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文化权益

2024-06-04

农民文化权益(精选11篇)

农民文化权益 篇1

2011年10月, 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以文化改革发展为主题的十七届六中全会, 全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强调指出:“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 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 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具有重大意义。”[1]加快农村文化建设, 实现农民文化权益是当前必须认真思考和实践的重大课题, 而农民文化权益的实现又与媒介发展和媒体传播有密切联系, 因此在新媒体时代, 我们认为要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新媒体在实现农民文化权益方面的积极作用, 以更好地实现和保障农民文化权益。

一、新媒体对于农民文化权益实现重要性分析

本文所说的“新媒体”是指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 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 新媒体被称为“第五媒体”。新媒体相对传统媒体而言, “新”在传播载体的数字化。而传播载体的数字化是依托网络技术的发展与网络使用的普及。因而, 网络是新媒体传播的主要途径。我们认为, 在农村社会新媒体的推广和运用对于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实现农民文化权益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 农村社会新媒体的推广和运用有助于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 这是实现农民文化权益的基础。研究者普遍认为传播媒介的大众化可以给社会成员带来更多的信息接触与信息拥有的平等权利和机会, 因此有利于社会成员综合素质的提高, 最终缩小社会成员社会经济地位的差距, 有效整合社会分化。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曾经指出, 第三世界不发达的原因在于信息流动的不畅通, 在于传播与交流的困难。哈贝马斯的社会交往理论则认为, 开放的传播渠道是社会进步的先决条件, 社会成员需要民主的传播论坛来解决社会冲突, 产生共识。新媒体传播具有平等性和交互性, 在新媒体时代, 新媒体作为社会交往的重要途径,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 每个人也都可以成为信息的接受者, 实现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信息互动传播, 社会成员之间是平等的。所以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加快推广和运用新媒体可以很好地实现城乡居民社会交往和沟通, 增进相互理解和尊重, 达成更多的时候共识;可以有效地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 满足农民不断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

其次, 农村社会新媒体的推广和运用能够进一步优化农村文化传播体系, 满足农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这是实现农民文化权益的核心。新媒体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突破了原有的传播界限, 可以与传统媒体优势互补和良性互动, 创造出新的传播范式, 能够以全覆盖、全时段的方式有效达到目标人群, 从而提高信息传播效果, 使信息资源的流通、开放、利用更为高效。新媒体还具有开放性和共享性的特点, 网络上的大量信息向社会大众开放, 通过新媒体可以使居住分散, 特别是地处偏远地方的人们也可以随时了解世界各地发生的事情。同时新媒体的交互性、界面友好性、操作便利性等特点, 保证了它能够按照消费需求变化快速高效地生产出满足人们的信息和娱乐需求的文化形态, 满足农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第三, 农村社会新媒体的推广和运用有助于推动农村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这是实现农民文化权益的根本。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内容, 没有农村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也谈不上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当前, 城乡文化发展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供给不足, 农民业余文化生活还很贫乏。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为更多的农民群众提供优秀的文化产品, 使农民的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体现。按照“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的要求, “着力改善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着力提高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 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基本文化权益问题, 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2]把建设的重心放在农村, 加快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工程实施步伐, 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建立起较完善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使农民在能够享受广播、电视等传统传媒服务的同时, 也能够享受到互联网等新兴传媒服务, 逐步成为农民获取知识与信息的又一重要渠道。

二、新媒体时代农民文化权益缺失的主要表现及其原因分析

新媒体的运用带来了人类信息传播方式的飞跃, 成为信息传递、知识传播的重要载体。从现实来看, 新媒体以其迅捷的速度、生动的形式和浩瀚的容量向人们传递丰富的信息与知识, 带给人们无限的便利和数不尽的发展机遇。但不容乐观的是, 目前农民还无法像城市居民那样普遍享受信息时代的种种便利, 许多农民对新媒体知之甚少, 更不用说利用新媒体获取科技文化知识、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了, 城乡数字鸿沟、信息隔离现状令人担忧。

1.新媒体时代农民文化权益缺失其主要表现

(1) 农村居民新媒体的拥有量远低于城市居民。

《2007年中国农村互联网调查报告》是我国首次发布关于农村互联网宏观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报告显示, 农村网民规模达3741万, 互联网普及率仅为5.1%。与此同时, 同期我国城镇网民规模为1.25亿, 互联网普及率已达21.6%, 城乡数字鸿沟差距达4倍。截至2006年, 农村家庭拥有的电脑数量为每百户2.7台, 远低于城镇电脑拥有量每百户47.2台。家庭电脑缺乏使农村网吧上网比例超过半数, 远高于全国网吧上网37.2%的比例。[3]电子商务、社交媒体等应用的使用情况是衡量互联网应用深度的重要指标, 而这些应用的增长主体往往是城市人口、高收入人群。在农村, 这些“高级”应用显然未形成规模, 在深度方面与城市依然存在很大差距。据《2007年中国农村互联网调查报告》报告显示, 我国农村网民对互联网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娱乐功能。近年来, 随着“村村通”、“三网融合”、“电脑下乡”、3G普及等工程的推进, 农村互联网发展迅速, 但居民上网行为仍然更多地表现为QQ聊天、网络游戏、音乐影视等娱乐行为, 使用互联网作为学习、生活信息获取工具的比例很小。

(3) 农村居民新媒体的使用媒介分布不均衡, 缺乏多元化。

在农村, 由于购置电脑相对成本较高, 手机媒体以其成本低、易操作、易携带、信息传播方便快捷等优势, 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上网工具, 手机已成为拉动农村互联网发展的重要力量。农村网民有将近70%的网民是通过手机上网, 而宽带上网方式中, 家庭上网的比例较低, 而选择在网吧上网的网民比例超过半数, 由于92%的居民家中没有电脑, 电脑普及程度不高, 这直接限制了他们对网络媒体的使用。[4]这提醒我们必须对这种新媒体发展的不平衡高度关注, 并积极采取措施努力消除这种新媒体发展的不平衡, 更好地实现和保障农民文化权益。

三、新媒体时代农民文化权益实现的对策思考

根据以上分析, 我们认为, 要加快新媒体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和运用, 需要政府和媒体企业的共同努力。

1.对于政府而言, 当前迫切需要采取的措施

(1) 战略层面上对新媒体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和运用给予高度关注。

传播媒介在不发达地区的作用, 受到了学者的注意和肯定。发展传播学认为, 对于相对封闭落后的农村地区而言, 媒介种类的多元和媒介新闻、媒介内容的增多, 对于该地区人们的现代化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06年我国制定了《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 把数字鸿沟视为中国信息化面临的六大问题之一, 并把缩小数字鸿沟列为将要实施的六大战略行动计划之一, 提出要消除城乡之间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差距, 创造机会均等、协调发展的社会环境。200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 《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要求“加强数字资源库内容建设, 不断丰富电子图书、舞台艺术、知识讲座和影视节目等数字资源。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建设要与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和村村通电话工程相结合, 实现共建共享”。

(2) 从政策上推动新媒体进入农村。

农村的实际情况决定了新媒体的推广和运用不能仅仅依靠农民自身的力量, 必须要有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支持。在新媒体运用所需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上, 政府要从政策层面上向农村倾斜, 推动实现农村互联网全覆盖。降低农民运用新媒体的成本, 提高实效。相对于农民的收入水平而言, 目前新媒体使用的成本明显偏高, 应鼓励通过技术创新、引入竞争和转移支付等手段努力降低新媒体使用成本, 鼓励国内外知名企业参与农村信息化建设, 积极将资金、设备、管理等资源投向农村, 提供农民买得起、用得好的信息产品和服务。政府还应该重视对农民的科技教育培训。调查表明:不懂电脑或网络、不具备上网所需的技能是影响农民不上网的最主要因素。通过培训提高农民学习和使用新媒体的能力和意识, 使农民更好地利用新媒体, 参与传播活动, 在农村新媒体推广和运用中发挥主体作用。

(3) 应该扶持和加强农村的新媒体建设, 增强新媒体对农民的吸引力。

加强对重点网站、重点项目的扶持力度, 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重点网站;投入一定的科技力量和资金, 加强对基础性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信息管理技术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为新媒体运用和管理提供技术保障;加大新媒体舆情引导力度, 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2.对于媒体企业而言, 当前迫切需要做的工作

