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勤信息化建设思考

2024-08-12

后勤信息化建设思考(共12篇)

后勤信息化建设思考 篇1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动信息系统的发展,在信息管理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经验。我国高职院校也随着科学脚步,做出相应改革。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学生数量的增加,高校后勤管理出现了一些问题,特别是对数据的管理和学生的管理,工作量极大,加重了后勤管理人员的负担。在这种情况下,开发一个自动化的高校后勤管理系统刻不容缓,这也是高校建立信息化管理,推进数字化和科学化进程的重要举措。

1 我国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发展现状

1.1管理观念相对落后,未实现信息化管理

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以及国际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高职院校后勤管理工作的内容发生了很大改变,原来的工作模式已不能适应高校的发展,对管理人员的要求也大相径庭,需根据时代要求提出新目标,研究新机制,紧跟时代脚步,不断推陈出新。然而一直以来,高职院校发展的重点都集中在教学科研方面,多数将后勤管理定性为辅助工作,不够重视,部分高职院校并未对后勤管理实行信息化,使得后勤管理工作效率低下,不适应学校的改革和发展。

1.2 缺乏规范和完善的工作制度,工作效率不高

任何一项工作的开展,尤其是后勤管理工作,都必须有相应的工作制度和行为规范,这样才能有“法”可依、有据可查,才能在工作中少出纰漏,更好的为学校服务。没有规章制度的混乱型的管理模式必然会降低工作效率,造成资源浪费。有的管理人员对自身要求不高,认为后勤管理工作只是单纯的做好领导下达的工作,前瞻性和预见性不高,更不用谈创新性。

1.3 学校领导对后勤管理人员重视不够,待遇不高

对后勤管理人员来说,较少有相关培训和相应的业务学习,这降低了后勤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打消了其工作热情,使其对自身前途比较迷茫。部分高校只重视科研和教学人员的福利待遇,对行政人员的待遇关心不够,导致后勤人员待遇水平普遍偏低,包括职称职务的各个方面都与教学一线人员存在较大差距,这严重影响后勤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后勤人员的发展受到很大制约,造成了后勤人员流动性大,不能构成一支稳定的管理队伍,制约了各方面工作的开展。

2 高职院校后勤管理实现信息化管理的途径

2.1 学校应重视后勤管理人员,给其提供晋升机会

后勤管理人员的工作虽不是教学第一线,但关系到学校的方方面面,大到人事、财务,小到宿舍,其每一项工作都与学校发展息息相关,不容忽视。学校要紧跟时代发展潮流,从整体上把握全局,努力提高后勤管理人员的工资福利水平。很多高校往往忽视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导致管理效率低下。学校应积极支持鼓励后勤管理人员学习与工作相关的技能以及信息化和国际化的知识。

2.2 完善规章制度,鼓励创新

规章制度是工作的根本,有些部门的规章制度制定了很多年,早已不能适应当今工作的发展需求,导致工作不规范,效率低下。因此,对于没有规章和规章过于陈旧的部门,学校应督促其完善和制定相应的制度,尽快使工作步入正轨。把规章制度制度化,纳入年底考核。对制度不完善或有制度却没有遵照执行的部门和个人,要点名批评,责令整改,并记录整改效果。学校要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凡是对工作有建设性意见的优秀方法,都可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鼓励大家勤动脑,多动脑,提高工作质量。

2.3 实现网络环境的信息化管理

学校推动后勤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以及自动化的进程,实现校园信息化管理,是当前学校管理的重中之重。学校只有搭建起经验、信息交流的平台,建设基于网络的高职院校后勤信息化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用户信息管理、宿舍信息管理、日常信息管理和系统管理等基本功能,且根据学校学生、教工的使用状况,设置不同权限,做到后勤管理精确化、流程化管理,提高学生满意度以及后勤管理人员的的工作效率和质量,让学校的管理在有限资源下达到更高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3 结语

当前,网络全面普及,高职院校根据自身规模不断扩大、教师队伍、专业学科、班级以及学生数量增多的实际情况,适应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建立后勤管理系统,实现后勤管理信息化,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不仅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管理人员的日常管理提供极大的方便,对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也起着重要作用。

摘要:随着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及后勤的社会化改革,对高校后勤在管理范围和服务质量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本文分析当前后勤管理的背景,并结合我国高职院校的相关经验,确定网络环境下的系统技术方案,探讨建设基于网络的高校后勤信息化综合管理系统,以实现后勤管理精确化、流程化,提高后勤管理效率,从而在有限的资源下产生更大的经济价值。

关键词: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信息化

后勤信息化建设思考 篇2

后勤产业集团 李正彬

为满足学校现代管理需求,优化后勤管理服务生态环境,结合学校深化后勤改革和实施校园物业一体化管理的工作思路,2014年初集团决定以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并以此为基础逐步建立数字后勤管理服务系统,推行后勤信息化管理。自启动建设以来,在学校信息管理中心的指导下,工作进展顺利,效果良好。数字后勤的实施推动了传统后勤向现代后勤的转型工作,促进了后勤服务思维模式的转变、服务流程的再造、管理水平的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的提高,达到了师生服务满意度提高的目标。

一、认真做好调研、论证和规划等前期工作

(一)成立工作小组推进相关工作

集团成立了以集团总经理为组长,其它集团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集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并抽调专人专职负责此项工作的推进。

(二)确定工作思路,制订建设规划

一是要纳入学校的大系统,避免“信息孤岛”。后勤信息化建设是学校信息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将后勤数字化管理与服务系统纳入到学校信息化建设当中并成为学校信息化管理系统的重要子系统,保证从设计上做到和校内其他子系统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切实避免“信息孤岛”现象; 1 二是采用引入的建设模式,避免水土不服。由于集团缺乏信息化建设人才,尤其是高水平的系统开发与数据分析人员。后勤信息化建设所包括的后勤管理系统与后勤服务系统的建设,还需由专业系统研发公司或者自主研发成功的高校引入,再结合我校后勤实际工作提出设计思路和修改意见后由提供方对系统进行改造调试后使用,切实做到为我所用,避免水土不服。三是要认真论证,避免建而不用。在建设思路上,要按照业务流程规范要求及自身实际,成立专职工作机构,明确工作职责,按照建设好,更要使用好的工作要求,将推行的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纳入系统建设,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先有后优,逐步推进,根据不同阶段的情况、需求选择重点问题推进局部信息化建设,成熟一个,解决一个,逐步推进信息化建设工程。

(三)选定建设模式

为保证调研工作有实效,工作小组在前期做了大量的调查了解工作,通过对目前国内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的几所高校进行对比、筛选,并有针对性的进行了实地考察和学习,最终选择了陕西师范大学后勤信息化建设“1+X+1”管理模式,即以公共基础数据库为“1”,应用于各类管理平台“X”(网络报修平台、服务监督平台、餐饮服务平台、车辆管理平台、会堂管理平台等),展示于后勤数字化服务大厅“1” 的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同时,将后产集团网页与后勤数字化公共交流平台进行融合,尝试后勤一站式服务,通过后勤网站、论坛,及时反映师生日常切身利益的公 共服务,建立良好的沟通协调、报修维修、意见征求和信息反馈机制。

为确保后勤信息化建设的平稳推进,为校园物业一体化工作的实施打基础,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按照“先试点、展成效、后推进”方式,以学校委托后勤产业集团管理的物业为试点,先行建立和实施物业信息化管理服务。待试点运行规范、成效明显后,再按整体规划内容,逐步将相关项目纳入信息化建设范围。

二、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进展情况

(一)一期项目建设完成,初步实现了校园物业网络一站式服务

通过与陕西师范大学信息研发中心多次协商,2014年4月21日双方正式签订了后勤信息化建设合同,该合同含4 个子协议,分别为基础数据中心、数字后勤服务大厅、网络报修平台和校园短信通建设协议,主要建设内容为计算机PC端的数字后勤服务大厅建设,包括:1.网络报修平台。2.服务监督平台。3.校园短信通。4.后勤新闻公告、学生二手市场、失物招领等应用功能。主要建设项目及功能如下:

1、基础数据中心(1)。作为项目的基础数据库,需编写建立我校校园物业楼宇分布、承修部门、维修工队伍、师生用户登录认证、系统运行记录等数据资料,同时购置2台计算机作为数据存储服务器,放置于我校信息管理中心机房作为虚拟服务器,运行于校园网这一局域网中。

2、数字后勤服务大厅(1)作为各子项目(X)集成显 示网页平台,主要包括后勤服务监督平台、通知公告、新闻动态、政策法规、服务指南、下载中心、便民服务、二手市场、失物招领等应用模块,也为网络报修平台的网页接入口。用户(师生)可通过网络报修平台进行报修,在服务监督平台对后产集团提交意见、建议、投诉、表扬4种信息,可通过通知公告、新闻动态、政策法规、服务指南、下载中心、便民服务几个应用模块及时了解后勤新闻资讯、服务业务信息等,可在二手市场应用模块上出售或求购物品,可通过失物招领模块发布物品遗失或招领信息。

3、网络报修平台(X)。主要包括报修页面,维修数据查询、汇总、分析,维修排名(工作效率和满意度排名),维修量统计(按单位和个人、楼宇、维修项目分别统计),维修工队伍资料公布等,主要实现物业网络报修、维修信息查询、数据统计分析和信息公开的功能。

4、短信通。主要功能为将物业维修信息(维修进度、维修工电话)、建议意见的回复等信息通过手机短信形式及时发送给上级管理者及用户,便于上层管理者监控报修信息处理的及时度和维修进度,便于用户及时了解维修工作的安排情况。

