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

2024-10-05

追寻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共12篇)

追寻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 篇1

计划中第一本书,<追寻生命的意义>终于看完了,呵呵,加油吧,自己!

读书笔记--<追寻生命的意义>

(奥)弗兰克尔

<追寻生命的意义>是一部令人鼓舞的杰作,本书作者奥兰克尔是一个十分了不起的人,我深信信任何读过此书的人,都能从他无比痛苦的经历中,获得拯救自己的经验。

他因犹太人的身份,被德意志纳碎关进了臭名昭著的集中营,漫长的牢狱生涯,使得他除了一息尚存之外别无余物。他毕生视为生命的手稿,被挺进队员撕毁。他的双亲,兄弟姐妹、新婚不久的妻子,不是死在牢营里,就是被送进煤气间。像这样一个丧尽一切,饱受饥寒凌辱,随时都可能死亡的人,凭借着超人的精神意志追寻着生命的真谛,不断的实现自我、超越自我。因此,他的话必然值得我们洗耳恭听。

书中处处流露着他真实的自我,有大多的感悟,值得我们去学习:

1、意志和精神是任何抉择的根本。

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有待抉择的事情,随时随地都会有的,人无时不刻不在做出抉择。而你的抉择,恰恰决定了你究竟会不会屈从于强权,任其剥夺你的真我及内在的自由。从这个角度上说,一个人之所以变成怎样的人,其实是他内心抉择的结果,而非纯是环境因素使然。环境只能影响人,但不能决定人。任何人无论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根本上都可以凭他个人的意志和精神,来决定他要成为什么样的子。

2、痛苦存在的意义。

如果人生真有意义,痛苦自应有其意义。痛苦正如命运和死亡一样,是生命中不可抹杀的一部分。没有痛苦和死亡,人的生命就无法完整。

一个人若能接受命运及其所附加的一切痛苦,并且肩负起自己的十字架,则即使处在最恶劣的环境中,照样有充分的机会去加深他生命的意义,使生命保有坚忍、尊贵、与无私的特质。否则,在力图自保的残酷斗争中,他可能因为忘却自己的人性尊严,以致变得与禽兽无异;险恶的处境,提供他获致精神价值的机会,这机会他可以掌握,也可以放弃。但他的取舍,却能够决定他究竟配得上或配不上他所受的痛苦。

3、懂得“为何”而活

一个人如果懂得为何而活的人,那么他几乎“任何”痛苦都可以忍受。看不出个人生命有何意义、有何目标,因而觉得活下去没什么意思的人,最是悲惨了。这种人很快就会迷失,而这种人一听到鼓励的话,典型的反应便是,“我这辈子再没什么指望了”。

因此,我们应该认清一个事实。真正重要的不是我们人生有何指望,而是人生对我们有何指望。我们不该继续追问生命有何意义,而该认清自己无时不刻不在接受生命的追问。面对这个追问,我们不能以说话和沉思来答复,而该以正确的行动和作为来答复。到头来,我们终将发现生命的终极意义,就在于探索人生问题的正确答案,完成生命不断安排给每个人的使命。

不仅如此,每个人都必须认清:即使身在痛苦中,他也是宇宙间孤单而独特的一个人。没有人能替他受苦而解除他的重荷,他唯一的机遇就在于他赖以承受痛苦的态度。

4、追寻生命的意义

一个人不能去寻找抽象的生命意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殊天职或使命,而此使命是需要具体地去实现的。他的生命无法重复,也不可取代。所以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也只有他具特殊的机遇去完成其独特的天赋使命。

生命中的每一种情境向人提出挑战,同时提出疑难要他去解决,因此生命意义的问题事实上应该颠倒过来。人不应该去问他的生命意义是什么。他必须要认清,“他”才是被询问的人。每个人都被生命询问,而他只有用自己的生命才能回答此问题;只有以“负责”来答复生命。

纵观全书,书中的故事,其实就是在探讨人类最深切的问题。书中没有干涩的说教和无病呻吟的呐喊,打动我的是那些赤裸裸的生存境况和闪耀其中的人性光辉。

追寻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 篇2

一、对古代本体论之超越的客观性与彼岸的意义系统的批判

古代的本体论哲学寻求能够从本体意义上解释现象的最客观的存在, 并围绕这种超越的客观性人类构建以彼岸世界为核心的意义系统。柏拉图作为第一个形而上学体系的建立者, 是古代本体论哲学的代表。柏拉图认为, 理念是最客观的存在。其合理性在于:首先, 理念是逻辑在先的, 个别事物的存在以理念为根据。这种逻辑上寻求客观性的思路不同于物理学的自然哲学, 是一种对世界的意义诠释;其次, 仅仅由理性才能认识的理念是事物的本质, 具有绝对性、完满性、普遍性;最后, 理念是事物的目的, 并以至善理念为最高目的, 这使理念具有价值导向。从逻辑、本质或绝对价值理解理念这种客观性, 都是超越经验世界的。

柏拉图哲学的意义解释系统具有彼岸性, 这也是西方整个本体论传统所必然伴随的。第一, 柏拉图的理念论是一个目的论体系。最真的理念就是至善的理念, 至善作为人类生命意义系统的支撑, 确立了人类生活的可靠秩序, 也为世界万物的存在提供了意义。“人的生活的善仅仅是因为有善理念才是善的。”第二, 人类生命应该告别肉体和经验世界, 非如此不能求得彼岸世界的至善。其中渗透着对生命意义的提升以及对琐碎的拒斥, 为生命的理想主义精神与英雄主义情结奠定了哲学上的基础。第三, 对理念世界的攀升意味着灵魂不朽。人的肉体是可朽的, 但人的精神却可以流传, 人的生命通过精神的不朽而永驻。生命的永恒、尊严、高贵就表现在生命的不朽当中。第四, 本体论所求的世界之客观, 具有最大的完满性与绝对性。这促使人们热衷于寻求现象背后的本质, 寻找对世界的终极解释与世界秩序的顶点。这种求真理的传统促进了西方生命活动中科学、宗教、艺术领域的发达。第五, 超越瞬息万变的现象世界, 寻求无序背后的世界秩序。意味着对生活的确定性的重视, 这种确定性可以提供一种踏实与从容的生活。

