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用电子信息系统论文

2024-10-25

矿用电子信息系统论文(精选6篇)

矿用电子信息系统论文 篇1

随着国家煤炭资源开发行业的迅速发展, 需要进行煤矿计量以及检测数据非常庞大。在新的煤炭检测形势下, 传统的人工管理检测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用。如今煤炭计量与检测需要保证检测数据具有有效性、准确性以及及时性, 这对国家煤矿防尘通风安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也使得实验室管理难度极大增加。为了解决实验室管理问题, 提升质量检测中心管理工作效率, 需要对整个煤矿计量检测实验室的数据收集处理管理工作实现信息化管理。计算机信息技术与煤矿计量检测实验室管理模式相结合, 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对计量及检测实验室收集数据、统计数据及处理数据流程进行简化, 从而提高煤矿计量及检测试验数据传递的实时性, 保证了计量及检测数据的有效性。

1 矿用计量检测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目的以及原则

21世纪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使煤矿计量检测实验室管理模式逐渐呈现自动化运行, 提高了计量及检测工作效率, 同时提升了计量检测实验室整体管理水平。

1.1 矿用计量检测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目的

随着我国煤炭行业的迅速发展, 国家煤矿防尘通风安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验工作量逐渐超额, 计量检测实验无法按时完成数据计量检测等工作。因此, 需要通过计算机技术在煤矿计量检测行业中, 建立计量检测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 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及煤矿质量检测实验室管理模式结合, 形成一种全新的信息化管理模式[1]。通过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对计量及检测实验室收集煤矿数据、统计煤矿数据及处理煤矿数据工作流程进行简化, 从而提高煤矿计量及检测试验数据传递的实时性, 保证计量及检测数据有效性, 在此基础上, 降低因工作人员操作不当引起的计量以及检测数据的错误, 直接降低计量及检测试验人员每天工作量, 降低实验室管理成本, 同时提升煤矿资源计量检测实验室工作效率[2]。

1.2 矿用计量检测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原则

目前, 国家煤矿防尘通风安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实现信息管理, 提高现有计量及检测实验室工作效率, 有效提升实验室管理质量[3]。主要建设情况有: (1) 煤矿资源检测样品在计算机网络上得到有效、快速传递; (2) 煤矿相关的计量以及检测数据在区域里信息共享得到有效实现; (3) 计量以及检测样品过多时, 对未进行计量及检测的样品数据情况进行自动统计, 同时进行定时预报, 使得计量及检测工作不会出现失误; (4) 为部门管理工作人员进行决策实施提供计算机技术服务; (5) 使得煤矿计量及检测数据情况能够有效实现网络自助查询。以上建设提升了质量检测中心的工作效率。

2 矿用计量检测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功能结构

为了提升矿用计量检测实验室工作效率, 需要细化煤矿计量及检测实验室工作, 分系统进行管理, 同时在系统中进行分模块管理。在此基础上, 要充分考虑计量检测实验室工作要点。煤矿计量检测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分为以下几大系统:煤矿计量及检测管理系统、数据统计分析管理系统以及机械设备管理系统[4]。每一个管理系统具有其特定的功能。

2.1 煤矿计量及检测管理系统

煤矿进行计量检测需要进行样品资料归类及样品实验检测, 因此将煤矿计量及检测管理系统分为二个模块: (1) 样品资料管理模块, 主要将矿用计量检测实验室受检的样品进行资料管理, 将所有种类样品信息在计算机中录入登记, 录入信息主要包括煤矿检测样品编号、煤矿检测样品实地拍照图片、煤矿检测样品相关附件以及样品状态等; (2) 样品实验检验管理模块, 主要包括了样品在检测过程中的细化程序, (下转第35页) 样品实验检测过程。一般情况下分为三步, 依次为前期准备、试验检测阶段、检测结果参数管理阶段, 前期准备主要工作是将样品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试验检测阶段主要工作是进行样品资料审查、样品参数检测, 参数管理阶段主要进行将检测样品结果进行登记, 同时颁发相关检测合格证书。

2.2 设备管理系统

实验室设备管理主要工作是为了有效对计量检测试验设施以及计量检测设备进行定期的相关保养维护, 主要目的是为了延长实验室检测仪器使用寿命, 有效提升检测设备应用价值, 从而有效降低计量检测实验费用。实验室设备管理工作具体包括检测设备存档管理、检测设备使用管理以及检测设备维修保养管理。

2.3 数据统计分析管理系统

在进行煤矿样品计量检测过程中, 需要将样品实验检测得到的各种数据进行登记, 在登记的过程中, 将计量检测实验数据采用文字方式、统计图以及统计表方式在计算机上进行登记, 有助于国家煤矿防尘通风安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管理人员检测之后查阅相关数据。在此基础上, 计量检测实验室管理人员可以将实验检测数据, 通过计算机进行统计、数据分析, 此外还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软件进行试验检验数据的网上实时分析, 以此为相关研究提供有效的实验数据, 保证检测的科学性[5]。

3 结语

随着国家煤炭行业的迅速发展, 国家煤矿防尘通风安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验工作逐渐加重, 当前形势下, 传统的人工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需求。为了解决计量检测这一难题, 有必要建立计量检测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 实现计量检测实验室信息化管理。

在此基础上, 简化计量及检测实验室收集数据、统计数据及处理数据流程, 提高煤矿计量及检测试验数据传递的实时性, 保证计量及检测数据有效性, 降低实验室管理成本, 同时提升矿资源计量检测实验室工作效率。

摘要:随着国家煤炭资源开发迅速发展, 国家煤矿防尘通风安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需要进行计量检测业务逐渐加重, 因此, 需要建立矿用计量检测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实施矿用计量检测实验室信息管理, 可以提升矿资源行业计量检测能力, 同时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 使得各管理部门能实时得到有效统计数据, 从而推动煤炭资源计量检测行业快速发展。

关键词:计量检测,信息管理,系统研究

参考文献

[1]杨凤华, 等.检测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环境与职业医学, 2012, 12:781-784.

[2]陈纬, 等.公共卫生检测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与应用[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2, 12:22-24.

[3]李红, 等.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应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6, 09:300-304.

[4]高杰, 等.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J].贵州科学, 2012, 06:79-81.

