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勤队伍建设

2024-09-20

后勤队伍建设(共12篇)

后勤队伍建设 篇1

随着国家实行高校扩招政策以来, 各个高校在校生不断增加。学生的衣食住行与后勤息息相关, 对后勤的保障、服务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后勤能否为师生员工提供高效优质的后勤保障服务, 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建设、发展与稳定。因此, 建立一支精干高效、服务优秀的后勤队伍显得尤为重要。

一、加强后勤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1.加强后勤队伍建设是履行职责的保证

“三服务三育人”既是高校后勤的重要职责, 也是高校后勤保障工作的宗旨与核心。三服务是“为教学服务, 为科研服务, 为师生员工服务”;三育人是“服务育人, 管理育人, 环境育人”。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阵地, 学校的每个工作者都肩负着育人的工作。后勤员工是不上讲台的教师, 担负着管理育人的重要工作。在工作中员工得练“内功”提高素质, 以自己的言行举止感化学生;以严谨的工作作风影响学生, 进而培养学生严于律已、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优秀品质。因此, 建设高效优质的后勤队伍, 是完成后勤职责的重要保证。

2.加强后勤队伍建设是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

高校后勤部门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校园里的大学生。他们知识面广、视野开阔、充满朝气, 容易接受新事物。但在这一阶段的大学生都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 心理不够成熟, 有时还彷徨、迷茫, 意志力脆弱。这就要求高校后勤不能只满足学生的饮食、住宿等简单需求, 更需要后勤员工队伍在日常工作中了解学生的所需所想, 摸清学生的思想动态, 发现问题及时教育与引导, 为学生排忧解难。因此, 后勤员工不但要做好本职工作, 更要钻研与学生身心发展相关的业务知识, 掌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特点, 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更好地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

二、高校后勤队伍建设现状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发展, 后勤部门担负的职责越来越重, 而后勤队伍建设并不与之匹配, 不能与时俱进, 成为制约后勤社会化改革与发展的瓶颈, 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管理队伍薄弱

随着高校后勤的发展, 后勤的管理队伍多年不进新人, 很多部门出现了“青黄不接”的情况, 管理队伍面临年龄老化、知识老化问题。在后勤人才培养上, 一方面培养管理新人需要一定的周期;另一方面后勤人才的培养机会、发展前途与学校其他部门相比有一定的差距, 缺乏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 造成人才“断层”情况, 导致后勤管理队伍薄弱, 难以完成高校的后勤保障重任。

2.竞争和服务意识淡薄

由于历史原因, 后勤队伍中目前存在“正式工”“临时工”两类人员, 正式工工作不主动, 喜欢指手画脚;临时工没有归属感、安全感, 工作认同度不高。两类人员有点格格不入, 工作上有时出现互相推诿情况, 缺乏大局意识, 服务意识淡薄, 不关心后勤与学校的发展动态, 工作积极性不高, 没有崇高的职业道德, 最终影响对师生员工提供的后勤服务质量, 影响后勤的工作发展。

3.专业技术人才匮乏

高校后勤的水电、饮食、土建维修、绿化等工作, 专业性比较强, 特别是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 新技术、新材料和新方法层出不穷, 后勤工作比以前更需要懂专业技术、了解新材料性能的专业人才。但是, 这样的人才在整个社会都比较稀缺。也许目前这种人才危机不是很明显, 但随着高校后勤工作的不断发展, 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会越来越迫切, 势必成为后勤发展的瓶颈。

三、加强后勤队伍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针对目前高校后勤队伍存在的问题, 加强后勤队伍建设势在必行。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需求。为保证后勤高效、科学地运转, 更好地为师生员工服务, 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加大员工培训力度

在当今新形势下, 后勤要建立一套符合员工实际的、科学的培训体系, 以提高后勤员工的管理能力和业务素质。高校后勤在培训中要确定科学的培养目标, 采取多样性的培训方式, 以确保培训的有效性。针对不同人群确定不同的培训重点, 对于管理干部, 重点培训经营管理能力、决策能力、领导艺术、普法知识等;对于专业技术人才, 重点对操作安全知识、操作技能、技术认证等进行培训;对于一线员工则侧重服务技能、服务礼仪的培训。在培训方式上, 请学校专业老师进行系统的理论培训和操作培训, 或将管理人员、技术骨干送出去培训, 鼓励员工参加技术学习和资格认证等。另外, 还可以通过各种技能比赛、岗位标兵选拔等活动, 激发员工学习的潜力, 提高员工学业务、钻业务的积极性, 全面提高后勤队伍的整体素质。

2.加强后勤员工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是指人们在职业生活中应遵循的基本道德, 即一般社会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每一个员工都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后勤部门应通过多种渠道对员工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一是在岗前培训融入职业道德教育内容, 使员工刚入职就对职业道德形成感观认识;二是开展职业道德讲座, 加深员工对职业道德的理解;三是开展爱岗敬业模范评比活动, 促进员工职业道德的升华。通过职业道德教育促使正式工与临时工成为一个融洽的集体, 使每一个员工都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爱岗敬业, 诚实守信, 服务师生, 奉献社会, 增强主人翁意识和竞争意识, 把自己远大的理想和追求落到工作实处, 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非凡的成绩, 为高校创造和谐、稳定校园做出后勤人的贡献。

3.注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高校应树立客观的人才观念, 把后勤的技术人才纳入高校人才发展规划中。每年有计划地招收技术专业对口的毕业生充实到后勤队伍中, 改善后勤员工队伍的学历结构和知识结构, 提高后勤的技能水平。同时, 高校要加强技术人才的选拔力度, 把那些素质高、技术精的专业人才充实到后勤部门, 对他们进行重点培养, 委以重任, 以其技术辐射带动其他技术工人, 从而壮大后勤部门的技术专业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李乔飞.刘述进.高校后勤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 2009, (6) :229-230.

[2]柳飞.论高校后勤队伍建设问题与对策[J].高等函授学报, 2008, (6) :53-55.

后勤队伍建设 篇2

(试行)办法

依据农村普通中小学校舍建设标准„建标1009—2008‟(简称08标)与卫生部关于《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指南》的通知(卫监督发[2007]298号)和教育部、卫生部14号令《学校食堂学生集体用餐管理规定》以及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切实加强中初等学校食堂建设和管理的意见》(川教函„2004‟467号)文件精神,并结合我市情况制定本建设和管理办法。

第一章 学校食堂建设与管理要求

第一条 区、县教育部门管理职责及要求

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必须把学生食堂建设与管理工作纳入学校建设与管理的整体规划,并制定专项的食堂建设和改造的中长期规划和计划,积极配合当地食药监局和卫生部门对学校(园)食堂建设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学校食堂的建设和改造工作。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建立以局长为组长的食堂卫生领导机构,有专门的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建立健全学校食品卫生管理责任追究制度,必须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负主要责任,管理人员负具体责任;对各学校(园)的食品卫生管理落实目标责任书,严格实行学校食品卫生专项考核制度;加强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宣传教育工作;每年必须对各学校(园)的后勤管理人员进行政策法规和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加强对各校(园)食堂管理工作的全面指导和督查。

第二条 学校、幼儿园管理职责及要求

一、强化责任、制度落实

各学校、幼儿园对食堂管理工作应做到工作有计划、有部署、有检查、有评估、有奖惩、有总结。各校(园)必须建立食品卫生管理机构,校(园)长是食堂管理负总责人,分管校(园)长负主要责任,管理人员负具体责任,食堂经营业主负主体责任;建立健全食堂管理规章制度;建立食堂建设和卫生安全档案;落实学校食品卫生安全目标管理责任书,各校(园)后勤部门负责食堂的日常管理工作,学校要设1—2名专兼职食堂卫生监督管理员(有校医的学校最好落实1名校医),具体负责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工作;各校(园)食堂管理工作要接受市、区(县)学校后勤管理机构和卫生部门的指导和监督;督促学校食堂经营业主改善食堂卫生设施,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预防饮食卫生安全事故,杜绝食源性、水源性疾病和中毒事故的发生。

二、强化督查力度

学校校长一月内必须两次以上对食堂进行全面督查,分管校长(领导)一周内必须一次以上对食堂进行全面检查;学校管理员必须每天到食堂进行全面检查,特别是对加工、制作、出售的过程管理,工作人员是否严格按规范进行操作;购进的大宗食品以及调料是否合格;各类食品是否赎证;登记是否详细;蔬菜是否新鲜;食堂所有物品存放是否规范;餐饮用具是否按要求进行消毒;是否有无证人员在食堂里从事食品卫生工作;食堂操作间进出门是否做到关锁;经营业

主是否对出售前的饭、菜进行了试尝;菜品的色、香、味和营养配置是否符合学生需求;所有饭、菜留样是否符合要求;消防通道是否畅通,设备设施是否完好,环境是否整洁卫生;并且必须对检查日志进行认真填写签字,确保全校师生的食品卫生安全。

三、稳定饭菜价格保障措施

各校(园)要始终坚持学生食堂的公益性、服务性和学校不盈利的原则。通过继续坚持对办好学生食堂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认真落实“零租赁”、减免水电气费等优惠政策,通过各种途径,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探索和推进区域性食堂物资联合采购、现代物流集中配送和农副产品直供基地建设,促进学校学生食堂饭菜价格质量稳定长效机制的建立,争取在应对市场变化中积极进取,掌握主动权,使学生食堂的经营成本明显低于社会同类企业的经营成本,饭菜价格明显低于社会同类产品价格。在坚持信息公开和严格食堂运行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完善食堂饭菜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公开、合理、科学的食堂饭菜定价制度,确保学生食堂饭菜价格和质量的稳定。