然而, 这种对客观性的理解仍有不足。古代本体论哲学实际上是把世界作为人之外的东西来研究的。追求生命之外的最真的存在虽然深刻, 但却将人的生命推到了彼岸, 没有为我们的现实生命存在留下余地。本体论的思存同一性的命题表明其通过求索世界之真而为世界带来的秩序是一种理性的秩序, 在推崇理性从而带来尊重秩序与法治的同时, 也遗忘了人的感性与情感, 忽视了人的肉体存在。但现实的人的确就是有肉体的存在, 感性事物带来的快乐鲜活而丰富, 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是每个人生命中最温暖的基地。这种对客观性的理解建立的人性论是理性人性论, 以理性吞没了人性的其他维度, 使得鲜活的生命枯萎而单调;这种对客观性的理解建立的道德论是理性道德论, 以理性的规范性与普遍性来规训生命的其他侧面, 使得道德的根据建立在抽象的精神当中。“形而上学强调善的原则的超验性、绝对性, 必然主张人们实现善的道路的唯一性和人对绝对价值原则的服从。”这当然有着英雄主义的崇高精神, 但也崇高到了高处不胜寒, 以为自己拔着自己的头发就可以上天。

二、对康德以前近代哲学之外物的客观性与功利的意义系统的批判

近代哲学的前提由笛卡尔的“我思想, 所以我存在”确立, 其客观性是能思维的“我思”和有广延的物质。在主客分立的框架下, 外物被认为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以此为核心的世界观是机械论的世界观。于是客观世界被剥除了目的论的外衣, 这是一种冷冰冰的客观。我思意味着个体的觉醒和主体性的觉醒, 剥离掉人的外在属性的, 有利于平等观念的产生, 也意味着对人格独立的尊重。但是, 这种个体自我的确立仅仅依靠自己的思想, 斩断了一切外部关系, 是任性的, 所以孤立的个体就是一个个孤岛。

作为孤岛的个体仅仅以物质利益为支撑, 因为只有逐利的人才与冰冷的外界相匹配。从这种个体观念出发, 霍布斯认为自利自保、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他对人类自然状态的假设“每一个人对每一个人战争的状况”在近代成为现实, 此即原子化个人组成的冷漠的社会。

在心物对立的前提下, 主体又要主宰和控制客体, 导致认识论与方法论的兴盛。认识论的现实功用由培根一语道破:“知识就是力量”。在培根看来, 这个力量仅仅应该应用在增加人的物质财富方面, 生命的其他方面全然不在他的视野之内。知识论与近代科学相辅相成, 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使世界也被科学祛魅, 不过是僵死的物质之总和。物质是完全外在于人的广延, 使源远流长的目的论彻底衰落。近代哲学的视角剥去了世界的目的、价值、意义, 难怪人们把办公室的钩心斗角、商场的阴谋诡计和有房有车才有爱情的现状叫做现实。

以近代哲学的眼光, 把客观性放在抽象的“我思”、孤立个体与外在物质上, 这个世界一定是冰冷的灰色的。我们寻找客观性本来是为了安身立命, 为了寻找生命的意义。而在近代, 生命的意义被单单安放在纯粹的物质上, 这样近代发现的人更多指的是自然的人趋利的人, 这样的人已经不是真正的人了。由此构建的意义系统是一种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意义系统。尽管功利主义承认最大多数人的最大的幸福, 但是其理论前提仍然是趋利的理性人。这样的意义系统在实践中带来的一定是利益至上, 导致生命的意义逐渐被掏空。价值是生命当中与生俱来的, 生命首先不是靠物质财富而是靠价值意义来自我确立的。以外物支撑生命一定使生命被外物所奴役。这么说并不是文学的夸张, 近代机械论正是将自然科学中的因果规律应用到了人的领域, 所以才有了“人是一台如此复杂的机器”一说。这么看, 近代哲学在促进科学发展带来物质福利的同时, 使得人的自由也岌岌可危。

三、德国古典哲学将客观性与人类感性活动相结合的尝试

古代本体论哲学将客观性安放在超越的彼岸世界, 近代哲学则将客观性安放在人之外的外物上, 都扭曲了生命。康德试图解决这些问题。在认识论领域, 康德的客观性是物自体与先天直观形式、知性范畴。但康德截然划分了知识与生命, 将形而上学转移到实践理性的道德领域, 所以认识论领域的客观并不是生命意义上的客观。在实践领域, 康德的客观性是他的三个公设:意志自由、灵魂不朽和上帝存在。康德的客观性有其超越前人之处。所以康德要结合理念与现实, 知性范畴具有先验的观念性和经验的实在性, 所以只能存在于现实当中, 其客观性是不离感性现实的。实践领域的公设不再是客观世界的自在, 而由人的理性提出。所以, 康德在一定意义上已经把客观性和人的感性活动结合在一起了。但康德哲学的前提仍然是近代哲学的一系列二元对立, 在对立二元间搭建外在桥梁并不能真正取消对立。

