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系统工程建设

2024-08-02

信息系统工程建设(共12篇)

信息系统工程建设 篇1

1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概述

1.1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概念及其发展过程

依据信息产业部《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暂行规定》, 信息工程建设监理是指针对信息工程项目建设, 社会化、专业化的信息工程建设监理单位接受建设单位的委托和授权, 根据国家批准的信息工程项目建设文件、有关信息工程建设的法律、法规和信息工程建设监理合同以及其他工程建设合同, 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和技术手段, 对信息工程建设参与者的行为进行必要的监督、约束和协调, 并采取相应措施, 制止行为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促使信息系统工程建设进度、造价和质量按合同实现, 确保建设行为的合法性、科学性和经济性, 最终更好的实现项目投资的目的。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在国际上是工程建设组织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环节, 是确保工程项目质量和进度的一种通行惯例。在国内, 在信息系统工程的建设中引进监理机制也日益成为投资方的共识。20世纪90年代初期,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开始以不同形式出现。2005年3月信息产业部发布《信息化工程监理规范》,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也一步一步地走向成熟。但现行的信息系统工程监理资质认证体系才建立不久, 无法满足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市场的需求。因此, 客观来说, 国内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市场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 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2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特点

信息系统工程具有复杂性、不确定性和高科技属性, 这决定了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工作的主要特点有:工作内容扩展向外延伸, 业务范围涉及工程的全过程;依靠专家网和技术协作网, 组织机构社会化;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很高。

2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机制

2.1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范围和内容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是全过程、全范围的监理, 它的中心任务是科学的规划和控制工程项目的投资、进度和质量三大目标;基本方法是目标规划、动态控制、组织协调和合同管理;监理工作贯穿于策划、设计和施工整个工程的全过程。随着信息产业部《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暂行规定》的推出,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范围开始明确。监理的主要内容是对信息系统工程的质量、进度和投资进行监督, 对项目合同和文档资料进行管理, 协调有关单位间的工作关系。

从这一界定可以看出,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可概括为“三控两管一协调”。三控制是指质量控制、进度控制和投资控制;两管理分别是合同管理和信息管理。一协调指协调多方面的工作关系, 包括建设单位、承建方、招标公司以及外部供应商等几个方面。

2.2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工作机制

从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内容来看, 其主要内容就是控制, 两个管理和一个协调贯穿于控制的过程中。因此, 控制过程执行的好坏程度就决定了整个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效果。

2.2.1 质量控制

(1) 质量控制的内容。

质量控制是项目建设的核心, 也是进度控制和资金控制的基础和前提。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建设单位的资质评审;工程设计方案评审;工程实施方案评审;对软硬件产品及服务进行验收;对工程的实施和变更进行监控;处理工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监督工程的测试、试运行和验收;对工程的运行、维护以及售后的服务进行监理。质量控制的手段主要包括:评审、测试和审计。

(2) 质量控制的手段。

①评审。评审是对信息系统元素或者项目状态的一种评估手段, 以确定其是否与计划的目标保持一致, 并使其得到改进。评审可分为需求评审、总体设计评审、详细设计评审、试运行评审等。评审对象可以是承包方的阶段性工作成果也可以是某个项目工作模块。比如《项目实施计划》、《需求分析报告》、《概要设计》、《用户手册》、《验收方案》等阶段性且直接关系项目质量的文档, 以及试运行的软件产品等都属于前者。而软件测试工作的安排、系统试运行以及项目管理的组织工作等则属于后者。

②测试。测试是信息工程质量控制重要的手段之一, 因为信息工程一般由网络系统、主机系统、应用系统组成, 而这些系统的质量到底如何, 只有通过实际的测试才能知道, 因此测试结果是判断信息工程质量最直接的依据。

③审计。借鉴传统的审计手段, 客观地评价信息化工程及其开发过程, 已经成为信息化工程监理质量控制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在信息系统工程监理中, 审计分为项目活动审计和项目文档审计。

项目活动审计是对项目生命周期中的有关活动的过程和成果进行审计, 主要强调的有开发、实施和质保阶段的审计以及项目管理工作的审计。开发审计对信息化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的相关人员的活动、信息、中间产物进行审核, 确认其有效性、规范性和对于信息化工程目标的针对性;实施审计要确认与项目实施相关的数据、软硬件、安装环境等是否符合信息化工程运营的要求, 同时对信息化工程的功能、性能、易用度、可操作性、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等进行评估;质保阶段审计主要是对信息化工程的维护活动和维护结果进行审核和评价, 提出在维护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漏洞和信息化工程维护中急待改善的问题。

2.2.2 投资控制

(1) 投资控制的内容。

投资控制主要工作是成本控制, 通过审查决策阶段投资概算、核实设备价格、审查工程设计阶段投资预算、招标阶段投资控制、施工阶段工程计量与投资动态跟踪控制、审核工程变更的投资以及索赔、验收阶段工程决算审核等来控制整个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资金、资源等的使用。

(2) 投资控制的手段。

①合理分析项目费用。用一些成熟的成本控制技术审核投资的规划和成本执行情况, 对照基准成本计划找出实际与基准计划的成本偏差, 然后做好成本分析和评估, 并对偏差作出响应。同时要监控影响项目成本的内外部因素, 预测项目成本的变化。必要时调整基准成本计划, 确保所有变更都准确地记录在基准成本计划中。目前, 信息系统工程建设投资控制的方法主要有:挣值法、ABC分析法、全寿命费用法等。

②签订合理项目建设合同。在签定项目开发合同时严格把关, 利用合同手段约束承包方采取性价比高的技术方案和实施过程, 并监控承建包方的成本计划执行情况。对于可能预见的成本超支要明确规定违约责任。对项目付费方式进行明确约定, 建议采用分阶段分期付费的方式, 限定每次付费的约束条件, 通过经济手段最大化保护业主方的合法利益。

③分阶段付费。对于认定的项目总体费用, 一般信息系统工程的付费方式采用分阶段支付给承包方的方式。通常根据项目实施阶段的不同分为合同签订后、项目试运行、初验/终验以及维保阶段, 按照合同约定的比例向承包方支付项目费用。具体付费细节则视项目的实际情况不同而不尽相同。

2.2.3 进度控制

(1) 进度控制的内容。

进度控制主要是通过项目管理的一系列方法, 对项目各个阶段进度计划进行审核、使建设阶段的工程进度按照预定的计划进行。进度是系统进展情况的反应, 它贯穿于信息系统整个生命周期中, 进度不仅是一个时间概念, 还包括任务、时间、成本等因素, 只有全方位地考查进度才不至于顾此失彼, 既保证预定时间, 又能使项目保质保量完成。

(2) 进度控制手段。

①项目实施计划评审。影响项目进度的关键因素有:需要的各类资源是否描述清楚并得到充分满足;项目的范围是否定义清楚;任务是否被完全分解成活动以及这些活动是否被合理地安排;相互间的先后次序和关键路径是否明确等。

项目计划的制定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制定, 这是后期项目计划能够真正得到执行的必要保证。最终, 当各方就项目计划达成一致后, 以此作为项目实施活动的总体指导。计划评审技术 (PERT) 是一种常用的网络计划技术, 它能对项目进度计划进行有效优化。

②项目实施监控。根据项目计划制定进度计划, 通过使用管理工具, 对实际执行情况与计划进行对比。监理方搜集项目实施信息, 跟踪项目进度, 协调与进度相关的各种问题, 每周向各方公布统计的项目进度和出现的进度偏差。当进度出现延后现象或资源出现紧张时, 及时分析原因, 要求承包方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补救, 必要时要向有关方申请资源支持。

③项目计划变更控制。在具体实践中, 项目计划制定后往往会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偏差或出现意外的风险而不能按期执行, 这时候就需要对计划进行变更。

项目的范围变更和业务需求的变更是影响项目进度的主要因素, 因此要严格控制变更。变更由变更流程进行控制。在项目的后期和项目完成时间不可更改时, 应冻结需求, 以保证项目按己经确定的需求和确定的时间完成。

④项目周期例会。在具体的信息工程监理实务中, 项目周期例会是信息工程监理实施过程中的一个例行工作, 周期例会是项目各方就项目实施状况互相交流和沟通的地方。通常的例会周期分为日例会、周例会和月例会。日例会通常用于项目执行的关键时期, 需要对项目进展随时关注和调整;周例会是最为普遍的一种例会制度, 引起周期刚好适合项目监控且不用占用大量精力;月例会适用于生命周期较长的项目, 用于对阶段性工作进行总结和布置。

3 建议和结论

要做好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工作, 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 应当创建良好的监理环境, 包括社会环境、政治环境和法律环境。提高企业和员工对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必要性的认识, 使其被社会认可为普遍的委托管理机制。制定有效的法律法规, 确保监理具有必要的监督。政府部门也应采取措施使监理制度化, 特别是加强国有企业监理制度的完善。

其次, 完善工程监理规范, 这就要求对各项工作定量化, 包括范围、方法、收费标准、进度, 使工作完成过程中有参考依据。

最后, 建立科学的信息系统工程监理评价体系, 包括人员绩效评估、软件评估、项目效益评估等, 推行监理责任保险制度。

总之,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对国家的信息化建设具有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首先,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监理是治理项目的一种渠道, 是提高信息系统应用和服务的一种手段和方法。信息系统工程监理保证信息技术更好的运用于各生产领域, 从而促进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另一方面, 虽然表面看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增加了项目建设成本, 但监理的存在提高了项目成功的比例, 降低了社会净资产的流失。监理规范的管理方法、手段和流程, 保证了项目的质量, 减少了项目维护费用, 从而降低了项目的运营成本, 提高了项目的经济效益。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制的成功引入, 有力地促进了信息化项目建设的规范化, 降低了项目建设的风险, 提高了工程建设效率, 保证了工程质量、进度和效益, 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随着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机制的不断完善和有关监理法规的相继出台,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必将成为信息化工程建设中的必然选择, 得到健康和快速的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入, 信息系统工程建设中的质量问题逐渐显现。信息系统工程项目具有投资大、周期长、高风险的特点, 科技含量、复杂程度和隐蔽性远远高于工业工程, 因此, 在信息系统工程项目建设中引入监理机制是一种必然选择。从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概念及其发展过程出发, 针对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主要内容, 即质量控制、投资控制和进度控制进行研究, 并给出了信息系统开发阶段的监理工作内容和方法。

关键词:信息系统工程,工程监理,监理制度

参考文献

[1]葛乃康.信息工程建设监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2.

[2]叶智耿.信息系统工程建设监理软件设计及其关键技术研究[D].中南大学, 2008.

[3]吴紫丹, 李永忠.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三维实施模型[J].情报杂志.2006, (4) .

信息系统工程建设 篇2

一、为何开设这门课程?

