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以农民素质教育为切入点

2024-12-28

新农村建设:以农民素质教育为切入点(精选8篇)

新农村建设:以农民素质教育为切入点 篇1

新农村建设:以农民素质教育为切入点

山东九曲蒋家村通过扎实开展农民素质教育,被评为全国十佳小康村、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全国绿色小康村、全国环境保护示范单位、全国首批管理创新示范单位等。

提高认识,把对农民的素质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来抓。改革开放初期到20世纪90年代,我们村是远近闻名的 “穷山村”,集体经济名存实亡,人心涣散,一些村民理想信念和集体主义观念淡薄,邻里纠纷、赌博现象时有发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2004年村集体收入达到2.6亿元,人均收入1.2万元。此时,我们对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进行了回顾和反思,同时在党员干部和村民中开展“我们村精神文明建设怎么抓、抓什么”大讨论,并做问卷调查。党员干部和广大村民积极踊跃提出各种建议400多条,98%的人提出,应当把农民素质教育作为“突破口”和“切入点”。村委认为,越是经济发展,越要抓精神文明建设,不能富了腰包穷了脑袋。为此,我们提出了“教育强村、人才兴村、生态立村、自治安村”和“一手抓经济可持续发展,一手抓农民素质提高”的思路和理念。从2005年开始,农民素质教育工作在全村展开。

健全机制,确保素质教育长期有效地开展。

1.制定教育规划,确定教育目标。经过广大村民讨论,聘请专家指导,根据村民实际,我们出台了《九曲蒋家村民素质教育“十一五 ”规划》,对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培训目标、教育培训的原则、教育培训的内容、教育培训的形式和方法等作出规定。目标是到2010年实现“212”目标(村民的行为道德水平在教育基础上实现2年赶烟台,3年赶济南,5年达到北京、上海水平);在技能培训上,培养一大批懂专业、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和农民干部;教育培训原则突出强调“德”字育人;培训对象是“全员参与,人人受教育,终生受教育”。教育重点对象侧重党员干部、青年、未成年人和学生家长。每位村民平均年受教育时间最低不少于80小时。

2.规范教育培训,确保村民素质教育正常化。对农民素质教育实行终身教育全覆盖。对学前教育、九年制义务教育段的学生,建立校外活动中心,聘任专职老师进行校外辅导;对60岁以下村民,每年聘请专家到村进行专题性培训;对60岁以上村民,采取寓教于乐的形式进行教育。成立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编写《村民素质教育手册》、《春雨集团企业文化手册》等培训教材;建立“村民教育培训考试”制度和“村民行为道德四级联评”制度,对考试成 绩记入村民档案,结合考试成绩实行“四级联评”(本人自评、村民小组评、全体村民评、考核小组评),根据综合评定分数确定奖惩档次,与经济利益挂钩。

3.教育内容系列化。在对农民进行文化、科技教育培训的同时,重点放在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对村民的教育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荣辱观;法律法规、村规民约;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维护团结、顾全大局、支持村干部工作;做优秀员工和文明市民;感恩时代、感恩党、富而思进等。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包括: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党性党规党法;勤政自律、反腐倡廉;品行人格、作风方法、密切联系群众等。对青年的教育包括:正确的荣辱观、婚姻观、家庭观、幸福观、事业观;对个人、家庭、村和企业及社会负责、对自己将来负责的责任心教育等。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包括:理想、信念、诚信、爱心、孝心、感恩之心;社会公德、人格养成;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吃苦耐劳、坚韧不拔、接受挫折等,主要是献“五心” 和“三种精神”教 育,即把忠心献给祖国、热心献给家乡、爱心献给社会、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三种精神”即勤奋好学、刻苦求知的上进精神,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承受磨难、积极乐观的自强精神。对学生家长的教育包括:以身 作则、言传身教,树立良好家风门风,营造文明和谐的家庭氛围;现代教育理念方法等。

4.教育形式多样化。我们坚持忙时少学,闲时多学;集中学与分散学、脱产进修与自学、固定学习与灵活安排相结合的7种教育培训形式:一是“请进来”、“走出去”,定时定题请专家讲座;举行先进模范和道德标兵事迹报告会; 选派人员到高等院校进修;组织村民员工参观考察。二是选调业务骨干参加岗位和工种需要的技术技能培训。三是定期召开各级各类会议进行教育培训。四是校企(村)共建,与清华、北大、山东大学等合作,资源共享。五是基地合作,利用省委讲师团、烟台市委党校等在春雨集团设立的宣传教育、教学研究基地,实施“借脑袋”战略。六是利用好学生校外活动中心,办好家长学校。七是以考促学,组织村民员工自学考试。几年来,先后派出80多人到清华大学、中央美院等进修,组织3000多人(次)到国内外参观学习,举办专题讲座50多次。

加强基础建设,搭建素质教育平台。村里办起《春雨报》,在大街小巷设立宣传栏,办起黑板报,针对村民需求不断更换;投资700万元,建起村民文化活动中心和青年俱乐部、文化活动大院、影剧院、校外辅导中心、老干部和妇女活动之家、图书馆、阅览室等文化活动场所;成立艺术团、威风锣鼓队等业余文化团体,寓教于乐。村里每年划拨100多万元用于农民素质教育。

