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与反追寻

2024-08-01

追寻与反追寻(共10篇)

追寻与反追寻 篇1

教师心声

回首工作过的25年, 遇到很多良师益友。现选取我与两名外校体育教师交往的几个片段, 与同行共享。

一、良师于文忠

1. 真心传递

我对第二实验小学的于文忠老师仰慕已久, 一直想与他面对面地交流, 寻求一些成长的动力, 促进自身的突破。而且, 自我成长的渴望越强, 这种渴求也就越强烈。

一个周末, 我鼓起勇气拨通了于老师的电话, 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没想到于老师很爽快地答应在他的办公室见面。见面后, 受到于老师热情的感染, 我紧张的心情也开始放松下来。交流中, 在我介绍了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后, 他先询问了一些关键环节, 然后才说出自己的见解, 他提示笔者要善于积累教学中的宝贵资料, 并介绍了自己记录课堂片段的技巧和方法。而且, 他指出, 这些都是撰写文章的前期工作, 如果再加上系统的思考与提升, 通过教学实践进行再次体验, 就能写出具有生命力的文章。

不知不觉中, 两个小时过去了。临走前, 于老师把一个打印本递给我并说道:“王老师, 这是我发表文章的全部集锦, 如果有兴趣, 可以拿去看看, 也许你能从中受到一些启发。”回到家, 我迫不及待地阅读起了他的文章, 并在暑期中进行了精心细读, 做了详细的笔记。

新学期伊始, 我又尝试着把一些做法引入到教学实践中, 期间, 每当出现问题时, 我会再次向他请教, 而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倾听、询问、解释。由此, 对于于老师在我成长的关键时期的帮助, 我至今仍感到庆幸, 并心怀感激。

2. 用心追寻

于老师是山东省特级教师, 邀请他做报告和授课的学校越来越多。只要笔者知道信息, 就想方设法前去聆听与学习。就这样, 笔者不断地拓展着自己的成长空间。不久前, 在文峰小学的那场报告中, 于老师不仅如实地汇报了自己的作为, 还在会上临时列举了我的一些做法, 这让我颇为紧张与兴奋。会后, 再次与他现场交谈时, 他又带领我与列席的专家进行了交流, 为我提供了新的成长机会。

正是经过于老师的熏染, 使我走入了更宽广的舞台。他的报告与课堂教学中的翔实案例, 让我沉浸其中, 品味与印证着, 并慢慢地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几年来, 我已在《中国学校体育》等专业杂志发表了三十余篇文章, 并于2009年被评为第三届文登市的特级教师, 同时被列入了名师工程人选。

二、益友追寻

1. QQ熏染

QQ聊天, 江苏网友“追寻”无疑是与笔者交流比较多的好友之一, 打动笔者的是她的真诚和追求成长的渴望, 这与当初的笔者极其相似。我们的交流, 缘于《中国学校体育》QQ群的一次私聊:

追寻:冒昧地问一句, 你喜欢与谁交流?

王振强:我比较喜欢刘坚老师。

追寻:我感觉刘老师比较直率, 敢于说真话。

王振强:不仅仅这些, 还因为他追问的习惯, 会让人思考;他的话语, 值得一品再品;更因其扎根实践的习性, 善于剖析自我层面的一些东西……

追寻:我也喜欢听刘老师聊教学实践。

我们总是有意识地针对一些观点展开交流。她也会把群里关于其他同行的做法的片段传递过来共同鉴赏, 辨别其实践效应, 确立值得商榷的层面。

2. 全力辐射

关于读书的交流:

王振强:体育专业知识方面, 我俩都有所欠缺, 这会给发展自我带来一定困难。

追寻:那怎么做?

王振强:读书学习、实践检验……不断地循环。

追寻:很忙, 抽不出时间读书。

王振强:忙、懒, 可以作为所有人的借口, 而时间、环境、领导、社会、制度等确实能影响到我们, 一切事情都有“我”的原因。现在, 我已经沉浸在体育专业知识的建构与教育学、心理学的学习中, 这是我最需要修炼的。对我来说, 这没有止境, 是永恒的修炼。

追寻:为什么这么想呢?

王振强:我需要改进的层面太多, 时间等人吗?问题会自我解决吗?另外, 我们没有多余的时间去浪费。把窦红梅说过的话语送给你:“努力做一棵树, 把根深深地植入读书与反思的泥土中, 总有一日能枝繁叶茂。而不是做一根藤, 每一个我们依附的力量, 总有一日会离我们而去。让自己强大起来, 才会有机会展现真我的风采。”

关于写作的一次交流:

追寻:我总写不出精彩的文章, 希望你指点迷津。

王振强:注重实践, 注意积累, 肯写, 水平自然水涨船高。

追寻:可是我的写作水平太低。

王振强:主要的问题不是写作水平, 可能习惯、毅力有问题, 可能没与自己的实践相印证, 找不到自己的主要弊端……

追寻:你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的迷茫。

笔者还与其他同行进行了有效沟通, 凭借《中国学校体育》学体部落的平台, 积极展示自我的一些做法。如, 评论“博客圈”中同行的一些博文, 不仅仅着力于鼓励, 还采用追问与细致剖析的做法, 以促发彼此的思考与实践。