矿用电子信息系统论文 篇2

论文摘 要:进入21世纪,信息资源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生产知识和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成为时代的特征。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人才是信息资源管理业稳步发展的基础,信息社会将呼唤大量从事该专业工作的人才。我国既缺乏从事信息采集、经济预测分析、数据处理、软件开发、硬件运行维护等方面的高级技术人才,更缺乏既通晓信息处理理论与技术,又善于经营管理的复合型知识结构人才。因此,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的培养应提到相当重要的位置上来。同时培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的高等教育机构如何造就新型的信息管理人才,使他们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及能力,以适应社会信息管理这一要求,成为应当考虑的核心问题。

1.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历史与现状。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是一门集信息技术与管理科学于一体的交叉学科。早在20世纪60年代,一些信息技术发达的国家就开办了信息管理专业,最开始叫“电子数据处理”(EPT),到了上个世纪70年代就有了比较规范的专业名字,即“管理信息系统”(MIS)。现在,发达国家几乎所有大学都开设了这一专业,有的成立了信息管理学院。在我国,1978年中国人民大学率先建立了对应的专业--经济信息管理专业,其后,差不多所有的财经院校以及具有经济管理优势的综合性大学陆续建立起了经济信息管理专业。与此同时,我国的大部分具有计算机及通信技术优势的工科院校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陆续办起了管理信息系统专业。通过20多年的发展,全国开办该本科专业的高校已达200 所以上,且已有博士后、博士、硕士、本科、专科等多种层次。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兴起和快速发展已是一个客观事实。这表明社会对这方面人才是迫切需要的。可以预见,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这种需要还会不断增长,其前景是非常广阔的。

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发展方向分析

2.1.利用信息技术支持组织业务功能

计算机在管理中的应用领域包括事务处理、管理信息、知识工作、办公信息、决策支持、群决策支持以及经理支持等系统,这些信息系统针对组织中的某个具体管理功能(如生产运作、市场营销、财务会计、人力资源)。在这方面,学科的研究重点在于理解计算机应用的特定领域,以建立组织中应用复杂的计算机技术的基本逻辑。

2.2.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和方法。该学科的另一个重要工作是研究如何以较低的成本建立可靠而有效的信息系统。早期其研究的重点是如何建造可靠而有效的信息系统,为组织提供更多的价值(提高运作的效率、提升组织的竞争力或创造新的价值);随着软件技术的进步和商品化软件市场的形成,研究的重点逐步转移到信息系统的实施及相关的管理问题。

2.3.信息系统的管理。早期的信息系统基于大型计算机主机,因此集中式的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和管理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此后,随着功能强大的微型计算机和软件的普及,如何管理分布式的信息系统功能就成为一个重要问题。同时,由于软件市场和信息系统服务的兴起,信息系统“外包”成为新的热点,为本学科提出了诸如“信息系统”的可控性、基于合同的信息系统供应。购买关系等研究问题。近年来,信息系统管理的研究课题反映了复杂的管理问题,包括信息系统的战略管理、信息系统的投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引起的组织变革,以及全球化经济中的跨国信息系统的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问题研究通常是跨学科的,它涉及的领域包括战略管理、业务流程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以及供应链管理等等。

2.4.信息系统在组织中的价值。尽管如今信息系统毫无疑问地被认为是现代组织运行的基本条件,但从计算机被引入管理领域起,就一直有人怀疑信息系统在组织中的价值。信息系统的评价,包括评价的准则、方法和过程,就一直是该学科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事实上,早期用以代替人工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它们的目标基本上是提高运作的效率而不引起组织的变迁,因此成本-效益分析就被认为是一个合理的评价信息系统价值的方法。然而,随着组织中的综合信息系统和战略信息系统的开发,问题就变得不那么简单了:信息系统的战略价值和无形的品牌价值等非直接的经济价值必须加以考虑。同时,信息系统的组织价值还面临着如下的问题:谁获得益处?是否其中的一些人员会失去位置?是否一些人员的权力会被改变?是否组织会因为信息系统的使用变得脆弱(如由于系统的故障、专家乃至运作人员的流失)?

随着信息系统引起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的变化,传统的投资收益分析方法就显得更不适用了。人们必须从组织理论、社会学理论和经济理论以及信息技术的结合方面寻求答案。

2.5.信息系统对社会和组织的影响

从该学科诞生伊始,人们就开始研究信息系统对社会福利、工作模式以至生活模式的影响。研究信息系统的成本、效益和风险对于组织中或组织以外的不同人员的不同影响,不同的信息系统对组织的结构和业务流程的不同影响;考察信息系统对一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对社会伦理道德的影响,对社会民主生活人的隐私和身份认同的影响等等,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3.发展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建议

3.1.坚持宽基础上的专才教育模式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首先应该掌握高等数学、外语、计算机科学和其它信息技术等基础知识,具有宽厚的基础,但不要求学生对各门学科知识都精通。同时该专业的学生应该精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这方面应该是专才。

3.2.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人才是经济的支柱,信息是经济的生命。”这是日本人的观念。日本经济发展速度十分惊人,原因就在于充分利用和挖掘了国内外的人才资源和信息资源。然而在我国,这种信念、观念和意识仅为一部分人的认识,不少人还处在朦胧状态。因此,强化信息意识,提高国民的整体信息意识便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图书、互联网等一切传播媒介,大力普及信息意识,增强人们的信息智能,提高人们认识信息、吸收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创造一个有利于信息服务人才培养的社会环境。

3.3.加强教学改革,更新课程内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设立目的是为了解决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与人们对信息利用相对落后之间的矛盾,为社会培养以应用型为主的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而用户的需求和信息技术又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对于有关信息资源开发过程及原理方法的核心课程,应具有相对稳定性,而由于社会因素、技术因素及学生因素又会使该专业在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侧重,反映在教学上就是课程体系会呈现一定的变动性。

对于专业课,目前有许多信息管理方面的课程是新开设的,要加强对这部分课程的研究,制定详细的教学大纲,明确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避免内容的交叉重复或遗漏。由于本专业是一个发展较快的学科,因此,要不断地将社会信息化进程中的有关信息管理理论与信息技术方面的新课题和学科发展中的新理论与新知识及时吸收到课程中来,从而使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和完善。此外,要借鉴国外相关专业和学科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如美国、英国近年来在信息管理教育方面增设了许多有关信息技术、信息交流与人际交流以及市场营销方面的内容。有关现代化技术类课程,首先要让本专业的学生系统掌握计算机软件与硬件、网络化知识,其次在基础课中充实新技术研究成果。同时鼓励学生在学好专业必修课的基础上跨学科、跨专业、跨院(系) 选课,范围包括基础物理、基础生物、基础化学、实用写作、外语,汉语以及适应社会需要的市场信息学、企业管理、社会信息系统管理等课程。

3.4.教师要有现代化教育思想,充分使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教育思想现代化和教育技术现代化是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双翼,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实现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必须有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反之,为了引进和更好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努力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大胆探索和改革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积极引进和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并使之发挥应有的作用。