(1) 应该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媒体企业应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积极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农民对信息需求是十分迫切的, 因此, 作为媒体企业应该努力提供给农民“所需要知道的一切信息”。这就需要媒体企业要培养面对农村市场的采编队伍, 根据农村实际为农村居民量身定制信息产品, 贴近农村实际, 贴近农民社会, 帮助农民学习信息知识和技能。同时要做好新媒体适应农村特殊环境的技术改造、简化操作, 为农民使用新媒体设备提供方便。

(2) 应该认识到农村潜在的传媒市场空间和价值, 积极采取适合农村的市场开发策略和传播策略。媒体企业要转变服务城市居民的观念, 积极面对农村居民, 以传播“三农”信息和涉农先进科学技术为主, 满足农村居民日益提高的文化需求, 逐渐拓展农村市场的占有率。在传播策略上, 要针对农村受众的接受水平, 体现传播的通俗性、易受性、趣味性, 从农民视角、使用农民的语言去详细报道农民的真实生活状态和农村的真实情况, 减少农民对信息的接受难度。注意结合当地居民习惯的传播方式, 吸引农民积极主动地接触和使用新媒体。

近年来, 随着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力度不断加大, 领域不断拓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活动不断丰富, 新媒体在农村的推广和运用也取得了一些成效,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经初步形成。2012年11月, 胡锦涛同志在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5]要求到2020年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的目标和要求。[5]要实现这一目标, 就必须充分利用和发挥新媒体在农村文化发展中的优势, 进一步推动新媒体在农村的广泛使用。作为新媒体本身在发展过程中要以维护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为出发点, 以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为目的, 努力构建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营高效、服务优质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以更好地实现农民文化权益。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J].求是, 2011, (21) .

(2)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下)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8.

(3) 喻思娈.城乡数字鸿沟真在缩小吗[N].人民日报, 2012-11-16.

(4) 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5) (6) 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农民文化权益 篇2

一、基本情况

彝良县地处滇、川、黔三省结合部的乌蒙山区,位于昭通市中部,是一个国家重点扶持的典型山区农业贫困县。2003年底,全县总人口52.4万人,农业人口49.6万人,占总人口的95%,农民人均纯收入1000元,其中务工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1%。钟鸣乡钟鸣村乌丫社位于彝良县西南部,海拔1600米,耕地面积328亩,人均耕地1.2亩,常年以种植玉米、马铃薯为主,没有特色支柱产业,附近没有任何厂矿企业。2003年底,全社有总人口54户、328人,外出务工人员93人,占总人口的34%,务工收入占全年人均纯收入865元的42%。举家外出务工的有3户,外出务工人员中,初中以上文化的有25人,小学文化的有55人,40岁以下的78人。

二、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民工应享有的权益

我国宪法第33条第2款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一条款同样适用于农民工。同时,《劳动法》第3条第1款规定的:“劳动者享受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等权利。此外,《工会法》、民法、合同法、三大诉讼法、行政复议法、国家赔偿法、仲裁法、人民调解条例等实际上也规定了民工在不同具体法律关系中的法律地位及其行政的、司法的、准司法的权利救济途径。但是,经过调查彝良县钟鸣乡钟鸣村乌丫社进城务工农民,在现实中,他们得不到公正的社会待遇,甚至沦落到二等公民的地位,合法权益受侵犯的情况普遍存在。

三、进城农民工权益被侵犯的具体表现

1、社会管理严重歧视农民工。一是户籍制度上,公安部提出以在城镇有稳定职业、收入来源和稳定的住所,作为取得城镇户口的条件,而多数地方却把“稳定的居住场所”改换成“在城镇购买住房”。二是社会治理上,把农民工作为不安定因素,一旦整顿社会秩序,就把矛头指向农民工,强制审查,收容遣送。农民工石华说,外出务工一般都需要身份证、外出务工证、暂住证、健康证、所在工厂工作证这五种基本证件。未婚妇女还需办理未婚证,已婚妇女要办婚育证。每年在家乡和打工地两头办证花的“冤枉钱”就达200元左右。若被当地派出所查出“五证”不全,则会被送到收容遣送站。

2、就业限制。农民工李贵发、林从银等反映,大多数城市将农民工排斥出城市明文禁止的一些岗位,绝大多数农民工只能在非正式市场寻找就业机会,从事城市人不愿干的“脏、累、粗”工作。许多城市还从保护本地人就业的角度出台了禁止和限制外来人口就业的政策。如广东省对农民工严格实行“六不准”,即在春节后一个月内,省内的所有用人单位一律不准招收外省民工;回乡过节的民工返岗时,一律不准带新民工入粤就业;职业介绍和人才交流机构一律不准开展介绍外省民工的介绍活动;不准举办劳务和人才交流集市;外省驻粤劳务办事机构一律不准向广东组织劳务输出;任何组织和个人,特别是新闻单位一律不准刊登和发布招用外省劳动力的广告或信息。

3、就学歧视。一些地方对解决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政策的执行大打折扣,甚至违背政策。一是公办中小学校向农民工子女额外乱收费的现象,并未停止。农民工严玉坤反映,其在外务工期间,子女上学交借读费小学每学期少的200元,多的400至500元,还暗示要拿不成文的一次性赞助费,小学1200元,初中几千元不等,不然就以学生名额已满拒收。二是对招收民工子女的简易学校,采取不承认、排斥甚至扼杀政策。据民工李秀坤反映,某大城市,明明有几十所民办的民工子弟小学,有关部门却称不存在,成为无人过问的边缘学校。

4、社会保险和福利权利的缺失。一些用人单位,特别是个体和私营企业要么不给农民工买社会保险,要么为了应付检查只给少部分农民工投保,要么避重就轻只买一种保险,而回避其它几个险种。大多数用工单位没有按《劳动法》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一些从事危险行业的用工单位与农民工签订“事故责任自负”的“生死合同”。李国发在山西某工厂打工时,被机器压掉一只手,关系一辈子的生活,仅得到一万多元钱的赔偿,被伤害者在厂里闹着不走,反遭一顿毒打。

5、拖欠工资问题突出。22个调查民工中,有15个民工反映工资被拖欠和克扣,占调查人数的68%。据民工反映,拖欠、克扣工资的形式多样,有的是建筑业包工头在工程完工后拒发工资,有的拖欠工资发给回家路费,有的连路费也不给。有的是企业向民工收取800元到2000元的押金,或扣押一两个月的工资,也有的是企业一年中平时只发给民工生活费,把大部分工资扣在老板手里占用,并随时找借口处罚民工、克扣工资,如果农民工对企业不满意,要离开,那已做几个月的工资也就拿不到了。调查周天强时说:“我们村出县打工的都有拖欠工资收不回来,多的8000元,少的2000至3000元,其中80%以上不可能收回来了。即使在县内打工的,也有一半以上被拖欠工资。”

四、为保护进城农民工合法权益所采取的措施及效果

2000年以来国家出台不少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保护民工权益的新政策,特别2003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提出多方面的政策。这些政策,贯穿着破除城乡身份,就业融于市场,保障民工权益,促进农民进城的思想,体现了市场经济和城镇化的发展方向,也显示出社会管理改革的方向。但存在宣传不够、执行打折扣的情况。

1、就业的公共服务歧视基本未变。一些城市限定企业先招收城镇劳动力,后招收农民工,硬性限制企业使用农民工的比例,对农民工就业变相收费(把以往对农民工的几证收费,变为向企业按招用农民工的人数收费,或对农民工租房加收管理费)。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政府举办的劳动力市场场所,仍只服务于城镇居民,不向进城农民开放。有的城市,形成了自发的农民工劳动力市场,虽然也存在问题,但农民能从那里找到活计,经久不衰,有关部门不是去帮助管理和完善,却要予以取缔。由于缺乏公开合法的农民工就业中介服务场所,带欺骗性的中介组织得以活动。被调查的民工中有50%以上的反映外出务工时上过这种中介组织的当,有的被以介绍工作为名,骗入传销组织。