总之, 凡事应该以有利于工作为底线, 以成长的需要为工作的根本方向。所以, 体育同行之间的传递、追寻与辐射, 是有效学习的行为, 笔者将坚守这样的成长舞台, 不断拓展成长的路径。

百年银幕大追寻 篇2

这个时代,江湖儿女几近绝迹,可我们渴慕英雄的惊动结不老。从百年的银幕前缓缓走过,有多少侠士让人豪性万丈,有多少柔肠柔情令人泪湿衣襟。真正的男子汉不应该只有铮铮铁骨,他同时也应该是至情至善的。每一个男人或女人都有自己评价英雄的标准,每一个或老或少的人都有自己倾慕的英雄或偶像。我并不是提倡英雄主义,英雄也不是一呼百应的。我只是希望能把自己喜欢的英雄(偶像)告诉我们,把喜欢的原因告诉我们,让所有《电影画刊》的读者同您一起分享心中的那份渴慕与豪情。

欢迎赐稿。来信请寄:西安市文艺路24号《电影画刊》杂志社会社巫迪收

或E-MAIL:Filmpm@public.xn.sn.cn

英雄也恋家

文/狄马

电影结束的时候,我低下头去,我为家看到了英雄的尸首而伤痛不已。阅读是一种征服。真正杰出的艺术带给人的不是愉悦和幸福,而首先是难以名状的悲哀。我说的是,在2000年的岁末,我一个人跑到电影院,看了一部电影,它的名字叫《角斗士》。

这是一个发生在古罗马帝国内部僭主谋位,英雄救国的故事。忠诚而勇敢的战地司令官马克西莫斯在老恺撒被弑以后,因拒绝效忠新主沦为角斗士,而他的勇敢和无畏,使得他没有多久就再度成为帝国的荣耀。当他在角斗场上,一次次挫败小恺撒的阴谋,并最终杀死了他的时候,全罗马的暴民沉默不语——他救了他们,只是他们不知道。

唯独没有获救的是他自己。当英雄马克西莫斯拼尽全身力气,将僭主干掉以后,他自己也因流血过多而安静辞世。

悲哀的是一个英雄倒下了,并没有千万个英雄站起来。杰出的是生命只出现一次,只有奴才可以复制,只有庸人可以批量供应。

“再过二星期,我就要收割了,”这个不可一世的司令官,在古罗马帝国的最后一场战役前面对他的百万勇士,没有说诸如为“国家”、“民族”等更为堂而皇之的理由,有的只是诉诸于一个普通人性里再朴素不过的愿望、和平、安宁,像一个憨实的农民一样挑水送炭,喂马劈柴。

果然,这个罗马帝国最勇猛的统帅,在打完最后一仗后,第一个愿望就是要回家。家,只有那个栖居着黑黑的妻子和调皮的儿子的家才是他安顿灵魂的麦加。

整个电影被一种回环往复的乡材音乐所串连。它温暖、明亮、像沙滩一般健康。无边的苇荡被风刮起,苇荡的深处,一排低矮的木房前,他深爱着妻子的倚门望归。

帝国的骄雄因此而变得温柔起来。每逢打仗间隙,或有斗完毕,他总要掏出几个小陶人,默默祈祷家人的幸福。

这使我见识地英雄的另一品格,那就是在忠诚、正直、勇敢之外,再加上仁慈和多情。

当小恺撒为了加害于他,前后俱伏猛虎,中间派一个高卢力士与他角斗的,他运用非凡的膂力击倒了力士,这时场中响起了暴民们一垂片“杀死他”的呼声。但当他挑开力士的头盔,看见一张血肉模糊的脸时,还是脸下了手中的剑。

这种发自内心的对生命的巨大怜悯,使得主人公以及这部以英雄主义为基调的电影笼罩着一 摧人心肝的人道气息。这是只有浸泡城西方宗教文化的圣水里才可能结出的奇珍异花。它没有说教,没有大而无当的国家信条,有的只是建筑在人性深处最自然的情愫。因而,当故事即将结束,马克西莫斯倒在地上,快要死去的时候,他没有像我们通常看到的那样,颤巍巍地从口袋里掏出一笔党费,而是对赶来看他的公主说了一句话,那就是——“鲁修斯(公主的儿子)安全了!”而在我看来,这正是英雄之以为英雄的力量所在。因为从肉体的方在看,英雄固在孔武有力,可仍然经不住刀枪的时入,马克西莫斯和小恺撒一样在死神的追逐中次第而亡。

追寻合作的足迹 篇3

农民专业合作社近年来发展迅速, 虽然我国合作社起步较慢, 但合作思想却由来已久。早在辛亥革命时期, 合作经济思想就传入我国, 实践活动也随之展开。民国年间、大革命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 农民合作社逐渐蔓延发展。建国后, 党中央对农村合作社非常重视, 把合作社看作是农民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有效组织形式。那就让我们追溯历史, 寻求根源, 了解合作社是如何从发展走向成熟的。