3.5.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我们可以采用按专业教育内涵、结合信息技术应用组织实验教学的模式,组建诸如知识信息组织、信息系统设计、信息分析模式、信息网络管理、计算机信息检索等专业实验室,一方面确保实验课程与教学配套,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专业实验室对专业学生开放,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6.加快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知识更新

我们面对的是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和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一个缺乏优秀教师队伍的专业是不能生存和发展的。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一方面要注重吸引其它院校有关信息管理类专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到学院来工作,另一方面可以采取国内和出国进修、青年教师攻读有关信息管理类专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研究生等方式,促进在校青年教师的成长,同时,在校教师必须注重自身知识结构的更新,保持科学研究及教学研究的活力,尤其要注意利用因特网加强同国内外信息管理、信息管理教育同行的交流,吸收信息研究新成果,以更新自身知识结构,提高研究水平,以科研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3.7.注重素质教育,培养开拓人才

从当前信息服务业的蓬勃兴起,就业市场的拓宽看:未来21 世纪的发展前景,一方面,社会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的需求普遍强烈;另一方面,信息产业就业市场上需要的不是传统的信息管理人员,而是既精通信息知识,又具有某些专门领域知识的“双料”专家,即既懂理论又有技术的多面手,尤其是社会适应性强的开拓型信息管理人才。这一需求对信息管理人才的培养和专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赋予了教育机构明确的培养目标和方向:拓宽口径,强化基础,着力培养学生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整体素质水平。

3.8.注重与国际接轨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育的国际接轨主要是指:专业口径与专业设置,教学内容与手段,以及人才培养技术规范与体系方面的接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育的国际接轨并不意味着从教育体制到教育内容改革中照搬发达国家的模式,而是要在专业教育的国际化发展中保持我国的特色,发挥我国的优势,确保有关教育与学术交流的渠道比较畅通,可以在新的环境中持续发挥其优势,以求与国际上本专业的教育同步发展。因此,正确处理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专业教育体系和专业教育的国际接轨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根据目前情况和教育面向21 世纪发展的需要,可以考虑在优化我国信息专业结构中实现宽口径的国际接轨,着重于信息技术教学的国际化,以进一步完善专业教育体系。

结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面对的是迅速发展的信息化进程,因此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在没有操作经验可以借鉴,社会认知度不高的情况下,要做好人才的培养,必须在理论深度具有一定基础上,认识一些问题。

参考文献

[1]潘旭阳.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模式[J].高教论坛,2005,(02).

[2]黄俊民,顾浩.信息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0,(04).

大型电子信息系统标准体系研究 篇3

关键词:信息系统标准体系标准体系表工作分解结构

中图分类号:N9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8-052-02

1引言

标准体系是标准化工作的出发点和依据,是大型电子信息系统技术体系的主要内容之一,是系统集成的基本保障。随着系统的规模和复杂性的提高,就需要我们适应未来信息系统的要求,结合系统的特定构建标准体系,选用国标、国军标、国际先进标准和其他标准,来满足需求分析、指标确定、工程研制、生产、使用和管理各方面的需求,构架一个目标明确、整体性强、有序性好、具有开放性/动态性并且相对稳定的标准体系。

大型电子信息系统涉及指挥控制、预警探测、专用平台等功能,由多个分系统组成,因此标准体系要与纲要分解结构协调一致,从系统通用、分系统通用、设备及软件配置项通用、元器件/原材料通用四个层次构建标准体系框架,再以结构图中每一个方框为单位,将所有标准按门类列入表格汇总,构成大型电子信息系统标准体系。大型电子信息系统研制中编制标准体系,能够使有关工程技术及管理人员全面了解系统应贯彻执行的标准,并按标准进行设计、研制、生产、检验、验收,为制订和贯彻实施标准提供依据,以确保和提高大型电子信息系统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满足使用要求,同时为后续派生型号产品研制提供参考,实现标准资源共享。

2构建标准体系的原则

标准体系是指一定范围内的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它是特定标准化领域或对象按特定目标进行标准化活动的依据,是一个宏观、完整的概念系统。标准化系统的全部活动都是围绕标准体系而展开并推进的。

标准体系表是指一定范围内的标准按一定形式排列起来的图表,是一种具有指导性的技术文件,是编制标准制修订计划的基础,是促进标准化工作范围内的标准构成实现科学、合理的有效途径,是一个反映系统的现有、正在制定和计划制定的标准全貌及其科学组成的文件。

标准体系的确定要求做到:目标明确,整体性强,整个体系的有序性好,并且具有开放性/动态性,还要相对稳定。

2.1目标性

建立大型电子信息系统标准体系的目标是:按科学的分类体系指导标准化工作系统的有序开展,使特定范围内的标准化对象实现最大可行的统一性,以及同相关标准化对象的协调性、支撑性,以便最大限度地减少具有类似功能的产品的品种,从而降低研制、生产、使用、维护及管理的成本和风险,使标准化发挥最大的效益。

2.2登体性

标准体系中的一个标准往往是不能单独使用的,它必须与相关联的标准共同使用才有意义。再加上电子信息标准具有通用性强,使用面广的特点,所以对标准体系的整体性要求非常强。

2.3有序性

由于大型电子信息系统涉及的专业和产品较多,包含着众多的标准,要求其结构层次的有序性强,即要求系统中各层次要素之间的依从关系明确,上一层次是下一层次的归纳,而下一层次又是上一层次的具体化。

根据标准的适用范围,恰当地将标准安排在不同的层次上。一般可以在大范围内协调统一的标准就尽量不在小范围内各自制定,达到体系组成尽量合理简化。为了简化图表起见,也可将某层次的部分标准同列在高一层次上。

2.4开放性与动态性

对大系统还有一些需要模索的过程,不可能一下子搞得很完善,需要不断地调整、完善,及时补充新的要素,使标准体系处于不断改进的过程中。这就是标准体系的开放性和动态性。

2.5相对稳定性(阶段性)

由于标准体系与其标准化对象是密切相关的,当系统工程研制到一定的阶段,就需要将某些标准固化下来,因此也要求标准体系随之处于稳定状态,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相对稳定性(阶段性)要求。

3构建标准体系的方法

构建大型电子信息系统标准体系的方法见图1。首先需要结合系统的实際开展需求分析,确定范围,对系统研制项目进行纲要分解,形成工作分解结构。按工作分解结构的定义,它是一个以产品为中心的层次体系。大型电子信息系统的层次体系是由系统研制、生产、试验、定型、交货所必需的硬件、软件、保障事项和资料等项目组成,构成一个按类别、层次自上而下及横向协调的结构体系。它全面限定系统项目的基本内容,从而确定了技术状态管理中的技术状态项目;它反映了与系统装备有关的所有工作项目的隶属关系、接口关系,并确定了系统装备的所有工作项目的各工程单元之间,及其与最终产品之间的关系。这个完整的层次体系不仅为研制和生产的计划、实施和控制提供了一个框架,还为系统标准体系提供了依据。

