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勤信息化理论与方法

2024-10-15

后勤信息化理论与方法(精选8篇)

后勤信息化理论与方法 篇1

摘要:本文根据“信息理论基础”课程的特点以及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 通过设置问题、启发式与讨论式教学、强化概念弱化公式推导、学生参与出题等教学手段以及在成绩考核中加大过程性评价, 对“信息理论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成绩考核方式进行探索与实践, 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 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进一步的培养。

关键词:信息理论基础,教学方法,成绩考核

一、引言

“信息理论基础”是国内外众多大学为本科生开设的学科基础课之一, 主要论述了信息理论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技术。该课程是一门应用概率论、随机过程和数理统计等方法来研究信息的存储、传输和处理中的一般规律的学科[1], 涉及了大量的数学知识, 覆盖了理工科学生所学的大部分数学知识, 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离散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随机过程以及数值分析。这些知识本身就比较复杂、抽象, 同时还涉及通信方面的一些专业知识, 理论性很强。因此, 即使是通信专业的本科生, 接受起来也感觉困难, 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抽象而枯燥。另外, 信息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信息, 发展到今天都没有形成一个很完整的系统的概念, 不同的研究学派对信息的本质及定义有不同的意见和认识[2]。所以对于学生来说, “信息理论基础”中的很多概念难以建立。而且, “信息理论基础”中的理论, 由于其独特的思维, 学生不能灵活地应用这些理论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本科生的教育宗旨要求我们必须找到适合当今社会发展的“信息理论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成绩考核方式, 以期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分析解决问题的本科生。为此, 针对在现有的40学时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对教学的方法、手段和课程评价方式等进行了恰当的改革和实践, 在“信息理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取得了预期的成效。

二、教学方法

1. 设置问题

“信息理论基础”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概念教授起来很枯燥,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师要在适当的地方进行提问, 即设置问题, 比如, 度量信息的目的是什么, 香农熵和平均互信息在通信系统中各自的意义是什么, 信源压缩的目的是什么, 为什么进行限失真信源编码, 制定译码规则的目的等问题, 让学生积极思考, 查阅资料以求解答, 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等学生思考后, 教师再进行讲解, 加深学生的理解, 学生学习起来就不会感觉枯燥。

2. 强化概念弱化公式推导

“信息理论基础”课程的理论、概念很难理解, 公式的推导涉及很深的数学知识, 学生常常感觉很枯燥。笔者在教学过程中, 针对工科学生的特点, 对学生强化概念的理解, 讲述理论的物理含义, 让学生明确该理论如何得来, 解决什么问题, 避免枯燥的公式推导。例如, 学生理解信息理论的无失真信源变长编码定理有一定困难。那么在课堂上, 教师首先帮助学生理解该定理的物理含义, 即该定理告诉我们编码能达到的理论极限是原始信源的熵, 它的实质是对离散信源进行适当变换, 使变化后的码符号信源 (作为信道的输入信源) 尽可能等概分布, 使每个码符号平均含的信息量最大, 从而使信道的信息传输率R达到信道容量C, 实现信源与信道的统计匹配。然后帮助学生明确存在性与必然性的区别, 告诉学生该定理是存在性定理, 对定理不予证明。实践证明, 弱化公式推导, 强化概念、理论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 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启发式教学

信息论中理论很多, 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理论, 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从理论的来源出发, 引入了启发式教学。比如, 为什么用不确定度的变化度量信息, 学生很难理解 (这是本课程的基础) , 笔者从通信的前后出发, 引导学生明确经过通信, 获得了信息, 同时不确定性发生了变化, 之后启发学生信息的大小是否就可以用不确定度的变化量来度量, 然后导出信息度量的公式。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 在信息理论基础课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 便于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和理论。

4. 讨论式教学

讨论式教学主要通过师生相互讨论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教学内容, 同时让学生明确所学课程的用武之地。例如, 在讲解编码之前, 让同学们讨论, 在通信中, 如果要传输的信息量过大, 该怎么办?如果在传输中遇到干扰, 该怎么办?如果遇到有人截取我们的信息又怎么办?通过讨论, 学生们进一步明白了压缩冗余信息、增加信道编码以及密码学的目的。实践证明, 有目的的讨论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概念和理论以及所学知识可以用到何处的有效办法。

5. 学生参与出题

学生参与出题是检验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最深刻方法。学生只有反复推敲基本原理、概念, 才可能设计出恰当的题目。为此, 开学初, 笔者就给学生布置出题的任务, 要求每个学生课程结束后提交一道信息“理论基础课程”的综合题, 每个学生出题内容不得相同, 不得抄袭书本内容, 但可以适当模仿, 同时提供题目的解题思路和答案。通过实践发现, 该手段激发了学生的挑战性, 很多学生为了设计出一道有分量的题目, 把信息论中的概念、理论反复研究, 结果透彻地理解了信息理论基础的精髓, 达到了教学目的。

三、成绩考核方式

笔者根据课程的特点以及多年的教学经验, 将考核方法分为阶段测试、学生出题和期末考试三部分。该考核方式采用了加大过程性评价的成绩考核方式, 降低了期末考试在总成绩中的比重, 更能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阶段测试由三次测试构成。由于信息的度量是整个课程的核心, 为此本章进行一次成绩为10分的测试;解决通信系统中信息传输问题基础的信源与信道的基本理论, 即第三章和第四章, 这部分设置一次成绩为5分的测试;第五章和第六章讲解信源编码与信道编码, 它们是解决通信系统有效性和可靠性问题的关键, 设置一次成绩为5分的测试。为了考查学生对概念、细节是否掌握, 在每个模块的教学完成后, 及时安排随堂测试, 允许不及格的学生补测一次。这种安排充分考虑了对学生平时学习的评价, 同时也起到督促学生上课的目的。

学生出题部分占10分, 依据出题的质量以及解题思路的明晰程度给予相应的成绩。该部分的设置能够很好地激励学生认真研究信息理论的相关知识, 出题的质量能够很好地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期末考试成绩为70分, 由于“信息理论基础”课程是通信的数学理论, 理论性很强, 所以必须进行期末考试, 通常采用闭卷考试, 题型为综合题型, 其主要的目的是对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进行测试。

上述成绩考核方法, 通过加大教学过程中的评价, 提高平时成绩的比重, 结合综合能力的培养, 更好地发挥其评价、促教促学功能, 真正达到教学改革的目的。

总之, 笔者在“信息理论基础”的教学实践中, 从课程和工科学生的特点出发, 通过设置问题、强化概念弱化公式推导、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学生参与出题对教学方法进行探索, 并且对相应的成绩考核方法进行研究, 加大了过程性评价给予学生该课程的成绩, 以确保教学方法改革的成效。实践证明, 笔者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成绩考核方法, 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 极大地激励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使得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周荫清.信息理论基础[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6.