2、执法力度和法律援助不到位。根据《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行政处罚办法》第6条的规定,对因有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的,县级以上各级劳动行政部门,应责令支付劳动者的工资报酬、经济补偿,并可责令支付劳动者的工资报酬、经济补偿总和的一至五倍支付劳动者赔偿金。问题是农民工讨要被拖欠工资处于软弱无力的地位,向政府有关部门求助,多被推诿开。上访政府主管部门,得到解决的为数较少,大部分得到的回答是没有签订劳动合同,不予受理,或是欠资千元左右,不屑受理。但没签合同,多数情况是农民工要签合同,老板不签,说要签就到别处干,民工哪里都多的是。民工们说“现在工作不好找,怕老板闲烦,不叫在那儿干,口头协议协议就妥了”,结果是该得的报酬得不到。

五、对策措施

1、彻底改革户籍制度。修订现有的《户口登记条例》等法律法规,放开中小城市户口,对大城市实行户口准入制度,达到一定标准即可办理入户手续,建立统一、开放的人口管理机制。尽快改变农民工身份转换滞后于职业转换的现状,允许在城市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和生活来源的农民转为市民。

2、完善农民工权益保障的法律法规。一是尽快制定出台《农民进城务工经商权益保护法》,建立农民工权益保障机制。二是进一步完善《劳动法》等法规,尽快制定有关农民工工资支付的法律、规定,建立起劳动者工资支付责任制和预警制度,对拖欠工资的企业进行有力的制裁。三是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尽快修订或废除对农民工有歧视性的法规和文件。

3、转变城市管理理念,推动农民工的本地化。一是取消一切对农民工有歧视性的招工规定,消除“就业壁垒”。二是为农民工求职提供免费职业推介,免收进场费、求职登记费等中介费用,同时降低农民工进场求职的门槛,享受同等的“市民待遇”。三是建立健全劳务用工信息网络。四是妥善解决民工工子女受教育难问题。城市在可能的范围内要多增设一些学校。城市现有学校要尽量多地接纳民工子女上学,收费应与本市学生同等对待,不增收其他费用。

4、加大执法力度和法律援助。劳动部门要加大劳动执法检查力度,严厉查处侵害农民工权益的用人单位,打击非法职业中介,确保用工市场信息准确。教育部门要加强对民工学校的管理,保证民工子女受教育的权利和质量,对经教育主管部门批准的民工学校学生学籍应予承认,对经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外出办学的教师的职称评定、调资、升级等待遇要公平对待,给予关心。司法部门要在农民工集中的城市开展法规咨询服务,为农民工提供维护合法权益的帮助,接受维权求助。法律援助中心及法律服务机构要及时为外出农民工提供代理、辩护等帮助。

5、提高农民工的组织化程度。一是进一步加大对《工会法》的宣传贯彻力度,使农民工充分认识到工会的重要性。二是加快工会在用人单位,特别是私营、“三资”企业里建立基层组织的力度,最大限度将农民工吸纳为工会成员,提高其组织化程度,通过法定渠道维护农民工的权利。三是推进厂务公开工作,健全职代会制度,完善职工民主管理机制,从源头上保障农民工的利益。四是进一步健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机制,促使农民工劳动争议得到及时、公平、合理的解决。

6、加强就业前培训工作。一是职业技能的培训,提高农民工的劳动技能和劳动力价值。二是要结合技能培训做好农民工维权的(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教育。要提高农民工的法律意识,通过教育使农民熟悉法律,运用法律维护自己正当合法的权益。

参考文献:

1、《民工:工人阶级队伍的新成员》人民日报,2003年9月;

2、《公平对待农民工的十个问题》韩俊瞭《瞭望》2004年5月31日;

3、《中国弱势群体研究》张敏杰,长春出版社,2003年;

4、《城市农民工与城市中的非正规就业》李强、唐壮,社会学研究,2002年;

我们是农民,我们要权益 篇3

他们出于切身利益,代表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主张权利,发出自己的声音。尽管这声音还显微弱,但真诚、实在,值得敬佩。

学习时间:2010年3月8日晚上八点

学习内容:中央一号文件和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

主持人:赵枫生

参加者:大漠、一叶芦笛、徐翊民、王五四、大羹瓷子、阿甘等

赵枫生:我们农会不孤立,我们农民有事做

今天正好是三月八日,首先还是让我们共同祝愿中国大陆的农民妇女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社会上越来越有尊严;留守儿童、打工子弟里的女孩都能平平安安多一些童年快乐。

看一号文件,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一句:第26条中的——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创建活动,加强服务设施建设,培育发展社区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

我们看到了山西永济农民协会的存在,衡阳农民协会的存在,昨晚我收到消息,江苏苏北新沂农会的运转基金已经从两年前的35万变成了现在的180多万,等等。我们要对自己有信心,只要得到制度性的突破,农会在基层发展的大方向是不会有什么问题的。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我最感兴趣的是一个数字,去年政府的支农资金是7253亿,按10亿农民算,每个农民都可以分到七百来块钱,一个三口之家,什么都不干,一年都可以拿到两千一百七十五块九毛。当然,事实上,我们大部分人都拿不到,至少我想今天我们在一起开会的,估计谁也没有拿到这笔钱。还有去年的乡村公路修了38万公里,按我们村一公里25万来计算,那就是950亿。也就是说,就盯着这七千多亿和九百多亿,我们可以做的事情就很多了,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我们的工作有很大的市场,说明我们有很多事情可以做,而且这些事情涉及到很多的钱,对于大多农民来说,能多拿钱把日子过好才是最真实的最实惠的,我们的工作并没有离开这个愿景和诉求。

用孙立平教授最近的文章说,我们现在的工作应该属于一个社会基础秩序重建,我们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我们要对自己有信心,对我们的工作要有耐心,我们能走在一起的同仁多一些相互的关心,在此与各位共勉。

王五四:我们要有尊严的生活

温家宝总理强调:“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尊严是跟人权挂钩的,天赋人权,因而人生来就应该有尊严,尊严绝不是面子,而是实实在在的民生。发现人民没尊严是一种愚昧后的社会进步,准备把尊严还给人民是一种掠夺后的良心发现。

古时大凡有仆人跟着的人都是贵族,被视为有尊严的人。如果公务员真是人民的公仆,那么人民也是有尊严的。但如果公务员成了人民的公婆,人民变成了受气的小媳妇,那么何来的尊严?

总的来说,中央的想法没有不好的,关键每次都没细说如何执行,导致很多想法,都是虎头蛇尾,所以,除了提出好的观点,还应该告诉大家怎么实现,什么时候实现,实现不了怎么办。

一叶芦笛:我们农民有机遇

因为我从事过销售,我从商业机遇或者创业的角度去看“一号文件”和政府报告,其实在我看来农业和农村是充满机遇而大有作为,当然如果这些报告的意图是真的而且有一定的执行力的话。

我看到的机遇是:

1、太阳能等小型社区型家用型能源在西藏、新疆等偏远地区的营销、推广和覆盖;

2、对流动性农民工的就地培训,包括在城市的培训和农村的培训。当然这些培训先决条件是农业农村教育机构的兴起和发展,这会需要大量的人力;

3、农村废旧物的重新回收和利用(再生资源利用),陈光标做城市的,而我们可以在农村做起;

4、农村沼气;

5、当然也包括特色种植和养殖。

我想我不太懂政治,所以我只从这个方面去考虑,或许有些舍本逐末。是的,我们需要自己做,如果有政府财政和政策的支持那就更好。光是沼气,就可以培训出多少农民工技工,可以解决多少就业?当然前提是沼气得到农民的认可和接受,难的是有人愿意去做。

徐翊民:支农补贴谁受益?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我认为这才是亮点,老生常谈的亮点。

落实好农村妇女妇科疾病定期检查和住院分娩补助政策,定期检查是空的,住院分娩补助了一点钱。他们做个假的检查记录就能把钱套到自己手里,受益者大多是利益集团。

大漠:一切都是施舍的

一些支农项目,可能是把一些电网改造、变电站等全算进去了,实际那应该属于企业自为,他们有利润的。农网改造上万亿的投入,但是那些都是电力公司可以赚回来的。

这文件许诺的成分大,不会有很大的动静的。没有切实给人们权力,一切都是施舍的。政策制定之初的动机就不对,就是安抚,从没有想过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

中国的问题是因为中央过于集权。税费高,两级分化,主要是中央政府的责任。实行分税制以来,中央政府肥的流油,地方的财政收入大部分流入中央。地方上没钱,中央给他们留了个后门,土地由他们卖。还有各种费用,地方行政可以随便征收。分税制不改革,人们真没有出路的。

大羹瓷子:我怀疑!