在此基础上构建标准体系框架,按照确定的构建标准体系的原则,结合系统需求分析、指标确定、工程研制、生产、使用和管理各方面的需求,选用国标、国军标、国际先进标准和其他标准,提出制修订标准的计划,对关键标准进行研究,按照计划组织标准的制修订,构建标准体系的基本流程见图1。通过标准的贯彻和实施,经过标准的验证活动,随大型电子信息系统研制的进展而不断完善标准体系,保持标准体系的相对稳定性。

4标准体系表的编制

4.1标准体系框架

大型电子信息系统标准体系表就是在系统技术范围内,将现行有效的、正在制定的和规划制定的标准,按标准的从属关系和产品门类的关系,有层次、有联系地组成一个由标准项目和产品分类相结合的反映系统技术标准总体全貌的图表。这个完整的标准体系表中包含的所有标准就构成了系统的标准体系,其中的每一个标准对于工程研制都是必需的。

标准体系表的组成单元是标准,不是产品。标准体系表由结构图和明细表两大部分构成,它们既保持紧密的联系,又保持相对的独立性,结构图比较稳定,明细表可随时增补。结构图表示标准层次间的纵向和横向关系。纵向层次以标准的通用程度来划分,横向以标准的专业门类来划分;标准体系结构图的纵向是从属关系,上层标准对下层标准有指导作用,下层标准应贯彻执行相应的上层标准。

大型电子信息系统“工作分解结构”中,1级是系统:1级产品向下延申至2级单元,即构成系统的各分系统,l级其它单元也可根据管理和控制的需要向下延申至2级单元;2级产品向下延申至3级单元,即构成各分系统的子系统和设备(或软件配置项);3级产品向下延申至4级单元,即构成设备的元器件和原材料。标准体系表采用图2所示结构。

4.2各层次的说明

第一层是统管大型电子信息系统以下各层的通用标准,根据标准的属性,将顶层通用标准分为:管理标准、信息技术

标准、工程专业类标准和系统装备标准四大类。第二层是分系统通用标准,包括各分系统的门类通用标准和分系统级的产品规范。第三层是组成各分系统的子系统、设备或功能单元的标准。由于该标准应能覆盖组成分系统的所有设备或功能单元,因此,体系表中的设备或功能单元标准与实际产品结构层次上有相对应的关系。但是,按照标准化的原则,对于不同分系统中的同类设备或功能单元,有些是可以制定通用标准的。第四层是针对组成电子系统设备的基本单元元器件和原材料的标准,考虑元器件本身的标准化基础,标准体系表中可以只列出系统设备中新研制关键件和部分重要件。

对于每一层次的通用标准,按专业门类进行逐级细分。进行门类细化的过程中,要进行多方案的比较、分析,分层次优化:要结合系统的特点组织设计、工艺、试验、使用、管理等部门的专家进行评审,在反复征求意见基础上,随系统研制进展,作不断的修改,使之日臻完善。经过分层的细化,构成大型电子信息系统的标准体系表。

4.3标准体系表

在标准体系明细表编制中,以结构图中每一个方框为单位,将所有标准按门类列入表格汇总。在明细表内标明层次、标准名称、(现行标准的)标准号、以及宜订或提升标准的等级等情况的说明。对于不同分系统中的同类产品,制定产品规范时,在满足使用需求的前提下,可以合并编制。明细表是结构图的具体化,结构图是明细表的综合概括,两者互为依存,互为补充,并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大型电子信息系统的标准体系表。

4.4标准的选用原则

选用标准时应既要确保系统研制的需要,又要突出重点,综合考虑标准的互操作性、一致性、成熟性、先进性、可获取性等多方面因素,最大限度地选用现有、能满足型号要求的通用标准和规范。选用标准的覆盖面以系统层为重点,尽量完整,分系统、子系统和设备层列出主要标准即可,元器件,原材料層则可只征对关键的和重要的元器件和原材料、重要的新研元器件列出标准项目。同时,根据系统的特定要求,对于没有上级标准或需要对现行标准进行剪裁时,应提出制修订标准的建议。

5结语

电子政务信息报送系统实施方案 篇4

政务信息报送系统建设要求通过技术先进、运行稳定、界面美观、操作简便、基于IE浏览器的政务信息报送管理平台,实现各级单位之间的政务信息的报送、采集、处理、共享等功能。

育软政务信息报送系统是用电子化手段代替传统的传真、电话、纸质信函等介质,实现各级单位之间的新闻、简报、专报、文件等信息的下发与上报,进行信息采编与发布,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各级部门之间(横向和纵向)的业务交流与信息共享。实现信息报送、信息采编、发布审批、信息管理、网站生成等功能的政务信息管理与服务的平台。

下属信息报送单位通过本系统实时报送各类政务信息,上级单位的信息采编人员通过此系统进行政务信息采集、政务信息处理、刊物采编、刊物编辑、刊物发行等工作。并自动对政务信息的采用情况进行汇总,形成通报。通报内容可以与刊物一起发布到网上,供各类用户浏览查询。

返 回

二、需求描述 2.1、信息报送过程

中小学信息报送单位作为客户端登陆地市县政务信息报送系统,通过报送系统实时报送政务信息到地市县;地市县信息采编人员可以通过政务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政务信息采集、政务信息处理、刊物采编、刊物编辑、刊物发行等工作,并可以将信息转送到省市;高等学校报送单位作为客户端登陆省市政务信息报送系统,通过报送系统实时报送政务信息到省市;省市信息采编人员通过政务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政务信息采集、政务信息处理、信息采编、信息刊发、信息发布等过程。

如下图所示:

2.2、信息处理过程

信息收发人员接收到上报的政务信息,根据信息类别填写拟办意见报送给信息审核人,信息审核人根据信息内容修改拟办意见后发送给信息采编人员,信息采编人员根据拟办意见修改整合信息内容,编辑期刊后发给信息签发人,信息签发人对信息内容提出修改意见与信息采编人员往复沟通直至通过后,信息签发人员对信息签发并通知信息采编人员,信息采编人员根据信息签发人员意见整理刊发。刊发的信息以期刊形式报送领导传阅、发送各有关单位、发布到网站供有权限的用户网上浏览。

在信息报送过程中可以自动统计信息采用情况,领导批示意见、并对信息进行分类、汇总,形成通报和信息报送积分,反馈信息报送单位。

如下图所示:

通过对政务信息报送的业务流程操作的分析,育软政务信息报送系统符合政府基本政务信息报送需求。通过对育软政务信息报送系统的定制和个性化改造,即可搭建并实现区域性信息报送系统。

返 回

三、设计原则

根据本系统需要实现的功能和平台总体构架,结合机构特性和业务需求,系统应满足: ● 易学易用

专门针对网站建设和内容编辑人员设计,完全基于Web的操作,所见即所得。实现完全远程动态调节栏目结构、网页内容、整体布局。通用的系统需求,方便的安装和对操作人员的低技术要求,容易实施和使用,只要会操作浏览器就可以建立及管理具有专业水平的网站。● 强大的自定义功能

提供用户自定义形式的系统设置模式,包括用户菜单自定义、用户角色自定义、角色权限自定义、栏目自定义、信息分类自定义、审核自定义,一方面充分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一方面使系统管理工作更加简便,得心应手。● 多种格式文件的浏览

除了支持多媒体新闻之外,还支持PPT、EXCEL、WORD等格式的文件,新闻录入员不需要把原有的WORD文档、EXCEL表格重新排版、录入,而是直接可以作为新闻发布,用户直接点击浏览。

● 多种格式文件的下载

支持HTTP模式的多种格式文件的下载,支持利用网络蚂蚁、网际快车等多线程下载工具下载软件,轻松建立具有自己特色的网站下载栏目。● 灵活的期刊订阅

支持期刊栏目的分布分离,管理员对用户分配相应的浏览权限,只有拥有相应权限的用户才能浏览到指定的期刊栏目中相关的内容,提高电子期刊的管理效率。同时根据不同的用户需求,提供差异化、个性化服务。●集中式与分布式结合部署

对于地区性、多需求的应用,可以采用集中式统一的管理;或者经授权后分布管理。部署方式更加灵活,满足不同地区对政务信息服务的需要。●个性化定制

可实现普通用户的期刊栏目订阅、投稿、咨询等个性化服务,满足地区多层次用户的需求,大大促进用户的政务信息资源增值服务。● 详尽的日志与统计

提供稿件修改历史,可以方便追踪稿件的修改状态,便于确定责任;提供详细的登陆、检索、改动日志,系统日志管理中提供了相关的详尽信息,可以很容易地掌握目前的操作状态;提供统计功能,可以自动统计信息条目,反映系统的建设与贡献情况。● 信息安全可靠

对信息报送的文章、信息随时审核监控,提供安全的政务信息审核发布流程。全面细致的用户权限设置,可利用群组、角色方便地管理。并可以提供电子签章、数字签名保障信息安全。● 高扩展性

基于J2EE架构设计,保证了良好的扩展性和升级性,具有卓越的稳定性及可移植性。同时提供业界标准接口和开发规范,易于扩充和再开发。提供门户系统构架,具备强大的扩展性和可伸缩性。

根据以上方面的要求并参考国务院和其它部委关于电子政务方面的指导意见与实施经验,建议采用基于Java的“育软政务信息报送系统”。本系统在HTML页面的友好性和标准性、数据统计与查询等方向有比较大的优势。对于系统的管理维护与用户培训等方面也相对简单,可操作性大大加强。

返 回

四、系统介绍

育软政务信息报送系统是真正简便实用的信息报送系统。操作简便,与任何操作系统和主流数据库系统兼容,真正实现了信息收集、报送、发布和管理系统的一体化,满足了政府在确保网络信息安全和使用灵活的基础上进行信息报送的需求。该系统提供了灵活、安全的信息采编、报送和发布手段,对各授权人实行严格的身份认证。相关授权人可以随时在互联网或局域网上进行信息的采编、报送和发布,有效的实现信息共享与交流,使内部用户和远程用户可对系统信息进行方便、快速的访问。

信息报送单位通过本系统实时报送政务信息,上级单位接收信息报送单位报送的各类信息进行处理,信息采编人员通过本系统进行信息采集、处理,完成刊物采编、发行、发布等过程。系统可以自动对各类信息的采用情况进行汇总与统计。

图:教育部信息管理系统主页(截图)

育软政务信息报送系统是一个先进的、功能强大的信息采集、报送、管理及发布系统,其核心特点是通过层级式的信息管理,实现信息分布式报送收集,统一汇总编辑、审核,最终自动发布。该系统主要应用于政府上网、政务公开,同时具有很强的扩展性、与任一操作系统兼容、操作简便的特点。

1、按照信息的属性对信息进行科学合理的组织管理;

2、信息报送格式灵活规范,安全性高;

3、栏目设置按照树型结构灵活管理,可以设置多级栏目和个性化的展现属性定义;

4、完备的用户、权限管理,根据工作流思想灵活设置多种审核发布机制;

5、方便灵活的定制各级页面样式、信息展现形式和信息栏目类型;

6、支持多种数据源、多种格式的信息导入,高效录入信息;

7、采用J2EE体系的三层架构和B/S模式的应用方式,支持多点、远程的信息管理。

返 回

五、功能描述 5.1、信息报送

实现各级单位之间的新闻、简报、专报、文件等信息的下发与上报,并可以实时查询信息报送情况和信息采用情况。信息收发员可对接收到的信息分类并提出拟办意见交领导批

示。

5.2、信息采编

信息采编人员接收到领导确认的信息后,对信息进行处理加工,按照期刊要求整理,报送领导批阅。

5.3、信息审核

审核采集整理过的文章,需要信息编辑人员和领导反复修改审核,只有审核过的文章才能报送到签发人,并可以通过电子签章、数字签名,确保信息的安全可靠。

5.4、信息刊发

将经过审核的信息由签发人签发,期刊管理人员将信息根据期刊栏目的要求进一步整合,生成电子信息刊物。供各类用户浏览查询。

5.5、信息发布

可根据管理员的要求将期刊栏目自动或手动直接发布到专网不同的栏目,提供各类用户浏览查询

5.6、统计分析

各类信息的采用情况可以反馈给信息报送单位,进一步生成各类信息统计信息,并根据信息的数量、类别、权重等条件,生成可视化的信息报送积分评比表,用于评比和信息反馈。5.7、用户管理

创建用户、用户组。为用户、用户组分配权限。可以将用户分为系统管理员、信息收发员、信息采编员、信息审核人,信息签发人、信息发布人、信息统计员等不同角色,甚至可以按照期刊栏目细分角色,有效保证采集与发布信息的效率和质量。5.8、模板管理

提供多种模板和模板管理功能,支持模板的添加、调用、修改、删除等操作。主要功能是设定、修改各类信息内容的显示样式,信息期刊栏目的显示样式,可以最大限度保证信息显示的规范性,减轻工作量。5.9、其它功能