[2]朱雪龙.应用信息理论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后勤信息化理论与方法 篇2

关键词:来华留学生管理;信息化;理论实践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23-0072-03

进入21世纪以来,以网络通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给各行各业带来了深层次的变革。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也为教育者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以教育信息化为基础,由此推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将是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我国来华留学生信息化管理进程虽稍晚于中国学生,但相关政策和研究一直紧跟着来华留学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不断推陈出新。教育部办公厅于2004年6月宣布了启用全国来华留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的通知(教外厅函[2004]13号),从国家层面切实推动来华留学生的信息化管理。

一、来华留学生信息化管理理论研究

国内关于教育信息化的研究较为丰富,为来华留学生信息化管理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朱宝生(2005)论证了教学管理系统在推动教育信息化上的作用,指出了高校教学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马亮(2006)阐明了《高校教育信息化标准》的制定背景和实施中的重大作用,指出管理信息交换与共享、基础数据库建设、教育信息资源交流与共享的重要性等。关于留学生管理信息化方面的研究中,吴缄中、鹿士义(2001)最早探讨了新世纪来华留学生管理更加有序,更具法治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必要性及途径。程亮、宋文杰(2013),卢秀娟(2011),崔鸣鸣(2010),王艺(2011)分别就来华留学生信息化管理的不同方面阐释了留学生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及解决途径。

但是,在讨论留学生管理方法的现代化时,吴缄中、鹿士义(2001)提到了留学生管理的数据化管理,而非信息化管理;但文中关于留学生管理工作系统化(管理人员工作流程方面)对管理系统开发有所启发。朱萍、施信疑(2015)较为全面地论述了如何借助信息化平台推动来华留学生管理。金泉元(2015)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信息化系统的设计思路,为平台建设做了有益的探索。其他的研究,如秦洪雷、闫旭晖(2007),程亮、宋文杰(2013)等,也都是就留学生信息化管理的某一个方面,如教务管理、宿舍信息管理等进行的零星或者个案研究。在留学生信息化管理的理论建设方面,全面深入的理论探讨严重不足,信息化实践也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系统的理论研究作为支撑。

二、来华留学生信息化管理实践现状

早在2003年,70%的高校就已经建立了不同层次、规模的校园网。广泛的调研发现全国高校的中国学生管理信息化水平普遍较高。招生录取、信息查询、教务管理、住宿管理、费用管理、档案管理、毕业就业等都网络覆盖,各层次的网络数据对接顺畅便捷。高校的教务系统、信息管理平台等核心系统经过不断的开发、使用、升级,已经能基本满足学生、学校、教育主管部门的需求。反观留学生管理,全国高校留学生信息化总体水平却较为低下。很多高校的管理手段还停滞于上世纪末,基本靠着一台电脑加一个软件(Microsoft Office)、甚至单纯纸质媒介进行留学生管理。留学生无法在线申请入读、入学报到填大量表格、无法自行查取课程成绩、学生个人信息仅靠Excel记录等,存在着检索不便,管理复杂、存储不易等问题,阻碍了留学生教育事业的发展。管理人员在反复机械地重复着手动开各类证明、整理学生成绩、学生档案等事宜,造成精力和时间的巨大耗费。

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很多高校来华留学生规模小。手动管理虽过时且效率低下,但是留学生管理人员尚能应付,以致矛盾不太明显和突出,信息化管理的需求不是太大。(2)高校重视不足。许多高校领导视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为锦上添花、可有可无,导致来华留学生教育处于学校边缘地带,对现存问题、未来发展缺乏政策引导和战略规划。(3)研发经费不足。信息化工作的背后是大量的资金支持,一套实用可靠的管理系统不管是自行开发还是整套引进都费用不菲。多种信息化手段的使用意味着大量人力和资金成本的投入。(4)留学生管理人员缺乏积极性,工作创新动力不足,缺乏如何为来华留学生的生活、学习创造更好的管理环境和平台的思考。

本文以西南大学来华留学生综合管理系统的建设及多种新媒体的综合运用为例,结合时代特征和留学生教育特点,综合提高来华留学生教育和管理的信息化程度。

三、信息平台为主体,引领信息化工作

留学生管理系统要符合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工作实践、内在规律和发展规划。建设理念将贯穿信息化工作的始终。现以我校为例,探索和总结以来华留学生综合管理平台为主,多种信息化手段并举,提高留学生信息化管理水平。

1.学习生命周期全覆盖

学习生命周期是指來华留学生从申请就读的那一刻起,到学生离校之后的整个从入学申请、招生录取、到校报到、在校学习直到完成离校手续成为校友的时间跨度。像一个自然个体的生长划分不同的时期一样,我们将留学生的来华之前到离华之后的这个时间连续统分为不同的阶段,体现为综合管理系统里面的功能板块。学生来校前涉及招生录取板块。学生可通过学院、学校以及相关部门官网,了解学校招生政策、程序、就读环境等内容。学生在网上填报的内容和中国政府奖学金、孔子学院奖学金以及各地方奖学金申请的内容类似,在申请页面的设计上更多地考虑信息板块划分的规范性和合理性。其总体布局如图1所示。

能用下拉菜单进行选择的就不设计手动填写;能用选择方式的就不用下拉菜单。经过反复试用发现生涩难懂或者容易误解的地方添加填表说明。学生在线提交材料后,随即进入审批程序。一般来说,包含两条途径:一是学历生的申请,包含主管部门初审(信息、材料完整性;申请条件等)、培养学院审核(专业,录取要求,导师分配等)以及职能部门复审(学位点审核、学校政策等)。二是语言生的申请,只需要主管部门审核即可,所以设置主管部门直接审核权限。在整个审核的过程中,申请者都能在系统里看到审批程序及结果。录取完成后,随即出现费用设置程序,以及入学报到事宜。

2.信息登载全面无死角

留学生信息在整个管理过程中至关重要,全面准确的信息登载会使管理工作事半功倍。学生信息如图2所示。除常规信息之外,宗教信仰、饮食禁忌、紧急联系人、紧急联系电话等信息的登载将为学校日常工作、学生户外活动、突发事件家校联动等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来源。经调研,全国多数高校留学生学籍档案管理独立成体。如果为每一个留学生编好档案号码,并在系统明显处标示,可为留学生档案管理、跨部门查阅等提供便利。

系统顾及留学生证照管理的问题。证照登记和预警的功能可为掌握学生证照信息、及时提前办理证照延期提供便利,避免超期现象发生。此举可减少留学生管理干部的日常工作量,减轻出入境管理部门的工作负担。