一号件说将会改善二代农民工的待遇问题,这就无法跨过户籍改革问题,还有医疗、教育、就业等等,有些事说了很多年没有办成、落实,新提法会得到解决吗?会那么快吗?所以,应该联合各界力量、用我们的力量对整个社会进行推动。另外,觉得报告太空泛,可能是大报告的原因,全国性的,范围太广,没法事无巨细。有安抚的意味?

阿甘:全国农会是什么?

我们是什么?我们现在还是不是一个组织?全国农民协会申办小组(正式的说法是:中华全国农民协会申请成立办理委员会)对哪些人开放?我们是否有必要重新进行一次规范性登记?我们今后是否还会像今天这样组织会议和学习?

赵枫生:我们自己动起来!

其实我们在讨论政府行为的时候,有一个前提应该是市场导向的。不是什么事情都由政府来做,政府做多了,我们没事做,没事做,我们就没饭吃。

浅析如何保障农民工基本文化权益 篇4

农民工阶层作为我国社会的重要生产和政治力量, 既是我国无产阶级的一个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 又是推动我国工业化进程以及城市化进程的组成力量。依照人力资本投资理论:唯有推动劳动力的素质提高才能带动整个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目前, 农民工俨然已是城市的一部分, 只有保障农民工文化权益, 才能全面提高整个阶层的精神生活水平。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我党首次使用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鲜明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及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战略任务。尊重和保障农民工的基本文化权益, 不仅能够显著提高国民素质, 而且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促进城乡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保障农民工基本文化权益作用

有助于在实践中增强政府对农民工文化生活的关注, 为政府部门解决农民工问题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 加强农民工对公共文化服务的享有度, 丰富农民工的业余生活, 保障农民工的文化权益, 从而提高整个阶层的文化素质, 保证社会的稳定。

三、农民工基本文化权益现状

据国家统计局监测调查结果显示, 全国农民工总数2011年已达到2.4亿人, 比上年增长4.4%。而新生代农民工占到了全部外出农民工总数的近60%, 已成为农民工的主体。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素质整体较高、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能力强, 但是农民工文化素质以及接受技能培训的比例整体仍显偏低。

从调查结果显示, 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 (低学历者) 由2001年的85%下降至现如今的70%, 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者 (较高学历者) 所占比重由2001年的15%上升至现如今的20%, 农民工总体文化程度偏低的现状仍然不容乐观。仅从技能培训状况上看, 曾经接受过专业的技能培训人群占全体农民工总数的30%左右, 未曾接受过专业的技能培训的人群占全体农民工总数的70%。究其原因, 一方面, 相对滞后发展的农村教育直接影响着农民工教育培训的起点, 由于农村大多数学生缺乏接受初中和高中阶段教育的积极性, 大量辍学, 25岁及25岁以下的农民工, 初中毕业以下学历的占三成以上;另一方面, 他们所从事的大多是低技术含量的行业, 使其不太重视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

随着新一代80后90后农民工逐渐成为主流, 农民工文化素质以及接受技能培训的比例整体比第一代农民工要高很多。根据最近的调查问卷统计显示:高中以及以上文化程度者占被调查者53%, 虽说比例有了显著的提高, 但农民工整体文化素质仍旧不容乐观, 提高文化素质, 加强专业技能培训仍需加强。提高农民工文化素质以及专业技能仍然是我国现如今刻不容缓的一个大问题。

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依旧极度的贫乏, 其主要的休闲方式依旧为看电视、睡觉等, 几乎没有其他的健康娱乐活动。最近的调查显示:如今农民工作之余休息时间的主要是睡觉、上网、聊天或打电话等;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工在休息时间闲逛、下棋, 打扑克, 麻将等;仅有极个别农民工会利用休息时间充实自己, 大部分的用人单位对于农民工的基本精神文化权益都基本忽视, 农民工在工作之余缺乏丰富的文化生活填补空虚的精神需求。

四、保障农民工基本文化权益机制

为了农民工基本文化权益得到进一步的保障, 使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充实丰富, 2011年, 由文化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工文化工作的意见》, 《意见》明确指出:到2015年, 我国将形成相对完善的“政府指导、企业共建、社会参与”的农民工文化机制, 建立相对稳定的农民工文化经费保障机制, 农民工文化服务将切实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农民工文化经费保障机制, 是我国进一步保障农民工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表现, 这是我国第一次对农民工文化建设进行全面的部署。表达出我国对待农民工文化权益的重视, 加强农民工对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的享有度, 使得农民工的业余生活更加丰富, 从而提高了整个阶层的文化素质, 更加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五、保障农民工基本文化权益设施

为了保障农民工基本文化权益, 满足农民工在工作之余空虚的精神需求, 浙江省慈溪市早在2004年就提出把村落文化宫创建的成功经验运用到企业文化建设上来, 将农民工文化生活纳入企业文化建设范畴作为保障农民工基本文化权益的设施, 然而方太集团更是全面打造了“六大阵地”, 投入大量资金建起了网吧、图书室、瑜伽房、健身房、乒乓球室、灯光球场等等, 尽一切可能让员工在工余时间充分享受文化权益。但仅仅这样做还远远不够。在“十二五”期间, 慈溪市将力争组织引进高水平体育赛事30场以上、高水准文艺演出150场以上, 每年送电影下乡高达4000场, 送演出下乡达到1000场, 送各类讲座、展览等下乡100场。并且委托专业社会机构管理公共文体场馆设施。为社会基层、为低收入群体和特殊群众提供更多免费或低价的文化服务, 慈溪市作为一个典型代表, 全国以慈溪为例, 继续建立并且努力发展全国范围内的文娱场所, 提供比如台球、棋牌、乒乓球、KTV等等农民工喜爱的活动场所以及相关设施, 让全国的农民工在有精神文化需求时能够有"家"可去。并且鼓励全国农民工组建属于自己的各种文艺小组, 帮助农民工排演属于自己的文艺演出, 在积极培养农民工进行文艺表演的积极性。“旭日阳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对"旭日阳刚"进行宣传, 鼓励全国的农民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自己创作表演属于自己的节目, 抒发自己的情感, 为文化建设添砖加瓦。

六、保障农民工基本文化权益队伍

长期以来, 对农民工的差别待遇一直存在, 虽然在我国已经废止了歧视性的政策和规定, 但歧视观念早已潜移默化。假如在观念上对农民工的歧视不真正消除, 即使相继出台实施对保障农民工权利有利的新法, 有关部门也可能认为这些是我党对于农民工施与的恩惠。因此, 专门保障农民工基本文化权益队伍应运而生。工会是工人阶级利益的代表者, 决定了其理应成为农民工权益的维护者。故此, 为了保障农民工基本文化权益, 工会成为了农民工基本文化权益的“先头兵”。工会出面与社会保障部门交涉, 要求加强维护农民工基本文化权益。在社会各界的积极合作与鼓励下, 农民工文化权益已经得到了极大地保障。一旦发生了诸如侵犯农民工基本文化权益的问题, 全国现有专门提供法律援助的律师队伍帮助农民工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社会做到公平公正, 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极大地改善。如今政府公共文化职能的在不断的完善, 文化消费供求渠道也正在努力的恢复畅通, 农民工基本文化权益已经基本得到了较为有效地保障。

结束语

农民工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不仅能够实现广大农民工的切身利益, 还直接影响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要做到保障农民工基本文化权益, 就是要做到既加强农民工自身的文化素质与技术, 又要向农民工开放更多的文化娱乐设施或降低有偿文化服务的门槛, 在不久的将来, 农民工基本文化权益将得到更好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慈溪市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

[2]保障农民工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文化权益[J].决策探索, 2011 (19) .