在当今信息社会,任何一项活动都离不开信息的沟通,人们对信息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管理工作也是如此,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已成为世界上一项主要的社会活动。随着信息处理工作的迅速增长,计算机的应用范围也日益广泛,应用的功能由一般的数据处理走向支持决策。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世界正在向信息化迈进,信息同物质、能源一起构成了当代社会的三大资源。

以人为主导,以现代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通讯技术、管理科学和系统科学为基础,以企业战略竞优、提高效益和效率为目的,支持企业的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运作而建立的集成化的现代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MIS),在现代社会经济生活中,特别是在企业经营管理决策、进行技术改造及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中,正在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一种先进的获得信息资源的手段、一种先进的管理方法,企业必须对其进行认真的规划、建设和利用,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获得成功。随着我国与世界信息高速公路的接轨,企业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得信息必将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企业的办公及管理都将朝着高效、快速、无纸化的方向发展。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综合性、系统性、边缘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新兴学科,是进行有效管理、正确决策和实现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是在一些基础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反复不断的探索中,管理信息系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研究

方向和发展分支,建立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结构框架。当然它也会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而发展,随着将信息系统应用于组织管理而不断完善。‚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是服务于工程管理的信息系统,它被确定为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环境工程、城市规划等建设工程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这是适应当今信息社会需要的必然选择。

在大学即将毕业的最后一学期里,学校为我们工程管理专业开设了《工程管理信息系统》这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开设这门课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结构和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法、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各阶段的任务与技术、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环境与工具以及其它类型的信息系统等,使我们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并通过实践培养我们综合运用知识和分析开发应用系统的初步能力。

二、知识总结

在我们已经学过的一些基础课程(如计算机基础及应用、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软件技术导论、管理学、运筹学、工程项目管理等)的基础之上,继续学习《工程管理信息系统》这门课程应该不是很困难。在这门课的学习过程中,我不仅温故了旧的知识,同时又获取了新的知识,可谓受益匪浅,获益良多。管理,就是应用一切思想、理论和方法去合理地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他人,调度各种资源(如人,财,设备,技术和信息等),以求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好和最大的产出目标。工程项目管理,是建设工程项目从前期到实

施期,再到使用期的全过程的管理,这其中当然包含参与建设工程项目的各个单位对工程的管理,即:投资方、开发方、设计方、施工方、供货方和项目试使用期的管理方,其三大基本目标是投资(成本)目标、质量目标、进度目标,三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主要任务是安全管理、合同管理、信息管理、投资(成本)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组织和协调。从上面的基本概念可以看出,在纵向上,管理贯穿始终,决定成效;在横向上,管理涉及多方,影响多方。

信息是管理信息系统最重要的核心组成部分。管理信息系统能起多大的作用,对管理能做多大的贡献,都取决于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信息具有真实性、层次性、时效性、可压缩性、扩散性、传输线、分享性、增殖性、转换性、以及不完全性。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人机系统,这里的‚机‛就是计算机系统。从20世纪中后期以来,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工程管理的信息系统成为现实的应用工具提供了技术支撑。计算机发展至今,得益于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力的飞速发展,它已具备微型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特点,能够处理并且已经帮助处理了许多复杂数据。然而,传统的文件处理系统出现了如数据冗余,数据结构不一致,缺少数据字典等问题。随着数据处理量的不断增大,对不同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样,产生了数据管理技术。数据库管理是数据管理技术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以数据库技术为核心发展形成管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或 Geo-Information system,GIS)有时又称为‚地学信息系统‛或‚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它是一种特定的十分重要的空间信息系统,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处理、管理的对象是多种地理空间实体数据及其关系,包括空间定位数据、图形数据、遥感图像数据、属性数据等,用于分析和处理在一定地理区域内分布的各种现象和过程,解决复杂的规划、决策和管理问题。地理信息系统由若干个相互关联的子系统构成,如数据采集子系统、数据管理子系统、数据处理和分析子系统、图像处理子系统、数据产品输出子系统等,这些子系统的优劣、结构直接影响着地理信息系统的硬件平台、功能、效率、数据处理的方式和产品输出的类型。地理信息系统的操作对象是空间数据,即点、线、面、体这类有三维要素的地理实体。空间数据的最根本特点是每一个数据都按统一的地理坐标进行编码,实现对其定位、定性和定量的描述、这是地理信息系统区别于其它类型信息系统的根本标志,也是其技术难点之所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技术优势在于它的数据综合、模拟与分析评价能力,可以得到常规方法或普通信息系统难以得到的重要信息,实现地理空间过程演化的模拟和预测。地理信息系统与测绘学和地理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地测量、工程测量、矿山测量、地籍测量、航空摄影测量和遥感技术为地理信息系统中的空间实体提供各种不同比例尺和精度的定位数;电子速测仪、GPS全球定位技术、解析或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遥感图像处理系统等现代测绘技术的使用,可直接、快速和自动地获取空间目标的数字信息产品,为地理信息系统提供丰富和更为实时的信息源,并促使地理信息系统向更高层次发展。地理学是地理信息系统的理论依托。有的学者断言,‚地理信息系统和信息地理学是地理科学第二次革命的主要工具和手段。如果说地理信息

系统的兴起和发展是地理科学信息革命的一把钥匙,那么,信息地理学的兴起和发展将是打开地理科学信息革命的一扇大门,必将为地理科学的发展和提高开辟一个崭新的天地‛。地理信息系统被誉为地学的第三代语言——用数字形式来描述空间实体。

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属于应用型管理信息系统。

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应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工程管理信息系统,高速公路管理信息系统,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等等。

建设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是处理项目信息的人机系统。它通过收集、存储及分析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有关数据,辅助工程项目的管理人员和决策者规划、决策和检查,其核心是辅助对项目目标的控制。它是针对工程项目中的投资、进度、质量目标的规划与控制,以建设工程系统问辅助工作对象的系统。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构成包括投资控制子系统、进度控制子系统、质量管理子系统、合同管理子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原则

创新原则,体现先进性。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要及时了解新技术,使用新技术,使目标系统较原系统有质的飞跃。

整体原则,体现完整性。企业管理可以理解为一个合理的‘闭环’系统。目标系统应当是这个‘闭环’系统的完善。企业完整的实现计算机管理不一定必须在企业的各个方面同时实现,但必须完整的设计系统的各个方面。不断发展原则,体现超前性。为了提高使用率,有效的发挥MIS的作用,应当注意技术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MIS在开发过程中应注重不断发展和超前意识。

经济原则,体现实用性。大而全和高精尖并不是成功MIS的衡量标准。事实上许多失败的MIS正是由于盲目追求高新技术而忽视了其实用性。盲目追求完善的MIS而忽视了本单位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式

MIS的开发方式有自行开发、委托开发、联合开发、购买现成软件包进

行二次开发几种形式。一般来说根据企业的技术力量、资源及外部环境而定。

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策略

不可行的开发方法:组织结构法,机械的按照现有组织机构划分系统,不考虑MIS的开发原则。

数据库法,开发人员从数据库设计开始对现有系统进行开发。

想象系统发,开发人员基于对现有系统进行想象为基础进行开发。可行的开发方法:自上而下(Top__Down),从企业管理的整体进行设计,逐渐从抽象到具体,从概要设计到详细设计,体现结构化的设计思想。自下而上(Bottom__Up),设计系统的构件,采用搭积木的方式组成整个系统,缺点在于忽视系统部件的有机联系。

两者结合是实际开发过程中常用的方法。通过对系统进行分析得到系统的逻辑模型,进而从逻辑模型求得最优的物理模型。逻辑模型和物理模型的这种螺旋式循环优化的设计模式体现了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结合的设计思想。

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

完整实用的文档资料是成功MIS的标致。科学的开发过程从可行性研究开始,经过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等主要阶段。每一个阶段都应有

文档资料,并且在开发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充实。目前使用的开发方法有以下四种:

1、生命周期法

结构分析、结构设计,结构程序设计(简称SA—SD—SP方法)用生命周期法来模拟。基本思路是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工程化方法,按用户至上的原则,结构化、模块化,自顶向下地对系统进行分析与设计。生命周期法意味着在生命周期各阶段间存在着严格的顺序且相互依存。生命周期法是早期MIS设计的主要手段。

生命周期法的优点是①阶段的顺序性和依赖性;②从抽象到具体逐步求精;③逻辑设计与物理设计分开;④质量保证措施完备。缺点是①预定义需求;②不能很好地解决从系统分析到系统设计的过渡;③文档编写工作量太大;④开发周期长、成本高。适用于组织相对稳定、业务处理过程规范、需求明确且在一定时间内不会发生大变化的复杂系统的开发。

2、原型法

所谓信息系统原型,就是一个可以实际运行、可以反复修改、可以不断完善的信息系统。基本思想是在系统开发初期,凭借系统开发人员对用户需求的了解和系统主要功能的要求,在强有力的软件环境支持下,迅速构造出系统的初始原型,然后与用户一起不断对原型进行修改、完善,直到满足用户需求。

原型法的特点是①符合人们循序渐进的认识事物的规律;②将模拟手段引入系统分析的初期阶段,缩短了用户和系统分析员之间的距离;③充分利用了最新的软件工具,使系统开发时间、费用、大大减少,效率、技术大大提高。

3、面向对象法

面向对象法(object-oriented,OO)是近年来针对(SA—SD—SP)的缺陷提出的设计新途径,是适应当前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及对软件需求的极大增长而出现的,是面向过程技术和面向对象技术结合的产物,是一种快速、灵活、交互式的软件开发方法学。其基本原理是遵循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般模式,即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和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过程,核心是用交互的、快速建立起来的原型取代了形式的、僵硬的(不易修改的)大快的规格说明,用户通过在计算机上实际运行和试用原型而向开发者提供真实的反馈意见。面向对象法的实现基础之一是可视化的第四代语言的出现。

OO法的特点①从应用设计到解决问题的方案更加抽象化,而且具有极强的对应性;②在设计中容易和客户沟通;③把信息和操作封装到对象里去;④设计中产生各式各样的部件,然后由部件组成构架,以至于整个程序;⑤由00设计出来的应用程序具有易重复使用、易改进、易维护和易扩充的特性。

4、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CASE

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实际上是一种软件自动化技术。CASE不能作为一种独立的方法来使用,只能作为其他方法的补充。

开发方法的选择

以上4种方法的结合,使用面向对象方法开发MIS时,工作重点在生命周期中的分析阶段。分析阶段得到的各种对象模型也适用于设计阶段和实现阶段。实践证明4种方法的结合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有效方法。

三、学习体会

作为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在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学习过程中,为提高自己信息技术知识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填补了在这一学科基础知识上的空白。首先,我们已经学过的计算机基础及应用、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软件技术导论等课程是工程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基础,与其有着紧密的联系,而VC、VB语言方面的知识成为我学习这门课程的较大阻碍。

其次,这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实践出真知,如何运用这门课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实际操作尚需时日加以练习、巩固、提高。

最后,管理信息系统现在在制造业、银行业、教育业、建筑业、政府部门等等都有非常广泛的应用,例如金融管理信息管理、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电子政务信息系统、交通管理信息系统等等

简述CMMB综合信息系统 篇3

CMMB是“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英文“China Mobile Multimedia Broadcasting”的简称。用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技术推出的电视产品,符合我国幅员辽阔、传输环境复杂、东部地区城市密集、西部地区人口稀疏的特点,以及用户众多和业务需求多样化的情况,拥有低成本、可快速实现移动多媒体广播信号全国覆盖的优点,是一项具有先进性、实用性和经济性的自主技术。

CMMB已被业界公认为实现广电业与电信业有效融合的新型多媒体平台。其最大的特征是通过将广播网络和移动通信网络有效结合,利用广播网络单项广播式下行的信道,把视频节目的内容下发到终端,在不产生通信网络流量下,用户可以以低廉的成本,享受高带宽、高品质的手机电视节目。

二、CMMB综合信息发布系统

综合信息发布系统利用地面数字电视网络、CMMB网络的大带宽播发优势,利用空余时间对信息内容进行播发,终端接收多媒体内容存储到本地,在适当的时候进行播出,同时系统对信息终端统一管理、分组控制,每组终端有自己独立的播控列表,“每组终端可自办一套自己的频道”。

整个综合信息发布系统运行相对独立,自成体系,在原有数字电视前端系统添加系统直接接入复用器,运营商只需要根据自身的需要在复用器上调整分配给综合信息发布系统的带宽资源后该系统即可独立运作,不会和原系统的使用发生任何冲突,且该系统不管运营商采用的是何种调制标准都可以工作,运营商只需选择与系统调制标准配备的终端即可。

图1 CMMB综合信息发布系统体系架构图

1.内容管理系统

媒体内容管理系统用于对资源和信息的导入、分类检索及审核等,采用多用户方式和分级审核管理,保证安全。

该系统对内容编辑后录入的各种多媒体资源进行存储与管理。资源需要经过审核后方可录入到系统中。媒体内容管理模块对资源进行分类,并添加多种描述信息(名称、时长、分辨率、码率、简介、标签等),方便编辑工作站查询、增添。

系统支持无限的节目管理(不考虑硬盘空间的限制),可单独或综合检索,迅速定位节目,方便用户查找。可以复合条件检索,也可以按录入时间、类别、按主题、按内容描述、按作者、按提交人等、信息来源、版权。

2.内容分发系统

该系统根据调度逻辑分组播发媒体资源文件。

(1)该系统支持各种文件格式及流数据的分发,包括MSI信息、多媒体文件、文本等,对分发的文件大小和数量无限制。

(2)不同的下载通道带宽、时间、下载内容可设定,能根据节目文件的大小和播出的带宽自动调节分发包大小。

(3)系统根据播发播控列表,自动生成下载列表,并自动安排下载时间(可手工调整不同分组文件的下载时间)。

(4)为了保证资源文件的合法性,系统提供文件下载的审核机制。

3.业务管理系统

业务管理系统提供综合信息发布系统业务管理,包括下载通道的管理、系统基本参数的配置;提供内容管理、业务管理和Internet服务管理界面,包括分组管理、播放管理、实时控制管理和业务统计管理等。