3.功能设计流畅合理

按照留学生学习生命周期的延续划分不同的功能版块,版块内子菜单的布置按照留管工作流程设计。比如教务版块就从班级管理(学生分班、班级信息、学生退班)到排课管理(课程编排、班级课表、教师课表、教室课表、总课表)、成绩登载、考勤管理、学籍管理等版块进行编列,功能清晰明了、流程简洁明晰,管理人员容易上手。离校审批板块设置了职能部门审批、图书馆审批、财务审批、宿舍审批、证书发放等审批板块,以便学校各部门联动,方便学生办理离校程序。面向多过户的管理平台如图3所示。

4.系统互联避免重复建设

留学生管理系统若全新开发成一个自足的系统,成本将极为昂贵,完成后的系统也较为庞杂。充分整合、利用学校已有的平台,将来华留学生纳入中国学生教务系统是简便、有效的解决方法之一。

学生培养方案的制作和审核、通选课的选择、毕业资格的审查等都使用已有教务系统,可以避免大量的重复建设。且中国学生教务系统建设更为完善,也避免了各培养学院登录两套系统、做两件事情的复杂程序。系统对接如图4所示。

四、多种新媒体为辅,全面提升信息化程度

“互联网+”思潮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必然带来各行各业颠覆式的变革。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加强和改善教育培养管理是未来留学生培养事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发挥着基础性作用的留学生综合管理平台不可或缺,但充分利用新兴网络媒体和资源(如各类即时通讯软件,自媒体和第三方网站等)作为补充可以避免因贪大求全而造成综合管理平台功能的繁杂。学校根据时代特点和“互联网+留学生教育”的新理念,充分挖掘、整合资源,实现了多种信息化手段并举、全面覆盖留学生群体。首先,学校组建了团结、创新的运营团队管理官方微信公众平台,整合传统网站和纸质传媒的现有资源,将传统的文化宣传积淀和新媒体高效便捷的传播途径充分整合,实现了将国际化、大众化的新媒体为我所有,建设成为国家形象传播、文化知识普及、通知公告发布、文娱讲座宣传等新阵地。其次,完善和提升各类传统信息工具(邮箱、电话、QQ在线、微博等),保障留学生在信息获取和交流通道的多样性和有效性。

五、总结

本研究首次提出了指导来华留学生信息化建设的“学习生命周期管理”理念,并贯通于信息化设计和多种辅助手段并举,信息化工作涵盖了留学生从获取招生信息直至毕业离校的全部过程。指出来华留学生管理信息化管理与来华留学生趋同化管理在操作层面的可行性及深度融合后的优越性。提高来华留学生信息化水平有利于切实进行的趋同化管理。随着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地不断发展,留学生信息化工作是提高来华留学生管理效率和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也将成为代表一个高校来华留学生培养水平的标准之一。

来华留学生培养必将受到大数据化、互联互通等信息化变革的深刻影响,这要求我们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快速推进来華留学生管理信息化进程。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是留学生信息化的覆盖面将更加广泛和深入,信息化受众需求的分析和满足更加细致和个性化,“互联网+留学生教育”也必将成为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的重大机遇和挑战。

参考文献:

[1]程亮,宋文杰.浅谈来华留学生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以南昌大学为例[J].管理学家,2013(10):374-5.

[2]吴缄中,鹿士义.世纪之交呼唤留学生管理现代化[J].中国高教研究,2001(1):61-62.

[3]马亮.《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的制定及实施[J].教育信息化,2006(7):26-8.

[4]卢秀娟.留学生教务管理之信息化[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1(5):153-4.

[5]崔鸣鸣.山东科技职业学院留学生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山东:山东科技职业学院,2011.

[6]王艺.推进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的思考[J].教育研究,2011(8):18.

[7]朱萍,施信疑.借助信息化平台整合来华留学生管理业务[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7):77-81.

[8]金泉元.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信息化系统设计研究[J].现代电子技术,2015(38):38-43.

[9]秦洪雷,闫旭晖.新时期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大背景下的留学生公寓管理及其完善[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27):297-300.

后勤信息化理论与方法 篇3

关键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教学方法

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高等工科教育的最基本的教学形式,两者之间的关系不仅受到教学活动机理的制约,而且还要受到理论与实践之间关系的影响。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具有互释、互融、互动、互补与 同步的关系[1]。所谓互释,即实践验证理论,理论解释实践。也就是说,实践教学以理论为指导,依据相关理论设计实验,然后对实验进行验证、评价,看设计的实验是否合理、可行,实践教学通过实验验证所学理论知识,使学生能更深层次地理解掌握所学理论并学会应用理论。互融是指理论教学中存在实践教学因素,实践教学中存在理论教学因素,即在理论教学过程必然存在对实践的阐述,必然用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必然涉及理论背景的阐述,需要学生依据相关理论解决遇到的问题,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互动是指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是不可分割的,都是为了培养合格人才,在教学过程中分享共同的资源,必然要求合理分配其权重和内容。互补是指理论教学需要实践教学强化理论知识,实践教学需要理论进行指导,然后对理论进行补充。同步是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内容、层次和进度上要保持同步,修改理论教学内容、层次和进度时,实践教学内容、层次和进度必然同时修订。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还具有异质性[2],主要表现为两者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的不同。理论教学主要通过课堂教师讲授、学生认知理解完成,通常以传授成熟的理论知识为主,并且在教学体系中占主导地位,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系统性的认识。实践教学主要通过相关的实验、课程设计等形式完成,通常以获得感性知识为主,帮助学生获得实践动手能力。

目前有不少高校对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存在着误区: 有的实践教学环节形同虚设,只着重于空洞的理论教学; 有的却过于强调动手能力,忽视了专业理论的教学。依据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可以知道: 只重视理论教学,培养的学生大多只会纸上谈兵,虽然经过长时间的磨炼,最终大部分学生都能满足岗位的需要,但是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入职就上岗的要求。而只重视实践教学,培养的学生由于缺乏理论知识,虽然毕业能直接上岗,但是在职场上却不会有大的提升。

二、 “信息理论基础”课程的特点

信息理论基础即香农信息论,被称为通信的数学理论。信息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服务于实践,它是通信发展到一定阶段,为了解决通信的有效性、可靠性问题而发展起来的,并推动通信领域蓬勃发展起来,再次展示了理论与实践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它通过研究信源、信道和信宿的统计特性以及编码问题,为设计有效而可靠的通信系统提供理论依据。信息理论是一门应用概率论、数理统计、随机过程等近代数理知识和通信技术相结合来研究信息的提取、传输、存储和处理的科学。在“信息理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目前很多高校都着重理论教学,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普遍反映该课程抽象而枯燥,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同时“信息理论基础”课程还具有一个特点,就是每个理论都有应用成果,但是每个成果涉及的知识面都非常广,如果想设计一个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那是完全做不到的,因为每一个应用成果都需要花费很长时间。