抓载体,增强素质教育的吸引力。以实践《公民道德教育实施纲要》为主线,村里每年开展一次评选“好媳妇标兵”、“教子育人标兵”、“敬老标兵”、“文明健康老人”、“文明风尚好少年”、“优秀在校大学生”及“十星级文明户”、“新型文明家庭”评选活动;开展各种文艺演出活动。村民把本村具有代表性的人和事编成戏曲、小品等演出;经常开展“技术能手比赛”和“做文明人、办文明事、说文明话,我为九曲蒋家村添光彩”等演讲比赛活动;建立“功德簿”和“警示录”。“功德簿”专门记录党员干部和村民做好事、做文明事;“警示录”专门记录党员干部和村民做的不文明的事。这两部册子放在村荣誉室里,公开让村民阅览;编写村歌让村民传唱,激发村民奋发向上和爱村的热情。

5年来,对村民的素质教育收到明显成效: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法律意识、生产技能普遍提高,突显全村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明和谐的大好局面;村民的科技文化水平大幅提高,致富能手层出不穷,村委执政为民水平提高,村民得到更多实惠。村的经济发展5年迈出五大步,2009年集体收入16亿元,人均收入3万元,分别是2004年的13倍和2.5倍。

新农村建设:以农民素质教育为切入点 篇2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由从事同类产品生产经营的农户(专业户)自愿组织起来,在技术、资金、信息、购销、加工、储运等环节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以提高竞争能力、增加成员收入为目的的专业性合作组织,是我国倡导发展的主要农业经济组织模式,在我省农业经济组织中占有主要地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一种跨行政区域的专业性农业经济组织,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实现了分散农户的专业化大规模经营,既保持了家庭经营监督成本低的优势,又克服了小生产面对的交易成本高的问题,是我省农业组织化发展的重点模式之一。

本文以石家庄为例,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现状及其在新农村经济建设中发挥的作用进行分析。通过调研,了解到近几年石家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了很大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00多家,拥有社(会)员19.6万户,涉及农林牧渔业及产后加工等各方面。其中,以种植业为主的占22.3%,以林果业为主的占23.2%,以养殖业为主的占51.8%,综合服务型的占2.7%。虽然相当一部分还处于发展初期,但已初步显示出其在新农村经济建设和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

一是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促进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实行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系列化服务,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这样就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促进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二是自我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服务范围广泛,服务方式有效,与农民的利益关系紧密,不仅能及时为农民提供信息、技术、销售等服务,还能把广大会员联合在同一个利益共同体内统一对外,无论是在产品市场还是在生产要素市场,经过规模作用,提高其讨价还价的能力,降低市场的交易费用,形成农民利益的自我保护机制,改变农民在市场交易中的弱势地位;三是提高了农业规模经营水平。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提供各种形式的服务,引导农户同产业龙头紧密联系起来,采取“订单农业”等方式,既为龙头企业降低成本,稳定发展提供了保证,又解决了农产品卖难问题,使农户实现增产增收,解除了入会农民的后顾之忧;四是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了支柱产业的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为农民进行购销服务、传递市场信息,指导农民调什么、种什么,通过进行技术服务,指导农民怎么调、怎么种,促进了专业生产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大提高了农业比较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

二、存在的问题

石家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虽然发展较快,但从总体来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数量少、规模小、带动力弱,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其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认识不到位.首先,一些基层干部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性、必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缺乏了解,认识模糊。其次,农民参与农业组织不够热情。一方面当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成功典型不多,农民没有充分领略到参与组织的甜头;另一方面,家庭承包责任制实施以来很多农户养成了分散经营的习惯,再加上经营规模较小,生产资料购买和农副产品销售的数量较少,合作产生的效益也不很明显。农业收入在整个家庭中的收入份额也较低,对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热心、不放心,对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愿望不够强烈。

第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环境不够优越。一是缺乏优良的法制环境,专业合作组织的设立、运行尚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二是缺乏优良的政策环境,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中没有考虑区别不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特点和功能,政策的扶持对象模糊,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三是缺乏优良的体制环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管理体制不顺。由于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性质尚未确定,认识还存在分歧,农业、民政、工商、科协等部门都参与管理,职责不清,协调不够,导致管理上的混乱。

第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内部运行机制和管理不够健全和规范。一是章程不够规范。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章程不够规范,宗旨模糊,会员权利、责任和义务不明确、不落实。二是组织运作不规范。会员参与积极性不高、民主管理的程度较低,互助合作的宗旨体现不充分,有的还带有较浓的行政色彩,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内部凝集力较弱。三是缺少必要的指导和引导,在组建、起名、运营、管理等方面缺乏监督,给人不务实的感觉,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缺乏外部吸引力。四是组织结构松散,缺乏紧密的联结机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都是依靠契约进行农产品购销合作和技术合作,通过产权合作的紧密型组织较少,在组织中存在“小农意识强,合作意识弱”的问题。

三、发展思路和对策

现阶段,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因地制宜,发挥资源优势,培育支柱产业,在巩固试点成果和总结各地经验的基础上,稳步地办好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其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及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示范作用,自下而上地、循序渐进地、实事求是地引导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