分组管理模块实现终端的管理和分组管理,可根据设备号、分配状态等多种方式可以检索查询终端设备,可根据区域、行业等信息对终端设备进行分组,可根据需要添加或修改分组信息和终端分组情况。

播发管理模块在线编辑数据业务的播出安排,为一台或一组终端生成播控列表文件,实现终端播控列表的分组动态更新,并提供调度信息调度内容分发系统进行具体业务的播出,该模块为了保证播控列表的正确性,系统提供了审核功能。

实时控制管理模块实时控制终端,可以通过该模块分组播发控制命令对一台或一组终端进行实时控制,可以控制终端按预先确定的未来时间执行命令,为防止误操作,系统提供审核机制。

业务统计模块实现后台远程对所分布终端的单点或多点查询功能,并能实现远程故障报告功能。主要包括终端的开关机状态查询、电视电源供应状态查询、当前频道号、当前频道信号质量、当前音量状态、图像参数选项状态、定时开关机时间等。

4.IP协议网关

IP协议网关负责将综合信息发布系统的IP数据转换为接入数字广播网络复用流。

三、系统可实现功能

1.大屏幕终端上能够播放音视频、图片、网页等。

2.直播信息在大屏幕上的呈现方式支持标清(D1),推送信息在大屏上的呈现方式为支持高清播放(HD)。

3.系统支持基于CMMB网络的不同级别紧急广播信息在大屏终端上的即时呈现。

4.系统支持直播和插播,实现重要信息和紧急信息的及时播放。

5.能够在前端完成灵活配置,实现直播内容与本地播放内容在大屏终端上的灵活呈现、流畅切换。

6.系统能够支持触摸屏终端,在无人操作时,其默认呈现状态与普通大屏终端相同。当有人操作时,进入触摸屏人机互动模式,提供人机互动服务(如:网页式互动信息、周边道路、周边商业、优惠服务等)。在一定时间(可以灵活设置),如果无人操作,终端退回默认呈现状态,与普通大屏终端呈现方式相同。

7.系统支持针对业务运营商(SP)和内容提供商(CP)归属的灵活的域、组分配。系统应该可以根据部署终端地理位置的不同,业务特性的不同,灵活实现终端的域组定义、域组分配和域组转换等。便于SP/CP与部署终端间业务关系的准确、灵活对应,保证业务运营的精准化。

8.系统支持针对SP所提供业务和CP所提供内容的分时配置和播发,终端根据系统配置可以为不同的SP/CP在不同时段实现其归属业务和内容的呈现。

9.系统支持基于网页形式的人机登录、管理和维护界面,便于局方工作人员,业务运营商工作人员以不同级别的登录方式,实现其权属范围内,对系统的操作和管理。人机界面要求简单易用,便于操作。

10.为保证业务系统、网络、终端等端到端方案执行中的一致性,同时为保证空中信道时隙的使用效率,系统具备对CMMB数据广播、紧急广播、编码器、复用器的管理能力,相应前端设备也提供管理接口,保证系统从信息发布、业务复用、终端执行到内容展现的一致性。

11.系统具备播出列表管理功能。

12.系统具备内容审核管理功能。

13.系统向CP提供规范的内容上传接口。

14.系统具备系统角色管理功能,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权限。

15.系统具备按组、域播出的内容进行实时监控功能。

四、终端介绍

目前综合信息发布系统的终端有三种,分别是高清智能终端,一体机和车载终端,其中高清智能终端主要用于户外大显示屏的传媒项目,一体机主要用于楼宇、场馆等传媒项目,车载广告机主要用于移动车载传媒项目。下面将对上述三种终端详细的技术参数进行介绍。

1.高清智能信息终端

高清智能信息終端用于大屏内容显示,具有数字电视无线接收,本地存储节目播放,数据无线下载,前端全程播控,紧急信息发布、多媒体资讯显示等功能。

2.一体机

一体机将智能终端和显示屏幕集成在一起,便于安装部署,用于楼宇、地铁、场馆等区域的信息发布。

一体机由前端系统对所有终端进行分组,分别自动控制每组终端进行无线下载、本地存储播放、收看实时数字电视和在状态之间的切换。下载到本地存储播放的节目可以是广告、社区信息,实时节目可以是新闻、天气预报、财经消息、体育娱乐节目等。另外,遇到特殊情况可以立即向所有终端发布紧急信息。

3.车载智能终端

浅谈信息系统工程监理 篇4

特别是对于大型信息系统工程项目的建设,要想降低信息系统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的风险,就必须对项目的质量、进度以及投资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监督管理。以期以程序化、科学化、规范化的监督工作,保障信息系统工程建设的顺利完成。

1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基础知识化

1.1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基本概念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概念是关于信息系统工程进行的监理工作。其中工作的主要内容是:监理方受到委托,代表业主对工程控制进度、质量进行控制;同时公平对待工程各方,以第三方的立场确保工程的公平性、公正性、公开性。在实际操作中,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软件工程监理和网络工程监理。

所谓网络工程监理,是指监理方对整个软件生命周期进行监理,对于如那件开发的全过程进行监理;并且帮助建设运行制度、为用户提供咨询等有益的服务项目,软件监理的目标是帮助用户建设可持续生命力、高质量的的软件系统。

要想有效的实施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监理方需要对这几方面进行控制,包括:控制项目质量、控制项目进度、控制成本、控制信息安全、控制知识产权的保护。

1.2 实施信息系统工程监理需了解的相关知识

在信息产业部颁布的《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暂行规定》中规定,信息化工程建设中的信息网络工程、信息资源工程,以及信息应用工程的新建阶段、升级阶段和改造阶段的工程都属于信息系统工程。信息网络系统则是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建立起来的,它包括了信息处理、传输、交换和分发的计算机网络系统。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知识体系架构涉及5个维度的知识,即监理对象维、监理目标维、监理内容维、监理支撑维和监理实施维。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描述为: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知识体系=监理对象*监理目标*监理内容*监理支撑*监理实施。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知识体系在很多情况下是按照各个维度的知识分别展开的,但这并不表示这5个维度是相互孤立的,事实上它们是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这里所说的知识体系就是5个维度的知识所构成的知识空间。

2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内容

在整个信息系统的开发运营过程中,监理工程师的任务贯穿始终。首先要利用自己丰富的工程管理经验,管理硬件设备的安装工作,软件的开发和运行工作;在系统建设中期,则需要管理投资控制、质量控制和进度控制等方面,为客户提供信息系统工程建设的监理服务。详细监理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2.1控制进度、质量和成本

进度控制是按照已经指定的开发计划进行软件产品的开发,监理工程师的作用是对软件开发的进度进行管理,从而保障工程能够满足招标合同的进度计划,保障工程能够按时完成。

质量控制,开发出具有优良性能的软件是软件开的主要目的,监理工作是保障软件质量的重要方面。在软件开发的过程中,通过对合同进行认识,对于软件开发的每个阶段进行监督控制,保障工程质量能够满足客户需求,具有良好的运行效果,保障软件产品的全过程以及分阶段的质量控制,在对软件工程进行质量控制中,需要做好事前控制、施工控制以及事后评估。

成本控制,软件开发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软件开发工程量大难以控制,因此监理人员需要对软件开发工程的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对工程中的软件以及硬件的购买、项目人员的安排以及配套工程的相关方面进程成本公职,保障开发成本满足预算的要求。监理人员对于开发的成本控制包括设计与实施阶段的成本控制。

2.2组织协调

工程建设过程中,有效协调承建单位、业主单位以及各相关单位的关系,组织上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该阶段主要的工作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1)协调集成单位和建设单位的相关问题,并且将修改的结果进行测试,将测试汇总,上报建设单位。(2)与建设单位沟通,协调工程中发生的各种意外情况,汇报投资方系统测试的进度,并汇报事故的解决的过程及结果。

2.3 做好合同管理和信息管理

合同管理。监理人员应该对业主以及开发人员的关系进行协调管理,对于合同争议方面进行客观有效的调解,保障各方面利益并且保障工程顺利实施。

信息管理。对工程过程进行科学记录,保证工程文档的完整性是监理人员的重要工作之一,用过对相关的开发信息进行管理,能够为工程后期的检查以及维护提供产考和依据。

3 监理工作的几点探索

3.1 做好咨询、监督和控制

监理的工作主要采用规范的流程进行管理,第一步需要做好咨询,在咨询的基础上实行监督与控制。在已经进行的监理工作的实践中,咨询与监督工作可以共存。咨询工作越具体,能够为监督工作提供良好的基础。通过良好咨询工作,监督能够朝着更协调、更健康的方面进行发展。因为咨询工作需要注重基本工作的执行,包括对工程技术的理解和熟悉。其中对集成方的需求分析、业主的需求、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等文档进行归类,能够为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这些文档,监理人员能够对于业主的需求以及工程的相关情况进行了解,通过对文档内容进行咨询,可以将有效的制作出监理报告,并因此提交与业主和集成方。

对一个项目来说,失败的风险或多或少的都会存在。这种风险对参与工程的三方来说是一个挑战,风险避免需要三分的相互配合,在项目开始前就要提前预测产生风险的因素,从而有针对性的避免,以实现对风险的事前规避。在项目进行过程中,监理方要做好监理工作,及时根据项目的进展情况并结合当时的外部因素综合考虑对风险进行分析和预判,对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以增强整个项目组对风险的抵抗能力

3.2 确定三方工作流程

因为软件开发工程的特点,而且建立工作发展的时间较短,所以监理方对工程细节并不是十分注重。但是对于软件开发工程而言,细节是决定工程质量的重要方面,因此需要聘请第三方进行监督控制,对于软件开发细节问题进行审核,从而形成良好的监理。但是在工作实施过程中,需要制定三方工作流程规范,形成稳定的工作监理,同时规范需要获得业主的准许。

3.3 全过程监理

软件开发过程是一个多流程的工程,涉及到多种环节的相互配合,在软件开发过程中,需要多种工程技术人员、多种工程流程进行统一配合,从而得到满足要求的产品。监理是软件开发的重要共走之一,通过对软件工程开发的设计、实施以及测试等全过程继续拧监理,从而对软件工程的质量进行控制,得到满足客户需要的软件工程产品,在监理工作实行中,需要很据软件的特点制定软件的工作流程,并且根据监理依据基开展监理工作,最终保障工程质量。

3.4 系统初验

在软件开发的监理工作中,软件的初验是将软件试运行,从而将已有的设计质量进行测试。这是对于软件开发的较早的形态的测试管理,通过初验了解到软件的质量、软件是否符合客户的需求等,然后再对软件进行优化处理。

3.5 管理以合同为核心

监理方应科学有效地管理合同,保证项目按照合同如期履行。在合同签订之前,监理方要协助业主方制定合同,避免承建方对合同的选择出现异议;还应协助业主方审核合同内容,仔细推敲每一条款,避免出现歧义和纠纷。

在合同执行过程中,监理方的立场要公正,公平合理地解决和处理施工过程中的纠纷。如双方出现争端,监理方应尽量通过协商解决,不要耽误合同的如期进行。

3.6 建立质量保证机制

信息系统工程的建设与产品制造一样,其最终目标是获得一个高质量工程系统。为了衡量工程的完成结果与质量,监理方首先要根据业主方的要求建立一个质量评价标准,然后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评价机制,确保产品达到这一质量目标。

4 结束语

信息系统工程实施的效率高低、效果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信息化工程的进展。而且信息系统项目要实现快又好的发展,离不开对系统全方位的监理措施。我国在大力加快信息系统建设的同时,也要加快信息监理行业的建设,实现信息系统建设的监理,可以极大的提高信息工程的质量,对我国信息化产业的高效有序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摘要:该文首先介绍了信息系统工程的特点,指出了对信息系统工程中进行监理的必要性;然后介绍了监理的相关概念,并介绍了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实施的具体流程,最后指出信息系统工程监理人员必须满足的条件。

关键词:信息系统工程,监理,项目管理

参考文献

[1]张洋.信息系统监理实践中的主要难点及控制对策[J].中国新通信,2013.4(20).

[2]徐海琛,张献华,卫红.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概述[J].国土资源信息化,2004,2(29).

[3]王学卿.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探讨[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08,2(10).