上述项目于2014年11 月完成全部建设内容,从2014年12月开始在集团内部开始试运行,经过近3个月的调试,于2015年3月5日起正式链入校园网正式运行。一期项目除实现基本的后勤业务咨询、服务投诉、建言献策等功能外,以校园物业网络报修应用管理系统为试点,初步实现了校园 物业网络一站式服务。一期项目运行顺畅,为师生提供了便捷的后勤服务,(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1、推进二期项目的建设,完善数字后勤的服务功能 集团目前还在积极按照规划逐步推进二期项目的建设工作,目前正在建设的项目包括:1.移动后勤(手机APP)。功能包含:新闻公告、物业报修、投诉建议、手机订餐、二手市场等应用。2.餐饮采购管理系统。3.餐厅评价系统。4.手机订餐系统。上述项目计划于11月内初步建成并在集团范围内试运行,待调试结束运行稳定后于2016年年初在校园网上运行。

2、整合优化建设项目,服务于校园物业一体化

随着今年9月1日学生公寓公共物业管理职能转至后勤,校园物业一体化进入了实质性的操作阶段。目前后勤正在探索和建设符合ISO9001:2008标准和具有高校特性规范运作的物业管理服务体系并已取得成效,2014年12月集团所属的物业管理服务中心通过了第三方审核,获得了国家认监委颁发的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为校园物业一体的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接下来的数字后勤的建设工作,要通过整合、优化和增加相应的功能和模块服务于校园物业一体化,一是要用好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数字后勤服务平台,要按照ISO9001:2008标准和体系的要求,在使用过程中实时调整、优化、完善网络物业报修系统和服务监督平台相关功能,体现物业管理服务工作的信息化;二 是逐步拓展物业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功能模块,按照校园物业一体化工作的时间表,逐步将相关项目(X)纳入大物业信息化建设范围,增加相应的应用管理系统及平台;三是推进移动后勤(手机APP)建设,以克服现有计算机PC端的大物业信息化基础平台的时空局限,让师生通过便携式移动设备(手机)轻松实现物业报修、服务监督、物业信息查看等功能,方便快捷地服务师生。

三、取得的成效

(一)倾听师生呼声,优化后勤服务生态环境 监督服务平台的建立增加了师生与后产集团的信息交流渠道,师生对后勤的相关意见建议、投诉、咨询、赞扬等信息得到及时、便捷地处置或反馈,后勤管理人员也可及时了解后勤服务状况,协调解决师生所反映的问题,化解师生误解,不断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二手市场、实物招领、后勤新闻和通知公告等其它应用,丰富了数字后勤大厅功能,增强了数字后勤的实用性,面向全校师生,公布、公开后勤管理信息,也实现了后勤管理服务工作的透明化。

(二)彰显快捷服务,提升师生服务满意度

初步实现了由人工服务到智能服务的转变,解决了传统后勤服务受时空局限的问题,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广大师生的后勤需求,尤其是物业网络报修系统运行需求突出,在学生公寓保洁维修业务划归后勤负责后,网络维修业务量激增,网络报修逐步成为师生物业报修的主要渠道,网络维修业务处理实效凸显。截止2015年11月23日,据物业报修系统 公开数据统计显示,已全部累计完成3626项次物业维修,用户主动作服务质量评价161次,电话回访请用户评价828次,评价结果统计数据显示为:差0.04%、一般0.07%、满意4.64%、很满意46.56%、非常满意48.69%,总体满意度达90%以上。显然,用户(师生)对网络物业报修系统的评价高度认可。

(三)强化制度建设,提升后勤信息化服务水平为把建设的数字后勤大厅使用好,充分发挥信息化系统优势作用。后产集团按照业务流程规范要求及自身实际,结合推行的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自加压力,提出了信息化项目“建设好,更要使用好”的要求,出台了数字后勤大厅《网络报修平台操作控制程序》、《服务监督平台操作流程》,明确相关业务操作流程、要求,职责清晰,责任到人,从管理体系上保障数字后勤大厅的顺畅运行,进一步提升了后勤信息化服务水平。

后勤产业集团

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策略分析 篇3

关键词:高校;后勤信息化;外包;资源基础观;策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21-0058-03

一、引言

高校后勤在追求质量、效率和安全的基础上提出了后勤服务个性需求、安全运行可控可追溯、质量可控可评价、资源利用集约高效等要求。而这也是高校后勤信息化与教学、人事、学生、财务等业务信息化的不同,不仅涉及的业务量多面广,涵盖了餐饮管理、房产管理、设备管理、住宿管理、修缮管理、物业管理、能源管理、公车管理、一卡通管理、门禁管理等,而且要求高度体现以人为本的后勤保障体系的构建。

目前各高校普遍开展了后勤信息化建设,业务应用较多,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高校后勤信息化通过移动智能终端的应用,特别是APP和微信的助力,使推进后勤信息化更加便利,也对后勤相关业务信息系统的可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前几年相比,后勤信息化环境也发生了变化,大部分高校数据仓库、人事、教学、学生、财务、能源监管平台等系统已基本建设好,同时高校后勤区域供应链系统开始兴起。这些变化都直接影响高校的后勤信息化建设。

在后勤信息化建设模式上,结合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推进,外包模式已经被普遍认可,外包模式有完全内制、完全外包、选择性外包。据不完全统计,高校后勤信息化中,少部分采取完全内制模式,部分高校采用选择性外包模式,更多的高校是采用完全外包模式。

各个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路径、资源基础不同,同时管理需求也存在一定差异。当前各高校后勤信息化效果各异,一定程度上与规划、选择的外包模式相关。没有根据目标和自有资源制定建设规划、选择合适的外包策略,会导致外包公司和校方没有足够的资源或相应的服务能力保证项目建设和运行管理达到预期目标。

蒋宏潮和鲍伟认为北京高校后勤信息化存在整体规划缺乏、各校发展不均衡、专业研究薄弱、应用范围有限、建设效益发挥欠佳和资金人才不足等问题。[1]据不完全统计,后勤信息化建设和使用效果不佳,主要有几个原因:①建设目标不明确,规划缺失;②重建设,轻管理;③外包选择失误或外包管理缺失。

因此,研究高校如何根据战略目标和资源情况,进行信息化规划和选择外包策略具有现实意义。本文拟通过资源基础观和信息系统外包理论,对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规划和外包模式进行探讨,期望对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

二、理论综述

信息技术外包是指用户在规定的服务水平下,将部分或全部信息技术、信息系统及相关服务委托给服务商,由其管理并提供用户所需的信息服务。[2]

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一般情况下一个完美市场的三个假说不能满足,即公司决策受到历史决策的影响、资源不能完全自由流动和专业知识不容易模仿。因此,基于资源基础理论的软件外包决策也受到三个要素的影响——历史决策的相关问题、战略资源珍贵、模仿困难。当然,信息化规划更应考虑学校环境和资源的实际情况。

计国君认为高校信息化可以从战略角度,完全成本、开发及服务能力、信息化与业务关联度,人力资源水平三个方面评价外包选择策略。[3]江兵认为 IT外包的关键因素有业务、经济和技术三个方面,在技术因素上,建设方应很好地了解所需外包技术的特定服务要求,而技术成熟度和技术关联度是确定外包的主要技术性影响因素。[2]

外包项目的成功是每一个外包项目所关注的。Roy and Aubert认为项目成功需要做好变更管理。[4] Lacity et al 认为决定外包成功的主要因素包括信息部门的支持、契约治理和关系治理。[5]计国君认为高校信息化外包的成功因素应包括一把手原则、信息部门发挥重要作用、职能部门单一负责制及对外包公司的管理。[3]

综上所述,后勤信息化应在学校相关环境下,后勤部门基于自身资源和目标,寻求学校其他部门相关资源支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做好项目外包决策和项目管理,以达到期望目标。

三、后勤信息化规划及其路径分析

1.后勤信息化规划

由于后勤信息化涉及的业务多,信息人员素养参差不齐,且受到后勤综合改革的影响,后勤信息化如果没有根据自身的资源、业务的成熟程度,做出最合适的规划和选择合适的建设方式,建设目标就很难达到。因此有效的后勤信息化应该根据自身的资源和目标,根据业务的成熟程度和紧要程度制定建设规划,并将目标、资源作为外包决策的基础,在整个外包决策中形成统一的规划与协同的执行,才能在保证高校战略目标实现的前提下更好地完成后勤信息化建设。

后勤信息化涉及业务多,用户多,在制定信息化规划前,应先考虑后勤信息化涉及的各个子系统的无缝集成,才能提升后勤综合信息管理平台的可用性和效率。那么首先需要确定后勤综合信息管理平台是以业务集成还是数据集成为中心,以及是依托学校统一平台(如门户平台)提供联合的业务处理和数据分析,还是单独构建平台。

在后勤信息化建设原则和路径上,各个学校有不同的理解。陕西师范大学是后勤信息化的先行者,历经10余年建设,形成后勤各个业务全覆盖的后勤管理平台,同时伴随信息技术的进步而完善,该校认为后勤建设是以管理者观念的转变、服务流程的重组与优化为核心。建设有先后,后来者有后发优势,浙江师范大学提出“后位行先,互联共享,助力高校后勤服务管理模式转型”。

总的来说,后勤信息化规划在制定战略目标后,应根据资金、技术人员、主要用户、业务成熟度、业务重要程度、业务信息化紧急程度,统筹规划,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制定后勤信息化规划。

2.路径分析

如何制定后勤信息化规划,各个学校由于环境、资源和历史决策的影响,都有自己的建设规划路径。一般来说,我们总会有路径依赖,因此在制定规划时要考虑历史决策的影响,这可能涉及制定的规划能否得到各级领导的支持,能否在学校贯彻执行。

制定规划主要有三种路径:①从学校总体规划出发,根据后勤管理的特点和信息化的要求,由学校组织专家制定后勤信息化规划;②标杆法,选择标杆学校,对比研究,再有学校在标杆分析的基础上组织专家制定后勤信息化规划;③完全依托外聘专家或第三方公司制定后勤信息化规划。