信息检索:对文章标题或内容进行检索。包括高级检索(按照标题、发布部门、关键字、主题词、归档人、归档时间等查询所有归档信息)。

网络公告:可将各类政务文件、通知等信息轻松上网,扩展政府政务公开的职能。

交流园地:可通过有效的权限管理为各单位提供直接开放的业务交流、信息发布的网上论坛。

通 讯 录:提供有关单位和联系人的浏览与查询,并提供即时通讯,短信沟通等实施交互功能。

友情链接:实现对相关网站进行友情链接管理。

滚动信息栏:提供对新闻、公告等信息的实时滚动、动态播出。

日志管理:主要对系统内部用户如信息采集、管理、审核、发布进行操作情况的记录,便于管理员对人员工作状况、工作业绩的监控和比较。

返 回

六、技术服务与支持

本公司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向用户提供高质量、完善的支持服务,以确保用户无后顾之忧,使用户可以集中力量投入到业务应用中去。针对不同用户的特点,我们提供以下技术服务。

在系统开发和安装调试过程中,严格参照项目要求,完成项目要求的各项功能,使系统工作于最佳工作状态。

在系统开发安装、调式完成以后,以双方签署系统验收报告的方式,将系统提交给用户。然后进行管理员使用维护培训。6.1、培训内容

为用户培训一至两名系统管理员(免培训费)。

培训内容:

(1)政务信息报送系统的安装与初始化。

(2)政务信息报送系统的用户管理与系统配置。

(3)政务信息报送系统各功能模块的使用。

(4)服务器、数据库的管理。

(5)利用政务信息报送系统发布、管理办公网站。

(6)政务信息报送系统的日常维护。

(7)政务信息报送系统的备份与安全。

通过以上培训,管理员可以对系统进行适当的自主管理与维护,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6.2、定期维护方案

在系统正式交付使用之后,提供定期的维护与支持。

(1)定期电话跟踪,了解用户使用情况。

(2)定期提供文字、声像等指导材料。

矿用电子信息系统论文 篇5

摘要:资本市场的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市场的效率。通过股权分置改革,我国的资本市场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本文选取上证电子信息行业各公司自上市以来的数据,根据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对CAPM模型中的β系数进行拟合,对统计结果做出解释。分别计算出总体和股改前后电子信息股的β系数和R2数值,发现电子信息行业个股的波动比大盘的波动明显,个股风险偏高;该行业具有较小的系统风险。

关键词:CAPM模型;系统风险;电子信息

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09)18-0035-02

1投资风险的理论模型概述

197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威廉·夏普(William Sharpe)在其著作《投资组合理论与资本市场》中提出了CAPM模型,认为股票投资面临着以下两种风险:系统性风险(Systematic Risk)是指市场中分散投资无法消除的风险,比如利率、经济衰退、战争等。非系统性风险(Unsystematic Risk),也叫特殊风险,是属于个股的自有风险,不随市场变化而变化,可以通过改变股票投资组合来消除。现代投资组合理论(Modern portfolio theory)指出分散投资可以消除非系统性风险,但不可以消除系统性风险,即使投资组合包含了市场上的所有股票。因此在核算投资回报率时,系统风险是投资者最难估算的。

1.1模型的选取

文章所采用的回归方程基于初始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描述为:

Ri=Rf+βi(Rm-Rf)(1)

其中,Ri为第i种资本资产或资产组合的收益率,Rf为资本市场的无风险收益率,Rm为资本市场的市场收益率,βi为第i种资本资产或资产组合的β系数。

该模型表示某种投资组合的收益率Ri等于无风险收益率Rf与风险溢价βi(Rm-Rf)的和。如投资者要承受额外的风险,那他将在无风险回报率Rf的基础上多获得相应的溢价[1]。股票市场溢价(equity market premium)等于市场收益率Rm减去无风险回报率Rf。证券风险溢价就是股票市场溢价和β系数的乘积。

对(1)式进行变换得:Ri=(1-βi)Rf+βiRm(2)

由于Rf和βi均为常数,则(1-βi)Rf也是常数,用新参数αi来替代(1-βi)Rf,Yi用替代Ri,X替代Rm。根据回归方程理论,(2)式对应的回归方程为:

Yi=αi+βi X+ε (3)

并对所获得的数据,用(3)式进行回归。选择方程(3)作为回归方程模型不需考虑CAPM模型的严格假设条件,只需利用资本资产的实际收益和市场收益的连续变量数据来计算β系数。因此文章选择方程(3)作为计量回归的假设模型进行实证研究。

1.2β系数和判定系数R2

根据CAPM模型,β系数是通过统计分析同一时期市场每天的收益情况以及个股每天的价格收益来计算的,是衡量一种证券或一个投资组合相对于市场波动性的一种风险评估工具。如个股的价格和市场的价格波动性是一致的,那么该股票的β系数就是1;如果个股的β值是1.4,意味着大盘上涨1%时,股票价格上升1.4%;大盘下降1%时,股票价格会下降1.4%。β系数用来衡量风险大小,有助于投资者决定所得的回报与额外风险是否相匹配。它反映了个股对于市场变化的敏感性,也即个股与大盘的相关性或者通俗说法“股性”。因此可根据市场走势预测选择不同的β系数的股票获得额外收益,尤其适合做波段操作使用。当预测到一个牛市或大盘某个上涨阶段到来时,应选择那些高β系数的股票,它将成倍放大市场收益率Rm,带来高额收益;相反预测到一个熊市或大盘某个下跌阶段到来时,应选择低β系数的股票,避免损失。在分析结果中,除关注β系数,判定系数R2也很重要。

R2=回归平方和/总离差平方和=1-残差平方和/总离差平方=1-S2(εi)/S2(Ri)=系统风险/总风险[2]

因此就R2表示系统风险占总风险的比例。

1.3股权分置改革

所谓股权分置是指原先一部分股份流通,另一部分股份不流通的一种现象。我国不流通的股份大概占总股本的2/3,这部分股份属于发起人享有,永远占有着控制地位,是国有控股。故只有约1/3 的股份能公开发行。也即,上市公司中存在着非流通股与流通股两种股份,除了持股成本与流通权的差异之外,每个股份的权利都是相同的。由于历史原因我国证券市场的国有股与法人股不能流通,导致上市公司的小股东利益容易受到侵害,严重影响了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3]。而股权分置改革的实施,使我国证券市场的所有股份全流通,将大力改善证券市场的投资环境与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可实现股票的定价机制,反映真实的股票供求关系,有利于我国证券市场的良好健康发展。