黑格尔继承康德, 在超越启蒙的路上更进一步。黑格尔所理解的客观性是“绝对精神”。绝对精神是一种客观思想, 即“思想所把握的事物自身, 以示有别于只是我们的思想, 与事物的实质或事物的自身有区别的主观思想”。黑格尔的客观性引导我们认识现象之中的本质, 也即活生生的精神, 这是其超越常识的深刻。经验常识的失误在于用现象取代了本质。现象的可变性使经验生活面临怀疑主义、虚无主义、相对主义的威胁。

黑格尔批判经验常识还在于, 经验常识的深层仍然是形而上学的架构。举例来说, 某人认为桌子就是桌子, 桌子的本质是永恒而普遍的, 这已经进入形而上的抽象概念层面。而黑格尔作为形而上学的集大成者已经开始超越形而上学了。黑格尔的客观性超越传统形而上学的地方在于:第一, 强调客观性的过程性, 所以客观性在动态中实现了形式与内容的一致。第二, 客观性是在过程当中被赋予质料的, 不是某种抽象的理念。第三, 客观性不是孤立的, 概念在概念网络中互相支撑从而得到定位。第四, 客观性的整体性。真之为真存在于过程的环节之中, 是环节的超越简单总和的统一。第五, 客观性与现实应该和解。黑格尔认为知性形而上学的理念没有现实性而无法实现。黑格尔说:“哲学的最高目的就在于确认思想与经验的一致, 并达到自觉的理性与存在于事物中的理性的和解, 亦即达到理性与现实的和解。”所以, “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 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

黑格尔的客观性所具有的动态性、非孤立性以及与质料的结合, 显示了黑格尔的意义体系是乐观的、积极的、进取的。这种视角下的生命是鲜活的, 生命内在就有自己的张力和动力, 生命在与周边世界的互动的历程当中就能完成自我拯救。然而黑格尔的问题是, 其客观性仍然是一种逻辑必然性, 使其意义体系仍然是一种理性建构的概念秩序。

四、向现实生命回归之马克思哲学的客观性与意义系统

马克思继承了康德、黑格尔弥合客观性与现实生活的努力。由于他看到人的生命本身内在的合理性, 真正使客观性回归到人的感性活动和生命处境。马克思的客观性是生存论式的, 生存论的自我和世界是以非对象化、非概念化、动态的方式交织着的。所以马克思的客观性是介于物质与精神并且介于主客之间的由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命实践带来的一种境遇或氛围。这种客观性的现实基础是人的感性活动。马克思在哲学史上首次强调感性活动的重要性:“人只有凭借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才能表现自己的生命。”在这种非对象化的感性活动、劳动实践中, 人与对象是交融为一的, 真正地以生命活动的方式成就生命。

由于马克思的生命意义是回归人的现实生活的, 从而超越了前人的意义系统。

第一, 生命的意义在生命活动之中, 当人的生命活动是为了这种活动本身的时候, 这种生命实践中自然而然地就生发意义。“在马克思看来, 传统本体论就是凌驾于人和自然之上的异己的存在物。”通过寻找世界之外的永恒本体来给生活确定意义, 或者把生命的意义安防在对外部物质福利的占有上, 以任何方式在生命之外寻找生命意义都是对生命的遗忘。马克思的客观性不再是世界之外的最高存在, 而是内在于人的现实生命之中, 完成了客观性与现实的结合, 弥合了传统哲学两个世界的对立。

第二, 马克思客观性所实现的生命意义是完善的。在自由自觉的感性活动中蕴含着真善美的统一, 超越了传统哲学对真善美的分立。西方传统哲学以为求得世界之真就能求得世界之善。马克思认为, 真正的感性活动当中能够实现生命的全部要素, 包括情感、理智、知识、价值等等。“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 也就是说, 作为一个完整的人, 把自己的全面的本质据为己有。”而且这些要素等距地围绕于人的生命, 不偏向于任何一方。这种实践活动造就的人是健全的, 从而社会也是健全的。

第三, 生命意义在历程当中。因为感性活动不是静态的抽象, 而是在时空当中的动态历程。近代的主客对立使人成为驾驭和控制客体的贪婪的主体, 物仅仅是人达到目的的手段工具。在非对象化的实践活动中, 人与物达到交融为一, 只有实践活动的顺畅流淌, 不再有主体与客体、人与物的分别。“使这些‘在者’在起来的那个‘在’本身, 不是别的, 而是人的感性活动本身。因此我们必须把事物、现实、感性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从主体的方面去理解。”这种客观性的非对象性弥合了近代哲学的主体与客体的对立。真正的实践是成就人的, 人与物互不外在, 既诞生了全新的物, 也诞生了全新的人, 从而使物真正成为物, 也使人真正成为人。

第四, 自由自觉的感性活动所生发的秩序不再是理性的外在构建并用以规训生活, 而是让生活中被遮蔽的适合人的价值秩序显现出来, 这个秩序就是生命内在的逻各斯, 是生命内在的价值秩序。传统西方哲学在理性与感性的二元对立中, 使人站在感性世界现象世界之外, 以理性的概念范畴为世界确立秩序。而马克思的实践当中蕴含着理性与感性的统一, 其自然生发的世界秩序超越了传统的理性的秩序, 也即超越了概念逻辑的秩序。“马克思通过接踵而至的存在论革命, 不仅以一种真正彻底的方式揭开了超感性世界神话学的全部伪装, 而且以要求对其现实基础的实践改造而宣告了这种神话学的破产。”这样的秩序由于是内在与生活的, 也就实现了理念与现实的和解。