要保障规划的科学性,必须与学校综合教育改革、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源现代化建设紧密结合,根据后勤管理和服务的特点进行制定。后勤信息化规划一般不是根据业务管理的现状进行个性化制定,需要对业务进行梳理,与学校后勤的体制机制改革相结合,进行流程优化重组。另外,要保证规划能够得以贯彻实施,除了经费保障外,还需要制定相关的制度,做好制度保障,以及确定组织机构职责和对人员进行相关培训,达到组织保障,确保信息系统建设的顺利进行和建设后的良好运行。

简要的后勤信息化规划和路径分析,如图1所示:

四、外包管理策略

一般而言,后勤信息化涉及的业务信息系统都是高校非关键技术,且当前相关技术都比较成熟。后勤信息化外包模式决策,应主要从战略、管理、技术、经济等目标出发,分析后勤信息化所需资源及平台价值,结合本身拥有的资源和相应业务的成熟程度,确定外包模式。

1.外包模式选择

外包模式决策,首先对后勤相关业务信息系统做战略分析,是进行产学研需要,还只是管理需要;其次进行管理分析,即学校的管理需求是一般需求还是存在部分定制需求;再次对该系统涉及资源进行资源及其价值分析;最后与该业务系统进行价值对比,运用管理、技术、经济、风险作为评价准则,选择最优外包模式。

管理分析,首先判断学校的管理目标,如数据处理、业务流程管理、数据挖掘等,然后分析现有的成熟产品是否已经满足要求,需要定制开发程度。技术分析方面,学校应分析当前该系统主要采用的技术对学校管理的支持,学校定制开发的难度、成本和风险等因素。

完全内制模式在高校衍生成三种模式——由信息部门自主开发、教师主导开发和学生自主开发。学生自主开发是这两年学生创业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主要集中在微信应用和APP应用。这三类模式各有所长,学校在细化选择时,可以从经济性(开发成本、运维成本)、管理(项目管理、文档质量、运维服务)、战略(产学研)、技术和风险等多个方面进行权衡。

2.外包公司选择

外包公司选择决策主要是在外包模式决策之后,针对完全外包和选择性外包两种模式,根据学校管理特点、资源情况和外包的子项目,对外包公司的产品、资源和技术服务能力进行分析,通过经济、技术、管理和风险进行综合评价,选择最佳的外包公司。

管理分析,主要分析外包公司既有产品与学校需求的匹配程度,如果建设目标已经非常清晰可直接对产品的功能点进行对比分析,如果建设目标不清晰,那么结合该类产品所实施的与自己学校管理特点相似的系统进行管理目标分析。一般而言,各个学校有独特的一些情况,往往需要针对学校特点进行补充开发,那么技术分析主要是考察公司的技术服务能力和资源情况,以及公司项目管理水平是否满足。经济分析除了建设费用外,还需要考虑运维费用。当然外包公司选择决策分析还应考虑到技术、管理和经济等方面存在的风险。

3.外包项目管理建议

良好的外包项目管理是后勤信息化成功建设的保证。后勤管理部门一般信息技术水平相对不足,在项目管理中应充分借助信息部门的力量,整合学校相关资源,进行信息化建设。

项目要争取获得各级领导的支持,充分利用学校相关资源,特别是信息化资源,充分考虑一线员工使用系统的需求,项目建设管理过程中要让一线员工骨干参与进来,建立后勤信息化建设协调机制,进行外包项目管理。

外包管理中要做好契约治理。合同细节要清晰无疑义,特别是定制部分、验收条件和双方权利和责任。建立项目沟通管理机制,要及时了解项目进展,做好风险管理和变更管理。同时在项目全过程中做好各项培训,包括需求分析和信息化建设知识培训、测试培训和使用培训,促进后勤信息化建设顺利和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蒋宏潮,鲍伟.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对策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23):27-29.

[2]江兵,夏晖,刘洪.企业信息技术外包的策略分析[J].管理工程学报,2002(2):38-41.

[3]计国君.高校信息化建设外包战略选择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5):9-12.

[4]Roy V,Aubert B. A Resource-based Analysis of IT Sourcing[J].ACM SIGMIS DATABASE,2002,33(2):29-40.

[5]Lacity, M. C., Khan, S. A. and Willcocks, L. P. A review of the IT outsourcing literature: Insights for practice [J].Journal of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 2009(18):130-146.

后勤信息化建设思考 篇4

西北大学始建于1902 年,新中国建立初期,西北大学为中央教育部直属的综合大学,1958 年归属陕西省主管,1978 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现为国家“211 工程”大学、国家“一省一校计划”重点支持建设院校,教育部和陕西省共建高校。

学校现有太白校区、桃园校区、长安校区三个校区,总占地面积157.9 公顷,建筑面积82 万平方米。三校区教学区共有建筑126 栋。其中太白校区75 栋,长安校区33 栋,桃园校区18 栋。其能源及资源消耗有以下特点:

(1)人员密集, 全校师生3 万余人, 教学、 科研、 生活服务功能齐全,能源消耗种类复杂,包含水、电、暖、新能源等,且消耗量巨大。

(2)能源管理模式较为传统,大部分是人工、预估、凭经验的管理方式,缺乏精细化管理。

(3)我校跟其他兄弟院校一样,长期以来注重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能源使用成本意识相对较为薄弱。

(4) 我校2013 年后勤改革后, 采取了很多积极有效的能源使用管理办法,如:成立了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开展了大量的节能宣传教育和培训,对重点能耗区域进行了节能改造、强化了管理措施,产生了一些节能效果,但从总体上缺乏节能工作的系统性、科学性、完整性及延续性。 节能减排管理工作没有形成长效机制,节能效益不显著。

建筑面积、师生数量、科研总结、能耗设备等每年都呈上升趋势,使学校的财务部门及后勤部分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在这种形式下,我校重新思考高校后勤的发展方向与管理模式,结合信息化、智能化和互联网+时代大力发展的背景,节约型校园节能监管平台应运而生。

2节能监管平台

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将重点打造“一中心、一平台、七大系统”。 “一中心”为能源监管数据中心,“一平台”为节能监管平台,“七大系统”为电能计量管理系统、给水管网监测系统、供暖计量监管系统、能源综合分析系统、变电所监管系统、预付费电能管理系统、上传数据中心软件接入系统。

在具体实施中,我校采取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方案:一期搭建框架,实现三个校区104 栋楼宇电的在线监测和太白校区、长安校区水的在线监测,包含1 095 个电能监测点和124 个水能监测点;二期实现水电暖全面覆盖、完善各终端监测,实现管控结合,包括变电所监管系统、学生宿舍网络预付费系统、供暖端控制装置、路灯智能照明系统、空调智能监管系统等;三期进行全面监管,逐步推进定额管理和节能改造,并根据一、二期建设完成的使用情况,得出合理科学的能耗指标,继续细化全校区的能耗监测点,深化完善节能型校园的建设。

3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节能监管平台可以采集水、电、暖等能源信息和空调、锅炉、重要科研等高能耗设备的信息参数, 通过智能数据网络进行存储、处理、打包、压缩与上传,运用现场工业总线技术,与互联网络有效结合,最终形成一个巨大的物联网网络。

一个统一完善的节能监管平台,包括校园能耗数据中心、各能源管理系统的统一门户平台、统一终端接入平台、统一报表服务、统一短信服务等建设内容,将前期原始能耗设备数和分类分项能耗数据以及外部数据自动导入能耗数据中心, 用户可以快速对任意建筑中的系统和设备能源使用情况进行监测、 报告并采取措施。 后勤信息化建设需要建立三个标准:

(1)建立统一能源接入标准,对其他能源管理提供标准的接口服务,可方便未来拓展系统或设施的能源管理(如节能改造系统接入),实现校园长期动态的统一能源监管。

(2) 建立后勤系统接入标准, 为其他后勤应用管理系统( 如学生公寓预付费管理系统)提供统一的接口。

(3) 建立预留接口标准, 为信息化校园预留API接口, 统一与信息化校园进行集成。

4效益分析

4.1 节电效益分析

4.1.1 节能效益分析

(1)单个计量点节电效益分析。

电能管理前的72 小时柱状图如图1 所示,为行政楼3 月15日至17 日的72 小时用电状况图,体现了72 个小时中每小时的用电量,其中横轴为时间轴,以小时为单位,纵轴为用电量,单位为千瓦时。 从图可见,在非工作时间,仍有均衡的能耗产生。 通过加强宣传与管理,优化后非工作时段待机功耗72 小时柱状图如图2 所示。

2015 年3 月16 日23:00 至2015 年3 月17 日6:00 行政楼用电量。

该时间段日用电量:56.67 度

该时间段月用电量:1700.1 度=56.67 度×30 天

该时间段年用电量:20684.55 度=56.67 度×365 天

(2)整体节电效益分析。

目前,因未关闭接线板电源、饮水机电源而引起的待机功耗在我校属普遍现象, 通过系统查询2015 年3 月17 日0:00 至6:00 用电量。

每天晚上的用电量为6125.78 度,即0.61 万度,通过行为节能后, 这部分可以减小为零。 因此每年有222.65 万度的节电空间,按照70%核算,每年有155.86 万度的节电空间。

4.1.2 经济效益分析

每度电按照0.49 元计算,并按照70%核算,每年有75.46 万元的节电空间。

4.1.3 环境效益分析

每节约1 度电,可减少排放二氧化碳0.997 千克,二氧化硫0.03 千克,氮氧化合物0.015 千克,碳粉尘0.272 千克。 产生环境效益如表2 所示。

4.1.4 社会效益分析

节能监管平台的建设, 推进了校园节能减排工作, 保护环境、减少污染,改善校园环境,提高了学校的科研、教学能力和师生的生活质量。 极大地增了进师生对绿色校园、生态建设等理念的认知程度,提高了节约资源的意识。 西北大学在陕西乃至西北地区具有服务社会、示范引领的效应,我校节能监管体系的建设必将带动整个西北高等院校的能源监管工作的推进。