小编絮语:

我国合作社随着历史的沉淀, 无论是管理还是运作模式都渐入成熟。2007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 更是预示着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进入了崭新阶段。国家也在不断地推出新政策, 来扶持合作社发展, 希望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 中国农业可以通过合作社的形式不断发展壮大。

田刚:追寻数学之美 篇4

1988年,一位青年华裔学子以优异的成绩从哈佛大学顺利毕业,其博士论文《代数流形上的Kahler度量》的出色完成,预示着一颗新星的冉冉升起。1990年,他是东京国际数学家大会45分钟报告者之一,这标志着他已经走在世界青年数学家的前列。1994年,他被授予美国国家基金委的最高奖沃特曼奖,成为第一位荣获此奖的亚裔学者。1996年,他获得由美国数学会颁发的5年一度的“韦伯伦几何学奖”。2002年,他成为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1小时大会报告”特邀报告人,这是一名数学家在国际上所能得到的最高荣誉之一,也是获此殊荣的第一位中国籍数学家。2012年,他应邀担任素有“数学界诺贝尔奖”的阿贝尔奖评选委员会委员,這是中国籍数学家第一次出任该奖评委。

不仅自己研究成果丰硕,教书育人、提携后辈也一直是田刚锲而不舍的追求。回国工作后,他每年都花足够的时间为青年学生上课,指导他们的学术研究。严谨治学的态度和踏实谦逊的为人,使他深得学生们的尊重和喜爱。2013年5月,经过学生推荐、风采展示、网络公投及评委答辩等多个环节的评比后,田刚在网络公投和评委答辩两个评选环节中,得到教师评委和广大研究生的一致认可,以高票当选北京大学首届“十佳导师”。

追寻 篇5

2001年7月1日, 随着左岸坝肩首次爆破的“轰隆隆”炮响, 位于广西天峨县境内红水河上游的龙滩水电站, 正式开工。

龙滩水电站工程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西电东送”的重要标志性工程。龙滩水电站位于红水河上游, 规划总装机容量540万千瓦, 安装9台6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 年均发电量187亿千瓦时, 分两期建设。本期建设装机容量420万千瓦, 安装7台6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 年均发电156亿千瓦时。按照2001年价格水平测算, 龙滩水电站工程静态投资203.7亿元, 工程总投资243亿元。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正式通过验收

1990年7月21日,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正式通过国家验收, 这项投资2.4亿元的国家重点工程, 是在1984年由邓小平同志亲自奠基, 破土动工的。1988年10月正负电子对撞实现了, 这是我国继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人造卫星上天之后, 在高科技领域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性成就。

正负电子对撞机是一个使正负电子产生对撞的设备, 它将各种粒子 (如质子、电子等) 加速到极高的能量, 然后使粒子轰击一固定靶。通过研究高能粒子与靶中粒子碰撞时产生的各种反应研究其反应的性质, 发现新粒子、新现象。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能量是28亿电子伏。这是根据我国的国情慎重考虑后决定的。一方面我国当时经济情况紧张, 拿不出更多钱来建造更高能量的对撞机;另一方面世界上当时还没有这一能区的对撞机。我国对撞机建成后将填补这一空白, 开展一些其他国家尚未开展或较少开展的研究工作。

福特公司售出第一辆汽车

1903年7月23日, 福特汽车公司在底特律售出第一辆汽车。这辆双缸内燃机汽车是由公司副经理亨利·福特设计的。福特希望能大量生产这种新式A型汽车, 并尽量降低成本, 以使许多美国人都能买得起。

福特生于密执安州迪尔伯恩, 多年来他一直试验着制造机动车辆。当时身为机械工人的福特在工作之余制成了第一辆相当原始的汽车。

世界第一架喷气客机号试飞

1949年7月27日, 世界第一架喷气客机“哈维兰彗星”号, 在英国哈特菲尔德首次试飞。这架装有4个喷气发动机的“彗星”号, 是英国力图通过空运史上的突飞猛进而占据世界航空的领先地位。这种飞机可在密封座舱中装载36人, 飞行高度可达4万英尺, 时速可至500英里。

这架飞机首次公诸于世时是由约翰·坎宁安上尉驾驶的。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飞行勇士, 曾驾驶一架装有后掠机翼的飞机升至海拔8 000英尺高空。

中国自行设计生产第一架飞机

追寻1%的灵感 篇6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这已经成了全社会的共识。望子成龙是每个家长的心愿, 拥有一技之长以傍身是家长对孩子未来的最大期许, 这是典型的中国式家庭教育观念之一。在现代这个节奏越来越快、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中,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也越来越急功近利。当下, 各种兴趣班、补习班、提高班充斥在孩子的周围, 且其招生对象越来越低龄化, 而家长总是乐此不疲地带着孩子奔波于各式各样的兴趣班之间, 往往自以为是地替孩子编织着美好的未来。家长总是习惯性地观察孩子在兴趣班上的表现, 不是看孩子快不快乐, 而是把自己的孩子与他人的孩子进行比较。在这些兴趣班中, 孩子们得到的往往只是技巧与手艺的训练, 而非心灵的沟通。要知道, 莫扎特是个天才, 可他从来没有上过兴趣班;达·芬奇是个大师, 可实际上他从未画过鸡蛋。