[4]叶言苓.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实践与体会[J].设备监理http://enter.jyzzp.com:2055/kns/Navi/ScdbBridge.aspx?DBCode=CJFD&Base?ID=TDXS&UnitCode=&NaviLink=%e5%a4%a9%e6%b4%a5%e5%a4%a7%e5%ad%a6%e5%ad%a6%e6%8a%a5(%e7%a4%be%e4%bc%9a%e7%a7%91%e5%ad%a6%e7%89%88),2012,3(10).

信息系统工程建设 篇5

委托人________监理人_______双方协商一致,签订本合同。

一、委托人委托监理人监理的信息系统工程(以下简称“本工程”)概况如下:

工程名称:

工程实施地点:

工程总投资:

二、本合同中的有关词语含义与本合同第二部分《标准条件》中赋予它们的定义相同。

三、下列文件均为本合同的组成部分:

1、本合同标准条件;

2、本合同专用条件;

3、在实施过程中双方共同签署的补充与修正文件。

四、监理人向委托人承诺,按照本合同的规定,承担本合同专用条件中议定范围内的监理业务。

五、委托人向监理人承诺按照本合同注明的期限和方式,向监理人支付报酬。

六、本合同自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

七、本合同一式_______份,双方各执______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委托人:(签章)监理人:(签章)

住所:住所:

法定代表人:(签章)法定代表人:(签章)

开户银行:开户银行:

账号:账号:

邮编:邮编:

电话:电话:

本合同签订于:_______年_______月_______日

第二部分 标准条件

第一条 下列名词和用语,除上下文另有规定外,有如下含义:

1、“工程”是指委托人委托实施监理的信息系统工程。

2、“委托人”是指承担直接投资责任和委托监理业务的一方以及其合法继承人。

3、“监理人”是指承担监理业务和监理责任的一方,以及其合法继承人。

4、“监理项目组”是指监理人派驻本工程现场实施监理业务的有关成员。

5、“工程监理的正常工作”是指双方在专用条件中约定,委托人委托的监理工作范围和内容。

6、“工程监理的附加工作”是指:①委托人委托监理范围以外,通过双方书面协议另外增加的工作内容;②由于委托人或集成商原因,使监理工作受到阻碍或延误,因增加工作量或持续时间而增加的工作。

7、“工程监理的额外工作”是指正常工作和附加工作以外监理人必须完成的工作,或非监理人自己的原因而暂停或终止监理业务,其善后工作及恢复监理业务的工作。

第二条 委托人的权利

1、委托人有对工程规模、设计标准、规划设计和设计使用功能要求的认定权,以及对工程设计变更的审批权。

2、监理人调换总监理工程师须事先征得委托人的同意。

3、委托人有权要求监理人提交监理工作月报及监理业务范围内的专项报告。

4、当委托人发现监理人员不按监理合同履行监理职责,或与集成商串通给委托人或工程造成损失的,委托人有权要求监理人更换监理人员,直到终止合同并要求监理人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或连带赔偿责任。

第三条 委托人的义务

1、委托人应当负责工程建设的外部关系的协调,为监理工作提供外部条件。

2、委托人应当在双方约定的时间内免费向监理人提供与工程有关的为监理工作所需要的工程资料。

3、委托人应当在专用条款约定的时间内就监理人书面提交并要求作出决定的一切事宜作出书面决定。

4、委托人应免费向监理人提供必要的办公用房和其他办公设施。

第四条 监理人的权利

1、对工程建设有关事项包括信息系统工程的规划设计、项目实施、使用功能等要求,向委托人的建议权。

2、事先征得委托人的同意,对工程设计中的技术问题,按照安全和优化的原则,向设计人提出建议。发现工程设计不符合国家颁布的信息系统工程质量标准或设计合同约定的质量标准时,监理人有权书面报告委托人并要求设计人更正。

3、审批工程实施的组织设计和技术方案,按照保质量、保工期和降低成本的原则,向集成商提出建议,并向委托人提出书面报告。

4、事先向委托人报告,经征得委托人同意后,监理人有权发布开工令、停工令、复工令。

5、工程上使用的设备和工程质量的检验权。对于不符合设计要求和合同约定及国家质量标准的构配件、设备,有权通知集成商停止使用;对于不符合规范和质量标准的工序、分部分项工程和不安全施工作业,有权通知集成商停工整改、返工。集成商得到监理项目组或委托人的复工令后才能复工。

6、工程实施进度的检查、监督权,以及工程实际完成日期提前或超过工程实施合同规定的完成期限的签认权。

第五条 监理人的义务

1、保证自签订本合同时起至履行完毕本合同项下全部义务时止,始终、不间断的具备符合国家法律、法规、部门规章规定的执行本合同所必需的资质。

2、严格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守法经营,按章办事,自觉维护委托人的利益。

3、接受委托人的检查、监督,严格履行服务承诺,做到诚实守信。

4、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监理质量,按照监理合同的有关规定开展监理业务,保证不发生质量问题。

5、按合同约定派出监理工作需要的监理项目组及监理人员,向委托人报送委派的总监理工程师及监理项目组成员名单、监理规划,完成监理合同专用条件中约定的监理工程范围内的监理业务。在履行合同义务期间,应按合同约定定期向委托人报告监理工作。

6、使用委托人提供的设施和物品属委托人的财产。在监理工作完成或中止时,应将其设施和剩余的物品按合同约定的时间和方式移交给委托人。

7、在合同期内或合同终止后,未征得有关方同意,不得泄露与本工程、本合同业务有关的保密资料,不得泄露委托人申明的秘密和设计人、集成商等提供并申明的秘密。

第六条 在监理过程中,如果因工程实施进度的推迟或延误而超过书面约定的日期,双方应进一步约定相应延长的合同期。

第七条 监理人在责任期内,应当履行约定的义务,如果因监理人过失而造成了委托人的经济损失,应当向委托人赔偿。累计赔偿总额不应超过监理报酬总额(除去税金)。触及法律的,还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八条 监理人对集成商违反合同规定的质量要求和完工(交图、交货)时限,不承担责任。因不可抗力导致委托监理合同不能全部或部分履行,监理人不承担责任。

第九条委托人或监理人向对方提出赔偿要求不能成立时,提出赔偿的一方应当补偿由于该索赔所导致对方的各种费用支出。

第十条 由于委托人或集成商的原因使监理工作受到阻碍或延误,以致发生了附加工作或延长了持续时间,则监理人应当将此情况与可能产生的影响及时通知委托人。经双方协商,适当延长完成监理业务的时间,支付监理人附加工作的报酬。

第十一条 在委托监理合同签订后,实际情况发生变化,使得监理人不能全部或部分执行监理业务时,监理人应当书面通知委托人。当恢复执行监理业务时,经双方协商后应适当增加时间用于恢复执行监理业务,监理业务的完成时间也应予以延长,并按双方约定的数量支付监理报酬。

第十二条 监理人向委托人办理完验收或工程移交手续,集成商和委托人已签订工程保修责任书,监理人收到监理报酬尾款,本合同即终止。保修期间的责任,双方可以在专用条款中约定。

第十三条 当事人一方要求变更或解除合同时,应事先通知对方,因解除合同使一方遭受损失的,除依法可以免除责任的外,应由责任方负责赔偿。变更或解除合同的通知或协议必须采取书面形式,协议未达成之前,原合同仍然有效。

第十四条 当委托人认为监理人无正当理由而又未履行监理义务时,可向监理人发出指明其未履行义务的通知。监理人在收到通知后应及时答复,否则委托人有终止委托监理合同的权利,并且由监理人承担违约责任。

第十五条 正常的监理工作、附加工作和额外工作的报酬,按照监理合同专用条件中约定的方法计算,并按约定的时间和数额支付。

第十六条 委托的工程监理所必要的监理人员出外考察、材料设备复试,在事先征得委托人同意后,其费用在预算范围内向委托人实报实销。

第十七条 在监理业务范围内,如需聘用专家咨询或协助,由监理人聘用的,其费用由监理人承担;由委托人聘用的,其费用由委托人承担。

第十八条 监理人驻地监理项目组及其职员不得接受监理工程项目施工集成商的任何报酬或者经济利益,坚决杜绝商业贿赂行为。

第三部分 专用条件

第一条 本合同监理范围和监理工作内容包括:

第二条 委托人应提供的工程资料及提供时间:

第三条 委托人应在__天内对监理人书面提交并要求作出决定的事宜作出书面答复。

第四条 委托人免费向监理项目组提供如下设施:

第五条 委托人同意按以下的计算方法、支付时间与金额,支付监理人的报酬:

委托人同意按以下的计算方法、支付时间与金额,支付附加工作报酬:

关于森林资源信息系统的探讨 篇6

关键词森林资源;信息系统;现状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S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1)042-0214-01

1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森林资源信息系统具有完成信息采集、编码、传输、贮存、检索、分发和输出的职能,独立存在或为林业管理信息系统的组成部分。森林资源信息系统的建立主要是为林业生产与管理服务的,因此在系统的总体设计上应该包括林业生产管理的主要方面,如森林资源基础数据以及营造林、森林采伐、林地变化、重要林业工程管理(如公益林、退耕还林等方面)的数据,也就是林业生产与管理的一些主要内容都应该在标准化的基础上以统一的数据格式与信息管理方式包括其中。这就必须将数据的全面性和准确性统筹考虑,部门内部对各类数据的认定标准、计算方法都必须统一,不能存在歧义和重复。二是系统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的统一。整个系统应该在科学的总体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系统数据分类,而且还应该贴近生产管理实际,使信息系统既是现实森林资源的真实反映,又能以高效快捷的方式和便于操作的友好界面为信息用户提供信息服务。

2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现状分析

国家林业局进行试点推广的森林资源数据管理系统,其主要目的用于对现实森林资源进行管理,通过建立与现实森林资源相对应的森林资源信息系统,并且通过信息系统将营林生产、采伐管理等对森林资源信息进行及时更新。从目前的应用现状来看,我们认为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信息系统信息格式设计有待优化。从现行的数据处理模式分析,目前的森林资源信息系统数据主要是为森林资源统计更新服务的,没有将其它功能纳人其中,如公益林、退耕还林等信息,这些信息应该属于该系统统一格式下森林资源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独立于此信息系统数据之外的其它信息。也就是说,只要是森林资源相关信息,不管其来源、部门等如何,应该在完整的信息系统中具有相同的、统一的格式,是该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信息的准确性、科学性和严肃一致性。

2)信息管理过程需要进一步完善。目前使用的系统单纯从信息收集者和管理者的身份准人进行考虑,这一设计可以杜绝无关人员对信息的损害和享用,但操作人员由于层次、熟练程度及其它相关因素等的原因,往往难以全面保证信息系统的正常使用和运行,从而影响系统的严肃性和使用的可靠性。

3)数据处理刷新速度过慢。作为远程终端,我们在进行森林资源信息的小班更新时,往往1个小班要耗费几十分钟的时间才能完成,造成操作人员时间的大量浪费。笔者分析认为,除了远程终端的配置原因以外,主要的可能还是网速和无关信息调用太多,从而造成远程终端的资源闲置和浪费。

3措施

根据上述中对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应用现状分析,笔者提出以下相关措施:

1)全面完善网络系统建设。网络系统的建设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硬件建设,二是软件建设。硬件建设是系统运行的基础,其性能好坏直接影响系统的运行质量,主要是数据传输速度、终端设备的存储速度、运算速度等,也就是实际应用中的网络速度、显示速度等方面。同时也需要软件设计中对远程终端数据调用方式的优化、数据传输的合理组织、数据更新方式的科学安排等,尽量保证数据传输的合理化、高效化,尽量避免无效数据的调用,提高交换效率。

2)完善森进一步推进标准化工作。一个部门,其内部数据、信息应该以标准化为基础,并尽可能地与其它相关部门融合接轨。在计算机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不仅描述对象的表述方式、名称应该一致,而且包括数据、信息的类型、模式、小数位数、计算方法等都应该高度统一。目前我国林业系统已经出台了部分标准和规定。但离全面标准化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需要进一步推进完善,为电子信息系统的建立和信息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