第一,加强宣传,提高认识,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工作。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民持续增收致富的必由之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途径,必须加大舆论宣传力度,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社会地位。应进一步认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性、紧迫性,把引导、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措施,切实抓紧抓好,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快速健康发展,实现城乡经济共同发展繁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二,加快配套改革,创造良好环境。首先,要加紧制定出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法》,用法律赋予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以合法身份,使其名正言顺与其他经济组织平等开展业务经营活动,这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2007年6月24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法(草案)》已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会议审议,这说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立法已正式启动。其次,要按照“两个趋向”(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内在要求,加大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财政、税收、信贷支持力度。各级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经营活动和业务收入应实行税收减免制度;对新建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给予一定财政补贴。同时,财政每年要安排一定额度,建立农民合作发展基金,用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合作组织的生产发展、技术推广、贷款贴息、教育培训等。利用财政扶持资金为农民合作组织创造有效的贷款担保机制。鼓励农村信用社加大信贷投入和信贷优惠,支持发展农民合作金融,以改善农民合作组织的融资环境。再次,政府应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纳入执行政府农村经济政策目标的组织体系之中。在扶持农业产业化项目、推进农业企业化、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等方面优先选择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重要的实施载体,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壮大创造机会。由于单个合作经济组织经济规模小、服务功能有限、抗风险能力较弱,因此应当从政策上支持合作经济组织在一定区域内的再合作,形成更有效率的合作组织体系,充分发挥组织整体优势,以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新农村建设:以农民素质教育为切入点 篇3

【关键词】宿舍文化 思想政治 素质教育

如何保证在新的形势下,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是一项重大而又紧迫的战略任务,本文在多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浅谈以宿舍文化建设为切入点,探索新时期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

一、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又紧迫的战略任务,是学校育人工作的中心环节。学生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对工作的理念、思路、方法等重新思考,以充分调动大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素质教育成为学生内在强烈的需求,把工作做到大学生的心里去,以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二、宿舍文化对学生发展的重要影响

宿舍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于一体的亚校园文化,它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及人格培养起着相当大的作用。因此,如何利用好学生宿舍的育人功能,加强宿舍文化建设,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以宿舍文化建设为切入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宿舍是学校实施德育实践和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必须把宿舍文化建设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总体设计之中,从育人的角度对宿舍文化建设统筹规划。把宿舍区建设成融“思想教育、行为导、生活服务、文化活动”等功能为一体的具有浓郁文化氛围、陶冶学生情操的教育基地。

四、具體措施

几年来,我们扎实地开展了宿舍文化建设活动,以探寻新时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途径。创建健康的宿舍文化,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思想、观点、行为产生着正面的影响,从而达到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

1,全体教职工思想一致,齐心协力

我们每年都调整改进宿舍文化建设方案,把“整洁高雅的环境,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奋发向上的学习气氛,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作为宿舍文化建设的目标,并切实要求从党政领导到班主任都要履行做学生政治思想工作的任务,每位同志都要把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作为重要工作来做,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到各科室的每一项工作中去,形成了全员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局面。譬如,当兼职班主任,做入党积极分子培养人,参加学生活动等来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

2,发挥学生党员的主体作用

在高校的党员队伍中学生党员队伍是非常重要但又是很特殊的一支党员队伍,在这个队伍中每一名学生党员就是这个肌体的细胞、基层党员队伍的活动主体。因此要发挥学生相互影响、相互熏陶的作用,不断寻求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在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体作用。我们多次召开学生党员会议,或面对面谈心,叮嘱学生党员加强自身学习,时刻以一个党员的身份要求自己,在宿舍里随时随地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保持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精神面貌。通过这些努力,学生党员逐步认识到自己在宿舍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增强了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意识和信心。

3,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

学生干部是广大学生的优秀代表,是学生当中最活跃的群体,不仅是开展各项工作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得力助手,也是学校联系广大学生的桥梁和纽带,更是形成良好校风、班风的排头兵,是宿舍文化建设的得力助手。我们十分重视对学生干部的选拔、培养工作。督促他们充分发挥表率作用,多次请名人或专家给学生干部作报告,引导他们树立“服务意识,奉献意识,责任意识”,不断提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水平,体现威信,树立楷模,在宿舍文化建设中成分发挥表率作用。

4,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健全学生自我教育的机制

要想通过宿舍文化建设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必须发挥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把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机制带进宿舍。只有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进宿舍的功能,才能真正增强思想政治工作进宿舍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自宿舍文化建设活动开展以来,团委组织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内容充实的文化活动和报告会,引导学生打破自我封闭,拓宽生活范围,增加生活阅历,扩展交往空间,扩大社会实践,以便多方面、多角度地认识自我。引导大学生自我意识向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帮助他们增强自我调控的自觉性、主动性,不断地进行自我监督、自我说服、自我激励。