爱迪生的“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这句名言, 激励了无数人, 但谁又曾想过这句话的下文“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 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重要”。家长们往往迷信于99%的汗水一定能培养出类拔萃的天才, 因此, 他们信奉“艺多不压身”, 崇尚“书山有路勤为径, 书海无涯苦作舟”。

因此, 看时下孩子的生活, 机械、单调、乏味、平庸。他们中的绝大多数, 压抑了自己的个性, 日复一日地练习着相同的内容, 忽视了内心深处的真正需要。试想在这样的情况下, 他们能有多少时间与莎士比亚、普希金、泰戈尔展开心与心的对话?有多少时间与贝多芬、莫扎特、肖邦展开情与情的交流?有多少时间与康德、尼采、马克思展开思想与思想的晤对?有多少时间与达·芬奇、凡·高、毕加索展开心灵与心灵的沟通?他们看似生活在诗歌、音乐、哲学、绘画的世界中, 但实际上, 他们只是体验了它们的表面生活, 远未涉及它们的内核, 他们的生活在实质上是没有真正的诗歌、音乐、哲学与绘画的, 因为他们日日所练习与追求的, 只不过是那自我安慰的99%的汗水, 远没有触及那1%的灵感。

追寻与探访 篇7

觉解与内省

曾几何时, 我恍然发现:中学教师多么平凡, 以致我们经常在人潮中忘掉自己;中学语文教师的视界多么逼仄, 以致我们言必称分数与考试, 津津乐道的仅是教材与考纲;中学语文教师的生活何其单调, 那是日复一日的作业批改、永无休止的考试与评价。曾几何时, 我惊叹自己和众多曾经壮志凌云的教师一样, 已然成为捕获高分的好猎手。现实就是一只果壳, 在平凡的岁月中, 该如何安放自己的灵魂?

大概所有的语文人都爱做梦, 都有太多的精神浪漫, 都是天生的多情善感。像住在果壳里的种肉, 每一个“我”都有我的秘密宇宙, 我可以成方, 也可以不断地不断地, 向圆逼近, 将自己的春天一朵一朵打开成花, 或者打开春天, 放出一只只破茧的蝶。

有那么一些镜头令我怦然心动:那是镇上小巷深处卖馒头的老太, 每天在那固定的地方、固定的清晨, 风雨无阻, 笑意盈人, 掀开蒸笼, 热气腾腾。不错的, 无论身份多么卑微, 那生命的热望与幸福就是如此的清香四逸、鲜活动人!“人应当诗意地栖居。”海德格尔如是说。论身份, 中学教师是平凡的;论职业本身, 教师的确是不平凡的。但任何身份、任何职业的本质, 都只是我们的一种生命形态、一种生命方式。有那么一些书让我明白:追溯教育的本质, 教育是一个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变得更加完善的职业。教育是一种武装人的方式, 它使人适应生存的时代, 使每个人学会过美好的生活, 能够创造自己的幸福。于是, 我愈加释然了。作为教师, 只有当我们真正“安其位, 乐其事, 终其业”, 只有当我告诉自己“这辈子我就是教书的, 我天生就该是语文教师”, 或许才能真正体察到教育本身的尊严和内在的欢乐。而且唯有热爱———热爱自己的选择, 热爱自己的专业生活, 才是幸福的源泉。

奋争与修为

有那么一句话, 令我汗颜惭愧:“许多中学教师, 自己从没认真读过书, 除了做精于应试的工匠, 还剩下什么?”这的确是振聋发聩的话语。缺失了教育信仰, 淡薄了教育真情, 异化了教育智慧, 远离了教育本真, 我们沦为“为稻梁之谋”的教书匠, 这不能不说是教育本身真正的悲哀。有那么一种慨叹令我警醒沉思:“今天的中学语文教师队伍正在渐趋平庸, 再也难以走出朱自清、钱穆这样的大师了!”毋庸讳言, 在当下的制度环境与管理体系中, 真正的语文教育正在缺失, 语文学习正在被边缘化被异化, 语文教师日趋沦为应试的工具。语文教师———亟待恢复和重建语文人的自由心灵, 迫切需要自我救赎、自我解放与发展!