3)林资源信息系统设计。如前所述,目前我们正在试运行的信息系统虽然能够满足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的一般要求,但针对具体的工作还有需要完善的地方。特别是营造林、公益林、征占用林地、其它林业重点工程管理等方面的信息管理,还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完善与补充规范。我们建议,首先应该根据营林生产、森林保护、林地管理、公益林管理、工程项目管理等的需要,由系统内部相关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分为子系统进行系统设计;在此基础上,再由各子系统专家联合分析、综合,整合成一套完整的信息管理总方案;最后通过软件编制人员按照总方案在计算机系统上实现。系统整合以后的信息管理总方案应该具有数据上统一性、完整性和针对实际工作上实用性。具体要求:这一系统的原始基础数据(包括原始数据的采集方式、准人程序和导人处理方式、存放格式等)、管理过程(包括数据计算处理方式、操作准人手续、操作的时限与空间、后期系统维护等)和信息服务(包括信息查询、使用权限设定、报表格式、信息服务形式等)都应该严格科学地进行系统设计,同时还应该包括系统备份存档和出现紧急情况应对预案等。

4发展趋势

1)多媒体化。森林资源数据的本身属性就包含了大量的图、文、声、像等多种类型的数据,因而整个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的发展必须为适应这些方面的需求而向多媒体化,进而向虚拟与现实的系统仿真技术方向发展。

2)集成化。随着计算机领域的不断扩展,3S 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遥感技术RS、全球定位技术GPS)、多媒体技术、空间数据库和网络数据库等高新技术之间的不断融合,集成多种高新技术的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是森林资源信息管理技术的发展必然。多种技术相互配套,建立系统集成的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能极大地改善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整体性能,把森林资源信息管理技术推向一个新的台阶。

3)网络化。随着网络技术的成熟与应用,建立网络环境下的公用资源数据库以及与它相应的基于Internet/Intranet 环境下的管理信息系统是发展的必然。

4)管理知识化。森林资源信息管理是人利用各种现代化手段和技术,运用管理职能,通过人员的合理组织,对信息进行搜集、储存、处理和使用的社会实践活动过程,是有效地利用人、财、物控制森林资源按预定目标发展的一系列活动,而不是仅考虑信息系统的研建,或基于统计表的计算。在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中,引入管理的概念,加强各种分析、评价和决策功能,实现森林资源生产的全程服务管理。

5结束语

论信息系统工程项目的范围管理 篇7

S广电集团 (以下简称:S集团) 是一家省级电视台, 其信息系统担负着电视台各个频道节目的采集、编辑、播出、存储、传输和内容管理及应用, 是电视台业务正常运转的基础。原系统是2004年由SD公司实施的全台网标清系统, 随着电视台业务的发展, 对节目制作、资料应用的网络化、高清化、自动化程度要求越来越迫切, 原标清系统已不能支撑当前的业务量和高清化的需求。为此, S集团委托SD公司进行系统扩容改造, 提出了总体需求:各子系统支持高清应用;升级媒体资产管理系统 (以下简称:媒资) , 对存储进行扩容, 提高检索效率, 优化编目应用;新增主干内容资平台, 为各子系统互联互通提供便捷、稳定、高效的内容资的服务。要求项目进度:第一阶段完成上线 (2010年8月31日) , 完成RC1的30项功能点;第二阶段试运行 (2010-9-1至2010-11-31) , 解决升级后产生的问题及RC2的15项功能点;第三阶段完成验收 (2010-12-31) 。整个项目周期为6个月。

然而, 实际上由于前期调研的范围计划不明确, 中期实施过程中范围失控, 尤其是媒资系统的需求蔓延, 导致该项目到2010年3月才收尾。以下主要对此项目 (以下简称:S项目) 在范围管理中的成败得失进行分析, 阐述工程项目范围管理的过程和主要方法。

1. 范围管理与需求管理的关系

需求管理的目的是确保各方对需求的一致理解, 管理和控制需求变更, 从需求到最终产品的双向跟踪。范围管理的目的是确保项目包含且仅仅包含项目必须完成的工作, 确定应该 (在本阶段) 做的工作和不该 (在本阶段) 进行的工作, 并且列出必须的可交付成果。

范围管理与需求管理在项目实施中有区别也有联系, 不是孤立的, 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的,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项目范围依据项目需求来定义, 项目需求是项目范围管理的基础;二是范围管理和需求管理一样, 应贯穿项目的全生命周期;三是需求的变更, 会引起范围的变更;四是项目需求可根据紧急重要程度、项目本身和甲乙双方的实际情况, 分步分期满足。

S项目在范围管理上的失败原因就是没有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其主要问题表现在:

一是前期的需求调研不够深入, 需求不明确导致无法明确定义可交付成果。例如:媒资系统中的统计模块, 要统计哪些数据没有明确的表述, 交付成果没有得到用户的认同。二是需求变更频繁, 却未对相应范围进行变更。S项目在媒资系统升级后, 用户提出大量需求累加到RC2中, 这已超出第二阶段项目执行范围, 但项目组却没有推进相应的范围变更进行分期分步满足需求, 在资源及时间一定情况下, 范围超边界, 最终后果是RC2承诺的交付期没有给出相应交付成果, 由此造成研发资源超负荷、员工压力大以及客户满意度大大受损。

2. 根据范围说明书创建工作分解结构 (WBS)

项目范围说明书定义了范围边界, 可交付成果, 明确了相关责任人在项目中的责任, 它是制定WBS的依据。

WBS的作用在于:明确项目范围, 定义项目边界;为每个单元分派人员并为其规定职责;针对每个单元进行时间、费用和资源估算, 制订项目整体费用、资源消耗和计划进度等;确定工作的具体内容和顺序, 以便跟踪和控制;有助于防止需求蔓延。总之, WBS是一个综合工具, 它处于计划过程的中心, 是进度计划、资源需求、成本预算、风险管理和采购计划的基础, 也是控制项目变更的重要基础。

2.1 WBS的分层:

WBS的上面3层 (管理层) 通常由客户指定, 不应该和具体的某个部门相联系, 下面3层 (技术层) 由项目组内部进行控制。

2.2 创建WBS的基本要求

(1) 某项任务应该且只应该在一个地方出现。

(2) 一个WBS元素必须且只能有一个责任人, 其他人可以是参与人。

(3) WBS的底层元素应该支持技术和控制。

(4) 必须面向项目范围内的可交付成果, 不可超出范围定义的边界。

(5) WBS应与实际工作中的执行方式一致, 便于任务的跟踪控制。

(6) WBS不是一成不变的。

如遇以下情况就需对WBS进行修改:需求和范围变更, WBS有误需要修改, 需要调整进度, 重新分配责任人等。

(7) WBS必须进行文档化。

2.3 创建WBS的方法

(1) 类比法。参考类似项目的WBS创建新项目的WBS。

(2) 自上而下的方法。从目标开始, 逐级分解, 直到参与者满意为止, 认为项目工作充分得到了定义。

(3) 自下而上的方法。从详细的任务开始, 将认可的项目任务逐级归类到一个层次, 直到达到项目目标。

3. 项目范围的确认

范围确认主要是确认项目的交付成果是否满足项目干系人的要求, 可以召集项目干系人, 对范围进行评审修订, 通过确认的文档作为正式文档备案, 也可进行签字确认。不同层次的项目干系人, 关注的项目范围是不同的, 这与前面的WBS分层相似, 所以有必要按项目干系人的层次分别进行范围确认。

管理层, 所关注的是项目范围对项目的进度、资金、资源的影响, 这些因素是否超出了组织的承受范围, 资金投入和效益产出比是否具有合理性。当然, 项目的整体范围及进度安排也必须同其他的项目干系人进行确认。

技术层, 主要关注范围是可交付成果是否足够、是否必须完成, 是否能按时完成, 潜在的风险和预备解决办法。

业务层, 即产品的最终用户, 主要关注的范围项目交付是否满足其他需求, 如:业务流程、应用功能是否符合业务需求。

项目组成员, 主要关注自己参与或负责的工作项, 在范围定义的时间线内自己的工作时间以及所需资源是否能得到保障, 本阶段是否参与了多个工作及各工作的先后顺序、重要程度等。

S项目前期、中期的范围确认做得不到位:当范围有变更时, 没有与“业务层”进行确认, 并且随意对用户提出的需求变更进行允诺, 没有取得“项目组成员”的确认。由于研发资源不足, 范围可交付物与用户实际期望有出入, 造成延迟交付和交付成果不合要求。

4. 项目范围的变更控制

项目范围变更是对达成一致的、WBS定义的项目范围的修改。S项目在项目实施初期, 用户不断提出新需求, 并将需求单方面纳入已确定范围的RC1中, 使得早先定义的RC1的WBS工作范围不断累加, 本应该在8月31日就完成的, 却不断延迟, RC1在9月31日达60项, 10月31日时达80项, 11月31日时达125项, 12月31日时达150项。这种一发不可收拾的局面造成了整个项目气氛紧张, 与客户关系矛盾深化, 项目组成员压力倍增, 并最终干扰到管理层的正确决策和对项目组成员的工作考核。

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项目范围变更没有受到有效控制。项目范围变更控制的主要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识别造成项目变化的因素, 尽量使这些因素向有利的方向发展。二是建立范围变更控制系统, 定义范围发生变化所应遵循的程序, 包括正式书面报告, 必要的项目干系人会议, 重大变更应提交管理层审批等。三是判断项目范围是否已经发生变化。四是一旦范围发生变化, 就要采取实际应对措施, 比如:遵循变更控制系统进行处理, 调整本期范围的交付成果 (如将紧急重要程度低的推迟到下一阶段) , 或调整交付时间等。五是项目应该坚持“决不让步, 除非交换”的原则, 尽量减少范围蔓延的可能性, 所有项目范围的变更须在项目的工期、费用、质量上有相应的变更。

S项目能在2011年3月进入收尾阶段, 得益于SD公司派驻了资深的媒资技术专家兼项目管理能手进行现场实施和项目管理, 后期项目管理者吸取了前期范围管理的失败教训, 在范围管理过程中采取了上述正确方法或策略, 挽回了项目范围失控的局面, 顺利推进后期对RC1的150项遗留问题的梳理和研发工作, 并成功验收, 获得了项目干系人的一致好评, 这与前期的范围管理成效形成了鲜明对比。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及其标准化研究 篇8

1993年底,为适应全球信息化建设的潮流,金桥、金关和金卡三金工程率先启动,标志着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序幕正式拉开。3年后,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并发布了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表示要加快国家层面12个重要业务信息系统即“十二金”工程的建设。经过各级政府积极推进,我国信息化经历了10多年的快速发展,以电子政务为代表的信息系统建设项目的数量成倍增加,建设规模也日益庞大,为保证信息系统工程项目建设的质量,确保其建设的规范性和有序性,信息系统工程监理也随之应用而生。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是指独立于建设单位和承建单位外的第三方具有相应资质的企业,受建设单位委托后,依据国家、地方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相关的技术标准,工程项目合同以及监理合同等,对信息系统工程进行的监督、协调和管理。它可以贯穿整个信息系统工程项目的全过程,从可行性研究、立项、招投标,到需求分析、设计、实施,再到验收、运维等各环节,也可以仅针对其中单个或者部分环节。信息系统工程监理主要从质量、进度、投资等方面对项目进行管控,从而实现对目标工程的全过程监管,有效降低工程建设的风险。

2 信息系统工程的特点及监理难点

2.1 信息系统工程的特点

信息系统工程是众多工程项目的一种,其主要是以信息技术作为手段,为实现提高某特定领域的业务规范和效率而建设的项目。信息系统工程的涉及范围十分宽泛,大到国家部委层面的电子政务信息化建设项目,小到地方企事业单位的内部信息化建设项目;它可以是由数个或数十个子项目构成的一个完整的工程,也可以是某个大中型项目中相对独立的子工程。一般来说,信息系统工程有下述5个特点。

(1)工程类型广。可以说信息系统工程涉及国计民生的每一个行业,如:国防、军工、公安、税务、交通、邮电等等,都离不开信息系统和信息化工程。

(2)技术领域多。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个综合性学科,与应用数学、通信科学、工程力学等都密不可分。因此信息系统工程是多领域技术的综合,包括计算机科学领域、软件工程领域、网络与通信领域、系统集成领域、人工智能领域等等。

(3)科技含量高。虽然信息技术已经发展了数十年,但如今,这还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新兴行业,各种创新的技术和应用层出不穷,是一个智力密集、科技含量高的产业。

(4)需求变化快。信息系统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极易发生如政策变动、新技术诞生、用户需求改变等的环境和形势变动,导致建设需求快速改变。