第五, 感性活动不止生发人与物的关系, 也生发全新的人与人的关系。这是对近代原子化社会中人对人是狼的社会关系的超越。近代社会由于突出物质福利, 撕下了传统社会温情脉脉的面纱, 打破了传统社会的共同体, 使得人与人之间金钱关系凸显, 情感关系淡去。由于适当的生命秩序并不凸显物质利益, 而是生发情感与价值, 人与人将联结成为既有超越性又有现实基础的生命共同体。但这并不是不要功利, 而是在情感、伦理等高价值下, 功利的价值将会自然而然地实现。

哲学对客观性的追求实际上是对建立适当的意义体系的渴望。客观性的背后是为了让人的生命真正成为人的生命, 让生命更接地气, 让生命有更好的价值秩序。马克思的客观性, 即由感性活动所带来的氛围和境遇使我们的生命生活就有了一种非对象性、发生性、境遇性、历史性、整全性, 其内在就生发善。这样的回归生命, 人才不再是单向度的存在, 才是人性的饱满的存在。这种意义系统才是实现人的生命的。

摘要:哲学对客观性的追求, 即从本体意义上寻求本真的存在, 就是对人的生命的深层次关怀。这种深层次关怀是以构建人类生命意义解释系统为标识的。这种意义系统决定了人们对何谓客观也即何谓现实的理解, 从而为生活确定秩序。但传统哲学对客观性的追寻都在不同层面使人类生活失真。马克思的感性活动指的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 其历程性、整全性、境域性蕴含着超越传统的对客观性的理解, 由此可以引导人们向着合乎人类生命的意义系统回归。

关键词:客观性,意义系统,现实

注释

1 廖申白.对伦理学历史演变轨迹的一种概述 (上) [J].道德与文明, 2007 (1) :37-42.

2 尚党卫.传统形而上学及其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困境[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6 (6) :22-26.

3 黑格尔.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0:42.

4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1:11.

5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77.

6 王志军.马克思对传统形而上学本体论的双重态度[J].北方论丛, 2005 (3) :136-139.

7 阎孟伟“.感性世界”的实践论诠释及哲学范式的变革[J].哲学研究, 2004 (3) :21-28.

追寻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 篇3

庄子是战国时代最富浪漫情怀的哲学家和最具批判智慧的抒情诗人。他独特的人生感悟和生命体验让无数人为之神往痴迷,他妙解生死、笑傲人生的旷达与幽默和“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的激情呐喊,留给后人几多的感叹和无限的遐思。走进庄子的精神世界,领悟庄子的诗性智慧,需要读者具有行吟诗人般的浪漫与豪情;在庄子营造的理想世界徜徉,需要同行者有超越万有的旷达心境去放歌于无穷之野,否则你无法洞见“乘天地之气,御六气之辩”的逍遥游之大景象。

《庄子》研究作为一种“意义的追寻”,解释者的情感体验、价值观念及个体思想立场不尽相同,于是呈现给读者的是不同视域、不同角度的《庄子》解读。“意义的追寻”不仅要揭示和还原哲学家精神世界中所蕴含的“意义”,而且也是研究者自身对生命意义的探求和叩问的旅程。《庄子》研究丰富了庄学的思想宝库,让庄子的精神花园绽放出不一样的璀璨。

李振纲先生的近作——《生命的哲学——(庄子)文本的另一种解读》(以下简称为《生命的哲学》)在当代人生存境遇中对庄子的意义世界进行了一次全新的诠释。作者从大生命视域的角度对庄子的生命整体观、生命价值观、理想人格与理想境界及庄子哲学的局限性等诸多问题展开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在现代语境中还原了庄子哲学的思想内涵和深层价值。作者将文本解读与语境转化相结合,让哲学问题与现实问题、古代智慧与现代人生进行了几乎没有智障的对话,开启了庄子世界通向现代生活的敞开之门,激活了《庄子》哲学中潜在的后现代意识,实现了《庄子》哲学研究范式的突破。

《生命的哲学》紧扣《庄子》哲学的核心问题。即生命的安放问题,把现代人遭遇的生态、世态、心态问题,这些现代化焦虑放在大生命视域下,通过对庄子精神世界和价值世界的解读,深刻诠释了《庄子》哲学的内涵,用当代话语精心地描画出庄子的心灵境界和精神家园。这种诠释,不仅在学理上理清了庄子思想的宗旨和命题、范畴的语意与隐喻内涵,而且揭示了庄子哲學在现代大生命视域下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这种诠释,拨开了现代人心灵世界残缺杂乱的迷雾,给现代人寻求生命的家园提供了一条还乡的路径。

作者采用随文解读、解析与注释相结合的行文方式,内篇为纲、外篇为目,以经纬交织、相互渗透的解释体例,揭开庄子寓言世界的层层面纱,引领读者走进庄子构建的自由幸福的精神乐园。此书把现代人的生存境遇和庄子的生命哲学结合于一体,对《庄子》原本话语进行了现代语境的逆向诠释。作者在理论上尝试用古代道家的思维方式去调适现代人的心态,提出了生态和谐、世态和谐、心态和谐是现代语境“大生命视域”下《庄子》哲学的题中之意,并对之进行了系统的阐释,提出了用生命整体性价值观导引构建“与天地和谐共生”生存世界的可能性。这种研究不仅是一种对庄子精神世界的追寻,同时传达着作者对自由人生的思考,书写着一个当代学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切忧虑和对理想境界的执著追问。

作者在书中写道:“庄子的人生感悟不似屈原那样壮烈,更接近于幽默滑稽的喜剧。这位诗人哲学家虽然已作古于两千年前,今天,我们重读其寓庄于谐‘汪洋恣肆以适已’的话,虽感荒唐,却不失深刻。”现代社会,人们忙着追寻各种附加的价值,却往往忽略了生命真正的意义。那些裹挟着各种目的的生活方式让我们丧失了生命的真体验,遮蔽了生命的纯然之光。人们迷失在利益、权力、物质的各种网罗中,成为了“终身役役而不知所归”的异化人。《生命的哲学》为现代生活开启了如何理解生命、如何对待生活的另一扇窗。

读《追寻生命的意义》有感 篇4

——初二(4)班何叙洁

“刺激与回应之间有一段空间,幸福就在那里!”