4.2 节水效益分析

4.2.1 节水效益分析

(1)单个计量点节水效益分析。

2015 年初,平台监测出,半年内太白校区教学七楼比教学六楼用水量多1 万吨,2015 年3 月16 日, 系统再次报警教学七楼漏水严重,经逐步核实、排查发现十余个冲水阀损坏严重,更换后,供水正常。

2015 年3 月教学七楼日用水量,正常时每天10~20 吨,异常时每天近200 吨。 每天按照100 吨计算,每月有3 000 吨的节水空间,每年有36500 吨的节水空间。

(2)整体节水效益分析。

当供水正常时,72 小时用水中应该有某一小时用水量为0,当72 小时用水量均不为0 时,系统报警,并认为72 小时中最小的不为零的值为小时漏水量;各楼宇用水情况一般比较规律,将每日用水量与前几天对比, 可判断漏水情况。 漏水量计算如下(2015 年3 月17 日):

每小时漏水总量=46.9 吨

日漏水量=46.9 吨×24=1 125.6 吨

月漏水量=46.9 吨×24×30=33 768 吨≈3.4 万吨

年漏水量=46.9 吨×24×365=410 844 吨≈41.1 万吨

按照70%核算

节水量空间=41.1 万吨×0.7≈28.8 万吨

4.2.2 经济效益分析

费用(年漏水量)=41.1×2.9≈119.2(万元)

按照70%核算

节水费用空间=28.8×2.9≈83.5(万元)

5结语

大学,作为理念引导的先行者,肩负着环境育人和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与责任,在做能源管理的过程中,节能、服务、教育三者并重。 近年来,在政府的支持和我校师生的努力下,西北大学的后勤管理正朝着信息化发展方向大步前进, 其中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总结。

5.1 节能监管体系建设要和后勤管理体制改革结合

节能监管体系要以能耗统计、能源审计、能效公示和能耗定额为标准进行建设,必定会打破现有后勤管理的模式,只有通过节约型校园规章制度建设, 辅以能源管理信息化平台与后勤管理体制改造有效配合,才能完成我校用能指标定额管理,真正实现“全面计量,分类核算,定额管理,超额收费,节约奖励”。

我们在开展节能监管平台建设时,坚持“能源监测与监管并举、创新决策与服务职能”既是我校节能监管平台建设的主导方向,也是住建部下一阶段节能监管体系建设发展的方向,更是教育部门后勤管理体制改革发展的方向。

5.2 建设与运维并重

在建设过程中应充分做好两个结合: 节能监管平台建设与学校发展规划相结合、系统设计与学校管理需求相结合,实现平台因地制宜的科学设计和顶层规划。 然后,根据需求紧迫程度和资金情况分期进行建设,做到有序推进。 要使节能监管平台发挥显著的节能效益,必须要加强建成后的运行维护,需根据平台和学校能源管理的特点,制定详细的运行和维护制度,良好的运行管理和维护机制是保持平台长期稳定运行的基础, 节能监管平台的运行维护必须建立长效的人员、资金及制度方面的保障,只有节能监管平台处于健康良好的运行状态, 才能真正地确保节能效果的显著。

5.3 建设与育人相结合

在高校,节能监管平台的建设是应当全面服务于“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不能将其视为“一个项目”,学校需要根据长远发展规划相结合,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从制度管理、人才队伍、宣传教育全面推进。 要与学校的管理、服务、信息化建设紧密结合。 理念教育、行为教育要从基础抓起,让节能减排工作的思维模式植根于学生脑海中,从而体现在行为上,使其成为未来学校节能减排的中坚力量。

总之, 节能监管体系的建设是我校数字后勤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将我校能源由过去的粗放、估算、短效的管理模式转变到现在精细、实时、长效管理模式,为我校数字化后勤、数字化校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能源管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我校也将坚定不移地安排总体建设规划,循序渐进地推进我校能源管理的发展。 相信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校节能监管平台的发展将是陕西高校中的一面旗帜。

摘要:西北大学建校时间长,基础设施老化,无功电耗、跑冒滴漏现象较为普遍,我校组织多次专家论证,到各兄弟院校实地考察,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最终决定采取“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建设我校节能监管平台。我校以建设节约型、绿色校园为主线,在保障使用,不降低舒适度的前提下,从水电暖入手,进行用能监测与分析,为智慧管理与科学的节能改造打下良好的基础,达到了杜绝浪费、降低能耗的目的,实现跨平台、跨区域、集中监测、统一管理,为校园信息化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后勤信息化建设思考 篇5

关键词:高校后勤;信息化;必要性

高校后勤是教育教学、科研、师生日常生活及环境的重要保障,而高校后勤在满足了教育、师生生活的基本需求的同时,自身还应做出调整和改变,以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信息化与高校后勤管理的融合,提高了后勤工作的执行力,通过更加规范和协调的信息化管理模式,令高校后勤的服务更加科学化和人性化,也符合了现代多元化社会的发展需求。

一、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现状及问题分析

虽然现代信息技术早已进入到了高校后勤管理中,但综合来看,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有的高校只是把信息技术的硬件应用到了后勤部门,加上一些的办公软件来辅助后勤管理工作。还有部分高校,引入了财务核算、管理、公寓管理等软件来满足工作需求。其中,也有部分高校信息化建设发展到了一卡通阶段,校园内的饮食、水电和其他消费均可使用。而也有一些高校后勤的信息化建设程度较高,形成了数字管理平台,融合了之前提到的各个项目,并形成了一个系统的业务流程进行综合的管理和分析。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可以说在国内仍存在较大的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重视度的问题。根据高校教学目标和自身学生情况的不同,各高校所重视的“点”和发展也各不相同。包括:学生的毕业率、就业率,自身的科研项目等,但对后勤的发展却有所忽视。多数高校都是以较被动的形式在发展自身的后勤管理,认为后勤对于高校来讲只是一个辅助的服务形式的部分,从而忽略利用信息技术去整合校内外的信息资源,来提高自身后勤的工作效率和管理科学性。二是信息化建设专业度不足。这里又可分成两部分,首先是后勤工作人员文化综合素质不高,加上习惯了以往的工作模式,自然很难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工作中。其次是后勤信息化建设缺乏专业度。因为在国内,信息技术全面进入高校后勤的时间仍然较短,缺乏信息化建设经验,加上高校后勤中缺少信息技术管理方面的专业人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信息化建设的落实。

二、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有效对策

1.完善信息化管理制度。对于提高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重视,首先是管理制度的转变,由传统的管理制度向信息化管理转变,完善其中缺少的信息化管理制度,包括:对信息资源的搜集、分析到整合,校内外信息资源的共享和链接,做到信息技术与后勤服务的全面融合,而不是单一地把部分后勤工作转移到信息技术的硬件中。而想要实现后勤服务电子化、后勤管理数字化,首先要制定和形成可以贯通高校整体后勤的信息网络系统。实现数据统一、信息全面、分类明确和结构合理,保证信息数据可以流通于不同的后勤部门,避免工作重复,提高后勤各部门之间的配合度,增加各部门的工作执行力。并且根据高校自身的发展目标,后勤信息化建设也要分阶段、有目标地进行,根据各个阶段的发展需求,来逐渐完善信息化管理制度。最后,是加大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资,很多高校后勤的信息化建设不足,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资金不足,因此影响了信息化硬件、软件和专业人员的引入。

2.加强工作人员的管理。加强工作人员的管理不单单是指加强高校后勤工作人员对规章制度遵守情况的管理,还应指提高后勤工作人员对信息化技术的认识和实际应用能力。因为,有很多后勤工作人员,因为习惯于以前的工作方式和工作环境,就失去了改变和进步的意识,因此讨厌新的技术出现于自身的工作领域中。针对这方面,首先要对原有的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包括现代信息技术管理的发展和应用领域,以及各领域、行业后勤信息化建设相关知识,以引起工作人员对信息技术的重视。然后着重于高校后勤工作的信息化的培训,但内容在初期阶段不要过于广泛和专业,这样对信息化管理不了解的工作人员来说学习起来比较困难,结合自身高校的实际情况进行信息化培训即可。其次可以聘请信息化管理方面的专业人员,来带领和指导其他工作人员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开展,以免出现在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之后,工作人员不懂得如何把学到的信息化管理知识运用到日常工作中的情况。再次,在校内进行关于后勤服务信息化建设的调研,包括:学生和教师对后勤服务的看法,收集后勤日常工作中的问题所在,以便于利用信息技术去解决问题,提高后勤服务质量,提升工作效率。总之,高校后勤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件较复杂和工作,在建设过程中,要结合高校自身的特点和实际需求,去分阶段地落实信息化建设工作,切忌盲目地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造成信息化与后勤管理不能全面融合,从而出现相互制约的情况。

参考文献:

[1]李储君.论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在服务质量和水平上的提升作用[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6期:104-107

后勤信息化建设思考 篇6

一、农村中学后勤管理信息化的现实背景

目前,农村中学后勤管理中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还相当落后,推进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任重而道远。

但是,学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环境和条件也已经基本具备。从硬件环境来看,教育城域网、校园网基本普及和成熟。后勤信息化平台可依靠现有的校园网络环境和计算机设备,除了需要一台专用服务器,用以建立数据中心外,基本不需要大的硬件投入。至于操作层面的计算机可使用现有的办公电脑,后勤管理系统对其性能要求并不太高。从软件环境来看,一方面,随着后勤队伍结构变化,知识化、年轻化程度日益提高,计算机得到广泛应用,多数后勤管理者和职工已习惯使用计算机办公和通过网络了解信息。另一方面,学生的高水平消费观、高质量要求、强烈的维权意识、较差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较小的心理承受力,要满足他们的服务需求,必须提高后勤人员现代信息的处理能力。从资金投入来看,一个能覆盖后勤各主要部门且职能较完整的信息平台的建设投入,根据后勤业务规模的大小,从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不等,如果资金暂时有困难,则可以分部门,按步骤实施,在后勤系统中选择条件最成熟、最急需、见效最快的部门先行实施,待条件成熟,再一个个上系统,最后将各部分连接成一个完整的信息化系统平台。从技术上看,近些年来与后勤管理相关的信息化技术发展均已较为成熟,一卡通售饭技术、公寓管理系统软件、水电计费管理系统软件、财务管理、人事工资管理等软件技术均已在学校应用,只是这些技术的应用较为分散、零乱,亟待统一规范和整合,使其完整和系统化,从而发挥更大效益。