(5)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国家层面的电子政务项目,或大型集团企业的信息化项目,其投资动辄数十亿甚至上百亿元,建设周期前后跨度数年,潜在的风险很高。

2.2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难点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和建筑行业的监理有着相似之处,其扮演的角色都是独立于建设方和承建方的第三方,科学、公平、公正地参与信息系统工程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对工程项目的质量、进度等进行监督把关,对项目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协调处理。随着信息系统工程项目规模的日益庞大,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作用也日显突出。由于信息系统工程具有上述5个特点,因此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同样是科技含量高而且涉及面广,其具有如下特点和难点。

(1)标准规范少。信息系统工程监理起步晚,发展相对滞后,无论是国家政府层面的政策法规还是监理本身的工作、服务标准都相当匮乏,监理实施过程中能够遵循的标准规范和指导较少。

(2)从业要求高。信息系统工程所涉及的类型广、技术领域多,实际情况复杂,对应的工程监理从业人员需要具备有各个领域的专业技术知识,并且还必须具备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否则光靠理论知识是很难把监理工作做好。

(3)实施难度大。信息系统工程项目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且需求变动快,造成工程项目的不可预见成分较高,监理起来也比较困难,监理实施过程中具有较大的难度。

3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标准化研究

3.1 标准化程度

标准与法律法规是信息系统工程建设以及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实施极其重要的依据,是工程项目投资、质量、效率等的重要保证。目前我国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有关标准大致可以归结为3类,一是国家及各级地方政府发布的政策和法规,二是信息系统工程相关的技术标准,三是信息系统工程监理行业的工作和服务标准。

(1)国家及各级地方政府发布的政策和法规方面。前文提到,1993年我国就开启了信息化建设的大幕,而到了2002年,原信息产业部才制定并发布了《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暂行规定》,后又陆续出台了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单位和人员资质的管理办法,对信息系统工程监理行业起到了一定的规范和促进作用。然而,由于信息系统工程监理起步较晚,且受到的重视程度不够,除上述规定、办法和极个别地方政府出台的规范外,在政府层面上停滞了将近10年,一直到2012年,工信部才对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单位和人员资质管理办法进行了新一轮的修订,并发布了修订后的相关办法和实施细则,而此时信息化建设已经高速发展了整整20年。

(2)信息系统工程相关的技术标准方面。信息系统工程是多领域技术的综合,包括计算机科学领域、软件工程领域、网络与通信领域、系统集成领域、人工智能领域等等,这些领域相关的技术标准是监理单位开展监理业务最直接的依据,监理人员通过参照比对相关技术标准来监督、检查信息系统工程实施的质量,但是现有的很多标准的更新都相对比较滞后,与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存在脱节,对实际开展监理业务造成了困难,并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工程实施和监理的风险,这是目前信息技术领域普遍存在的现象,比如软件工程的标准,比如机房建设的标准等等,这里就不一一列举。

(3)信息系统工程监理行业的工作和服务标准方面。在国家层面上,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相关的工作标准更为滞后,2002年之后的3年,其基本属于空白领域,基本只能参照建筑行业的相关标准来执行。直到2005年,才制定并开始实施国标《信息化工程监理规范》的第1部分暨总则部分(GB/T 19668.1-2005),之后又是漫长的3年等待,2008年初,后续的5个部分相继出台并实施,分别是通用布缆系统工程监理规范(GB/T 19668.2-2007)、电子设备机房系统工程监理规范(GB/T19668.3-2007)、计算机网络系统工程监理规范(GB/T 19668.4-2007)、软件工程监理规范(GB/T19668.5-2007)和信息化工程安全监理规范(GB/T 19668.6-2007),至此,我国才真正意义上拥有第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层面,仅辽宁省参照国家标准制定了《信息化工程监理实施方法》(DB21/T 1712-2008),并于2008年发布实施了前3部分,2012年发布实施了后续的4、5部分。行业标准层面,仅在邮电行业有部分电信和移动通信工程监理的标准,如数字移动通信(TDMA)工程施工监理规范(YD 5086-2005)、第三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工程施工监理暂行规定(YD 5187-2010)等。而从现有的工作标准来看,大多又仅是按照信息系统工程的技术特点,将相应的技术标准与通用的监理工作规范进行套用,从而制定监理工作的任务和要点,与实践存在较多脱节,可操作性较差,难以适应并指导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工作的开展。

(4)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服务标准更是空白,相应的服务规范、服务内容、收费标准等都没有明确的标准,尤其是服务费用方面,作为智力型的服务行业,缺乏配套的标准和依据,加上建设单位领导的意识很多还没有到位,对监理服务还未能很好地理解和接受,造成很多时候只能按照与建设单位协商后的低标准收费,对监理单位和人员的服务水平和积极性都有着很大的影响,严重制约了信息系统工程监理行业的发展。

3.2 完善建议

根据以上对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及其标准化情况所做的分析可见,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其对于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的推进,提高信息系统工程项目建设的规范性,保障信息系统工程建设的质量均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笔者对未来我国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标准化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1)推进国家政策法规和行业标准的制定更新。国家主管部门应加大对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重视程度,加快其标准化进程,积极推进相关政策、法规、办法的研究和出台,及时更新《信息工程监理管理办法》,细化信息工程监理的具体规定,指导信息系统工程监理行业健康、规范、科学、高速地发展。同时鼓励各级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和各行业主管单位加快相关领域技术标准的制定实施。对于标准化程度较低、技术标准缺失或较少的信息化领域,如LBS、人工智能等,应加快相关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于已经建立相应标准体系,但内容陈旧、滞后的信息化领域,如电力信息化、物流信息化等,应加快其更新修订的进度,从源头上解决技术标准落后、缺失的问题,为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单位业务开展提供最直接可靠的依据。

(2)完善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工作规范和服务标准。信息系统工程监理行业规范、有序的发展离不开健全的标准体系,现有的工作和服务标准尚不能满足其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根据信息系统监理行业的特点,积极健全完善相应的工作规范和服务标准,对信息工程监理工作的流程、环节、要点等,以及监理服务的人员水平、收费比例、评判标准等进行详细的规定,形成详细的成套标准,使得实际监理工作开展过程中能够有实用、管用、好用的依据和标准对信息系统工程项目建设进行管控,真正将标准化和标准体系的成果运用到实践中,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3)探索信息系统工程监理从业人才培养标准。现阶段,我国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实施难度大,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也比较高,但相当一部分从业人员仅通过单一、简单的、死板的从业资格考试,缺乏实践经验,较难胜任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工作。因此必须探索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从业人才培养机制和标准,改变现有靠死记硬背就能通过考试的现状,为信息系统工程监理行业培养和储备真正实用的人才,以适应即将到来的信息技术发展新纪元。

4 结语

随着我国各行各业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信息系统工程监理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和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暴露出不少的问题,只有利用标准化规范信息系统工程监理行业,才能使其更加健康、科学、快速地发展。相信随着国家主管部门的重视和引导,随着行业标准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必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摘要: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对于加强信息系统项目建设的规范化管理、确保信息系统工程安全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主要就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特点和难点进行了探讨,并对其标准化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信息系统工程建设 篇9

关键词:公安信息系统,课程网站,网络技术

近年来,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 整个社会对网络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 网络已经深深地融人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之中, 越来越成为公众了解信息、交流思想、娱乐休闲、享受服务的重要途径, 据《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 2011年底全国网民数量突破5亿人, 网民人均年上网时长达972个小时, 网络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已具有重要地位。与之同步的是, 我国电子政务特别是政府网站跨越式发展。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环境下, 公安信息系统应用课程已成为公安专业的重要课程。课程网站建设与应用是全新改革, 不仅有利于学生熟练掌握各种警务网上平台系统更好地为办案服务, 以便在今后的公安工作中快速适应社会需求, 也有利于实现公安院校人才的培养目标, 向公安机关培养实战任务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1 应用型课程网站

从字面意思上看, 所谓应用型课程网站, 是指网站编程人员结合着一定的实践操作, 将理论知识融入到这些操作中, 确保学员在登陆网站后面对的不是枯燥的理论知识, 即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从实践中领悟理论, 在理论中进行实践的课程模式。在21世纪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 网络已融入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环节, 网络时代的发展, 已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公安信息系统应用课程网站的建设应用, 在符合当前社会发展趋势的同时, 也是我国公安信息系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对我国公安人员综合能力的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应用型课程网站的建设应用, 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一下两个方面:一方面, 应用型课程网站的建设, 集中使用了互联网、实践操作及理论知识等三个方面的优势, 学员在学习中有了更广的选择;另一方面, 应用型课程网站的建设打破了传统的课程网站, 有效的将理论与实践结合, 在人才培养上更加活化。

2 公安信息系统应用课程网站建设研究与实践

公安信息系统应用课程的网站建设研究与实践, 是以计算机、网络为载体, 在紧密围绕人才培养大纲要求, 实现培养实战任务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 以案例分析为基础的情况下进行。通过利用高新科技建设各种警务网上平台系统, 注重人才培养内容设计, 优化培养模式, 达到培养学生使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人才培养综合能力的目的。具体建设研究与实践如下:

2.1 网站建设要求

调查发现, 我国公安信息化应用系统种类繁多, 这些应用系统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公安机关维护稳定、打击犯罪、侦查破案的整体作战能力和水平, 实现了高效的公安管理工作。因此, 在公安信息系统课程网站建设中, 应严格按照公安信息化应用技能训练要求, 加强学生熟练应用公安网络, 以及掌握网上办案、网上信息资源综合利用的技能培养。在实践过程中, 要求学生具备以下几方面的技能: (1) 基础知识方面:要求树立公安信息化观念;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以及办公软件的应用;具备一定的公安基础信息采集、录入、整理、修改、查询信息能力;掌握网站信息的工作流程。 (2) 操作技能方面:具备公安信息分析、研判能力;数据库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能力;以及各种相关信息的分析、比对能力; (3) 综合素质方面:具备敬岗爱业精神和团队整体合作意识;综合信息资源整合能力;具备一定的文字整理能力等。

2.2 网站建设内容设计

公安信息化网站建设能将学生在今后工作中可能遇到的一部分典型的案例, 以信息系统为载体, 以计算机、网络的形式展现给学生, 为学生提供大量逼真的实战训练机会。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可以结合案例内容, 更多的依靠网上排除、网上串并、网上查证、网上对比等信息化手段进行分析, 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信息采集、信息使用的主动性,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公安信息资源的能力, 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因此, 公安信息系统应用课程的网站建设要在突出公安基础信息平台和基础业务平台的同时, 突出公安信息的综合运用。在网站建设内容设计中, 一方面, 要包含公安信息化基础知识、计算机和信息网络基础知识、以及公安信息化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使学生掌握公安信息系统的分类以及网络和信息安全知识, 熟练操作公安信息资源的使用和查询, 以及熟练运用公安网的各种服务功能。另一方面, 要认真选择案例, 尽可能地根据学生的特点及教学目的, 有针对性地选择贴近生活的典型案例, 既要突出实际工作需要, 满足公安信息系统应用实践教学需求, 又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各类案件的有关原理, 达到很好的锻炼效果。

2.3 网站建设模式

公安信息系统应用课程是以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公安信息化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做到学以致用为目标。因此, 在课程网站建设中, 要结合实际内容, 优化实训模式, 实现培养目标。具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实践。

2.3.1 将人才培养目标与公安信息系统应用实战相结合

人才培养是实现公安信息系统应用课程实战性的重要手段。为了确保培养方针能够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编程人员应将收集到的真实案件融入到课堂中, 并借助计算机、网络媒体展示和还原出案件发生的过程, 使理论与实战教学相结合, 增强学生公安信息化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案例为实训内容, 根据任务和情景知识要求学生认真分析、梳理案情信息, 并结合各信息系统完成每个模块的相关内容, 增强学习主动性, 按时完成训练任务。使学生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的真正联系, 体会到任务的完成需要应用多个系统平台和多种信息技术, 需要多警种之间的协调与配合。