为此,在“信息理论基础”课程的理论教学环节中,笔者采用了基于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教学方法,以期达到高等工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目的。

三、基于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 “信息理论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

针对“信息理论基础”课程,笔者具体的做法是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引入了实时实践教学,努力在理论教学的课堂上用实践教学帮助学生理解信息论的理论知识和抽象的概念,帮助学生建立起信息理论独特的思维,同时用实践教学检验理论教学的效果。对设计实践教学环节有困难的理论,通过演示实践成果,帮助学生建立起感性认识,把理论和实践有机融合起来,达到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对设计实践环节容易的理论,通过课后实践,帮助学生获得实际动手能力,并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

所谓实时实践教学,即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实时插入有效的实践教学以及丰富的实践成果,在理论教学的课堂上达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针对“信息理论基础”课程特点,笔者分三种情况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加入实验环节。第一种是理论教学之前加入小实验,目的是帮助学生从实践中获得理论,从实践中引出理论,让学生更深层次理解理论的来龙去脉,更容易理解理论。比如在讲为什么自信息量要用先验概率的倒数的对数值来衡量的时候,通常会安排一个抛硬币的实时实验,引导学生思考在没有做实验前,对硬币出现正面具有不确定性,然后硬币落下后,硬币正好出现正面,那么此时对硬币出现正面的不确定性完全消失了,而与此同时实验者获得了信息,这个信息的大小是多少呢? 在此基础上,又引导学生思考: 获得信息的同时,不确定性从有到无,那么可不可以就用不确定性消失的大小来表示信息的大小呢? 此时学生恍然大悟,从而通过这个实验帮助学生把对信息的度量转化成了对不确定性的度量。然后引导学生建立自信息量是先验概率的一个函数,在此基础上,通过该函数需要满足四个公理性条件,推导出自信息量的公式。通过小实验,学生可以理解信息量的度量,并用不同于传统科学的思路考虑问题。第二种是理论教学后加入小实验,目的是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所学理论。第三种是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穿插实践环节,通过类比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比如在讲互信息时,利用集合的概念帮助学生理解其概念,同时也利用集合的概念帮助学生理解熵、条件熵、联合熵以及平均互信息的关系。

在理论教学过程中,针对有些不适合设计实验的理论,笔者通过演示实践成果以及引入学生实际生活中应用到的知识帮助学生完成感性认识。结合“信息理论基础”课程的特点,对于不适合进行实时实践的,则专门安排课后的实践教学环节,比如如何实现能纠正一个错误的八位线性分组码的设计,要求学生课后实现。

后勤信息化理论与方法 篇4

1 综合信息矿产找矿模型的建立

综合信息找矿模型是以矿产资源体为单元, 应用他们的集合建立起统计模型。对于矿产资源体而言, 分成不同的等级。在综合信息找矿模型的具体建立过程中, 通过研究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质信息以及遥感等信息, 并对这些信息的转换规律进行综合处理, 从而寻找出隐伏矿产资源体。矿产资源体的集合是密集成群的, 有大中、小的矿床组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对于大型与超大型的矿床而言, 外围又具有姊妹矿。大多数的大型与超大型矿床而言, 外围多具有隐形矿床。

2 综合信息矿产预测理论要点

通过综合矿产预测能获得一系列矿床的形成、分布相关信息, 并根据这些信息对矿床进行综合开发处理。综合信息矿产预测的出发点是对矿产勘查的成矿宏观结构进行研究, 并对预测系统进行优化, 从而有效提升矿产预测的成功率。其核心思想是解译物探、化探、遥感、地质等综合信息, 从而揭示成矿规律。其理论方法的要点为:通过综合信息解译并编制出矿产预测图, 从而提取出控矿信息, 排除单一信息资料的多解性;同时从实际的控矿条件出发, 通过创建相应的找矿模型对找矿靶区进行预测。同时, 强调以地质体为单元, 以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形式来达到矿产预测的目的。

综合信息矿产预测强调以找矿模型为基础, 辅以多种数学模型, 利用现代化计算机技术, 充分开发出地质资料中所蕴含的成矿信息, 从而提升矿产预测的科学性。同时, 综合信息矿产预测侧重于定向勘测。因此, 能提供普查勘探靶区, 并利于靶区查证工作的开展, 在难以预测的矿产资源预测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并对危机矿产预测有着很高的实用价值。

3 选择数学模型

在数学模型的选择过程中, 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1) 综合信息成矿预测图系的数学模型。该模型是重、磁资料数据处理的数学模型, 是化极、延拓、水平一阶导数和垂向二阶导数位场变化的数学模型。2) 用于综合信息找矿的模型。该模型的建立, 主要采用聚类分析数学模型, 对矿产资源体的集合与地质体集合进行分类研究。3) 统计预测数学模型。对于地质数据而言, 多是混合变量, 而数量化理论主要是数学模型。对于统计预测数学模型而言, 主要是相似类比数学模型。4) 矿产资源预测数学模型。对于该模型而言, 主要应用上升有序变量数学模型, 通过对矿产资源体的逻辑信息进行研究。

4 综合信息矿产预测理论与方法体系的新进展

4.1 矿产成矿预测

以矿产资源体与地质体为单元, 对统计预测、成矿信息以及矿产资源进行预测, 是一种有机的矿产预测体系。因变量集合是矿产资源体集合的综合信息找矿标志, 而自变量集合是地质集合体的找矿标志, 二者是统计方程组关系。通过自变量集合对因变量集合进行预测, 并进行相似类比评价, 能确保统计预测靶区的评价可靠性。而通过矿产资源体集合模型, 对隐伏资源体集合进行预测, 并对它们的上升有序变量进行研究, 是矿山资源预测的理论基础。

4.2 创建综合信息控矿构造格架

对于综合信息控矿构造格架的创建而言, 是分析研究矿产资源分布规律的关键环节。相关研究表明:矿产资源体多位于线型与环形构造交会处, 或者位于线型与线型交会处。

通过重、磁构造格架解译, 研究重、磁构造格架的控矿规律。通过遥感构造格架解译, 将遥感构造与重、磁构造格架相关联, 并研究控矿构造格架的规律。通过对综合信息构造格架与深部构造格架的解译, 将深部构造格架与综合信息构造格架关联起来, 从而对综合信息构造格架进行研究。