四、标准化食堂创建工作

开展学校标准化学生食堂创建活动,是改善学生食堂基础条件、确保食品卫生安全、提高伙食质量、维护学校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自开展标准化食堂创建活动以来,我市创建了一批省级示范性标准化食堂,有力地推进了学校学生食堂的基础设施建设,极大地提高了学校伙食的技术水平和供应保障能力。根据国家对食品卫生安全、节能环保等的最新要求,省厅已下发了《四川省中小学标准化食堂评估标准》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各学校(幼儿园)要按照学生食堂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四川省中小学校标准化食堂评估标准》,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加强领导,把创建标准化食堂作为提高学校后勤保障服务

能力和水平、确保学校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纳入议事日程,不断加强学生食堂的基础设施建设、员工队伍建设和食堂管理等工作,扎实推进标准化学生食堂创建活动。

五、食堂窗口管理

学校必须设置合理的食堂供饭、菜窗口,规模较大的学校按年级分类编号,有病号窗口、加饭窗口等特殊窗口。从食品卫生方面考虑,新建和改建的学生食堂一律安装刷卡器,实行刷卡消费,不收取现金;在窗口旁设有监督岗,监督岗附近设有意见薄(箱), 并能及时反馈意见。学生必须按照排队文明进餐,学校要落实监督管理员。

六、严格考评

学校每期至少对食堂进行两次以上的测评,测评结果要及时公开,就餐学生的满意度必须得到80﹪以上才合格。具体考核奖励办法由各区、县、学校结合实际自行制定方案。第三条 学校食堂经营业主及从业人员管理要求

一、食堂经营总体要求

食堂经营单位必须贯彻执行国家有关食品卫生法律法规。经营业主是食堂的主体必须对食堂食品卫生安全负主体责任,经营业主对学生食堂必须具有较高的公益性和服务性的意识观念,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经营管理能力以及沟通协调与经济基础;经营业主必须取得该学生食堂由食药监局颁发的餐饮服务许可证,必须建立食品卫生安全管理机构,配备专职食品卫生管理员,按照岗位职责落实食品卫生安全管理责任;从业人员持有有效的健康合格证明及培训记录,特种设 4

备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必须经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所有工作人员的个人信息、工种、岗位职责必须统一上墙;对每日食谱、饭、菜价格进行公示;有条件的学生食堂尽可能安装等离子视频显示屏幕对相关菜谱价格进行公开,并根据季节的不同向学生提示适应身体健康的蔬菜以及食品安全预警信息;凡与食堂无关人员一律不准进入食堂,食堂进出门必须进行关锁,进出门上应有醒目的警示语,确保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和学校稳定。

二、食堂制度建设与管理

有健全的卫生管理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度。大宗食品采购索证及登记、食品留样、食品试尝、餐饮用具消毒、食堂员工岗位责任以及考核奖惩等制度,建立食物中毒应急预案并采用写真或喷绘形式醒目上墙。食堂的物资采购、验收、保管、发放制度必须健全,食品原料索证必须完备,有严格的出入库手续;品名、数量、单价、金额真实准确,签字手续齐备。采购肉类食品时必须有畜牧卫生检疫部门的检疫合格证。食堂必须设置标准的食品留样(冷藏)柜,有标准(专门)的存放盒子,所有品种必须留齐,留样时间为48 小时,留样数量不少于100克。

三、食堂工作人员经营卫生许可要求

从事学校食品卫生工作人员一年必须进行一次健康体检,持有有效的健康证方可上岗。坚持晨检制度,如果上班期间出现腹泻、发热、咳嗽、呕吐等疾病时,应脱离岗位及时治疗,经卫生疾控部门确定治愈后方可重新上岗。

食堂员工严格统一着装、举止文明、操作规范,必须保持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做到“四勤”(勤更衣、勤洗手、勤洗头、勤剪指甲)“七不”(工作场所不吸烟、不随地吐痰、不留长发、不留长指甲、员工不化浓妆、不抹指甲油、不戴首饰)。

所有员工的服务态度必须优良,文明用语、礼貌服务、积极主动、不与师生争吵、打架等。对员工每月的工作情况坚持严格的测评制度,并将测评结果进行公示,测评结果较差食堂业主或管理员应该对员工开展教育,问题较严重的应主动予以辞退。

四、初加工操作与管理

用于食堂原料、半成品、成品的操作台、用具和容器分开使用并有明显标识、定位存放、用后洗净、保持清洁;分别设动物性食品原料、植物性食品原料的洗涤池和加工的操作台,用具、容器分开;并在食堂加工、操作以及进出口通道等重要部位安装红外线视频监控系统(电子眼),确保操作行为规范。

五、主、副食制作

主、副食烹调制作要求规范,食品种类多样,色、香、味能基本满足学生的口味要求。配菜应注意伙食营养,严格按卫生标准进行。

六、饭、菜价格保障措施

经营业主不能对饭、菜自行涨价,市场各类物品价格上涨幅度较大时,食堂经营业主首先要向学校管理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学校要对市场的主要物品进行调研和成本核算,通过召开学生会、家长听证会、6

校行政会等将调研成本核算结果进行公布;调整后的价格基本要得到学生、家长、学校的认同。

第二章 学生食堂基础设施建设要求

一、投入与选址

公办学校食堂建设投入主要由政府和学校投资建设。义务教育学校今后不在引资新建学生食堂。对于以前已经引资建设的学校食堂,学校与投资方必须建立具有法律效力的契约关系,严格按契约办事,学校充分履行监管主体职责。民办教育学校食堂建设投入按谁举办谁投入。地势干燥、交通方便、有给排水条件和电力供应的地区,要符合规划、环保和消防的有关要求,应设置在粉尘、有害气体、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扩散性污染源的影响范围之外,周围直线距离25米内无公厕、污水池、垃圾堆(场)等污染源。

二、功能间设置

必须按照卫生部关于《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理指南》的通知(卫监督发[2007]298号)文件规定要求进行建设,按A、B、C级标准进行建设;县城以上规模较大的学校按A级标准,乡镇中学、中心学按B级标准,村级学校按C级标准建设;各区、县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要主动配合当地卫生管理部门到现场进行科学合理规划、设计和指导建设。

三、食堂建设面积标准

厨房加工操作间最少使用面积不能低于8㎡,供餐人数100人以下食品处理区使用面积不小于30㎡,100人以上每增加1人增加0.3

㎡,1000人以上超过部分每增加1人增加0.2㎡;切配烹饪场所占食品处理区面积50%以上;操作间及其辅助用房的面积与餐厅面积比≥1∶2。生均就餐使用面积严格按照农村后勤建设标准(建标109—2008)简称《08标准》进行,完全小学6—24个班按1.5㎡、初级中学12—24个班按1.2㎡、全寄宿制完全小学和全寄宿制初级中学12—24个班按1.2㎡。

四、建筑高度与室内装饰及材料

餐厅的净高度不得低于3.5米,烹调场所天花板宜离地面2.5m以上。墙壁采用浅色、无毒、平滑、不渗水、不易积垢的材料覆涂;需经常冲洗的场所、易潮湿场所应有1.5m以上的光滑、不吸水、浅色、耐用和易清洗的材料(例如瓷砖、合金材料等)制成的墙裙,专间铺设到顶;墙壁墙角及柱角设计应防止积垢和便于清洗;食品处理区的门、窗应装配严密,与外界直接相通的门和可开启的窗应设有易于拆下清洗且不生锈的防蝇纱网或设置空气幕,与外界直接相通的门和各类专间的门应能自动关闭;窗户不宜设室内窗台,若有窗台台面应向内侧倾斜(倾斜度宜在45度以上);就餐场所门窗应为封闭式或装有防蝇、防鼠、防尘、防虫设施,以设空气幕为宜。天花板应选用无毒、无异味、光洁、耐腐蚀、耐温、不吸水的浅色材料涂覆或装修,水蒸汽较多的场所,用防霉涂料覆涂;门应用易清洗、不吸水的坚固材料制作;天花板的设计应能防止害虫隐匿和灰尘积聚;水蒸汽较多场所的天花板应有适当坡度减少凝结水滴落;屋顶若不平整或有管道通过,应加设吊顶。

五、地面建设标准

以防水、防滑、无毒、不易积垢、易清洗材料铺设,为水磨石以上标准;厨房地面应平整、耐磨、防滑、不渗水,有较好的排水系统,排水沟应有坡度、保持通畅、不应设置其它管路,并设有可拆卸的盖板;排水流向应由高清洁操作区流向低清洁操作区,并有防止污水逆流的设计;清洁操作区内不得设置明沟,地漏应能防止废弃物流入及浊气逸出。

六、流程与布局

食堂应有相对独立的食品原料存放间、食品加工操作间、食品出售场所及用餐场所;食品处理区设置在室内,按原料进入、原料处理、半成品加工、成品供应的流程合理布局;成品通道与原料通道、餐具回收通道分开设置防止交叉感染;生熟食品存放场所无交叉污染;食品处理区,应设置专用的粗加工、烹调和餐用具清洗消毒的场所,并应设置原料(或)半成品贮存、切配及备餐的场所。