先行先试,保障农民财产权益 篇5

集体成员身份“应确尽确”

外嫁女、入赘男“不能多头占有、不能两头落空”

确定集体成员身份,是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的基础,是保障集体成员财产权利的依据。

黑龙江方正县、安徽天长市、贵州湄潭县等20个试点县市区出台了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确认指导意见,要求在起点公平基础上,通过民主协商确定成员身份确认的时点、标准和程序,成员公示得到认可后,建立健全成员登记备案机制,确保成员身份应确尽确。

福建闽侯县明确规定,本村妇女出嫁到其他村,在嫁入地已经取得集体收益分配权,确权基准日前将本人户口迁回的,不确认为本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在嫁入地尚未取得集体收益分配权即离婚,基准日前将本人户口迁回的,经成员代表大会同意,可确认为本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本村常年外出经商务工人员,基准日前户口尚未迁往设区的市的,应保留本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基准日前全家户口迁入设区的市、转为城镇居民的,不确认为本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

北京大兴区对本次试点前已确认的成员进行三榜公示,按照外嫁女、入赘男“不能多头占有、不能两头落空”的原则,重点对有争议或有遗漏的人员身份确认标准进行完善,交由成员代表大会民主决定,将成员名册在区经管站备案,并上传至市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信息化平台。

四川成都温江区坚持尊重农民意愿,把选择权交给农民,具体时点由各村组农民在“吵”的过程中协商确定,政府不作硬性规定,成员登记建档后实行固化管理,其身份不随人口自然增长和自由迁徙而调整。

目前,在29个试点县市区中,已有16个县市区全面开展成员身份确认,13个县市区在试点村开展;21个县市区在确认成员后实行固化管理。各地的试点证明,由地方制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确认指导意见是切实可行的,成员身份确认的各种特殊情形和难点问题通过群众民主协商是可以解决的。

摸清集体家底,厘清债权债务

重点清查未承包到户的资源性资产、经营性资产

集体资产,是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的物权对象。对集体资产进行清产核资,是保障集体成员充分享有物权的财产依据。

河北承德双滦区、内蒙古阿荣旗等13个试点县市区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重点对未承包到户的资源性资产以及经营性资产进行清查核实,摸清村组两级集体资产的存量、分布和结构状况,理清债权债务关系,其余的试点县市区针对试点村进行了清产核资。

江苏苏州吴中区全面部署清查集体资产,甪直镇甫南村耗时2个月完成此项工作,委托专业测绘机构绘制资产资源分布图和宗地图,制作资产登记卡165张,核实村级经营性资产6700万元、资源性资产1837亩,全部分类登记造册,纳入区级集体资产信息管理平台,实现集体资产信息化、图像化。

湖南资兴市对于村改居等资产量较大、收益分红较多的村,在群众的要求下聘请有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评估;对于资产量不大的村,由乡镇干部、村干部、村民代表、老党员、老干部组成资产评估工作小组评估,清产核资结果报市、乡、村三级审核,公示7天后提交成员大会或成员代表大会审议,最后交全体成员签字认可。

也有一些试点县市区认为,改革是为更好保障农民集体收益分配权和对集体资产股份的权利,不是处置集体资产,因此没有对资产价值进行评估。基层反映,集体资产清产核资的关键是农民群众认可,通过清产核资,集体家底更清晰了,群众心里更明白了,发展集体经济劲头更足了。

集体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人、确权到户

扶贫股敬老股涌现,农民“分股合心、联股联心”

集体资产股权量化,为发展农民股份合作提供了保障,使农民享有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得到物化。

一年多来,试点县市区在全面清产核资、确认成员身份的基础上,将集体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人、确权到户,股权设置以成员股为主,大多不设集体股。

成都温江区规定,量化资产以清产核资结果为依据,经成员大会民主讨论,决定具体的量化方式,不设集体股。重庆梁平县的33个试点村将经营性资产以及可转化经营的非经营性资产纳入折股量化范围,并按成员人数分配股权,实行每人一股,集体不占有股权。黑龙江方正县对有一定积累的城中村、城郊村,将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成员,全县暂时保留集体股,待村集体经济壮大、债务偿还后,再将集体股转为成员股,部分村结合精准扶贫工作,针对农村人口老龄化,在成员股中设置扶贫股和敬老股。对山区、半山区等集体资源较多的村,发展土地股份合作,对1998年二轮延包时应分而未分土地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实行确权确股不确地,从严掌握土地确股的范围。

云南大理市银桥镇阳波村还采取“一亩一股”模式,由620户农户、8个村民小组分别以1126亩承包土地和75亩机动地入股,组建了土地股份合作社。

农民文化权益 篇6

为深入推进农村电影公益性放映工程, 国家出台了扶持政策, 重点是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为农村电影公益性放映进行专项资金补贴。农村电影公益场次补贴专项资金是国家财政为保障农民群众观看公益电影, 对放映活动进行补贴的专项资金。2008年, 国家广电总局、财政部相继出台了《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场次补贴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场次补贴管理实施细则》, 各地相应出台了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 由国家和地方财政共同保障农村电影公益性放映补贴资金。

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场次补贴制度实施以来, 使农村电影放映由市场运行转变为公益性放映, 使电影这一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重新回到了群众中间。较好地解决了农村电影放映工作面临的重大困难, 也使农村电影事业工作走上了良性发展的道路。

虽然近几年农村电影公益性放映工程的连续实施, 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和做法, 但由于该项工作涉及的政策性强、覆盖面广、组织程度难、实施困难大, 在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存在集中放映的现象。由于个别村干部对农村公益性电影放映工作重视不够, 配合不力, 或者是边远山区, 交通不便。总之, 有的电影队为尽快完成全年下达的放映场次, 存在集中放映现象。由于集中放映, 影片单一, 针对农村需求科技致富的片子较少, 影响放映效果。

二是未做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通过对部分行政村的抽查发现, 对于边远山区, 由于天气变化等因素, 未能完全执行一村一月一场电影的规定。有的放映员未按时或按场次到村放映电影, 有的一个行政村几个地点几台放映机同时放映。部分行政村放映场次、放映计划、放映员姓名未向当地群众公布。

三是存在虚报放映场次的现象。有的放映队由于未能及时完成电影放映场次, 或纯粹是为了套取农村电影公益性放映补助资金, 有意虚报放映场次。由于对电影放映场次回执单制度未严格执行, 导致放映队员存在侥幸过关的心理, 造成国家出了钱, 农民群众未受益的现象。

本文拟就推进农村电影公益性放映工程提出以下意见建议。

一、提高认识, 加强领导, 切实维护和保障农民群众的文化权益

农村电影公益性放映项目涉及到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党的惠民政策的贯彻落实。农村电影放映工作作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和惠民工程, 要切实加强领导, 周密制订方案, 完善配套政策, 落实扶持资金, 确保此项工作扎实推进。另外, 需进一步完善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监督考评机制和补贴专项资金管理机制, 确保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有效实施。只有高度重视、明确认识、做细工作、协调配合, 才能把党中央的惠民政策兑现到位, 使农村电影公益性放映工作长效开展, 确保人民群众受益。

二、落实资金, 加强监管, 认真落实农村电影公益性放映惠民政策

首先, 农村电影公益性放映补助资金的使用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制度。做到专款专用, 并及时将资金拨付承担公益性放映任务的放映单位, 不得截留、挪用和挤占, 不得擅自变更使用用途, 放映单位还要接受财政、审计、广电等部门的监督和检查。其次, 明确电影放映补贴资金的具体用途和放映员场次补贴标准。加强对农村公益性电影放映公示制度、放映场次回执单制度和“先映后补”管理制度的跟踪问效和监督检查, 确保项目资金的合理有效使用, 以提高农村电影公益放映经费的使用效益。再次, 积极探索运用技术手段, 利用GPS、GPRS和放映信息回传技术, 加强对农村电影放映情况的监管。探索与当地通讯部门的联合, 利用手机定位的方式, 对农村电影放映员的位置进行定位监管。利用中影新农村广告运营平台实施对放映场次监管, 保证农村电影放映场次落到实处。

三、加强培训, 爱岗敬业, 不断提高农村电影公益性放映水平

一是要进行岗前培训。要加强放映队伍的建设, 提高放映人员的思想素质, 做到爱岗敬业。由县级电影放映服务机构划定放映片区, 落实电影放映队, 并与各放映队签订目标责任书, 逐月按照任务进行验收考核。农村电影放映队要按照人员精干、工作高效、爱岗敬业的要求组建, 不但要提高放映技术, 而且要提高思想认识。二是要做好监督管理。要建立各项管理制度, 明确工作职责;聘请监督员, 做好放映监督工作;放映前公示张贴海报、发布信息;落实放映登记, 有观众代表签字并加盖村委会公章。另外, 要明确补助资金的支出范围和标准, 不能挤占挪用。三是严格考核。县对乡镇、局对乡镇文化站、电影服务中心对放映员都应有明确的责任考核办法, 明确各自职责, 年终要认真总结, 奖优罚劣, 督促目标任务的实现。