4.3 从地质演化角度进行化探信息解译

化探背景与异常是矿产资源体与地质体的一个侧面显示。从统计学角度继续进行分析, 对于地球化学图而言, 不同性质、等级与矿产资源体的叠加场。对化探信息进行解译的基本思路为:编制多级汇水盆地网系图, 并从综合信息构造格架的角度对构造化探进行研究, 从新构造运动的角度对信息化构造格架进行研究。

4.4 从感磁异常的角度进行研究

对于以磁铁矿为主的铁矿床密集区而言, 多是重、磁吻合异常, 并以感磁异常为主。对于变质铁矿床而言, 以感磁为主。对于矿床密集区而言, 总体上显示以感磁异常为主。对于内生铁矿床而言, 伴随Au、Cu异常;对于钒钛铁矿床而言, 伴随Ni、Cr、Co、V、Ti异常。对于铁矿床密集区的空间分布而言, 同样位于线型与环形、线型与线型构造交会处。对于钒铁矿床而言, 主要与超基性岩体的关系密切。

4.5 综合信息矿产测图的编制

对于目前的地质图而言, 多是二维的形式, 不能有效显示出地质体内部的深层信息。通过对物探方法的使用, 对地质图进行隐伏变质岩、盆地、岩体以及结构的推断, 并在此基础上对地质体集合以及矿产资源体进行单元划分处理。同时, 地质矿产图也多是二维的形式。通过对综合信息矿产预测理论与方法的应用, 能建立起综合信息找矿模型, 通过对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以及遥感信息的处理, 形成三维化矿产资源体组合, 并按照资源种类的不同进行矿产资源体预测。该项工作的具体思路为:根据矿种与矿床类型的不同, 形成矿床密集区集合, 并研究矿床密集区与异常密集区信息之间的转换规律, 从而推断出不同隐伏矿产资源组合。在此基础上, 对不同矿种的资源潜力进行评价, 并编制出综合信息矿产预测图。

5 结语

综上所述, 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 应加强对综合信息矿产预测理论与方法体系的研究, 来进行成矿预测, 并充分利用简洁信息来达到寻找隐伏矿产资源的目的, 以促进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对于综合信息矿产预测理论而言, 是以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质、遥感信息为基础, 通过研究相关信息之间的转换规律来建立起综合信息找矿模型, 来进行成矿预测, 并充分利用简洁信息来达到寻找隐伏矿产资源的目的。本文根据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 就综合信息矿产预测理论与方法体系新进展问题, 进行了深入研究。

关键词:综合信息矿产预测理论,方法体系,新进展

参考文献

[1]王世称.综合信息矿产预测理论与方法体系新进展[J].地质通报, 2010.

后勤信息化理论与方法 篇5

近年来,医学技术不断进步,国家对医保工程的投入不断加大,人民对医疗水平、治疗效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更多的医用耗材、高科技材料被引进使用,并逐步得到了广大患者的认可。 随着使用的品种、范围和金额不断增加,如何对这些物资耗材进行有效管理,避免流失浪费等现象,已成为管理热点。

数字化医院的建设为后期物资管理指明了方向, 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后期物资的管理,可优化物资管理流程,实现物资管理的自动化、规范化和系统化,从而提高物资管理效率,提高内部服务质量,降低管理成本。 因此,无论是从加强医院管理还是成本核算角度分析, 后勤物资信息化管理都是实现医院数字化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实施背景

我院是一所集医疗康复、预防保健、教学科研于一体的二级甲等中医医院,门诊设有30个诊室,9个专家门诊诊室,年门诊量15万余人次,医院设有8个病区,开放床位400张,年出入院9000余人次 , 人均费用8000元左右 , 其中耗材约占10% , 手术病区耗材费用约占总费用的25%左右。 在引入信息化管理系统之前,我院一直采取纯手工管理模式,存在制度不完善、流程不规范等诸如问题,具体如下:

(1)入出库制度不完善 ,账物不符 。 由于很多供货单位采用付款入库的方式进行核算,货票不一的情况时有发生,导致账面数目和实际库存不一致。 另外, 出库手续不完善且多数流于形式,甚至会出现供货商直接交货给申领人的情况,极易导致出库账目缺失,甚至滋生腐败。

(2)采购管理松散 ,盘点流于形式 。 物资采购无计划 ,导致相当一部分物资库存过高。 月度盘点本应为下月采购提供参考依据,但由于盘点缺乏严格的操作流程,盘盈盘亏无从核实。

(3)人员分工无牵制 ,易滋生腐败 。 由于人员分工不明确 ,一人身兼采购、入出库、盘点等数职,容易出现未经授权的采购和领用,造成集体资源流失。

针对以上问题,医院以HIS系统为平台,探索后勤物资管理改革新思路,引入信息化管理理念和技术,建设物资信息化管理系统,对医院物资的采购、管理、核算等实行全方位监控。

2物资信息化管理系统功能介绍

2.1库存管理

科室或病区通过系统生成申购单, 仓库管理人员对申购单进行审核,结合科室或病区最近的消耗情况,根据系统库存参数阀值,自动生成采购计划;采购员根据采购计划选择供应商进行供货,物资入库采取有票和无票两种方式;物资入库后,由科室或病区进行物资申领,仓管人员负责对申领单的审核和批准,并生成出库单;物资配送人员根据出库单进行物资配送,出库单由接收人签字后存档。

2.2财务管理

系统提供相应的财务管理功能,如、报损、对账、月结、盘盈盘亏等。 财务管理部门可随时调阅物资的出入库情况以及各种汇总报表(如物资消耗报表、预算与支出对比表等),方便进行全成本核算。

2.3基础数据管理

应用系统的数据字典管理功能, 可对系统使用的所有基础数据进行维护,如物资类别设置、库房级别设置、供货单位管理、 三证管理、库存警戒线设置等。

2.4HIS接口

后勤物资中除去科室常用办公物资外, 大部分是用于患者治疗和护理的消耗卫生材料, 因此建立物资管理系统与HIS的接口,实现动态库存管理,将会大大节约管理时间,提高管理效率。 具体操作流程为: 建立HIS收费项目字典与物资材料的对应;根据HIS收费信息,物资系统进行库存数量的调整(收费则减库存,退费则增库存)。

3实施效果及应用体会

3.1规范了物资管理流程

经优化后的物资管理流程可概括为: 物资申购生成采购计划→根据采购计划进行物资采购→物资到货生成入库单→领用人根据申领单进行物资申领→物资出库生成出库单→物资派送人员根据出库单进行物资派发,签字回执存档。 从流程可看出, 管理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据可查,网络系统全程跟踪,从根本上杜绝了弄虚作假、损公肥私的现象。