二、加强农村中学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加强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一是便于及时快速地了解各种信息,为宏观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二是便于方便快捷地畅通交流渠道,使管理能及时到位,从而提高管理效果。三是便于有针对性地集中解决某个问题,简化办事程序,提高管理效率。

学校后勤改革大趋势要求后勤管理要实现信息化。随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快速推进,后勤管理者必须转变观念,改进和完善原来的工作方法,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要利用先进信息化技术和手段进一步推进学校后勤改革,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充分利用智能化、网络化等信息化手段改进工作方式和运作模式,及时了解各种管理信息,提供决策依据,方可跨越式提高学校后勤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三、加强农村中学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的基本途径

首先,要提高认识,更新观念。从认识问题的角度看,要正确认识到信息化管理在提高整个后勤管理水平和保障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到它是现代管理的基础和“抓手”,早采用,早受益。

其次,要加强后勤信息化管理队伍建设。实现信息化建设是提高学校后勤管理的必由之路,学校后勤管理者要积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对生产力的贡献,而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有能够进行信息处理工作的后勤管理队伍。只有一方面通过对后勤管理人员的信息化能力进行摸底,才能找出目前后勤信息管理中普遍存在的散乱无序、条块分割、反馈缓慢、沟通不畅,无法进行集中处理的症结所在;然后才能对后勤管理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制定职工的计算机水平培训计划与使用制度,培养他们的信息化意识,认真搞好样本培训,运用行政手段和激励机制,刺激管理人员参与学习,加强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训指导,鼓励阅读信息技术方面的书籍,从而提高后勤管理水平。另一方面,敦促自己与员工一道学习新技术、接受新知识,起好模范带头作用。

第三,要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投入。要完善硬件设备和网络系统的沟通与建设,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以信息化、网络化为突破口,提高办事效率,改进工作作风和提高办事透明度以适应学校发展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后勤系统推行现代化管理理念的理解力和现代化管理理念贯彻的积极性,为后勤文化的形成和后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人文技术环境。

第四,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力争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取得实效。职工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与他们平常的工作实践密不可分,如果不让他们体验到信息化带来的好处,他们是不会改变工作方式和作风的。多进行上机操作,使其工作中能有机会接触和使用电脑,真正发挥计算机的优势,实现办公自动化、无纸化,实现后勤人才年轻化和专业化。

总之,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运用,大大减少了工作人员的投入,降低了联系渠道的费用支出,缩短了大量事务的处理时限,使后勤管理者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充足的工作信息,不仅降低了成本,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工效率。这要求从领导到普通职工都要充分认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采取各种途径提高人员素质和信息处理水平,做到后勤工作各要素的良好结合,才能适应农村中学后勤改革的发展需要。[e]

(注:本文为中央电教馆“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重点课题《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区域推进策略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

台军后勤信息化建设探析 篇7

1.1 发展历程

为实现“精确管理、快速支援、有效管控”的后勤建设目标, 台军利用岛内的信息技术优势, 在物资、医疗、运输、财务保障方面, 持续开发信息系统和装备, 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上世纪末期, 在信息技术应用的起步阶段, 各军兵种依靠岛内科研机构开发各自的后勤管理信息系统, 如八十年代初期, 台湾海军研发的服装应用系统, 九十年代末期, 台“国防部”开发的军费预算执行系统及台中科院开发的远距离医疗会诊系统等。二是本世纪初期, 台军在深入研究几场近代高技术局部战争后意识到, 各自独立的后勤管理信息系统不适应一体化作战保障, 于是借鉴美军经验, 开始对后勤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整合, 这一时期台岛内光缆系统、固定数字微波系统和卫星系统建设完成, 也为信息系统整合提供了基础平台。例如, 为满足未来扁平化后勤指挥机构和地区支援体系的建设需求, 台军顺应补保概念与作业流程的改变, 开始着手整合各军兵种补保信息管理系统, 形成了联合后勤信息系统, 并同步完善地区混合仓储设施, 使各军兵种所属部队都能通过本信息系统就近获得所需的补给品。在整合过程中, 台军注重保留有利用价值的信息资源, 对于可直接使用的软件系统, 全盘移植或修改后移植到新系统中使用, 减少了后期研发费用。三是近十年来, 台军因受到美军后勤信息化建设理念的影响, 形成了军队后勤信息系统综合集成的思路, 在后勤指挥、战场支援、安全防护方面, 建立了一个运行高效的防御作战后勤信息支援体系, 并且以联合后勤信息系统为中心, 各军兵种后勤信息系统为支点, 构成后勤保障体系, 实现了军队后勤联合保障, 后勤管理信息集中管控、按需使用和实时防护的建设目标。

1.2 管理机构

台“国防部信息战策略规划委员会”负责研究整体信息战战略, 下设信息战试验室和紧急对策小组, 台“国防部”参谋本部后勤参谋次长室分管台军后勤信息化建设, 并根据台军后勤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要求, 制定政策、法规和发展规划, 台军后勤信息化建设的实施管理机构包括联勤司令部及各军兵种的相应机构。台军根据“全民国防”的理念, 成立了“国防部”后备事务司, 担负平时和战时动员后勤保障力量的任务, 促进了军队和地方政府信息保障力量的有效对接。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 台军构建了平战一致的后勤管理信息化体系, 对提高后勤管理与作业的信息化水平, 促进台军联合作战战管系统的发展, 建立数字化后勤决策支援信息系统, 发挥了重要作用。

1.3 应用系统

台军按照树立高技术大战略以及打“不对称信息战”的建军理念, 紧跟世界军事强国步伐, 加强C4IKSR系统建设, 其中“国防部”的衡山系统、陆军的陆资系统、海军的大成系统、空军的天网系统均由作战、人事、后勤、通信分系统组成, 这些信息系统通过专用通信网络、计算机、数据处理和显示设备相连接, 实现信息分配和指挥协调。为处理日趋复杂的后勤问题, 台军联勤司令部研发了联合后勤信息系统、军备寿期信息管理系统 (CALS) 及军人健康检查数据库管理系统 (HEDMS) 等支撑后勤信息化作业的应用系统, 成功整合了后勤资源, 有效提升了运补效率。联合后勤信息系统主要以Delphi4为开发工具, Oracle为数据库, 采用多层式结构, 其中的主件管理、弹药管理、车辆维修、粮秣补给、油料管理、服装补给、运输管理、野战补给保障等信息子系统功能完备, 使用安全便捷, 达到了简化后勤作业程序, 高效完成保障任务的目的, 台军引进美国防部开发的军备寿期信息管理系统 (CALS) , 将台军武器系统生命周期所产生的资料, 以数字方式加以整合, 改进了武器系统采购与后勤支援程序, 增进了系统质量, 降低了军备成本。军人健康检查数据库管理系统 (HEDMS) 具备健康检查、数据库建设、系统分析与查询及电子公文交换等功能, 弥补了以往医疗与健康检查管理人工化作业的缺陷, 实现了体检作业流程自动化、医疗记录电子化、流程处理网络化以及资料存储系统化目标, 台军能利用该系统及时掌握现役官兵、聘用人员的健康状况, 并做好健康体检和疾病预防工作。

2 台军后勤信息化建设主要做法

2.1 借鉴美军后勤建设经验

20世纪末期, 台军受到美军积极发展信息战的影响及岛内对“国防信息安全”的担心, 以美军后勤信息化建设改革为样板, 着手开发本岛后勤管理信息系统。1993年, 台军开始关注美军CALS的技术应用和发展趋势, 1997年成立了岛内CALS科研团队, 专门负责CALS引进开发和推广应用。通过海湾战争到伊拉克战争的检验, 美军运用的后勤信息技术日趋成熟, 台军各军兵种从初期的模仿到开发自己的后勤管理信息系统, 逐渐走向系统整合、信息融合。1997年之前, 台军各军兵种都有自己的后勤专业信息系统, 但因这些系统设计的独立性, 而使得各个系统之间无法做到互联、互通、互操作, 随着美军后勤信息系统的整合且日见成效, 台军便开始研发联合后勤信息系统, 并借编制调整之机, 以该系统为中心, 整合了各军兵种的后勤信息系统。

2.2 培养后勤信息化人才

信息化战争对官兵的信息素质要求很高, 建设信息化人才队伍, 是军队信息化的成功之本, 台军重视后勤信息化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建设, 既重视后勤各专业人才培养, 又重视复合型人才培养, 台军主要后勤信息化培训基地是国防大学的国防管理学院电子计算机中心, 其培训方式灵活多样, 主要采取讲解示范、实装操作、集智攻关及综合测验等方式实施, 通过日常训练, 使受训官兵掌握了油料、粮秣、服装、弹药、医保等系统的实际运作方式, 熟悉了现行部队中各类军品补给作业的保障流程。

2.3 加强后勤信息化建设投入

台军不断从美军的后勤信息化改革成效中吸取经验, 逐年加大信息系统建设和信息化人才培训等经费的投入力度, 促进了后勤信息化快速发展, 如2004年台军后勤信息基础建设经费1018万元新台币, 国防大学国防医学中心信息系统经费675万元新台币, 联合后勤信息系统经费1.7亿元新台币, 2004年台军后勤信息系统建设经费投入占国防信息化总投入的33%。2006年国防大学国防医学中心信息系统经费1020万元新台币, 联合后勤信息系统经费2亿元新台币, 主计局财务信息系统经费1899万元新台币, 2006年台军后勤信息系统建设经费投入占国防信息化总投入的36%。