2.3.2 创建精品应用课程网站

一般来讲, 精品课程网站精品课程网站采用的是.NET开发技术, 基于.NETFramework2.0框架, B/S架构。之所以采用.NET开发技术是因为其具有开发周期短、可调试性强、安全性较高、稳定性高、与IE浏览器完美兼容的优点。整个系统基于B/S构架, 在这一结构下, 用户可以实现随时随地的登录网页, 只要打开浏览器就可以访问课程, 避免重新安装客户端的现象出现。另一方面, 在网站整体页码设计中, 主要以DIV+CSS模式为主, 该模式能够有效的缩减页面代码, 提高页面浏览速度, 确保页面清晰的同事支持各种浏览器。在创建精品应用课程网站中, 为确保精品课程在省级、全国的申报, 可以结合着地方公安系统的实际应用状况, 设计出相应的课程指标、课程栏目、实践条件、特色实践、网上课堂等内容, 同时增加网站的动态更新功能, 通过账号就能快捷迅速的发布课程信息、修改课程资料, 而没有采用静态的或通过FTP上传更新资料的建设方式, 这确保了该课程的精品课网站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并能随时体现最新教学、教改内容。

2.4 网站建设考核方式

作为各级政府机关履行职能、面向社会提供服务的官方网站, 政府网站是政府机关实现政务信息公开、服务企业和社会公众、互动交流的重要渠道, 自1998年4月我国第一家政府互联网网站青岛政务信息公众网正式面世, 至2011年底, 我国政府网站已达5.11万余个。《公安部关于强化公安信息化应用技能训练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 必须强化全警信息化培训, 结合信息化培训的实际情况采用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与考核内容, 围绕警务综合平台、“金盾工程”等考核内容, 强化考核的可操作性, 不断突出实战应用的能力培养。因此, 我们需要进一步建设并完善“模拟公安信息应用系统的考核系统”, 对学生模拟平台的使用情况和期末教学情况进行监控考核, 全面考核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 从而实现以考促学、促练的目的, 确保学生适应公安工作信息化的现实需要。

2.5 完善网络课程设计

公安信息系统应用课程网站团队建设应尽可能的吸纳专业的教育技术专家、多媒体及网站设计制作人员, 确保网站设计人员参与到课程制作中的内容划分、媒体选择及设计制作中。同时需要注意的是, 在整个网站设计中, 设计人员应遵循万维网联盟 (Ⅵr0r1d Wide Web Consortium, W3C) 开发的一系列技术规范、文档和检查要点, 以便为网站健康有序的发展提供保障。在整个网站课程设计中, 需要额外突出技术负责任的地位, 课程主讲人员在申报课程时, 应将课程网站的技术负责任 (教学设计专家、制作者) 作为项目组平行负责任或者前三名成员, 以此来提高课程的综合质量。

3 总结

综上所述,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公安信息系统应用课程网站建设已成为跟上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公安信息系统应用课程网站建设研究与实践, 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 有效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再加上信息技术的优势, 对公安人才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相关部门能在现有的基础上, 加大公安信息系统应用课程网站的建设步伐,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在完善公安人才培养的同时, 还能为我国社会的发展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刘文彬, 俞建国, 徐茂.公安实战案例教学探索与实践[J].公安教育, 2010 (04) .

[2]杨白云.以促进学生掌握公安信息系统为抓手, 改革公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J].计算机教育, 2009 (13) .

[3]靳慧云.大情报信息体系下公安院校学生信息应用意识与能力及培养[J].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 2010 (3) .

[4]任克勤.探索警务实战教学模式培养公安职业特色人才[J].公安教育, 2009 (2) .

[5]王伟标.关于宁波公安信息化发展战略的理性思考[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 (01) .

[6]黄明, 王靖亚, 张宪华.公安信息化人才长效培养机制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2010 (01) .

[7]李国琢.关于公安信息化应用现状的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0 (16) .

[8]靳慧云, 任文华, 丁伟杰.《公安信息系统应用》课程建设的设想与实践[J].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 (06) .

[9]胡玉娟.论《〈信息技术〉教学与实践研究》课程的建设与创新[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06) .

医院招投标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建设 篇10

随着社会与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医院对货物、工程、服务类采购提出了更高要求。招投标工作讲求公开、公正、公平三大原则,由于委托第三方招标公司成本较高,难以符合医院现代化管理中经济高效的理念。在此背景下,产生了医院自行开展公开招标方式,既遵循国家、地方及医院各项管理规定,又可大幅降低招标成本。近年来,我院也多次集中邀请招标采购,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发现在选择邀请招标对象时,因为医院信息流通的局限性,许多优秀的销售供应商无缘参与招标活动。为完善医院招投标流程,充分发挥信息化手段优势,开发了我医院招投标系统,使医院现代化管理与采购更加良性发展。

1 背景和意义

今年两会,国家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李克强总理提出的“互联网+”实际上是创新2.0 下的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融合发展新形态、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 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1]。

在此背景下,医院招投标工作采用互联网及信息化手段,招标方、各投标方和评标人员都可在线完成各自的招投工作,节省了时间、方便异地,增加了协同性和监管力度,提高了效率。同时也节省了招投标过程中大量的办公用品和印刷等费用成本[2]。

2 系统设计

2.1 系统框架

该系统基于.net平台,采用ASP.NET(C#)语言开发,支持SQLSERVER2008 数据库,采用B/S架构;系统从上至下由5 部分组成,即用户表现层、应用服务层、业务逻辑层、数据处理层和数据层(图1)。

2.2 功能设计

招投标网站由首页、最新消息、商家简介、招标公告、招标结果5 大板块组成。网站首页集中展示新闻通知、招标信息、招标结果、最新公告等信息,并为投标方提供注册和登录渠道;最新消息板块集中展示本院最新的行业新闻及最新的招标信息;商家简介板块展示所有注册经销商的详细信息,方便招标方进行索引查询参考;招标公告板块集中展示所有招标项目的详细信息,便于检索和查阅;招标结果板块是商家查询自身投标过程和结果的快捷途径。系统各模块功能,见表1。

根据医院招投标的管理要求和规定,招标办公室通过医院招投标网,实现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项目管理。投标人登录网站进行备案、报名、标书下载、提交,以及退还保证金等程序。特别在邀标通知、报名,以及招标文件获取几个环节,能显著体现招标网的优势(表2)。开标时投标人直接带纸版文件到现场,一方面,降低医院风险,防止投标人的电子版投标文件泄露的风险;另一方面,让相关的领导和投标人都能参与开标,招投标全流程以电子文档和纸质文档两种方式归档[3],在目前电子招投标交易还不是很健全的情况下,更能体现公正、公平、安全的特性。

2.3 权限管理

后台的操作具有权限性,掌握各级权限的人员根据不同分工,各司其职,合力完成整个招投标工作。后台管理系统分为5 大管理系统:系统管理、新闻管理、申购竞标管理、统计查询及用户中心。其中系统管理和申购竞标管理是所有管理项目中最为重要的。部门管理涉及各部门、各科室,甚至精确到每个个体,各级的权限设置(表3)确立各自的工作分工,在整个管理体系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3 漏洞防范与管理提升

每个招标项目均保留全程监控和备份,方便有关部门审查,不会遗漏任何细节,也不允许人工修改。在运用网络招投标的过程中,双方人员减少见面次数,从而降低暗箱操作几率。体现了公开、公平、公正的招投标理念[4]。

通过招投标文档的电子化和信息化管理,有效减轻了档案管理的工作量和压力。也为各类审计监察工作的落实提供依据,弥补传统档案管理的不完整性[5]。

通过系统流程设计,遵循电子招投标法和医院各项管理规定,将招投标流程制度化和规范化,每个环节完成后才能进入下一个环节,确保招标工作有计划的开展,避免随意性,以及人为干预的情况发生。避免“漏招”、“少招”、“错招”等现象,无形中降低项目建设成本和管理成本[6]。

4 平台整合

招投标流程涉及到多业务部门协同,因此需要与医院行政办公无缝衔接,才能激活各部门能力,集合更好资源,激发招投标的活力,从而更好地为所有单位服务。因为院内的申报流程相对繁琐,所以在平台系统建设的后续发展中,应逐步加入部门归集、权限管理,激活所有的潜能,发挥最大的价值[7]。

随着医院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各业务系统的完善,对数据流、业务流以及信息流的整合提出更高的要求。招投标系统将纳入医院HRP项目进行整合,将招投标业务结合OA行政办公系统无缝衔接供应商平台的审计、采购、财务等相关模块。实现由“点”到“线”,再到“面”的应用整合,以及全流程可追溯化管理。

5 结论

招投标网的运用实现了最基本的成本降低,工作效率提升,流程上的优化,将管理工作模式延伸至数字化办公。在后续的发展中,将根据招投标的管理需求扩展更多的功能模块,通过整合OA系统,以及供应商平台和对方自有系统,引入CA证书、电子签章等加密工具,实现招投标文件电子化,替代纸质文件传递,既节省大量纸张和社会资源,又可降低传统方式的失误率和低效率。实现安全、合法、高效的无纸化招投标管理[8,9],促进招投标模式的创新。

摘要:目的 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发招投标系统,完善医院招投标工作流程。方法 系统采用B/S架构开发,从上至下由用户表现层、应用服务层、业务逻辑层、数据处理层和数据层组成。结果 系统具有系统管理、新闻管理、申购竞标管理、统计查询及用户中心管理等功能,其权限设置精准到每个个体,以保证各自在整个招投标体系的工作分工。结论 运用网络招投标,双方人员减少见面次数,从而降低暗箱操作几率,体现了公开、公平、公正的招投标理念,也可为各类审计监察工作的落实提供依据。

关键词:医院招投标信息系统,电子招投标,OA系统,信息化管理

参考文献

[1]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R].2015.

[2]胡妙云.论招投标工作信息化发展的必然性[J].商Business,2013,(22):115-121.

[3]郭婷.浅析电子招投标信息化[J].现代经济信息,2014,(7):45.

[4]许俊平.电子招投标浅析[J].中国招标,2015,(8):18-19.

[5]涂飞,何波,彭佼蛟,等.招投标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微计算机信息,2006,(33):271-273.

[6]施勇.招投标内部管理策略与风险控制研究[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5,(2):91-94.

[7]李刚.加强数据信息整合推进招投标信息化发展[J].科技咨询,2007,(2):19-20.

[8]严潭,胡立永,林芬萍.医院医疗器械购置全流程信息公开的实现[J].中国医疗设备,2014,29(2):64-65,58.

农业资源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篇11

关键词:国土资源;信息系统;数据库;B/S结构

中图分类号:S1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3-0349-02

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新农村的发展阶段,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的不断深入,要实现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目标,必然走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中,国土资源部门及相关科技工作者积累了大量农业、地理、气象、水文方面的资源数据,相关部门不仅要对此海量数据进行高效管理,也要面对“数据爆炸”但知识贫乏的问题[1]。如何加快建设一个适应现代农业科学研究的多样化、标准化、规范化的现代化数据库系统[2-3],是一个迫切须要研究和解决的核心问题。信息系统的构建将是一项具有极其重要意义的工作[4]。本研究利用河南省濮阳市清丰县国土资源局收集或测试获得的农业资源数据及历史文献数据,构建该县农业资源数据库及其信息管理系统,旨在促进资源信息的高效利用和开发,并为农业管理部门宏观决策提供信息依据和基础数据保障。

1 农业资源数据库的设计

农业资源数据库设计(database design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的实质是将各种农业对象转换为各种表格和视图等数据库对象的过程。该数据库不仅可以为农业信息系统提供方便、及时、准确的信息,而且直接关系到信息系统的各部分能否紧密结合在一起,以及如何互相结合。因此,首先必须对所建农业资源数据库进行合理设计[5]。

1.1 农业资源数据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前,国土资源等管理部门通过调查和科研工作积累了大量相关资料,但该资料多为纸质文件或表格,数据标准不一,且较分散,查阅往往极不方便。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尽管大多数农业数据实现了计算机存储,但数据的标准化、统一化、完整性等仍有很大欠缺。一般来说该数据可概括为4种类型:(1)地理数据:行政区地形图、遥感图片和各种专题图件等;(2)历史文献数据:包括纸质和其他格式的农业资源、水利、气象及市场信息等;(3)文本数据:农业资源、地理信息等基本情况介绍,科技情况、政策等各种描述性的报告信息等;(4)多媒体数据:农副产品加工图片、科技信息音频等多媒体信息。

1.2 农业资源数据库内容、结构

根据国土资源工作实际,农业资源基础数据库应从农业环境子数据库、农业资源子数据库、农业现代化子数据库、农业管理子数据库等4个方面进行分类处理,对该4类信息进行具体分析,可构建相应的二维表(图1)。