3.2降低了物资消耗成本

后勤物资实现信息化管理后, 通过报表系统可提供丰富的查询报表, 各病区科室可随时通过局域网查询本科室物资的领用情况。 各病区科室领用的物资全部进入科室成本核算,增强了科室的成本意识和节约意识,避免了物资的积压和浪费,降低了医院整体物资消耗,实现了管理出效益的根本目标。

3.3保障了物资供应质量与效率

后勤物资管理信息系统优化了采购流程, 让采购入库等制度得到了强制落实,从采购、入库、验收到出库配送,都可通过信息系统进行查询,从源头上杜绝三证不全的物资进入医院,保证了医用耗材的安全性; 物资管理系统可根据设定的警戒线和失效日期线,及时发现近期失效或库存不错的物品,提醒管理人员及时与科室或供应商进行沟通,减少损失和浪费。

摘要:医院物资品种多数量大,对于后勤物资的管理是医院开展医疗活动的基础保障,如何优化物资管理流程,提高内部服务质量,降低损失和消耗,减少浪费,是医院信息化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引入信息化管理技术,规范了物资管理流程,降低了物资消耗成本,保障了物资供应质量与效率,实现了管理出效益的根本目标。

后勤信息化理论与方法 篇6

(一) 物联网促进了网络中心后勤的建设与发展。

网络中心后勤的构想是通过安装在人员和物品上的传感器自动收集、汇报战备情况, 自动发出补给请求, 补给品能够通过网络提供的最佳路由适时适量地提供给需求者。物联网实现了各种物品、信息之间的高度互联互通, 并将各种信息集中反馈到指挥中心, 满足了我军建设网络中心后勤的实际需要。通过物联网对人员、装备和战场态势进行实时监控, 可以及时了解各种保障需求和物资使用情况, 及时调整保障方案、控制保障行动, 进行实时动态保障。基于物联网的后勤保障体系能将部队需求、资源储备与数字化战场融为一体, 极大地提高了后勤保障的灵活性、准确性和应急能力。

(二) 物联网为实现一体化后勤保障创造了有利条件。

物联网技术对每一个人员和物品统一标识、统一配置IP地址, 各种作战要素、作战单元、作战力量处于同一个网络中, 人员、装备、物资链接在同一个指挥平台上, 各种信息资源一体融合、相互渗透, 实时可视、可查、可控, 实现了作战力量与后勤保障力量、后勤保障要素与后方支援要素的高度融合, 极大地方便了远程跟踪、定位、监控、管理和集中调度, 为实现一体化后勤保障、最大限度地发挥后勤体系的整体保障效能创造了有利条件, 对于解决人员与装备综合组网、诸军兵种联合作战时互联互通性差、整体调控能力弱、保障体系难以形成等问题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三) 物联网为建设节约型后勤提供了有效手段。

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人员、物资、装备上, 更利于实现后勤保障的宏观调控和科学统筹, 便于后台对资产进行远程监控、集中管理、科学调控和优化配置, 确保了物资配发适时、适量、精准、到位, 有效地提高了物资发放质量、调剂效率和核算精度, 避免了重复配置、超标准发放和随意处置, 缩短了人员、资金、物资流转过程, 降低了管理成本、物流成本和资源浪费, 也降低了丢失、破损、拆封等各种安全隐患。

二、军队后勤信息化建设要慎重运用物联网

(一) “统一标识”增大了防窃密难度。

军队后勤保障涉及到物资、交通、卫生等多个方面, 从食品、药品, 到油料、装备, 各个节点流动性很强、散布空间很大, 攻击者很轻易地就可以接触到这些节点, 无论哪个节点的信息被窃取, 都可能使与之相联的整个网络遭到攻击, 造成失泄密或者网络瘫痪, 这是物联网对物品“统一标识”“统一分配IP地址”带来的隐患。而目前我国的技术水平还很难应对物联网带来的新问题, 正如工信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在2009年9月发布的《IBM“智慧地球”的认识和思考》报告中指出的那样:“广泛的物联网络使得各种风险互相交织延伸, 将带来严重的、难以预料的信息安全问题。现有的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很难应对各类风险叠加后的综合风险”。

(二) 慎重标识RFID信息。

“将RFID标签预先嵌入所有相关的物品中”是物联网应用的重要环节, 攻击者可以通过物品上的标签窃取RFID信息, 进而获取相关秘密。因此, 在建设军事物联网时, 不要盲目引用物联网技术并随意扩大试验、使用范围, 不要随意标识RFID信息, 要积极研发用于阻止、探测攻击者获取标签信息的技术产品, 在确保已经加装了安全防范设备或软件, 攻击者没有抢先安装窃密工具的情况下, 再对人员和物品标识RFID信息。对于已经标识了RFID信息的人员和物品在连接物联网时要严格控制, 如同控制非保密机不允许连接保密军网一样。

(三) 技术、产品引进要确保信息安全。

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产品, 是捷径也是风险。鉴于我国的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与国外差距较大, 高端综合集成服务能力不强, 信息安全存在隐患, 我们必须吸取发展互联网的经验教训, “发展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物联网核心技术、适当的时候为我所用”才是我军后勤物联网建设应该采取的做法。对于确需引进的技术或产品, 在引进时要把信息安全放在首位, 谨慎为之, 严控风险, 从源头上确保物联网的引进与应用安全可靠。要准确评估我军基础设施的安全风险和现状, 及早制定各种安防措施, 提高危急情况下应急反应能力。对于军用民用技术与产品的相互转换, 要把好安检关, 确保无失泄密的情况下进行, 杜绝间接途径造成的安全隐患。

摘要:被视为信息技术第三次浪潮的物联网, 其特有的实时、精准、灵活、高效等诸多优势强有力地推动着军队后勤信息化建设, 但其高度的互联互通性也给军队后勤建设带来了挑战。

关键词:物联网,军队后勤,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所附注释[J].科技情报与研究, 2010 (1) .