2样本选择与数据处理

①样本选取。近几年来,中国的电子信息行业有着迅猛的发展。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位居领先,销售收入占全国工业的比重高,产品产销衔接良好,大大推动了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1990年12月19日,上证综合指数开始正式公布,是国内外普遍采用的反映上海股市总体走势的统计指标。我们选取上证从第一天开始到2009年6月22日的数据作为市场组合,共29只在上交所上市的电子信息股。②股票收益率计算。股票收益率的计算 股票收益率的计算方法一般有两种,分别是百分比收益率和对数收益率。前者适用于选择投资组合,后者适用于研究股票价格变化。在计量方法中,随机变量应服从正态分布,这里的对数收益率相对来说更加接近正太分布。对数收益率序列是对股票的价格序列进行对数差分计算得出的,更有利于平稳性的检验。所以这里股票收益率的计算方法采用了对数收益率。计算公式为Rt=ln(Pt/Pt-1),Pt、Pt-1分别表示在t时刻、t-1时刻个股或市场的收盘价,Rt表示在t时刻个股或市场的收益率。为了保证的数据稳定性,这里的收益率选取的是日收益率,因为电子信息行业的个股数偏少。

3电子信息行业股票投资风险构成分析

根据投资风险是由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构成,其中系统风险描述了由整个市场大势运动引起的股票收益率波动性,因此个股收益率波动中能被市场指数收益率运动解释的部分[4],即这两种收益率相关系数的平方之比,就是系统风险在总风险中的构成比例。29家电子信息股上市后都进行了股改,首先对每只股票从上市到2009年6月22日的整个时间段的个股收益率和大盘收益率进行线性回归。再分股改前和股改后两阶段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1}总体回归结果分析(从上市到2009年6月22日)。总体β系数分布:最小值是0.897569;最大值是1.341772;平均值是1.126533。由上可知,总体样本回归的β系数均值为1.126533,大于1。在29个总体样本中,只有2只个股的β系数小于1。说明电子信息行业个股的变化基本与大盘保持一致,大盘上涨,个股上涨;大盘下跌,个股也下跌。总体上该行业大多数的股票收益率波动比大盘收益率波动明显,个股风险偏高。股票系统风险占总风险的比例分布情况:样本数有29个,最大比例值是49.62%,最小比例值是7.06%,平均比例值是31.73%。据统计,系统风险占总风险的比例在30%以下的有10个,在30%~50%之间的有19个,在50%~80%之间的有0个,80%以上的有0个。以上统计数据说明了总体样本股票的系统风险占总风险的比例分布情况,即R2最大值为49.62%,最小值为7.06%,均值为31.73%,可见系统风险所占的比例较小。可以初步判定电子信息行业的风险主要属于非系统风险。那么投资者可以采取分散投资,即变化投资组合的方法来降低非系统风险。此外,系统风险占总风险的比例在30%~50%范围的,有19家;小于30%的有10家;超过50%的为0。这更加说明了电子信息行业的系统风险占总风险的比例是较小的,接近于西方各国的成熟股市。各国股市中系统风险占总风险的比例:美国:26.80%;英国:34.50%;法国:32.70%;德国:43.80%;加拿大:20.00%;意大利:39.80%;瑞士:23.90%;瑞典:44.5%。{2}股改前后的样本回归结果分析。文章选取的29只电子信息行业股票,这29家公司都实施了股权分置改革。那么对这29家公司样本分股改前和股改后两个时间段进行回归,得到股改前后不同的的β系数:β最大值:股改前为1.642581,股改后为1.295651;β最小值:股改前为0.897569,股改后为0.659621;β平均值:股改前为1.170214,股改后为1.115854。R2:R2最大值:股改前为0.537714,股改后为0.487445;R2最小值:股改前为0.070591,股改后为0.184154;R2平均值:股改前为0.320426,股改后为0.377711。对于β系数,我们由上可知,股改前β系数的最大值减少了0.34693,最小值减少了0.237948,均值下降了0.05436,更接近于1。这说明股改以后,电子信息行业的个股与大盘的联系更加紧密,两者的同涨同落的变化趋势更加趋于相近。对于R2,即系统风险占总风险的比例,其最大值减小了5.03%,最小值增加了11.35%,平均值由股改前0.320426上升为股改后的0.377711,也就是说股改后该行业的系统风险增加5.73%。从这个平均水平上看,系统风险略有增加。那么下面从整体上来看,股改前后的判定系数R2,也即系统风险占总风险的比例,即R2范围变化情况:R2大于0.8的:股改前有0个股票,股改后的有0个;R2在0.8~0.5之间:股改前的有2个股票,股改后的有0个;R2在0.5~0.3之间:股改前有12个股票,股改后有24个股票;R2小于0.3:股改前的有15个股票,股改后的有5个股票。由此可知,股改之前有2只股票的系统风险比率高于50%;股改之后, 29只股票的系统风险占总风险的比例都小于50%。其中有24只股票,即总体样本中82.8%的股票的系统风险占总风险的比例都集中在30%~50%。由此可以看出股改对电子信息行业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4结 语

通过选取电子信息行业中的29家上市公司作为数据样本,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分析了股改对电子信息行业投资系统风险的影响:{1}在电子信息行业的投资风险中,系统风险占总风险比例较小,平均值为31.73%,说明非系统风险才是该行业投资的主要风险,应该用分散投资,即投资组合多元化的方法来降低非系统风险。{2}从总体样本的β系数来看,其平均值为1.126533,表明该行业个股收益率的波动比大盘收益率的波动明显,个股风险偏高。{3}股权分置改革对电子信息行业还是起到了相当的作用,大部分公司与大盘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了。只是股改的程度有大有小,所起的作用也不尽相同。证券市场实行各种股份全流通后,完善了股权结构和状态,但公司的治理结构和经营状况并没有因此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中国的股改之路还很漫长。

参考文献:

[1] 杨朝军,邢靖.上海证券市场CAPM实证检验[J].上海交通

大学学报,1998,(3).

[2] 虞婷.对有色金属板块股票系统风险的实证研究[J].管理

观察,2008(13).

[3] 赵俊强,廖士光,李湛.中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中的利

益分配研究[J].经济研究,2006,(11).