这是源自《追寻生命的意义》 一位奥地利心理学家 维克多。弗兰克(Viktor E.Frankl)的理论,他根据自己在二战期间从纳粹的奥斯康新集中营幸存下来的独特经验进行了很多研究并有很多著作;是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甚至面对巨大的苦难时,如何思考并获取生意的意义的 令人鼓舞的杰作;——我最欣赏的就是开篇的第一句话:“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人,都还有选择自己态度的自由!”

而这句话的意思包含:

首先,人类天生就有自由——有选择的自由,我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方向/价值观、对待他人/社会的方式、以及选择生活的态度;面对对外界刺激,我们可以选择马上回应外界的刺激,也可以选择延迟、甚至不回应;

比如:老板对你态度很差,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态度及反应——生气、整天都没有心情、对下属发脾气等,或 明白工作是为了自己的未来、想清楚这是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工作,全心投入。

又比如:孩子/做了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我们可以不高兴,并马上提出反对,并告诉他应该做什么。或者,我们可以选择暂停,推迟反应;当我们明白家庭教养的关键在于“以身作则”时(备注:人类学习主要有三大模式,其中之一是模仿,儿童主要是通过模仿成年人的行为来学习……),我们可能会意识到问题出在自己身上,并尝试不同的方法,比如:忽略不好的行为,并尝试从孩子行为中找出积极的因素加以表扬,以此来转移孩子关注的重点;通过父母正确行为示范,给孩子不同的选择来引导其转向积极的一面。

其次,而人类天生就有4大天赋:

1.自我意识 Self Awareness ——通过从意识上“站后一点”观察自己,看/听别人是如何对自己作出反应的,从而发现自己可以改善的空间,并不时自我反省、提醒自己,持续改善。

2.想象力Imagination ——梦想是好东西,它可以让自己“看到美好的将来”,从而不断地进行心理暗示,调整态度及行为,让个人保持最好的精神状态面对每天的挑战;这也是所谓的“以终为始”、积极心态的力量等理论的依据。

3.良知 Conscience ——基于人类良知建立的价值观可以给人以最大的安全感。

4.独立意志 Independent Will ——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决定个人的行为、对待他人及社会的态度,以及坚持自己的梦想/方向而不受外界影响。

通过对这4大天赋的认识及有意识地运用,从而实现自我的管理;当然,这个“空间”的大小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取决于我们个人修养及自我管理水平,或者说以身作则的能力!

《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篇5

关于生命的价值,作者提出要忘记自我:“人越是忘记自己――投身于某种事业或献身于所爱的人――他就越有人性,越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就工作而言,由于现代社会看重功利,很多人都是把工作仅仅当成一种赚钱的方式、养家糊口的途径而已,却忘记了工作中所能体现出来的个人价值。而通过工作实现个人价值,不是简单的目标实现式的;而是心中有个目标,然后忘我地勤奋工作,这样成功往往会不期而至,因为“成功就像幸福一样,可遇而不可求”。所以,如果人们能够充分认识到工作的价值(这里所说的“工作”是广义的概念,比如周末去做一个志愿者也是一项工作),能够认识到通过自己的工作可以为团队、为集体、为一个大的事业贡献出的绵薄之力,那本身将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情。

而现实中,很多时候人们在工作中容易丧失自我,就像叔本华所讲的那样“人注定要徘徊在焦虑和厌倦这两极之间”,焦虑是因为担心做不好而有压力,厌倦是因为认识不到工作的价值而产生虚无感。所以,我想在现在这样的一个社会里,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静下来想想,在工作中我能够为这个团队创造什么、为他人带来什么,我能从中收获什么、能够得到哪些方面的成长与提高,这两个方面的思考和总结有助于提高个人的成就感。但是,我需要重申一点,答案未必是高大上的,往往是很普通、很平凡的。比如一个交通协管员,如果他觉得自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摆设,那么他将度过一天又一天无聊的时光;而另外一个交通协管员,每次看到红灯亮起时在他的召集和劝解下安稳的人群,绿灯亮起时大家有序通过的样子,觉得这种感觉真好,那么他工作一天之后回到家里心情都是舒畅的。所以,善于发现工作中点滴的美好,尤其是和自己相关的点滴美好(倒不一定是与自己的行动有因果关系),更容易让我们工作得快乐些。

谈到工作,我其实很佩服你。你虽处于困境之中,但是你热爱着你的工作,你没有放弃,你一直在努力。由于心理上的一些困扰,很多时候,你承载的比别人要多,你所遭遇的内心的波澜别人可能不理解。其实,我也难以全面理解,只不过我稍微学过一些心理学的知识,所以我能理解很多时候一个人想控制自己的内心是多么的难,而你无疑是一个坚强者。记得有次聊天,你告诉我,有时候你工作时心里根本平静不下来,记忆力也很差,由于睡眠很差,白天工作的状态一塌糊涂;有时候,由于内心的焦虑、低落,甚至从不远的住处走到单位,都要花费很大的勇气,每走一步都感觉很艰辛;有时候,由于内心不平静,很难与别人打交道,很想逃避,甚至和熟人见面,打个招呼都是那么的困难,没有勇气面对人群、面对身边的朋友和同事,……而这一切,你都在承受,你没有放弃,你默默地用自己的双肩勇敢地扛起来。我还清晰地记得,你告诉我想在工作中有所作为,你深爱着你的工作、你的团队、你的好伙伴们,你甚至有时候觉得对不起他们,他们关爱着你、帮着你、替你承担着工作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你希望以后自己可以慢慢好起来,可以做得更多。所以,我真心佩服你,无论在多么困难的情况下,你没有放弃自己的职责,没有放弃自己作为团队一份子的存在感或是荣耀感,这一点真的很赞。

追寻李白读书笔记 篇6

我不善作诗,却对诗人李白情有独钟!