七、餐厅结构、配置与文化建设

食堂餐厅要结合学校食堂面积及结构,合理布置,确保通风、采光、卫生、整洁。进餐桌椅数不得少于进餐学生数的三分之一。为学生设置合理的餐具清洗和洗手处,水源要有保障,有指定的开水供应处和收残处。有条件的学校可购置电视机悬挂在餐厅的适当位置。食堂四周墙面应张贴文明进餐、珍惜粮食、节约用水等宣传标语。

八、消防安全设置

设施设备配置符合消防要求;要设置安全疏散通道、设置醒目的疏散标志,水源充足的食堂要建消火栓或消防水池,要配置安装应急照明设备。

九、水源设置

后勤队伍建设 篇3

一、某高校后勤人员知识结构现状

(一)2011年—2013年某高校后勤人员学历结构状况

1.2011年,职工总人数397人,研究生1人(0.25%),本科59人(14.86%),大专69人(17.38%),中專中技39人(9.32%)。

2.2012年,职工总人数396人,研究生2人(0.52%),本科59人(15.36%),大专69人(17.97%),中专中技36人(9.38%)。

3.2013年,职工总人数373人,研究生2人(0.54%),本科59人(15.82%),大专67人(17.96%),中专中技34人(9.12%)。

从三年的人才队伍学历结构来看,研究生学历占的比例极低;本科生自2011年至2013年,三年期间人数没有增长;中专等人才呈逐年下降趋势;从职工总人数看有下降的趋势出现。

(二)2011年—2013年某高校后勤人员职称、专业技术职务状况

1.2011年,具有副高以上职称6人,高级技师1人,技师18人。

2.2012年,2013年,具有副高以上职称6人,高级技师1人,技师19人。

从三年的数据来看,技师在2012年增加了1人,其余均没有增加,据了解,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年龄都在50岁以外。

(三)2011年—2013年某高校计划外用工情况

2011年,计划外用工930人,占职工总数的70.45%;2012年,计划外用工884人,占职工总数的69.06%;2013年,计划外用工905人,占职工总数的70.81%。

二、某高校后勤在人才队伍方面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后勤队伍研究生以上学历人才严重缺乏。

高学历的高级管理人才的缺失,不利于后勤部门在改革创新上也难取得突破性发展,传统的管理模式带来对后勤发展带来较大束缚。

(四)后勤队伍本科以上学历人才增长极慢。

本科学历的人才应该是单位的中坚力量,后勤作为学校的保障部门,在学校的建设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由于中坚力量的缺乏,使得后勤工作感到动力不足。

(五)高级职称人员年龄偏大,且数量较少;专业技术人才贫乏。

高学历人才的缺失,导致在高职称、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等方面与学校其他部门在竞聘上长期处于劣势,后勤队伍建设得不到有效改善,造成人才队伍建设上“青黄不接”。

(六)计划外用工占后勤职工比例大。

高校后勤部门承担学校全部的保障工作,业务量繁重,计划外用工工作量大,福利待遇差,在职称晋级方面,受学校限制,不利于人才的引入,另外计划外用工普遍年龄偏大。

三、面对存在的问题,后勤部门所能采取的措施

(一)争取学校政策倾斜,吸引高级人才

后勤部门应该努力争取学校的政策支持,以学校作为主体为后勤招聘高级人才,解决相关待遇,设立专门人才基金,制定专门的人才考核制度,确保引进人才在后勤事业发展上做出突出贡献。

(二)多举措提高后勤现有人才队伍素质,优化组合

1.打破“人管事”的模式,积极实现“制度管事、制度管人”,努力探索全新的人才管理模式,大力推行“竞争上岗”机制,通过岗位竞争,发挥专业特长,根据个人能力选择合适的工作岗位,努力实现“合适的人做适合的工作”。

2.建立健全相关激励措施,督促职工自学

鉴于后勤职工在职称、专业技术职务竞争方面存在的劣势,后勤职工完全可以通过自学来完成相关学历的提高,通过考试国家级的注册证书等来提高业务能力,后勤部门应建立健全相关激励措施,激励后勤职工自学,从而全面提高后勤职工整体水平。

3.充分利用学校资源,提高职工素质

(1)高校后勤可以依托学校,聘请相关专家对管理方面的知识或者专业技术方面的知识进行定期培训。

(2)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鼓励职工阅读。

4.加强后勤文化建设,提高职工综合素质

通过各种渠道宣传后勤文化,使后勤文化渗透到后勤部门的每个角落,融入到后勤职工的工作中,从而提高后勤整体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通过后勤文化的建设,有利于增强后勤人的大局意识,自我肯定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感、使命感,有利于促进后勤事业健康发展。

5.建立健全合理的薪酬、晋升制度

(1)目前,高校后勤部门职称和福利待遇是成正比的,但是很多专业技术很好的人才,由于年龄、学历等种种问题没能取得相应的职称,这部分人的待遇始终得不到提高,极大的影响了此部分人的工作热情,工作上会出现负面情绪,对这部分人,后勤应该成立专门的内部评审机构,对其中确实技术高、水平好、服务优的人员应建立相应的制度,提高此部分人的待遇,这样能使真正有水平的人的福利待遇有所改善,对提高服务质量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2)要适当提高计划外用工待遇。计划外用工的现状是,一是工作量大;二是待遇低;三是职称道路狭窄;四是年龄偏大,高校后勤部门应该在能力范围之内,制定合适的政策,提高计划外用工的福利待遇,确保计划外用工无后顾之忧,全身心投入到后勤工作中去,并且通过待遇的提高,可以吸引年轻人才参与后勤事业建设,为后勤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后备力量,确保后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3)探索性的成立后勤发展智囊团

后勤部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成立后勤发展智囊团,为后勤发展出谋划策,探索后勤发展新路子。

医院后勤队伍建设及人才培养现状 篇4

后勤队伍日益受到重视

长期以来, 在医疗卫生机构内对后勤工作普遍存在着偏见, 认为后勤工作虽然重要, 但是技术含量很低, 对胜任力的要求不高。所以, 医院后勤队伍在人员构成上以年龄偏大且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人员为主。

此外, 在整个医院管理工作中, 后勤人员常常不受重视, 他们参加培训、继续教育的机会也较少。在这种情况下, 其工作积极性必然受到影响。

我国医院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很多新技术、新装备在医院得到了应用, 人民群众对医院环境、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这些都对后勤人员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另外, 后勤工作的技术含量与后勤工作人员的知识水平、专业技能密切相关, 人的“含量”决定着后勤工作的“含量”, 若想让医院的后勤工作提高到更高的水平, 就必须拥有更高水平的后勤人员和队伍。

当前, 后勤部门已经成为一些医院全面发展的一块短板, 很多医院的管理者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 并且开始重视后勤队伍建设及人才培养工作。

1.后勤工作的技术含量与后勤工作人员的知识水平、专业技能密切相关, 人的“含量”决定着后勤工作的“含量”

通过加大高校应届毕业生招聘力度优化人才结构

为了提高后勤队伍的整体素质, 突破后勤管理人员老龄化、专业理论知识水平普遍偏低的瓶颈, 近几年来, 一些医院加大了高校应届毕业生的招聘力度。后勤管理工作涉及到多种专业, 招聘相关专业的高校应届毕业生可以改变后勤人才队伍一直以来给人们留下的印象, 更重要的是, 能够为后勤工作不断引进先进理念和技术装备、向着更高水平发展培养和储备人才。

以北京某三甲医院为例, 该院管理层对后勤队伍建设非常重视, 为了引进人才, 从编制名额、福利待遇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 取得了显著效果。

人才培养趋于多元化、系统化、科学化

由于工作环境的特殊性, 医院后勤部门很难招聘到既掌握水、电、暖、气等专业知识和技能, 又对医学知识和医院环境有深入了解的员工;尤其是对后勤管理人员的招聘则更为困难, 他们不仅要全面掌握与后勤工作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还要了解医疗方面的知识, 熟悉医院这个特殊的环境, 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定的管理学基础。鉴于这种现状, 人才培养几乎是每个医院都无法回避的问题, 内部培养是医院后勤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

随着各医院对后勤人才队伍建设越来越重视以及其他行业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理念被不断引入到医院后勤管理工作中, 医院后勤人才培养的方式越来越多元化, 如案例分析、研讨交流、技能培训、视频教学等;人才培养趋于系统化, 很多医院都制定了针对后勤工作人员的培训计划;此外, 人才培训也更加理性、更加科学, 注重与实际工作的结合, 积极引入科学的理念和方法。

后勤管理人员多从内部选拔和培养

我国卫生管理教育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 初期主要以卫生管理干部培训、成人学历教育等形式为主。自1982年上海医科大学设立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以来, 全国各地多所医学院校争相设立了卫生管理专业, 先后开展起卫生管理教育各个层次的学历教育, 包括本专科教育、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教育, 以及继续学历教育和干部培训等。

2.医院建设水平不断提高、设备设施不断变化、后勤社会化逐步推进, 这些都对医院后勤人员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80年代末期, 卫生管理教育开始走下坡路。直至90年代后期, 高等教育专业拓展, 全面扩大招生, 卫生事业管理学随教育部专业目录调整, 纳入到公共事业管理范畴, 也再次受到相关院校的重视。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我国开展卫生管理学历教育的高校有100多所, 其中有80%的高校培养本科生;61.4%的高校培养硕士研究生;17.8%的高校培养博士研究生, 先后培养了大批的卫生管理专业人才。