3 台军后勤信息化建设发展趋势

3.1 重视新技术的应用

为充分掌握战场运补状况, 增进后勤补给效率, 台军在后勤信息化建设方面非常重视新技术应用, 主要应用技术有个人数字助理 (PDA) 、无线应用协定 (WAP) 和射频识别技术 (RFID) , 通过PDA和WAP的研究应用, 发挥了联合后勤信息系统信息联机和行动式主管查询功能, 它所包含的粮秣、服装、油料、弹药、营产及工程管理等子系统以开放的WEB平台为架构, 保证了台军各级部队通过专用网络就能进行军品申补作业, 并建立了具有实时分析、统计的查询系统, 帮助各级主管掌握各类后勤作业情况, 有效统筹后勤管理资源。RFID也在台军后勤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3.2 加快信息系统整合

近年来, 台军正效仿美军加快后勤信息系统资源整合步伐, 联勤司令部已通过联合后勤信息系统初步整合了各军兵种后勤信息系统, 但由于受到经费限制和网络带宽限制, 后勤自动化作业受到一定影响, 个别系统还不能并网使用, 台军拟通过升级C4IKSR系统来整合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探测系统和联合后勤信息系统等系统, 实时监控后勤物资的采购、存储、运输等环节, 以期最终达到“精确后勤”的目标。

3.3 加强信息系统防护

台军出于信息安全考虑, 各军用信息系统一直采取封闭式运作方式, 即以“不与外界接触”来达到基本的信息安全目的。对于信息安全的管理, 则主要通过对装备数据、系统功能的保密和人员教育来达到, 如联勤司令部安控系统整合凭证机制建立了台军第一个应用软件导入PKI系统, 并结合MCA台军凭证、IC智能卡为联勤建立了智能卡单一签入机制, 联合后勤信息系统结合电子签章、加密机制, 确保信息传输机密性。在未来的信息战中, C4IKSR系统的各种信息都必须实现共享, 因此, 各系统独立不再可能, “不与外界接触”也难以做到, 为此, 台军目前正加紧进行研究论证, 力图借助台信息产业的技术优势, 结合军地力量, 研究开发各种信息安全设备, 以提高其信息安全防护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汉宽.台军电子战浅析[J].军事通信学术, 2000.

[2]朱文泉, 王义斌, 等.台军信息战[M].军事谊文出版社, 2002.

[3]翟松, 朱帮兴, 等.军事信息系统与装备[M].解放军出版社, 2007.

后勤信息化建设思考 篇8

关键词:高校,后勤财务管理,信息化,财务信息化

随着近年来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化发展, 财务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一种比较常用的财务管理方法。 接下来,我们首先来看一下财务信息化管理的优势。

1推行高校后勤财务信息化管理的优势

相对于高校后勤财务的传统管理方法来说, 高校后勤财务信息化管理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

(1)高校后勤财务信息化管理有利于提高后勤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与财务数据的准确性。 在高校后勤财务实现信息化管理后,明显地转变了传统的财务管理方式,特别是一些先进财务管理软件的应用能够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 让财务工作人员能够从繁重的计算工作中解脱出来, 有更多的精力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汇总,而且财务信息化管理能够对财务数据进行精确计算, 能够从多方面对财务数据进行综合对比、分析,提高了高校后勤财务工作的准确性。

(2) 高校后勤财务信息化管理能够对财务信息进行有效整合,有利于提高高校经济决策的科学性。 传统的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很难实现对高校财务信息的有效整和,财务数据对高校整个财务信息的反映不全面, 会对高校经济决策的科学性造成影响;对高校后勤财务进行信息化管理后,不仅能够快速有效地对高校财务信息进行整合,还能与其他高校实现财务信息资源共享,对财务管理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及时发现高校自身在后勤财务的存在的问题,提高高校经济决策的科学性。

(3) 高校后勤财务信息化管理能够更好地对财务人员进行监督。 在对高校后勤财务进行信息化管理后,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数据进行量化、精确录入,有利于对高校的财务状况进行全方位的监督,提高了对财务工作人员的约束力,避免国有资产流失。

2高校后勤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原则与重点

2.1高校后勤财务信息化管理的原则

高校后勤财务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坚安全性、 先进性实用性、经济性、渐进性这5大原则。

(1)安全性原则:高校财务信息是非常重要的信息,关系到高校的财务安全。 因此在财务信息系统建设时要特别重视系统的安全性,保证财务信息存储、传输、应用的安全性。

(2)先进性原则:即高校后勤财务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要注意提升信息化系统的先进性, 在完成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后,还要不断对系统进行升级管理,保证财务信息管理系统的先进性。

(3)实用性原则:即在选择财务信息管理系统时要注意着眼于该系统的实用性,是否适合本校的情况,在引进系统前应多与研发单位进行沟通, 在系统平台研发期间针对学校的具体特点进行调整,保证财务信息管理系统的实用性。

(4) 经济性原则: 即高校要针对自身的具体情况, 选择合适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的规模和功能, 避免在引进财务信息管理系统时造成经济的浪费。

(5)渐进性原则:高校后勤财务信息系统的建设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要对信息系统管理进行长远建设规划,分阶段推进信息化系统建设,使系统能与学校的发展相适应。

2.2高校后勤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平台建设的重点

财务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 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对系统进行重点建设。

(1)财务数据共享系统:在高校后勤财务实现信息化管理后能够对大量的财务信息进行处理、存储、汇总。 数据量增大导致使用的人数就会变多,数据“共享”成为了财务系统所必备的功能。 因此在财务信息系统建设时要注意对财务数据采集系统、数据转换系统、数据查询系统的建设,并根据高校的具体情况,建立学生业务系统与教师业务系统,既保证了财务信息的安全性又方便学生与老师对信息进行查询,提高信息数据的共享度。 在共享数据系统建立后,需要将用户的详细信息及时录入系统,比如说姓名、性别、学院、专业、身份证号码等,为用户建立一个账户,让用户能够及时对数据进行查询共享。

(2)财务管理系统:高校推行后勤财务管理信息化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校财务管理的水平, 提高财务人员的工作效率。 因此在高校后勤财务信息管理系统时,比如加强对财务管理系统的建设,保证财务管理系统的实用性、安全性。

在学生缴费系统方面:建立起缴费与教务相连的系统模式即学生要在缴费后才能参与各种教学活动, 比如说只有在缴费后才能进行选课、信息查询、考试报名等等;同时建立起一个开放的学费管理系统,让相关部门能够及时了解未交费的学生,以便对未交费同学进行沟通交流,了解他们未交费的原因,及时督促他们及时缴费。 如果发现一些学生家境困难,可以对他们进行缓交处理。

在高校日常财务管理系统方面: 在学校整体以及各个部门的经费预算核定后,财务系统建立起各个部门的专用系统板块各部门在专用板块下对相应的信息进行查询管理; 同时还要规定各级领导和工作人员的系统权限,并采用信息加密技术,保证系统信息的安全性。

(3) 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培训, 提高财务人员的职业素养在新的财务管理系统建设完成后, 要及时对相关财务工作人员进行操作培训,使他们能够熟练使用信息系统;同时加强对员工的安全教育,提高财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

3结语

长江委机关后勤文化建设的思考 篇9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机关后勤文化, 是机关后勤工作者在长期的管理、服务、经营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后勤特色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价值标准、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生活态度、工作作风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各项制度等方面的内在统一和外在表现, 包括精神、制度、物质三个层面。

二、长江委机关后勤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 看起来并不是很直接, 但却在潜移默化中发挥效用, 是无形的约束和支柱, 是单位发展最持久的决定因素。机关后勤文化建设也是一样, 不仅直接影响着人的行为, 也影响或者说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机关后勤的体制、机制的构建、实施和走向, 没有文化的支撑, “后勤精神”就会成为无本之木, 后勤发展就是无源之水。

(一) 为后勤发展导引方向

文化影响人的精神和灵魂, 对单位整体和成员个体的价值观和行为取向有着很强的引导作用。加强文化建设, 就是要突出文化的导向功能, 引导中心班子思考解决问题的思路、引导中心体制机制的建立规范、引导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行为, 能按照中心战略和工作思路的要求, 符合单位发展的需要, 能最大限度地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 为后勤改革化解矛盾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 机关后勤的内部结构逐步发生深刻变化, 后勤人的思想观念已发生根本转变, 利益诉求多元化趋势明显。文化作为一种精神的力量, 就是要利用文化的协调功能, 在强调共同发展的基础上, 畅通相互间的沟通交流, 增强彼此的信任感, 使他们对很多问题的认识趋于一致, 有利于矛盾的协调和化解, 不断推动机关后勤改革向纵深发展。

(三) 为后勤事业凝聚人心

加强文化建设, 就是要充分发挥文化内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使广大干部职工将个人追求与机关后勤的发展目标紧紧联系起来, 并为这个目标努力工作, 立足本职, 精诚团结, 积极作为。

三、长江委机关后勤文化的实践途径

由于机关后勤以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 基础设施较为薄弱, 职工收入相对机关人员较低, 同时受多种历史原因的影响, 职工素质及技能参差不齐, 这种情况决定了机关后勤文化建设必须有其独特的实践途径。

(一) 精神层面是核心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机关后勤文化的核心是精神文化。我们要在精神文明层面抓紧培育生成以善良、感恩、勤劳、敬业、宽容、奉献为主旋律的单位文化, 在单位内部形成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感恩敬业的和谐局面, 在履行长江委赋予的后勤服务职责以及完成上级交办的工作任务时, 讲政治、识大体、顾大局, 利益一致求共赢, 利益冲突讲奉献。

(二) 制度层面是保障

文化具有约束、激励等功能。利用文化的约束功能, 一方面形成规章制度的约束, 引导员工遵守后勤各项规章制度;另一方面, 通过道德规范的约束, 创造一种团结友爱、相互信任的氛围, 在工作中形成凝聚力、信任力和创新力;利用文化的激励功能, 使每个人能明白自己的存在价值和行为价值, 体现出自我价值的实现。