有那么一种选择令我终身无悔———2009年9月16日, 我终于来到华中师范大学攻读教育硕士。那是等待四年 (2005年9月录取) 的梦想, 那也是一次艰难的抉择!一面是孩子要读初三、丈夫在读博的家庭困难, 一面是面对工资停发、四年一次市级学科带头人评选机会会失去的困境, 一面是自己已至不惑、学生已在华师教书的尴尬。应该感谢我的先生, 是他给予我勇气:“别把年龄带进梦想, 几万块钱也不算什么, 你该走出去, 以旁观者的眼光重新审视你的工作, 你会知道中学教师与大学教师的最大区别!”不错的, 该感谢桂子山, 是你以宽广的胸怀容纳了渺小平凡的我, 是你以厚重深邃的底蕴尝试着改变平庸浅陋的我。

想起一位教育心理学教授给我们的另类考试:不读书不能成为硕士, 不读教育经典不能成为教育硕士。每人必须精读一本教育专著, 完成两万字以上的读书笔记, 否则该科不予结业。想当初每人都有太多的不情愿, 而当我们走进读书报告会, 在《理想国》《爱弥儿》的殿堂中碰撞智慧, 在《哲学与意识形态视野中的教育》《教育病理学》中对话教育, 我们方才发现最初的浅薄无知, 原来读书是修内养气的。

想起桂子山上的无数“另类语文”:听谭邦和老师讲《窦娥冤》《西厢记》, 他的声音不大, 一连几个小时, 一口气不歇, 全场鸦雀无声, 那是一种动情动心的陶醉。不只是来自文学作品自身的永恒魅力, 更有老师语重心长的告诫:讲文学作品, 既要居高临下、宏观把握, 还要沉潜涵咏、微观细读;鉴赏文学形象, 既要有“扣其两端而知之”的纵向剖析, 还要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立体赏鉴。中学教师讲节选课文, 一定要放在大背景中, 鉴赏人物的用力点不能只放在主要人物上……那分明就是文学鉴赏课的精彩示范!听王又平老师的第一节当代文学课:一位语文教师不一定是当代文学专家, 但一定要大体了解当代文学的趋势、动态和作品, 否则与学生构成对话障碍。因为当代文学不仅是知识, 还是当代人的思维与表达方式、当代人的价值文化体系。中学语文与“当下”有着难分难解的关系。听王老师讲《先锋过后是大众》, 讲汪曾祺与孙犁, 讲《面对新世纪的语文教育》……我于是懂得: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是思想者, 是可爱的人, 是杂家, 是语文学家!

桂子山的诗页, 我无法一一翻阅, 我知道, 不只是我还有同学们——如我一样的中学语文教师在这里沉醉。我们一起去挤“博雅大讲堂”, 听温儒敏教授讲《关于中学语文教学的几个问题》;我们一起听各路专家报告, 听史绍典老师讲《新课程:进展与反思》, 听胡明道老师讲《生本教学价值观的确立与策略思考》, 听谭邦和老师讲《语言文学研究的学术理念与语文课程改革》;我们一起去泡图书馆, 看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谈》、王先霈《文学文本细读讲演录》, 听孙绍振《直谏中学语文教学》《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 对话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曹祥芹《文章学与语文教育》, 去拜会伽达默尔、苏珊·朗格、朱光潜、陈平原、南帆, 去见见叶圣陶、刘国正、朱绍禹、于漪……或许是如饥似渴或者是囫囵吞枣或者是相见恨晚, 那都没有关系, 我们终是惊异着语文世界的博大深邃, 我们惭愧着曾经井底之蛙似的语文教学观照。阅览室的灯光见证着这一群平凡语文教师的奋争与修为, 牡丹亭里的石凳一定记录着我们与语文的一次次美丽相遇。

于是, 我的《美, 何以流失———兼谈文学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公开课, 该公开什么》发表了, 那是对语文课堂的自我反思;《从命题生活化到作文生活化有多远?》《关注作文讲评的生成价值》被刊载了, 那是对作文教学的管窥之见;继而有《鲁迅小说的反复艺术鉴赏》《鲁迅作品的色彩艺术探微》, 那是重读鲁迅略知美学的一点心得;《<错误>缘何而美?》《与天地精神共往来》也见诸杂志了, 那是对经典诗歌散文的叹赏咀嚼。一年里, 我思考着, 努力着, 收获着:19篇教学教研文章先后在省级、国家级期刊发表, 参与的课题研究结题了, 五万余字的硕士论文《中学作文修改教学论》定稿了……我深知, 改变社会改造环境是困难的, 而改变自我是可以尝试的;拒绝平庸是艰辛的, 但至少, 勇毅的出发与奋争是快乐的。桂子山的每一页诗章, 封存在记忆深处, 那里写满了语文教学的意义。

坚守与超越

不用再徘徊再抱怨, 坚守中学语文教学, 是一种美丽。在语文的世界里, 每一个语言符号都内蕴着一个生命形式, 是人之智慧、情感的自我赋形;每一篇课文都是一种独特的生命景观, 张扬着个体特立独行的生命宣言和永不屈服的生命意志, 表征着个体心灵的律动与情感的宣泄, 细述着生命的冲动与激荡、困顿与觉醒, 生命中所有的悲欢离合与阴晴圆缺;每一次语文课, 都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 教师、学生和历代大师、精英的每一次对话, 都是在寻觅着各种伟大生命的显迹与留痕, 都在发现着生命意义的高贵与尊严。语文教学是美丽的, 美在人与人、人与世界、精神与精神的相遇, 美在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和种种对生命意义的阐释, 对主体生命超越意识的唤醒;语文学习的过程是美丽的, 美在主体带着自己鲜活的生命体验在能动创造中去激活语文的意义世界, 在精神的滋养中去建构意义, 在意义的建构中发展精神, 在生命的解读中去拓展意义, 在意义的生成中去超越生命!