四、积极创新, 完善机制, 建立农村电影公益性放映的长效机制

一是积极争取社会赞助, 把有偿放映与公益性放映适度有机的相结合, 但需杜绝以节庆婚嫁包场放映的经济场来抵顶政府购买的公益场次的现象。同时, 要积极动员社会义务放映员充实队伍, 动员全社会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 确保该项工作全面落实, 使广大群众受益。二是创造条件, 推行露天放映与室内放映相结合, 晚上放映与白天放映相结合。完善“一村一月一场”电影放映制度, 结合农村实际情况, 冬季及农忙季节少放映, 春秋及农闲季节多放映, 提高电影放映效果。三是挖掘资源, 加强农村题材影片创作生产, 完善片源保障机制。

失地农民权益保护问题探究 篇7

1 我国失地农民权益保护缺失状况分析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深入发展, 我国开始出现了大量农民失地现象。在我国城市化战略不断深化并且蔓延至农村之后, 失土农民到城镇谋生就成为了十分寻常的事情。我国农民的失地问题实际上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时候就已经出现, 一直到本世纪之初发展到了高潮。随着我国城镇化率的逐年提升, 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往往需要使用诸多土地来开展各种设施建设。当前全国的失地农民人数达到了4000万人之多, 而且每一年还会增加约200万人。按此速度发展, 从本世纪初到2030年代, 还将有超过5000万亩之多的农村土地被征用。在此状况下, 广大失地农民的权益保护问题也变得愈来愈突出。具体来说, 当前失地农民的权益缺失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1 失地农民在经济权利上缺乏保护

一是缺乏基本的生活保障。土地可以说是我国广大农民群众生存最为基本的保障。农民群众在失地后选择进入到城镇去生活, 其生活的成本有所增加, 但却缺少了最为基本和稳定的生活上的来源。

二是缺乏足够的就业保障。土地是我国农民群众赖以生活的日常劳动之中最为基本的劳动对象以及劳动生活的场所。如果农民群众丧失了土地经营权, 就意味着其失去了最为重要的生产要素, 这一群众自然就会面临就业上的危机。如今我国的征地补偿形式还是以一次性的货币安置为主要内容, 农民群体真正需要进行的就业安置却常常难以做到。即使是已经实施了就业安置, 也往往会由于自身从事岗位的性质而不够稳定, 一旦其单位实施改革, 就很有可能会成为机构人员精简的重要对象。

三是缺乏相应的财产权利。土地是人类最为重要的资源之一, 也是经营者极为重要的财产。在当前农村土地属于集体产权所有的大环境之下, 每一个体均应享受到因为征地而产生的各项利益, 主要包括了补偿费用以及土地他用之后的增值金额。当前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归集体所拥有并且在集体成员中分配使用权的现状, 造成了农村土地在产权制度上具有公平性以及福利性。然而, 事实上农民尚未能够得到土地财产的所有权益。

1.2 失地农民在政治权利上缺乏保护

农民群众是我国农村集体土地产权的最重要主体, 拥有了农村土地最大多数的经营权以及相当一部分的收益权, 其通过在土地上劳动以得到基本的生存权, 并且积极让土地得以增产, 进而提升个人的生活水准, 这样一来才能够掌握参与各类政治活动所具备之经济基础。一般情况下, 农民群众政治需求上的对外表达, 往往是立足于村民自治投票以及监督行动来实施其公共政治权利的。但是, 一旦农民群众的经济基础不高, 那么其在政治上的权利需求自然也就难以得到完全的满足, 自然也就不可能对当地的村民自治具备更高的主动性。这样一来, 失地农民在经济权益上的缺少自然也就决定了其在政治权利上不可能得到切实维护。当然, 在此基础上所延伸出来的诸如教育权、文化权等意识形态方面的权益自然也难以得到切实保障。

1.3 失地农民在其他社会权利上缺乏保护

土地可谓是我国农民群体最为重要的生产资料, 其大多数的权益均建立于土地基础上。如果农民群众失去了自身土地的经营权, 那么附着于土地经营权前提下的诸多权益也就会随之而烟消云散。同时, 对于另外一部分拥有第二职业的农民群众而言, 土地可以说是其生活保障方面的最底线。一旦失去了土地的经营权, 就代表着其在副业的发展上没有足够的底气以及根基。

2 保护我国失地农民权益的几点对策

2.1 切实规范政府实施征地的行为

在当前我国的城市化发展大潮之中, 农民群体的权益不断受损, 其主要原因是一些地方的政府部门具有自负、逐利等工作思路, 没有正视失地农民的合理诉求, 也没有顾及到失地农民的合理利益表达, 而是依靠着自身的优势地位, 肆意侵害以至于剥夺失地农民群体的合理诉求。所以, 一定要全面深化政府改革, 加快建设有限政府进度, 强化对于公权力所进行的监督与制约, 这就显得极为必要了。在对农民群体集体土地进行征收的过程之中, 政府部门始终处在十分强势的地位上, 不仅是征收的重要主体, 而且还是实施补偿的重要上体, 对于公共利益所进行解释的权利依然在政府手中, 征地程序还是由政府加以主导, 对于征地应当怎样进行补偿的决定权依然掌握在政府手中。所以, 要切实规范我国各地方政府的征地行为, 切实保护农民群众的权益。这就要求更加严格地限制与规范政府在征地上的权力, 切实防止政府的征地权被滥用, 要强化立法工作切实规定地方政府在征地权上的权限以及程序。

2.2 明确当前农村的土地产权管理制度

如今, 三权分置下的土地产权制为我国农村土地产权机制的完善提供了方向上的精心指导。首先是要保持农地集体所有权。要明确界定农村集体成员资格, 确定土地所有权之主体是该村集体, 在这一基础上才能建立起组织机构来代表农民管理土地。其次是要让农地承包权更加灵活, 我国农地征用之基础是农民切实拥有土地的经营权, 并依靠经营权转让或购置以控制失地农民权益受损之状况。最后是要保障失地农民在宅基地上的合法权益, 征用土地一般都涵盖了宅基地之上的房屋和宅基地范围之中的土地。所以, 为了确保失地农民能够拥有宅基地的权益, 一定要保障宅基地产权制能够得到法律以及相关制度之制约, 从而实现宅基地征用真正以市场交易价格加以补偿。

2.3 不断健全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机制

农民群众在失地之后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已经十分接近于城镇居民, 其养老保障自然也需要从土地养老真正转为社会养老, 这就需要进一步完善失地农民群体的社会保障机制。一是要切实增加对失地农民群体社会保险资金的投入力度, 从而能够有效满足这一群体的社会保障实际需要。二是要健全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体系, 尽快实现失地农民群体在养老保险领域的全面覆盖, 并且积极提升其养老保险之标准。三是要健全失地农民群体的基本医疗保险体系, 允许其加入新农合保险或者城镇医疗保险之中, 并且致力于提升其医疗保险报销的水平以及层次。

2.4 充分尊重农民群体的民主权利

要尽可能地鼓励农民群众参与到征地过程之中, 从而让征地的过程变得更加透明化。在征地过程中不仅要给予农民群众以平等谈判权, 创设出更加积极地进入办法, 而且还应当不断畅通农民群众在利益表达上的途径, 从而让农民群众能够以独立的主体地位来参与征用谈判。对于征用土地所进行的认定以及补偿费用之确定、劳动力资源安置等, 应当实施民主协商, 并且通过相互协调加以解决。要立足于平等协商以实现相互之间的信息沟通与策略确定, 这不但能够有助于对所征土地进行全面监管, 而且还能够减少村集体中少数负责人对农民群体土地财产权之侵占, 这样一来就能够对其具体行为构成更加积极有效的制约。