[4] 施东晖.上海股票市场风险性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1996,

矿用电子信息系统论文 篇6

关键词:电子信息系统;机房工程;设计与施工

随着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电子信息系统机房工程建设规模越来越大,机房工程作为一个独立的项目进行设计与施工也逐渐呈上升趋势。电子信息系统机房工程属于多学科技术,涉及到建筑结构、空气调节、电气技术、网络布线、机房监控与安全防范等多种专业,内容复杂,是一项综合性工程。只有规范机房的设计与施工,指导机房工程的设计与施工,确保电子信息系统安全、稳定、可靠地运行。

一、电子信息系统机房供配电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2008)规定了A、B、C级机房供配电的要求。A 级机房的供电电源应按一级负荷中特别重要的负荷考虑,除应由两个电源供电(一个电源发生故障时,另一个电源不应同时受到损坏)外,还应配置柴油发电机作为备用电源。B级机房的供电电源按一级负荷考虑,当不能满足两个电源供电时,应 配置备用柴油发电机系统。C级机房的供电电源应按二级负荷考虑。根据机房用电量的大小,市电电源电压可选用l0kV、380V。当变电所和机房在同一个建筑内时,低压配电系统宜采用TN—S系统。当变电所和机房不在同一个建筑内时,系统宜采用TN—C—S系统。柴油发电机容量、台数及电压等级的选择原则:柴油发电机的容量应包括 U PS、机房专用空调和制 冷设备的基本容量及应急照明、消防、监控等设备的容量。柴油发电机的容量小 于2500kW,且柴油发电机房与主机房的距离小于500m 时,优先选用低压柴油发 电机组。柴油发电机的容量大于2500kW,且并机运行时,宜采用高压发电机组。柴油发电机组不要求冗余配置时,宜优先选用单台柴油发电机组。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工程设计与安装》(09DX009)中分别提供了三种A级、B 级机房供电系统 图,以A 级机房为例,第一个方案:两路10kV电源,备用10kV柴油发电机组。两路1OkV电源分别向两段母线供电,每台变压器的负荷率不大于50%,当一台变压器故障时,另一台变压器可带起全部负荷。当两路10 kV市电电源均失 电后,柴油发电机自启动,发电机并机成功后。向两段10 kV母线供电。第二个方案:两路10kV电源,备用0.4kV柴油发电机组。考虑到两段母线的联络开关同时发生故障的可能,所以当任一段0.4 kV母线失去市电电源后,柴油发电机 自启动,发电机并机成功后,向两段0.4 kV母线供电。第三个方案:两路0.4 kV电源,备用0.4 kV 柴油发电机组。同时,还介绍了三个B 级机房工程的供 电系统方案,两个C级机房工程的供电系统方案。设计人员可根据机房工程的级别及现场情况,选用上述供电系统。值得一提的是机房工程 UPS电源除具有常 见的不间断供电功能外,其主要功能是保证电源的质量,达到稳频稳压。所以无论是A 级机房还是C级机房,IT 设备的供电都是由UPS完成的。

二、电子信息系统机房等电位联结与接地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2008)规定了保护性接地(防雷接地、防电击接地、防静电接地、屏蔽接地等)和功能性接地(交流工作接地、直流工作接地、信号接地等)宜共用一组接地装置,其接地电阻应按其中最小值确定。机房内所有设备的可导电金属外壳、各类金属管道、金属线槽、建筑物金属结构等均应作等电位联结并接地。机房工程常用的三种等电位联结方式包括:

(1)S型(星形结构、单点接地),适用于易受干扰的频率0~30kHz(也可高至300kHz)的电子信息设备的信号接地。对于C级建筑面积小于100 m的机房,IT(电子信息)设备可采用S 型等电位联结方式。这种方式能同时实现保护接地和信号接地,是最为简单易行的。(2)M型(网形结构、多点接地),适用于易受干扰的频率大于300kH z(也可低至30kH z)的电子信息设备的信号接地。IT设备除连接PE线作为保护接地外,还采用两条(或多条)不同长度的导线尽量短、直地与设备下方的等电位联结网格连接,网格的作用是为电子设备抑制高频干扰提供一个低阻抗的参考平面,从而降低干扰水平。大多数IT设备应采用此方案实现保护接地和信号接地。(3)SM混合型等电位联结方式。是单点接地和多点接地的组合,可以同时满足高频和低频信号接地的要求。由于在高频条件下导体存在电容耦合,互相靠近的导体间存在电感耦合,高频干扰信号将通过这些耦合进行传导,为了消除这种干扰,产生了混合型

等电位联结的接地方式。采用这种方式时,在有需要的楼层内需装设水平等电位 网格,这些网格又和所在场所的电气装置外露导电部分、建筑物金属结构、管道等就近相连接。各楼层问也通过金属结构、管道等互相作垂直的连接。

等中位联结带、各类金属管道、金属线槽、建筑物金属结构均与局部等电位联结箱连接后。再接至大楼总等电位联结箱(或带)。机柜采用两根不同长度的6 mm软铜线与等电位联结网格(或等电位联结带)连接,从UPS配电柜至列头柜的 PE线截面应符合《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PE线最小截面的要求,从列头柜至机柜的N、PE线,因单相负荷较多其截面应与相线相同。降低“零地”电压 的方法除了使UPS设备尽可能地靠近IT机房,缩短供电距离;单相负荷应均匀地分配在三相上,中性线截面不小于相线截面外,加装隔离变压器也是一个很好 的方法(成本相对高些)。图1中的列头柜是带隔离变压器的,当列头柜不带隔离变压器时,列头柜的N线需UPS配电柜N线连接,N线截面应与相线相同,同时列头柜里的N线与PE线断开。

图1 机房接地示意图(列头柜带隔离变压器)

三、电子信息系统机房的空气调节

随IT技术的发展,IT设备的发热量越来越大,IT设备耗电量中的97%都转化为热量,因此在现代机房中,空调系统设计已非常重要。空调的冷负荷主要是服务器等IT设备的散热,因此机房的空调设计主要考虑夏季冷负荷。对于前进风/后出风方式冷却的IT设备,要求设备的前面为冷区,后面为热区,这样有利于設备散热和节能。当机柜或机架成行布置时,要求机柜或机架采用面对面、背对背的方式。机柜或机架面对面布置形成冷风通道,背对背布置形成热风通道。如果采用其它的布置方式,有可能造成气流短路,不利于设备散热。对机柜或机架高度大于1.8m、设备热密度大(单台机柜发热量大于3kW)、设备发热量大或热负荷大(单位面积的设备发热量大于300 W/in)的主机房,从有利于设备的散热的角度考虑,宜采用活动地板下送风、上回风的方式。图2为冷热通道气流组织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机房专用空调机送出的冷空气,从地板送风口送出,从机柜正面进入,对机柜内各部件进行冷却后,热空气从机柜背面吹出回到机房专用空调机。当设备的发热量随着容量的增加而加大时,为了保证电子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对IT设备的降温也出现多种方式,各种方式之间相互补充。

图2 冷热通道气流组织立面示意图

参考文献:

[1]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2008

[2]电子信息系统机房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462—2008

上一篇:理论阐释下一篇:仿真测试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