(三) 物质层面是表征

机关后勤的物质文化一方面体现在全体后勤干部职工创造的产品与服务的外在显现, 如一道菜、一辆车、一次会议接待、一个小型基建、大院以及住宅小区的绿化环境卫生, 另一方面还表现在后勤职工收入的提升上。邓小平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没有物质水平的相应提升, 后勤文化建设就只是停留在纸上空谈。对于中心职工而言, 最为直接的感受便是收入的增加。我们要把单位稳定发展、经济实力增强与中心干部职工收入增加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激发职工的劳动热情和创造活力, 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才智。

四、进一步推进长江委机关后勤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 以思想政治工作为堡垒, 增强后勤人服务意识。

思想政治工作是保证后勤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思想基石, 是强化后勤服务意识、更新思想观念的根本保证。通过教育和引导, 努力提高服务意识, 使服务意识真正根植于每一位后勤干部职工心目之中, 贯彻到后勤保障服务工作之中。

(二) 以完善体制机制为抓手, 优化后勤人服务制度。

抓紧建立和实施激励机制, 加大对创收能力强特别是超目标完成任务单位的奖励力度;将干部绩效与职工收入增长相结合;实行末位淘汰制, 让干部职工干事有目标, 干事有条件, 干得好的有奖励, 干不好的有压力。

(三) 以学习型组织建设为主线, 提升后勤人服务本领。

既要加强思想道德与专业知识学习, 也要加强工作技能学习, 教育干部职工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 努力形成一支政治思想好、业务技术精、综合素质高的干部职工队伍, 为后勤事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四) 以文体技能竞赛活动为载体, 提高后勤人服务凝聚力。

结合自身的实际, 采取灵活多样的文体活动和技术比武形式, 最大限度地满足后勤职工的精神文化需求, 较好地实现文体活动的功能。通过技术竞赛和文体娱乐活动, 展现后勤职工的才华, 提高职工荣誉感、凝聚力和归属感。

(五) 以新闻宣传报道为窗口, 树立后勤人服务新形象。

要增强宣传工作意识, 善于通过有效的传播手段和灵活的沟通方式宣传后勤, 提高后勤工作透明度, 使广大干部职工了解和支持机关后勤工作, 促进和谐机关后勤的建设与发展。及时总结经验、成效以及先进人物、突出事例等方面的信息材料, 以多种形式把宣传工作做活、做好、做出成效, 树立后勤人服务新形象。

对后勤仓库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10

一、后勤仓库建设需要统筹化

要实现统筹化, 主要是进行周密的计划, 合理的安排。我们知道, 物资在调运、收发的过程中, 总是难免存在损耗。以油料为例, 每一次的收发油料, 由于蒸发便要损耗相当的比例, 结果, 油料在收发的过程中越变越少;再以被装为例, 由于进行各种周转, 有的被装会发生丢失、损坏, 而各种包装, 往往也是在收发的过程中, 损坏严重, 标志也显得越发不清晰。在进行物资的发放中, 总是难免要调转, 有些是必要的, 有些却大大不必, 只要在做调拨计划时, 能够周密安排, 统筹规划, 便能节省出大量的经费。某驻渝部队, 在收发被装中就发现这么一个现象:四川绵阳某服装厂生产的被装, 被发往沈阳, 在沈阳呆了一段时间, 又被发到重庆某库, 而这个仓库却又要将这批被装发到四川成都, 大量的经费和时间便这样浪费在铁道上了。实际上, 这种问题可以很轻松地解决, 问题的症结就在于统筹。为什么物资非要我们部队接手后再颠来倒去?在订购物资前, 我们只需作好必要、详实的计划, 实现从被装厂直接到具体的某仓库, 省掉中间的环节, 这样就能得到明显的经济效益和军事效益。在经费的使用上, 同样存在统筹化不高的问题, 比如2011年的经费非要等到2012年的第二、三季度才能结算, 这对工作的开展和仓库的建设起着不可小看的消极作用。只要我们做好统筹规划工作, 这种因统筹不够而造成的损失就可降低甚至最低, 从而有利于更好地将国家的经济实力转化为后勤保障力, 继而转化为部队战斗力。

二、后勤仓库建设需要自动化

生产、管理是否高效率已成为衡量一个单位先进性的标准。在现代管理中, 光靠手工去完成工作, 已不现实, 无论人们是否意识到, 自动化已然进入了我们的生活, 作为我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后勤仓库建设也无可非议地必须实现现代化。由于后勤仓库保管的物资有许多的种类, 每个种类又有许多的型号、规格, 导致物资显得杂而乱, 如果简单的依靠人工, 就难以适应现代物流管理的需要。当前的后勤仓库, 受保管的物资性质的限制, 有的仓库还不便于大力开展自动化, 但自动化必然是一个趋势。有的仓库, 如油库、军需库, 则可以大力提高自动化程度。就军需库而言, 若采用自动化, 建立高架库, 就能够做到对库存的数量和品名掌握准确, 清仓查库的工作就可以省掉;通过计算机控制, 可以方便快捷地调拔物资, 进行汇总, 并可最大程度地利用库房空间。自动化的提高, 几乎可以节省和提高近50%的人力和效率, 其经济和军事效益是不言而喻的。我军的油库中, 还有相当部分自动化程度非常低, 严冬季节, 保管员还得爬到油罐上用传统的量油尺进行油高的测量, 若采用自动测量油高装置, 就可以切实减少保管员的工作量, 提高工作效率, 从而提高保障效能。各类后勤仓库, 尤其是储备库和中转库, 必须加强自动化建设。储备库的品种比较单一, 收发任务较轻, 自动化后可以用较少的人员干更

China storage&transport magazine 2012.07

多的事, 而中转库, 由于其收发任务重, 实现自动化可以把管理员从繁杂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总之, 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会给全库带来巨大的效益, 对提高全库物资的收发效率意义也十分重大。我军后勤仓库建设应立足现实, 着眼未来, 努力提高自身的自动化水平, 从而为增强后勤保障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三、后勤仓库建设需要标准化

标准化是国民经济的一项综合性的基础工作, 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标准化是减少原材料和能源消耗的有效途径, 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 有利于加快流动资金的周转, 有利于促进军工产品质量的提高, 可以大幅度提高后勤保障力。军队是贯彻标准化的典范, 但由于历史的原因, 我军后勤仓库的标准化程度并不高, 而且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军需库, 各种包装并不统一, 各个厂家, 执行自己的一套包装标准, 结果库房在堆垛时, 高低不一, 既不便于物资的发放, 又不便于统计数量;又比如棉衣、大衣、寒区棉衣等物资的外包装几乎是一样的, 难以区别, 再加上经过一系列的周转, 包装标志已不是那么清楚, 有时, 单从包装上根本无法识别, 甚至是男式还是女式也分不清, 非得打开包装来辨别。若能制定更加合理的包装标准, 坚决贯彻执行这些标准, 则可有效增强工作效率, 减少劳动强度。此外, 油库, 是我军仓库建设的又一重点, 标准化建设也迫在眉睫, 利用标准化方法, 大量采用通用件、标准件, 促进各种零件的互换性, 按照统一的标准对油品进行化验, 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和纠纷。因此, 可以这样说, 标准化程度的高低体现了我军后勤保障力的强弱, 对我军战斗力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 对仓库建设有着很高的要求, 而我军的仓库现状却难以与之相适应, 在战士和干部中, 还有许多的同志当谈及后勤标准化时则显得不知所云。因此, 我军仓库的标准化建设, 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其发展道路依然漫长。

四、后勤仓库建设需要联勤化

现代战争, 已不再局限于单兵种作战, 可以说, 没有合同, 就没有胜利, 合同程度差, 便意味着失败。在战斗中, 参战部队多, 兵种不一, 装备各异, 对后勤也提出更高的要求, 所以后勤必须实行联勤才能满足战争的需求。但是我军目前的联勤还是初步的, 联勤程度并不高。目前, 我军实行的是以军区为基础、统分结合的联勤模式, 有许多深层次的矛盾不能解决。后勤仓库, 作为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 自然必须走联勤之路。但是, 仓库的联勤建设几乎是空白, 如驻渝某军需仓库, 根本不对海、空军进行供给, 海、空各部队仍要到自己系统仓库去领取被装。这不是仓库不愿为海、空军部队供给, 也不是海、空部队不愿在这个仓库领取被装, 而是整个联勤体制不够顺畅。联勤不是一个时髦的词汇, 而是一个牵涉到各个军区、各个兵种的一个颇具难度实现的体系, 需要方方面面做出巨大的工作与努力。所以, 后勤仓库的联勤建设任重而道远。

此外, 联勤不能仅限于军区, 还应该延伸到团级仓库, 如果仓库都没有存储其它军、兵种的物资, 那么联勤也只仅是一个愿望。既然后勤仓库是我军后勤建设的重点, 而现代战争又迫切需要联勤, 那么就必须加强仓库建设的联勤化, 做到储存物资的联勤化, 没有平时联勤建设, 就不可能有战时的成功联勤。

当今的国际、国内环境和时代的要求, 让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军队要实现现代化, 后勤也要实现现代化, 后勤仓库同样需要实现现代化。在实现后勤仓库的现代化建设中, 我们应努力做到统筹化、自动化、标准化和联勤化, 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才能为我军的“打赢”夯实坚实的基础。

摘要:后勤仓库建设是后勤建设的重点, 关系到军队战争的存亡。纵使在和平时期, 仓库建设依然需要实现统筹化、自动化、标准化、联勤化, 必须将“四化”深入贯彻、落实、执行, 为我军的“打赢”奠定基础。

关键词:仓库建设,统筹化,自动化,标准化,联勤化

参考文献

[1]蔡万铭, 现代管理学概论, 重庆出版社, 2003.12.