由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原因, 当前卫生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对医学知识掌握较多, 管理学知识相对较少;理论学习较多, 实践非常少。所以, 这些毕业生一般都要通过一定时间的实践和继续培养才能胜任医院的管理工作。

特别是对于后勤管理工作来说, 由于涉及到的专业非常多, 管理工作内容繁杂, 后勤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这些现状对管理人员提出了一些特殊的要求。只有熟悉了后勤工作的特点、医院情况、队伍现状之后, 才能担当起后勤管理工作的职责。

同时, 在医疗机构内一直都有从内部选拔和培养管理人员的传统, 而且, 大部分管理人员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职业化卫生管理教育。

鉴于上述种种现状, 大部分医院都采取从内部员工中选拔和培养后勤管理人员的方法。从当前很多医院的做法来看, 招聘来的应届高校毕业生和后勤队伍中年轻的技术人员经过系统、有针对性的培养后, 将成为未来后勤管理人员的主要组成部分。

后勤队伍建设 篇5

一流的高校后勤保障服务需要一流的.后勤队伍相匹配,针对目前我国高校后勤队伍建设上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从思想观念,管理水平、业务素质等方面科学地应对,使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工作逐步朝更加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作 者:李乔飞 刘述进 作者单位:李乔飞(延安大学房产管理处)

刘述进(延安大学纪委,陕西延安,716000)

略谈“节约型”高校后勤建设 篇6

【关键词】节约型;高校后勤;建设

高校是资源占有和能源消耗的大户,创建“节约型”高校后勤体现了文明和节约型社会的基本要求,是高校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反映。

一、创建“节约型”高校后勤的意义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社会生产和消费的流程中,通过各种有效策略和手段,动员和激励全社会节约和高效利用各种资源,以尽可能减少的资源消耗,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社会模式。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兴衰,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高校做我国教育的重要组织机构,积极响应国家和政府的政策,进行“节约型”校园建设,将有力地推动“节约型”社会建设。高校后勤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全校后勤服务保障系统的运行管理工作,担负着水、电、暖、房产、车辆等资产资源管理的重要职责,改进高校后勤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有助于高校资源配置的优化,提升后勤服务质量,对于建设“节约型”校园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倡导以建设“节约型”高校后勤为目标,改进高校后勤管理,对于高校发展乃至整个节约型社会的建设,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当前高校后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后勤管理和机制建设对于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高等教育机制正常运行起到重要作用。由于我国高校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和财政拨款的管理机制下,存在很多不合理现象。

1.后勤管理不到位

随着我国高校发展进程的加快,高校后勤管理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化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收益。但因为受传统经济体制影响的时间过长,计划经济体制和传统的资源配置方式仍起主导作用,高校后勤管理改革因一些实际问题而陷入瓶颈,因后勤管理缺失而造成资源和能源浪费并未得到有效遏制。

2.基础设施陈旧老化

基础设施的陈旧老化也是造成资源、能源浪费的重要原因。很多高校都始建于上个世纪中期,历史比较悠久,房屋建筑、水电管网老化程度严重,加之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分配不当等问题的存在,致使房屋年久失修,供电设施老化、供水管网漏水的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因为涉及金额重大,范围也较广,一直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和改善。

3.新校区建设浪费严重

目前,全国各高校扩大办学规模的重大举措就是建设新校区,甚至是建设超大型、超豪华的新校区。但在新校区建设中,材料选用、设备购置、技术更新等方面并没有贯彻建设“节约型”校园的原则。新校区建设完毕投入使用时,学校还必须进行节能改造,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对高校师生节约意识的养成也产生了负面影响。

4.后勤工作人员素质有待加强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学校教学和后勤管理中,一些技术和设备的科级含量越来越高,对后勤部门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也有所提升。但由于一些历史原因,目前我国高校后勤部门工作队伍,无论是学历、知识结构、人员素质方面都不是很高,甚至后勤部门错误地理解成为“闲散人员”集散地,一些水、电、锅炉、空调等方面的管护人员紧缺,一些高端设备无法发挥正常的使用效率,再加之岗位待遇偏低,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也很难被调动,工作质量也就无从提起。

5.节约意识有待提高

目前,高校全体师生的节约意识仍有待增强。一部分人的头脑中对此认识不清,对创建“节约型”社会、“节约型”校园的理解不到位,一些学生认为反正我交了学费,如何使用时我自己的事,一些教师利用学校设备搞科研创收,却并没有给予学校设备折旧之类的补偿,这些都造成了学校资源的极大浪费。

三、全面推行节约型高校后勤建设

针对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大目标,结合“节约型”校园建设工程,通过积极推进节能技术、强化节能管理、进行节能宣传,提高后勤部门管理者和工作人员,以及学校全体师生的节约意识。

1.强化节约意识,培养节约习惯

意识是行为的先导,习惯是行为的持续。要通过各种有效手段和方式,积极进行宣传和讲解,引导广大师生以及后勤管理部门工作人员树立“节约”意识。使广大师生从国家和社会、学校的发展与个人发展之间的联系起来,真正理解为什么要创建“节约型”社会、“节约型”校园,倡导大家爱校如家,从我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从每时每刻做起,做节约之事,以节约为荣。

2.加强计量管理,杜绝浪费现象

通过计量,能够使使用者随时掌握水、电、气的使用情况,从直观上树立“节约”意识,杜绝浪费现象。同时,这一方式也将使后勤管理工作更加便捷。后勤管理部门可以将学生宿舍、办公教学部门、科研单位的资源使用指标进行详细的核算,最终层层落实,下达个人,将“节约”行为责任化、实际化。

3.开发和推广使用节能新产品

高校肩负着教育和科研两项任务,对于开发和推广使用高科技节能产品,有着先天的优势。这也是积极响应“节约型”社会建设、“节约型”校园建设的重要举措。高校可以通过自主研发、市场调研、兄弟院校推荐等方法,合理选择成型的节能技术产品,提高高校后勤的“节能”效果。

4.提高后勤管理人员素质

后勤管理的具体执行者是后勤工作人员,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后勤工作队伍是建设“节约型”高校后勤的重要保障。首先,要积极组织技术培训,在现有基础上提高后勤工作人员的各方面素质;其次,通过招聘、竞聘上岗等形式引进高素质的后勤管理人才、技术人才来提高后勤队伍的整体水平;最后,要制定相应的激励制度,激发后勤管理人员的工作问题。

四、结语

高校后勤是为高校顺利完成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两项任务提供物质保障、生产服务以及为师生员工提供生活服务的部门。针对后勤管理中出现的资源浪费的现象,我们有必要进行“节约型”后勤建设,以降低高校运行成本,优化服务质量,增强保障能力。

参考文献:

[1]陈霞.浅析建设节约型高校后勤[J],赤峰学院学报, 2008(8).

医院后勤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探讨 篇7

一、医院后勤管理的重要性

(一) 医院后勤管理的内涵

医院后勤管理是计划、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后勤部门及所属人员有序地开展工作, 为医、教、研、防工作服务及保障其工作正常进行而实施的各项措施。医院后勤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保障医院正常高效运行的基础, 对医院的管理水平、医疗、教学、科研的服务质量和随之带来的经济效益有着直接影响。

(二) 医院后勤管理的现状

随着现代医院、智能医院、绿色医院等新理念的不断提出, 大量高技术含量的医疗设备不断引进, 医院基础设施规模不断扩大, 医院职工和患者也对保障服务的需求不断提高, 对医院后勤管理要求日增。而现有的后勤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已经明显与之不相适应, 加强后勤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已迫在眉睫。

二、当前医院后勤管理人才队伍的现状

(一) 年龄结构不合理

后勤管理人才队伍断层严重, 普遍缺乏40岁左右理论与实践兼备且年富力强的人员。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为例:目前50岁以上人员占后勤管理人员总数50%, 35岁以下人员占35%, 35至49岁的人员仅占15%, 呈哑铃型分布。每年的退休人员与新进人员的比例为2:1, 减员趋势明显。

(二) 专业结构不合理

后勤管理人才专业结构不够合理, 医学专业、一般管理类专业人员偏多, 且学历普遍不高。目前技术管理 (设备设施维修保养的高级技术人才) 、工程管理 (暖通、制冷、智能化楼宇、节能环保专业) 、基建设计 (土建、室内外设计、工程监理类) 等专业性较强的人才极其短缺。

(三) 人员组织不合理

医院后勤管理人员大多数从临床一线及其他管理部门转入, 也有一部分是从工人中选拔出来补充到后勤管理队伍中的。人员组织不合理导致相关专业人才稀缺, 人员知识结构同质化, 阻碍了后勤管理新理念的引入。

(四) 人员竞争意识不强

医院后勤管理人员选拔提升标准基本以工作年限、职称高低为要求, 对业绩的考核并不严谨。近年来虽然医院后勤逐步向社会化转型, 但后勤监管人才的选拨聘用流动机制却不自由, 造成管理人员缺乏竞争意识。

(五) 职业发展通道不畅

由于国家卫生行政部门没有专门设定医院后勤方面的晋升考核体系, 因此无法按照医、护、药、技如此进行职称和职级的提升, 影响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投身医院后勤的决心, 吸引不了人才, 更加难以留住人才。

(六) 薪酬水平偏低

医院后勤长期得不到重视, 导致后勤人员的福利待遇和薪酬水平普遍偏低, 无法调动后勤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难以体现自身的价值水平, 对引进社会专业人才缺乏吸引力。