不用再焦虑再茫然, 坚守语文教学的本色, 是一种智慧。语文人该是宁静自守的, 敢于摆脱现实的名缰利锁, 不要企盼“一炮走红”“一课成名”, 沉潜磨砺该是语文的原味。语文人该有着“数简隐书忘世味, 半瓯春茗过花时”的恬淡, 修炼着“远浮华, 弃交游, 躲进小楼成一统”遗世而独立的定力, 享受着读书教书、简单纯粹而充盈的书生式生活, 保持着不变的理想情怀与浪漫精神。语文课该是宁静而本真的, 别被当下语文的“风云变幻”“模式推广”弄花了眼, 我的课堂应该“我心有主”, 该多一点“我”对某种先进教学理念的探索实践而不是对他人模式的简单照搬和跟风趋时, 多一点“我”对教材的独立解读与创新设计而不是对他人教案的粗浅消费和二道贩卖;让语文课堂多一点“涵咏工夫兴味长”的沉静, 少一点轰轰烈烈的作秀表演, 让学生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凝神静思中, 体味“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趣, 让语文课一派天然!

追寻 篇8

1936年11月, 英国广播公司在伦敦以北的亚历山大宫建成英国第一座正式的电视台, 也是世界第一座正式电视台。11月2日, 英国广播公司第一次正式播出电视节目, 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播出黑白电视的国家。

我国第一台核子秤研制成功

1986年11月5日, 黑龙江省科学院技术物理研究所在国内研制成功的核子称量系统 (简称核子秤) 通过了鉴定。核子秤是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它是采用核技术原理, 加上现代微型计算机控制而制成的一种对各种型式输送机上固体散状物料进行连续动态称重的设备, 可广泛用于工矿、粮食、港口等部门。

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射线

1895年11月8日傍晚, 伦琴研究阴极射线时却意外地发现一米以外的一个小工作台上有闪光, 闪光是从一块荧光屏上发出的。经过反复实验, 伦琴确信这不是阴极射线了, 而是一种尚未为人所知的新射线, 便取名为X射线。X射线的发现, 又很快地导致了一项新发现——放射性的发现。X射线的发现揭开了20世纪物理学革命的序幕。

中美签署我国“入世”双边协议

1999年11月15日, 石广生和巴尔舍夫斯基分别代表中美两国政府在京签署了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双边协议, 这标志着中美就中国加入全球最大贸易组织的双边谈判正式结束, 从而为中国“入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京九铁路全线铺通

1995年11月16日上午, 随着纵贯南北九省市的京九铁路最后两节轨排在江西省与广东省交界的定河桥南端连接完毕, 京九铁路全线铺通。至此, 中共中央、国务院“奋战三年, 铺通京九”的决策目标提前实现, 也圆了中国人民一个“世纪梦”。

十六国国际空间站升空

1998年11月20日, 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日本和欧洲航天局12个成员国组成的16国国际空间站首批发射成功, 这标志着人类和平开发太空的开始。空间站是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最先进的载人飞行器, 计划耗资400亿美元。标志着人类太空领域最大规模的科技合作项目进入实际装配阶段。

广州移动电话网开通

1987年11月18日, 具有八十年代国际水平的珠江三角洲移动电话网一期工程竣工, 在广州开通使用。它标志着广州开始进入立体通信时代。当时, 广州用户持有的移动电话机还只能在市区使用。

我国首次颁发建筑工程鲁班奖

王子追寻奥运梦 篇9

王子的父母都在河北省体育界工作,河北的网球场馆成了王子童年嬉戏成长之地。王子入门后,总有名师前来指导,他们都是省级队的教练和运动员。良好的基本功给王子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0年在全国U-15的少年网球比赛中,她与彭帅、孙胜男等同场竞技,十场比赛胜了7场,在全国排名第四。2001年一个偶然的机会,王子在北京的一次比赛中被来自新西兰的一位教育家发现了。这位教育家叫伍伯恩,是新西兰旺阿努伊市的教育部长,兼旺市城市中学的校长。作为一位在新西兰有影响的教育家,他来往于中国和新西兰之间,把一个个中国留学生送入新西兰著名学校。在他目睹了王子的球技和打网球的天赋后,当场决定邀请王子去新西兰留学,并无偿提供奖学金。