后勤信息化理论与方法 篇7

一、教育后勤信息管理平台的设计

(一) 教育后勤信息管理平台的功能要求

我们对教育后勤信息管理平台功能的要求如下:一是通过现代教育装备标准的研制, 提高教育装备的使用效益;二是规范教育装备、国有资产、基建维修的相关流程, 实现后勤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提高教育后勤管理的专业化水平;三是通过改革传统管理模式和手段, 建立教育装备信息技术管理平台、国有资产管理平台、中心办公OA平台、基建维修 (绿化) 管理平台, 发挥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 提高工作效率;四是通过建立完善的后勤管理监督、评估体系, 阶段性地提供反映本区域后勤管理现状的相应分析数据, 为推进后勤管理高效化提供保障。

(二) 教育后勤信息管理平台的框架结构

信息管理平台由教育装备管理平台、办公室OA管理平台、资产管理平台、基建维修 (绿化) 管理平台、会计结算平台构成 (如图1) 。

该平台具有简单、友好而灵活的交互界面, 基于目前最为流行的B/S架构, 采用Java技术开发而成, 可运行在任何一个拥有局域网的系统中。客户端的电脑只需要安装有浏览器即可使用, 所有的维护和升级只在服务器上完成, 能实现客户端的零管理, 并使运行成本最低化。

二、教育后勤信息管理平台的运作

(一) 教育装备管理平台的构建与运作

2008年底, 杭州市上城区教育装备网络管理平台暨杭州市上城区教育装备管理系统顺利完成首期开发并试运行。这一平台充分利用上城区已有的信息技术网络资源, 实现了教育装备申报、审批、管理工作的自动化。

当前, 学校教育装备管理工作按工作流的顺序可依次归纳为发布计划、项目申报、项目审批、组标、招标、验收、结算备案七个阶段, 各阶段的主要任务说明如下:

发布计划:教育装备管理部门发布教育装备计划, 要求学校在指定期限内上报各自对教育装备的需求。

项目申报:在教育装备计划规定的日期范围内, 学校向教育装备管理部门提交自己的教育装备申请, 包括内容、数量、预算金额等。

项目审批:申报日期截止后, 教育装备管理部门对各校的申请逐条审批, 并在审批工作完成后统一将相关的审批意见发送至学校。具体的审批意见种类有同意、暂缓、不实施三类。

组标:对于通过审批的申请, 存在统一招标和自行采购两种情况。前者在正式招标前, 首先需要对申请记录按一定方式进行归类, 将其组成不同的标项。如有必要, 还将对其中的一些大标项进行分解, 将其分成多个小标段分别进行招标。

招标:按标项 (段) 进行招标, 在招标结束后, 及时发布中标信息 (中标单位、中标价) 。如果发生流标情况, 还需要对相应标项 (段) 重新组织招标。

验收:由学校和教育装备管理部门共同对中标单位提供的教育装备进行验收, 并登记决算价。

结算备案:将相关教育装备的全部信息存档, 以备查询统计所用。

(二) 办公室 OA 管理平台的构建与运作

OA办公系统即办公室自动化或自动化办公。杭州上城区教育后勤管理中心借助OA办公系统的平台, 开发集信息发布、邮件收发、日程安排等功能于一体的办公平台, 以电子办公代替传统的纸质办公, 提高效率, 节约成本。

1.办公室OA管理平台的公告模块

公告模块包含发布、查看两个功能。公告的发布对象可以选择多个部门, 也可以选择人员。发布对象的存储, 一般方案是将多个ID拼成一个字符串存入一字段中, 查找时通过like语句匹配。每个对象一条记录, 人员、部门类别通过发布对象类别fbdxlb字段进行区分。普通用户登录时, 其用户ID和部门ID保存在Session中, 当其查看公告时, 将其ID从Session中取出, 到rcbg_99_yhfw数据表中查找符合ID的数据。

2.办公室OA管理平台的邮件模块

邮件模块提供发件箱、收件箱、草稿箱、垃圾箱等功能。

3.办公室OA管理平台的日程安排模块

日程安排提供日、周、月三个不同的页面, 分别显示用户的日程安排。日视图按24小时显示, 周视图显示周一到周日, 月视图显示1日到月末。数据起止时间的计算使用开源的日期计算库data.js实现, 日期选择控件使用my97。加载页面后发起AJAX请求, 由服务从rcbg_rC查询用户起止时间段内的数据, 从rcbg_rc_dm表中获取用户类别信息。数据按JsON格式化后返回到前台页面。由页面使JavaSCriptt绘制div图层, 将内容显示到相应时间区域。

(三) 资产管理平台、基建维修 (绿化) 管理平 台、会计结算平台的构建与运作

资产管理平台的构建与运作主要是依据行政事业单位关于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设计, 依托信息管理平台, 对中小学幼儿园国有资产从“入口”到“出口”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动态监管。以“信息流”控制“资产流”, 达到强化监管、防止资产流失、盘活存量、优化增量、促进资源共享的目的, 为宏观决策服务。

基建维修 (绿化) 管理平台的构建与运作完善了建设管理的机制, 筑起防腐的堤坝。对项目的每个环节实行全过程的跟踪、衔接、沟通、催批, 加快审批进度和前期工作。基建维修管理平台中所涉及的数据, 如学校维修工程预算、维修工程申报、维修工程结算、资金审计等信息可以直接在平台上直观地反映出来, 可以极大地减少管理人员的工作量, 既能避免数据统计错误的产生, 又能保证工程管理规范、有序。

后勤信息化理论与方法 篇8

一、后勤测控系统典型科研成果概述

后勤测控系统是以感知和控制后勤设施设备为目标, 集成信息采集与自动控制硬件及软件于一体的自动化系统, 主要包括数字化油库、自动化立体仓库及数字营区等。随着智能传感、现代控制、物联通信、智能识别、三维实景与管理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后勤测控系统领域中的应用, 现代后勤测控系统呈现出“信息采集自动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资源可视化、安全管理智能化和供应保障精确化”的新局面, 在后勤保障减员增效、提高作业安全、改善作业环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测控实体对象和信息流动角度出发, 后勤测控系统分为现场仪表层、分散控制层、集中管理层和应用服务层, 各层间通过三层高效可靠的网络进行互联互通。现场仪表层主要由液位、压力、温度、流量、环境油气、泵、阀门及安防设备等感知和控制仪表组成;分散控制层主要由测控分机、网络交换机、路由器或集线器等组成;集中管理层主要由拼接大屏幕、服务器、工控机、客户电脑以及综合管理信息平台等组成;应用服务层主要由各级领导电脑及应用服务系统等组成。三层互联互通网络中, 工业控制网, 实现作业现场设施设备和控制器的互联;局域办公网, 实现办公区与管控中心之间信息互联互通;综合信息网实现远程通信。从系统软件角度出发, 后勤测控系统主要包括系统软件、组态软件及高级开发编程软件、应用软件及通信软件, 其中应用软件包括现场分散控制层及集中管理层应用软件, 现场控制站应用软件主要完成现场设施设备信息采集及控制, 集中管理层应用软件主要完成现场监控及管理。

二、科研成果案例化方法

后勤测控系统科研成果是科研工作取得成效的标志之一, 主要通过发表学术论文、申请专利、申报科研奖励及技术产品转化等形式体现, 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学术性、先进性及实用性等特征。通过科研成果案例化, 一方面可拓展上述科研成果的应用服务范围, 另一方面可聚焦实际科研活动中存在的关键问题, 结合科研过程实践经验, 优化重组成果内容, 构建具有显明的实效性、实践性、完整性和典型性优势的鲜活教学案例。