三、加强后勤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

(一) 不断优化现有人才队伍结构

可通过每年招聘专业对口的理工科大学毕业生来充实后勤, 使后勤各专业分布精细化;或通过招聘35岁至45岁年龄段的社会优秀人才来逐步解决年龄结构断层的问题;还可通过引进其他医院或具有丰富后勤管理经验的人才加入从而拓宽人才来源。通过上述途径为后勤人才输入新鲜血液, 能够与社会人才、劳务市场接轨。

(二) 不断加强现有人才队伍的培训

首先, 针对年龄偏大的50岁以上管理人员, 加强带教能力。可为一些有一技之长的“老专家”配备一名35岁以下的管理人员 (兼职行政秘书) , 将“老专家”的知识和经验记录总结保留下来, 并以书面的形式汇编成册, 构建后勤保障管理知识体系;其次, 对35岁至50岁年龄段的管理人员, 要从管理理念和管理能力的提升方面考虑, 医院可以举办后勤管理学习班、开设后勤管理专业课程、组织后勤管理讲座、专业论坛、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等各种途径使后勤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专业技能、管理意识和能力得到提高;再次, 对35岁以下的管理人员, 重点加强学历及专业知识的培训, 提高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 为后勤管理人才储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 不断增强后勤管理人员的竞争意识

建立后勤管理人员的公平竞争机制。在竞争中使管理人员得到磨练, 不断增强其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更好地在竞争中实现自我价值。同时通过竞争可以培养一支技术精、业务强的后勤管理人才队伍。

(四) 不断优化后勤部门组织结构

要积极、大胆地配合医院发展的需要, 精简优化内部组织结构。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为例, 原设有维修运行、绿化保洁、餐饮、综合服务、基建修建、保卫五个中心, 但随着医院的规模不断扩大, 分为东、西、南、北四个院区, 且院区之间相距甚远。为适应医院发展的需要, 现将维修运行、绿化保洁、综合服务集成为后勤中心, 成立东、西、南、北四个后勤中心, 再配以保卫和餐饮服务, 形成相对独立的后勤保障系统, 更好地为四个院区提供后勤保障服务。

(五) 完善人员发展的晋升通道

制定相关后勤管理人员的发展通道, 如:通过对管理基础理论知识、后勤管理专业知识、相关专业实践能力的考试, 评定出医院后勤助理管理师、管理师 (副) 、主任管理师。根据学历、能力、工作时间来设定参加晋升考试所需的条件, 只要符合要求即可参加相应的职称考试。对此可参考现有国家卫计委所制定的医疗系统职称制度和体系。

(六) 不断优化后勤管理人才的薪酬水平

建立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评定, 拉开薪酬差距。对于高端人才采用市场化定薪, 突破现有薪酬体系;对于低端岗位可以采用劳务外包或商务外包形式, 减少非核心岗位和低附加值岗位的总量;对于一般人才加强绩效考核, 优化考核指标, 将考核内容与业绩挂钩、与能力挂钩、与知识挂钩、与贡献挂钩, 最终将考核结果以薪酬的形式予以体现。而薪酬的高低直接体现绩效的水平、工作能力、贡献价值。所以通过绩效考核, 真正体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

四、结束语

目前医院对医、教、研各专业知识人才实施鼓励和奖励政策, 但对后勤人员却不够重视, 为此应从多方面加强宣传, 将后勤人才与医护人员一样看待, 这将对后勤队伍建设形成一个很强的推动力, 使其更好地发挥自身价值, 更好地服务于医院各项建设。

参考文献

[1]王卫.医院后勤管理的改革与探索[J].医疗装备, 2010 (l) :61

后勤队伍建设 篇8

(一) 后勤职工学历较低, 知识水平参差不齐, 人员数量不足, 老化严重。医院后勤员工学历普遍较低, 多为高中、中专学历, 甚至更低。与医疗一线多高学历相比后勤职工起点较低, 人员老化严重。而医院的床位数从2009年的1, 000多张增加到现在的2, 100张, 规模增加了1.1倍, 工作量也大幅度增加, 而后勤编制从60人减至40人, 工作压力显著增加。近年来后勤队伍出多进少, 而且新进工作人员不能很快进入工作状态, 后勤队伍断层严重, 队伍建设举步维艰。

(二) 教育与培训不到位。多数医院只重视对医务人员的教育与培训, 而忽视后勤工作人员的教育与培训。多数人认为医院后勤部门只是支持系统, 日常工作不需要什么技术性含量, 只是“修修补补”、“洗洗送送”等简单工作。由于不重视对后勤员工的教育与培训, 使后勤员工思想守旧, 对新技术、新产品了解较少, 视野不够开阔。

(三) 后勤员工队伍知识结构不合理, 不能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后勤员工多半是“半路出家”, 很少专业对口。现有的知识结构、技术水平很难达到日益发展的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的要求。后勤部门的设备管理、物资供应、工作重点及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多为被动的应付式工作模式, 缺乏创造性, 缺乏创新意识, 难以适应医院建设与发展的需要。多数医院没有长期的后勤人才发展规划, 不能形成合理的后勤人才梯队, 严重影响后勤服务的质量, 不利于医院的持续发展。

(四) 后勤员工竞争意识不强。后勤部门员工普通职称较低、学历偏低、薪酬偏低, 没有规范的选拔管理人员的标准, “论资排辈”的现象严重。工作中无统一的考核与奖罚标准, 干多干少都一样。这样导致后勤员工缺乏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

二、加强后勤队伍建设的对策

(一) 不断提高对后勤队伍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后勤队伍建设越来越成为医院管理和实践的核心内容, 加强后勤队伍建设可以提高后勤工作的效益与效率。作为后勤工作的管理者, 要重视后勤工作的发展, 重抓后勤人才、服务、质量等方面的建设, 从而不断提高后勤管理水平。作为后勤工作的管理者, 要认识到加强后勤人才梯队建设的重要性, 要根据医院人才发展规划制定后勤人才发展计划, 尤其要加强水、电、冷暖及设备维护、保养技术人才的培养与招录。只有加强后勤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才能从根本上满足实际工作需要。

(二) 不断加强教育与培训。一是做好传、帮、带工作。科室根据分工不同, 给年龄较大的管理人员配备专业对口的年轻人, 通过“一对一”的带教方式, “手把手”的教育方式, 将“老专家”的知识和经验传承下去, 构建后勤保障管理知识体系;二是对于管理人员, 要培养他们的管理理念和管理能力。可以采取医院组织培训和送出去进行规范的培训相结合的方法, 使后勤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管理能力得到提高;三是对新工作的专业人才, 要制定培养计划, 定期督查计划落实情况。不断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与沟通协调能力, 尽快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同时要加强人文知识等方面的培训, 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三) 不断增强后勤人员的竞争意识。由于后勤人员自身缺乏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 通过加强对员工进行危机观念的教育及加强危机管理知识的培训, 同时加强绩效考核, 搞好员工评价, 构建良好的奖优罚劣、优胜劣汰的管理制度, 使员工不断增加竞争意识, 不断增强危机感, 更好地加强工作责任心。日常工作中, 采取竞争上岗的形式, 择优选择管理人员, 并定期进行考核与督查。通过竞争可以培养一支技术精、业务强的后勤管理人员队伍。

(四) 不断细化后勤服务部门。借鉴院外成熟的做法, 对原设有水、电、气设备的维修运行、绿化、电梯、弱电系统、餐饮、基建维修等工作, 进行精简细化。对绿化、电梯、弱电系统、餐饮服务实行了外包, 按规范要求成立管理督查小组, 定期对各项规范、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管。对水电气设备的维修运行, 实行了班组承包安全责任制, 这样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 还增强了后勤人员的工作责任心。

(五) 培养后勤队伍的创新能力。要培养有创新意识, 有创新觉悟的专业人才。在日常工作中要鼓励大家从日常维修及改造工作之中总结经验, 要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班组定期开展技术练兵, 设创新奖, 对一些小发明式革新技术能为医院所用的给予奖励, 使这种创新意识一直传承下去。

(六) 培养后勤队伍吃苦耐劳的精神。后勤人员要认识到后勤保障工作在医院的运行与发展中的作用。医院的许多工作都是靠后勤员工勤劳的双手完成。后勤员工在非正常工作时间、节假日排除故障, 为医疗一线解决后顾之忧, 确保医院正常运转。要使后勤员工有较强的荣誉感与使命感, 深知自己是医院的一分子, 这不仅是一份工作, 更是一份责任, 在医院的建设与发展中甘当好“绿叶”。

(七) 不断强化后勤服务意识。一是转变服务理念。坚持一切工作以病人为中心, 积极推进主动服务、就地服务、随时服务。二是完善制度, 加强管理与考核。根据不同的工作岗位制定、完善后勤工作制度、工作职责及工作流程。根据后勤岗位分工, 制定符合实际的管理制度、考核标准, 并定期组织学习、培训与实践, 对考核中存在的问题立即整改与落实, 并做好持续改进。三是强化安全意识, 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工作思想。认真梳理与安全相关的制度、流程及操作规程, 把安全管理的理念融入到日常工作之中。定期进行安全生产检查, 每月进行一次安全生产分析会, 定期对相关应急预案进行培训与演练等。通过一系列举措强化安全生产意识, 做到防患于未然。