5,开展系列宿舍文化建设活动

为营造学生宿舍和谐向上、健康文明的文化氛围,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增强宿舍成员的集体观念和荣誉感,团委带领学生会,举办了丰富多彩的各种活动,如文艺晚会、篮球友谊赛、跳棋比赛、象棋比赛、书画展、周末文化广场、茶话会、英文演讲赛、奥运知识竞赛、跳绳比赛、乒乓球比赛、羽毛球比赛等。坚持定期或不定期宿舍安全卫生检查,同时举行各种宿舍文化建设评选活动。这些活动丰富了学生课余文化生活,锻炼学生才智,增强同学间交流,提高了同学们的竞争意识,逐步培养青年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为宿舍文化建设活动提供了依托和保障。

以宿舍文化建设为突破口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只是探索新时期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新方法,我们会在以后的学生素质教育工作中,不断创新,加强学习,使宿舍文化建设在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凤杰,许琦. 加强宿舍文化建设 创新素质教育模式.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23No.5 2006.9:149-150

[2]周俊录,董艳.浅谈大学生宿舍文化与学风建设的关系.中国科技信息.2007,13

[3]肖科学.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初探.科教文汇.2007.7

作者简介:

鲁兴,1978年8月,河南农业大学,助教 ,郑州,450002,研究方向:大气污染研究

新农村建设重在教育农民 篇4

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农村的主体是农民近几年来,我们按照“分清对象、因人施教、循序渐进、常抓不懈”的原则,对加强农民教育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教育农民形成文明村风,首先应站在农民的立场上想农民之所想,号准农民的思想脉搏。随着

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的成分也日益分化,出现了在家种地、企业上班、外出务工、个体经商、创办企业等各种不同群体,农民的思想意识和整体素质也出现了较大差异。我们将教育对象分为普通农民、农民骨干、农村党员干部三个层面,有针对性地确保三个层面的农民既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形势政策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传统美德教育等“公共科目”教育,又接受党员先进性教育、科技知识教育、就业技能培训等“专业科目”教育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乡风文明的基础。对普通农民群体,一方面,我们加强传统美德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传承美德,破除迷信,以“小家”的和谐构筑“大家”的和谐;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引导他们摆脱小农意识,增强家国意识和集体观念,做到顾“小家”,更要顾“大家”;另一方面,重点加强种植和养殖等实用技术的教育培训,引导他们推广新品种,运用新技术,不断优化种植结构提高劳动效率,促进丰产增收。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农村中出现了一批发展个体经济、创办民营企业率先富裕起来的农民骨干,在农村政治、经济发展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对这部分农民骨干,一方面,应着重加强形势政策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教育他们继承发扬诚信、勤劳、实干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把握市场经济规律,依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发家致富。始终走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前沿;另一方面,教育他们增强社会责任意识,致富思源,回报社会,为家乡建设和群众富裕多做贡献。

农村党组织是农村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农村党员是贯彻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骨干力量。对农村党员干部,一方面,应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着重加强党的思想理论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增强农村干部党员的政治意识、宗旨意识、大局意识和法制意识;另一方面,加强市场经济知识培训,不断增强农村党员干部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的本领,使他们想干事、敢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

我们采取了以下四种教育方式:一是榜样教育。工作中,我们提出了党员干部在家里孝敬父母,善待亲人;在社会上团结互助,遵纪守法;村干部做农村党员的榜样,农村党员做农民群众的榜样,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气;二是娱乐教育。对农民教育不能“空对空”,需要通过文化娱乐活动等载体,实现寓教于乐。近几年来,我们加强了村文化设施建设,建成村庄文化中心户10个,图书馆1个;三是培训教育。我们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常年对农民进行思想道德、实用科技、法律法规、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培训教育。四是感受教育。让群众亲身感受到发展带来的实惠和变化,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目的。

浅谈农民素质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篇5

从新农村建设的内容看,提高农民自身素质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农民素质的提高是指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及职业技能的提高,对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参与能力的提高。从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来看,内含着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培养新型农民的内容。“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集中概括,其中,“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管理民主”的实现,最根本的还在于提高广大农民的自身素质。“乡风文明”就是在农村剔除那些封建迷信的东西,树立健康向上、重视科学的风尚。而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农村地区教育状况相对较差,在广大农民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种封建迷信活动,有的甚至成为影响农村安定的诱因。通过在农村进行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培养农民健康向上的精神情趣,文明整洁的新型农村才能真正持久地建立,否则,即使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也将是一个不完善的新型农村。“管理民主”要求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完善村民自治,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这不仅要求基层村干部增强自身民主法制意识,更需要广大农民提高参与基层民主事务、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这只有通过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普及法律知识来实现。因此,提高农民素质是新农村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从新农村建设的力量看,广大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任务在于发展生产,通过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来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业现代化。这一任务的实现最终要靠农民,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一切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即“以民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培养有文化、有技术、懂法律的新型农民。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把培育新农民作为一项根本措施来抓,通过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经营能力,培养知识化的新型农民,为增产增收和建设新农村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高素质的农民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有直接的联系。特别是我国的新农村建设是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环境下进行的,是在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进行的,因此对农民的素质必然提出与之相适应的新要求。具体来说,农村城镇化和农村城市化建设需要农民自身思想素质的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及经济结构调整需要懂市场经济规律、善于经营和运用先进科技的新型农民;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需要农民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总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如果不提高农民的素质就不会建设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