(一) 构建步骤

首先根据学员对象及教学任务, 明确案例编写的宗旨及重点, 结合科研成果, 提出案例主题和问题。案例教学宗旨是为了促进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 在实践中验证理论、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发现新的规律, 又用理论指导实践、引导实践, 继而围绕教学目的展开案例研究工作。分三个阶段开展案例研究:第一阶段是科研成果、技术总结报告及相关文献资料的研究, 熟悉案例的背景情况;第二阶段是咨询研究, 通过现场调研、咨询及采访, 了解案例所需的真实可靠的细节;第三阶段是建立科研成果的全物理仿真教学模型。然后撰写案例正文, 过程可分为以下步骤:瞄准案例撰写的核心, 提出储油罐区监控系统构建面临的难题;写好案例的开头, 用有吸引力的背景和事件作案例的开头;呈现详实的背景材料, 让学生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围绕主题及系列问题, 按时间顺序展开事件的全貌;留下一个思考和讨论的结尾空间;最后编写案例教学使用指南 (提问、讨论、应对) 等内容并做总结。

(二) 案例正文的基本结构

为便于教学使用, 案例正文的基本结构包括:标题, 以不带暗示性的中性标题为宜;首页注释, 简介编写者、案例涉及的知识点、案例的来源及使用要求等信息;中英文摘要及关键词;引言, 介绍时间、地点、决策者及关键问题等信息;背景介绍, 行业、单位、主要人物、事件等相关背景资料;内容, 要求层次分明、概念准确及客观地描述事件的构成要素和基本过程, 并反映客观存在的不同观点及其依据, 其中涉及的新名词或英文缩写应有解释;小结;附件, 与案例相关的图表、ppt等;思考题, 启发学生找准案例分析的切入点, 明确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三) 案例使用说明的基本结构

为了便于教学实施, 案例使用说明的基本结构包括:教学目的与用途;涉及知识点;配套教材;课件;启发思考题;分析思路;理论依据与分析;背景信息;关键要点;建议课堂计划。

三、科研成果案例化实例

(一) 确立案例主题

油库储油罐区监控系统涉及的技术问题主要有:如何实时、准确、可靠、经济地采集点多、面广的储油罐监控信息, 实现大范围的数据共享;如何基于多参数实时数据, 进行智能分析、处理, 进一步提高计量精度;如何基于监控信息及数据, 进行储油罐区油料平衡分析, 提高储油罐区安全管理的智能化水平等, 是后勤测控系统最具典型性及针对性的科研成果, 因此确立储油罐区监控系统构建为案例主题, 重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熟悉案例背景

1.储油罐区概况。油库储油罐区是油料保障的重要基地, 具有分布范围广, 安全防爆要求高, 监控点多, 布线复杂, 自动化系统的水平和垂直集成难度大的特点。某油库现有洞库立式储油罐×个, 半地下立式储油罐×个, 中继卧式油罐××个, 放空罐×个, 储油区距办公区×公里, 收油作业区距储油区×公里, 距办公区××公里, 是一个储油罐类型较全、兼有储备库和供应库特点的油库。

2.监控系统结构与组成。针对上述油库储油罐的实际情况, 系统体系结构分为三层, 底层为油罐一次仪表, 包括液位计、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可燃气浓度传感器等, 通过测控分机接入中间层。中间层为分布式现场总线测控网络。上层为TCP/IP油库局域网。

3.监控系统功能。油罐自动计量;油罐状态实时监测与报警;系统参数设定与修改;油罐信息自动显示与管理;网络浏览与可视信息服务。

(三) 明确案例问题

围绕课程教学目标, 主要明确系统研究成果中关键技术处理中解决的核心问题。

1.储油罐液位计选型。储油罐液位计是油罐测量的主要仪表, 其技术性能直接影响油罐测量的精度和可靠性。针对不同油品和不同储油罐类型, 存在的问题是如何选择, 才能充分发挥液位计使用性能, 达到高性价比、高精度的液位测量。

2.测控分机设计。测控分机完成传感器数据采集与执行器自动控制等功能。针对不同测控信号, 存在的问题是如何进行硬件设计和软件开发。

3.混合测量模型建立。为实现多参数的实时监测和质量计量, 并保证计量精度系统采用混合法油罐自动计量, 主要设备包括:高精度液位计测量油高;安装于罐壁底部和罐顶部的高精度智能压力变送器测量油品压力和气相压力;多点温度传感器测量油品平均温度。针对多参数测量存在的问题是如何根据直接测量参数及储油罐容积表, 计算平均密度、视体积, 标准体积和质量, 即如何建立混合测量模型。

4.现场总线标准的选择。现场总线因其具有双向数字化、开放性、分散性以及对现场环境的适应性等特点而获得了非常广泛的应用。由于目前有影响力的现场总线标准有多种, 存在的问题是选择何种现场总线标准。

5.油量平衡分析模型建立。分析油料平衡, 控制油料泄漏和损耗, 是油罐监控系统的重要任务之一, 存在的问题是如何建立油量平衡分析模型。

(四) 撰写教学案例

撰写储油罐区监控系统构建案例的目的是使学员明确测控系统技术现状, 深入认识测控系统结构、功能及技术指标, 进一步掌握测控系统关键技术处理方法。为此, 围绕下述五大系列问题, 按时间顺序展开研究过程的全貌:问题一是罐区监控系统技术现状;问题二是罐区监控系统结构;问题三是罐区监控管理系统功能;问题四是罐区监控管理系统技术指标;问题五是罐区监控管理系统关键技术处理方法, 其中涵盖了案例的若干核心问题。

(五) 案例教学安排

后勤测控系统课程是我院自动化类本科的专业课, 也是自动化类任职教育的必选课, 由测控系统理论基础、技术基础及系统设计三大部分教学内容构成。在学生初步掌握有关后勤测控系统的理论与技术的基础上, 系统设计部分进行案例教学改革, 以期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传感及控制技术的应用方法, 了解测控系统集成技术, 具备应用所学知识对测控系统进行构思、分析及创新设计的能力。

四、结论

储油罐区监控系统构建案例在我院本科及任职教学应用结果表明, 构建的案例涉及了国内外同类技术对比、技术原理、关键技术及创新点等研究内容, 涵盖了课程教学标准相关教学内容, 体现了监控系统的最新科技理论和实践成果, 充实、更新了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 从系统调研、系统分析、方案设计、系统开发及运行维护的各个阶段, 促进了课程教学水平和学员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清华大学高等教育学会.清华大学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典型案例汇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2]王世练, 杨力斌, 张炜, 朱江.科研成果在案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14, 37 (3) :95-97.

上一篇:河北旅游下一篇:小学高段数学课堂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