摘要:常言道:“兵马未动, 粮草先行”。医院后勤管理工作是医院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后勤管理的水平及后勤队伍建设水平的高低, 直接影响医疗质量、经济效益和医院的发展。加强后勤队伍建设是提高后勤工作效益与效率的保证。因此, 加强后勤队伍建设对医院的发展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分析医院后勤队伍建设现状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通过加强后勤队伍建设, 培养后勤人员的创新能力及吃苦耐劳精神, 以适应医院的建设与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后勤队伍建设,知识结构,教育与培训

参考文献

[1]朱永松, 魏建军, 罗蒙.市级医院后勤安全风险与管理[J].中国卫生资源, 2013, 5

后勤队伍建设 篇9

后勤部门的工作在事业单位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后勤部门的职工也在事业单位的日常工作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在事业单位的后勤部门建设正处在探索新机制和新体制、与社会化改革接轨的重要时期。建立一支遵守纪律、事业心强、技术熟练、爱护国家的公共财产、全心全意为单位职工服务、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后勤部门职工队伍, 将有利于提高事业单位的后勤管理水平, 提高服务质量, 并能够促进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

1 对于后勤管理队伍的建设工作应该要加强

邓小平同志在很早的时候就说过, 管理后勤工作的职工的应该是扎扎实实、勤勤恳恳, 愿意当无名英雄的人, 应该让那些组织性和党性比较强的人来搞后勤。后勤管理其实也是一门科学, 所以在充实事业单位的后勤部门领导班子的时候, 应该选择那些敢于管理、懂得经营以及热爱自己本职工作的人, 只有这样, 事业单位的后勤管理工作才能够取得最好的成绩。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 事业单位的后勤部门职工队伍的文化程度普遍都比较低, 业务素质和思想素质也很低;后勤部门缺乏管理人才, 缺乏技术骨干力量;后勤部门中工人和干部的比例严重失调等严重情况。根据事业单位的人员配备的规定以及基本建设的管理规范要求, 现在很多事业单位的后勤部门职工队伍都需要进一步的加强与提高。所以要使后勤管理的目标能够被很好的实现, 就需要对后勤管理进行深化改革。在选拔人才的时候大胆一些, 在使用人才的时候则必须更加的合理, 要让有能力、有知识、高有技能的专业性人才加入到后勤部门队伍中去, 这样所形成的后勤管理队伍质量就比较高、素质比较好、人员充足而且结构比例合理;让后勤职工在实际的工作中能够大胆改革、勇于实践, 对后勤管理的科学化道路进行认真的探索, 这样事业单位的后勤管理水平才能够从根本上得到提高。

2 对于现在的后勤部门职工的素质要重视培养和提高

事业单位想要真正地把后勤部门的管理工作做好, 就必须重视对现有后勤部门职工的培养, 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在工作中, 按照后勤部门对管理能力以及知识结构的要求, 在保证各项工作能够正常运转的情况下, 对后勤部门的职工进行不同层次、不同形式和不同渠道的分批分期的培训。比如对后勤部门职工参加的各种专业的自学考试要进行积极的鼓励和大力的支持, 同时还可以把员工送出去或者请进来, 组织后勤部门职工学习和参观, 学习一些比较先进的工作经验, 开阔他们的视野。这样后勤部门的干部和职工的综合业务能力以及技术水平才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另外还要建立起比较健全的管理制度, 把考核、培训、使用、晋升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这样对于后勤部门职工的综合业务素质和政治素质的提高将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进一步的加强后勤部门职工的综合业务素质和政治素质培养, 就能够促使后勤部门职工向“又红又专”转变, 从而才能够更好的去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

3 对于后勤部门职工的职业道德教育应该要加强

事业单位的后勤管理工作是一项头绪比较多、范围比较广、管理比较复杂和工作量比较大的工作。它主要包括了基础建设工作、生活服务工作、职工伙食工作、设备物质工作、车辆调度工作、基建维修工作和单位内的卫生绿化工作等管理工作。它主要承担的任务就是为事业单位的全体职工服务。后勤部门的管理工作会对每一位职工的切身利益产生直接影响。要想让后勤部门的职工把这些艰巨的任务完成好, 首先要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 让他们能够真正的意识到后勤部门的重要性, 比如让他们认识到后勤部门的工作是事业单位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次后勤部门的职工不仅仅是服务者, 同样他们也是教育者。后勤部门的职工在实际的工作当中要用自身热情的工作态度、规范的行为举止、文明的道德风尚以及优质的服务, 在道德上、精神上以及思想上对其他职工产生影响, 让他们在接受良好服务的同时也能够受到良好的影响和教育。同时后勤部门的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自己相应职责范围内的工作, 在实施组织、计划、协调和指挥的过程当中, 通过自身的管理以及自身的价值观念、思想品质、行为规范以及高尚的情操等, 来对事业单位的职工产生一定的影响, 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被改变。这样就需要对后勤部门职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 特别是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让后勤部门的职工能够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 以为事业单位的全体职工服务为荣。不仅要做任劳任怨、脚踏实地、无私奉献以及勤勤恳恳的老黄牛, 同时也应该要做善于管理、勇于创新以及锐意改革的千里马, 这样才能够为做好整个事业单位的后勤管理和服务提供良好的基础保障。

4 对现有后勤部门职工的工作情况要进行充分的肯定

事业单位的后勤部门工作会涉及到单位当中每一位职工的切身利益, 这样后勤部门职工所做的工作就不可能会得到所有人的认同和支持, 有些时候可能会让一部分职工不是很满意, 甚至有可能会受到他们的责难。那么在这个时候事业单位的领导就应该站出来为后勤部门的职工多说好话, 对于他们现有的一些工作成绩进行充分的肯定, 这样才能够让后勤部门的职工感受到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 增加职工对单位的归属感。在对他们进行鼓励的时候一定要正面引导, 多抓典型, 这样才能有效的发挥榜样的推动作用;对工作表现比较突出的后勤部门职工要授予称号和给予荣誉, 让他们的价值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 让后勤部门的职工觉得自己的工作是非常有意义的, 是整个事业单位工作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是职工的需要也是事业单位发展的需要, 使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有更大的动力, 为单位、为职工服务, 从而让他们的信心更加的坚定, 树立起良好的荣誉感, 鼓励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更努力。这样做对于加强和稳定现有的后勤部门职工队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5 对后勤部门的职工要多些关心和爱护

事业单位的领导平时应该多和后勤部门的职工进行交流和沟通, 和他们接触、和他们谈心, 对他们在生活中以及工作中的一些困难要进行及时的了解和帮助, 解决后勤职工的困难。如在节假日的时候, 单位领导可以去后勤职工家里探访与慰问, 让他们感到单位对他们的关心与重视;当后勤职工出现困难的时候, 应该号召单位员工为他们伸出援助之手, 让他们感觉到单位就跟“家”一样。对后勤职工进行慰问、关心和爱护, 将有利于让他们对单位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温暖感, 也有利于员工之间的和平相处, 这样集体的号召力和凝聚力才能够得到极大的提高, 单位在以后开展工作的时候也能够更加的顺利。

6 结束语

总之, 建设事业单位后勤部门职工队伍是一项比较复杂和实际的工作。因为每个事业单位实际情况不一样, 所以它们面对的主要矛盾和问题也有不同的特点。事业单位应该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 对于本单位在建设后勤部门职工队伍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仔细和客观的分析, 要做到有的放矢, 采用合理和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办法来建设后勤部门的职工队伍。

摘要: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当中, 事业单位的后勤部门是一支非常重要的队伍。重视和加强事业单位后勤部门的职工队伍建设, 将能够让后勤部门做好相关工作和提高后勤部门的服务质量, 使事业单位健康发展。

关键词:事业单位,后勤部门,职工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成光.后勤实体干部职工队伍建设初探[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5 (S1) :219-220.

[2]商建华, 王德臣, 兰海龙.加强后勤职工队伍建设实现后勤科学发展[J].中国轻工教育, 2011, 05:40-42.

谈后勤装备战备储备建设 篇10

一、我军后勤装备战备储备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储备布局不合理

随着现代作战样式对后勤保障要求的不断变化和我军联勤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后勤装备战备储备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军现存后勤装备储备布局已经与形势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现阶段,我军战略和战术层次储备比例偏小,而处于战役层次的储备规模偏大。这种层次结构,给战时保障增加了难度。战术储备比例偏小,导致部队的独立保障能力弱;战略储备层次偏小,无法对重点地区、热点方向实施快速保障,从而在根本上弱化了后勤装备储备的应急保障能力。

2. 储备结构不合理

现代战争对后勤的威胁增大,要求后勤装备在储备结构方面必须更加合理和完善,以保障战场多方面的需求。然而现存后勤装备储备结构存在问题很多,在数量、品种及各种配件上没有合理的储备限额和具体规定,特别是近几年新研制的后勤装备,没有相应的战储后勤装备配套标准,对于储什么,储多少,谁来储无法可依,导致储备结构混乱、僵化,对战时后勤保障造成诸多不便,难以满足战时快速保障需求。

3. 储备方式单一化

大联勤条件下,后勤装备储备方式与过去相比,并没有发生多大变化,导致储备效益依然比较低。在储备分工上,以军队储备为主,社会储备较少;在供应方式上,以实物供应为主,经费供应较少;在储备方式上,以静态储备为主,后勤装备一经入库,“活物”就变成了“死物”,造成长期占据大量库容,给保管带来许多困难,而且一旦装备改型和换代,大量配套器材和装备随之被淘汰,造成极大浪费。