2.5 改进失地农民就业培养体系

要通过积极开展面向广大农民群众的技能培训, 切实改进失地农民的就业培养体系。中国农民因为一直以来以土地为基本的生活资料, 往往会缺少相应的教育以及培训的机会, 其文化素养以及劳动技能总体上比较低。所以, 在农民群众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以后, 绝大部分人会出现失业之风险。有鉴于此, 政府部门在解决广大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时一定要全面结合本地区的具体状况, 从实际着手, 切实帮助农民群众寻找各类就业的途径, 并且大力鼓励与强化农民群众参加到政府所举办的各类再就业培训和技能培训之中。要依据各个不同年龄段以及文化层次的差异, 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安排具体的培训内容, 从而切实帮助广大失地农民树立起正确的就业意识, 找准自身就业的目标。当然, 政府部门对那些要求自主创业的失地农民群体, 也要在有关的政策上进行大力支持。例如, 在征地工程项目建设之中可优先考虑聘用失地农民, 并且立足于多种途径来切实帮助失地农民走上就业之路。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合理保护失地农民群体的权益已成为当前我国农村地区最为重大的问题之一, 其中会牵涉到法律、政策以及意识形态等各类因素。所以, 在实践中依据形势变化持续修改完善各项法律法规, 切实降低法律中的不足之处, 从而在根本上确保失地农民的各项权益能够得到保障。当然, 在失地农民权益保护的过程中, 不应只是单一地将征地视为经济行为, 还需要顾及其他的社会效应, 从而真正确保农民群众的收益权与受教育权、政治权利等均能得到落实, 进而提升其生活水准, 并让其能够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摘要:由于近些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持续加快, 提升了对于城镇周边各类土地之需求, 而农民群众的失地也就成为了必然的结果。然而, 因为受各类因素的制约, 导致失地农民群体的权益遭受重大损失, 同时也导致社会危害性。有鉴于此, 一定要高度重视失地农民权益保护问题的研究。本文分析了我国失地农民权益保护缺失状况, 并提出了保护我国失地农民权益的几点对策。

关键词:失地农民,权益,保护

参考文献

农民文化权益 篇8

2010年以来, 辽宁省档案局与省民政厅、省农委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档案局、民政部、农业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实施办法》, 联合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创建活动, 提高了档案部门服务民生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能力。全省各级档案部门积极利用档案信息, 为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优质服务。

一是在推动农村改革发展、防止农村集体资产流失等发挥了重要作用。宽甸县建立林业要素市场, 凭借林权档案开展林权登记管理、森林资源评估、林木交易等工作, 规范了森林资源流转体系, 为林农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服务。东港市大东管理区锦江渔民委利用档案室保存的职工档案顺利开展了分配制度改革, 利用滩涂使用执照顺利化解了滩涂边界纠纷, 促进了渔业生产。

二是为落实惠农政策提供了依据。近年来, 国家制定了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和移民安置补助、部分农村籍退役士兵老年生活补助、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等惠农政策。各地积极利用档案为群众享受国家惠农政策提供依据。本溪市彩北新村利用土地征用档案解决了400多名60岁以上村民的养老问题。抚顺市62个村利用大伙房水库移民档案, 为158人办理了移民安置补助。宽甸县档案局 (馆) 为全县1000多名老军人办理老年生活补助提供了依据。

三是为解决社会保障问题、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提供了凭证。本溪满族自治县档案馆为112名老知青提供档案材料, 建昌县档案馆接待知青查档145人次, 为老知青接续工龄、办理退休手续提供依据, 维护了农民合法权益。

四是为解决土地征用等经济纠纷提供了凭证。葫芦岛市连山区沙河营子乡政府利用征地批复文件, 责成乡砖厂把多占村民的15亩土地退回给村民。村民激动地说:“档案作证让土地又回到了我们手中!”东港市新城街道办事处八棵树村委会利用土地征用档案, 为500多村民争取到647200元土地出让金。

农民工如何保护自身权益 篇9

1. 签订好劳动合同

《劳动法》第十六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依法与劳动者签定劳动合同。作为农民工, 在签订劳动合同中, 应该了解如下内容:劳动合同的期限、做什么具体工作、工资是多少、工作环境怎样、违反劳动合同有什么责任等等。还应该知道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包括:劳动合同期限3个月以上不满1年的, 试用期不得超过1个月;劳动合同期限1年以上不满3年的, 试用期不得超过2个月;3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 试用期不得超过6个月。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期限不满3个月的, 不得约定试用期。试用期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内。劳动合同仅约定试用期的, 试用期不成立, 该期限为劳动合同期限;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80%, 并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用人单位不得随意变更劳动合同、降低劳动者的工资待遇;订立劳动合同时, 用人单位不得向劳动者收取定金、保证金以及任何形式的押金, 不得扣留劳动者的身份证;正常情况下不得随意解除劳动合同等等。当然, 劳动者在劳动合同期内也不得随意离职, 否则, 要承担因此给单位造成的损失。

如果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没有签订劳动合同, 其权益有可能难以得到全面保护: (1) 双方没有签订劳动合同, 劳动者必须通过其他途径证明其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劳动关系, 如果不能证明其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 则各种劳动保障权益将难以得到保护。 (2)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没有签订劳动合同, 就难以证明双方有关工资等事项的口头约定, 会使这些口头约定的劳动保障权益难以得到保护。所以, 劳动者应当坚决要求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

2. 了解工作时间及休息休假权益

《劳动合同法》第六十八条规定:非全日制用工, 是指以小时计酬为主, 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4小时, 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24小时的用工形式。第七十条规定:非全日制用工双方当事人不得约定试用期。第七十一条规定:非全日制用工双方当事人任何一方都可以随时通知对方终止用工。终止用工, 用人单位不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第七十二条规定:非全日制用工小时计酬标准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小时工资标准。非全日制用工劳动报酬结算支付周期最长不得超过1 5日。《劳动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 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的工作制度。另根据1995年3月25日《国务院关于修改〈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的决定》:职工每日工作8小时, 每周工作40小时。对此, 用人单位安排农民工法定工作时间以外即8小时以外的工作原则上都属于加班加点, 所以必须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支付加班工资。农民工连续工作1年以上的, 还享受带薪年休假, 用工单位应当有计划地安排劳动者正常休假, 这与单位的其他所谓的正式职工没有任何区别。对于加班加点, 法律条文上还有详细规定:即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 (正常工作日加班) , 支付不低于劳动合同规定的劳动者本人小时工资标准的150%的工资报酬;休息日 (即星期六、星期天等休息日) 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 支付不低于劳动合同规定的劳动者本人日工资标准的2 0 0%的工资报酬;法定休假日 (即元旦、春节、国际劳动节、国庆节等法定节假日) 安排劳动者工作的, 支付不低于劳动者合同规定的劳动者本人日工资标准3 0 0%的工资报酬。在这方面用工单位常常把招用的农民工称作临时工, 刻意制订出诸多霸王条款, 侵害农民工的利益。其实从1995年《劳动法》出台, 就已经取消了临时工和固定工的概念, 而被统称为合同工。

3. 掌握社会保险费的缴纳情况

农民工社会权益存在的问题 篇10

关键词:转型期;农民工;社会权益;医疗保险

一、转型期农民工医疗保险中存在的问题

1.收入水平低、医疗保障费用高

农民工到城里工作大都是在环境相对恶劣,条件相当比较艰苦,而工资水平却相对比较低的行业。高负荷的劳动。高危险的工作,使的许多农民工生病受伤是不可避免,但是高昂的医药费让大多数的农民工望而却步。

2.户籍制度不合理

农民工生活在城市中,但其户口却是农村的。这样就存在一个矛盾,他们既享受不到城市为市民提供的各种医疗保障,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又不能为其提供有效率的医疗保障。农民工生活在城市边缘,已经成为一个新的弱势群体。

3.社会保障制度设计缺乏灵活性

农民工就业的最大特点是高流动性,这要求社会保障制度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与其相适应。我国社会保险目前还处于省级统筹,绝大多数省份社会养老保险并没有实现基金全省范围的统收统支,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的进度亦不一致,发展极不平衡。同时由于没有相关政策进行衔接,社会保险关系难以在异地之间转移接续,这种低层次的统筹与农民工高流动性极不相适。

二、完善农民工医疗保险实施对策

1.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

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加大对流动人口的卫生保健费用投入,尤其是那些没有收入的公共卫生服务,应给予全额款,减轻农民工的医疗负担,不在“看病难,治病难”,让农民工真正享有医疗保险带来的福利。