初冬,有文友倡议去白兆山拜访诗仙李白,我立马附和、点赞。虽然这位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离开这里己有1200多年了。但他留下潇洒的身影和豪迈的诗篇却深嵌在人们的记忆中。

史载:公元732年(开元二十年)李白三十二岁。自春夏在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与元演、崔成甫结识。秋,自洛阳返安陆(今湖北安陆市)。途经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结识崔宗之。冬,元演自洛阳复到安陆相访,二人同游随州(今湖北随州)。岁未,归家安陆。公元733年(开元二十一年)李白三十三岁。构石室于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开山田,日以耕读为生……

白兆山坐落在安陆城区西部20余公里处,又名碧山。

当地传说唐代大诗人李白系太白金星转世,白兆山系李白在天庭与吴刚饮酒下棋时碰落的一颗棋子。由于李白醉酒将玉皇大帝命其传旨的“人间三天吃一餐饭”误传为“人间一天吃三餐饭”而被贬人间。公元727年,李白仗剑出游,来到安陆,见碧山有如一枚巨大的棋子,顿有所悟,感慨道:“山名曰白兆,始知李白来!”于是:“酒隐安陆”,赋诗十年,后人亦将李白寓住的碧山改名为“白兆山”。

然而,传说归传说,那是当地人把这位大诗人神话般敬仰罢了,诗仙是否隐居白兆山,还得考证正史和那些不朽的诗篇。

史载:李白在白兆山居住期间,不仅以诗言志,以文会友,写下了《山中问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该诗以问答形式并暗用典故抒发了作者隐居生活的自在天然情趣。而《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刘侍御绾》则更反映于李白高卧于云雾缭绕之中的浪漫情怀。诗曰:“云卧三十年,好闲复爱仙。蓬壶虽冥绝,鸾鹤心悠然。归来桃花岩,得憩云窗眠。对岭人共语,饮潭猿相连。时升翠微上,邈若罗浮巅。两岑抱东壑,一嶂横西天。树杂日易隐,崖倾月难圆。芳草换野色,飞萝摇春烟。入远构石室,选幽开上田。独此林下意,杳无区中缘。永辞霜台客,千载方来旋。”

李白归来白兆山桃花岩,不仅得到静卧云窗睡眠的安逸生活。还在这其间与故相许圉师之孙女许氏结为夫妻,生下一女一男,使白兆山成为他人生的“第二故乡”。民间更是将李白在白兆山读书、写诗、会友的地方演绎成动人的传说而激励后人。如桃花岩、白兆寺、太白堂、读书台、绀珠泉、斗笠岩、洗脚塘、洗笔池、古银杏树、长庚书院、太白林、笔架山、下马桩、龙泉观、“月夜写经”“金牛石门”等。这些遗迹和故事分布于白兆山周围,流传于安陆百里,使李白的“诗言志”“济苍生”的伟大抱负光照人间。

然而,李白隐居白兆山,并非闭门不出,他的“隐”只是为了远离纷繁杂乱的上流社会,逃避朝廷没完没了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却利用这个机会遍访天下名士,就是在这个时间段,他在随南的现光山(今随州市曾都区府河)结识了一代名道胡紫阳,并与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也留下了更多优美之作。

现光山又称仙城山,史载春秋战国时期,即公元前5冬,吴王阖闾率伍子胥与唐国、蔡国联军伐楚,联军五战五胜破楚郢都(今湖北钟祥市)。楚昭王东逃云梦,又转奔郧(今湖北安陆市),又因昭王之父平王曾杀郧公斗辛之父,楚昭王惧郧公弟斗怀复仇而投随(今湖北随州市)。时伍子胥率复仇之师偕唐、蔡联军追向随国。随君即派人将楚昭王护送至城南70里山中藏匿。当楚昭王逃至山下时,只见“山上云蒸霞蔚,五光十色”,瑞气千条、祥云万朵笼罩诸峰,急策马深隐其中得以逃脱。第二年昭王令侍从请其外公秦哀公出兵,三国联军方退出郢都。楚昭王返郢后说,亏随国之现光山藏得一命方能回国。现光山便因此而得名。