新西兰有全面而又高品质的教育制度及种类繁多的学习选择,还是一个享受体育和运动休闲的好地方。新西兰人特别喜爱体育运动,游泳,划船、登山、滑雪、自行车、跑步都有大量的爱好者,无篮板篮球和橄榄球最令新西兰人疯狂。在众多体育活动中,最流行的是网球,几乎可以和中国的乒乓球运动相比。在王子读书的旺阿努伊市,俱乐部、社区、学校就设有标准球场近百块。

在旺阿努伊市,王子是个有名的人物。每天下午3时放学后,她就赶到俱乐部进行训练。一字排开的20块灯光球场吸引着不同年龄,职业、性别的会员在此交流,良好的球技、心态以及高尚的体育道德,使王子成为俱乐部中人缘最好的“老外”。王子的教练很欣赏王子的训练水平和比赛能力.每年他要带着王子在假期中转战十几个城市,身经百战的王子成绩越来越好。在级别最高的奥克兰U-17年龄组比赛中,王子曾连续淘汰同龄组名将,夺得两个单双打亚军。去年,她参加了北岛旺市杯公开赛,以不败战绩获得冠军,刻着王子名字的金杯被陈列在她所在中学的荣誉柜里。

在旺阿努伊市中学,王子是一个品学兼优的田学生,是国际学生中颇有威望的领袖。正因为王子的优秀表现,河北省委书记白克明同志在去年3月份访问新西兰期间,在大使馆接见了她。我在新西兰采访期间,由伍伯恩校长和王子陪同,前往首都惠灵顿后,中国驻新西兰大使陈明明先生也接见了我们。陈大使说,希望每个留学生都能像王子那样让新西兰人交口称赞,他还鼓励王子在大学毕业后能回国为2008年奥运会服务。

王子希望中学毕业后能入读新西兰梅西大学体育系的国际交流管理专业,她说,她要向世界冠军邓亚萍学习,打文化球,做有文化的运动员。如果一切顺利,她将在2007年大学毕业,届时她一定要回国为奥运会服务,为中国的体育事业服务。

追寻教师的幸福 篇10

《辞海》上解释:幸福, 指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教师的幸福, 就是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自由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的一种教育主体的生存状态。教师幸福的特点如下:

l.教师幸福的精神性

教师幸福的精神性主要表现在教学过程本身及其报酬的精神性。教师的报酬不只包含在工资和奖金里面。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品德的成长、学习成绩的提高, 进而对家庭、对他人乃至社会做出的贡献, 都是教师生命意义的确证。师生之间的精神交流、情感融通都是别的职业所难以得到的享受。教育主体只有充分认识这一精神性质, 才能发现包围自己的人生诗意。

2. 教师幸福的给予性与被给予性

这一特征的表现有二:第一, 教师的使命是给予, 希望倾其所有、无条件地教育学生。第二, 教师的幸福是被给予的。教师从自己的教育对象身上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 进而实现精神享用——体验幸福。

3. 教师幸福的无限性

教师幸福的无限性, 表现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时间上, 教师的幸福是无限的, 因为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具有终身性质, 一个教师即使退休了, 丝毫不妨碍其学生对他的永远的尊敬, 也不影响他本人的美好回忆;空间上, 教师的劳动效果不会局限于某一个校园之内, 若干个学生身上, 教师的劳动甚至可以对世界的进步做出伟大的贡献。

二、幸福的感觉从何而来

快乐本为感觉, 幸福取决于心情, 教师工作的性质更是如此。教师幸福的感觉从何而来呢?我想它首先取决于教师的选择。个别教师认为:和其他行业相比, 自己所从事的教师职业是最烦琐的职业。备课、上课、改作业、苦口婆心地解决学生间的矛盾纠纷, 一天到晚疲于奔命, 很多时候为了教育别人家的孩子而忽略了自己的孩子。做教师又苦又累, 工资又低, 恨不得早日不当教师。但大多数老师则认为做教师安稳平静又有意义, 挺幸福的。曾经受到温家宝总理亲切接见, 曾被周恩来总理赞誉为“国宝”的特级教师霍懋征老师, 年轻时放弃大学教授不当, 放弃教育部官员和全国妇联官员不干, 醉心于小学教师这个岗位长达60多年, 老年的她仍然耳聪目明、精神抖擞, 一天工作十多个小时还是乐在其中。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问她何以能这样?她说:“看到那么多孩子健康成长起来, 成了国家的有用之才, 而且他们都得到了幸福和快乐, 自己就感到十分幸福和快乐。”这是两种多么截然不同的精神状态啊!