从新农村建设的现实来看,广大农民自身素质偏低是制约农村发展的巨大障碍。新农村建设需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按这一要求来说,现阶段我国广大农民的整体素质与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还具有很大差距,这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一大障碍。农民素质低,不仅影响先进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使传统经济生产难以向现代生产转化,也影响农民对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参与。从社会生产对劳动者要求来讲,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是经济发展的首要条件。而我国农村目前的现状是,农村人口受教育年限少、农民健康状况较差、农村教育投入不足、农民的市场参与能力较差等。据统计,在中国5亿农村劳动力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3%,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6.7%,接受过正统农业职业教育的不足5%。而西方发达国家都把提高国民素质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如受过大学、中学及良好的职业技术教育的农民,德国占67%,日本占50%,英国占78%,相比之下,我国农民素质尤其是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相对偏低的农民素质已经成为制约“三农”问题的瓶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长期的发展战略和系统工程,在这个过程中,只有改变农民素质偏低的状况,培养新型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成功地处理好农民素质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才能达到中央提出的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的目标。

新农村建设:以农民素质教育为切入点 篇6

加速推进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时期一项战略举措,也是项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作为建设部门承担着新农村建设中村庄规划和建设的重要职责,如何始终以规划为引领,以村庄整治为抓手,积极推动新农村建设,现依据我县新农村建设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供参考。

一、村庄规划建设开展情况

近年来,在新农村村庄建设中,我们始终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整建结合的原则,由县财政安排600万元专项资金,通过公开招标方式,编制全县228个中心村庄规划,在反复征求群众意见,多方论证修改的基础上,按法定程序审批,成为村庄建设的蓝本,通过多方筹集建设资金,采取多种建设方式,全力推进新农村村庄建设,我县的新农村建设可归纳为4种类型:

1、城镇社区型。如大渡口新桥村镇荣村、大桥村等8个新农村建设点,均属镇规划区范围内,规划占地800余亩,计划安置3000余户。这类新村与城镇融为一体,是农民转为市民的标志。

2、拆迁新建型。这类新村一种是利用灾民建房、移民建镇或新农村建设设试点村等项目奖金建设起来的。如尧渡镇禾丰村、胜利镇江心新村等5个新村,是拆迁安置所建的新村。如香隅同心新村,东流城东新村、尧渡毛田村、东山新村、梅山新村等10个新村。

3、村庄扩张型。属于自主新建的村庄,有大渡口镇新丰村,张溪镇咀上村危家新村等10多个新村。

4、村庄整治型。这种类型全县最多,如泥溪隐东村、元潘村,香隅镇花山村余舒组、尧渡镇建东小山、老山自然村等40余个村庄。

上述中心村或自然村规划建设较好的原因,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一是项目支撑。香隅同心新村、大渡口规划范围内8个新村建设主要依据工业园区拆迁安置政策补助,以工哺农。二是村民自治组织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泥溪元甲山五个村民小组成立了我县第一农村社区,选举了理事会。在德高望重的“五老”积极支持协调下,从挖掘元甲山王姓家族的历史文化底蕴入手,引导村民建好家园,多渠道筹措资金,开展老村庄整治。大渡口新丰村在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村两委主导、村民代表监督,新村建设实行征地、规划、设计、施工四统一,配套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了农民个体建房的许多难题。三是有一定的村集体经济基础。元甲山自然村没有项目支持,之所以能有如此大的投入,关键是该村的山场上有很大一笔收入可用该村庄的整治与建设。

今年以来,我县加大村庄整治工作力度,整合了各种涉农资资金,加上本县资金共筹集6000余万元用于村庄整治。根据群众积极性高,基层组织战斗力强,交通便利,基础条件较好的原则,选择好30个村庄作为村庄整治示范点(最近拟增加10个),由县建设部门统一测绘、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预算;以乡镇统一招标;各村组织施工,群众监督。目前已有19个村庄整治点进入施工阶段,6月底能全部开工建设,8月份基本完工,初见成效。

二、村庄规划建设存在问题成因

1、规划设计滞后

乡村建设规划至少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庄布点规划和村庄建设详细规划等。目前受人力、财力限制还难以做到每个自然村都有建设规划。已编制规划的只占全县自然村庄的5%左右。

2、土地制约突出

在现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土地承包到户三十年不变的大政

策下,农村集体土地分配调剂权在组而不在村,组里也作不到户里主。中心村总是成长性较强,规模要不断扩大的,对土地的需求也必然比较大,而它占用的土地往往又集中在一两个组,这样就带来了发展规划与现实用地之间的矛盾。土地的第二个制约是土地利用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衔接难度大。

3、服务与管理缺位

在村庄规划建设上没有形成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没有队伍,没有资金。在这种情况下,有了规划也难实施,就算一时

做到了也难以持久,如环卫保洁队伍和资金来源,公共设施管理和经费来源等。

4、资金筹措困难

政府对中心村规划建设的投入非常有限。尽管今年我县政府下大决心整合6000万元,也只能解决30个村庄,占全县村庄总数的0.7%,有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的村很少,且这点收入对于中心村建设的需要也是杯水车薪,村庄建设的“五化”工程资金巨大,靠群众的一事一议解决更是不现实。