李白游历现光山的时候,正好名道胡紫阳在这里修行,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

李白一生中共写过有关随州的诗文共六七篇之多,每篇都与现光山有关,李白与现光山情深义重,从他的“相随迢迢访随城”(《忆谯郡元参军》)至“神农好长生”(《题紫阳先生壁》),从“故人栖东山”(《题元丹丘居》)到“茫茫大梦中”(《与元丹丘方城寺谈玄作》)。从冬夜送元演归仙城山,到江夏送倩公归汉东,还有他亲笔撰写的胡紫阳碑铭,每篇都表达了他对现光山的热爱,如他的《题紫阳先生壁》诗云:“神农好长生,风俗久已成。复闻紫阳客,早署丹台名。喘息餐妙气,步虚吟真声。道与古仙合,心将元化并。楼疑出蓬海,鹤似飞玉京。松雪窗外晓,池水阶下明。忽耽笙歌乐,颇失轩冕情。终愿惠金液,提携凌太清。”和《忆谯郡元参军》:“……相随迢迢访仙城,三十六曲水回萦。一溪初入千花明,万壑度尽松风声。银鞍金络到平地,汉东太守来相迎。”紫阳之真人,邀我吹玉笙。餐霞楼上动仙乐,嘈然宛似鸾凤鸣。袖长管催欲轻举,汉东太守醉起舞。手持锦袍覆我身,我醉横眠枕其股。当筵意气凌九霄,星离雨散不终朝……后者寥寥数语却道出诗人与汉东太守及道士胡紫阳游乐之情,让人历历在目、如临现场。

《忆谯郡元参军》先写二人访仙城山,泛舟赏景,后换马陆行来到汉东。“相随”六句写风光,写行程,简洁入妙,路“迢迢”“水回萦”“初入”“度尽”,使人应接不暇。然后,与远道出迎的汉东太守见面了。汉东太守的形象在此段中最生动可爱,他没有半点专城而居的官架子。他与紫阳真人固然是老朋友,对李白也是倾盖如故。这几位忘形之交在随州苦竹院──“餐霞楼”饮酒作乐,道士与诗人一同伴奏,汉东太守则起舞弄影。没有尊卑,毫无拘束,本来就洒脱的诗人,举措更随便了,不但喝得烂醉,甚而忘形到“我醉横眠枕其股”了。

由诗入画,让人浮想联翩,这就是李白。他以他的放荡不羁和超凡脱俗,给予世人一个理想化的视界。

如果顺着李白的足迹,就不难发现李白在此期间还多次去过寿山(今湖北广水)。寿山离现光山并不远,李白去寿山的时间大概是在唐开元年间(公元727年)前后,诗人李白的生命之帆在安陆搁浅。诗人的这次栖居,从原因上颇为后人猜度。是浅滩,还是暗礁?抑或是宿命的安排?是名山,是胜景?还是一段才子与佳人的爱情缠绵……

当时的淮南道小寿山并不出名,与之仅一条涢水之隔的白兆山更是不足为人称道。只有现光山因了胡紫阳而稍逊风骚。然而,李白却在这“一水担三山”(白兆山、现光山、寿山和涢水)之间诗意地栖居着,而且一住就是。据资料记载,李白在旅居安陆的10年中,至少有1000个日夜是在寿山度过的。寿山的身躯在鄂北岗地间,算是突兀的,那种突兀中略显圆润的山势,比起三山五岳不知要逊色多少。但寿山的名气却因了诗人的涉足而更是代代攀升,寿山下的百姓也因借了诗人的灵气而有着享不完的福祉。

一轮明月给诗人做伴,一间陋室为诗人挡风。青灯黄卷,寻常巷陌,李白在诗意的山水间游离。他还在对酒当歌吗?他还在慨叹人生几何吗?他还在思念远在巴蜀的亲人吗?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月光就是寿山的月光,这月亮是公元1280年前的月亮。那月亮是生在中秋之夜,还是在初冬的某个宁静的拂晓?月光水一般地倾泻在寿山的`沟壑丛林中,流泻在静谧而从容的涢水上沉睡的片片帆影间。月色如水如银,正透过纸糊的窗棂,温柔地抚摸着诗人的脸,正是这瞬间的温柔,勾起了诗人对故乡,对亲人的无尽思念。故乡的亲人还好吗?他们还在思念着我吗?哦,他们也一定在同一片月色下遥望着诗人所在的方向,对着一轮皓月,祈求月中仙子为他们传达故乡对诗人的深深祝福。

如果说《静夜思》是诗人思乡情感的真情流露,那么,在同一时期,同一地点所作的《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则是李白对人生遭遇的另一种真情表白。诗人李白才华横溢,志向高远,但由于性情孤傲,仕途上多有不顺自然是入情入理的。然而,诗人在逆境中没有颓废,而是选择了与世隔绝的隐居生活。对一个诗人来说,10年的确太长,而对于一个民族的诗史来说,10年则短得不屑评说。而正是这10年,才使李白对诗意的人生再一次作出重要选择。

《生命的留言》读书笔记 篇7

作者,他是一个非常坚强、幽默、乐观而又很有勇气的人。在这样一种绝望下,他给我们展现出来的仍然是一种淡淡的蓝色,而不是沉沉的黑色,这已经是一种奇迹。我不知道,他是怎样控制情绪的抖动,依然在悲伤中站立,是真正的坚强?还是绝望之后的平静或是身为男人的固执?

人生本来,可能都是绿色的,就像一株草或是一棵树,这也就难怪,病中的陆幼青,会一次又一次要求妻子,帮自己逃出家门,去湖边、去草地上,去一切和自然有关的地方,这个时候,也许只有绿色才能抚慰他。

读着此书,感觉非常精彩,也非常感动,就像崔永元说的:陆幼青的文字往那一放,你再写什么都顿生难度。

读着此书,感觉给自己增添了很好的一笔精神财富,受益匪浅。启示一:虽然疾病的疼痛让陆幼青难于言说,他仍然希望他的家人的生活不要有一丝阴影;他还呼吁:快乐起来吧,朋友们,不要为年龄、健康、容貌、金钱、职务、公平之类的事情而不快乐。如果你不快乐自己,那世间事岂不变成荒唐事,比如:无论你多么有钱都没有用,因为你不快乐。

