沉甸甸的行囊里,别忘了,留一个位置,给自己最爱的那本书!
姓 名 : 张翼翔
读书生命的价值演讲稿小学生 篇13
在一次演讲中,一位著名的演讲者没有致开幕词,而是手里拿着一张全新的20美元钞票。面对会议室的200人,他问:“这20块钱谁要?”
一个个举起手来。他接着说:“我打算把这20美元给你们中的一个人,但在此之前,请允许我做一件事。”他把钱揉成一团,问:“谁还要?”还有人举着手。他补充道:“那么,如果我这么做呢?”他把钱扔在地上,踩了一脚,用脚踩碎了。然后他拿起钱,钱变得又脏又皱。“现在谁要?”或者有人举手。“朋友们,你们上了一堂有意义的课。不管我怎么对待那张账单,你还是要的,因为还没贬值,还值20块钱。生活也一样。我们必须有一颗坚强的心来面对各种困难,但我们不能放弃希望。
在奥地利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巴伦伊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他小时候因病致残,母亲心如刀绞,但她强忍悲痛。她认为现在孩子最需要的是鼓励和帮助,而不是妈妈的眼泪。妈妈来到巴伦伊的病床前,拉着他的手说:“我的孩子,妈妈相信你是一个有野心的人,我希望你能勇敢的用自己的双腿走在人生的路上!好巴伦伊,你能答应妈妈吗?”
母亲的话像锤子一样击中了巴伦伊的心,他扑进母亲的怀里大哭起来。
从此我妈一有空就给巴伦伊练走路,练体操,总是累得出汗。有一次妈妈得了重感冒,她想,一个妈妈不仅要言传身教,还要以身作则。尽管发高烧,她还是下了床,按计划帮助巴伦伊练习走路。大豆般的汗水从她母亲的脸上滴落下来。她用干毛巾擦了擦,咬紧牙关,帮助巴伦伊完成了一天的锻炼计划。
体育锻炼弥补了巴伦伊残疾带来的不便。母亲的榜样深深地教育了巴伦伊,他最终顶住了命运的严厉打击。他学习努力,在班上总是名列前茅。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大学毕业后,巴伦伊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耳科神经病学的研究中。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生命生命读书心得小学】推荐阅读:
《生命生命》读后感读书心得500字08-26
《生命不息》读书心得10-23
《热爱生命》的小说读书心得05-09
生命生命读书笔记600字07-24
《生命生命》教学心得08-18
生命教育读书笔记11-24
《生命与教育》读书笔记05-08
生命因读书而美丽10-01
读书 生命成长的需要12-08
追寻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