关于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 篇11

关键词:高校;后勤企业文化

我国高校后勤企业通过不断的努力发展,逐渐实现了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为广大师生,科研人员和学校的教学提供了优质高效的后勤保障,开拓了属于自己的市场,通过参与社会竞争,不断地实现了社会与经济效益的双赢。高效后勤企业要想获得健康持久的稳定发展,就不得不注意自己的文化内涵,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和问题

我国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还有许多问题,大体上有下面几点。

(一)没有系统性整体性的规划

大多数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建设都想到什么就做什么,从未上升到整体布局,系统规划中来,没有精心安排,步步推进,突出重点,面面俱到。

(二)没有激发人心的号召力

高校企业没有制定引起所有人共鸣,激发员工全心全意奋发向上的号召力,再一个后勤服务工作也相对低级,大多数都是年龄大,文化低的一族,他们本身对未来就没有什么规划,很难在高校后勤企业文化中激情焕发,引起共鸣。

(三)没有有效的载体

大部分高校后勤企业文化的宣传工作,都是清一色的墙上标语,企业简报,宣传栏等传统方式,比较形式,难以引起共鸣,不能被最广泛地传播开来。

二、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后勤企业文化的核心,它体现了高校企业的价值观,企业精神,经营思想,道德标准,团体意识等精神,不管是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还是物质文化都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具体表现,是高校后勤整体面貌的体现。

(二)制度文化

高校后勤企业各种规章制度,管理体制,组织结构,运行机制,还有行为规范等,都是高校企业后勤制度文化的具体内容,是精神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当然,它也能够强化和保障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落到实处。

(三)行为文化

后勤人员在生产,生活,管理,学习,服务,娱乐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文化,它是后勤企业经营理念,制度规范,精神面貌,人际关系的一种动态表现。

(四)特制文化

物质文化是为后勤企业提供具体的产品,服务,设施等,是后勤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的具体外在表现,是广大师生都能够直接感知到的一种实实在在的文化。

三、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

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建设是建立在校园文化的基础上的,具有常有的校园文化特色。也是建立在高校后勤特色上的,既有社会责任,又有教育属性,既有市场特色,又有服务运作的校园特色。是建立在高校企业文化的基础上的。后勤企业既是经营者,又是管理者,运行者。

四、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

(一)引领高校后勤企业发展

优秀的后勤企业文化,能够使师生都满意,有自己的追求目标,价值取向和经营思想,处理原则,能够引导企业更健康,更乐观,更持久地发展。

(二)加强高校后勤企业的凝聚力

高校后勤企业的员工学历,年龄,技术水平也是不一,在管理与协调方面有着一定的难度,而后勤企业如果明确了共同的价值观,有着共同的理想,就能步调一致,形成一股向心力和凝聚力。

(三)能够提升高校后勤企业环境育人水平

高校后勤文化如果团结向上,科学规范,服务育人,就能够感染和熏陶广大师生,学校的教学也是积极的影响,能够达到育人的目的。

(四)能够树立高校后勤企业良好的形象

高校后勤也是高校的一部分,其经营能力和外部特征,也是企业的总体形象,良好的企业形象,会使高校的发展前程更大。

五、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点

(一)要符合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价值理念

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建设要吸收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精华,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对企业有着积极向上的引导。

(二)要有着大学校园传统文化精神

高校的后勤企业是社会化改革的产物,又与高等教育血脉相连。所以,后勤要立足大学的传统文化精神,否则就是无根之树,难以发展状大。

(三)要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高校后勤工作只有与企业经营相结合,才能走得更远,才能实现企业整体发展战略。

六、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建设的原则

(一)确立科学的核心价值观

高校后勤企业文化的价值观是后勤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既要注重经济效益,更要注重社会效益,要为最广大师生服务,要诚信厚道,以人为本,力争为高校的稳定与安全,科学与规范,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注意系统性整体性规划

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建设要确立目标,构建出与企业精神,使命,远景,宗旨,定位,服务,人才观想配套的精神文化理念,要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大力企业精神文化,最后在设计上要整体规划,总之,要使后勤形象和文化深入广大师生的心。

(三)强化高校后勤企业文化的落实

首先,让全员充分认识企业文化,其次要宣传,要激发员工的学习热情和对企业文化的重视,再次,通过比赛,竞争,活动等来多方面互动与讨论企业文化,最后,要开展多种技能活动,主题活动等,让员工欣赏和融入后勤企业文化中去。

(四)重视高校后勤网站

充分利用高效后勤网站的传播功能,把优秀的高校后勤企业文化继承和发展下去,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升华企业的自身形象,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七、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后勤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员工所形成的价值理念和人生观,是需要长期的坚持,积累,沉淀和丰富的,是需要许多代人的艰苦奋斗和努力创新的,对于高校后勤企业而言,注重高校后勤企业文化是十分必要的,它将会为高校进一步的发展,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冯凤麟. 关于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J]. 教育与职业,2007,27:41-43.

[2]许恒. 关于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J]. 教育与职业,2006,02:40-42.

[3]许毅,俞剑龙,郑启聪. 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 高校后勤研究,2014,01:91-93.

[4]鲁志勇. 对高校后勤企业文化的思考与实践[J].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03:39-41.

后勤信息化建设思考 篇12

(一) 物联网促进了网络中心后勤的建设与发展。

网络中心后勤的构想是通过安装在人员和物品上的传感器自动收集、汇报战备情况, 自动发出补给请求, 补给品能够通过网络提供的最佳路由适时适量地提供给需求者。物联网实现了各种物品、信息之间的高度互联互通, 并将各种信息集中反馈到指挥中心, 满足了我军建设网络中心后勤的实际需要。通过物联网对人员、装备和战场态势进行实时监控, 可以及时了解各种保障需求和物资使用情况, 及时调整保障方案、控制保障行动, 进行实时动态保障。基于物联网的后勤保障体系能将部队需求、资源储备与数字化战场融为一体, 极大地提高了后勤保障的灵活性、准确性和应急能力。

(二) 物联网为实现一体化后勤保障创造了有利条件。

物联网技术对每一个人员和物品统一标识、统一配置IP地址, 各种作战要素、作战单元、作战力量处于同一个网络中, 人员、装备、物资链接在同一个指挥平台上, 各种信息资源一体融合、相互渗透, 实时可视、可查、可控, 实现了作战力量与后勤保障力量、后勤保障要素与后方支援要素的高度融合, 极大地方便了远程跟踪、定位、监控、管理和集中调度, 为实现一体化后勤保障、最大限度地发挥后勤体系的整体保障效能创造了有利条件, 对于解决人员与装备综合组网、诸军兵种联合作战时互联互通性差、整体调控能力弱、保障体系难以形成等问题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三) 物联网为建设节约型后勤提供了有效手段。

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人员、物资、装备上, 更利于实现后勤保障的宏观调控和科学统筹, 便于后台对资产进行远程监控、集中管理、科学调控和优化配置, 确保了物资配发适时、适量、精准、到位, 有效地提高了物资发放质量、调剂效率和核算精度, 避免了重复配置、超标准发放和随意处置, 缩短了人员、资金、物资流转过程, 降低了管理成本、物流成本和资源浪费, 也降低了丢失、破损、拆封等各种安全隐患。

二、军队后勤信息化建设要慎重运用物联网

(一) “统一标识”增大了防窃密难度。

军队后勤保障涉及到物资、交通、卫生等多个方面, 从食品、药品, 到油料、装备, 各个节点流动性很强、散布空间很大, 攻击者很轻易地就可以接触到这些节点, 无论哪个节点的信息被窃取, 都可能使与之相联的整个网络遭到攻击, 造成失泄密或者网络瘫痪, 这是物联网对物品“统一标识”“统一分配IP地址”带来的隐患。而目前我国的技术水平还很难应对物联网带来的新问题, 正如工信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在2009年9月发布的《IBM“智慧地球”的认识和思考》报告中指出的那样:“广泛的物联网络使得各种风险互相交织延伸, 将带来严重的、难以预料的信息安全问题。现有的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很难应对各类风险叠加后的综合风险”。

(二) 慎重标识RFID信息。

“将RFID标签预先嵌入所有相关的物品中”是物联网应用的重要环节, 攻击者可以通过物品上的标签窃取RFID信息, 进而获取相关秘密。因此, 在建设军事物联网时, 不要盲目引用物联网技术并随意扩大试验、使用范围, 不要随意标识RFID信息, 要积极研发用于阻止、探测攻击者获取标签信息的技术产品, 在确保已经加装了安全防范设备或软件, 攻击者没有抢先安装窃密工具的情况下, 再对人员和物品标识RFID信息。对于已经标识了RFID信息的人员和物品在连接物联网时要严格控制, 如同控制非保密机不允许连接保密军网一样。

(三) 技术、产品引进要确保信息安全。

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产品, 是捷径也是风险。鉴于我国的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与国外差距较大, 高端综合集成服务能力不强, 信息安全存在隐患, 我们必须吸取发展互联网的经验教训, “发展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物联网核心技术、适当的时候为我所用”才是我军后勤物联网建设应该采取的做法。对于确需引进的技术或产品, 在引进时要把信息安全放在首位, 谨慎为之, 严控风险, 从源头上确保物联网的引进与应用安全可靠。要准确评估我军基础设施的安全风险和现状, 及早制定各种安防措施, 提高危急情况下应急反应能力。对于军用民用技术与产品的相互转换, 要把好安检关, 确保无失泄密的情况下进行, 杜绝间接途径造成的安全隐患。

摘要:被视为信息技术第三次浪潮的物联网, 其特有的实时、精准、灵活、高效等诸多优势强有力地推动着军队后勤信息化建设, 但其高度的互联互通性也给军队后勤建设带来了挑战。

关键词:物联网,军队后勤,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所附注释[J].科技情报与研究, 2010 (1) .

上一篇:石化行业企业文化建设下一篇:会计与税法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