启示二:当诱惑来自内心,千万小心。人生的功课实际就是一门,就是对各种诱惑的取舍啊!所谓成功者,是指他们拒绝了很多真的诱惑;所谓失败者,只缘他们相信了很多假的诱惑。在诱惑面前的忙碌多是失败者。

启示三:春天是年年会来,可赏春人的心境能岁岁依旧吗?想来答案是简单的,全在于你如何评价自己的和家人的价值了,在于你看重的是自己的感受还是别人的印象了。

世上本无所谓“忙碌人生”,忙的只是一群不晓轻重厉害的“无事忙”。

生命的化妆读书笔记 篇8

作者的话犹如涓涓细流,让我明白了:生命不只是平淡岁月的流淌过程,不只是四季花草的荣枯过程,也不只是人间沧桑的变换过程,而且是人们内在情感丰富的过程,是我们内在品德完善的过程、内在灵魂铸就的过程。

生命需要化妆,然而,人们却更多的注重表相的化妆,其目的是使自己在芸芸众生中获得一个凸显的位置,令人注目。

殊不知,生命的化妆应是一种精神的充实。缺少精神的生命,是一种平庸或僵死的生命。而生命的充实,源于精神的充实。

表相的化妆,的确能让人掩盖自身的缺点,改变一些所谓的“气质”,在虚荣的称赞中,变人们外表的形象,获得片刻廉价的满足。而生命的化妆,则能彰显我们浓烈的个性色彩,突出我们优雅的个性气质,让灿烂的阳光永驻我们的心房。

因此,人生的旅途上,我们要改变自己的气质,更要充实自己的精神。要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就要博览群书,让人类文化的知识营养滋润我们的心灵;要欣赏艺术,让那些绮丽的自然或人文风光,拓展我们的视野;要……如此的化妆,才会使我们的生命之花永不凋谢。

《生命生命》读书笔记 篇9

它的主要内容是 , 作者提了问题生命是什么?下面就写了三个关于生命的哦小故事,第一个故事是飞蛾求生,第二个故事是瓜苗破土,第三个故事是是静听心跳,最后作者找到了生命是什么的答案 。

我有几条关于生命的名人名言,你们想听吗? 第一是:有生命那里便有希望。第二是:人生就像弈棋,一步走错,全盘皆输。第三是: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的人是幸福的。第四是:在我们了解什么是生命之前我们已将它消磨了一半。

《生命生命》读书笔记 篇10

前几天,我们学了《生命生命》这篇课文。

这篇课文通过写动、植物以及人三个方面的事例告诉我们什么是生命,并告诉我们要珍惜生命的故事。读了这篇课文,我知道了虽然生命很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无论是一只小小的飞蛾,还是一截脆弱的瓜苗……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都有不珍惜生命的行为。比如那些大白天睡觉的人,如果多睡一分钟,那他的生命就会减少一分钟;反之,如果少睡一分钟,他的生命就会多一分钟。在我们班里,就有许多这样的例子。比如说我们班的侯佳琪,将班里喝的水拿来洗头,要知道,现在地球的水资源越来越少,如果将他洗头用的水,捐赠给汶川大地震的人们,不知能救活多少生命啊!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必须好好的珍惜。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我可以好好的使用它,也可以白白的糟蹋它,一切全由我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我想:我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掉,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生命流泪的样子》读书笔记 篇11

这几天,我读了一本书,名叫《生命流泪的样子》,很受感动。故事中,六年级小学生盛欣怡性格软弱、心底善良,有着一个幸福快乐的家庭;但是,妈妈突然得了不治之症,如同一场飞来的横祸,使得她的生活乃至性格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有着老师不断的鼓励,但对亲情和友谊的烦扰依然使她感到孤独和困惑。妈妈最终还是离开了她,在妈妈临走的前一天晚上,她无意间在电脑中看见了妈妈的日记,明白了妈妈为什么对她那么冷酷。而12岁的欣怡,过早的体会到了生命和爱的深刻含义。读完这本书,我已泪流满面。我想:这真是一个伟大的母亲,原来妈妈对欣怡那么狠心,并不是因为妈妈对她的爱有所消减,更不是因为身体上的疼痛需要发泄。妈妈拼尽生命终点的最后燃烧,是因为对欣怡最深最深的爱!生命总是有限的,而爱却是无限的。就如同四季的叶子,春天新鲜的叶子长了出来,到了秋天,它们就会凋落和飘零,到了冬天,那些枯叶就会融进大地,用它们全部的生命之爱孕育来年新的生命……让我们用永恒的爱去谱写生命之歌吧。

《生命流泪的样子》读书笔记 篇12

文中主人公盛欣怡的妈妈得了癌症,所以家务活只好由她一个人承担,但妈妈总是施压,让她干更多更累的活。还挑剔她不是衣服没洗干净,就是菜炒得太咸了。一天,盛欣怡发现了一本日记,上面记载了妈妈对她冷漠的原因;因为盛欣怡太小了,还不会做任何家务,妈妈担心万一自己不在了盛欣怡怎么办?所以他妈妈这么做,完全是为了她以后能够靠自己生活下去。

这使我想到了自己。记得有一天,爸爸让我自己坐车去上学,我又担心又生气。担心的是,万一我被坏人拐跑了怎么办呢?生气的是,爸爸竟然把他唯一的宝贝女儿“扔”在了大街上,我要是走丢了,你就伤心去吧。想着想着一辆公交车就来了。车刚停稳,我就飞快的冲了进去。“小朋友,你还没给钱呢”司机师傅说道。我的脸腾得一下红了,慢吞吞把钱扔进了投币箱内。

上一篇:关于大学生心理压力调查的调查报告下一篇:函授经济管理自我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