2.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农民工”这个名词的出现是与中国社会体制的转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传统的户籍制度与自由的市场制度相结合的产物。农民工之所以奔波于城市与农村之间,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户籍制度及附着于其上的各种歧视性政策是根源。只有取消户籍制度,变“二元”为“一元”,逐步实现农民工迁徙自由,才能使一部分工作稳定和有能力的农民工最终在城镇落户,逐步推进城镇化,减少农民数量,消除社会保障领域存在的二元现象,最终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不过,一定要根据大中小城市的不同情况,从各地实际情况出发,积极而稳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3.构建多元化健康保障体系

作为保障对象的农民工规模巨大且构成复杂。我国农民工数量非常庞大数以亿计,且还不断增长。他们的来源地域不同、层次不一,对社会保险的需求也存在较大差别。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完全市民化的农民工,即在特定城镇达规定居住年限,并有固定住所、工作单位和收入相对稳定的农民工,将其纳入城镇社会医疗保险模式;二是市民化程度较高、流动性也较强的农民工,即常年在不同城镇流动工作,缺乏稳定岗位,在城镇无固定住所的农民工,他们将来有可能变成产业工人,也有可能回乡再做农民的,将其纳入农村医疗保险模式;三是市民化程度较低的农民工,即间断性在城镇务工和回乡务农,以农业为主,以务工为辅或工农并重的,将其纳入城乡医疗保险一体化纳入模式,由城市医疗保险系统与农村医疗保险形成统一管理。

4.加快医疗保险的立法步伐,构筑起医疗保险法律保障医疗保险制度

改革是为了保障全体劳动者的基本医疗需要而由国家强制实施的,具有强制性、互济性、公平性的特点。因此,为保证其目标的实现,只有通过法律途径由国家立法实行。医疗保险基金是为参保人员在出现疾病风险时提供资金保障而建立起的一道健康安全网,是全体参保人员的“保命钱”,其作用的发挥意义深远且重大。而现今其相关立法的不健全、滞后,对危及医疗保险基金安全的行为,相关法规条款针对性不强,处罚力度较弱,甚至于执法处罚无据,难以有效地发挥法律处分的强力作用,以达到惩戒警示的目的。为此,建议尽快将医疗保险列入立法计划,加快医疗保险法规立法,从而构筑起一道医疗保险基金安全的法律保障防线,以保证医疗保险制度的运行,是当前医疗保险工作的紧迫任务。

三、结语

转型期农民工与上一代相比,具有强烈融入城市生活的需求,因此,农民工医疗保险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立足于我國农民工医疗保险现状,通过分析问题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不断的完善和发展我国农民工的医疗保险制度,保障农民工的社会权益。

参考文献:

[1]郑英隆.比较利益的递进追求:农民工演进的劳动经济学解读[J].经济学家,2007年02期.

[2]张善喜,刘永红.论和谐社会视角下的农民工权益保障[J].沧桑,2006年05期.

[3]刘敏,黄润龙.基于社会保险的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益的实证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07年05期.

[4]许征.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建构与我国城市化进程[J].求实,2004年S1期.

[5]辜胜阻,易善策,郑凌云.基于农民工特征的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J].人口研究,2006年05期.

[6]蓝春娣,任保平.关于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考[J].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05.

作者简介:

刘进芳(1991~),女,汉族,河南郑州人,河南师范大学法学院本科生。

王华云(1992~),女,汉族,河南开封人,河南师范大学法学院本科生。

农民权益经济法保护研究 篇11

一、基于利益的农民权益经济法保护

经济权益是农民权益与经济法的基点。经济权益是农民的基本权益, 是农民享受其他权益的基础。人类生活需要通过各种经济活动来实现。生产农产品是农民的基本经济活动, 是人类生存的根本。农民是社会发展的助推剂, 社会的发展需要农民的推动, 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否则农业就会止步不前, 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农民权益是以经济利益为中心的。当下, 社会利益的不协调现象日益突出, 农民的利益问题难以得到解决, 需要国家给予特殊保护, 经济法在协调利益范围等方面具有天生的优势。法律是用来调整利益关系的, 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特定的经济关系。经济法作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物, 从社会利益的角度出发, 通过对各种经济关系进行协调, 最大限度的追求社会利益, 从外部协调和内部整治两个方面规范市场行为。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产生矛盾时, 经济法优先考虑集体利益, 维护好社会的经济秩序, 实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二、基于利益机制的农民权益经济法保护

农民权益是农民作为社会主体存在的条件,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人类社会其他主体存在的前提条件。

人类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 并且受到经济利益的驱逐。在利益机制的驱使下, 利益主体、利益客体和人的活动三者相结合, 共同推动经济的发展。在建立相关的利益机制时, 有必要加强对经济法的研究。无论是分配方式还是经济体制, 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所以如何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保障社会和谐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经济法规定了人们的经济权利和经济义务, 用于调整农民的经济利益, 推动经济的发展, 保障社会的和谐。对权利和义务的规定, 明确了农民的经济利益。权利对人的行为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 义务对人的行为起到了一定的强制作用, 两者联系起来, 共同发挥对经济利益的调整作用。

经济法在保护农民权益的过程中的作用受到相关法律机制所确定的利益机制的影响。利益机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是决定农民权益保护程度的关键。要最大限度发挥经济法在农民权益保护方面的作用, 约束人们的行为, 树立起正确的利益观念, 保证良好和谐的经济秩序。

所有的人不可能获得完全一样的权益,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社会的发展程度都直接影响着人们利益获取的多少, 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利益的获得是有很大差距的, 这也就产生了矛盾冲突, 所以发展生产力势在必行, 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农民权益无法得到保障的原因是农民利益代表的缺乏。在社会主义市场中, 想要切实保障每个农民的利益是困难的, 农民在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如果利益机制一旦建立, 其相应的利益表达机制也随之建立, 通过健全利益机制保障农民的合法利益。同时也要建立起利益协调和保障机制。要切实关注群众的利益, 要通过经济法对利益进行合理配置, 对各个层面的利益给予全面考虑, 对城乡矛盾进行调解, 达到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

三、农民权益经济法保护对策

(一) 明确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民享有的权益内容

正是由于农民在土地使用过程中没有明确的权利, 因此在土地使用过程中不受到应有的保护。因此, 明确集体土地使用权的工作迫在眉睫。要尽力保证农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明确土地的所属权。

(二) 确定公共利益的界限

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公共利益的界限应有明确的规定。因为人们对公共利益的概念没有明确的认知, 不能对公共利益进行准确的判断。但是法律可以用它特有的强制力明确规定公共利益的范围, 从而保证农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三) 调整土地征用中的补偿依据, 改善土地征用的程序

应当以市场的标准对农民的征地进行补偿, 采用合理的标准保证农民的正常生活。要切实实施惠民政策, 确保农民享有一定的自主权和知情权。要改善土地征用的程序, 让农民参与其中。农民可以选派自己信任的代表与政府进行沟通交流, 为实现自身的切身利益而据理力争, 最大限度的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

(四) 构建完善的司法体系

要在法律上对农民的基本权益实施保护, 确保农民有法可依。对当地人民政府决定不服的可以由上级人民政府进行行政复议, 仍然得不到解决的, 可以借助人民法院的力量, 进而形成一套完整的司法体系, 对农民的权益实行保护。

四、小结

在科学发展观理论的指导下, 从经济法的角度出发, 切实保障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 以经济法的基本原则为准则, 落实为民服务的宗旨。在经济法的法律允许范围内, 农民依据相应的法律规定行使自己的权利, 同时也要履行自己的义务。应当完善利益保障机制, 切实保证每项经济活动都体现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保障社会的持续发展。

摘要:三农建设要求将农民权益放在首要位置上。农民权益保障需要相关法律共同发挥作用, 为其顺利实施提供支撑。其对策是:明确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民享有的权益;确定公共利益的界限;改善土地征用的程序;构建完善的司法体系。

关键词:利益,利益机制,农民权益,经济法

参考文献

[1]李长键.论农民权益的经济法保护——以利益与利益机制为视角[J].中国法学, 2010, 10 (3) :16-17.

[2]刘军.经济法基于利益与利益机散对农民利益的保护[J].黑河学刊, 2012, 11 (2) :12-13.

[3]杨兆芳.农民权益保护在经济法中的体现及其规制[J].南方论刊, 2012, 14 (1) :19-20.

上一篇:艾附暖宫丸下一篇:物理学与哲学的关系