4. 装备轮换不及时

目前,大部分仓库在对后勤装备更新换代方面做的不够好,无法与部队所用后勤装备形成有效的连接,这对保障平战时需要造成很大困难。这主要是装备的储备周期不科学,管理方式不灵活,信息沟通不及时,进而导致库存积压和待报废的装备器材等日益增多。老旧、报废、淘汰等战储后勤装备及配套器材处理程序复杂,进程缓慢,导致大量老旧和淘汰后勤装备长期占用库房,装备轮换周转不开,保障效益低下。

二、新形势下加强后勤装备战备储备建设的对策

1. 优化储备布局

为适应未来信息化联合作战应急保障需求,在储备布局上,首先要加强战略和战术储备,适当减少战役储备。战略储备既可以在应急情况下对重点方向和重点区域实施快速保障,又便于统一指挥和集中管理,发挥全方位辐射保障功能。战术储备可以使部队的独立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为做好战争准备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物力财力。这种储备布局,很好地形成了多点、分散、分级配置,有利于满足军事需求,显著提高保障效率。其次要适应联勤保障需要,科学地确定通用后勤装备和专用后勤装备的布局。对通用后勤装备,要在重点方向和重点地区根据需求确定储备规模,进行统一储备。这样,有利于统一运输,统一供应,加快物流速度,提高后勤装备保障效率。对专用后勤装备,由于其技术含量高,专用性强,要实行分片储备。这样有利于满足部队及时需求,提高应急保障能力。

2. 调整储备结构

在储备结构上,要紧密结合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合理确定后勤装备的储备种类和数量。首先,要加大对骨干后勤装备的储备。这是我军后勤保障的“顶梁柱”,对于提高后勤保障能力作用非常大,无论在平时和战时,都要进行储备,并且科学地确定储备的数量。其次,要加强对高技术后勤装备的储备。高技术后勤装备是我军近几年研究的最新成果,明显提高了我军后勤保障能力。现阶段,大部分部队已经装备了这批后勤装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与部队需求相协调,我们必须加大储备高技术后勤装备。再次,要加强后勤装备相关配件的储备。后勤装备各种配件是保障后勤装备效能发挥的有力保障。未来信息化战争对后勤的威胁越来越严重,后勤装备遭打击的可能性增大,要快速恢复后勤装备的保障能力,储备大量的配件不容置疑。

3. 改革储备方式

其一,要实行军队和地方联合储备。大联勤体制下,三军实行统一供应,后勤装备储备的种类和数量势必增加,如果仅有部队来承担,必定会牵涉很多精力和财力。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后勤装备完全可以由地方来储备,如通用车材、药材等。其次要实行实物和资金、技术等软储备相结合,并适当增大软储备。根据我国的国情,我们不能像以前拼资金,实行大量的实物储备,而且有些后勤装备完全没有必要进行实物储备,也不利于提高储备的经济效益。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硬储备”向“软储备”转变已经具备了条件,加大部分后勤装备“软储备”是我军后勤装备建设的必然发展趋势。其三,要实现由静态储备向动态储备转变。后勤装备储备既有保障部队供应和战争需要积极的一面,又有使活物变死物,甚至落后淘汰消极的一面。因此,必须改变对装备储备的传统认识,强化时效观念,实行动态储备、动态管理。从而形成一个结构上不断优化,品种上不断轮换更新,质量上不断提高,而规模总量相对稳定的良性循环的动态储备。

4. 加快更新力度

加快后勤装备更新,是提高后勤保障能力的重要途径。战备储备要想跟上军事需求,就要从后勤装备发展的总体趋势和部队作战训练的实际需要出发,建立军地结合的后勤装备转换机制,以确保装备始终保持良好的质量和使用效能。为提高军事效益和经济效益,应主要采取两种方法:一是仓库储存的后勤装备与部队平时的供应保障相结合,两者之间形成很好的衔接。结合部队训练、战备演练等任务,把那些型号老旧、尚能使用的老旧后勤装备,及时调拨部队使用。同时不断储备新装备,使储备的后勤装备与部队装备的发展同步,以保证储存后勤装备的实用价值和科学的周转轮换。二是军地通用的后勤装备及其附属器件与市场流通领域相衔接。利用市场经济的杠杆作用,定期把那些在部队无使用价值、地方仍有销路、军民通用性强的后勤装备,积极推向市场,参与市场流通和竞争,取得效益。这样,既增加了储备管理的活力,又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5. 强化管理手段

装备储备管理手段要同现代后勤装备的最新发展水平相适应,提高科学化正规化管理水平,就要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为此,一方面要大力进行信息化建设,加强信息化管理。依托信息技术基础,抓住国家和军队加速发展信息化建设的良好机遇,开发安全适用的信息管理系统,从顶层设计开始,做好科学论证,统筹规划,并突出重点,加快建设步伐。通过信息系统的开发利用,改变传统的登记统计、信息传输、状态定位的方式和方法,达到对后勤装备管理的信息化、自动化和透明化,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益。另一方面,要加强业务人员培训。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和军事仓储管理理论,加强对业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和信息管理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对后勤装备的管理水平。要依托在职培训、任职教育和强军计划等方式,努力造就一批既懂军事,又懂后勤;既懂军事物流,又懂信息技术;既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又有精湛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为后勤装备战备储备管理的正规化和专业化提供支撑,提高储备管理的科学化和信息化水平。

6. 改善储备条件

浅析如何加强高校后勤文化建设 篇11

一、高校后勤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的后勤在社会化改革进程当中,文化建设逐步推进,日益渗透到各项服务以及管理工作当中,对后勤工作发挥了明显的推动作用,不过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管理文化建设滞后

当前,高校的后勤文化多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已经渗透到各个方面的工作当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后勤文化对工作人员的影响、激励以及号召力不断下降。

(二)服务意识不强

当前高校的后勤管理日趋稳定,工作人员容易满足于现状而不思进取,从而放松对服务质量以及文化建设的要求。这就导致后勤管理者满足于已有成果,缺乏足够的危机意识。

(三)缺乏长远规划

高校后勤文化建设可以说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很多高校的后勤单位缺乏长远规划,没有借助于后勤实践及时总结升华,从而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后勤文化。

二、加强高校后勤文化建设的措施

(一)提高后勤人员素质

高校后勤最主要的竞争表现在管理质量以及服务质量上。其中,管理工作以及服务工作的核心要素都是人,管理质量以及服务质量最终取决于工作人员的素质。对工作人员的尊重与理解,充分满足他们的需求,可以说是高校后勤文化建设的基础。优秀的组织在建设自身文化的过程当中,都需要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高校的后勤机构要尊重员工、关心员工,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高度重视他们的参与权以及决策权,从而尊重他们的主人翁地位。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员工工作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后勤机构要利用工作人员的业余时间来组织各种文化活动,让工作人员通过这些活动加强沟通了解,提高团队协作意识。这样一来,就可以确保高校后勤拥有高素质的工作人员,从而为高校后勤文化建设奠定牢固的基础。

(二)健全后勤规章制度

企业文化是一种管理艺术,强调刚柔并济。其中刚性管理是借助于制度来约束工作人员,依靠强迫以及惩处等方式开展。柔性管理主要是依靠启发、激励等途径展开。柔性管理以工作人员为核心,强调那些内在的、非强制性的以及人性化的管理,更加重视感性。健全后勤规章制度一方面需要完善刚性管理,另一方面也需要完善柔性管理。通过刚性管理当中的制度以及纪律来约束工作人员活动,通过柔性管理来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动机,促进他们的自我完善,从而满足他们的多层次需求,激发他们的工作动机。这样一来,就能够营造一个理想的文化氛围,确保工作人员能够自觉执行工作任务,发挥自身潜能来完成工作。

(三)塑造后勤核心价值观

高校的后勤机构在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结合自身的特殊背景,从构建和谐文化着手,明确后勤服务的方式、理念以及内容,从而构建独特的价值观。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服务理念,也就是要重视对工作人员进行服务理念的培训,将满足高校师生需求作为主要目的,通过自身的服务提高高校师生的生活质量。在后勤服务的方式方法层面,后勤机构要引进现代化企业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以及管理制度,改变后勤服务理念,提高后勤工作管理的规范化以及科学化水平。例如,可以提供主动式服务、感动式服务、全程式服务或者是预约式服务等,来提高后勤机构为高等教育服务的能力。在服务的内容方面,需要综合使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来加强后勤服务的管理,不断完善后勤服务方法并提高质量,丰富后勤服务的途径。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高校后勤的日益社会化,如何提高后勤服务水平,从而在竞争当中占据优势,需要引起后勤工作人员的高度重视。这就需要我们将后勤工作看作高校整体当中的有机组成环节,精心打造后勤文化,从而不断改进后勤服务质量。

后勤队伍建设 篇12

一、着眼适应后勤工作的特点、规律, 有针对性地加强各级各类人员的党性修养、强化党性观念

抵御各种错误思潮的侵蚀, 保持后勤队伍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思想道德的纯洁性, 需要从后勤工作的实际出发, 进一步把后勤队伍的党性修养作为思想政治建设的重点突出出来, 抓紧抓实抓到位。加强后勤队伍的党性修养, 关键是做到三个有保证。