前者选择了这个职业, 却没有选择幸福;后者选择了这个职业, 却也选择了幸福, 这便是心态选择的结果。所以, 对于每一位在教师这个岗位上默默奉献的人来说, 幸福就在你面前, 如果你选择伸手去抓住它, 那么幸福便会来到你的身边。我们就会像霍懋征老师那样, 在工作中得到幸福, 而不是烦恼和悲伤, 更不是职业倦怠, 我们就会感到, 工作着是美丽的, 忙碌着是快乐的。

其次, 幸福是一种体验, 一种感觉。每个小小心愿的满足都有可能给我们带来美好的感觉。那么教师的幸福是什么?我想不仅仅在于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荣最高尚的职业, 也不仅仅是教师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羡慕与尊敬, 它更应该是教师在实际工作生活中的那份真实的体验与感觉。这种幸福的体验与感觉可以来自学生的成长与信任。一个成绩落后的学生在你指导下进步了, 一个违纪的学生在你的教导下改正了, 一个同学把心底最秘密的事情告诉了你, 一个同学把你当作最友善的妈妈或兄长……这些琐碎的故事, 也许缺少起伏的波澜, 也许没有惊天的骇浪, 但就在这一颦一笑中, 盛满了对教育的理解, 盛满了对心灵的关爱, 孩子们因为这样的故事而成长, 而你也在这一切中, 真实而深刻地体验与感受着另一个生命所带给你的幸福。

这种幸福的体验与感觉也可以来自家长的信任与尊重。一个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当一个个家长很放心地把孩子的手放到你的手上时, 当一个个家长看到孩子健康成长而给你投来赞许的目光时, 当你走在大街上或坐在公共汽车里被不知名的家长喊着“老师好”时, 你已经拥有了无限的幸福。

这种幸福的体验与感觉还可以来自你创造性的工作。学生是千差万别的, 要做好工作, 就得充分发挥创造性。由于你的点拨, 使学生想出了更为简便、快捷的解题方法;由于你的帮助, 使学生变得积极进取了;由于你的辅导, 使学生在各种比赛中取得了好成绩……这些无不闪耀着你创造性的、智慧的火花, 当你把教育岗位当作一种创造性地实现自身价值的舞台而不是一种负担时, 由此带来的成功感便可以使你幸福不已。

三、寻找教师幸福的途径

美学家认为, 世界上并不缺少美, 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同样, 生活中并不缺少幸福, 缺少的是感受幸福的心。

因此教师一方面必须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才能在平凡的工作中享受工作, 在平凡的生活中享受生活。有一个老故事:三位工人在建筑工地上砌砖, 有人问:你们在做什么?一个说“在砌砖”, 一个说“在赚钱”, 而第三个则自豪地回答说“我正在建造世界上最美的房子”。后来第三个人成了著名的建筑师。这个故事蕴涵的, 正是世间最简单的也是最深刻的道理, 即人活着一定要有生活的目标 (托尔斯泰语) 。而作为教师, 要把人生之梦与教育的梦想统一起来, 为自己设置一个长期乃至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 将自己的所作所为尽可能地锁定在这个梦想上, 这往往成为幸福与痛苦的最大区别。

另一方面要坚持阅读, 勤于思考。

现在许多教师的感受是太忙了, 根本没有时间来阅读和思考。我认为我们每天还是要抽出一定的时间来阅读和思考。放眼当今教坛, 那些做出出色业绩的名师大家们无一不是在阅读与思考中成长起来的。阅读让我们与伟人、名人对话, 使我们浮躁的心灵归于平静;思考让我们穿越岁月的迷雾, 锤炼教育的智慧。作家余华说:“没有一位作家的写作史长过他的阅读史。就像没有一种阅历长过人生一样。”

那么我们应该读哪些书呢? (1) 经常浏览书报杂志。这样做, 可以了解信息, 捕捉有价值的知识;可以获得灵感, 促进自己的教学;可以得到教益, 给人生充电加油。 (2) 多读教育经典。当我们在教育教学上感觉困惑而心烦气躁的时候, 我们就需要阅读经典, 那些经过了岁月冲刷和历史考验的教育著作。如: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本百读不厌的、把教育当作生命的智慧之书, 《学记》——让我们清醒并自豪的中国经典, 以及肖川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和袁振国的《教育新理念》等。真正的经典永恒而平易。 (3) 读一些人文书籍, 拓展自己的人文视野。如历史、传记、小说等。还要读一些儿童读物, 以走进学生的心灵, 感受他们的世界。

阅读是学习之本, 是立教之根, 是生存之道, 是教师提高自身修养和自我完善的一把“金钥匙”。学校应当成为书籍的王国, 智力发展取决于阅读能力, 热爱阅读才会有良好的学习愿望, 读书是最好的备课, 阅读应该成为教师最重要的事情。

南宋陆游有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 我们一方面要多读书, 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还要做教育教学的实践者和探索者, 在学与教的过程中不断反思。

反思是对本人的教育实践活动及其潜在的教育观念的重新认识。总结自己的教学得失, 捕捉课堂教学中的某个细节, 及时记下课堂中精彩的小插曲或倏忽而至的灵感。面对纷纭的教育现象, 即使大家已习以为常, 也要问问自己, 为什么会这样?我和别人有什么不一样的看法?在这个问题或现象的背后还隐藏着什么等。把这些思考记录下来, 我们才不会淹没在日复一日的教育常规中, 才不会被表象所迷惑, 才能激发出自身的职业热情, 真正享受到教育的幸福。

上一篇:节目生产管理系统下一篇:化工设备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