1.2.1 农业环境子数据库 农业环境子数据库主要包括:地理状况信息表;气候状况信息表;水利设施信息表;环境退化状态信息表;土地资源信息表;农业水资源信息表等。

1.2.2 农业资源子数据库 农业资源子数据库主要包括:农村经济状况信息表;农作物生产情况信息表;农业生产资料信息表;农产品产值信息表;肥料情况信息表;市场情况信息表等。

1.2.3 农业现代化子数据库 农业现代化子数据库主要包括:现代化概况信息表;农业机械化信息表;农业推广信息表;农业科研生产信息表;病虫害防治信息表。

1.2.4 农业管理子数据库 农业管理子数据库主要包括:政策法规信息表;科研项目管理信息表;科研成果信息表;科技实用技术信息表;农业机构信息表等。

2 农业资源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在对农业资源数据库分析建模的基础上,要建立一个集信息查询、数据统计分析、报表导出、成果演示等功能为一体的信息管理系统,必须对各种数据、模型、参数进行分析,依据系统功能需求,设计各种功能算法模块,构建各子系统,最后通过各子系统的逻辑组合实现农业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的各种功能。

2.1 系统架构设计

由于系统涉及界面设计,分散用户的人机交互,各种数据的组织与存取以及多种业务数据处理等工作,因此系统总体设计必须采用B/S结构模式,即采用多层分布处理架构,由浏览器、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组成的3层结构[2,6],如图2所示。

浏览器是用户界面层,将其安装在客户机上,主要用来完成与用户交互的功能,以提供一致的用户界面。

Web服务器处于业务逻辑层,由各种应用服务器负责用户的服务功能,是数据库服务器与客户机交互的连接通道。

数据库服务器处于数据访问层,数据库服务器主要完成数据存储和管理维护。三层结构分工明确,并在逻辑上独立。

2.2 农业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依据国土资源等领域对系统功能的需求,对农业资源信息系统功能进行设计,主要分为七大功能模块[1]:用户管理模块、信息查询模块、数据管理模块、信息统计模块、系统管理模块、咨询服务模块、评判分析模块。系统功能模块如图3所示。

2.2.1 用户管理模块 该模块主要用于对系统各用户和角色进行管理。包括用户登陆权限和资源访问权限的设置、用户管理等功能;设定、注册、修改各种角色的用户,包括系统管理员、一般用户、国土资源部门及相关科研专家用户;修改、编辑各角色的操作权限,且通过用户登陆来进行用户资源访问权限的设置等。

2.2.2 信息查询模块 该模块主要提供地理信息、农业资源信息、农业技术及管理信息的查询。信息资料的查询,设置多种查询手段,如可按一般查询单位、具体指标执行条件、年度等条件查询等;也可以方便、快捷地查看所需资料;浏览农业资源、技术、产品、工艺、市场信息等。

nlc202309032001

2.2.3 数据管理模块 用来实现数据库的日常管理维护,农业信息数据的录入、编辑、导入导出等操作以及元数据的管理维护。如数据库的维护,增加、更新、表建立、字段扩充、数据备份恢复、汇总表数据录入、修改、删除等操作。

2.2.4 信息统计模块 用来实现各种农业信息资料的统计与汇总,报表打印,并可以图表形式直观显示。统计分析工具可实现对数据的基本分析,为农业综合性分析提供科学依据,便于决策,指导下步工作。

2.2.5 系统管理模块 包括系统操作日志管理、系统帮助、系统数据备份和恢复功能。操作日志管理主要记录系统中各种操作命令和执行时间的日志。系统帮助主要包括详细的系统操作指南,用来提供一般用户和专家用户在系统使用过程中的查阅。系统数据备份和恢复主要是实现对系统数据库中核心数据和考核相关电子文档材料等数据内容的备份等。

2.2.6 咨询服务模块 该模块主要实现各类公告、通知信息的添加、删除、编辑、浏览等,用来指导农业生产管理,提供各类信息的个性化服务等。

2.2.7 评判分析模块 农业性能评估指标体系的建设,首先由行业领域专家给出权重矩阵及相应的因素权重,通过运算方程进行合成运算,得出评价模型。通过评价模型对各种专业数据及相关采样、分析得出评价结果,也可将评价结果绘制成专题成果图件。统计分析主要包括对比分析、历史趋势分析、方差分析、回归分析、聚类分析等多种方法。

2.3 系统实现

基于上述数据库设计架构和功能设计,采用B/S架构模式,基于Microsoft ASP.NET Web技术构建,通过Microsoft Visual C+ + 7.0软件开发,后台数据库软件采用Microsoft SQL Server 2008[7-8],充分利用SQL Server在网络应用程序方面的强大支持功能,实现了基于B/S方式的农业标准数据库系统,系统运行结果见图4。

3 结语

基于Web的农业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应用,为农业生产、销售、管理等工作搭建了一个信息交流平台,对于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农业持续增收、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等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该系统不仅提高了农业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可靠性、安全性,也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随着国土资源部门及相关研究院所对信息系统的不断投入,我国农业信息化工作必将融入世界信息数据库体系,该系统将被推广应用,更好地为农业服务。

信息系统工程建设 篇12

目前, 中国建筑业仍然是劳务密集型行业, 建筑施工现场是事故易发区, 建设工程施工是高危险的行业之一, 随着工程建设规模越来越大, 以及大型公共建筑工程的外形和结构体系日益复杂, 技术风险日趋突出, 工程一旦发生事故, 不但危及施工人员、工程项目本身, 还将对周围构筑物、建筑物、管网、环境带来严重危害。因此构建可靠、合理、高效的建设工程危险源管理信息体系, 建立和完善相关标准体系, 使之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十分重要和紧迫。

2 信息技术在建设工程危险源管理中的作用及构架

建设工程危险源 (Hazard Installations for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是指因建筑工程发生可能引起伤亡、财物损毁、环境破坏的分部分项工程或危险施工部位及其他可能造成严重危害后果的施工活动, 以及这些状况组合的根源或状况, 并且事后危害严重。

建设工程危险源管理是非静态的, 这一动态过程随着施工进度、部位的不同而时刻发生变化, 以往的检查方式和事后处理, 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工程施工。利用网络信息技术, 建立动态反馈系统和联动机制, 即时反映, 时刻监控, 才能发现和避免发现事故隐患, 将危险消灭在未发或萌芽状态。

建设工程危险源管理信息技术, 是一种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 危险源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分为多级节点, 各级节点之间按照统一数据交换规范将危险源相关信息逐级上报汇总, 实现各级之间数据共享。危险源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各级节点能和对应各级部门及成员单位之间实现双向数据交换和共享。

施工重大危险源信息采集可通过传感器、应变片、探测器及视频图像采集等方式进行。现场应设置计算机监控系统, 对所采集的危险源信息进行监控, 处理。系统应具有实时监测、记录、存储危险源动态信息等5项主要功能。

现场危险源信息监控系统可通过光纤、微波、ADSL等方式与监控中心信息系统连接, 传输危险源实时信息;传输速率应满足监控中心计算机信息系统实时监控的需求。其核心是建立三个平台, 即:管理平台 (management platform) 施工危险源安全监控系统的顶层信息网络管理中心。汇聚平台 (convergence platform) 施工危险源安全监控系统的中层管理平台, 完成相应系统的监控系统信息获取和报告上级指挥平台的本地系统状态、事件信息的任务, 并且也接受、执行和决策信息转发, 即转发上级系统的指挥和控制任务。接入平台 (access platform) 施工危险源安全监控系统的底层管理平台, 属于施工危险源安全监控系统的现场信息采集、控制和转载的平台。

3 建设工程危险源信息系统的标准规范

目前, 我国以“安全”为题名的标准达数千项, 包括已废除的在内, 其中国标先后出现1 700多项, 而地方标准、行业标准更难以全面统计。GB 50656-2011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规范, JGJ/T 77-2010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评价标准等就涉及建设单位安全施工方面。

但直接以“危险源”为标题的标准规范仅有12项, 其中2项国家标准, 5项行业标准, 10项地方标准, 《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规范》等仍处于征询意见中, 直接面向建设工程危险源信息系统的标准仅见《建设工程施工重大危险源辨识与监控技术规程》一项。

AQ 3035-2010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安全监控通用技术规范规范了化学危险品重大危险源监控安全预警信息系统的功能设计、监控项目和组成等技术要求。

AQ 3036-2010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罐区现场安全监控装备设置规范规范了化学危险品重大危险源罐区现场安全监控装备的管理和构建要求。

DB 32/1270-2008移动危险源车辆和船舶安全监控系统通用规范规范了移动车辆和船只的安全隐患监测系统通用规范的定义和术语, 缩写和符号, 系统测试方法, 系统要求, 车载、船舶终端技术要求, 车载、船终端检测方法, 数据接口技术和数据交换的技术, 车载、船舶终端的安装使用要求。

DB 32/1321-2009固定危险源安全监测预警系统建设规范分为下列5个部分:第1部分:通则;第2部分:视频监测预警子系统;第3部分:实体防入侵监测预警子系统;第4部分:传感器与仪器仪表信号安全监测预警子系统;第5部分:固定危险源安全监测预警系统施工条件与工程验收。

DB 50/T 287-2008下水道及化粪池危险源监测预警系统技术规程规定了化粪池气体及下水道监测系统的组成和技术要求以及监测终端技术要求、检验规则、检验方法、包装、标志、说明书、贮存和运输等。

DBJ 13-91-2007建设工程施工重大危险源辨识与监控技术规程是福建省编制的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其中危险源信息管理章节做了如下一般规定: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委托的工程安全监督机构应对建设各方落实施工重大危险源信息管理进行监督检查。建设单位应建立施工重大危险源现场监控系统, 并保证监控系统的正常运行。施工重大危险源信息管理系统应具有基础信息、辅助信息管理, 危害对象及危害程度预测, 启动预案操作流程及指挥调度安排等功能。施工重大危险源信息系统应由信息采集、现场监控系统、信息传输系统及监控中心信息系统等组成。

规程明确了建设单位为施工现场建设工程重大施工危险源监测的责任主体, 并对监控中心信息管理系统作了具体规定:

工程安全监督机构监控中心信息管理系统应具备实时显示危险源信息系统动态信息等7项主要功能。应结合网络化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明确施工重大危险源的地理分布, 总体概况及应急预案等信息。信息系统应具有信息自动异地备份功能。信息系统安全性应符合安装防火墒和防病毒软件等4项要求。

规程首创了施工重大危险源评价新的计算方式与数学模型, 系统地提出了建设工程施工重大危险源辨识、评价、监控、管理及事故应急救援等方面的原则与方法, 首次在国内以技术标准的形式对设计建设工程施工重大危险源辨识与监控进行了规范, 设定了各类施工重大危险源监控预警值, 为实现对施工重大危险源有效控制、防范重大施工安全事故发生, 减少事故损失, 提高建设工程施工安全技术水平具有促进作用。

4 分析与结论

现代工程要求系统根据监控项目选择相应的信息采集方式, 现场计算机监控系统的主要功能应包括监测、预警、信息传输、启动应急预案等。

施工现场与信息监控中心之间信息传输应选择可靠的传输方式, 并具有一定的带宽, 以满足实时传输要求, 信息自动异地备份功能为确保信息储存的安全和可靠, 保证数据中心的数据安全。

基于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 建立建设工程安全监控制度, 规范安全监测预警系统, 建设高效、可靠、合理的危险源管理信息支持平台, 具有必要性、针对性、可行性、紧迫性。

建设工程施工重大危险源的监控应纳入政务城市公共安全危害防范的范围, 建立施工重大危险源监管体系, 防止工程建设事故的发生。应结合目前我国的建筑工程现状, 从作业人员、作业环境、施工机械设备、建筑材料、施工工法、施工技术、施工管理等多方面着手, 建立和完善施工危险源信息管理体系、监测体系, 进一步完善并形成国家标准。

参考文献

[1]成全喜.危险源管理规范研究[J].内江科技, 2012 (3) :17, 38.

[2]郑淑平.建设工程危险源风险评价体系的运用与完善[J].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 2013 (1) :16-20.

[3]DBJ 13-91-2007, 建设工程施工重大危险源辨识与监控技术规程[S].

[4]董大旻.建设施工危险源研究与管理[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7.

上一篇:记忆合金接骨板论文下一篇:黄花菜病虫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