1.适应后勤工作任务性质的特点, 在人员时间上有刚性的制度保证。后勤系统的多数单位和部门, 业务工作头绪繁多、任务繁重, 业务工作与政治工作在具体落实上很容易出现时间安排的矛盾、人员集中的矛盾, 很容易影响思想政治建设的力度和成效;不同程度的单纯业务观念, 更容易影响和制约思想政治建设的落实, 部分同志的党性修养、党性观念正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教育培植而趋于淡化。解决这个问题, 必须结合单位担负的任务特点, 科学合理地调配领导精力和工作时间, 制定刚性的法规制度, 严格落实理论学习、政治教育和组织生活的时间、内容和质量, 以实实在在的思想政治工作打牢官兵党性修养的根基。

2.适应后勤单位编制体制的特点, 在组织实施上有坚强的领导保证。当前, 一些后勤保障单位编制名额较少、驻地相对分散、政工力量不足。有些后勤基层单位, 没有编配政工主管, 有些团级后勤保障单位没有编配政治处主任。这种类型的单位需要从干部配备、职责分工等多个方面, 解决好思想政治建设有人来抓、抓到人头的问题, 在思想政治建设特别是党性修养的加强上, 做到不折不扣, 不留“死角”。

3.适应后勤队伍工作岗位区别大、思想实际差异大的特点, 在落实效果上有较高的质量保证。针对不同系统、不同岗位、不同群体的工作特点和思想实际, 特别是在党性修养上容易出现的倾向性问题, 以针对性强、操作性强、适应性强的方法路子和教育内容, 分门别类、有的放矢、行之有效地加强理论学习和政治教育、加强经常的思想工作、加强组织生活制度的落实, 不断打牢政治坚定的思想理论基础, 以有后勤特色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后勤队伍的党性修养。特别是对直接掌管钱物的后勤领导和机关干部, 更是要持续加强人生观、权力观、金钱观等方面的政治教育, 增强秉公用权、严格自律的党性修养。近几年, 我军后勤系统不少单位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积极探索, 逐渐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 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比如, 针对医疗单位工作“三班倒”、运行“全天候”, 政治教育时间难保证、人员难集中、内容难落实的情况, 实行小规模施教、小课堂引领、小辨析深化、小氛围熏陶、小检验问效等“五小”活动促进教育落实;针对物资采购单位外出执行任务多、出差时间长、人员难集中的特点, 靠优化内容便于落实, 靠把握时机推动落实, 靠灵活方法推动落实, 靠丰富载体带动落实, 靠有效机制保证落实;针对汽车部队流动执勤的特点, 实行化整为零、见缝插针、用好资源、丰富活动, 开展“动中教”;针对仓库单位政工干部编制少、教育力量弱的实际, 开展片区教育协作等等。政治工作的落实与否, 不在于矛盾困难多少和轻重, 关键还是在于各级领导的重视程度。后勤单位各级党组织和政治机关, 应当切实强化政治意识、落实意识、创新意识, 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 注意防范和杜绝理论学习、政治教育和组织生活中的随意性, 严肃认真、灵活机动地保证政治工作有序、有力、有效开展。

二、着眼规范后勤系统的权力运行, 进一步抓好制度机制的科学完善和监督制约

保持思想作风建设的常态和长效, 从根本上预防各类问题的发生, 必须突出加强对权力的运行监督。

1.要进一步解决好制度机制在系统性上配套完善不够的问题。当前, 后勤系统已经有了一整套比较完善的法规制度体系, 对后勤系统的权力运行起到了很好的规范约束和监督制约作用。但从近几年一些不良现象的产生, 特别是违法违规问题的出现来看, 一些制度机制在不同层面、不同方面、不同环节上尚存不同程度的粗疏和缺失, 失之于粗、失之于宽、失之于不够全面配套, 需要通过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 对制度机制进行全面系统的规范完善, 使后勤系统的制度机制既完整配套, 又严密细致。特别是经费使用、工程建设、物资采购是上下关注和“热”点敏感问题, 也是易发常发违法违规问题的重点区域, 尤其需要从制度机制上堵塞各种漏洞, 防止权力运行的失管失控。

2.要进一步解决好制度机制在科学性上创新发展不够的问题。从后勤系统一些同志的反映来看, 部分制度机制已经有些明显的陈旧滞后, 不适应新的情况和问题, 不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 导致一些矛盾、问题难以在岗位上避免、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因此, 需要加强科学论证, 及早及时地实现制度机制的推陈出新、与时俱进。

3.要进一步解决好制度机制在约束力上严格执行不够的问题。制度机制本身的的动能作用, 需要通过严肃地对待、严格地执行来发挥。当前, 尤其需要增强严肃性, 提高执行力, 着力纠治有章不循、有法不依、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松散现象、松软倾向。还需要提高监管力增强执行力。做到发现苗头及早防范, 发现隐患及早排除, 发现问题及早查处, 切实形成从严用权、从严治权的良好局面。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各级后勤党委机关尤其要注重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有效载体, 做到带头学习理论, 带头听取意见、带头查摆问题、带头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带头整改落实、带头推进制度建设, 在风气建设上模范带头、以身作则, 发挥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坚持高标准、严要求, 认真分析研究群众意见, 广泛深入地开展自查自纠, 把群众反映比较突出的问题及其根源查清找准, 形成以上率下的鲜明导向, 按照习近平主席提出要求, 确保整改成效群众看得见、感受得到、大多数人满意;确保形成的制度行得通、指导力强、能长期管用, 有效带动和促进后勤系统的风气转变。

三、着眼实现保障打赢和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 注重在具体实践中锤炼过硬的思想作风

后勤队伍的思想作风, 既要具备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思想道德的纯洁性, 也要拥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以昂扬的精神状态、扎实的工作作风、积极的创新的意识, 投身后勤建设的具体实践。从后勤全面建设的形势任务来看:

1.必须进一步锤炼真抓实干、求真务实的思想作风。教育引导后勤队伍在实践中在端正工作指导, 端正政绩追求, 消除后勤工作中的一些形式主义和表面文章, 以老老实实的人品官德、踏踏实实的工作作风、扎扎实实的建设成效开展后勤各项工作。

2.必须进一步锤炼勤勉敬业、恪尽职守的思想作风。教育引导后勤队伍在实践中强化责任意识、敬业意识、奉献意识, 孜孜以求, 埋头苦干, 把本职岗位当成对党负责的平台, 把本职工作视为光荣神圣的事业。

3.必须进一步锤炼厉行节约、艰苦奋斗的思想作风。引导后勤队伍在实践中消除安逸享乐思想, 抵制奢侈浪费之风, 带头过“紧日子”, 自觉当“红管家”, 把经费物资管住管严管好;应当锤炼为兵服务、践行宗旨的思想作风, 教育引导后勤队伍在实践中以真诚的态度、真挚的感情、真切的行动为兵服务, 树立良好的“口碑”。

4.必须进一步锤炼依法行政、秉公用权的思想作风。教育引导后勤队伍特别是领导干部在实践中不断矫正人权观, 正确看待和行使手中权力, 严格防范不良风气的腐蚀, 切实把好选人用人、经费投向、物资划拨、工程建设、大宗物资采购等关口, 营造良好的内部风气、行业风气, 树立和维护后勤队伍的良好形象。

四、着眼弘扬后勤战线的优良作风, 积极营造学习传统经验、践行后勤精神的氛围

后勤战线的思想作风具有光荣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 这些优良传统是思想作风建设的精神财富和红色经典。新时期加强后勤队伍的思想作风建设, 尤其需要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 不断赋予后勤精神新的鲜明特色和时代内涵。

1.应当把后勤战线在思想作风上的优良传统挖掘整理好。组织专门力量对全军后勤战线在思想作风上的优良进行全面回顾, 梳理典型事例、总结历史经验、探求精神实质, 形成对全军后勤队伍思想作风建设有面上指导意义、有学习借鉴价值、有教育激励作用的研究成果。各后勤部队和部队后勤也应当采取多种方法途径, 回顾总结本系统、本单位的优良传统, 特别是贴近工作岗位、适应当前需求的好思想、好作风、好经验。

2.应当把后勤战线在思想作风上的优良传统宣传好、学习好。在挖掘整理的基础上, 积极利用新闻媒体、图书杂志、宣讲报告、参观见习等多种形式, 加大宣传学习的广度、力度和深度。还应当抓好优良传统的学习和践行, 利用业务学习、政治教育、上党课等多种时机, 组织后勤队伍学习了解传统、领会感悟传统、自觉践行传统。

3.应当把新时期形成的后勤精神锤炼弘扬好。除了战争年代我军后勤形成的优良传统外, 和平时期, 青藏兵站部形成的“三个特别精神”、“吴孟超精神”、“院士精神”、“南楼精神”以及“老翁沟精神”, 都是我们后勤系统乃至全军的共有精神财富, 是响亮的精神品牌, 是我军后勤优良传统的薪火相传和升华创新。新的时期, 应当引导官兵紧密联系使命任务, 弘扬优良传统, 进一步形成学习锤炼后勤精神, 投身实践后勤精神, 积极创造后勤精神的深厚氛围。

摘要:加强后勤队伍的思想作风建设, 是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急迫任务。面对后勤队伍在思想作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面对各种挑战和矛盾、困难, 必须加强各级各类人员的党性修养、强化党性观念, 抓好制度机制的科学完善和监督制约, 注重在具体实践中锤炼过硬的思想作风, 积极营造学习传统经验、践行后勤精神的氛围。

上一篇:电力市场条件下一篇:社会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