三、村庄规划建设的几点建议

1、把中心村规划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心村是农村一定地域内区位条件较好、人口比较集中、经济实力较强、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配套相对齐全具有良好的成长性的新型农村社区。它对于周边自然村具有一定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是新农村建设的龙头。首先,中心村建设虽然不是新农村建设的全部内容,但它是新农建设中最迫切最现实的形象工程。农民收入增加了,首先考虑的就是倾其所有,择基建房。第二,科学的村庄规划建设是农民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必备条件。农民只有居住在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完善的中心村才能充分享受社会提供的各类服务,提高生活质量,提升自身素质,达到全面的小康。第三,中心村规划建设也是城乡一体化的必然要求。城乡一体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鼓励和引导农民向城镇居民过渡,而中心村是农民实现这种过渡的一级跳板。第四,中心村规划建设也是集约用地的需要,有利于我县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第五,科学的中心村规划与建设是最大的民

生工程、德政工程,要在广泛征求意见,反复论证基础上,选取一批中心村进行规划建设,起带头示范作用,进而全面推动推动中心村建设。

2、加快村庄建设规划的编制。《城乡规划法》于2008年元月1日起正式实行,规定无规划一律不得审批建设。因此,要逐步、逐年的编制全县村庄建设规划。在规划编制上,首先尊重民意、科学合理。还要有前瞻性,充分考虑农民生产和生活方式已经和将要发生的深刻变化。不仅要把住房、道、路、给排水设计好,还要将社会公益事业,公用配套设施,如文化、教育、卫生、公共活动场所等服务设施作为规划的重要内容。这样的中心村才能更好地聚集人气。第二要区别对侍、分类推进。乡镇规划区范围内的中心村应经城镇或集镇为标准,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或修建性详细规划。避免形成城中村,将来又大拆大建,造成浪费。对在92年以来撤并的乡所在地,要做为重点中心村、搞好规划建设,将其建成有一定辐射能力的中心村。对成长性较好的中心村,要优先编制规划。

3、破解宅基地制约瓶颈。土地问题解决不了,再好的规划也只能停留在纸上。在国家严格的土地管束政策和集体土地承包到户30年不变以及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的多得约束下,解决中心村建设用地确实困难重重。可以在征、调、并、换四个字上做文章。征:也就是采取大渡口镇新丰村,张溪镇兰田村河边新村的做法。调:运用大稳定,小调整的政策让被集中征用的组、户土地得到补充:鼓励农户间协商调剂;利用土地总体利用规划调整机遇,把中心村建设用地调进来,预留足。并:

通过并村并组,把那些规模过小,适宜合并的村组整合起来,从体制上解决居民跨村组流动问题。换:坚决执行一户一宅,建新拆旧的政策,有条件的地方整体搬迁。积极争取土地复垦项目和城镇土地增加、集体用地减少项目,实现占补平衡。积极开展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试点,探索挖掘政策的含金量。

4、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村庄规划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家家户户和方方面面,不可能有统一的标准、模式和方法。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加强对中心地规划和建设工作的领导,出台中心地建设的相关文件,完善工作措施,落实扶持和奖励办法,有效推进中心村规划建设。要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和村民的主体作用。村两委加强自身建

设,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要积极引导组建中心村建设理事会、监事会,让那些有威望、办事公道的村民出面自己管理自己

新农村建设:以农民素质教育为切入点 篇7

一、制约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 农民素质偏低。

农村经济发展滞后, 丰富的资源未能转变为经济优势,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根本原因是农民整体素质偏低。具体表现在:第一, 农民文化思想观念落后。第二, 农民民主法律意识淡薄。农民土地使用权被随意征掉, 农产品价格和生产资料价格不按市场运行, 违法经营者坑害农民事件频频出现, 就是由于农民民主法律意识淡薄, 不能做到很好地维权。第三, 农民科技素质水平低。我国农业生产水平较低, 农业机械化、电气化程度不高, 大多数地方仍以手工劳动和畜力耕作为主, 科学技术的吸收、运用、推广缓慢。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农民的科技素质水平太低, 农村中缺少一支技术过硬的骨干队伍, 从业人员中受过专项技术培训的人数比例还很小, 掌握专项生产技术的能力差。

(二) 高级人才匮乏。

在知识经济时代,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发展固然依赖资源、经费、技术、交通等方面的因素, 但更依赖于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这一决定因素。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 农业的发展、乡镇企业的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农村市场的建立, 对高校毕业生有着广泛的需求。但是, 由于大学生就业观念的陈旧以及传统官本位思想等方面的原因, 大学生不顾客观实际一门心思涌向大城市, 致使社会上出现了一方面在城市里有高学历待业现象, 另一方面广大农村正是大学生施展舞台的广阔天地却出现了大学生寥寥无几的尴尬局面。

(三) 农村基础教育水平落后。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 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2/3以上, 农村中小学生的比例是75%, 因此, 怎样办好农村教育、农村教育如何发展, 是关系到我国各方面发展的大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而言, 农村的教育决定了中国的未来。但是, 从目前我国农村教育的现状来看, 这个问题没有解决好。在我国, 被拉大的城乡差距是不争的事实, 而城乡差别背景下的城乡教育差距, 更令人惊心。主要体现在软硬件设施以及整个教育水平的全方位差距。这必将严重影响着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二、地方高校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优势

与处于大城市的高校相比, 地方高校在社会方面, 不利因素较多, 但也具有一些特殊优势和有利因素。

(一) 地域的优势。

从我国高等教育总体布局和行政体系上看, 地方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处于最基层, 也是最末端、最边缘的部分, 它离大城市相对较远, 但距离基层、农村最近。在生源竞争上, 可以就近招生。在社会实践、社会服务方面, 具有近距离、零距离的优势。一般性的社会服务, 当地农村从成本、时间、精力等方面因素考虑, 不可能舍近求远, 跑到大城市去寻求外地高校的服务和支持。由于地方高校靠近基层、靠近农村、当地农村问题可以方便、快捷地得到服务。

(二) 人缘优势。

地方高校的培养对象、教职工与地方社会有着天然的人际关系。同时, 在办学活动、服务范围等方面与地方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 地方教育系统的干部、教师有很大比例来自地方高校。

(三) 人力智力的优势。

高校是培养各级各类高级人才的摇篮。高校拥有的人才多数站在许多学校发展的前沿, 他们了解本地方及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和重点, 以及对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意义与作用。所以, 利用和充分发挥大学的人才、科技和信息等优势, 为当地农村经济服务, 条件得天独厚。一所高校, 在高校密集的大城市也许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而在高校较少的农村, 则是高层次人才培养、培训的重要基地。

三、地方高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切入点

(一) 发挥人才培养功能, 帮助当地农村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

制约新农村建设的最大障碍就是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 为此, 地方高校可以利用其具有的人才培养优势来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可以采取两方面的措施:第一, 为当地农村输送留得住、用得上的合格的高级专业人才。引导和鼓励大学生面向新农村建设就业和创业, 唤起青年学生“扎根基层、奉献农村”和“在农村建功立业”的使命感。紧紧围绕“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主题, 积极宣传老一辈扎根基层、无私奉献的精神, 宣传新一代艰苦奋斗志愿服务的先进事迹, 在全社会唱响“到农村去, 到基层去, 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主旋律, 使更多“精业务、懂管理、会经营、留得住、用得上、肯奉献”的应用型人才充实到农村去, 成为广大农村地区脱贫致富的排头兵、自主创业的领头羊、民主管理的践行者和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员。第二, 培育新型农民, 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高等学校可以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和人才优势, 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新型农民培训教育工作, 建立以大学为依托的农民培训教育体系, 是切入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比如可以依托高校成人教育机构进行农村管理人员与经营人员的学历教育, 还可以结合高校农村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开展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 为农民开办非农就业技能培训班, 使农民适应工农互动。以及对农民进行市场知识和经营技能培训, 培养造就既懂科技、懂生意又懂法律、懂市场经营的农村复合型人才。另外, 进一步加强大学生节假日送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下乡活动, 推动农民思想观念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二) 发挥科技优势, 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高校作为进行科研的重要单位, 拥有实力雄厚的科研实力, 特别是在信息技术、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开发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专业优势和综合优势。地方高校可以利用这些科技优势为当地农村进行技术指导, 高校的科研人员、专家教授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向当地农村进行科学技术的介绍、示范、推广和运用。也可以进行技术入股, 地方高校可以以技术作为股份参与农村经营、管理、分配。这是一种农民非常欢迎的方式, 同时也是高校科研人员参与农村经济主战场的一种常见形式。再就是进行技术转让, 地方高校科技成果的转让是地方高校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地方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像南京农业大学的“科技大篷车”模式, 河北农大的“太行山道路”模式以及各高校建立的“专家工作站”模式就是地方高校发挥科技优势、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很好形式。

(三) 加强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支持力度。

农村基础是保证农村事业发展后继有人, 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地方高校在这方面大有作为。一是利用知识资源和物质资源协助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 对农村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和管理知识培训, 提高农村学校师资队伍综合水平。二是利用人力资源优势, 支援农村教育, 通过选派优秀毕业生充实农村教师队伍, 以一种流动的方式向农村教师传输新的教育观念、理念。三是利用物质资源优势改善农村教学条件。比如改善网络远程教育设施, 促进农村与城市教育资源的共享。从而提高农村基础教育水平, 培养大量新型农村劳动者, 进而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的命运。

摘要:本文根据国外高校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 为地方高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提供了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理论基础, 并深入地分析了制约新农村建设发展的因素, 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

关键词:地方高校,新农村建设,科技,教育

参考文献

[1].徐同文.区域大学的使命.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5

[2].雷儒金.论地方高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理论月刊, 2006, 12

[3].王银芬.发挥地方高校优势, 服务新农村建设.中国科技信息, 2006, 4

[4].杨帆.论高等教育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肇庆学院学报, 2006, 6

[5].黄白.高等学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新进展.河池学院学报, 2007, 4

[6].穆养民, 张俊杰.高校切入新农村建设路径探析.创新论坛, 2006, 4

新农村建设:以农民素质教育为切入点 篇8

【关键词】社会工作;中职;学校;思想道德教育

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我国劳动工作者素质和职业道德的一种重要体现,中职学生毕业后迅速进入社会,学校就成了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地方,中职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水平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着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面对中职学校教育出现的短板,从社会工作方面入手寻求思想道德建设的发展,促进我国思想道德建设的未来发展,并在思想道德教育的道路上继续探索下去。

一、中职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1)中职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思想道德是我国现今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思想道德的建设和发展在我国未来的发展中起着重要性的作用。21世纪以来,我国关于道德建设提出了很多的战略,从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再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国已经越来越重视思想道德的建设。不得不说,思想道德的建设在我国的重视程度已经非常之高。作为学生,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主要来源于学校,所以想要提升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学校就一定要做好思想道德建设。

(2)社会工作进入中职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可行性分析。与学校不同,社会工作在许多方面都与学校工作有着很多的不同,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社会工作都表现的更加具有独特性。虽然二者之间的不同点很多,但是他们在对于中职学生的教育中却存在很多可以实现共通的地方。他们的目的都是要建成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社会,都是为了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在做出不断的努力。此外,在主体的要求上都要求他们必须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共同的教育目的和教育要求,都表现出社会工作在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存在着很大的可行性。

二、中职学校思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解析

(1)资金投入不足。现如今,我国政府在教育方面不断增多财政支出,以确保我国教育事业的良好发展。但是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学校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所以针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投入资金就非常之少。没有雄厚的资金支撑,很多思想道德教育方法无法运用出来,就会导致我国学校之中思想道德建设过程中问题的出现。

(2)缺乏有效的教学互动。教学不是单单是教师教,学生学的一种形式。事实上在我国教育发展的模式中,大多的学校教育也还在使用这样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方式互动性不强,缺乏教学活力,不能够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的趣味。尤其是在思想道德的教育过程之中,学校一味填鸭式的教学,让学生对于思想道德之流于表面的理论认识,缺乏实践行为的支持,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就会产生问题。

(3)教学受课堂局限。现在的老师虽然已经认识到自己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在很多时候,也可以以学生朋友的身份进行教学活动。可教师在思想上依旧认为教师的教学作用只是在课堂上,离开课堂就不需要对学生进行教育。其实教学活动的进行不应该受到课堂的限制,课堂上老师可以传道、授业、解惑在课堂下依旧可以。尤其是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学生更多的道德行为都是课外产生的,所以对于思想道德教育,不应该受课堂的限制。

(4)教学内容单一。思想政治课是我国中职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行为课程,也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可是中职学生的思想政治课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政治素质的培养,对于思想道德的内容相对缺乏。单一的思想政治课已经不能够满足中职学生思想道德的需求。

(5)教育目的偏向就业。就业是我国中职教育的最终目的,中职学校的教学中更多的是培养学生参与工作的能力,重视的是毕业后如何工作怎么工作的教育。对思想道德建设这一看似对未来就业没有帮助的学科不够重视,造成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非常欠缺。

三、社会工作在中职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

(1)有助于增强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理念。社会工作作为以助人为专业的工作,它向中职学校传递的是助人为乐的主要理论和教育的方法。它将助人的精神,和争取的价值观传递给学校,让学校理解学生政治素养、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培养的重要性。

(2)有助于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资源整合。社会工作的过程就是收集、组织、协调各种资源和有效传递资源。社会工作进入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之中,就能够将社会上的多个部门都进行组织和有效的利用,最终服务于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3)有助于完善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社会工作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内容进行了完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很多都会出现对环境无法适应、厌学、情绪烦躁情况的出现,尤其是中职学生很多都是在学校住宿,这样的情况就更加常见,社会工作能够针对这些问题对学生进行开导。对学生的负面情绪进行消除,为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四、社会工作中思想道德教育方法探究

(1)个案社会工作。个案工作就是提取一个典型人物进行社会工作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以个人为对象,针对个人进行研究及探讨,有针对性的分析一些学生心理问题和生活问题产生的原因。重视一些有特殊需求的学生,给与他们足够的关注和帮助。

(2)社区社会工作。学校、家庭、社区是中职学生的主要学习和生活的地方,这些地方直接影响着中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将这三个地方联系起来,协调好他们之间的关系,确立好在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职责,社区开展宣传教育与宣传讲座,为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社区氛围,从而提升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3)小组社会工作。人是群居的物种,想要将社会工作的力量提升到最大,那么建立组织实现目标是最好的方法。中职学生一般都是未成年人,他们的个人力量有限,所以在实现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时,以班级或者寝室的基本单位为一个组织进行教育的活动开展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效率。

五、结语

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很明显,同时中职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缺点也非常明显,在思想道德教育中,不能遵循守旧,只依靠旧有的教学模式进行学生的教育。要能够发现更多的适用于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社会工作就是其中之一。将社会工作引入到中职学校的思想道德家培育中去,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提供新的方式和方法,利用社会工作的精神和手段,以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的方法,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提供方法支持,切实做到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婷婷.社会工作:中职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新探索[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02:34-38.

[2]申翠岗.文化软实力背景下的中职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J].广西教育,2011,21:26-28.

上一篇:山居秋暝作文400字下一篇:国学达人题库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